急性白血病发热

2024-11-06

急性白血病发热(精选4篇)

急性白血病发热 篇1

急性肾盂肾炎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大肠杆菌感染, 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感染[1]。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寒颤、发热, 体温可达39~40℃, 患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 血检中性粒细胞增多, 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2]。发热如不及时治疗, 将加重病情甚至会发生中毒性休克。所以, 对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我科自2010年12月始收治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患者60例, 经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患者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19~61 (44.23±4.11)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且体温均达39~40℃。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尿培养、血培养, 据结果给予环丙沙星、头孢呋辛、阿米卡星等药物静脉输液治疗, 如持续高温, 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注赖氨匹林散或吲哚美辛栓肛入。温度下降后仍需持续输入抗生素1周, 复查尿培养及血培养, 结果正常及体温不升后停止治疗。

1.3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3周内均不再发热, 停止针对发热的治疗, 出院后继续治疗原发病。

2 护 理

2.1 生命体征监测

护士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据变化及时更换药物或停止治疗。除体温外, 还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 观察患者面色、四肢循环情况, 以防因温度过高无法控制而发生休克。患者因高热, 会大量出汗, 但因急性肾盂肾炎的原因, 会造成尿量减少, 如不准确计量, 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水肿等, 所以要严密记录患者24h液体出入量, 需将出汗量计算在内, 并定期遵医嘱抽取化验, 测定电解质情况。

2.2 治疗原发病

患者发热主要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盂肾炎细菌感染。所以, 只有控制住感染, 才可避免发热。可遵医嘱进行抗生素和退热药的静脉输入及吲哚美辛栓肛入。为患者进行退热治疗前, 告知其治疗的目的、意义, 使患者接受治疗并自愿配合。

2.3 发热护理

(1) 物理治疗:发热初期, 患者体温低于38.5℃时, 可给予物理治疗, 即将冰袋夹在腋下、大血管处, 告知患者不可将冰袋放在腹部、脚心、心前区等部位, 以免发生腹泻、循环障碍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夹冰袋发热缓和后, 将冰袋取出, 再隔30min测体温评价效果, 如患者正在出汗, 可稍等进行体温评价, 如仍无效, 及时通知医师, 给予下一步治疗。当患者体温高于38.5℃时, 给予乙醇擦浴, 将乙醇擦在患者四肢、大血管处, 擦浴时调整室内温度并注意对患者其他部位的保温, 以免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同时注意关门关窗,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同样擦浴后30min进行体温复测, 在体温单及护理记录单上注明。 (2) 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无效, 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常规输入抗生素每天2次, 输入前告知患者药物作用、使用目的及意义, 输入抗生素时常巡视, 观察患者有无变态反应发生, 并观察是否发生静脉炎, 如发生变态反应及时停止输入, 给予肾上腺素100mg皮下注射, 如病情加重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输液间期患者如发生体温再度升高, 给予赖氨匹林散100mg或吲哚美辛栓肛入, 30min后进行体温复测。

2.4 一般护理

因患者高热伴大量出汗, 所以衣物、床单被罩常会浸湿。可用温水帮患者擦身, 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干燥的衣物等。擦身时应小心, 因患者多有水肿等症状, 避免划破患者皮肤。患者大量失水, 口腔干燥, 应予口腔护理每天2次, 护理时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口疮, 如发现及时给予药用漱口水含漱。患者如卧床, 要定时给予翻身、拍背, 避免压疮发生。如患者卧床, 予会阴擦洗每天1次。

