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设计实践

2024-09-11

项目设计实践(共11篇)

项目设计实践 篇1

一、项目学习概述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21世纪的学习策略之一,它帮助学生围绕任务(问题/主题),依据评价标准,以小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项目学习的“项目”,既可以是小组、班级、年级持续一两周的短项目,也可以是贯穿全期、全年的长项目,可以是从单学科课程标准出发的项目,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项目。项目通常包含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聚焦真实的问题,因而往往能反映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学习根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做项目”传统,20世纪初在美国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经历知识的建构与转化,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它不再是“餐后的甜品”,而是一道主菜。

二、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流程

设计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教师通过合理的项目学习全流程设计,引导学生在项目开始前明确目标与预期成果;通过共同讨论设立有挑战性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规划好完成任务的途径与步骤;通过拟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量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程及时诊断与评价;通过搭建校内外成果展示与运用平台,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项目学习没有统一的实践程序,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步骤,如图1所示。

1. 项目学习的主题确立及依据

主题的确立是项目学习的开端,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标准达成的依托。主题需要关照不同年段学生特点:低年段重视童趣,结合学生喜好;高年段更强调自主,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或未来生活的期待。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可选主题(表1)与班级、学习小组自选主题相结合的方式。

表1 各年级可选主题

主题确立主要从现实运用、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三方面着手。

一是现实运用。即这个主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火”项目的确立:“火”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火灾又给人们造成了生命及财产的重大损失—据重庆市消防总队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共发生火灾6378起,伤28人,亡37人,足见防火逃生问题的重要。

二是教材内容。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需要而编写,因此,可以从某门学科教材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从多门学科教材中选择相关联的主题,重新设计成项目,表2介绍了三年级下学期“桥”的相关内容。

表2 三年级下学期与“桥”相关联的部分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

三是学生兴趣。通过问卷及现场访谈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期待。比如,在“呵呵宝宝,感恩回报”项目学习中,师生共同拟定问卷进行了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全班2/3以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因为家人溺爱而觉得别人的关怀理所应当,同时,大家对“如果我来喂养一个宝宝”的话题充满兴趣,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愿望,而这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个开放、综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让学生从项目选题开始便参与其中,他们便认为这是一件有趣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2. 项目学习的量规设计及启动

(1)从课程标准出发,设计量规

量规(rubric)是用于指导学生创建最终成果的蓝图,通常在学习之初建立,教师凭借量规明确告知项目学习最终成果和要评估学生的技能,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全程中,持续对照标准自我评估。

量规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学科课程标准与培养的综合素养(在美国一般描述为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沟通、创造性/创新及使用技术等技能);二是最终结果;三是如何合作。各部分又分别从“需要避免的错误或行为”“基本要求”和“优秀水平”三方面描述,力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比如要避免“这个作品是有创意的”这样的提法,因为每个人对创意标准的认识不一样。表3是“火”项目学习中,完成“制作一本防火逃生手册”任务的评价量规。

(2)从激发思考着力,启动学习

PBL通过能激发学生兴趣与触发疑问的“初始事件”开启一个项目,形式多样,如一段视频、一场热烈的讨论、一次实地考察等。比如,在“旅行攻略”项目学习之初,学校邀请重庆市有丰富旅行经验的专业人士,给学生开设别开生面的讲座。主讲者呈现的旅行视频集锦精彩纷呈,讲述的旅行故事引人入胜,介绍的专业知识令人佩服,这引发了学生热烈讨论,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怎样安排假期出行更有意义以及怎样做旅行攻略。

项目启动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将学习主题转化为一个驱动性问题。比如,“我的动物朋友”的驱动问题是“作为一种动物参加一场森林狂欢会”,“我的学校”的驱动问题是“创作一首校歌的歌词”。

3. 项目学习的小组组建及探究

项目学习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结论,也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亲身实践、合作完成任务,实现真正的探究,从“学会”转向“会学”。教师进行项目调研讨论,确立具体任务后,学生便开始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建立合作规则,拟定计划,并开始自主学习。项目探究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小组合作探究流程

第一,组建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合理分工,相互补充、配合。

第二,拟定计划。根据量规,思考完成任务的步骤。

第三,学习实践。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小组根据计划,采取不同形式,发挥各自创意,推进项目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开设工作坊进行指导。比如学习“桥”项目时,开展了“如何测量徒步速度”“怎样制作电子PPT”等工作坊,还邀请了旅游公司、演讲专业人士指导。

第四,制作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绘本、诗歌、PPT、微电影等形式制作学习作品。

4. 项目学习的成果运用及评价

项目学习主张“表现性评价”,包含三方面:一是对项目作品的评价;二是对项目过程的评价,即对从确定项目主题开始到项目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对项目参与者的表现,即学生表现的评价。

当初步形成研究成果,学习便进入反馈与修改环节。教师会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对照量规反思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尚未达成,进而在全班交流,各组继续修改。实际上,大部分小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大家在相互学习和修改中训练了用量规评价的能力。

项目学习中一般会开展成果展示活动,教师会出示一个好的示范与一个坏的示范,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完成合格的成果。接着,可以让两组学生坐在一起,轮流听取对方对成果的介绍,然后根据量规与范例,相互交流、学习。最后,可以推荐有代表性的小组全体交流。

项目学习非常注重学习结果的现实运用。在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可以邀请家长、社区及相关人士参加;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成果,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或社区。比如“火”项目学习后,同学们以小组到低年级、到社区进行宣讲展示;学习了“我和学校”项目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间存放同学们作品的“光影室”,这些同学作为小主人进行介绍。

三、项目学习的实践启示

PBL基于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理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多年实践形成的基本范式,能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并得以综合发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学校近年来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讨论。

1. 从课程标准出发

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项目学习国家没有要求,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评价,会不会只有热闹没有实效?

