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腹泻病

2024-12-14

羊腹泻病(共12篇)

羊腹泻病 篇1

内蒙古阿拉善型白绒山羊养殖是内蒙古阿拉善盟畜牧业的主体, 约占牲畜总头数的85%以上, 是广大牧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据调查, 羊传染性腹泻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零星发生, 经过30多年遍布全旗各苏木镇, 用各类抗菌素类药物防治可暂时停止腹泻, 但是很快复发, 再次用药时不起防治作用。

1 基本情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东接巴盟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乌海市;东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平罗县相望;南交甘肃景泰县、古浪县, 宁夏中卫县、中宁县;西连甘肃武威市、民勤县, 阿拉善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 国境线长188.68公里。辖8个镇, 5个苏木, 总人口近15万, 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14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28.3%,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

阿拉善左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平均海拔800~1500米, 最高海拔3556米。全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 可利用草场4.6万平方公里, 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万平方公里, 主要有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阿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 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 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毫米, 年蒸发量2900~3300毫米。日照时间3316小时, 年平均气温7.2摄氏度, 无霜期120~180天。

阿拉善型白绒山羊是阿拉善左旗的优良畜种, 是广大牧民生产和生活资料, 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曾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据统计, 2007年6月末羊达到1189846只, 其中绵羊259680只, 山羊930166只, 分布于4750余户中。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北部是以放牧为主的纯牧业地区, 骆驼和内蒙古白绒山羊是其主要的畜种, 其中内蒙古白绒山羊约占牲畜总头数的85%。该地区相对草场面积较大, 但草场贫瘠, 产草量低, 风力大, 气候恶劣, 属于典型的荒漠草原地区。主要植被有珍珠、红砂、霸王、梭梭、红刺、棉篷、蒙古包大宁、球果白茨等。内蒙古白绒山羊是该地区主要的畜种, 约占该地区牲畜总头数的85%以上, 而且山羊品质好、生产性能高, 是内蒙古白绒山羊的中心产区。

近年来, 随着降雨量的逐年减少和草场的日益退化, 牧草生长不良, 导致山羊营养缺乏, 出现各种营养性疾病, 其中羊传染性腹泻病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给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阿拉善左旗羊传染性腹泻病史调查

本旗于1978年在原锡林高勒苏木新井嘎查首次发生了一种慢性顽固性拉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当时仅限于4个畜群, 发病率11.5%。在近30年的时间里, 由当时的4群羊传播至目前全旗12个苏木镇, 发病畜种由绵羊发展到山羊。由于该病的病因未搞清, 防治难度大, 加之受资金等因素制约, 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疫情蔓延到吉兰太、巴润别立、嘉尔嘎拉赛汉、腾格里、敖伦布拉格、额尔克哈什哈、温都尔勒图、宗别立、巴彦木仁、乌力吉、巴彦浩特、巴彦诺日公等12个苏木 (镇) 。受威胁羊60余万只, 疫区羊的感染率30%, 发病率12%以上。

该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性极大, 牲畜染病后, 膘情极度消耗, 生产性能下降, 一部分丧失经济价值, 严重的衰竭死亡。每逢冬季枯草期, 补饲头数增加, 不仅消耗大量饲草料, 而且大批死亡, 每年因病死亡牲畜1.5万头只, 价值300多万元;山羊绒减产1万千克, 价值200万元;肉、毛减产造成经济损失约150万元, 年经济损失高达65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目前, 全旗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已达3000多万元。牧民反应强烈, 要求研究解决。

3 临床症状

病畜初期往往没有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逐渐明显。病初为间歇性拉稀, 逐渐变为顽固性拉稀。粪便如稀粥样, 粪便呈现黑褐色, 常带泡沫或粘液块, 有恶臭。病畜逐渐消瘦, 被毛蓬乱褪色, 皮肤失去弹性。也有个别羊不出现任何症状, 只表现日渐消瘦, 眼结膜苍白, 体温正常, 食欲良好, 渴欲增加, 一般经1~3个月因衰竭而死亡。羊慢性拉稀病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发病区域逐渐扩散, 养羊的地区均可传播, 从发病季节来看,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羊无性别、年龄差异, 但是山羊明显高于绵羊。

4 剖检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的特异性病变常出现于空肠后段、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区域。肠粘膜显著肥厚, 形成脑回状皱褶, 皱褶表面往往见有充血、出血, 有的粘膜表面呈天鹅绒样, 很少见有坏死, 更不见干酪样钙化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苍白, 切面多汁。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粗大呈绳索状。

5 防治情况

对发病羊曾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 呋喃唑酮、异烟肼、甲硝唑、病毒唑、抗病毒1号、止泻散、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抗菌素类、中成药制剂和抗寄生虫药物, 羊只发病后应用磺胺类药物和呋喃唑酮时可暂时停止拉稀, 但是过两天复发, 再次用药时无效, 直至死亡而告终。

6 讨论与小结

⑴羊传染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很多, 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轮状病毒;细菌性腹泻;羔羊痢疾、大肠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杆菌, 寄生虫病时、球虫感染也表现腹泻和体瘦, 以及营养性腹泻;患有消化不良性腹泻, 粪便稀带有未消化的饲料等。

⑵羊传染性腹泻病是指肠蠕动亢进, 肠内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 致使肠内容物与多量水分被排出体外的一种羊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 脱水, 体重减轻和酸中毒, 死亡较快。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其以夏末秋初多发, 其中3周龄以内的新生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⑶本旗羊传染性腹泻流行近30年, 旗兽医站及各苏木镇兽医站的广大兽医科技人员做了大量防治等试验工作, 但是受技术、设备、资金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没有搞清其病因, 使防治工作进入盲区。近2年有关苏木镇及受侵害的牧民意见很大, 强烈要求搞清病因, 早日解决腹泻问题。所以请求盟、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以便采集病料进行化验、分析、监测, 及早搞清病因, 搞出有效的防治和预防药物, 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

羊腹泻病 篇2

黔西县某饲养场的羊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等诊断为巴氏杆菌病,通过及时对症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发病情况

该羊场从四川引进205只大耳羊,体重在10~20kg,到场后按常规饲养,未见异常。第4日清晨饲养员发现突然死亡4只,并有20余只羊精神不振,不肯吃草,伴有咳嗽等症状,误以为是长途运输及不能适应新环境等应激因素所致,用头孢类药物盲目治疗多日无效,才来就诊。至15日该批羊共发病43只,发病率20.98%,死亡18只,死亡率8.78%,病死率41.86%。

