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语文教育

2024-10-21

开放的语文教育(共12篇)

开放的语文教育 篇1

摘要:说实话, 我并不认为她要刻意地将自己置于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就等同于她将自己限制住了。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 她生存在整个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谈信息技术教育, 本身就是在谈教育, 她其中的几个栏目, 如《视点·圆桌》这种开放性的谈话栏目和《开放课堂》背后所反映出的对开放教育的诉求, 其实都是在直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有了开放的思维和环境以后, 信息技术教育将更能够绽放光彩, 而恰巧, 信息技术又为我们通向开放教育提供了支持。我想这种辩证是她想要告诉读者的。

本期的“视点·圆桌”, 我们邀请了教育大发现社区的庄秀丽和余波两位老师, 他们有着多年运营开放学习社区的经验, 并在主持着杂志的《开放课堂》栏目, 这期内容, 是从什么是学习、学生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技术为学校学习变革提供的可能性这几个宏大却又是最基础性的问题出发, 探讨在新的时代学校教育如何变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认识和理解“学习”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 我们的理解方式决定着我们自身学习的实践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组织方式。你们对“学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庄秀丽:不同语境下讨论“学习”时, 由于视角和基于问题的不同, 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会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这里讨论“学习”, 更多是基于开放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的讨论。就“中小学生”学习而言, 我认为我们讨论时, 需要作出进一步区分, 即作为小学生 (儿童) 的学习, 和作为中学生 (少年) 的学习, 由于成长的不同阶段、年龄的差异, 这两者之间的“学习”, 存在很大不同。为了使问题的讨论不产生很大的歧义, 我建议今天对“学习”的讨论, 重点针对小学生 (儿童) 的“学习”展开。

关于儿童的学习, 古今中外已经积累了极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和实践。例如, 杜威的做中学, 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外国教育史专家腾大春教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文译本导读“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介绍杜威教育理论时指出:“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 也就受到了圆满教育了, 所以, 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我深深认同杜威的儿童做中学的教育观念, “学习”是儿童经验世界扩充和丰富的过程, 为此, 社会所提供的儿童教育服务或具体到学校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 应当充分提供机会和空间, 协助儿童发展他们的经验世界, 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而不是走向反面, 通过形式化知识的灌输, 让儿童的成长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发展隔离, 自小失去与所处环境对话、与生活实践对话的思考机会, 失去认识自我能力发展的可能。

余波:儿童的学习, 只要创造机会和空间, 形式可以十分的多样。例如, 接触自然, 接触自然的环境、空气、动物、植物, 体会自然, 和自然相处;体查、接触自身、身边甚至社会中的真实问题, 实践和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广泛阅读, 阅读包括读书、看电影等;多交流, 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的人交流, 并多表达, 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旅行, 旅行是极佳的综合学习方式;深入一项体育运动, 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运动能力, 并在行动中去认识、理解体育精神;独立组织、发起活动, 或者参与活动;持续地用几年时间来做一件事, 发展一个爱好;日记、随笔、摄影、录音, 用各种方式记录生活、学习中的事情, 并尝试去分析、提炼生活、学习中的要点和知识等。

在“开放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中, 需要把扩充和丰富儿童经验世界作为活动设计的准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的, 我们需要为儿童创造出这样的教育环境。但就目前而言, 儿童的主要学习还是在学校里, 你们认为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优势, 又存在哪些局限性?学生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庄秀丽:我把对问题的回应, 依然定位在儿童这样的年龄段人群。学校作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和专门机构, 按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 有很多的优势, 教育资源汇聚的场所, 专业服务的提供场所, 这都是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存在的优势。但是, 实际情况, 学校教育的发展, 又受制于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使得学校学习与个体实际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严重脱节, 甚至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儿童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 就是被过多地剥夺了体验、参与、观察生活的实践机会。

余波:学校可取的优势是提供了一个集中的空间, 让儿童可以和更多的伙伴一起学习、游戏。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 如学习、活动空间受限于学校空间, 学习环境、场景缺乏更多元的如自然、社会情境;学习内容受限于教材、教师知识, 受限于学校自身学习资源储备;学习空间、知识资源的限制导致教学、学习方式的单一;集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儿童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学校学习几乎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 但学校学习又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所需的多元环境、资源、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方式。作为学生来说, 他们不能作为共建教育的角色参与教育活动中, 也缺乏主动学习探索的机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今,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热点, 你们认为技术可以如何来支持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

庄秀丽:互联网的发展, 带来很多新的可能, 这些新的可能不是指仅仅发生在网络上的学习, 而是指做事情组织管理思路方式方法变化的新可能, 这种组织管理变化的新可能, 将会给儿童学习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带来全新的可能和机遇。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是什么,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描述, 这些关键词包括:开放、开源、大规模、大数据、开放课、同城活动、学习社区等。具体的组织管理变化新可能, 我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和孩子 (小学六年级学生) , 从网络上看到新浪微博代号为“@码语者”的英语角 (http://blog.sina.com.cn/kevinlilin) , 其中周五一天是针对青少年, 就在我家附近, 所以我就和孩子去参加了。后来我的孩子几乎每周都去, 并在这个英语角中由新手变成了老手。这个青少年英语角, 由孩子发起并由孩子们自己管理, 每周活动流程相对固定 (自我介绍, 一周生活趣事分享, 主题分组研讨, 猜字谜, 传话) , 每周分组研讨的主题会变化, 针对每个主题的问题设计, 有时候有的家长会提供协助。所有的资料都会通过网络提前进行公布, 这样每一位参与者都会提前知道本周的讨论主题。

英语角的例子, 就是通过社会力量、通过学习者自我组织, 来创建的一种学习空间的例子。基本不需要任何资本投入, 每位参与者每次参与交10元钱, 而这个钱直接给了提供场地的房东。这个例子给我的启示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不是由于网络, 在一座城市里, 互不相识的人, 很难快捷地组织起来。网络改变了这一切, 从豆瓣同城活动和新浪微博同城活动, 可以见证到互联网是如何把人组织到一起的。同时也可以见证, 任何人如果想组织专题学习分享, 都有了途径和可能。

