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第一(共4篇)
物质第一 篇1
一、教学策略、方法
本节课属于新概念的教学, 而长期以来学生对概念都存在难以理解, 难以正确表述的困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品质, 一改常规教学中教师直接拿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概念, 习题运用巩固概念, 交流评价定义概念, 习题升华强化概念的方法, 消除了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在教材的处理上将顺序进行了调整:先通过练习归纳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再将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对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的角色从传统的“独奏者”变为“伴奏者”或者“协奏者”, 与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和谐和协作的关系, 彼此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共同研究。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前应先对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有很好的理解, 熟悉基本转化关系, 学习过程中注重分析, 注重计算规律的总结。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用两周的时间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相关知识, 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 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 我力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 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考试说明》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掌握有关计算, 了解利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相关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 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
(4)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 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探究, 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 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2) 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 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的确立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重点的突破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 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六、教学难点的确立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所涉及的概念较多 (如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体积等) , 类型多, 知识范围广, 内容灵活多变, 也是高考的热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七、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学法分析
1.在概念的学习中可以与质量分数进行对比学习, 找出其中的区别, 加深理解。
2.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学习之前应先对前面的物质的量等相关知识加以巩固, 熟练相互转化关系, 解题时着重从概念的理解上去分析各个量的含义, 而不要当成单纯的计算, 不要死记公式, 同时养成带单位进行计算的习惯, 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概念的理解检验计算的准确性。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教设备、投影仪
十、课型及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 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为: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展示两瓶颜色不同的KMnO4学生会分析出颜色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浓度不同, 而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学生通过学案复习了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 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 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揭示教学目标
投影: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让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概念, 习题运用巩固概念, 交流评价定义概念, 习题升华强化概念的方法, 消除了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探究一,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 你认为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
(2) B的含义是什么?
(3)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简化成一个代数式, 怎样表示?
(4) 从上式中你能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物质的量浓度及表达式, 单位和注意的问题然后给出问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 配制成1L的溶液,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
(2)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 配制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
(3) 40克NaOH固体溶于水, 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0g/L。 ()
(4) 1molNaOH固体溶于水, 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的浓度为1mol/L。 ()
注意事项
(1) 体积是指溶液的体积, 而非溶剂的体积, 单位用L。
(2) 溶质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 不能用固体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表示。
(3) “物质的量浓度”是一个完整的物理名词, 不能任意删改。
整个过程中, 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说, 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 共享成功后, 我再给出练习 (常温常压下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制成1L的溶液其浓度为1mol/L) 进行巩固。
探究二,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简单计算
学生通过对公式的变形完成下列计算:
(1) 1LNaOH溶液里有O.5molNaOH,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 2mol/L的NaCl溶液1000ml, 含溶质NaCl的物质的量为 ()
(3) 已知某硫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溶液中含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3moL, 则该溶液的体积为 ()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但是书写很不规范需要教师讲解:
探究三, 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4.小结知识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5.课后延伸
利用讨论题:从1L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100mL, 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多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这其中牵涉到许多计算, 这将是我们下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类型。即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6.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这节课的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表达式和单位以及注意的事项书写在主板书上;将书写格式书写在副板书上。
十二、结束语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 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 他们尽情发挥、表演, 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 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
物质第一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 〖引入〗思考并讨论:
1、问题1:一个个的水分子看得见吗?数得出吗? 问题2:怎么比较谁喝的水多?