实际上,在PBL中,学习者不是学习一个新的项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学科核心概念与原理。一方面,项目的确立本身就源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项目的计划是对各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及学生生活素材的逻辑重组,使其转化为一体;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项目时,会因为需要相关学科的知识支撑而主动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因此,学习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个性化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从我到我们

正如Hargreaves与Macmillian(1994)所言:“课程整合不仅要把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更要把教师结合起来。”就现行的学校整体课程方案规划、班级授课制的学习时间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核定及进修和职称晋升渠道来说,它们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分科课程的研究和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PBL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这要求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关注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项目实施中,如果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有用,就能帮教师树立双赢思维,激起学科综合实施及与人合作的意愿;同时,PBL没有跨学科学习及学习时间的硬性要求,通过量观,明确目标及保底要求,这叫“游戏规则”,至于怎么解决,多少时间解决,空间都留给教师;再者,管理从机制上保障教师有共同讨论的时间,给教师搭伴,形成几个人的学科或跨学科协同教学小组,把“我”融入“我们”—相互聆听,了解不同学科“综合、关联、渗透、交融”的可能,进而对现行教材进行新的梳理、解构、组合,进行学科及跨学科协同教学。

3.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教给了学生所有事实,以至于学生所需要做的就只是计算。当学生必须靠自己获取某些事实时,常常搞不清自己需要什么,去哪里能找到它们。

项目学习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项目学习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该项目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在提出问题、整合资源、实施计划、制作作品等过程中,每位成员共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交流互动,真正从接受学习变为有意义的探究学习;由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最终通过成果发布或介绍来表现。但比起有形的结果,过程中学生学到的调查研究方法、与人合作交流等受益终身的能力与习惯更是人生独特而有意义的东西。

项目设计实践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思考

中国分类号:TU2

引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建筑设计创作构思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步骤。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传统式《建筑设计》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和实践的正常结合,从单方面角度而言,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过程中毫无现实依据可循,《建筑设计》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在进行实践课教学中,以传统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无法符合当前我国《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标准,所以应该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正规全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基础性指导思想要点分析

《建筑设计》课程自身通过项目化教学策略和项目化教学方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理论教学法和传统实践教学法进行科学分离,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努力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学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操作方法等,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核心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十分重视学生自身真实体验和学生真实反思,逐步的使课堂知识实际应用迁移和课堂知识技能实际应用迁移等成为可能,《建筑设计》课程项目有化教学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良好工作态度培养以及相关良好工作习惯培养等。

2.《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需要进行教学项目筛选

2.1在教学项目设计环节中,其主要依托基础应为综合项目,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一体化即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课程中感受到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性,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工作项目的同时能够顺利获得专业知识所需以至形成相对过硬的工程设计职业能力。应该了解到,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项目选择标准和选择章程等:

2.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一门创新型的学科,具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强调设计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步入建筑学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创造力的培养和建筑基本设计思路的培养。其基础性载体应被预定位典型产品,项目精选环节和工程设计环节以及具体工作过程,三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此时我们应将企业实际与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建筑设计项目整合。将工作任务进行适时建筑设计教学内容转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将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到底,以便学生在实施项目中训练建筑设计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等,同时也可使团队合作能力和技能沟通能力以及相应工作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正规项目化教学应将《建筑设计》课程必修模块进行选定,然后将《建筑设计》课程中选修模块进行一次选定,选取一定数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项目为教学核心,将各个单元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点和建筑设计基本技能点等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建筑设计》课程魅力所在,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职业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学习项目设计依据为具体数量的教学学时。

2.3项目化教学过程以小班教学模式为主,小班教学基本规模设定应以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任课教师应适时进行课堂学习小组建立,但在各个学习小组成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分组协作学习应遵循正式分组原则和正式组员搭配原则以及相关正式工作分工原则,《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学习小组成员数量与最终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基础任务学习与吸收对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标准班级经过合理划分之后应分为三个学习班级,学习实际效果信息等要时刻被教师掌控,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管理和及时调控。当项目化实践任务实施时,数量被原定为十五的班级,将其分为两个独立学习小组最为适宜,这样建筑设计实操任务即会顺利完成。

2.4项目化教学分组实践中,每个项目实践小组都要配备专职教师进行协助、指导与管理,同时身兼工作任务分配职责,经过数次分析和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分組合理即可促进学习思想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成意见统一,方案制定应遵循准确分工原则,必须要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清除消极思想,最终学习效果才会得到全面保障。

3.项目化教学考核体系完善要点分析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采取多重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进行准确评价,此时教师便可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和全面了解等以至利于学生自身建筑设计职业素质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策略实施至今,传统技能考核体系被摒弃,考试成绩比例应该需要重新确定和审核,学生期末整体成绩主要由职业素质考核、学习过程考核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以及相关理论素养考核四部分组成,其中职业素质考核所占总体考核总数的10%,后三者所占比率皆是30%。

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和理论素养评价四部分。职业素质考核时根据学生平时课堂成绩而定的,学习过程考核则应将课堂中单项技能训练结果等纳入到整体考核体系当中,学生努力程度的多少只有在考核过程中才能有力体现出来,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是指在项目模块学习操作结果之后向每个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实训设计产品会以评分标准为依据,综合应用能力如何便显而易见。做到课程项目化任务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同时,课程组教师和一线技术人员合作,通过具体的企业操作单元为实例,带动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将理论、仿真、实训、顶岗实习融为一体。

结束语

传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别弊端和不足,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对《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从实践结果中去证实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等,希望为我国建筑课程教学事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60.

[2]张少伟,宋岭,李志民.对建筑设计课程传统范式教学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1(4):172-174.