如果我们把“豆瓣同城活动”这个模式, 放到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来推进, 这个地区的人群, 不管他在哪个行业、也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儿童, 这个人群所蕴藏的各种资源, 都有可能通过“同城活动”的模式组织起来、流动起来。如果地区教育是这样的一种发展状态, 每个人可以选择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就变得丰富。英语角的例子也说明了任何个体都有组织创建学习空间的可能, 甚至儿童自己都具有组织和创建学习空间的可能, 网络加上个人行动, 就可能改变现状, 改变让我们觉得匮乏的教育现状。

“用思想改变世界”的TED社区 (http://www.ted.com) , 其组织管理方式, 影响和参与规模, 远远超出上述英语角的例子。关于TED社区介绍的文章已经很多, 我在这里不展开谈。总的来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为人成长所需资源的重新组织, 提供了新的管理组织的思路和方法, 并且已经涌现出了很多的案例。学校教育需要作出的最大突破, 就是开放课堂, 让学生的学习环境, 与社会当前发展能够提供的各种资源连接起来。

余波:让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教育建设中来, 丰富学校有限的空间、资源、教学方法。技术在不断地变化, 但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本质或者说教育与学习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技术所做的是丰富途径, 丰富方法, 让人们更好地去实现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本质。学习让人更好地成长, 让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改变自己, 认识世界, 改变世界, 而教育则是所有的参与者共同营造空间、环境、伙伴、导师, 鼓励参与者去实践、体验、学习、反思、创造、试错, 让个体和群体都能更好地成长, 让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变得更好。当前,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机遇, 它不仅连接了各类资料、信息, 更是连接了人, 不但可以有更多更丰富的协作, 带来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而且让每位参与者都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满足个性化成长。

例如, 教育大发现社区“开放课堂”行动, 倡导学校、家庭、社会联接起来, 共建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 做更好的线下教育。开放课堂行动中。学习活动主要采用和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活动, 来自不同学校、地区的老师、学生及学校外的家长、社会参与者可以借助网络共同来设计教学活动, 并协作实施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 不但学生可以得到自己班级教师、同学的帮助指点, 还可以得到更多外校的老师、同学, 甚至是学校以外的家长、社会朋友、专业领域从业者的帮助。

学校需要更加开放, 创设机制让更多资源、参与者加入, 并注重自身资源的分享, 让学校资源、教师多与社会互动, 从而给孩子提供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同时也有更多人提供参与教育、共建教育的机会。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交流非常重要, 这些是线上学习无法取代的, 所以, 学校作为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 应该抓住线下教育的优势, 当然同时也要重视技术, 重视网络, 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助力学校线下教育发展。

“开放课堂”是学校教育一种好的方向, 值得尝试。

庄秀丽:我最后再做一点补充说明, 如果我们足够务实地看到当前由技术所驱动的整个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未来的趋势, 即移动、社会化、社区化, 我们就可能认识到一种全员 (来自社会各行业、来自家庭、来自学校) 参与的学习环境的构建, 不是海市蜃楼, 而是会成为不断发生的现实。

开放的语文教育 篇2

在我国当前的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自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有些是归属于教学目标的问题:定位不明确,与语文教学的本质相背离,把语文课堂错当思想品德课;有些是归属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知识缺乏兴趣;有些则归属于教学方法方面:教法不讲究探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我国目前的课程标准,主要强调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实现不仅包括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语文字词句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们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在将来更好地生活,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下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文经验,把这些具体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将语文的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材中文章和文章之间缺少一定的联系,没有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课文,它们的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以及价值观已经不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链接,这些文章虽然具有很强的文学史价值,但是其文学价值和语言上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如果教师一直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范围内,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入死胡同。可以将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将更好的、源自生活的文本添加到学生的阅读中,教师要将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种类推荐给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语文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熟练运用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文活动可以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在实际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在上课的主要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文章的讲解,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不具有针对性,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单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作者的过程。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该将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对文章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因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以及个性和兴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变,使其具有开放性,要为每个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都留出充分的空间,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看法。

四、教学评估的开放性

我国当前的语文测试以标准化测试为主,这种方式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该采用更加具有弹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客观评价。语文的教学存在着模糊性,对于同一篇文章可能就会引发出很多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篇作文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的评价。所以,在对学生展开基本的字词的考察之余,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应该用比较标准的答案对学生进行约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发挥空间。除此之外,也不应该把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应该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进行结合。教师应该深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给学生一个定性的评判,而是让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和其他学生存在的差距,从而能在老师的具体帮助下,提高自己语文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解差异给予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职业的特点有很好的掌握,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提高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自觉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语文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语言活动,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样也会在另一个程度上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强大魅力,将更多的人文色彩充分地展现出来。

五、结束语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3

一、对教材的取舍和开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凭借,不能死守。”每学期教材发下之后,我首先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自己对教材进行取舍,剩下的篇目提倡个性化阅读。传统教学总是希望通过这些经典范文反复嚼烂、揉碎,提高语文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这根本做不到。因为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相等的,学生阅读积累中的好素材也可拿来欣赏。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当代精品,例如余秋雨的优美散文,毕淑敏的生活感悟文等。只有放开眼界,方能引得源头活水来。

二、教師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作为语文教师,我只想做学生的向导,朋友、同学,与学生一起成长。有人说过,一位老师如果不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也不是一位好老师。这一点我感触很深。例如我们在课前搞了“五分钟演讲”活动,这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说,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次塑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学生倍加珍惜。可是开始时,学生总是讲大话空话,我又引导学生说,阅读中的真实感受、独特体会是读书的最高享受。学生逐渐找到了感觉,另外我也走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切磋。

