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素质教育(共12篇)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1
北京市将舞蹈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 形成了一门艺术教育的新课程。该门课程是2006年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与相关院校几十位教师一起组织, 在北大附小、八一中学、景山学校等学校进行了多年的实验,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创的新型舞蹈课。在课堂上看到, 学生们分成若干组, 学习一些舞蹈动作, 并自由编创表演。北师大二附中教师李伟说, 在这个课上, 重点不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重点是设计引导, 激发创新;学生课上不仅是学会模仿几段舞, 他们所展示的“舞蹈作品”完完全全是来自学生们自己的“原创作品”。吕艺生教授说, 素质教育舞蹈课按照每人一周一节, 每学期18次课, 统一采取“课例”的方式, 统一教学标准和测试标准, 已形成完整体系。
摘自《中国教育报》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2
马环环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和实施,奏响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号角。新标准本着“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涵,全方位创新课程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照新课程标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一、树立新的舞蹈教学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为了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幼教工作的幼儿园教师,[1]因此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树立如下基本理念。
首先,应“淡化技术,注重审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练就学生审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教师应通过舞蹈来启迪和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引导和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接纳和欣赏学生不断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应“淡化临摹,注重创编”。为了方便教学,临摹以前的组合、临摹别人的作品,是教师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伸手可得的方法快捷方便、省时省力,尤其适合刚踏人工作岗位的教师使用,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舞蹈创编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从原有的教材和教育模式走出来,而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把握舞蹈教育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
再次,应“淡化数量,注重兴趣”。舞蹈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不是由教授舞蹈的数量来决定,而是由激活学生的兴趣来体现。学生很容易对舞蹈课程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因此,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结束阶段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舞蹈教学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第四,应“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在舞蹈教学中也应是主动探究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学舞、跳舞、编舞的快乐过程。尤其是幼儿舞蹈创编课,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幼儿舞蹈的特点及动作规律,教师可尝试不事先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编排步骤,而只在他们有挫折、有困难时,在精神上、方法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只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音乐、探究动作、编排舞蹈、合作交流,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舞蹈的快乐,从而提升学生创编幼儿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新的舞蹈课程体系
(一)基本原则
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舞蹈是一项较为综合的活动,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并具有一定的活动强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人校前多数没经过严格的筛选,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舞蹈,且年龄偏大,基本都在18—20岁左右,其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因此科学有序、循序渐进地安排舞蹈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应突出时代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观念的转变,舞蹈教学日新月异。好的舞蹈内容能起到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耐人寻味的作用,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可以说,舞蹈内容不更新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没有时代精神的灌注,就没有生命。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挖掘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心理。
第三,应注重创造性原则。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其主旨,也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创造性思维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同时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动作元素,为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服务。因此,舞蹈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基础阶段,开设“舞蹈基础训练”必修课,以低难度的古典舞身韵为中心课程,对学生进行从元素、律动到动作短句,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练习到组合强化的训练,以达到放松学生肢体韧带,提高其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训练目的。同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简单的舞蹈小组合进行赏析,帮助学生了解舞蹈,提高其学舞蹈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二、三学期)为积累阶段,主要以民族民间舞为主,根据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藏、汉、蒙、维、傣常见舞蹈形式的基础内容压缩整合,编排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突出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不同与表演性训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舞台表演能力与舞蹈辨析能力。
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时能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素质的启蒙教育,[2]所以幼儿舞蹈和课例分析的学习必不可少,学生应掌握幼儿基本舞步、幼儿园舞蹈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将来能够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
第四阶段,为实践阶段。只有具备“教”和“编”的双重职业能力,学生才能完成今后幼儿园的教学任务,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园教师。[3]本阶段的学习重点为幼儿舞蹈创编与排练,创编内容包括自娱性幼儿舞蹈和表演性幼儿舞蹈,可以采用分析引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到“职能开发”的转换,[4]为后期校外实习实训奠定基础。
三、创新舞蹈教学方法
传统的舞蹈教学往往采用一板一眼的灌输式教学,这与当前新课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鼓励创造”等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大力创新舞蹈教学方法,通过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5]
(一)自主引导法
舞蹈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舞蹈知识技能的实践意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一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设计动作、情绪、队形等,从而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让他们分小组设计舞蹈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实践情景中,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体验感悟法
体验感悟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习惯形成及个体发展,主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包括观赏体验——综合探究——动作分析——动作内化——尝试表演——感悟反思等环节。
(三)案例探究法
此方法的目的在于以典型案例为切人点,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和互相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程序为:确定要探究的舞种——设计探究内容——收集信息——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评价——建立范型。
