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2024-05-23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精选12篇)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1

在信息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由于艺术设计凭借其对经济生活的特殊作用而一跃成为商品大潮中炙手可热的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人们趋之若鹜, 试看如今多少高校在不遗余力的增设设计专业, 都在逐年扩大招生。而选择报考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呈几何级数递增。一时间, 设计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造成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这是真的繁荣吗?不少多年来从事设计行业及理论研究的有识之士, 都对这一“繁荣”充满着忧思。学生数量的不断超常扩招, 生源素质的降低, 已造成“设计生态”的恶化。具有关人士对全国从业的职业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不完全抽样调查显示:96%的毕业生对所受的大学阶段的设计教育不满。扩招后的毕业生又象“春运”一样涌向市场, 致使无法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境地。大量转行设计、缺乏设计技能的“设计民工”现象更是成为知识经济中新的景观。居安而思危, 更何况我们现在离真正的设计培养体系还差离得很远。国内一些文理科综合院校和部分艺术院校, 是否具备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等, 这些都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思考和重视。

一、在专业招生的同时, 应注重专业设计生源的文化水平。

从现阶段设计教育的招生上看, 专业的高等设计教育招生时要搞专业加试, 非常强调专业基础技能, 在与文化基础的无法两全之际, 只好采取降低文化录取线的办法加以解决。因此, 二十几年来一直“享受”着降低文化分数线的“优惠”, 而正是这个“优惠”造成了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的下滑, 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 其根源就在对于文化素质的轻视。另外, 还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艺术及设计类考生高考录取时数学不计分, 设计思维必须建立在逻辑与形象思维并重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学的数学课是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学不好还把设计艺术当作投考的出路, 这无疑又是一个致命的伤害。这说明设计教育的定位还在仅限于美育, 对全面的思维教育 (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的教育) 的关注还不够。那么,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招生开始制订纠偏性的政策方法, 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以专业和文化总分之和择优录取的办法, 既平稳又能有效地提高专业设计生源的文化水平。

二、要加强理论教学, 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院校为解决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 制订出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结构菜单。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以技术传授为核心, 缺乏设计理论与研究。首先, 绝大多数设计院校仍采取实践主义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重技术, 轻学术。学生进入课堂就如同入了车间, 老师教给学生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经验, 而并非思考的技巧。其次, 设计理论的老师缺乏, 潜心于理论研究的老师更少。再次, 学生急功近利, 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认为理论学习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作用。设计不仅是技巧, 而且是思维, 是人类对智慧的贡献。因此, 高等的艺术设计教育, 如果缺乏理论研究就不完整。学校应当鼓励老师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当代视觉语言的认识、练习和应用, 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设计理论与实践关联的问题。

三、鼓励创新教育,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 许多学生从基础设计的模仿到毕业设计的抄袭的泛滥, 许多设计作品似同出一辄, 或者只是对老师的克隆, 缺乏创新精神。首先, 单一的模式化、标准化的考试 (素描、色彩、速写) 专业高考模式就已经抹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潜质。其次, 学校缺乏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生们也沉醉于玩昧传统技巧、迷恋于写实技艺。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站在学科的终点, 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一步步向终点靠近。或者更多的是, 老师和学生同时站在问题的起点, 向一个未知的目标迈进。或许人们还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多少都是起源于包豪斯。这绝对是对于包豪斯的一种“拿来”。包豪斯的首要特点就是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 反对模仿抄袭, 墨守陈规。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创造力的态度, 目的是在于要造就多样性。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那么, 学生要做的是集老师和他人所长, 扬长避短的吸收, 再根据自己独立的设计思维来完成作品。

四、对基础课训练进行正确的定位, 手绘与机绘同等重要

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的图形技术功能使计算机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 但同时也使学生从思维到操作都被动和过分地依赖于计算机, 不愿意多花时间进行基础训练, 手绘能力差, 从而淡化了自身艺术潜质的发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这必然影响到设计能力的提高, 导致设计水平的下降。其实, 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 手绘其便捷、可与思维同步进行等更具有优势。当然,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 在绘制速度、精度等方面是手绘难以代替的。因此, “手绘”和“机绘”在设计中不可相互替代, 两者必须平衡发展, 才能相得益彰。

五、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对外国先进文化要进行消化和吸收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以“三大构成”占重要地位, 而传统的图案课被减弱了。事实上, “三大构成”并不包含设计教育的全部内容, 至少在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表现上缺少追求。他们认为, 图案代表着保守过时, 却忽视了传统图案所蕴涵的艺术精神。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设计大师的顶礼膜拜, 出现了大量模仿欧美风格的作品, 而真正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作品却很少见。现代设计艺术人才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深入挖掘本土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 形成我国艺术设计的独有特征。

我们说, 未来的设计人才应该是一种通识的人才, 也就是说他们兼通多个学科, 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尤其是实现大脑的合作,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标志。未来的中国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我们在呼唤在中国诞生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而这一切, 都依赖于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中国的设计教育要在全球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谋求发展, 取得成绩, 真正组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教育中心,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柱, 设计教育就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即深层启迪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质与潜能, 强调文化底蕴的充实,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 开展多元的智力激荡, 造就培养设计大师的土壤。那么, 我们今天所期望的, 必将是未来要实现的。

俄语教学中“文学元素”之释义

郭娉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文学是充满意义的语言”, “学习文学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的应用”, 因而在俄语语言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导入俄罗斯“文学元素”,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鉴赏能力, 还可以塑造学生的完美品格和人生观念, 在文学与语言的交叉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元素;语境;形象

任何一种文学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而诗词、小说、戏剧、圣经等文学元素, 更是文学中的精华。将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元素导入外语教学中, 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吴振寅2007:46) 本文中所提及的俄语教学中的“文学元素”则特指俄罗斯“文学语言”及“文学形象”。因为这两种“文学元素”的渗透可以更直接地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 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对俄语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文学语言及其艺术形象的熏陶中, 体会学习俄语的乐趣。所以, 俄罗斯“文学元素”在俄语语言教学中的阐释及意义不可忽视。

一、“文学元素”之语言释义

文学语言意义的深厚、不确定、多样化, 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包容广阔、深邃幽邈的世界, 它以其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滞留其中, 从而增大了文学作品意义的蕴涵和表现力。从意义对符号的超越和对语境的依赖方面看, 文学语言既是一种因袭的语言, 又是一种创造的语言。也就是说, 文学语言的意义不仅依赖于文学本身, 更依赖于作品的语境, 意义甚至是游离于符号而和语境相靠拢的, 语境因此对把握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文学语言的意义是一种语境意义, 是一种派生的意义, 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贾永雄2006:123) 一方面, 文学语言可以使学生体验作品的创作意境, 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 也可以透过语词体味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Exra Pound曾说过:“文学是充满意义的语言”, Moody也有过类似的见解:“学习文学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的应用。”所以, 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 应该通过对其语言本身的分析突出文学作品的语境之美、鉴赏之美等特征。同时, 通过学习文学语言, 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俄语语言内在之美的理解,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一) “语境”之美

我们知道, 文学语言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宗旨, 而是以意境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所以, 从某种意义来说, “文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对话”, 一种交流方式, 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互不见面, 但同样存在一种语境 (context) , 即由作者、文学文本 (text) 和读者三者形成的文学语境。” (同上:123) 在俄罗斯文学之中, 首屈一指的当属其文学语言魅力, 堪称绝世经典。如: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等等文学大师的语言造诣, 其深度、其美妙、其意境感染了无数学子, 其文风、其语义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典范。时至今日, 越来越多的俄语学习者都从中受益匪浅。因为这种文学语言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学习语言的绝美意境, 有了这种“语境”, 便产生了俄语的魅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这种“语境”同样也激活了单一的俄语教学模式, 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一同体验俄语意境、畅谈俄语语言的天堂。

笔者仍记得在大学的第一堂俄语课上, 老师开篇引用了罗蒙诺索夫的名言:«КарлⅤ, римскийимператор, говаривал, чтоиспанскимязыкомсбогом, французским—сдрузьями, немецким—снеприятельми, итальянским—сженскимполомговоритьприлично.НоеслибыКарлⅤзналрусскийязык, тоонобязательнозаметилбы, чторазговариватьпо-русскиможносбогом, сдрузьями, сврагами, исженщинами, потомучторусскийязыкобладаетторжественностьюиспанскогоязыка, живостьюфранцузского,

нежностьюитальянского, атакжеотличаетсябогатствомипростотойгреческогоилатинскогоязыков.»这是第一次耳闻对俄语诗一般的赞美, 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俄语中文学语言的意境。走入俄语的殿堂, 不是死记硬背, 也不是单调无味, 而是让你尽情享受俄语的磅礴气势、栩栩如生、铿锵有力、温文尔雅, 还可以体验到它的丰富与简洁。这段具有文学修饰色彩的语言确实影响教育了许多俄语学习者, 也成就了他们驾驭俄语的梦想。

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这种魅力主要源于语言自身的、原生的特性以及特殊的、具体的语境。文学语言对其学习者的教育与启迪胜过课堂上老师的千句叮咛, 万种教诲, 更胜过学生终日废寝忘食、埋头苦读的收益!实践表明, 在俄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文学元素”着实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驾驭俄语语言的能力。

(二) 鉴赏之美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 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正确把握文学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其实, 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读者对这一语言意蕴理解、欣赏直至接受的过程。由于语言、认知和阅历等因素的存在, 不是每一文学形象都能引起共鸣。在引导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俄罗斯文学作品时, 教师应选择经典片段, 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 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 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 进而窥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悟到作品的不同释义。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能力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以自己最深刻的语言再现美、创造美。这个过程又往往借助于美的形式和美的手段来进行、展开。形神兼美, 是一切优秀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国际交流、社会经济与人文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各高校的设计教育急速扩展,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到300个以上的院校和专业, 但我们的设计却在国际上默默无闻,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能力和对社会经济贡献仍显得实力不足。这对整个设计界来讲不能不说是可悲的现象。原因在于因为设计教育的发展只是量的增加, 而缺乏根本的质的改变。中国的设计教育肩负着培育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 承载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因此, 我们对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目标应围绕着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来进行。

关键词:设计教育,文化,理论,手绘,创造性思维,民族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2]、林家阳:《林家阳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

[3]、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 (上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4]、何人可等主编:《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2

北京史研究现状及展望

北京史研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日加兴旺的一门新学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北京史研究在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史学的.支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减灾灭灾、方志编撰、旅游等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说明,北京史不但是我市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首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向国际大都市的迈进,会有更多的现实问题,需要以历史经验为依托加以解决,北京史研究的学科功能和作用将更加凸现.

