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2024-11-21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共10篇)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1

构图是摄像师以表象形式结构在摄影画面上形成美的形式体现。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之前,先要寻找出摄影师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多种构图技巧、构图形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1 构图的目的

摄影师基于对作品的创作意图,需综合运用多种构图技巧和方法,去掉那些普通的、繁杂的景物,巧妙设置陪体,选择好周围环境,使被摄物体的形状、质感、空间感和动感等关系充分彰显,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使观赏者具有真切而真实的感受,以获得理想的视觉美点,达到突出主体、更好表现主题的目的。

2 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主题是作品主要传达的内容,是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即拍摄前必须先确定主题,有了主题才能考虑构图。主题确立后,艺术家不断思考并运用多种技巧和手法进行创作的过程,即为构图。作品所传达的内容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思考的过程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发展和深化主题的过程。

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即作品无需文字介绍,仅凭画面视觉效果就可表达出作品的意图和创作者的情感。

3 构图技巧

3.1 突出主体

主体是画面的视觉中心所在,是表达画面内容的主要对象,画面若没有主体,内容就无法表现。从技术上来讲,主体是曝光和对焦的依据,也是光线、色彩处理的重点所在。

3.2 恰当选用陪体

画面陪体不可削弱、动摇主体作用,陪体应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色调的安排、人物的表情,都要与主体紧密配合,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3.3 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环境有助于说明事物所处的地点、时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内涵。首先来看前景,前景一般在主体之前,靠近镜头的景物称为前景。比如可通过利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树木植物、动物、建筑等做前景,使画面更加充实,更有层次感,也可使观赏者对作品的拍摄时间、地点有直观的了解。前景选择不能影响主体,应确保使主体更加突出,能更好地表达作品主题;其次是背景,背景是位于主体后面的景物,以烘托主体所在的环境,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和内涵都起着重要作用。摄影作品对背景的选择有三个要求,一是把握主要特征;二是画面简洁;三是色调明晰。背景的选择对整个画面的质量及效果影响较大,应以烘托主体为前提,优化画面为目的,使作品提升档次。

3.4 景别选择

景别可大致分为五种,即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中景(人体膝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特写(人体肩部以上)。摄像者对景别的选取,首先应明确拍摄主题,明晰作品所应传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然后确定应使用的景别,景别的选取对作品内容的表现非常重要,其在一定程上决定了作品的成熟度。

4 常用构图形式

4.1 横向式构图

拍摄取景时,如果画面总体布局呈水平状,通常应采用横向式构图法,横向构图给人以平稳、舒展、开阔的感觉。例如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

4.2 对角线构图

这种构图用倾斜的线条、影调或呈倾斜状的物体,把画面对角线连接起来。采用斜线式构图,可使画面生动、有动感、充满变化和生机。此构图法,适用于表现兴奋的情绪和迅速变化的物体运动,常用于拍摄体育运动和比赛。

4.3 L形构图

它是利用L形的前景所形成的重影调在画面中留出的部分空间,安排一个小的点景,使画面活泼、多变。在风光和旅游摄像中,常用到L形构图。可利用周边的景物和树木、高楼等,构成L形。也可利用树枝、柳树叶作为前景,构成倒L形。此构图法能使画面主体由一角框起来,使其更加生动。

4.4 S形构图

S形构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画面结构的纵深中形成的S形伸展,它在视觉上引导人们由近及远,深入到画面意境中去;二是画面中的主要轮廓线构成S形,从而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常被用于拍摄弯曲的河流、道路等部分,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从而延伸有限的画面。

5 结语

综上所述,构图是摄影师利用视觉要素及各种取景技巧及形式,将景物完美呈现出来。构图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构图手法的成熟度直接影响作品意境的高低。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摄像师必须遵循“意在摄先”原则,熟悉掌握和运用多种构图形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2

论文摘 要: 从文化意识角度进行文学研究,是在系统论原则的启示下,在文化整体系统中把握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文化意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对文学研究的作用。

一、文化意识对文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文学从另一个层次来讲,实际上是人类智慧行为的一种现象。文学研究就是文学怎样达到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为建设人类的幸福生活作出贡献。如果只翻来覆去地讲文学反映了生活,而不去深入地探究文学是如何通过作家的创造性心灵去折射生活,则是相当粗糙的。文学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领域中运行。它必然受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它的渗透和影响,产生互动的关系。读者看了文学作品就能认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个民族,认识那时候人们的心灵,就是因为文学跟这些东西渗透。这些东西就是文化。

深入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必然提出文化的问题、文化意识的问题。因为考察文学作品,它为什么发生变化,为什么恰恰沿着这条道路来变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为什么采取这么一种特定的形式,这很多的问题,都受世界各国的文化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而在冥冥中支配着人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向的文化意识、文化观念属于人们的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普通人没有这种文化意识,比如说看到中国人打招呼:“你到哪里去?”很多人熟视无睹,从不对它进行反思。文学研究工作者要把潜伏在无意识中的、人们想当然的文化观念拉到意识的层面上加以认真的审视。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之所以对这类干预私人事务的提问熟视无睹,同他们在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上很少认可自己或他人的主体性和人格上的独立性密切相关。有些人在意识的层面上把主体性喊得震天响,但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却不自觉地、顽固地否定自己或他人的主体性。这是人体无条件地依附于群体的一种表现。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半自然经济基础太厚实,个人被牢牢地束缚于群体之中,无法独立出来。

文学研究总是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乐黛云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完成了从外缘研究转向文学本体研究,又从文学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这样两次重要的。显然,在新的世纪,文学与文化的相因相成将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

二、文化观念可以扩展文学的功能

提倡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还可以扩展对文学功能的理解。

文学现象在文化的背景中产生,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观念。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巨人,在作品中就贯穿着他的文化意识。比如在他后期的杂文《说“面子”》中,车夫在街上脱下衣服捉虱子,并没有丢脸,只有阔家少爷在街上捉虱子是丢脸的,那么是不是车夫没有脸呢?不是,只是这时候没有丢。只有车夫回家去给老婆踢了一脚,躺在地上哭了起来才算丢脸。而这条“丢脸”律也适合于高等人家。他讲这个例子,显然是把人分成阶层,有车夫的下层阶级,有阔家少爷的上层阶级,但他所揭示的“面子”问题,是一种民族的普遍心理。在《说“面子”》中鲁迅说,中国人讲面子是很好的,但太圆活了,所以跟“不要脸”就混在一起了。这就不只是阶级论问题,而是涉及文化的深层次问题。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了深刻的批判,旨在重建民族新文化。

