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链

2024-11-22

资源型产业链(精选12篇)

资源型产业链 篇1

作为一个资源大国, 资源型企业是依赖于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大型资源型企业, 作为我国基础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 以及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 使得很多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其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对资源型企业今后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资源型企业达到6万多个, 其中大型企业有2400多个, 剩下的都为小型资源型企业。尽管我国的资源型企业从资金、资源以及人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整合, 但是与世界跨国资源企业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经济全球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以来, 使得资源型企业的竞争突破了国土的限制, 成为全球性以及多层次的国际性竞争, 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当前, 我国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资源利用率较低, 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很多资源型企业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没有完善的先进技术, 使得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大约为35%左右, 而尾矿的利用率仅仅为8%左右,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降低了25%个百分点。这对于我国本来就缺乏的自然资源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多数地方政府在近期完成目标的驱使下, 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开采模式, 秉着“边探边采”的传统开发模式, 出现了盲目开采以及乱采滥伐的现象, 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 还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势必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1.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如前面所阐述, 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是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 势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矿山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的开采, 形成的露天采矿坑、采煤坑以及废石场等, 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对周围的公路以及建筑带来了破坏, 而且还破坏了植被, 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1.3 企业内部体制制约明显

企业内部体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首先, 我国大多企业在履行企业职能的同时, 还得承担一定的政府以及社会责任, 大多资源型企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 其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其次,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较为落后, 大多保留传统的管理体制, 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最后,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 使得东西部的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有着较大不同。

1.4 企业团队的整体素质偏低

企业管理团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效率的好坏。当前资源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团队中普遍缺乏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严重缺乏, 很难在目前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足, 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制约。

2 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困境

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障碍, 严重制约着我国资源型产业链的发展。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资源型企业制度、观念、科技水平、人才、自然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府因素这几个方面, 下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2.1 资源型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理念落后

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制度所决定, 当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遵循着“自主创业”的传统模式, 缺少相应的对外合资以及合作发展模式, 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正是存在这些因素, 制约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资源型企业中上到领导, 下到员工,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 以致于在自然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出现“采富弃贫”现象, 这种错误理念使其忽视了对资源消耗所带来的损失的认识, 从而造成当前资源型企业现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利用率不高。

2.2 技术水平落后, 专业人才缺乏

正是由于资源型企业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 使得它在开发以及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尽管我国的技术水平在近几年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 资源型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也比较缺乏, 特别是汽油、煤炭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加工中, 因为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使得很多人员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 也就导致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

2.3 自然因素制约资源型企业的发展

首先,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相关部门测算, 到21世纪中期, 我国每年的河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失在国民经济中占到7%以上, 预测到2020年, 我国环境成本值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9%左右。尽管我国在对环境破坏上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生态环境还是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样一来, 环境的破坏间接限制了资源型企业自身的发展。其次, 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局面。长期以来, 我国资源型企业采用传统开采模式, 以粗放型开采为主, 同时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 使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利用率不高, 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还有部分企业仍然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对资源的开采变本加厉, 使得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2.4 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尤其是市场中的生产要素, 存在着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要素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土地价格的扭曲, 使得部分资源型企业失去了以集约型方式来发展的途径, 这也是使得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3 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面所描述的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困境, 使得我国资源型企业必须进行转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务之急。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 不断进行创新, 以发展型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最终达到企业永续发展的目的。换而言之, 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统一发展。因此,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企业转型,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资源型企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的, 由于当前资源面临着枯竭局面, 企业也就无法得到延伸, 也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原有的产业上发展, 促使企业的转型。资源型企业可以退出原来的产业链, 利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 向相关性产业转变, 生产相关产品。同时, 对自身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因为我国大多资源型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 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 必须进行企业体制的改革,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障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挖掘可替代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

对于资源型企业来说, 拥有资源量直接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肯定有枯竭的一天, 因此, 必须挖掘可替代资源,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企业替代资源的挖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有的资源放弃, 寻找一种新型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先进技术水平进行研发的, 能够替代原有的资源, 因此, 这就需要加快技术的研发,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为研发新资源做准备。另一种是挖掘外部资源替代原有资源。已经有一些企业认识到资源缺乏的严重性, 不断寻求外部人力以及物力的支持,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替代的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延长自身企业的生命周期, 提高自身竞争力。

3.3 对技术进行自主创新, 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 资源型企业可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模式, 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其次, 资源型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不断创新, 投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 减少资源不可再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 加强企业产权知识的维护, 发展核心技术, 对企业自身科技水平不断进行创新;最后, 企业可以向外吸引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同时也可以自己培养专业型人才, 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4 坚持走出去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自然资源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这是无可否认的, 因此, 提高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就是坚持走出去战略,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还需要积极扩张海外市场, 从海外市场来寻求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 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转型至关重要, 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由过去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消耗向节约型、开放型向闭环型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必须坚持3R原则:再循环 (Recycle) 、再利用 (Reuse) 以及减量化 (Reduce) 。对企业内部的产品、端品以及废弃物进行综合性研究, 最终使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以及再利用生产。

3.5 加强宏观制度建设以及引导

首先,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报账机制, 尤其是在资产运营、成本控制以及资本筹集上, 履行好社会职责;其次,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对价格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减少企业成本;再次, 调整以及完善税收政策, 鼓励企业境外勘探以及开发矿产资源, 根据境外勘探特点, 制定一系列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支持政策, 例如:增值税先征后返等;最后, 完善企业秩序, 加强相关立法, 坚持依法行政, 进而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4 结语

针对当前我国资源型企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以及困境,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从资源型企业自身体制进行变革, 自主创新,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坚持走出去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还需要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更好以及更快的发展, 最终带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娜, 张莲荣, 宁宝宏, 等.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黄金, 2010, 31 (5) .

[2]李汉文, 张伟.资源型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及其升级路径——以贵州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3) .

[3]郝戊, 安忠梅, 李文龙, 等.资源环境约束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思考——以我国稀土企业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4) .

[4]陈振, 严良, 谢雄标, 等.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4) .

[5]曾伟, 毕飞飞.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 2008 (7) .

资源型产业链 篇2

资源型城市一般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工业城市。 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一些区域化的冲突日益增加。 龙岩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基本开发了利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面临此等考验时,产业的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使得资源型城市能够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型城市

如今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具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我们却不陌生。 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据,以资源产业为中心,其主要是围绕资源的发掘、整合、配置而建立的城市。 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一般包括一些可以被使用消耗的、不易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自然资源;同时在理论上也是一些可以恢复的矿物元素、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矿物。 可再生资源通常包括临界带的森林、野草、土壤及非临界带的水、风、太阳能等资源。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

而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资源产业在结构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等多方面的转型。 即根据当今经济、科技、环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转型措施,对资源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性。 资源型城市的周期性成“纺锤状”分布,可分为四个阶段:勘探期,资源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成长期,为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鼎盛期,是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继续发展阶段; 衰退或转型期,即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阶段。

2、“因果关系”的生长机制。 “因果关系”的特性表明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方面,资源的存在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二元结构。 双重职能促使城市形成一个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同时也是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4、产业的衰退壁垒较高。 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机器设备的专业性很强,没有通用性;二是固定成本退出壁垒高;三是政策性退出壁垒高;四是市场功能缺陷所造成的高退出壁垒。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合理的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以达到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最彻底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二、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龙岩市资源情况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 市政府设在新罗区。 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既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又是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多个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植被生长,因此植物茂盛,林区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 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拥有 2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 3 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市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 60 多种,其中煤的产量居全省之首,福建八大煤矿有四大煤矿在闽西。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龙岩的工业体系是以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621。21 亿元,经可比价格计算,比 年增长 9。7% 。 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 187。80 亿元,增速 4。0%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 876。25亿元,增速 11。7%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 557。16 亿元,增速8。0% ;同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 62716 元,相对于上年增长 9。3% 。 这三产业的生产比例由上年的 12。0:53。8:34。2调整为 11。6 : 54。0 : 34。4 。 可见,龙岩市的产业由最初的第一产业为重点向二、三产业方向转型。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 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成“二,三,一”格局。

(三)对工业依赖程度较强

至 2014 年龙岩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 7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1。7% 。 其中,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烟草、 纺织、 建材、 不锈钢及特钢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长20。2% 、 5。9% 、 10。2% 、 4。7% 、 87。2% ,可以看出,近年来龙岩市在不锈钢及特钢产业方面的增长势头较猛, 整个经济发展对工业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 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容小视,所以未来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定要依靠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回炉加工,再生产实现其再次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资源再生, 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改善环境,消除转型过程的障碍。

