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规范

2024-08-17

引导规范(共12篇)

引导规范 篇1

一、有关背景

电算化时代,信息技术是工具,是会计人员手脑功能的延伸。会计人员的思维、方法、流程、手段也就成为会计软件摆脱不了的框框。因此,电算化就是手工核算的模拟,其过程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过去发布的会计电算化相关文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制定,更多地反映了对电算化核算过程的规范,统一性、强制性要求多。

信息化不同于电算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是企业组织会计工作应当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而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因素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适应,共同决定着不同的会计方法、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因此,过去的一些政策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工作规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摆脱了“模拟手工” 的电算化思维,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过去规定和现行做法。同时,工作规范把会计信息化放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环境中,重视会计与其他业务活动的有机联系,强调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工作流程和模式的革新,以及信息化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对于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工作规范以引导、启发为主,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工作内容和进度。

从规范到引导,体现了信息化地位作用的演进,更体现了“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的要求。

二、条文解读

工作规范第三章“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各方面提出了要求。下面逐条予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

除本条第三款规定外,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

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代理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首先需要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障。该条对此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会计是企业各方面经营管理信息汇聚的枢纽, 规模越大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涉及的部门、业务、流程就越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就越复杂。因此,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项目,其建设实施应当由具有足够权限的企业负责人来领导,重大事项需要企业主要负责人主持决策。

对于具体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体,企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小微企业可以指定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负责,或者把会计信息化工作交由代理记账机构;大中型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或者设置独立于两部门的专门部门负责。

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有熟悉本企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熟悉本企业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信息化方案,以及能在本企业贯彻推行的配套制度体系。否则,会计信息化可能与企业经营成为“两张皮”,造成建设失败和投资浪费。

第二十二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内容,避免投资浪费。

尽管信息化是方向,但信息化作为企业经营的环境因素,需要与企业发展所处阶段、规模、内部文化、组织架构、员工素质、法律、监管等其他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因地制宜地推进,不能“赶时髦”,追求 “一步到位”。因此,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建设内容可以分阶段逐步完善,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分模块搭建。

第二十三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注重信息系统与经营环境的契合,通过信息化推动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革新,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制度体系。

前面多次提到,信息技术与其他环境因素要相互适应配合,共同对企业经营管理构成影响。同时,会计也是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实践证明,决定会计信息化成败的不是“建”而是“用”。设计上再完美的信息系统,如果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配合,没有处理好内外部利益关系,没有得到用户部门的支持,就可能成为摆设,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因此,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不仅要考虑系统建设本身,还要研究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是否契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过程,往往也是会计工作变革的过程。变革的关键是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认识要统一,而最终结果则要以制度的形式来反映和固化。只有认识统一、制度保障前提下的系统,才可能运行良好,发挥预期的效益。

第二十四条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注重整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实现各系统的有机整合,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共享和集中,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到一定层次,必然要求信息更高层次的共享和更大范围的集中。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功能可以逐个模块地搭建,范围可以从局部到全面,但是规划必须是整体性的,技术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地域分布广、分支机构、核算层级众多的企业集团来说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系统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为将来的整合做好准备,必须采用一种“语言”说话。 这样,未来各个系统之间才能“对话”,信息化的优势也才能充分发挥。否则,各种系统就会成为一个个“孤岛”,相互间没有联系。或者成为一个个“烟囱”,信息只向上通,没有横向联系。

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无论是会计领域还是其他业务领域,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一点: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很重要。没有规划和标准,一开始可能省事了,但未来到了必须整合的时候,就会花成倍的精力去处理系统间不兼容问题。为了整合不得不废弃原有系统重复建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这种情况下,组织和人员对原有系统的依赖性和惯性, 更会对新系统的实施形成阻力。

因此,大型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无论从一开始就采取统建方式,还是“先分后统”方式,都要有顶层设计,要在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其中,技术标准主要是指用于交换的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是指企业对各类业务概念的统一定义,又称为数据字典(例如会计科目表);系统参数则是指为完成特定业务处理或者控制功能而需要自上而下传递的数据。 例如,对于经理可以审批的费用限额、某类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等,企业总部制定标准后可以传递至各级系统中,这就需要统一定义相关系统参数。

第二十五条企业配备的会计软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提供合格的会计软件是软件供应商的责任。 企业同样也负有使用合格软件的责任。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企业的这一责任有两种情况:如果企业自己开发会计软件,则开发的软件应当符合工作规范的要求;如果企业外购会计软件,则应当选择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产品。否则,企业可能面临工作规范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处理措施。

企业可以参阅工作规范解读之二《会计软件的规矩方圆》,详细了解对会计软件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企业配备会计软件,应当根据自身技术力量以及业务需求,考虑软件功能、安全性、 稳定性、响应速度、可扩展性等要求,合理选择购买、定制开发、购买与开发相结合等方式。

定制开发包括企业自行开发、委托外部单位开发、企业与外部单位联合开发。

该条主要是提示企业进行会计软件配备方式决策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成本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软件功能、安全性、稳定性等因素也很重要。企业应当衡量自身技术力量以及外部开发单位能否有效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第二十七条企业通过委托外部单位开发、购买等方式配备会计软件,应当在有关合同中约定操作培训、软件升级、故障解决等服务事项,以及软件供应商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责任。

该条是提示企业在软件配备中不可忽略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会计软件不同于一般商品软件,要保障软件的正常使用以及会计工作的持续开展,相关服务不可缺少。对信息安全责任的承诺,也是供应商服务的重要部分。而一些软件厂商可能重产品而轻服务,小微企业由于经验不足也可能在购买产品时忽略相关服务问题。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通过业务的处理直接驱动会计记账,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趋势之一是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 过去,企业经营数据可能需要先导出,经格式转换、 分类汇总等人工处理后再导入或者输入会计系统。现在,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互联后,业务发生时,业务系统就可以将数据直接推送给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根据这些数据,按照既定规则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记账。这一过程就是业务直接驱动的记账。它的优势: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增进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三是避免人工差错;四是防止舞弊;五是提高系统间数据一致性。

例如,对于加油站来说,每次加油完成挂枪后, 自动加油机就能生成油品种类、加油量、单价和总金额信息。生产管理系统搜集到这些信息后,就能传递给会计系统,从而触发会计系统生成确认收入和成本的分录,并完成记账。整个过程几乎在加油完成的同时完成。

当然,实现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的集成,一个重要前提是技术标准和数据字典的统一,也就是第二十四条所强调的内容。举例来说,如果生产系统中把加油量定义为“公升数”。而会计系统中定义为“加油量”,则两系统中的数据就无法进行配比, 也就无法实现自动的数据交换。

第二十九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本企业信息系统与银行、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实现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

信息化的一大驱动力是互联互通的需求,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外部主体间同样如此。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企业层面走向社会层面,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互联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企业间互联,实际上是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向企业外部的拓展,其目的也是实现自动记账,只是将驱动记账的环节向前进一步延伸。因此,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所具有的优势,企业间互联同样具备。同时,企业间互联毕竟是更高层面的信息化工作,它还具有更多优势:

一是为交易及其核算的无纸化奠定了基础。 交易中,纸面文件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包括表示证明、确认以及认可的信息。企业互联后,纸面传递的信息就可以被电子信息代替,证明、确认或者认可也可以通过电子签名实现。特别在电子发票(含电子签名信息)进一步推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企业间交易都可以实现完全的无纸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节省社会资源。

二是为企业改进客户服务,升级营销模式提供了契机。对于银行、电信、能源、差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类企业来说,他们的客户可能存在交易无纸化需求。因此,提供专门的客户端软件或者标准接口,供客户信息系统获取电子凭证,就成为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进一步说, 企业互联以及配套的服务模式升级,是互联网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企业来说就是竞争优势、市场和利润。

电子机票就是航空公司与机场系统互联,共同改进乘客体验,转换机票销售模式的典型案例。过去,乘客办理乘机手续,手里必须要有纸质机票。 因此,乘客主要通过实体销售点购买机票,不仅往返奔波,还可能出现乘机时忘带机票的不便。而实行电子机票后,乘客更多采用电话、网络订票的方式,通过银行卡支付。乘机时不需要携带任何购票凭证,机场终端即可根据乘客身份信息查询出购票情况。这极大地便利了乘客,也为航空公司节省了销售费用。

三是有利于交易和信息的集中处理。企业间互联一般是通过统一端口进行,业务和相关信息从一开始就是集中处理的,而不像传统交易方式那样,由各层面、各地域分散进行,然后再进行信息的集中。这就减少了信息处理环节和成本、提高了效率。

具有普遍服务义务的企业,如银行、公用事业、 邮政等企业,一般在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企业互联中也应当更为主动,开发本企业的数据服务功能和接口标准,甚至推动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十条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前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应当安排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或者岗位参与,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信息汇聚的枢纽, 处于信息流的下游。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是其他业务系统的重要用户。因此,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有必要向其他业务系统提出对上游信息的需求,也就有必要参与前端系统的建设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业务直接驱动记账,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界限不再黑白分明。ERP等综合管理软件的出现,更使得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纯的会计系统或者业务系统的概念可能已不存在。因此,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会计职能,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都应当参与。

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对前端系统建设的参与,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前端系统采集或者生成的信息内容是否满足会计工作需要;二是前端系统采用的技术标准、数据字典是否与会计信息系统兼容。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 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控制,将控制过程和控制规则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对违反控制规则情况的自动防范和监控,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该条是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衔接条款。

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在内部控制问题上要把握好: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对象。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系统中融入的控制功能正确地发挥作用。

关于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详见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第三十二条对于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且具有明晰审核规则的会计凭证,可以将审核规则嵌入会计软件,由计算机自动审核。未经自动审核的会计凭证,应当先经人工审核再进行后续处理。

过去文件规定,对于机制凭证,也需要进行人工审核才能记账。这反映了当时的“计算机模拟手工”思维。

允许计算机自动审核凭证,是工作规范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而作出的突破之一。采用自动审核, 要把握好两项前提:一是必须是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关于“自动生成”的概念,请参见工作规范解读之一《会计资料无纸化政策破冰》中第四十条有关解释。二是要有明晰的审核规则。所谓“明晰”,一般要有量化的指标,通过信息的比较作出判断。

