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精选9篇)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1
序: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凌秋虹名师工作室在导师祝智庭教授的引领下, 积极投身于电子书包项目的研发与应用中, 对平江版的电子书包的功能与优势、系统架构、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及在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为全国首批计算机教育实验区的苏州平江区, 经过20多年平江人不懈的努力,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培训等各个领域, 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 如何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电子书包”的应用, 将是很好的切入点和动力源, 以此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育无处不在, 学习随时随地”。为此“凌秋虹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勇立潮头勇挑重担, 在导师祝智庭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 攻克了重重难关研发成功了设计合理、功能较为齐全、方便实用的电子书包原型, 并将其引入了课堂教学, 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和教师, 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总结优势, 分析现状, 努力寻求电子书包研发的突破口
电子书包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载体, 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它不只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 而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新技术的应用, 它不仅仅是将课本内容电子化静态呈现, 而是融入了声、影、图等多媒体;融入了学生自主探究用的各种工具、学具、笔记等, 融入了许多智能化判断的练习, 融入了教师个性化的拓展资源、互动教学活动, 融入了教学管理与评价, 可以说它是一个立体的教学平台, 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 电子书包对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虽然我国电子书包的发展已有10年了, 但感觉电子书包的应用举步维艰。目前有部分地区、企业在电子书包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进行研发与应用, 但效果并不明显, 综观各地的发展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部分IT企业开发一些电子阅读器, 将现有的教材电子化后装入阅读器中, 实现了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但它缺乏课堂教学的即时通讯、互动反馈、教学资源的重组与传输等功能, 因此无法满足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需求。二是有些地区在区域推动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对电子书包运行硬件环境方面考虑更多, 如无线环境的架构、PDA选型等问题, 但忽视了电子书包的核心部分电子课本的研究与开发, 忽视了电子书包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造成了电子书包系统虽包含了许多优质终端、平台, 但各终端、平台间不能很好地耦合, 不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出现有“路”有“车”但无法让车跑起来的现象, 在课堂中虽已实现了学生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学习, 但细细地观察与以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没什么两样, 电子书包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而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专家引路, 勇挑重任, 着力研发电子书包原型
对于“电子书包”这个新兴的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凌秋虹名师工作室”早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该项目的研究, 并且该计划与上海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国家级课题不谋而合, 祝教授慷慨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并热情邀请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会上通过祝教授对电子书包国际研究动态的一席分析, 使工作室成员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该课题内容的国际影响力及整个电子书包的系统框架。通过此次会议, 工作室成员既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也为下一步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 立足课堂, 分析需求, 确定思路
随后我们根据祝智庭教授提出的系统框架理论, 并结合当前教育对电子课本、虚拟学具、工具服务、关联阅读进行了功能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整个系统确定为三大模块:学生端、教师端、教学服务中心, 并对三大模块进行了需求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通讯要求, 初步制定了整个电子书包的可行性框架方案, 确定了先以电子课本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采取“以点到线, 从线到面”自下而上的研发策略, 也就是先以某一学科中的某一课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为终极目标, 通过上实验课、开座谈会的形式努力寻求电子书包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和优势, 总结归纳出电子书包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要点和应用模式, 先以一门学科作为电子书包的教学内容试点开发, 然后逐步从一个学科走向多学科的应用。
2. 分析功能, 创建系统, 研发原型
根据初步拟定的框架方案, 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无线技术、云技术等技术融入其中, 逐步完善功能需求与技术要素, 并通过实践来验证框架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方案确定后工作室成员大胆尝试着手自主开发, 为了提高开发效率, 成员根据个人特长分成课程研究、终端、服务端三组分工协调并行, 在系统框架的基础上, 经模块划分、功能设计、成品开发三阶段, 通过近一年的开发与实验,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LOGO语言模块的电子书包终于开发成功。
该电子书包的系统架构由三部分组成:以教学服务中心为核心与教师端和学生端互联, 并且实现了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通讯、实时交互等功能。为此我们的系统以C/S模型架构为主体, 即时通讯传输为辅助。服务端考虑到用户多、时间集中的特点, 服务器系统采用高可承受性、高稳定性和高响应性的CENTOS系统和NGINX的组合架构, 配合Windows体系的即时文件传输、访问应用。在此基础上, 架设了教师教学管理平台、即时上传平台和学情监控平台。客户端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还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的可移植性, 在终端应用方面采用了以Web体系为基础, AJAX、交互PDF等为拓展的新一代平台结构, 既方便学生任意操作系统的本地化使用, 又提供了流畅的网络同步更新服务, 客户端一旦连上网络就能自动下载同步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档案;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端, 如手机、PDA、PC机等, 为以后的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并实现学生单点登录多点应用各类学习服务等功能。
3. 进入课堂, 展示成果, 效果突显
课堂实践是检验电子书包好坏的唯一标准, “凌秋虹名师工作室”电子书包初步成型后经过多次课堂实验, 并通过展示研讨的方式在苏州市二次公开亮相, 三次公开研讨, 相继邀请了祝智庭教授、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研究生团队及省特级教师等十余名专家, 以及十个市、区的三十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 平江区的学科带头人运用电子书包分别执教了《重复命令》和《过程的修改与调用》, 分别为与会者展现了新鲜、灵动、互动的信息技术课, 更呈现了电子书包得天独厚的应用优势和广阔前景。
目前平江区开发的电子书包在功能上有以下优势:具有电子课本、学具箱、成长袋和与学习中心相联的服务如作业簿、我的课堂、拓展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电子课本主要分成三部分 (如图) 。
其中“电子书”是纸质教材电子化, 它具有纸质课本的功能, 如注释功能:书写、笔画、橡皮, 实现如在纸质书上一样可做标记;及时反馈, 课堂练习能及时评测与反馈;实时帮助:呈现教学视频, 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供帮助。“学具盒”为学生提供学习本课需要的工具。“教学服务集”包括了本课中学生需要用到的资源和同步课堂练习、课后拓展练习及学生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资源与平台, 方便了学生在课中进行使用。
在教师端、学生端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课程重整规划、教学课件、拓展资源、学生管理、作业管理、成绩分析等模块。教师只要在课前将相关资源放在教学管理平台中, 在上课时该资源会自动下载到学生端和教师端, 在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可利用成绩分析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这样的设计方便了教师教和学生更好地学, 使得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 有效提高了学生建构知识、实践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脚踏实地, 努力实践, 让电子书包的未来更美好
随着技术的发展, 电子书包势必将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先进, 为此在今后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将从应用和技术两个维度将其逐步完善。
1. 终端的多样化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运用将存在云端之中, 因此, 书包也就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像书包。它将不再局限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凡是能联网并且具有显示输出功能的设备皆可。
2. 公有云与私有云
在公有云中, 学生可以享受到海量的资源与应用并可以下载到本机进行更新, 并可与云端的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群组学习。而在区域内部的私有云中 (城域网或校内) , 通过实名认证登录, 学生可以在区域范围内的学校中实现无缝漫游和资源共享。同样, 也可以在区域内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学习。
3. 对接物联网
通过内嵌GPS芯片, 实现实时的坐标定位, 让家长可以轻松掌握学生动向;加装感应设备, 让学生携带电子书包进校门时实现考勤记录;同时也可以作为公交卡、图书卡、购物卡使用, 在减轻书包分量的同时也集成E卡通的功能。
4. 实时影音通讯
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 加快推进实时影音通讯功能, 让家长不仅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 更能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电子书包随时拨打家长电话, 与家长进行语音或视频对话。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2
发表日期:2009年2月26日 共浏览272 次作者:马树超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信息技术发展、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及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六个方面,展望了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马树超,男,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及职业院校管理、规划与评估研究(上海200032)。
【原文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期
摘自《教育与职业》(京),2008.27.9~1
