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2024-08-04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精选12篇)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篇1

习惯是通过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累积或者后天不断重复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倾向,它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重复性等特征。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促进学生去主动认知、探索实践、感悟生活,获得全面发展。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教育契机,彰显教育教学的魅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笔者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人需要进步和发展,不可忽视榜样的作用。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中,同样,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1)行为示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切正义和美好的化身, 教师的言行举止不管有没有教育的自觉性,对于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教师平时就应做到仔细倾听学生的讲话;要求学生爱护环境,不乱丢纸屑,教师在课后看到地上有废纸时主动捡起,那便给学生做好了榜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教师就如同一面镜子,成了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参照。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行为影响, 给学生在各个方面做好示范:注意礼貌用语、同学和睦相处、学会整理课桌、爱护地面环境等。长期下去,教师的行为示范便深深感染学生,而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后,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好。

(2)故事引导。一年级孩子对故事情有独钟,他们从故事中能得到乐趣,也能收获知识和道理。教师充分利用讲故事、学榜样这一手段,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精选故事,通过绘声绘色的讲演,和孩子们一起品评故事人物,让他们向善良、正义的故事人物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同时,故事中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语言,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让学生知道应该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对于学生的文明交际能力养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时期过渡,各方面还不够适应,加上年龄小,自制力差,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养成好习惯就跟接受新知识一样,有的学生容易,有的学生却无比困难。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遵循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如值日干部轮流制、“小老师”监督制等,既培养他的责任心,又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利用集体规范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提醒,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平时,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孩子的进步点滴进行鼓励和表扬,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 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激动和无限的动力。这样,学生正确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养成了。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努力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不断成才。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篇2

一、学习习惯

1.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2.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不拖拉、不抄袭;仔细审题,多查资料,遇到疑难及时请教,变不懂为知识点。

3.多读书、读好书。经常去书店和阅览室,看书时读、写、思相结合。认真做好笔记,记录重点问句。读后能写一些读后心得,相互交流所得经验知识及体会。

二、礼仪习惯

1.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能虚心接受老师和长辈的教导,及时与老师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3.礼貌待人,校内不讲方言,能用礼貌用语; 不征得他人同意不随便动他人东西;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4.以诚信为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答应别人的事及时做到;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改正。

5.做事前多换位思考,不冲动和鲁莽办事,不给别人添麻烦。

三、生活习惯

1.保持环境卫生,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2、保持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3.爱护学习、生活用品,不乱丢乱抛,用完后随手整理。

4.爱惜粮食不浪费,中午用餐排队入食堂;吃饭不讲话,盛饭盛汤相互礼让,不随地吐痰,遇到赃物及时处理。

5、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不能边走边吃,少喝饮料多喝水,不吃不买不合格或过期食品。

四、安全习惯

1.遵守公共秩序,不急追猛跑;不玩火,不抽烟,不喝酒;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不逞能,不做危险的游戏和动作。

2.增强安全意识,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循序渐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学校规定的路段骑车,骑车靠右行,不追逐嬉戏,不违章停车、超车,不脱把骑车,不骑快车;不并排骑车,骑车不带人;来回路上注意避让大型车辆,如有需要下车让行。

五、劳动习惯

1.认真负责地完成值日工作,不拖拉。

2.主动帮助他人做事,公益事情热情做。

3.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劳动中的自我保护。

低年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3

一、认识校园

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学校是角色的转变,也是一个学习生活习惯,认识校园生活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认识校园的所有。从找到班级到找厕所;从厕所分男女到走廊哪侧走;从知道收拾自己的课桌到懂得如何去值日……这些都是些很琐碎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从你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求学之路就展开了,你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玩游戏你要按规则去做,在学校里你就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要照顾好孩子的所有:孩子难受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校医;孩子呕吐我们要做一名稱职的清洁工;孩子尿裤子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孩子对于我们的信任和依赖就这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建立,就这样在我们的默默付出中形成。当孩子变得和我们无话不说,变得视我们如亲人,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说:“孩子,你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了。”所以,对于老师来说,不厌其烦地去教会孩子认识校园的一草一木,尽快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是我们在开学之初的重中之重。