对于自动生成的凭证,原始数据产生的过程往往就已伴随着审核和控制,只要数据传递和转换中没有新的风险,则可以视同已自动审核。

第三十三条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化。

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财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决策支持信息化。

该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方向性引导, 启发企业不断将会计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

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决策支持信息化阶段的内容划分,该条的列举是示范性的,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阶段划分推进工作,也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化只有这些工作可以开展。实际上,财务管理工作与决策支持相关,决策支持也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对不同行业,同样的工作内容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例如,对于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都是独立于财务部门的职能领域, 其信息化不一定建立于会计核算信息化基础之上。总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推进会计信息化。

第三十四条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实行会计工作集中的企业以及企业分支机构, 应当为外部会计监督机构及时查询和调阅异地储存的会计资料提供必要条件。

财务共享是指企业(集团)将下属单位相同的财务职能集中,由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机构来行使,即各单位共享一个机构的财务服务。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提出。目前,财富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 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监管政策的趋同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规划和实施财务共享。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财务共享可以是部分业务流程的共享,如差旅报销流程共享,也可以是包括对外报告和财务分析在内的全业务领域共享;可以是所有地域集中的共享,也可以是区域性集中的共享。目前,全球企业财务共享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总账、差旅与报销、财务报表、员工薪酬、资金管理等交易型业务流程。也有部分企业将内部审计、预算、计划与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等非交易型业务放入财务共享范围。

财务共享与会计信息化密不可分。共享伴随着集中,使得财务处理与业务发生在物理空间上分离,只有依赖于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空间差异,保障财务处理的及时性。同时,财务共享带来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信息系统层面的支持,带动信息系统标准化。

财务共享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高效率低成本。财务共享的诞生源于企业对于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节约财务成本的追求。 通过把内部不同单位相同的、重复设置的财务职能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经验、制度的共享,形成规模优势。

二是专业化。财务共享形成财务人员更为明细的专业化分工,让各类会计人员一方面能够将更多时间集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领域得到更加丰富的经验积累,从而大幅提升各类财务工作的专业水平,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同时,财务共享将会计核算工作从企业财务部门中相对剥离,使财务部门有更多精力关注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三是服务导向。实施财务共享后,财务就从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转变为外部服务供应商。共享服务中心一般与集团内客户签订共享服务协议,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和质量标准。这就促使财务机构转变自身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多地响应企业其他职能的需求,提高财务服务的满意度。

因此,工作规范鼓励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职能转型,更好地发挥会计服务管理的作用。

当然,财务共享也带来会计核算地与企业注册地不一致的问题,给注册地监管部门开展会计监督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工作规范要求实行财务共享的企业为监督机构及时查询和调阅异地储存的会计资料提供必要条件。一是在注册地办公场所要提供能访问到企业全部会计资料的终端,供监管机构查询;二是要根据注册地监管机构的需要及时调阅异地储存的纸面会计资料。

第三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的境外投资者指定的会计软件或者跨国企业集团统一部署的会计软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该条是对第二十五条在特殊情况下依然适用的明确。它强调,任何企业的会计软件都需要遵循工作规范第二章要求,没有例外情况。境外投资者指定的会计软件或者跨国企业集团统一部署的会计软件,必须在根据工作规范要求进行汉化等修改完善后,才能交付使用。

第三十六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的部署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应当在境内保存会计资料备份,备份频率不得低于每月一次。境内备份的会计资料应当能够在境外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独立满足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会计监督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虚拟专用网络、远程访问、云计算等技术的采用,使得信息系统成为只在逻辑上存在的概念,物理上,终端设备、服务器可以天南海北,遍布于全球各地。这为跨国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的部署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从安全和成本因素考虑,企业集团可能把多国企业的系统服务器集中存放在某个或者数个城市。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更是直接将多国企业的会计工作集中在某个城市进行。这就存在着境内企业的会计资料存放于境外服务器的情况。

从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工作组织以及信息数据有自主决定权的角度来讲,上述做法无可厚非。 但是,会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由此形成的会计资料也不仅是企业财产。会计工作还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企业会计资料也是政府对企业监管的重要依据,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信息资源。因此,企业会计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同时,还应当在境内留有备份,以避免我国政府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可能受到境外因素干扰的风险,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按照本条规定,每月一次的备份频率是最低限度要求。对于企业实际应当采取的备份频率,以及备份的会计资料范围,工作规范采取了“能够独立满足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会计监督的需要”的原则性规定,企业应当在该原则基础上自行把握。

第三十七条企业会计资料中对经济业务事项的描述应当使用中文,可以同时使用外国或者少数民族文字对照。

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二条制定。需要注意的是,该条的本意是保证会计监督人员理解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和内容,而不是说,描述中完全不能出现其他语言文字。在不妨碍监督人员理解的前提下,描述中的产品、材料型号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专用词汇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文字。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电子会计资料备份管理制度,确保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请参见工作规范解读之一《会计资料无纸化政策破冰》第四十条有关解释。

第三十九条企业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及国家秘密,关系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电子会计资料;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将其携带、寄运或者传输至境外。

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二十四条、二十五条制定。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可能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国家重大利益, 维护企业电子会计资料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增强保密意识,建立和完善专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因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等原因,需要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秘密的电子会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报有审批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应当报有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需要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电子会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报国家档案局批准。

相关链接

2013年度全国会计资格考试金银榜揭晓

2013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会计资格考试)金银榜于近日发布,共有316人入围金榜,其中初级金榜103人、中级金榜91人、高级金榜122人,2849人入围银榜。初级金榜最高分200分(满分200分),中级金榜最高分288分(满分300分),高级金榜最高分88分(满分100分)。

为了鼓励成绩优秀的考生,配合开展对具有发展潜质的考生进行跟踪评价,从2008年起,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推出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金银榜”,即:将一个考试周期内全科成绩合格、总分名列全国前100名(含并列者,下同)的考生列入全国金榜,成绩名列考试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30名的考生列入银榜。截至2013年度,累计上榜14829人,其中金榜累计有1455人上榜,银榜累计有13374人上榜。(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引导规范 篇2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与我过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旅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部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重视度不够,国民文明观念不强;二是社会道德文明体系缺失;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高度重视,把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列入国家的战略位置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国民文明素质建设工作。

一、强化宣传教育,将文明观念意识化

首先,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订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其次,要改革义务教育体系,把文明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开设文明素质教育课程,由专职老师授课,把文明素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再次,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1

主题活动开展、典型树立等方式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誉观要求规范自身言行,将文明观念意识化。

二、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将文明行为社会化

社会团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组织教育监督功能,引导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结合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监督社会成员公共文明行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文明素质教育普及到全社会。如城管部门和义工团合作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活动,让数量庞大的义工团队在街头巷尾做好文明行为的示范带头人。

三、完善法律法规,将文明建设法制化

要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明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等行为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文明行为要施以惩罚。同时,完善不文明行为监督体系,通过媒体曝光、群总举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警醒教育国民,从而约束国民行为。

公共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 篇3

關键词:危机意识;引导;规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20—02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是危机应对的能力保障,危机意识培养要得到强化而这种强化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来加强。鉴于此,政府和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危机的治理过程中,对事实信息的关注而无视了意识形态,价值层面的关注,很有必要对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做些浅显的探讨。

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凭借着意识的作用,认识世界和改造着世界,使人类经过社会变革进入到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

危机意识指的是在危机还没发生以前对环境和局势持有的忧患意识。《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党中央对全党同志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要求。

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使得公共危机意识进一步科学化,能够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更新、变化和发展。使得政府和公众既不会陷入“草木皆兵”的过度敏感状态也不会陷入盲目自信的麻痹大意状态。

(一)危机爆发前的引导和规范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信仰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精神支柱,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政治凝聚价值。科学的信仰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准人生方向,非科学的信仰则会使人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因此,对一个社会群体,甚至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共同信仰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引导国民奋发图强,团结向上。

危机意识的教育,引导和规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信仰。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矫正人们即将偏失的神圣信仰。克服及改正那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趋利避害的现象,没有善良意志,要么就是善良意志十分薄弱,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乌鲁木齐“7·5”事件中参与打、砸、抢、烧的犯罪分子正是沦丧了道德和人性,丢失了信仰,从而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给社会带来动荡。

2.有助于与建立科学的应对措施。只有树立科学的公共危机意识,认识危机并对其危害进行预想和预测,制定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策略,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到常备无患,一旦危机爆发才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减少危害,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尽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责。

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可以加强政府官员对危机管理的学习意识,帮助领导者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危机爆发后的引导和规范

1.公众心理得到情感上的救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恐慌,并且在这之后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被灾难的阴影笼罩,甚至一直受到困扰。来自美国东西方健康科学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急性应激障碍,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除了必要的医学救治,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将会缓解人们的心理负担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白有些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灾难如果防范的好是可以不必发生的。从而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认识,也能调动人们积极性自觉加入国家危机应对建设的队伍中。

2.社会危机意识观得到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危机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危机意识观不得不随之更新。但是很多潜藏的危机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更不可能有危机意识做好防范,通过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能更新整个社会的旧有观念,使得危机意识观与时俱进。

二、引导与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性问题

1.方法的单一性与危机的多样性。我国危机意识的引导与规范工作长久以来是一种“传单式”的教育方式,面对我国多种多样的灾难爆发形式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事件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公众及社会承受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冲击不断加剧,这时往往会最出现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社会伦理失去基本准则,容易产生各种社会危机。

2.群众自主性与政府主导性失衡。应对公共危机是政府的责任,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没有社会的参与配合,政府的危机治理效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我国公众对危机应对缺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整个社会危机意识结构中,存在着危机意识不平衡的状态,呈现倒金字塔状,即“上层精英”充满危机忧患,而“草根百姓”知之甚少。2010年5月29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境内的曙光煤矿发生矿难致17人死,1人伤,其原因是本身的不符合规定生产更重要的是在危险发生时负责人竟然要求所有人不得声张,矿工还就真的在灾难发生地数小时内没有通知有关部门和求救。