1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层次可能会逐步提升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0万亿美元,在2015年以前,我国由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发展,整个基本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重化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20年以后,从全国范围来说,有可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会转向现代服务业,“白领”岗位会有一定增加。按照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消息,今后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
现在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占
个人就业,只有一个是传统“白领”。今年普通高校计划招收本专科生超过
上有340万左右不能进入传统白领岗位。目前有些地方出现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现象,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当前的就业结构要求和职业岗位目标定位来培养人才。因此,近几年职教规模发展的重心仍然是以中职和专科层次为主,估计再过
心上移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
为什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呢
息产业的技术周期短,而且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按照传统工业经济的知识传授方式来教学生,那这个教师就可能是不合格的。
教模式转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要从偏重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转为重视态度、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实施弹性学制,要求教学制度改革。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冬季的季节性特点,路桥专业学生的实习从5月份开始到
以工期来确定学期,改革了学年制度,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特色。
遭遇雪灾,很多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不放寒假,而是深入到第一线实习,习制度的转型。从教学内容上讲,强调校内校外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要重于书本知识和书本教学,要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学要求上也在变化,美国华裔教师谈在中国与美国教中学的区别与感受。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西安事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00万个。根据25%左右,平均增加590万人,实际6-7年,重?因为信知识和技术技能。10月份,不放暑假,2008年2月,一些地方这就是职教模式和学要求学4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职《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
生掌握的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要意义,学生只需要记住要点,考试就可以得100分;但在美国的华人学校里,教师要求用挑战式教学法,同样讲西安事变,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假如中国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今天的中国发展会是如何,等等。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出论点、寻找论据,自圆其说,以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想,假如我们的学生也能在这方面得到经常的训练,一定会不断增加创新意识。
此外,还有证书制度的变化,强调双证书;教学评估,强调综合能力,强调多种形式的评价;学习方法,强调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调团队式学习。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项目都要求团队合作参加比赛,出一个教学改革的信息,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转型的指标是,学习过程要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业老师,要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强调双师结构。为什么强调双师结构息技术快速发展,等专业老师接受完进修培训后,上的第一线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带来新鲜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技能要求。势
年达到43.9%。采用简单外推法进行测算,的水平,到2020年可能达到城市化水平。现在做未来的城市化水平进程来简单外推,个动力。大批农民工留在城里做工,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但是,目前很多政策和制度环境不利于他们在城里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种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发展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更多的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常会为这些临时性措施而自喜,除地区差异和统筹发展并不是有效的办法。于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研究项目,人口在城镇接受职业教育并能够提高技能的发展制度,整体从全局考虑的一种战略视野。去适应和服务城市化进程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并举的教学制度,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院职业教育座谈会。在汇报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情况后,高职高专组的数控、强调技能大赛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那就需要加快教学改革。技术又发生了变化,三、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
我国2002~2006年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目前东部60%,到2038年时正好距离现在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测性报告,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按照目前2038年能达到北京的水平也是相当快的发展速度。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些政策和制度都需要改革。现在很多是临时性的措施,似乎保护了城镇居民的利益,我们正在做一个“十一五”希望有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我们要讨论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必须拓展职教功能,职业院校要推行全日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必须成为学习型社会和30年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2006年11月,笔者和王明达同志等一起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国务自动化和机器人等四个大赛就是希望给高职院校传递有的学校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另一个教学模式因此需要不断有岗位开放成为职教改革的必然趋1.230年,将会接近当前北京的同时也是职教大发展的一实际上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消温总理强调,对于专?就是因为信200655% 是关缺乏从要使职业教
模具、要求学生具有团体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只是自己低着头干,使就业成为学习的动力。个百分点,我们需要营造一使他们能够提高素质,为经济建设掌握很多地方官员教育科研规划的国家一般课题,建立有利于农村但是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环境,面临这样一种制度架构,职业教育怎么
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就要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此,笔者的体会是,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体系开放、机制开放、模式开放,让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
四、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现在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笔者曾经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提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是为城里人办的教育,考虑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我们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没有改过来。虽然学校也很努力,都在想方设法增加招收农村的学生,培训,但是,整个体系和制度环境的改革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讲经济社会变革极大,但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问题,就是普通中专、管理,这一管理体制在分工上出现职责交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介绍,原来由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纳入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海的技工学校归入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效果。因为经过长期的发展,技工学校形成了技工学校特色,职业高中有职业高中的特点,统一由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以后,职业学校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史进程中,政府转型成为必然,务型政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体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宏观管理,的理念和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你适应改革,要么就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来摧毁你这个机构。大势所趋。
将更多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于此,职业院校教育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形态,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要素。因为产业发展、行业标准都要求职业教育要瞄准国际轨道,所谓“接轨”。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培养了一系列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品、服装等外向型产业,电产业;进入新世纪的挥比较优势,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将成为重要举措。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有利于地区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我们预计在未来若干年,这种转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有位美国学者曾经对美国的高校改革说过这样一句话,五、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IT产业,等等;涌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下一步,中国企业发,现在要把很多行业、甚至到农村帮助开展转移劳动力的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突出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宏观在此转型过程中,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历史车轮必然滚滚向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是也就是行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的90年代的家电、手机、集成电路、机30年高增长,经济难以适应目前上取得了明显的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由管制型政府向服职业教育管理对旧要么职业教育鉴为了适应