二、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经历了初期认识校园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接下来就是我们教师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至关重要。一天之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仅次于他们的父母,孩子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自觉地去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有老师这样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那么,你究竟想培养怎么样的学生呢?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一个人首先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对于父母要孝顺赡养,对于家人要勇于担当,对于朋友我们要诚实守信,这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条件。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就要求我们老师把最简单的人字写得最好。你的教育融入你的言语中;你的教育融入你的笑容中;你的教育融入你的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搞特殊化,学生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学生打扫卫生,我们和学生一起打扫;学生烈日炎炎下做操,我们不是躲在树荫下,我们起码应该和学生站在一起;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就是一个合格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的眼中只有学生的时候,其实学生的眼中也会逐渐有了你。这样,你会慢慢发现,你和学生的默契会越来越高,你的工作会越来越轻松。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就会深深地影响学生。这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你、学习你。这个时候,一个孩子逐渐成人的工程也渐渐明朗。只有你教育出一个合格的人,你才能无愧于家长的期望,才能无愧于学生的未来。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不搞特殊化,不脱离学生,不高高在上,不要把自己想的多么崇高才是你教育学生的基本。

三、家校沟通

家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与老师应该是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你说说而已。现今社会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现象:需要用到你的时候会对你想尽办法的讨好,一旦你没有用处,往往就会像丢垃圾一样随意丢开。这是一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哀叹礼崩乐坏,而是想办法不让这种坏的风气流露在校园中,不让这种坏的习气表现在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我们与家长摆正位置将心比心。平心而论,我们都是普通人,只要是对于学生有利的我们作为老师都应该积极努力,只要是不利于学生的,我们都要以意为之化解。这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都表现在你对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孩子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或是身体原因缺课了,我们会在孩子来了后第一时间为孩子补上落下的功课;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功课不是很理想,我们会抓住一切时间帮助孩子反复练习,不厌其烦地去讲解,直到孩子真的会了为止……你所做的一切可能你自己觉得孩子不会和家里说。其实所有的家长接孩子第一个问题就会说:“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你身边的眼,你的所作所为会被他们一字不落地告诉家里。如果你的做法是积极的,那么你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也就越发崇高,你的说话也就越发有影响,你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容易。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必要保证,是老师与家长合作的首要条件。所以,重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理应完成好这个任务。

低年段的学生教育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个时候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能力。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简单地谈一谈,教育工作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从工作中发现,在生活中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不足,力争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吴艳梅.谈谈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2).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篇4

一师生共同参与, 制定培养目标

开学初,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读读《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守则》。在孩子们对其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 在学生共同参与之下, 一起制定良好行为习惯目标。当然形式多样。

例如, 我和孩子们制定的目标为:学习习惯:上课时, 手放平, 坐端正, 左手举手, 右手写字;老师讲, 认真听, 有事举手, 回答响亮;做作业, 不喧哗, 胸口离桌子一拳, 眼睛离本子一尺, 笔尖离手指一寸;朗读时, 齐读要整齐, 个别读时声音要响亮;家庭作业认真完成, 及时上交。礼仪习惯:上课、下课向老师问好;在校园里碰到其他老师要问好。生活卫生:不随地乱丢垃圾;上下学佩戴红领巾、小黄帽;不留长指甲, 穿戴整洁;抽屉的东西排放整齐, 看到地上的垃圾要主动打扫干净。安全自理:在校内不做危险游戏;不带刀具和危险玩具;出操和放学要排好队, 上下楼梯靠右行;回家路上不逗留, 有事联系班主任。

二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习惯培养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 看到一个事物, 他能很快学得像模像样, 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生气勃勃、整洁的班级文化环境, 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潜移默化,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室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例如在教室的前后门上张贴“请随手关门”的警示语, 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文明标语:“文明从我做起”、“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让学生能随时随刻监督自己的行为。在班级里设置“争做礼仪小标兵”“我是安全小卫士”等栏目。

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 我十分注意运用礼貌用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我总是尊重学生的想法,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 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榜样教育。