2临床症状

羊只突然发病,体温一般为40~42℃,精神沉郁,呆立或卧地不起,食欲较差或不食,反刍停止。病羊体态一般,部分消瘦,被毛脏乱,软弱无力,行走不稳。有的羊可视黏膜发绀,两眼流泪,鼻镜干燥,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气喘、呼吸困难。另外,有29只病羊腹泻,粪便中有鲜红色血液,1只病羊尿血。

3剖检变化

对9只病死羊及3只濒死羊进行剖检,发现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出血点,咽喉、气管黏膜肿胀发炎,胸腔内积有黄色渗出性浆液;肺充血、瘀血、肿大,颜色暗红,有小出血点和肝变,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心包腔内有黄色浑浊液体,心腔扩张,有的冠状沟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瘀血,有的有灰白色针头大小坏死灶;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水肿;其他脏器水肿和瘀血。

4实验室检验

(1)取病羊心血、肝脏、具有典型病变的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和涂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2)取病羊肝脏深部组织接种于营养肉汤、血液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24h。结果可见血液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无溶血的小菌落;营养肉汤培养基呈轻度浑浊,有沉淀,轻轻震荡呈条絮状上升;麦康凯琼脂培养阴性。菌落及肉汤培养物经涂片镜检,有蓝绿色荧光,均检出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3)将分离菌株划线接种于血红素琼脂薄层板上,37℃培养18h,于45°折射光低倍显微镜下检查,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的Fg型强毒株。

(4)将该菌纯培养物接种于生化试验管,37℃培养24h。结果显示,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蔗糖及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肌醇。可产生过氧化氢酶,能生成硫化氢和靛基质,不液化明胶,M.R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

(5)取体重15~20g的健康小鼠16只,将分离菌的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小鼠腹腔,0.2mL/只。另设空白对照4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经48h观察,试验组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呈典型败血症变化,所分离的菌株同试验菌。对照组小鼠全部健活。

(6)采用常规药敏试验,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菌对氟甲砜霉素、恩诺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最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氟哌酸较敏感;对环丙沙星、痢菌净、土霉素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5治疗措施

(1)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并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百毒杀溶液以1∶3 000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同时加强通风换气。采取上述措施3d后疫情得到控制,未再复发。

(2)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h,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h,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皮下注射2mL/只。发生疫情时不得外卖和引进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3)对病羊采用氟甲砜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氟甲砜霉素2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1.5万IU/kg体重,地塞米松磷酸钠4mg/只,肌肉注射,1次/d,连用3d。并用复方新诺明拌料,3g/次/只,2次/d,连用5d。同时全群用百毒杀溶液1∶10 000自由饮水。

对食欲废绝、高热不退的重症病羊加用30%安乃近3~5mL肌注,5%糖盐水250~500mL、安钠咖1g、维生素C 5mL混合静滴,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平衡。上述药物在体温、呼吸等生理指征恢复正常后巩固1~2d,防止复发。

采用上述措施进行治疗,4d后病情得到控制,1周后病羊基本恢复正常。

6体会

(1)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羊场本次发病的诱因。羊巴氏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当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侵染,造成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羊只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使该病迅速传播,导致全群发病。

(2)养羊户在冬季尤其要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及污物,保持舍内干燥,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做好保温措施,给羊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饲料中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等保健药品,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该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羊口疮病的综合防治 篇3

【关键词】羊口疮;传染性脓疱;综合防治

1 羊口疮病例

2007年8月,长顺县为了开展百万只山羊生态养羊集成技术推广,先后从县内购买本地山羊256只,从四川引进兰江黄羊种羊100只,在长顺县交麻乡进行扩繁養殖。农户严万胜养殖本地山羊30只,在2007年9月发现其中一只5月龄山羊发生唇型口疮,先后有12只重复发作3~5次,因处理不当,病情蔓延以致羔羊发病率达85%。经及时救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治愈率为91.5%,且次年未发生此病。

羊口疮学名“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由口疮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特征为口腔黏膜、唇部的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2 流行特点

2.1 羊口疮流行期

多在春、秋两季,群发于3~6月龄羔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率底,呈口径传播性流行,人和猫也会感染。

2.2 传染源与传染途径

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脓疱和痂皮内,可经擦伤的肚皮和黏膜感染;被污染的饮料、饮水或病愈后残留在地上的病羊痂皮均可传播本病。

2.3 病毒性质

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发生较多。因病毒高温易失活,低温活性低,但低温条件其理化性质很稳定,容易导致病毒连续作用,该病毒在羊群中可连续危害多年。

2.4 新疫区

新疫区主要是引进病羊或带毒羊而引发。将健康羊置于有病羊用过的圈舍或污染的牧场,采食被污染草料,所饮水源被环境污染也可引发病。

3 病原

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干痂暴露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d丧失传染性。该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60℃30min可被杀死,64℃2min被杀死。病毒在pH值为4.2~10.9时具有传染性。

4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混合型,目前长顺县常见病例属唇型,所以本文主要介绍唇型。

4.1 唇型症状

唇型羊传染性脓疮病例最为常见,病初山羊精神沉郁,口角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发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

4.2 唇型病源

严重病例,患部继发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郭等部位,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继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下颌淋巴结肿大2~3倍,触摸呈硬感。由于痂垢逐渐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患羊日趋消瘦,衰弱而死亡。个别病例常伴有化脓菌等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病情危害到口腔黏膜,发生水疱,脓疮和糜烂时,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极度困难。

5 防治

5.1 治疗

首先,隔离病羊,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其次,先将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剥除干净,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充分清溶液创面,然后用水碘甘油(将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创面,每天1~2次,直至痊愈。

最后,为预防继发感染,也可用抗生素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50万单位颈部肌内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d为一疗程。

5.2 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受伤的皮肤和黏膜传染,因此要保护皮肤和黏膜不使其发生损伤。

首先,不喂干硬的饲草,挑出其中的芒刺。给羊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保护皮肤和黏膜。

其次,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15以上,确认无病疫后再混群饲养。

最后,在本病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5.3 疫苗接种

方法一:接种时,按每头一份加0.9%生理盐水0.2ml在阴暗处充分摇匀,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内注射0.2ml,以注射处出现一个透明发亮的小泡为准。