它不是从农村人口出发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归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给地方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带来困难,前不久上海市教委主任在天津技能大赛期间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专门劳动部门负责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历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将会是必然趋势。企业的要素融入职业教育里面来,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职业教育将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要素,携手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使职业教育在服务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能够培养出“走出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在国际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北京有一所财贸职业学院,为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著名财贸企业的连锁经营培养优秀的人才,受到高度评价。当这些名牌企业进一步向国外连锁发展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培养出跟着企业走向世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六、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观点,而未来导,职业教育很难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育应该市场化,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市场化。振兴论坛上,有学者提出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学校职业教育效率不高,学校职业教育中投入项目与资金。点,就是很多国家的政府仍然把职业学校教育当成一个重要的法宝,青年接受学校教育、帮助青年人成功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大发展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资源能力严重不足。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下降到5.5%,与职教大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数据来分析“高原缺氧”现象。第一个数据是师生比。24.8,小学的师生比是生比是1:18.O;中部地区的师生比是师生比是1:26,小学的师生比是生师比在2006年有三个省份超过了任务怎么能完成呢?能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客观上存在着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的生均教育资源水平相差悬殊,就可能是政策导向上有问题。还有一个数据是,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职业中学是职业高中低于普通高中,这说明了教育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因此我们认为,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好,但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职教财政性投入能不能占到财政性教育投入的1997年占11.6%。职业教育发展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整个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却越来越低。职业教育能有多少强度得了一定成果,未来设,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在总体上来说缺乏集中度,集中度还很不够。这并不是说要“一刀切”自己的特点补充地方特点和要求,推动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过去30年的职教发展将继续证明,没有政府的主因为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两年前,但笔者强调,世界银行的专家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高原缺氧”的制约,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1~2006年应是职教发展最好的时候,国家对2007年各类学校师生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高达1:18.8;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是1:26.2,小学的师生比是1:20。更极端的师资短缺现象是,普通中专学校的平均50,还有四个省区高于2163元,小学是
最后,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作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考。10%?第二,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第三,能否加大职教科研体系建设力度30年能不能加大这个力度?要加快全国性的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标准建,而是指国家要有基础性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
30年有些学者说职业教所以世界银行不愿意往原因是它对于解决弱势8%1:1:23.0,小学的师1:18.0;西部地区的40,这样育人和技能培训的双重但是在同一个地区内几类学校2006年全1634元,普通高中是2241元,第5.5%。2002年还占8.6%,对行业企业参与?在过去30年,职教研究取职教专业建设标准的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职业教育但这段时间中职的教育财政拨款占全国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从我们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课题中,专门分析了地方政策上可现在占
展望未来聪明的家 篇3
现如今,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诞生出了减轻人们生活负担的家用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舒适。未来家庭的智能化将使这种发展向更远的地方跃进。新的数字化装备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管家、保姆,厨师、助手,甚至是宠物,他们会识别人类,尊重我们的习惯,喜好和憎恶,然后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行为和服务。智能化产品会帮助更多人在家里比以前更有效率和轻松地工作、娱乐、放松或社交。
理想中,人们会希望这些新型的助理和伙伴既要对自己表示出友善和尊重,而且更希望他们成为人类的朋友,于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挑战就是要设法把那些毫无生命的物体转变成有生两气息、温暖人们的“生物”。随着家庭中的物品变得日益主观化,人们有必要继续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人们需要确立规则,并控制人和机器的关系,以及产品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让产品所包含的行为真的有益于日后的生活,或许人们可以从反面设想一下所有家里智能化的产品从未受过有关“礼仪培训”的状况是怎样的。那么很可能当人们推门进屋时,各种产品都会立刻行动起来:告诉你所有未接电话,音响系统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开始播放我们喜欢的音乐,厨房助手告诉我们晚饭是什么,电视机自动打开……事实上,一天忙碌的工作或远行回到家里之后,人们通常都会反感被所有激活的设备争先恐后地用各种方式搭讪或者问候。这个反面的,情形告诉人们,智能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需要接受指导和规划其行为的。就像过去那些家里的仆人或者侍者,他们经过严格的礼仪和人情世故驯化,可以以一种谨慎、不唐突和温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
当这些新的产品进入未来家庭之后,这些灵活方式将给产品带去新的造型和类别。如令的家已经被墙体日益分割成了多功能的区域:厨房、卧室、餐厅,卫生间,等等。与此同时,现在的家也正在覆盖着新的和虚拟的矩阵,它基于休闲和社会行为,而非基于不同的功能,并且在重构居住“空间”。家已经变得多中心了,房间变得多功能化。一位家庭成员或许在卧室玩电脑,另一位或许在书房看电视,第三位也许在厨房打电话,等等。吃饭的时候,家庭成员也许会在餐厅或厨房,要么是在客厅,甚至索性就在卧室里吃早餐。在多中心的家里,新的个人化装置将改变人们所熟悉的产品造型:譬如,随着今后每个家庭电视数量的增加,产品看上去会有所不同。电视可能会成为一种多功能显示器,同时变得更个人化。在卧室也许我们会和一个小的屏幕式书本紧紧卷在起来,孩子可能在床上秘密上网,或者就像泰迪熊一样和屏幕对话。在卫生间,人们也许正在通过互动的屏幕向医生提出咨询。而在卧室,人们可能搭起一个宽荧幕剧场,享受一种乐在其中或者和别人共同分享快乐的体验。
魔力珠宝
这个想法采用小型化和县有亲和力的设计,同时便于使用。其实也没有什么魔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关于神仙和魔力的幻想。“里面的技术越复杂,外面就越简单。”
机器人
电子宠物Ludic可以听从人的命令,感知人的触摸和手势控制。通过感应器Ludic可以了解周围环境、控制者和自身的情况。它还能完成简单的任务,通过与主人接触会赢得人们的喜爱。
自行车
孩子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为自己心爱的电动玩具充电,并且明白能量是如何产生的。这种自行车有短距离通信系统,可以让孩子们相互知道对方在哪里怎样找到对方,并且联系对方。这套通信系统可监视交通状况在判断出可能遇到潜在危险或需要小心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
“数据特区”
“数据特区”增强了在本地环境下的信息发布功能人们可免费使用它访问信息网络包括黄页、地图和服务信息。交互式的触摸屏界面让人们可以搜索选择并确认某个餐馆的预留座位,并将方位地图打印出来。“数据特区”外形简洁有特色并且有发光标志引人注意,在城镇中心、商店附近,街头巷尾很容易找到它。
“车内导航”
如何创造出一个让人们在确保驾车安全的同时,找出复杂的行车路线的系统并按照路线驾驶,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困难。为了解决难题,设计师想出了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系统。首先,驾驶者用一个便携装置和里面的道路搜索软件找出一条驾车线路,随后上路的时候复杂的路线被转换成了简单,有序的方向指令,并显示在仪表盘的导航屏幕上。这套系统很聪明,如果驾车者走错了路,或是遇到修路,它都能自己改变路线。
音乐混合器
Mumbo是一个音乐混合装置它的特点是直观控制,声音可以通过使用储存器或网络下载。Mumbo通过自己的效果实现多种音乐操作,包括共鸣、声音延迟、滤声音调和预置。
感情容器
这是一个小型的个人化的多媒体产品带有一个屏幕和扬声器。作为礼品,它们有两个吸引人的地方:既是珍贵的礼物,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载体。
互动桌布
这张可洗涤的尼龙桌布内带有智能芯片,可以提供无线电感应能量给所有放在桌上的电器而桌布本身却不会发热。特制的陶瓷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保持食物温度,让家人在吃饭的时候有空聊天和交流。
热线徽章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变得繁忙,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热线徽章”短距离的无线电收发器会促进有着相同兴趣的人之间交往。徽章内部存有个人信息,不用的时候可以在底座上充电。它能存储和传输佩戴者的兴趣爱好,并接受由其他徽章发出的相同信息。当两个都佩戴了徽章的人兴趣相投的时候,徽章会向对方发出信号这将有助于双方消除陌生感和开展交流。
互动的书
设计者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图景,我希望有一本真正的书,就是十年之后的儿童能像睡觉前把电脑游戏带上床一样去喜欢拥有这本书。
智能围裙
智能围裙集成了芯片和内置麦克,可以让人们不动手便开始烹调。人们说一句话,随即智能围裙就可以关闭烤盘下的火炉,或者为厨师显示一下有关菜谱。另外,这条可以洗涤的围裙还能呼叫其他家庭人员来厨房帮忙,或者告诉他们饭已经做好了。
生活的记忆
“生活的记忆”是由欧洲委员会资助设计的,专门用来促进智能信息界面方面的研究。它可以让生活或者工作在某个特定地区或者相邻地点的社区成员查找,分享和回味彼此在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和记忆。这个想法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并保护好本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具体到产品上,它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平台和全新直观的界面,人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公共场所使用它。它的产品包括互动的咖啡桌,移动设备和“小精灵”。