(二)内容性问题

1.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性。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过多的放在了理论意义上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演练。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士都认为加强危机管理和培训是必要的,然而有超过70%的政府机构和超过60%的企业未开展过危机管理培训。

第一,政府部门很少组织公众定期进行危机灾难发生演练,如地震演习、火警演练等,公众得不到通过实际模拟增加应对危机事件的经验和能力;第二,政府没有把定期向公众提供免费的危机应对培训当成常规工作任务,也没依法督促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强制性培训;第三,政府没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印制并尽可能免费发放危机防范手册,指导公众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救,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第四,政府没有把灾害防治及自救列入义务教育的必修教材,学校尤其是小学很少开设相对应的危机应对及生存急救方面的课程。

2.缺乏专业与专门的人员。由于公共危机这门学科的研究还不成熟,涉及这个领域的学者还不多,所以在具体实施相关工作的人员队伍中缺少既专业又专门的人因此在引导和规范的工作中就会出现技术性的错误。导致工作地进行有时会偏离本意,也可能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

三、引导与规范工作的科学化

(一)加强分工协作

1.政府责任。在危机意识的引导和规范工作中,政府有两个身份,一是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者,二是主要参与者。政府在法律制度上的完善起到一个硬性,相对静态的框架作用,而参与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府的责任就是制定出关与引导和规范危机意识的具体措施,形成一种法律氛围,在强制力的影响下改变公众的旧有的不合适宜的观念和态度。截至1998年,俄罗斯紧急状态法律体系包括150部联邦法律和规章,1 500个区域性条例,以及数百个联邦紧急状态管理部门发布的内部命令。俄罗斯的经验表明,我国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2.媒体功能。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面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公共危机在爆发之前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征兆,媒体可以利用其灵敏的信息嗅觉,及时捕捉到社会的变动特别是异常状态下显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并进行辨别、分类和处理,然后以新闻报道等形式向广大民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在这一点上,媒体能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从而引起民众的高度重视,做好危机正式到来前的心理准备工作,提升社会整体的“抗震”能力。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的情绪引导得好,会向着危机管理的有利方面发展;引导得不好,则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在危机潜伏期,如果媒体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并向政府传递潜在危机信息,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就会防范危机的爆发媒体及时、准确、客观的公布权威信息危机管理的最新进展,这样就可以做到危机传播的基调统一,避免臆想猜测造成的恐慌和动荡,起到稳定人心、平息事态的作用。

3.群众舆论效应。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各种潜在的危机诸如自然灾害的隐患,经济生活中的物价失衡,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价值观念的偏颇,有着切身的体会。人们获知信息的三类渠道中人际交流渠道(包括亲朋好友的告知、同事间的交流和讨论、社区内的讨论)所占比例最高为42%。通常情况下危机事件发生的首先的表层信息都是自下而上传递的。人民群众这种天然的宣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公众本身要把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

(二)明确工作重点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规范危机意识的目的旨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和教育是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潜移默化的改变最主要的方式。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数字显示51.2%为一般关注,13.8%很少关注,2.6%不关注。这样的关注度对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不够的。

宣传教育的方式大致有口头宣传、书面宣传、电视、网络宣传等。但是公众获知危机信息最重要的三个渠道是:人际沟通、电视、网络。目前书面材料的宣传还占有很大比重,但是这种宣传产生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其单调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人们不愿意去看。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从改进其形式上,行成良性互动。

2.增强工作技术性。这里的技术性是指引导和规范工作的重在实践的方法。摒弃以往流于形式的各种高谈阔论。借鉴国外的成熟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形成专门的危机意识引导和规范工作小组。其中成员应包括专家学者、内部应急队伍、媒体公众及其代表。

参考文献:

[1]张丽莲.关于危机意识培养的若干思考[J].管理观察,2008,(8).

[2]http://wapnews.i139.cn

[3]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对自媒体规范与引导的思考 篇4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技术和如脸谱、微博等软件的不断升级,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自媒体”。

自媒体, 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网络, 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 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当前, 主要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 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

其传播特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高效性。现场发布, 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大;二是对称性。既是信息发布者, 又是信息接收者;三是人际性。传播主要依靠各个小团体、小组织、小圈层, 在社会网络中传播;四是大众性。因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小团体放射至无边界的传播区域, 呈现出大众传播的效果。

自媒体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个人、法人单位和官方组织。个人自媒体主要是以自发性个体发布, 法人单位自媒体主要以社会各单位、组织发布, 官方组织自媒体, 主要以政府机构发布。

自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除二三类法人和官方组织自媒体发布信息有管理环节外, 其余大量的自发性个体自媒体信息发布, 是自行随时发布, 没有“把关”环节, 具有“不可控”性。发布的信息呈现零散、失序、混乱状态。因而, 如何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自发性个体自媒体,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中发挥更好作用, 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自媒体的兴起及其影响

1999年, IBM提出普适计算 (称之为p ervas ive co m p u t ing) 概念, 即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 只要需要, 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发展, 例如w ifi、zigbee、3G、4G的出现, 使得访问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 普通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自媒体应运而生, 诞生之初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它通过新兴的网络社会模式进行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信息互换的传播方式。

微博, 全称“微博客”, 是自媒体最典型的代表。特别是个人微博更是自媒体的主要部分。2006年3月最早由美国tw itter公司发明, 是一个不超过140个字内容的信息更新、即时分享的个人网络平台。2007年以后, 微博慢慢进入我国, 2010年逐渐壮大, 2011年上半年微博在全球使用人数迅速翻倍, 接近10亿, 在我国已超过5亿。最初人们没有意识到微博的巨大冲击力, 只是将其视为个人信息发布的一场技术革命, 因为民众能通过不超过140字的简单操作随时发表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然后依靠个人所拥有粉丝量 (听众量) 的多少, 迅速进行信息传播, “秒互动”的传播优势, 对热点事件的深入挖掘, 备受公众关注。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国外的facebo o k、t w it t er、yo u t u be等, 国内的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通过每个个体的社交圈、熟人的熟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不断进行放大。

我们认为, “规范”与“引导”要同时并举、并重, 即:不断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以“有形的手”强力消除网上“有害信息”;同时, 还要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 多管齐下, 更多运用“无形的手”调节网络舆论生态、自媒体生态, 发挥互联网自我净化的功能, 推动网民在自媒体时代实现“自律”和“自治”。

目前, 自媒体在国内外的发展都呈现爆炸之势, 以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为例来说明:

1、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于2004年2月上线。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u e发布的数据显示, 月活跃用户量已达8亿。2011年10月8日加拿大社交媒体推广公司gopopcorn的最新数据显示, facebook用户每分钟发布50多万条评论、超过29万条状态更新和新进14万张图片。Facebook用户15分钟发布的图片就相当于纽约公共照片馆的图片总量, 其发展趋势已远远超过了其他传播互联网巨头。

2、twiter是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 于2006年6月上线。它利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目前全球用户已达1.75亿, 每天发送上亿条信息并不断被转发和共享, 其信息转播速度和范围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苹果公司宣布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消息后的12小时中, twitter用户总共发布了250万条有关乔布斯的消息。

3、新浪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 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 2009年上线, 截至2011年底新浪微博用户已上升至2亿。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

4、腾讯微博。是目前中国最主流微博平台之一, 截止2012年3月底, 注册用户达4.25亿占据了中国微博的大片市场, 每日拥有6700万的活跃用户。今年第一季度创营业收入96.479亿元, 同比增长52.2%。

5、人人网。2009年由校内网发展而来, 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通过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 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

这些只是社会网络媒体自媒体中的突出部分, 就此能够管窥其发展之迅猛, 与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量相比, 前者力量不言而喻。有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微博里拥有10万粉丝, 相当于一个新闻网站;拥有100万粉丝, 相当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拥有1亿粉丝, 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

统计显示, 2011年上半年, 我国一半以上的热点突发新闻都是通过个人微博等自媒体首发。从“7.23”动车追尾事故到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形象危机、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社会冷漠之争, 一次又一次击穿了社会伦理道德。小悦悦街头惨祸, 震惊了全国, 仅新浪微博相关贴文, 在事发不到一个月内就突破了450万条, 而2010年很多热点事件自媒体微博才几十万条。近年来的三鹿“毒奶粉”、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唐骏学历“造假门”等等, 各个领域诚信危机、仇官、仇富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地方, 社会矛盾对抗性加剧, 从县城到省城, 一个小小的摩擦, 甚至一则谣言, 都可能导致街头的民众聚集。

2011年, 西亚、北非多国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对抗政府, 甚至推翻政权的突发事件。年初, 执政23年的突尼斯阿里政权和执政30年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权仅仅在几周内就被民众推翻, 接着, 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人们倾向于用民生落后、民生缺乏等政治经济原因来解释中东变局, 而忽视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发酵、加速等因素。直至夏季, 美国、英国等数地发生骚乱, 人们才开始逐渐意识到,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社会不稳定的背后都存在这样的事实:以社交网站为主要代表的网络新技术, 更确切地说是微博形式的自媒体, 对社会乃至政治生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改变着舆论的生态环境。

自媒体“微博时代”的民众力量, 一度让西方发达国家以为终于找到了使“独裁”国家发生演变的技术平台。美国于2011年5月16日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中甚至公开宣布:“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数字媒体……组织社会和政治运动。”但西方国家没有想到, 此项新技术“武装”个人的迅猛, 以至于很快就将力量传播到发达国家。后来, 美英两国数个地方的骚乱, 让这些国家政府不得不宣布, 必须通过关网、切断手机信号等方式维持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 自媒体的兴起是传媒领域的大事件, 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利于公众知情权和话语权表达, 有利于监督管理者更公开透明处理政务。但是, 因其先天带有的“不可控”特质, 若处理不好, 往往产生负面效果, 使问题复杂化, 加大了处理难度, 甚至会被恶意利用, 导致恶果。因此, 全面认识微博以及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时期的方方面面, 进而有效地推动自媒体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

实现规范引导的途径与对策

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发声, 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纵观近年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 个人主要以“草根发声、精英评论、大众围观起哄”的形式呈现, 自主性强, 靠自律具有不可控性。虚拟世界本身也是需要纳入制度管理以保证其运行顺畅的, 否则有害信息将会层出不穷, 构成对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 对自媒体, 特别是个人的上网和微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应予以高度重视。这里所提出的主要是依法规范管理和主动引导构建健康有序的自媒体生态。