[3]张永和.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J].时代建筑.2001(1):40-42.

项目设计实践 篇3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 为培养学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能力, 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 确保了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当然, 这并非意味着项目课程不包含知识和技能。事实上, 项目课程不可能不教学生知识和技能, 但这些知识和技能被看作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条件,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 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

(二)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

尽管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 但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 而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活动情境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 每一个活动情境又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这是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之处, 也是对任务本位课程发展的关键之处。因此, 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没有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课程开发就不能准确把握工作岗位要求, 课程内容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 这种课程就只是任务本位课程, 也即能力本位课程, 而不具备项目课程的特征。只有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 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 才能得到项目课程。

由此可知, 项目课程的开发,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础、活动情境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是载体。

三、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 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传动设计, 其工作任务主要为:1.选择齿轮传动类型;2.选择齿轮材料;3.分析确定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 确定设计准则;4.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和载荷系数;5.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及许用接触应力;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形系数和许用弯曲应力;6.确定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7.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8.齿轮的结构设计;9.带传动尤其是V带传动的选择;10.V带轮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

轴系设计其主要工作任务为:1.确定轴的用途;2.确定轴的材料;3.轴的结构设计;4.轴的强度计算、校验;3.滚动轴承的类型、尺寸的选择;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5.滚动轴承的各项参数校验;6.轴承装置的设计:轴承的配置, 轴向紧固, 轴向位置的调整, 预紧, 润滑, 密封;7.根据传动需要, 确定联轴器的类型;8.校核所选联轴器的各项参数。

机械结构联结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工作任务:1.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设计、选择及强度计算;2.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安装方法和工艺设计。

机械的润滑与密封, 其主要工作任务为:1、密封元件的选择;2、密封方法的选择;3、密封元件的安装、调试。

(二) 活动情境设计

1. 活动情境设计原则

(1) 确定本课程应予培养的职业能力, 做到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重;

(2) 学习情境的内容要能涵盖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确定专业知识点目标;

(3) 结合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 按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确定专业知识点的编排,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活动情境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特征,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活动情境设计

以机械设计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设计4个活动情境, 每个活动情境下涵盖了不同的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1:减速器机械传动的设计通过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齿轮失效形式、材料选择、热处理方法、各类齿轮受力分析和设计准则, 并掌握相应的齿轮的选用方法。通过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带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V带传动;V带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了解同步齿形带传动简介。

学习情境2:减速器轴系的设计计算通过减速器轴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轴的材料及选择;轴的结构设计;轴强度的计算。通过减速器轴承的设计选择, 让学生熟悉轴承功用、类型;滑动轴承类型、结构;轴瓦的结构及材料;液体与非液体摩擦轴承简介;滚动轴承类型、特点、精度及代号;滚动轴承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组合设计。通过减速器输出端的联轴器的设计选择, 让学生熟悉联轴器的功用, 类型、结构、特点和选择;离合器主要类型及其结构。

学习情境3:减速器机械联结的设计通过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 熟悉杆件拉压变形、剪切变形、挤压变形的强度计算, 熟悉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选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并掌握相应联结的设计与安装方法和工艺要求。

学习情境4: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通过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的设计, 了解机械中有关润滑与密封的基本知识。

(三) 项目课程设计

项目设计应体现产品设计和生产活动的典型性, 基于对机械设计工作任务的分析和活动情境的设计, 确定选择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六步法, 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将真实生产过程和产品融入教学全过程。

其结构如图所示: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和活动情境设计基础上所形成的机械设计项目课程, 其实质是按照典型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 对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重构, 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 这使得整个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 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职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4

通过探讨PLC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案与教学组织,文章提出了项目教学要围绕专业需求,注重企业应用实例,关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推行综合性评价方法,同步建设课程资源并进行教学单元设计等观点.

作 者:姚庆文 丁辉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PLC课程   项目教学   设计   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化实践教学 篇5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将项目化教学视为特点,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构建、建立实践基地、校企联合教学等手段,以及作业执行与企业项目互通等方式,加强校企联动。从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其市场意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

1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是新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相融合。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也是学生零距离接触市场的一种途径。该教学方法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具可行性的。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基点,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是为了市场而服务的,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特别重视毕业生的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指的是创作商业成品的能力和具有全面考虑设计可执行性的理性思维。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积极探索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规律,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的需求,在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与国内本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有创新思维、突出技术能力、职业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艺术设计的操作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主,注重构建高新技术、突出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构成模式与教学效果

近十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相应教学改革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研究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尝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中围绕多方面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商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将与市场互通的项目化教学视为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在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初具成效: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堂引用项目实例讲授,学生在课堂接受理论知识时授课教师多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内容, 强化设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重视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结合,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课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渗透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很好地联系在艺术与设计、人文与设计、经济与设计、科技与设计每一门的理论学习之中,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通常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作业执行两大环节。首先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理论教学部分分两个环节进行,即教师讲授和专家讲座相结合。先讲概念,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接着讲理念谈观念,这一部分主要由外聘行业精英讲座完成,如《广告公司经营与管理》聘请湖南风和日丽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耘、《广告策划》聘请幸运星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卫、《广告创意》聘请青木设计公司总经理皮燕翔、《广告联合创作》聘请湖南美景创意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谭俊、《印刷与设计》聘请湖南红遍天印刷厂总经理詹天来讲座完成等。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把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他们还可能带着其公司项目进来,甚至会拿着他们正在为客户操作的一些课题让同学们创作。作业执行,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参照设计公司的机构设置模式和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专业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制度”的模式进行,即“客户制度”。根据学生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创意团队,创意团队下再分成若干两人以上的创意小组。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行政运行模式,金字塔的上端是主讲教师即创意总监,创意团队负责人即项目经理。作业执行时由创意总监向各项目经理下发项目任务,再由项目经理给创意小组细分项目任务,再由创意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与任务。但作业的指导创意总监与创意小组之间是互通的,这样的运行模式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市场中学习市场知识,同时深化对专业技能结构的认识,在学校期间使其作品设计的目标有面向大市场的意识。现场教学的活动灵活地运用到各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当中:如《展示设计》把课堂搬到博物馆、文化艺术品展厅,甚至服装、机械等各类展厅,让学生先作为观展人了解需要什么,再作为设计者清楚要设计什么,如此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设计的作品也就可以结合实际而更加理性了。《家具设计》等课程与一些生产单位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对于学生在设计品创作的时候更懂得如何使作品具市场价值。

