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内容(共5篇)
法规内容 篇1
一、加强档案法规内容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公平合理原则是指关联的档案行政主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必须得以合理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原则要注意:一是档案法规制定要充分调整各个档案主体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建设档案法规体系构架时需明确法律外延、理清法规层次;二是在分配权利与义务时要注意结合档案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在法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应建立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的长效机制, 确保落实公平合理原则。
(二) 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结合的原则
档案法规起草、颁布、实施和修订都是一个长期慎重的过程, 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档案立规过程中要以考虑客观实际为前提, 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研究档案事业的发展, 适时制定和修订法规, 确保制定的法规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连续性。
(三) 坚持法律法规协调互补原则
法律法规互为补充构成法律体系, 然而, 档案法规体系中存在上下位法规之间、平级法规之间的矛盾, 导致法规重复和执法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坚持法规协调互补原则是指对档案法规体系的空白点进行及时填补, 对内容重叠与矛盾的法规进行合理废除, 确保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科学统一。
(四) 坚持为法治中国服务的稳中求变原则
我国的档案法规内容建设应根据国家法制政策的要求, 依法治档, 服务法治中国。坚持为法治中国服务的稳中求变原则是指以服务法治中国为目标, 根据档案法制事业相关主体权利和地位的变化, 在原有档案法律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或修订法规, 使档案法规内容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法规发展的基本导向为适时更新, 稳步向前。
二、档案法规内容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 修订档案所有权法规, 保障公民的档案权利
修订档案所有权法规主要是指根据《物权法》的财产保护原则, 加强对各类档案所有权的保护, 并实现对档案所有权的合理限制。
首先, 提高档案所有权的地位, 明确档案所有权的权能。档案法规应根据现实需要, 在档案法规体系中补充档案所有权的归属、管理和保护的细则条款。对于档案所有权归属模糊的地方, 应按照档案产生部门的归属明确区分。国家管理国家机关和国有机构:股份制企业按照各自控股权的比例确定法律主体;和公务无关的个人档案可通过继承等合法方式归个人所有;有价值的个人或集体所有档案可与档案所有者平等协商并给与一定鼓励依法约定档案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第二, 取消对档案所有权的不合理限制。档案法明文规定严禁以牟利为目的倒卖档案, 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通过各种方法倒卖档案的情况。因此, 档案法规可取消档案所有权的绝对限制, 对档案的转让情况法定化, 并加强监管, 更符合档案实现价值和档案权利保护统一的现实要求。
(二) 充分协调解决档案法规之间的矛盾
第一, 平衡档案个体所有权益与档案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档案法规内容必须协调档案个体所有权益和公共权益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档案法规制定要秉承档案管理中公共性的法律精神, 填补档案法规建设中的内容缺位, 充分发挥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价值。
第二, 协调其他法规并体现相关法规精神。一方面, 档案法规内容要注意衔接紧密, 保持法规条款的连续性, 适时补充法律空白, 保证法规内容的统一协调。另一方面, 档案法规内容要体现立法精神, 以实现和保障档案所有者个人权益、满足国家发展对档案事业的要求和档案权力的权威行使为目标, 以为法治中国服务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的立足点。
(三) 顺应档案工作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新形势下, 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如何围绕中央部署, 切实把握依法治国的时代内涵, 为法治中国建设服务已成为档案事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 我国档案法规内容要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档案事业的要求相适应, 在完善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快新档案法律法规的制定, 为服务法治中国奠定良好的法律体系基础。第二, 档案部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契机, 适当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档案行政执法各项事务在网上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 使档案行政执法业务的工作流程更标准、行政信息更公开、办理程序更方便。
总之, 法规内容建设是法规体系完备的基石, 只要将档案法规内容建设依托在新形势的大背景下, 才能使档案法规体系真正服务法治中国创造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迎红.我国地方档案法规修订若干问题探究[J].兰台世界, 2008, 24:10-11.
[2]宋扬.<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的特征[J].中国档案, 2011, 09:30-31.