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比如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确实如实地反映了某种游览者的行为,比较一般的分析就是太阳下山了,黄河向海流去,要看得更远,需再上一层楼,仅反映了这么一种层次。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用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它还揭示了一种理想和实际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背景对文学研究的深层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同组成社会的人群息息相关,同人群的社会变迁步趋相续;这些正是文化赖以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季羡林先生认为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学现象本身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层次的研究。深层次地进行文学研究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考察。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和“五四”文学运动都是在一种文化启蒙运动的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五四”文学运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参与历史的能力,文学的政治指标不断上升,从为人生的文学到革命文学。国内战争期间的文学,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到了“那个时期”时期,文学基本上失去了自我,成为运动、口号的宣传稿。1980年第四届文代会不再提“文学为政治服务”,而提“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学开始返回自身。文学在冲破禁区之后,一切都要从头来,它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在机能方面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这种文学发展的趋势又是和具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有紧密联系的。“那个时期”后,文学向现实主义复归,兴起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热潮,新时期小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敢于正视民族生活现实的一种文学。八十年代又掀起了文化热,文坛上出现了寻根文学等现代主义先锋文学,探索语言革新和艺术创新。随着变幻莫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对人们观念的渗透,文化价值观念也急遽变化。当前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早已不再是政治斗争或政治_,而是商品经济和市场制约和调节作用。后工业社会的各种高科技的渗入,使得人们的传统时空观念极大地改变了,在当今这个资讯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王宁在《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中指出,伴随着新时期文学的结束,以文化代码和文学自身的动作规律为依据的“后新时期文学”已经开始。后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主流的权威话语已失势,单一的文学主潮已不复存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以激进的实验为使命的先锋派文学依然在继续自己的艺术探索,但其中大多数作家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向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妥协,或试图在冷酷的市场规律和纯真的高雅之夹缝中求得活动的空间;而以描写日常生活真实为己任的新写实文学仍然致力于弘扬一种“平民意识”,力求以“贴近生活的原生态”为原则描写平民生活。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考察文化的时代差异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投影,而在文化的空间性上依然可以看出其对文学研究产生的深层作用。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也使各地的文学呈现不同的气象。

在寻根文学中,贾平凹写出了商州系列。商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其气象比关中灵秀却不及江汉潇洒,比安康—汉中厚朴却不及中原通达。总体看来,又兼有四方气脉,自然形象别具气韵。商州的通道作用,沟通着古代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形成其独有的文化特质——丰富的包容性、古拙的浑朴性、进取的开拓性,商州的文化特质经过贾平凹心理图式的变形和折光,使他商州系列小说走向浑朴,走向神秘,在艺术上具有开放和进取性。以《商州初录》、《商州世事》、《商州》为代表的那批作品奠定了他的美学风格的基本格调,表现为透露着文化生命意识的犷野隽丽。

四、结语

用文化意识进行文学研究,是将文学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理解,不是将文化仅仅作背景或一般的前提,而是在系统论原则的启示下,在文化整体系统中把握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是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盛行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过于重视文学的“内部化研究”的一种反拨,是文学研究接近平民意识和大众生活的尝试和努力。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以文化意识观照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一种有益的探索。首先,它带来了文学研究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比如对经典作家曹禺的戏剧研究,以往较多用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价值标准判断曹禺戏剧的思想意义与局限性,当曹禺研究被有的学者纳入到西方基督教文化视野后,曹禺创作的人性主题得到了深刻的发现,也使曹禺剧作在文化视野中得到了更贴近其思想蕴涵的揭示。其次,文化视角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重评陈独秀、胡适,到九十年代中期人文主义传统的讨论,以及新世纪的“底层文学”研究,皆是由文化视野引出的热门话题。最后,文化研究在更大的语境中拆解文本,进入深层次文学史成因和过程的清理和阐释。比如对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中知识分子写作的考察,以及对晚清出版及稿费制度的研究,无不使我们对文学写作背后的历史语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5).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大学生;文学涵养;作用

作者简介:郭馥铭,吉林省四平市人,硕士研究生,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一、传授人文方面知识,奠定学生文学素养基础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塑造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文化,进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奠定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构成了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方面。现当代文学通过对文、史深入剖析和再现,让生动的历史场景在学生脑中再现画面。每个人只有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文学积淀才会深化成为文学涵养。

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文学、艺术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输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把这个过程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去把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在较新的科研中,有许多新兴的文学观点和知识,因此,教师要能够承担得起这一责任和重担,积极向学生介绍新知识,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在新的知识中吸取营养,从而能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融入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学心理素质

现当代文学在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毅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文学品质的提升。文学实际上人的学问,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作家经历、人格、精神的再现,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加深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作家的经历和背景,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自主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学精神之上得到升华。

(1)现当代文学中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诗句有助于大学生文学涵养的形成。现当代文学往往包含有诗句的内容,诗文通过再现当代事物和表现状况,从而构造成影响人们的诗句,在对诗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之墙。

(2)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往往选取英雄典型来塑造人物,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在文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文学人物在历经挫折之后仍旧积极面对挫折,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当代人物为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面对文学创作时,能够用自己的文学积累来积极创作和表达。

三、完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人文精神,是文学素养的内在支撑和表现,它包含着学生的内在信念、意志、价值观等个性。文学史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文学创作个性、塑造学生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继承和发扬的丰富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1)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

现当代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现当代社会中道德败坏、丑陋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写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文学道德情怀,促进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注意一定的道德准则,关注道德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新兴的创作模式。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创作观

现当代文学在对学生的文学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作观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人生创作观的形成同时反映的也是文学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观念的改变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创作观对于学生文学涵养的深刻作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3)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

现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善于抓典型,对其进行深入的歌颂和弘扬,通过使人物精神和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于是出现了英雄做表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现代文学为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创作观念、增强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学生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4)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在知识经济占据卓越市场的条件下,我们势必需要进一步创新现当代文学,加快实现现当代文学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意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通过让现当代文学教学来加快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实现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侯景娟.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87-89.

