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法规

2024-10-26

结构法规(精选4篇)

结构法规 篇1

1 前言

车门是汽车车身的主要部件之一,它不仅为司乘人员上下车提供方便,而且与整车舒适性(密封性能)、安全性(防撞性能、防自动开启)、美观性及人机工程(开合便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企业对车型舒适性、美观性、便利性有不同的要求,但安全性是必须保证的,拥有汽车工业的各国对汽车的安全性都有明确的法律要求。例如,欧洲法规ECE R11、欧盟技术指令70/387/EEC、美国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MVSS206、加拿大机动车辆安全标准CNVSS206。对于汽车门盖件来说,我国相关的法律有《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5086)。

GB 15086规定了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包括锁体、铰链和其他支撑方式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适用于M1和N1类车辆上用于乘员进出的汽车侧门(包括滑动门)或后门的门锁及车门保持件。

汽车车门按其开启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顺开式车门如图1所示,即使在汽车行驶时仍可借气流的压力关上,比较安全,而且便于驾驶员在倒车时向后观察,故被广泛采用。

(2)逆开式车门如图2所示,在汽车行驶时若关闭不严就可能被迎面气流冲开,因此用得较少,一般只是为了改善上下车方便性及适于迎宾礼仪需要才采用。

(3)折叠式车门如图3所示,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客车上。

(4)上掀式车门如图4所示,广泛用做轿车及轻型客车的后门,也应用于低矮的汽车。

(5)水平滑移式车门如图5所示,简称滑移门,其优点是在车身侧壁与障碍物距离较小的情况下仍能全部开启。

滑移门是指装配有滑轮机构的车门在车身滑轨中运行,按照预定轨迹整体平移,实现开启车门,滑移门一般在箱式车中运用较多。

对于安全性来说,汽车滑移门有单独的法规要求。汽车滑移门法规实验的通过性与滑移门结构有密切关系,如何有效地提高滑移门法规通过性是滑移门设计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微型客车滑移门法规在试验过程中导轨轮子脱出导轨的原因,并分析车门结构薄弱区域,重点阐述如何改进滑移门相关结构,提高其法规通过性。

2 法规对汽车滑移门的要求

试验应使用带有滑动门及其保持件的完整车辆或白车身去除滑动门组件上所有的内饰和装饰部件。去除所有座椅和可能妨碍试验装置安装和操作的车内部件、立柱装饰及覆盖在门上并且影响施力板移动的非结构性部件。车门处于解锁状态时不应有其他夹具或部件焊接或附加到滑动门或其任何部件上。

2.1 试验流程简介

(1)滑动门的导轨和滑门组件组合或其他的支撑方式处于全锁紧关闭位置时,在车门的相对边上各施加9000 N的横向向外的作用力(总计18 000 N,如图6所示),滑动门导轨和滑门组件或其他支承部件均不应与门框脱开。

(2)以20~90 mm/min的速度移动施力装置,直到每个施力装置达到9 000 N的目标力值,或者任一施力装置达到300 mm的位移。

(3)如果各施力装置都达到了9 000 N的力值,则停止施力装置前移,保持10s以上。

2.2 试验结果评价

发生如下任一种情况时,可认为不满足要求。

(1)当保持所需要力时,车门内侧与门框外边缘分离距离超过100 mm。评判方法:直径为100 mm的圆球通不过最大缝隙处。

(2)任何一个施力装置的位移达到300 mm。

2.3 试验施力方式

(1)内推式如图7所示,即作用力在车内,从内往外推,该方法的优点是力的传动臂短,受力平稳,而且不用在门上钻孔,对门的破坏小,能模拟真实情况,因此该方法被广泛使用;缺点是试验设备布置空间小,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且试验过程中不易观察试验情况。

(2)外拉式如图8所示,即作用力在外,从外侧拉,该方法的优点是试验设备可以布置在车外,对设备要求低,试验过程中可以较清楚地观察整个施力过程;缺点是需要在门上钻孔,对门的内外板及门内的加强板都有破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门的刚度,试验样车与实际用车偏离较大,导致试验失败率高。

(3)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施力方式,不管是用内推式还是用外拉式,都要严格满足滑移门的法规要求,如果不满足滑移门法规要求,将直接影响新车型上市,因此滑移门法规要求的通过性显得尤为重要。

3 CAE分析

某车型滑移门法规试验模型描述:某车型在初步的结构设计完成后,按照《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5086)中的要求,使用CAE软件和内推法进行仿真分析,试验结果不能满足法规要求。

CAE仿真分析的零件状态:如图9所示,在窗框的上角车门与侧围的间隙大于100 mm,不满足法规要求。上走轮脱离了导轨(如图10所示)。中导轨在受力点处被走轮臂拉力外拉变形,滑移门锁加强板及中走轮臂加强板处变形较大(如图11所示)。