遥控窗口
遥控窗口是一个以屏幕为主的遥控器,可以控制所有系统的操作。它既可以通过触摸操作,也可用声音遥控。另外,它还有一个大圆钮控制音量。窗口上的菜单列出了各项操作,并通过智能系统指引人们使用。
“魔法笔”
“魔法笔”是一种智能输入设备,在书写和绘画过程当中,将产生的信息存储下来,然后用“魔法笔”配套的“墨水瓶”从笔中下载这些信息到电脑上。它还可以记录演讲,并把声音转化成文本文件。
玻璃烤面包机
透明玻璃外壳的烤面包机满足了人们想要了解面包是如何烤好的好奇心理。另外,外壳还可以根据面包形状和大小的不同,比如法棍面包或者吐司片进行调整。当烤面包机感应出面包烤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关机。
玻璃壶
透过玻璃外壳,人们可以看到壶里有多少水,还可以观看壶底的一体式加热器是怎样把水烧开的。壶的滤嘴能确保水在流出时过滤掉杂质。
食物分析仪
这台厨房专用的秤能称量食物,并提供有关营养信息,有触摸屏上输入称量的食物种类后食物分析仪就会给出食物的热量水平,卡路里含量,碳水合物和维生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那些节食的人平衡膳食。
早餐托盘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4
一、古代的经验与定性思辨阶段
在古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探寻自然的最初模式过程中, 习惯于用自觉观察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在西方, 史学家们把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作为西方科学的发端”, 从此, 孕育着近现代各种科学方法论观点的胚胎。在探究自然的最初模式中, 大批哲学家都从世界的本原出发阐述自身的观点。最初探究自然的模式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手段。而在古希腊时期起, 自然哲学家不仅通过观察认识自然, 而且在观察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推理来作为获取自然知识的手段。第一个明确提出论证自然知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般模式的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的建立, 标志着逻辑方法的产生。在此时期内, 柏拉图提出从自明的假设出发作出演绎证明的思想是对数学的又一重大发展。同时, 许多哲人也都创立了科学研究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公理化方法, “就是以尽可能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出发, 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的命题和定理, 以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方法。”苏格拉底最早把归纳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进行讨论, 进而产生了来源于伊壁鸠鲁的科学归纳法, 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来对前提和结论作理论观察, 并在归纳过程中渗入了演绎。
总而言之,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以朴素唯物论为指导思想, 运用观察法和思辨法, 讲究伦理道德教育, 重视整体和综合研究, 忽视部分和分析研究, 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就整体而言, “先哲们的研究只是描述整个教育的一般变化, 还不能对这种变化的具体过程、原因作出分析, 因此, 也就不能对教育的一般性质作出比较完备和清楚的了解。”
二、近代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阶段
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被称为近代科学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形成了以研究某一具体物质形态为对象的各门学科。”这一时期, 出现了实验方法论、归纳方法论、演绎方法论和归纳———演绎方法论。试验方法论是从伽利略开始的, 他非常重视理论思维和科学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将实验方法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 这对实验方法的发展大有裨益。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成为以经验为手段, 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开拓者。他从实验方法论需要出发提出了他的归纳法, 主要由三表法和排除法按照逐步归纳的严格程序构成。后来的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培根三表法基础上吸取中世纪后期对归纳法的发展成果, 建立了探求因果关系的“穆勒五法”。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大卫·休谟对这种或然性的推理表示怀疑, 提出了“归纳的合理性问题”或“休谟问题”, 认为经验中只有先后相继, 而无因果或必然联系。休谟问题提出后, 归纳主义者对归纳法作了种种修补的回答。从上面不难看出, 以培根和穆勒为代表的重归纳轻演绎的归纳主义是现代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先驱, 它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归纳方法论相对的则是演绎方法论, 此时期演绎方法论的代表人物为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运用了怀疑法制定了获得第一原因的四条基本法则:清晰、分解、顺序和全面。而被称为数学逻辑奠基人的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则通过对概念的分析, 使演绎系统的前提, 即最一般原理变得清晰、简单, 从而促进了演绎方法论的发展。
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从原来的朴素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变为以分析为主的形而上学观为指导思想。主要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概括上, 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归纳法和演绎法。同时, 反对权威专断, 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 提出要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也就是说,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分析为主的方法时期, 重逻辑、重分析为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现代的人文研究与综合化阶段
现代科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这一时期科学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现代自然科学, 此时期几个主要的方法论流派按照其活动的时期次序可划分为: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革命结构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和多元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石里克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维也纳学派。它的发展轨迹以《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宣言发表为形成标志。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卡尔·波普尔所创立的批判理性主义, 是建立在证伪的分界原则和反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 它将证伪原则作为推进知识增长的重要手段。而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识到科学的整体性, 他把范式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提出了科学革命结构论, 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科学的成熟。后来的英籍匈牙利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家拉卡托斯性从历史的角度动态地、全面地考察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建立起了“理性重建”和“历史再现”相结合的方法论。与此同时, 奥地利维也纳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的事业, 他认为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合乎规律与秩序更符合人性, 更容易鼓励进步。
总之,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 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它正在向着多元化、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质与量、观察与实验、科学事实与因果性解释、归纳与演绎、类推与概括、假设与理论相互协调方向发展。同时, 也注重向自身系统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要素, 控制与信息以及规律与预测的综合化、人文化的方向迈进。
“科学方法不是呆物, 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纵观世界教育科学研究历史, 从古代的经验与定性思辨阶段, 到近代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阶段, 再过渡到现代的人文研究与综合化阶段, 不同的教育哲学观念构筑起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从而建构起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并对教育现象和事实在作出解释和分析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正由单一基础学科向与边缘学科融合、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教育研究方法的现有发展轨迹可以判断出, 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注重社会发展的科学主义导向和注重人自身发展的人文主义导向。王策三先生曾指出“‘古’是不能直接为‘今’用的, ‘外’是不能直接为‘中’用的, 其间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和具备许多条件。”其实, 他所指出的条件, 首先看来, 教育研究方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交流, 但是, 必须要进行务实的实践, 着眼于教育现状, 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变革中加以检验、修改、说明和论证。另外, 就是从世界教育科学方法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梳理分析, 并对历史所沉淀下来的遗产和思想进行一番扬弃, 抛弃糟粕, 保留精华, 并从国情出发来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并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加深对现代教育本质规律的研究, 并能够为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找参考点和依据。如果没有对教育研究方法历史传统的把握, 是无法捋清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的。因此, 教育研究方法要在忆古中前行, 在探索中实践, 在扬弃中发展, 结合时代背景及其演变规律, 突出其显著特征, 以利于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发挥“授人以渔”的功用,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提供智力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112
[2]刘赞钦.浅谈教育研究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21:79
[3]杨小微, 刘卫华.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3、9、19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23
[5]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9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5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各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提早谋划2012年工作思路,袁桥镇中心初中近日对全镇各学校进行工作视导。12月22日,由中心初中全体人员及各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组成的检查组来到本次视导的第二站黄蒲小学,进行为期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视导。
