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

2024-06-01

建筑师(精选12篇)

建筑师 篇1

职业建筑师是指在一个建筑设计领域内执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是从事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在行业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部分职业建筑师已经向房地产行业的相关岗位渗透,成为地产建筑师,参与房地产策划和管理,这一趋势将对职业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建设领域对职业建筑师和地产建筑师专业技能的共同要求

1)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周边环境的建筑约束和文化约束、使用者的需求、项目的市场定位、建筑的性质和特征,都是建筑师必须纳入分析判断体系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构想。这是对建筑师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考验。

2)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

积累是建筑师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建筑法规规范知识的积累、对于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3)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

创造良好的城市、建筑空间,始终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责任。

4)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

“坚固、实用、美观”是维特鲁威提出的最早判断建筑优劣的标准。审美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前提。

5)对建筑构件在空间和形象表现上的预知力。

人们使用的是建筑物的空间,而建筑空间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是建筑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对建筑的认知。

6)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

包括建筑内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体中的场地设计与流线组织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建筑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各使用空间的排布和组合;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边环境的衔接;地面地下停车的组织;各建筑物间的协调关系等等。这些功能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应建筑的运转规律。

7)对使用者的关注和了解。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同类建筑会有不同的需求。建筑师必须关注其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建筑师有丰富准确的生活体验,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善于和使用者沟通,这往往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8)表达和沟通能力。

首先是徒手绘图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头功夫”。徒手绘图可以迅速而概括地表达设计意图,也可以用来记录,很适合于面对面的交流。其次是电脑绘图。电脑绘图可以精确的绘制图纸,易于修改,也可以很真实的表达建筑形象和空间氛围,能够缩短图纸和现实的距离,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必不可少。思想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各行各业中都很必要。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使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

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

2 职业建筑师发展历史和专业地位

2.1 职业建筑师

职业建筑师首先诞生于欧洲,18世纪以前,英国建造业中最早出现的专业人士是建筑师。中世纪末,即1400年左右,欧洲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建筑行业。大量的独立的手工业行会和地方组织带来的问题是需要控制和规范的。此时的建筑技术已经超越了罗马时期,达到了砖石建筑的顶峰。在我国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称为建筑师,经过严格训练,专门从事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2.2 职业建筑师的专业角色和工作业务

1)负责所有项目主体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管理,编制设计计划和设计任务书,并组织相关部门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负责设计变更可行性论证工作。2)负责装修、智能化、市政等专项设计的概念、方案、施工图管理及组织评审。3)设计与勘察单位选择与管理。a.负责建立设计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设计监理、外部专家、勘察单位)资源库;b.组织设计与勘察单位的考察、谈判、合同签订等工作;c.负责对设计与勘察单位的评价工作。4)协助施工招标和评标。5)协助施工管理。参与现场施工技术支持,协助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6)材料设备选型定板。a.参与材料设备调研工作;b.负责材料设备的选型定板工作。

3 地产建筑师发展历史和专业地位

3.1 地产建筑师

地产建筑师,指在房地产公司供职的建筑师。为和在设计院或建筑师事务所从事设计的建筑师区别,本文将后者称为职业建筑师。地产建筑师相对于职业建筑师来说,产生和发展的时间非常短,但又源于职业建筑师。

由于设计院提交的成果是设计图纸,而地产商需要完成建筑物的全过程,可以说职业建筑师在设计作品,地产建筑师在做产品。地产建筑师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1)产品类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产品,建筑方案能否满足市场需求。2)产品质量。市场需要的建筑品质,建筑方案能否达到。3)产品制造周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设计和施工周期能够缩短,加快现金流,节约成本。4)市场反馈意见。搜集市场意见,促进产品品质提升。

3.2 地产建筑师的专业角色和工作业务

1)产品策划师。地产商在作一个房地产项目时,一般会思考这些问题:何时在何地开发,拿哪块地,作何种用途开发,产品作何种市场定位,预计产能可以达到何种目标。在地产集团,这些问题的解答由发展部、营销部、成本部、设计部多部门协作完成。地产建筑师应提出概念方案给其他几个部门决策。2)资源调配经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深入,出现很多类型的设计公司,逐渐代替以往设计院大一统的设计方式。有些设计公司强项在于概念设计、有的专长建筑方案设计,有的只作室内设计,有的擅长景观设计,还有些设计公司在编制施工图文件有雄厚的实力。为提升楼盘品质,地产商会选择合适的设计团队参加设计的不同阶段,使设计资源配比达到最优。地产建筑师在设计管理中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各设计公司的工作,做好衔接,使设计合作有序进行。3)质量监控经理。许多专业地产商在国家建筑设计规范之上,以人为本,提出更高要求的建筑标准。地产建筑师编制这种标准,提交并监督设计机构在图纸上设计,在施工中实施,担任了质量监控经理的作用。4)计划管理经理。精品楼盘的打造是多机构、多专业合作完成的。地产建筑师要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关键时间节点,明确各节点成果多机构阶段设计成果互提,成果应达到的标准。制定周密的设计计划并贯彻实施,地产建筑师是计划管理经理。5)产品后评估师。建筑产品的前期策划、设计标准是基于以往的开发经验得出的,产品的好坏与否将在市场中检验。研究建成环境,对产品作后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地产建筑师是产品后评估师。6)产品研发师。信息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巨大,二元数码方便拷贝传播。郑光复先生在预测建筑和建筑设计未来时指出,由于设计产品具有可拷贝性,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将发生革命。未来的建筑师会分化为两类,一类是“宫廷建筑师”,即国家重大、标志性、或者技术突破性建筑,由这类大师级人物设计;另一类,从事建筑设计标准化研究,在房地产企业、建筑构配件生产制造企业的建筑研究所供职。7)知识传播者。由于地产建筑师能够接触广泛的设计资源,他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贯彻到产品中去,地产建筑师担负了知识吸收、传播的作用,是知识传播者。

地产建筑师根据岗位的不同,建筑师承担的可能是以上的一种或者几种角色。结合个人特点,地产建筑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有两个方向:1)专家型人才。地产建筑师本质上是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师素质教育是其专业特长。地产建筑师可以在建筑策划、建成环境后评估和新产品研发、建筑部品标准化多方面寻找到合乎个人特长的方向,展现专业特长。2)管理型人才。地产建筑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接受到多种管理技能的训练,在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后,将成为具备设计、成本、营销、施工、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房地产设计管理人员,其发展方向将会是房地产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地产建筑师和职业建筑师相比,职业发展更为全面,这一个新兴职业未来是光明的。

4 结语

职业建筑师和地产建筑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因所在的工作环境和其工作模式不同,而扮演了不同的专业角色。 两类建筑师应该在长期的建设工程实践中历练自己,不断吸收国际工程管理的先进管理制度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管理体制,提高专业水准,推动我国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通过研究比较建筑师在设计院和地产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以及所扮演的专业角色,并比较了两类建筑师的共性和异性,提出了两类建筑师在各自行业中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职业建筑师,地产建筑师,角色

参考文献

[1]张涛.论职业建筑师所应具备的素质[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20-22.

[2]探讨地产业界建筑师的职责.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

[3]地产建筑师的专业角色.http://www.abbs.com.cn/.2007.

[4]刘力.论建筑师的培养及建筑设计的企业再教育[Z].2004.

