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影响因素

2024-09-27

收益影响因素(精选11篇)

收益影响因素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对畜产品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从而推动了畜牧业迅速蓬勃的发展。以养猪业为例, 如今的养猪行业, 大家都似乎似醒非醒, 每个人对养猪行业的看法各有不同, 新投入养猪行业的人看到的是目前的行情大好, 而专业养猪的人却本着“做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无法对今后的行情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 因为他们见到了养猪行情太多的起与落。针对目前的养猪现状, 外行业新建猪场投资规模巨大, 从几百万到上亿元的比比皆是, 这些投资者主要是看到养猪可以赚钱, 然后就把自己的资金用来发展养猪业, 也有的投资者是根据国家对养猪业的补贴政策, 自己先拿出部分资金然后申请国家扶持,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非常多见,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 我国的养猪业规模化程度必将逐步提高, 而同时也将导致散养户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在目前全国畜牧业规模化大发展的前提下, 养殖业者理应掌握影响收益的几大因素, 从而更好地结合市场行情调整生产方向, 保证在养殖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影响养殖业者收益的因素包括饲料成本、饲养方式、疫病控制、动物生长发育规律以及进出口贸易五大方面。

1 饲料成本决定养殖者效益

饲料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80%, 当豆饼、玉米、小麦等价格较低时, 养猪、养鸡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增加, 而当饲料价格上涨时就会造成养殖成本增加, 引起养殖业效益降低甚至亏损。随着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程度增强,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这给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通过畜牧业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畜产品, 饲料价格直接影响到养殖业者的收益。近三年来, 玉米价格上涨50%, 豆粕价格上涨40%, 氢钙价格上涨300%, 其他添加剂价格也不同程度的上涨, 这就导致养猪业者的收益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降低饲料成本、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够使养猪场获得效益, 而依然按照以往的饲养方式就会导致亏损。

2 科学的饲养方式保证养殖者的收益

优良品种、合理营养、适宜环境和疫病控制等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利于畜禽生产性能的全面发挥, 增加畜产品的产量。不同的饲养方式, 饲养不同的品种, 养殖业者所获得的收益是完全不同的。养猪发达国家每头母猪年出栏肥猪24头, 而我国只有16头;发达国家肉猪出栏率180%, 而我国只是130%;发达国家存栏猪平均年产肉量154 kg, 而我国接近80 kg。如果我们养猪业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么我们的养猪业就不会亏损。

饲养方式和饲养水平不同, 造成养殖者的收益有所不同。

例如, 饲养1头母猪年需要1 000 kg饲料, 每头仔猪的饲料费用为162.5元 (2 600元/16头) , 如果达到国外水平则为108.3元 (2 600元/24头) ;饲养1头肥猪饲料成本, 从体重10 kg饲养到120 kg需饲料330 kg (2 500元/t) , 合计825元, 按照国外饲养水平需要275 kg饲料, 合计687.5元, 与国内相比减少137.5元。

外购仔猪成本为500元/头, 而自繁仔猪需要饲料费用212.5元 (162.5元+50元) , 国外水平为158.3元。人工、防疫、水电、猪舍折旧等未列入成本。

目前国内外购仔猪饲养肥猪, 饲料加仔猪成本1 325元 (825元+500元) , 肥猪市场价格11.6元/kg, 体重为120 kg的肥猪收入1 392元, 盈利67元;国内水平自繁仔猪成本1 037.5元 (825元+212.5元) , 盈利355.5元;国外水平外购仔猪成本1 187.5元 (687.5元+500元) , 盈利204.5元;国外水平自繁仔猪成本845.8元 (687.5元+158.3元) , 盈利646.2元。