羊腹泻病综合鉴别诊断及治疗分析 篇4

1 大肠杆菌

1.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偶尔有3~8月的羊发病,具有地方性流行趋势,在分离细菌的基础上可确诊。

1.2 主要症状

患病羊只排除的粪便为黄色、灰白色的稀便,有气泡,偶尔伴随有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展为败血症,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死亡率高。

1.3 治疗措施

通过自由饮用的方式给予病羊电解多维补液,对于无法自由饮用的病羊,采用静脉补充方式,补充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在补液的基础上给予抗菌治疗,应用土霉素(30mg/kg)或新霉素(15mg/kg)进行治疗,每日服用2次。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2.5mg/kg蒽诺沙星或3mg/kg头孢噻呋。对于伴随有心脏衰弱的病羊,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入0.5ml安钠咖。针对新生羔羊,需及时补充0.2g胃蛋白酶,待病情有所好转后,联合抗生素治疗,通过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对肠道功能进行调理。

2 沙门氏菌

2.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新生羔羊或妊娠后期成年绵羊。

2.2 主要症状

羊羔以急性腹泻、下痢为主要症状,甚至出现急性毒血症,一般而言,母羊腹泻后会导致流产。在粪便培养基础上,联合病理学检查,可达到确诊的目的。

2.3 治疗措施

一旦发病,可通过链霉素进行治疗,以10mg/kg为标准,每日服用3次,或者通过头孢噻呋进行治疗,以3mg/kg为标准,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每日1次。同时,待羔羊出生后,需及时补食初乳,强化保暖。

3 轮状病毒感染

3.1 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5~15日龄的羔羊,经由病毒分离可确诊。

3.2 主要症状

一旦感染,病羊将呈现出急性水样腹泻症状,不会表现出毒血症,若不存在继发感染,病羊一般会自愈。

3.3 治疗措施

该病治疗重点在于对症治疗,即以病羊发病实际情况为依据,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4 羊肠毒血症

4.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某一地区,具有区域性特征,常见于1~2岁和成年山羊,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寒冷、拥挤和卫生差等因素均可能诱发羊肠毒血症,进而导致羊腹泻。

4.2 主要症状

以腹痛、抽搐为主要症状,具有猝倒的特点,基于较短时间内即可死亡。山羊以急性和亚急性为表现形式,对于急性在36h内死亡,呈现出厌食、腹泻等症状。

4.3 治疗

羊三联四防干粉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该病,针对急性病羊,该种治疗方式效果并不显著,针对慢性病羊,需对症治疗。对于胃肠鼓气病羊,穿刺排气或灌服植物油。对于胃肠积食病羊,则采用内服方式,服用硫酸镁,缓解腹泻症状,将有毒及有害的食物排出。对于伴有心脏衰弱的病羊,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入0.5ml安钠咖,促使病羊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对于表现为严重脱水的病羊,静脉补充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

5 羔羊痢疾

5.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新生羔羊,过度拥挤是导致羔羊痢疾的关键所在,经由细菌分离可进行确诊。

5.2 主要症状

以腹泻、下痢为主要症状,部分病羊伴有毒血症,甚至突然出现死亡,B型魏氏梭菌为常见病原菌。

5.3 治疗措施

该病发病病因涉及面较广,具有复杂性,需重视消毒隔离,保证哺乳合理性与科学性,及时接种疫苗,强化药物防治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6 小结

腹泻病门诊开诊通知doc 篇5

各镇(街道)卫生院,章丘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埠矿医院、济钢耐材厂职工医院:

按照上级要求,各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5月1日-10月31日开诊,请各单位按时开诊,及时自查,确保做好以下工作:

1、腹泻病门诊设置要求: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乡镇级医院有条件的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无条件的设腹泻病专桌,有标示,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

2、腹泻病门诊工作要求: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山东省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和《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对就诊病人,要逐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人登记簿”,如系外地来的病人,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联系方式等。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为落实“山东省腹泻病控制规划”,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推广口服补液疗法。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每旬向市疾控中心报告腹泻病人就诊数。

3、腹泻病门诊就诊病例检索:腹泻病门诊是发现霍乱病例的前哨,要重点抓好腹泻病例监测。所有腹泻病门诊均应具备霍乱O1群和O139群快检条件,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对就诊的可疑病例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对快检阳性标本,立即增菌和培养,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迅速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复核;无培养条件的单位(镇、街道医院)可先进行快检,快检阳性的将标本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后立即送市疾控中心检测,每月上送市疾控中心2份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要求全年腹泻病病例快诊率不低于30%,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必须达到10%以上。

羊链球菌病的防治 篇6

(一)发病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山羊次之。病羊和带菌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多发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特别是在天气严寒或大风雪以后,发病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本病在新疫区危害最为严重。

(二)临床症状。病羊体温升高,以呼吸异常困难、咽喉部及下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间有咳嗽,流浆液、脓性带血鼻液(呈铁锈色)。结膜充血发绀,粪便松软,带有黏液或血液。眼睑、唇部、面颊及乳房肿胀。病死前常出现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

(三)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病变为主,尸僵不明显,胸腔积液,各脏器广泛出血,尤以大网膜、肠系膜等部位明显。肺水肿、气肿、实质出血,呈大叶性肺炎变化。胆囊肿大。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肾肿大。各脏器表面常覆有丝状黏稠的纤维素样物质。

(四)防治措施

1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分别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2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万~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肌注10毫升10%磺胺噻唑。每日1次。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氪苯磺胺4-5克灌服,每天2次,连用3天。

3高热者每只用30%安乃近3毫升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给予强心补液,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安钠咖5毫升,维生素C5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

羊放牧谨防消化病 篇7

羊口炎是羊的口腔黏膜表层和深层组织的炎症。

1.1病因

原发性口炎多由外伤引起;继发性口炎则多发生于羊患口疮、口蹄疫、羊痘、霉菌性口炎、过敏反应和羔羊营养不良时。

1.2诊断要点

病羊表现食欲减少,口内流涎,咀嚼缓慢,欲吃而不敢吃,当继发细菌时有口臭。卡他性口炎,病羊表现口黏膜发红、充血、肿胀、疼痛,特别在唇内、齿龈、颊部明显;水疱性口炎,病羊的上下唇内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充满透明或黄色液体的水疱;溃疡性口炎,在黏膜上出现有溃疡性病灶,口内恶臭,体温升高。上述各类型口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相继或交错发生。在临床上以卡他性(黏膜的表层)口炎较为多见。继发性口炎常伴有关疾病的其他症状。