三采用多种形式, 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

训练和强化, 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我们应把行为习惯的训练融入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再训练, 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 抓起点, 有侧重地开展训练活动。开学前两周, 要重点训练出操、上下学的路队仪式, 课堂的学习习惯等。如反复练习出操的路队, 课前文具摆放, 上下课礼仪。不仅如此, 在整个低年级段的教学中, 我们都要不断地强化训练这些规范, 特别是上课时的坐姿, 书写时的坐姿、握笔姿势等等。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背诵儿歌的形式来强化养成。如课前准备歌:上课了, 铃声响, 同学们, 快坐好。课本笔盒放放好, 双脚并拢腰挺直。

第二, 奖罚分明, 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 我们发现, 低年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 热度过了, 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为了激励学生自觉地完成行为目标, 可制定奖罚专栏, 受到表扬的加一颗星, 有不好行为习惯的减一颗星, 两星期一总评, 给星星多的学生颁发奖品, 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重新开始, 给他们创造相同的起跑线。

第三, 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行为习惯的内容, 可以召开像“我是礼仪小卫士”“交通安全在我心中”等一系列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该怎么做,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除了课堂训练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如三八节的时候, 为母亲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情;六一儿童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等等。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的积极性高, 每次活动都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次训练, 效果颇丰。

第四, 家校联合, 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仅靠老师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一定要与家长沟通, 校内校外结合,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形成好习惯。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之,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时之功。让我们从点滴做起, 引导学生走上行为习惯良性发展的轨道,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日后成才奠基。

参考文献

[1]姜广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7)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2010-11-17 10:35 金宝双语小学 班级工作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读书习惯。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

二、写字习惯。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三、坐姿。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应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四、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的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应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榜样示范包括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以性格为例来说,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要求学生把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册,每周操行评比一次,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从“个别教育”入手,抓住一二个典型,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如: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以防为主。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意识。形成维护集体,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培养高度的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在突发事故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使突发事故中的各方面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二、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主要从“训练”、“督促”和“素质养成”几方面去培养。

1、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2、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我始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

3、素质

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陈旧观念。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橱窗,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张课桌,每一寸土地都能说话,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长期持之以恒的深化教育,让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三、家校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 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不断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我们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并请家长配合实施。平时加强与家长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必要时,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选择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如举行“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主题会时,我邀请了一位学生的父亲参加,他是一名警察,通过对少年犯罪案例的讲述,使学生们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懂得自爱、自律,要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信心,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活动懂得了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学校、家庭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的训练,懂得教育,懂得学生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目标明确,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景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班会课;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05-01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电脑、网络越来越普及,接触新潮的知识也越来越早。而一些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却落后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感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思想品德课渗透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班会课渗透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新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而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做人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途径有很多种,笔者认为,主要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作适当的宣传活动,在班上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营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晨会、班会课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学习必须靠自觉主动,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实施,抓好学生的各项行规,根据本班存在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求班干部严以律己,主动做到模范带头作用,督促班中的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力争上游;以“文明素养”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重礼仪、守纪律、爱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把每一个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素材向學生渗透行规养成教育;通过班会课,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学习必须靠自觉主动,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式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要求学生思想有触动,心灵有震撼。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开展“文明与我相伴”主题班会。学习行为规范,进行文明形象大讨论。通过活动来促内化,促养成;完善行规检查评价制度,坚持每天检查,对班级的卫生、学生仪表、出操、行为规范等进行检查,对校园内的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渗透

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数与代数”中的渗透"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的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同时发掘其思想品德价值,适时进行教育。例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乘法估算”一课,在检索资料时,他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教案,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华老师的注意: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8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个例子说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正是华老师需要的。在撰写教案时,华老师想象着课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每千克芒果8元8角,不足9元钱,买4千克应不超过36元钱。”突然,华老师想到: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相互尊重!摊主大多是外地来京打工的,咱们都市人不仅要尊重,还得深深地感谢他们。如果我班上某某学生的家长正是个摊主,那学生看到这道题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善良和诚实吗?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宣传体系

1.规定“示范月”强化训练

每学期初, 我们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规范专项训练, 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学生自己制定本班班规, 自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强化开学初在校自觉排队意识 (上下楼排队、入厕排队、上学、放学排队)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直观概念,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把学科教学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要求每位老师挖掘教材的内涵, 渗透教育。要求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握笔的正确姿势, 朗读的语调、语气,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规范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等等, 要大肆宣扬好的习惯, 树立好的榜样。