3 控制疫病是保证养殖者收益的关键

控制疫病在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 在养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 不能忽视疫病这一非常态突发因素。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散养户对于疫病的担忧更加明显。尤其在高猪价下, 当仔猪价格非常高时, 疫病的发生意味着更大的损失。疫情放大了正常的养殖周期效应, 使得振幅更大。对疫病的担忧使得散养户补栏受到影响, 延缓了价格回落。散养户对于疫病的担忧更明显, 尤其在目前的高猪价下, 当仔猪价格在部分地区高达500元/头时, 疫病的发生意味着血本无归。散养户由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差, 更多的是在规模化养殖的带动下调节市场。但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从规模化养殖向健康化养殖转变过程中存在脱节, 不规范、不科学的养殖和管理给疫病以可乘之机。饲养管理的不规范、非健康化导致病原愈发复杂;而商品大流通环境使得疫病的扩散更加迅速, 波及范围更广;利润来自科学化的管理, 而防疫将伴随养殖周期全程。

4 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畜产品价格

多年来, 我国的畜产品市场一直不稳定, 养殖者的收益起伏不定, 很难预料。猪生产中存在的滞后性和市场价格表现的惯性是发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畜禽的生产性能的发挥都和其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 因而也影响其在市场中的价格和效益。猪、禽类等畜禽生产周期短、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就造成了其产品在市场中大起大落、波动明显的规律;牛、羊等草食家畜生产周期长、繁殖率较低, 所以牛、羊肉价格在市场中波动不明显, 价格较平稳。畜产品价格受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影响, 饲料蛋白质转化成可食蛋白质的效率 (g/100 g采食蛋白质) , 肉猪12.0, 肉牛6.0, 肉羊3.0, 肉鸡20.0, 牛奶23.0, 鸡蛋18.0。

5 进出口贸易对个别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

我国畜产品价格均比国际市场低, 但由于受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 能够出口的畜产品不多。扩大畜产品出口, 必将能使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如果能冲破“绿色壁垒”, 扩大出口, 必将能使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畜产品的价格受上述因素和其他地域差别、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形成了畜产品市场价格错综复杂的变动态势, 最终导致养殖者的收益变数极大, 畜产品的价格走势很难预测。要在养殖业中获取利润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系统实施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收益影响因素 篇2

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是企业或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它是评价和判断投资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依据,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参数。根据从不同角度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计算所需的基准收益率应有所不同。基准收益率的确定一般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

●  资金成本是为取得资金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筹资费和资金的使用费。筹资费是指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等,向银行贷款而支付的手续费等。资金的使用费是指因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使用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要向股东支付红利;使用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借入的资金,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等。

例题:下面属于资金成本中的筹资费的是(  )。

a、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

b、向银行贷款而支付的手续费

c、使用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向股东支付红利

d、使用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借入的资金,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

e、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

答案:a、b、e

分析:资金成本是为取得资金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筹资费和资金的使用费。筹资费是指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等,向银行贷款而支付的手续费等。资金的使用费是指因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使用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要向股东支付红利;使用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借入的资金,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等。

●  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拟建项目而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所能获得的最好收益。凡是技术经济活动都含有机会成本,如建厂占用耕地的代价是减少农业收入。机会成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货币形式表现的机会成本,如销售收入、利润等;由于利率大小决定货币的价格,采用不同的利率(贴现率)也表示货币的机会成本。应当看到机会成本是在方案外部形成的,它不可能反映在该方案财务上,必须通过工程经济分析人员的分析比较,才能确定项目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虽不是实际支出,但在工程经济分析时,应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认真考虑,有助于选择最优方案。

显然,基准收益率应不低于单位资金成本和单位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一要求可用下式表达:

ic≥i1=max{单位资金成本,单位投资机会成本}    (1z101038-1)

如项目完全由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时,可参考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可以理解为一种资金的机会成本;假如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贷款时,最低收益率不应低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或新筹集权益投资的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例题:下面关于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说法错误的是(  )。

a、资金成本是为取得资金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

b、资金成本主要包括筹资费和资金的使用费

c、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拟建项目而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所能获得的最好收益

d、无论资金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是实际支出

答案:d

分析:机会成本是在方案外部形成的,它不可能反映在该方案财务上,必须通过工程经济分析人员的分析比较,才能确定项目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虽不是实际支出,但在工程经济分析时,应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认真考虑,有助于选择最优方案。

(2)投资风险

在整个项目计算期内,存在着发生不利于项目的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变化难以预料,即投资者要冒着一定风险作决策。所以在确定基准收益率时,常以一个适当的风险贴补率i2来提高ic值。就是说,以一个较高的收益水平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风险越大,贴补率越高。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这里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常用通货膨胀率指标来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