(四)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资源型城市, 龙岩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生产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占据很大比重,整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可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将陷于困境。而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极易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三废”排放,诱发地质灾害且占用和破坏土地。这些环境问题,极大限制了龙岩新兴产业如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很多产业面临环境治理压力大。而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绿色环保,使得环保标准提高,治理成本也随着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龙岩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也愈发重视这些问题,而产业转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龙岩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无污染环境,龙岩市产业转型是必然的。

三、龙岩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龙岩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 龙岩市目前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无形资产匮乏、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资源整合

龙岩的文化资源非常浓厚,包括客家文化、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没有设立相关保护机制和机构或传承不力而导致某些传统文化的流失。 比如长汀的世界客家首府曾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镇之一,但如今已毁坏殆尽;还有提线木偶、客家山歌甚至于客家话的传承都面临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将龙岩文化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收集、归纳、整理、保存,把握龙岩的城市定位,将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相融合,从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龙岩城市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整合

龙岩的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树木、植被、水果等。而且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的地位。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导致游客的规模较小,核心吸引力不足且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旅游需求而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龙岩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培养开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等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龙岩旅游业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整合

虽然龙岩资源型产业众多, 但近几年来煤矿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且龙岩市政府越发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使矿山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更充分的利用。 2013 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 2013 ― 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条件差的有证矿山(含独立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进行整顿和关闭无证非法开采矿山以及整合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矿山。使矿山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大的减少了。 不过由于龙岩矿山地质形式复杂,且历史悠远,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 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握目前辖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并深入调查矿山企业是否符合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型城市的整合模式, 研究出适合自身矿产特点的整合方案,利用优势资源向深加工企业转化,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四、总结

资源型产业链 篇3

杨铁生表示,到201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总产值也将从10000多亿元提高到20000多亿元。到201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年产值将达5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0万个,钢铁、铝工业、磷肥等产业将受益。

《规划》制定并颁布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量将进一步加大,由于资源开采和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过度依赖资源进口引起的资源供应安全性问题将日益突出,工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而回收利用尾矿、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中所含有的有价金属组分,可以有效补充金属矿产资源,提高国内资源保障力度。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预计总产生量将达150亿吨,堆存量将净增80亿吨,总堆存量将达到270亿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将新增占用土地40万亩。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小而散、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突破瓶颈制约,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规划》的颁布实施迫在眉睫。

《规划》对我国大宗工业固废产业的影响

《规划》提出,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年产值从2010年的30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00亿元,年均增长14%。这就意味着,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个产业当中将会有巨大的商机。

同时,“十二五”期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总产值将从“十一五”期间的10000多亿元提高到20000多亿元。巨大的商机、巨大的市场将给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目前,随着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部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已经成为行业新增长点。例如,炼铁高炉渣超细磨粉(矿渣微粉)直接掺加到水泥或替代水泥用于生产商品混凝土,已经成为很多钢铁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和间接效益都很明显。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也已经成为燃煤电力企业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随着技术进步,目前综合利用难度较大的赤泥、磷石膏等必将在综合利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也将成为铝工业、磷肥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划》将如何构建综合利用产业链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为保证工业化进程能更加有效地与循环经济理念及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如何更加高效地提高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科学化产业链是关键。

“十二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构建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关键节点、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新模式,如:以专业石膏建材企业为依托,推进专业石膏建材企业与燃煤电力企业、磷肥企业等开展合作等。

同时,“十二五”时期,将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认定、产品认定、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多种方式,促进大宗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利用企业和固废利用产品使用企业之间的衔接,构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新模式,优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另外,针对各类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利用的区域性特征,结合与其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等,“十二五”时期,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立体化链接为纽带,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和扶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业化、现代化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集群。

“十二五”时期,将在河北承德、山西朔州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规划》重点领域、重点工程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我国各工业领域在生产活动中年产生量在1000万吨以上、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和电石渣七大类工业固体废物。由于年产生的电石渣基本上得到利用,故本《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及赤泥六类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资源型产业链 篇4

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的战略构想

新时期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需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因素,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的产业体系,使全省经济纳入由主要依靠资源优势转向主要依靠结构优势,由单一支柱产业转向多元支柱产业,由资源效益为主转向结构效益为主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轨道。

总体思路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接替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一方面,要深化传统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体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和医药产业等的新型化改造,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再造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推进接替产业培育成长,扶持高新技术、文化旅游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接替产业规模化,铸就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形成多元化支柱产业发展格局,构筑经济总量翻番和转型、赶超与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结构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形成以洁净能源生产、基础原材料深加工、重型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基地。调整能源原材料行业结构,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及转变,通过等量淘汰和能力置换,推进洁净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工度,控制煤焦生产总量,延伸煤焦产业链;提升电力行业技术及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低能耗、轻污染、节水型、大容量的新兴电力;加快发展特色煤化工、新型化工、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冶金产品,重点发展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兴建全国重要的不锈钢和铝工业基地;全面提升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内联外引,军地结合,资源整合,兴建新型装备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并促其规模化成长,加大研发创新,大幅度提升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兴建“数字山西”为契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新经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发展旅游业;以推进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为重点,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由此推动传统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接替产业成长层次和发展规模跨越式前进,进而实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目标[1]。

战略重点

基础原材料深加工。基础原材料产业作为全省结构调整重点扶持的领域,尤其是不锈钢和铝镁合金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业和市场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开始成长为接替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太钢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不锈钢设计能力300万t。随着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首都钢铁集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钢材生产配套改造项目的完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渐成气候。其发展重点是:建设不锈钢管材、型材、制品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围绕扩大特殊钢生产规模和完善品种系列,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特殊钢产品。在铝工业方面,由于铝矿储量、氧化铝产量位居国内首位,煤电资源相对富集,具有成本优势,需要提高加工度。其发展方向是:实施煤电铝联产,大力发展铝材后续加工,使铝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镁工业方面,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其发展重点是:高纯度镁合金及镁合金板棒带、镁合金压铸件和镁制品。同时,加快以纳米材料、高岭土和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主的新材料的规模化发展。纳米材料行业,重点放在搞好产品应用,发展橡胶、陶瓷、涂料、高效抗菌等功能、复合材料;高岭土行业,着重发展精制高岭土,加快产品应用由无机向有机方向延伸;钕铁硼材料行业,以提高中档产品一致性、实现高档烧结磁体批量生产、微特电机等下游产品为主攻方向。

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成为接替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装备制造业应立足比较优势,以提高工业装备水平为目标,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体产品为重点,开发和生产一批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更多先进、适用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其发展重点是:整合培育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及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重型机械、铁路机械、基础机械、电子通信五大优势产品,推动取得汽车整车,煤机成套及系列两大突破,加快推进汽车行业战略性重组力度,带动汽车零部件集群发展;加速提升煤机行业创新及研发能力,依托太重煤机等龙头,集中力量突破0.5 m以下薄煤层采煤机、新型安全生产装备等技术,形成集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整体发展,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世界煤机产业基地,实现由煤炭装备购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的转变。

洁净能源生产。新时期的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传统产业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着力深化以洗选煤、型煤、煤化工、煤层气、电力为主的洁净能源生产。在煤炭洗选上,重点采用干法和节水型洗选技术,实现深度降灰脱硫,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与效益;在型煤产销上,充分利用粉煤、焦粉、煤泥等做原料生产型煤,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克技术难关,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在煤化工产业上,重点发展以煤层气、焦炉煤气、劣质煤为基础的节水型煤化工,加快推进潞安集团煤制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制油等标志性项目的建设,发展一批百万吨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和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电力工业上,深化城乡电网建设改造与厂、网分开体制改革,倡导采用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煤气化联合循环等高效、洁净燃烧锅炉,燃烧中煤、煤矸石发电,加快环保节能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增加电能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围绕电源点,延伸煤电铝、电镁、电铁合金等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和接替产业规模化发展。