建筑师 篇2

有些同学做计划的时候太死板,没有预留机动时间。这样做不太现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不可预测的事情。这样做的后果是每当有事情耽误了学习进度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把进度赶上,因为每天都有任务,然后自己心里开始浮躁。如果在做计划的时候留有一些机动时间,比如每周留出一天,这样就好多了。

4、不会平衡科目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同学一般都不止报一门,所以平衡好科目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导致偏科情况的发生,在看某一门的时候心里会想着另一门,然后开始焦虑、浮躁。

5、拖拉的习惯,计划执行缓慢。

计划做好了,但是就是拖拉,计划一直执行的不太理想,所以导致浮躁。所以一定要有务实的精神。想想最初的梦想,看看身边战友们都在按照计划执行,你有什么理由一直停滞不前呢?你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下去。

为了大家能更轻松地摆脱“浮躁”的困扰,还有几点建议:

1、自我提醒

当你心情浮躁,不想学习的时候,你可以自我暗示一下,不管你是有多么的不想认真下去,你想一下取得好成绩时的喜悦心情,想想美好的未来,这样你就有动力继续下去了。

2、适当放松

当你真的浮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慢跑、篮球、羽毛球之类的体育锻炼来调节情绪,也可以去外边散心来放空自己,也可以听听音乐(轻音乐最能使人平静心情)等等。

3、注意饮食

天气逐渐变热,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太热的时候就不要吃热量较高的食物,也不要吃太辣的东西,否则你会变得更加浮躁。

4、保证睡眠

猴子建筑师 篇3

猴hóu子zi来lái到dào树shù下xià,看kàn到dào喜xǐ鹊què正zhènɡ在zài搭dā窝wō,它tā歪wāi着zhe头tóu看kàn了le看kɑn,不bù由yóu勃bó然rán大dà怒nù:“停tínɡ下xiɑ,停tínɡ下xiɑ,你nǐ这zhè个ɡè笨bèn蛋dàn!巢cháo口kǒu能nénɡ朝cháo上shànɡ吗mɑ?应yīnɡ该ɡāi朝cháo下xià!只zhǐ有yǒu朝cháo下xià你nǐ们men才cái有yǒu屋wū顶dǐnɡ,才cái能nénɡ遮zhē雨yǔ,懂dǒnɡ吗mɑ?”喜xǐ鹊què愣lènɡ住zhù了le。猴hóu子zi叨dāo念niàn着zhe:“笨bèn蛋dàn!”然rán后hòu摇yáo摇yáo头tóu,背bèi着zhe手shǒu走zǒu了le。

猴hóu子zi走zǒu到dào山shān坡pō下xià,看kàn见jiàn兔tù子zi正zhènɡ在zài兴xìnɡ致zhì勃bó勃bó地de打dǎ洞dònɡ,它tā歪wāi着zhe头tóu看kàn了le看kɑn,不bù由yóu叹tàn了le一yì口kǒu气qì:“唉ài!你nǐ的de胆dǎn子zi太tài小xiǎo了le。挖wā这zhè样yànɡ小xiǎo的de洞dònɡ,你nǐ只zhǐ想xiǎnɡ到dào安ān全quán,万wàn一yī你nǐ站zhàn着zhe出chū来lái怎zěn么me办bàn?应yīnɡ该ɡāi挖wā大dà点diǎnr儿,要yào有yǒu长chánɡ远yuǎn考kǎo虑lǜ,懂dǒnɡ吗mɑ?”兔tù子zi蹲dūn在zài那nàr儿,迷mí惑huò地de眨zhǎ着zhe眼yǎn睛jīnɡ。猴hóu子zi唠láo叨dāo着zhe:“短duǎn浅qiǎn!”然rán后hòu摇yáo着zhe头tóu,背bèi着zhe手shǒu走zǒu开kāi了le。

暴bào风fēnɡ雨yǔ来lái了le,喜xǐ鹊què进jìn了le窝wō,兔tù子zi钻zuān进jìn洞dònɡ,只zhǐ有yǒu猴hóu子zi窜cuàn进jìn树shù林lín,双shuānɡ手shǒu抱bào头tóu缩suō在zài一yì棵kē大dà树shù下xià,任rèn凭pínɡ风fēnɡ吹chuī雨yǔ打dǎ。

建筑师 篇4

四川茂县=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工作室

四川“5·12”地震之后, 谢英俊进驻灾区农房重建, 独立接案, 提供技术和经验指导, 协助农民盖符合生态环保的房子, 为500多户乡村家庭建造房子, 既有整村的, 也有分散的。其中, 杨柳村是为数不多仍保留有传统语言和文化的羌族村落。通过村民协力互助的方式, 历时一年完成56户重建, 都是两层楼加一个暂作储藏室的阁楼, 样式基本延续传统结构, 主要的改变是采用了轻钢作为骨架, 既抗震又环保, 一户约为150平方米。建房时, 村民一起参与, 男女老少均参与其中, 极为热闹。

生态屋以轻型钢做骨架, 结合当地建屋习俗, 一层墙体使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砌筑, 二层采用钢网混凝土, 三层使用木板。以开放性的架构为基础, 家户有很大的自由度, 可随各自的经济条件与需求灵活调动, 最终能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多样化的风貌。实际上, 在进入四川震区之前, 谢英俊在台湾及河北等省已经做过了类似的项目。

在业界, 谢英俊有“人民的建筑师”的称号。他的2011年全国个人巡回展以“人民的建筑”冠名, 其副标题则是:“关系到70%人类居住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的“70%人类居住”即普通居民乃至乡村的居住环境, 这是以前的建筑专业少有涉及的。业界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史建将他的工作与现代建筑史的开端——包豪斯现代建筑运动相提并论, 说他在当下中国为包豪斯精神的“为人民的建筑”做出了实践与进一步的开拓。谢英俊在建造实践中倡导居住者的参与低成本、低技术、开放架构 (未完成建筑) 和与独特地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融合, 他无疑是“公民建筑”与我们的“穷人的建筑学”应当关注的一个对象。

村民参与共建生态屋的场景建造中的杨柳村为当地配置的尿粪分集生态厕所。可预防、控制

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 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南投县邵族部落村落建设中的作品的翻版。

建成后的杨柳村再生砖制造场景

再生砖成品

刘家琨在“公民建筑”上的实践是与谢英俊有些志同道合的, 他的实践也是在四川进行的。

“再生砖计划”项目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 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 加入水泥、沙等, 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 做成轻质砌块, 作为灾区重建的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 也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地震的灾难过后, 原有的房屋等建筑设施已成废墟, 对这些废墟的清理是一件耗资费力的事, 而经过防疫喷洒处理后, 它们则可以作为再利用材料。家琨工作室认为, 它们是“已经毁坏的家园”, 而“虽然家园已经毁坏, 这些碎砖断瓦仍然饱含曾经寄托的情感”。对它们的再利用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环保和节省, 更在于对灾难记忆的尊重和珍视。“再生砖”不仅有低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环保节能的优势, 其设计与构造的内涵更是充满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建筑师的人文关怀——这无疑是刘家琨作品里一贯以之的风格与情怀。

“再生砖计划”展览

除了“再生砖计划”, 刘家琨与家琨工作室最富于人文情怀的作品, 无疑是为纪念在“5·12”地震中罹难的15岁少女胡慧姗所建的“胡慧姗纪念馆”。它于2009年5月建成, 家琨建筑工作室全款捐建。

胡慧姗生前喜欢文学, 梦想成为作家。纪念馆建筑整体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 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 外部红砖铺地, 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 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 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 她不是名人, 只是个普通女孩,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 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洒进的光线, 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一一这个纪念馆, 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 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一一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胡慧姗纪念馆模型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7