[3]王新才, 文振兴.我国档案法研究综述[J].档案学研究, 2013, 03:21
[4]张世林.我国私人档案所有权法律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3, 03:57-60.
法规内容 篇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一)适用主体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二)授权性规定
1、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 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2、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3、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4、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5、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6、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7、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 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三)义务性规定
1、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2、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
3、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医师的告知义务,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4、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5、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6、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7、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四)禁止性规定
1、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2、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3、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4、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5、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 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保护性规定
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惩罚性规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2、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3、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4、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5、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6、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7、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8、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9、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10、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11、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12、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二、护士条例
(一)适用主体
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享有的权利
1、护士执业,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护士工资,降低或者取消护士福利等待遇。
2、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权利;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3、护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权利;有参加专业培训、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
4、护士有获得疾病诊疗、护理相关信息的权利和其他与履行护理职责相关的权利,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承担的义务
1、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2、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师提出;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
3、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4、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医疗救护
(四)惩罚性规定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
1、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的;
2、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未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或者报告的;
3、泄露患者隐私的;
4、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不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的。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三、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医疗损害责任)
第五十四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五十七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五十九条 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第六十条 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
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
第六十二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三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
第六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干扰医疗秩序,妨害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四、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一)医师外出会诊
指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开展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
医师未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二)会诊医生的责任
1、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查患者,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并按照规定书写医疗文书,在病程记录中或申请单上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或手术经过,并在记录处签字。
2、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
3、会诊病人如需手术,应详细了解邀请医院所能提供的手术室和麻醉条件,并对对方助手的水平和围手术期处理病人的水平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4、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难以胜任会诊工作,应当及时、如实告知邀请医疗机构,并终止会诊。
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邀请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条件不适宜收治该患者,或者难以保障会诊质量和安全的,应当建议将该患者转往其他具备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5、医师应当在返回本单位2个工作日内将外出会诊的有关情况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管理部门。
6、医师在外出会诊时不得违反规定接受邀请医疗机构报酬,不得收受或者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不得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医德规范如下:
(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三)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四)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五)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六)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关系。
法规内容 篇3
(一)依法治国背景。
2011年1月国家档案局颁发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也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4年10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这是建国历史上、建党历史上的第一次。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同时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步入新时期。
(二)国家档案体系的提出及内容。
国家档案局2011年6月颁布了《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规定我国档案法规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以《档案法》为核心,由符合《立法法》规定的若干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二、数据来源说明