现代服务业。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化、标准化、国际化趋势,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结合山西特点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先发展吸纳就业强、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行业,以物流、旅游、文化及相关产业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发展壮大接替产业,并注意不同行业的交叉和融合。在物流业发展上,瞄准建设环渤海、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依托煤炭优势构建整体物流产业链,整合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业,推进物流中转无缝链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中提升山西的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旅游业发展上,主要致力于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旅游大省的产业转型基础。推进重点景区建设,突出搞好五台山和平遥古城两大旅游区、太原和大同两大旅游中心城市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大同—运城)黄金旅游通道的旅游区(点)建设,使五台山和平遥古城成为山西整体旅游形象的代表和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根据《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形成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强势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大,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的“五强两大”战略目标,立足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推进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文化产业集团为龙头,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十二五”时期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可达4万亿元。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项目,大力发展清洁技术、环保服务、环保装备、环保产品等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顺应静脉产业暨环保、资源再利用产业的发展潮流,按照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探索节能减排的新产业、新工艺、新服务。推进对蓄电池和电子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综合利用,回收城乡生活垃圾生产生物有机复合肥,利用垃圾进行绿色发电等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扶持节能环保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加山西在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中的所占比例[2]。

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的政策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制,推进绿色GDP核算,把资源、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范资源开发、减少资源浪费、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坚持产业转型和接替发展的生态化目标,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有机结合。其次,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资源补偿制度。再次,完善环境保护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制环境生态破坏行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手段,以资源型产业转型和接替产业培育为切入点,大力提升基础原材料深加工、洁净能源生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聚,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形成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高的支柱产业群。同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振“不锈钢(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富士康(太原富士康工业园区)”等各类专业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和快速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区域经济规模。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围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有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尽快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与置换,扫除产业创新的产权禁区。一是以开放式的重组改造思维推进国企改革,鼓励国内外优、强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以国有资本基本退出的理念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改造,彻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三是加快资不抵债企业的脱困进程,全面盘活国有资产;四是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在产业转型、企业转产、资产重组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确保改革的顺利展开,深入推进,取得成效。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让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树立各行各业各类民营企业先进典型,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激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让非公有制经济在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中发展壮大,迅速成长为接替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有生力量。

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大产业外向度。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和接替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就是高起点、深层次、宽领域地融入国际化大环境,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和协作,整合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大开放带动大调整、大合作和大循环,从而破除封闭体制,赢得后发优势,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依托国内外市场,加快产业的渗透扩张和聚集辐射能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创优发展环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切实转变职能,优化综合服务,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和接替发展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体系”的要求,加快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在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和接替发展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把优化环境工作做得更具体、更扎实、更有效,创造“支持改革、鼓励干事、保护创业、注重服务”的软环境,使三晋大地成为投资的沃土、创业的热土、发展的厚土。

优先创业就业,强化社会保障。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和接替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劳动力平稳转移是转型成败的关键。一方面优先创业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财政、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保障,以巩固“两个确保”和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为突破,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力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关键在于转换思路[J].求是,2004(1):41-42.

我国的资源性产业 篇5

②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201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XX年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亿美元。

③当前,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因此,我们应利用加人wto的历史机遇,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推动我国资源型产业的生产经营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

④我国资源型产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创建的,尽管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体制和制度创新,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与国际跨国公司差距甚大。如美国铝业公司的产业链相当健全,不仅包括铝土矿开发、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生产和铝材加工,还包括相关的化学品生产、信息产业建设等其他领域。加人wto后,国内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应瞄准国际同行业企业的先进水平,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经营范围,扩大企业的外延,延伸产业链,争取更多的产品覆盖面和市场份额。

⑤随着资源性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共同发展。加入wto后,我国资源型产业应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改变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的产业发展方针,推进资源型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进一步扩大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

⑥wto是建立在法制经济基础之上的,要求建立法制化市场秩序。目前我国资源型产业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市场法制化建设滞后。加入wto后,资源型产业应特别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问题,使之真正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法制化的市场实现资源型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型产业优势企业的形式。

30.本文写作的宏观背景是:

31.本文主要内容所针对的现状是:

32.全文的中心话题可以用这样4个字进行概括:

33.从①②段的关系看,第②段的列举例证是为了说明:

34.从结构的角度看,第③段与④⑤⑤段之间的关系是:

35.文中第④⑤⑥段的关键内容可概括为:④段: ;⑤段: ;⑥段:建立法制化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型产业优势企业的形成。

36.从文中找依据,说明铝业是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产业链 篇6

产业结构新布局

当年,内蒙古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偏远的代名词,有人曾经问呼和浩特市副市长赵江涛,是不是坐完飞机下来后还要骑马?

今天,标着蒙文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内蒙古街头格外醒目,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内蒙古的开放姿态却是“沿海风范”。louis vuitton、金门高粱酒与当地特有的成吉思汗军粮(一种风干牛肉)和牧区奶酪一起静候买主。这里地广人稀,乘车驶离市区,到处可见搭着脚手架的楼盘,显然,除了大片的草原,这里有着房地产商最宠爱的空间。

“东林西土、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是内蒙古的区域特色。数据显示,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超过7000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981亿吨,居中国第一位。

“挖煤、卖煤、粗加工”一度是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爆炸式快速增长之后,这一模式使得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份由政府新闻办提供的蓝皮资料显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内蒙古2012年的主要工作之一,而“非资源型产业”,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热门词汇。

其实,为了避免资源诅咒的“怪圈”,布局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早在2005年前后,内蒙古就提出了改变“一煤独大”格局,发展非煤产业的战略方向。那时煤炭产业刚刚井喷,人们一度对这样的提法感到诧异。

见盛观衰,未雨绸缪,走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3月15日,内蒙古对煤炭企业进行新一轮兼并重组,要求到2013年底,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全区煤炭生产企业缩减到80~100家。即使像呼和浩特这样的首府城市,煤企名额也只有一个。中国煤炭之都鄂尔多斯煤企数量控制在40个以内。

2012年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年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适度控制煤炭生产总规模,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词句。未来4年,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增长速度将放缓。

煤炭收益分配也成为当前内蒙古政府的关注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资源税改革向内蒙古推进,鼓励央企在蒙分支机构本地注册、税收本地化。有人计算,如果按煤炭价格的5%征收资源税,仅此一项,每年将会为内蒙古增加50亿财政收入。

瞄准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何找准新的增长空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挂着这样的标语,“我们的目标很高,我们必须奔跑”。在内蒙古工业园区,所到之处,时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紧迫感。

“2011年,我们卖出了2000多辆奥迪车!”鄂尔多斯德奥鑫汽车有限公司的孙宇雷告诉记者。

孙宇雷所在的公司坐落在占地20平方公里的铜川汽车博览园中,园区投资300亿人民币,辐射中国西部多个省区。2012年,虽然鄂尔多斯车市销售量下降,但是,在铜川汽车博览园,只要是本地企业的销售店,政府在放贷上优先增加宽松政策。

奥迪公司是中国豪华车销售的领军者,它需要中国市场帮助其实现在2015年超越宝马公司跃居全球第一的目标。与其他省市奥迪买家多为“公款”不同,孙宇雷透露,当地的买家多是私人家庭。风行一时的说法是,“中国好车看内蒙,内蒙好车看鄂尔多斯”,鄂市汽车消费现状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满足需求,距离这家奥迪专卖店30公里,另一家新店正在开张准备中。

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的富裕程度让中国人乍舌。当年,这个名叫伊克昭盟的地方,只是一个1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一度被描述为“点灯靠油,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娱乐靠酒”。本世纪以来,因为资源优势,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10年增长了17倍,一举将呼和浩特和包头抛在身后,成为内蒙古“一哥”。它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探索,也成为整个内蒙古发展的风向标。如今,这里人均GDP已经超过香港,位列中国第一。用当地一位官员的话来说,“鄂尔多斯的财政收入,呼市和包头加起来也不如它多!”