作 者:吴建雍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刊 名: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3

关键词:非政府教育组织;教育类社会团体;教育基金会;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已由一个贫困落后的人口大国转变为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并向着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与活跃在教育领域内的各类社会组织①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它们在扩大教育开放、促进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为公众提供优质和多样的教育服务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2009年,在我国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43万多个[1],其中近1/4是教育类社会组织。目前,行政管理部门正逐步以“社会组织”这一称谓来取代之前所说的“民间组织”,这两个说法与“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界定的组织范畴相似;然而,在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的说法由于承载着许多国际惯例和价值共识而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②。因此,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非政府教育组织”能够为不同制度、文化背景的组织和人们搭建起更加宽广的平台,增进彼此了解,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同时,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改革的关键阶段,非政府教育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教育改革思路,坚定改革方向。党和国家对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将它们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对其未来发展寄予了很高期望,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了更加具体的阐释。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一方面要通过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增加教育决策的社会参与度,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基金会等在教育公共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法规,扶持民办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人们的教育选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及其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规划纲要适时地指出,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要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并确立了它们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需要从整体上了解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在把握非政府教育组织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及遇到的体制性障碍,尝试为政府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督促非政府教育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发挥在我国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公众教育需求。

一、“非政府性”的内涵及特征

若要了解非政府教育组织现状,首先应判断哪些组织属于非政府教育组织,即确定非政府组织的边界。“非政府组织”这一术语的出现与传播,同上世纪中期联合国的一些活动密切相关,后逐渐广为人知,被用来泛指那些现代国家中不同于政府和企业建制的组织。具体地说,它们通常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成立,独立于政府进行运作,组织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利润不用来在组织成员间分配等。这样的组织有时也被称为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概念侧重于在其描述的组织与政府的对比和关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非政府组织的运作不是(或不直接)依赖政府的强制力,强调组织使用不同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以及组织目标主要不是(或不直接是)维持和巩固政权等。因此,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非政府组织,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非政府性”特征和内涵。

“非政府”既不是“无政府”,也不是“反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政府组织主要活动在教育、卫生保健、弱势群体救助、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教育的公益性,那些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就是非政府教育组织,非政府性也是非政府教育组织的主要内涵和特征。有的研究者在讨论非政府性时,格外强调非政府组织要独立于政府进行决策和运作,即具有自主性,并认为我国现在大量存在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教育社会组织虽然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独立法人地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时很难保证自主决策,不能算是非政府教育组织;只有那些民间自发、自愿成立的,能够独立决策和运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草根组织才算真正的非政府教育组织。

然而,我们认为不能脱离历史及其具体的社会制度条件来把握非政府教育组织的非政府性内涵和特征,将其绝对化、纯粹化,而需要将以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一个组织是否为非政府教育组织。

(一)要将非政府组织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非政府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兴起,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及政府职能改革运动紧密相关。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教会或社会兴办的慈善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学校、医院等)和公益性服务(救济贫弱、灾民等);但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张,英国逐渐发展为包办公民生老病死的“福利国家”,由此给政府带来了沉重负担,并引起公众对低效率的公共服务的不满,这促使政府重新分配社会管理的职能。比如在教育领域,一些原来由政府控制的学校转交给了自治的慈善团体,或者直接成为独立的非政府组织[2],由此带来了非政府教育组织的繁荣。可见,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的非政府教育组织及其活动,保持其“非政府性”与接受政府的领导、支持和资助并不一定矛盾,在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研究的22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主要是由私人慈善支持的”[3],教育更是大多数国家重点支持和控制的领域。在以色列,非政府教育组织63.9%的资金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4]

(二)要将非政府教育组织研究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结合起来

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虽然受到国外非政府组织研究和实践的影响,但首先是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及其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所处的教育发展阶段决定了教育体制、结构布局、教育观念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非政府教育组织应立足国情,将组织发展目标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面向社会需求,并通过发挥自己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来推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国际比较以及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考察非政府教育组织,我们发现其“非政府性”内涵和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总是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相适应,是公益性、自主性、专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实际上,政府或国家的利益就是扩张和加强政治权力,西方国家经常会在教育等重要领域设立一些半自治的机构并提供全额资助,其功能类似我国大量存在的官方背景的非政府教育组织。这些组织虽然承担着一些国家行政职能,但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不直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最多是借助政府法律许可或者授权开展活动,通常灵活、综合采用政策建议和咨询、专家智力支持、社会协商、舆论动员与宣传等工作方式,带有一些明显的非政府性特征。我们的研究不应该、也没必要将这些在我国教育事业和体制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剔除在外,而应着力加强各类型非政府教育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实力,共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十分明确,即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组织的自主性,积极发挥它们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的目标和理想状态。

二、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的类型及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政府扶持力度最大、受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一类社会组织,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组织数量已超过10万家。按照我国社会组织依法登记的形式,这些组织可以相应地划分为教育类社会团体、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教育基金会三种类型③。本文的数据以民政部门的统计为主,涉及的组织类型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官方背景的教育类社团和教育基金会、民间自发成立的教育类社团和基金会等。当然,非政府教育组织还包括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而事实上在教育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以及部分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类社会组织。

(一)教育类社会团体

教育类社会团体是指由那些有着共同教育目标、教育理想或教育旨趣的个人或组织组成的,按照团体章程,主要在教育领域开展活动的互益性或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教育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校友会、学生社团等。

早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类社团,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优秀文化和进步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来自民间的社团大多被整合进国家统一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政治社会组织结构中,包括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校友会。当时,我国的组织除党组织以外,主要包括政府创办的工商联、青联、妇联等大型人民团体、大量的科学技术协会以及一些学术性、文艺性社团。教育类社团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是1956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扫盲协会,第一届会长由陈毅担任。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类社会团体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类社团规模见表1。[6]

从表中数据来看,教育类社团在我国社团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这主要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社会经济领域内的行会、协会、商会及研究机构等社会团体发展非常迅速。如种子协会、养兔协会、苹果协会等,与之相比较,教育类社团的发展显得不够有活力。以深圳为例,2008年全市各类社会团体中,教育、卫生、环境、宗教、职业等相关社团共占该市社团总数的11%,而仅工商服务业一个领域的社团就占到19%[7];在山东,2008年教育类社团占全省社团总数的3.9%,发展较好的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社团则占30.1%。[8]

在我国,社团的发展首先是由政府体制改革和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需要来推动的。改革开放之初,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建立了一些社团来承接从政府剥离出来的职能,负责对外的民间教育交流合作,为教育政策提供咨询建议、智力支持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组织在活动领域、职能范围、工作方式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同时也见证着我国教育类社团的整体变革。我国教育类社团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1.教育行业协会、发展促进会等中介组织和中间机构

这些团体较好地发挥了宣传和落实教育政策、协调各利益方关系的功能,在政府、学校、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和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格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行业协会大致每十年就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例:1981年到1990年为初建阶段,作为中国教育系统的综合性涉外民间组织,该协会先后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4个市成立了地方交流协会,将北大、清华等一批高校及全国性教育组织发展为其会员单位,该阶段的主要业务是打开出国留学渠道、帮助高校建立与境外教育机构的联系等;1991年到2000年为健全组织、依法治会阶段,该协会于1991年注册为全国性社团组织,逐步依照国际民间组织惯例开展活动,承担境外培训工作,承办联合国会议中的项目等;2001至今为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该协会采取更加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将国内院校服务范围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扩展到高等职业院校及中小学的国际交流,同时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特别谘商地位”,成为我国教育领域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说,教育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就是政府引导下的教育类社团,乃至其他活动领域内社团成长的一个缩影。

与社会团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1989年重新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取代了1950年的版本;1998年颁布的新管理条例使社团成长的制度环境逐步得以完善。

2.教育类社团中的专业学会和研究会

这些团体关注的问题涉及很多重要的教育领域,诸如德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民族教育等,多为政府主办,或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这些组织通常规模较大,组织结构与自上而下层级分明、垂直管理的政府类似,如 1979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④,那些自下而上由民间发起的教育类学术社团与这类“航母”显然无法相比。

从功能上看,教育学会和研究会除了向政府负责、为教育改革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信息咨询和政策建议之外,还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比如教育成果评价,教材研究和编写,教育教学培训活动组织,教育业务、政策和法律咨询等。

3.校友会、学生社团

这两类社团的共同点是以特定的学校为依托逐步建立和发展。校友会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信息,加强校友间联系,增进感情,为母校的发展服务。我国校友会的数量很难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承担普通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学校(不包含各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机构)有35万所左右,按每10所学校中有一个经常开展活动的校友会(包括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进行估算,全国就有3.5万个校友会。有些校友会历史悠久,比如,清华校友总会的前身是1913年成立的“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天津南开校友分会成立于1928年,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它们都中止了活动,1980年代之后才陆续恢复活动。近年来,校友会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学的校友分会往往遍布全国,甚至扩展到海外。

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友会的建设,以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登记的清华大学校友会为例,根据其总会章程,校友总会会长由现任校长担任,并设办公室、《水木清华》编辑部、《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发展部、联络部、海外联络部、信息部、研究室等多个部门。校友总会负责编制同学录、联络会员、募集捐款,时常将学校情况向校友发布,现和国内114个地方校友组织以及国外40多个国家、地区的校友有联系。清华大学校友会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以2006年启动的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为例,到2010年10月,该项目共筹集资金6297万元,其中的3628万元已用于设立励学基金,全校本科生资助金额的1/3以上都是由该项目提供的。同年,校友捐赠率达到了30.7%,这一比例相当于在美国排名20位左右的大学的水平。[9]

学生社团具有自愿性、非营利性等特点,但学生社团不像一般社团那样直接受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限制,该条例第三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在设有社团管理委员会(有的称社团管理联合会或社团管理指导委员会)的学校中,本校学生只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就可以向该部门申请成立社团。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在法律上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学生社团不应该算作非政府组织。然而,我们认为,在非政府教育组织研究中,学生社团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的学生社团同时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参加学生社团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组织协调、项目运作能力以及领导力等)得到锻炼,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公民素质和志愿精神,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中国NGO领导人和从业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10]

学生社团中最受关注的是大学生社团。2007年,北京高校的学生社团有2000多个,其中,仅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就有近300家,分为8类:政治理论类、学术科创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公益志愿类、实践促进类、合作交流类和地域文化类。其中,学术科创类社团最多,约占总数的1/3。可见,大学生社团的活动领域十分广泛,同时也与大学生的主业——学习和研究密切结合。

(二)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中旺盛的教育需求与“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之间的矛盾,给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以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实体性非政府教育组织,具体来说,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1],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组织。目前,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级、中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所有领域。从数量上看,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据了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半壁江山(见表2)。[12]

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进入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阶段,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所有类型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唯一拥有专门法律、法规的领域。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不仅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而且对于办学目标、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等都有比较具体的规划。30年来,根据国家政策,通过出租和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教育用地优惠、税收优惠与返还、项目委托等方式,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得到政府鼓励最多、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非政府教育组织。

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学历教育为例,1992年,我国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71.8%、26.0%和3.9%;而到了2009年,这几个数字分别上升了27.2%、53.2%和20.3%,达到99.0%、79.2%和24.2%。与之相比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2年的2.74%达到2008年历史最高的3.48%,提高了0.74%。在此期间,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被进一步摊薄,民办教育吸收的社会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1992年,我国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很少,还没有被单独进行统计;到了2008年,民办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已分别占我国学校和教育机构总数的7.4%、20.0%和42.3%。⑤

公众的教育需求在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发展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突出的教育需求是“有学上”,人们受教育的要求及愿望比较迫切;进入新世纪后,更多民众的教育需求变成“上好学”,希望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教育,社会需求变得多层次、多样化了。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教育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反应更加灵敏,于是,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民办教育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满足公众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民办教育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有学上”需求带来的压力,弥补了我国公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不足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民办幼儿园为例,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十几年来,民办幼儿园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这部分需求。在图1中,柱体的上、下部分分别代表该年度民办幼儿园数量和非民办(包括教育部门、其他部门或集体主办的)幼儿园数量,显示了民办幼儿园逐年增加、非民办幼儿园数量自1996年起不断递减的趋势。与之相对应,民办幼儿园占所有幼儿园就业人数的比例也由1994年的5.0%上升到2009年的59.3%,同时显示了民办幼儿园强大的就业容纳能力。⑥