2.5 心理护理

急性肾盂肾炎会发生反复高热, 患者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降温, 但体温仍会升高, 同时因浑身发烫或用药后大量出汗等原因, 使患者舒适度降低, 患者多会对治疗抱有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治疗。所以应在患者入院第一次治疗前即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提前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举痊愈患者的例子, 使患者放心, 自愿全力配合治疗。患者如出现各种不适, 及时给予关怀及安慰。在患者治疗期间, 缩短巡视间隔时间, 常询问患者情况, 使其感到被重视, 认为护士愿意关心自己, 从而拉近护患关系。使患者加入到自己的治疗当中, 鼓励其定期自测体温并记录, 患者在此过程中可逐渐掌握自己的病情, 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担心、怀疑。可为患者提供各种方法, 分散其注意力, 如听音乐、看宣教材料、介绍同疾病病友认识聊天等。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外, 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家属看到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 且病情反复, 通常也会有焦虑心理, 家属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 从而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所以, 要安慰好家属, 告知家属发热是急性肾盂肾炎的症状之一, 很多患者均会有这样的情况, 家属如有疑问, 应及时解答, 以安抚其焦躁心情。

2.6 健康宣教

在入院后, 及时为患者介绍病室情况及医护人员情况, 嘱其食用低盐清淡饮食, 服用优质蛋白饮食。嘱患者准确记录每天饮水、进食及小便量, 如有水肿不可过多饮水。患者可适当在病房内活动, 但不可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原发病病情。在服药、输液、治疗前为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出院前, 为患者进行出院宣教, 嘱其仍保持低盐清淡饮食, 不可过度操劳, 少去人多的地方防止感染。定期服药、复查, 如再次出现高热等症状, 及时就诊。

3 讨 论

急性肾盂肾炎是一种肾实质的局灶性感染, 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 具有全身毒血症状及泌尿系统表现, 如及时治疗,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一般预后良好, 否则反复发作, 易形成慢性疾病[3]。急性肾盂肾炎伴并发症多, 其中发热是一个重要的伴发症状, 如不及时治疗, 可引起菌血症、脓毒症等, 甚至引发中毒性休克。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是保证患者顺利治愈的根本。本文说明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促进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患者缓解发热症状,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 并拉近护患关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肾盂肾炎, 急性,发热,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敏英.72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29 (30) :35.

[2]麻金木, 钱雅玉.94例急性肾盂肾炎证型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06, 27 (12) :17-18.

[3]许秀萍, 雷艳春, 郝秋华.肾盂肾炎3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9) :7219-7220.

急性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感染,预防,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预后差, 联合化疗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 以期骨髓增生受抑, 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目的, 但化疗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 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等。化疗期间正确细致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化疗期, 减少并发症, 提高缓解率, 延长生存期。现将我院2006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为我院2006年2月—2010年7月收住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14例, 年龄14岁~76岁, 平均年龄45岁, 病程2个月~6年, 均接受过不同药物、不同剂量的化疗。

2 护理措施

2.1 休息与活动

患者化疗期间护士可根据患者体力, 与患者共同制订日常活动计划, 指导患者适量活动, 以减少体力消耗。加强生活护理, 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易取处, 避免因体力消耗而加重病情。

2.2 加强营养

化疗期间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少食多餐, 化疗前后1 h~2 h避免进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应在2 000 m L以上, 以促进代谢, 减少化疗的毒性。

2.3 病情观察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及热型, 有无感染征象, 皮肤黏膜及出血斑点, 有无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表现。注意淋巴结、肝、脾的大小, 有无骨、关节疼痛等,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 注意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值。

2.4 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2.4.1 局部反应的护理

某些化疗药物, 如螺红霉素、氮芥、阿霉素、长春新碱等组织刺激性大, 多次注射或药液渗漏常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炎症或坏死, 故应注意: (1) 保护血管, 依前臂、手背、手腕、肘前窝的次序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若刺激性强、药物剂量过大时宜选用大血管注射, 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避免穿透血管。 (2) 静脉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能注入药物, 药物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方能拔除针头。注射毕轻压血管数分钟止血, 以防药液外渗或发生血肿。 (3) 输注时疑有或发生外渗, 立即停止注入, 不要拔针, 由原部位抽取3~5 m 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 局部注入8.4%碳酸氢钠5 m L, 拔掉注射针, 局部冷敷后再用25%硫酸镁湿敷, 亦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发生静脉炎时处理同药液外渗, 伴有全身发热或条索状红线迅速蔓延时, 可使用治疗紫外线灯照射, 每日1次, 每次30 min[1].