在通货膨胀影响下,各种材料、设备、房屋、土地的价格以及人工费都会上升。在确定基准收益率时,应考虑这种影响,结合投入产出价格的选用决定对通货膨胀因素的处理。

综合以上分析,基准收益率可确定如下:

若项目现金流量是按当年价格预测估算的,则应以年通货膨胀率 修正 值。即:

总之,合理确定基准收益率,对于投资决策极为重要。确定基准收益率的基础是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投资风险和通货膨胀则是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

例题:确定基准收益率的基础是(  )。

a、资金成本

b、机会成本

c、投资风险

d、通货膨胀

e、基准折现率

答案:a、b

收益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会计收益;收益质量;影响因素;盈利分析;盈利评价指标

传统的盈利分析中,判断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如何,实用的指标是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这些指标从企业的收益现状出发,评价的是企业不同方面的盈利能力,但是这些评价指标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它们只关注到了收益的数量,却忽略了收益的质量,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传统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化的过程,没有动态表现企业会计收益的发展,所以这样的盈利评价指标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不真实、不准确的,有时还可能会对投资者起到误导的反作用。想要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要从企业会计收益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所以本文探讨了影响收益质量的会计因素。

一、企业收益质量的特征

(一)收益的真实性

收益的真实性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定收益的基础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同时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是对收益的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企业报告的收益是虚假的内容,那么不仅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给决策者,还会对其造成误导;二是尽量保证会计收益和真实收益(也就是经济学的收益)相接近,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改进目前现有的会计模式。

(二)收益的现金保障性

想要确认会计收益必须保证两个基础,权责发生制以及会计分期假设,这是某一会计期间配比了账面收入和账面费用的结果,是对可能增加的财富和应记现金净流入概念的体现,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增加的财富和实际的现金净流入,而想要真正体现出收益的实现,应记现金净流入就必须变成实际现金净流入。

(三)收益的持续性

目前“总括收益观”是企业在报告收益的时候采用的形式,不管是经常项目还是非经常项目,带来的收益都属于会计收益的范围,但是不同的收益构成项目在企业未来现金流向的预计方面,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有区别的。

(四)收益的安全性

在经济生活中,收益和风险普遍来说是对称的,投资者显然不愿意看到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的企业获得收益只有中等或者低等水平。企业面临着什么等级的风险,从表象上来看就是收益的稳定程度,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收益的稳定性就越低;面临的风险越小,收益的稳定性就越高。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企业的管理水平、资本结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以及成本性态等,这些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其稳定程度。

(五)收益的稳定性

企业收益水平基本的变动态势就是收益的稳定性,企业在某一时期内虽然收益水平很高,但是稳定性欠佳,那么说明经营状况也并不良好。稳定收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企业相邻的几个会计年度内,收益水平和平均水平线一直保持着比较近的距离;二是收益水平伴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上升。这两种情况中,利害关系人显然更愿意看到第二种。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收益项目的来源决定了收益的持续性,而由于经常性业务而产生的收益具有持续的特征,偶发交易就没有。收益的稳定性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企业商品的结构、企业业务结构、收支习性结构以及时效结构等。

二、影响收益质量的会计因素

(一)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

企业资产情况的水平影响收益质量的高低:一是企业资产的状况会对企业收益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二是收益质量不足会对因为净收益而增加的资产造成影响。资产的本质特征是给企业在未来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区分资产是否是劣质资产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具有这个特征。劣质资产最终会变成损失或者其他费用,降低企业受益,拉低收益的质量。例如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就会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带来影响,正是由于虚增了以前的收入才会导致这些应收账款的产生;又例如由于高估了当期收入而产生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待摊和递延项目,这些项目的金额都比较大,会降低未来的收益。

(二)收入质量

企业的主要营业利润来源是收入,这也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收入的质量水平和收益的质量水平之间是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收益质量高当期收入和现金流入之间的水平是保持同步的,而如果当期收入是以大量增长的应收账款为基础的话,收益质量就存在很大问题。在分析收入的时候,可以先排除关联收入和非正常收入,例如“非典”期间药品企业增长的收入就是非正常的,这样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和人为调节对收入分析工作带来影响。