一、强化制度规范, 重在对上网行为规范

由于自媒体已经成为新的大众参与度极高的媒体形式, 且对社会舆论环境、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及影响, 因而, 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这种新兴大众媒体的规范管理。

(一) 国外互联网的治理。

在国外, 近十年来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始终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 并根据具体情况形成了各自的治理办法。美国是最早为互联网立法的国家, 是网络信息监管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英国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 将各门类的正面因素整合起来, 形成整体的规模优势, 遏制了互联网有害信息的蔓延。德国出台《联邦数据保护法》和《反垃圾邮政法案》, 该法规定, 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提供给企业的姓名、性别、收入情况、身份证号码、业务爱好等, 一些企业如银行、电信公司若泄露其掌握的客户资料, 都是违法的。任何机构向用户发送推销商品和服务的手机短信都得经过用户的书面同意。日本2003年就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 保护法除对个人信息管理者本身的保护义务进行详细规定之外, 也严禁其对外泄露。违反者将按照情节以追究法律责任, 最多可被处以6个月以下徒刑再加罚款等, 个人也可起诉违法公司或个人。韩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网络实名制, 而且完全是强制性的。网民在网上发言和跟帖子, 包括上传照片、撰写博客、玩网络游戏、下载软件资源等活动, 均必须提供身份证明等个人信息。政府要求网站详细核查和验证网民的身份信息, 发现漏登的, 网站将会被处以高额罚款, 造成不利后果的无法跟踪到源头, 网站将代替网民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澳大利亚是“网络管制国家”之一, 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但事实确实如此。为监管互联网有害信息, 澳大利亚是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 屏蔽、过滤、审查、分组、黑名单、实名制、立法、宣传教育、国际合作、倡导行业自律等, 收效良好。至于对“网络犯罪”的界定, 阿根廷通过2008年的法案对网络时代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罪名进行了规范。

(二) 国内互联网的治理。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 提出“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1、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加强微博客管理实施意见》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这是维护互联网健康环境的基本遵循, 所有互联网站和网民都必须遵守;2、加强微博客管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微博及重点网站、论坛版主实名制。北京市全面推行微博实名制。2012年2月8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贯彻落实《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明确要求新浪、搜狐、网易、凤凰、搜房、和讯、移动微博等微博客网站, 于3月16日前完成规范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 可采取“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原则。逾期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微博老用户, 将不能发言、转发, 只能浏览。3、各单位、各网站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强管理。严格区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 规范公职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上网行为和微博自媒体发声。

二、加强正面宣传, 热点引导, 形成积极健康的网上舆论

(一) 文明办网, 净化网络环境。

坚决打击色情淫秽等有害信息和网站。今年4月8日, 中国互联网协会再次发出倡仪, 呼吁互联网行业履行社会责任, 加强行业自律,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 依法文明办网。呼吁互联网业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 不为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 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积极响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 把互联网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平台。

(二) 大力整治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积极开展整治清理政治类有害信息和整治互联网、手机信息包括微博低级信息“两大行动”。今年3月, 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 北京市公安机关立即依法对6名网上造谣者予以扣留, 对一批传播谣言的网站依法进行查处关闭。实践再一次证明:编造传播谣言者只要触犯了法律, 就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同时, 加强负面信息监控, 从严打击新闻网站违规“洗稿”和商业网站违规行为, 坚决查处无资质网站违规登载新闻及非法网站伪造新闻网页等行为, 进一步清除网络文化毒瘤, 维护网上良好新闻传播秩序。

(三) 增加官方组织和社会机构微博, 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

随着自媒体影响力的日渐增强, 要重视利用官方组织和社会机构微博在社会舆论场中发布负责任的信息, 及时沟通, 畅达准确、权威的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提倡政府和领导干部把它变成“网上引导、及时交流沟通”的信息工具, 党政机构与领导干部开微博已成为一种趋势, 微博问政更是成为了“干群”沟通的新形式、畅达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互联网上。据悉, 截止2011年9月, 仅新浪网上的政府机构微博超过2000个, 覆盖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已获认证和推荐的微博就有1200位。同时, 党政领导微博增长迅速, 新浪认证和推荐的微博就有2000位。在政务微博中公安微博最为活跃, 各级公安机关在新浪、腾讯网开设的政务微博已有4000多个, 经过认证的民警工作微博则有5000个。北京市公安局的“平安北京”微博开通一年来, 已收到网友评论留言超过18万多条。“微公益”、“随手拍解救儿童”、小学生“免费午餐”等活动, 构建起“网上统一战线”, 与社会“自发组织”力量合作、与政府联手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 积极创新管理, 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

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 建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提供规范的行政执法依据, 逐步实现网上虚拟空间与现实开办单位、个人的真实结合。

政府依法管理互联网, 禁止网上黄赌毒泛滥, 规范和打击网络“水军”, 堵截恐怖势力、引导热点突发事件借自媒体兴风作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总结的思考。我们认为, “规范”与“引导”要同时并举、并重, 即:不断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以“有形的手”强力消除网上“有害信息”;同时, 还要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 多管齐下, 更多运用“无形的手”调节网络舆论生态、自媒体生态, 发挥互联网自我净化的功能, 推动网民在自媒体时代实现“自律”和“自治”。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 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礼物”, 我国网络舆论相比其他国家发展速度更快、更发达, 相信只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自媒体这一新兴舆论平台, 对于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必将大有裨益, 并成为未来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传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2012年4月1日人民网评:对造谣传谣言者就该勇敢亮剑

[3]、2012第1期《网络传播》杂志《国外互联网的治理》一文

[4]、2011年第11期《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方式浅析》、《微媒时代传统媒体突围与新生》等文

[5]、2011第8期《网络传播》杂志, 《微传播环境下的危机应对》一文

[6]、201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德国英国日本立法保护个人信息》

[7]、2012年4月27日《参考消息》《世界迈向网络警察时代不可避免》

[8]、2012年4月华龙网《微博, 易脆的舆论业态》一文

引导规范 篇5

肝脏穿刺活检技术简称肝穿刺。当前肝穿刺的方法主要用于慢性肝病和肝脏移植等方面。

一、适应症

1.慢性肝炎 目前慢性肝炎是肝穿刺的主要适应症。年龄大于40岁的部分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肝脏病理学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需借助肝活检。

2.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 如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增高等。

3.药物性肝病 对于病史不详,与慢性肝炎鉴别存在困难时,可借助肝穿刺病理诊断。

4.不明原因黄疸 适用于超声未见肝内胆管扩张,黄疸鉴别有困难临床偏向肝内胆汁淤积。

5.感染性疾病 常见疾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病、结核等。

6.代谢性疾病 包括血色病、Wilson病、糖原累积病和淀粉样变等。

7.器官移植 在肝脏移植的围手术期,肝穿刺有助于判断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二、禁忌症

1.重度黄疸,大量腹水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比较应小于3秒,血小板计数应大于。

2.充血性肝肿大。

3.右侧胸腔及膈下有急性炎症。

4.血友病患者。如有强烈指征应通过输入Ⅷ因子改善凝血状况后施行。

三、操作步骤

1.肝穿刺术前准备

1.1术前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如不正常,不应强行穿刺。

1.2 穿刺前应测量一次血压,以了解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情况。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立止血1000U。

1.3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穿刺目的及可能出现之并发症,训练患者数次深呼吸后屏息。

1.4 用品准备 无菌肝穿刺包、一次性活检枪(16G)、灭菌超声探头、灭菌手套、高弹力腹带、利多卡因、标本固定液等。

2.肝穿刺操作方法

2.1患者取左侧卧位,先用普通超声探头确定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路径,避开大的血管及胆管,并测量穿刺点至肝包膜距离。

2.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超声操作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根据测量皮肤至肝包膜距离,局麻至肝包膜。

2.3换灭菌超声探头,涂灭菌耦合剂,嘱患者屏息或平静呼吸,取枪迅速进针至肝组织约2cm,激发活检枪后迅速拔出。

2.4拔针后立即消毒按压创面止血,再胶布固定,高弹力腹带束紧。

2.5 取出穿刺组织,以固定液固定根据临床需要送检病理。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可在显示器下监控进行,从而避开重要器官和较大血管及胆管,是较为理想诊检技术。一次性活检枪,进针速度极快,很好地避免切割副损伤。

四、术后处理

4.1 穿刺后出血最常发生在术后的3-4小时,一般在术后6小时内密切监测,如有内出血表现明显,应考虑输血,必要时邀外科医生协助。穿刺后出血是第一位的严重并发症,但发生几率极低。据报道肝穿刺后出血的致死率仅为1-1.2/10000。

引导规范 篇6

一、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

经过多年的总结,笔者发现不少高三学生表达的英语句子仍然存在较严重的汉语句式偏向,不规范、不准确,其成因并非学生词汇量的缺乏,而是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一)受汉语句意影响,误用There be 句型

例如: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

错句:There are many students come from the countryside.

对句:Many students come from the countryside.

(二)缺主语,主语选择不当或用动词原形当主语

例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错句:Every year has thousands of visitors come here for a visit.

对句:Thousands of visitors come here for a visit.

又如: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错句:Our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对句: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hometown in the past few years.

再如:学好英语不容易。

错句:Learn English well is not easy.

对句: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not easy.

(三)简单句和并列句之间缺乏连接词

差句:Many rivers are seriously polluted. There is no fish. There is no clean water.

优句:Many rivers are so seriously polluted that neither clean water nor fish can be found.

(四)犯欠考虑“一致原则”之误

错句:Being a student, we all wish to learn English well.

对句:As students, we all wish to learn English well.

学生英语表达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没能掌握英语句子成分顺序与汉语句子之间的差别;没有掌握英语语法中的“一致原则”;对英语语言逻辑不理解、时态语态意识差以及对英语词汇运用“汉化”等。

二、 浅析中、英句式的异同

(一)汉英句子成分及句子组合模式基本相同

汉语单句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简单句也有这几种成分,而且常见句型中主要成分即主谓宾的顺序,这方面汉英是一致的。因此,正确把握这一特点对英语句子的表达会产生一定的正迁移,一些简单句基本可以对译。

例如:我爱我的祖国。

I love my country.