[2]邱诗越.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88-91.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4

摄影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 有着共同爱好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相聚一起, 学习交流摄影技术, 从入门到娴熟技术的掌握, 本身就是增长才艺的过程;作为一门艺术, 是学习者的再创作, 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摄影促使学生变换视角看世界, 提高审美素质

科技的进步使得摄影新技术与器材的应用越来越简单便捷, 单纯的摄影技能、计算机后期图片处理等技术的掌握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他们追求拍出有内容、有意义的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换个视角看世界, 培养摄影中的审美素质, 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对自然、对人文、对社会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 高校近七成的在校学生, 都会参与一个或多个社团组织, 这是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广泛性与不稳定性的特点, 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等, 其参与社团大多基于一个原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海大影协的会员就是由于“摄影”这个兴趣而走到一起的。协会中的指导老师亦师亦友, 会员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兴趣”使他们学习了摄影的技术, “兴趣”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校园、多姿多彩的校园文体生活等都是他们捕捉的对象, 把这些美丽的瞬间定格在方寸之间, 激发了学生热爱摄影的兴趣、热爱校园文化的热情, 是他们用视觉语言表现校园生活、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也是他们对生活关注特定的审美情趣, 弥足珍贵, 值得留念。

摄影是“美”的发现与表现, 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身边的美, 还要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相机走出去, 到大自然中, 到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中, 透过镜头、换个视角发掘事物本质的东西, 表达真善美丑恶。大自然是摄影获取美感与灵感的不竭之源, 置身于大自然中不仅能领略到社国名山大川的壮阔雄浑之美, 也能感受到“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细小事物的缩微之美。千变万化的形态、丰富多样的色彩, 一天中光影的变化, 一年四季的更替, 都会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美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提升审美素质。海大影协成立30年来, 每年的“五一”、“十一”成了影协集体组织外出采风的传统节目。粤、桂、黔、琼、湘、滇等省都留下了影协的足迹, 上过粤西第一峰———信宜大雾岭, 下过电白的博贺、澳内海、吴川的吉兆湾、雷州乌石、企水, 到过雷州、遂溪的古镇、访过徐闻著名的“菠萝的海”;海南的三亚、五指山;广西的桂平、陆川、北海涠洲岛、柳州金秀圣堂山、桂林漓江、龙脊梯田、猫儿山、花山、德天瀑布、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寨、三江侗寨、融水苗寨及中越边境各口岸;云南的富阳;贵州的黄果树、荔波大小七孔, 凯里苗寨, 从江芭沙、溶江侗寨;湖南湘西凤凰城;他们还走出过国门, 游下龙湾、逛河内。南瓜战激动的场面、侗大歌篝火晚会、百家宴的特色美食、乡村婚宴的美酒、简陋的乡村学校、山区儿童求学若渴的眼睛、吊脚楼里织娘的双手……精彩的瞬间都定格于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学生从不同视角, 多方位、多层次体会各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民俗风情, 领略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提高了对美的感受与洞察力及获取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摄影让学生将美与技术完美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

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摄影可以将生活原态记录下来, 将人们的想法阐述出来, 但远不意味着可以生搬硬套,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摄影的生命在于创新。时代需要富有想法与创意的摄影作品, 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艺术审美与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 并将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运用艺术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鉴赏能力是艺术创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学摄影首先要学会欣赏, “不会看照片的人, 永远拍摄不出好的照片”。海大影协十分重视“佳作欣赏”, 日常活动常请校内外的专业老师、报社记者、摄影家协会的老师做专题讲座, 选取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美学价值, 以一种“审美共识”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名家的作品往往使人有种视觉或心灵的震撼, 对他们的思维和创作方法多加理解,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习作点评”也是海大影协常做的功课, 学生日常的习作及采风活动的“作业”他们以作品分享会的形式, 师生聚在一起自由发表对摄影技术语言、表现手段的看法, 共同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多侧面、立体地了解及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 潜移默化中培养创作思维, 提高摄影创作水平。

实践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有理论上的摄影技术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理论内化, 培养自然独特的洞察力及如何获取新颖的表现手段能力, 创新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海大影协参与了学校各项重大活动、学生社团活动, 举办摄影作品展、摄影比赛等, 让会员们学以致用, 在实战中练兵, 不仅提高了学习摄影的积极性、社团的活动效率, 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 还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 部分解决了社团经费困难等问题。影协的采风活动, 既有大自然壮美景观, 又有对细微事物的全新诠释, 赋予崭新的意义, 细致的观察与实践体验不断成就富有创意的作品。

三、摄影社团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摄影艺术的综合性较强, 涉及面广, 不仅要学习摄影理论、摄影技术、摄影技巧、摄影艺术, 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摄影可以从众多的现代艺术中吸取养分, 充分借鉴绘画、雕塑、行为等造型艺术的手法和风格融入到摄影艺术中, 也可以在文学诗歌、民族历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中得到熏陶, 从而拓展摄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与表现手法。当学生把对摄影的兴趣变成一种自觉的爱好时, 终生受益, 其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 或有趣或沉重或悲痛或愤怒, 往往不只是感官的愉悦或内心的撼动, 有时还关乎整个国家、一个时代变革的真实写照, 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海大影协”是于1983年12月9日 (为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直接组织成立的一个学生社团。30多年来, 会员来了一届又一届, 走了一批又一批, 几年的共同生活使会员们对协会有了“家”的感觉, 多少会员毕业后仍恋恋不舍, 时常关注这个家的发展, 捐款支持这个家的运作, 因为在这个家里, 他们曾经上好了迈进社会的人生第一课。

在这个家中, 他们习得了一技之长, 毕业后, 摄影有的成了自己热爱的职业, 有的创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而大多数都成了终生相伴的志趣。