2.3校企合作,开发设计品

在许多设计类院校中都视校企合作为培养人才的最佳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均提出教学应尽可能地与企业衔接,除了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要外,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较长期的实习,了解企业项目设计的具体运作情况。

商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将作业执行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作业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接轨。实践证明模拟的作业项目已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也无法有效地检测与评价作品的成败,设计的功能决定了市场是检验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将作业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接轨。在担任客座教授的行业精英们,由于他们多是企业负责人,他们手里往往有很多的实际项目,在课程教学时,让学生们参与实际项目创作,展开设计创意等,而且对作品反馈的意见也很快。

2.4针对项目实战模式构建的课程

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手段之一,这反映在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上。《广告公司经营与管理》、《广告联合创作》等课程以工作室形式,是以研究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内容的项目管理式教学,应用该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可以利用整体管理的概念,培养学生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增强实战经验,解决创意产业发展等问题。

项目化实践教学无疑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的,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项目设计能力是有明显帮助的。其中还有极大的好处是学生与企业可以零距离的交流,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是熟悉企业管理模式都能增强学生的信心,面对设计项目理性、从容和自信。艺术设计专业将项目化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更有效地与企业联合互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项目化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7).

[2] 陈彦卿.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2(16).

[3] 陈英.提高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科技,2008(5).

计算机实践课程项目设计研究 篇6

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课程都具有实践环节, 项目驱动法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项目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 在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和数据库基本知识后, 完全有能力开发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 对不同项目的兴趣程度会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差异化教学尤为重要。

1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与项目选择有很大的关联, 正确选择项目驱动, 必须要了解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才能参照企业调研结果为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项目驱动。 因此, 我们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包括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化水平的程度, 效果和不足, 并从调研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系统原型。 从收到59 份有效问卷中发现:

(1)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阶段大多数系统都能部分实现企业的需求, 应用比较成功。同时, 我们发现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全部整合的很少, 系统相对分散, 应用非常成功的比例很少, 效果一般和较差的也有一定数量, 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更加关注于业务流程的简单化、系统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然而, 目前的系统开发没有针对性, 往往是直接购买标准化模块, 而标准化模块不能适应企业间的差异。 项目开发单位没有为企业量体裁衣、开发人员不能准确的把握企业需求、系统的业务流程过于复杂, 从而导致系统功能和性能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3) 现有项目中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产品数据管理 (PDM) 、供应链管理 (SCM) 、 资产管理系统 (EAM) 、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 、财务管理系统 (FMS) 应用率较高, 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S) 及财务管理系统 (FMS) 使用最为频繁。

2 计算机实践课程项目设计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也纷纷得到应用, 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足的地方。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有差异化, 针对不同的企业要专门定制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系统, 针对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做。企业提出需求的人员如果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计算机 (尤其是数据库知识) , 则更加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质量。

在教学中融入项目式教学方法, 有助于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的融入到信息化建设当中。 为防止教学与实践脱轨, 教学中选取的项目案例应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现有项目及其应用领域, 同时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认知, 我们从中提炼出呼叫中心系统、酒店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薪资核算系统、人事档案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0 个系统作为学生备选系统,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及兴趣方向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考虑到上课时教师集中讲授的上课用例应具有普遍性, 应采用学生较为熟悉, 容易接受的系统。 例如, 图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就是不错的选择。

3 展望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升, 不仅仅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很多中小型企业也逐步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 在许多企业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模块化和统一化的系统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中小型企业数量巨大, 也应该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热点。 企业对信息化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 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高校有必要, 也有责任向企业输送出既懂行业知识, 又懂计算机知识的人才, 帮助企业在信息化的热潮中进一步发展企业的价值。

摘要:计算机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计算思维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各个专业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项目尤为重要, 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从而实现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动。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项目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家益, 王文娟.项目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19) .

[2]杨贵.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项目设计实践 篇7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Java语言的通用性和平台移植性使它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编程语言。它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技能。顺应实际需求,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大多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但现有Java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方式单一,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使得本来就有些枯燥的程序设计学习雪上加霜;二是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内容不能很好的反映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是缺少必要的社会需求调查,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工作实际,学生缺乏整体开发的理念;四是考核方式落后,仍以考试及格为考核目标。

在Java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项目设计统领教学的方法是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选择。项目设计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Java语言知识要求选取适合的项目,在教师的总体设计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对项目进行模块分解,制定方案,编码实现,完成软件项目测试等工作。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项目设计教学法夯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2 贪吃蛇游戏项目教学设计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过程、软件开发和学生认知有机结合,最大程度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1)确定项目。根据Java语言知识结构选择适合的项目,确定项目时充分考虑项目的规模和难度系数,规模过大或技术含量过高,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规模过小或过于简单,实训目的达不到。再有选择项目时还要考虑项目与知识点的契合。如讲授Java类库、异常、多线程和用户图像界面等相关知识时,需选取不同的项目方案。该文以贪吃蛇游戏项目进行教学设计。贪吃蛇游戏项目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学会Java组件的应用,运用Java图形和用户界面实现游戏功能以及学会Java程序调试等,进而使学生建立编程思想。