(二)英语句子成分顺序与汉语句子之间的异同

例如:

(中文)

昨天时间状语

我主语

在街上地点状语

碰见了谓语

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定语

同学宾语

(译文)

Yesterday,时间状语

I主语

saw谓语

an old定语

classmate宾语

who had not been heard from for years定语 in the street地点状语

.

由此例看,虽然英语和汉语句子中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等主要成分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定语和状语的词序则不全相同。汉语的定语都置于被修饰成分前面,以“的”为标志词;而英语的定语既有前置的也有后置的,而且比较复杂的定语如分词、不定式和定语从句等一定是后置的。就状语而言,英语句子的时间状语有时也可置于句首,但必须用逗号隔开。

(三)英汉语句子的“一致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汉语的句子也存在主谓逻辑一致的原则,但是汉语句子不存在词语形式随人称、时态和数等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而英语句子中的一致原则相当严密,包括主谓一致、人称和数的一致、时态一致、语态一致、语气一致、指代一致、句法结构一致以及逻辑关系一致等。写英语句子时,应注意把握这方面的差异,保持英语句子以上诸方面的一致关系,避免汉语的负迁移。

(四)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

中国人尊崇“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语言表达中常强调主体意识,多“把”字句;西方人则强调客观意识和缜密的逻辑,除用主动句外,还常用被动句。

三、如何引导学生规范表达英语句子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规范表达英语句子贯穿于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始终。

首先,要定期给学生举办“中、英文句式异同分析”专题讲座,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为准确表达英语句子打下基础。

其次,在新单元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在精讲词汇的意思和语法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正确造句,并适当设置针对重要词汇的单句英汉、汉英翻译训练,以课堂口头训练或课外作业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增加学生的中英句式表达对比实践。

再次,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优美、典型的英语常用句型,为准确、地道的英语句子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感。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英语美文欣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地道英语句子的精彩。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周测或月考等的试题讲评机会,充分挖掘单选题中或阅读理解题中较典型的好句、长难句,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句子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英语句法分析能力。

另外,争取多对学生进行英语作文的面批面改,或者至少针对每次作文存在的典型、普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评和当面纠正。在作文的批改中必须以激励为主,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总之,英语句子的分析和规范表达教学必须渗透于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英语句子的结构,准确、规范地表达英语句子。笔者认为,这个过程绝非仅仅靠读读背背就能做到的。

大学生“校内代理”的规范与引导 篇7

一、大学生“校内代理”的种类

1. 代理服务, 指的是以有偿服务的形式代理学生在“吃、穿、住、用、行”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一些大学, 只要你打个电话, 水果可以是洗过的, 盒饭是热的, 衣服可以代你去洗, 基本上是各种服务俱全。

2. 代理数码产品、充值卡。

这些产品种类繁多, 包括电脑、MP3、网线、网卡、手机、U盘、耳麦、鼠标、电话卡、手机卡、充值卡等等。做这些代理的大学生对这些产品并不是十分了解, 有些人为了有钱赚, 甚至将水货推销给同学, 质量完全得不到保证。手机卡卖出后, 开通都有时一拖再拖, 耽误了同学的时间。而在电信局, 是交钱后几分钟后即可开通的。这里面就表现出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3. 代理服装、鞋帽及日常用品。

比如, 一件不起眼的NIKE运动衫就要四五百元, 一双骆驼的登山鞋少说也六百多块, 不是一般学生能消费的起的, 而做代理的大学生们看好了身边同学追逐流行、讲求品牌的虚荣心理, 就在网上到处查找货源, 有冒牌的、有贴牌的, 还有一些是接受名牌加工, 超产剩余, 再以名牌的打折价格出售的。

4. 是化妆品的代理, 品种众多。高校中的化妆品代理就是直销, 更有甚者是非法传销。

二、大学生“校内代理”引发的弊端

大学校园内的代理服务的的确确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 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是没有好处的。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真正地独立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学习文化知识, 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 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磨练意志。如果让代理服务代劳一切的话, 无形中就是助长了好逸恶劳的习性,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带有“铜臭”味, 而且这些代理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与高校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的。

1. 缺乏诚信, 唯利是图。

大学校园中的交易一开始时都是建立在关系圈内的, 生意是先从身边的同学开始的, 这种情况下还会有所顾及。但现在大学生都是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进行联络的, 大学生的代理95%是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 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都没有代理专区, 如浙江大学的校网内CC98和论坛88都开设了代理专区, 可以给大学生们的代理经营提供方便的商业平台。所以, 现在交易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 如果交易后出现质量或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事情, 代理者有时怕受牵连, 就会在网络上改名, 换上另一个名字, 还可以继续在网上代理, 也不用担什么责任。这样的代理者实际上是包庇了那些非法的商人, 而受害者是买东西的学生, 并且还无从投诉, 唯一的发泄也就是上网发贴痛骂一番, 达到个心理安慰, 真正的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诚信的代理行为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见利忘义的思想, 而偶尔得利, 更容易滋长他们的虚荣心和侥幸心理。

2. 法律意识淡薄, 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做生意赚钱无可厚非, 但是,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 没有经历过社会风浪的洗礼, 感情脆弱, 面对唯利是图、鱼龙混杂的社会, 一不留神就上当受骗。哈尔滨和杭州许多高校的大学生们在校内做代理服装和鞋生意进货时, 都有一个近似相同的特点:这些做代理的同学进货时50%都必须每次是现金交易, 不允许退货, 好一点的也就是可以少量调货, 这样学生手中就多多少少都有剩余货, 如果交易少或是对于手头资金少的学生来说, 没有赚到钱, 反而被套牢了。

CHINA.COM就在前一段时间登出了一篇报道《经商, “他骗我也骗”》:北京的一所大学的一名勤工俭学的学生, 受委托进了一批由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代理商的广东某电子产品公司的产品。鉴于对方也是在校学生, 产品价格低廉, 而且又可以送货上门, 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和对方签了一份5000元的合同。可货到手发现全是劣质产品, 用他的话说, “收音机除了噪音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充电电池充了一天, 只能用个把小时。”目前, 这名同学还在为这事发愁, 想打官司, 可是时间、精力、财力都不够, 不走法律途径, 几千块钱就等于泡汤了。他的一句话令人深思“学生奸商害死人啊!”

这名同学是理性的, 但有些就是不理性的, 同样是CHI-NA.COM上的一篇报道说:一个自称天津某著名保健品公司推销员的人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和难以置信的高额回报, 说服了北京某著名外语学院的几名女生, 让她们花几千块钱买了一堆“神奇保健品”。后来这几名女生发现所谓的“神奇保健品”只是市场上最普通的钙片时, 她们所想的, 并不是想办法找到此人, 并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也不是自己吸取教训, 而是想方设法用这些“神奇保健品”将自己被骗的钱再从别人那里骗回来。她们推销时的金字招牌就是“请您相信我, 我们是XX大学的学生”。有些大学生认为, 他们的行为不是传销, 只是直销, 是不违反法律的, 但他们又对直销和传销的区别知道多少呢?资料显示, 1998年国家批准的包括直销企业转型经营的只有10家。也是我们熟知的安利、雅芳等。早在1998年, 国务院有关文件就已规定, 大学生、军人、公务人员均不得参加直销。由于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受追求利益的强烈心态的驱使, 使得大量国内化妆品企业产生了让在校大学生们用学生的身份以直销之名行传销之实的非法传销活动。2004年3月人民网追踪报道的震惊全国的“欧丽曼”大学生传销案中, 被传销网网住的2 000余人中, 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 占总人数的75%, 数量之大, 令人惊叹。为什么在学校中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能被三个河南农民所左右, 利用三无产品“欧丽曼”进行非法传销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 法律意识淡薄, 涉世未深, 为了一个“利”字, 从起初受骗, 发展到骗别人, 恶性循环, 到头来害人害已。

三、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校内代理”经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去制止校内的代理经商行为, 但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强化监督。

1.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首先, 掌握知识、完成学业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大学生只有在学好大学期间综合知识的前提下, 才能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赚钱”。其次, 增强法律意识, 做到法律先行、标本兼治。信用既是道德的范畴, 又是法治的范畴, 所以仅靠良心、正义等道德的自律, 是不够的, 为此, 必须强化法治。针对违反信用以及实行欺骗的行为, 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条例和管理规定, 用法律手段促使学生培养一颗诚实善良之心, 严格履行合同的义务, 促使学生维护就业协议、贷款协议的效力。以《法律基础》课为主要阵地, 把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加以讲解, 教育学生知法守法, 树立守信的意识, 做一个诚信的人。

2. 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只有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 才能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有计划地举办诚信讲座、班团会、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 促进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宣传干部、政治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学生干部齐抓共管的配合作用。学院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监管是搞好诚信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各种必要的手段, 健全和完善信誉保护和失信惩处机制, 及时发现和惩处失信者, 才能使人们不敢不守信、不能不守信。要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把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背景、居住地、实际表现、助学贷款、就业情况 (提供履历、合同履行) 、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记入学生诚信档案, 并以此与各类评奖评优、就业等挂钩。

3.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代理行为。

对以“赚钱”为目的的代理行为, 要教育其自动放弃, 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以勤工助学为目的的代理行为除引导外, 要加大资助力度, 解决实际问题;对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学生要引导其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法律和校规校纪允许的范围内, 合理合法去做, 把着眼点放在锻炼能力上。

4.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 加强对“校内代理”行为的管理。

引导规范 篇8

1 加强机构建设是前提

1.1 要明确机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 由农业 (农业机械) 主管部门行使本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权”。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所属的承担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农业机械牌证核发审验、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农机事故处理等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执法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中央组织部《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组通字[2006]27号) 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参照管理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 要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二) 使用事业编制, 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目前,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虽然符合参加公务员管理条件, 但全国各地已经批准实施的还主要集中在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更多的市、县级机构尚未明确到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发展。两“规范”的出台则, 为明确机构性质提供了有利时机, 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监理机构应争取尽快明确农机监理机构性质, 理顺管理关系, 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基本保障。