1.3防治措施

1.3.1预防

加强管理,防止外伤性原发口炎,传染病并发口炎,应隔离消毒。饲槽、饲草可用2%的碱水刷洗消毒。

1.3.2治疗

喂给柔软富含营养易消化的草料,要补喂牛奶、羊奶;轻度口炎的病羊可选用0.1%高锰酸钾、0.1%雷夫奴尔水溶液、3%硼酸水、10%浓盐水、2%明矾水、鲁格液等反复冲洗口腔,洗毕后涂碘甘油,每天1~2次,直至痊愈为止;口腔黏膜溃疡时,可用5%碘酊、碘甘油、龙胆紫溶液、磺胺软膏、四环素软膏等涂拭患部;病羊体温升高,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2~3d;或服用或注射碘胺类药物。

2食管阻塞

食管阻塞又称食管梗阻.食物或异物突然阻塞在食管内,发生吞咽障碍.本病按发病的程度和部位分完全阻塞和不完全阻塞以及咽部、颈部、胸部阻塞。

2.1病因

主要是由于羊抢食、贪食一大口食物或异物,又未经咀嚼便囫囵吞下所致,或在垃圾堆放处放牧,羊采食了菜根、萝卜、塑料袋、地膜等阻塞性食物或异物而引起。继发性阻塞见于异嗜癖(营养缺乏症)、食管狭窄、扩张、憩室、麻痹、痉挛及炎症等病程中。

2.2症状与诊断

本病发病急速,采食顿然停止,仰头缩颈,极度不安,口和鼻流出白沫.用胃导管探诊,胃管不能通过阻塞部。因反刍、嗳气受阻,常继发瘤胃臌气。诊断依据胃管探诊和X射线检查可以确诊。若阻塞物部位在颈部,可用手外部触诊摸到。

2.3防治

应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阻塞物 . 治疗过程 中应滑润 食管的管腔,解除痉挛,消除阻塞物。治疗中若继发臌气,可施行瘤胃放气术,以防窒息。可采用吸取法,若阻塞物属草料团,可将羊保定好,送入胃管,用橡皮球吸水,注入胃管中,再吸出,反复冲洗阻塞食团,直至食管通畅;也可用送入法,若阻塞物体积不大、阻塞在贲门部,应先用胃管投入10m L石蜡油及2%普鲁卡因10m L,滑润解痉,再用胃管送入瘤胃中;砸碎法,若阻塞部位在颈部,阻塞物易碎,可将羊放倒于地,贴地面部垫上布鞋底,用拳头或木棰打击,击碎阻塞物。

3前胃弛缓

羊前胃弛缓是前胃兴奋性和收缩力降低的疾病。

3.1病因

主要是羊体质衰弱,再加上长期饲喂粗硬难以消化的饲草;突然更换饲养方法,供给精料过多,运动不足等;饲料品质不良,霉败,冰冻,虫蛀,染毒;长期饲喂单调、缺乏纤维素的饲料。此外,瘤胃膨气、瘤胃积食、肠炎以及其他内、外、产科疾病等,亦可继发此病。

3.2诊断要点

该病常见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病羊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力量减弱或停止;瘤胃内容物腐败发酵,产生多量气体,左腹增大,触诊不坚实。

慢性病羊精神沉郁、倦怠无力,喜欢卧地,被毛粗乱,体温、呼吸、脉搏无变化,食欲减退,反刍缓慢,瘤胃蠕动力量减弱,次数减少。若因采食有毒植物或刺激性饲料而引起发病的,则瘤胃和皱胃敏感性增高,触诊有疼痛反应,有的羊体温升高。如伴有胃肠炎时,肠蠕动显著增加,下痢,或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若为继发性前胃弛缓,常伴有原发性疾病的特征症状。因此,诊疗中要加以鉴别。

3.3防治措施

首先应消除病因,加强饲养管理,因过食引起者,可采用饥饿疗法,禁食2~3次,然后供给易消化的饲料,使之恢复正常。

药物疗法,应先投给泻剂,清理胃肠,再投给兴奋瘤胃蠕动和防腐止 酵剂。成 年羊可用 硫酸镁或人工盐20~30g、石蜡油100~200m L、番木鳖叮2m L、大黄叮10m L,加水500m L,1次内服。10%氯化钠20m L、10%氯化钙10m L、10%安纳咖2m L,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

也可用酵母粉10g、红糖10g、酒精10m L、陈皮酊5m L,混合加水适量,1次内服。瘤胃兴奋剂可用2%毛果芸香碱1m L,皮下注射。防止酸中毒,可内服碳酸氢钠10~15g。另外可用大蒜酊20m L、龙胆末10g,加水适量,1次内服。

4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是瘤胃充满多量食物,使正常胃的容积增大,胃壁急性扩张,食糜滞留在瘤胃引起严重消化不良的疾病。

4.1病因

该病主要是吃了过多的喜爱采食的饲料,如苜蓿、青饲、豆科牧草;或养分不足的粗饲料,如干玉米秸秆等;采食干料,饮水不足,也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该病还可继发于前胃弛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腹膜炎、皱胃炎及皱胃阻塞等疾病过程。

4.2诊断要点

发病较快,采食、反刍停止,病初不断嗳气,随后嗳气停止,腹痛摇尾,或后蹄踏地,拱背,哞叫。后期病羊精神委靡。左侧腹部轻度膨大,腰窝略平或稍凸出,触诊硬实。瘤胃蠕动初期增强,以后减弱或停止,呼吸促迫,脉搏增速,黏膜发绀。严重者可见脱水,发生自体酸中毒和胃肠炎。

4.3防治措施

严格饲养管理制度,加强对羊群检查,建立合理的饲喂和放牧操作程序。治疗应遵循消导下泻,止酵防腐,纠正酸中毒,健胃,补充液体的治疗原则。

消导下泻 , 可用石蜡 油100m L、人工盐或硫酸镁50g,芳香氨醑10m L,加水500m L,1次内服。

止酵防腐,可用鱼石脂1~3g、陈皮酊20m L,加水250m L,1次内服。亦可 用煤油3 m L , 加温水250m L,摇匀呈油悬浮液,1次内服。

纠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纳100m L,5%葡萄糖溶液200m L,1次静脉注射。