三、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搞程式化

传统教学所谓的“完美”课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老师控制掌握之中,标准答案只一个,无须奇思妙想,这样就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实际上语文教学,犹如在辽阔无垠草原上放牧,马鞭一响,万马奔腾,学生的思维就像春天飞絮,漫天飞舞。这就要开启学生思想闸门,让他们的心灵获得自由,充分展现学生才华和个性。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开展“我来设计一堂课”活动。在欣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课堂上有人展示了一幅“田间幽曲”图;有人进行了配乐美读;喜欢阅读积累的学生,背诵了陶渊明的其它作品,鉴赏能力强的学生谈出了作者的人生志向,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令我激动。我又一次体会到潜藏在学生心底的能量,这难道不是语文老师所期待的收获吗?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舞台,开拓自由发展的新天地,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丰收的喜悦。

开放的语文教育 篇4

主持人:你对哪方面知识最感兴趣, 感觉值得你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马星宇:说到兴趣爱好,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动漫, 而且自己还动手画过一些动漫人物, 曾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动漫作家, 直到进入高中上了陈老师的课, 才知道要想用电脑做出成功的动漫, 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术, 还需要好的创意主题。现在, 我对编程也很感兴趣, 那是因为原先我很喜欢玩电脑游戏,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让我了解到, 游戏也是程序, 这学期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Scratch软件让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制作出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从而萌发了自己编写游戏的想法。

主持人:如果课堂上, 老师恰巧也讲到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你希望老师用什么方式教给你?

马星宇:如果这部分内容是理论知识的话, 我希望老师能详细地给我们解释, 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 学过这个有什么用;对于操作的内容我希望老师最好能手把手地教给我们, 当然如果在学习评价系统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文档的话, 我们也可以自己琢磨。

主持人:要是让你自学这些内容, 你会怎么学呢?

马星宇:我会先学习知识点内容, 再学习经典案例, 最后自己动手来实际操作一下。通常我会到网络中寻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案例。

主持人:你觉得网络中的资源应该如何呈现, 才能更便于你的理解, 且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学习的动力?

马星宇:现在网络上的教程大多数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的, 以我学习Flash为例, 资源都是按照Flash知识点呈现, 这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 掌握技术可能不错, 但如果我是在制作Flash动漫中要实现一些效果的话, 寻求帮助, 这种方式显然就没有以“功能”呈现更有优势。另外资源呈现的形式上, 最好图片配文字, 加视频结合的方式。因为文字方面看懂了, 实际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图片、视频可以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 并使用它。

主持人:你认为自主学习和听老师讲课相比, 存在哪些区别?

马星宇:个人觉得自主学习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时候, 效率要慢很多, 知识的吸收量较少, 尤其在接触到一个新软件的时候, 往往会因为一个步骤的操作失误, 导致效果无法实现, 但优点是可以边学习边实践, 出现错误的地方, 印象深刻, 下次基本不会再犯了。听老师讲课会理解很多知识, 但实践的机会就很少, 所以我觉得两种方法应该共同使用。

主持人:首先觉得您这个学生很坦率, 他对于自己想做什么非常清楚, 而且可以坦率说出自己的理想。现在社会某些人有这样的论调, 羞于在别人面前谈自己的理想, 觉得那是难以启齿的, 但我们看到, 现在的开放教育资源可以让很多人离梦想更近了,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学,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

陈杰:是的, 我这个学生, 可以在课外遇到问题时, 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 获取帮助。但从学生的回答和您刚才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开放教育资源, 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为需要获得帮助的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 这种现象可能是很多网络使用者, 在获取网上信息时常见的情景, 但这只能算开放教育资源的一半特性。

主持人:另一半应该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关键。

陈杰:对, 我举个百度百科的例子, “百度百科本着平等、协作、分享、自由的互联网精神, 提倡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百科全书, 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 为用户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网络平台, 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 充分调动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力量, 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 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可以说, 这个例子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典型的另一半特性, 即对开放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是对知识的更新与摒弃, 其实质即创新。可见开放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把资源提供给别人免费使用, 而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资源的建构中,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主持人:不过从您学生的学习经历来看, 很容易理解您所说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前一部分, 学生也养成了通过网络自学的习惯, 但是后一方面仅仅从学生方面很难看出。

陈杰:当然, 后一部分是由建设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的。我们目前开发的教育资源通常是把相关的信息挂在网上, 提供给广大网友下载观看, 网友通常没有修改的权限。但是技术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可能会导致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知识更新, 所以就引入了开放教育资源的第二层含义, 共建资源, 让“我”也参与到开放资源的共建中。正如手机从砖头变为轻薄小巧, 再从小变大的过程, 除了确实出于提升用户体验外, 也有设计工艺、材料、生产制造方面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一味制造技术“壁垒”或者封闭, 只会让技术停滞不前。同样, 回到我们的开放教育资源中来, 如果资源只是单纯的共享, 而不是开放“共建”, 我想这样的开放资源也会慢慢死去。换句话说, 没有学习者参与共建的资源, 犹如一潭死水。

主持人:但现在的高中生, 未必都会去选择利用网络学习, 所以用和不用是一个层面, 会用和不会用又是一个层面, 有的用和没的用也让人操心。但我想得科幻一点, 假如未来人们开发出某种机器, 可以将知识输入人的大脑, 那我觉得即便真有这么一天, 我们依旧需要学习, 而不是简单的输入。如果从这方面看, 开放的教育资源给了我们一条大路, 通向更广阔的 (科幻) 世界。

但我还是要把场景从科幻片拉回到现在的中小学课堂, 不是未来课堂了。那么陈老师在构建这个开放教育资源的时候, 是如何去考虑其核心, 也就是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这种共建将会有谁来参与?所建设出来的内容, 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

陈杰:以下是“淮南一中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教育资源”的构想:

1.搭建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台。

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教育资源应该能支持各种类型的教学。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挂在网站平台上, 这些资源不仅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沟通, 改进教学资源的设计, 实现共同备课、共同构建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空余时间预览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网站上提供的资料进行相应的预习。学生对课程资源内容有疑问一样可以进行交流反馈。

2.提供互动的教学组织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难解决的就是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 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如何去发现他们, 如何去帮助他们?为此, 教师会经常走下讲台辅导和巡视, 但结果是自己忙得半死, 收益却甚微。