2)分解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将贪吃蛇游戏项目划分为5个子项目,再根据每个子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项目分解如图1。

授课前教师需将贪吃蛇游戏开发出来。然后做好项目实施前的相关案例收集工作,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

3 贪吃蛇游戏项目教学实践

1)学生分组,确定项目负责人。

项目设计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课本上或教师准备的实例的做法,注重项目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学生间的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团队合作的需要。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的分组方式。每组成员一般在3到5人,组长一人,负责项目设计的总体运行和任务分配。如贪吃蛇游戏项目以4人为一组,由组长将具体任务落到人头:一人负责创建带菜单的游戏界面,一人负责游戏级别调整,一人负责游戏运行,一人负责英雄榜和帮助。

2)搭建开发平台,选择适合的开发工具。

为了适应企业快速开发软件的能力需求,在搭建开发平台时考虑将开发工具、数据库、Web服务器等集成在一起的可视化开发环境,框架结构部分已由开发工具自动生成,减少不必要的编码,又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如常用Java语言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后,再使用非可视化的开发环境,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3)设计用户界面,引入评价机制。

先行安排界面设计既是游戏项目设计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容易上手。这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出来后,首先各小组选派一人阐述设计思想,然后各小组互评,最后选出优胜者,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机制和鼓励办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优化。

4)编写程序代码,建立程序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企业用人需求,教师按照事先划分好的任务,用实例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像玩游戏一下尽可能让枯燥的编码充满乐趣。对于学生,充分发挥项目组的作用,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适当使用一些其他的辅助工具,提高综合运行能力,建立程序设计思想。

5)将考核贯穿学习过程,注重考核效果。

项目设计实践 篇8

关键词: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网页设计课程

项目学习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围绕真实的项目, 设计、实施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并把探究和实践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知识呈现、项目展示、信息检索、讨论交流等。

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熟练应用Dreamweaver和ASP开发网页。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 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因此, 更适用项目教学法。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1. 立足于培养社会实践技能的项目学习

网页设计课程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一方面, 这门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另一方面, 从课程本身来说, 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技能。因此,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合作能力、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等。而开发网站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系统的项目, 它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客户进行沟通, 需要项目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 需要对项目有管理、执行和决策的能力, 所以从项目开发的实践出发, 培养学生这些技能往往会事半功倍。如果与企业直接建立联系, 通过完成实际的网站开发项目则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更加得到锻炼, 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在组织项目学习时需要注意:

通过项目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2. 基于能力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

(1)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团队形成与展示

项目学习法通常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 它更适应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学习之前, 通常要进行分组, 使他们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团队。小组成员通常以4到6人为宜, 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 不让学生自己选择, 因为他们以后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样的, 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选择的。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使小组成员相互了解, 还需要做以下工作:

(1) 组建小组

a.确定小组名称, 选出小组长, 设计一个小组Logo

b.确定小组团队的队训

c.用小组成员的名字作一首诗, 并写到设计图上

每个小组都需要有一个领导, 尤其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组长就是项目负责人, 主要执行对项目的全盘管理, 包括目总体设计、开发进度的定制和监控、定制相应的开发规范并负责各个环节的评审、协调各个成员之间的开发工作等。小组名称和小组队标Logo是一个项目小组的形象, 代表一个小组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精髓。“队训”可以激励所有组员学习与工作的热情。在一个班集体中, 通常分为几个小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仅有组内合作, 还有组间竞争。所以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需要对小组进行精心设计, 也正是这种凝聚力和竞争力, 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增强。作诗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2) 团队展示

a.作品介绍

b.团队介绍

团队展示包括作品介绍和团队介绍。作品介绍过程实际就是推广自己团队的一个过程, 主要是对已经设计好的小组名称、小组Logo、小组队训精心设计图纸, 进行展示, 以扩大小组影响力。团队介绍包括小组成员、组长分别进行个人介绍, 以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基于知识掌握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

网页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每部分之间相对独立, 自成模块, 主要特点是操作性比较强, 属于程序性知识, 因此, 采取以项目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这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即通过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整体性的任务, 或由学习者自己决定项目任务, 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通常这些任务可以将学习者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 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任务的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 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智的目的。

(1) 以任务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具有以下优点

a.使得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增强, 评价思路也更为清晰

b.真实或准真实的问题以及任务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价值

c.协作或者讨论方式有助于交流思想, 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协作精神

d.学习者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具有学习的责任心

e.问题或任务情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2) 在设计项目或任务时, 应当注意

a.目标明确, 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

b.活动形式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

c.项目完成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帮助

d.项目的活动内容应当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

(3) 教学案例:知识点——网站设计与开发基本流程, 采用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网站设计与开发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四个小知识点:“策划阶段”, 主要是与客户沟通, 了解客户对网站的需求, 确定网站主题, 确定制作期限, 明确费用和交付标准;对制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分工, 明确任务。“准备与设计阶段”, 围绕网站主题开始收集资料;规划网站的整体结构, 设计网站的功能模块;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如颜色、格调等。“开发阶段”, 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台和后台开发, 即网页制作和代码编写。“后期工作”, 网站开发完成后, 要进行测试, 然后发布网站并进行后期维护。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网站开发四个阶段的基本知识, 重点是培养学生网站开发前期工作的能力。

