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战略

2024-10-12

绿色战略(共12篇)

绿色战略 篇1

一、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原因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绿色经济类似于我们经常所说的低碳经济和以前倡导的集约型经济,绿色经济是以传统的经济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作为导向,绿色经济的发展要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律,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

绿色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的产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产品,绿色产业采用无毒无害或者少毒少害的生产方式,再加上清洁生产的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的使用,减少生产的成本[1],达到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目的,在绿色产业生产的过程中,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2.工业、农业、畜牧业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农业,以及畜牧业之间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的发展,过度的开采能源和资源,造成地质结构的变化,造成地质灾害,不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过量的开采树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污水和废气,污染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水源,还会造成大气的污染,严重时会产生酸雨,伤害牲畜,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过低,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农业耕地的扩展需要开垦大量的荒地草地,减少了畜牧业发展的根据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牲畜粪便,污染大气和水资源,工业、农业和畜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对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绿色生产,促进三个行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

3.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优势

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以新疆为例,新疆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区域优势,新疆位于我国的西部,地理位置虽然没有沿海地区的优越,但是新疆的地域辽阔,相邻的省份和国家比较多,比如俄罗斯和蒙古,国内外销售的市场比较广阔,绿色经济贸易的发展潜力比较大。

新疆的环境质量比较优越,虽然新疆会发展一些污染环境的产业,但是新疆地广人稀,空气的净化速度比较快,农业的种植比较多,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土质和水质,以及空气都比较好,清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调整。

新疆地区的资源比较丰富,新疆具有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新疆耕地面积比较广,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多,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新疆的土地不仅广阔,而且土地的类型比较多,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比较大,新疆的牧草地所占的面积比较大,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牧草。

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新疆的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日照的时间长,太阳辐射的总量大,积温比较高,但是温差比较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比如新疆地区的瓜果,不仅营养物质高而且含糖量比较多,而且新疆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比较少,农药的使用量少,有利于新疆发展绿色产业。

新疆有丰富的地表水,夏季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现象,夏季来临,积雪融化,地表的大小冰川开始消融,再加上夏季的降水量比较大,新疆地区夏季的水资源还是比较充足,新疆地区地下水虽然不多,但是地下水的水质比较好,而且地下水的水量比较稳定,并且分布比较广泛,新疆地区水库比较多,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水资源。

新疆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比如煤炭、有色金属、钾盐、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这些矿产都可以开发使用,实现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新疆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

二、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

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绿色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再生产和生态的再生产,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保护自然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质量,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产品,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发展,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建造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体系。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环境,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提供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高质量产品[2]。

2.制定完善的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绿色经济进行规范化的发展,为绿色生产划分出合理化的范围,防止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超出正常的法律范围。在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之前,首先要宣传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鼓励参加各种绿色活动,进行绿色教育,宣传绿色理念,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保护公共环境,实行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比如建立绿色考核制度和绿色规则,为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资源的利用要在经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对绿色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3],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规则制度主要包括绿色贸易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管理制度、绿色生产制度和绿色营销制度,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约束,保护生产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产业合理化的发展,绿色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绿色的国民经济制度、绿色的会计制度和绿色的审计制度,在绿色经济考核的时候,还要把治理生态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促进经济的发展。

除了绿色考核制度和绿色规则制度以外,还有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基础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投资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税收制度,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基础制度主要为绿色经济和绿色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发展绿色技术、建立绿色市场、提供绿色资源和绿色设计、获得绿色产权等,解决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3.促进工农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绿色生产的技术,促进绿色生产的进程,调整传统的工业生产结构,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开采的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加大技术的投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运用绿色生产的技术,提高收益,减少消耗。推行清洁的工艺,号召进行清洁的生产,治理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传统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地进行绿色调整,推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企业集约化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新疆的矿产资源很丰富,形成了盆地聚油和三山藏宝的景观,新疆矿产的种类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矿产的总量在全国更是占有很大的比例,仅仅是煤炭的探测量就占全国的40%以上,天然气的预测量接近全国陆地上总量的40%,而石油的预测储量占全国的30%以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和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发展和转型的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开发新疆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政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支持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发展重化工业是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坚持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理念,使用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新工艺,合理的开发大自然中的能源和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

我国处于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新疆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化肥的过量使用,降低了土壤的肥沃度,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过大,危害健康,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低,农业生产的设备比较落后,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的农业特色比较突出,新疆可以发展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在新疆的农业中存在很多优势的农产品,比如主要的农产品玉米和小麦,在销售的市场中一直占优势,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油料、瓜果、啤酒花和番茄等,在种植业当中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可以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开始。

新疆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的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高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高等植物包括工业用植物、食用植物、绿化所需植物和食用植物等,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这些高等的植物,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新疆的畜牧业也具有优势,现在新疆主要发展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新疆草地面积比较广阔,主要的草食性牲畜有骆驼、牛、羊、马和鹿等,现代化的畜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养殖技术,实现对牲畜的科学的养殖,在对乳、毛、肉、绒的加工过程中采取先进的绿色加工工艺,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加工的质量,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除了工业农业和畜牧业以外,绿色产业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新疆的旅游资源独特而又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多,总量比较大,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拥有天然的风景名胜,新疆拥有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各省区中排首位,而且拥有很多全国没有的稀缺景观,比如吐鲁番的古文化遗址和赛里木湖,以及草原、沙漠和高山等自然景观,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宗教信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莫名而来。可以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对人们进行传统的革命教育,传播红色文化,让人们参观农业和牧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的开采资源,加大技术投入,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绿色经济和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能够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工农业之间的联系,优化工农业生产的方式,实现农业、工业和畜牧业之间一体化的发展,为绿色经济和绿色生产的发展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绿色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遵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斯震,孙新章.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1~4.

[2]薛坪,杨洋.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3,(05):15~17.

[3]孙卫青,强始学,郭军,张静亚,高瑞,罗大胜.兵团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8,(06):52~63.

绿色战略 篇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是我国、我省重要的石油与石化工业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庆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后,市委市政府从大庆的长远考虑提出了大庆发展的六大战略,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确保大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态度,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把握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造福千秋万代.

作 者:胡学聪  作者单位:大庆市龙凤区环保局局长 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篇3

一、树立绿色理念,明确发展导向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资源环境决定人类的生存可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绿色理念,明确发展导向,从产业规划、经济布局、消费理念等各个方面协调推进。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总量增长代替全面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分配差距拉大、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活动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转变,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2、明确绿色战略内涵

人类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是保护者和建设者。绿色发展战略就是以发展适应人类环保、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的绿色经济为基本内容,以经济与生态、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的对立关系,转而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不以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不以污染环境、危及生命来获取经济利益。

3、确立绿色发展导向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完善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事业单位改制、投融资、财税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改革,让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从泰山区的情况看,尤其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口规模、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根据毗邻泰山的区位条件、国际旅游名城的功能定位和生产要素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三次产业比例及产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以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深入挖掘文化旅游潜力,打造休闲旅游品牌,并以此为依托,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

同时,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激励机制,引导绿色消费,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规划指导,加大税收、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二、突出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理论,优化三次产业空间布局。

1、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指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要素、环境和产业,确定城市在全球或区域分工中担任的角色,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前提和基础。泰山区与泰山的关系可以说是“城依山建、山在城中”,充分发挥泰山这一世界旅游胜地的独特优势,挖掘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泰山旅游圈”,把泰城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名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2、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在于依托产业基础,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泰山区自然生态景观群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具备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其境内有文化和自然世界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泰山,是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泰山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必需借助泰山旅游品牌,突出发展方特欢乐世界、花样年华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当前,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等。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经验,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可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形成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区是泰山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资源环境压力性对较大,因此应把中心老城区列为服务业优化开发区,依托产业基础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特定街区的主体功能,突出现代旅游、高端商务、金融、物流等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局部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把外围新城区列为服务业重点开发区,以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扩张。在项目周边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规划建设新的产业中心,形成城市综合体,减轻老城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配置;把泰山景区周边列为服务业限制开发区,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泰山的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对于工业的发展,应服务于“国际旅游名城”的基本定位,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和集聚区集中,实现产业规划、布局、管理、收益一体化,促进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应以城郊型特色农业为方向,围绕泰山女儿茶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做文章。

三、突出绿色产业,优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求产业体系向无污染、低能耗、高产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运用“倒逼”机制,发展以低碳、环保、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体系。

1、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具有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

2011年,服务业在泰山区三产中的比重达到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税收占比达到76%,已成为泰山区的主导产业。今后,泰山区将以产业和片区规划为着力点,以高端商务园区、物流园区、金融产业带等园区(街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确保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2、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

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泡沫的破灭,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演愈烈,许多国家重提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资本回归生产流通领域。美国正在通过实施“再工业化”重构实体经济,以求早日摆脱危机的影响。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代表着未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方向。泰山区以泰山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抢占现代工业经济制高点。

3、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构筑农业新优势的现实途径,必须围绕高效、节水、优质、安全的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泰山区通过举办苗木花卉交易会和国际兰花节,以及创建泰山花样年华特色旅游景区,提升了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今后要围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这条主线,以争创国家级科技园区和全国知名的奶牛养殖示范区为目标,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标准农业、都市农业、品牌农业,提高一产科技化、产业化、三产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央政策部署,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整合区域发展优势,形成倍增效应,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泰山区“再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长刚、刘明友:关于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思考[DB/OL].新华网,2011-09-05.

[2] 郭新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J].学习月刊,2011(6).

[3] 连俊:转变发展方式正当时[N].经济日报,2011-09-13.