为尽力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本文从中国政府法制信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律法规全文检索系统)、法律之星、法律图书馆、法邦网、国家档案局网站等5个法律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经过筛选去重,整理得到234部法律法规。笔者对整理统计出的233条法律法规进行各法律等级数量、颁布年度、颁布主体、法律主题内容等维度的分析,以期能了解我国”十二五“时期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状况。
三、数据分析
(一)各法律法规等级数量分析。
国家档案法规体系分为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四个层次。故统计数据按这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十二五”期间作为法律层次的档案法尚在继续修订中,没有发布修订版。作为档案行政法规层次的四部行政法规也尚在继续修订中,没有发布修订版,故统计数据只划分为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法规三个层次。
其中地方政府规章196部,地方法规8部,部委规章30部。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法规主要集中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据法定权限制定地方的地方政府规章,所占比例高达83.6%。“十二五”期间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呈现一种上窄下宽的局面,即档案法律和法规较少,地方性档案法规和规章数量庞大的形势。这种上窄下宽的法规体系是合理的,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来规范管理。加之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法律规定的东西到地方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去贯彻,故地方性档案法规和规章数量庞大。地方实施性立法是国家档案立法的延伸和完善,实现了法律体系各层级上下衔接、结构严谨,还有助于国家档案立法的原则、精神在本地区得到有效贯彻。为解决本地区事务而开展创制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一些尚不具备条件制定全国性法律的,也可以先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开展些探索、积累些经验。地方立法的先行先试为国家立法的完善积累了经验。只有地方性档案法规、规章具备了必要的数量和质量,并且维护了档案法制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形成门类齐全、内部和谐的档案法律体系。
(二)颁布年度分析。
“十二五”时期(2011至2015年),我国档案法律法规的数量分别是62、49、57、43、23部。整体呈先升后降、前多后少的趋势,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十二五”时期的前三个年度。“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修订13部,修改后的代替修改前的法律法规,没有其他专门废止的法律法规,其余全部为新颁布制定的法律法规。国家档案局分别在2007年集中废止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等七件规章,2010年集中废止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试行办法》等8项规范性文件,自此后没有再集中废止过法律法规。
2015年两会修改立法法,将赋予更多的城市地方立法权。全国所有284个设区的市将享有地方立法权,更多地级市享有立法权后,我国的地方档案法规、规章的数量很有可能将大幅度增加。加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加速,地方对立法权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下放立法权与确定立法范围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事务无法可依的情形,同时可以加快推进地方立法进程,倒逼地方政府提升依法管档的水平。
(三)颁布机构分析。
在中央,各部委颁布了30部档案法律法规,其中档案局颁布了4部,档案局联合财政部、林业局、测绘局、水利部、民政部等部门颁布了20部,税务局、海洋局、民政部、住建部单独发布了6部,可以看出部委规章中主要以档案局和其他部委联合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主。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山东(19部)、浙江(18部)、北京(15部)、广东(14部)、河北(12部)、天津(11部)等省市制定的档案法规都在10部以上,其中山东省是最多的省份。根据,“十二五”时期全国各省市GDP总量排名看,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河北省四省均在前六名中。山东、浙江、北京、广东、河北五省市在其各自的《“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都将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较详细地列出“十二五”期间的立法要求与具体任务。五省市均要求围绕档案事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创新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和完善涉及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制度规范工作。
(四)法律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将“十二五”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按主要内容,初步分类为14类,将其他数量不多、内容分散的法律法规归入其他类。其他类主要包括:就业培训、居民健康、住房公积金、教育、信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方面档案。通过上表的统计,其中机关工作、机关档案管理类的法律法规最多,可以看出我国档案工作目前还是以机关档案、各级档案馆工作为主。涉及各地实际档案工作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城乡建设、房产与住房、农村与土地方面的档案法规占据较大部分,高达40%。这基本与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一致。“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档案法制建设要充分考虑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切合实际地开展档案法制工作。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土地等等,这些新领域的档案工作的建立和规范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国家档案局自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以来,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人为本、维护民生的角度出发,推动制定了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档案管理办法,全国民生档案工作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加之,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各地先后制定了为数不少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档案管理地方规章,力争把这一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专业档案建立齐全、管好用好。2010年11月建设部在新修订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中,强调要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重大活动是我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宗教等领域内举办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具有影响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临时性强等特点。
四、总结
国家档案局2011年颁布的《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的附件中列出了60个需要修订、制定以及需要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法规、规章的档案立法项目,“十二五”时期(截至2015年12月底)总共修订了三部、制定了一部。从完成进度和数量上看,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列出的项目完成得较慢、较少。但是中央各部门的一些会议精神在地方能够比较及时的形成地方规章,指导地方档案管理实践。综上,“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档案管理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根据全国档案法规体系建设进程和各省档案工作实际,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档案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各地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立法质量。为档案工作依法行政,为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十二五”时期的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十分重视民生档案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城市城乡建设、房地产与住房保障、农村与土地、各类保险、居民健康、劳动就业等密切关联百姓生活的方面制定了较多的档案法规规章。但是一些档案法规条款宏观性、原则性、比较明显,过于空泛,不利于档案具体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可操作性较差。在今后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法律法规的细化、可操作性的加强和执法情况的监督是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摘要:笔者以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等5个法律法规库为统计数据库,检索“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领域的法律法规,笔者对整理统计出的标题含“档案”的234条法律法规进行如下维度的分析:各法律等级数量、颁布年度、颁布主体、法律主题内容,以期能了解我国“十二五”时期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内容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档案法规体系,内容,研究
参考文献
[1]江佩琼.试论档案法规体系构建中的完善之策[J].兰台世界,2014(1).