(四)情景模拟法
以就业为导向,还可以将舞蹈教学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之中。比如在教授幼儿舞蹈教学内容时,视学生为幼儿,视教师为幼儿园教师,模拟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学生可以在这种仿真、愉悦的场景中锻炼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文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文化市场;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2-2
经济全球化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世界多样文化的融合,多种族、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是世界共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直以来,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在教育领域引领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舞蹈课程教学根本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以及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契合发展。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层面上,通过教学改革,将舞蹈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创新人才。
一、高校舞蹈教学目标定位和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分析
舞蹈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作为一种起源最早的美学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更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舞蹈课教学目标定位与之存在一定差距,忽视了对学生创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部分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实践,不能在现有的艺术水平上进行再创作,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对此,高校舞蹈教学只有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被社会所需要。为了对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有更具体的认知,笔者对部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约谈,发现几点问题:
第一,与部分歌舞团、艺术馆等艺术组织结构领导交谈中,他们反映不少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不太适应工作岗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后还是可以胜任岗位的。
第二,与部分中小学领导交谈中了解到新来的舞蹈教师专业能力还可以,但是缺乏舞蹈创编能力,以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在教学初期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第三,与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创业初期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有资金上的,还有教学上的,其实是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担心上不好课,令学生家长失望,最后导致舞蹈培训班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切实认识到自身舞蹈教学中的不足,正视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间的差距,不断探索如何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技艺,较强的创编、表演、教学等实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其将来顺利就业、就好业作充足准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的有效措施
(一)遵循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以上对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舞蹈文化市场更青睐专业技能完备,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合理分配课程,增设舞蹈创编、音乐基础、舞蹈剧目等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创编基础培训做起,让学生多看、多学,多接触一些舞蹈作品然后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编舞思维去学习、去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积累,为实现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迎合和摘取不要千篇一律,要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抓住古典舞精髓,从其文化底蕴和思想内容入手,做到对舞蹈语言元素的精准编排,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舞蹈元素的运用能力和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除了熟练运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元素之外,学生还要掌握现代舞的艺术特质,强化作品的时代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要结合他们朝气蓬勃的特质开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国情、立足市场,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特征的舞蹈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在编舞中注重艺术元素和社会经济元素的协调平衡,使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同一作品中充分融合,并得到受众认可,以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实践环节的强化,以及与社会生活、舞蹈文化市场的融合提升,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注重教学实践,尽量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弱点与不足,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促进自身舞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舞蹈练习,在校内组织各类舞蹈比赛和形式不同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社会文艺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美学教学看,舞蹈是美学艺术,学生要了解它的“美”才能展现它的“美”,所以教学中不能缺少舞蹈鉴赏课。通过舞蹈鉴赏加深学生对优秀舞蹈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边鉴赏、边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同时也可让学生对受众的审美观有个普遍认识,把握大众的审美习惯,从而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舞的积极性
舞蹈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舞蹈没有兴趣,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舞蹈水平和艺术水准的。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榜样,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到专业技能学习活动中,为其今后从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组织教学,采用启发式、激励式等教学法,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编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指导者,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不断丰富,在这样情况下,教师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以不断武装自己,要提升教学水准,学会用多媒体、网络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组织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业能力不仅有了提升,也开拓了学生视野,了解了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现状,并针对它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应本着创新、多元的态度加强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因此,就要充分考虑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立足于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编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舞者。
参考文献:
[1]2008-2009年舞蹈市场分析及2012年舞蹈行业前景预测专题报告[EB/OL].www.Chinasqbg.com
[2]唐坤.百舸争流,将会是谁的春天———“中国舞蹈文化市场高峰论坛”一瞥[J].舞蹈,2006,(01).
[3]杨坤,涂晓毅.民族化与市场化———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当前趋向[J].舞蹈,2009,(06).
[4]杜鹃.浅析动作示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3,(23).
[5]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
作者简介:
小学舞蹈课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篇4