在这个家中, 他们有机会参与了许多活动, 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开展摄影学习、参加市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活动、策划组织湛江市各高校摄影联展、大中专院校优秀作品展及抓拍比赛等;积极配合学校党委、校团委、校工会、校学生会的工作, 义务为兄弟社团服务。社会调查、“三下乡”、科技扶贫、义务支教等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创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展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节假日的采风活动, 采风线路、拍摄点、车辆、人员、食宿、安全、医药、文娱等均安排得井井有条得、细致周到。在山里艰苦的条件中, 他们首想到的是照顾老师、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已毕业的老会员住条件稍好的地方, 床位不够时则宁愿两三人挤一张床也让老师们睡好, 吃饭桌椅不够时, 也让老师们先吃, 上下山时也分配同学照顾好年纪大的老师, 这种做法、这种精神新老会员一届届传承, 成了协会这个家的精神财富。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就是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并凝成这个社团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家中, 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打开了另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口。网站加强了新老会员的联系、交流, 共同分析摄影作品及分享摄影心得, 网站在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校际之间起到了传播、沟通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 Photo Fans.net被誉为粤西和高校最好的摄影网站之一, 成为学校风采的亮点。

四、结语

摄影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涵盖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反映校园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和氛围, 以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体现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照, 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觉, 具有文字无法表达的独特魅力。摄影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 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在摄影协会这样的学生社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刘萍, 宁永琴.摄影教学中媒介素养的培养[J].新闻界, 2007 (6) :168-169.

[2]王传东.创意摄影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孙钢军.摄影艺术与鉴赏[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常法武.新闻摄影要有“五创”意识[J].新闻爱好者, 2011 (3) :30-31.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5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言文学重点包括文学史、语言学和文论。汉语言不仅能够维系中国的统一,而且能够传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传统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大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独特的韵味赋予了传统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因为汉语言文学发挥它的作用,使得传统茶文化不断传播开来。在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传统茶文化也随之改变,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传统茶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汉语言文学在时代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把很多传统文化宣扬开来。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中国是以汉语作为其标准语言的国家,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内容。汉语言文学就是以汉语学习为核心的一门学科,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也得以发扬壮大。汉语言文学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和传统茶文化的特性将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播的作用进行一个分析。

1发展历程

1.1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国是以汉语为标准语言的国家,我国从一百多年前就开设汉语言文学。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我国的汉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培养它所需要的从业机关人员,而非培养具有良好汉语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汉语言文学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少的变革,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经过历史的风雨洗礼,汉语言文学的形态特征已经形成。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作品也开始流行起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也越来越有它独特的价值。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经了沧桑与曲折,也拥有过辉煌和灿烂。汉语言文学在没落的时代里记录了最黑暗的故事,在最美好的日子里叙写了最荣耀的篇章。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浓缩。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而且是我们民族灵魂的象征。

1.2传统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丰富,其中包括传统茶文化、戏曲文化、京剧文化等等。传统茶文化当中又蕴含许多珍贵的文化元素,包括采摘茶叶的相关内容,泡茶的相关流程,与茶有关的典故传说,以茶为题吟诗作赋,茶具的挑选,关于茶的品鉴......与茶有关的文化自几千年起就有,茶与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种类的茶,但在中国茶不仅是供人饮用的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之一[1]。

2赏析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相关的内容

2.1古代咏茶词的`内容

历史上不乏名人写下关于茶的诗文,关于茶的诗书典籍数不胜数。宋朝时,许多文人墨客饮茶会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中写道:恰如灯下,古人万里,归来对影。词人在独自一人独立与稀疏光影之中,喝了茶之后的情绪类似于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用语言来表达,只有饮者才能体会这其中的滋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有此番对于茶饮的赞誉。同样是与黄庭坚并称为宋代大书法家的米芾也写过许多关于茶叶的词句。他曾写过一篇《满庭芳咏茶》里面有许多文字都在刻画沏茶时的优美画卷,细腻传神地再现煮茶的各道工序,沏茶时的火候以及用以沏茶的泉水的清澈透亮,都通过词句展现出来。这不失为一首极有情韵的咏茶词。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意境丰富内容细致意蕴悠长的咏茶词,这些汉语言文学作品都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2]。

2.2近现代咏茶作品

中国著名人民艺术家老舍有一篇代表作叫做《茶馆》,这部作品看似是一篇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但实则续写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情况,茶馆见证了时代的革命,这部汉语言文学作品也为中国传统的休闲活动做了宣传,因为这部作品的推广,许多现代人又对茶馆的休闲氛围更感到新奇。作家林清玄写了一本名为《非常茶非常道》的散文集,其中富含很多禅理。文章文字清雅,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睿智。这本书关于禅茶文化,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地讲故事,实则故事蕴含深刻意义。

3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3.1汉语言文学与传统的关联

从汉语出现到现在,汉语言文学作品已经多得数不胜数,汉语言文学涉及的方面广博,与传统文化也联系密切。古代文学作品到当今的社会中也依旧被人们熟知,很多名家的作品都被作为汉语言文学作品展示在大众面前。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壮大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推广,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观念都以不同的形式被记录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

3.2汉语言文学发挥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文学史、语言学等等,汉语言文学中有不同风格流派,导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新的思想观念会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对于启发民智有一定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作品也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社会现象,笔者会有隐晦的角度去揭露时代的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起到重要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具有艺术性,在语言表达方面达到了艺术感染力强的效果,所以某些时候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大众的情操。汉语言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它具有传播作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或者是针对性的文学评论都以不同传播媒介传播散布,涉及面广泛,所以很多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传统文化、政治理念、文学概念等等都因为汉语言文学得到发展。

3.3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形式。茶文化在中国不仅代表着物质文化也代表着精神文化,许多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都被人们认可和重视。自古时候起就有关于茶的诗词歌赋问世,茶文化中的茶不仅只代表饮食文化上的一大元素,更是上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茶的清热解毒功效被世人公认,但在中国它如同精神的调节器一般,历代文人墨客都饮茶作赋。我们在传承茶文化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其他国家诸如日韩两国对于茶文化的发展传承,很多都是从大众媒体上看到其他国家的茶文化发展;但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去了解它的意义内涵所在就要了解它的来源和它历经的风雨历程。如今的中国人对于传统茶文化应该不算陌生,至少说到饮茶,不管什么年龄的人多少都会了解它的内在含义[3]。因为从小学开始接触的古诗文就讲述了茶的相关知识,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作品中都会以茶叙理,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同的茶叶种类,开始意识到品茶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开始了解不同的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茶的滋味的品鉴。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的语言表达习惯也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在汉语言文字追求典雅大气的时期,茶文化中出现了类似于斗茶、选茗等词汇,在汉语言文字表达趋向于简便易懂的情况下,饮茶文化中出现了泡茶、倒茶的这些表达习惯。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直接导致茶文化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证明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范围之广,这些词汇在相应的历史时期都在举国上下出现,并且被人们频繁使用。汉语言文学在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因为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记载使得传统的饮茶文明没有被人抛弃,也使得饮茶习惯一直被人们视为一大民族爱好。得益于汉语言的宣扬,才让传统茶文化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之后仍然存留于世界民族之林。