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相关内容分析 篇4
关键词:施工质量;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工程预算
摘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道路工程实体形成和营运的全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资金、人力、物力和其它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一、道路工程技术及经济与管理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传统的道路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硬科学为主,缺乏软件科学方面的课程,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也必须同步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目前虽比较落后,但近年来已有较大的改观,不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路线里程在逐年增加,路线等级在逐步提高,高速公路也早已出现在祖国各地。由于道路具有投资大、占有资源数量多、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加强对道路工程的科学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对道路工程要进行科学管理,首先要调整道路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能完善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一些软科学知识对工程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建立模型、决策等活动,使道路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都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既精通道路工程技术, 又精通经济与管理的人才。道路工程是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同其它任何门类的土木工程一样,道路工程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三方面的特性。工程技术特性是在道路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必须与自然科学规律相适应的一些特性。如道路及其各组成要素主要是为行驶汽车服务的,这样就必须考虑结构物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一系列力学要求,譬如力学强度、刚度、稳定性、摩阻力等。另外,道路及其各组成要素是一种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工程设施,要受到阳光、温度、水分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侵蚀,于是就要研究道路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即道路工程技术要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道路工程的经济特性,是在道路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与资金、人力、物力以及其它资源消耗和节约相联系的特性。不论是建造公路还是城市道路,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资金、动用大量劳动力和机械设备,还需要消耗建筑材料、能源等,因此,道路工程必须把各种资源有效利用并达到最大节约放在首位。道路工程的管理特性是在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与技术政策和法规及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相联系的一些特性,如在道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道路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程序、规范、法令。由于技术、经济和管理是三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对于任何一类工程,不仅要重视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要重视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道路工程学是形成道路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础,因为脱离道路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道路经济与管理,必然是无的放矢。由此可见,讨论经济与管理问题时,必须紧密地结合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管理水平的提高。那种落后的、传统式的经验管理,已经逐步地被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所取代。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道路工程实体形成和营运的全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资金、人力、物力和其它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二、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材料控制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必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书、出厂检验报告及复试报告。并注明使用工程项目名称,规格,数量、进场日期、经办签名及原件存放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在使用前必须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机构进行复试。复试结果合格方可使用。递交材料凡复试不合格的,应按原标准规定的要求再次进行复试,再次复试的结果合格方可认为该批材料合格。两次报告必须同时归入施工技术文件。
2、施工中注意的事项
(1)拌合场设施、机械设备:拌合场的设置、拌合机械的型号、数量和功能对道路砼路面施工质量、基层面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关系。拌合场的设置情况和拌合机械的型号、数量和搅拌功能必须能满足砼的强度和质量需要。砂石集料要分仓,要设隔离墙,地面要硬化,水泥仓库要有防潮措施。要有计量设备和明确的配合比,应采用最佳的配合比以保证砼的标号,配合比要进行试验。(2)施工工序、施工质量:市政道路的每道工序完工后,必须由施工单位自检自查,合格后填写工序质量报验表,经验收认可方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这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每道工序检查验收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该量尺寸的要量尺寸,该检测试验数据的要检测试验数据,要按所要求的检查频率见证取样。同时,在把好施工工序施工质量关时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扰,特别是在业主紧逼工期的时候,工序质量的检验更不能放松。(3)产品保护:路面砼浇筑后,对产品的养生和保护是影响砼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目前设计单位对一级道路路面设计的年限大多在30年以上,因此必须对产品加以保护,以确保质量不受影响和破坏。(4)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质量:关键部位如管沟槽开挖、管道吊装、接口抹带、管座基础、闭水试验、土方回填、路基施工、砼路面的浇筑等,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要按标准要求进行不少于30%的抽检试验。
