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生育政策

2024-08-14

人口生育政策(共9篇)

人口生育政策 篇1

摘要:人口管理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比较重视的问题,从之前的计划生育开始对于人口的管理制定出了很多的管理条例。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不断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实现降低生育水平,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建立起一个和平、公正的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的社会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问题,针对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和总结,以此来实现对于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维护

计划生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点制度,随着人口的逐渐稳定,计划生育也需要不断的发生变革。总之计划生育的实际效果要符合当前的社会前进方向,针对人们的合法权益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切实落实保护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1]。本文切合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实际,结合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计划生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健康生殖要求进行研究,主要对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进行探究。

1 加强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由于从改革开放执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很大,因为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务农为主体国家主要以务工经商等为主流的流动人口占据我国人口的很大比例。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年龄结构和利益诉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革。据数据统计,大约我国的流动人口占据了50%之多[2,3],而且很多的流动人口出现居住地结婚生育现象也是越来越多,所以伴随着目前优生优育的措施开展,人们对于流动人口的权益合法保护也逐渐重视起来,切实的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的问题以及计划生育服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建立起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体系可以为流动人口建立起法律的保护伞,随着十八大改革议程的不断深入,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系,从根本上可以实现计划生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相关内容

首先,从根本上加强计划生育经费的流动规范,切实的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基础。由于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一种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完善流动人口权益维护。根据规定,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到现居地人口的统计计划之中,按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来拨经费支持。

其次,为了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获得保障需要明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工作管理基本原则[4,5]。明确规定出计划生育工作中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的管理基本原则主要由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执行过程中以现居地的人民政府为主,户籍居住地的人民政府配合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然后,执行流动人口生育子女实名登记制度。按照相应的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规定,居住地需要向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同时为育龄妇女提供生育服务时需要以相关的生育证明为准,并且进行实名登记。

最后,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根本做起。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非常大,而且是一个变化很快的群体,其主要特点是:以农民工为主体,整个群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家庭化趋势比较明显,流动人口在居住地进行居住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从根本上推动流动人口的权益的合法性,可以为流动人口融入到居住地提供相应的条件,从而实现流动人口和公民均等服务。目前加强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日益重要,此为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加强流动人口的公平、公正等权益维护,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前所面临的流动人口权益维护的困难局面。切实的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需要以相应的规定作为基础,根据相应的规定然后落实相应的服务工作。

3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建立起有效的计划生育制度,切实的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当前进行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人们的合法权益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切实落实保护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本文主要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问题,针对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和总结,以此来实现对于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绍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湖北日报,2012-11-26011.

[2]王栋明,王聪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06):7-9.

[3]李金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对策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12.

[4]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1(1):20-23.

[5]咸辉.依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甘肃日报,2011-11-14006.

人口生育政策 篇2

省人口计生委政法处 李志芳

(2011年4月)

一、2011政策法规工作考核内容

(一)政策内生育率统计考核口径调整及相关服务管理和执法问题

1.政策内生育率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1)一孩生育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男女双方均符合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实质条件或仅未达到法定婚龄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作政策内生育统计。

(2)二孩生育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符合再生育条件未达到法定婚龄怀孕、达到法定婚龄后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

(3)收养子女统计考核口径的调整

符合收养的实质性要件,但没有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

2.统计口径调整后的相关服务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 统计考核是行政机关内部评估工作效果的方法,其改革不

-1- 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效力。在《条例》和相关规定未作相应修改之前,相关的服务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党纪政纪处分原则上仍应按照《条例》和相关规定执行。

(1)关于一孩

A.一孩生育证的发放。对于生育一孩时不能达到法定婚龄和生育一孩前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不予发放一孩生育证。

B.未达到法定生育条件怀孕一孩的流引产。对于生育一孩时不能达到法定婚龄怀孕的,和生育时虽能达到法定婚龄但明显无结婚意愿的,均不再要求流引产(自行流引产的除外),但应由村级计生专干书面告知男女双方非婚生育一孩的法律后果。该法律后果有两个,一是所生育的子女计算双方的子女数;二是其生育行为属于非婚生育,将对双方征收社会抚养费,属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还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C.非婚生育一孩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党纪政纪处分。对于生育一孩前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根据《条例》的规定,仍定性为非婚生育一个子女,应按照相关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可允许其分期缴纳。党纪政纪处分可适当从轻,不作顶格处分。

(2)关于二孩

符合再生育条件未达到法定婚龄怀孕、达到法定婚龄后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在服务管理和社会 -2- 抚养费征收、党纪政纪处分上,一是不发给生育证;二是不要求流引产但要书面告知生育后的法律后果;三是生育后定性为符合再生育条件未取得再生育证生育,按相关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从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关于收养

符合收养的实质性要件,但没有办理收养登记手续的,作政策内统计考核,对此类情况在行政执法上要先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逾期拒不办理收养登记的,再按非法收养征收社会抚养费,从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 1.考核对象和期限

2008年10月1日至现场调查时点的违法多生育(含非法收养)人员(调查时点前180天内的违法生育人员,不考核征收到位情况),但定量调查中查实的期内错报、漏报违法生育对象,一律核查其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并纳入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的考核。

2.主要考核内容

征收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征收到位到位率和准确率。(1)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情况

主要考核对2009以来违法多生育人员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否依法进行,是否使用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执法文书是

-3- 否规范。

一是主体规范:征收社会抚养费主体只能是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征收。委托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审批表》也必须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并加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印章,征收社会抚养费告知书和决定书须加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印章。

二是实体规范:确定征收标准符合《条例》和湘人口发„2008‟8号文件的规定。

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2007年9月29日是新《条例》的正式施行的时间,是一条界限,此前违法生育的,按照老《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即对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统一按照生育者双方上总收入的2倍征收。新条例规定,对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生育者双方总收入的2至6倍征收,重婚或者与配偶之外的人违法生育的,按6至8倍征收。每再多生育一个子女,则在违法多生育一个子女征收标准的基础上加3倍征收。双方总收入是指实际收入,实际收入无法查清或者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社会抚养费计征基数。

三是程序规范:按照湘人口发„2008‟8号文件的规定,-4- 从立案→调查取证→内部审批确定具体征收标准→告知并送达→决定并送达,其中确定具体征收标准的程序符合规定,第一步是填写《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提出征收标准的建议。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由分管领导牵头,与计生办工作人员集体研究,提出建议征收倍数,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决定。没有委托的,由案件承办人员提出建议。第二步是审批。拟按照2至3倍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报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在《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部门印章;拟按照4倍以上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由“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审批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后(有会议记录),组长在《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部门印章。

程序规范的要求:程序完整,未颠倒顺序和超过法定时限。四是文书规范。使用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且书写规范,特别是执法文书的用语必须是规范、准确的法律用语,不得口语化和随意化。

(2)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准确率

①征收金额以应征对象个案为单位,按相应时期《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核定标准,对征收决定书决定征

-5- 收的金额低于调查核定标准的,按调查组核定的标准计算应征收金额;分期征收的,在计算征收到位率和征收标准的准确率时,按调查期内各应征金额之和作为应征收金额。

②对农村居民,以样本点所在乡镇上人均纯收入为基数进行计算;对城市居民,以本市、县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计算;对高收入人群按照其实际收入计算;对流动人口以其在现居住地的实际收入计算,实际收入无法核准或者低于现居住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照现居住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③已征收金额按截止现场调查时实际征收的金额和全员人口数据库上报的数据综合计算。

计算公式为:

实际征收社会抚养费金额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100%))/调查人数

应征收社会抚养费金额

应征对象指在2008年10月1日至调查时点前180天期间,违法多生育(含非法收养)的人员(含定量调查中查实的违法生育)。

分期缴纳案件中“已征金额”和“应征金额”的确定。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一年,则应征金额为第一年应缴纳金额,已征金额为第一年实际缴纳金额;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二年,则 -6- 应征金额为第一、第二年应缴纳金额之和,已征金额为第一、第二年实际缴纳金额之和;考核时为分期缴纳第三年,则应征金额为第一、第二、第三年应缴纳金额之和,已征金额为第一、第二、第三年实际缴纳金额之和。首期缴纳须为应缴纳总额的40%,没有按40%批准的,以40%为分母。分期缴纳以准予分期缴纳决定书为准,没有准予分期缴纳决定书的,视为一次性缴纳。

应征金额准确率=((执法文书决定征收金额调查核定的应征金额100%))/调查人数

公式中分子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中确定征收的金额,分母是调查核定的依法计算的应征金额。调查中认定《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确定的金额没有依法计算,比依法计算的金额高的,其准确率的计算方式为:分子是调查核定的依法计算的应征金额,分母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中确定征收的金额。

已征金额准确率=((调查核实的征收金额被查单位确定的征收金额100%))/调查人数

公式中的分子是调查员核实的群众实际缴纳的社会抚养费金额;分母是被查单位提供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中书写的金额。

社会抚养费征收准确率应征金额准确率0.3已征金额准确率0.7

调查中发现,未下达征收决定书或者未出具正式收据而征

-7- 收了社会抚养费的,认定其征收准确率为O。

3.有以下弄虚作假的情形的作扣分处理: ①降低征收标准的;

②在违法生育者怀孕期间即征收社会抚养费的; ③没有征收到位就结案的; ④对流动人口降低标准抢征的;

⑤虚开票据,票据金额与群众认可金额或者与上解国库金额不一致的;张冠李戴,将他人(或几人)缴纳金额记在被检查对象名下,或垫付资金等其它严重作假行为的。

平时接到群众举报列入举报调查的,有以上行为之一的,在考核评估中作扣分处理。

(三)整治“两非”工作

整治“两非”工作考核包括查处案件、规范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降情况三个方面内容,重点是案件查处,新的考核方案对“两非”典型案件的任务下达、审查和计分都有较大的变化:

1.调整“两非”典型案件查处任务。新的考核方案规定总人口20万人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107以上,或总人口在20万人以下、近几年累积在20万人以上且累积期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7以上的县市区须查处1例“两非”典型案件,同时要求处理到位率在60%以上的案件才可上报。