(2) 教学策略设计——项目学习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做出如下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向学生陈述“网站开发基本流程”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了解网站开发的基本过程, 然后由学生通过实践具体项目巩固知识。所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a.每个小组选择并确定一个网站建设项目

b.陈述选择这一项目的原因

c.一个小组选一人扮演客户, 另一小组选出一人扮演项目经理双方沟通, 进行需求分析, 形成简单的书面记录

d.小组长进行任务分解, 画出详细的任务分配和时间分配表, 保证任务到每个小组成员, 保证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时间明确, 以便于检查

e.写出一个完整的“网站策划方案书”

f.完成上述任务后, 小组展示结果, 全体进行讨论

g.上面选定的网站建设项目需要在后继学习过程中逐渐完成

可以看出,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 任务阐述是明确的, 对学生方向性指引比较强, 这一策略也为学生提供了应用知识和独立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增长实践技能。

(3) 教学评价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在考核与成绩评定方面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上机考试和项目完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理论考试主要是笔试, 从原理与应用方面进行考查, 占总成绩30%;上机考试由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给定操作, 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学员作业完成情况、考勤、课堂表现三部分, 占总成绩10%;项目完成情况:到课程结束时, 要对学员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考评。这种考评包括学员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员评价三部分, 占总成绩30%。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结果比较研究

教学结果比较研究是基于两个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平行班级, 采用问卷调查来进行的。问卷分别从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学生满意度方面进行题目设置。共发放问卷96份, 其中没有采用项目学习班级48份, 项目学习班级48份 (两个班级人数相同) , 全部回收, 有效答卷100%。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

采用项目学习的学生普遍感觉这一学习方式比较新颖, 自己独立支配学习的空间比较大, 合作性比较强, 比较感兴趣,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激发灵感, 潜能得到挖掘, 自信心增强, 学习气氛民主, 学习责任感增强。根据教师课堂观察也可以看出, 这个班级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较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 一些学习自觉性稍差的学生会把自己的任务推给其他同学完成, 自己不愿意付出, 这也是小组学习的缺陷之一。所以建议在项目学习的大环境下, 还应当适当结合其它学习策略进行, 防止一些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没有采用项目学习班级的学生反映主动性没有被调动, 学习被动性较强, 学习热情稍差。

2. 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情况来看

76%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学习可以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映像更加深刻, 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0%的人认为创造性得到发挥, 4.6%的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难度较大, 不能适应, 独立学习的能力稍差, 更适应死记硬背。结合学习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项目学习的班级成绩稍好于另一个班级。总的来看, 项目学习更适合于该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纯国, 殷常鸿.信息技市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2]刘景福, 钟志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1

[3]胡庆芳, 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8

[4]陈洁, 岑岗.开放型项目学习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07, 8

项目设计实践 篇9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教育应当为不同类型的人群创造成长的条件,并提供成才的机会,决不能用单一模式去对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不同,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不同,社会需要不同,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有些学生对学习理论课不感兴趣,成绩也不一定好,但是对实践却很有兴趣,不但动手能力强,而且善于动脑筋,有创造性。如果以理论型人才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不是好学生,而从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来看,他们却可以成为好学生。多数高职学生就是此类人才,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抽象和理性知识有一些畏惧。学生的这一智能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实际操作的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现代人才观,按照不同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教育以形成能力和技能为主要目的,理论作为形成能力和技能的支撑,本质上是一种更直接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如果把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仅看作是层次的区别,而不首先注意类型上的区别,就会在教学改革中陷入误区,以为降低教学要求就能适应需求,例如,减小难度、增加例子、多做实验等,但结果仍跳不出学科教育的框框,培养不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掌握其实质,找出其规律,才能做出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能力是一个较技能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刻的概念。具体到计算机教学中,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是:(1)实践性强,对实际应用技能有较高的要求;(2)技术新,要求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工作;(3)与其他专业结合紧密;(4)学生基础略差,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特征,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如果仅学习理论不进行实际操作会觉得很难,而一旦经过实际操作就能够找到感觉,对理论的理解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所以,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在“做”中“学”尤为重要,动手是化难为易的金钥匙。同时,开展计算机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一个计算机应用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得靠一个团队分工合作来完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强调对学生合作学习、协同工作、团队精神的训练。这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一个环节,而且是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的必备素质。不论从事开发、测试、营销,还是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工作,都要能够与团队很好的合作,并协同工作。

项目式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特征决定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不应采取建筑学模型,而应采用生物学模型,围绕应用需要,不断扩充有关知识。立足应用,逐步扩展,落实能力。不能先打基础以后再谈应用,而是以应用为方向,从应用入手进行教学。要减少理论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学生尽早地了解应用、接触应用、走向应用。应当牢固树立人才职业化的思想,培养的人才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职业的要求。为此,我们采取了以过程化知识为主、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结构的方式,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为例进行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体系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设计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程序设计语言及开发工具更新换代很快,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体系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我们采用的教学体系思路是:(1)教学全过程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教学目标有相应的教学模块。(2)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教学体系又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3)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式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 (1)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针对学习目标为每一部分知识设计适宜的教学案例,案例要覆盖所要学习的概念、技能,要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又要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同时应该注重编程思想的培养,体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其次,要设计案例详细的过程,包括案例引出、展开、深入,直至完成。全部解决案例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应该以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为出发点,同时注意及时总结归纳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规律;第三,为学生准备一些具备实际应用意义的案例用于上机实践,使学生尽早地了解应用、接触应用。这些案例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向对象、面向工程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将启发与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开课伊始,就对学生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针对学生的特点,以用程序实现小游戏的例子来描述程序设计课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案例之中。分析每个案例之前,不是教师先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提出完成案例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前学过的那些知识可以应用,还有那些问题是没有学习到的,这一阶段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例如,在“常用控件”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计算奖学金的案例。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通过判断语句来计算奖学金等级,但还没有学习如何将各门课程的成绩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命令计算机启动计算奖学金等人机交互技术,由此提出了需要学习控件知识的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每完成一个问题的教学任务,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 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程序设计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有效得多。因此,除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外,上机实践时为学生准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案例,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实践;课堂之余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软件开发、科研项目的机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从项目需求分析到项目开发、测试、维护,让学生融入一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同时掌握有关规程、规范的应用,提高直接顶岗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坚持相关领域的科研,不断丰富教学案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科研、教学两手齐抓的原则,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新思路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开发课题。不仅使教师本身产生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和动力,不断积累和提高教师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创新能力;同时为教学实践带来了丰富具体的案例,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和经验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教学的实际应用意义,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到实际应用,锻炼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编写以应用为目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符合高职特色的教材目前,国内外有关程序设计的同类教材数量是比较多的,绝大多数是延续本科知识本位的思路,注重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讲究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没有跳出学科教育的框框,不适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对高等职业教材进行大的改革,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从实践入手,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结构。在教材展开教学内容、步步深入介绍新知识、新概念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尽早地了解应用、接触应用,并且随着应用的深入不断拓展基础知识,具备从应用角度的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在应用中不断深入和提高。