采购:绿色战略成功的关键 篇4

如今,迫于来自员工、客户、消费者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压力,全球的各个组织正推出环保倡议。尽管有关环保重要性的信息及观点已经泛滥,但他们发现,真正可靠的信息及建议却少之又少,难以决定如何在维持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推动运营朝着环保转变。

作为许多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纽带,采购受到了高管团队的重视,对组织内的行动施加着影响,能有力地推进环保倡议的实施。通过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高管开展合作,采购负责人能成功地制定一套全局性的跨职能部门战略,从而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削减成本,并与供应商和社区建立更好的关系。通过逐步改善环保倡议并提高其与企业整体战略的相关性,他们能实现这些目标。

明确着眼于环保

绿色采购并不是对目前采购运作方式的背离,它是一种延续。在考虑如何权衡原料、服务、供应商及其他问题时,采购部门通常以分析交易的经济效益或交易对客户的影响等方式,对各个方面的价值进行衡量。绿色采购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只是将某种特定选择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这些影响包括某种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交通运输、原料、能源、包装设计以及社会生态的碳足迹。

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在尝试绿色采购倡议前,需要建立一套严格而完善的采购规划。由于对环保产品及服务的选择非常复杂,这套规划的视角需要比传统的战略采购规划更为深入,因此供应商网络需要能明确地提供必要信息。为了透彻地理解选择中涉及的权衡问题,采购负责人必须能够从成本以及环境影响这两方面对产品或服务的整条价值链进行分析。由此,他们能确保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个体系获益。

价值链相互依存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价格为6美元的32瓦节能型灯泡。这种灯泡看起来比75美分的100瓦普通灯泡贵出不少,但是考虑到其他因素,实际上这种环保型灯泡给使用者带来的成本更低。其10000小时的使用寿命是普通灯泡的10倍,耗电成本仅为48美元,而传统型灯泡的耗电成本为150美元。然而,只有当一家企业在全球众多的办事机构中大量使用时,这种灯泡使用的转变才有意义。

如今,此类分析远非仅限于灯泡,它能着眼于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洁设备、包装以及楼宇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材料和服务间类似的权衡。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分析都能如灯泡一例中那样得出明确的价值主张,但是他们还是值得深入的分析。

这种深入分析产生了显著的优势。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各种选择对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能更好地控制并削减成本。绿色采购还带来诸多益处。显著的益处是,它使得企业能利用对环保问题日益高涨的关注度,协助企业吸引客户、激励现有员工并招募新人。它使企业能更有效地应对监管,甚至能对相关措施做出预测。

除去这些显著的益处,绿色采购还能深化和普及企业在采用精益六西格玛、流程优化、协同决策和其他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时所积累的对惯例及流程的认识。事实上,绿色采购的潜力使人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质量管理运动,那时,这一理念才刚刚开始成熟。在那个时代中,随着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的授课以及丰田汽车及其他日本制造商的成功,企业开始系统地关注于消除浪费并使运营更为可靠。为了完成这些目标,他们不得不摒弃“改善产品质量是过度设计,且更好的产品生产成本更高”这一想法。相反,当理解了生产流程并持续进行改善后,成本不断地下降。此外,向客户兜售产品时,企业能够以质量为卖点并展示充分的证据。就在几年时间里,质量在许多企业的战略采购要素中迅速攀升至第三位,仅次于价格和服务。如今,出于变化的环境和新的能动因素,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第四大重要因素。

压力和能动因素

公共舆论、政府监管、竞争前景以及投资者的利益使得企业需要着手开始绿色采购。“自然环境正以危险的速度趋于恶化”这一理念,比10或15年前更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更多的承诺——推动消费者将环境因素纳入其购买决策中。

政府则更为积极地要求企业改善其制造流程。首先,有关解决管制性碳交易方案及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计划等问题的监管措施比以往更多。跨国企业在如何协调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各种标准这一问题上承受着压力。

在内外部压力推动采购方式进行变革的同时,一些因素也使得这种变革更为可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供应商关系的合作性质。这种性质使得采购决策更为透明,更易于确定互惠目标。使绿色采购变得更为可行的另一个因素,是企业上层的不断重视。高管团队要求采购负责人寻求替代方案,并在价格、服务、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权衡。采购负责人可能需要确定,通过替换更节省资源、含有更多可回收材质、更持久的器具或供应品或在需要时就近采购,企业是否能节省成本。此外,由于在大多数公司中,采购影响到40%~45%(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的成本,采购被视为有力的变革手段。如今,由于采购职能与运营的联系日趋紧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营销及法务等过去不曾影响到的专业服务部门,因此采购对开支的控制更为全面。采购目前已被视为对成本、服务及供应商关系加以管理的一种竞争手段。

最后,新技术(更多节能方案、更明亮的发光二极管、使用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和新工艺(电脑模拟协助企业分析方案并作出权衡)也使绿色采购变得可行。

为投资正名

尽管对更为环保的操作方式有着迫切需求,并取得了上述的一些最新进展,但对绿色采购的理想实践(撇开最佳实践不论)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在确定这些定义的过程中,仍需克服许多障碍。一家大型消费包装品企业的数位高管表示,他们正致力于绿色倡议及可持续性的采购,但难以确定其对日常决策的意义。绿色采购仍被视为采购职能的外延,而不是战略采购的一个成熟维度。《绿色采购报告》调查显示,188家遍及众多行业的受访企业中,只有31%的企业积极地从事绿色采购。甚至有些已经推出了绿色采购倡议的企业并没有将该倡议与业务部门、品牌或企业的整体战略联系在一起。

从根本上看来,只有当绿色倡议带来实际价值时才会获得成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消费者带来利益、或形成营销优势。时至今日,阐明这种价值非常困难。在盈亏方面,绿色采购的成本和收益非常分散,难以量化。在品质方面,只有那些愿意花费更多资金来缓解他们生态顾虑的企业,才会慢慢地接受绿色采购,不再将其视为昂贵的附加品。只有当卖方确凿地证明,相对其他任何一种方案而言,环保型产品或服务的燃料成本更低,产品使用寿命更长,所享受的服务更经济、更愉悦时,客户才会大量采购。

在对待成本的方式、品牌诉求以及对流程的跨职能部门理解这三个方面,绿色采购与质量有着共同点。过去,采购通常寻求削减成本,而非考虑原料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但质量和绿色采购的潜在目标却是一致的:消除浪费。在消除浪费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总持有成本,采购部门将着眼于价值,而非成本。从质量的角度而言,企业需要摒弃“更好的产品生产成本更高,价格更高”这一思路;而绿色采购则意味着需要摒弃“具有环保品质的产品成本更高”这一理念。福特过去在“质量是首要任务”的广告运动中曾给人在品质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也致力于使环保看起来实际、新潮。有志于环保的企业需要将绿色采购倡议与品牌特征联系在一起。通过采取正确的倡议,其他的企业也能建立绿色的品牌形象。在评估整条价值链的环境影响时,采购部门并不能单独行动。必须在结合供应链、营销、创新、研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采购组织,同时建立一套能够对这些内部利益相关人以及供应商等外部合作伙伴间的持续协作提供支持的运营模式。一个不能建立上述联系的孤立型采购组织将仅限于采取订购再生纸或回收硒鼓等小规模措施,而不能进行全面变革。

倡议的组成要素

为了从绿色采购中获益,企业必须解决上至愿景下至策略的各个层面的问题。

通过适当的构思,一套绿色采购倡议能使企业为自身建立一个内外部的标识,而不是由外部人士来建立这种标识。在设计整体绿色愿景时,企业应该考虑其品牌形象、使命及传统;拥有多个品牌的企业应该关注各个品牌的形象如何与绿色倡议相关联。建立愿景后,企业必须确定使愿景成为现实的活动。

在战略采购中,需求管理通常需要为适当的产品确定适当的特点和适当的卖点,从而在给客户带来最佳价值的同时不给企业造成不便(如: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复杂度)。绿色采购的目标也是如此,但是其追寻的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遵循一套更为严格的规范——例如尝试确定减排机制。企业需要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围绕这些需求建立其绿色战略,理解客户习惯以及与产品设计或包装规格等方案相关的价值和成本。有了这些信息,企业能在服务客户的同时创造符合企业整体绿色战略的解决方案。

如何制定标准值得深思。由于绿色采购的效应涉及多个维度,因此难以对其进行评估。尽管在质量管理运动的早期,减少误差所带来的价值能够被轻易地量化,然而,由于涉及客户亲切感、政策监管和运营成本等众多因素,理顺生产流程所带来的积极成果却难以衡量。但是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温室气体排放、节能、环保型原材料利用、设施的碳足迹、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因素对自身进行衡量。设定具体的目标(正如吉百利及其他企业那样)并与供应商就这些明确的目标进行沟通,能有力地确保在实际操作中实现所制定的愿景。

在尝试量化绿色采购效益的过程中,必须牢记这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质量管理运动花费数十年时间才取得了持续的佳绩,并且又经过一段时间才获得好评。企业应该寻求获得初步的成果,从而建立支持,但也必须认识到,绿色采购并不是权宜之计。

克服不确定因素

尽管许多企业已开始向着绿色采购迈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采取全局的方式看待绿色采购的效应或没有将其与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企业需要更好地评估其在绿色采购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并改善其对增长和盈亏的影响。

绿色采购的现状令高管们回想起在质量改善运动初期的那种激动之情,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其他的情绪。运营和实践中任何变革运动的启蒙阶段都伴随着不确定因素、顾虑甚至是畏惧。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绿色采购的价值正如品质的价值一样,并非昙花一现。对于那些坚持品质的企业,他们所获得的回报是成本显著减低、运营更为高效、与客户间的联系更为牢固。而那些已全身心投入绿色采购的企业,也将获得同等的回报。

市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工作方案 篇5

为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系统推进XX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绿色崛起,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XX视察XX深入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锚定“两个确保”,把准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坚持先立后破,有序安全降碳,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着力建设XX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换道领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完替,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核心关键技术,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4%,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环境空气质量率先实现全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全部达到II类标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更加巩固,XX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绿色能源

1.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打造明阳沿淮“风光储”新能源示范区,在沿淮两岸及南部山区集中布局风力发电,在县域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加快新能源储能建设、电力应急调峰能力建设。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超过150万千瓦,风电装机超过200万千瓦,配套储能容量达到60万千瓦,2030年前逐步用新能源方式取代燃煤电厂,把XX打造成一个绿色能源供给的行政区域。(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提升油气保障能力。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证民生用气。切实加强天然气基础管网建设和气源引入,进一步降低天然气用气成本、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天然气基础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国家管网公司“XX-XX-XX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加快前期进度,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拓展天然气下游终端市场,引入多方气源,有效降低用气成本,切实加强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市管理局)

3.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电网项目建设实施,进一步提高我市电网保障能力,早日实现XX电网发展第五次跨越,形成500千伏电网“两纵一横”供电格局。继续加大110千伏布点建设,加快农村区域35千伏电网升级,加强配电网主干网架建设,提升10千伏线路互联互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做好农田机井通电、老旧小区改造、电制茶等配套设施电网建设,消除低电压、频繁停电和高负损台区等电网薄弱问题。力争到2025年,XX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提高至520万千瓦,满足“十四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电力需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供电公司)

4.推进煤炭消费减量。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推动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开展散煤治理行动,依法查处违规销售、储存、运输、使用洁净型煤和散煤的行为,严防严控散煤复烧,确保散煤清零。实施农业散煤替代,加快淘汰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

(二)壮大绿色产业

1.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健全部门会商联审机制,加强“两高”项目管理。新、改、扩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国家、省有关产能减量或等量置换政策要求,坚决实施煤耗、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设计能耗水平不符合准入值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提升。加强“两高”项目用能分析预警,强化窗口指导。严格涉危险物品项目准入管理,落实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项目“入园”选址、“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加强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

2.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节能监察制度,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引导产业园区开展综合能源改造,促进能源梯级利用。将节能改造项目纳入市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范围,加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配套制度体系,争创用能权交易试点。落实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3.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加快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加强低碳工艺革新,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动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有序达峰。落实国家要求,科学管控炼焦产能与长流程炼钢产能比例。推广全废钢电炉工艺,提高电炉钢比重。支持绿色微电网、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区域综合能源等新兴技术和模式应用,鼓励提高再生资源使用比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探索开展园区、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行绿色制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大力推动绿色产品开发应用,推动企业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构建能源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