如今,飞机、汽车、光伏材料、LED光电、云计算等非资源型产业相继在内蒙古各个园区安营扎寨或崭露头角,传统优势产业牧业和后起之秀风电是两个颇为重要的领域。非资源型产业产值达到工业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刚刚通车的京沪高铁,60%的钢轨产自内蒙古。

在新型能源方面,国内的巨大市场不可小觑。而内蒙古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仅次于西藏,居中国第二位。

在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公司采访时,首席营运官沈维铭告诉记者,“中国西部偏远地区,电力等基础还不够健全,完全可以考虑发展光伏太阳能发电,一来清洁,二来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要求极少。”他说,“中国的能源市场需要不断深化。日本政府在去年福岛核泄漏时间之后,就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及利用,中国也不应该落后。”

蒙港合作主推云计算

此次采访,虽然赶上了内蒙古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北奔重汽副总经理苏日图却笑言:“这也是内蒙特色。”

在巴彦淖尔,当地人说,如果没有风沙,巴彦淖尔的水和麦子就不会那么好。巴盟是中国优质面粉生产基地,盛产富硒的保健面粉,得益的正是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如今,阴山下很少见到牛羊,一望无际的旷野为内蒙古打造各类现代园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内蒙古的火电、风电装机容量在中国名列前茅,但由于电力输送能力建设滞后,造成了“窝电”的尴尬。据当地人介绍,目前内蒙古每年约有800亿度电找不到“出路”。

政府正在倾力打造的“云计算中心”有望改变这一格局。前不久在香港举办的内蒙古经贸活动周,云计算是一大亮点。

据介绍,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计算器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可以让人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

由自治区政府制定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二五”期末,100万平方米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力争建成。

2011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大型电信集团相继落户内蒙古,数百亿云计算发展计划进入实施高峰期。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曾经表示,在内蒙古建设亚洲云计算中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云计算项目已经开始陆续动工。虽然产业中心尚未落成,但是,在朔风中看到它在宣传板上的完美雏形,很多记者跑上去按动快门。

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策略研究 篇7

一、资源型城市通过产业创新转型的经验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第一个系统研究了产业创新, 他认为产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的成功决定因素。产业创新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的产业创新就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 微观层面的产业创新就是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对国家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产业创新通常衡量的指标即是产业转型能力[1]。Gereffi较早地认识到了产业创新的层次问题, 他认为产业创新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创新, 即同类型产品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创新, 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创新, 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创新, 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

矿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这是各国资源型城市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赫瓦特于1929年提出矿业城镇的五阶段发展理论, 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区域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卢卡斯于1971年提出了单一工业城镇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建设阶段、雇佣人员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 。布拉德伯里认为还存在第五阶段, 即衰退阶段, 这一时期有可能导致矿山或工厂的关闭, 他进一步提出一个城镇的完全废弃应是第六阶段[3]。然而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日本九洲、美国休斯敦等, 通过产业创新成功的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采煤和钢铁工业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由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科技革命的冲击, 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逐步陷入结构性的危机之中。为了逐步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鲁尔区首先将企业实行集中化管理, 把采煤集中到机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矿井, 钢铁工业也从20世纪60年代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同时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 1985-1988年间鲁尔区新建企业数量增加41%, 非煤、钢工业的就业人数从50年代初的32%上升到90年代初的54%, 这使鲁尔区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为加强创新能力, 鲁尔区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 把区内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 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 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 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1989年联邦德国慕尼黑经济发展研究所对欧洲共同体11 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 鲁尔区是欧洲产业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4]。

洛林曾是法国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 当传统产业面临衰退局面时, 放弃了高成本、在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新产业, 经过30年的努力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复合技术产业为主, 环境优美的新兴工业区。休斯顿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采业出现整体下滑趋势时, 按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注重进行了石油科研的开发, 并带动了为其服务的电力、机械、钢铁、水泥、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休斯顿建立了宇航中心, 带动了为其服务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 从而使休斯顿的城市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日本的九州地区, 原为传统的煤炭产区, 现已成为日本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日本的煤炭工业的转型是通过政府政策推动的, 早在1955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煤炭工业合理化临时措置法”, 从1963-1992年制定了九次煤炭政策, 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制定的煤炭政策就提出了发展多元化经济, 1987年第八次实施的煤炭政策则明确提出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第九次煤炭政策中确定90年代最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6]。

二、产业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

(一) 数据包络分析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一种评价相对有效性的线性规划方法, 在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尤其适用于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以及评价对象具有多元性特征的评价。其中CCR模型是由Charnes, 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首先提出[7]。CCR模型假设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条件下, 计算出各个决策单元的综合相对效率值, CCR模型可以表示为式 (1) 。

其中y0和x0分别为DMU的产出和投入要素的数量, u和v分别为DMU的s种产出指标和m投入指标的权重。由式 (1) 可以根据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的数值计算出各个DMU的效率。分式规划式 (1) 可以转化成线性规划 (2) 和对偶规划 (3) 。

对偶模型 (3) 中引入了新的变量:θ、s和s。目标值θ表示DMU0需要将投入要素降低的比例, 从而使DMU0向有效前沿面靠近。设规划问题 (DCCR) 的最优解为:λ*、s+*、s-*和θ*, 则有:

(1) 若θ*=1, 则DMU0为弱DEA有效。

(2) 若θ*=1, 且s+*=0, s-*=0, 则DMU0为DEA有效。

(3) 若θ*<1, 则DMU0为非DEA有效。

(二) 资源型城市产业产出效率的比较

根据DEA算法的要求, 并结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特征, 从人力资源、资金、科技等几方面选取城市产业发展的投入指标, 具体输入指标为城市采掘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城市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支出。其中采掘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反映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支出反映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输出指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评价样本为地级以上的资源型城市, 数据来源为《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所有数据为不含市辖县的市区数据。具体资源型城市包括河北的唐山、邯郸、邢台, 山西的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 内蒙古的包头、乌海, 辽宁的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盘锦, 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大庆, 安徽的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 江西的萍乡、新余, 山东的枣庄、莱芜, 河南的平顶山、焦作、鹤壁、濮阳, 湖北的黄石, 四川的攀枝花, 贵州的六盘水, 陕西的铜川, 甘肃的白银, 新疆的克拉玛依。

根据表1中DEA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将效率值分为四类, 分别为效率为1、0.99-0.80、0.79-0.60和0.60以下。产业产出效率最高的资源型城市分别为大庆、长治、鞍山、鸡西、铜陵等11个城市, 包括石油、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综合等主要的资源型城市类型, 其中黑色、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占45%, 石油型城市占27%, 其后为综合型城市, 煤炭型城市所占比例最小;效率在0.99-0.80的资源型城市有莱芜、鹤岗、唐山等8个城市, 其中煤炭型城市占到50%;效率在0.79-0.60的资源型城市有阜新、盘锦、铜川、新余等11个城市, 其中煤炭型城市占55%;产业效率0.60以下的有濮阳、邢台、淮北等9个城市, 煤炭型城市占78%。可见煤炭型城市总体产出效率偏低, 而我国资源型城市有一半左右是属于煤炭型城市, 因此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应对煤炭城市有所侧重。

(三) 产业投入要素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比较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投入产出的DEA模型中, 产出表现为资源城市的发展状况, 为了比较不同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程度, 可利用公式 (4) 计算去掉某一投入要素时产出效率的变化, 其中Sj (i) 数值越大则表明该决策单元在利用第i个指标方面相对于其它单元具有优势[8]。表2为39个资源型城市去掉不同投入要素的计算值。

Sj (i) ———去掉j指标对于效率的影响程度

Dj (θ) ———j指标的效率值

Dj (θi) ———去掉j指标的效率值

从表2可以看出, 产业投入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对唐山、邯郸、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抚顺、本溪、阜新、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淮南、淮北、枣庄、平顶山、鹤壁、焦作、濮阳、攀枝花、六盘水、铜川、白银等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支出指标对大同、鸡西、鹤岗、淮南、莱芜、铜川、白银等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城市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数指标对唐山、邯郸、抚顺、本溪、枣庄、焦作、攀枝花、六盘水等城市发展影响较大;采掘业单位从业人员数指标对鞍山和新余城市发展影响较大。

通过对39个资源型城市产业投入指标的Sj (i) 合计可以看出, 在所有产业投入要素中,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产出效率影响最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型城市是依矿而建, 城市布局比较分散, 城市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效应并不明显, 城市仍以粗放式发展方式为主;城市第三产业人力投入和科学支出的影响明显高于国有工业企业和采掘业的人力投入, 说明工业虽然是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支柱, 并且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例, 但由于企业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 使工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率明显低于第三产业, 城市科学支出在投入要素影响中名列第三, 说明科技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重开采轻加工, 当城市所开采的资源出现枯竭时, 一方面工业产值总量减少, 另一方面作为城市发展推动效率较高的第三产业规模偏小, 科技创新较少, 是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难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由表2可知, 采掘业人力投入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影响较低, 说明单一的资源开采对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难以形成主要的推动作用。以上分析表明, 对于资源型城市应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产业创新逐步改变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 提高科技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 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四) 资源型城市的Malmqusit指数变动状况分析

Fare通过运用DEA模型将投入产出指标融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9]。其中在CRS技术条件下,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5) :

记M (·) =M (xt+1, yt+1, xt, yt) , 则有M (·) >1表示生产率进步;M (·) =1表示生产率不变;M (·) <1表示生产率退步。Fare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10]。