小学舞蹈课中的德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舞蹈的每个动作均有其特定的要求, 尤其是对小学生这种初学者而言, 必须经过反复的锻炼与练习才能保证一个舞蹈动作做到位, 而这个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 舞蹈练习不仅是掌握舞蹈技能的过程, 更是磨炼学生坚强意志的过程, 学生必须具备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我、敢于拼搏的精神才能坚持下来, 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这些良好的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其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还会进一步对其后续人格的发展、个性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于小学生而言, 舞蹈学习仅为第二兴趣课程, 因此通常是进行群体合作的团队舞蹈活动。这种集体学习的方法将学生置于一个集体的环境中, 而有些舞蹈动作更是需要与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 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 完成动作时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在集体环境中学习可以减少孤独感, 特别是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集体学习可以改善其离群的消极心理, 在互相合作中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自己则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 陶冶情操,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 尽管小学舞蹈课学习对象是小学生, 但是舞蹈特殊的艺术特色与鲜明的艺术风格也会带给其别样的感官享受;尤其是小学生活泼爱动, 舞蹈过程中的音乐伴奏恰恰迎合了其生理特征, 促使其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享受艺术的熏陶, 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小学舞蹈课融合德育教育的策略
1. 与舞蹈情境相结合, 激发学生情感
新课程改革中, 学生培养目标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等相关内容, 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舞蹈教学过程中, 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与思想性, 且其作为第二课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相贴近, 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掘出来, 结合舞蹈内容创设德育教育情境, 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的过程中, 提高其审美情趣与思想道德品质。如儿童舞蹈《尝葡萄》, 表现的是小姑娘在葡萄园里看葡萄、摘葡萄、尝葡萄的情境, 主要表达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 通过该舞蹈的表演与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其实舞蹈大多都有特定的主题背景, 如民族民间舞体现的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民族艺术的热情, 与其对应的恰好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此外, 舞蹈老师还可以编一些反映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小舞蹈, 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的同时, 产生对英雄的崇敬心理, 然后进行模仿, 直至演变为自身的习惯与修养。由此可见, 在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知教育, 在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 提高其组织纪律性, 从小学开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其爱国主义热情。
2. 通过情感互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常规课堂上, 学生与老师是师生关系, 而在第二课堂——舞蹈课中, 学生与老师则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 对其付出真情与爱心, 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人的道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也可以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心, 学会感恩;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产生敬佩、感激之情。正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有这种良性的情感互动, 所以两者之间可以建立深厚的师生之情,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而在这种教与学氛围中, 学生与老师彼此感化、共同进步、互相学习, 真实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由此可见, 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 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而且通过情感互动陶冶学生的性情。
3. 在舞蹈课中有意识地融入舞蹈历史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在人类未创造出语言之前就已经有了舞蹈, 因为最早人们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神态等来传递信息及交流情感的;后续经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声乐、语言腔调等, 从而产生了音乐与诗歌;所以舞蹈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小学舞蹈课程中, 可以将中国民族舞蹈、古典舞蹈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融入其中,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 而且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如学习民族舞蹈动作时, 可以向学生适当讲授相关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舞蹈产生的背景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学习古典舞蹈时, 则可以介绍相关的服饰、装束等。如儿童民族舞蹈《比绣球》的素材就来自于黔东苗族地区, 描写的是一群儿童在火把节时脚腕上系绣球欢快起舞的场景;而《庆丰收》则来自于朝鲜族民间舞等。当然, 由于小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要注意知识内容及表达知识的方法不可过于复杂。
三结束语
综上, 舞蹈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小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 不仅可以提高其审美情趣, 引导其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及表现艺术, 而且可以从中接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品质教育。通过各种舞蹈的学习, 引导学生了解丰富的民俗民情, 了解到各种文化艺术瑰宝, 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好, 从而让他们产生对中华大家庭深深的自豪感, 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另外我们要利用校外教育优势, 通过校外舞蹈教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树立民族自尊意识, 开阔视野,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舞蹈课教案 篇5
1.感受彩带的运动轨迹,尝试绘制彩带舞图谱;
2.在感受音乐和认识竖排队形图示的基础上,进行团体表演。
3.体验同伴间合作舞蹈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教师跳彩带舞:我让彩带跟我跳了一个怎样的舞
1.刚才我做了哪些动作
2.根据幼儿回答逐个示范动作。
3.出示相应图片,请幼儿尝试。
4.请幼儿跟着教师做动作。
二、请幼儿创编绸带舞。
1.幼儿分组制作舞谱,自我分配任务。
2.幼儿制作图谱,教师巡回指导。
3.张贴幼儿完成的舞谱,教师带领幼儿跳彩带舞。
三、变化队形跳绸带舞。
1.除了动作在变化,还有什么在变化
2.播放教师跳的绸带舞视屏。(有队形变化)
3.出示队形图(脸的朝向图),解决竖排、横排。
四、出示新图示,尝试看图谱跳绸带舞。
1.教师带领幼儿看图示跳。
2.教师带领幼儿跳。
3.面朝客人教师跳。
4.教师带领幼儿围成大圆,面向中间,在教师带领下跳绸带舞。
活动评析:
首先,我觉得在公开课中开展舞蹈活动,精神可嘉,一般教师都不太敢尝试舞蹈活动,一怕乱,二怕自身舞蹈素养不够,可是周教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舞蹈素养好,上课精气神十足,教态亲切。
其次,教师选用的教学策略也比较好,经过让幼儿绘制图谱来创编动作,完善彩带舞;运用视屏及图谱让幼儿明白如何变换队形,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活动的关键词是“舞”,应当让幼儿舞起来,从表到达表现,要让幼儿感受音乐与彩带的关系;舞姿与彩带的关系;幼儿的动作与彩带飘逸的关系;幼儿所有动作与彩带的关系。除了舞动彩带,身体也应当随着彩带舞动起来,最终的整套动作应当与音乐进行匹配,幼儿应当能够看着图谱,随着音乐,完整地演示彩带舞,音乐与动作应当配套。
舞蹈钢琴伴奏课教学效率提升研究 篇6
关键词:舞蹈钢琴伴奏 艺术修养 即兴伴奏 舞蹈音乐 即兴编曲 管理水平
舞蹈钢琴伴奏作为钢琴表演的一个艺术分支,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看重。舞蹈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每一个舞蹈钢琴伴奏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表达的音乐与舞蹈作品能够达到舞乐交融,乐舞齐鸣这样一个境界。将此作为教学的奋斗目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效率。
一、 提升舞蹈钢琴伴奏教师专业化水平
1. 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高度的音乐素养
舞蹈钢琴伴奏教师的基本音乐素养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等。而高度的音乐素养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得想象力和音乐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充分了解各种舞蹈类型音乐的节奏特征,按照各民族的调式音阶进行和声编配的能力、音乐和舞蹈有效的合作力等等。作为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高度的音乐素养,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提高舞蹈艺术方面的修养