4.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加强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保障,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装备制造产业,依托XX技改升级做强新基建材料产业链,支持同合车轮、航天精工、航天车辆、开源环保、三元光电、XX造船业等做大做强,加快中部应急安全产业园建设,率先实现XXX亿目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高新区、XX区、XX区、XX县、XX史河湾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加快电子信息智造科技园建设,向XXX亿目标奋力迈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羚锐制药、信合援生等培育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补齐上游原料药产业链条,加大引入制药研发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建设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结合实际引进医疗器械生产项目,三年实现XXX亿目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

(三)做强绿色交通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广快速公交系统,打造节能、低碳、高效城市客运体系,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合。优化调整货运结构,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道路货运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淮河航运,实施淮滨公河海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淮滨县淮上交通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潢川开发区大别山多式联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装备技术发展,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散改集”运输规模,提高大宗散货一体化联运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

2.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货运车辆、内河航运船舶、铁路运输电气化清洁化改造,中心城区每年新增公交车、市政环卫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的巡游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2025年年底前,除应急车辆外,市辖区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载货汽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推进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稳步有序推进电力、氢燃料车辆对燃油车辆的替代。(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改造,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鼓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分区域构建“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建设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5%。(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推广绿色建筑

1.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行,引导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进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推动政府投资、参与项目率先示范,打造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低碳示范。(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积极实践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低碳建筑。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推进既有建筑节能节水改造与功能提升,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高住宅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实施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开展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供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机关事务中心)

3.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融合发展,建设高星级装配式绿色建筑和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工程。打造区域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区,依托杭萧绿建、万华生态、中浙远大、泰禾木业、现代筑美、上天梯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加快水泥、罗山石材等原材料专业园区整合升级,实现集群成链,打造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支持在建设用地供应中落实装配式建筑建设面积比例,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库,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达到40%。(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鼓励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与集成。(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五)创新绿色金融

1.建立绿色金融发展载体。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搭建大别山(XX)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结合大数据、智能风控和监管等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绿色企业和项目污染排放、环境违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信息的整合,制定特色产业技术规范和地方绿色标准,建立并动态管理绿色企业和项目库,提升平台(系统)环境信息共享与绿色项目认定水平,定制化开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和支持政策,创新绿色资产质押登记、绿色供应链金融、金融风险防范、绿色票据贴现等场景应用,提高线上银企对接成效,依法加强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2021年底建成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库,2022年正式投入运营。(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行XX支行、XX银保监局)

2.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XX“两茶一菜”、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布局,引导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创新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绿色金融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排污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破冰”。定期推介重点绿色企业和项目,督促银行机构提高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差异化金融服务机制,提升绿色信贷比重。综合运用银、证、保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从融资到风险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和茶产业局、人行XX支行、XX银保监局、市属投融资平台)

3.探索开展环境权益交易。支持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探索开展养殖业减排碳汇交易、粮食作物交易、林业碳汇交易,支持我市光伏、风电等行业的企业纳入申请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发展以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应收账款等为抵押物的创新贷款业务。建立完善XX革命老区林业碳汇、绿色减排项目碳储量评估、碳排查及相关数据体系,加大与全国和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合作力度,探索开发林业碳汇质押贷款、碳债券、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稳步扩大碳汇造林、碳汇金融、森林抚育规模。(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和茶产业局、人行XX支行、XX银保监局、市属投融资平台)

(六)构建绿色屏障

1.优化生态布局。科学编制“三线一单”,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空间管控为手段、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要求的系统性分区环境管控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各项规划之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宏观调控和战略引导。(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茶产业局)

2.强化生态保护。巩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治理成果,推进淮河一干九支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淮河生态廊道,大幅提高沿淮干支流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围绕XX县、XX县、XX县等县区营造山区生态林,重视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积极建设特色经济林,建好山地生态屏障。(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和茶产业局)

3.深化生态建设。启动XX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导有条件的县区进一步加快生态创建步伐,力争XX区、XX县、XX县等创成省级以上生态县,XX县等县区创成省级以上低碳试点县。2022年编制完成《XX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2021-2030)》,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4.深入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及林业、水流、湿地、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补偿标准、考核办法、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让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合理挂钩,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生产者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以南部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及沿淮生态走廊等为重点区域,以效益明显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为重点领域,规范、高效使用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运用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反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茶产业局、金融工作局)

(七)倡导绿色生活

1.创建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教育体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机关事务中心、妇联)

2.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高原生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持续提升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废纸、废钢、再生有色金属的利用量。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水资源化利用和餐厨垃圾处置能力短板。2023年底前实现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2025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城市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3.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大绿色低碳出行宣传力度,积极倡导绿色交通文化和理念,建立绿色出行奖励制度,引导公众主动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城区和县城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0%。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加强绿色产品标识推广,鼓励民众、企业、机关等购买低碳绿色产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中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研究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各领域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各县区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履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主体责任,研究提出细化措施,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二)严格监督考核。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项考核机制,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器作用,推动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绿色战略铸就太钢发展新方式 篇6

流进去的是恶臭呛人的工业废水,流出来的却是清甜可口、好于国家饮用标准的纯净水——太钢治理工业废水的成果,让我们大开眼界。

“近年来,太钢依靠高科技治理工业污水,不仅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而且使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7.6%。”太钢能源环保部部长冀岗说,钢铁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废酸的有效处理及运用,是太钢人在节能减排战役中攻坚克难的几大堡垒,并使这个环环相扣、有机运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则指出,太钢要加快实现工艺装备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建设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示范工厂,就是要使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太钢新的发展方式,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

绿色动力:太钢人心中有了一本循环经济账

1983年,退休的太钢工人李双良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承包治理渣山,并走出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治理、变废为宝、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治渣新路——累计搬走太钢堆积的废钢渣1000多万立方米,回收废钢142万吨,创收45523.07万元,盈利14377.86万元,节约治渣成本4.5亿元。

“今天的渣场办公区、作业区以及周围的福利厂、学校、公园等大约两万平方米的面积,就是李双良当年从废渣中清理出来的。”李晓波说,李双良在太钢人心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循环经济理念在“十里钢城”悄然萌芽。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传统工业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经济效益。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理念,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钢铁业间的竞争,既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更是对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李晓波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太钢便开始将“节约能耗、资源再利用”等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进入新世纪,太钢根据现代循环经济理念,响亮地提出了减量化(Reduce)(减量化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了企业运行的每个环节。

2004年,太钢启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对旧有设备进行淘旧引新,升级置换以实现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技改中,焦化厂两座还可以正常生产的4.3米传统焦炉被拆除,而这两座焦炉作为固定资产,其价值仍可以按照数百万元来计算。

事实上,这种例子在技改中比比皆是。高起点、大眼光的背后是太钢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和建设环境友好企业的信心。通过“菜单式”采购,太钢量力而为,把适合本厂的先进节能技术设备陆续引进,进行集成、改进、创新。

据统计,2000~2008年,太钢累计投入48亿元,实施92个节能减排项目,累计淘汰落后炼焦能力130万吨、炼铁能力60万吨、炼钢能力100万吨、轧钢能力90万吨。

在太钢人看来,投巨资、上设备大搞节能减排工程,不是赔本赚吆喝,也不是花钱做减法,而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据冀岗介绍,2008与2000年相比,太钢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76%,吨钢耗新水下降了85%;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下降了95%,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了99%;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2%以上。

能源考核落实到每个工厂每名员工

在采访中,冀岗向记者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太钢炼铁厂1650高炉的炉前作业长祁虎栓工作一向认真负责,2006年3月,按照经验,他带领的班出铁任务完成得不错,但这个月的奖金却被扣了。

为什么?因为能源考核。

“之前,各厂都有一些浪费资源的事情发生。以轧钢加热炉为例,原来经常出现空烧炉烧钢温度过高的情况,造成了整个焦炉煤气资源的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冀岗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钢建立起完善的能耗对标指标体系。其中,公司级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指标10项,分厂工序指标35项,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战略管理体系。这个太钢独创的管理体系把公司的节能目标一层一层的分下去,分到班组,分到工厂分到工段,竖到底横到边,进行无缝隙的能源管理。

“不仅是一线工人,包括所有管理人员乃至各厂整体效益,都与能源考核息息相关。”冀岗说,如果某个厂的能耗指标超过了公司的计划指标,厂长的年薪、厂长的工作绩效也要受到影响。

多年来一直习惯以产品的质量、数量为考核标准的工人们,面对新出现的能耗考核多少显得有点不太适应。但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日子,大家还是开始互相提醒着注意减少能源,效果立竿见影。

“自从那次我们奖金被扣后,伙计们看见哪儿跑冒滴漏就赶快处理。”祁虎栓说。

冀岗介绍,能源管理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考核后,仅2007年到2008年一年累计奖励金额就达到3000多万元,这使节能降耗成为上下关注的重点,太钢人心里都有了本清晰的循环经济账。

同时,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使太钢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全面步入了一个良性轨道。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能耗减低20%,太钢已经提前完成。

绿色生产:循环经济成为太钢新的发展方式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能源、资源消耗性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废酸等。在太钢,这些是如何处理的?

“在原料系统方面,我们对精矿粉实施管道远程输送,对成品石灰实施管状皮带全封闭输送,新建原料场防尘网和储煤罐,既消除了原料在运输、储存中的扬尘,又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中,采用高炉煤气压差发电、干熄焦发电、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燃烧、饱和蒸汽余热利用、反渗透水处理等高新适用技术,节煤、节电、节水及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等效果显著。” 冀岗说,太钢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方式。

废水利用:高科技创造缺水地区的用水典范

2008年10月,太钢关闭了最后一口工业用水井。这意味着太钢水源地的19眼井全部被封闭,太钢从此结束了取用地下水的历史。

十年来,太钢产量翻了一番,吨钢消耗新水量却由23吨降至2008年10月份的2.54吨,吨钢耗新水量为冶金行业最低,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与企业生产用水矛盾。

这一切是怎么办到的?