1.2 规范农机监管行为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农机监理机构主要的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农业机械的登记和备案;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负责驾驶操作人员的考试证件核发和审验;负责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负责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负责农机事故统计、报告、调查处理以及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授权的其它事项。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在上述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核发牌证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办理业务必须要符合法定程序和要求, 既不能失职不作为, 也不能越权乱作为。

1.3 完善岗位管理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名称应规范统一, 岗位设置要科学合理、分工明确, 既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又高效运转、方便群众。具体承担农业机械登记和驾驶证核发业务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按要求, 设置业务领导、登记审核、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人考试、牌证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统计分析、安全宣传教育等岗位。农业机械登记和驾驶证核发工作流程的相邻岗位不能兼任。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人考试、安全检查、行政处罚、事故现场勘察、事故责任认定、损害赔偿调解等工作至少由2人共同完成。

2 设施装备精良是基础

农机监理机构是农机化主管部门对外服务的窗口单位, 是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 拥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和精良的装备, 有助于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 有助于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同时, 也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规范建设的基础。

2.1 加强服务窗口建设

农机监理机构必须有满足工作需要办公场所, 配备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仪器设备, 并按照农机安全监理行业标识规范设置相关标识标志。承担牌证核发业务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设有方便群众、满足业务工作需要的办证大厅和服务窗口, 并配置桌椅、饮用水、笔墨、胶水等用品。

2.2 提高科学检测水平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配备固定式或移动式安全技术检测设备, 针对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根据不同的环境, 采取不同的检测手段, 方便群众, 保证安全。

2.3 强化考试装备

要有与监理业务工作相适应的驾驶人理论考试室及计算机, 并全面实现网上无纸化考试;有能满足术科考试要求的考试场地、考试机具及配套设施, 逐步实现电子桩考;有在公安部门备案的满足道路考试用的道路。

2.4 加强车辆配置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配备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应急救援、移动检测等专用车辆并统一行业标识, 安全检查、应急救援车辆应装备扩音、通信等设备, 事故处理车辆应装备事故勘察仪器。

3 规范执法行为是准则

3.1 规范人员管理

要强化人员配备。农机安全监理机构配备的人员数要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要满足岗位设置要求。一是要求持证上岗。农机监理机构配备的检验员、考试员、事故处理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必须满足岗位设置要求, 符合规定的岗位条件, 经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培训考试合格, 领取农机安全监理证后, 再上岗从事相关监理业务工作。二是要求执法行为规范。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时, 要做到纪律严明、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行为规范。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 加强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 完善岗位监督机制, 做到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管人。

3.2 规范牌证发放

农机监理机构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业务, 要严格按照《拖拉机登记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及其工作规范执行,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检验不合格、不按规定检验的不得办理登记业务;严禁跨行政区域发牌发证。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领业务, 严格执行《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及其工作规范, 对未提供身份证明原件、医院体检证明和申请人情况与所提供资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3.3 规范业务档案管理

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业务档案应按规定立卷归档, 符合档案管理标准和要求, 严格执行档案保管期限和借阅制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的档案应专库存放, 且具备防潮、防火、防盗、防蛀等功能, 各类档案做到排列有序, 完整规范, 便于查找。重要电子档案还要做好备份。

3.4 规范执法行为

农机监理机构要依法开展行政处罚、事故处理和安全检查等工作, 做到主体明确, 依据合法, 程序规范。

4 优质服务是宗旨

4.1 增强服务理念

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观念,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有谋, 努力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4.2 要规范服务行为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及办事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及标准、办事人员及监督投诉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在岗工作和执行公务时, 要着装整洁, 佩带统一标识标志;开展农机安全检查等执法活动, 应主动出示执法证件, 严格按照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 文明执法。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进村入户、预约服务, 简化审批程序, 减少办事环节, 缩短办事周期, 提高效率, 方便群众。

4.3 要开展承诺服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开展服务承诺, 推行“首问负责制”, 严格执行限时办结的规定。对符合法律规定、手续齐全的, 应当场办结;材料不全的, 应一次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对依法不能办理的, 应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5 制度建设是保障

5.1 加强制度建设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和农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要与公安、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联席会议等制度, 形成联合检查、动态执法等机制。

5.2 强化责任制度落实

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硬任务、硬指标,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 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目标、平安创建目标、乡镇安全生产达标和农机化工作目标。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具体责任人。

5.3 形成监督检查制度

引导规范 篇9

近年来, 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 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 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 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4〕1 号) 精神, 现就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1.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就必须筑牢农民合作与联合的组织载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 强基固本, 提高发展质量, 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 紧密联结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

2.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依法办社依章办事, 才能维护好成员权益, 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现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承接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要基础。将农民合作社作为国家涉农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 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 也是我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改革方向。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 为实施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做实组织载体, 确保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二、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 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加强民主管理, 强化指导扶持服务, 注重示范带动, 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5.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以服务成员为宗旨, 坚持成员地位平等, 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 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 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树立一批规范运行的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强化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 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6.主要目标。经过 5 年的努力, 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成员数量增加, 运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组织机构运转有效, 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产权归属清晰, 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 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力争有 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 20 万家。

三、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

7.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章程是决定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 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自身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经法定程序通过, 必须严格执行。

8.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登记注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规定, 如实向工商部门提交章程、全体成员名册、成员出资清单等文件。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 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登记信息及备案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法定事由发生变化, 须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或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登记, 应按照《工商总局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办理。

9.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和配套服务, 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10.明晰产权关系。农民合作社应明确各类资产的权属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种养大户等领办农民合作社的, 应严格区分其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农民合作社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应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合作社承担责任。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 应明确资产权属, 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农民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 在解散、破产清算时, 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

11. 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 密切协调配合。成员 (代表) 大会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决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项, 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理事会是执行机构, 负责落实成员 (代表) 大会决定, 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 代表全体成员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表决, 实行一人一票。规范经理选聘程序和要求, 明确经理工作职责。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代理, 设置会计账簿, 规范会计核算, 并及时向登记机关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执行与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 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

13. 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 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 (额) 等内容。加强档案管理, 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行业要求的基础台账, 包括成立登记、年度计划、规章制度、会议记录 (纪要) 以及产品加工、收购、购销合同等文书档案, 会计凭证、账簿、成员盈余分配等会计档案以及其他档案。

14.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收益分配事关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 经成员 (代表) 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 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60%;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 按比例进行分配。农民合作社可以由章程或成员 (代表) 大会决定, 对成员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的其他突出贡献, 给予一定报酬或奖励, 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农民合作社可以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农民合作社不得将成员作为牟利对象, 其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15.定期公开社务。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社务公开制度, 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 逐步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理事会须依法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 于成员 (代表) 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 置备于办公地点, 供成员查阅。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农民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 农民合作社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 审计结果须向成员 (代表) 大会报告。

16.坚持诚信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 重合同、守信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积极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措施, 控肥、控药、控添加剂, 指导成员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行农产品 (000061, 股吧) 质量标识制度,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森林产品认证,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合作文化建设, 弘扬互助协作、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传统美德, 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

17.稳妥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促进产业发展、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 严禁对外吸储放贷, 严禁高息揽储。农民合作社要对信用合作业务进行单独核算,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落实对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责任, 加强风险防控;对违反信用合作基本要求涉嫌非法集资的, 依法进行处理和集中清理, 对涉嫌严重违法的, 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未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的, 停止审批。

18.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设备条件建设, 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 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 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 探索运用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19.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拓宽扶持渠道, 改进扶持方式, 提高扶持效益, 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要高度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通过政策扶持, 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民主管理,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发展质量, 让广大农民成员真正受益。

20.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新增农 (林) 业补贴要向农民合作社倾斜, 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抓紧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 (林) 项目由农民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21.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把农民合作社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 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正向激励措施, 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 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 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22.给予用地用水用电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农民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的用水用电及本社成员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相关价格。

五、强化指导服务, 健全推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23.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密切协调配合, 合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明确和落实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指导服务, 抓好督促检查, 深入调查研究, 加强形势研判。推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指导服务体系。

24.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 积极开展示范社评定, 建立示范社名录, 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 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 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 营造规范办社、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25.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 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 把农民合作社人才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 依托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大规模开展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 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 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 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引导规范 篇10

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经纪活动都在迅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文化经纪活动已经形成规模。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经纪活动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则都不够成熟。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这种实践与管理脱节的矛盾现象值得深刻思考和采取相关行动。本文以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化经纪许可制度为主要研究案例,从许可证的申请、审批、使用以及职业规范等多个角度,详细论述美国文化经纪许可制度,希望可以对我国文化经纪活动的管理和规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美国的文化经纪和文化经纪许可

美国的文化经纪和文化经纪许可制有很强的地区性,以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纪活动为基础。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地区上并不平均。首先是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两大文化产业中心,还有一些地区如佛罗里达和伊利诺伊,文化产业也比较发达。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在电影、广播、电视、音乐,以及新媒体等几乎所有文化产业都占据领先地位。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专门为文化经纪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则,是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经纪许可制度。

《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California Labor Code),第2篇“职业规则和监督”(Employ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第6部分“许可”(Licensing),第4章“文化经纪”(Talent Agencies),第2条明确规定,没有获得劳动专员颁发的许可,任何人不得从事文化经纪活动。(这里讲的劳动专员是加利福尼亚州产业关系局负责劳动标准问题的高级公务员。)

对于文化经纪的概念和范围,该法解释:文化经纪是指为艺术家获得、提供或许诺就业或劳动合同的个人或者组织。此外,文化经纪也可以向艺术家提供职业发展的咨询或者指导。

关于艺术家,该法的解释是:艺术家是指舞台剧、影视、广播、音乐等领域的演员、导演、作家,摄影师、作曲家、词作家、模特,以及其他在电影、戏剧、广播电视等娱乐产业的职业工作者。

在美国,文化经纪属于职业介绍活动是一个普遍的观念。根据“美国文化经纪人协会”(Association of Talent Agents)统计,在美国各州中,有23个州制定了有关职业介绍的专门法律法规。其中明确以“文化经纪”为主题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的只是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因此,在这两个地区从事文化经纪活动需要事先申请并获得文化经纪许可,而在其他的一些地区开展文化经纪活动需要首先申请并获得职业介绍许可。