心脏衰弱时,可用10%安钠咖注射液5m L,或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4m L,肌内注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衰竭时,可用尼可刹米注射液2m L,肌内注射。

种羊发生急性瘤胃积食,若应用药物治疗不能达到目的时,宜迅速进行瘤胃切开手术,进行急救。

5瓣胃阻塞

瓣胃阻塞是由于羊瓣胃的收缩力量减弱,食物排出作用不充分,通过瓣胃的食糜积聚,不能后移,充满瓣叶之间,水分被吸收,内容物变干而致病。

5.1病因

该病主要由于饮水不足和饲喂秕糠、粗纤维饲料而引起;或饲料和饮水中混有过多的泥沙,使泥沙混入食糜,沉积于瓣胃瓣叶之间而发病。

本病可继发于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皱胃阻塞、瓣胃和皱胃与腹膜粘连等疾病。

5.2诊断要点

病羊初期症状与前胃弛缓相似,瘤胃蠕动力量减弱,瓣胃蠕动消失,并可继发瘤胃臌气和瘤胃积食。触压病羊右侧第七至第九肋间,肩胛关节水平线上下时,羊表现疼痛不安。粪便干少,色泽暗黑,后期停止排粪。随着病程延长,瓣胃小叶发炎或坏死,常可继发败血症,此时可见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表现衰弱,病羊卧地不能站立,最后死亡。

5.3防治措施

应以软化瓣胃内容物为主,辅以兴奋前胃运动机能,促进胃肠内容物排出。

瓣胃注射疗法,对顽固性瓣胃阻塞疗效显著。具体方法是:准备25%硫酸镁溶液30~40m L,石蜡油100m L,在右侧第九肋间隙和肩胛关节线交界下方,选用12号7cm长针头,向对侧肩关节方向刺入4cm深,刺入后可先注人20m L生理盐水,试其有较大压力时,表明针已刺入瓣胃,再将上述准备好的药液用注射器交替注入瓣胃,于第二日再重复注射1次。

瓣胃注射后,可用10%氯化钙10m L、10%氯化钠50~100m L、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300m L,混合1次静脉注射。待瓣胃松软后 , 皮下注射0 . 1 % 氨甲酰胆 碱0.2~0.3m L,兴奋胃肠运动机能,促进积聚物下排。

6皱胃阻塞

皱胃阻塞是皱胃内积满过多的食糜,使胃壁扩张,体积增大,胃黏膜及胃壁发炎,食物不能排入肠道所致。

6.1病因

主要由于饲养管理、饲料改变不当所致,有时饲料中混入过多的羊毛等杂物,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毛团,堵塞皱胃;有的是由于消化机能和代谢机能紊乱,食糜积蓄过多,发生异嗜的结果;也见于迷走神经调节机能紊乱,继发前胃弛缓、皱胃炎、小肠秘结、创伤性网胃炎等疾病。

6.2诊断要点

该病发展较缓慢,初期似前胃弛缓症状,病羊食欲减退,排粪量少,以至停止排粪,粪便干燥,其上附有多量黏液或血丝。右腹皱胃区扩大,瘤胃充满液体,叩击皱胃区可感觉到坚硬的皱胃胃体。

6.3防治措施

6.3.1治疗

给病羊输 液 ( 见瓣胃阻 塞治疗 ) , 可试用2 5 % 硫酸镁溶液50m L、甘油30m L、生理盐水100m L,混合作皱胃注射。操作方法应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在右腹下肋骨弓处触摸皱胃胃体,在胃体突起的腹壁部局部剪毛,碘酊消毒,用12号针头刺入腹壁及皱胃胃壁,再用注射器吸取胃内容物,当见有胃内容物残渣时,可以将要注射的药液注入。待10小时后,再用胃肠通注射液1m L(体格小的羊用0.5m L),1次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或用比赛可灵注射液2m L,皮下注射,亦可重复使用。

对于发病的种羊,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皱胃切开术,以排除阻塞物。

羔羊哺乳期,常因过食羊奶使凝乳块聚结,充盈皱胃腔内,或因毛球移至幽门部不能下行,形成阻塞物,继发皱胃阻塞。病羔临床表现食欲废绝,腹胀疼痛,口流清涎,眼结膜发绀,严重脱水,腹泻,触诊瘤胃、皱胃松软。治疗可用石蜡油20m L、水合氯酸1g、复方陈皮酊3m L、三酶合剂(胖得生)5g,加温水20m L,1次内服。此外,病羔可诱发胃肠炎和机体抵抗力降低,应进行全身保护性治疗。

6.3.2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除去致病因素,尤其对饲料的品质、加工调配等要特别注意。做到定时定量喂料,供给足量的清洁饮水。冬季注意圈舍保暖和环境卫生。

7急性瘤胃臌气

急性瘤胃膨气,是羊采食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引起的前胃疾病。

7.1病因

由于羊吃了大量易于发酵的饲料,此外,秋季放牧羊群在草场采食了多量的豆科牧草亦易发病。冬春两季给怀孕母羊补饲精料,群羊抢食,其中抢食过量的羊易发病,并可继发瘤胃积食。

7.2诊断要点

初期病羊表现不安,回顾腹部,拱背伸腰,腰窝突起,有时左旁腰向外突出,高于髋节或脊背水平线;反刍和嗳气停止,触诊腹部紧张性增加,叩诊是鼓音,听诊瘤胃蠕动力量减弱,次数减少,死后剖解可见瘤胃鼓胀。

7.3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禁在苜蓿地放牧;注意饲草饲料的贮藏,防止霉败变质。

治疗原则是胃管放气,防腐止酵,清理胃肠。可插入胃导管放气,缓解腹部压力。或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1500m L洗胃,以排出气体及中和酸液胃内容物,必要时可进行瘤胃穿刺放气。具体操作如下:先在左腹部剪毛、消毒,然后以术者的拇指压迫左腹部的中心点,使腹壁紧贴瘤胃壁,用兽用套管针或16号针头垂直刺入腹壁并穿透瘤胃胃壁放气,在放气中紧紧按压住腹壁,勿使腹壁与瘤胃胃壁脱离,边放气边下压,防止胃液漏入腹腔,引起腹膜炎。

羊球虫病的防治 篇8

羊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肠道所引起的以下痢、便血为主要特征的羊原虫病, 本病危害山羊和绵羊, 其中对羔羊危害严重。