4结语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它的语言文字和它的传统文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传统茶文化甚至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汉语言文学为传统文化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本民族的后继者,也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到世界的范围内。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一大艺术特色,它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如今的网络环境推动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途径被拓宽开来,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作用,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军亚.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G].汉语言文学.(12):53-55.

[2]王艳.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G].汉语言文学.2016(2):67-69.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6

当摄影具有商业化目的时,即为商业摄影,珠宝首饰摄影就属于商业摄影的一个内容。在珠宝首饰营销策划中,每当制作质保品牌的宣传画册或是宣传海报时,都需要借助商业摄影来表现首饰的色彩和材质,给消费者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首饰的商业价值。近年来,我国首饰网购发展迅速,消费者仅靠网络上的珠宝摄影图片及文字叙述来考虑是否值得购买该产品。由此可见,首饰商业摄影已成为表现珠宝首饰特质的重要手段,它在首饰品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商业摄影对珠宝首饰品牌在网络销售中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饰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商家都在首饰营销过程中积极推广自己的品牌产品,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布首饰形象广告是宣传首饰品牌的重要手段,首饰摄影的良好视觉效果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视觉冲击效果,加深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印象,有助于品牌的建立。

首饰摄影能运用视觉语言来传播珠宝品牌信息,在首饰推广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主要发挥着以下作用:

(一)图像真实生动,增加消费者信赖感

首饰商业摄影是以珠宝首饰为表现对象,并将其形态以摄影镜头记录到胶片上的一种特殊的图像表现手法。事实上,摄影本身就具有真实性效果,它能以不同的拍摄手段和方式为消费者真实反映首饰的形态特征,使消费者能够通过观看摄影图片来切实感受到首饰的瑰丽,营造艺术美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商业摄影将企业的首饰真实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增加消费者对首饰的信赖感,从而促使产品能在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下快速传播和流通,促进首饰品牌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商业摄影能在首饰品牌推广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视觉体验,增加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信赖感。

(二)摄影方便快捷,宣传时效性强

首饰行业竞争激烈,在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以后,就要及时开展首饰的广告宣传工作。由于首饰设计追求新颖时尚,因此,往往新一款首饰设计成品就要求即时生产及宣传,广告宣传慢一步就可能会造成首饰设计创意泄露,被他人抢占商机,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商业摄影可以及时将一件设计新颖、外观时尚的首饰以摄像、图片等形式在市场上推广和促销,满足珠宝企业快速促销、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进一步巩固首饰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登载媒体广泛,消费者获取方便

就目前而言,许多媒体都能登载广告摄影作品,不论是报纸杂志、网络新闻、灯箱路牌、影视广告,还是宣传画册、广告招贴、展会展览,都可以作为首饰促销宣传的媒介,同时结合数码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优化珠宝首饰的摄影作品,为消费者提供最生动鲜明的摄影作品。现代化媒体的出现能加强珠宝首饰的表现力,能够高效呈现首饰的精致外观,满足消费者心中的审美需求。首饰商业摄影作品登载媒体广泛,能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销售信息,便于消费者及时了解首饰信息,为消费者树立良好的珠宝企业形象。

(四)形式新颖独特,吸引消费者注意

当广告摄影的画面在人们的视线中频繁出现,当视觉接触的频率越高,人们脑海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品牌形象,随着时间的积累,广告摄影的个性画面就会成为该品牌的重要标识。首饰商业摄影所传达的视觉效果最终的作用对象是消费者,它能满足消费者对首饰材质、外观的认同感。优质的首饰商业摄影作品,是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好方式,它以形象生动、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注意,深刻表达首饰的产品特性,以表现首饰的外观形态美去透视消费者内心深层次追求的美,真正实现艺术美与商业化的统一。此外,新颖独特的首饰商业摄影,能带动消费者的想象力、审美性和情感波动,引导消费者对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束语

商业摄影是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它以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去吸引消费者注意,在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大大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感,促进品牌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我们应在首饰品牌推广过程中积极应用商业摄影手法,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岑长庆.珠宝首饰美学营销研究[J].商业经济,2013(10):66-68.

[2]李田.首饰摄影的文化再现与表达[J].上海工艺美术,2011(2):70-71.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7

关键词:红色文艺,引领青年,作用

人是有意识能动性的, 不可能像录像机一样, 将历史完全的真实的展现在后人的面前, 只有通过记录的方式才能将“部分真实”写入到文本之中。文学家的“故事”, 偏向于将历史原貌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 文学成为写作主体的一种时代变化下的精神审美表达方式。因此, 所谓“历史真实的写照或再现”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能说是对于历史的不完全的反照, 绝大多数是真实呈现的, 但是, 总有那么一块用显微镜才能看出来的小小偏差。文学就像是历史呐喊出的回声, 经某种物理作用而迅速传播, 同时又与历史继而发出的声音相夹杂着, 共生而在, 彼此环绕。文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关照也就有了极其重要的探讨意义与挖掘价值。同时, 也为研究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反作用提供了合理性。

1 政治影响下的革命文学实践

1 革命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选择, 有着其必然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政治立场的对立性, 导致两种思想指导下, 文学审美方式的差异化。西方思想在晚清大量传入中国, 同时, 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 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 更加深入的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由学生发起, 工人扩大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拉开序幕。“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学生运动的开展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随之, 早期共产党人, 邓中夏、蒋光慈、肖楚女等, 开始带动新文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等文章批判了新文学的资产阶级倾向的错误, 把“五四”文学批判成“资产阶级文学”。同时, 他们提出“以文学为工具”,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刊物《先驱》的“革命文学”栏目, 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决议———“使文艺无产阶级化”的一种变相的传承。