实践发现,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有一部分学生远远走在前列, 他们能很快地掌握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化的教学方式, 发动学生相互帮助, 可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目标, 表面上看似课堂热闹非凡, 其实效率也只是了了。开放资源平台应为此提供了课堂讨论、作品投票及作品互评的特色功能, 给师生互动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措施。

3.过程性展示与评价的舞台。

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 并获得成果的时候, 通过机房控制软件进行作品提交,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且当一节课学生有多个成果需要提交的时候, 教师很难对此进行有效地区分处理。开放资源平台应提供学生作品上传的功能设计, 在任务设计中开启上传, 指定学生上传的作品类别, 并支持多任务的作品提交、评价及展播。

4.系统化的学科测评工具。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经常会需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验, 开放资源平台, 提供灵活的分年级分科目类别选择功能, 题型上支持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并通过Fckeditor在线编辑器, 实现了图文混排的出题方式, 使得功能上更加强大。开放资源平台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测试控制功能, 可以控制测验开启和关闭。平台可以自动对学生的选择题类型的题目做到自动批改。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即时分析。使得课堂中的教学测验真正成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教学检验手段。

5.个性化学习的虚拟社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安全性和教学的需要, 硬盘保护卡的存在, 学生的作品很难保存在电脑中, 以至于在复习时候往往对学习过程缺少一种总体的把握。学生也容易遗忘曾经学过的知识, 使得教学过程缺少了连续性。信息技术课堂开放资源平台, 应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 并提供强大的查询和展示功能, 学生通过开放资源平台就可以对自己以前所有的课堂学习记录进行回顾,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及时地巩固自己遗忘的知识。平台将对所有的课堂记录进行整理、排序, 也方便教师对所有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分析。为今后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复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的这五点当中, 第一点和第五点我比较感兴趣, 学生是这个虚拟社区的一员, 他们有权利对资源进行修改, 让资源变得更适合他们学习, 同时上传自己的作品。我想如果利用这个平台发挥任课老师们的积极性, 学生收获得会更多。但说了这么多开放教育资源的优点, 也看到了您所作的比较典型的案例,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而言, 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估开放教育资源呢?

陈杰: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几位国外学者的观点中得出。第一位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Vijay Kumar对于“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作出的某种综合性的概括, 他提出, 开放教育资源应该具有本地化、重组性、适应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征, 并能够及时更新。而美国莱斯大学Joel Thierstein则强调了开放教育资源的重组性, 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 应实现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他们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通过传统教育方式需要15周完成的课程, 学生采用网上学习方式仅需6周就可完成, 而且学习效果数倍于传统学习方式。

第二位是, 日本东京大学的Hideki Mima, 他着重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做了阐述。他认为在当前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 很有必要开发新的专用搜索体系, 满足用户快速、准确搜索资源的需求。这与美国国际互联网档案馆的Steward Cheifet的想法不谋而合。

主持人:我一直想用麻省理工学院的例子来谈开放教育资源的本质。2001年, 也就是十几年前, 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开放课件项目 (MIT OCW) 活动, 通过网络系统、大规模地开放和共享校本课程资源, 但当时他们的行为被看作是“逆潮流而动”, 那么当时的潮流是什么呢?知识就是金钱, 是某些人特有的权利, 开放教育资源违背了当时的物质观。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 甚至关乎到这个项目的生死。而今, 总结他们成功根源有三, 一是他们具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二是以教师为中心, 让教师自愿参加开放课程计划, 并想尽一切办法减轻教师的负担;三是注重应用效果和评估。用户利用网站提供的“反馈”功能可以向管理人员与课程主讲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帮助完善OCW计划, 而其中对教学有价值的部分会传达到教师那里,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英语本科专业开放教育的论文 篇5

一、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研究方法

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发给三位已完成论文的学生,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论文已完成的对象;另一种是针对论文未完成者。问卷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基本情况:性别、论文方向、职业、英语基础、教材难度等;

2.原因分析:论文顺利或不顺利完成之因素;

3.对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建议。接着对英语本科专业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QQ群给40多个学生的QQ信箱发电子邮件,并在群里公布调查信息。虽然这种联系方式相当方便,但是及时作出反馈的只有15位学生。通过再次的邮件催促,且对没反应的同学进行电话联系,联络上了五位,有两位的电话已不在使用中,最终得到了40名学生的电子文档问卷反馈,其中论文完成者22人,论文未完成者18人。针对问卷的反馈,本人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的不足,采用了个体访谈调查方式,访谈了多位论文未完成者,更深一步地了解到所存在的问题。

二、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人数

问卷调查中的22位论文完成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后完成的毕业论文,教育方向7人,占32%;商务方向16人,占72%。其中一人完成了教育方向,后又选了商务方向。18位未完成者中教育方向有8人,占44%,商务方向10人,占56%。在论文完成者中,商务项目设计完成者居多,约相当于教学项目设计的两倍。在未完成者里,教学项目设计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商务项目设计操作性强,贴近生活,项目还可以虚拟,英文报告的字数要求也相对少适合各种职业的学生,不管是教师行业还是企事业单位。而教学项目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对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的设计,这对非从事英语教学的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很难。特别是实施部分,需要实施对象,不能虚拟,因为需要提供课堂录音和学生日记等附件。论文完成者里,7人教育方向有5位是中小学英语教师;而18位论文未完成者当中,只有2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二)英语水平自评情况

两类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好的比例差不多,分别为18.2%和16.7%。但认为自己水平差的学生在完成者和未完成者的比例分别为4.5%和16.7%,相比之下未完成者中的差生数量明显增加。

(三)学员对项目设计教材的学习情况

在论文完成者里,项目设计教材看得懂的学生比例为54.5%。其实,教材看得懂就显示了他们自己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好的学员数只有18.2%,这两个数字的对照说明论文完成者对英语水平的自评显得较为谦虚。但是在论文未完成者中,教材没全懂又没认真看的学生比例却占到了38.9%。如果英语基础好,又愿意花时间去读懂英文教材,就十分清楚自己该如何选题,项目设计过程的开展也不成问题。而对那些没看或没看懂教材的学生来说,项目设计的启动与开展则存在着困难与障碍。看不懂教材与英语基础差有一定关联,如果学员自己不努力,就根本无从下手。