(三)选择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使用的原则以及企业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遵照一系列的会计政策来进行收益的计算,而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在选择空间上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使用不同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后得出的收益也不会完全相同。例如存货的核算有两种方法,即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在物价变化的时候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收益也是有差异的,有时可能会在性质上都不相同,所以收益的质量会受到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影响。一般认为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更为有利,可以帮助收益质量提高,消除潜亏。

公司的会计政策和收益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持续而稳健,那么会计收益质量也会比较高,因为该政策在计量公司的会计收益的时候比较谨慎。投资者应该将会计政策的变更作为分析的重要方面,准确判断适用新的会计政策是不是会影响到收益质量。

(四)主营业务的鲜明性

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其中以经常性损益最为稳定和重要,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保障了企业“造血”功能的顺利实现。企业的经常性损益主要由主营业务提供,而企业的主营业务又是经常性重复产生的,所以经常性损益相对来说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而非经常损益则不同,其特点是偶发性和一次性,因此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贡献也并不具有稳定性。所以经常性损益在利润里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也可以说明盈利的稳定程度如何,在利润里经常性损益占比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稳定,如果经常性损益占比低,那么企业的营利能力就越不稳定。而和经常性损益密切相关的是企业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越优秀,经常性损益在利润中的贡献就越明显。所以一个企业如果具有非常突出的主营业务,那么也应该具有不错的收益质量。

(五)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造成了一种经济现象,销售变动率小于利润变动率,这种我们称之为营业杠杆,是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的一种反映。营业杠杆具有越大的系数,那么经营活动会具有越大的收益变化;大幅度的收益波动说明收益质量不高。一家企业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在遇到了经营困难的时候会选择支出资本化,对于收益的质量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负债融资产生的是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和企业利用债务实现融资的可能性是成反比的,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能再保持原有的增长率,对收益稳定性带来了损害;融资成本增加的一个表现就是较高的财务杠杆,也会降低收益质量,所以较高的财务杠杆同样会对收益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六)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收益的确定工作,对收益有着明显而直接的影响。例如我国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准则,原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新准则将其定义为“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这避免了一些企业以债务重组为借口按各自意愿达成协议,从而对盈余进行蓄意操纵,我国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因此也得到了保障和提高;又例如我国会计制度中有一条规定是“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通过压缩资产水分来对股份公司的收益质量进行提升。因此完善会计准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对会计收益质量起到改善的作用。

(七)审计报告带来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上市公司以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审计报告投资者在评价公司的会计收益质量的时候经常以此为依据。如果审计报告中有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等异常措辞,说明注册会计师在报表的内容上和公司管理层有所分歧,不能保证报表收益质量。如果审计报告比预定时间晚公布或者是审计人员出现了变动等,也有可能是公司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存在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对公司的收益质量可能会造成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丧失了独立性,那么他制作出来的审计报告也会向着有利于公司的方面,投资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关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企业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董佳宁,赵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会计收益质量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4,(6).

中小板公司每股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一、研究假设

由于“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每股净资产”,所以每股收益要受到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每股净资产的影响,除此以外,现金流量、发展能力等对每股收益也会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销售毛利率(GMR)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EPS)越高。

销售毛利是企业在扣除期间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之前的盈利额。销售毛利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弥补各项期间费用以后进而形成盈利。可见,在期间费用一定的情况下,销售毛利率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就越高。

假设2:存货周转率(ITR)和应收账款周转率(ARTR)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总体资产的周转速度。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投入等量的资产就能创造出更多的收入,或者说,创造等量的收入只需投入更少的资产。因此可以说,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3:资产负债率(ADR)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通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在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4:每股净资产(OEPS)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了在会计期末每一股份在公司账面上的价值,在公司权益净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某一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假设5:现金流量(NCFPS)越充足,企业的每股收益会越高。

这里说的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极其不稳定,所以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只考虑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能够满足现金流出量对现金的需求,那么经营活动的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就能有序顺畅地进行,这就为企业收益的提高奠定了资金基础。