无产阶级革命所引发的极其深刻的历史动迁, 引领了这个时代整个群体的思考方式的变更和价值观的转向。“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 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 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 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 进行文学写作, 也就是说, 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1在这种政治变革的影响和文学思潮的带动之下, 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和鼓励之下, 青年革命文学作家异军突起, 革命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在这些青年作家的笔下, 宏大叙事被提上文学舞台。一方面受苏联无产阶级政党影响下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一方面受中国政治主体变革的影响, 以及青年作者自身强烈的“革命成功”的心态催化下, 革命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向“史诗般”的恢宏叙事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 于1923年改为《中国青年》, 成为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中国青年》具有鲜明的红色背景, 它所倡导和鼓舞的“红色时尚”在引导文青年群体关心社会现实, 紧密团结工农群众, 投身革命斗争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宣传效应和积极作用。与具有恢弘叙事的革命文学小说相呼应, 在党团号召下, 引领和教育青年不断克服自身弱点, 投身革命, 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2 革命文学中党、团对青年的引领和教育的美学范例

革命文学强调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工具。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接的配合起来”“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2文学成为时代精神的宣传单, 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传声筒, 引领着一代青年的成长。

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贺敬之《雷锋之歌》、一声的《奴隶们的誓言》等等革命文学作品中足以显现。这些作品将现实生活人物书写在小说之中, 融入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实际, 歌颂党的领导, 歌颂党群一体, 推翻封建束缚和资本主义侵略的双重枷锁, 这给当时的革命文艺注入了生命活力。在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双重束缚之下, 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极大地鼓舞了迷茫中的国民大众, 尤其是迷茫中的青年知识分子, 使他们找到了振兴中华的信心和方向, 找到了内心的希望, 为革命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他们纷纷加入中国共青团, 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后备军。随着思想的日渐成熟, 革命斗争经验的日渐丰富, 他们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革命成功的重要功臣。无产阶级政党,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功掌权, 平等、自由、民主、人民当家作主……这种思想经广泛传播, 已逐渐深入民心, 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积极踊跃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 党领导下的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写的文章, 一方面是自身个人情感体验的书写, 将个人成长经历融入作品之中, 抒发对革命的无限热情与必胜信心;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真实写照, 将革命斗争化为写作背景, 把个人成长过程置于革命发展的大环境之下, 以点带面, 小中见大。另外, 这也可以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文艺方针、路线的一种文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文艺的纲领, 那么, 革命文艺在其全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都是在演绎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精髓。这个精髓就是不断革命, 彻底革命, 与旧世界决裂, 建设全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3

党团建设对于青年的引领和教育成果是积极向上的, 将一个个迷茫中的知识分子引向革命的道路, 确立了人生的方向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历经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 成长为共产主义新人, 从而大大加快了革命胜利的前进步伐。

3 革命文学在引导青年方面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需要, 青年人无产阶级思想的深入, 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文学热情, 扩大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中国革命的出现推动了革命文学的产生, 革命文学又唤起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参加革命, 更好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五四”运动之后, 拥有强烈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的青年学生,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在历史的进程中显示出其强劲的推动作用, 而备受各种政治派别和社会组织的瞩目。他们都开始深刻地意识到青年学生力量的重要性, 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争取这股强劲有力的充满爱国激情的社会群体力量和政治资源。《中国青年》针对当时“读书救国”以及复古读经观念, 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学习方向给予引导。强调只有在中国的政治制度改变之下, 科技、文学、教育才能朝正确的方向迈进。青年的成长离不开文学宣传阵地, 对于当代中国, 切不可忽视文学的宣传作用, 这是有例可证的。

吉林市某银行党委、团委组织相关部门定期编发《员工天地》, 成为青年员工反映生活现状, 工作动态, 思想发展方向的有力阵地。有效的加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利于领导对不同岗位不同员工量身定制相关政策, 使普通员工紧密围绕在党团委身边, 形成凝聚的力量。其开展的集体“振兴农行, 激情穿越”文学宣传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好青年的工作注入了活力。同时, 组织青年员工以“扬雷锋精神, 展青春风采, 做新时代农行人”为主题, 到市区繁华的商业区开展咨询服务活动, 发放宣传手册, 介绍金融知识、农行新业务及理财新产品。还根据共青团中央制订的《企业青年思想引导大纲》 (试用版) 的有关内容及上级行的有关要求, 制订并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市分行青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对辖内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在宏观上对党的领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看法, 对本单位中心工作、个人发展前途等具体问题的看法开展调查, 为上级行做好《大纲》转化工作和制定出《青年思想引导手册》奠定基础, 充分展现了政治文本的导向作用下。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看, 从《中国青年》到现在的《党建》、《求是》和《人民日报》等, 一系列的文学期刊杂志, 反映了引领青年方面的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 也不能没有积极的文学。革命文学应该成为文学青年的自觉追求与实践。应该唤起一大批青年报效祖国, 从而为党团的组织建设做充分的思想准备, 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人才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革命文学的发展, 进而更好地引导一代青年走向美好的未来, 成为当代有特色的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1 雷世文.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J].天津社会科学, 2001 (1) .

22 蒋光慈《.失业以后》前言, 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M].北京:北新书局, 1930.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8

一、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学习英美文学这一重要的教育课程, 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而且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英美文学自从20世纪初进入大学课堂以来, 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然而, 非常遗憾的是, 在大多数应用型的高校里, 英美文学越来越边缘化, 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正因为这样, 英美文学课堂的质量变得很低, 再加上教学方法陈旧古板, 学生根本提不起来兴趣, 致使他们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一点用。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 就要将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通过原版电影的赏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有一种学习英美文学的新体验。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 我们接触和学习的一切新事物、新知识都是通过眼睛和耳朵传入我们大脑的。在原版电影中, 地道纯正的英语发音对学生学好英语极其重要。学生学好了英语, 当然就可以更好地学习英美文学。在目前的娱乐化时代里, 进行文字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影视阅读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或许, 实现英美文学经典继续延续辉煌的梦想只能借助于英文原版电影了。看电影似乎已经是一种时尚潮流, 很多大学生对电影有着很大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原版电影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学语言显得太过抽象, 同学们很难理解, 而电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门娱乐的视听语言课, 教师选择忠于文学原著的影视资料与文本相结合制成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由此可见, 原版电影间接地辅助了英美文学的教学。