-8- 2.规定“两非”典型案件数量的计算标准。根据案件的查处难易程度,规定不同的计算标准。如跨区域的“两非”典型案件,对施行“两非”行为的医院、医生所在县市区各计1例案件,对仅查处施行“两非”行为的孕妇或组织人、介绍人的县市区计0.5例案件。

3.设置“两非”典型案件个案处理综合得分。根据需落实的案件所涉及的违法行为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行政责任和协查情况的难易程度,分别设定一定的分值,各项处理到位得分之和,即为每一例“两非”典型案件的处理综合得分。查处的案件难度系数越大,得分将越高。

4.确定“两非”典型案件综合考评得分的计算方法。设臵一个基本分值,完成下达的案件任务数且到位率在60%以上的县市区得基本分,然后根据相关情况进行加减分。如查处“两非”典型案件超过规定数量的,在本项中予以加分,查处案件难度系数越大,个案处理综合得分越高,加分就越多。同时强化市级整治“两非”工作责任,对省督办的“两非”典型案件查处不到位、发现上报虚假“两非”典型案件以及因把关不严导致上报的案件被否定的,均要扣市级的分,等等。

2011出生人口性别比与上年同比升降情况在正常值范围内不扣分;高于107的,高出部分下降10%以上不扣分,低于10%的记0分。

-9-

(四)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 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当地新产生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90年以来没有违法生育行为。

2.村支两委新当选的组成人员1990年以来没有违法生育行为。

3.在干部任用的过程中,由人口计生部门审查其1990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1990年以来有违法生育行为的,不能录用、招用为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

4.在评先评奖过程中,由人口计生部门审查其本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建立计划生育审查制度。

(五)建立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和住院分娩实时通报率 主要考核2010年10月1日至现场调查时点的住院分娩人员身份登记和通报当地人口计生部门情况。

今年全省还将推广应用孕情实时通信息系统,住院分娩实时通报率将考核实时通系统通报的出生人数占出生总人数的比例,省里可在通报信息系统直接调取该数据,不作现场调查。

(六)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

1.突出了考核的重点。从政策兼容、利益导向、信息共享等层面来设定部门职责,突出1-3项重点内容来进行考核,强 -10- 化责任的落实。重点考核综合治理部门对下级单位进行垂直考核、奖惩兑现情况,和建立人口计生综合治理信息实时通报制度情况。

2.调整了人口计生部门的考核内容。人口计生部门的考核内容调整为两项:一是履行人口计生综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组织落实好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二是人口计划完成情况。

3.调整了上下工作的权重。省直综治部门和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所占的比例,今年由以往的6:4变成了4:6。

4.改进了考核的方式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抽查、电话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

(七)落实法定奖励和县级成立行政执法机构 落实法定奖励主要是两项,一是分配征地补偿费对独生子女家庭多分一人份额;二是独生子女保健费每月不低于5元,有条件的地方每月10元。主要通过抽查、举报调查,来确定其落实情况。对于不履行法定奖励落实责任的地方,将影响其进入模范单位类型。

县级成立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人口计生行政执法机构的,将予以加分。

(八)依法行政“高压线”

今年的考核方案,特别强调依法行政工作,对因违法行政

-11- 和违反技术常规导致死人或其他重大恶性案件的,对县市区每起在总分中扣3分,在当年评估类型基础上再下降一个类型;大月份引产导致孕妇死亡的,每起扣减发生单位所在县市区总分2分。

二、生育政策

(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界定

《条例》和《条例修改决定》中所称的“农村居民”,是指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其他居民是城镇居民。

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视为城镇居民:

1.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

2.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企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享受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

3.户口在村民委员会,自己或者父母承包了责任田土的居民,在城镇购买住房连续居住三年以上,但未把户口迁入居民委员会的。

(二)“子女”的界定

《条例》中所称的子女包括亲生子女(含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12- 继父(母)是否与继子女之间是否形成抚养关系的认定标准:

1.继父或继母有愿意抚养继子女的意思表示,并长期共同生活,继父或继母负担了继子女生活费、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

2.已独立生活的成年继子女对继父母承担了主要赡养义务。

(三)跨省婚姻生育政策的适用

跨省婚姻,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选择适用我省或外省的《条例》关于生育政策的规定。(湘人口函„2007‟85号)

(四)涉外和涉港澳台公民生育政策

中国内地居民和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在内地生育的,执行中国内地居民一方户口所在地有关生育政策的规定。外国人、港澳台居民一方结婚前已有的子女以及内地居民与其结婚后生育的子女,不在内地定居的,不计算该子女数。

中国内地居民与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符合法定生育条件,要求在内地生育的,须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状况证明和生育状况证明,由内地居民一方按其户口所在地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和规定办理有关生育手续。

中国内地居民与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结婚后,符合规定的生育条件,但未办理有关生育手续而生育子女的,补办手续后

-13- 免予处理;未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补办结婚登记和有关生育手续后,减轻或者免予处理。(国计生委„1998‟111号)

双方均为我国内地居民,在香港生育第二个子女,不符合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处理。如其子女不在内地办理入户手续,不回内地定居,可暂不征收社会抚养费。(国人口函„2007‟100号)

夫妻双方均为我国内地居民,在国外、境外生育的子女回我国内地居住,办理了入户手续或两年内累计居留满18个月的,在适用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时,应当计算该子女数。

夫妻一方为我国内地居民,一方为港澳台居民或外国人的,在国外、境外生育的子女回我国内地居住,办理了入户手续或两年内累计居留满18个月的,在我国内地申请再生育子女时,应计算该子女数。(国人口函„2010‟48号)

夫妻双方均具有内地户籍,一方通过投资居留取得有限居留权或一方取得澳门非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仍应遵守内地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不适用《关于内地居民涉港生育问题的规定》。(人口厅„2010‟104号)

(五)留学生的生育政策

留学人员是指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境外正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求学、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从事科学研究及 -14- 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6个月以上的人员,不包括在境外公、私企业工作的研修生,不包括学习语言的就读生。(计生厅函„2003‟43号)

1.出国留学的中国内地居民(以下简称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

2.夫妻双方在国外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留学人员,不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国外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回中国内地后不予处理。

3.留学人员在国外生育的子女不回中国内地定居的,在执行国家有关生育政策的规定时,不计算该子女数。

4.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不纳入中国内地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国计生发„2003‟34号)

(六)被拐卖妇女获救后的生育问题

1.被拐卖妇女在买入地被迫生育了一个孩子,经解救回原籍后,与无子女或者有一个子女的男子结婚,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2.被拐卖妇女在买入地被迫生育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被解救回原籍,与无子女的男子结婚,如果经政府部门调解程

-15- 序、司法机关法律程序仍无法取得对孩子的监护权,可以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

(七)“农转非”和“非转农”居民的生育政策适用 城镇居民转为农村居民的,不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农村居民由政府统一安排转为城镇居民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三年内,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农村居民自行转为城镇居民的,已经领取生育证并怀孕的,生育证继续有效;未怀孕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执行城镇居民的生育政策。

(八)原为农村居民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生育政策的适用

原为农村居民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自退伍、毕业之日起三年内将户口迁回农村,符合《条例》应用解释对农村居民界定条件的,可以适用《条例》关于农村居民再生育条件的规定。但将户口、档案放在人才交流市场的,不适用《条例》关于农村居民再生育条件的规定。

(九)再婚夫妻的生育政策

再婚夫妻,一方无子女,另一方再婚前只依法生育了一个或一胎子女,经鉴定该子女有残疾或该胎子女均有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可比照《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

-16- 再婚夫妻,一方有一个子女,另一方前次婚姻存续期间生育的子女非本人亲生的,且与该子女未形成抚养关系或虽然形成抚养关系,但经法定程序解除的,则认定其无子女,可依据《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批准其再生育一个子女。(湘人口函„2008‟73号)

(十)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适用

少数民族居民非婚嫁将户口从非少数民族地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育政策,由政府组织从非少数民族地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移民,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

夫妻双方为少数民族,一方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另一方户口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适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

人口生育政策 篇3

1月29日,春节来临之际,范县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开展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进基层”活动。县、乡计生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重点宣传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突出宣传各级出台的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围绕新型婚育观、孕前优生、避孕节育、青春期健康保健、生殖健康等内容,向广大群众深入宣传新型婚育观念,科学引导家庭成员的婚育行为。此次活动出动宣传车14辆,发放各类宣传页3300余份、挂历830份、避孕药具960盒。 (巩持印)

方城县节后四项措施促人口计生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2013年2月16日上班第一天,方城县人口计生委就迅速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研究节后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務求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工作开门红。一是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再次学习了《南阳市转变工作作风“十禁止”》, 明确了上、下午考勤查岗制度,通报了新一年度工作规划。二是各科室、各直属单位会后分别召开会议,就本单位承担的工作目标及中心工作谈想法、提建议、创思路、谋发展,实现上下一心、全员团结。三是节后各乡、镇(街道办)全面组织刷写标语、悬挂过街联、出动宣传车,全力营造集中宣传活动浓厚氛围。四是及早做好春季优质服务活动准备。尤其针对节前节后扎堆结婚的对象及常年外出回归的流动人口,逐户上门宣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意义,力争做到应检尽检。 (吴志高 贾毅洲)

固始县泉河铺乡春节期间慰问计生

困难家庭

为使计生困难家庭愉快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月2日,固始县泉河铺乡组织由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的5个慰问小分队冒着小雨和严寒,深入全乡17个村(街)对计生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每到一户计生困难家庭,慰问小分队都为他们送上大米、食用油、猪肉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慰问小分队还专门到泉河卫生院看望了正在住院的王店村计生户张春山、何桥村计生户李家兰,为他们每人送上500元慰问金,祝福他们尽早康复,回家过节。

此次慰问活动共为全乡85户计生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3万余元。 (陈世仁)