本次视导工作分三天进行,一所初中两所小学各一天。中心初中为此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视导工作领导组,下设四个检查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检查组;教学工作检查组;后勤及安全工作检查组;工会、内监委工作检查组。各小组分工明确,专项督查。通过查资料、看现场、教师座谈会及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开展,找寻各项工作中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各小组检查结束后,学校校长对本学期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重点梳理已经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谈解决问题拟采取的措施并汇报下学期工作思路及工作措施。下午,各小组将上午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总结成绩,找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篇6
关键词:图像融合小波变换反变换
0引言
在图像融合中,参加融合的源图像是由不同的图像传感器或者是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融合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配准和一些预处理操作。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参加融合的图像都是经过配准了的,图像融合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描述的不同层,通常将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但该层次的融合准确性最高,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可以说像素级图像融合是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融合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像融合方法。
1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的过程一般可分4个步骤:预处理、变换、综合和反变换《重构图像》。大多数研究像素级融合的论文都假设被融合的图像已经配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论文专门研究配准处理变换阶段采用的主要方有:PCA,有时也称PCT;HIS变换;多分辨方法,如金字塔(pyramid)算法和多分辨小波变换wavelet。综合阶段将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综合方法可分为:选择法。即根据某种规则,分别选择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组成一组新的变换系数;加权法。即用某种加权平均算法将不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综合为一组新的变换系数;优化法。即根据应用不同,构造某个评价融合效果的性能指标,综合结果使该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反变换阶段是根据综合阶段得到的一变换系数进行反变换操作,得到融合图像。
2加权平均法
假设参加融合的两个源图像分别为A,B,图像大小为N1×N2,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图像为F,那么对A,B两个源图像的灰度加权平均融合过程可表示为F(n1,n2)=ω1A(n1,n2)+ω2B(n1n2)式中:ω1+ω2=1,ω1,ω2在不同类的图像融合当中,通过仿真确定它们的值。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
3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也是一种图像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分解,而且小波分解是非冗余的,使图像经小波分解后的数据总量不会很大;同时,小波分解具有方向性,利用这一特性就有可能针对人眼对不同方向的高频分量具有不同分辨率这一视觉特性,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融合图像。
这里以两幅图像的融合为例,对于多幅图像的融合方法可由此类推。设A,B为两幅原始图像,F为融合后的图像。其处理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每一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图像的小波塔形分解;第二步对各分解层进行融合处理,各分解层上的不同频域分量可用不同的融合算子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第三步对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进行小波逆变换(即进行图像重构),得到的重构图像为融合图像。
4总结及展望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7
《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吕品田、副主编赵权利,栏目主持杨斌、谷泉、梁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庞永红以及屈健、岳钰、马永宽、李军、李一凡、陆宝新、邓益民、任斌、张晓菊等教师代表,连同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共四十余人出席会议。论坛由《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赵权利和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屈健共同主持。
在开幕式上,庞永红和吕品田分别致辞。庞永红在致词中简要阐述了会议的宗旨。吕品田在致辞中指出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肯定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问题,携手开拓未来”的主导思想。
在正式研讨阶段,与会者从不同的切入点,纷纷阐述意见。
岳钰从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的特征入手,对当代历史条件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问题表达了关注。他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绝对知识权威性”受到削弱。但教学思想的宽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因此在这个时候如何去重建教师的权威,是一个现实问题。
梁梅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设计教育应从学习国外教育模式的阶段,转向提倡我们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的阶段。她以陕西窑洞建筑为例,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开始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地方设计教育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优势所在,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利用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在一种更加切合本土特色的情形下,开展设计教育,促进学科建设。
针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以及信息时代设计“虚拟化”的问题,陆宝新指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把设计理论作为文本文化来传授,而没有把它作为“实践文化”、“实现文化”来进行教学,这是一大缺陷。和现代设计的电脑时代相比,原来的“动手时代”对设计对象的把握更生动、更感性、更具体,因而设计者能获得更真切的体悟。可是现在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及设计教学,“虚拟化”的程度增强了,设计者从设计对象的塑造者转变为设计对象的选择者,使设计的重点从动手能力转入到了对设计对象的选择能力上,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选择能力仅仅是停留在一堆概念中,仅仅在事物的表层上飘浮,只是通过键盘、鼠标这种浮泛的表层界面和世界打交道的话,那么我们的感性认知能力恐怕会弱化,审美判断力会受到影响,我们对审美价值的认知就会不全面。
邓益民以动画创作为例,阐述了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方面的创造性问题。他说,一些设计者并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却不乏创造力,这一事实让我们联想到教育的“广泛性”。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强调一个更广阔的“设计基础”,而不能把目光仅仅盯着某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提高设计水平,还需要我们具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学识。
谷泉的发言谈到了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所经历的从先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今天的普及教育,从创造型能力培养转变成技能型能力培养,从培养“艺术家”转变成培养“美术工作者”的三个转折。他还指出,此间暴露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关注这三个转向,在这三个转向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我们的责任。
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冲击等问题,任斌认为,新兴产业催生了新的专业,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都要随之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都需要作调整和拓展,如此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杨斌把设计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以“美术”为核心内容的发展阶段,这是指早期的“工艺美术”时期,当时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纯艺术”体系下的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二是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发展阶段。这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设计教育模式的引入,使此时的设计语汇主要出自于技术,强调理性和精确,将技术自身的特点转化为形式表达,体现在设计语汇之中。三是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阶段,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设计开始围绕着市场来进行,设计者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得消费心理。此时的“设计”变成了一门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学问。四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设计”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其功能性表现为由物及人,深入到人的生活,影响人的精神以及伦理道德意识,由此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至此,设计教育就不再仅仅从属、服务于设计和生产实践。由先进的设计教育引领设计实践,才能把设计提升到文化的高度。
吕品田认为杨斌的观点把握了三十年设计教育发展的实际,也提示了我们,在每一个阶段中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诉求方面都有一种对应关系,尤其是我们今天走到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时候,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包括如何将中国从“制造大国”推向“设计大国”,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中国设计体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核心概念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三十年设计教育的发展史。