第二,民办教育还促进了“上好学”问题的解决,即满足公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的需求。经过政府和社会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一些水平较高、办学特色突出的民办学校。不仅如此,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教育能够更加灵活地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应试教育下的单一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方法。例如,近年来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自己认为合适的教育而放弃了有薪水或收入的常规工作,开办了一些带有互助性质的民间学堂,这些学堂经常以家庭为单位分享教育资源,比如这家孩子的爸爸教数学,那家孩子的妈妈教英语等。总之,民办教育不拘泥于单一、固定的模式,给教育需求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民办教育给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竞争和活力,促使公办教育、乃至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得以提升。

(三)教育基金会

与教育类社团、民办学校不同,改革开放后设立的公益基金会是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组织,它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教育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主要以从事教育公益事业为目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20世纪80年代,在教育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基金会约有40家。除了1981年设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之外,还有一些以个人名义发起的基金会,如1984年成立的陶行知基金会、1986年成立的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等。目前资金规模较大的教育基金会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公办大学和政府(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发起)设立的为主,比如,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还有部分以企业名义发起成立,如宝钢教育基金会、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等。从整体看,目前我国1/3左右的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教育(见表3)。[13]

按照发起人的最初目的,公益基金会可以分成“散财”和“聚财”两类。为了获得更大的社会声望或以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富人经常建立基金会来“散财”,如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我国政府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向公众募集资金设立的基金会则属于“聚财”型。目前,该类型基金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府主导的社会再分配体制有关,还与基金会在我国独特的历史作用有关。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为了缓解国家财政紧张、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教育基金会。30多年来,教育基金会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募集了大量资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和青年学生,提高教师待遇,增添、改善学校设施等,促进了教育公平。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希望工程项目,自1989年到2010年底已累计募集捐款达70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380多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7079所,希望工程图书室14753个[14]。另外,教育基金会在引导民众关注、了解、参与公益事业方面功不可没,希望工程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教育公益事业的热情,一度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代名词。

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都更乐于把钱捐给教育基金会:2008年与2009年,按照捐赠收入排名,我国前100名的基金会中,注册工作领域为“教育”的基金会达到80家;按照境内自然人捐赠收入,排名前100名的基金会中分别有87和88家教育基金会。同时,中国政府补贴也向教育基金会倾斜,2008年与2009年接受政府补贴最多的前100名中国基金会中,教育基金会分别有24、27家,仅次于互助社会的基金会(36家、38家)。[15]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基金会募集的社会资金成为国家教育投入的重要补充,基金会在协助政府满足人们教育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基金会的组织和制度促进了我国教育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基金会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近几年,基金会的活动,尤其是其财务活动状况逐渐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基金会募集到的钱来自公众,公众有权询问基金会的钱怎么花,花在哪里,效益如何?基金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基于责任与权利的讨论推动了基金会的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信息公开、问责和监督等制度的完善。

来自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促使教育基金会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很多教育基金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理事会和监督基金会运作的监事会;第二个层面是理事会下设的秘书处或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理事会决策;第三个层面是秘书处下设的具体工作部门,包括行政部、信息部、财务部等,基金会尤其重视财务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安排了3人负责管理财务:一个出纳,一个会计和一位专职副秘书长。与其他活动领域的基金会相比,教育基金会“能挣会花”,通过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性收入以及公益支出、行政支出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点。2008年与2009年,按照基金会投资性收入排名,前100家基金会中,教育基金会分别有46、55家;按照基金会公益支出排名,前100家基金会中教育基金会分别有73、76家;按照基金会行政支出排名,前100家基金会中教育基金会分别为57、52家[16]。从整体上看,教育基金会比其他活动领域的基金会在管理和运作方面更加规范、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基金会的发展令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立了基金会,多元化筹集社会资金;2004年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宽了基金会的登记注册条件,加速了大学基金会的发展;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立配备基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通过筹款工作获得的资金给予适当比例的配比支持,极大地调动了高校成立基金会、做强做大基金会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共有约240个大学教育基金会,占教育基金会总数的近一半。其中,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在2009年全国基金会总资产排行榜中分别名列第3、4名,总资产排名前100名的基金会中,大学教育基金会有17家[17]。大学基金会目标明确,主要围绕教育发展开展项目和活动,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大多数大学基金会只面向特定人群(比如校友等),将这些人作为大学基金会的主要动员目标和筹资对象。

三、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现状反思及前景展望

30多年来,我国教育类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包括大学基金会在内的教育基金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面临很多亟待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前景。教育规划纲要将提高教育公共治理水平和满足公众教育需求作为非政府教育组织工作的最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了保证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国非政府教育组织需要将公益性、自主性、专业性、历史性更好地统一起来,即坚持党和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地位,依托专业技能、遵循教育规律,努力保持组织公益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平衡,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谋求更大发展。

(一)教育类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育类社团作为政府、学校和公众之间的制度性纽带,是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重要力量。“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18],包含着权威主体、权威运作方式及过程、运作目的三个基本要素。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公共治理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运用权力或权威维护教育秩序、满足公众教育需求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来提高我国教育公共治理水平。也就是说,在政府主导下,作为专业机构,各类非政府教育组织应当积极参与教育决策,促进决策程序逐步走向规范,有效运作专业认证与评估工具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教育监督,完善教育问责机制等。但从目前来看,非政府教育组织在这些工作上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首先,民间教育类社团很难通过合法的制度性渠道参与教育立法、政策制定等决策过程,甚至取得一个合法的身份都不容易。社团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主管单位一般为政府部门或由政府部门认定的团体组织。在现实中,很少有单位愿意当这个业务主管部门。于是,有的社团干脆只开展活动不注册,有的组织则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由此带来了很多现实或潜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很难了解这些组织的活动状况,管理难度大,同时不能通过恰当的引导使这些组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不能通过合法的制度化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民间社团只能更加依赖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间接地参与教育决策过程,这样很容易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在民间教育类社团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有官方背景的社团的作用尤为重要。 然而,官办的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不仅自主性不足,而且“向上”负责比“对下”服务的动力强得多,联系社会的功能以及监督职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致使很多社团活力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大。

其次,作为教育中介组织的教育类社团没能通过充分发挥评估、认证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业自律。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学校,控制学校的教育质量;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政府主要通过主导教育评估的标准,以及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行业自律制度来保证教育质量。至于评估和行业认证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则由教育类社团等组织来完成。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认证机构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比如,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是一家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资格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认证的团体,已经在高等教育界服务了70多年。目前,ABET已对美国国内的550多所高等院校的2500个专业点进行了认证,每年都有1500多位专家自愿参加该机构的认证活动。与之相比较,目前我国从事教育质量评估和资格认证的教育类社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官方背景的社团的许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评估指标的制定、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存在技术上的欠缺。民间的一些评估机构,比如,全球大学排行榜,得不到政府实质上的鼓励和支持,生存面临困难。但影响教育类社团发展的更重要因素是公益性不足的问题,比如,有些教育协会组织打着专家权威或官方授权的旗号,号称组织研讨、评奖、培训服务等互益或公益活动,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利,极大地损害了社团组织的形象,丧失了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达不到通过评估和行业认证保证教育质量的制度设计效果,破坏了教育类社团的发展环境。

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类社团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推动政府双重管理体制的改变,为民间社团搭建制度化参政议政平台,使其能够按照法定程序参与教育政策、法规制定,监督政策实施过程,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目前,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2011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率先尝试在社会组织领域取消“双重管理”,宣布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2012年1月31日,北京市民政局率先提出,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等4类社会组织在北京登记注册,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无须再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2012年2月1日,上海市民政局宣布将探索通过“自律承诺”等方式,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19]。从“主管”到“指导”的变化是政府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民间教育社团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第二,教育类社团应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提高自主性,积极参与教育决策过程。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公共教育政策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但教育的独特性使得政策效果滞后。因此,教育政策的决策程序非常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并兼顾政府、学校和公众等各方利益。有官方背景的教育类社团能得到政府信任和支持、与学校联系密切,应当在今后加强与社会及公众的联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各协会要通过用心为会员服务来取得会员的信任和支持,保证会费的充足和稳定。各学会、研究会应当多到基层调研,选择课题时,多研究关系到群众切实利益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教育问题;在参与教育决策时,多站在群众立场上思考,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在政策咨询和建议时,多提出有利于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在高中以及以上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毕业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教育类社团均需利用政策支持的有利条件,不断开发有效的质量评估工具,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政府不仅要支持体制内评估机构的发展和竞争(比如,鼓励高校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建立评估机构),还应当在加强对民间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评估方法、数据来源、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价基础上,推动民间教育评估和认证机构的发展。当然,任何国家的教育中介组织和中间机构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最近曝出的美国“野鸡大学”、“文凭工厂”等事件,说明教育中间组织与政府的共同缺位现象很难杜绝:二者要么在关键领域扩张自己的权力,要么将一些应负的责任相互推诿。政府及社会各利益方的治理责任在理论上很好划分,落实到具体事件中,责任模糊的问题经常不那么容易解决。公众正确认识政府及社会其他组织作用的局限性,创造理性的社会氛围,对于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满足公众教育需求、提高教育公共治理水平等方面,民办教育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先,相对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民办教育还不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民办教育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比如,很多培训机构举办的课外辅导班,只是通过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记忆提高考试分数,进一步强化应试教育,而不愿意从长远考虑,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我国急需的大量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第二,高水平的民办大学不多。2010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358所,其中民办高校674所,占高校总数的近1/3,但目前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还比较少。

其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比较弱,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在政策上给予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然而在落实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财政投入少;同时,民办学校的行业自律制度还很不完善,以教育公益为名、行沽名牟利之实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打击了公众向民办教育捐款的积极性。缺乏政府和公众财务支持的民办教育对学费和教育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政府和公众监管学校运作的权力有限,监管效果很难保证,影响了民办学校向公益性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自主决策程度高,但主要代表投资者的利益。民办学校自主性和公益性的严重失衡,阻碍了其作为一个非政府教育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民办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职业教育为例,据测算,201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共有2亿多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社会共需要3亿多技能型人才,这1个亿的人才缺口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弥补。发展民办教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除了保证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积极营造重视民办教育的社会氛围之外,政府应尽快确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为非营利的民办学校提供政策、税收等优惠,切实增加对这些教育机构的公共财政投入。

在加大对民办教育财政投入、监督学校运作、确保其公益性的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强党建来保证民办学校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我国宪法早已明确各项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998年,中组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民办教育机构中党建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党组织在社团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在实践中既要坚持党章规定的原则,又要强调方法的灵活实用、因地制宜。

总之,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实行分类管理、增加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公共财政投入,同时抓好党建工作,推动信息公开,加强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提高它们的公益性;另一方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作用,完善行业自律制度,提高办学质量,通过信息公开、财务透明等方式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保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基金会现状及发展趋势

30年来,教育基金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01年,哈佛大学基金会本金已积累至182亿美元[20];而2009年,遥遥领先于我国其他大学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总资产加起来不足22亿人民币[21]。目前,无论政府背景的还是民间发起的教育基金会、大学基金会都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资金规模小只是其中之一。