(四)项目设计顺利与难于顺利完成的原因

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依次是指导老师负责、自己努力、专科阶段的英语基础、工作需要、学历或学位提升需要、班主任尽职、同学帮助以及毕业时间长短。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问题,二是自身的努力与自己的英语基础。根据论文未完成者的分析,他们的论文难于顺利完成则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依次是缺乏毅力、论文与本职工作无关、工作忙、专科毕业时间太长、同学之间没联系、专业阶段的英语基础薄弱、学历或学位提升需求。显然,缺乏毅力这个主观因素是造成项目设计顺利与不顺利完成的最重要原因。论文完成者把指导教师的负责摆到了第一位,强调指导教师的重要性。而论文未完成者把论文与本职工作无关这客观因素与缺乏毅力这主观因素并列为第一位原因。因为成人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而项目设计的`开展需要持续的一段时间(前后至少三个月),所以工作忙无法挤出时间也是造成他们不能顺利完成的一个客观因素。因为项目设计的阶段报告都要求用英文书写,如果英语基础薄弱,就严重阻碍了他们论文的按时顺利完成。

(五)论文能否检测本科学业

虽然论文没法按时完成,但是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英语本科的项目设计能够检测到自己的本科学业。论文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写作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对语言和结构的组织,对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做全面的回顾和检测。论文是本科学业的书面汇报形式,它能够合理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论文的准备和提交可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当中。教育方向的学生认为教学项目设计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同时亦对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商务方向学生认为是商务项目设计与专业贴近,涉及许多商务英语知识,用到很多专业术语及描述,很多课程均被应用其中。但是在论文未完成者里,27.8%人认为不能检测到自己的本科学业。原因是论文与学习并无多少相关,是否本人完成仍需考量;专业课学好也不代表能写好论文;工作后精力有限,无法专心写论文。这也表达出他们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六)与指导教师交流的最佳方式

大多数学员喜欢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至少一次以上,特别是开题部分,然后分阶段进行QQ或邮件或电话交流。所以,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员与自己见面交流,无论自己多忙碌,都要挤点时间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之后结合其它远程交流的方式继续跟踪指导。

三、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调查结论

论文的撰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调查研究表明,论文的按时顺利完成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努力。自觉性强的学生较容易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即使自身工作繁忙、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也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做。当然,如果英语基础好,完成这个项目设计相对得心应手,也较轻松。个别学员虽然课程学得好,但对论文这个环节则是一拖再拖。有的学员则是课程都学过了还来听课,但到了论文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原因是他们感觉不再学知识了,也不再接到准考证的通知来参加期末考试了。同时因为没有学历或学位提升的需要,他们很难自觉地去完成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有的学员到了最后期限都不着急来找指导教师。如何督促、激发自觉性差的学员继续完成论文是一门技巧。经过访谈了解到发短信和发邮件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起不到催促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的作用。而打电话则是催促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最佳方式,能够激起他们行动起来。本次问卷调查的电话催促已经激起两位同学开始启动教学项目设计。教育方向还有十三位学员未完成,他们几乎都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这点严重阻碍了他们论文的顺利开展。原因有几点:一是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没有任何相关性,激不起他们做论文的欲望。二是他们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听了指导老师的论文过程介绍还是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开题对他们特别难。三是他们也没有教学的对象,所以到第四阶段的实施部分因为没有教学实施的学生对象就进行不下去。这是目前妨碍英语毕业论文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降低教学实施对象人数的要求。他们还可以自己组成一个小班级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实施对象。商务方向大约还有40位学生,做起来倒不存在上述那些困难。因为商务项目设计运用范围较广,可以运用于教学、外贸等行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找现实生活自己比较熟悉的项目,无需实施对象,做起来相对容易。只要学员挤出时间,用心点,完成一个较满意的商务项目应该是不难的。

四、思考与建议

总体来说,专科阶段英语基础越好的学生越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英语基础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特别是英语写作水平。那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对老师都较满意,认为他们都很负责任,对学校也没有特别的要求。部分学生则对指导教师提出一些要求与建议,归纳如下:

1.开设论文辅导课,让同学们更加清楚论文的操作与流程。

2.安排一些时间让老师和同学聚在一起讨论,有助于大家开拓思维。

3.组织论文分析会,对优秀论文范本进行现场分析和指导。

4.组织论文批改课,让同学们互相讨论,边探讨边修改。

5.多联系学生,督促与监督他们论文完成的情况。

6.在专业领域的造诣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课程要求的变化有新的提升。虽然针对每一年级都开过论文开题辅导课,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来参加。所以,每学期还是十分有必要由专业主任或课程负责教师开设一次论文开题辅导课,由管理员通知到每一位学员,这样就可以激发和启发他们及时行动起来。同时,还可以腾出一些时间让学员共同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拓展思路。虽然论文分析、讨论、批改课,操作起来略为困难,因为项目设计都是分阶段完成的,而每个同学的进展速度都不太一样,但是这些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写作课程上,这样就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加强学员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为最终的论文撰写打好基础。学员因为忙于生活与工作不会主动联系老师和同学们,管理员和指导者就要主动打电话,经常联系学员,使他们感觉有亲近感,才能激活他们完成论文的积极性与迫切性。指导教师应该坚持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灵活的指导方式与方法。同时,他们对学校也提出如下建议:

1.希望教育方向的能转商务方向,教学项目设计改为商务项目设计,以更实际有用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

2.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实用为本开设课程,应更贴近日常工作需求及应用。课程还是偏少,特别是关于实用商务类。希望能与更多的院校合作,开设多样化课程。