传统上开展文化经纪工作的主要是独立工作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经纪活动的从业主体主要是文化经纪公司。即使是独立开展业务的文化经纪人也大都以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的形式存在。因此,目前绝大多数文化经纪人都是隶属于某一家文化经纪公司的专业工作人员。例如,美国好莱坞顶级明星经纪公司威廉莫理斯奋进娱乐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就拥有超过250名经纪人。公司总部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有3个国内分部,分别在纽约、迈阿密和那什维尔,还有英国伦敦和澳大利亚悉尼两个国际分部。许多著名的好莱坞影星都是该公司的客户。对于大型文化经纪公司来说,在美国的不同地点开展业务,要根据各地法律申请并且获得相应的许可。

二、申请文化经纪许可的基本条件

法律要求申请文化经纪许可的公司或者个人提交一系列相关信息和相关文件,供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查。根据《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申请文化经纪许可证需要提供:1.申请人的姓名和住址;2.经纪活动的办公地址;3.申请人在申请日之前两年内所从事的工作;4.如果申请人不是股份制或者有限责任制的企业,则需要提供除普通雇员之外的所有合伙人或利益相关者的姓名和住址,以及具体利益关系。如果申请人是股份制或者有限责任制的企业,则需要企业名称,企业负责人、经理人,以及10%以上企业所有权拥有者的名称、住址、电话。(5)申请人的指纹,以及至少两个公民提供的,证明申请人有良好的道德,或者申请企业有良好声誉的证词。提供证词公民要与申请人相识两年,且居住在申请人开展业务的城市或地区。

从以上的要求可以看出,在美国申请文化经纪许可主要提交两方面信息,一是申请人,二是办公基本条件。申请人并不等同于文化经纪人,可能是独立工作者或者是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也可能是经纪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对于申请人,法律规范的明确要求主要是“良好的道德”,此外没有学历、能力、考试等要求。美国目前也没有政府或者协会主导的文化经纪人资格评审或水平考试。这一点与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行业不同。政府只是审查文化经纪人的基本素质,而他们的职业素质,首先由文化经纪公司审查,然后是由市场检验。经纪公司认为某人可以代表公司从事文化经纪工作,并且愿意为这个人的职业行为承担责任,那么这个人就是文化经纪人。至于这个人能否真正地成为合格的文化经纪人,则主要看市场中的职业表现。

综合来看,美国文化经纪许可证的申请条件不高。许可证的申请主要是向政府提供详细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基本状况。

三、文化经纪许可的审批和更新

文化经纪许可制由法律确立,而许可的具体审批和监管则由相关政府行政部门负责。由于文化经纪被认为是一种职业介绍活动,因此在美国许多地区负责文化经纪许可的政府部门都是劳动管理部门。加利福尼亚洲具体负责文化经纪监管的部门是产业关系局(Department of Industry Relations),具体的负责人是劳动专员(Labor Commissioner)。

美国法律对政府行政部门授权的规定都比较具体,而且往往责任到人。《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就明确指出由劳动专员负责审查文化经纪许可申请,批准许可,以及相关监管事项。同时,法律也要求劳动专员在审批之前具体去调查核实申请人品德、办公条件等情况。

以下是《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中有关文化经纪许可审批的重要规则:

(一)许可申请的审查。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实地调查申请人的品格和开业地点。

拒绝颁发许可的情况包括:经纪活动地点可能会对艺术家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申请人(曾经拥有)的经纪许可被吊销后未满3年。

(二)许可的有效期。许可的有效期为1年,以申请人的生日为界限,每次到期前30日进行更新。合伙企业以合伙人中年长者的生日为准,法人企业以企业成立日为准。

(三)保证金。申请者须提供保证金5万美元,在颁发或更新颁发许可之前支付给州财政局,然后存入通用基金。

保证金的作用是,当经纪公司或经纪人在职业活动中欠付他人到期债务时,将用保证金进行支付;当经纪人或经纪公司或者它的雇员,在职业活动中提供了错误的陈述和证明,有欺骗、欺诈及其他非法行为,或者由于疏忽大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将用保证金支付给受害者作为损失补偿。

(四)许可的吊销或暂停使用。劳动专员吊销或者暂停某个许可的情况包括:被许可人没有遵守许可规定的内容;被许可人道德品格出现问题;颁发许可的条件已经变化或者消失;被许可人申请许可时使用了不真实的信息。

(五)许可内容的变更和转让。文化经纪许可中确定的办公地点、负责人等基本状况未经政府书面文件批准,不得变更。文化经纪公司不得超出许可批准范围使用,不得私自转让。

对于许可获得批准的文化经纪公司,政府部门会在官方网站公开它们基本情况,供人们查询。也就是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文化经纪许可制发挥实际效果。

综合分析美国文化经纪许可的申请和审批可以发现,美国的文化经纪许可制很接近于企业注册制。主要强调政府对申请企业详细信息的掌握,作为行业管理的基础。文化经纪活动是一种以交流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工作。在不同的文化产业方向和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这两种能力的内容和表现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而且,从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思路,不设定过高的申请标准可以切实地降低政府对市场竞争主体的选择作用,提高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

四、文化经纪许可的使用和文化经纪职业规范

经纪公司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之后,就要正确地使用许可证,并且遵守与许可证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范。许可证使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公开。《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要求文化经纪公司在办公场所明显的位置摆放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供来访的人了解具体内容。此外,公司还要公开展示自己的合同模板、收费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文件。除了在办公场所的公开展示,法律还要求经纪公司在其与被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在明显的位置用大写字母标注“本经纪公司获得加利福尼亚州劳动专员颁发的从业许可”。

对于获得许可的文化经纪公司,法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则,具体包括:

(一)合同模板的审查和批准。经纪公司必须向劳动专员报送自己使用的合同模版,审查批准后才能使用。

(二)佣金费率的审查和批准。经纪公司必须向劳动专员提供一份详细的佣金费率表,包括费率选项的解释和分类标准,待批准后才能采用。佣金费率表可以调整,但是必须向劳动专员申报7日后,且至少在经纪公司明显位置公开展示7日之后,才能采用。经纪公司不得加收保送材料中没有的费用。

(三)禁止文化经纪人发布虚假广告或者误导性信息。

(四)禁止文化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者其他歧视。

(五)对雇主和工作场所的合理审查。不能将文化工作者推荐到不安全的工作地点。例如,当工作地点发生罢工、封锁或其他工作障碍,经纪公司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文化工作者。

(六)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保证儿童在从事文化工作时的健康和安全,包括工作地点的合理审查和工作地人员情况的合理审查等。

从以上规则可以看出,文化经纪许可制以及相关法律规则的目标首先是促进文化经纪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维护文化经纪行业秩序,同时也体现出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引导作用。文化工作者大都是独立工作者,相对与文化公司和文化经纪公司来说,他们只了解有限的行业信息资源,对相关决策的影响力也较小,因此在劳动关系和职业介绍关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保护文化工作者不仅符合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平衡,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文化产业中许可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许可制度除了申请、审批、使用和监督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不遵守许可制及相关法律要求和对没有许可就从事相关活动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许可制的保障机制问题。

《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不仅赋予劳动专员文化经纪许可的审批权,也赋予他们监管和处罚文化经纪公司错误行为的行政执法权,以及对文化经纪相关争议进行初步裁判的权力。对于违反规范的经纪公司,劳动专员可以使用的惩罚方法主要是吊销和暂停经纪许可。对于无证经营问题,法律指出,在不违反其他法律的情况下,没有获得文化经纪许可而开展相关业务不认定为犯罪或者违法。也就是说,《加利福尼亚州劳动法》没有为文化经纪许可安排非常严厉的保障执行机制。

许可制的保障执行机制与被许可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有直接关系。在建筑、医疗、金融等许可制度中,没有获得许可而开展相关活动会造成人身的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后果。因此,法律必须专门为这类许可制度规定非常严厉的保障机制。文化经纪许可所规范活动的社会影响程度相对较低,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也相对较低,因此其保障机制的严厉程度也相对较低。

从许可证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许可制度,或者说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许可制度,并不是突出制度本身的控制作用和强制作用,而是要体现对产业和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综合分析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化经纪许可制,可以发现这种规范和引导作用的主要思路可以分解为:1.通过门槛较低的许可制,以及详细的注册和审批程序,政府可以掌握行业内所有从业公司的整体状况和每个公司的具体信息,便于进一步开展规范和管理活动。2.通过法律文件确定文化经纪活动属于职业介绍的属性,明确它保护文化工作者权益的定位。这种属性和定位不仅是劳动法的要求,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行业内部关系的公平与平等的要求。3.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规范要求,如合同模板、收费标准、审查雇主义务等,促进文化经纪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4.通过审查批准、暂停和吊销许可证保证许可制度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顺利执行。5.通过公开宣传,将政府公信力和市场机制结合在一起,在公众心目中形成选择获得政府许可的经纪服务才能保护求职者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以及相应选择规律的影响下,有许可的经纪公司成为文化工作者的正确选择,获得许可并且遵守相关法律规范也成为文化经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六、相关的启发与思考

美国文化经纪许可制的设计思路突出法律规制与市场规律相结合。这种思路可以为我国文化经纪活动的规范和管理,特别是发挥许可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各类许可证中,与美国文化经纪许可具有直接可比性的是“营业性演出许可”。它是根据我国2008年国务院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以及2009年文化部制定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而建立的许可制。此外,2012年文化部制定了《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规定了有关经纪人资格和管理事项。营业性演出许可与美国文化经纪许可的差异在于:由我国文化部负责审批,具有全国效力,不是地方性许可;包括演出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是行业内的两类企业;只涉及公共场所演出,不包括广播影视、模特、体育等领域;主要确定政府审批程序,规范和引导具体从业行为的内容较少。

美国的文化经纪许可制是美国市场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使用。例如,与美国地方法律体系确定许可相比,我国的《行政许可法》明确强调,许可应该由国家法律设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才能设立许可。结合我国的营业性演出许可,本研究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中许可制的设计和实施可以考虑有以下一些完善和提升的思路:1.综合考虑许可制的规范市场、促进产业发展、保护文化工作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种管理目标。其中,保护文化工作者和保护消费者是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中许可制设计的薄弱环节。2.利用政府公信力、公共宣传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许可制的推广和实施效果。改变许可制的保障实施仅仅依赖法律和政府强制力的思路。3.降低许可的标准,以适当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选择作用,增加市场规律的选择作用。4.增加许可制收集和整理行业信息、行业发展动态的功能。5.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法律规范,适当增加许可制对关键行业活动的规范作用。

中美国情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美国文化经纪许可制模式,但是美国文化经纪许可制的设计思想,法律规范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许可制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静雯.我国文化经纪代理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5,(02).