张晓菊说,当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这是一个突出问题,譬如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对“设计”的理解非常概念化,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亟待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都要作不断的调整。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因材施教。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还要走出课堂,把“学”与“习”(特指生产实践等领域的锻炼)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特色及教学模式的嬗变,庞永红结合其从早期的受教育者到如今的教育者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述了此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详细分析了此间艺术设计教育在办学规模、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观念转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了创意性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她进一步阐述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当代设计承载着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意义,它不仅承担着物质创造的责任,也承担着建设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责任。庞永红还指出,随着艺术设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学科定位不清晰、教学不规范、高素质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在今天空前繁荣,但我们不能懈怠,要不断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艺术设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吕品田对论坛发言作总结。他说,本次会议的发言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大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变化和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切合教学实践的建议,这对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建设意义。吕品田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艺术设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设计教育,这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学科体系的调整,使原来主要针对手工业生产要求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转向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甚至后工业时代要求方向,形成了包含反映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体系,许多新兴学科专业应运而生,如动画、新媒体、广告、视觉传达等。第三、人才的培养突破了以前单纯强调精英教育、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理念,转而强调面向社会生产、面向民众生活,培养了大批应用型设计人才。第四、设计概念的扩展也就是对于设计本身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拓展,包括今天大家谈到的很多问题、很多方面,都涉及了在这个时期里所拓展的设计认知,这种认知显然和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吕品田还强调说,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有的伟大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增强从我做起,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大家的发言能够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回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总结经验,认识问题,这正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他希望大家以发展的眼光,将此次研讨会上收获的一些学术上的共知和对问题的思考,加以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他同时表示,《美术观察》杂志会以学术媒体的身份,为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搭建平台,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应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之邀,吕品田在该院还专门做了题为“‘人际和谐’与‘生活方式’——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两个切入点”的学术讲座。
美术观察杂志社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本次合作,拉近了教育单位和专业媒体间的距离,是前沿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的成功对话。本次论坛上提出的诸多观点,对于认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本质,对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今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实践的拓展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都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8
一、来华留学生发展变化概述
“一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和层次是体现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实力和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促进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1]由此可见, 外国留学生的多寡高低显然已经超出了教育交流本身的意蕴, 而直接指向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外交的意义。因此, 发展外国留学生事业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我国也不例外。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如今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 来华留学生人员数量迅速增多
1950年, 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互派留学生。“这批留学生1950年底和1951年初来华, 共33人, 入清华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 开始了我国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2]之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 来华留学生教育一直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 各方面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 尤其是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 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近几年的发展成果尤为明显。2011年, 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 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 而2004年这一数字为110, 844人, 7年间增长了164%。从2004年到2011年间, 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24%, 年均人数增加超过25, 000人。
从图1-1看出, 2004年到2011年8年间, 来华留学生的人数每年都在不断的增长。而且增长率除个别年份较低外, 其余基本维持在10%以上。我国目前已经成为留学生规模增长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吸收的留学生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迈入“国际教育发展大国”的行列。
(二) 来华留学生人员生源地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
国际生源的流动方向一般是欠发达或者不发达的国家向发达国家或较发达的国家流动。所以在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时, 留学生的规模尽管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该国能够吸引来自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生源的能力。1950年, 我国接收了第一批留学生, 他们分别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 我国接受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改革开放把我国招收来华留学生事业推向了快速稳健发展的道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 中国不仅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更是在世界经济面临不景气的情况下独领风骚, 再加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吸引, 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也愈加的多了起来, 留学生的生源地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4年至2011年) 整理所得
由于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密切的地缘关系, 亚洲留学生一直占来华留学生的绝大多数, 是来华留学生的主力军。不过从数据上看, 亚洲学生的比重已经从76.8%下降到2011年的64.2%, 降幅达到了14个百分点。而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来华留学生比重分别上升了6.4%、0.7%、5.1%和0.3%。其他洲来华留学生的迅速增长对我国的留学教育发展非常重要, 因为留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就在于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碰撞, 汲取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在如今由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 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留学生加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来, 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 来华留学生得到我国政府更加充分的资助
谢乃康在研究中发现, 尽管很多国家政府渴望在留学交流方面能够多做工作, 但是往往却无力承受相关的财力负担, 例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 也希望派学生来华, 但鉴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不会有多少自费生, 需要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3]鉴于此, 从2004年开始我国便加快了对来华留学生资助的步伐, 其中主要以发放政府奖学金为主。从表1-2中可以看出, 我国政府发放的留学奖学金覆盖比例从2004年的6.10%上升至2011年的8.78%, 考虑到快速增长的来华留学生规模, 人数上更是从6715人增长至25687人, 足足增长了30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4年至2011年) 整理所得
对相关奖学金的规范管理和部署, 政府也作出了具体的安排。2011年教育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 牵头制定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的报告》。该报告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温家宝也对此做出了重要批示。根据温总理的指示精神, 教育部积极与财政部沟通, 共同测算、制定“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增长的进程规划表。同时我国也逐渐加强了专项奖学金的管理和运作。为配合美国“四年派遣十万人来华留学”计划, 鼓励中美高校建立和深化合作关系, 吸引更多的美国青年学生来华留学, 设立了“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 并于2011年4月由刘延东访美出席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时正式对外宣布。该项目2011年共为美国来华留学生提供2, 094个奖学金名额。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主要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长城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项目奖学金和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项目奖学金等。此外也有北京市、上海市和云南省分别设立的地方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2004年9月来自周边国家的首批58名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开始在云南省9所试点高等学校学习。“985”和“211”工程建设的部分高等学校也设立了学校奖学金,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到校学习, 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二、来华留学生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显著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把握这繁荣现象背后的直接动力来源, 并且将其进行深刻分析, 我们才能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坚定。对动因的分析既要从整体上把握, 也要对具体事务进行分析。既要从宏观上纵览全局, 也要在微观上注重细节。