做好竣工移交和质量评定工作:此项工作是以国家技术标准作统尺度,检验施工成果和评价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和检查施工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质量指标程度的主要标志,工程竣工后,要按规定做好各种试验,调整和试运行,要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编制竣工移交方案,工程施工后期,要有计划地逐项搞好零星扫尾工作,做到不漏项,使工程系统完整,并进行工程自检、自验、全检,严格按国家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评定,整理所需的竣工资料。并配合建设单位进行验收,移交管理部门等。
三、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公路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
(一)国民经济评价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是项目的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如增加了国民收入、节约了国家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等,它包括了全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一般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全社会道路使用者从项目的兴建和营运中所获得的直接效益,一般表现为运输成本的降低、运输质量的提高、运输时间的节约及运输距离的缩短等;间接效益是建设项目在运输领域之外为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如加快了资源开发,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由于间接效益很难量化,大多只能做定性描述,因此在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测算中一般不进行计算,只计直接效益。内容包括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新建项目所产生的旅客时间节约效益、货物节约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这些效益可根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计算得出。
2.民经济费用分析
公路项目的经济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建设期的经济费用,另一部分为运营期的经济费用,包括日常养护费用、管理费用和大修费用等。经济费用的测算,常在工程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影子价格作相应的调整所得。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的人工费用采用影子工资调整。影子工资是建设项目使用劳动力,国家和社会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工资作为项目费用。土地影子费用。土地是一种专用的稀缺资源。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土地影子费用包括土地的机会成本以及国民经济因项目占用土地而新增的资源消耗。土地的机会成本是指土地被项目占用后所丧失的所有其他各种可能被利用机会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另外还要对公路项目的主要材料进行影子价格的调整。
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及方法
通过以上对项目的效益费用分析计算,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并计算出主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和经济投资回收期,并取经济内部收益率与要求的社会折现率相比较,以此来确定项目国民经济的可行性。
(二)财务评价
1.财务收入估算公路项目的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运营期间的车辆通行费收入,同时也可能会有一些配套服务、开发性设施的营业收入。收费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交通 量和收费标准。因此,合理估算项目运营期间的交通量和选择合适的收费标准对估算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交通量受区域 经济 发展 状况、区域内的交通方式的变化、相互平行或竞争性公路的影响最大:收费标准作为影响收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确定时需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道路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益、道路使用者对收费的负担能力和接收能力、不同车型车辆对道路损坏程度的强弱、道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还贷期限及投资要求的最小回收期等。目前,我国一、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设定都是由当地政府交通有关部门和物价局批准确定的,公路项目公司在决定收费标准方面的自主权较小。
2.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一般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包括日常养护费用、应用管理费用、大修费用及须缴纳的税金等。建设期的费用估算依据是交通部、建设部及其他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及方法。项目投资估算包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及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等。项目投入使用后,项目的总投资转化为相应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运营期费用是项目在运营期间的各种运营和维护费用。运营期间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及大、中修费用;根据道路收费管理部门的配置情况,确定各年管理费用,提取相应的税金。
3.财务评价指标及方法
通过以上对项目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 计算,得出财务现金流量表。并计算出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务效益费用比和财务投资回收期,并取财务内部收益率与要求的财务基准折现率相比较,以此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的可行性。
四、工程预算 工程预算全面审计