冀岗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太钢投资建成全国最大的膜法工业污水处理工程,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膜法水处理技术。通过技术改造,公司先后采用了干法熄焦、转炉煤气干式除尘等节水技术,各生产工序均设置了净循环水系统、浊循环水系统,采用水质稳定技术,适当提高循环系统水温,采用节水型的冷却塔;在供排水方面,严格分质给水,供水针对性强,实行严格的分流排放,有利于废水处理后回用;在中水技术上,淋浴、盥洗等生活废水进入水处理厂,经物理、化学、生化处理、消毒并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用于道路洒水、绿化、洗车等;对厂区周围部分区域内的生产污水、生活废水和地表雨排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作为工业生产用水或串接循环中水的补充,最终使排污点的周围区域废水得到了较好的再利用。

“降低新水消耗、实现污水零排放,要求水系统必须具备更加细化的功能,严格的分质给水,不仅有生活水、过滤水、软水、纯净水,而且还有中水、回用水等给水管网和水处理装备,分质使用,循环利用。” 冀岗说,目前,太钢已实现“补充新水—工业用水—污水处理—替代新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6%以上,在全国冶金行业名列前茅,在取得良好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同时,也为缺水地区钢铁业及其他高耗水产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废渣利用:治渣治出的一条环保产业化之路

钢铁行业中,最主要的废弃物就是钢渣、铁渣、粉煤灰。在以往概念中,固体废弃物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源,对大气、水、土壤都会产生严重污染。但太钢人却利用先进技术,使固体废弃物重新作为一种次生资源,变成另外的产品销往市场,从而延伸了钢铁的产业链。

“由于产量的不断增加,产生的钢渣也越来越多。如何进一步提高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成为太钢节能减排的重要课题。”冀岗介绍,一方面,太钢新上项目时严格选用排渣量小的先进工艺,并通过全流程精料供应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多出产品、少排废渣;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千方百计将无法避免的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充分利用。

在大量提取可回炉废钢再生产的基础上,太钢人用高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每立方米混凝土可节约成本15~25元;用钢渣替代石灰石、白云石等资源作钢铁冶炼溶剂,以利用技术成熟、利用价值较高的高炉渣形式排出,用于生产钢渣水泥或作水泥掺合料,而电炉钢渣用于生产白水泥或彩色水泥。此外,他们引进技术利用不锈钢渣开发的高尔夫球场专用肥料、利用碳钢渣开发的建材速凝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国际国内市场。

渣山由此成为太钢的“第二矿山”,治渣治出了一条环保产业化之路,成为太钢环保的一个里程碑。

不仅如此,太钢在处理利用粉煤灰方面也独辟蹊径。据了解,太钢每年的粉煤灰在30万吨左右,仅是处理粉煤灰每年就需要费用2000万元。

“现在用来冲灰的场地成了存放加气混凝土的库房,加气砖保温性能好、重量轻,是粘土砖的最好替代品,从而减少了因使用粘土砖对耕地的破坏。加气混凝土是太钢粉煤灰综合利用公司生产的非承重墙体材料,原料全部是以前太钢要巨资处理掉的粉煤灰,不但每年为太钢节约2000多万元,而且还产生上百万元的利润。”冀岗说。

废气利用:坚持向二次能源循环利用要效益

在太钢焦化厂,有着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7.63米新炼焦炉。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是它超强环保实力的印证,而它另一项超强实力则表现在它巨大的能量回收利用上。

“当通红的焦炭从焦炉里炼出转入到下一道工序之前,还有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给炙热的焦炭降温,用专业的术语叫做熄焦。传统的做法是采用湿熄焦法,也就是用大量的水将红焦炭淋熄,每逢焦炉熄焦作业时,巨大的噪声和拔地而起的滚滚白色蒸汽,不仅造成污染和浪费,同时焦炭本身的大量显热也随之白白流失掉了。”冀岗说。

7.63米新炼焦炉采用的是工艺最先进的干熄焦节能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焦罐车接红焦过来,到提升井架下部装入焦炭后,由循环风机带动循环气体对焦炭进行熄灭,熄焦以后的循环气体进入锅炉进行冷却,冷却以后由循环风机带动再次进入锅炉进行循环利用,而循环气体进入锅炉后,对锅炉内部水加热后形成蒸汽,进入汽轮发电机房进行发电。

“按一座炼焦炉110万产能算的话,回收余热的发电量每小时大概是50000度,一年能核算下来大概是4亿度。按照目前太原市工业用电每度电约4角钱计算,仅仅一项干熄焦节能技术每年就为太钢省下了大约1.6亿元。”冀岗说。

除此之外,太钢通过发展高炉炉顶煤气压差发电技术,吨铁发电达到40千瓦时;通过发展转炉负能炼钢技术,吨钢回收转炉煤气达到103立方米,实现了负能炼钢;通过实施余热利用技术,回收蒸汽量已占全公司蒸汽产量的36%,每年可节约动力煤约9万吨;通过推广蓄热式燃烧技术,不仅使低热值煤气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最大限度地回收烟气余热,减少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产生,综合节能率超过30%。

废酸利用:与国外公司合作废混酸再生项目

酸,强烈的腐蚀性化工产品,然而在轧钢工序中它们却为不锈钢起到了重要的“美容”作用。

“虽然酸的参与让最终炼成的不锈钢变得光滑漂亮,但经过酸洗线之后的废混酸也变成了不能直接排放的有害物质。”冀岗介绍,以前,在轧钢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混酸采取用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在此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石灰,而且会产生大量污泥运输和二次填埋成本。

不久前,太钢与奥地利安德里茨公司签订废混酸再生项目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最成熟、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全的废混酸再生项目。

“废混酸再生项目的建成投产,可使太钢不锈钢酸洗系统产生的废混酸得到有效处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每年可减少氢氟酸的采购量1.5万吨,硝酸的采购量1.3万吨,石灰的消耗量可减少2.6万吨,酸污泥的处理量可减少5.5万吨。同时还可以回收金属氧化物铁、镍、铬7700吨,减少废水排放200万吨。”冀岗兴奋地告诉记者,“针对不锈钢废酸废水量大、污染物含量大、危害大、成分复杂变化大等特点,技术中心专门开发设计了废酸综合治理自动控制系统,有效保证了处理后的废酸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除此之外,太钢对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集中产生的源点,划分系统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久前投产的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工程,是太钢为削减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太钢焦炉煤气脱硫、制酸工艺在国内大型钢厂尚属首例,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外排量12238吨。而脱硫后的酸气可生产98%浓硫酸18800吨/年,生产5.2MPa蒸汽43860吨/年,可直接用于焦化生产和其他生产工序。

绿色产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型钢铁新材料

在采访中,李晓波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产品绿色化。

“提高钢材强度和使用寿命,降低钢材使用数量和使用效率,是钢铁企业的重大责任。不锈钢因其具有的寿命长、强度高、重量轻、可百分之百回收等特征被称作‘绿色环保材料。”李晓波说,太钢以科技创新打造绿色产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型钢材,加速开发生产TTS443、TCS铁路专用不锈钢、超级双相不绣钢等一大批钢铁新材料。

自主创新是太钢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太钢“不锈巨舰”的“起航”始于1999年。当时,被市场逼进死角的太钢迫切需要选择有发展潜力、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并尽快做大做强。经过组织力量对国内外钢铁业特别是不锈钢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太钢决策者认为,发展不锈钢,市场有需求、太钢更擅长,太钢调产要以不锈钢作为突破口,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于是,奇迹发生了!

2000年,太钢开始上马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项目:

2003年,生产不锈钢66万吨,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

2004年,生产不锈钢72万吨;

2005年,生产不锈钢92.6万吨,稳居世界不锈钢十强;

2006年,新建工程全面峻工,不锈钢产能达到300万吨;

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1003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7倍,公司综合实力跃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太钢就以如虹的气势,一跃成为全球不锈钢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巨人”,确立了世界不锈钢行业新的领军者地位。

对此,李晓波说,“是自主创新为太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对太钢来讲,创新是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发展就寸步难行。多年后,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太钢给了创新一个比喻性的评价:创新之于企业,如同自由之于人。而创新之于太钢的意义,如同一个70岁的老人换了30岁的心脏,充满无限动力。

“自主创新要有的放矢。”在李晓波看来,太钢的自主创新就是着力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锈钢新产品和其他特钢产品,精心经营出一大批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的拳头产品——

国内独家成功开发较TCS 不锈钢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T4003,通过铁道部运输局组织的技术审查,用于大秦线8000 辆C80B 不锈钢车的制造;

成功开发汽车排气系统用高性能441、439M、429 等系列品种,并通过了TS16949 体系认证;2205 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在化学品船制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了宽幅罐箱用PTG316L 产品的生产供货;

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超级奥氏体904L热轧中板和热轧卷板,实现了商业化供货;成功开发出AP1000核岛主设备堆内构件用Z2CN19-10NS不锈钢厚板,通过了设计、生产、业主三方认证,并向秦山、岭澳、东电等核电项目供料;

国内首家成功开发百万千瓦机组用厚涂层高牌号硅钢产品,并通过用户试用认可,实现百万千瓦机组硅钢材料国产化。高性能纯铁DT4C 再次成功应用于神舟七号宇宙飞船。

生态工业园延伸不锈钢产业链价值链

当然,提到太钢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由太钢集团和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10月兴建。工业园位于尖草坪区境内,规划控制面积11平方公里,园区内规划建有专营市场区、工业加工区、销售中心、资源配置中心、物流配置中心,以及相应的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区。到2008年,园区建成面积达到5000亩,年转化不锈钢50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知名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旗舰和不锈钢深加工基地。

5月15日,在太原鑫源宏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不锈钢器皿、餐具。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公司是一家来自山东滨州的民营企业,生产不锈钢制品已有10年的历史,一直使用太钢生产的不锈钢材料,是太钢的老客户了。

“我们生产的不锈钢制品,对不锈钢材料的拉伸率、延伸率有较高的要求,而太钢生产的不锈钢完全满足了我们的需要。”他说,公司入驻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后,不仅能享受太钢不锈钢材料的价格优惠,而且可以不受数量、品种限制,优先从太钢订货,享受供货的“绿色通道”,发现问题也可及时解决。

目前,在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已有53个企业同园区签订了进驻协议。已经建成投产的企业所用原料全部来自太钢的不锈钢产品,基本形成了年加工转化3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

“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不仅延伸了不锈钢产业链和价值链,还实现了不锈钢边角料的回收再生产和良性循环。”李晓波说。

绿色共享:让太原市民享受太钢的发展成果

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诸多事实证明,城市离不开钢厂,钢铁企业完全可以与城市和谐共处、共同成长。在欧洲,在北美,在亚洲的韩国、日本,大型钢铁企业大都融入城市圈,发展成为都市型钢厂。产能在800万吨的日本千叶钢厂所在的千叶市就是东京所属的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厂区降尘量、SO2浓度、废水COD排放等环保指标均好于城市水平。

“我们的实践证明,太钢不仅能够与太原市共生存,还能共同发展、成长。”李晓波说,太钢的发展也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了太钢的发展成果——

太钢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回收太原市尖草坪地区、北涧河、北沙河生活污水,减少城市水污染。日回收生活污水5.5 万吨,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每年为太原市减少COD 排放 5000 吨。

为加快引黄水置换地下水,涵养地下水源,恢复太原市的水生态平衡,促进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太钢在2008 年10 月底实现自备水源井全面封闭。

针对太原市区居民煤气供应短缺,直接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公司从9月份开始向市区供应焦炉煤气,目前,共计供应1775万立方米,保证了市区居民的生活用气。

为了杜绝公司扬尘和噪音污染对周边居民区造成的影响,太钢在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进行防尘降噪改造,增设抑尘网、降噪棚及其他设备,为居民提供了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

协助太原市政府对大规模改造的大同路、恒山路、涧河路、钢中路、尖草坪街等多条道路进行交通疏导,确保车辆及行人的正常出行。

“太钢是一家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太钢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太钢所在的太原市尖草坪区副区长张俊一说。