(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软实力持续增强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 “世界经济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木、俄罗斯、比利时和奥地利10国是主要的留学生接收国, 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81%。”[4]由此可见, 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因素, 因为好的经济环境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工作以及创造财富的机会。不过, 社会经济只是一个方面, 国家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2006年为例, “接收留学生前五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 (20%) 、英国 (11%) 、德国 (9%) 、法国 (9%) 和加拿大 (5%) , 经计算, 对照同期各国GDP在全球经济的比重可以发现:英、德、法、加四国的留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的比重”。[5]可见经济的硬实力和社会的软实力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动力, 只有将二者齐头并举才能全面做好留学教育工作。事实上, 我国学者在分析当代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时就做出了深刻的总结:“政治稳定, 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综合国力提升, 市场潜力巨大, 文化历史悠久, 这些因素促成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留学生人数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6]
(二) 中国政府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政策理念得到明显改善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对于来华留学政策最核心的词汇是“封闭与限制”的话, 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后, 尤其是近10年间政府对于来华留学事业的政策导向则是“规范与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不断在来华留学教育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 政策理念也明显的发生了改变。
2000年1月, 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外交部共同颁布了《高等教育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 “政治理论课应该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 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这是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重大突破, 体现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开放与包容。
2004年, 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其中提出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指导原则。其中不仅强调了要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和提高留学生学历层次, 更加强调要注重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规范管理进而保障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进而迈向追求质量的道路。
2010年9月, 教育部决定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计划指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年内地高等学校及中小学校在内就读的国外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 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人员要达到15万人, 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构建了未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
2011年我国正式成立由教育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共同组成的来华留学工作部际协调机制, 确保政府各部门和来华留学教育机构之间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保障有力。来华留学工作部的成立将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服务水平推上了新的台阶。
(三) 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质量水平稳定提高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 这虽然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但是也使得中国高等教育陷入了粗放式增长的泥潭。近年来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应当趋于稳定, 招生增长的幅度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 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质量上。
贺亚兰和赵平在研究中指出, 党和国家通过重点支持、开展全面评估和实施质量工程等举措来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7]重点支持主要包括我国大力开展“985”“211”工程建设, 大力的推动了我国对高校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2011年开始筹划准备的“2011”计划也已经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国大学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开展全面评估是指教育部通过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来加强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帮助学校找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所存在的问题, 为其指明方向。同时也更好的统筹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理清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 更加科学的对自身层次进行定位。实施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把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把高等教育发展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育结构的使命落到实处, 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未来展望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各国对留学生资源的争夺也进入了异常激烈的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争夺战中发达国家已然取得了先机。我国作为后发国家, 要彻底改变在这场争夺战中的被动局面, 就需要为来华留学生们做出全盘的考虑。招生方面继续开拓来华留学新渠道, 推动外国政府及中国企业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教育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 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出路方面要积极做好就业安排, 保障留华毕业生工作。
(一) 继续开拓新的来华留学渠道
来华留学生大多集中在开展留学生教育较早、知名度较高的少数名牌大学中。“我国2007年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共有544所。招收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前10所大学就吸收了留学生总人数的27%, 前50所大学的留学生人数占到了留学生总人数的62%。其余494所学校的留学生人数加在一起才占全国留学生总人数的38%, 而后面的444所大学的留学生总数仅占22%, 仅是前10所学校所接收的留学生总人数的80%。”[1]来华留学途径的窄化一方面不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另一方面更加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限制了中低层高校国际视野的拓宽。不过可喜的是, 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不断地将招收留学生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高校, 这使得高校在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化的环境中能够发挥各自所长去竞争和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 2013年上海纽约大学正式面向全球开始招生, 它的诞生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 (“985”工程高校) 和美国纽约大学 (世界著名高校, 排名前50) 之间的真诚合作。该校的师生比例暂定为中国学生51%, 国际学生49%,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普遍认可的一般国际化学校国际学生10%的比例。在上海纽约大学, 可以说既是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也是中国学生不出远门到国外留学, 这可以说是中国开展国际教育的重大创新举措。
(二) 加快改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步伐
当前留学生市场流动特征明显,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我国制定的来华留学战略和定位需要遵循世界留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 妥善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深刻领会高质量的教育是吸引留学生的基础。
尽管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一方面“我国虽然通过‘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教育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接受留学生较多的国家相比, 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能够获得比较优势的专业和学科仍然较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留学服务产业的质量, 造成留学生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5]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和今后来华留学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 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制定总体规划及部署, 导致了来留学教育无方向性与无重点性发展, 因而在来华生规模、层次、国别、专业及均衡性发展等方面近年来一直没有质的突破。”[8]可以说, “底子薄”和“无规划”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其中“底子薄”的问题要求我国在未来高等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要将高等教育由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上转向常态发展的慢车道上来, 这其实不仅针对来华留学教育了, 已经是中国教育高等普遍共识了。另外, 要加强来华留学的战略规范调整。假定来华留学规模以年均10% (已经是较低的估计了) 增长的速度, 到2020年其规模将达到70万人,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面临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事实上, 教育质量除了宏观的发展要素之外, 更着重于管理和服务的细微处。目前我国政府和院校针对留学生的有关规章制度, 多从管理者的视角, 以控制和预防各类突发事件为主要出发点, 管理重点基本集中于住宿、医疗保险和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留学生面对的真正困难与挑战。有研究者对在上海的外国留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存在着不满的情绪, 尤其是对高校行政部门, “不少留学生批评说, 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行政人员给出的答复相互矛盾, 或者相互推诿责任, 令留学生疲于奔命。还有一些留学生批评行政人员冷漠、不友好, 很少采纳留学生提出的意见。”[9]可以说, 在管理和服务上, 我们也面临着和国际接轨的重任。