辉县市“双节”期间关怀慰问计生困难家庭

春节前夕,辉县市委副书记王献臣、副市长邓智敏在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的陪同下,分两路到常村镇、百泉镇计生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在常村镇常东村特别扶助对象郭志俭、常西村马秀英家中,市领导为他们送去面粉、大米、油、方便面等慰问品,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在百泉镇八盘磨村刘保兰、楼根村黄彦余等4户生育关怀抚慰金发放家庭,市领导不仅为他们送来了生育关怀抚慰金存折,还带来了面粉、大米、油、方便面等慰问品。 (韩久春)

郑州市人口计生委领导调研慰问管城区计生

困难户

2月1日,郑州市人口计生委主任王清芬、副主任兰维娜一行在管城回族区委副书记武拥军和副区长孙梅的陪同下,到城东路商城花园社区进行了调研,并走访慰问了计生困难家庭。

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商城花园社区公共服务指导中心、公共信息平台在线综合演示,重点调研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基层人口服务管理创新、人口信息化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详细了解了管城区方便群众办事的情况。王清芬充分肯定了管城区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成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商城花园社区的特扶家庭马富同和计生贫困户张凡英的家。王清芬对他们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落实计划生育表示感谢,并代表政府为每户困难家庭送上了米、面、食用油和500元慰问金。 (田磊 周雪莹)

获嘉县为“流动留守”计生家庭保驾护航

人口生育政策 篇4

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2 建立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各级党政的一把手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 对其充分的重视, 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保证, 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既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又要保证出生率, 将计划生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计划生育工作目的是为了让人口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 人口数量不是评断一个国家的实力标准, 人口数量应该是与国力相匹配, 当人口数量超过了国力的承受能力, 这样只会是国家发展的绊脚石。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发展。

3 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既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也与我国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项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该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将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的观念树立起来, 将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级部门的职责确定并落实, 各部门联合工作, 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人口问题。

4 改进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宵目标管理责任制

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为了让工作更好的完成,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当中, 确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可以督促各级政党的一把手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起来, 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保障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质量。对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责任制的考核, 能够将他们领向一个正确的途径, 考核的对象应包括各级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市。考核步骤。

4.1 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在每年初让省政府与各地市相关部门签订当年的责任书。

4.2 年终对其进行考核。

对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应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为依据, 根据各省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党政线、计划生育线、相关部门线的考核指标与方法。

4.3 计划生育部门应该起到一个协调作用, 作为党政领导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助手和参谋。

考核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并且奖惩分明, 一方面不能磨灭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同时又不能让作假的情况出现, 所以在考核的指标、目的、重点上应该有所突出。对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考核, 在离任时进行考核, 对于失职的人员应该追究其责任。

4.4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于计划生宵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深入研究, 找到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政策, 让计划生育工作同市场经济相契合, 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对于自觉晚婚晚育的家庭, 给予直接或间接地奖励和优惠政策, 这样个人利益与国家政策相挂钩, 给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能够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二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利益导向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政府与其他部门直接协调合作, 为城市和乡村居民提供稳定的保障, 像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并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提供优惠、优先、优质服务, 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人, 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优, 使计划生育户在政治上光荣, 在经济上实惠, 在政策上优惠, 在生活上有保障。

4.5 将计划生育上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上来, 在群众中树立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 对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群众们树立理想、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 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是以多生孩子而存在, 而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鼓励他们干事业。其次, 多多的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 特别是育龄妇女, 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 有利于为她们的事业奠定文化基础, 也同时减少了生多孩、生残孩的机会。第三, 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 《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等等一些法律法规和常识的学习, 能够让群众知法懂法, 从而减少重婚和多生多育的情况。第四, 对中古自古以来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思想进行纠正, 通过宣传等手段让群众打消生男比生女好的观念, 提倡男女平等, 体现现代新型婚育观念。第五, 提倡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科学的普及, 让群众了解生理卫生知识, 让群众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优生的概率, 完成群众从单纯的追求孩子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6 党员干部应做新世纪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

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从目前的状态上来看, 仍然还是处于初期阶段, 因为许多的群众还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意识不强, 需要我们党团员以切身作则, 为他们提供典范, 因此在党团组织内部进行再教育、动员广大党团员积极的响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自觉的遵守国家这一政策, 起到表率作用, 同时做好思想工作, 对其家属、亲戚、朋友宣传这一政策, 带动群众, 共同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4.7 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共同为控制人口

数量, 提离出生人口素质而努力民政部门要搞好婚姻登记工作, 减少、杜绝早婚、近亲结婚。计划生育与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一手抓控制人口数量, 一手抓出生缺陷干预, 共同搞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也称“削峰”工程〉的实施和新优技术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的干预网络,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实行三级干预;要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做好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技术服务, 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5 结束语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长久国策, 是为了让国家和社会更好的发展, 也是为了人口的优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诸于实际行动, 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填一份力。

摘要:目前的人口问题, 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人口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 社会法治, 都起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作用。本文就针对我国的目前人口形势及相关改善对策做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计划生育管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2003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1]《2003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2004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2]《2004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人口生育政策 篇5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

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1954年12月,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座谈会。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

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发端的大跃进运动,对节制生育工作思想有所冲击,但大跃进的干扰很快过去,中国客观存在的人口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62年12月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认为“提倡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不仅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而且符合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963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计划生育机构,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秘书长任主任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接着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就开始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男25周岁,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这样,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

1980-1984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国务院在1980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高速计划生育政策。指出:“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

由70年代的“晚、稀、少”变成了80年代初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没有变化,少生从允许生二孩调整为基本只准生一孩。

解答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动因分析

一、追溯政策出台背景。

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出台背景往往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

从经济背景来看,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的状况,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始终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应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政治背景来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实现民族自强提升国际地位的必要举措。市场经济时代,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所以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应是重中之重。

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适合居住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很有限,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不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危机,还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才能缓解资源危机、劳动力安置危机的危机,促进社会安定健康有序发展。

二、寻找政策变迁的依据(800字)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每个国家都力求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映客观规律要求的科学的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时在控制人口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建国以来,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加之受到苏联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影响,错误的认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国家采取鼓励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我国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六亿,自然增长率已高达23%。

第二阶段是1954年到1969年的政策转变酝酿阶段:人口急剧增长使得中央提高了警觉和重视,对节育态度开始转变。直至1969年,刘少奇、毛泽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等都开始大力提倡节育。但由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混乱状态,使得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丧失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工作运行机制,几乎只停留在思想酝酿阶段。第三阶段是1970年到1990年政策转变阶段:“文化大革命”**使得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日渐尖锐,在1970年政治形势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重申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开始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从1970年到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5.83%降到了11.87%,净增人口由2321万减少到1163万,创造了世界近代生育率下降的奇迹。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人口与经济的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矛盾,国家从1980年开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开始把实施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四阶段是1991年至今的政策稳定阶段:90年代末期,我国自然增长率降到了10%以下,实现了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效果。随着国际间竞争进入科技与人才竞争阶段,人力资源环境即人口环境和国民教育环境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的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确立的涉及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调节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人口学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就是否调整当前生育政策以及如何调整生育政策展开激烈争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我们认为,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应该从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入手,把握生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和变动规律,探求生育政策在未来时期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和建设,在生产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劳动人口数量是决定生产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该阶段,正如毛泽东曾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的“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人多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人口政策严重受到苏联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务院卫生部全力支持和宣传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

二是节制生育与反复阶段(1954年—1959年)。人口现象是长周期事件。这一时期,国家决策层意识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口过快增长产生忧虑,党和政府已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支持群众避孕节育,对人口形势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认识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原本孕育起来的计划生育思想发生动摇,客观上造成鼓励人口增长的思想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三是计划生育思想复苏阶段(1960年—1969年)。面对人口迅猛增长和经济严重受挫的双重压力,政府重新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进行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将大力提倡晚婚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一项具体措施。期间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党和政府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态度并没有改变。

四是计划生育政策起步和趋紧阶段(1970年—1984年春)。在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失调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政府将计划生育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也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方针,并以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开始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生育意愿严重脱节,造成政策贯彻执行阻力重重,恶性事件频发。

五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阶段(1984年—1999年)。在农村一孩政策执行陷入窘境的境况下,1984年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在1990年新增人口快速增长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极大压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重申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六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0年至今)。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复杂局面的背景下,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重申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鼓励生育和限制节育,到70年代“晚、稀、少”政策的推广,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变动过程。无论在哪个时期,出台的生育政策都是针对当时人口形势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对人口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会迥异。

二、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问题正在由数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在人口状况愈加复杂的形势下,现行生育政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进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如果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未来2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减缓直至零增长,与之相对应,0~14岁少儿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16.60%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11%左右;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74.53%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60%左右,这将导致人力资本后续供给乏力,劳动力来源受到严重制约。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从相对比重下降到绝对数量下降,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加剧。在人力资本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将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也将相对降低,并通过影响社会消费和社会投资而严重影响总体经济发展。

三是如果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对人口生育结构及未来家庭结构都有较大影响,人民群众在养老保障、日常生活和家庭负担方面将面临诸多困难。(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1期)而且,内生性的较低生育水平将会使中国未来人口陷入“逆马尔萨斯陷阱”危机之中,人口规模将持续快速下降,威胁我国人口安全。(孙艳颖:“对我国未来“内生型”极低生育率水平的预警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三、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育政策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历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是在尽可能科学分析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作出的,不论生育政策的制定,还是生育政策的调整或完善,必须与人口的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生育意愿相结合;计划生育政策越接近群众生育意愿和群众需求,越符合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越能得到群众的遵守和维护,其执行效果就会越好。中国现行生育政策是在人口出生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到目前已经执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条件发生改变,现行生育政策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现行生育政策的执行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保持当前低生育水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有必要适时调整现行生育政策,适度放开人口数量控制。根据各省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生育调节”之规定,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全国范围内一孩生育政策所覆盖的人口规模为68946.09万人,占全国2010年总人口的52.27%;二孩生育政策所覆盖的人口规模为62958.55万人,占全国2010年总人口的47.73%。如果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单独”生育二孩政策,每年出生人口均值仅比保持现行生育政策多出100万人左右,不会出现出生堆积现象;如果自2015年开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限制,最初3~5年的年出生人口将比保持现行生育政策多出600万人左右,存在一定程度的出生堆积现象,但倘若稍微推迟全面放开二孩生育限制,将会使出生堆积问题有所缓解。