舞蹈伴奏者直接参与舞蹈艺术的合作,伴奏者仅有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是不够的,需要大量的查阅舞蹈艺术发展史的文献,了解不同时期的舞蹈类型与音乐表现风格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作品,将这些珍贵的音乐与舞蹈形式珍藏在记忆深处,同时这些记忆将成为未来舞蹈音乐创作的艺术源泉。例如欣赏“舞剧大师”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等。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民族芭蕾舞剧《鱼美人》。优秀的古典舞作品《爱莲说》、《扇舞丹青》以及历届的“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经典剧目等。
3.钢琴演奏艺术技巧
钢琴演奏技术是一种能力,概括为手指运动的灵敏、灵活、独立、力量、速度、反应等,对这些方面要控制自如。扎实的演奏功底是弹好伴奏的基础条件,要想将舞蹈音乐表现力发挥的淋淋尽致,必须多接触各时期的音乐作品。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练习,熟练的掌握技能技巧。在训练技巧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其曲式特征,注重作品的表现力,提高手指的控制能力。只有提升钢琴演奏技巧,舞蹈钢琴伴奏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4.即兴演奏与即兴编曲
舞蹈钢琴伴奏教师的即兴演奏能力决定着舞蹈课堂的质量。音乐赋予舞蹈动作生命力,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运用适宜的力度、速度、和声、织体来衬托背景、描绘意境、渲染气氛、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活动是在一瞬间完成,灵活性、即兴性在舞蹈钢琴伴奏中尤为重要。例如芭蕾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中常见的,一个把下擦地组合动作融合了小踢腿、四位转、小跳,那么音乐的力度、速度、重拍、伴奏织体都应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这时较强的即兴伴奏能力可以瞬间将动作与舞蹈融为一体。
即兴创编的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一个钢琴伴奏教师都是一个“舞蹈音乐作曲家”。即兴编曲的能力是结合舞蹈课堂教学的特点创编出恰当的乐曲的能力。需要深度的学习和声及作曲理论知识,同时舞蹈钢琴伴奏工作不应局限于课堂,课下的积累尤为重要。例如民族民间舞课堂经常出现,根据舞蹈动作以及内心的活动,即兴创编两个八拍的音乐,或者根据意境创编一段开场音乐,这就需要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大量的音乐素材和以及音乐理论知识最为支撑,所以即兴编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 舞蹈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的和谐共生关系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教师表达的音乐学生是否能够领会?这就对于学生而言要具备一定得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耐心的音乐启示和辅导,告诉他们舞蹈的线条和句法、节奏、呼吸、动律感。让学生更喜欢音乐从而细腻的表达音乐,动作与舞蹈融为一体。舞蹈和音乐从一个基点上出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融合在一起,达到技术融合、音乐融合、内心融合的至高境界,最终达到二者的和谐共生。
2.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伴奏者能够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动作的呼吸点,更好的将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巧妙的融合到动作中去,感觉每一个音符都表达着动作的深层内涵。教师与学生互相商讨,明确音乐的高潮与动作的爆发点,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舞蹈作品。这样长期训练使学生在提高舞蹈表演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舞者的表演力和感染力,有助于舞蹈伴奏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 深入研究不同舞蹈类型的钢琴伴奏选曲分析
1.芭蕾舞基本功训练
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选曲,除了选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钢琴伴奏曲集》之外,还应多选一些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根据动作的特点和训练的目的进行“音乐编辑”选择与节奏节拍韵律一致的音乐素材,作为训练和演出的音乐伴奏材料。例如快节奏的小跳、五位擦地,可选择欢快的《闲聊波尔卡》、《 少女波尔卡》,例如单腿蹲、划圈可以用抒情的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夜曲集》、《肖邦圆舞曲》,控制组合可以选择门德尔松的《四季》舒伯特的《即兴曲》等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编辑”形成符合芭蕾舞蹈动作训练的舞蹈钢琴伴奏音乐。
2.古典舞基本功训练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伴奏选曲,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的中国作品。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来,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节奏特点很突出,节奏上多为附点和切分。节奏特点有赶有抻,如前赶后抻、后赶前抻、两边赶中间抻等。中国民族器乐例如:古筝、古琴、琵琶等,中国民乐作品非常适合古典舞的动作特征。例如把下控制曾选用过古筝名曲《茉莉芬芳》、《云裳诉》把下技巧可选择《金蛇狂舞》、《喜洋洋》等欢快的民乐合奏音乐作品,更能彰显古典舞的韵味与魅力。
3.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大多数为指定音乐,有一部分为即兴创编的音乐,这就需要大量的搜索音乐素材,多听一些当代的经典民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都应该去欣赏,聆听的同时多领会其创作风格。例如东北秧歌可选择一些当代的喜气的新民歌,例如张燕的《喜事登门》于文华的《欢天喜地》可以运用到手绢技巧组合中。蒙族歌手的《我从草原来》、《梦中的额吉》、《天边》等音乐素材运用到蒙族舞蹈顶碗组合中。快板的《赛马》运用到马步组合中。维族可以选用《欢乐的跳吧》、《丝绸之路》等等,藏族的《天边的情歌》悠扬的异域风情可以用在弦子组合。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多去聆听多欣赏民族音乐与舞蹈,选择优美的音乐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4.古典舞身韵
古典舞身韵的音乐选曲,除了现有的《中国身韵钢琴伴奏曲》之外,还应多选择一些具有中国风的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通常以线性思维为主,旋律悠扬婉转,节奏韵律舒缓、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古典舞身韵的伴奏音乐必须含蓄,起音如蜻蜓点水般羞涩,落音如落花般宁静淡定,呼吸轻柔句法绵长。最近流行的古风钢琴曲也可以运用到古典舞身韵钢琴伴奏中去。例如:《黄花瘦》《秋月梧桐》《独坐幽篁》都是很好的音乐素材。可根据舞蹈动作特点和节奏的需求,选择恰当的乐曲作为舞蹈身韵伴奏曲目。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绵长,刹那间空气中流动的是春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掌握这一音乐特征,仔细品味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律之美。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教学制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1.加强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本校学习和走出去学习两个机制。加强校本研究,组建专家扶持系统、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互助系统、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走进高校进行学习和提高,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效率。
2.领导深入课堂掌握一线教学情况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及时掌握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校领导参加每周教研组的教科研活动,了解教师的业务问题以及困难,及时的为教师排忧解难,时刻的关注教学进展与科研进展。
3.加强教学质量检查,及时教学信息反馈
首先日常检查随时进行,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其次定期检查,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检查,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备课情况,以及课堂的应变能力等。通过教学质量分析认真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教学制度。促进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面向大学课堂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效率底下的问题,提高舞蹈伴奏课的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的与学生互动,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气氛。学校的管理同样也是教学效率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良好的管理促进课堂的优化,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组成一个优质的学校!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不懈努力只为创建一个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菲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杨洪涛,李慧琪.舞蹈钢琴伴奏小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1).
[3]荣胜霞.浅论舞蹈钢琴伴奏教学艺术[M].民族音乐,2009.
[4]刘淼谷.琴键上的舞蹈—舞蹈钢琴伴奏之综合能力探讨[J].艺术教育,2010(6).
[5]何磊.舞蹈钢琴伴奏教学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2(9).
[6]李碧莹.浅析提高大学生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J].俪人:教师,2014(4).