经过多年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实际应用经验的积累,我们先后出版了高职高专教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Visua Basic程序设计试题汇编》。教材发挥了编著人员丰富的企业计算机应用实践经验和软件开发的科研工作经验,从应用入手,充分引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直接或间接引用到实际应用中去,具有理论适度,适应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按职业分类的,不是按理论学科分类的,因此衡量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标准,不是理论知识的多少,而是能否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工作过程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应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对高职教学认知规律的认识,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从理念、内容、实施方法等多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郝桂英.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17) .

[2]李畅, 王学卿, 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项目设计实践 篇10

【关键词】项目式 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56-02

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于九十年代初被我国教育部所倡导,是一种以项目开发为主的新型教学方法,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正在对该方法进行探索。自从中国同国际接轨加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高教的目标也从过去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现代化的理论实践双重能力兼容并蓄的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正因这种目标意识的转变,才得以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如火如荼的改革,而增强实践技能應用便是这场改革的核心。学生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践与思考、探索与发现,在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中获取新的知识,自主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我们的教师也在此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该教学方法符合当今所倡导的创新型教育,各高校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和研究中,其前景非常良好,其优势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愈发的凸显。

既然是新生事物,是有益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尽自己所能去推动它。项目式教学应该怎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实施,便是高校教师这几年乃至未来几十年都值得去深究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在教育一线的亲临经验,我大致总结出想要打好这场教育革新的硬仗,把项目式教学充分有力的运作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可忽视: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同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专业科目的课程体系;其次是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教材的编撰和选择;再次是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评判标准的制定;最后还应以项目实训基地为依托,最终建立高校完善的项目式教学机制。今天在这里主要是以我院正在进行的“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教研课题为据,来论述四项之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我院艺术学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作具体的例证说明,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有直观的了解。

我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力争办国际一流的民办教育也是我院不懈的追求。为使学生通过四年学习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型人才,经多次调研后,确定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调整来配合该教学模式。现将调整后的主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如下简要推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架分为三大块: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主要包含工具性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及专业知识

第一,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设置有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第二,人文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头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交际能力;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还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专业导论、人体工程学、透视学、环境心理学、写生实习、体育、入学教育与军训等课程。

第三,专业知识:①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施工的基本能力;熟悉有关的设计方法与软件运用;②了解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外人文历史、设计发展史,掌握设计创作表现技法、后期施工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③具有绘画基础;熟练运用设计软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成就。因此,在大学三年级及第七学期开设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max等)、室内设计I(居住空间)、室内设计II(商业空间)、室内设计III(办公空间)、景观设计I(环境景观)、景观设计II(园林绿化)、景观设计III(小区规划)、环境照明设计、装饰壁画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家具与陈设、室外小品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施工、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课程。

二、能力结构主要包含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由低渐高的递进式梯度层级。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认识实习、专业考察与调研等环节的开设都是为了锻炼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第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室内空间设计、户外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如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室内课程实习;景观课程实习;施工图课程实习;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习等。

第三,创新能力:具有审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安排有相关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三、素质结构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人、爱社会爱生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道义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有用之才。马哲、毛概、邓论、思修与法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修养和现代沟通意识。通过增设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课程,让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更好的熏陶。

第三,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艺术鉴赏与项目策划能力;熟悉图形图像处理,能够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设计软件,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熟练的设计项目工程施工工艺。像开设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都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很好途径。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形势与政策这三种类型的课程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为凸显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加大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在确保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课时充分的前提下,将知识构架中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构建起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素质结构中所需的文化素养层,以达到能力构架中第一梯度“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该阶段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达到第二梯度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学年和第七学期主要开设知识构架中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素质结构从文化素养层面提升至专业素养层,打造出能力构架中第二梯度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该梯度是通往第三梯度的阶石。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融汇整合前两个阶段的知识和素养,把学生四年的习得,提炼升华至第三梯度“创新能力”的塑造,完成能力构架体系的全面建设。

这种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建立在项目开发的基础上,专业主干课程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都是把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应用价值用一个清晰的任务说明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实训,在以班或组的团队工作情境中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与讲解。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与实际的企业生产、商业活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让学生有独立承担项目或部分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机会,学会自行组织、自我安排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还要求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持续下来具有一定难度,因为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格局,把重心由“教”转到“学”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自主能动的去探索发现式学习。学生除了要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外,最主要的还要能够把已知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我院除了在每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实训,于每学期末理论教学结束时,还特地开辟出一定的学习周次,来进行专门的实践教学,将理论和实践双重环节轮番进行合适可行的项目教学,为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课程体系构架的三大版块也并不是孤立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互生互长。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动了项目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慧.“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7(9)

2 王荻.项目驱动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

项目设计实践 篇11

一、项目课程设计要点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一个故障的排除, 一项服务的提供等。