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超低生育水平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确保人口数量可控和人口结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生育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以生育政策调整为主基调,要么采取适当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2015年前后放开“单独”生育二孩政策,为出生人口提供5年左右的缓冲时间以有效缓解出生人口堆积问题,自2020年开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要么采取以全面放开二孩试点的方式,分阶段、按省区一步到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样既可以分散出生堆积的风险,又可以避免生育政策多变和实际操作复杂的问题。

摘要:“人口多破坏环境”这一观点近年来颇为流行。有人(以伪环保人士为主)以此为“理论根据”支持现行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把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甚至3亿。这些人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号称“社会精英”,对“几亿破坏环境的农民”表现出刻骨的仇恨,并且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揭示农民对环境的破坏。中国人口过多不幸成为中国环境危机的替罪羊,然而人口过多和环境危机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很少被深入研究。在大规模片面宣传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城市公众对于“人口过多造成环境、资源危机”这一论断深信不疑。户籍制度严重歧视几亿农民,剥夺他们的福利,迫使他们“生育求生存”,直接、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严重冲突,但是决策者并未从户籍制度改革着手解决这一危机,而是通过推行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应对危机。实际上强制计划生育对于中国环境危机的解决没有多少积极作用,正相反,由于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蜕变为敛财工具,制造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可能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录 1,引言

2,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环境危机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以错纠错” 4,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危害环境安全 5,将“环境破坏者”转变为“环境建设者”

1,引言

不少人(以伪环保人士为主)以“人口多破坏环境”为“理论根据”支持现行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把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甚至3亿。由于“环境保护”天然的“正义性”,这些人自以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然而“人口过多”与“环境危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如果盲目地把减少人口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环境危机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生产,城乡关系被人为调整以适应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生产优先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都要求对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资交换进行相应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实现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利益集团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再加上社会控制和“稳定”的需要,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其巨大的惯性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尽管近年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基本特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当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具有三大特点: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占据支配地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村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分割和缺少社会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倾向于早生、多生和偏好男孩。按照近几年的统计结果和学界通行的估测(这些估测一般高于统计结果),目前城市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2,农村的情况各地差异很大,沿海发达省份农村地区约为1.5左右,而欠发达内地农村地区则大致在2.0-3.0之间(具体数据有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生态脆弱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尽管由于城市化的进展,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是农村地区的人口总数基本维持原有水平,在很多地区还在继续增长。农村人口虽然大量流入城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大部分人会在被城市榨取剩余价值一、二十年后被迫返回农村。从户籍人口来看,最近二十年农村人口并未减少。

由于城乡分割和差别待遇,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生活困苦。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而当地农民的外迁机会又极少,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相对高速的持续增长。加上贫困地区多数属于生态脆弱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控制之下,目前发生的人口流动是单向的、暂时的。农村中的精英分子不断通过升学、招干、参军、购买城镇户口等各种途径,摆脱农民身份,造成城乡之间人口素质的差距日益加大。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多年得不到提高,而且一般来说越贫困的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低。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政治压力和经济控制之下,长期以来,城市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掠夺”,这里所说的“掠夺”是指这种物质流动完全是城市利益优先的。除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获益较多,城市系统还通过向农村地区转移一些污染型产业,转嫁了污染。另外,城市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被运往农村地区处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的《国情研究第三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指出,“形成低污染技术和产业集中于城市,高污染技术和产业集中于农村的城乡工业分工格局。其后果是社会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转嫁到农村居民头上,从而城市节省了一笔必要支出。农村不仅仅是城市的政治殖民地、经济殖民地,还是城市的环境殖民地”。

农村居民遵守环境法的前提是具有守法意识和守法意愿,其直接决定因素是农民对自身行为的利益衡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利益,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下,农民在利益分配的各个环节受到歧视性待遇。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

贫困首先是指物质生活的贫困,同时也包括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贫困可以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相对地集中分布在若干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好的耦合性。一般来说,越是贫困的地区,其对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

处于贫困中的农民生存压力很大,常常违反环境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些违法行为具有参与人员众多、违法行为发生地分散、违法行为反复发生等特点,累积效应十分可观,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不可低估。例如笔者2001年在四川省某县考察时获悉该县大部分耕地是坡耕地,坡耕地中有一半是在坡度大于二十五度的陡坡上开垦的,有的乡镇甚至开垦了超过六十度的陡坡。大量开垦坡地特别是大坡度坡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水土保持法》(1991年)及之前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82年)都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规定小于二十五度的禁止开垦坡度。当地的干部解释不开垦这些陡坡农民的吃饭就成了问题。

一般来说,违法行为的背后都有违法动机。农民参与违法开发开采自然资源的动机基本上可以说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这种动机的形成与他们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约下很难有其他生活出路有关。近来城市就业市场逐步向农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困境,但是尚有大量农民的生活甚至生存面临困难。调查研究表明,最贫困的农民群体以及处于偏僻地区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很小。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逼到“墙角”的贫困农民群体在生存压力之下,几乎本能地提高对可得的资源的索取程度。

在一个群体的生活没有保障的时候,对他们而言法律的边界开始模糊。犯罪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经济压力是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的主要诱因之一。一般民众对抢劫、盗窃等行为属于违法犯罪是比较清楚的,铤而走险的是极少数,但是,对于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环境法,在生存压力之下遵守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为违反环境法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看上去”没有直接的和即时的受害人,有时候违法行为指向的对象甚至处于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及的状态,无言的自然环境是比农民更弱的“弱势群体”。

一些环境法律法规,如《野生动物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等已经注意到经济补偿和利益调整对环境法实施的重要性,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保障相关法律实施的作用,但这种保障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以《退耕还林条例》为例,首先是补偿的数额相当有限,农民的经济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对周围的环境与资源仍然存在潜在的压力;其次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生活陷入困境,很可能导致没有履行有关合同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例如使用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滥用限制使用的农药,和农民的利益取向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使用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滥用限制使用的农药能够节省种植成本,尽管有时候在城市居民看来微不足道,但已足于影响贫困的农民做出使用选择。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以错纠错”

面对环境危机,决策者及其所代表的城市人口,所谓的社会精英,对“几亿破坏环境的农民”表现出刻骨的仇恨,并且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揭示农民对环境的破坏。中国人口过多不幸成为中国环境危机的替罪羊,然而对于人口过多和环境危机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很少被深入研究。在大规模片面宣传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城市公众对于“人口过多造成环境、资源危机”这一论断深信不疑。

为了解决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从1971年开始推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以晚,稀,少为实施原则,即晚育,一般应当晚于25岁,生育间隔至少4年,最多二胎,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在1971-1976年期间,强制手段是逐步加紧的。由于当时社会控制严格,并且所有的生活资料分配掌握在政府手中,出于生存压力,农民通常”自愿”流产不符合政策的胎儿,很少出现公开的对抗。城镇人口由于惧怕失去宝贵的工作机会,也“自愿”配合这一政策。当时允许民众生育两个小孩,和民众的生育意愿基本接近,这也是对抗较少发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存在一些对抗和侵犯人权的暴力事件,由于发生在文革期间,常常被其他文革热点所掩盖。

文革结束以后,为了解决日益尖锐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在1977-1979年期间,中国开始在一些省份试点推行一胎化强制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起,一胎化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由于民众的反抗,1984年起,在部分农村地区做了一些调整,即实行所谓的“一孩半政策”,一对夫妇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在一定的间隔期(通常是4年)以后,再生育一个孩子。

“凑展俜降男传,计划生育部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但是,几乎所有在中国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计划生育完全是靠行政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计划生育暴力迫害行为按照中国法律已经构成犯罪,然而很少有人为此受到法律制裁。表面上看,敢于公开反抗的是少数,但这并不能证明计划生育是“自愿”的。

计生暴力为中国法律所禁止,中央政府也规定实施计生政策有“七不准”(这个文件的出台正说明了计生暴力事件的多发性、严重性),严禁使用暴力和其他不法手段推行计生政策,即使是现行计生政策的支持者也不可能公开支持暴力。现在计生部门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声称绝大部分群众是自愿接受流产、引产、上环、结扎绝育等手术的。有一个新闻,说某地“计生工作人员克服困难,他们行动迅速,大抓清查、清理,牵制了几百名计生对象,通过耐心说服教育,有的已经主动走上手术台,落实了计生措施”。报道中牵制这个词,实在是耐人寻味。如果仅仅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推行计生政策,可以说是依法行政,不过现实是各地依然不断出现大量的计生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一般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然而,这并不能证明绝大多数群众是自愿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城市有一百个饭店,有一个黑帮去收“保护费”,第一次没有人给,该黑帮带人砸了五个饭店,然后再去收保护费,一百个饭店都交了。如果当地媒体说,该市百分之九十五的饭店“自愿”交保护费,有的是主动交的,有的是经过耐心说服教育交的,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时间长了,饭店业主更换,有人没见过当年的砸饭店事件,可能拒绝交保护费。黑帮再次带人砸了几个饭店立威,于是大家继续“自愿”交保护费。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地方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违法的计划生育暴力执法活动。

吴思先生的名著《血酬定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出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合法伤害权”,也叫“低风险伤害能力”,它以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后援,行使者个人承担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造成伤害的能力却很大,因此获得的收益非常可观;这种权力一旦确立就具有不断自我强化、扩张的能力。

和已经被废除的收容遣送制度(执行户籍制度的一种配套措施)一样,计划生育在很多地方演变为政府的“合法伤害权”,成为敲诈勒索、欺压人民的工具。

“政治正确”和“利国利民”的借口已经成为计划生育“合法伤害权“的护身符。更可怕的是,在拥有合法伤害权之后,某些计生暴力分子(由于大多数民众良知未泯,拒绝同流合污,很多基层政府在计划生育执法时只得网罗大量黑社会分子作为帮手)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如果没有上级政府或者社会舆论的监督,边界的扩张往往无限度地压迫公民的生存空间,直至他们被完全剥夺而处于死地。