上述公式括号内两个比率的几何平均数表示在时期t和t+1内的技术变动, 即评价技术变动TC, TC>1表示技术进步;TC<1表示技术退步;括号外的部分表示现有投入与最优 (最小) 投入之间的距离, 即评价相对技术效率变动EC, EC>1表示技术效率改进;EC<1表示技术效率下降。

依据开发资源的不同, 可将我国资源城市分为煤炭、石油、金属加工、综合等类型。由于自2004年以来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使资源城市的总体的经济状况得以好转, 通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对2003-2005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在此期间总体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连续两年都大于1, 平均发展速度依次为石油、综合、金属加工、煤炭城市。但2003-2004年技术进步总体偏低, 只有综合型城市技术进步增长大于2%;2004-2005年各类型资源城市的TC>1, 并且增长率都超过18%, 成为全要素生产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 这说明技术进步正逐步成为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的动力。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策略

(一) 确定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明确产业创新方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前提, 其产业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提升传统产业水平, 可利用支持资源型城市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优惠政策, 通过争取国债资金、开展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方式,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 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带动下游产业, 带动主导产业的下游产业, 是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 其主要做法就是改变资源型企业的产品结构, 将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 改变资源型城市长期存在的单一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和关联度;发展相关产业,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资源型企业集聚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可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关产业, 如对煤城可以煤化工、纺织和建筑业为主导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链, 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转移和整合重组;培育新兴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 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 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可利用科技、资本、人才等社会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从而形成新的替代产业。

(二) 在产业创新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战略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的初期, 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 若实行多方面的投资, 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无法突破, 应采用辛格和艾伯特·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产业创新应以不均衡的形式推进, 因此产业创新政策的不是取消而是要维护新的不均衡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中期则可采用佩鲁的理论, 促进增长极中的具有推动能力的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起支配作用, 当产业创新产生新的投资机会时, 通过加强投入产出关联使其对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 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产业创新使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之后,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不需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 同时为了避免极化作用的过度发展和扩大市场的需求, 应采用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提出的平衡增长理论, 有利于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 从而提高需求弹性, 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 使转型后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 建立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 对产业技术能力、市场份额、产业组织的整体改变, 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包括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同时又包括与产业相关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应建立城市产业创新规划的联合机构, 打破行政管理的界限, 实现产业之间的创新分工与合作, 依托矿产资源的产业优势, 改善矿区部门结构, 实现由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 从资源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以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和活力;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拟定革新计划等措施, 促进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应用新技术的特点, 优先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接受企业委托研发新产品, 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科研机构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产业创新模式;促进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 实现技术互补或进入彼此所在的技术领域, 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 减少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 使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创新突破点, 通过建立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创新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从而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四) 改善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环境

由于新建企业以及资源型城市住宅区较分散的特点, 会出现边缘地区和核心地区交通相脱节的局面, 应有计划地对城市交通进行改造, 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为了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应完善产业创新金融扶持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适应集群企业发展趋势, 应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创新, 为企业提供并购咨询、融资安排等中介服务;鼓励私募技术产业基金, 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国家应当在项目审批上放宽政策条件, 减少审批环节, 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 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 将整合和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与引进相结合;应建立国家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员安置、再就业培训;为吸引外来投资, 应制定用地优惠、融资和税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要:在总结产业创新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经验的基础上, 选取39个资源型城市的统计数据, 通过DEA模型分析不同产业投入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影响, 产业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明确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方向, 实施合理的产业创新步骤, 建立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系统, 改善产业创新环境。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系统,DEA

参考文献

[1]陆庆国.产业创新:超越传统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汉江论坛, 2003 (2) :10-13.

[2]饶光明.产业创新的极化与边缘化效应分析——基于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的实证[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97-101.

[3]焦华富, 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3) :291-296.

[4]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296-311.

[5]万晓琼.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州学刊, 2005 (2) :38-40.

[6]潘惠正, 王道温, 徐启敏.日本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支持政策[J].中国煤炭, 1995 (11) :62-66.

[7]A.Charnes, W.W.Cooper and E.Rh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 :429-444.

[8]傅毓伟, 邵争艳.影响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复合DEA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 2004 (11) :94-97.

[9]Fare R., Grosskopf S., Lindgren B., Roos P.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1980?1989:A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3) :85-102.

论绍兴再生资源产业链的补缺 篇8

1 再生资源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再生资源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绍兴市再生资源市场也面临以下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1.1 经营分散,回收效率低下

绍兴市回收渠道混乱,市内分布分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力和城市公共设施被盗,回收网点成为销赃场所。此外,由于缺乏废旧物资分类标准和技术规范,造成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回收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最终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大量可再生资源流失和再生后的资源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1.2 工艺技术落后

再生资源行业普遍被认为是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叫好不叫座。由于企业不成规模,很难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无法产生较高的效益;而低效益又导致无法获得地方投资和技术投入。此外,因为政策和市场法规的缺失,行业混乱的现状严重影响再生资源作为新兴行业的社会形象,行业内高科技人员储备匮乏。软硬件两方面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 产业链的补缺

要打破当前再生资源行业脏乱差的格局,必须进行资源及物资的集中管理和集中再分配;利用规模优势,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整体提升行业水平和社会形象。

但是,结合当前市场,各地方回收点繁多,个人、私营和集体国营等多种性质企业共存,市场构成混乱。如果要重新整理市场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运营模式,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社会成本都将是不可承受的。因此,再生资源行业的改造必须是分步骤、温和的推进。而以产业链条缺失环节作为切入点,规划行业统一的产业模式,并依托模式链条,逐环节的向上下游延伸治理,将是一个切实可行办法。

当前市场上再生资源产业最大的问题便是回收环节后的出路问题。当前的再生资源从初步回收开始便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纯市场导向便不可避免趋利和短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回收的、利润丰厚的资源被市场抬高,难回收的、技术含量高的,真正需要治理的,却得不到处理。这一现象正是因为统一的市场调控和导向的缺失所造成的。

3 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中心

按照国家再生资源管理办法,可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统一部署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中心。在绍兴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现已立项建设计划用地350亩的交易中心,届时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0万m3,总投资7个亿。这个交易中心将集回收、储存、整理、加工和交易功能为一体。

区域集中的回收交易中心是一个市场主体,再生资源行业链条的一环,它建立的意义重大。绍兴市政府更是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回收交易中心实现以下作用:

1)该中心作为直接的市场参与者,应使用价格等市场手段适度的调控并引导再生资源市场的行为,而非使用行政手段强硬干预。所以,市场推行阻力较小,可以加速市场规范化改造的进程;

2)交易中心必须具备一定规模,规模效应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极大的提高资源的流通效率和质量。在政府的指导之下,规范的管理也能提高再生资源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认知度。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利用中心集中处理回收资源的分拣、交易,将中心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处理及交易平台,可以改善过去分散、杂乱的状况。可以切实的提高区域社区环境,减少废料的流散。

此外,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必须经历回收、分拣、集中、预处理等好几个步骤。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推进,每个环节都已存在现有的市场参与者。因此,在建设集中交易中心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使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切忌冒进贪大。

对于现有的回收站及一些中小回收公司,应当加强合作形成固定的回收机制。因为这些回收站点已经遍布区域,如果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将节省大量的网点建设的时间与经费;还能利用规模优势规范现有的回收站点。另一方面也能解决这些现存的回收站点的出路问题。在适当的实际可以考虑逐步收编现有回收网点。

4 结论

综上所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中心作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建设和运营中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经营者的敬业,以及产业上下游的支持配合。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来看,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途径研究 篇9

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是产业转型研究的核心部分。近些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分析转型的具体方法及路径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产业转型的路径大体上包括哪些内容。

张利泉、张重艳在研究西部民族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阐述了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应包括: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地方经济多元化;要“以工补农”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要引进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

至于如何转型, 一些学者认为转型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处在幼年期的资源型城市, 要在资源产地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上下功夫, 城市不一定要建立在资源产地, 应科学规划和定位以实施避规转型;对于中年期的资源型城市, 应提前做好转型准备, 这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并争取实现资源的优势转换;而对于老年期的资源型城市, 可利用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把重心转移到非资源型行业的发展中。

考虑上面的观点, 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 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资源型城市的中年期, 而在这个阶段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 转型的关键是政府的经营能力。因为城市的竞争力是在政府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的, 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环境建设也是通过政府建立完善的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机制来完成的, 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由政府来规划的。在政府的介入下,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以改变传统产业的“三高”现状, 在建立起技术优势后, 资源优势才会成为稳定的优势, 这是资源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另一个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周晓雯和王喜荣认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为了实现产业转型, 应该在资源和产业两方面下功夫。