项目课程的开发, 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所谓工作任务分析就是根据不同企业岗位群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学习项目设计的基础。所谓学习项目设计就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学习项目, 从而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的转化。设计学习项目应以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 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提升职业能力为标准。学习项目的设计既要贴近企业工作岗位, 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 具有可行性。在顺序安排上应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到综合, 先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先入门, 后逐步深化, 循序渐进。

项目课程是通过典型项目引导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一门项目课程可设计为若干个项目, 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之间及其模块之间, 其逻辑关系的依据是工作逻辑, 并因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某个项目与其对应的模块构成分解关系。

二、电工技术项目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对机电类专业就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结合维修电工等职业标准, 我们分析得出机电类专业在电工方向的基本工作任务为:

(1) 根据工作内容正确选用工具、量具及仪器、仪表;正确使用示波器、电桥、晶体管图示仪;能测绘一般复杂程度机械设备的电气部分;

(2) 识读常用的电气原理图及安装接线图;会按照操作规范完成导线、线管的敷设;会照明电路的安装检测、维修及常用配电板 (箱) 的安装与检测;

(3) 识读常用铣床、磨床等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独立进行常用铣床、磨床等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通电工作;正确分析、检修、排除常用铣床、磨床等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电路及电气故障;

(4) 正确分析、检修、排除小型交流异步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故障;

(5) 识读常见的电子电路图;具有简单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的技能;会依据电路图用基本门电路制作调试简单组合逻辑电路;会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门电路制作调试简单时序逻辑电路。

基于以上工作任务, 我们将原有电类学科课程《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拖动》, 维修电工、电子装配工等工种工艺学, 以及相关实训项目等科知识点进行分析, 分类归纳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将所有专业知识点分别分解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根据相近相关原则, 将基础理论知识全部融入操作技能之中。知识点分解后, 按照技能实践教学的主线, 将它们按项目化要求整合为《电工技术项目教程》一门课程, 再按照岗位实践分为电路基础、电气控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三个模块。其中电路基础为《电工技术项目教程》课程的基础模块, 重点以照明、配线与安装等技能内容为主线, 穿插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电气控制基础模块重点以常用电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常用控制电路的安装与维护等内容为主线, 穿插电动机、变压器原理、电气控制原理等理论知识;电子技术基础模块重点以常见简单电子线路的制作与测试为主线, 穿插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设计了每一模块的学习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设计学习项目和项目顺序时在保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同时, 尽量保持所穿插理论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局部完整性, 以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二是在设计各项目所包含模块时, 项目与模块构成分解关系, 在顺序安排上应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到综合。《电工技术项目教程》课程各模块项目设置及各项目所包含模块可初步考虑设计如下表所示, 鉴于篇幅所限, 每一模块所穿插理论知识在此不再赘述。

三、电工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

项目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弱化了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了重新建构。为了确保项目课程的顺利实施, 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组织模块化

将《电工技术项目教程》课程分为电路基础、电气控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相对独立, 便于灵活组织教学。同一模块可以集中专门时间完成, 也可以分散到学期的每一周进行教学。同时, 电气控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两个模块相互并列, 没有先后开设次序要求, 在平行班级比较多的情况下, 一学期可以二分之一平行班级开设电气控制基础模块、二分之一平行班级开设电子技术基础模块, 下一学期再相互调换, 从而有效放大教学资源, 使教学硬件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两倍。

(二) 教学方法灵活化

教师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不能局限于项目教学法一种方法的使用, 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如对必备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大项目可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 具体小任务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或行动导向法等;基本技能操作则采用示范法。

(三) 教师队伍工程化

项目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 项目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从目前情况看, 教师已具有一定的课改理念, 他们缺乏的是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指导。所以, 要使教师工程化, 教师必须深入企业第一线, 积累大量的项目实战经验, 提炼大量项目课题, 丰富教学内容。为了尽快使教师进入角色, 我们有计划安排教师主攻一个模块、熟练一项专业技能、参与一个模块校本讲义的编写、联系深入一个企业单位进行岗位实践。

(四) 教学环境企业化

《电工技术项目教程》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强、实践内容丰富的课程, 其大量的教学活动时间是在实验室和实践性场所完成的。因此教学环境应按教学工厂的理念设计, 将教室、实训场所有机地统一起来, 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 让学生边学边练, 边学边做。

(五) 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项目设计评价标准, 项目完成质量不应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学习完成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评价内容要由学生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组成, 教师应确立过程评价意识, 做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从而更加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电工技术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一)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工技术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以实践带出理论, 学生习惯于完成任务但不善于理论分析, 这样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不系统, 培养的学生因上手快在就业初期确实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随着时间推移, 这批学生就业延伸能力不强的短处暴露出来, 很多人因理论知识不系统而妨碍了自我提高、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如何在项目化课改中平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二) 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项目课程的能力

项目课程的实施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极高, 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 而且要有通过项目将理论和技能有机融合实施教学的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加强项目教学研究。在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教师有时不能很好把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度, 出现了两个偏向:一种是在教学中, 教师始终担心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会影响后续学习, 仍然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轻视实践;另一种是将项目教学与实习教学模式相混淆, 出现重技能、轻能力的教学目标的移位。

(三) 进一步优化所开发的项目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项目的选择及开发需进一步优化。在项目来源途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所选项目是否涵盖本专业工种鉴定标准, 并能着重体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四) 进一步探索项目课程的评价方法

进一步探索与项目教学相适应、遵循项目教学规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进一步探索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评价工具。

摘要:《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指明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 就是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电工技术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对电工技术项目课程设计思路、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及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电工技术,项目课程,项目课程设计,教学组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 2006 (8) .

上一篇:媒体播报下一篇:Co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