很多地方的计生部门发动群众有奖举报孕妇,挑拨邻里关系,危害社会稳定,严重扭曲人性,众多可怜的小公民没有出世就成为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牺牲品。即使是怀孕第一胎的孕妇,也有可能因为住房(在许多城市,有住房是落户的一个先决条件)、户口等等因素没有及时取得“准生证”(现在也叫生育服务证),从而处于危险之中。

4,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危害环境安全

”收呷衔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涉及数量、质量、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人群组织方式这六个方面。现行的歧视农民的户籍制度是一种极端不公平和低效率的人群组织方式,它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造成极大的影响,即维持了贫困地区(同样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的高生育率,促进了人口的过度增长;阻止了农村人口的质量的提升;限制了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的迁出。而为了解决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而实施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则进一步造成了中国人口在年龄结构(人为加速老龄化)、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严重问题。

强制计划生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强制计划生育确实降低了人口数量,但是这一目标完全可以依靠普及初等教育和消灭贫困来完成。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解决教育问题和贫困问题,生育率就会很快下降到替代水平以下。调查和研究表明,高中以上文化的中国妇女其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2,也就是说100对夫妇只愿意生120个孩子,这样为了保持人口数量不急剧下降,政府还得鼓励生育。把这么多年计划生育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放到教育上,效果要好得多。计划生育有“一票否决制”,而教育却没有。文革结束的时候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年左右;30年后的今天依然只有区区6年,文盲、半文盲超过一亿。强制计划生育并没有实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而农民的受教育权以及社会福利没有保障,正是户籍制度的消极结果。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说是用错误的政策纠正错误,结果犯了更大的错误。

计生部门为了维护部门利益,一贯混淆视听,压制不同意见,宣称反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士是在主张无计划生育,会导致人口爆炸。实际上反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不等于反对调控人口,而是主张用消灭贫困和文盲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要消灭贫困和文盲,就必须对现行的歧视农民的户籍制度加以改革,也就是说,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将有利于中国人口、环境、资源危机的真正解决。

和农村居民一样,城镇居民也受到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但是对抗的例子比较少见。首先,由于现行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为城镇人口提供基本保障,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比较低;另外,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获得节育知识。当然,有些公职人员以及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城市居民为了保住工作,被迫“自愿”堕胎。近年来,一些富裕的城市居民完全可以“花钱买生育指标”,或者移民国外以及香港、澳门规避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总的来说,由于城市居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信息渠道,较能得到司法救济,对城市居民的强制上环、结扎和堕胎比较少见。而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除了极少数富有者以外,没有任何机会逃避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迫害。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和出于对养老的忧虑,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倾向于多生小孩,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生育求生存”。当然,在户籍制度的歧视之下,这些农民的子女中的绝大部分将承袭其父母的户口身份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在贫困之中,并且象其父母一样,在成年后希望通过较多的生育,保障养老。如此循环不已。虽然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社会、经济地位世代承袭的现象,但是程度远不如中国这样严重,因为这些国家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得到法律的保障,个人有较多的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

在中国,在基于户口制度的资源分配体系之下,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受教育的机会被严重剥夺,文盲和半文盲较多,节育知识推广难度很大,再加上节育手段(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部门注重的是上环和绝育这两种被农民严重抵触的计划生育手段)的缺乏,意外怀孕几率较高,这也是农民生育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十分苛刻、复杂的,并发展出一整套控制手段,包括许多非法的手段。

几十年来,即使没有“超计划生育”,农民也要承受种种经济和健康的损失。

“凑涨恐萍苹生育政策的规定,妇女在怀孕前必须取得准生证,即使是第一胎也是如此。已经生育的妇女,必须每2-3个月到指定地点进行怀孕检查,发现无指标怀孕的,必须堕胎(有关文件中隐晦地称作“补救措施”)。已经上环的妇女,必须每年接受2-3次X光透视检查(过多的照射对身体有害),确认节育环没有被摘除。

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大量的计生暴力事件,强迫上环、结扎、堕胎、引产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些做法,违反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一般无人过问。强制计划生育导致的结扎、人工流产和晚期引产对妇女造成的损害远远超过正常生产,很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终身不育、致残致死。

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中国现有2.4亿育龄妇女,其中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有百分之三十六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永久绝育。为了达到这一“成果”,各地计生部门采用了残酷的强逼手段,因为正常的妇女是不会选择有诸多后遗症的剖腹输卵管结扎绝育手术的,而上环也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适合。已经上环导致严重疾病的,如果要医生摘除节育环,必须提供计划生育部门的许可证明,而取得这一证明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在很多地方,生育头胎后,没有上环证就不给孩子上户口。政策允许生育第二胎的,要在怀孕前签署生育后结扎保证书,并且缴纳巨额押金,生育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结扎的,押金没收。有钱人缴纳“缓扎金”,就可以不做绝育手术;穷人没钱就得挨刀,逃避的常常被强制绝育,有了后遗症没有生活保障。

农村妇女大多数依靠体力劳动养家活口,一旦由于上环、结扎、堕胎损害健康,丧失劳动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基本生活。考虑到绝大部分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致病就意味着贫困。有些地方象征性的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补助仅仅是杯水车薪。

为了推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地区配备了大量的正式、非正式的工作人员,一个人口五十万左右的县需要财政供养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常常超过

一、两千人。这些人的开支全部转变成农民负担,其中大部分的经费依靠计划生育罚款征收。如果出现计划外生育,相关负责的工作人员将被克扣工资并失去工作,因此他们经常采”┝κ侄纹仁古┟窕吃屑觳椤⑸匣贰⒔嵩、堕胎。

这里需要说明,关于计生工作人员的数量一直有争议。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乡镇干部常常投入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抓计划生育工作(这些地区的农民生育意愿相对较高),那么从浪费的社会资源来说,这些地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乡镇干部是“计生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一些临时聘用的非正式计生工作人员,例如村、街道的计生工作人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内地出现了很多“空壳村”,这些地方的计生工作人员有可能减少,但沿海地区的计生工作人员则相应增多。现在计生工作正在转变为以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动的育龄妇女只要在中国大陆,就会被管理,需要相应配备大量的计生工作人员。

由于掌握生育控制权,很多农村计划生育干部借机敛财,欺压百姓。超生罚款常常把一家几代人推入绝境。

“咐:安徽省含山县征收天价超生罚款

只因为计划外“超生”一个孩子,一个原本生活小康的农民家庭陷入绝境,导致两人被捕,两人死亡,一个孩子失学。

朱晓敏先生和王泽霞女士是安徽省含山县仙踪镇居民,他们是离婚后再婚,分别和前妻、前夫生育有孩子。按照政策规定,他们不准生育孩子。但是考虑到再婚家庭的稳定和养老保障问题,他们于2004年11月生育了一个女孩。由于没有准生证,被征收了巨额罚款。?2005年6月6日,他们收到含山法院(2005)含法行执字第036号《案件执行通知书》总执行金额449,659元,这个数目,超过中国农民平均年收入的100倍。

征收如此高额罚款的理由是朱晓敏在城市里从事家电维修工作,有一个小店,应当按照高标准征收罚款。有些政府公务员还认为,朱晓敏曾经积极为灾民、失学儿童、敬老院捐款,“有钱捐款,怎么没有钱罚款呢?”

当事人朱晓敏于2006年8月25日被含山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关押于看守所,并于9月1日,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正式批准逮捕。他的妻子王泽霞也因同罪同日批捕,于9月10日”:蛏螅朱晓敏一直不予”:蛏蟆R虮景福朱晓敏81岁的老母亲,终日以泪洗面。11月11日,终因悲愤过度、情绪紧张、血压升高离世。11月13日,朱晓敏的哥哥,接到讣告从乡下赶来,看到老母离世惨状和弟弟的悲惨现状,也因接受不了眼前这个事实,于当日晚上倒下了,并于11月16日去世。朱晓敏的女儿朱玉琳失学。受害人通过网络博客呼吁帮助,但是在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之下,他们得到宽大处理的机会十分渺茫。

他的弟弟以及弟媳都是残疾人,都依靠他维持生活,现在都陷入生活困境。象这样一个家庭,可以说是为社会分担了很大的责任,如果将来朱晓敏夫妇年老,在没有国家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生育一个孩子养老也是非常合理的。朱的家庭原来应该说还算是小康生活水平,比他更贫穷的家庭,面对计划生育罚款,境遇可能更悲惨。

更有甚者,计划生育竟然被基层干部利用为镇压农民的借口。《谁敢上访告状--中街村百名男女遭“镇压”》(经济消息报,记者李凌)揭露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计划生育”案件。“因为农民要求村务公开,账目公开。1998年8月份,河南省上蔡县杨集镇党委书记郑某带领100多人,以计划生育之名,将中街村的80多名上访群众抓走,并抢走物资价值6万余元。后以每人交500元钱释放。1998年11月24日凌晨4点左右,该镇党委书记郑某又带领上蔡县公安、法院、司法、财政、县委、信访等单位的300多人气势汹汹来到中街村,到村民家抢劫,抢走总价值30多万元的财物,并且打人、抓人,每人收缴罚款几千元到一万元”。

由于计划生育是一条“高压线”,有关的案子公安机关、法院都不愿意(不敢)受理。当地方干部以计划生育的名义镇压农民时,一般没有人敢提出质疑和提供帮助。半夜查抄居民住宅是非法的,但是和计划生育联系起来,似乎就变得合法了,因为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种种非法作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另外,有关法律进一步歧视超生农民家庭。例如2006年8月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海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持有本省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共同生活成员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本人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而超生的婴儿,连获得户口都很困难,取得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