上走轮将脱离导轨,但走轮轴及走轮臂没有发生变形,走轮臂及导向轮没有发生不良变化,说明走轮臂及走轮臂导向轮轴的刚度是满足要求的。

4 问题原因分析

(1)关门状态下,滑移门中导轨与走轮臂配合处为主要受力点,与此同时,导轨处结构较薄弱,试验时只有外壁受力,故受力点处易变性(如图12所示),导致中走轮臂有脱离中导轨的趋势。

(2)设计时为了减重,部分车型滑移门没有配置内外板窗台加强板,滑移门整体刚度不足。滑移门在前后两侧受力时,受力点沿力的方向向车外方向变形,导致2个受力点没有形成一个受力整体。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变形量较大的位置集中在窗台的2个角,这两个角的截面面积变化大,是应力集中区,应该在这2个角部进行加强。

5 改进方案

5.1 改进方案一

如图13所示,在滑移门各个导轨端口位置增加一个“U”形加强板,“U”加强板两端采取二氧化碳保护焊与导轨连接,“U”加强板材料为BLC-FB-D,板厚t=2.0mm,屈服强度为140~270 MPa,同时增加滑移门内板窗台加强板,材料为BLC-FB-D,板厚t=0.6mm,屈服强度为140~270MPa。

5.2 改进方法二

如图14所示,滑移门B柱加强板延长250 mm,滑移门B柱加强板延长100 mm,B柱加强板与锁加强板与内板之间均以点焊方式进行连接,其材料均为BLC-FB-D,材料屈服强度为140~270 MPa,板厚t=1.0 mm。

滑移门B柱加强局部增加筋条,增加加强板的整体刚度。

5.3 改进方法三

综合方案一和方案二如图15所示。

6 改进方案CAE分析

按改进方案分别设计了3种滑移门总成结构,按照《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5086)中的要求,用有限元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完成以上3种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如图16所示,方案一的应力集中区较明显,虽然能满足试验要求,但滑移门与侧围最大间隙达97.5 mm,风险很大。方案二比方案一有很大的改善,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各项指标很接近,都能满足试验要求,门与侧围最大间隙值分别为72.5 mm和77.9 mm。从成本及轻量化方面考虑,方案二优于方案三,但从门的整体刚度及有限元试验与实际分析的区别考虑,最终的结构采用方案三。

7 实车验证与结论

对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后,采用方案三进行实车验证,结果满足法规要求(如图17、图18所示)。

从前期的结构设计及后期的试验结果,本着对滑移门进行结构优化,考虑轻量化及性能要求,我们可以得出滑移门结构优化的思路,对滑移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竹亭.汽车车身设计[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肖春燕.微型客车滑移门法规通过性结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3]柏宏.基于有限元法的滑移门法规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结构法规 篇2

欧盟与中国的家用电器质量法规、标准结构状况分析及其比较

1 欧盟法规和标准结构体系介绍 欧共体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欧洲联盟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几个大法,它们构成了欧盟主体结构.第二层为欧盟颁布的欧共体指令,即EC/EEC系列(或称,欧盟法规),每月发布几百项,属于强制性执行,它们是欧盟法律的主要内容,按主题分为20大类,是一级主题.再根据具体的法规内容进行细分,共有152个二级主题,230个三级主题和106个四级主题.

作 者:宜齐 黄文 黄静  作者单位: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刊 名:检验检疫科学 英文刊名: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CIENCE 年,卷(期):2005 15(2) 分类号:F4 关键词: 

结构法规 篇3

焊接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的金属结构制造中几乎全部取代铆接。课程设计是学生适应实际生产的必要阶段。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焊接方向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 是学生学习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焊接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 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目前国内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选题和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如重庆科技学院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和实施进行了教学改革。佳木斯大学则将焊接结构的课程设计选题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企业对焊接工程师的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对焊接专业进行改革, 把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融入到本科教学中, 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本科毕业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随即南京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沈阳大学、抚顺石油大学等30多所院校都积极地开展了在校学生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另外, 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中还增加了“焊接生产及应用”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培训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并且将相关行业的主要标准穿插其中, 进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过程中, 除了理论培训外, 还有60学时的动手实践环节。该培训环节是基于国际最新ISO标准条件下的实训练习, 包含了实际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焊接工艺方法。总之,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了竞争力。

我校1992年成立焊接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焊接人才,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焊接专业一贯坚持的办学准则, 为此焊接专业除理论和实验课程外, 还设置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的机会。但由于受时间、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设计环节对标准规范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该项改革, 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对标准和规范的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焊接结构课程设计还是焊接工艺课程设计, 其实都是对标准和规范的具体应用。比如设计压力容器时, 应用的就是从GB到JB再到HG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我校任课老师多为学院派, 对工厂里规范和标准的应用缺乏充分的认识, 所以对标准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 很多时候不是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规范指导, 错失了教会学生学习标准和规范并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本文即针对这些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改善教学效果。