电影具有“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吸引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对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英文原版电影是西方文化的博物馆。尽管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不是很长, 但是它对经典英美文学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课程中, 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原版电影, 那么学习效果将会得到大大提升。原版电影有以下几点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补充和解释非本土文化, 深刻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英美国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一般都会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有的还将当地的民俗风情融入其中。原版电影正好把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供给了我们, 其非本土文化内容的补充和解释, 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去正确的理解原作。例如, 通过看《威尼斯商人》, 我们知道了犹太人夏洛克头上要戴上红帽子的原因;在看《乱世佳人》的时候, 我们对美国的南北战争有了了解。电影给我们提供了直接而且形象的环境, 这样一来, 学生便可以更加深层的体会其文化内涵。

(二) 通过电影的视听觉冲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看过英美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 英美文学作品的篇幅一般都是很长的, 阅读起来既费时间又耗精力。除此之外, 由于文化的差异, 文章中有些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但是, 电影却能在很短的规定时间内把所有事情叙述得淋漓尽致, 而且将情节安排的非常紧凑, 逻辑性很强。影视作品强调视觉效果, 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 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宏伟的战争场面, 以及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直接丰富的表现出来。许多学生对电影都很感兴趣, 在他们看来, 电影是一门很容易懂的视听语言课, 不像文学语言那么抽象, 难以理解。看了电影, 听了老师的讲解, 一定会有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及作家产生兴趣,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美文学。当学生带着具体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来阅读文本时, 无意中就增强了对原作的理解。

(三) 观看与作家经历有关的视频, 加深学生对其人生及作品背景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教师只能对作家的生平和作品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实际上, 很多英美文学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道路都是很丰富而且曲折的。坎坷的生活、深刻的爱情都有可能对其一生的创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他们生平中的点点滴滴,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容。例如,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晚年撰写的《自传》一书改编而成的电影《艰苦岁月》, 就把马克•吐温成长历程的艰辛与坎坷忠实的再现了出来;在讲述了莎士比亚的爱情和创作生活的电影《莎翁情史》中, 还可以看到昔日剧院的环境和演出的模式;电影《时时刻刻》是根据女作家伍尔夫和她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爱情与战争》总结了海明威一生中“爱情与战争”这两种最重要的东西。综上所述, 电影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提供给我们形象的资料, 将作家一生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再现出来。除此之外, 电影中还能把作家所处时代的建筑、服饰等我们在阅读原作中无法得知的地理民俗风貌准确的表现出来。

四、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由上文可知, 通过电影内容给学生提供英美国家的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情况, 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 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 在当前的情况下, 能否将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来呢?

从客观方面来讲, 近几年以来, 日益增强的网络化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接触英文电影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大量的英文电影资源, 如果对于某一文学作品不是很理解, 而文学语言又很抽象, 那么我们就可以重复观赏这一文学作品所对应的电影, 直到可以很好地消化和理解。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 以前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学生可以得到对原著更好地理解, 从而有助于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同时, 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把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中电影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上来。可以看出,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电影用于文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法和充足的硬件条件。

从主观方面来讲, 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老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的研究生, 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进行原版电影教学必然毫无压力。重要的是要加其强责任心, 不能把英美文学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众所周知,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是大三才开始学习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如果再经过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训练, 那么学生欣赏原版电影自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英美文学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英文原版电影里的语言都是标准的、地道的英语, 通过欣赏这些电影, 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 增强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五、结语

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将电影和文学结合起来, 不仅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辅助作用是有很多优势的, 但是它还是取代不了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原版电影同文学原作相比, 不论是叙事还是思想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也就决定了原版电影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辅助的地位。在利用原版电影辅助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其各自的精华来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摘要:目前, 如何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英美文学课堂中恰当的使用英文原版电影, 不仅能提升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 而且也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点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原版电影,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吕丽塔.名著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

[2]陈陵娣.利用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J].电影文学, 2009 (12) .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9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文学讲座有利于同学们积累文学知识,并在讲座者设计内容的引导下,他们能够形成一种思考问题与整合知识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与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文学讲座可以改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他们知识的层面,丰富他们思考问题的层次,从单一转变为多元化。如同学讲《三国演义》,其中提到了目录的趣味性 , 书中目录 多次使用“三”字,如“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三气周瑜”等等,这让人不禁感到好奇。当然一些章回体小说的目录都是值得大家去研究与关注的,如《红楼梦》中的目录,就有很多专家提到其中的玄机。此外,讲座者还提到了刘备的外貌与人物行为,刘备臂展很长,似猿,几乎可以垂到地上,刘备在赵云从万军中将阿斗救出后,为了表示对赵云的感激,刘备将阿斗扔到了地上,其实完全是放到地上的,阿斗是不会受伤的,表现了刘备可能存在虚伪的收买人心的一面,这些关注点为同学们阅读书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促进他们关注文本自身,激发好奇心,进而扩展阅读量。

文学讲座丰富新颖的设计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如某生讲《世说新语》,她从《世说新语》中的几个人物出发,首先介绍了阮籍,他的外号被命名为“拆迁办主任”,因为阮籍为人耿 直,他到任之后就把府廨的院墙拆除了,因为他说只有见不得人的事才会遮遮掩掩,拆了就什么都一目了然了。她还点明阮籍饮酒与其内心的焦虑、孤独有关,他为了逃避司马昭的求亲而烂醉两个月,最终摆脱了 这场“政治 婚姻”。还有阮籍的纯孝与“翻白眼”,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对于魏晋时期名人风范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还介绍了嵇康这个知名人物,说他是最性感的铁匠,介绍了嵇康的为人以及癖好,又介绍了几个与嵇康有关的人物,如向秀、山涛、钟会等人,特别是钟会与嵇康之间 的爱与恨的 纠葛 ,让同学们看到了 人性的复杂。讲座者巧妙地将魏晋时的文化制度与人物轶事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魏晋时期人物的风流与怪诞的行为给同学们的审美视野带来了全新的冲击。