在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实行封建时代的“连坐制”。例如超生妇女不仅本人要受处罚,她的亲属甚至邻居都要遭殃;在工厂打工的妇女超生,她的雇主甚至同在一个组的工人都有可能被罚款;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形成一种有力的社会监督。在政府内部,也有“连坐制”,如果一个乡出现了超生现象,除了计划生育干部,所有的乡政府干部都会被克扣工资、奖金。

人口流动对强制计划生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各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以应对,有关措施加重了农民负担。例如农民去外地打工的,每2-3个月要回一次原籍检查是否怀孕,路费自理。不回去的,有的地方政府的“土政策”规定“房倒屋塌,亲属羁押”,每人每天还要缴纳看守费数十元。而对于那些在外省打工的人来说,3个月的工资可能还不够回家一次的路费。最近有些地区进行了一些变革,外出者缴纳计划生育保证金,在工作地定时进行怀孕检查,并且把证明邮寄回原籍,超过时间没有寄达的,对其家人进行处罚,并且没收保证金。这种做法虽然提供了一些“方便”,但是每次怀孕检查仍然要消耗外出者大量的时间,办理一次孕检并邮寄证明经常耗时数天;另外每年还必须回原籍进行一次检查。有时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了安全,还需要有人陪同受检妇女回原籍,这样还要增加额外的费用。保证金一般在一千元左右,相当于农民几个月的收入,这笔在城市人看来很小的开支有可能阻止一个农村妇女外出,从而失去打工脱贫的机会。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其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也就是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进城工作、经商的权利受到极大的限制。

《北京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社会抚养费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就是过去的计划生育罚款)规定,对违反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照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至10倍征收;对违反规定生育第三个子女及三个以上子女的当事人,按照前述标准加倍征收。超生者一方为本市户籍、另一方为非本市户籍的,由具有本市户籍一方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在本市或者生育行为未发生在本市但由本市现居住地首先发现的,由其现居住地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对非本市的公民征收社会抚养费,按照本市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由于北京的人均收入是某些贫穷地区的十倍以上,按照这一规定,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如果超生,被征收的罚款将超过他一生的收入。这一规定使得一些超生者永远处于贫困之中。对于超生的非本地户口的小孩,很有可能剥夺其受教育的机会,因为上正规学校有可能被发现是超生孩子,从而被征收巨额罚款。而最近的新闻报道显示,很多城市要求在当地就学的流动人员子女提交其父母的计划生育证明,这种做法比二、三十年前要求学生交老鼠尾巴荒谬何止千万倍!

现在中国农村产妇的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大大高于城市人口,除了缺乏医疗保障,由于害怕医院检查身份证和准生证而不去医院生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户籍制度严重歧视几亿农民,剥夺他们的福利,迫使他们“生育求生存”,直接、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严重冲突,但是决策者并未从户籍制度改革着手解决这一危机,而是通过推行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应对危机。实际上强制计划生育对于中国环境危机的解决没有多少积极作用,正相反,由于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蜕变为敛财工具,制造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可能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几十年来,主流媒体一直片面宣传计划生育有利于中国的环境保护。有些人知道一些强制计划生育严重侵害人权的事例,但是又认为这是中国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拥有城市户口的精英分子,包括大量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大部分对当前的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抱支持的态度。

为了实施这种严酷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严格控制就变得不可或缺,而户籍制度恰好是第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户籍制度歧视农民,迫使农民“生育求生存”,制造较高的人口压力;为了实施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又必须加强户籍控制。

户籍制度并非导致中国实施强制过激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唯一原因,但它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人口压力。二战以后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城市化进程和普及教育有效地降低了生育率,很多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到了替代生育率2.1以下,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年轻人口萎缩现象。近二十年来,整个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是直线下降的。根据联合国人口委员会的调查和预测,世界人口虽然还要继续增长几十年,但是总和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是十分显著的。1990年为三点四,2000年为二点八,2010年为二点五,2025年为二点三,接近替代值二点一。

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户籍制度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例如环境与资源危机)的补救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更多的消极后果。其中一个突出的消极后果,就是对环境的影响。初看起来,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确实起到了减少人口的效果,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减少了大约3-4亿人口,人口减少可能部分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但是这一政策极大地侵犯了中国公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使得一部分农民无法摆脱贫困,进而对他们周围的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面对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优先考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的选择正好相反,试图通过实行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缓和矛盾,荒谬的是,强制计划生育的减人“功绩”被过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所抵消,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更为荒谬的是,这种加剧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又被强制计划生育支持者用来作为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的证据。

“凑胀ǔ5墓兰疲中国单位产值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是发达国家的3到5倍以上。据有关机构和专家(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牛文元教授)的测算,中国消耗了世界上30%-40%的原材料和能源,但产出的GDP只占全球的4%。淡水资源被污染超过70%,耕地大量抛荒,如果能够精打细算,同样的资源消耗多养活一倍人口绰绰有余。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再强调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是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单位能耗不降反升。北京青年报报道,2006年0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作了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能耗上升了0.8%,中国环境污染的老账未清,又添新账。

中国通过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了3亿人口,相当于当前13亿人口的23%,平均计算相应节省了23%的资源,扣除巨大的执行成本,实际节省的资源远远不到23%;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普遍的资源浪费却束手无策,进展甚微。

也许有人会以中国“制造业规模大”和“大量产品供出口”来解释资源的大量消耗,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极低的事实,如果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使“制造业规模大”并且有“大量产品供出口”,资源消耗也可以大幅度减少。

另外,如果用“实际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中国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比通常的计算要少一些,但是,即使按照所谓的“实际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也不高,况且开采环节存在惊人的浪费。

中国不仅资源利用效率极低,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也很严重,通常是采一半扔一半,无数的小矿则是采一“肴右淮蟀耄进行掠夺性开采。过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抵消了通过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节省的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实行了半个世纪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使庞大的农村人口被排除在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目前,中国的农村存在至少2亿极端贫困人口(官方说法是几千万,但是所谓已经(勉强)解决温饱的1亿多人随时有可能陷入赤贫),他们中的大多数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他们本能地将生存压力转嫁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从决策机制上看,户籍制度以及强制计划生育政策都是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民众被当作可以计划和控制的对象。由于在户籍制度的歧视和限制之下农民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农民除了个别的反抗之外,没有可能推动决策的变更。和户籍制度一样,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被赋予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并且几十年来不断地得到片面的宣传,不同的意见受到严格的限制,直到近几年网络兴起,才有一些不同意见为公众所知。

相对于强大的政府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农民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所受到的侵害将有可能转变成对环境的压力,因为环境是比他们“更弱势的群体”。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地在农村制造和维持大量的贫困人口。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5,将“环境破坏者”转变为“环境建设者”

传统的经济学一般只涉及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而无法就业的所谓“剩余人口”历来被看作是资源消耗者和环境破坏者。

计生部门所说的“剩余劳动力”真的是环境破坏者吗?实际上他们是被闲置、浪费的宝贵资源。

从新兴的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一个环境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基础是三种生产,即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和谐。

环境生产包括但不限于:生态恢复和建设(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防治污染。

从广义上说,收集、传播环保信息,支持环境维权诉讼等活动也可以看作是特殊的“环境生产”。

当前中国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失业和半失业的两亿左右劳动力,被计生部门和很多“社会精英”视为包袱,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现在朝有余财,野有饥民,政府游资和剩余劳动力被人为分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很多人只能将社会给他们的生存压力转嫁给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每年春夏,在宁夏、甘肃、内蒙挖甘草、发菜的流动大军就有百万之众,每年破坏草地几百万亩。记者采访发现,在早春,夜晚气温还是零下十几度的时候,采挖大军就开始准备行动了,在这批人中间,八、九岁的孩子随处可见,每个孩子一天的劳作(破坏环境)所得不过是几元钱。

如果能够有

一、两亿农村人口投入中国的环境资源建设,全国环境状况将会日新月异,而这些人的平均年工资需求不过是两、三千元而已(大致接近现在的农民平均纯收入)。中国现在一年的公款消费超过一万亿,节省一半就够了。

持续的环境生产将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环境质量,积累环境资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马尔萨斯、马克思一直到马寅初,都只谈到了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关系。现在中国的物质生产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安排剩余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环境生产,改善环境。例如北京近年进行了试点,每年投入2个亿,雇佣了4万郊区农民植树造林,效果非常显著,而2个亿的投入对北京财政支出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现在各地开展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项目也是有益的进行环境生产的尝试,只是规模太小,投入严重不足。

美国的一段历史可供参考。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面临两大危机:庞大的失业大军;持续10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沙尘暴频发。当时执政的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出资雇佣几百万人投入环境恢复和基础建设,一举解决了这两大难题,有效扭转了环境恶化的趋势,遏制了人造荒漠的蔓延。

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农村地区的环境生产力度,可以有效地减小农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农村地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户籍制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可以推动真正以自愿为基础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当然,也许有人会诡辩,宣称“现在实行的强制计划生育是不得已的措施,是发展必须支付的代价,人多了挤占资源”,但是强制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26年了,为什么还有一半的国民不能读完初中?为什么还有一亿文盲、半文盲?计划生育减少人口节省的资源到哪里去了?每年的公款消费超过一万亿,按照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征收的社会抚养费抚养了谁?

每年一万亿的公款消费,按照年收入一千元的“脱贫”标准,可以额外养活十亿人。按照年收入五千元的“小康”标准,可以额外养活两亿人。据“有关部门”测算计划生育推行以来节省了七万多亿社会抚养费,但同时期浪费的资源有多少?何况真要投入这七万亿可以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期至少两倍于此的浪费又给国家带来了什么?