各级政府设立的教育基金会协助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比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拾遗补缺”,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政府做那些应该做、却暂时没做或漏做的事,“对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家庭发生特殊经济困难的学生,凡情况属实的,基金会均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开展资助,给他们送去温暖和信心”[22]。这种定位保证了基金会的活动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方向,公益性程度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基金会对政府的依附性,降低了决策的自主性和行动的灵活性。政府背景的教育基金会大多将活动领域限定在帮助贫困教师和学生,以自己操作资金、做项目为主,服务内容和工作方式比较单一,很少涉足政策倡导领域。今后,这些基金会应充分利用资金规模较大、与政府联系密切等优势,加强与民间教育基金会的合作,提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比如,通过向其他教育或助学机构捐赠等形式拓展活动领域,发挥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功能,促进公共管理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教育公共治理水平。

与有政府背景的教育基金会类似,我国大学基金会也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影响上看,公办大学的基金会都明显占据优势,它们虽然在法律上已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学校的行政部门往往对大学基金会具有绝对领导权,基金会负责人由行政部门负责人任命或者直接兼任,监事会的作用不大。而且,大学基金会的发展极不平衡,国家投入越多、越有钱的大学,如北大、清华,其基金会的筹资能力越强;相反,那些资源匮乏、办学经费紧张的大学,基金会的运作情况往往不理想。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基金会,在如何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的问题上努力的方向也不同,有的要向政府和社会争取更多的资金,有的则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清华大学为例,从1994年到2005年,基金会募集的资金不少,由于捐赠者的“留名”需求比较旺盛,47%的捐赠用于捐建校舍等基建项目,但基建项目需要很多配套和维护费用,有时反而加重了学校的财务负担。相反,捐赠者却对受到广大师生欢迎、直接提高教育质量的“讲席教授”项目不感兴趣[23]。随着大学基金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让捐赠基金发挥更大使用效率,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降低了民间资本举办教育基金会的门槛,但与前述两类教育基金会相比在数量和资金规模上还有一定差距。民间教育基金会比较活跃,自主性很强,而且从目前来看,它们是将自主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一类非政府教育组织,因为能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在捐赠市场上找到资金,直接关系到民间基金会的存亡。于是,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信息公开和财务透明来增加公益性及社会合法性、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就成为这类组织主动和自觉的行为。

对公众教育需求反应的灵敏性使得民间教育基金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首先,基金会的服务内容和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最初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方面,包括设立教师奖励基金以及各种旨在帮助贫困学生的奖学金,现在有些基金会关注的项目开始涉及人的全面发展。比如,草根助学机构“麦田计划”于2010年成立了“麦田教育基金会”,致力于探索与改善学校、家庭、社区的素质教育,服务对象覆盖农村、城镇与城市的孩子。其次,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将自己做项目与捐赠其他机构结合起来,将基金会的服务功能与倡导功能结合起来,打造经验分享、资源整合的平台,加强非政府教育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争取合作共赢。2011年底,北京西部阳光基金会尝试与灯塔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起来举办教育NGO年会,为草根教育公益组织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机会,同时推广了基金会理念,并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后果等。今后,合作的范围应该更大,各类型教育基金会有能力、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宣传与行动来推动非政府组织问责、评估、监督等功能的完善,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职能转变,当然这对公众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小结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公众的公民意识及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非政府教育组织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何去何从引人深思。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政府引导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是明确的,对非政府教育组织发展的态度是开放和支持的,公众期待非政府教育组织真正有所作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教育的公益性,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形成政府主导、非政府教育组织协同、公众参与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教育需求,是社会各方共同的利益所在。

注释:

①根据民政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②2011年5月,“全球基金”冻结了上亿美元用于抗艾的对华援助资金,卫生部对此的解释是,中方与“全球基金”在对“社会组织”的定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中方对“社会组织”的认定是遵照民政部的相关标准执行的。事件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加强“非政府组织”研究、增进国家间的理解和沟通,是消除隔阂、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的重要途径。

③采用该类型划分方法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料和数据。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不断调整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划分,细化大类型中的次级项目。2007年之后,民政部发布的民间组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分类体系,借鉴了国外按照活动领域将非政府组织进行分类的两个主要标准,一是联合国的产业分类标准(ISIC),它将非营利组织分成3个大类15个小类,即教育类(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医疗和社会工作类(包括医疗保健、兽医和社会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和个人服务类(包括环境卫生、商会和行业协会、工会、娱乐组织、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体育和休闲组织等);二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中心制定的分类法,即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文化、教育与研究、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环境、发展、公民与倡导、慈善、国际、宗教等12大类。这些以活动领域进行分类的体系,为我们获得非政府教育组织的相关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该类组织国际间的比较成为可能。

④中国教育学会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教育类群众性学术团体,现有80多万会员、51个分支机构,53个单位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

⑤⑥参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2—2009)》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

参考文献:

[1][6][12][13]中国社会组织网[EB/OL].http://www.chinanpo.gov.cn/web/index.do.,2012—06—10.

[2][3][4]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07.

[5]陈小娅.探索教育规律 破解教育难题[J].北京:教育研究,2007:3—7.

[7][8]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9,154.

[9]大同爰跻,祖国以光[C].北京:清华大学百年校庆12集公益专题片,2011.

[10]邓国胜.我国NGO的变化与发展趋势[EB/OL]. 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type=next&id=16610& dictionid=1835,200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2003.

[1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EB/OL].http://www.cydf.org.cn/,2012—05—10.

[15][16][19][21]康晓光,冯利.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2,67,72,85, 89,105,116,165—166.

[18]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1:40—44.

[19]王亦君.中国社会组织管理迎破冰期[J].北京:中国青年报,2012—02—09.

[20]李未.完善基金会制度 拓宽高等教育社会筹资渠道[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4:17—19.

[22]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一个正在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基金会[EB/OL].http://www.cedf.org.cn/cedf/dongtai/201104/20110425/190031945.html,2012—05—10.

[23]黄建华,游睿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情况分析及思考[G].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4

情商是情感智力商数的简称, 也叫做情绪智力。1988年新罕布什尔大学的John Mayer教授和耶鲁大学的Peter Salovey教授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1]。他们将情商定义为个人具有的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识别与控制, 并能利用此信息来指导其思维和行动的一种社会智慧[2~3]。情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升华自我情绪、情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认知和处理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 是涵盖人的心态、情绪、情感、信念、意志、毅力、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认知他人、人际关系管理5个方面的内容[4]。人的情绪智力虽然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联, 但主要是受后天客观环境的熏陶和主观培养而形成的[5]。

2 中职学生情商的主要特点

由于高校、高中扩招, 中职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职教育对象的平均年龄是15~18岁, 处于青春期, 生理、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 所以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2.1 文化课基础差

凡是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 家长都想方设法地让其上高中, 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较差。目前, 中职学校已取消了入学考试, 招生时基本没有成绩底线, 来者不拒。学生生源质量较低, 其自卑心理严重。

2.2 心态复杂, 情绪浮躁

有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有的学生是中学里的“问题学生”, 家长送其入中职学校的目的是让学校“托管几年”;有的学生感到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约束, 自由了, 开始放纵自己;有的学生爱慕虚荣, 看别人吃的、穿的、用的比自己好, 心理开始倾斜;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问题而形成了任性、孤僻、脆弱的性格, 容易冲动。

2.3 抗挫能力差

这一代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 且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 优越感强。进入新环境后, 对于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 缺乏应有的、积极的应对能力。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逃避或压抑自己。

2.4 身处的环境复杂

随着电视、电话、电脑、手机的普及, 让学生可以和整个社会“零距离”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容易影响学生。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去网吧, 甚至逃课去网吧, 严重影响了学习, 毒害了心灵。还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上网, 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

2.5 人际关系

有的学生很自我, 做事情想问题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发生了矛盾就恶语相加, 不会化解矛盾, 导致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反映有些学生没有礼貌, 非常高傲。有些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 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上述特点说明中职学生情商普遍较低。但是, 中职护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又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有较高的情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6]。

3 中职护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其自身情绪的变化对患者有直接的影响。稳定的情绪、高昂的工作热情、文明的语言及微笑的面容, 对患者有积极的感召力, 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同时, 护士对不良情绪的良好控制能力及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有助于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医护关系的形成。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以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高情商的护士才能处理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 提高服务质量。而且护士自我激励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到护士能否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进行自我激励。因此, 作为将来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中职护生, 需要对其进行提高情商的教育。

3.1 高情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Rhonda等[7]报道, 情商高的学生更少感觉疲劳, 而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如抑郁、焦虑、乐观、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等为中间变量。Pau等[8]对医学生的相关研究证明, 情商和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ellitteri[9]报道, 防御方式和情商相关。Linda等[10]报道, 情商相对较高的和社交能力相对较低的女护士情感耗竭最少。

3.2 高情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11]

现在的学生普遍合作水平低, 与人交际、沟通能力较差。学校应切实向学生提供可获得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教育。不但要教会护生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激发护生的情感潜能, 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 教会护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与他人合作, 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何面对挑战、经受挫折, 如何调控情绪, 使护生拥有的健康的心理,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王丽芹等报道, 应用情商测评招聘的护士, 其评价结果好于未经情商测评的护士, 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12]。

4 中职护生情商培养的主要途径

Cadmam研究发现, 情商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如何将情商培养贯穿于教学及课程设置过程中就成了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13]。

4.1 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是提高护生情商水平的关键

情商教育应围绕情商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如通过加强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 让护生学会识别情绪特征, 熟悉常见的性格类型, 这样才能很好地识别自身及他人的情绪;通过开展科学的、有效的自我训练, 逐渐提高护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通过加强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 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开展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 让护生学会如何在困难与失败面前自我激励, 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从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李春燕调查的护生情商5个方面内容的得分情况来看:护生对自身情绪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的得分较高, 自我激励能力、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的得分较低[1]。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对护生自我激励能力、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的培养。

4.2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护生情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举例、提问、病例讨论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情商。比如在情景教学中, 让护生扮演患者, 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 将特定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让护生感受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 启发护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和价值的认识, 这样护生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3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护生情绪

积极情绪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负性情绪则会破坏课堂气氛, 影响教学活动, 阻碍情商的发展。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以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为护生情商的发展创造条件。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静态的语言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更易于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 为护生学好功课、发展情商提供有利条件。实践证明, 组织好的、艺术性强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 有利于调动护生情绪, 使护生在情景刺激下, 在产生积极情绪的过程中接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商[14]。讲课过程中穿插表演、竞赛等环节, 都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情商, 提高其学习效率。

4.4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护生的情商水平

众所周知, 韩愈有句名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里的“传道”是指教师如何让护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励。知识也许是可教的,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表现为感染、熏陶和引导, 只能表现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 (她) 的学生。作为教师,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无论是政治观点, 还是思想感情、风度仪表、处事态度等各方面, 都在影响着护生。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用真诚的关爱浇灌护生的心田,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护生, 用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教育护生, 用和蔼生动的语言启发护生, 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生, 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护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 示范给护生看, 使护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获得启发, 使护生的情商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提高。

4.5 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中职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成长环境良好, 较少遭遇挫折, 所以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 比如, 学习竞争、情感、人际交往、意外刺激等。他们在挫折面前可能会恐慌、焦虑, 自暴自弃、逃避现实或自卑怯懦、仇视、悲观厌世, 甚至轻生等。对此, 教师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护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进行自我激励, 从而坚定意志和信心, 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使他们能主动面对挫折, 迎接挑战。