2、我们在初中学过了化学方程式,你能说出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吗?,方程式中的系数2是什么意义?我们如何取用二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
〖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阅读〗P12资料卡片
〖过渡〗 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作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 〖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 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 mol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1、0.5 molNa2SO4中含有________mol Na+;_________SO42-;___________mol O。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 B:1 mol 大米含有6.02 ×1023 米粒。C: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D:1 mol Na变成Na+失去的电子数为
6.02 ×1023个。
3、有如下物质,按要示填空:
①0.7 mol
HCl
②0.2 mol NH3
③3.01×1023 H2O
④6.02×1022
CH4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分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比较上述物质所含H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数较多。
+
物质第一 篇3
正如作者所写“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 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 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 荒诞、精巧、滑稽。”那么, 中国人要给英国人看什么呢?“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 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 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这一群人就是一边把自己的传统展示给英国人看, 满足他们对“对东方的集体白日梦”, 一边还要模仿英国人来取悦他们。“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 几何图案式的构造, 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 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的边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 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 地上铺着红砖, 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 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 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这是梁姑母家的建筑风格, 混搭着中西的建筑风格, 不洋不中的。另外, 就连本来应该是最单纯无邪的学生也被制造成不中不西的妓女模样。“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 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 翠蓝竹布衫, 长齐膝盖, 下面是窄窄裤脚管, 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 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 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 短背心底下, 露出一大截衫子, 越发觉得非驴非马。”香港当局把毫不搭调的东西硬生生的搀柔在一起, 造成一种滑稽、荒诞的效果, 只是为了讨殖民者的欢心, 向他们献媚。
除此之外, 香港的交际场所也是被西化, 处处充满西方化的元素, 又加上中国特色的“大红大绿”, 一个似西非中的场面铺排开来。“香港社会处处模仿英国习惯, 然而总喜欢画蛇添足, 弄得全失本来面目。梁太太这园会, 便渲染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草地上遍置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 黄昏时点上了火, 影影绰绰的, 正像好莱坞拍摄《清宫秘史》时不可少的道具。灯笼丛里却又歪歪斜斜插了几把海滩上用的遮阳伞, 洋气十足, 未免有点不伦不类。丫头老妈子们, 一律拖着油松大辫, 用银盘子颤巍巍拖着鸡尾酒、果汁, 茶点, 弯着腰在伞柄林中穿来穿去。”这段文字中的大红灯笼, 丫头老妈子的长辫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特产”, 这些特产混杂着西方世界的舶来品遮阳伞、果汁、鸡尾酒, 真可谓“中西文化交流”。
真正的西方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张爱玲在她笔下写道:“英国难得天晴, 到了夏季风和日暖的时候, 爵爷爵夫人们往往喜欢在自己的田庄上举行这种半正式的集会, 女人们戴了颤巍巍的宽帽檐的草帽, 佩了过时的绢花, 丝质手套长过肘际, 斯斯文文, 如同参与庙堂大典。”这么一对比, 显出了梁太太园会的蹩脚, 有东施效颦的“笑果”。不论是建筑风格, 还是交际场所, 都是为了模仿英国而模仿, 中国传统的人文风情在殖民压迫下被阉割, 变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再看看穿梭在这些场合中的人,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呢?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有两类女人, 一种是梁姑母和葛薇龙这样的, 她们受西方时尚影响而享受追捧带来的乐趣, 出入交际场所、穿着时兴的网球服去打网球, 还要穿着泳衣去游泳;另一种是睨儿、睇睇这类的, 她们是传统中国女性的代表, 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却有着东方的妩媚:“长脸儿, 水蛇腰”, 穿着“朱漆描金折枝梅的玲珑木屐”, “还是《红楼梦》时代丫鬟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 却是粉黛不施, 单摸了一层清油, 紫铜皮色, 自有妩媚处”。