全面审计,就是根据设计图纸和“定额”及有关编制预算的依据,对被审工程预算子项一项不漏地全部审查一遍。即对从看图纸开始到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计算费用一直计算出总价的整个过程,都要审查一遍。其优点是全面、细致、质量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全面审计一份预算,要比重新做一份预算花费的时间还要长。在长期工作中,广大审计人员。为了克服全面审计工程预算工作量大的缺点,推出了许多速算的方法,比如,三步审查、统筹计算等,不仅满足了使用单位的时间要求,也提高了所审预算的准确度。2 要有明确、简捷的计算顺序
用先平面后垂直面的计算法,平面按轴线编号顺序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方法计算,垂直面按由下到上、层层推进、逐项歼灭方法计算。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先算好建筑物各层、各部位建筑面积和各房间的净面积,然后用表格汇总,便于计算水平面上各分部工程的工程量时引用,以收到一次计算,多次使用的效果。按照先主体后装修的顺序,先计算独立部分,以逐渐减少图纸数量,其次由底层到各层计算钢筋混凝土工程、墙体工程、金属工程、门、窗工程等分部工程量,再计算水平面上的各分部工程工程量,然后藉计算垂直面上的各分部工程工程量,采用按顺序、按图纸逐张计算。便于做到不漏缺、不重复。3 确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
定额是一种规定的标准额度,广义地讲,也是处理特定事物的数量界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定额几乎无处不在。在建筑安装生产领域里,有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定额等。劳动定额又是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工料机消耗定额当中工日定额的编制基础。因此,劳动定额在项目部劳动力组织以及工程预算管理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
所有的基建项目都必须严格遵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等审批制度,不允许以可行性研究代替初设。凡没有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得报批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未审批,设计单位不能发图,建行不能拨款,建设单位不列年度基建计划,施工组织设计未做,施工单位不得正式开工。重大项目和特殊项目,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增加技术设计阶段。为了保证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和施工图设计质量,要给设计单位足够的设计时间,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严格把关、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现象发生。尽量减少或不发生重大设计方案变化和重大设计变更。编制概算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避免初设概算编制过程中出现前松后紧,最后突击加班完成,影响概算质量。设计人员与概预算人员密切配和,保证概算质量。
法规内容 篇5
一、企业报依法依规办报是基本责任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除现行宪法外,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43件,行政法规共721件,地方性法规共8600多件。其中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有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还专门就新闻传播活动的某些方面作出规定。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若干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和新闻媒介的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新闻出版行业围绕综合管理、出版内容、报纸出版、报纸刊载广告、有关社长、总编辑和采编人员从业,以及记者站管理、报纸发行、报纸印刷、报纸经营和财税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这些法律法规是任何一个新闻传播媒介应该系统学习掌握的。
企业报日常管理、组织机构、注册审核等,须严格按照规定行事。如果内部企业报不公开发行,规定的很多方面可能不会涉及,但在报纸刊载内容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是任何形式的媒介都不能漠视的问题。
企业报采编的方向不是社会新闻,但也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活动也是社会活动,面对的企业成员也是社会人,有社会属性,传播活动涉及人和事,涉及个人基本权利。近几年,企业报为丰富版面内容,也出现转发转载社会媒体、网络信息的情况,从业人员要把遵守新闻出版业的法律法规当成基本责任,避免碰触法律法规红线,合规办报,保护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
二、日常采编要谨遵“刊载内容”方面的法规要求
国家对有关出版内容方面的规定都有明确的法规条文,结合新闻出版“刊载内容”方面的法规要求,根据企业报办报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报除了要明确出版管理明确禁载的内容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把握好内容关,不在内容上出现违规刊载行为:
(一)刊载转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信息需走报批程序
企业报特别是内部发行的企业报,较少直接刊登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法规规定指现任或曾任党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有关的信息,直接形成和刊登相关图文的机会极其有限。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恰逢某重要领导人到企业视察拍摄了新闻图片,因为工作或宣传需要必须转载等情况,企业报要注意遵守刊登要求,不能随意和不经审批允许即行刊登,需报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定的部门或人员审批。报刊如果需要转发相关信息,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规定指出:地方报刊在发表这类作品前,须报省级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中央的报刊须报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二)注意对残疾人及未成年人信息和肖像权保护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是需要进行特殊优先保护的对象。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别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企业报的新闻报道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较少直接面对社会未成年人群体进行报道,但这并不表明企业完全与社会及普通大众脱离,报道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报道中出现的员工子女信息、捐资助学信息、帮扶残疾人信息等,作为公开出版物要有自觉意识,注意图文信息中是否有对未成年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构成侵害的情况。例如,笔者所在企业报某次报道某企业前往当地特殊学校捐赠图书活动,意在突出呈现企业方面的社会责任。但通讯员只注重了单方面呈现企业公益形象,没有保护特殊儿童的意识,拍摄照片多为正面。如果直接刊用势必构成对未成年智障儿童肖像权的侵害。报纸在选用图片过程中,特意避开未成年智障儿童正面形象的图片,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意在保护其肖像权。