4.6 提倡合作精神, 促进班集体建设

教师应教育护生团结友爱, 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主人, 班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 护生可以学会尊重、宽容和谅解他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检省自己,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另外, 还可以培养护生的领导才能、驾驭全局的能力与互相合作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4.7 运用赏识教育, 激发护生的内在积极性

教师应密切关注护生的优点和长处, 充分肯定护生的每一次小成功, 让护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自觉奋斗、努力成才, 激发他们的内在积极性, 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去完成自我实现。教师要教会护生用赏识的眼光看社会, 增强其身处当今时代的幸福感;用赏识的眼光看周围的人, 增强与人交往的亲切感;用赏识的眼光看自己, 增强自我实现的自信心。

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篇5

本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自80年代初由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之后,开始了对物流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物流研究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我国物流发展沿革

物流概念本身作为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从那以后在我国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

进入如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生产企业及其他流通企业开始认识物流。同时,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物流走进了千家万户。

二、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一)理论研究

1、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2.物流体制

(1)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2)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三)实践研究

作为物流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研究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物流已不仅发生在流通领域,生产企业的内部物流、采购物流等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物流体制的原因,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流通领域,而忽略了对生产企业物流的研究,或微观物流研究投入不足等,使这部分研究相对滞后。

2.流通企业物流研究。

流通企业包括物资流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一般储运企业。流通企业物流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流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终究会进入中国,现在的流通企业将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如何重组、改造目前的流通企业:使之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业,占领市场,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物流结点研究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的各项功能和物流形态组成。物流形态是由线(LINE)、手段(CARRIER)和节点(NODE)组成。线是指公路、铁路、空路、海路等;手段是指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节点则是指车站、集散中心、仓库、港口、机场等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生产、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流通领域则出现了物流合理化的动向。而如何有效的利用点与线的关系,如何加速建设流通节点,特别是物流基地、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设计、建设、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机能,成为物流合理化的巨大源泉。在我国物流的早期研究中,很多人侧重于对线的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节点的研究,这也是影响我国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4.消费者物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提供了新的商机。因为电子商务的完成只是流通中商流形式的结束,只是一种无形交易,离商品到消费者手中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物流完成其实物的转移,完成其流通的全过程,而这种物流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的物流研究中还是空白。另外,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诸如搬家、快递、临时储存等领域,家庭内部物流形式,废弃物物流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

5.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技术是物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而物流合理化又是企业追求的目的。虽然过去我国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技术的研究比较发达,但物流技术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

6.网络经济对物流的影响

物流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保障,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物流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进程,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物流产业刚刚兴起,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还相对落后,作为物流产业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其技术含量,如何把传统物流业改造成电子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有志之士,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物流的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重新构建。虽然,物流专业取消对人才培养是个损失,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给物流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多种渠道办学。

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专著、教材、手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介绍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的书籍和杂志还很有限,在市场上还很难看到物流丛书类、工具类的图书资料,这些都需要各行业的有志人士共同努力。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6

关键词:SmallCell;家庭基站;Wi-Fi;融合;SON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04-01

SmallCell源于最初为家庭场景设计的Femtocell(俗称的“家庭基站”),SmallCell的“小”是相对于传统的宏基站(Macrocell)而言的,其特点体现在:小型化、低发射功率、可控性好、智能化和组网灵活。从发射功率看,典型发射功率在100mW到5W之间;从重量看,普遍重量在2到10kg之间;从组网方式看,支持包括DSL/光纤/WLAN及蜂窝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的回传;而且还具备自动邻区发现、自配置等SON功能。

一、SmallCell的应用情况

自2007年9月Sprint全球首家部署Femtocell以来,SmallCell已成功在23个国家的41张网络中部署,目前全球部署量超过380万台,主要以Femtocell的形态存在(占80%)。而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美国(Sprint部署超过90万台\AT&T部署约50万台)、欧洲和日韩(日本软银部署12万台)。

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情况来看,中国联通早在2009年就推出“3G驿站”品牌,提供基于WCDMA的Femto家庭基站,服务于北方十省;中国移动于2012年2月在江苏正式开始TD-SCDMAFemto家庭基站的商用放号,截止到2012年9月仅苏州地区实装数超过2万台。

而且为了解决未来众多LTE网络面临的高频组网穿损的问题,SmallCell成为运营商的不二选择,SmallCell已经处在爆发式发展的前夜。

二、SmallCell未来发展前景

(一)SmallCell市场分布预测

中国市场引起SmallCell产业链的关注,则反映出业界一致看好TD-LTE在中国未来2年的发展。随着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把2.6GHz频段全部190MHz都留作TD-LTE,中国市场对LTESmallCell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SmallCell市场规模预测

咨询机构Dell’Oro在2012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5年SmallCell市场将快速增长。不包含家庭Femto市场,到2016年SmallCell在全球RAN投资中的占比将从3%上升到9%。目前的SmallCell主要用于补盲,未来则更多用于补热。Dell’Oro预计2012年SmallCell的全球收入约为11.4亿美元,而到2016年SmallCell的全球收入将达到34.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其中LTESmallCell的表现尤为突出,2012年预计市场收入只有3千万美元,占整个SmallCell市场收入的份额不到5%;而到2016年其市场收入将达到18亿美元,占到整个SmallCell市场收入的53%。而来自咨询机构Infonetics的研究则表明:2013年4GSmallCell的出货量将占37%,3GSmallCell将占63%;到2015年4GSmallCell的出货量将首次超过3G;到2016年SmallCell的整体出货量将达到3百万,市场规模达到21亿美元。这和Dell’Oro的研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三)LTESmallCell市场规模预测

进入LTE时代,由于全球各国的LTE频段非常分散,包括了2.6GHz、2.3GHz、2.1GHz、1.8GHz、1.5GHz、800MHz、700MHz等。根据对50家已经公布频率规划的运营商进行的统计,62%的LTE网络将部署在2.1GHz或更高的频段,而其中41%的网络在2.6GHz或更高频段。众所周知高频段覆盖性能占劣势,而未来数据业务有80%是发生在室内的,仅仅依靠宏蜂窝网络无法有效进行热点和室内的覆盖,所以SmallCell对于LTE网络的建设至关重要。

有报告指出:即使不包含家庭Femtocell市场,到2016年,LTE-TDDSmallCell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亿美元,而LTE-FDDSmallCell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

三、SmallCell技术发展趋势

(一)与Wi-Fi的融合

Wi-Fi是IEEE802.11标准的统称,来自可以和3GPP并驾齐驱的另一组织IEEE,包括802.11a、802.11b、802.11g、802.11n以及后续的802.11ac/ad等,目前市场上在售的WiFiAP和终端等多已支持802.11n标准并向下兼容。Wi-Fi的工作频段是2.4GHz或5GHz,是不需要政府授权使用的频段。对比3GPP蜂窝技术Wi-Fi组网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干扰不可控的问题。博通、高通和Mavell等重量级芯片厂商,在今年先后发布了支持802.11ac的芯片,最大支持速率为1.3Gbps,毫不逊色于LTE蜂窝网络。

(二)网络与终端协同

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终端和业务层出不穷,如何保障不同终端、不同业务、不同状态下的QoE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现有移动网络对于用户的信息了解不够,这也造成了无法实现更好的资源调度和保障体制。随着智能手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预计SmallCell网络和终端的协同是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终端通过信息上报增加网络对用户状态等相关信息的了解,从而最终实现改善用户体验、降低信令开销、节省终端能耗的目的。

(三)可管可控业务本地化

移动数据业务越来越多呈现为多用户交互式业务,例如社区网络、微博、视频分享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的SmallCell的数据流量都要回传到核心网络,必然带来额外的时延和传输开销。我们预计SmallCell未来将引入业务本地化的架构,根据业务属性、用户位置等决策,将适合进行本地化的业务通过小基站直接在接入网内进行疏导,支持同一基站下或相邻基站之间的直接通信,从而大大节省传输资源,降低端到端的通信时延。

(四)SON技术

因为大量的SmallCell基站并不像传统宏基站一样位于运营商的站点,为了降低安装、维护成本,SON技术是SmallCell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SON不仅包括自动物理小区ID配置、自动邻区关系获得、小区间干扰协调等,还应具备自动IP连接、自动软件升级、发射功率自动调整等。SmallCell面临的重大挑战如宏微协同、干扰控制等都涉及到SON。虽然目前的SON实现不完美、SON的机制也很复杂,但是在没有出现其他的可替代性技术前,我们预计SON技术仍将是SmallCell未来最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网络教育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7

在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存在长期把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等同于“吹、拉、弹、唱、跳”等技能的误区,忽视了艺术素养还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

高校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了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现状,是分析幼儿教师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的成果(观点、理论、实践),并加以梳理;分析研究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艺术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一、文献研究的策略

对于文献的研究主要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所谓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就是运用全面的、结构化的方法全面搜集文献,再依据一定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有条理地综合这些资料,从而把握特定主题的进展与最新动态。[3]其具体操作程序包括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和笔记提炼三个步骤。

通过在中国知网(不包括会议论文集、著作)进行文献检索,具体可以参见表1。为了凸显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而不是单纯的“艺术”研究,在重新检索的过程中,要求含有“学前教育专业”一词,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文献24篇;鉴于艺术课程的具体学科,又分别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文献192篇;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文献105篇;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文献90篇(具体参加表1)。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为了筛选符合论文需要的文献,制定以下文献筛查标准:第一,各关键词或篇名的检索文献没有重复;第二,所载期刊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2014版)。第三,如果个别项目文献太少,可以考虑专业领域的相对权威期刊,或者期刊名称与关键词相对较符合;第四,不管文章题目是否定位高校,只要作者单位是中职、高职就予以筛除;第五,其他,比如文献具体内容不符合研究需要。最终共筛除文献383篇,符合论文检索需要的文献共28篇。(具体参见表1)

在现有的文献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笔记提炼,从年度数量分布、艺术学科分布、研究方法论概述等方面进行横向分析;从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研究展望五个方面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纵向分析。

根据对28篇参考文献:笔记的提炼,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研究结果,继而梳理我国新世纪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研究走势。

二、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的横向分析

经过研究者的努力,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研究成果逐步在发展,这里从年度数量分布、艺术学科分布、研究方法概述等方面进行横向分析。

(一)年度数量分布

根据28篇文献的发表时间,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年度数量如图1所示。由图显示,2003-2005年的文献数量较为平稳,年均发表量约为0篇;2006-2009年的文献数量也较为平稳,年均发表量约为1篇;而2009年以后的文献数量呈现增长的现象。总体而言,虽然当前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的高质量文章不多,但是近几年也逐步增长的。究其原因,这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关系密切。2001年教育部办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文件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并从艺术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要点等方面做了规定,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倾向。与之相对,作为培养幼儿园师资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其艺术课程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于是2002年有相关的文献。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于是,2009年以后文献数量不断增加。随后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股热潮,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艺术学科分布

在艺术课程的概念界定中,将艺术课程既看作一个整体,又看作不同的具体艺术学科领域。在检索的28篇文献中,根据不同的艺术学科分类(具体看表2)。首先,将艺术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比例仅为18%。原因在于:

第一,艺术学科门类之间虽然具有艺术的共通性,但也有各自的独特性,针对具体艺术学科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将艺术学科作为整体的艺术课程进行研究,缺乏综合艺术课程理念的指导,不具有实操性。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设计还需从幼儿园师资需求的角度去分析。

(三)研究方法概述

通过对28篇文献的分析,其研究范式不一,包括基于文献的逻辑分析、质性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具体参见表3)