2.4.2 骨髓抑制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具有抑制骨髓作用, 一般化疗后7 d~14 d血象降至最低点, 之后5 d~10 d逐渐恢复, 所以从化疗开始至结束后2周, 应加强预防出血和感染的护理。定期复查血象, 化疗结束后再行骨髓穿刺, 以便了解骨髓抑制情况及评价疗效, 并根据病情给予及时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2.4.3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等反应。化疗期间应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休息环境, 避免不良刺激。饮食要清淡、可口, 少量多餐, 进食前后休息一段时间, 当患者恶心、呕吐时不要让其进食, 及时清除呕吐物, 保持口腔清洁, 必要时, 遵医嘱在治疗前给予止吐药物, 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2]。

2.4.4 肝、肾功能损害的护理

甲氨蝶呤、疏嘌呤、左旋门冬酰胺酶对肝功能有损害作用, 故用药期间应观察患者有无黄疸, 定期监测肝功能。环磷酰胺可引起血尿, 输注期应保证输液量,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补水4 000 m L, 以稀释尿中药物浓度, 防止出血性膀胱炎, 遵医嘱口服别嘌醇, 以抑制尿酸的合成。观察小便的颜色和量, 一旦发生血尿, 应停止使用, 同时检查肾功能。

2.4.5 心肌毒性护理

如阿霉素、高三尖杉酯碱等药物可引起心肌及心脏传导损害, 使用前应检查心电图及心功能, 对于老年或有心脏疾患的人, 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并要缓慢注入药物, 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2.5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化疗药物的作用不仅是杀伤白细胞, 正常细胞同样要受到杀伤。因此患者在诱导缓解期间很容易发生感染, 当成熟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 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此时最好行保护性隔离, 若无层流室则安置患者于单人病房, 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空气和地面消毒, 谢绝探视, 以避免交叉感染。一旦有感染, 遵医嘱用强有力的抗生素, 常用第三代头孢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及头孢他啶等。

2.6 口腔护理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易引起口腔黏膜的溃疡及炎症, 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完整性, 有无充血、疼痛、溃疡及出血等情况, 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指导患者勤漱口。患者化疗后抵抗力下降, 易感染, 应用抗生素时间较长, 易并发真菌感染, 在化疗时应给予3%碳酸氢钠液及制霉菌素溶液 (生理盐水500 m L+制霉菌素500 U) , 漱口前摇匀交替使用漱口。对已发生口腔溃疡者, 进行口腔护理1 d 2次, 用思密达涂予口腔黏膜溃疡处, 患者因疼痛不能进食时, 在进食前予1%普鲁卡因溶液含漱口可有效缓解疼痛。

2.7 预防肛周感染的护理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预防肛周感染非常重要。每天注意观察有无肛周脓肿、感染的征象, 加强肛周护理, 睡前便后给予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30 min, 体质虚弱者给予肛周湿敷, 保持大便通畅, 对有便秘的患者, 化疗期间常规服用缓泻剂[3]。

2.8 心理护理

向患者家属说明白血病是骨髓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虽然难治, 但目前治疗进展快, 效果好,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亲友要给予患者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给患者一个安全、安静、舒适和愉悦宽松的环境,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3 讨论

通过对26例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 笔者深切体会到白血病治疗的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化疗方案, 也与细致的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原则, 对患者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此外, 护理人员在患者化疗期间做好健康宣教也很重要, 全面的、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提高患者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 减轻患者的病痛,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有利于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化疗前应对患者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必要的心理疏导, 做好解释工作, 加强饮食指导, 保证化疗药物的顺利输入, 严密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 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秋萍, 苑秀珍, 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