内部为女孩生前最喜欢的粉红色, 布满她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是一个慈善项目。设计的初始, 穆钧与吴恩融便确定下这样一个目标: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更关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 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

该项目强调一个科学化且可推广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当地冬季寒冷、夏季温和, 现有建筑多是生土建筑。通过研究, 发现这里冬季的热工设计, 是最为有效的生态设计手段。而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着大量基于自然资源并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

顺应地形, 学校所需的十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 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 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以绿化为主的院落环境有助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校园环境。教室的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 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 而且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建造施工。教室北侧嵌入台地, 可以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 有效地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宽厚的土坯墙、加入绝热层的传统屋面、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 维护室内环境的舒适稳定。与此同时, 根据位置的不同, 部分窗洞采用切角处理,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远景

小学的建设施工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造组织模式, 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除平整土方所必需的挖掘机以外, 所有施工工具均为当地农村常用的手工工具。同时, 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 如土坯、茅草、芦苇等。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可再生性", 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 立即投入再利用。

新教室的直接造价 (包括材料、人工与设备) 只有422港币/平方米。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便在今年初罕有的严冬, 也无需任何燃料采暖, 教室仍可达到舒适且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

从这个学校项目中, 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新学校的建造向他们诠释了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

教室内部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9

建筑剖面图

学校内开放的空间

无止桥项目计划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无止桥团队

无止桥项目计划其实也是一个慈善项目, 它是一个资助内地贫困农村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建桥计划, 是由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设计者穆钧和吴恩融发起的一个多人共建项目。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建造期间, 设计团队发现学校与生源居住区隔着的一条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可以通行, 一到雨季河水上涨学生便无法通行, 曾经发生过学生和村民被洪水冲走的不幸事件。团队便发起了这一计划。

计划取名“Bridge Too Far”, 源于二战老片《遥远的桥》, 然而设计者取这个名字, 显然有将项目“无止”地进行下去的意思。团队成立了基金会, 并通过宣传在香港和内地吸引了很多热心人士和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其中包括前香港总督Sir David (彭定康前任) 。目前, 项目也成为一项渐趋于成熟的慈善计划, 在甘肃、吉林、贵州、云南、四川等当地农村完成了建桥计划。

“无止桥”的设计思想因循穆钧和吴恩融的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利用当地传统技术和自然材料来建造具有推广性、低成本的生态建筑模式。它仍然以生态设计为原则, 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和其他可再生、可降解、可再利用和低能耗 (low embodied energy) 的材料。令团队感到幸运和意外的是, 无止桥还获得了包括RIBA、Architectural Review、HKIA在内的若干大奖。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社会剧场”式住宅是一处位于北京回龙观的住宅项目, 其设计宗旨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型住宅单元与大型的半露天式公共剧场型空间相结合。该剧场空间将在整体建筑中为社区全体居民发挥公共起居室的作用。而住宅单元则是基于公共墙的概念进行设计的。它既是房屋的基础结构, 又能让居住者将所有家用电器和服务设施收纳其中。

目前建筑中有两种尺寸的单元:14平方米和22平方米。这些单元仅在深度上有差异, 这是由于走廊的形状导致楼层平面不对称的结果。每个单元的高度和宽度都设计成2.8m×3m, 并以标准化模块的形式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外墙展开。每个单元还附加了小阳台, 为内部空间增添更多层次。整个建筑规划分为6层。最下面3层容纳商业功能区, 并保留了余地, 可将露面高度扩建为原来的两倍, 从而增强空间感和灵活性;最上面的3层为住宅区, 通过在东西两边的外墙上变化阳台的开口位置, 楼内单元模块千篇一律的缺点得以弥补。

展出模型和渲染效果图

“土楼公舍”位于广东南海, 建成于2008年, 规模面积为13711平方米, 为URBANUS都市实践 (刘晓都、孟岩、王辉) 设计。在设计者看来, 它的设计不仅关涉到如何将传统客家土楼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课题, 更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建筑标志。

“土楼公舍”的设计思想在于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 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 做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新土楼既是一座建筑, 又是一个社区, 尤其是关注低收入人群, 已经走到人文建筑的层面。它不只在形式上借鉴客家土楼,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 最终构建了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的城市低收入者的社区空间。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 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 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 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 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室内面积不大但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 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的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此外, “土楼公舍”还贯彻了都市实践一贯的都市主义设计思想, 它充分考虑到了建筑本身与城市周边的冲突与融合。通过与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的拼贴, 建筑形成对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的消化, 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融洽的城市公共居住/生活空间。它长期的招租方式, 更是为解决中国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走出了探索之道。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23

《小小建筑师》 篇5

活动名称:大班艺术活动教案《小小建筑师》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肢体动作表现建筑工人的形象

2、能理解歌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3学会唱建筑之歌

二、活动准备

1、录音带《建筑之歌》

2、图片;建筑物、建筑工人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回答这些建筑物是怎么来的?(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建筑工人的打扮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出示建筑工人图片,告诉幼儿建筑工人的打扮

4、教师:建筑工人有什么工具?

(二)欣赏歌曲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听听建筑工人的歌好不好?教师播放建筑之歌,幼儿欣赏。

2教师: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 教师:有哪位小朋友记得歌曲的内容?

3、教师:我们你要用什么动作来表达歌词的含义?

(四)学一学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跟着录音机一起学一学这首歌好不好?来,一起带上刚刚我们说的动作。

2、教师:我们再跟着钢琴的声音一起来场建筑之歌好不好?

3、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回家之后告诉爸爸妈妈好不好?

四、活动延伸:

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建筑师 篇6

“Toshima Ecomusee Town”这个名字是由日语、法语、英语单词组合而成的,“Toshima”是日语丰岛的音译,“Ecomusee”来自法文“écomusée”,意为生态博物馆,“Town”则是英文,城镇、商业中心之意。大厦也是日本唯一一座集政府办公楼、超高层居民大厦、商业设施于一身的免震建筑物。创造出这个“日本唯一”的不是别人,就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

隈研吾不仅在日本社会颇有声望,在中国的建筑界也如雷贯耳。笔者作为《环球人物》的特约记者,还是“Toshima Ecomusee Town”的入住居民,产生了要和这位建筑师来一次亲密接触的想法。

一出手就备受争议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坐落于东京艺术家、文化人最为集中的南青山,他和《环球人物》记者约定的采访时间是晚上10点钟。没错,晚上10点钟,记者从事采访工作30多年,还是第一次被采访对象确定在如此时间段上。

对隈研吾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子实在高!将近1米9,不过站在旁边却不会感到有压迫感。面对记者,他一脸倦容地解释说,自己刚刚结束手头的工作。

隈研吾36岁成立了事务所,出来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了马自达汽车展销大楼的设计工程,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了非同寻常的M2大厦——建筑正面中央镶进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巨柱。毫无疑问,这样大胆的建筑就是为了抢头条而生。

M2大廈备受争议,隈研吾则一鸣惊人。但是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M2也成为泡沫经济下浮夸建筑的总代表,隈研吾被“逐出”了东京建筑界,居然整整12年在东京没能接到一项设计工程。

回顾那12年的时光,隈研吾感悟颇深。“那是我人生最为低谷的岁月,仅靠朋友或熟人介绍,去地方上设计一些建筑。然而到今天,这段经历却成为我最大的财富。在东京搞设计,建筑公司老板和我谈的,都是时间和预算问题。在地方上工作,我有机会直接跟匠人们沟通,一起交流选用什么材料好,怎么用,等等,非常细微、具体。”