首先,基于文献的逻辑分析。从上表可看出,基于文献逻辑分析所占比例最大,达到99.03%,共26篇文献。这意味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难以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数据难以量化。文献作者通常结合自身经验和教学案例进行逻辑分析。

其次,质性研究。仅有2篇文献,占0.07%,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由于质性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因此,该方法的单独使用度不高。例如调查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最后,量化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文献为0篇。没有任何文献涉及到该方法。

三、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的纵向分析

纵观28篇文献,不难发现,基本的思路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建设的必要性,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继而探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对策。据此,将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纵向分析。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学科层面进行解释。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等颁布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比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学习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也有一般性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都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艺术发展的要求。因此,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基于艺术学科特点和幼儿发展需要有效建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迫在眉睫。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其他课程一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但还存在诸多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程发展的现象。综合分析,不管是综合的艺术课程领域研究,还是艺术学科课程领域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因素分析。虽然能够关注相关的教育政策,但是理解不深,只能泛泛而谈的运用于具体课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认识,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与普通艺术专业的课程混为一谈;缺乏了解幼儿园艺术师资要求,片面从普通艺术的层面培养学生;缺乏对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趋势的了解,不能切实采用符合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

第二,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本身分析。这里主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组织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明确意识到我们不是培养艺术人才,而是培养艺术教育人才;课程内容设置脱离实际,未全面了解幼儿艺术师资需求以及艺术师资能力要求,因此缺乏实际应用性。课程内容范围相对单一,钢琴就是钢琴,声乐就是声乐,舞蹈就是舞蹈,艺术学科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与综合性;课程组织的方法主要是集体授课,尚未明确基于培养艺术感受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教育能力为目的,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盲目追求艺术技能训练;课程与教学评价单一,原因在于艺术课程目标单一,从而导致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学生个体清楚的把握自己的艺术优势和劣势。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纷纷出谋划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层面;另一方面是从课程自身建设发展的层面。

教师层面,教师需要充分认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当前的难点问题,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的艺术分科教育,使得我们综合艺术素养的师资尤其难得,不可能综合承担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艺术课程。如果一定要寻求师资解决的途径的话,根源不仅仅在高校,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在于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自幼儿园开始就缺乏综合艺术教育,甚至到后来的高校艺术学院我们都在强调艺术人才培养,而缺乏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更别说对如何更加合理的开展艺术教育的认识了。

课程自身建设层面,主要是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明确要培养具备艺术感受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幼儿园教师,重点要旨向幼儿的艺术教育,而非艺术技能的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各艺术学科结构设置要合理,加强内在联系与综合,不是各具体的艺术学科门类简单相加,而是建设融合各艺术领域的艺术教育课程,例如表演艺术、儿童戏剧表演等;在课程组织方法层面,突破单一的集体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内和社会上的艺术教育活动,实现多层面融合的艺术教育活动,真正创设良好艺术教育活动环境;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全面综合的认识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讨论与展望

通过对所选文献的横向与纵向分析,了解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研究现状,研究涉及的艺术学科覆盖面广,研究的理论框架尚需加强,研究内容尚需逐步拓展,研究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经验案例为主,也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多维度、多视角了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情况。

(一)加强理论框架的建设,构建适宜性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

通览所选文献发现,绝大部分文献倾向依据经验进行构建课程,缺乏理论的指导。部分课程以奥尔夫的理念,或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理念为指导,例如其中“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即使部分文献有理念的指导,但依然缺乏实际的应用性。原因在于,研究者并未从理论出发,提炼具体可操作的策略用于指导课程建设。不管是奥尔夫还是教育政策,都提到了艺术的综合性,而艺术综合也是从课程综合的理念当中来的,开发综合性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究竟该如何具体实施,并如何培养具备综合艺术素养的幼儿园师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深入研究,凸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览所选文献发现,整体研究相对浅显,缺乏理论依据,同时没有更好的注重其实际应用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建设的规范。依据当前的研究成果,课程建设的规范主要包括: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方法与组织、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这使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具有明确的标准。而在通览筛选的文献过程中,绝大部分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方法与组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缺少课程哲学与课程管理。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景下,构建合乎规范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尤为必要。

第二,关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研究总体而言,虽然都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建设对策,但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通常意义上,课程的研究多数指向教学、人才培养等的实际需求,因此,未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建设必须与实际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校专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第三,丰富研究方法。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文献的逻辑分析,运用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方法对于研究是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如何突破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面,尤为重要。

五、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课程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纵向分析发现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推动下,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文献逐渐增多,研究质量在逐步提高,但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横向分析发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研究的问题集中在课程建设层面,具体涉及从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课程开展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由此可见,艺术课程建设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并且能够围绕存在的基本问题展开研究,但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情况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幼儿艺术师资的认识不清,并且依然存在把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建设与发展等同于艺术院校的,这与当前的实际情况吻合。因此,未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建设依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需要国家教育政策能够在此方面做出更具体的引导。当然本文研究从中国知网选取的文献数量有限,分析的层面有限,仅供相关的教师和研究者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68/201407/xxgk_171904.html.

[2]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

综合布线现状及展望 篇8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化的语音、数据、图像、监控设备, 各线综合配置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上, 统一布线设计、安装施工和集中管理维护。综合布线系统以无屏蔽双绞线和光缆为传输媒介, 采用分层星型结构, 传送速率高。还具有布线标准化、接线灵活性、设备兼容性、模块化信息插座、能与其它拓扑结构连接及扩充设备, 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 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区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及建筑群子系统。综合布线六个子系统的构成 (见图1) 。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一个可以独立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 该子系统包括水平配线系统的信息插座、连接信息插座和终端设备的跳线以及适配器。工作区的服务面积一般可按5~10平方米估算, 工作区内信息点的数量根据相应的设计等级要求设置。

水平区子系统

水平区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 楼层分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一般情况, 水平电缆应采用4对双绞线电缆。在水平子系统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 应采用光缆, 即光纤到桌面。水平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 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 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和监视系统, 并方便地进行管理。水平子系统的电缆长度应小于90米,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管理间子系统

管理间子系统设置在楼层分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间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中。管理间子系统应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 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 应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分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在确定垂直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 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 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双绞线, 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 而且需要把语音电缆连至设备间, 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机房, 则应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语音和数据的需要。当必要时, 也可以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 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应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监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 组成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 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入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预留1〜2个备用管孔, 以供扩充之用。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 如果在同一个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 子系统之间应采用金属板隔开, 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智能技术

智能布线系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从硬件角度来说主要分为端口检测技术和链路检测技术两种。端口检测技术, 是在端口内置了微型感应器, 采用标准8芯跳线接入任一端端口即可有感应, 连接跳线需要按照顺序建立连接关系, 它将现场管理和远程管理进一步融合, 现场的任何操作都可以通过LCD显示屏和LED指标灯有指导, 有跟踪, 有报警, 有记录, 这对于故障查找和跳线跟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端口技术的特点是采用普通跳线, 易于部署和维护, 能够自动发现使用的端口。端口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将普通非智能的布线架升级为智能的配线架。链路检测技术, 依靠跳线中附加的导体, 通过特殊9针或10针条线接触形成回路进行检测。如果采用链路技术, 必须在铜跳线和光跳线中固化一根金属丝。链路技术需要较多上层设备构建特有网络组, 形成一套管理网络, 来扫描电子配线架, 从而建立数据库。如果要扩展, 只增加电子配线架是不够的, 必须增加多个层管理和扫描设备。因为使用了特殊跳线, 所以必须采用双端连接方式。

新华社综合布线现状及智能配线架的使用

新华社综合布线

新华社办公楼分布广泛, 信息点3万左右。其中主办公楼新闻大厦高25层, 办公面积8万平方米, 经过三年时间已改造成为一座智能化的大厦, 建成后的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化新闻大厦的通信基础支撑系统, 支持六类的相关应用, 为新华社各项日常用提供可靠的通信基础保证, 大厦利用SYSTIMAX TeraSPEED零水峰单模光纤系统为大楼提供10Gb/s的主干带宽。大楼水平系统采用SYSTIMAX GigaSPEED XL六类系统, 大楼的六类信息点共计12000个, 全部由SYSTIMAX iPatch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管理。通过iPatch系统管理员能够在桌面上获得网络连接图, 查看网络连接状况, 进行及时纠错, 并进行修改、变更指令。iPatch系统的使用有助于提升整体网络的可管理性, 提高生产效率。

iPatch智能配线架介绍

iPatch硬件包括iPatch配线架和智能管理器, 它们之间通过总线条连接起来, 在同一机柜里的配线架会一直监视感应器以及发送任何的变化状态给智能管理器。配线架包含有铜的和光纤配线架, 配线架内有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感应检测器用来监测标准光/铜跳线的 (插入或拔出) 状态。智能管理器有一个显示屏, 这个显示屏是技术人员和软件分配端口/LAN之间的接口, 它也可以连接到企业的局域网内和系统管理服务器进行通讯。

iPatch软件为System Manager软件, 用于建立、管理和监控建筑布线系统, 基础设施的完整数据库 (包括接入点, 水平线缆, 配线架等) , 以及它们的跳线状态和网络设备。图3为System Manager软件建立楼层示意图的软件界面, 图4为System Manager软件数据库关系层次界面。

智能配线架的使用

在完成智能配线架系统硬件布设后, 利用软件建立建筑中布线状态的关系, 定义相关的端口, 建立完整的布线系统数据库, 之后, 系统可以开始日常的使用。

综合布线的发展展望

数据中心的发展对综合布线提出更高需求。随着数据中心时代的到来, 新型数据中心由于融入了大量的云计算、虚拟化等新技术, 并且对于低碳和节能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 这就对布线技术和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需求。综合布线将围绕数据中心进一步优化。作为物理层的布线网络系统, 其管理上潜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为应用层、网络层已经打破了物理的界限, 那么通过物理层上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 将作为网络层管理系统的延伸, 应不断拓展设备管理能力和范围, 将更多的具体物理设备的具体物理位置, 以及虚拟的IP网络设备的物理位置, 准确地反映到管理界面上, 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 增加可靠性, 降低管理运行成本。

中国造船现状及展望 篇9

1 造船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1 钢材的价格的上涨的影响。

造船行业是用钢大户, 船用钢板在造船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以上。可以说, 钢材的价格对船厂的利润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前两年, 中国造船产量从410万吨一下子多达到855万吨, 产量翻了一倍, 用钢量也随之猛增。虽然我国国内钢铁企业船用钢材生产能力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再加上它还要取决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主要铁矿石出口国的价格走势。这样, 市场价格整体上扬导致船用钢材价格连年大幅上涨就不足为奇了。

1.2 国内船厂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国产设备配套能力不足。

有专家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即生产型的工业设计。营销型的工业设计和策略型的工业设计。我们的船舶开发设计水平勉强可以归纳到第二阶段, 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生产型设计阶段。我们在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设计方面, 专业人员短缺, 储备严重不足, 还无法打开市场, 把蛋糕做大。这一点从高科技。高附加值船的年产量就可以看出, 日韩共占70%的份额, 而我国仅为14%。

配套设备国产化在业内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雷声大, 雨点小, 国内配套能力仍然很低,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仅为40%左右, 而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是95%, 韩国是85%。而德国。挪威等国的船用设备生产除了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1.3 国内船厂的管理水平低下。