3.每节课的辅导内容都能通过演播室录制和在线BBS结合得更加完善,让无法及时来校上课的同学不落下课程,让远程教育更加贴切。

开放的语文教育 篇6

关键词: 基层开放大学 开放教育 学生社团

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师生和同学间在时间、空间、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性,这使得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普遍较低,甚至明显缺失。如何办好开放教育,提升学员归属感,深化开放大学办学文化内涵是摆在各级开放大学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对于加强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学生教学服务支持、提升开放大学办学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前学界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因此,作为基层开放大学的武进开放大学组建课题组,就区级开放大学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探讨相关对策,以更好地推动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为基层开放大学进一步发展助力。

一、当前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武进开放大学源于江苏电大武进学院,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之一,始建于1979年。学校现有在籍成人学历教育学员3608人,高职学生4144人。由于历史原因,开放教育学员社团建设起步较迟,既缺乏理论的引导,又缺乏实践上的借鉴,因此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开放大学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经费投入不够。

一直以来,基层开放大学普遍认为参加开放教育的学员属于成人,而成人一般不需在学校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因此,对学校开放教育学员社团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缺乏经费投入。由于当前市场化环境下开展活动几乎都要支付一定的活动成本,在没有专门经费保障的背景下,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团开展正常活动的需要。

(二)基层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重活动而轻管理是一般学生社团建设的通病,基层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社团更是如此。由于主体多为成人,与在校大学生相比,学员对参加与组织学生群众团体并不主动积极,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存在更大的难度。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尽管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在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导作用、注重社团本身管理组织体系的架构等方面还是十分薄弱。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社团正常运行缺乏健康而规范的运行机制。

(三)基层开放大学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有效引导与组织。

在社团建设中组成全面的指导团队,安排专人负责对学生社团给予帮助,对促进学生社团更加健康发展极为重要。但是,在目前基层开放大学所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社团中,组织与引导工作很少落实。在筹备社团活动中,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办法,不能满足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基层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支持。

下大力气做好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这一工作,首先保证开放教育学生社团建设有足够的活动经费,以确保学生社团开展正常的活动。与此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主动牵头利用校友资源这一有利条件获得社会赞助。比如,2016年5月,我校筹备开放教育学员亲子运动会就开始尝试联系成功创办早教机构的优秀校友,利用该校友的专业资源成功举办了此项活动,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通过这些渠道,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创造让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促进基层开放大学学员获取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历。

(二)要建立并完善开放教育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

开放教育学员都是成人,大部分有自己的家庭,对行为及活动的自由度的追求相较一般普通学生要高。因此,开放教育学生社团的组织应以学员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在班主任的组织下,由学员自愿开展各种类型的团体活动。正是这种自愿的特点,如何开展团体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合适的管理制度,才可能将学生社团引上健康的建设轨道。基层开放大学可以通过简章、条例等形式,规范社团的日常活动及活动开展。从当前基层开放大学的实际看,除要有一套规范的制度之外,还要有一个培养学员骨干的机制。对于开放大学学员而言,一个热心又有能力的学员领头人十分重要,这往往决定了学生社团的成败与发展方向。再者,还要着眼于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利用定期检查评估及表彰奖励等手段,达到监督与考核社团及社团骨干业绩的目的。

(三)要不断加强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组织。

相比一般高校对普通学生社团的引导与指导,对开放教育学生社团的组织与指导不仅在指导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指导方式上不尽相同。以武进开放大学的实践为例,第一,在内容的引导与指导上,要立足武进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当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社会公益、个人创业、素质提升等内容,通过志愿者活动、文娱活动、合作竞争活动、主题系列讲座活动等形式与途径,使学员们不仅能保持较好的活动兴趣,而且能使学员们真正在思想上、学识上有所收获;第二,要广泛利用学校资源,如聘请艺术专业、体育专业的老师指导摄影、乒乓球、篮球等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可以由学校出面聘请当地业界有关专业人士为社团学员们做实践性指导;第三,以班主任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武进开放大学通过具体实践,在学校层面已经形成了以开放教育部负责,以开放教育班主任队伍为主力,立足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由专人负责学生社团的联络工作,培养学员中的骨干,让学员带学员,形成学员自我引导、自我指导的良好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艳娟.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16-17.

[2]吕志江.放教育学生校园归属感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篇7

一、要摆正新型的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 现在的学生, 也许不听父母的话, 但大多没有不听教师的话的, 在他们的语言中, 说得最多的话, 莫过于“我们老师说的”。显然, 在他们的意识里, 只要他们信任这个老师,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老师的话就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爱生, 要和学生交朋友, 要致力做一名学生信得过的老师。试想一下, 课堂上教师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摇头晃脑自鸣得意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 师生之间自然就少了理解、少了引导, 而更多的是批评、是抱怨。实际上老师应该因人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学生犯错误时, 作为老师应是严父的形象, 及时纠正, 决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 作为老师应是慈母的角色, 耐心帮助, 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 老师又应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挖掘者, 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具备开放的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不求人人升学, 但愿个个成才”, 因此, 作为老师, 就应该彻底摒弃“一心装着升学率, 两眼盯着高分学生”的做法, 树立“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观念, 要教好每一名学生, 要让每一名家长都能圆“子女成龙成凤”的梦。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学习提起兴趣, 愿意学, 具有“我要学”的冲动, 并真正有所得,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愿学”乃至“我会学”的过渡。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泛起层层的思维波澜, 都能掀起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的热潮, 由此, 学生的心灵放飞了, 个性张扬了, 学生就会乐此不疲, 就会对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 不获胜利不罢休,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三、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讲究一个方法和技巧,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方法得当对头, 结果就会事半功倍, 反之, 常常会少慢差费。开放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活”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些时候, 我们不能不承认,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会一个知识更重要。教会方法, 他可以因循去解决其他的更多的知识, 一辈子都受用无穷。

总之,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今天, 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有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才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 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今天,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有摆正新型的师生关系, 具备开放的教学思想, 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 才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 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开放的语文教育 篇8