1 病原

绵羊球虫有14种, 以阿撒他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最强, 绵羊艾美耳球虫和小艾美耳球虫有中等的致病力, 浮氏艾美耳球虫有一定的致病力。山羊球虫有15种, 其中雅氏艾美耳球虫致病力强, 阿氏艾美耳球虫有中等或一定的致病力。

2 生活史

羊因吞食了球虫的孢子化卵囊而感染, 子孢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内, 首先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 继而进行有性的配子生殖并形成卵囊, 卵囊随粪便排出外界,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 经2~3d完成孢子生殖过程, 形成孢子化卵囊即具感染性。

3 流行病学

各品种的绵羊、山羊对球虫病均有易感性。羔羊极易感染, 时有死亡。成年羊一般都是带虫者。流行季节多为春、夏、秋潮湿季节。冬季气温低, 不利于卵囊发育, 很少感染。羊舍不卫生, 草料、饮水和哺乳母羊的奶头被粪便污染, 都可传播此病。在突然变更饲料和羊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也易诱发本病。

4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5d左右。本病可能依感染的种类、感染强度、羊只的年龄、抵抗力及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发生急性或慢性过程。急性经过的病程为2~7d, 慢性经过的病程可长达数周。病羊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消失, 体重下降, 可视黏膜苍白, 腹泻, 粪便中常含有大量卵囊。体温上升到40~41℃,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死亡率常达10~25%, 有时可达80%以上, 主要症状为急剧下痢, 排出黏液血便, 恶臭, 并含有大量卵囊, 时见病羊肚胀, 被毛脱落, 眼和鼻在黏膜有卡他性炎症, 贫血, 迅速消瘦。

5 解剖症状

剖检可见小肠有明显病变, 肠道黏膜上有淡白、黄色圆形或卵圆形结节, 大小如粟粒到豌豆大。有时在回肠和结肠有许多白色结节, 都是由大配子浓集形成的病灶。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 尸体消瘦, 尸体后躯被稀粪或血粪污染。

6 实验室检查

可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新鲜羊粪, 能发现大量球虫卵囊。也可进行球虫结节的涂片或切片做病原检查, 发现大量卵囊或不同发育阶段的裂殖体、配子体。

7 预防和治疗

应采取隔离、卫生和预防性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年羊是球虫的散播者, 最好将羔羊隔离饲养管理。羊球虫以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一般消毒药很难将其杀死, 对圈舍和用具, 最好用烧碱水 (3%消毒) , 经常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 通风干燥, 及时清除粪便, 进行堆积生物热消毒。也可采取提前使用抗球虫药物进行预防。

秋冬季节防治羊疥癣病 篇9

1 病因

本病是疥癣虫 (也叫螨) 寄生于皮肤而发生的。疥癣虫在湿润环境中生存较久, 在干燥空气中死灭较快。同时在温暖的地方比在寒冷的地方繁殖得快。疥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和疥癣病羊接触, 如和病羊在一起放牧、喂养、啃痒痒、交配时, 疥癣虫可由病畜身上直接爬到健康羊身上。同时病羊用过的食槽、饮水桶、以及病羊蹭过痒痒的厩舍墙壁、槽架、树木等, 健康羊在到那去蹭痒痒均会被传染。

2 症状

病初多发生于身体毛长的皮肤处, 如背部、尾及臀部。秋冬季节及剪毛前是疥虫活动适宜期, 繁殖特别快, 很快蔓延到体侧及全身。起初表现发痒, 尤其夜间与清晨, 病羊不安, 到处摩擦、搔蹭或啃咬患部。被毛先潮湿后松乱, 患病部位皮肤增厚、发炎、失去弹性。病羊逐渐消瘦、贫血、脱毛, 在严寒季节里, 多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3 诊断

用小刀在患部边缘刮出0.5 g左右带血的皮肤或割取患部隆起处的皮肤, 将其放于10%氢氧化钾溶液内, 浸渍1~2 h, 使其软化。以载玻片两枚制成压片, 然后用低倍显微镜或扩大镜检查, 即可见到虫体。

4 防治

4.1 大面积感染的患畜外擦治疗效果差, 采用虫克星胶囊治疗简便易行, 疗效好。

每只羊一粒 (0.2 g) , 温开水灌服。

4.2 药浴:

根据临江市气候特点, 每年5月初, 羊只剪毛梳绒后10 d左右待伤口愈合, 进行第一次药浴为宜, 8月中下旬 (秋季配种前) 进行第二次药浴。

药浴常用药物与配制方法:农药锌硫磷原液用常水稀释为万分之一的水溶液, 现配现用, 药液盛在容器中以能浸没羊体为宜。

首先, 先除去病羊身上污染物和表面结癣 (用肥皂水浸泡病变部位, 用竹片刀刮去软化结痂) 再涂万分之一的锌硫磷或杀癣药膏治疗。天暖时进行全身性药物治疗, 病羊第一次药浴15 d后进行第二次药浴, 一般2~3次可治愈。污染的生活环境, 可用药浴后的余液喷洒杀虫, 羊舍定期用10%~20%的生石灰乳消毒。

5 药浴与注意事项

5.1 选择晴朗、无风、温暖的天气进行药浴。

5.2 药浴前给羊饮足水 (防止混饮药液中毒) 。

5.3 药液温度以15~20℃为宜。羊进入药液池中停留1~3 min, 并轻将羊头压入药液浸出两次。

5.4 药浴后的羊只不能在直射日光下照射或关在密室中, 防止中毒。

5.5 药浴后的羊只赶入阴凉通风的棚内停留, 待毛干后放牧。

5.6 成羊与羔羊分开药浴、药浴后的羊只要注意观察, 发现中毒及时抢救。

5.7 药液流失、补充药液时, 要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配制。

6 预防

6.1 加强饲养管理, 主要采取每年两次驱虫药浴和环境消毒, 从根本上防止内外寄生虫的感染。注意畜舍清洁卫生, 经常刷拭畜体, 保持畜体清洁卫生, 不和生疥癣的家畜接触, 即可避免本病。

6.2羊发生本病以后, 必须与羊群隔离, 及时治疗。决不可马虎大意, 拖延时日, 以免造成全群感染。同时要做好畜舍、用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6.3 发现病羊及时治疗、寒冷季节少数病羊可局部用药液治疗。