急性白血病发热 篇3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 42岁, 农民, 因以"左下肢肿胀疼痛1月"入院。入院查体:T 36.5℃, P 90次/min, R 20次/min, BP 90/60mm Hg, 神志清, 贫血貌, 精神差, 全身皮肤黏膜苍白, 未见明显的出血点及瘀斑, 颌下、锁骨上及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无压痛。胸骨压痛明显。心肺听诊阴性, 腹部平软, 右肋下3cm可触及肿大的肝脏, 有压痛, 脾于肋下2cm处可触及, 压痛不明显。左下肢肿胀明显, 皮温稍高, 直腿伸踝实验阳性。入院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入院后检查:血常规:WBC 112×109/L, RBC 2.49×1012/L, HBG 85g/L, PLT 82×109/L。左下肢静脉彩超: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腹部彩超:肝脏弥散性肿大, 脾大、肝门处肿大淋巴结。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活跃, 细胞大小不一, 多数体积增大, 核浆比例增大, 细胞形态不规则, 常有异形, 核染色质粗糙, 分布不均, 核分裂象多见, 幼红和巨核细胞明显受抑。院内会诊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 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后转入上级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并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讨论

高白细胞白血病占白细胞总数的10~20%, 可见于各型白血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生率为10~3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5~13%, 此外亦多见于先天性白血病及小婴儿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理生理基础为白细胞瘀滞。传统观点认为白血病细胞数目过多, 聚集于毛细血管是造成白细胞瘀滞的原因。然而,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白细胞淤滞更多的与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多对黏附分子受体-配体共同参与有关。同时, 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易化了白血病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临床表现除白血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外还可表现为白细胞瘀滞综合征及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其他表现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阴茎勃起异常、周围血管阻塞等, 但这些并非高白细胞白血病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及呼吸衰竭为引起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降低肿瘤负荷、预防并发症以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目前临床上普遍根据凝血象以及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白细胞清除术, 根据疾病的分型给予化疗短期预处理, 并予以碱化尿液、水化等对症支持治疗, 将白细胞迅速降至安全范围, 以降低病死率, 为其后的化疗及长期生存争取机会。

摘要:白血病患者周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 发生率约占白血病的10﹪-20﹪。HLL属高危型白血病, 病理生理基础是白细胞瘀滞, 临床可发生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早期病死率高达30﹪-54﹪治疗上需迅速降低白细胞数目,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进一步行正规化疗。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下肢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 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63.[1]叶任高, 陆再英, 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63.

急性白血病发热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急性发热患者200例, 年龄16~90岁, 其中60岁以上80例, 占40%;男性110例, 女性90例;西医病种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居多, 上呼吸道感染130例, 肺炎10例, 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8例, 急性胃肠炎32例,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 泌尿系统感染14例。均为急诊留观病例, 以发热为主症, 伴有各系统的症状。

1.2 治疗方法

予双黄连粉针3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 1次/d。

1.3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感高热症疗规范》疗效标准拟定。治愈:3 d内体湿下降, 1周内退至正常, 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显效:3 d内体湿下降, 1周内退至正常, 症状、体征及各项辅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2周内体湿有所下降, 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有所好转。无效:治疗2周内体温无下降, 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无好转或中途加用抗生素治疗者。

2结果

本组200例, 上呼吸道感染130例, 治愈80例, 显效28例, 有效16例, 无效6例, 有效率95.4%;肺炎10例, 治愈2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0%;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8例, 治愈1例, 显效2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有效率75%;急性胃肠炎32例, 治愈17例, 显效6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7.5%;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 治愈1例, 显效2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有效率83.3%;泌尿系统感染 14例, 治愈6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有效率85.7%;急性发热200例, 总有效率为92%。退热时间最短1 d, 最长8 d;3 d内退热170例, 占总人数85%。

3讨论

上一篇:信息网络机房下一篇:TOPSIS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