2010年5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江苏开放大学建设被确立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大项目之一,同时被确立为全国首批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项目。经过阶段性的实践探索,其成果得到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和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12年12月,教育部批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2013年1月,省政府召开江苏开放大学建设推进大会,标志着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成立。

江苏开放大学是独立设置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模式为特征的新型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现实需求为根本宗旨,既是新型的大学实体,也是全民学习的共享平台、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江苏开放大学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以开放教育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展,基于开放模式的支持,实现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衔接,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的融通,注重于办学功能向各级各类人群的拓展。目前,在校(籍)各类学历教育学员已达22万。

江苏开放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和毕业制度。通过注册入学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创设环境。学习者修满规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可获得毕业证书。同时,通过学分银行,对学习者在其他教育机构获得的学分以及有效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与转换。

江苏开放大学坚持开放、自主、灵活的原则,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和兴趣,对专业、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并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强化质量理念和保障责任,构建以支持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习者提供过程性、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江苏开放大学为适应学习者大规模在线学习的需要,建设了跨网络、多终端的教学、管理以及支持服务平台,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注重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化。

江苏开放大学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整合与共享,充分运用开放性和社会化的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高等学校的广泛合作,成立了资源建设、行业合作、教学支持等联盟。同时在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17所世界巨型大学联盟成员,也是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以及国际远程教育协会成员。

江苏开放大学为适应学习型社会区域化建设的战略,充分依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长期积累的系统优势,注重于办学体制的创新。在省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了由73所市、县开放大学构成的新型大学体系。目前已拥有万名教职员工,44亿元固定资产,不仅实现了办学功能向全省城乡的覆盖,而且初步形成了公共性的教育服务体系。

对开放教育教学的思考 篇9

一、开放教育的内涵

开放教育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教育试点。开展这一教育试点, 旨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 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实验。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开放教育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入学资格“开放”。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是想参加开放教育的人, 只要他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均可以申请入学。

2.专业选择“开放”。入学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学校不会干涉和限制学习者的专业选择, 也不存在某个专业在招生人数上的限制, 不会出现学习者被迫无奈就读某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情况。

3.学习过程“开放”。学习者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安排。

4.教学方式“开放”。在开放教育中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俱备, 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同时开展, 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开放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法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改革, 随着发展, 开放教育展现出了它在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中的生机和活力,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亟待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使用了多种教学模式, 使用了大量的媒体和资源, 这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最终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上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上。

(一) 开放教育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1. 教学方式

虽然各个电大学校具体情况不完全一样, 但总体情况还是类似的。目前的开放教育主要以面授为主, 同时辅以一定的网络教学。面授教师由学校相关系院的任课老师兼任, 面授的地点在学校的教室, 面授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晚上和周末时间。网络教学包括两个层次:省级电大网络教学和市级电大网络教学。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上以省级电大为主, 市级电大主要负责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 教学评价

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由各学校自行实施, 占学员最后成绩的20%左右;终结性评价则以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安排实施, 占最后成绩的80%左右。形成性评价主要以作业和实训为主, 而终结性评价则以考试为主。

(二)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来看, 表面上非常合理,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1. 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面授时学习者出勤率较低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习对象为成年人, 且大多已经参加工作, 家庭和工作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 课堂的出勤率一直不高, 而开放教育又是以面授教育为主, 这必然将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发现, 理工类课程的出勤率相对较高一些, 而文管类课程则相对偏低。

出现这种现象既与学习者的工作生活有关, 又与学习者的思想认识和课程的性质有关。很多学习者平时工作较忙, 加班、出差、应酬较多, 还要处理生活中的人情来往, 可供支配的学习时间不多, 导致无法前去学校听课。有的学员认为文管类课程比较容易, 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 听不听课关系不大;而理工类课程则相对较难, 不去听课则很难理解搞懂, 最终也很难通过考试, 所以出勤率相对高些。但从总体上来说, 面授过程中总的出勤率是较低的。

(2) 网络教学跟不上

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能前去听课, 那么网络学习就成了他们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 使得网络教学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网络教学是不够成功的, 表现在网络资源的匮乏和网络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 网络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能奢望一步就可以建设好一个完备的课程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建设需要花费学校和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每年学校能够重点建设的网络资源有限, 其它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而教师都是来自各个院系, 他们还有本职工作, 上开放的课程只是兼职。这就必然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资源的建设上, 同时开放教育中的课程既要有面授还要开展网络教学, 教师往往顾此失彼。

2. 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和学员的最终成绩休戚相关, 因此学习者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 关注的不是课程的学习内容, 而是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就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失去了它们本身存在的意义, 它们不再是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考核的一种手段, 而成了学习的目的, 这就造成了本末倒置, 这必然会影响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 解决方法

1. 教学方式调整

既然在目前情况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那么就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面授和网络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并有所偏重。对于理工类需要深入讲解原理、强调操作的课程以面授为主, 同时配以实训内容, 网络教学只作为一个补充;对于文管类课程, 则减少面授时间, 重点建设网络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 并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协作、讨论, 将工作生活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 使教师能够专注于开放教育, 提高面授和网络教学的质量。

2. 教学评价方式调整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 减少终结性评价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 同时将评价的重点从学习结果上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根据学员在课堂教学及网络教学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 减少对卷面成绩的依赖。这样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

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开放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但在全体电大人的努力下, 它必将不断完善成熟, 成为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张德明, 陈信, 徐皓, 刘文富, 杨晨.上海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02) .

[2]余益兵.论开放教育自主学习与管理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04) .