正是这样的讨论和沉淀,让隈研吾渐渐明白:“建筑物不是物,而是人的容身之所,要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 能够在建筑物里感受到一种温情。”

不再作西方建筑理念的代言

名家铸剑,讲究“人剑合一”,设计师也如此,隈研吾的那股子心气全表现在建筑物上,藏都藏不住。刚成立个人事务所时,他呈现出的是一副唯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架势,如同M2的存在感一样。但在“归去来兮”的10多年间,隈研吾的建筑已变得能契合甚至融于大环境中,带出了简而能远、淡而有味的禅意。其个人的建筑理念和价值观也有了大幅转变,不再甘于作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代言,而是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将其定义为“负建筑”。

所谓“负”,是给一味堆砌符号的建筑做减法,减弱混凝土所带来的冰冷感,减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冲突感,让建筑变成配角,将环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在建筑中增加木、纸、竹等材料,让光、影和风在建筑里流淌。

说起转型,隈研吾自我剖析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到底都是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将西方视为学习榜样,对其建筑风格亦步亦趋,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随下去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能逐末忘本,尤其是在为了追求物质丰富而大肆破坏环境的当今社会,更要珍视传统与自然,返璞归真。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域文化上,就能激发很多新的设计灵感。”

今后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

隈研吾在中国有不少作品,但直到2002年在长城脚下设计竹屋之前,他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并不好,觉得到处充斥着欧美风格的摩天大楼,“中国应该有和悠久文化相匹配的建筑。”

在对长城脚下的土地进行考察、研究时,隈研吾注意到,这其实是块不适合建造房屋的坡地,地面凹凸不平,远处山峦层叠,四周树木粗犷而无规则地生长,是精致度很低的大背景。但长城本身,不就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脊上嘛!

为了将建筑融入环境,隈研吾故意没有平整土地,而是让房子就像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在考虑建筑材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竹子。竹子是中国特有的符号,他很早就熟知中国晋代“竹林七贤”的故事,认为竹与长城周边的风景很和谐。

在设计竹屋时,隈研吾对光、影、风等自然因素的运用显然已出神入化。竹屋的玻璃与竹竿缝隙能将阳光反射、分割成多种层次,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季节所呈现的光影景观全然不同。屋中人可透过竹缝看到外界的一切,没有一份把红尘看透却不看破的心境恐怕很难设计出如此空灵的建筑。就连隈研吾本人也说:“我毫不掩饰对竹屋的喜爱。”但当记者问他:“在中国的作品里,你最为得意的是哪一个?”他却回答道:“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2013年开始建,2015年9月20日刚刚对外开放。整个馆就建在一块被茶园覆盖的山坡上,隈研吾秉持他一贯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的理念,让美术馆迎合山体斜度,依山而行,建筑材料则选择了当地拆迁废弃的旧石瓦,“这也是资源再利用”,每每说起这些似乎是随手拈来的材料,他都又开心又得意。从高处俯视美术馆整体,就犹如飞鸟掠过茶园,又像是渡鸦群栖于山间。

对于近年来欧美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留下的不及格作品,隈研吾耿耿于怀。他说,“今后,应该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他们当中不乏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希望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国家工程能够由他们牵头设计”。

期待东京奥运助力当代年轻人

再过5年,东京将第二次承办奥运会。目前,东京的奥运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让隈研吾走上建筑设计师道路的,正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

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他,跟着父亲一起去了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代代木体育馆。这座史诗般的建筑物,给少年隈研吾以巨大的冲击,让一心想做兽医的他开始从心底佩服建筑设计师,觉得那真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

隈研吾的父亲是位普通上班族,最大的爱好就是自己动手修缮房屋,高个子的儿子自然成为他最好的帮手。尽管小隈研吾并不十分情愿,但每到周末都会和父亲一起做木工、刮大白。“从小学就开始干,到了中学成为主力,真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和父亲的关系,倒也因此亲近了许多”。

如今,梦想已实现,隈研吾还在以建筑师的身份为第二个东京奥运会做准备。“我正在设计一个新车站,从房顶能看到站台全景,日本车站里还没有这样的设计”。借着对奥运的热情,他对今天的年轻人提出殷殷期望:“1964年的奥运会,让我们这代年轻人振奋了起来,开始追求梦想。希望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也能为现在安于现状、过分內向的当代年轻人创造一个契机,让他们敢于拿出行动来。”

在采访结束时,隈研吾题了字送给《环球人物》记者:“亚洲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他说,这是他设计灵感的根源。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今后亚洲建筑、经济、文化应当努力的方向呢。

建筑师如何践行绿色建筑? 篇7

“绿色建筑”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以来,至今已经成为全球的高频热词,我国也在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去年12月的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将“绿色”纳入新的“建筑八字方针”,“绿色建筑”的热度可见一斑。

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很多地方花了很大力气去制定了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然后再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满足这个标准,甚至因此而催生了一个包含材料、施工、设计、审查等环节在内的庞大产业链条!美其名曰推广绿色建筑,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成本,也评上了三星两星,但建成以后的运营效果却没有人去关心,可能很多环节的参与者就是为了套取政策补贴和商业利润。

个人认为,这种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成本去满足一个人为标准的行为,本身就有悖于绿色建筑理念,本身就是反自然、反生态、反绿色的。

那么我们建筑师到底应该如何践行绿色建筑呢?我觉得绿色建筑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次是一种技术,再次是相关的制度,最后才会有评价。

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理念,绿色理念应该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尊重与维护,包括我们的海绵城市、绿色工业、绿色交通等多个领域。如果将我们的建筑独立于地球村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以外,浪费大量的地球资源和社会成本去追求所谓的绿色建筑,那么我们的建筑即便达到绿色五星也没有意义!譬如我们曾经荒芜大片的农田来烧制建筑用的粘土砖,今天又建造了很多钢筋水泥的地下盒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这些措施也许在短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从根本上却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应该去思考并推动解决这些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无人驾驶汽车、滴滴出行等等智能交通的发展,必将减少人们对地下车库的需求。

其次是技术,绿色理念要落地,必然要靠技术的支撑。德国人总结并发展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其核心就是围绕如何密闭保温、最大限度减少热能损失、降低二次能源消耗。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的一种结果。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抵御冬天凛冽的寒风,在西北一带修筑了冬暖夏凉的窑洞,这就是原始的绿色建筑!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建筑除了更安全舒适之外,在保温节能方面并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而德国人就研发了三层中空、任意旋转、调光调色玻璃门窗,以及换气不换热的通风系统,热桥保温构造等技术,其建筑能耗可接近于零。这些就是我们建筑师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最需要去研究和设计的东西。

再次,相关制度的安排也是一个社会精英阶层践行绿色理念的智慧体现,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滴滴出行和智能交通,就可以缓解很多交通压力和车位需求,达到多赢的结果。又如,中央6月3日刚刚出台的房产新政鼓励房屋租赁,必将大大减少一些迫不得已的“刚需”住宅建设,有效降低房屋库存。

最后来谈谈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渐行渐近的新生事物,为它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本身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任何标准都难以囊括事物的全貌。

中国是一个纬度跨度很大的国家,当华南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东北还是大雪纷飞;昆明四季如春,而西藏却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除了气候条件之外,各地的经济条件、地方材料、人工成本等等情况都不一样,我们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真的可以全国统一吗?德国的门窗很好,都能达到绿色三星的标准,可是否我们全国各地都用得起呢?西北、华北阳光普照,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而四川盆地阴雨绵绵、风平浪静,是否可用同样的太阳能、风能标准去设计绿色建筑呢?