据了解,下一步,太钢还准备开发工业旅游,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太钢近年来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做出的努力。

跨国公司绿色战略趋势 篇7

在这一背景下,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自2008年9月至今历时3年对上百家跨国公司就绿色战略话题进行了电话访谈、面对面的座谈或走访等实证调研, 并收集了33家跨国公司绿色战略案例, 其中包括ABB、惠普、百事、微软、诺基亚、沃尔玛、美国铝业、海尔、联想、华为等捉到知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其在经济活动中开发和利用绿色产品、技术、设备、工艺和绿色能源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教训, 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政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启迪意义。

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六大趋势

传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高投人、高消耗为手段和途径, 过分强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 忽视对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导致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以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关注的加强, 能否在绿色技术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并通过强化垄断竞争能力, 从而在绿色产业上积极布局, 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重点。

一、从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核心战略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对自然环境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竞争水平。在很多跨国公司, 绿色战略已经从一种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主要跨国公司都有明确全面的绿色战略规划。在传统能源行业, 埃克森美孚公司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是:短期内重点提高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 中期内推动目前可行的减排技术的应用, 就长期而言, 开发突破性的、可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雪佛龙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是:短期内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 长期内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 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作出调整。壳牌公司在其“2025年全球前景规划”中, 把绿色定为贯穿始终的一项核心指标, 它还针对欧盟、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制定了3种不同的内部碳排放影子价格。英国石油公司也提出了“超越石油”的战略。在其他行业领域, 西门子、通用电气 (GE) 、ABB、松下、东芝等跨国巨头公司也制定了宏大的绿色战略。例如, 惠而浦在2003年就制定了到2008年其全球的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比1998年降低3%的战略目标。GE在2005年就敏锐捕捉到了发展绿色经济所到来的商机, 推出了“绿色创想”战略。在过去的五年间, 绿色创想以超出预期的势头突飞猛进, 经济效益也取得了理想成果。仅2009年一年, GE“绿色创想”在全球的收入就达到180亿美元。从根本上说, 绿色正在成为深刻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大趋势, 而的绿色行动能否成功, 取决于它是否把绿色融入公司战略, 并且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系统地考虑和实施绿色战略。

二、从被动的“生态遵从”层面进入主动“生态优势”

过去, 不少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一般来自于政府的压力以及政策。此外, 环境组织也会对企业提出要求。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实施绿色战略的跨国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始变得更加主动。很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 大都规划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重点任务。例如, 福特汽车宣布将今后的研发和生产重点放到节能减排的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上;英特尔宣布支持绿色科技, 加大环保领域的投资, 推动IT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沃尔玛公司在采购链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 选择那些含碳量低的产品进行采购;英国石油 (BP) 成立了替代能源部门, 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效, 增强产业竞争力;等等。

一些全球领先企业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遵守环境法规, 而是通过有效的绿色战略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来源, 包括创新产品、更节能或更清洁的生产流程、新业务模式、更高端的品牌或其他形式的新竞争优势。这些“绿色战略领先者”已经将绿色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他们知道如何将环境效益转变为股东价值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态遵从”层面, 进入“生态优势”阶段。一些跨国公司主动推出绿色品牌产品, 如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产品、大众汽车的蓝驱系列、夏普“Eco-Positive战略”、松下公司的“节能第一产品”等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耶鲁大学环境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埃斯蒂认为:在市场上, 那些把绿色因素作为核心策略的企业, 会比其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绿色需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绿色营销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但企业不能坐等绿色需求的来临。一个完整的绿色战略过程应包括对消费者习惯和消费倾向的引导和教育。企业实施绿色战略, 不仅要满足已经产生的绿色需求, 更要善于激发消费者的兴趣, 培养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意识, 积极创造绿色需求, 促进消费者价值观的改变。

三、从试探性研发到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

近年来,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例如, 杜邦公司称, 自1990年执行节能方案以来, 已经累计节能20亿美元。它还计划到2015年在节能方面研发投入双倍金, 从再生资源获得80亿美元的收入, 并至少推出1000种新的安全产品或服务, 为此需要处理掉以石油为原料的庞大的纺织及其相关部门。松下计划在2012年之前投资10亿美元开发家庭绿色技术。GE用于研究清洁技术的经费从2005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美元。目前, GE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新技术, 并承诺到2015年, 将研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IBM在2007年宣布每年向各业务部门投入10亿美元用于提高其信息技术的节能水平, 这项被称为“Big Green”的计划将由来自IBM个部门的850多位节能专家所组成的全球绿色团队来贯彻执行。通用汽车2009年申报的1300项专利中, 绿色技术占半数以上。苹果公司甚至鼓励供应链企业也加入开发绿色技术。BP资助并积极参与技术和政策研究。2008年, BP参与了美国的能源生物科学研究所 (Energy Biosciences Institute) 项目, 将在10年期间向该项目投入5亿美元;同年, BP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7300万美元, 成立了清洁能源商业化中心 (CECC) ;并延长了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减碳行动”的资助。BP是英国能源技术研究所 (Energy Technology Institute) 的创始赞助商, 年度投资额最高达500万英镑。BP认为, 气候变化问题对石油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 石油公司为应对气候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远不仅是降低公司本身的废气排放量, 而是应开展政策辩论、赞助研究计划以及开发新的技术来生产更清洁的能源。

四、操作模式从局部到整体升级

长期以来, 虽然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已经开始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考虑绿色战略时全局观不强,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系统地实施绿色战略。从战略制定、研发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环节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操作, 要求企业在一切经营活动中都要“绿色”。同时, 生产、消费和回收直接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接触。具体说来:从产品功能来看, 表现为产品绿色质量的提高、绿色功能的增强和扩展;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 它贯穿于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营销、服务等过程;从产业价值链来看, 表现为跨国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友好、长期的环境保护机制和关系, 实现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以及绿色服务等;从生态足迹的评估范围看, 既考虑本企业物理范围内外的活动, 考虑其所处价值链的全部活动;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看, 表现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从遵守最低环境规制要求到采取高于当地标准

一直以来, 有不少跨国公司采用“双重标准”。在母国和发达国家市场执行更为严格的“全球化”标准, 另一方面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寻求低标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因而, 跨国公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理论界、企业和社会的关注,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环境行为尤其成为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对跨国公司是否要承担更多生态责任、对东道国存在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观点, 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不仅遵守最低环境规制要求, 还采取高于当地标准的自愿性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也表明跨国公司逐渐实施全球统一的环境政策, 越来越多地对其环境行为自我约束。

一些技术领先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低碳标准的制定。因为, 谁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绿色发展的主动权。例如, 思科与诸多机构合作,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这些组织包括ATIS (北美) 、澳大利亚和韩国最低能效标准、ETSI (欧洲) 、EU/EUP (欧洲) 、电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 (全球) 、国际电信联盟 (全球) 、经济产业省 (日本) 、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美国) 、WRI/WBCSD温室气体协议 (全球) 。大众汽车蓝驱车型和蓝驱技术系列车型通过起动停车、再生制动和优化的空气动力系统等创新技术在油耗和碳排放方面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 通过管末排气处理装置, 蓝驱系列车型将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了90%, 达到了未来的欧VI排放标准。

六、从孤军奋战到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合作

企业绿色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制定所涉到的各利益集团的具体战略, 而不仅仅是向他们传达。在绿色战略方面, 孤军作战是一定要避免的错误。有效的绿色战略必须覆盖较大范围内的企业利益相关方, 包括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投资者、媒体和大学等。

作为世界最大的商业化能源公司, 埃克森美孚认为其有责任与科学界、政府及公众共同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在埃克森美孚看来, 气候变化问题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风险, 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 因而应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及风险与挑战, 开发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并发掘新的商机。

壳牌指出, 任何一方都不能独自解决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在自身采取行动的同时一直在呼吁政府、业界及能源消费者采取行动。壳牌与公共及私人机构进行合作, 其参与的组织主要有: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组织、减少天然气燃烧全球伙伴关系 (GGFR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等。BP积极参加政策辩论, 呼吁出台政策制定碳的价格, 刺激可再生及低碳能源的发展。BP曾向美国联邦政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澳大利亚政府和欧盟提交有关正式提议。雪佛龙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制定提出了7项原则:全球参与、能源安全、最大化节约、灵活可行、广泛公平、应用科技、透明。壳牌在影响政府政策方面提出, 要继续与政府、行业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制定有效的政策。

雪佛龙对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指出“雪佛龙公司的长期支持在我们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这个高度交叉的学科得以茁壮成长。”

由于企业的业务战略和政府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度, 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之中。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的机制与途径

实施绿色战略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 (如喊口号、写标语, 挂宣传牌等) , 而要通过切实的工作, 从企业战略、治理管理机制、规章制度、思想教育上等方面下功夫, 使企业的低碳、绿色理念为全体员工认同、接受, 并在实际工作中持之以恒, 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 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这样才能使绿色战略真正发挥作用。跨国公司在制定和实施低碳、绿色战略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

一、把绿色融入公司核心价值观, 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

在应对资源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事实上, 很多国外的跨国公司早已发现低碳、绿色是未来经济的走向, 已将应对绿色战略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 同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相继制订了各自的低碳管理目标, 并且这些目标常常具有法律效应, 需要经过第三方验证。现以企业绿色化战略基本目标是减少碳排放为例。

由于每家跨国公司的内部情况与所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 加上企业高层领导的偏好也不同, 因此, 跨国公司绿色发展战略各不相同, 总量碳减排目标内涵差异非常大: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目标, 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涵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碳排放目标, 还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仅涵盖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目标。跨国公司在制定碳减排目标时, 有些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还需要一定的碳排放增长空间, 所以制定提升碳效率指标达到实施低碳战略目的;还有些公司在制定了总量碳减排目标之后, 也制定了提升碳效率目标。值得关注的是, 有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碳减排目标与全球完全一致, 如英特尔在中国碳减排目标与全球一致, 即从2007年到2012年, 将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减少20%。跨国公司对绿色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目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 在目标的执行中存在国别差异等。参见表1-1。

数据来源:跨国公司提供

二、健全管理体质, 从组织上确保绿色战略目标的实施

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一系列的机制体制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国跨国公司面对日益严格的低碳标准和环境法规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在低碳、环境方面的管理, 特别是很多大型化工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 在主要决策者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 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 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例如, 杜邦公司早在1992年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 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领导委员会。为了获得员工的支持, 杜邦公司还将环境绩效指标与员工的奖金关联了起来, 并且设立特别奖项, 对杰出的环保业绩予以奖励和认可。