[3]张志扬, 张智君.开放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篇10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 道德品质, 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是说,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感情, 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 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 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 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 又要开拓文学鉴赏的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 应该以课本为主干, 以资料为繁枝, 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获取科学知识为目的, 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 培养批判能力, 形成人文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 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 而是要“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 又不能迷信定论, 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 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强训练, 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1.教育观念更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 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 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 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 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 (内容) 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 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 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 (基础) 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 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 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 打破原有的观念, 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 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 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 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 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首先, 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 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 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 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 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 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其次, 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 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 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 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 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再次, 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 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 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构建开放生成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构建;开放;活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24-02

课堂,从狭义上讲,是在一个时间段,师生所进行的教和学的活动场所。这种时空的局限,使得我们不少语文教师也从狭义的角度考虑课堂学习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预设的这个舞台,它的专制性、被动性、封闭性、单一性便凸显出来。

语文,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在内容上,它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来源上,影视里、画报上、活动中……生活中很多材料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料。在途径上,看、听、说、读、记都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因此,语文课既不会“从零开始”,也不会“在此结束”。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在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学生应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因此,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求。

那么,怎样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语文学科来说,就是看是否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素养是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还包括一些语文的能力,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主要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来完成。《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就立体地构建了语文课堂的模型。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和渗透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如第一册“认一认(3)”,是认读8个汉字。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呢?一位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1.正确认读“日、月、星、光、云、电、风、雨”8个汉字,读准字音,图字结合,认清字形。

2.创设语境,说话中巩固识字,积累丰富语言。

3.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这种三维目标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对文字的认知,对文字发生情感,体会趣味,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样的成长是多元的,是充满个体体验的生命活动。它已远远超出了认读8个汉字的接受性学习的范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活动过程具有了可能。

二、开放课程资源

(一)用好文本资源。

文本是教和学的凭借物,然而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句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单就这一句话来看,“例子”并不重要,可叶老的这句话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的,是针对教死书、死读书的弊端而言的,他想提倡的是能从这个“例子”中举一反三,由知识上升为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而言,这个“例子”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用好。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从文本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感悟积累语言,熏陶情感,发展认识,获得审美享受。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如《闹花灯》第二段具体描写了几种花灯,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花灯的有趣呢?一位教师抓住描写龙灯的一句话,通过让学生读、想象舞龙灯的情景、谈感受等不同的方式,让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出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语言文字已不是一堆符号,而是一系列多彩、生动的场景,是鲜活的元宵节。

文本中包含许多资源,有的是增长知识的,有的是熏陶情感的,有的是训练技能的,还有的是领悟写作技巧的。我们要研究文本,课堂中才能用好文本资源。

(二)拓展、延伸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丰富的,课堂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障碍。这是由于部分的文本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距离太大。这时,就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通过引入其他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

1.知识资源。有时候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无法理解文本的内容、接受有关的知识。比如读《郑和远航》,学生缺少有关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缺少相关的地理知识,对当时我国的航海技术水平不甚了解,因此,郑和七下西洋的困难和意义就不易领会、体验。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应该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知识资源,作为进一步学习的铺垫。

2.生活资源。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描述的生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与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文本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碰撞、同构、重组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处于最佳的接纳状态,是课堂开放有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当然,生活资源在课堂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如上《黄河的主人》时,呈现波浪滔天的黄河以及艄公摇着羊皮筏子搏击风浪的一组画面;在上《环保专家李教授》时,可以呈现统计图、统计表分别表示淡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情况;通过音乐、录像、动画、表演等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3.情感资源。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一个情感生发、成长的时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在情感上会产生认同乃至共鸣。我们要善于引发、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这种资源蕴藏在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当中。如学生没有认同,没有产生共鸣怎么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在被大火整个包住的情况下,“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这是多么巨大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他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一位教师教到这里时,让学生回忆是否被开水和火烫过,当时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有过,也就是被火柴烧了一下,放鞭炮时被火星灼了一下,可他们当时痛得喊了起来,跳了起来。这时,老师再让他们想象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住是一个什么情景,学生想象出大火烧着了他的衣服,从衣服烧到他的皮肉,他整个人都燃烧起来了……想到这里,学生已经眼含热泪。这就是情感资源。

(三)善用生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性的东西很多,其中一些生成性的资源要利用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使课堂充满灵性和活力。如一位教师在上《闹花灯》第二段中描写龙灯一句时,在让学生读、想象、表演后,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活了的龙,当老师要求他们再读一遍时,学生要求老师给他们配上音乐,分配角色完成:一个学生读描写龙灯的句子,一个学生表演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其余的同学读到最后一句赞叹句:“孩子们情不自禁的高喊:‘龙活了’!”。仅仅通过这一句,学生们就把闹花灯的热闹场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出乎意料的效果,它是课堂上生成出来的东西,学生们在合作学习当中领会了朗读、表演、语言、音乐的魅力,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享受。

三、选择组织方式

课堂的开放和活力还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最能焕发出课堂主人(学生)的生命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自主得到尊重,学生间的合作具有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方向、内容和方法,在思维偏向时点拨,凝固时开导,组内合作时协调,学生交流时辅导。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环境氛围,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的发展过程,它怎能不开放、不具有灵动和活力?

开放是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核心 篇12

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教师在确立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开放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可以综合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涵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能力目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想品德目标:通过搜集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以上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因素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创新开放的教学内容,让数学变得有趣且有益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才能真正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方法:(1)记录自己家本月电表的用电量;(2)从下个月开始采取各种节电措施,如在不用热水时将热水器的电源拔掉;(3)计算出节电后月份与此前月份比较用电量减少的数据,再计算按此标准自己家全年可能节省的用电量;(4)设定全班同学每个家庭按此标准节约用电,全年可节省的用电量。

这样来学习和运用统计知识可能缺乏常规应用题的严谨与规范,但它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参与其中,综合性地锻炼了学生测量、统计、运算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杜撰的无聊题目。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使其感受到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其才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他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数学服务社会的思考。

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让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要综合运用网络开展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结构。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自主性。以“设计新纸箱”为例,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教师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探究性。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合作性。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能让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开放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小学一、二年级实验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性的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开放性的习题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条件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会编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思路开放性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8页第一题,教材提示按公鸡数和母鸡数相加,即8+4=12,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可得出按白色鸡数目和彩色鸡数目相加,即9+3=12。这样的练习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贯穿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结论开放性练习题。有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请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到讲台前来,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

组织开放的实践活动,在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是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数学小报、数学乐园、数学日记等。

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上一篇:研究生实习中的误区下一篇:物理力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