还有一点,标准一般是被当作前置要求来执行的,而评估则是事后的一种判断。因此,这种“评价标准”自身的局限,常常会误导设计师对材料、构造等手段的选择,甚至可能将一种更为契合地域条件和绿色理念的系统拒之门外。因此,个人建议降低此类标准的强制度、扩大标准的开放度,同时区分地域,并根据验证有效的技术及时更新标准。

建筑师建筑速写浅谈 篇8

建筑速写是建筑师进行创作、收集、积累各种设计资料, 以便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形式语言。掌握建筑速写对建筑师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建筑师对形象的敏锐观察力及对形象的提炼、概括能力、提高判断造型美、比例美的能力。熟练的运用速写语言, 将建筑设计创意、构思快速表达出来。提高建筑师素质和艺术修养。

作画必先立意, 一幅画有一个意图, 有选择的反应生活中的事物, 集中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比如, 有的人画古典村落, 对村落的建筑形式毫无了解, 坐下就画, 只凭直觉怎么可能画好呢?事先应该有一个了解的过程。第一, 要了解村落的形成年代。位于炎热地区还是寒冷地区, 是依山傍水还是位于平原地区?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等。当你对它了解了, 就可以从建筑细部构造上发现许多代表它的形式特点。有了这样的认识, 在画它的时候才主动地去反映这些特点。

第二, 要事先酝酿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比如画一个街景, 选取什么样的视点, 用什么构图, 背景怎么画, 用什么纸, 用什么笔, 将画成什么效果等等, 都要有一个考虑。

选取方法是根据表现内容来考虑的, 是特定的需要而决定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 方法越多越好, 问题在于用的适当。根据不同表现对象来寻找和确定不同的方法。

其次, 作画要学会观察, 首先要懂得怎样看:善于作画的人, 作画时看对象与一般人看对象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看对象是为了认识对象, 力求看得清晰, 所以往往是盯住一点, 犹如体格检查时的视力测验那样, 盯着“E”符号看缺口, 而临近的E符号就视而不见。有人把这种观察方法, 叫做“竹筒子观察方法”, 意即好像从竹筒中看出去那样只看到筒口那么大的一块。这种局部观察的习惯, 导致主次不分, 前后不分, 会画得零散、画得琐碎等毛病。

善于作画的人看对象, 不仅是为了认识, 而且是为了便于表现, 因此他是“整体地看”对象, 就是把他画面上要画的东西, 都要看在眼里, 看到前景也同时看到后景, 这样才能看出前后的关系;看到上面也看到下面, 才容易察觉是上面长还是下面长。

整体看就是从相互关系中去注意与比较对象, 这样就容易看出准确的比例, 也就容易正确地去表现, 而局部的看是孤立地观察对象, 必然导致表现的错误。

通过观察, 分出主次, 画的时候突出重点, 不要平均对待。主要的细部, 一般是能代表描绘对象本质的, 代表形象特征的。因此, 首先要抓住主要的画, 然后再画次要的。

最后, 要善于比较。从整体着眼, 从决定整个事物的部分入手, 注意基本形, 画出大势, 做到大轮廓准确。要做到大轮廓准确, 必须要比例对。善于比较可以求得准确的比例, 了解了相互的比例关系, 才能帮助你去认识对象形体的特点。

建筑速写, 初以为这只是一个结冰的浅水湾, 当破冰而入时, 却发现是无底而又丰富的海湾。它不但是写生的一种形式, 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 其作品同样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摘要: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师建筑速写能力。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速写,初步

参考文献

[1][美]奥列佛.奥列佛风景建筑速写[M].杨径青, 杨志达译.

[2][美]诺曼.克罗, 保罗.拉塞奥佛.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M].吴宇江, 罗晓明译.

建筑师建筑创作风格生成细读 篇9

1.建筑风格显现的易识别度

艾奥瓦州立大学(ISU)建筑系陈超萃教授,针对“建筑风格的识别程度是否可度量”这个问题做过一个实验。[1]参与实验的主体是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的31名一年级的本科生。实验的任务是让这些学生对30个分属于三个著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进行归类,即根据这些建筑作品所拥有的相似的形式特质来选择。赖特的一组作品享有8-10个共同特质;迈耶的作品享有5-6个共同特质;而摩尔的作品中享有的共同特质只有3-5个。因这些学生非建筑学专业的背景,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其中的建筑风格,结果赖特和迈耶的作品都被准确无误的归类,而摩尔的作品却造成一些混乱。实验结果表明,建筑作品中拥有的共同特质越多,建筑风格的易识别程度也就越高。

当然,建筑风格的易识别程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共同特质的“量”,还要综合考虑共同特质的“质”,即其可觉察度。如:大尺度的形式特质比小尺度的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越是有趣的形式特质越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等等。

2.建筑风格形成的促动因素

设计活动是建筑师系列地完成各种既定目标,而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一种趋近完美的过程。 产生个人风格的影响因素共同促动了可识别特质的产生,从而形成个人的建筑创作风格。

2.1.重复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设计的过程是一系列心智运作,操控智慧去解决某些问题。在过程中,建筑师一方面是由知觉了解信息,摄取情报;另一方面是由意识去分析情报、处理数据,组构出一个满意的解答情况。[2]一个设计往往包含一系列的设计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看成是达到既定设计目标的一个阶段。如果一个建筑师经常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 重复使用一些既定的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那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就会呈现出某些相似的可识别特质,随着这些特质的积累和成熟, 建筑风格也就会显现出来。

2.2.建筑师个人知识的储备

建筑师为了完成既定的设计目标,会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3]这些知识储备或者来源于建筑师受专业教育的经历;或者来源于之前的建筑设计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或者其他各种媒介和渠道。如果一个建筑师针对相同的问题,重复使用相似的应对途径和方法, 就会经常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结论,而逐步形成相应的建筑风格。

由于不同的既定目标之间相互制约和牵制, 所以建筑师在逐一应对和满足这些既定目标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权重和取舍,也就是说对既定目标通常采用的权重排序,也会对最终的建筑风格形成很重要的影响。

2.3.对形式特质和材料的偏好

相对于前面提到的知识储备信息库,这里特指的是形式特质和建筑材料的图元和信息储备。 如果一个建筑师对某种形式特质或者建筑材料有独特的偏好,这种图形和材质就会被作为一种原型应用到之后的建筑案例来解决相似的问题,进而产生可识别的建筑风格。[4]如柯布西耶喜好自由的曲线而将混凝土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马里奥·博塔对砖及其多样砌筑方式的情有独钟;弗兰克·盖里将金属板材自如塑造为各种奇特的不规则曲面。建筑师的这种个人偏好会受到社会文化导向、潮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可能发生变化,但可以成就建筑师某个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

3.建筑风格的多元表达

建筑风格的表达模式非常多元化,除了具备一些惯用的形式元素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特定的设计程序、手法和理念而形成。这里仅例举路易斯·康和伊东丰雄两位建筑师,他们在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建筑创作理念中都形成可识别的建筑风格。

3.1.路易斯·康——服务(servant)与被服务(served)空间

在对现代化进程中设备及附属功能的反思中,康提出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思想。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并体现秩序,这一特质在康的设计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康作品中严谨几何秩序表达的基础和空间等级划分的准则。[5]