关于企业报在新闻报道中是否能刊登未成年人形象的新闻图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肖像权应该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报新闻报道中在正面宣传情况下,如确需使用有未成年人形象的图片,不会用作盈利及其他宣传,如本人没有特殊的要求就可以刊用,如果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还需慎重处理,或者予以保护。
(三)涉及民族、宗教内容信息务必谨慎
企业报在日常报道中难免会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普通类型稿件中偶有或间接涉及,处理不当,引起企业员工的误解或不满,也是一大禁忌。
国家出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刊载的十项内容中,第四项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严禁刊载。
作为企业报采编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深入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要自觉学习掌握民族宗教方面的知识。慎重和理性对待民族宗教内容,遇到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一定要征求民族、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认真查阅资料或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审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风俗和宗教信仰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并涉及一些禁忌。作为企业报采编人员应该掌握这方面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一些风俗习惯和禁忌。如果企业所在地恰恰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员工较多,企业报采编人员更要系统学习掌握有关民族风俗习惯和禁忌礼仪,避免刊载引起少数民族员工反感和抗议的内容。
(四)不能忽视涉及企业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每个企业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责任,涉密企业遵守《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关于防止在出版物中泄露国家秘密的通知》的各项规定义不容辞,其他非涉密企业主办企业报也需了解相关要求,避免因疏忽造成客观上的泄密。
企业报涉密情况比较常见,发生的泄密事件也不鲜见。据国家安全部门通报,近几年,境外情报机构也是通过大量搜集国内企业的企业报进行情报分析工作,试图获取企业商业秘密、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及其他重要情报信息。作为企业报应该拧紧保密宣传这根弦,有涉密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特别是涉及国防科技工业的企业,新闻宣传保密一定要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制度,做到严格审核后再刊发。一般性涉密企业和非涉密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警觉意识,防止和杜绝间接泄密事件。
企业报的保密宣传报道应该实行“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自审与送审相结合”“先审后用,先审后发”的原则。未经公司保密办审核和保密委员会审批,一律不得对外提供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相关资料,不得进行公开报道或参加公开展览。
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是规避“误操作”的有效途径
企业报有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两类。公开发行报纸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企业报负责人定期接受有关法规内容的学习。内部报纸因为缺乏直接的监督管理,在内容的制作上主要依靠各企业党委宣传部门把关,内容的严肃和合规合法取决于采编人员相关的法规意识、知识水平、政治和文化修养。笔者认为,企业报需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做好部门法规意识的强化,提高办报水平,避免违规风险。
(一)不断培养采编人员的敬畏守规意识
企业报接受企业党委宣传部门管理,是企业宣传的喉舌,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要保持高度一致。办报内容不能出现“杂音”,不能出现因为法规意识淡漠的“误操作”。企业报有责任不断培养采编人员具有“政治家办报”的意识,要深入学习,了解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主动和企业党委的要求保持一致,这是企业报采编队伍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修养和要达到的水平。
(二)采编人员要有相关知识储备
公开出版报刊要求采编人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要求是掌握丰富知识体系的“通才”,其实,内部发行企业报同样应该对采编人员提出同等要求。可见,掌握必要知识,才是正确行事的前提。
(三)完备和谨遵采编“审核流程”
完善的审核制度、无缺陷的审核流程,是避免违规“误操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办报质量的必要程序。企业报要有完备的稿件审核制度,采编人员要养成“谨遵审核流程”的习惯,使规定审核和专项审核结合,让事故和差错消灭在印刷刊出之前,特别是对容易触及法规红线的内容,一定要有专项审核程序,对把握不准的信息必须请示或对照查询,核准后再刊发。
摘要:本文围绕国家新闻出版有关规定,特别是关于内容刊载方面的一些法规规定,结合企业报采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别就重大敏感信息、未成年人保护、民族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刊载的法规要求予以分析,提出若干办报过程中合规依规刊载、减少误操作的途径。
【法规内容】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内容08-25
《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及相关内容》教案08-27
海南省2017年土地估价师《基础与法规》知识:证券法内容考试试题05-24
地方法规和行政法规08-29
党内法规05-16
监管法规06-05
测绘法规06-21
海洋法规07-29
法规意识08-31
专业法规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