6.4 圈舍要采光充足, 圈舍干燥, 通风良好。

牛羊常见中毒病解救 篇10

1.1 蓖麻中毒

蓖麻的茎、叶和种子都含有毒蛋白蓖麻素与蓖麻碱。用这种青饲料喂牛羊, 会导致牛羊血液循环障碍, 引发剧烈疼痛和出血性胃肠炎。

临床症状:病畜初期食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停止, 脉搏加速, 随后呕吐或下痢, 粪便中混有血液或黏膜, 并散发恶臭气味。严重时呼吸困难, 最后意识障碍, 昏睡、虚脱, 尿闭并发痉挛。

解救:宜用缓泻剂。可用液体石蜡1000mL或硫酸钠、硫酸镁等中性盐, 同时用3%~5%的碳酸钠溶液灌肠。如果病情危急, 在心脏无衰竭的情况下, 可静脉放血 (牛放血1 000~2 000 mL, 羊放血100~200 mL) , 然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预防:防止牛羊误食蓖麻叶、茎及果实。蓖麻茎、叶饲喂应作加热发酵处理, 不能鲜喂或牧饲。

1.2 氰氢酸中毒

玉米叶、高粱叶、亚麻叶、红三叶草、南瓜藤、发芽的马铃薯等含有大量氰甙。在一定条件下, 氰甙可生成有强烈毒性的氰氢酸, 导致牛羊中毒。

临床症状:牛羊采食含氰甙的植物后突然发病, 其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 喘气, 呼出的气体有异味。结膜发紫, 体温下降。昏迷, 卧地不起, 头颈向腹下一侧弯曲, 肌肉痉挛。

解救:采用使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的药物, 如硫代硫酸钠、美蓝等。

5%~10%的硫代硫酸钠, 按每千克体重1~2 m L一次静脉注射;1%~2%美蓝溶液静脉注射, 牛50~100 mL, 羊10~30 mL。

预防:含氰甙的鲜饲料应晒干后再喂或与其他饲料混合饲喂。饲喂前饲料中加少量食醋, 由于氰氢酸容易在酸性条件下挥发, 所以在饲喂前可将调制好的稀醋溶液均匀地喷洒在饲料上。少喂勤喂, 一般每日饲喂3~4次, 一次喂量不宜过多, 以免中毒。

1.3 亚硝酸盐中毒

水分含量较多的白菜叶、甜菜、油菜叶在高温下大量堆积时, 堆积过久的饲料会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牛羊采食这类饲料极易中毒。

临床症状:牛较少出现症状。羊中毒后眼结膜、口腔黏膜发绀, 口流带泡沫的液体, 呼吸困难, 肌肉颤抖, 步态不稳, 腹部膨胀, 有腹痛表现。

解救:耳尖放血, 然后用1%美蓝注射液静脉注射, 同时灌服植物油或鱼石脂。

预防:菜叶不要长时间堆积于阳光下;不喂腐烂的菜叶, 菜叶最好晒干储藏。

1.4 棉子饼中毒

棉子饼含有棉子素, 长期连续给牛羊喂棉子饼, 牛羊会因毒素积淀而中毒。这类中毒疾病幼畜易发生, 哺乳犊牛最敏感, 少量毒素即可致死。

临床症状:中毒畜精神沉郁, 低头, 拱腰, 粪便干黑。严重时, 食欲废绝, 兴奋不安, 战栗, 下痢带血, 排尿困难或尿血。

解救:停喂棉子饼, 停食一天, 以0.2%高锰酸钾或3%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和灌肠, 同时内服硫酸钠泻剂, 静脉注射葡萄糖, 肌肉注射安钠咖。

预防:将棉子饼压碎并煮沸2h以上再喂;喂量以不超过饲料总量的20%为宜;连喂几个星期后停一个星期;母畜分娩前后停喂。

2 管理不善引起的中毒

2.1 水中毒

本病常发于犊牛大量饮水后, 其原因是犊牛瘤胃不发达, 水到达肠道后被迅速吸收, 造成肠胃毛细血管渗透压短时降低, 引起红细胞破裂, 血色素游离出来形成血红蛋白尿。

临床症状:牛饮水后20 min左右, 有红褐色尿液排出, 其体温下降, 呼吸减数, 继而腹部膨大, 呼吸逐渐加快。病牛流涎和流泡沫性鼻汁, 严重时, 全身出汗, 可视黏膜苍白及全身发抖。

解救:静脉注射10%氯化钠300 mL同时注射20%安钠咖5~10 m L, 肌注2~4 mL速尿。

预防:犊牛饮水量应控制在体重的8%以下, 防止暴饮。可在水中加入0.4%~0.8%的食盐。

2.2 尿素中毒

此类中毒是由于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尿素引起的。

症状:中毒牛羊口鼻流泡沫, 呼吸困难, 肌肉震颤, 步态不稳。

解救:解毒排毒。可用食醋1 000 mL、糖1 000 g、水2 000 mL混合一次灌服;也可用10%硫代硫酸钠溶液1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 mL、10%葡萄糖注射液2000mL一次静脉注射。

预防:严格控制尿素喂量, 不可因追求蛋白转化而盲目加大尿素用量。

2.3 瘤胃酸中毒

牛羊采食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或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后可发生酸中毒。

临床症状:其眼窝下陷, 肌肉震颤, 瘤胃臌胀, 排稀软酸臭粪便, 随后精神高度沉郁, 侧卧, 不能站立, 双目失明, 瞳孔散大,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解救:用1%氯化钠反复冲洗瘤胃, 然后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1 000 m L, 5%葡萄糖生理盐水2 000 mL, 肌注20%安钠咖10~20 mL。

预防:避免大量饲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精料中适量添加碳酸氢钠或碳酸钙。

3 农药中毒

牛羊误食刚喷过农药的农作物或受农药污染的杂草, 或浸拌过农药的种子后可发生中毒。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体内。毒素进入牛羊体内后约20 min, 牛羊即可出现过度兴奋症状。轻度中毒者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全身无力, 有腹痛感, 肠音明显增强, 无节律排稀粪。严重者全身出汗, 口吐白沫, 呼吸困难,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全身肌肉痉挛, 黏膜发紫, 倒地后, 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随后昏迷, 瞳孔缩小, 视力模糊, 心跳加速、脉搏细弱, 呼吸极度困难。