3.发挥班会课和晨会课的阵地作用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每周都会布置行为规范训练要点, 然后班主任根据自己班中的情况具体展开。例如, 上周学校布置的教育要点是开展“弯弯腰”活动。各班具体开展教育的内容有:学习中节约用纸、不乱扔纸杂物、见到纸杂物主动捡起……

4.教师要言传身教

从育人方面看,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向学生展示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 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教师的举动成为学生的楷模,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怎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随地吐痰, 随手乱丢垃圾, 又怎能说服我们的学生爱护校园和社会的环境?如果我们随口讲脏话, 又怎能教育我们的学生讲文明?教师的习惯养成是学生习惯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当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的学生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完善一套积极有效的行为习惯监督评比机制

1.行政值日制———每天由一名行政人员和一组执勤学生值日, 7:30前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并相互问好,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 中午巡视校园, 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如发现偶发事件由值勤老师及时教育处理。

2.学生监督制———学校少先大队部设立了执勤生, 课间设立了值周班, 每天巡视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作记载, 值勤生、值周班会把检查到的违纪现象写在“友情提醒”单上送班主任处理。同时, 班级内部也相应专门设立了以劳动委员为班里的行规监督员, 专门检查班内的不良习惯。

3.每周评比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比眼保健操、广播操、黑板报、手抄报、卫生、纪律和礼貌用语。每周评比一次, 颁发流动红旗, 每月累计各项评比的积分, 月底评选行为习惯示范中队。同时也把各项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文明班集体考核的重要依据, 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训练指导分层细化, 促进理性认知向感性行动转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既要有满腔热情,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它是互相促进, 互相转化的, 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行, 即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在小学生明确行为习惯要求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 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营造氛围。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给不良习惯以情境压力, 促进好习惯成为稳固的品德态度。早上进校要与值周的教师、学生互相敬礼问好;一进教室看到的是雪白的墙壁, 干净的地面, 整齐的桌椅, 明亮的玻璃窗, 评比栏中展览着同学的优秀作业, 板报上宣传着班里的好人好事……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熏陶。

分层细化训练习惯。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危害, 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变成自觉的行动, 还需要将好习惯标准具体到学校每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 需要分层至学生的每个年龄段,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如针对学生课间打闹的现象, 向全校提出了:脚步轻, 不奔跑;小声说, 不干扰;轻轻做, 不吵闹。根据年龄段不同, 提出进行习惯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喝水穿衣讲卫生, 坐立行走要端正。中年级———会看书, 会写字学习习惯来养成。高年级———认真做, 认真听, 认真思考样样行。

在习惯训练中,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如, 在接受别人东西时, 首先应该立正站好, 眼睛注视着对方, 行过礼后, 双手接物, 并且说“谢谢”。指导握笔姿势, 看书姿势, 行礼姿势, 站、立、走姿势, 凡是学生应该能做到的, 必须要求大家一律做到。个别学生没做到, 就要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 使习惯成自然。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8

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从小抓起, 循序渐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年龄小时, 习惯既容易建立, 也易于巩固, 不良的行为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 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幼儿上课不专心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 可往往是改了又犯, 犯了又改, 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才能彻底改掉。因此从幼儿园起, 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幼儿学习活动地时候注意力集中, 能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二、结合活动, 强化巩固

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通过教育活动, 分阶段地培养幼儿任务责任感, 对其走上有一定独立性的小学生活, 无疑有着极大影响。例如, 我在进行科学活动“聪明宝宝寻宝”时, 就布置幼儿任务, 回家找一些小电珠、电线、电池、电线拼路板等操作材料第二天带到班上来。目的是通过幼儿帮助老师准备教具, 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果然, 第二天, 许多小朋友带来了“小电珠”、“电池”、“电线”等等, 活动开展的很成功, 孩子们的情绪很高。这时, 我又不失时机地针对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孩子面前进行榜样教育:“这些能从家里带来操作材料的小朋友能认真记住老师分配的任务, 帮了老师的大忙, 是个负责的好孩子。”又让孩子们说说如果大家谁都没带东西来, 这次活动会怎么样?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到不负责任的后果。通过这一类型的教育活动, 教育幼儿做事要认真负责, 善始善终, 从而逐步树立起幼儿的任务意识。在教育活动后, 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巩固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 也可以每周一次, 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 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