犹太社区中心浴室,十字交叉的平面布局中,四个正方建筑体量的四角皆为独立空心柱, 承载着入口、卫生间、储藏等服务功能,同时融合结构支撑起轻质的屋顶。从此,空心柱(服务空间)作为一种可识别的特质也经常显现在康之后的建筑作品当中;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每个实验单元在它们的对称轴线上都配备了承载管道设备、楼梯电梯等的服务空间,并将其在建筑的外部造型中处理成高出实验空间的塔楼,成为醒目的独立元素;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组成要素单元,以一种十分严谨的几何秩序有韵律的重复出现,康在这里强调的是更多层次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之间的有机关联。(见图1-3)

路易斯·康建筑风格的主要特质:建筑空间布局为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二元处理,将服务空间作为一种机电设施及附属功能的容器植入建筑当中;服务空间与建筑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相融合,并赋予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由服务空间来界定被服务空间,更加强调服务空间,同时也促使被服务空间更加自由和单纯;喜欢规则的几何图形,并强调几何体块的重复韵律和严谨秩序。[6]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现代主义后期的建筑大师对于服务空间的尊重,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设备、结构、空间形式相融合的设计思路。

3.2.伊东丰雄——自然语义的象征

伊东是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他在建筑创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超越现代建筑的创作道路。对自然语义的象征、将自然融入建筑, 是伊东在建筑创作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质。

仙台媒体中心,由管状柱、楼板、玻璃表皮,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草鱼缸图,13根管状柱不仅是结构,它们还将新鲜的空气送达各层,并引入天然的采光,开创了将内部空间开放于自然环境的新途径;TOD’s表叁道旗舰店, 30cm厚的混凝土建筑表皮也是该建筑的主体结构,由大树的剪影重叠而成,阳光从树杈之间的空隙自然洒落于室内空间;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新馆,使用88根不规则排列的立柱,连接造形如莲叶的椭圆屋顶,打造出森林意象,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在这里有机共存。(见图4-6)

伊东丰雄建筑风格的主要特质:将自然的象征语义融入建筑,并将结构、空间、形式融为一体;尽量将自然元素,阳光、空气引入建筑,营造自然在身边流动的舒适室内环境;内部空间开放于自然环境的媒介,不仅是外墙,还利用屋顶和柱子,将建筑营造为会呼吸的有机体;建筑内部空间很少墙体划分,更加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伊东有着师法自然的建筑美学观念,认为自然界的生长规律具有内在合理性,建筑要孕育于自然。

4.结论

对建筑师建筑风格生成的研究,首先要鉴别其不同的建成作品中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建筑特质,相似的特质越多,形成的建筑风格也就表现得越强烈;之后要追踪这些建筑特质背后所惯用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理念,并观察这些手法和理念如何付诸于建筑创作实践,又如何促动了相似建筑特质的产生。通常对建筑风格的研究多流于形式本身,而发掘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促动因素,才能逐步建立针对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手法和理念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系统性研究机制。

摘要:风格是艺术作品的模式表达,利用风格可以鉴别不同人、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建筑风格被界定为区分不同建成作品的一种良好途径。本文重点讨论建筑师建筑创作风格形成的促动因素及其多元表达,以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建筑师及其建筑创作理念进行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系统性研究。

注册建筑师考试与建筑教育 篇10

记得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colas Pevsner)曾说过,自行车棚是一个建筑物(building),而林肯大教堂(Cathedral)是一个建筑(Architecture)。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将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些论述清晰的界定出建筑自古以来的艺术属性。而建筑大师梁思成对建筑师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它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1]。19世纪近现代以来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建筑流派的更迭,改变了建筑仅仅为一门艺术的属性,建筑成为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行业。这也极大的改变了建筑师身为艺术家的地位,建筑要为社会服务,要服从社会的整体发展。建筑师也逐渐成为一个执业者,参与社会的大循环。脱胎包扎体系的中国建筑教育有着将建筑作为艺术的传统,面临着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各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行,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在经历了近二十年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冲击之后,似乎又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选择,building or architecture。

1.1 注册制度对建筑教育的冲击

众所周知,注册建筑师制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培养执业建筑师为目的,用以保障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而实行的制度。是对建筑师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能力的一种考察,是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是从业的基本条件。符合条件的建筑师可以执业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注册考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的掌握建筑的基础知识。注册考试涉及到的九门课程中,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占到六门,不但涉及到本科教学大纲中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内容以及建筑史等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还有一些是需要在实际工程中才能理解应用的部分。例如建筑经济课、建筑材料课程必须经过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还有一些主要涉及到各种规范和法规的课程,要求在设计中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近些年,各个学校都根据注册考试和专业评估的需要增加了诸如场地设计知识和建筑师业务基础知识以及法规类的课程,丰富了教学体系,也使建筑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的要求。三个有关绘图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建筑师的业务能力,这与学生建筑设计课程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出入。建筑教育更注重建筑设计的构思,以及对于功能、形式、环境、技术等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对于一些技术的节点则没有深度上的规定。而注册考试的方案设计则突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和流线设计,显示出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深刻影响。针对建筑师考试的需要,各个学校都增加了规范和技术的教学内容。而场地设计内容的引入,强化了建筑师的总图意识,这对教学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补充,更加贴近国际建筑教育的趋势和潮流。

2)接触社会的间接桥梁。注册建筑师考题背后反映的实际是社会对于建筑的基本要求。根据注册考试适当的调整教学大纲,一方面可以避免建筑教育脱离实践,变成象牙塔里的自言自语。另一方面,可以将建筑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建筑上来也是一种实际工程。可以说,注册考试就像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建筑教育运行在社会需要的轨迹上。例如方案设计中对于功能的强调可以使教师更加强调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之上才能考虑空间、形式和建筑的美学意义。中国当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解决有无的问题,基本的功能满足当然是这些建筑的首选策略。对于注册所需知识的教育,必然会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使建筑教育紧紧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1.2 建筑教育的应对

随着注册制度的不断完善,建筑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避免的受到注册考试的影响,注册正日渐深远的影响到建筑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使建筑教育的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基本知识的讲授为注册建筑师考试做准备,另一方面为未来进行建筑创作积蓄必要的建筑艺术素养,二者共同成为建筑教育的核心任务。

1)技术思维的形成。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历来存在着重设计、重艺术,轻技术、轻规范的现象。学生对于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甚至法规的概念非常含混,对于材料技术的一知半解,过于注重材料的美学意义,忽视了其力学、物理学甚至经济意义,是对于技术一知半解的具体体现。这些枯燥的课程和学生们热衷讨论的大师、流派以及各种奇异的思想很难相提并论,学生们对于如何实现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创新不感兴趣,喜欢夸夸其谈最新的思潮,追随时髦的大师。对于基本建设的政策法规和规范的了解程度的不足,使学生们缺乏基本的建筑学创作素养。对于建筑艺术的夸夸其谈使学生的设计很难对中国现实社会技术、文化和经济作出响应,加深了建筑教育象牙塔的空洞性。最近几年很多高校也尝试将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出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强化技术意识、规范意识已经成为建筑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规范知识的不断强化,要贯穿到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全过程,使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职业者的转身。而在课程答辩或者教学中,有注册建筑师的参与,无疑会使学生的设计更加成熟。