然而, 杨涵的研究看起来更为全面和深入。他在研究中指出, 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为促进城市发展应在产业的成熟期寻找合适的替代产业, 重点在于替代产业的选择, 应该在提高替代产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了解本地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注重国内外市场需求;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并发展新兴产业也是一种好的途径, 但这是在资源开采的鼎盛期就应该考虑的;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应该被重视, 新兴产业的管理需要对资源型产业的工人进行培训以使其适应新产业, 引进人才是为适应产业转型而做的;最不可或缺的是筹集资金, 资源型城市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 国家的财政支持也能保证转型所需的资金。

钱勇也从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角度研究转型, 只不过他更加注重发展的早期问题。他建议, 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城市的发展规划问题, 在建矿之初就该考虑城市发展的可行性, 当发展出现问题时也要区别对待, 特别是要尽早规划, 有意识地创造转型环境, 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化。同时, 选择好转型的主体并对其进行培育, 鼓励企业实施转型。

任玉琨的观点看起来较为悲观。他认为,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 必须借助外部多方的力量。纵观我国几百个资源型城市, 其中不乏势单力薄的城市, 这样看来他的观点有其合理性。此外, 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见解与上面所阐述的各种观点不谋而合。

除了上述的转型途径, 刘海滨、孙秀静、曾祥渭建议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而政府在转型力量中同样是领军人物。他们建议,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适当增加国家的投入, 重点解决条块分割现象和产业布局定位以促进地企协调发展;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为发展好矿业城市, 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对城市及其发展做好规划, 适度开发资源;在转型过程中, 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 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 选择好支柱产业、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市场改革并改善生态环境等;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的一步在于体制改革及创新。

上面所提到的转型途径基本上都是要求政府或企业从大的方面着手来改善或转变现有模式, 以使资源型城市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后, 从小的方面看, 在转型过程中谁是主体?该重点关注和做好哪个方面?张新颖和吕萍的研究给出了比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见解。

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 产业转型应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高新技术并利用它来改造传统产业, 可提高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含量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 目的是创造竞争优势和培育比较优势, 而这正是转型的主要途径, 即“由资源型城市转向创新型城市”。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 因为产业转型实质上指的就是产业结构转型, 它包含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先来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是否应该调整可以加以肯定, 这里只需知道怎么调整, 樊燕萍和牛冲槐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完好的答案。他们认为, 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 转变旧有的思想。要有循环经济的观念, 因为循环经济能够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寿命, 实现废物再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其次, 要在尊重资源型城市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调整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对资源型产业从设计、施工、开采、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实施, 而要想实现这些离不开对循环经济的制度及政策的建立, 对企业和消费者实行“循环经济思想”的激励政策。

再来了解产业结构优化。黄斐对此做了详尽的说明。他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组建企业集团并发展集群经济, 以形成集团的成本优势、扩张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 有效地吸引相关的各种要素并相对集约化的兴建一些配套设施, 而且随着集团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放大, 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黄斐也赞成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他认为产业转型需要培育接续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而科研和高技术职工在这方面成了关键角色, 由此产生了对人才和高科技的需求, 而这往往是资源型城市的薄弱环节, 因此需要对这两方面加强投入。他还指出, 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要注重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来。城市的品牌效应也应加以重视, 这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

上文多次提到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这是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而路卓铭和刘乃军更为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提出了培育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他们建议, 必须加快改革和开放新接替主导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加快改革要通过改革城市的经济管理制度、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和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来解决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过大、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有制结构单一和“条块分割, 市矿或市企关系不顺”等问题;加快开放要通过深化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 克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供给能力薄弱等导致的内生发展能力不强问题, 为即将成形的接替主导产业提供开阔的外部市场空间。要把各种良性生产要素供给新接替主导产业及其集群, 而集群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区位优势的提升, 从根本上增强资源型城市的集聚能力与辐射能力。为提升区位优势, 对城市内部而言, 一定要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有利于城市的工作;从外部来说, 要在更大的区域经济版图和城市集群里找准资源型城市的定位, 主动融入到更大的城市群中, 以接受他们的良性影响。

一些学者从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角度来分析转型的路径, 如张玲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和概括性。张玲、袁增伟和毕军概括了产业转型的四种模式:纵向延伸式、横向衍生式、内部资源挖掘式和空降产业式。 (1) 基于现有产业基础的纵向延伸式。这是一种以原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 通过改造技术及装备来发展下游加工型产业并建立起资源深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的路径。这种路经适合矿产资源优势比较突出而且有开发前景的城市, 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可以依托煤炭采掘业, 发展以煤为中心的炼焦、煤化工等产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而且转型的难度相对小。 (2) 基于现有产业基础的横向衍生式。仍是以原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 所不同的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并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 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横向转移。该路径适合那些有着单一产业结构且具有产业优势的资源型城市,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产业共生体系。例如,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可利用其优势发展火电和金属冶炼等产业。 (3) 脱离现有产业基础的内部资源挖掘式。这是一种内生型转型方式, 实质是重新挖掘城市的资源优势, 也就是将发展的重心从资源依赖型产业转移到本地现有的其他产业, 如农业和旅游业。这种路径适合那些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比较明显的城市, 因为这样的城市可能存在有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产业, 对这种产业进行扶持, 使之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从而达到转型目的。 (4) 脱离现有产业基础的空降产业式。这是一种外生型的转型方式, 就是借助外力直接在资源型城市植入新型产业而脱离城市的资源来发展, 实际上是通过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来创造城市的竞争力。该路径适合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高的资源型城市, 适合具有比较优势、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和发展前景好的产业。

二、结语

近些年来,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出问题, 呈现的矛盾也难于化解, 考虑转型迫在眉睫。幸运的是, 当前大量的专家和学者研究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并且研究出许多成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 目前我国已有若干个资源型城市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如辽宁省的阜新市, 这不仅鼓励了当前正在转型的城市和未来即将转型的城市, 而且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 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产业转型提供了思路并开辟了捷径。

参考文献

[1]张利泉, 张重艳.云南泸沽湖摩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落水村和里格村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2010 (4) .

[2]张永凯, 马国霞.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J].资源科学, 2008 (7) .

[3]周晓雯, 王喜荣.基于城市竞争力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10 (2) .

[4]杨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7) .

[5]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2) .

[6]任玉琨.基于博弈模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分析——以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4) .

[7]刘海滨, 孙秀静, 曾祥渭.我国矿业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 2006 (11) .

资源型产业链 篇10

一、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一) 主要资源枯竭,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资源长期的采掘, 储量逐渐减少, 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整体看, 东北地区资源型主体产业发展开始下滑, 矿产资源产业萎缩已经明显。其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调整期和转型期。东北地区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发展典型地区。经过近百年来的开发, 区域原始林消耗殆尽, 森林质量严重下降, 煤炭、石油资源趋于枯竭。近年来, 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 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越来越高, 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吉林、辽宁、黑龙江的大部分采掘业, 进入资源开采后期, 主要资源的枯竭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 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长期以来, 东北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经济结构偏重, 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的局面, 其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型结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 加工工业比重很小,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这在矿业城市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 资源产业一业独大, 产业链条较短,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由于对发挥矿业城市多功能作用重视不够, 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的产出, 这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特征。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 加工工业比重小, 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 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 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 使矿业城市陷入困境。

在所有制结构上, 国有工业企业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绝对优势, 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少;在企业规模结构上, 大、中型企业较多, 而小型企业较少;在组织结构上, “大而全”的企业多, 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较少。同时, 由于城市投资条件的欠缺, 难以形成有效吸引外来资金的环境, 因而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显得薄弱。这种结构状态, 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经济效率不高。

(三) 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 缺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资源型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明显劣于沿海开放城市, 在人才自主择业、自主流动的条件下, 不但难以从外界吸引人才, 还出现大批本地人才外流的现象。人才匮乏, 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开发能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无法提供城市转型所需的多元化人才, 这些都是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资源型城市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行业, 高新技术人才很少。现有企业难以向其他产业扩张、延伸, 难以吸引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资源型城市发展。

(四)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城市自我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资源型城市建设后期, 资源枯竭, 城市主导产业衰退, 资源开发的效益下降, 企业发展面临困难, 接续产业还没有形成, 导致经济萎缩, 财政收入锐减。城市建设速度也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放慢, 而治理环境和进行生态建设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开发的收益递减与刚性支出不断扩大的双重压力。从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状况可以看出, 都是支出大于收入。