这两种女性都围绕在乔琪的身边。乔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具有西方血统的混血人, 然而他不学无术, 游手好闲, 满口谎话, 是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半洋人”, 睇睇被梁太太赶出来了大门, 连一份维持生计的女仆工作都丢失了 ;睨儿也是因为乔琪而被葛薇龙打骂, 受尽侮辱。在这一对阵中, 代表东方传统的睇睇和睨儿被“不中不洋”的梁太太和葛薇龙所压制, “不中不洋”成为了胜利者。然而, 在面对乔琪乔代表的西方文化 , 无论是姑妈代表的风情万种的风月老手 , 还是葛薇龙代表的知书达理的清纯女学生 , 似乎都没能顺利得到对方的爱 , 在较量的过程中都相继败下阵来。西方殖民者压制了“不中不洋”的东方女性, “不中不洋”的东方女性又压制了传统东方女性, 看起来, “不中不洋”略胜一筹, 然而在西方男子面前, 她们也不过是满足对方欲望的工具而已。葛薇龙为了对乔琪的爱, 嫁给了这个不能给她任何承诺的男人, 而且为了讨他欢心, 她不得不像妓女那样到处去应酬。文章结尾, 张爱玲巧妙的道出了这一层关系。“后面又拥来一大帮水兵, 都喝醉了, 四面八方地乱掷花炮, 瞥见了薇龙, 不约而同地把她做了目的物, 那花炮像流星赶月似的飞过来。薇龙吓得撒腿便跑, 乔琪认准了他们的汽车, 把她一拉拉到车前, 推了进去, 两人开了车, 就离开了湾仔。乔琪笑道 :‘那些醉泥鳅, 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道 :‘本来吗, 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
葛薇龙一个清纯好学的女学生, 到头来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这个过程是无声无息的, 潜移默化的。殖民霸权的入侵不只是表面上武力对殖民地人们的压迫, 他们文化霸权的影响更是毫无声息的。且来看一下张爱玲是如何塑造小说主角葛薇龙的变化的。当她走进姑妈给她准备的房间, 看到衣柜里那琳琅满目的衣服 :“织锦袍子 , 纱的、绸的、软缎的、短外套长外套、海滩上用的披风、睡衣、浴衣、夜礼服、喝鸡尾酒的下午服, 在家见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心里有点排斥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认同。一个爱美的女子被身上的装饰品所吸引是最自认不过的事情, 张爱玲恰好就是运用了女人的这一特点, 让葛薇龙的微妙变化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不同的衣服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身份, 也蕴含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和西方元素在这么个衣橱里汇聚了。葛薇龙把西化的衣服穿在身上出入名流之所时, 实际上她的心也已经被西化, 被俘虏了。当一个民族被征服, 不仅是武力上的, 而且也是文化上的。然而文化上的入侵更甚, 是润物细无声的, 悄无声息, 是那么地让人不易察觉。
通过《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个文本, 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良苦用心, 处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 殖民威胁处处存在, 想要警惕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殖民文化的入侵是潜移默化的, 它无孔不入。张爱玲通过她深刻锋锐的笔调向读者呈现了生活在此种环境中被异化的中国人民的嘴脸, 这种警醒不止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如今看来也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摘要:张爱玲是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 她凭借自己敏锐的感悟力和洞察力, 用她特有的张氏叙述语言把香港这个殖民地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西方的殖民压迫下, 在港人民一步步的沦丧, 他们整日的生活在糜烂纸醉金迷中, 辗转于各个名利场和社交场所, 人与人之间只剩下互为利用的价值。他们精神空虚而不自知。这种不自知的悲哀, 甘心为奴的悲哀令人发指。殖民文化的侵入悄无声息。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
?? 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 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溶液的体积变小了。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
提出:若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体积相同,浓度也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如何?质量如何?例如:1L1mol/L的氯化钠溶液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而质量不同。)
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课堂练习:
1.0.1molAl2(SO4)3溶液中Al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2.有5瓶溶液分别是①10mL0.60mol/LNaOH水溶液,②20mL0.50mol/LH2SO4水溶液,③30ml0.40mol/LHCl水溶液,④40mL0.30mol/L醋酸水溶液,⑤50m0.20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分子、离子总数的大小顺序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2mol/L,0.3mol/L 2. ⑤>④>③>②>①。在解答本题时,必须考虑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两个因素。而溶质又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之分。对于10mL10mL0.60mol/LNaOH水溶液来说,由于NaOH完全电离,其中溶质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0×0.01×2=0.012mol,溶剂水的物质的量约为10/18=0.55mol,相比之下,溶剂分子占绝大多数,其他4瓶溶液中,溶剂的物质的量更大,而且依次增大。因此只要比较溶剂的量的大小就可以排出顺序。
作业:教材P61一、1,2,4 二、1,2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