2)建筑素养的全面起步。建筑教育在面对注册考试压力的同时,又必须为注册考试成功后的建筑创作积累必要的能量。注册考试所需要的知识,毕竟不是真正建筑艺术创作的全部。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也不能满足建筑创作所需的艺术素养。虽然技术作图有许多建筑的构造节点,能满足各种基本的防水或者结构的需要,但标准图的简单记忆,却不能使建筑师深刻领会建筑构造节点的艺术创造的表现可能,使得从构造技术出发的建构艺术无法展现,建构艺术成为现实中的一纸空文。而设计方案中只评价建筑的功能属性,无疑轻视了建筑的环境、形式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束缚了建筑艺术的深层次表达。当外国的建筑师依靠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艺术思维在中国大地上大展拳脚的时候,我们的建筑艺术在哪里。而这些空白的知识点,自然需要建筑教育作出积极的回应。因此,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思维的训练就成为注册考试要求之外建筑教育面对的又一难题。对于建筑的系统认识和研究,应该在本科阶段就要初步形成,否则在面临市场的巨大冲击的时刻,仅有的支离破碎的建筑认知就会土崩瓦解,从而使建筑师仅仅成为开发商的代言人,建筑师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无疑是十分不利用于中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迈向世界的脚步。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校加强了建筑创作理论的系统教育,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按类型进行的建筑设计教学结合起来,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于建筑的全面认知。

3)建筑院校的合理分类和定位。中国建筑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面对残酷的竞争,各个建筑类院校只有具备自身的特色才能生存。很多地方类的建筑院校就选择了首先立足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培养适应地方的注册建筑师人才成为这些院校建筑教学的指导方针。而注册考试科目的设定对于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的体系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因此,近些年来,建筑院校的分化正在进行中。那些顶尖的国内建筑院校,无疑要更大程度的兼顾培养大师级人才的要求。而这样的分化对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房屋(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

培养符合国家建筑师注册制度的专业人才,需要从开始接触建筑教育,到积累实际工程经验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通过,再到建筑师的后续教育进行无缝隙的衔接。然而,从真正追寻世界建筑的发展潮流,实现跨境从业,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角度出发,这些就又成为了基础的条件。中国的建筑教育要高瞻远瞩,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这个角度考虑,建筑教育需要将建筑定位为building&architecture。

摘要:通过分析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行对建筑教育的冲击,总结了注册考试的特点,提出了建筑教育的应对方法,指出每个学校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建筑教育与注册考试之间合适的平衡点。

关键词:注册建筑师,注册考试,建筑教育,建筑艺术,建筑技术

参考文献

[1]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2]张钦南.让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J].建筑学报,2004(1):11-12.

[3]向上.英国与中国建筑教育及认证制度的对比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1(6):32-35.

生物与建筑师 篇11

你不要小看蛋壳,别看蛋壳薄,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蛋壳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模仿蛋壳的这个特点,在建筑上出现了薄壳结构的屋顶。例如,北京的火车站、天文馆、网球馆和农业展览馆的屋顶,有的像圆球、鹅卵,有的如同锯齿、半球,形式多样。现在,我国已能用薄壳结构建造200米以上的大跨度建筑。

更有趣的是,在国外还有人模仿鸟蛋设计出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房屋的外壳好像“蛋壳”,用钢铁制造。内壁好像“蛋白”,用耐高温玻璃、石棉等制造。人住内室相当于“蛋黄”。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的地震,即使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来滚去。屋内储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呢。

人体骨架与建筑

人体骨架形态结构精巧、合理、美妙,支撑起人体的堂堂七尺之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凭借着钢架支撑,这和人体靠人体骨骼支撑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又比如,人坐着的时候,体重是依靠从骨盆侧面延伸出来的骨头来支撑的。这种简单有效的结构,启发了建筑师,设计出了一种空间支架模型,建筑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撑着,再传到几个支持点,所有与支撑负重没有关系的建筑材料一概去除,这样就为建筑物提供了一种既强有力、又经济合理的建筑支撑结构。

人体的腿骨也很有意思。大腿骨既支撑全身的重量,又能前后左右摆动,为什么能这么柔韧又结实呢?答案是:腿骨是空心的。空心减轻了腿骨的重量,增加了人体的灵敏度,圆形能使力量分散,所以人的腿骨又轻又坚固。大腿骨能承受200~400公斤的压力呢,小腿骨就更能“吃力”啦。一些建筑师研究过高327.7米的法国埃菲尔铁塔,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这座铁塔的结构并不新颖,只是一座重复着人体小腿骨的建筑。瞧,埃菲尔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建筑,原来就是人体自身所固有的东西啊!

了不起的生物建筑师

另外,建筑师们在对蜘蛛、恐龙化石、蜂窝的研究中也受到启发,创造了悬索结构、拱形结构、筒形结构、蜂窝结构等等。这些建筑结构跨度大、节省材料、成型容易,而且造型也非常美观。

生物汲(jí)取自然界的物质元素构成自身,并不像人类研制材料那样大动干戈,采用很多种元素,把成分和配比弄得很复杂,效果还不一定理想。生物仅仅动用了自然界一百多种元素里的几十种,就组成了各式各样、性能优异的材料。

例如:贝壳的扩张强度高达每平方厘米一吨之巨,而且贝壳并非特殊材料组成。它的化学成分中,百分之九十五是石灰石(碳酸钙),百分之五是蛋白质,后者把前者粘合成一个整体。光泽绚丽的珍珠,同样由石灰石和少量蛋白质构成。而以磷石灰为主要成分的牛大腿骨,在每平方厘米上竟可经受住两吨载荷的重压。

建筑师 篇12

人类用砖建造房屋已有数千年历史。当然, 也不仅只采用了砖而且应用砖的程度也不同。今天, 如果你想了解黏土砖对建筑师的重要性, 以及建筑师如何应用砖, 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很多建筑师并不使用砖砌结构也能设计完整的建筑物, 他们采用水泥、玻璃和金属材料等建筑材料, 还有一些建筑师则应用木材建造房屋。现在认为砌体是“特殊场合”的建筑材料。对于两种砌体材料黏土砖和石材而言, 砖还继续在建筑领域发挥作用, 而石材仅仅用于与历史背景有关的个别建筑。所以, 砖砌建筑仍具有当代的时代特征。

2 砖建筑

现今建筑师认为砖建筑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 (1) 设计方面, 将黏土砖看作为基本模块, 其粘合在一起后具有一定承重力和承重强度; (2) 砖建筑在物理性能方面, 具有抵御气候变化、易于水气扩散和保温功能; (3) 在美学方面, 其砖建筑整体结构、装饰、颜色、质地、外观和文化表达方面都具有特点。

在没有天然石材的地域, 由于天然石材价格昂贵, 而砖相对便宜, 使砖砌建筑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对建筑学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 并奠定了其建筑学方面重要地位。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 罗马从一个砖砌建筑城市变成了大理石砖砌建筑的城市,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大理石材料, 而是砖砌体表面被简单地覆盖了大理石材料。在随后的几个世纪, 如若哪个建筑师想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会将砖砌建筑装饰成天然石材建筑。

也有折衷方案, 一些代表性建筑用砖砌成, 而建筑物的特殊部位如正门、窗子边框、檐口等使用石材砌筑。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石材与砖的组合, 使建筑物达到了辉煌的装饰效果, 这样的房子看起来造价也不菲。

在德国北方哥特式 (Gothic) 地区, 红砖建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该区的的南部, 顶级建造师尽量采用各种形状的砖砌筑仿石建筑。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烧制黏土制品——花式窗格、圆花窗、小尖塔等。彩色釉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些装饰砖添光加彩, 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