(五) 生态破坏严重, 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 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东北地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 受影响居民25万户、70余万人。沉陷区地表最大下沉约20米, 最大水平移动约1O米, 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废渣大量堆积, 瓦斯等有毒气体不断排放, 一些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超过五类标准, 一些煤城中随处堆积的煤矸石已发生多起坍塌和自燃事故, 居住在煤矸石上的棚户区居民曾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 人们对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 加上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缺乏力度。资源型城市建设后期, 资源枯竭, 城市主导产业衰退, 接续产业没有形成, 导致经济萎缩, 财政收入锐减, 可行的技术方案比较少, 这些都加大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压力。

二、推进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培育壮大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危机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是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首要任务。结构调整主要是发展接续产业, 不同类型、不同资源基础、不同规模和不同区位的资源型城市, 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空间重组形式、采取对策等应有所不同。资源型城市发展适宜的接续产业要依托现有资源和条件,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确立发展的目标。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 多数资源趋于枯竭, 发展替代产业为当务之急, 应注重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加工型城市的平稳过渡。对于资源已枯竭、城市规模较小、自然条件恶劣、区位条件差、替代产业难以形成的地方, 应适当考虑城市人口部分外迁。

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有极强的发展惯性, 尽管资源衰竭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衰退, 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资源产业是不现实的, 资源开发企业、行业的挖潜升级将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二)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国有煤炭、石油、森工等资源型企业要加快改革、改组和改造的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推行股份制, 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 降低国有经济成分,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企业转制与重组获得发展, 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振兴。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注意发展中小企业, 积极吸引外来投资, 努力改变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 健全市场体系,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内对外开放, 鼓励企业从省外和境外引进一部分资源, 到省外和境外开发一部分资源,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等, 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熟练技工和生产能力的作用, 在开放中求生存、求发展。今后, 国家批准一些矿区总体规划和审查矿业市场准入条件时, 要考虑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开发和向外转移, 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城市活力。

(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过去, 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加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没能及时治理, 致使污染日益严重, 如今面临着高昂的恢复成本:包括防治因矿业活动引起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而进行的必要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为扩大开放、引进资金进行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投入等。因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资源型城市尤为重要。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狠抓重点行业节能、节材、节水工作, 从源头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 积极开发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和瓦斯的利用, 从中形成新的产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减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施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大矿山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力度, 使土地成为一种新的资源。要加强勘探评价工作, 充分挖掘矿山周边及深度矿产资源潜力, 查明未开发资源的储量和种类, 规划好剩余资源的开发利用, 尽可能延长矿山的生命期。森工城市要保护好天然林, 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原料林。国家征收的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关费用, 在使用上要向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倾斜。同时,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为资源型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赵天石.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01

[2]李雨潼.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9-01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03

[4]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09

资源型产业链 篇11

全球价值链(clobal Value Chmn。简称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UNIO 2002)。

美国杜克大学学者格里芬(Gereffi)是GVC领域目前最具影响的学者,他对价值链进行了扩展。分析角度从过去单纯地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扩展到整个全球价值链,强调不同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价值链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关联,为了将价值链理论直接连接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中去,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CC)(格里芬,1999)。全球商品链理论是基于全球购买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格里芬称之为“没有工厂的制造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格里芬(Gereffi)将这种采购者驱动(Buyer-dfiven)的价值链与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的价值链条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跨国企业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垂直整合。这两种类型的价值链分布可以由图1、图2来说明。

全球价值链模型最近在产业集群分析中很盛行,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的价值链分布,以全球价值链的观点看,形成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基础也会有所不同。全球价值链模型正确认知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大部分是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如何更有效地成长与培育很少涉及。

全球价值链中各个价值环节在形式上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一段分开的(片断化),在空间上一般离散性地分布各地,通过表Ⅱ可以对此空间多层次性有一认识和了解。

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而区域产业集群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已经逐步进入全球价值链中,因此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问题,也必然要将视角升华到GVC的高度,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地方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全球价值链条在空间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竞争力角逐优胜者,很大程度也是各种治理模式交错发展的结果。地方产业集群一般是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结果,那么其最终的发展轨迹或提升路径也应该是沿着全球价值链一步步来完成。有必要强调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虽然有自我不断强化的效果,但这一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需要各个经济行为体的共同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构成

资源型产业集群总是基于某种资源而产生和成长的。那么在该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就会依赖自然资源在产业成长中的利用方式不同、生产特点不同、需求不同、技术特点不同、政府作用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出各种成长特点。作为基于自然资源成长的产业集群,其在区域上集聚的特征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环节(片段)本地化的一种表现。同时,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通常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往往靠近产业价值链的前端。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基于前面所论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发展来探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全球价值链的观点看,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而且,在从过去一个国家内部的价值链扩展到全球时,不同国度的资源、生产、市场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将使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形成不同的片段,也会因为创新的因素而产生价值链的延伸或派生出新的环节(片段)。

基于资源成长的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布,其中产业价值链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价值链的构成中,由于资源基础不同,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可能的延伸与扩展的部分也会不同。不仅如此,其扩展和延伸的各个片段(或产业环节)的本地化而形成的地方产业集群的类型也不同。从价值链的扩展看,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扩展,从而使价值链构成复杂化,从资源型产业本身的发展看,则会形成基于同一类资源而成长的多行业分布的横向相关性或纵向相关性的多行业产业集群。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价值链

基于上面资源型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在派生的扩展和延伸价值链上的各个片段(环节)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的分工又可能进一步派生出新的片段,这些价值链片段的本地化则形成了基于自然资源成长的地方性产业集群。从产业价值链到企业价值链的分析看,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企业,并在企业层面形成企业价值链。

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中,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分布以及各个价值链片段的再分解和本地化,将出现依托产业的全球价值分布以及与资源的结合程度而在不同的产业环节和地理环境产生相应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在我国羊绒产业的发展中,羊绒资源以及制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市场以及营销等方面仍比较薄弱。

三、全球价值链中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需求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分布的特色,这种全球分布的特点在资源的开发、加工、深度开发、消费市场等方面有可能表现出来,如石油产业的发展,由于石油蕴藏分布相对集中,于是其开采、炼油、石化加工、石化产品消费等各个环节表现出全球的分布和基于石油资源价值链各个片段(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全球分布,并由于石油资源生产和加工的特点,在有关环节上出现生产的相对集中。

以我国羊绒产业为例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全球分布而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在不同的环节上由于片段(环节)的本地化而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

从全球看,产绒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纬35°~55°,东经5°-120°的区域,主要产绒国为中国、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而全世界有70%的羊絨来自中国。目前,我国的白山羊绒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宁夏、甘肃等地,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产绒品质最好。同样是白绒,根据其产地不同、绒质的细腻程度、绒毛纤维的长短、柔韧性的不同。其价格差别从每吨十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鄂尔多斯白绒曾有过每吨120万元的国际市场价格。被世界公誉为软黄金“纤维钻石之冠”的鄂尔多斯羊绒系列制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2003年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

我国羊绒加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国际市场上海年有2/3以上的羊绒加工制品来自中国,目前,中国的羊绒加工企业已达2600多家,但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不足50家,具备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50家,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并存,企业地区分布和品牌生产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羊绒加工企业呈现出“南北两派”,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企业竞争格局。南派以春竹、兔皇、珍贝为代表,三足鼎立;北派以鄂尔多斯、雪莲、鹿王、圣雪绒、清河、临河为代表,六雄称王,其中,南北两派有7个羊绒衫品牌,在2002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以鄂尔多斯、雪莲、圣雪绒、兔皇、春竹、鹿王为代表的中国大型羊绒加工企业,撑起了中国羊绒业的脊梁。河北清河是羊绒梳纺初加工的主要生产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所构成的羊绒生产企业比较集中,形成地区集中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从羊绒产业的源头看,我国是羊绒原绒的主产地,内蒙古地区是我国优质羊绒主要的产出地;但从消费市场看,主要的消费市场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基于全球价值链体系,来分析我国羊绒产业的价值链构成和价值链片段本地化所形成的地方羊绒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资源型产业链 篇12