其他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立专门的机构实施低碳战略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例如, 佳能1996年设立了“全球环境推进委员会”的直辖组织“经营机构节能专门委员会”, 不断开展全集团范围内横向的节能活动, 如开发防止变暖的技术, 对能耗较大的生产设备和空调设备进行改进。又如, 中国三星建立了中国总部绿色经营及气候变化应对管理体系, 每年召开两次由CEO主持的区域内所有总经理参加的委员会。在华南、华东、华北配备专家, 通过每月召开总经理及业务负责人参加的会议, 共享韩国总部及中国政府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信息, 共同完成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再如, 摩托罗拉为推动节能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 以各部门经理为核心成员的节能管理领导小组, 各部门主管、有关技术人员、办公人员、生产线员工等全员参加的节能网络, 设节能专责, 贯彻执行公司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节能技术监督的各项规程、条例、规章制度。节能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 围绕公司总体目标, 年初制订节能工作计划, 按月落实分解。每天对用电情况进行统计跟踪, 每周将节电情况及时上报。每月进行节能分析, 在总结上月工作的同时, 针对生产、办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分解、落实,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节能意识。等等。参见表1-2。

数据来源:跨国公司提供

三、把绿色理念与目标贯穿整个价值链, 延至社会公益等

在很多跨国公司, 绿色战略已经从一种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了达到这个境界, 战略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必须很清晰地将绿色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联系起来, 让所有的核心业务部门都涉足其中。从价值链上看, 过去许多跨国公司把战略的重点全部放在绿色研发、绿色销售上面, 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关注较少, 常常会出现研发很先进、很“绿色”, 生产却照旧污染, 废弃物不进行环保回收等等情况。当前, 跨国公司的绿色战略的全局观普遍增强, 从公司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包装, 到消费者的使用过程, 再到产品的废弃、回收, 跨国公司都特别关注在低碳这个领域去进行更多的工作, 如进行更好的产品设计、更严格的生产流程控制, 以及更广泛的材料回收再利用等。例如, 惠普将绿色科技理念融入整个产品周期, 包括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 并对这个周期中的每一个供应商提出节能减排的最高要求, 从而保证其所提供的产品首先必须是节能降耗的, 从打印机、电脑、服务器到数据中心。三星自1995年引进产品寿命周期评价制度以来, 从产品开发阶段就开始考虑产品的环保问题。诺维信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循环经济, 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与所在行业特点相结合, 从战略决策、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环境管理、环境与生物伦理方针等方面, 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战略与实践。松下公司自2007年开始在华实施以全集团为对象、为期3年“中国绿色计划”, 主要目标包括“绿色产品”生产、“清洁工厂”创建和“绿色行动”实践, 即“提高所有产品的环境性能”、“将所有工厂创建为清洁工厂”和“与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活动”三个方面。松下在其事业场所在地将努力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 10年将培养共计100万人。另外, 为了削减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改善自然环境, 松下还将开展植树活动, 10年将植树100万棵。

四、对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

为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包括沃尔玛、宜家、本田、松下、BASF等公司在内, 相继开始对中国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环境责任等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 将绿色产业链向供应商、特约店进行延伸, 为实现绿色工厂、绿色采购、绿色特约店和绿色产品而不懈努力, 而全员参与, 既培养了员工主人翁的精神, 提高了员工的能力, 也培养并锻炼了人才, 还可以降低总的营运成本, 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参见表1-3。

五、发布有关可持续发展责任报告与宣言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在原有的年度财务报告基础上, 定期向股东和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环境报告。如:拜耳、BP、飞利浦、松下、法国电力、戴姆勒克莱斯勒、伊顿等发布了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诺维信从1993年开始每年出版《环境报告》。2009年, 松下电器 (中国发表绿色创意报告, 发布年度环境经营成果, 伊顿也首次发布了中国绿色产品行业调查报告。2006年3月,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 承诺将致力“降低生产能耗, 生产节能型产品, 承担和履行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等企业社会责任, 共有西门子、摩托罗拉、微软、IBM、大众汽车、通用电气等66家外企签署了此宣言。201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与中国共成长第二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上, 9家跨国公司向在华跨国公司发出“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 号召跨国公司做低碳企业”倡议书。通过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责任宣言, 跨国公司不仅直接向中国政府、企业和媒体报告了其强化公司环境等责任的进展, 更具意义的是, 这些报告推广了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极大地推进了强化公司环境责任的潮流在中国的发展。

对策与建议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引方向, 又符合跨国公司本身的战略需要,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从跨国公司本身的利益角度来看, 由于全球最主要、最核心的绿色技术掌握在它们手里, 发展绿色领域的海外投资有助于其技术输出, 并综合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其经济利益。对中国来说, 引进绿色领域的外资, 除了普通外资通常能带来的一揽子好处外, 还可以帮助我国实现引进先进节能技术、改进生产工序、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出口竞争力、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和改善国内环境等目标。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中国政府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数据来源:跨国公司提供

一、政策建议: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也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 应利用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跨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的地位, 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促进中国转变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 加快营造适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

尽快建立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 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向低碳转型、发展绿色经济, 不仅是一个解决技术障碍的过程, 更是一个结构性转型过程, 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 包括观念、制度、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转型, 还需要新标准制定、技术推广、融资等相匹配的产业环境。政府是绿色经济的强力推动者和倡导者, 推行绿色经济需要政府主导, 包括制定长远的指导战略, 建立低碳排放等标准, 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 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 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 来引领和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2. 严把产业准入条件, 从环保角度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导向

(1) 从环保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如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 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收益。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 应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引进。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 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 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

(2) 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对我国有能力控制污染的, 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又必需的一些高污染密集产业, 应由政府部门出面分行业建立若干个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开发区, 如印染、制革、电镀开发区等, 在区内建立“三废”集中处理设施, 对污染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引入此类外资企业。

(3) 探索成立外商投资中国绿色产业的新载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发展绿色产业是目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援助等关注的重点, 大多数国家都积极主动寻求国际合作, 中国可在双边或者多边会谈的基础上,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精神, 要求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放开向中国的绿色技术转移, 设立一些“生态园”或者“低碳工业开发区”等开放载体, 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绿色产业, 推动企业间绿色核心技术合作与技术贸易。在这方面已有先例:2010年4月, 第19届中国—法国经贸混委会确定“法国生态园”的三个试点城市, 以落实中法两国总理关于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生态园区, 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的任务。

(4) 建立地方干部招商引资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应修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生态政绩考核, 尤其将环境资源的保护、治理、监管的效果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 使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职能从考核制度上统一起来, 使其在项目审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克服短视行为, 消除暗箱操作。

3. 加强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监管

绿色经济本质上是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污染型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价格政策和社会压力。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对外资企业进行常规性的环境评估,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经济效益显著并且注重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 进行示范、宣传和奖励。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 责成其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关、停、整改。

(2) 要建立资源节约标准, 如建立各种经济形式的各类企业的耗水、耗能或消耗稀缺原料的技术档案, 用奖优罚劣的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企业节约资源。

(3) 鼓励跨国公司采用母国的环境标准, 为国内企业树立良好的典范, 并通过跨国公司生产的前向或后向联系, 帮助国内企业改善环境管理。

4. 为跨国公司传播绿色技术建立有效的平台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许多产业早已全球化。但从整体上看, 跨国公司绿色产品市场化经验丰富, 拥有大部分绿色核心技术, 中国仍然需要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提升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 政府需要围绕绿色创新激励 (特别是新技术开发) 来设计和完善政策框架。

(1) 建立有利的技术跨界流动的政策框架。在制定有关政策方面, 要考虑如何针对相关技术, 促进通过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传播技术, 增强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2) 支持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 共同研发绿色核心技术, 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国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 在政策上进一步开放, 争取把跨国公司在实施绿色战略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纳入到中国绿色创新体系中。如在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中, 对于实施绿色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像智能电网这样的绿色基础设施, 可以吸收跨国公司加入, 从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但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绿色技术合作研发, 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权, 支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基础上与跨国公司共同开展绿色技术研发。

(3) 推动绿色技术和相关绿色产品进口关税的调整。为支持中国绿色产业发展, 对于国内目前尚无法进行生产的绿色产品采取关税减免措施, 以促进中国企业在实施绿色战略中采购跨国公司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高技术产品,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最新的绿色技术, 为中国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同时, 该调整应为动态的, 在国内可进行生产后可终止关税减免支持措施。

(4) 关键绿色技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许多绿色关键技术属于跨国公司甚至母国核心竞争优势, 难以引进。因此, 针对一些在现阶段难以引进, 又处在低碳发展必不可少的绿色关键技术, 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绿色关键技术, 中国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这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

(5) 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尤其是对娄犯者的威慑处罚力度;加强部门间合作, 严厉打击各种组织严密的造假活动。

5. 借鉴跨国公司经验, 组织制定有利于绿色技术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面对国际上绿色标识和环保碳标准的发展, 中国要积极应对:一方面, 在制定中国的绿色标识和绿色标准的过程中, 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 充分反映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求, 并适应全球绿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 可以推动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绿色标识和绿色标准的交流、合作, 使中国企业尽快学习和适应国际绿色标准, 降低中国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为中国企业在迅速增长的全球绿色产品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条件。

二、跨国公司:找准商机, 综合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绿色经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成本, 更多的是一种机遇。跨国公司要把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大好的势头结合起来, 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双赢。

1.跨国公司在华绿色投资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 比较优势明显。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 西方跨国公司在绿色技术、标准、设备、管理、品牌、人才、资金投入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基础。

(2) 国家政策利好和制度保障。中国政府鼓励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主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低类 (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 的项目,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 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在环保领域, 《新目录》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鼓励外商投资资源综合利用。

(3)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战略性发展商机。“十二五”时期,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降低低端制造业的比重,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一是“十二五”期末,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 提高到40%。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目前占全国GDP比重不到2%的比例, 上升到2015年8%的目标, 数年后将升至15%。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 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从高新技术开发、传统产业改造、环保工程到第三产业, 处处都是大市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0年, 我国低碳经济总规模近万亿, 而未来5年, 我国低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 我国低碳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左右的规模,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由普华永道、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绿色科技报告》报告认为, 中国绿色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预计未来每年可高达1万亿美元, 大致相当于中国2013年预测GDP的15%。中国将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之一。新兴产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倘若以20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为基准, 在2011-2020年, 预计国家在新兴产业的直接增加投资将超过5万亿元, 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2.知己知彼, 超前战略布局赢得先机

在大势利好的前提下, 跨国公司们还需要做出哪些更加务实的改变和能力提升, 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商业环境?为此, 跨国公司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工夫:

(1) 认清方向, 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有责任去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该支持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利益诉求, 在行动上给予配;研究政府绿色战略规划的议题走向, 及时沟通、表态或通过各种方式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给予配合;寻找政府“节能减排”等强制力方向上可能的隐患 (如排污治理) , 调整企业的生产安排;等等。

(2) 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与中国新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获得大发展, 都必须上合国家意志, 下顺人民意愿。为此, 跨国公司要做好相应调研工作, 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具体包括:充分了解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科技的有关战略部署、核心任务、配套政策措施和法律动向, 超前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找准中国急需发展的重点绿色行业领域、关键绿色技术, 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确立绿色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 作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分析中国绿色市场行为特点, 抢抓商机。等等。