在筑物建造过程中, 设计师与砖制品生产商之间的协商与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但首次协商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甚至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正常尺寸的标准砖由砖厂供应。建筑物设计时要以标准砖为基本组件。砌砖工的常规工作就是砌筑标准规格的砖, 一般要避免砌筑偏离标准尺寸的砖。偶尔需要一些小尺寸的砖, 可在工地现场将砖切割成所需尺寸。在哥特式 (Gothic) 地区, 建筑师自己设计用于哥特式红砖建筑的各种形状的砖, 再由砖厂定制。设计师设计砖时必须给干燥和焙烧的生产过程留有10%的收缩余地, 否则生产中会有较多的废品。所以, 设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密切沟通非常必要。

文艺复兴以来, 在巴洛克时期以及新古典主义时期, 黏土砖砌墙已经被粉刷的灰浆所掩饰。

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论家们使砖建筑重新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Karl Friedrich Schinkel, 他在德国成立了现代砖建筑事务所, 后来在普鲁士成立了红砖建筑学校。

起初, 红砖建筑物的发展与建筑学理论并无关系。战争发生后, 政府没有钱, 但又急需修建一些功能性建筑物、军营及相应工厂等。没有粉刷层装饰的砖石建筑造价相对低, 建筑风格也符合普鲁士政府沉静、务实的风格。此外, 还出现了新哥特式的设计风格, 尤其是其还应用于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被认为是德国的建筑风格。在“德国建筑”这一著名著作 (1773年) 中, 歌德用诗歌赞美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及它的建造师Erwin von Steinbach。在普鲁士, 哥特式建筑自然是指红砖建筑。同时, 其也纪念了1900年稍后的文艺复兴历史时期。自此, 砖建筑就改变了它的形象, 漂亮的砖建筑再一次被社会认可, 并将其应用于军营、城堡式工厂、皇家邮局和博物馆。只有德皇威廉二世拒绝接受此类建筑, 并使用沙岩建造了华而不实的威廉式建筑。

20世纪早期, 现代派建筑师普遍对砖砌建筑采取了中立态度。然而, 20年代前卫建筑师本着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标, 尽量减少采用好看且昂贵的缸砖建筑, 他们想为社会下层建造人们能负担得起的大众住宅, 大众住宅建造及装饰成本都低廉。此后, 白色现代建筑风格逐渐得到发展。

仅有极少数的建筑师如Ludwig Mies van der Rohe、Hans Poelzing或Wilhelm Kreis证实也可以将黏土砖融合到现代建筑物的正面, 在这一方面, 柏林提供了很好的榜样。20世纪20年代, 建筑师Hans Heinrich Muller为Bewag能源公司工作, 他设计和建造了许多发电厂和变电站, 虽然其大多数停止了运营, 但这些建筑得到了保留, 其新用途是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

20世纪20~30年代, 建筑师Hans Hertlein为西门子公司建造厂房, 其对工业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看来, 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看, 现代砖建筑仍是非常新颖漂亮。建筑师赞赏砖砌建筑既能散发出来平静、稳重的风格, 同时又具有传统的缸砖建筑的活力。现在的建筑师极少采用1910时期大量采用的砖砌浮雕, 而是将砖砌成凸起或凹陷或独立的伸出墙表面的露头砖结构, 也几乎不用彩色砖做装饰。19世纪时期, 这种建筑装饰在1970年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经再次变得非常时尚, 但今天看来有些矫揉造作。

进入21世纪, 现代古典主义再次主导了建筑师理念。最典型的砖筑建筑是大厦, 设计师Mies van der Rohe对此时行了重大改变和影响, 至今保持。Mies打破了大厦房屋结构, 将其变成单独的组成单元, 并将这些单元成比例的艺术化排布组合起来, 有些建筑上还增加了雕饰, 这包括直通花园的长廊。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连成一体, 这种巧妙地将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相连的的过渡在现代古典建筑中是必需的。

当Alvaro Siza在赫姆布洛依 (Hombroich) 设计建造他的建筑博物馆时, 他还是选择了此种样式, 使人们明显地联想起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其特点是回收利用了拆毁建筑物砖, 这些砖还保留了原用途的印记, 这就形成了特别的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建筑物正面形象。

从Siza设计的建筑物看不到什么, 这是因为它的墙不是实心砖砌筑, 而是双层墙, 中间有隔热层。

当我们谈论当今砖筑建筑时, 应明白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砖的应用有一个基本的区别, 那时的砖建筑主要采用实心砖, 而今天的砖建筑通常建成双层墙结构——墙由承重部分和饰面部分组成。墙体的承重部分取决于静载荷, 其可能材料包括就地浇注混凝土、混凝土骨架+填砖或各种类型的空心砖。如果建筑物完全用砖建造, 则应使用轻质砖、空心砖或其他类似材料。在墙承重部分的外面是隔热保温层和空气层, 保温层的外边才是建筑物的外表层。外表层由高质量的防泛霜的缸砖砌筑, 具有好看的外表和抵御风雨的作用。

从建筑物的外观上看若只有正立面为砖砌筑, 且砖本身并不是承重结构时, 则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度就会大打折扣。至少, 当建筑结构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时, 专家一眼就能发现。在许多建筑师的抽象思维中, 他们认为自已设计的建筑是一个立方体或其他形态整体, 喜欢建筑物有统一的连续的外表面, 所以, 有时候砖砌墙看起来更像墙纸。门窗过梁 (楣) 不用砖砌筑。黏土制品中没有梁或砖拱, 如果不使用技巧, 用砖砌悬臂结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告诉大家如若砖砌建筑仅有一个正面, 则这好象是悬挂在主体结构之外的极薄帘子。

在建筑师之间, 对砖砌建筑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大多数建筑师认为砖砌结构具有美学元素, 可以建筑出优美的建筑物;其他建筑师则不想放弃传统建筑技艺的乐趣, 他们认为展示承重结构才是真实可信的。因此, 这就出现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建筑学观点。尽管这两种建筑学理论和原理都具有重要性, 建筑师之间几乎不讨论这种冲突观点, 即使一直争论也不介意。

从原则上看, 解决这种进退两难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单一材料砌筑。然而, 使用单一材料砌筑, 又很难满足现在隔热保温的要求, 除非使用非常厚的墙。这方面罕见的例子是Berlin-Kopenick行政区图书馆, 它的砖墙有60 cm厚, 砖墙外没有额外的隔热层。同行羡慕建筑师Bruno、Fioretti和Marquez, 他们有机会建造这样的建筑, 建筑外部的雕刻装饰还使他们获得了建筑大奖。

砖砌建筑的优点是明显的, 其有非常好的物理特性。具有足够的隔热保温性能。冬季, 它有很强贮热能力, 而在夏季它能长时间地保持夜间的凉爽, 使室内有舒适、平稳的气流。部分增加的材料费用会由于砖墙结构简单而降低。然而其最大的缺点对较大场地的要求。投资者指望租用区域的每平方分米都能产生效益, 所以, 让他们建造60 cm厚的墙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通常建造较薄的墙壁。

当代建筑中, 砖砌建筑几乎始终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缸砖用于建筑物外立面是非常坚固、耐久和免维护, 同时还会提升建筑物价值。当投资者目标不是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考虑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最大化时, 人们就倾向于建造砖建筑。

上一篇:区域生态保护体系论文下一篇:PVC薄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