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出现或兴起, 并且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量与该城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较重的城市。一般来说,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 一种为“先矿后城式”, 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新出现的;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 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经存在城市, 但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如大同、邯郸等。甘肃区域内的资源性城市如白银、玉门、金昌、嘉峪关等, 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早期重工业化过程成长发展起来的, 属于典型的“先矿后城式”的城市。在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后, 甘肃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枯竭期,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勘探量和开采量减少, 开采成本上升, 城市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经济发展缓慢乃至衰退现象, 而这些城市在甘肃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就决定了要实现甘肃资源型城市的再次腾飞, 就必须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相应阶段, 根据自身特点, 把握产业演变规律, 进行转型模式的选择。

2 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进是指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冶炼与加工所带来的特殊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以及产业增长方式的演进。甘肃资源型城市首先选择了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 进而通过冶炼与加工, 以及支持主业所需要的能源、动力、装备、基建等辅助产业发展, 并在这一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 成为资源型城市最初发展的源动力。随着资源开发力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引起了人口、资本、利益相关企业等人类以及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的集聚, 带来了城市化, 并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 进而在对周边腹地不断扩大地影响中, 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联系及一体化程度加强, 对周边农村的辐射效应加强等。

甘肃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成长期、稳定成熟期、衰退转型期。这三个时期主要是围绕采掘业演进所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功能改变、城市规模扩张而展开的。起步成长时期, 在国家大规模投资推动下, 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冶炼工业体系, 奠定了城市的早期构架, 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初步具备城市的功能。其特征为:采掘和冶炼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 企业规模较大, 产业布局相对集中, 企业的职能和城市的功能区分并不明显, 生产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随着以矿产开发为主的资源产业体系和生产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逐渐得到完善后, 生产能力达到极限, 产业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产业演进速度相对缓慢, 城市化进入到一个稳定成熟期。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源型产品作为上游产品, 其市场竞争力难以与下游产品抗衡, 并且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支撑城市发展所依赖的矿产资源逐步减少, 而开采成本提高, 加之外部资源由于价格优势逐渐涌入, 从而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受到极大挑战或破坏, 采掘冶炼业逐渐衰退, 甚至枯竭, 城市的资源产品的生产供给功能逐渐消退, 城市经济实力下降。如白银市的电解铜产量最高年份占全国的1/4, 而目前铜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冶炼能力, 资源枯竭的危机感迫使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替代和产业转型的问题。

从甘肃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进路径看, 经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 再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重工业化专业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由于资本排斥劳动, 吸纳非农劳动力十分有限, 城市经济总量与地域规模相对较大, 但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在资源逐渐枯竭后, 城市化进程受到阻滞。可见资源型城市的兴衰是区域生产力发展所特有的一种产业演变运动规律, 也是资源型产业带有与生俱来的缺陷。

从一般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看, 当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转变过程中, 经济结构变动的明显标志就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服务业的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产业向高加工、集约型转变, 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流动, 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 加工程度向深度发展;伴随工业的深化与高加工度化, 相应的科研、技术开发投入逐步增加, 新型加工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会逐渐兴起,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改变, 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型功能、消费型功能转化, 从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工矿区向适宜人口居住、生活、消费、工作的以消费功能为主的良好的人居环境转化, 从生产、经济中心向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旅游、市场等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中心转化。甘肃资源型城市受区域位置、经济结构、人才科技实力等综合因素影响, 并未出现上述的积极变化, 反映出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和难度。

3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与比较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对于甘肃这种比较典型的“先矿后城”的城市来说, 其形成往往不是区域经济的产物, 而是国家为了满足对资源的需求而产生的, 其发展是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积累, 具有突发性, 缺少积累性。同时在采掘冶炼过程中, 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大, 环境欠债较重, 因此和其他地区或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相比, 甘肃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在比较借鉴德国鲁尔区、日本九州的振兴后, 甘肃应根据自身特点, 积极探索、综合利用各种产业转型模式, 总体来看, 可供选择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有:

3.1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

甘肃的资源型城市是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甚至空白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加上产业基本属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 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高, 加之环境污染较重, 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历史欠账, 在相当长的转型期需要政府来弥补。而政府首要做的就是集中财力改善本城市的投资环境, 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教育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从而缩小了因为产业衰退而造成的地区差异;还要对枯竭型的企业进行相应援助, 补贴其下岗工人的培训费、生活补贴和求职资助, 为接收下岗职工的企业按用人比例给予贷款及税收优惠或差别奖励;对于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同时政府还要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地区以外的资本, 再辅之以市场手段, 吸引、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填补产业空缺。

3.2 延长产业链结构, 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

产业链延伸就是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 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 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 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 从而带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般说来, 产品加工程度越深, 附加值就越高。如铜可以向电子电器、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等行业延伸;镍可以向不锈钢、电池新能源等领域拓展;钢铁可以向钢结构、汽车板材、镀锌板材等方向发展, 附加值提高了1倍以上。可以说产业链延伸是一种城市内外部力量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具体的转型过程中, 既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 也要通过吸引外部资金参与到深加工领域中, 核心的目的在于在继续发展原有采掘冶炼产业优势的同时, 要运用资源开发的自我积累功能, 适时向产业链的深化方向发展, 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改变城市比较单一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结构, 最终实现城市转型。

3.3 改造传统产业, 扶持新的主导产业

通过技术开发, 运用新技术, 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 来对资源开采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升级, 将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进与转型提供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也较大程度上提高这些城市的竞争力。而扶持新主导产业就是在充分考虑城市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找准城市定位, 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良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产业, 给予区域优惠政策, 予以积极扶持, 使其早日成为主导产业和替代产业。转型过程中既要十分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 大力培养新的优势产业, 又要在保证城市平稳过渡的基础上, 对原有的资源型产业逐渐关停或压产。如煤都淮北市长期以来煤与非煤产业一直保持7:3的比例, 地方经济非常薄弱, 面对煤炭工业的滑坡, 该市认真实施城市转型, 具体做法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在电力、轻纺、服装、酿酒、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方面进行突破, 形成了18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 促进了替代产业的形成。

4 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找准城市新定位

找准城市新定位就是在综合分析城市资源、区位、要素等各方面的优势, 确立新的主导产业、替代产业和扶持产业。简单说就是在矿产资源不断枯竭后, 把原来仅依赖资源开发、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的城市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新的城市, 是加工制造业城市、旅游城市、还是物流商贸城市或者是卫星城。在把握国家产业和地区发展与倾斜政策的基础上, 突出区域要素、资源优势和市场机遇, 从参与分工中找到竞争优势, 力求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

4.2 以构筑发展环境为基础明确政府新角色

甘肃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 政府特别要注意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中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硬环境具体是指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交通条件等, 这些在经过西部开发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 甘肃省的硬环境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今后更加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即吸引资本、鼓励创业、留住企业的环境, 具体包括营造统一、规范、透明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建立高效、廉洁、优质的服务环境;培育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人才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在构筑发展环境中, 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从而更容易吸引境内外的投资者, 促进资源型城市有效转型。

4.3 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加速再城市化

受计划经济影响, 甘肃资源型城市原来基本上是企业管理城市, 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 导致功能区混杂、社会服务功能弱、投资环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难题就是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 实施再城市化来加速城市的转型。经营城市要以城市规划和功能重新定位为前提, 把企业办社会的部分完全交给城市来管理, 立足于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以借鉴抚顺经验, 抚顺在立足煤炭资源和已有的工业体系, 从打造中国北方石化城的设想出发, 通过多年的转型, 在形成比较齐全的石化产业格局后, 进一步扩展产业链条, 营造了精细化工区、石化研发区、综合和专业加工区, 并把沈阳抚顺经济带、绿都建设、煤矿转型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把城市转型和提升现代城市整体竞争力结合在一起。

4.4 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建设生态城市

像石化、有色金属采掘与冶炼业属于严重污染的资源型产业, 要实施引导性标准,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在资源从开采到利用的全过程, 采取加工、转化、燃烧以及污染控制等技术,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严格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避免产生新的污染。另外还要加强生态保护, 把资源开采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通过引入天然气来改善能源结构, 推进清洁能源普及进程, 加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 变废为宝, 实现产业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甘肃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与矿产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 随着资源的开发, 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不尽相同。目前甘肃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减少或枯竭期, 如果不能按照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动规律, 找到合适的转型模式, 必将带来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文章在总结了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关系, 提供了国内外类似城市比较成型的转型模式, 并强调转型中特别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为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转型

参考文献

【1】王琼.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要有新思路【J】.求是, 2002, 12.

【2】李晟晖.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德国鲁尔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4) .

【3】隋广军.产业演进及其微观基础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32。

【4】钱勇, 于左.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难题与破解【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上一篇:一体化手术室下一篇:青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