(3) 融入中国自主创新, 化技术优势为利润。要针对中国绿色市场的实际需求特点, 加强本土化研发, 如对中国中低端绿色产品需求的研究;加强与中国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开展合作研发, 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绿色技术水平, 赢得中方的好感和信任;找准中国急需发展绿色行业领域和绿色技术需求点, 加快技术创新、转让规模和步伐。出于竞争形势的需要, 跨国公司应认真考虑把最适合中国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率先带到中国, 从“Made in China”向“Made for China”的意识转变, 并制定及时有效的市场措施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4) 选择适合自己的当地合作伙伴, 互利共赢。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特点, 酌情开展与中国政府、企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绿色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强度, 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政策而言, 引进具有更清洁、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跨国公司, 以及提高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 将是一个方向。

除了成立合资合作公司, 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当地成立新的研发机构、区域总部或供应链中心, 积极参与某些政府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 将当地相关的市场、渠道、客户和销售网络打通, 建立促进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从而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赢。

(5) 有条件的跨国公司应该实施主动型绿色战略。虽然跨国公司总体环境战略和环境管理水平均高于我国本土企业, 跨国公司的行业领头羊地位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对其环境绩效预期不仅是平均水平;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具备的资源和能力水平为其达到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提供了可能。主动型战略的实施能够使得跨国公司依靠环境领导者地位获取竞争优势, 而东道国也获得先进环境管理资源。

三、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实践对中国企业的几点启示

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绿色战略实践, 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和所处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企业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挑战、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高度重视绿色战略, 主动抢抓绿色发展新商机

中国企业需要认识到绿色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正在成为深刻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大趋势。生产成本已不再是企业衡量效益的唯一标准, 基于绿色的产业和产品差异化正在构筑企业新的竞争力。中国企业不仅需要遵从政府法规或追求降低成本, 而且要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发展新商机, 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

2.积极研发绿色核心技术, 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实施绿色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绿色核心技术, 能否在绿色技术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并通过强化垄断竞争能力, 从而在绿色产业上积极布局, 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 中国企业也要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确立绿色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 特别是对可能占据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新兴技术应做好前瞻性技术储备, 获取相应知识产权资源, 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与示范工作。

3.积极参与绿色经济政策和标准的制定, 争取话语主动权

基于技术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 行业与产品的国际标准将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创造和占有, 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 已成为法律制度体系的一部分, 而更加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 谁拥有标准和标准的解释权, 谁自然就成为不可侵犯者。绿色经济、低碳社会, 越来越多的将被一个个标准和规范所规定、所划分圈界、所定义和定性。因而, 那些追随权威的长队之尾的企业, 甚至根本没有搞懂权威定义和内容的那些企业, 自然不具备了竞争力而被淘汰。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有了几十年的积累, 已占明显优势, 并已开始用这些技术优势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较严格的绿色标准, 高污染产品面临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的风险。

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 中国企业应从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 获取一手信息, 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 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 积极影响国家政策和行业绿色标准的制定;三是以身作则, 提高公众意识,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加强落实, 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善于通过学习、合作, 不断增强绿色竞争力。

近年来, 随着本土企业的不断成长与技术进步, 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有些技术甚至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国际化、跨国并购的经验。但总体上看, 中国企业在掌握核心绿色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世界经济论坛刚刚颁发的“科技先锋”称号, 在被授予2011年“科技先锋”称号的31家公司中, 美国公司占领半壁江山, 而中国仅有1家公司入选。

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和经验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几十年积累, 占明显优势。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我们认为, 根本出路是:变被动挨打消极防御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一是找出差距, 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对标学习, 尽快掌握一流跨国公司绿色创新的决窍。二是分层次的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对于国内技术水平远不如跨国公司的, 可以先谋求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绿色产业链之中, 从事低端的绿色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等环节, 再通过“反向工程”, 逐步实现绿色技术的模仿与学习。对于某些在国际上已有一席之地的产业、技术、环节, 则应加强在基础性、高精尖领域的与跨国公司R&D实验室, 国内大学、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 力图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这些合作中, 向跨国公司学习, 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走向世界的捷径。

绿色增长战略的韩国模式 篇8

最近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让我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在经济上更加紧密的联系一起。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那就是发展比较健康的经济体, 就像中国所做的一样。但是现在这种经济危机已经有了预警, 但是人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种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警告, 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一个教训, 但是如此教训我们一直都是在忽视。现在要进行全球的经济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整个流程还是比较缓慢的, 除此, 还需要有其他的替代性能源, 这些替代性能源要在经济上可行。

现在韩国有一个绿色经济的战略, 并且要进行不同战略的探索。中国在绿色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我感到非常惊奇。去年, 巴菲特在比亚迪做了进一步的投资, 尽管在去年我们经历了全球的经济危机, 但比亚迪却开始把他的业务从电池转向了电车, 并且将在2010年走出国门。

尽管韩国在过去50年中经济发展很成功, 韩国政府还是决定要进一步改善环境的状况, 从而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现在来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韩国现在正面临着双重的任务, 一方面就是要保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绿色发展的战略或者项目来保护环境。我们是全球的公民, 在此问题上, 我们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就要跟其他国家进行合作。韩国经济的增长是基于以投入为基础的扩张型模式, 韩国是世界上第十大能源消耗国。当然我们97%的能源都是进口的, 现在因为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危机, 韩国现正改变着济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了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们需要有一种完全一体化的模式, 因此我们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生活方式, 要用创新经济达到这样的目的。

一、“3G”战略

韩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要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 同时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第二, 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利用一些新的或者是可再生的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还要建立起低碳的、环保型的基础设施;第三, 让韩国企业有新的增长引擎。比如说我们在绿色技术方面进行研发的投入, 同时我们还要培育新的绿色经济, 以及要支持全球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新的以及可再生的能源。

同时, 韩国政府也研发出了3G战略:绿色创新、绿色结构调整、绿色价值链, 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绿色创新能够让我们研发出一些新的技术, 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 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环保型材料, 下一步就要解决这种碳的排放, 并且在交通设施上研发出更多的混合型引擎。同时, 还要研发出更多的可再生的以及可替代性的能源, 要确定全球IT以及IT产品国际方面的标准。世界上某个钢铁公司, 就做了一个非常环保的工业流程FIN EX,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说已经减少了7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也减少了技术和运行的成本。

绿色的结构调整, 从那些高耗能的产业转向低碳的行业, 同时它的目标还是要引进低碳的知识型经济, 要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市场, 通过IT、生物科技、纳米科技的组合, 要把现在的产业变成绿色产业。这个公司是韩日合资公司, 他们最近达成了一项协议, 就是要把亚洲最大的一个太阳能电厂扩大, 这个电厂将会达到700多万, 而且他们每年的发电量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很多的家庭将会享用到清洁能源, 同时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明年将会减少24000吨的二氧化硫排放。

韩国被选为主要的智能电网的国家, 这是在G20的会议上最近选的, 现在智能电网在韩国建立, 将会有6000家庭覆盖到电网里, 目前的技术是限制于保留20%的能耗消费。

绿色价值链, 就是把绿色的价值带到工业行业当中, 要建立起绿色的标准, 并且在绿色链当中充分的利用IT的技术。Homeplus, 这是一个韩国和英国的合资公司, 有太阳能的房顶, 其空调系统是通过晚上制作的冰制冷, 所以可以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 他们使用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冰来提供它的制冷。

生态里程项目, 目标就是要改变公民的生活方式, 要采取鼓励政策让他们自愿的加入到我们的项目当中。韩国政府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标是在2012年的时候比2005年要减少4%的排放量, 这些高的目标主要遭受了一些工业行业的反对, 但是我们政府还是非常积极、坚定地要实现这些目标, 今年晚些的时候政府将会正式实施其目标和计划。

二、大邱庆北经济自由区的绿色机遇

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大邱庆北自由经济区将会在绿色增长行业中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大邱庆北处于韩国的东南部, 同时也是韩国第三大城市, 离汉城非常近, 坐火车10分钟就可以到了。有很多居民都住在大邱庆北地区, 这里有非常多的跨国公司, 包括三星、PSG O等等这样的跨国公司, 还有一些国外的投资公司, 比如美孚公司、西门子公司等等, 这里是60年代以来就始进行现代化改造的, 改进了韩国的基础设施和面貌。

大邱庆北经济自由区是一个特区, 穿过了大邱庆北许多的城市, 它将会成为一个以知识为主体的自由经济区, 在四个主要行业提升其能力, 包括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IT以及以里程为基础的服务。

绿色能源, 主要比如说从原材料到成品都使用的是绿色或者太阳能, 很多的领域将会采用燃料电池来它的碳足迹。汽车、家用电器的终端使用者是联系非常密切的, 韩国的中央政府非常支持这项政策, 很多公司也使用我们的链条进行他们的运作。有些公司已经将他们的业务范围扩大到了印度、智利等国。

第二是高效交通、绿色交通, 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全球的供应基地, 主要供应的是交通建设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利用与现有的全球公司一起合作的机遇, 比如说在造船或者汽车制造等等方面进行合作, 来实现这一目标。绿色交通有以下的优势, 有非常好的公司在这里, 有的有钢铁、化学方面的制造背景, 也有相关的测试中心。

绿色IT主要的目标就是LED显示屏还有其他的设备, 将会改进这个行业的能效。绿色IT走廊将会利用世界上最好的IT和移动工业群的能力来发展自己, 比如说像三星这样的电子公司就会在其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说来说去, 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界, 就是在我们实施绿色增长战略当中面临两难的战略, 第一个是个人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感觉非常无助, 虽然知道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但是他们对于未来的恐惧是比较模糊的。另外, 他们也感觉到, 一个人是不能够做出非常大的贡献的, 不能以单个的力量应对气候变化, 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

而公司或者行业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与绿色能源有关的公司, 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商务发展机遇, 希望能够在这个地方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鼓励政策, 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他们觉得成本的增加而导致竞争力削弱。

在全球的领域来看, 很多国家都在讨论各个国家承担的责任问题, 因为每个国家的政策都不一样, 要使它和谐稳定起来是需要有很多的谈判要进行的。

我国绿色经济战略分析探讨 篇9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下,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展经济, 就不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而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话, 就难以发展经济。但是对于当前的整个社会来说, 不论是当前的经济发展, 还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 社会的正常秩序就难以得到保障, 而如果生态环境因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的话, 人类的延续又会面临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便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所谓的“绿色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它通过技术的革新、产业的调整以及政策的控制等手段, 来解决经济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 既满足经济的发展, 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又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使人类社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方向。

二、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工业, 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由于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愈发严重, 生态超载率已经快要接近150%, 但从水资源的情况来看, 我国10大流域中的劣V类水质 (无用脏水) 占到了10.2%之多, 从空气质量来看, 我国有超过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正常的标准, 尤其是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雾霾天气持续增多, 从能源的消耗来看, 我国每年的能源消费超过36亿吨标煤, 这个数量超过了全球煤炭消耗的一半, 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 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这样的能源消耗速度不仅会使自然能源资源加速枯竭, 同时还会严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最后,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大力的发展林业, 但是森林的覆盖面积还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再不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2.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降低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产业模式下, 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能源是一大竞争优势, 但是目前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首先, 我国的钢铁业自2011年的下半年开始到现在, 就基本一直处于盈亏线边缘, 利润极低, 平均销售利润率在0.13%左右, 换算成直观的价格来看, 相当于出售每一顿钢, 仅有4.3毛钱的利润。不仅如此, 有资料显示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利润率也大幅度下降, 跌进了10%以来, 而人们的工资水平却在不断的上涨。而一些竞争力不强、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也开始从我国逐渐转移到了印度、东盟等国家。不难看出, 我国的传统产业经济已经没有了多少的发展空间, 必须要走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