现在户籍制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几亿农民受歧视生活无保障,被迫“生育求生存”,对环境的压力很大。决策者对此束手无策,转而“走捷径”依靠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这无异于割心头肉补眼前疮。

人口生育政策 篇6

关键词: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理论依据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员频繁变迁,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日益成为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思路、运着机制,增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全员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

首先,建立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信息时代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原有的静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在不同领域的普及,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其次,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制定的,而人口问题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必须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这就对人口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管理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力的开发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以人为本,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人口的总体情况、构成、分布、人口素质等人口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项业务指标的运行情况,正确判断未来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可以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对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人口信息快速、动态采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改进工作手段,整合业务流程,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化和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特点、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是贵州省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一个成功的典范,《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等业务软件为其平台,按照“应用主导、完善体制、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集、录入、及时变更人口信息,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人口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它既包括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信息,也包括所有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变动状态等信息。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信息全面、综合、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呈现动态性等特点。信息采集的是所有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录入的信息包括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及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涵盖了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变动信息、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育龄妇女子女情况、妊娠信息、出生情况、独生子女光荣证情况、技术服务信息、利益导向信息、引导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统计报表及汇总分析等功能,涉及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业务。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上传到省地县三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可能互通、共享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询、掌握和运用。村级每月采集人口变动、出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证件办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

其次,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服务性,它利用数据库的各项信息来服务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并结合人口理论来指导经常性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口数据按照不同需要收集、整理、分类,并定期不定期地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利用数据库存的报表统计功能,分析当前人口形式,指导下步人口计生工作。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一个新生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计生工作开始利用手工帐卡对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进行建档管理。乡村两级普遍建立了育龄妇女卡片和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档案,这些信息是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手工台帐由于准确性差、效率低、漏洞多,而且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重复劳动多。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各地先后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建设并运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由此,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探索、起步阶段。初步形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构架,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1998年《贵州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单机版(WIS)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完成了计划生育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反馈和发布的信息化,实现了全省部分地区人口数据的省级集中管理,并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生信息的共享。在运行过程中,针对WIS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又开发了PIS2.0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加密,增强了信息的安全保障,简化了录入内容,减少了操作流程,扩展了原有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已逐步改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对全员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工作力度不够;缺乏与新职能拓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持系统;网络建设和硬件配备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等问题。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升级很慢等因素的影响,各乡(镇)、街道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

三、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实行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变更及时,从乡、县、市、省到国家的各级计生部门利用数据库均可以直接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各种需要的汇总资料,可以实时、有效监测人口计生各项指标的运行,并根据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来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绩效,或是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人口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的人口信息可以提供并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状况,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城市建设、卫生、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科学决策力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据库开展人口预警分析,预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可靠的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对全员先进行实际信息的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全程服务机制。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将访视或生殖健康检查结果与原籍进行平台交流,并对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促进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2.0 中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机构管理模块等业务模块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人口信息的个案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重组优化,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还加强了职责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达到导地交换,信息共享,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达到了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工作的协调性,提高了管理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对策。

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是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这些信息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应用者的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是前提,计算机操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障。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基层的信息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各级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适应工作发展水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人口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应用水平。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人口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在一个县最少保证一季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一遍,有培训教材、培训制度和考试成绩,使系统各级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会利用计算机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计算机应用的潜力。

实行规范运作,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信息规范运作的保障。要按照国家《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和《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引导工作规范》以及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规范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落实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如:以服务信息为主的乡、村两级和服务机构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站所与人口计生委信息的共享;建立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备份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微机信息引导服务项目、信息保密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入库数据信息质量。数据质量是人口信息网络的生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录入,要通过检查、评估和考核,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落实采集信息签字制度、数据核查制度、信息录入制度、统计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奖扶平台工作制度,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库;落实流动人口交换信息分析制度、信息交换上报制度、流入及流出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交换登网制度;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如妇科病的筛查档案、0-7岁领证独生子女健康检查档案、出生缺陷干预档案、新婚夫妇的培训档案、避孕药具的发放档案等。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部门信息交流。充分利用《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计生、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网络信息的综合开发,形成紧密、畅通的信息数据链,切实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初探 篇7

1 我国人口状况概述

从解放初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我国人口在短期内激增,关于对人口如何有效控制,又如何在控制的过程中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摸索的系统工程。由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对此都没有经验供我们学习,也没有相关国外立法供我们移植或参考,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在摸索中吸取教训。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十年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入人心,我国城镇居民除了符合生育第二胎条件的以外,几乎都做到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现在有些大都市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如上海、北京出现了许多高素质人群单身贵族,还有的出现了拒绝生育子女的“丁克”家庭。据专家分析,这种现象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不断发展和辐射,这体现了我国城市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国家计生政策在城市中的效应。然而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控制收效不大,远不如城市人口控制的效果,这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法律和政策还有缺陷和弊端[1]。目前我国人口还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女比例达117:100,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重男轻女,在怀孕期间进行非法性别鉴定的结果,这种情况使女婴出生率大大低于男婴。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可能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对农村人口的有效控制应当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引起国家立法阶层的重视[2]。我国立法机关应当依据我国的现状,推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方面的程序立法,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口控制收效不大的现状。基于此,借鉴江苏丹阳、浙江温洲等地成功经验,提出建立计生属地化管理办法模式建议,属地化管理是指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问题,统一由其暂住地的计生部门行使管辖权,其他部门配合计生部门工作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优点如下:(1)解决了户籍所在地和暂住地计生部门管理难的问题;(2)可以杜绝非计划生育发生,有效遏制人口不正常增长;(3)解决了流动人口“三查”难、申办生育指标难、找计生服务难的问题;(4)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了规范度。

2 现阶段我国有关计划生育管理的漏洞与弊端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发展趋势又有了一些新变化,那就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镇,使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些农村流动人口绝大部分都处于生育期,他们的计生工作到底由谁来管理,这是一个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立法。有一些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都规定流动人口由户籍所在地计生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具体,不实用,可操作性差,存在许多弊端:第一是有权的管理机关对外出人口管理不方便,似乎“鞭长莫及”;第二是流动人口归他们管理,要专门回家进行“三查”(查是否避孕,是否采取计划生育措施,是否有妇科病),劳民伤财,有的在居住地检查后将结果邮寄,既不方便,也不合理,也容易出现管理上的困难和漏洞;第三是经常居住地计生部门管理“无法可依”,致使其暂住地无法控制。这就是我国现阶段对农村人口控制收效不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流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也就要求我们由过去粗放式孕后补救型的管理向规范化孕前服务型的管理转变,并从政策导向和对策措施上加以完善。

3.1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应作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象应是指人户分离的流动育龄人口。在这一群体中,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其有效管理:一是管理的对象,应以已婚育龄夫妻和未婚育龄妇女为主体;二是流动的时间,应以育龄人口流出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从业、生活一个月及以上为界定标准;三是流动的区域,应以离开户籍所在地、城市以跨越市区、农村以跨越乡镇为单位来界定。综上所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象应是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市区或乡镇范围的、以从事各种生产和劳务活动为主要从业、生活方式的育龄人口,以已婚育龄夫妻和未婚育龄妇女为主体,并对拟流出或流入一个月以上的已婚育龄夫妻和未婚育龄妇女建立计划生育台帐实行重点管理。

3.2 建立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流动人口情况复杂,有必要在各级建立比现有计划生育委员会更有权威性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具体的办事机构,负责调查研究、了解信息、掌握动态、分析情况、提出解决对策、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职责的落实,以便组织协调和帮助解决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3.3 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和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的管理职责

在这些管理职责中,应体现近几年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如“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的地盘谁清理”,“办理各种从业、生活手续时,计划生育审检优先”,“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一样,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等,从而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形成用工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依托社区、部门优势互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3.4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经费的合理补偿机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突出矛盾之一就是工作经费问题,特别是流入地(现居住地)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其经费得不到合理补偿,造成“超负荷工作”、“谁管谁吃夸”、“管得越多、开支越大”的局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流动人口现居住地抓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合理补偿机制。根据实践,笔者认为,工作经费的合理补偿可通过以下渠道加以解决:一是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正常办公经费应由现居住地财政列入预算;二是按用工单位、受益单位负责的原则,外来育龄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节育手术费用由用工、受益单位承担,无用工、受益单位的流动人口,其节育手术、宣传服务费用由现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负担,并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部门给予合理补偿;三是由现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对流入的育龄人口收取一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费或由现居住地政府统一收取一定的流动入口管理费,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四是对违反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其征收、罚款的经费应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3.5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考核办法,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考核应是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双向考核,对流出地的考核,应将流出人口列入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状,与常住户籍人口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对流入地的考核,应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的重点,可采取单列考核,并作为常住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状考核的附加分,以调动流入地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对流入地的考核可分两大部分:一是对有关部门及招工、受益单位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其职责执行情况;二是对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状况的考核,主要指标应包括: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婚育证的审检率、出生率、计划生育率、计划外怀孕补救率、节育率、统计准确率等。对流入人口量的确定,以办理公安《暂住证》为基础,以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育龄人群(已婚育龄夫妻和未婚育龄妇女)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计划生育台帐。对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的量化指标和附加分的比例可根据当地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确定。对未认真履行职责的部门和未完成考核指标的地方各级政府应采取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

[1]陈剑.人口素质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8-50.