三、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往不重视标准和规范情况, 本次教学改革确定一切以标准和规范为导向, 教育学生尽早学习和应用标准和规范。焊接结构的设计, 大到整体尺寸的计算, 小到一个螺栓的选择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教导学生如何应用一整套标准体系, 以及标准之间的涵盖关系。焊接工艺、焊评、焊考也都有相应的标准, 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 将来的工作就是吃透标准和应用标准。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智力资源, 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所以做好师资队伍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我院《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提高自己对标准和法规的理解, 在学校的支持下, 去沈阳东方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 东方钛业安排了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王达理工程师, 对两名实习教师进行专人辅导, 模拟企业接到合同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期间两位老师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完成了一台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学会了熟练运用SW6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并编制了SW6软件的学习课件, 并决定以后进行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运用SW6软件。根据GB150和GB151等压力容器行业的标准法规, 选定了换热器的关键部件, 确定了关键尺寸, 按照设计草图在CAD上画出了正规的装配图和零件图。通过亲自动手设计、绘图, 发现了原来在教学中存在的装配图不规范、零件图不完整等问题, 并打算在未来的工作中逐一纠正。

四、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涉及标准

根据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我校焊接专业教师制订书面的计划, 并编制合适的课程设计指导书, 推荐合适的参考资料。自2012年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尝试, 至今已经在整个焊接专业推广了该方法。具体做法为两个课设使用同一个题目, 主要为压力容器类题目, 如球罐、卧罐、立罐、换热器等。焊接结构课设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部分按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和GB150.1~GB150.4-2011《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2011《钢制球型储罐》、JB/T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JB/T4734-2002《铝制焊接容器》等标准进行。计算过程也由原来的手算改为采用工厂通用软件SW6进行计算。焊接结构设计除强度计算外还包括焊接坡口的选择、焊缝的标注两部分。坡口设计采用的标准为GB/T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和GB/T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焊缝的标注标准为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分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工艺制定和焊工考试三部分。焊接工艺评定的标准为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6-2011《承压设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力学性能检验》。焊接工艺制定标准为NB/T47014-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47018.1-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采购通则》、NB/T47018.2-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钢焊条》、NB/T47018.3-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3部分:气体保护电弧焊钢焊丝和填充焊丝》、NB/T47018.4-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NB/T47018.5-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5部分:堆焊用不锈钢焊带和焊剂》。焊工考试的标准为TSG Z26002-2010《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

五、收获与体会

焊接专业是材料、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则是焊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标准和法规重视不足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促进了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了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专业人才, 弥补了当前本科生“通才”教育的不足,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缓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时间来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出现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 不仅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 教师也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相信本次课改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方洪渊.焊接结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J].焊接, 2002, 12 (5) :16-18.

[3]闰久春, 吴林.加入WTO以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 2004, 13 (9) :26-28.

[4]邹家生, 蒋成禹.老专业新办的问题与对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 :87-89.

[5]陈少平, 王文先, 孟庆森, 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4 (4) :79-81.

[6]初雅杰, 王章忠, 吴梦陵.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0) :42-44.

[7]曹永胜, 吕迎, 张敬强, 庄明辉.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华章, 2010, (1) :92-93.

结构法规 篇4

关键词:标准化,软件,数据库结构

1. 前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1988年12月29日颁布, 1989年4月1日开始施行至今, 已经过去21年了, 在这21年中, 我国加快了标准化法规建设, 国家相继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 形成了比较完整、协调的标准化法律体系, 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为了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执法效率和质量, 为了满足广大企事业单位对标准化工作的需要, 全国各地纷纷将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现行有效的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汇编成各类"标准化法规手册", 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和行政执法人员使用。

2. 系统开发目标

主要面向标准化工作者, 即可以是技术监督部门的执法者, 也可以各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工作人员。通过本系统即可以快速查询相关的法律法规, 亦可以快速查询到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待业标准。为标准化的制定或执行提供依据。

3. 系统构架

系统初期开发计划采用C/S架构, 为必要时进一步扩展B/S模式应用保留余地。

开发语言选用C#2.0, 后台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0。选用C#主要是考虑到其既有Visual Basic简单易用的优点, 又具有C++强大灵活的功能特点, 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开发效率, 而选用SQL Server 2000做为数据库, 不仅看重它较强的数据存储能力, 更看重的是它的开放性, 因为它可以与操作系统、Interne和XML等紧密集成, 为将来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4. 系统功能

4.1 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面, 前言中已经提及, 我们国家相继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 因此, 系统能够针对法律法规进行快速查询。

4.2 在执行标准化工作中, 既有国家标准, 亦存在地方标准, 以及行业, 俗称国标、地标和行标。为此, 本系统能够快速查询到相关标准。

5. 数据库设计方案

5.1 法律法规

包括名称、章、条、款, 数据库中3个表结构分别设计如下:

5.2 国标地标行标

包括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适用范围、修订状况 (首次还是修改) 、实施日期、起草单位、归口单位等, 库表结构设计如下: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确定了"标准化法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系统设计内容, 以及主要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内容, 为顺利完成软件的开发任务, 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在完成C/S工作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B/S模式, 以便将来能够更加方便于所有标准化工作者的使用, 从而提高和推进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雁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钱雪忠罗海驰程建敏SQL Server 2005实用技术及安全系统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3].谭桂华魏亮Visual C#高级编程范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上一篇: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下一篇:财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