3. 加快绿色转型是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共同选择

从高盛公司所给出的预测信息来看, 当全球进入到2050年的时候经济总量将会发生4倍左右的增长, 而且这些增长出来的部分主要依靠新兴经济体提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欧盟拟投资1050亿欧元来发展绿色经济, 美国对“绿色新政”的投资也预计会达到7870亿美元, 韩国方面计划投资107万亿韩元支持“绿色增长国家战略”, 另外还有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 都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与物力来发展绿色经济, 从中可见全球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 所以我国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才能在将来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

三、我国绿色经济的战略措施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下, 全球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但其代价就是过渡的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经济的迅速提升, 但是却不以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绿色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那么当前我国应当采样怎样的措施来发展绿色经济呢?作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 推广发展低碳节能技术

目前, 我国有一部分的低碳节能技术已经能够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例如风力发电、分散式污水处理以及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能够带动生产与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 我国还应当从国外“取经”, 向绿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借鉴经验, 引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管理技术, 拓宽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2.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

要倡导绿色工业,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手段, 最终实现“产业垃圾低排放或零排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 要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 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把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 构建现代绿色经济产业体系, 让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保增长全过程。同时要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由政府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 特别是要开发各种绿色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最后还需要加强绿色经济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利用现代化绿色技术,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替代型产业, 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 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体的垃圾资源化工程, 以无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及储存保鲜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等, 以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

3. 完善国家政策手段

国家要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要认识到绿色经济是国家经济在未来的绝对发展方向, 要基于我国国内的实际国情, 制定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在对绿色经济发展有益的项目上, 要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给予帮扶, 并找准重点的绿色经济发展项目, 对其进行全力的发展支持, 尽快培养出一批龙头型的绿色经济项目。而在对绿色经济发展有所阻碍的项目上, 就要进行政策限制, 必要时甚至可以出台强制性的措施, 迫使项目转型, 防止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同时, 国家还应当面向社会企业与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经济意识, 争取社会支持, 这样才能确保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平稳、顺畅发展。

4. 创建良好的绿色经济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下, 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商品的真实成本, 那么这个市场注定是失败的。在发展绿色经济初期, 如何促进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是关键, 应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调控功能。一般来说,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环保设备、清洁原材料、清洁能源等绿色产品、工艺的生产或使用比较其他同类型产品、工艺技术而言, 其生产、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可能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绿色型企业与同行业其他非绿色经济型企业相比背上更多的负担, 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激励, 这些绿色产品、技术、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导致绿色经济“叫好不叫座”, 因此通过环境税费、补贴、环境定价等绿色经济政策手段逐步建立有效的环境资源市场是推行绿色经济的关键节点。

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下, 我国是不可能孤立发展的, 尤其是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上, 更需要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实践成果贡献出去, 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进一步推动自身的绿色经济发展。

四、结语

“绿色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方向。所以在当前我国应当大力研究与实践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就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张丽宾.绿色就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劳动, 2013 (02) .

浅谈绿色营销及其营销战略 篇10

一、提出绿色营销策略的背景

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 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 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 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在被逐渐唤起。

二、绿色营销组合实施方案要点分析

企业绿色营销组合实施方案要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订绿色计划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和生产真正绿色产品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绿色计划。在企业绿色计划中, 应明确企业的环境事务的方针和方向, 不仅要阐明企业自身应当承担的研制和营销绿色产品的义务, 还要具体说明环保的努力方向以及如何尝试, 并用以指导日常决策。

2. 绿色产品策略

开发绿色产品, 要从产品设计开始, 包括材料的选择, 产品结构、功能, 制造过程的确定, 包装与运输方式, 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环境的影响。绿色设计是本阶段的关键, 它强调对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在产品设计时,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如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品牌、功能、包装、回收、无污染、安全等。

3. 绿色价格策略

在我国, 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较弱, 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不宜过大, 在大中城市市场价格可略高些。

4. 绿色渠道策略

企业选择绿色渠道时:一是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二是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 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三是所选择的中间商应不经营相互排斥的、相互竞争的、相互补充的非绿色产品, 以便于中间商虔诚地推销企业绿色产品。

5. 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营销首先是一种观念。企业要通过宣传自身的绿色营销宗旨, 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绿色营销又是一种行动。企业还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时尚, 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 支持绿色营销, 本身就是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对未来的奉献, 提高公众的绿色意识, 引导绿色消费需求。最后, 树立绿色品牌, 提高产品知名度。

6. 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就是融环境保护的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之中。

(1) 整个产品研发, 生产管理过程要贯彻从“研究—削减—再开发—循环—保护”的原则。 (2) 建立绿色企业的形象及企业文化。 (3) 实施绿色营销的监管。在绿色营销过程中, 企业应注意系统全面的对营销活动进行监管, 密切注意实施结果和反馈, 并及时强化, 调整或制止行动。

三、企业应积极开展绿色营销

尽快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尽快抛弃陈旧、保守的传统营销观念, 接受新的绿色营销思想, 正确认识和对待绿色营销, 及早培育、实施绿色营销, 将绿色营销融入企业文化当中, 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市场竞争力。其加强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在绿色产品的研发方面, 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 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 捕捉绿色信息, 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 绿色消费发展趋势, 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除此之外, 强化绿色企业形象, 精心打造绿色品牌, 引导绿色消费也很有必要。

浅论我国绿色会计发展战略 篇11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发展战略

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采,废弃物质被大量排放,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这些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已先走了一步;而我国不论是在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比发达国家晚了一些。由于一部分人或企业的急功近利,导致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调节作用失控,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应如何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发展战略,就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充分认识建立中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应将其视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绿色会计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推动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发展。同时,绿色会计又是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应用,也必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都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决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所以,绿色会计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之一。

其次,创建中国的绿色会计,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一是政策性原则。即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二是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能在企业内部使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标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管理和调控。三是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即中国绿色会计的构建不能全盘沿袭西方,应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

再次,我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在完善环境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法规的效力的基础上,完善《会计法》,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有统一的标准,在内容上与国际接轨。这种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地位和作用,无疑是保证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二是建立绿色税收。从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环保经济”问题开始,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自然资源、环境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加民众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是我国当前绿色会计实施的基础。第三,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指导中国环境会计实践,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者、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修改或扩展绿色会计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第四,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并且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探究 篇12

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再生产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资源利用与再生产时的低碳环保目标,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企业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其营销管理作为战略的重要一环,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不断实现新时代企业的环保内涵,最终营造企业的绿色低碳文化,将企业低碳经营落实到实处。企业想要在绿色环保中大力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绿色低碳渗入到决策战略中;二是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低碳环保,加强碳回收与固定,减少排放污染物,降低温室效应;三是生产工艺的新陈出新,响应国家环保号召,将绿色环保带入消费市场;四是资源的优化利用坚持最大化应用,强化废物利用理念;五是工作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创造绿色环保平台,将环保理念植入全体员工心中,从而传递到消费群体,实现全社会的环保。

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前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的无限制掘取为代价,使得环境破坏渐渐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人们正是受到环境的报复后开始对环境保护采取正视的态度。但这种正视仅仅是在官方层面得到正视,全民环保的理念实现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为此,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战略,要求企业不断转型与技术更新,在长远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

2. 可以适应法律政策的要求

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制角度已经是全球性环保举措。世界各国均不断完善各自的法律来强制实施环境保护,以期实现全球进入环境保护中。对我国而言,在联合国公约的促进下不断配套环保法规与制度,并对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提出了新的环保要求,并在营销生产中遵守环保法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3. 可以适应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富裕,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消费视为一种时尚。在这一过程中,以消费促进健康生活不断被人们所重视。此外,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公益宣传日近民心,人们渐渐意识到绿色消费,不但可以走向健康生活,还能够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因此,企业绿色营销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而群从绿色消费又反促企业不断推进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来适应市场需求。

4. 是企业在新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策略

环境的破坏使得众多企业被国家列为重点监测行业,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来适应这种环保要求。WTO迫使各国在政策法规中进行环境保护来改善世界环境问题。此时,企业只有将绿色环保理念植入企业各个环节,才能长远发展。因此,新型绿色营销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在新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新策略。此外,企业想在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就必须走科技发展之路,将科研列为企业发展的重心,以科技带动环保,以科技实现新的盈利目标,从而实现绿色营销的新链条。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有效策略

1. 政府需完善法律政策及管理机制,进行宏观调控

在宏观角度进行调整与引导,就需要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人文背景上营造绿色环境,为企业向绿色营销管理战略转型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因此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是企业绿色人文形成的外动因。政府要从法规制度上入手进行低碳环保策略的渗入,尤其涉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保行政等方面,更要从企业面临的困境出发进行思考,推动企业在环保中走出困境。此外,一旦出现法制无法约束的企业行为,就必须立即进行立法补充来强化环保意识。为实现良好的环境执法,应不断重视监督检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环境和生态的平衡。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绿色奖励政策。绿色企业,应力争充分享有减免税以及相应的优惠贷款,乃至加速折旧权利政策。

2.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我国社会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都进入过度索取的境地。此时进行企业转型,开展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子孙后代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绿色营销中,同样需要将消费者纳入环保行列。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引导与宣传,通过环保产品来引领消费者走向环保消费圈中,最终将企业构建成绿色企业,环保企业,时尚企业。

3. 积极推广绿色营销理念

企业竞争的核心依靠的是管理和技术创新,其中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做精做细,品牌化运营的关键。当前社会企业将战略管理列为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环保号召,企业将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更为新的管理重点。因此,就连企业经营的末梢环节都渗透了绿色理念。此外,这个环保意识不但需要坚持,还需要形成文化内涵在企业延续下去,将全体员工带入到绿色环保的氛围中来。因此,绿色营销理念的全面展开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4. 在企业各环节融入绿色管理理念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要想顺利开展绿色营销管理战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首先,应加强绿色组织管理,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设计,乃至于绿色销售,才能得以落实。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充分开展分级管理,企业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力量。其次,绿色采购制度应力求完善,尤其是对于材料供应商,需要予以详细调查与选择。最后,应力求形成绿色教育。现代化企业应设立环境奖及相应绿色营销奖,来促进员工绿色营销意识的提升。

四、结论

环保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企业作为其中政策的执行者,其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企业为了自身的长久发展也要转变经营模式,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实行也是刻不容缓的。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小平.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实现途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4):100-101.

[2]聂红武.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4,(30):182-184.

上一篇:课程教学资源库下一篇:开放式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