[2]California Labor Code.[EB/O L](2016-07-01)http://codes.findlaw.com/ca/labor-code/.

[3]Association of Talent Agents.State by State Breakdown of Talent Agency License R equirements.[EB/O L](2016-07-01)http://www.agentassociation.com/frontdoor/agency_licensing_detail.cfm?id=1107.

[4]Garrahan,Matthew."R ewriting the Hollywood script".Financial Times.(December 6,2011)[EB/O L](2016-07-01)http://www.ft.com/cms/s/0/c7fd8106-1f6f-11e1-ab49-00144feabdc0.html.

法律规范市场,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篇11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法律制度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低碳经济是“经济”,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市场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及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规律的作用。所以法律的制定要考虑市场因素,并通过市场逐步调节发挥作用,引导市场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

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我国已颁布一些法律、规划与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二是一些法律在现实中实施的效率不高。其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各地有不同的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不仅要根据全国的情况加大立法的力度,各地还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切实保证法律在当地的实施。本文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根据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条件,创新体制,制定相关法规、规章,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我们要了解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发展的特点,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生产中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较低,碳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

一、河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型经济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源利用率较低,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例如,农业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施用强度为全国最大,达835千克每公顷。

(二)工业领域产业层次不高

河南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大省,主要是以能源消耗较大、利用率不高,污染较大的低端加工产业为主。全省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水平。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相对还比较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原经济区必须全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三)第三产业不发达

从根本上说,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因此低碳经济并不排斥工业化,它是一个多层面的产业体系,其中提高低能耗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非常重要的途径。近些年来,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对滞后。并且,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很多是传统产业,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特点和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适合于本地区的法规和规章,通过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规章的作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构建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特征,构建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执行、公众参与”的立法指导思想,加快“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工作。为减轻污染、限制高碳生产、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并辅以当地配套的法规、规章、政策,努力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1.发挥法律制度的引导作用。只有依据国家法律以及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法规、规章,才能够落实法律的引导作用。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指引“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导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消费等等。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集审批规定》。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按照我国的法律渊源,从法律、法规到规章更具体化地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明确、确定的引导。

2.发挥法律制度的评价作用。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具有法律效力。将评价机制引入到“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中,能够提高“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性和人们的环保意识,能有效矫正和调试有关环境资源立法,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发挥法律制度的强制作用,能有力保障政府有关“低碳经济”决策的有效实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法律责任是法的强制作用的体现,现行的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大多专章设立法律责任,明确从事违法行为者必须承担的后果,并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整治措施、办法。比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郑州市新密造纸企业等五个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对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保证了法的实施。

(二)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发挥市场的作用

1.确认市场中的重要的责任主体,明确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统计表明,中国 70% 碳排放来自于产业经济部门,居民碳排放仅占30% 。因此我们在制定法规、规章时应当明确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

2.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无偿拨款或贴息贷款给企业进行治污的形式,而是采用商业的运作模式,促使企业采取措施,积极防治污染。比如,根据市场机制的特点,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排污权,建立排污交易的市场制度。那么,排污权就会像商品那样被买卖,在市场中完成交易,激励企业在市场中根据利益得失来判断,从而自觉承担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社会责任。

3.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经济手段来提供支持。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其中包括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直接投融资、碳期权期货等。首先,商业银行应增加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其次,利用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增加低碳产业在股市的上市数量,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三、在立法中注重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和保障农民利益

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低碳科技向农业转化,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设郑州、商丘、驻马店等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提高青年就业率。保障农民利益,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支撑体系,实现工业企业的利益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型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依托。坚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推进郑州、南阳、漯河、信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输变电装备、成套设备、现代农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竞争力。增强肉制品、面制品、乳品、果蔬饮料产业优势。推进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升级融合发展。加快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升级。

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推进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设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进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等新型材料,推进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专业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郑州内陆无水港。提升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会展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实现人们持续发展的长久利益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节约资源、美好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绿色中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移民。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2.加强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防治机制。增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源污染治理。

3.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濮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等市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

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我们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中部地区的经济特点,创新体制,制定法律法规,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持续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政策研究”(122400420034)的阶段性成果】

引导规范 篇12

过去我们对产值概念的认识很模糊,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承包方在开始施工前须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确定合同价款,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价款已经确定,实际完成了多少工程量,以后业主就应该给我们多少钱,因此,按照进度或业主计划完成了工作量我们认为就可以计算企业收入了。其实有很多时候业主并不完全认可我们的实际完成数量,也不按照实际完成进行结算,其主要原因是:1)业主的资金问题;2)工程质量;3)施工方与设计、监理、业主的沟通问题;4)施工方的营销能力等等。

事实上,企业完成的产量和实现的销售额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们混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项目管理最注重生产管理,没有把营销管理真正清晰地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没有认识到验工计价工作是项目最重要的营销工作。而且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建筑业营业收入的确认是以建造合同为依据的,出现了新的营业收入指标。对建筑业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我们从生产、管理、营销和效益这几个方面重新来审视和定义我们的指标体系,认真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甚至引导项目的经营、生产和管理。

2 对相关指标的解释

2.1 营业额

营业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纳税的角度来解释的,是指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另一种是从销售的角度来解释的,是指营业的收入,也就是销货款,当然也包括赊销的、没有收到款的,营业额也叫销售收入。我认为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从企业统计的角度来看我更趋向运用第二种解释。

2.2 施工营业额

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为建筑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和。统计的依据是建设单位(业主)签认的验工计价单。

2.3 产值

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完成的建筑产品的总和。

产值=∑当期实际完成的各项实物量×合同单价。

当期完成的实物量是以调度或工程管理部门现场收方得来的。

2.4 营业收入

根据会计准则,目前我们采用的基本计算方法是按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乘以预计合同总额得来的。

2.5 业主拨款

业主拨款是业主根据验工计价向施工单位拨付的工程价款,它与产值、验工计价相比反映出项目的资金状况,对维系项目的生产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几大指标的运用对项目管理的作用

3.1 分阶段,抓重点

3.1.1 在项目的初期

以抓生产为重点:1)尽快整合有效资源,以迅速形成正常的生产能力;2)借鉴原有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项目特点的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3)理顺项目周边环境,确保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员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1.2 在施工生产正常阶段

以抓内部管理和项目营销为重点:对外要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沟通,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争取正常的验工和拨款、及时签认各种变更;对内要在确保安全、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以降低成本为主线,狠抓内控制度,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狠抓约束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斗志,形成一个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项目队伍。

3.1.3 在项目的收尾和清算阶段

以抓营销为重点:1)积极准备交验资料,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量,按时向业主交工;2)及时与业主清算,保证应收款的及时到账。

3.2 动态地分析几大指标,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3.2.1 对几大指标的独立分析

产值就是项目的实际完成,就是项目的产量,体现项目的生产状况,是项目现阶段生产能力的体现,它是营业额(验工)和营业收入的基础。道理很简单,因为首先要有产量才有销售,有销售也才能有收入;营业额(验工)是项目已经实实在在得到业主认可的完成量,即项目的销售额,反映项目生产出来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营销水平;营业收入(建造合同收入)是依据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实际发生的成本占预算总成本的比例推算出来的,它主要是要引导我们经营项目进行事前预算、过程控制和事后核算,它体现了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体现项目的盈利能力;业主拨款是业主根据验工计价向施工单位拨付的工程款,它体现了项目资金状况,是维持项目正常生产、管理、经营、生活的保证。

3.2.2 对比分析几大指标

通过产量、销售量、应取得收入、业主拨款的比较分析,能够比较全面、清晰地反映项目生产经营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正是因为各指标的不一致和反映问题的不同,我们才能利用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简单对比一下,在排除时间差的情况下,三者的差距如果太大说明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如果产量远大于销售量,说明在销售方面存在问题,要加强营销管理;如果营业收入较产量和销售量都大得多,说明没有过高的估计变更或没有得到业主认可的变更也作了收入、有没有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或者说项目在亏损;如果营业收入较产量小,表面上看是好事,因为投入少,产出多,盈利可能较预期的大,但会不会存在总成本测算不准、实际成本计算有误的问题。会不会在项目的投入不尽合理。会不会存在虚盈的现象。如果销售量比业主的拨款大,说明销售了产品而没有及时回收资金,那么项目的资金状况就不容乐观,道理很简单,项目的运作是要靠资金来维持的,因此依据业主验工计价单,回收资金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3.3 整合各系统数据,把握项目经营生产的总体状况

过去,我们不善于把各系统的数据综合起来分析问题,各系统总是独立地给领导班子提供数据,没有一个部门把相关系统的数据综合起来给领导提供一个能反映项目经营生产总体状况的资料,从而造成项目管理的片面性和数据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

经过对项目管理特点的研究和对指标体系的完善,本人对项目的综合管理制定了项目的统计台账。1)全面地反映了项目的经营生产状况;2)利用台账对比各指标,反映各系统从中出现的问题,再由系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细致地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

4 结语

完善项目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数据管理项目经营生产,是引导项目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多年的项目计划统计工作检查中,经与项目部领导班子和相关业务人员的沟通、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解决了以前认识上的误区,对项目的管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摘要:分析了过去对项目管理的片面认识,对营业额、施工营业额、产值、营业收入、业主拨款等进行了解释,重点探讨了几大指标的运用对项目管理的作用,从而引导项目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关键词:项目管理,统计指标,作用

参考文献

[1]邢俊峰,乔思福.浅谈建筑施工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33):228-229.

上一篇:多品牌营销战略下一篇:苗木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