[7]黄彦虹.浅析舞蹈钢琴伴奏的音乐素养[J].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2013(3).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7
舞蹈课是本专业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遵循师范院校培养目标, 突出师范性质, 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 精选教学内容, 重视艺术实践, 体现舞蹈课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关系, 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艺术人才。现今社会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舞蹈教学工作, 为满足社会需求, 在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 保证舞蹈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现今在各院校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 是专业课之一。按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舞蹈课进行安排。如:运动会上的舞蹈表演、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以及技能比赛等, 从而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还加强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舞蹈课的意义
1、改善身体结构、塑造良好的形体
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 个人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 不仅使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 还包括健美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使爱美天性从自然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 使之能陶冶情操, 提高境界, 开启心智,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形体与舞蹈教学中的姿态、礼仪、柔韧、形体操、矫正操等都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全而发展, 培养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使她们动作优美、体态矫健, 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确姿态得以矫正, 塑造自己理性的健美形体。
2、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活动是促进学生各种审美要素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个体审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要使学生吸引审美文化的营养, 从而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素质, 必须通过他们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的情感表现成为可能, 而且使她们在具体的审美感受中, 接受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成果。
在舞蹈课中, 会学习简单的各民族民间舞。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 音乐来认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以及任务特征。也有根据主题内容, 通过认识、理解选择适应时代的特征, 进行自己组织编排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他们智慧、情感和才能, 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兴趣和热情。舞蹈课中可以欣赏各个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组织用中外著名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知识进行赏析活动, 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涵, 满足学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 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成为激发人进行墨中活动的推动力。舞蹈课中会学习集体舞蹈及创编,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拍一些舞蹈。可以在自习时间、午休时间和课余时间, 根据校园主题节目等进行开展。便于学生工作以后可以适应工作需求, 例如:运动会、联欢会、儿童节等, 给学校增添文化气息, 学习了舞蹈可以使学生在编舞的过程中有“新理念”“新思路”。学生编出了舞蹈, 在编排过程中找到窍门, 找到乐趣, 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方法, 慢慢会对舞蹈及创编有学习兴趣, 也可以增加自信心, 有了学习兴趣, 找到学习窍门, 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找到一些方法,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有舞蹈创编的能力和教授舞蹈的能力
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不只要将舞蹈表现出来, 还要具有舞蹈创编和教授舞蹈的能力。
小学的音乐课中, 多数以学习儿童歌曲为主, 所以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舞蹈创编就是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等特点, 创造出适合少儿的舞蹈。小学音乐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 舞蹈内容要靠教师自己去挖掘, 在日常教学中, 就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舞蹈因素, 经常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入舞蹈。比如说你学习歌曲《老动作光荣》, 是妙穴学生大扫除的情景, 在动作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尽量把学生在大扫除中扫地, 擦窗户, 拖地的动作, 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项。作为初教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以后, 有责任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 在自己的教育领地内, 努力的培养和发展好学生的艺术潜能。
5、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有效策略
一、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独特性
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 能够通过舞蹈对幼儿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学前教育教育的舞蹈课学要体现儿童的思维与心理特征。
2.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系列性
应该体现在整个幼儿舞蹈学习上, 即对舞蹈产生兴趣、增加认识, 掌握舞蹈门类基本风格等完整教学思路的系列性。
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科学性
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少儿各年龄段的生长规律与特点, 在教学中严格贯彻身体各部位、各关节, 以及各韧带的张弛有度, 既要保证幼儿的正常发育, 增强少幼儿的艺术素养, 又不能损害他们的身体。
二、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1.基本功训练
内容可能枯燥无味, 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训练时间, 并需要注意在初学时将其与身韵结合起来, 根据训练部位的不同归类组合, 配以优美的音乐, 深入浅出, 由简到繁, 要有规律地、递进式地展开训练与教学。
2.民族民间舞
主要表现为对舞蹈组合的学习。目的在于了解和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 掌握所必需的舞蹈词汇,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舞蹈语汇库,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自身各部位的灵活性, 加强身体四肢的密切配合程度, 使舞蹈动作更加地协调统一, 真正寻找到美的感觉, 有效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要求学习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要同眼神密切配合起来, 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 可以说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必要的动作。
三、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热爱舞蹈, 结合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平心先生说:“舞蹈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自我美、认识自我美、鉴赏自我美、创造自我美和超越自我美的一种美育形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鉴别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和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以及成功的人格力量。”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通过大屏幕展现舞蹈的美, 让优美的舞姿和严谨的解说词, 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而充分感觉美的享受;通过对舞蹈起源的讲授, 让学生知道舞蹈是人人都会的人体动作的艺术表现;介绍舞蹈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舞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既能传情达意, 又可强身健体, 既是交流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还能培养和提高舞蹈者的良好心理素质与心理水平。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舞蹈, 有兴趣学舞蹈。
2.改变单一式模仿教学, 以说为主, 讲做结合, 在教学中突出舞蹈基本动作知识的作用
吕艺生教授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 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最密切的课。”根据这种特性, 我们采用方法使学生把看书、练习、课上回答提间、观看示范所接受的信息综合在一起, 通过逻辑思维较快地用形体体现出动作。例如在学习古典舞组合山膀动作时, 教师先口头叙述手的形状是兰花掌, 起点为双手叉腰, 路线和方位是右手经下弧线从3点撩至头上, 从体前盖下划一个立圆, 再从3点撩起与肩同高, 臂保持弧型推腕亮相, 指尖朝斜上位, 眼视1点, 既为单山膀, 同时右脚后撤成小踏步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师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重点讲解和示范, 然后提更高的要求, 强调气息与动作的配合, 使学生逐渐理解舞蹈动作上的呼吸与想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把僵硬、机械的动作赋予生命力, 增强学生动作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3.改变学生单纯掌握动作, 为掌握动作规律和学习规律, 重视学生思维活动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说:“学生只有在已知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基础上, 才能学习和掌握新的舞蹈知识和获得新的技能。要想让学生理解未知的概念, 必须把未知概念真正在学生思维进程中纳人已知的概念中去, 使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逻辑关系, 而新的素质能力训练在原有的素质能力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所以, 在舞蹈教学中, 不仅要进行动作的传授, 还要启发学生挖掘动作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动作的艺术韵味。让学生意识到动作既是人体的运动, 又是人内在气质、内心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切动作都有其规律性。如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逢提必沉、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同时, 一切舞蹈动作又都是以情而舞的。