人口均衡视角下家庭生育文化构建 篇8

一、传统家庭人口文化表现

既有生育文化实质上就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约束或规制个体生育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 受国家制度化机制保障, 辅以行政手段加以实施, 以既往生育文化作为参照坐标, 又受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制约, 具有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发展过程。

1. 家庭人口文化表现为“生育义务论”。

在中国生育文化体系中, 人口文化与是家庭、婚姻、生育结合在一起, 在制度层面则表现为国家凭借强制力规制生育主体的生育行为和选择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的“生育义务论”。至于“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问题, 最有力的依据就是中国人口太多, 增长太快, 资金积累则相应较慢, 人口增长某种程度上正在拖经济的后腿[3];相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来说, 人口是可控力更强的一种资源[4]。至于多在哪里, 又如何对生产造成影响?在人口研究过程中, 较少有来自政府部门的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及构成因素的计量和分析, 人口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及科学而系统化的规范研究。在人口政策调整决策制定过程中, 又极少关注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动态变化, 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利益导向惠及效果又微乎其微。总体看来, 当前人口政策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义务。

2. 家庭人口文化表现为主体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传统政府执政模式“管理”职能大于“服务”职能, 要求社会成员服从“义务”本位观念根深蒂固。马克思认识论认为, 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 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能动反映过程。在信息共享WEB时代, 网络四通发达, 作为人口政策的执行客体, 想要通过正常渠道参与或影响政策决定过程向政府建言的互动平台缺失, 机制尚未建成。故一些个体或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驱动在网络上借用一些具体事件炒作, 或是散布各种言论, 以此向政策决策者施加压力或影响, 迫使政策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最大限度在其利益需求与现行决策之间做出妥协或让步。每每有人口政策的转轨或调整, 都刺激着无数个体基于个体和群体的生育需求积极向政府表达其利益诉求的热情和对现行人口政策的展开热烈讨论。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 他们的讨论对中国人口政策执行主体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 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受到极大挑战。

二、家庭人口文化构建存在的主要障碍

人口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 理论上认为是由于人口政策上“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了生育个体意愿选择。微观上, 生育意愿体现着生育个体生育行为的理性选择;宏观上, 则表现反映了社会人口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

1. 内生于传统婚育文化所积淀下的男孩偏好。

男孩偏好依然是中国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观念形态的传统生育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渗透在整个意识形态机体和社会道德习俗中, 强力支配着个体生育行为。“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延续香火’、‘养老送终’、‘多子多福’、‘孝道’、‘人丁兴旺’等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是传统生育文化和生育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现实需求性, 又有文化继承性, 至今并没有完成根本性的转变, 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5]正在构建的以婚育文化为核心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内生于中国封建家族制“以男系为尊”, 在较长时间内还深刻地支配着整个社会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选择, 致使现行划生育政策对于个体生育决策及其行为的约束力极其有限。

2. 从属于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

从根本上说, 社会成员生育观念的变迁, 最终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提高。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较大的进步, 但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依然是中国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 在一些农村农民家庭致富的根本基础还是劳动力, 男性是其家庭财富的主要源泉。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在制定与执行时缺乏男女平等视角, 使得妇女在教育、土地分配、就业、退休、政治参与等领域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妇女总体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地位相对不高, 这些强化了人们男孩偏好的观念”[6]。在现实情境中, 当个体生育意愿和行为要是与国家要求发生冲突可能要受到权威性惩戒, 因此个体为了规避风险, 在可供掌握的社会资源范围内寻求平衡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而生育男孩恰好解决这一利益需求。

3. 外源于结构化生育政策影响下生育成本的有效规避。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讲, 是从严格的“一孩化”政策到衍生至“一孩半”生育政策。这一结构化生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农村或部分地区生产条件不发达的现实, 但映射到具体的生育政策却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结构化生育政策是国家在制度层面上“认可”男孩优于女孩的生育价值取向。实施中的“一孩半”生育政策对个体生育者来说, 提供了一种策略抉择的参考框架, 通过制度规则提供的信息恰恰是个体生育行动者把“违反规范行为的惩罚”风险程度降至最低, 也就是说, 实施中的“一孩半”政策虽然也能对相关的行动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但这种约束却具有相当的弹性和空间。因为在限制生育的政策下, 生育主体生育孩子的数量与生育性别意愿会发生矛盾, 这种矛盾的激化“最后形成了‘质量换数量’的生育行为, 即不能多生来达到生育性别的愿望就通过选生来实现, 从而造成了出生性别比的问题。”[7]

三、人口均衡下家庭人口文化的构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 群体生育意愿持续下降则是必然趋势, 但折射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具体, 人口文化的嬗变因素中, 还是取决于家庭的发展这个硬性部分的最终改善。

1. 政府着力推进。

真正决定人口文化发展变化最终动因仍是现有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需要一方面确保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使劳动报酬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开发式扶贫以及再就业工程等, 缓解和减少城乡贫困现象;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创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环境, 保障老年人权益。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社会政策, 促进家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促进人口有序迁移和流动, 适应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对普通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存量;维护好市场秩序, 严格劳动执法, 保护劳动者合法的权益不受损害;完善劳动力市场, 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让劳动者在要素市场获得劳动力成本价格的同时, 还能分享新创造价值的利润。总之, 政府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动态变化中, 适应客观人口发展需要, 引导家庭将个体生育行为融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促使个体行动者的生育行为与社会生育目标相一致, 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 家庭切实发展。

家庭发展其目的是提高家庭收入, 关键在于在市场条件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贡献大小由市场衡量, 劳动收入由市场决定和实施, 劳动者要提高自身劳动收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与传统生产中普通劳动力不同, 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使劳动者身上凝结和积累技能和经验, 使得其个人可以赢得更多收益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 它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8]。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及其形成的技能等构成人力资本影响着工资。市场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拥有的劳动能力越强, 质量越好, 提供的劳动越多, 其劳动报酬就越多, 以此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上质量对数量的升级, 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综上所述, 人口均衡视角下发展家庭人口文化其实质是国家、生育主体在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与个体自身发展需求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 既需要个体在生育行为实践中“生育自由”与“生育义务”的统一, 更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引导,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以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翟振武, 杨凡.解决人口问题本质上是追求人口均衡发展[J].人口研究, 2010, (5) :40-45.

[2]卢杰华, 朱荟.建设人口均衡性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人口研究, 2010, (7) :20-27.

[3]李涌平.决策的困惑和人口均衡政策—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 1996, (1) :59-64.

[4]王金营, 顾瑶.建设人口均衡社会:条件、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 2011, (1) :74-81.

[5]原新, 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 2005, (3) :11-17.

[6]李树茁, 姜全保.“关爱女孩行动”可以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吗?[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 (3) :33-35.

[7]顾宝昌.关于出生性别比问题:成因与反思[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1, (10) :11-16.

浅谈新时期企业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篇9

关键词: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管理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职工家属的需求为目标,做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变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充分调动职工家属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鲁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尊重、理解和服务的原则,以满足育龄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公司每年对已婚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使患有妇科病的育龄女职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体现了企业对女职工健康的高度关注;公司计生办针对公司职工办理各种计生证明、独生子女证、二胎生育证等问题,公司本着方便群众,利于群众的原则,积极跟他们沟通,及时为公司职工办理或者帮助职工到地方计划生育部门办理。

2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制度,明细责任,层层落实,提高计生管理质量

2.1齐鲁公司计划生育管理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原则,推行“归口管理、分层负责”的管理机制。

2.2 不断完善《公司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制度》等,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责任制,落实各项责任。

①各级党政领导要进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的学习,关注听取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指导,协调安排各部门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以确保企业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达标。

②完善考核措施,将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召开计划生育年度工作会议,公司与各二级单位、改制企业签订《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书》,各单位跟车间、部室签订责任合同书,车间、部室跟职工本人签订责任书,各单位计生办跟所辖无业人员签订责任合同书,将责任目标分解到各基层部门及职工本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与奖金发放、评先评优挂钩等。

3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以服务促管理,扎实有效地做好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

3.1 严抓细管,夯实基层基础。及时为职工、家属办理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婚育情况证明、《一孩生育登记本》、《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生育证》等,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3.2 根据基层提供的育龄妇女信息数据,认真维护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确保库中信息数据准确无误,为上级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3.3 坚持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加强业务学习,安排好各时期的工作任务,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管理,会服务,能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队伍。

3.4 积极组织病残儿及不孕不育家庭参加鉴定,对鉴定通过者及时安排再生育或按相关规定办理收养子女手续。

3.5 积极稳妥地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保障群众的知情选择权,指导群众正确的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引导已婚育龄妇女首选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积极推广新型避孕节育方法与药具(如壬苯醇醚栓、纳米银隐形避孕套、壬苯醇醚膜、壬苯醇醚凝胶、毓婷、吉尼避孕环等),并做好随访服务。

3.6 为新婚夫妇做好优生优育宣传,使她们牢固树立优生意识,自觉去医院进行“优生监测”检查,为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提供了保障。

3.7 为孕期育龄妇女定期随访,提醒当前的注意事项,做到产前询问,产后随访。

3.8 认真维护好独生子女奖励档案库,力求准确无误,以利于及时、准确地为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独生子女奖励费、医疗补助费及退休一次性养老补助。

3.9 加强对协议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流动人口及外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

①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严把流出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证关和流入人员的验证管理,与流入育龄妇女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合同,做到来去情况及时掌握。

②加强非直系亲属及“空挂户”的管理。与非直系亲属落户我公司人员及“空挂户”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书,并经常性调查落实他们的情况,做到管理到人。

③加强对协议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管理。由于他们与企业已经解除合同,分布及其分散,很难管理。与他们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合同,并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婚育情况和计划生育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关咨询和服务,协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及时为其落实应享受的有关待遇,使他们自觉自愿接受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

3.10 做好单独夫妇婚育情况核查工作,经常与单独夫妇沟通,以便掌握他们的生育意愿,督促其及时办理生育证。

3.11 搞好计划生育帮扶救助工作,确实让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公司将帮扶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对独生子女伤残三级以上、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及时为他们申请特别扶助,使这些家庭充分享受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温暖。

4 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4.1 根据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规划。

4.2 提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素质。

①加大对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一是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计划生育最新动态等知识的培训;二是工作技能培训,包括各种证件的办理,山东省育龄妇女信息库的维护,药具使用相关知识,如何开展随访服务等。

②针对各个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4.3 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①创新宣传教育机制,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抓好政策法规、心理健康、国情教育等教育内容的宣传教育,围绕婚、孕、产、育、教等各个环节开展综合型教育,引导职工家属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生殖保健观和家庭幸福观。

②从一般化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宣传内容转变。以服务对象为主,采取零距离宣传服务模式。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把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关爱女孩、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男性健康、更年期保健作为宣传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

③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变化,宣传教育的方法也要相应改变,要朝着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方向发展,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人群需求,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设计相应的宣传内容。

④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各单位党委中心组会议集中学习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二是充分利用节假日、各种计划生育宣传日,走进社区、基层单位,职工家庭宣传计生政策。三是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板报、计划生育剪报本及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及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更年期保健知识等。四是利用信息化企业的优势,将宣传工作由实体扩展到网络,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提供适宜的计划生育知识。

上一篇:资源分布规律下一篇:攻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