二.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讲座的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方面较为广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可供学生自己筛选。有的同学会选择一些文学家来讲解,并选择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作为媒介;也有的同学会讲一些文学现象,这些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品尝到了不同的文学佳肴。例如有同学讲《红楼梦》,他对《红楼梦》的阅读与研究比较全面丰富,喜欢脂砚斋本的红楼,还看了不少红学大家的评论,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理解作品人物有很大的帮助。讲座时,他选择了妙玉和秦可卿两个与贾家相关不大的特殊人物入手,但又涉及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如妙玉的富有与清高,对待贾府人物与刘姥姥的天壤之别;秦可卿的地位与贾府对于她的敬重,让人对她的身世充满了疑问,这些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去阅读《红楼》的兴趣。还有的同学讲到林徽因、龙应台等作家,讲解她们的身世,顺便提到了她们的一些作品,让同学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作家会创作这些作品,也有助于他们研究人的生存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现象的讲解,往往对于学生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浪潮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时代往往受到相同的思潮影响,很多文学家都有着相似的创作历程与风格。对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体会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的同学讲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到了雪莱、拜伦、济慈三个浪漫主义诗人,主要围绕他们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内容。此外,三个人物传奇的经历,让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传奇与浪漫气息,同学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能够很好地体会他们在作品中所融入的情感了。总 之,形式多样 的讲座,拓展了同学们阅读的视野,改变了他们阅读容量处于“井底之蛙”的现状,也让他们对于文学生态有一个较基本的认知,能够培养他们阅读的探究能力,实现阅读质的飞越。

三.加深文本的思考力度

文本阅读往往有一定的隐晦性,很多内容的解读需要一定的阅历与文学鉴赏功底,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一种语感。同学们的文学讲座很多都会涉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这些人物生平经历往往也会影响 文本的内容与 风格,对于同学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有同学做了韩寒的讲座,除了韩寒的文学造诣以外,还提到了他犀利的文学风格,这与他自身的经历与性格有一定的联系,他高一就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后又因“新概念”作文而一炮走红,除了大家熟知的与他有关的文学方面的内容,他还经常在博客上针对一些社会不合理及丑陋的现象予以尖刻地批判。韩寒在《1988》中,通过丁丁哥哥来反映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还隐晦提到了有关1989年六四学潮的映射,这让同学们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体会到了一种人文精神。

不同的读书角度往往会对学生的思考有不同的影响,良性的阅读视角会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有些作品同学们或许已经读得厌烦了,或者已经放置许久了,而听了同学们的讲座,又让他对文本有了新的认 识。如某同 学讲《西游记》,他提出了大家都未仔细注意的内容,他问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可否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个大家不易想到的细节,讲座者则从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六耳猕猴与孙悟空的本领的比较,还提到了如来对孙悟空的态度等方面,证明六耳猕猴可能只是孙悟空的一根毫毛。他还引出如来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如来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他分析了如来与菩提祖师两个人物的性格及生活的环境,两者出奇的形似,证明了如来与菩提老祖是一个人物,这就让很多故事情节可以被充分理解了,也让故事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了。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对于《西游记》中人物的思考也变得更加深刻了,人物也充满了血肉,而不再仅仅是看热闹了。

文学对摄影的作用论文 篇10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现阶段,中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纪律观点淡化现象。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获得仅仅来源于有限的课堂传授和偶得的社会反面教材,缺少系统的习得;纪律观点也不像企业员工培训一样,有清晰的步骤和有效的招数,虽然可能有象征性的开学第一课讲话,可能有“文化立校”的制度手册,但是学生往往鲜有认知,基本上都是先有行为过错,后有诫勉谈话,有的甚至是纪律处分等。

(2) 现阶段,中学生存在价值观念含糊,价值判断淡化现象。不同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导致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 具有不同价值观判断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有的甚至与学校大力倡导的德育标准背道而驰,使得本就缺乏道德研判能力的学生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中。

(3) 现阶段,中学生存在道德堤坝滑坡,心理品质脆弱现象。物质文明发达不能掩盖精神文明缺钙;身体“大厦”庞大不能替代心理“框架”坚实。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 当下学生消费观念畸形,比吃比穿比玩的现象屡禁不止,事实上也不是禁止就能解决问题的;团结友爱、艰苦朴素、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不翼而飞,代之以动辄吵嘴斗殴,相互猜忌,个体娘化、脆弱、多疑、恐惧、猥琐、畏缩等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二.文学读物对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面对新问题,研究新办法。以文学读物为抓手,从优质文本选择、优良主题萃取、优秀章节体认等角度浸润、渗透、影响学生,不失为一种操作简便、润物无声的方法。俗话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是人成长过程获得认知,习得知识的必经途径,学生阶段,培养人的读书习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1) 文学能够夯实学生的价值根基,养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潜质。教育培养人是一项长期工程,要着眼长远,要从容长进。学生没有跨入社会 ,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往往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错误性,被表面现象所蒙骗,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掘文学读物的积极主题,用最生动的故事去阐述社会的复杂性,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培养思维品质。比如说,中学语文文言文里有很多关于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的篇章,教学时为我所用,积极引导,让学生把这些传统道德因子内化在自身修养的路上。

(2) 文学能够使学生明白事理, 促进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深化,弥补学生在道德判断方面的缺失。从语言学科必读篇目入手,如英语课文 《鲁滨逊漂流记》 里主人公以超乎寻常的勇毅,把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一一征服,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鲁滨逊身上体现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敢于冒险的“硬汉子”的品质;还有一篇关于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分析,通过和学生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养成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进而养成关注人类生存质态的环保意识。

(3) 文学能够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踊跃参与思维再创造。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其中学生将德育要求不断内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我经常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一个卓越的建筑师,建筑设计家。文学是凝练的艺术样式, 文学创造的过程是作家思想沉淀的过程,阅读文学读物就是对文学生成过程的体认,读者通过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作家提炼加工素材的艰辛,感悟作品主题,阅读的过程就是德育浸润的过程。因此,提高文学读物的阅读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能接受德育教化,以文化人,化文成人,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上一篇:学校管理中的制度问题下一篇:东方红·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