在学习舞蹈时应追求动作规律和情感韵律的理解和把握, 如虽然中国古典舞动作的运动路线与轨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离不开平圆、立圆、8字圆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 而人体要形成这三个圆的运动, 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因此,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时, 边讲边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规律, 从反复的练习中把握。同时,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强调在掌握动作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的韵律。学生所学动作舒展流畅, 转换巧妙, 增添了美的感受。通过掌握动作和组合的内在规律, 学生不仅学得快、记得牢, 而且能独立思考间题, 培养了学生细观察、勤思考、求创意和苦练加巧练的学风。在课堂练习与测验时, 组织学生互看、互评, 在相互观摩、评议、指正、辅导的过程中, 见仁见智, 营造人与人、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团结合作、共同竞争的氛围。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倡创新是说避免单纯模仿, 强调人的发挥, 不能是照葫芦画瓢地一个模式。“教与学结合得好, 越学越觉不足, 越觉不足, 越要学;越教越会发现自己的缺陷, 也越能激发自己自强的精神, 使教不断得到改进。”吕艺生先生的这段话, 指出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为此, 我们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舞蹈动作和简易组合的时候, 有意识地布置了“在假期教你周围的小朋友一个舞蹈组合并写出心得”的作业, 而且并不规定要教哪一种组合。遵循着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 最终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实践证明, 应用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策略, 结合多种研究学科的研究成果, 加以概念指导动作和以讲、问、做相结合代替教师单纯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的教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舞蹈课预习、听讲、看示范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学生对舞蹈课由怕学、厌学变为想学、会学, 堂堂课上都能动脑、动口、动眼、动身体, 全身心地投人学习。学生逐渐变得脑子快、眼睛尖、耳朵灵、胆子大、增强了自信, 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2]平心.试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 (3) .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9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知识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知识的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 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杨振宁博士在比较外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中国学生在中学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目了, 而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做, 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根据现代创造学理论, 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发和发展的, 没有适当的条件, 人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 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 优化创新教育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环境和条件。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观察力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也是舞蹈作品创造的源泉, 只有具备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敏锐能力, 才能不断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善于从观察中找出对比, 从对比中找出窍门、找出本质, 这样才能把握时代, 反映社会与生活, 创造社会与生活。比如:学生做“根雕”的造型, 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树根或展览品, 找出根与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结构、形态, 再来塑造“根雕”的造型。结语时代需要创造性教育, 艺术的创造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作为现代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舞蹈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 及时赞许和鼓励学生的成就, 是活跃教学气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而传统教学中, 课堂气氛总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此, 教师要优化创新教育文化氛围,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 最大限度地创造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 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例如在舞蹈编导课上, 可以由教师先播放一段音乐, 让同学们完全放松自己, 使每个人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都勇敢地去舞动自己。音乐结束之后, 你会发现,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 大胆去发现新的舞蹈语言这一过程中, 将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创新性舞蹈动作。这是因为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往往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 并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 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三)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阻碍创新发展的四大因素中, “创新认知非凡化”是其中之一, 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创新就是重大突破和发明创造, 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这样的错误观点。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后, 就能消除。至于发散思维受阻、思维标准化、知识无活力化则可以说是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 主要表现为思维功能僵化、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因此, 我们要在鼓励学生在“求异”上下工夫。所谓鼓励学生“求异”, 是指教师在舞蹈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考虑, 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 灵活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舞蹈教学中, 笔者经常要求学生以一首歌曲为背景音乐, 编出几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舞蹈、或同一风格而表达不同内容的舞蹈情节, 也可以在同一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将舞蹈延伸开来, 成为两段故事情节截然不同的舞蹈。这样的训练, 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舞蹈的多变性, 大胆地使用肢体语言, 还可以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 不断提高舞蹈创新的能力。
由于传统的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很深,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否则, 学生“求异”的积极性很容易受打击。所以, 尽管学生的创新作品中有些地方不切实际, 有些动作或段落的连接不够流畅, 导致整个舞蹈不能表达出舞者所要讲述的内容, 但是我们仍要为学生的创新感到骄傲。毕竟,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四)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研究表明, 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从而促进创新。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表演欲, 巧妙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 创设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舞蹈所表达的是舞者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的创新取决于思维的创新, 而培养创新性思维则需要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起。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大学编导课上, 可以先由教师选择简单而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动作的基础上把动作延伸下去, 形成一个短小的舞蹈组合。接着,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 让大家根据音乐的旋律去寻找舞蹈的动作, 最后找出音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并随着歌曲、乐曲来设计、创作舞蹈的动作, 编出完整的舞蹈作品。
(五)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舞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当做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如舞蹈欣赏, 一般是学生一边观看舞蹈作品, 教师一边讲解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则能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又可以开发储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能源和潜力。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时, 才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由机械模仿转为思维型的学习, 由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即兴舞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让他们在即兴舞蹈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 在检验中调整自我表现, 发挥主体积极作用, 真正成为创作主体, 从而引导学生走上艺术创造的道路。
三、结束语
舞蹈课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中职,舞蹈课,应用研究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基本素质, 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 以及提高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创编幼儿舞蹈是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因此,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就不能忽略舞蹈技巧与创编实践、理论学习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但长期以来, 舞蹈教学方法延续的都是“我教你模仿”的陈旧灌输方式, 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舞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实践中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文将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主动地配合教师,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 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思路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二是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这恰恰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最重要和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狭义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1. 了解学生舞蹈基础水平。