(三) 留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
未来世界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留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具备了这种特征, 因而也是世界各国争抢的对象。“美国把留学生视为人才资源库, 政府和大学提供奖学金, 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到美国留学, 毕业后留在美国为美国服务。”[10]而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 与其较为完备的留学事业法律建设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1月, 教育部、外交部以及公安部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9号令”, 是我国高校目前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然而“9号令”只是在来华留学生的手续办理以及培养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对于其在中国的合法就业问题却尚未谈及。
我国是崛起中的大国, 是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 (emerging market) 国家。来华留学生的经济动力之一就是渴望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将来可以从事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关的职业, 甚至可以留在中国长期工作。然而我国现行的相关留学制度对来华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兼职和全职工作造成了诸多的限制。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中国应该率先做出改革。因为这既不利于来华留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减轻生活压力, 更使得外国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不乐观预期而逐渐失去留华工作的信心。对此, 我国政府应该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 做好国内就业和来华留学生就业的统筹工作。一方面做到对国内就业不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制定完善来华留学生相关兼职和全职工作的法律法规, 进而逐渐放宽来华留学生的就业途径, 加大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这样也可以使得来华留学生更好的融入中国的大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环境的问题。
注释
1[1]贺向民.从数据看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19-34.
2[2]王相宝, 张务一, 徐海宁.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4) :40-45.
3[3]谢乃康.来华留学生结构和层次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1997, (6) :77-78.
4[4]杨超.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9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10) :117-121.
5[5]陈海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均衡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2) :86-91.
6[6]杨军红.来华留学生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S1) :103-107.
7[7]贺亚兰, 赵平.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58, 74-75.
8[8]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8, (1) :13-17.
9[9]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42-47.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篇9
【关键词】动漫产业 特点 发展模式 举措
一、动漫产业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基础核心,以漫画、动画等为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电影、电视、漫画、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传播手段的新动漫。其主要产品包括动漫的直接产品,例如产品的研发、生产、出版,以及动漫衍生产品,例如相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产业。
动漫产业的特点:
1. 高风险、高利润。动漫产业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其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这主要集中在动漫的形象塑造和创意上。而这些产业链的源头行业对市场占有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动漫创意和形象塑造是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持续冲击力的,是能锁住消费者眼球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的。
2. 科技含量高,对科技型人才需求量大。动漫是一种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动漫作品的创作则需要很大的技术支持,而且更需要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负责后期的动漫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营销策划等其他相关行业的人才。
3. 衍生产品种类多,可营销周期长。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种类很多,这使得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可营销周期很长,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当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条件下,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动漫产业的发展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规模,决定了产业的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
1. 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规律
国际动漫产业,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历经了80多年的发展,早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链。
(1)决定动漫产业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
1)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只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支撑动漫产业的发展。
2)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消费市场为支撑。只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才能支撑动漫产业发展。
3)动漫产业的发展是在浓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
(2)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规律
1)动漫强国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并通过外包服务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走上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原创作品也随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2)动漫产业的原创作品的崛起与本国的经济崛起不可分割,并通过对外输出动漫产业的衍生品获得了资金基础,培养了动漫开发和营销人才,为对外传播本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动漫发展其实在世界上来说是起步较早的,其中有不少的作品在世界上拥有过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作品主要是以传统的中国古典故事为题材,并汲取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戏剧手法。
(2)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制作设备落后,制作主要是以低水平的模仿为主,实用型人才比较缺乏,产生的原创作品很难有国际竞争力,动漫产业的制作和营销体制不完善等。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链不完善
好的动漫创意是一部动漫能够成功的关键。而至今为止我国的动漫形象还没有一种能够耳熟能详且广受好评的,我国的动漫形象在产业链中是很薄弱的。
我国动漫产业的人才面临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尤其最缺少的是动漫制作的综合型人才,这就严重影响到动漫的品质。
2)本土文化的开发能力差
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主要以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文物遗存等形式流传。但在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时,只是简单地把这些传统文化通过动画的手法加以表现,而真正的蕴含在文化内部的精髓却丝毫没有融入其中。
三、我国动漫产业未来发展所应采取的举措
1. 动漫的创作类型要满足各个年龄层的消费需求。制作模式应采用分级制的方法,制作题材要多元化,突破传统的只为少儿创作的思维。
2. 使用先进的电脑动漫制作技术和制作手法。比如:三维视觉动画制作技术,让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是以数字科技的手法发展基础的动漫产业。
3. 学习优秀的市场管理和运作经验。在制作整部动漫之前,要先对前期产品宣传造势,开拓市场,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如获得市场好评再进行投资,并遵循“生产——收益——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总之,要想动漫产业可以快速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对作品版权的保护,严格打击盗版,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动漫制作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章莉,景进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
[2]李子蓉.美、日、韩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2) .
[3]孙立.动画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2).
[4]牛兴侦.大动漫,大未来——2009年中国动漫产业大盘点[EB/OL].
【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推荐阅读:
语文教育的反思与展望08-18
教育信息化的展望05-19
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10-12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发展和展望06-26
未来的学校小学语文作文07-27
面向未来的教育09-16
教育的未来话语09-16
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07-22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05-16
“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的思考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