三、言传身教, 作出表率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 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 尤为上心, 教师不雅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 都可能误导到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幼儿的表率, 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 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 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 书本都掉在地上了, 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 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

四、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幼儿的一些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 所以设身处地, 树立榜样, 对幼儿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 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 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 一张图为脏的小手, 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 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 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 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 当幼儿洗干净手后, 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 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 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肯定幼儿的进步, 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 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家园合作, 共同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小太阳, 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 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 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 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 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 如果家长不配合, 孩子回到家后, 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 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 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 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运用各种形式, 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 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 循序渐进,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 情绪稳定, 得到爱心的熏陶, 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 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 爱护物品, 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 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 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 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 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培养,反复练习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有很多好处, 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一旦形成又不容易改变。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据调查, 很多知名人士认为, “一个人的好习惯, 是在幼儿园养成的。”在幼儿园学习时, 幼儿们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 饭前饭后要洗手;做了错事要向对方表示歉意;学习要勤动脑、多思考, 要善于观察大自然等。一个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就是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没有多少认识。幼儿好动, 喜欢听趣味的故事、儿歌, 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唱儿歌等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引导孩子观看纪念长征的电视剧《陈赓大将》中有关粮食片断:孤儿九斤半因年纪小, 尚未被正式认可为红军, 他在过草地时不但拒绝别人赠送的粮食, 而且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分给那些伤病员和抬担架的战士, 但他的干粮袋里一直是鼓鼓的, 并且还经常背着大家“偷”嘴。直到九斤半饿死在草地上时, 大家才发现, 他的干粮袋里放的是一块布满牙印的烧焦牛骨。当孩子看到这里时, 眼圈都红了,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吃到, 每天放学父母还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真是太幸福了, 以后不浪费粮食, 要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看到孩子把大碗的饭、菜剩在碗里不吃, 就把孩子进餐的情形和幼儿园泔水桶的剩饭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掉几粒饭、每个班吃剩几碗饭, 就会积少成多。当孩子看见自己洒泼饭粒的镜头, 开始时前仰后翻捧腹大笑、不以为然, 接着看见盛满泔水桶的剩饭剩菜时则都目瞪口呆, 嚷道:“太多了, 好浪费啊!”

让孩子学习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 如:小小手, 真灵巧。一手拿勺, 一手扶碗。挺起胸膛, 轻靠桌子。一口饭, 一口菜。不洒不漏, 送到嘴边。唱爱惜粮食的歌曲;绘制认识的粮食及制品;听有关粮食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幼儿园举行有关爱惜粮食的画展或文艺表演做宣传, 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平时会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养成好习惯需要很大的坚持, 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 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 他们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 需要老师的提示和帮助。幼儿争抢玩具的事例, 在幼儿园屡见不鲜,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小班的幼儿, 教师心里应该明确: (1) 幼儿已经存在基本的是非观念; (2) 能够培养一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 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所以, 遇到幼儿争抢纠纷, 小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止:“不可以抢玩具!”通过教育, 让幼儿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自主性“行为”提升为“习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性”的引导以后, 可以在集体游戏活动时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最后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争抢玩具的矛盾。相信不久, 班级里会传来和谐之音:“这是我们大家的玩具”, “我们一起玩吧!”

在以后玩玩具的过程中, 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 而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及时制止, 并给予一定的教育。一旦某个幼儿某些方面表现好了, 或者有进步, 老师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及时给予表扬,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 也给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 学有榜样。

三让幼儿在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老师和家长像土壤, 孩子像种子, 在教育中, 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 与家长联系, 统一观念及行动, 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 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可以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 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 大家在午睡的时候, 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 脚步走得很重, 老师给他一个暗示, 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时, 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又如班上有个新小朋友, 胆子特别小, 不习惯集体生活,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 也不敢去做。对于她来说, 就需要让她养成合群的习惯。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她, 让她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时, 让她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 让她来分小汤勺。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 她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同时还训练她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 并不断给予鼓励, 这样她的意志力、注意力就得到了锻炼, 能力越来越强, 提高了其自信心。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0