不同年级的学生舞蹈基础和心理诉求不同, 同一年级的学生素质、特长和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舞蹈基础水平, 充分尊重各自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舞蹈水平, 分成不同的组别 (基础组、提高组、创编组) , 并分别施教。基础组教学适合基础一般, 需要整体提高的学生;提高组适合有不错的舞蹈基础, 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的学生;而创编组适合舞蹈素质过硬、有一定想法和能力的学生。分组后, 教师集体讲解, 再选出个别好的学生领练, 教师分组逐一指导。
2.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每节舞蹈课教师都要依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及教学设备条件创设情境, 以渲染气氛, 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动作的“语汇”情境, 让其产生相应情感, 顺利进入主体角色地位。
(二)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创新性
为了使探究性教学模式真正取得成效, 除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外, 还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 更新教学目标。
以职业岗位为背景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首先要明确当前就业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坚持以职业岗位为背景, 就是要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预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岗位需求为根本原则, 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2. 创新教学设计。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 要充分认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在教学层次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 摒弃传统的习惯方式, 选用特色的教学方法,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学生各自的身体条件及舞蹈素质, 分组进行教学, 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示范教学, 主要是在课堂进行, 但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可以是课堂上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如让学生以创编舞蹈为主题进行探究, 可以布置前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搜集大量优秀的幼儿民族民间舞作品进行赏析, 然后尝试自己创编;也可以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评价, 然后建议。这样一来, 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 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 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 挖掘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 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进行, 也不只是依赖教材, 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主题, 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及时交流的特点, 挖掘教学资源。教师寻找适合学生探讨的主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 学会利用互联网的各种搜索方式及交流方法开展学习。如可以结合当前网络热门的一些舞蹈, 以“舞蹈与情感”为题开展探究活动;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动作, 开展“童眼看舞蹈”的主题探究;又如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进行的相关舞蹈排练, 可以搜集作为自己的资料库, 教师也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踏歌起舞
—蒙古族儿童舞创编教学设计
【学科】舞蹈【课题】蒙古族儿童舞创编【对象】学前教育三年级【课型】技能课【课时】2课时 (80分钟) 【人数】24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蒙古族儿童舞动作的创编方法
2.能力目标:基本要求, 完成蒙古族儿童舞的简单创编;提高要求, 让学生学会带着激情踏歌起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蒙古族儿童舞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蒙古族儿童舞动作创编方法
2.难点:如何增强蒙古族儿童舞感染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前置任务:将学生分组, 以幼儿园大班教师身份, 尝试创编蒙古族儿童舞段。要求每组搜集一个蒙古族儿童舞蹈视频与自创的舞蹈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教师开通个人博客, 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舞段拍成视频, 连同搜集到的相关视频上传至教师的博客, 进行交流、回帖评价,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学先做, 在做中感悟和体会。
【教学过程】见下页表。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有一个有效的主题: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水平提供一个有效的主题, 并以主题探究引领课堂教学, 无论是课前的创编, 课中讨论、概括, 到课后的作业运用, 都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主题相结合, 通过设疑—分析—释疑, 调动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主题去学习, 就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强的创造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幼儿律动对高专舞蹈课的意义 篇11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律动特点颇有研究,顺从幼儿律动带来的有利方面,积极交幼儿律动发展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日常。幼儿律动在教师指导下,会结合动作练习、音乐欣赏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幼儿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幼儿 律动 高专舞蹈课 意义
一、幼儿律动的分类
在幼儿的律动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行进律动
在幼儿的脚步前进长体现的律动,为幼儿的行进律动。这种律动主要是在幼儿想进走动中,形成一定的律动性,通常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作练习,使得幼儿的行进存在节奏感。比如,教师会以一定的模板展示给幼儿,在训练时会选择相应的曲目来进行,如训练幼儿学军人走路是最常见的行进律动训练,并会以义勇军行进曲来进行伴奏,带动幼儿的律动。
(二)节奏律动
这种律动最重要的是背景音乐,在浓厚的音乐中进行律动练习,加强幼儿动作与节奏的切合度,以此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这种律动练习中,通常教师会引导幼儿利用身体手、脚、头等部位进行有节奏的律动,比如摇头、拍手以及跺脚等动作。实际联系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律动感较强的背景音乐进行伴奏。
(三)模仿律动
模仿律动是幼儿律动练习中常见的律动形式。这种律动主要以幼儿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模仿相关生活中的动作,比如刷牙这个动作,或者洗脸这个动作,如何将这些动作变得有节奏感,是需要加以练习的,并且在这种律动形式的练习中,也会播放相应的情境音乐。除了生活中的动作模仿以外,也可以模仿特定大人的动作,比如工人的动作、农民的动作等等,在联系过程中,背景音乐要随着模仿对象的不同而放置不同类型的情境音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动作律动
动作律动也就是一些步骤相对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舞蹈中属于最基本的动作。这种律动,需要教师拥有牢固的基础舞蹈技巧,向幼儿展会基本舞蹈动作,幼儿加以学习模仿。也就是说,动作律动可以说就是基础的舞蹈,这对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保持动作准确,还要保持身体的整齐和协调。在动作律动的练习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律动美感以及舞蹈情感。
二、幼儿律动对高专舞蹈课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及表达
幼儿的律动对高专舞蹈课来说,是十分基础的能力,幼儿能够通过基本的律动,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在律动练习中伴随着音乐等,能够积极触动幼儿的视觉、触觉以及听觉等,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律动中,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与音乐,并认识到自身的律动与周围情境的基本联系。幼儿在动作的律动中,会形成一定的肢体记忆,肢体记忆在幼儿这个阶段,比意识的记忆更为有效,对其舞蹈基础的培养十分有效。另外,幼儿律动会促进幼儿的情感教育,增强幼儿自信心,实现幼儿的开心和愉悦。一旦幼儿开心了,就会寻求开心的表达,将高兴的情绪利用律动动作有效表达出来。
(二)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这个阶段,其可塑性十分强大,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这个时期是最佳时期。而幼儿信管的养成与幼儿律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反复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利用幼儿律动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十分有效。比如在模仿律动形式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洗手律动,利用生活中洗手的场景,加以背景音乐,形成幼儿律动,这不仅是对幼儿律动的训练,同时也促进幼儿勤洗手习惯的养成。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礼貌律动,将基本的礼貌礼仪融入其中,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培养基本节奏感
幼儿喜欢变达自己的心情个情绪,并且天生喜欢动。但是在幼儿这个阶段,其语言系统还不成熟,许多心情无法用正确的语言顺利表达出来,如果幼儿不能足矣用语言表达,便会使用肢体的活动来表达,这也是幼儿天生的能力。而幼儿律动的教育和联系,能够促进幼儿对肢体运动形成更深的理解,帮助幼儿懂得什么心境应该用什么样的肢体律动来进行表达。为此,幼儿律动的练习,能够促进幼儿对音乐以及动作的理解,培养幼儿动作的基本节奏感。教师通常可以播放不同形式的音乐,指导幼儿在各种音乐背景下,应该做出怎样的节奏动作。
(四)培养幼儿艺术感知能力
对于高专舞蹈课来说,艺术感知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对幼儿律动的培养,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的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可以说,幼儿天生便具有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感知与情感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育中,教师通过利用幼儿的律动结合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开展一些力律动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实现感知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律动具有其天生的一部分,而通过幼儿律动增强幼儿的节奏感、理解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则需要通过教室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对幼儿律动的发展,对高专舞蹈课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岳娜.幼儿律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J].劳动保障世界,2016,15:19+21.