船厂要想在世界造船界内称雄称霸, 必须提高船厂的管理水平。尽管我们建造的船舶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设计。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综合管理水平。建造周期及服务等方面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基本设计和生产设计之间协调性差;计划不切实际, 总是没有变化快;生产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分包商队伍人员不稳定, 熟练技工相对缺乏;项目管理水平低, 生产协调性差, 效率低, 建造周期长;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水平低, 特别是售后服务跟不上船东的要求等等。

2 中国造船船的优势与挑战

中国造船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从2006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23%, 首次突破全球造船量的五分之一。但却依旧位列韩。日两国之后仅居第三。从2003年开始, 国际船舶市场进入了长达5年的“景气周期”。中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 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然而, 如果世界经济出现下滑, 国际船舶市场的下滑是否会紧随其后呢。一些统计数据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

未来10到20年对中国造船业而言, 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表现为: (1) 产能过剩。根据欧洲造船工业会 (CESA) 公布的未来世界新船需求的预测结果, 2010年世界新船建造能力将达到3120万修正总吨, 而同年世界年平均新船需求只有2400万修正总吨。CESA认为, 今后数年之内世界船舶市场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2) 竞争对手。在未来20年, 中日韩将继续上演新版的“三国演义”。由于造船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及营销等方面日趋同质化, 世界造船业现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价格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样, 发展中国家的造船业依靠价格优势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 越南造船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越来越受到船东的注意和重视。有的欧洲船东已着手开发这块市场, 所下的订单也是大手笔。 (3) 自然灾害带来的发展契机。船舶需求和价格的阶段性起伏受政治。经济。军事。金融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来, 自然灾害频繁, 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许多深重的痛苦和灾难。但在另一方面, 也给中国造船业乃至世界造船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掌握机会, 拿下那些海洋工程项目的那些船厂, 在未来几年内无疑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3 中国造船业的前景展望

未来5~10年, 将是中国建设世界造船大国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造船业目前基本面良好, 但从目前国际造船市场竞争加剧。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看, 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明显增加。

船舶是一种体现当代工业和科技水平的综合性产品, 集中反映了生产技术的各种成果。由于造船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产过程, 涉及面广, 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影响全局, 因此, 怎样实现对这个生产过程的最佳把握和控制 (即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合理、高效、柔性化、系统化管理) , 是船舶制造技术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在现代造船技术创新中, 应把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作为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软件基础, 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

未来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将伴随着造船模式向灵便制造模式转换和智能技术等先导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更加注重提高管理的实时化。柔性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广钦.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上海造船, 2007 (4) .

[2]张耀光, 董丽晶, 李春平.中国沿海造船工业发展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 .

[3]许学彦.世纪展望航运变全运船舶要发展[J].中国海洋报, 2007.

[4]李升江.新造船市场回顾与展望[J].中国船检, 2008 (2) .

[5]徐星月.船舶行业:2008中国船舶与金融论坛会议纪要[J]长城证券.

网络大数据的现状与展望 篇10

1 网络大数据研究必要性分析

网络大数据应用广泛, 无论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是军事、文化发展领域, 网络大数据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数字主权, 保证经济、文化稳定持续发展, 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 实现科技突破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 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十分必要。

1.1 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 实现网络空间数字主权保护

近年来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包括信息时代下网络大数据的规模及运用能力的竞争。我国大数据规模发展逐渐壮大, 且对大数据的运用和管理能力也逐渐提高, 这使我国掌握了网络空间数字主权, 即作为一个发展大国重要的博弈空间。若我国网络大数据应用落后, 就会直接影响我国占领产业战略制高点, 出现网络空间发展不足的情况, 影响国家数据使用安全。就2013年3月美国投资启动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来看, 美国政府加大对大数据的重视和研究, 并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 对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对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一定影响”。这说明网络大数据已上升到国家意志领域, 对国家信息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有着关联影响。

1.2 网络大数据与国民经济核心产业有着直接关联

“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交互发展产生了大量数据, 为充分实现对网络大数据的感知和利用,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效解决对大规模数据的测量和应用, 以促进经济发展中各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 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大数据爆炸阻碍。因此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 解决大数据基本共性问题十分重要。例如,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表示和分析, 现阶段尚未采取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而通过对大数据问题的研究分析, 能够增强企业处理网络大数据的能力, 使企业更全面认识大数据处理的成本, 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这也是网络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推动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值高速发展, 是各行业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动力。

1.3 网络大数据研究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联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上实现网络大数据技术研究突破, 能促进数据服务以及数据材料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实现网络大数据的技术研究和科技突破, 能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据交互连接的复杂问题, 并准确把握数据冗余与缺失等不确定性特性, 以更好地实现对高速增长数据的驾驭。对大数据不确定性和涌现性的把握, 能使大数据应用者从数据中挖掘到实际需求信息, 实现对网络数据的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并非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 而是行业发展各环节的关键纽带, 其能够通过网络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把握, 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同时, 在大数据驱动下, 能促使数据能源、数据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2 网络大数据现状

2.1 网络大数据特点

网络大数据主要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 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使用, 即称为网络大数据。据IDC报告发布, 根据近年来大数据增长形势来看, 到2020年将实现35 ZB。IBM针对网络大数据特点来看, 主要包括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3个明显特点。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数据增长迅猛, 数据集合规模已实现从GB到PB的飞跃, 网络大数据则需要通过ZB表示。在未来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中还将实现近50倍的增长, 服务器数量也将实现近相同数量的增长, 以满足大数据存储。网络大数据的类型多样化, 例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大数据越来越呈现非结构化数据增长, 据相关调查统计, 在2012年底非结构化数据在网络数据总量中占77%左右。这种类型结构数据的产生与社交网络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另外, 网络大数据还具有快速化特点, 其突发涌现状态演变使人们对数据的评估和预测难度加大。大数据一般情况下以数据流形式快速产生, 且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 大数据的时效性要求用户必须准确掌握网络大数据数据流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

2.2 网络大数据的感知问题

网络大数据自身具有跨媒体关联特点, 且能够实现多主体互动, 这给大数据的感知与获取带来一定问题。按照网络空问中数据的蕴藏深度, 整个网络空间可划分为Surface Web和Deep Web, 或称作Hidden Web。Surface Web是指Web中通过超链接可被传统搜索引擎获取到的静态页面, 而Deep Web则由Web中可在线访问的数据库组成。Deep Web的数据隐藏在Web数据库提供的查询接口后面, 只有通过向查询接口提交查询才能获得。与Surface Web相比, Deep Web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同时, Deep Web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以及访问方式特殊等特点。为充分利用Deep Web中的数据资源, 需要充分获取Deep Web中高质量的数据并予以集成, 整个集成过程可分为数据获取、数据抽取和数据整合3个环节。

2.3 网络大数据挑战

网络大数据在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与用户需求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就网络大数据发展形势来看, 其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大数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涌现性。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使其诸多环节操作运行难度增加, 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深度挖掘等。大数据的复杂性又包括其类型的复杂, 如社交网络与传统文本数据的相互发展, 使其类型更加丰富;数据结构复杂, 包括移动技术以及社交技术发展下形成的结构数据流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流, 具体形式包括文本、图像等, 这给网络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带来了难度。大数据的不确定性包括自身以及模型的不确定, 这给大数据建模带来较大困难, 使用户不能充分利用其自身价值, 既是对数据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无法全面满足用户需求。另外, 网络大数据还面临着涌现性带来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大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存在的本质上的区别, 也是网络大数据的关键性特点。大数据的涌现性直接给用户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增加数据驾驭难度, 使之无法准确实现对大数据的测量和预测, 包括大数据的数据结构、功能等。

2.4 网络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存储问题

就目前网络大数据处理规模以及存储形式来看, 已实现从TB级到PB、EB级的转变。在实现等级上升后, 为更好地实现对数据存储成本的控制, 实现计算资源优化利用, 以及提高系统整体的并发吞吐率, 要积极探究出更加有效的存储模式, 实现目前网络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Google公司提出的GFS、Map Reduce、Big Table等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的具体实现, 是Google搜索引擎系统的3大核心技术。此后, Apache软件基金会推出开放源码的Hadoop和HBase系统, 实现了Map Reduce编程模型、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Hadoop系统在Yahoo、IBM、百度、Facebook等公司得到了大量应用和快速发展, 但作为新兴的技术体系, 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在支持大规模网络信息处理及应用等大数据计算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分布式数据存储是网络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之前的研究工作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针对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面临的数据总量超大规模、处理速度要求高和数据类型异质多样等难题, 需要开发支持扩展度高、深度处理的PB级以上分布式数据存储框架, 同时需要研究适应数据布局分布的存储结构优化方法, 以提高网络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效率, 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从而实现高效、高可用的网络大数据分布式存储。

网络大数据对各行业领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对数据库建设以及知识工程建设等有着推动作用, 且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大数据的海量规模以及复杂性等自身特征, 直接给大数据开发和应用带来一定阻碍, 使各领域研究很难直接进行应用。因此, 加强对网络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 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大数据研究至关重要。

3 网络大数据展望

网络大数据深度研究与开发对多行业领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针对现阶段大数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要加强大数据与科技融合, 对大数据复杂性、涌现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性实现整合优化, 促进网络大数据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

3.1 网络大数据实现大规模发展趋势

就目前网络大数据时代发展来看, 发展速度快、结构复杂程度加大。原有的Hadoop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潮流下, 大数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且数据类型和复杂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适应该发展趋势, 要不断加强创新研究, 例如对全球著名的分布式数据库Spanner的研究利用。在今后的大数据研究应用中, 要以分布式数据库为基础, 加强存储模式的开发利用, 并结合SQL语法, 实现数据高效操作。

3.2 数据资源化

网络大数据包括各类型的数据信息, 信息量超大, 且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换句话说, 准确把握网络大数据, 即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大数据存在着丰富的价值链,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 网络大数据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大数据中的价值链来自数据本身, 也包括大数据技术等, 但离开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数据资源则是其核心价值优势。另外, 将不同的大数据信息整合, 即实现资源整合, 将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3.3 网络大数据推进科技融合

网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IT通信技术、云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 在实现技术融合的同时, 也实现了学科交叉发展。大数据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即在进行大数据深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时, 大数据的发展利用给各行业领域管理带来积极影响, 实现了传统管理决策到大数据时代管理与决策的跨越。同时, 在某些特殊领域, 网络大数据也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不断吸引各跨学科人才参与其中, 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

3.4 融合以人为本理念

在今后的网络大数据发展中, 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信息、科技时代的竞争, 追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 要根据人的需求和意识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以数据分析为前提, 进行科学探索, 实现科学决策。但数据分析始终无法代替人类的思维活动, 要通过人的思维意识, 推动大数据发展。随着IT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既是大数据的使用者, 也是其生产者, 更多的是作为参与者, 进一步实现人与数据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今后的大数据发展中, 要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促进社会活动进一步变革创新。

3.5 实现网络大数据形象化

就目前来说, 在人机交互环节中, 人们侧重需要其可视化, 即通过文本或图像编辑器等实现直接操作。在今后网络大数据发展过程中, 要满足人们使用需要, 进一步实现可视化。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若在未分析前使用会大大削弱大数据的功能作用, 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实现数据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以良好的形象显示给用户, 促进用户高效接收, 提高对数据的使用效率。目前大数据的主要显示形式包括曲线、报表等,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实现更多种类的形式创新, 满足用户的直观需求。

4 结语

在“人、机、物”三元世界融合下产生的大规模数据给计算机运行和处理带来了较大挑战, 同时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网络大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自身涌现性等特征, 结合大数据自身特性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 能发挥大数据自身优势, 进一步体现其价值功能。就目前网络大数据的现状来看, 新时期大数据面临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大数据发展, 促进网络大数据规模扩大分必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 促进大数据高效、有序利用, 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进一步实现社会稳定, 全面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 捍卫网络空间数字主权, 促进国民经济核心产业发展, 促进战略新兴行业崛起。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与运用, 对促进我国科技研发, 实现信息深层次开发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后的网络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 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优势, 实现其自身功能和价值, 使其更全面、广泛、高效地服务于各行业领域用户。

摘要:网络大数据的形成和扩大给IT构架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为人们深度挖掘大数据功能和价值带来了重大机遇, 因此加强大数据可续研究, 总结网络大数据发展规律, 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全面研究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网络大数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探讨网络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并对网络空间感知以及网络大数据存储管理等主要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最后展望网络大数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网络大数据,现状,存储,科技,展望

参考文献

[1]王元卓, 贾岩涛, 刘大伟, 等.基于开放网络知识的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 (2) :456-474.