一、习惯养成中存在的误区

1. 习惯即性格

常常会听到老人讲:“你不要总是规矩孩子,不要打骂孩子,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就好了。”这是个极其错误的论断,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2. 重教轻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考体制下的学生学习知识是唯一要务;家长期望值过高,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把孩子变成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机器人,而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和习惯的培养。

3. 包办代替

中国式家庭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无原则的宠爱,有些家长即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也狠不下心来严格要求孩子,久而久之把孩子养成了没有礼貌不懂规矩,没有自理自立能力的问题学生。

4. 教育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还有很多忽视甚至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存在,一味迎合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违背了教育发展准则。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一直秉承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条规律,各种商品都会有使用说明书,唯独养育孩子没有说明书,因其个体千差万别,教养过程也各不相同。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 以身作则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学习方式以触摸聆听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要的条件是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规范的示范,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是好习惯养成的开端。有人认为以身作则是某些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需要遵循并付诸实际的,古有孟母三迁,作为家长和为人师者,你起到表率作用了吗?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飞过来的橡皮泥”美术课上,王××帮老师给小朋友发橡皮泥,收纳盒里的橡皮泥快速地飞到小朋友面前,齐老师看到王××皱了皱眉阻止道:“王××,你这样扔来扔去很不礼貌,而且也很危险,你要轻轻地放到小朋友面前。”王××歪着头不解地说道:“妈妈每天早上都是把衣服丢给我的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家长平时的行为已经深深印到孩子的记忆里,且习以为常了。幼儿缺乏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如果大人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合时宜,行事低俗,做出了极坏的示范,孩子在遇到相同情景时也会如法炮制,错误的示范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学会倾听

我们要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第一要专注倾听,请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很多妈妈都是一边忙家务一边和在客厅看电视的孩子说话,两个人都在一心二用,这个场景也真实地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也是她小时候最常抱怨和投诉我的“罪行”———妈妈总是心不在焉地敷衍她,谈话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二要和孩子亲密接触,亲密的肢体语言是倾听的秘诀,蹲下来、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慈爱地看着他和他平等的对话;第三要尊重孩子,不要嘲笑他,孩子很敏感,大人要是流露出“好笑”的表情,他会认为被嘲笑了,让沟通失败。

3. 培养专注力

最近有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小学新生家长已经累翻了。有家长抱怨:“儿子刚上小学一周,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一大堆任务,陪孩子写作业,准备跳绳、沙包……到底是谁在读书?”很多家长呼应“忙得手忙脚乱,时间真的不够用。”面对各科老师发来的作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老师们太麻烦了,不愿意做,也不能拒绝。大家有想过这种现象的本质吗?一个6周岁的小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老师给家长发作业,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孩子到高年级出现很多问题:做事精力不集中,好动;上课经常走神,小动作多;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成绩提升不高;执行力差,反应慢,甚至多次让其做某事无反应等。我们要注意了,孩子在专注某一事物时请不要随意打断他,不要认为孩子有时的举动是没有意义的,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正确引导即可,不要大包大揽。

成长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人生旅程,孩子的成长承载着生命的所有质量,在幼儿时期,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学校而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著名的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陆惠萍老师说过: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只要坚持十五天,坚持好习惯就成功了一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园共育,家长和老师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把我们的幼苗培养得更加优秀。

摘要: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否则就不能完善孩子优秀的意志和品质,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熟知且掌握的教育艺术。

关键词:成长,行为习惯,小学化,身心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倪牟双.学习活动与幼儿成长[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低年级行为习惯培养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科;四位一体;综合解决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健全个性、培养品格和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等多个特点,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本文从“四位一体”角度深入探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为培养好学生课堂纪律、习惯提供参考意见。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疏忽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心理变化。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常常被忽视,学生这些错误行为常常被放任。同时,课堂内容的死板,也是造成学生难以激发兴趣,导致课堂纪律差的重要原因。

2.教学制度不明

学校在制定教学制度上,缺少科学的规范,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被学生接收。迫于升学压力,学校不得不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而轻视了行为要求。姑息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未能很好地意识到,一个良好学习习惯对于教学培养的重要性。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势必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埋下不安全的“种子”。

二、低年级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学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形成敏感期。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初步认识的重要阶段。行为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在课堂上抓好学生习惯是多重要的事,是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