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11

【关键词】羊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

羊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畜禽及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绵羊主要表现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出血性炎症。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干燥、阳光敏感,使用一般消毒药数分钟即可将其殺死。

1 流行特点

绵羊多发生于幼龄羊和羔羊身上,山羊不易感染。病原菌随病羊和带菌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其他羊。带菌羊经受寒和长途运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自体内源性感染。

2 临床症状

按病程长短可分3种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号和慢性型。

2.1最急性型

多少发生于哺乳羔羊,往往突然发病,只表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2.2急性型

病羊精神沉郁、不食,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眼、鼻流出黏液,鼻孔常有出血。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全部为血水。消瘦虚脱而死,病程2d~5d。

2.3慢性型

主要见于成羊,病程可达3周,病羊消瘦,表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流黏脓性鼻液,有时颈部和胸下出现水肿。角膜发炎,出现腹泻,临死前极度衰弱,四肢冷,体温下降。

3 剖检变化

一般在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点出血。心包和胸腔内有渗出液及纤维素凝块。肺脏膨大、水肿,呈现紫红,一般在前腹区有显著实变。病程长的绵羊,病理变化界线更为明显,呈暗红色,胸膜粘连。有的肺部还见有黄豆至胡桃大的化脓灶。其他脏器呈水肿和淤血,间有小出血点。脾脏不肿大,肝脏有坏死灶。

4 诊断

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必要时采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采取病死羊的新鲜病料,肺、肝、脾及胸腔液涂片。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液镜检,显微镜下可看到有两极浓染、中间着色较浅的卵圆形小杆菌。

鉴别诊断:羔羊患巴氏杆菌病时需注意与肺炎链球菌(旧名肺炎双球菌)所引起的败血症相区别。后者剖检时可见脾肿大,而且在病料中很易查到以成双排列为特征的肺炎链球菌。

5 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羊场应选健康种公羊和母羊,自行繁殖,防止外引进新羊带入病源。

5.2饲料营养搭配

合理搭配饲料,满足羊只营养需要,提高羊的抗病能力。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及保健营养药品,可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5.3加强饲养环境管理

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通风干燥,遮雨防晒,定期消毒,减少发病诱因。合理控制羊舍羊只密度,圈舍温度和湿度要适宜。长途运输时,防止过度劳累。

5.4发病后,羊舍可用5%漂白粉或10%石灰乳等彻底消毒

必要时羊群可用高免血清或菌苗作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并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或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以百毒杀溶液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

5.5治疗

对病羊和可疑羊应立即隔离治疗,可分别选择用甲砜霉素或氟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20mg,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mg,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20%磺胺嘧啶钠5ml~10ml,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使用复方新诺明片,内服量为每千克体重10mg,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

参考文献

[1]金世鑫,王传华.一起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报告[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8)

[2]易文强,张宏民.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及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07)

[3]腾井华,窦同喜,吕晓磊,李强.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03)

[4]何志峰.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0(05)

一起羊口疮病的诊治 篇12

1 发病情况

徐市镇一养羊户, 存栏108只, 2014年4月25日发病, 据畜主描述, 25日发现有两只羔羊发生嘴角流涎, 鸣叫, 第二天有8只羔羊发病, 27日有32只发病, 3 d内发病率达30%。当日来我站求诊, 笔者随畜主来到羊舍, 发现羊群鸣叫, 骚动不安, 病羊嘴角, 上下唇边红肿破溃流涎, 流下的血水粘附在其他羊被毛和栅栏上, 翻开病羊嘴唇, 在上下软鄂, 舌头, 牙床有大小不等的疱疹, 在口腔黏膜, 舌部及嘴唇的内侧发生透明样的水泡, 有的破溃流出血水, 病程长的形成结痂。畜主说前10 d到临县互放一只种公羊, 没有隔离饲养, 直接混入羊群中。经过我们综合治疗,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羊全部康复。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山羊不分大小都可感染, 以2~4月龄羔羊为主要易感染对象, 常呈群发性流行,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传染源,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水泡, 脓泡中和痂皮中, 可经创伤皮肤或黏膜感染。被污染过的饲料, 用具, 病羊放牧过的草地和脱落的痂皮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特别是春季最易发生, 由于本病病毒抵抗力强, 可在羊群中连续为害多年, 新疫区主要是引进病羊或带毒羊而发病, 健康羊在本病污染过的草场或饮用水, 用具也可发病。

3 症状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 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 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等部, 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黏膜也常受损害、黏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 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有的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有采食望但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 病较严重的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样患病, 主要是由于被小羊咬伤而感染。

4 病理变化

病变开始为表皮细胞肿胀、变性和水肿。后表皮细胞增长并发生水泡变性, 气球样变溶解坏死, 形成多房的小水泡, 有些可融合成大水泡, 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真皮浅层无明显变化, 真皮深层含有若干个充满红色角蛋白的腔, 大小不一, 呈椭圆形或圆形, 有些角蛋白呈实心状。随着病理的发展, 角质层白包囊越集越多, 最后与表皮一起形成瘤肿块。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采取病羊水泡液和脓泡液, 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羊血送到南平农校进行琼脂扩散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确诊为羊口疮病。

6 综合防治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 促进溃疡愈合。

6.1 首先隔离病羊, 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6.2 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 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6.3 先将病羊口唇部的污垢清除干净, 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充分清洗创面, 然后用紫药水或碘甘油涂抹创面, 1~2次/d, 直至痊愈。病程长的发炎处有痂皮的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 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 将冰硼散粉末兑水调成糊状, 涂沫患部, 隔日涂药1次, 连用2~3次, 治疗7~10 d, 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辅助措施, 将病羊隔离饲养, 用1 g/L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 2次/d, 直至病羊痊愈为止。溃疡严重的可用0.5%~1%的普鲁卡因液喷涂, 并配用维生素C 0. 0 02~0. 0 0 4 g/ (kg体重) 内服。

6.4 药物治疗

用病毒灵0.1 g/ (kg体重) 、青霉素钾4~5 mg/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为1个疗程, 间隔2~3 d进行第二个疗程, 一般2~3个疗程即可。

7 预防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 防止羔羊口腔及其他皮肤和黏膜创伤, 可对7日龄羊用口疮弱毒疫苗进行股内侧皮肤划痕免疫接种。

8 体会

上一篇:中小企业投资下一篇:公路施工中加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