[2]黄恒君, 漆威.海量半结构化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基于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处理的实践[J].统计研究, 2014 (5) :10-16.

[3]于兆吉, 魏闯.大数据下主题数据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263-267.

[4]嵇智源, 潘巍.面向大数据的内存数据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4 (10) .

[5]徐菲菲, 雷景生, 毕忠勤, 等.大数据环境下多决策表的区间值全局近似约简[J].软件学报, 2014 (9) .

[6]陈鹤群.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数据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及相关技术梳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16) :51-53.

[7]李国杰, 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6) .

[8]韩益亮, 卢万谊, 武光明, 等.适用于网络大数据的属性基广义签密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z2) :23-29.

我国新媒体研究现状及展望 篇11

一、文本选取

本文研究文本选取了2010年和2012年新闻传播领域8种重要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传媒》《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新闻界》发表的新媒体研究相关论文。

统计显示:

2010年,8种期刊全年发表论文总数约为2029篇,发表各类新媒体论文合计299篇,其中新媒体理论研究方向182篇,新媒体应用研究方向88篇,移动新媒体研究方向30篇。

2012年,8种期刊全年发表论文总数约为2392篇,发表各类新媒体论文合计202篇,其中新媒体理论研究方向93篇;新媒体应用研究方向95篇;移动新媒体研究方向13篇。

可以看出,2012年新媒体研究文章的总量较2010年有所减少。有关新媒体学理研究及解释性研究的论文数占文章总数的比重在下降;有关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研究以及新媒体对社会政治、文化影响研究的论文数占文章总数的比例在提高。这也证明,近年来有关新媒体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微博、手机等新媒介形态以及新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方面的研究,成为新媒体研究的重要部分。

当前的新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研究;二是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终端研究;三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变革研究;四是新媒体兴起对社会政治、文化影响研究。其中,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研究以及新媒体兴起对社会政治、文化影响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成为近年来新媒体研究的两个热点话题。通过上述四个方向对当前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加以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研究现状

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2年12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微博用户已超过5亿,微博以43.8%的使用率成为增幅最大的移动应用。近年来,微博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微博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诸多特点,使受众由web1.0时代通过浏览器“半主动”索取信息的模式直接过渡到web2.0时代的自主创造、自主选择、自主传播。微博流行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社会需要。正是当前个人及机构对信息的巨大需求,才促使了诸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一)微博与社会热点:密不可分

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都可能通过微博传播。以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已成为当下主要的话语平台和传播平台之一。

微博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公民的话语空间和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性。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无论是普通用户、意见领袖还是传统媒体,其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微博平台。从内容来看,微博发布的信息主要涉及社会民生、公权监督、时政要闻、灾害事故、公民权利保护和社会公益等方面。

(二)政务微博:政府与百姓对话的新平台

近年来,政务微博从数量、质量、普及程度及运作水平上都有较大提高,并成为研究热点。政务微博一方面是政府机构了解民意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政府与百姓对话的新平台。

当前,政务微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域、行政级别、职能部门等结构性不足;时效性不足;缺少互动;解决百姓切身关注的问题方面略显不足。部分政府机构并未认识到掌控政务微博平台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政务微博流于形式,时效性不足,甚至成为摆设;此外,没有相应机制和专门人员保障政务微博的有效运作。作为对话平台,目前不少政府机构还仅仅将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工具,与民众的交流对话不够。

(三)微博热的冷思考:自由传播后的有害信息控制

绝大多数用户都可以轻松通过微博发布信息,这也使一些有害信息充斥其中。凭借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和几何级扩散,有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也大大提高。

韩红星、赵恒煜将微博的有害信息概括为恶意虚假信息、无意虚假信息、僵尸粉丝、信源编码失当和垃圾信息五类。应对微博上有害信息的传播,有关部门应从信源和信道两个环节入手对有害信息进行把关和筛选,以疏导为主,而非简单的屏蔽。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使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才能使流言不攻自破。同时,受众应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律,共同珍惜和维护微博这一话语平台。

有学者指出,政府和有关机构不应过度干涉微博的信息传播自由,相信其“自净功能”。肖琚、庞航宇认为,微博自净功能并不总是自发地驱除谣言,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重特大事件等特定环境下,需要政府、企业等承担社会责任。当前,部分受众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往往会存在民粹主义心理,借由某一事件将个人主观矛盾和情绪宣泄出来。此时,就需要政府等官方出面辟谣,澄清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恶性影响。

三、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终端研究现状

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表示,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PC用户正加速向 “智能移动终端+APP”的模式迁移。伴随中国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国家,移动APP呈现爆炸式增长。2013年将是“移动新媒体元年”。

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手机应用的丰富,使智能手机成为移动新媒体终端的代表。当前,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终端的便携化、智能化和功能多样化,使其已经显现出人类社会生活全能助手的趋势。

WebApp现状分析及展望 篇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 App市场的发展也日渐迅猛, 目前i OS和Android平台的App数量总和也达到100万款之多。据AAWP报道, Windows Phone的应用市场数量已突破8万, 晋升成为第三大应用平台。移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在2011年App趋势报告中显示, 美国用户花费在App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人们浏览网页的时间。与此同时, 包括移动操作系统在内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目前i OS、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等多个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就让程序员疲惫不堪。随着HTML5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被主流厂商所接受之后, 使得Web App发展势头强劲, 前途一片光明, 大有成为未来主流的趋势。

二、Web App基本情况

Web App是基于Web的系统和应用, 是指通过使用Web和Web浏览器技术, 跨越网络 (互联网或内联网) 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的应用程序, 通常需要使用Web浏览器。Web App是Google在设计Chrome时提出的概念, 是Google推广云计算的其中一步。Facebook也正在秘密开发一项名为“斯巴达” (Project Spartan) 的项目, 该项目将基于下一代浏览器标准HTML5开发Web App应用。

Web App发展不乏经典。微软、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均在其官方网站嵌入邮件、小游戏等Web App方便用户直接访问。Gmail更是Web App的经典, Gmail集合了Gtalk、Google Voice、Google Plus等App, 方便用户通过电脑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直接访问。用户只要登录Gmail即可获取相应产品的推送服务。国内, 像百度、360、UC等互联网公司均已开发Web App。在今年的百度开发者大会上透露, 未来百度的PC开放平台将与移动开放平台进行整合, 便于开发者开发跨终端的Web App。

三、Web App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1、Web App具备的优势

1) 轻松跨平台、开发效率高成本低

Web App因为是使用W3C标准的HTML语言开发, 因此能够轻松实现跨平台, Web App开发者也不再需要考虑复杂的底层适配和跨平台开发语言的问题。同时, 使用HTML来开发的Web App在投入上也会大大的低于传统的Native App。

2) Web App应用越来越丰富

基于当前比较普及和流行的HTML 5, Web App可以实现更多原本Native?App才能实现的功能。比如LBS、流媒体播放、3D绘画、本地离线存储等功能。HTML5让在线的软件和内容互动性更强, 更加丰富。

3) 终端无需安装和更新

Web App无需安装, 只需通过浏览器进行域名访问即可。移动应用的迭代周期平均不到一个月, Web App最大的方便之处在于免去了频繁更新的麻烦, 无需用户下载, 同传统网站一样可以实现动态升级。

2、Web App面临的问题

1) 调用本地文件系统的能力弱

Web App调用本地文件系统的能力要比Native Apps弱。最直观的表现如Web App的消息推送没有Native Apps及时, 无法调用USB接口, 通讯录, 录音设备等一些本地外设。语音、复杂手势操作目前也较难在Web App上得到应用。

2) 移动浏览器展示效果差异化

在PC端Firefox、IE、Chrome等浏览器虽然都遵循HTML标准, 但最终展示效果仍然会有偏差。在移动端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比如HTML5标准中对input的类型进行了定义, 其中包括时间型如Type=Date Time。不同的浏览器展示出来的最终效果千差万别。另外, 各个浏览器对CSS3的支持程度不同, 这点是Web App的软肋。

3) 运行受网络状况限制

虽然HTML 5提供了离线存储技术, 但是对于Web App而言, 网络传输及带宽问题直接制约用户的体验, 与Native App能本地访问相比, Web App在数据接收、传输上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4) 网络安全

与Native App相比, Web App没有了客户端, 用户是通过域名来访问相应程序。用户每次登录都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这增加了用户的操作。同时, 也让一些钓鱼网站有机可乘, 借此设计相应的Web App, 直接利用类似域名诱骗用户账户密码, 存在潜在的风险。

四、Web App发展现状

自HTML 5开始兴起之后, 移动平台上Web App能否崛起就备受业界关注。从商业的角度来看, 因为开发低成本的优势, 会推动更多的开发者和更多的Web App项目出现。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HTML 5的标准被接受以及硬件的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Web App有能力实现类似Native Apps的功能。

Appcelerator一季度发布的开发者对平台兴趣度调查显示 (图1) , 67%的开发者对HTML 5Mobile Web有兴趣。这一数值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79%的开发者称2012年他们会在他们的APP中整合HTML5技术, 这个比例高于去年四季度的预测数据。

Native Apps特别是App Store里的应用, 其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开发者来说, 其盈利模式比较清晰, 而当前Web App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其盈利方式也在摸索阶段。但随着HTML5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链对HTML 5的普遍接受、网络提速加快以及云计算的推出, 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Web App的发展。目前在手机浏览器产业中极具份量的UC浏览器已经在加速这个过程, 以UC浏览器为平台的一批Web App已经开始出现, 百度、UC等互联网公司也表示将极力发展自身平台, 为Web App开发者提供一个稳定开放的平台。

五、展望

目前Web App尚属于发展初期, 受制于移动硬件和网络环境, 相较于Native App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未来几年移动设备高速发展、4G网络广泛推广以及云计算的不断成熟, Web App一定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其开发成本低、便捷的迭代更新、无需安装的跨平台服务都是Web App强有力的竞争力。总的来看, Web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但当前在优势和缺陷都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是能否取代当前商业化更加成熟的Native App成为主流, 还需时间的检验。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HTML5的逐步完善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推动, WebApp将会有很大发展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WebApp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Web App,HTML 5,Native App,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Appcelerator/IDC Q1Report[EB/OL].http://www.appcelerator.com/company/news/p ress/release-03-2012-idc-report.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下一篇:体育教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