此外,低年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思想比较单纯,可塑性较强,是习惯塑造的最好阶段。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四位一体”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四位一体”模式相互构建分析

1.学校规范约束

学校环境中,除了包含客观的景物环境,还包括一个学校的人文环境,即校园的主体氛围。其除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学习生活多数在校园度过。学校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包含在习惯养成上、能力提升上以及知识掌握上。因此,只有及时把握校园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制定适应的规范制度,才能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制度,严格要求学生谨记并牢牢掌握。此外,针对年龄偏小的学生内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可定期组织老师在全班诵读,并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消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促使学生自身良好习惯意识的养成。

2.家庭教育的辅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即,所谓环境的重要性。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有着重要地位,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行为影响,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意义重大。只有在良好环境的熏染下,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家庭环境以及家长教育的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长可在点滴小事上,以切实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这比简单的说教式管理效果明显得多。此外,还需与学校、老师建立好沟通,掌握学生实际在校情况,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学生要善于总结互相监督

在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会听、会看、会说、能动手、能思考。“不要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听课时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积极思考,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真正地接受所学知识。老师要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多去课外实践,观察事物发展。要有总结经验的能力,能做汇报。把这几点融会贯通,密切联系起来,才能提高上课质量。同学之间形成监督机制,相互督促学习,定期选出模范学生,形成模范效应,对一些表现不够出色的学生,要认真总结自己的错误和过失,避免此类错误再犯的情况。

总之,秉承着“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课堂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宗旨与核心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情感世界与人格健全,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四位一体”方式,让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个人都能发挥出自身作用共同规范孩子学习行为。随时关注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方法,确保好的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陈锦华.“四位一体”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74-75.

应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因为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性、向师性,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例如: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就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想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们就要热情、开心地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想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我们就要设计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制订游戏的规则、清楚地知道每个游戏需要幼儿学会什么;我们想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们必须多劳动、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帮助幼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只有我们比幼儿先想、先做、先行,幼儿才会跟着我们的步伐前进,争相模仿,让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他们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变成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节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总是贯穿于孩子每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不同的生活中得到不同的教育,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需要我们从细节抓起。

1. 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们班有些小朋友还不会自己吃饭,我们坚持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吃饭,并请家长配合,在家也锻炼他们自己吃饭的能力。渐渐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会一直提醒他们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着碗,不将米粒掉在桌上安静地用餐;睡觉的时候要侧着或平躺着睡,手脚要放进被窝里(天冷的时候);,安静、独立地进行午睡;起床后要将被子、枕头叠放整齐。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是每件事情只有在我们不断提醒、细心引导、耐心指导下,幼儿才会慢慢地接受与学会,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教育。

2. 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人们就很讲究个人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礼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与老师的相处,是最能体现出他们文明礼貌的地方。所以在小班的时候,我们总是时时刻刻和幼儿用礼貌用语,早晨来园、放学离园、家长接送时我们均从礼貌的细节入手,给他们创造出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习惯成自然,孩子们也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3.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体育锻炼、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我们都会将游戏贯穿于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从每个游戏的细节入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观察与指导,让幼儿形成自主和规则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乐趣,而且发现了游戏里蕴含的知识与道理,从而培养了探索知识、热爱学习的情操。

4. 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设计一些“身份”,如:值日生、小老师、小组长等,使幼儿在这些“角色”中体验到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带来的乐趣,知道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老师要关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对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幼儿在生活的点滴中不断成长。

三、把握细节,让行为成为自觉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老师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善于把握细节,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1. 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重复、反复实践才能养成。所以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习惯。反之,他们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2. 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这就意味着只有相同的信息重复地传入孩子的大脑,孩子的神经系统才会完善,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个放纵,或者老师今天严格,明天放松;老师在幼儿园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父母在家却不坚持,孩子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老师彼此不但要相互沟通好,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让“5+2=0”(即五天在幼儿园+两天在家=前功尽弃)成立。

3. 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无章。

孩子喜欢被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批评、指责,他们情感上就会接受不了,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导致幼儿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可这样的孩子也会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如果老师、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并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两者相互配合,找出帮助孩子的方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上一篇:住院楼模式下一篇:描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