[2]王丹.律动在幼儿教学中的教育价值[J].才智,2014,29:177.
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篇12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 也是内外统一的协奏曲, 随着舞蹈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又有怎样的重要性?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舞蹈课就是为舞蹈艺术实践而服务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说明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承的。
1.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舞蹈教学主要是传授舞蹈的表演素材, 因此舞蹈院校一般都将教学与舞台实践作为自己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人们把舞蹈排练与演出看作是“组装车间”, 舞蹈教育应尽早、尽多安排演出, 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把课堂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促进教学的再提高。舞蹈课是学生积累知识、为舞蹈艺术实践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舞蹈课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肢体动作, 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智力素质和体能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因此, 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 来促进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2.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舞蹈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
舞蹈教育是知识性教育, 素养性教育, 是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力, 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通过舞蹈教育, 使新的一代人能成为起码的舞蹈欣赏者, 成为鉴赏家和批评家。能否实现这一目的, 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 了解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和力的特征, 要能使用自己的视觉与听觉器官, 增强对人体动态的感应能力和敏感性。为此, 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参与舞蹈活动, 增强自己的舞蹈感知能力。
(2) 舞蹈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舞蹈专门人才。
舞蹈专门人才,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专业人才, 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中, 舞蹈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
(3) 舞蹈教育对审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中,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已成为共识。从王国维的“美育即情育”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情感的性质, ”现代美育家们更注重美育情感教育作用的现实效果, 它能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渗透人们的心田, 感染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当舞蹈作为美育手段时, 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从情入手, 以情带形, 以形显情, 要致力于通过美的舞蹈形式手段, 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交流, 达到振奋情绪, 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艺术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 由此可见, 舞蹈课必须与舞蹈艺术实践挂钩。离开了实践, 任何艺术和技巧都等于纸上谈兵。注重实践就是强调锻炼, 这种艺术锻炼和实践,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课所学的知识要通过实践这个平台得到检验和提高。“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 它们是相辅相承, 是不能割舍的血脉。
三、以舞蹈实践来促进舞蹈知识的学习, 以舞蹈学习来促进艺术实践的质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唯物辩证法早已把理论与实践的应有关系分析得淋漓透彻, 但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 实践应为理论提供基础和依据, 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达至“二次飞跃。”舞蹈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展示, 不仅能演, 而且也能编。让学生共同体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得以发挥。舞蹈课只是艺术知识的吸取, 而舞蹈的艺术实践则是舞蹈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提高。
四、谈谈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
刚学舞蹈时, 我对“舞蹈”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舞蹈, 但认为“蹦蹦跳跳”就是舞蹈的全部。学校开设了芭蕾舞舞集训课。这也是我在舞蹈方面成长的第一步, 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舞蹈需要基本功, 不知道舞蹈需要表现力、眼神……更多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舞蹈的内涵, 身体比较僵硬, 动作不到位, 表情也很不自然。在台上也只是勉强能把舞蹈动作做出来。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 在芭蕾集训课上, 从基本的站立姿势开始, 通过芭蕾集训我发现自己能舒展的做舞蹈动作, 走路时能保持亭亭玉立的姿态, 基本功也有了渐长, 对舞蹈的学习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 使我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经过多次在台上的实践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舞蹈课对舞蹈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课上学到的知识, 展现给大家, 再通过表演去寻找欠缺的知识, 再通过课堂去掌握。这是进步很大、提高很快的方法。这些都要归功于舞蹈艺术课的教育和实践。舞蹈艺术是无限的, 而舞蹈课是有限的, 时间长了, 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用的, 那么就要不断的再去学习、去运用。相反, 没有实践, 学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有更好的升华。
摘要:为了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本文从舞蹈课对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课的指导性中分析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并结合自身体会阐述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舞蹈课,舞蹈实践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2]魏传义主编, 《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3]参考北京舞蹈学院资料.《中国舞蹈教学》.
[4]于平.《舞蹈形态学》.
[5]赵丽敏.中国古典舞神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舞蹈课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生舞蹈素质教育10-29
通过舞蹈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10-13
舞蹈基训课赏识教育05-18
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07-04
舞蹈课06-22
高中舞蹈课教学07-20
高校舞蹈课教学06-28
中职舞蹈课教学07-24
舞蹈课钢琴伴奏09-17
体育舞蹈选项课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