假设6:销售增长率(GROS)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

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较高,说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强,在财务上表现为每股收益的提高。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东方财富网2010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软件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和Rversion 2.13.2。本文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57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2010年年报作为研究对象。

2.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到,随着每股收益的增加,平均资产负债率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平均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的销售毛利率、平均的销售增长率和平均的每股净资产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在不断地提高。平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却随着每股收益的变化呈现无规律的变动。

3. 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的是经过计算得到的每股收益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到了0.622;其次是销售毛利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销售增长率,相关系数依次为0.249、0.241和0.233。

4. 回归模型。

为深入分析影响每股收益的重要因素,依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将企业每股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为解释变量,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PSi=β0+β1GMRi+β2ITRi+β3ARTRi+β4ADRi+β5OEPSi+β6NCFPSi+β7GRSi+εi

式中:βx为回归系数,x=1,2,3,…,7;β0为回归常数;εi为随机误差项;i为“公司”。

5. 回归分析。

将样本数据代入Rversion 2.13.2软件,引入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每股净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等变量,对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进行拟合。

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R2为0.514 5,Adj.R2为0.508 5,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是比较强的。R2与Adj.R2之间相差不大,说明R2受自变量个数与样本规模之比(7:571)的影响较小,样本数量的选择适当。

6.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在表4中,F值为86.44,其显著性概率为0.000,远远小于5%,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7.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总体上看,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详见表5)。符合要求的显著性水平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每股净资产、销售增长率、销售毛利率、每股净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说明这些因素对于每股收益有较大的影响力。

注:-3.498e-01=-3.498×10-1,依次类推。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对中小板企业每股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得出如下结论:

1. 每股净资产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每股收益也可以通过“股东权益净利率×每股净资产”来计算,所以在股东权益净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高低就取决于每股净资产的大小,这种数学上的逻辑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检验。随着平均每股净资产的提高,平均每股收益也在不断地提高。579家样本公司中,每股收益在0~0.20之间的有63家公司,对应的平均每股净资产是2.41元;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有93家公司,对应的平均每股净资产达到了9.34元。

2. 销售增长率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高,说明企业产品处于成长期,其产品能够适销对路,能够不断地被市场所接收。

在579家样本公司中,除了13家公司每股收益为负数以外,剩余的566家公司的平均销售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中小板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具有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这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印证。

3. 销售毛利率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三个因素。

销售毛利率虽然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初级指标,但它能剔除不同所得税税率以及不同期间费用耗费水平所带来的不可比因素的影响,能直接体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而言,销售毛利率高的企业,最终的净利率会比较高。

4.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影响每股收益的第四个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充足,现金流入能够满足现金流出,那么企业的供应、生产及销售环节就能够顺畅,企业的盈利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在579家样本公司中,13家企业亏损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也为-0.13元,其他企业随着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加,每股收益也都在增长。2011年伴随着国家紧缩政策的出台,温州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就是经营现金流量不充足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的典型例证。

5. 资产负债率也是影响每股收益的一个因素。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每股收益与平均资产负债率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计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也为-0.186,这正好反映了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当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率低于借款利息率时,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使得每股收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作回归分析时却出现了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正相关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资产负债率与其他变量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与销售毛利率、销售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421、0.1811和-0.445 7,由于受到这几个变量的影响较大,从而改变了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的相关关系。

6. 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每股收益几乎没有影响。

从理论上讲,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投入等量的资金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产出更多的利润;或者说为获得等量的收入或利润只需要投入更少的资金。

本文实证分析却说明对中小板企业而言,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其每股收益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579家样本公司分布在52种行业中,行业属性不同,这两个周转率本身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是579家样本公司中,存货周转率最大的达到了6 056(002330,得利斯),最小的是0.4(002173,山下湖);应收账款周转率最大的是7 876(002110,三钢闽光),最小的是1.23(002227,奥特迅)。如此巨大的差异,使得在回归分析时出现了这两个周转率与每股收益不显著相关的状况。

7. 关于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建议。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要想提高每股收益,主要应该通过如下途径:一是通过降低股利支付比率的方式提高留存收益,从而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增长率。三是通过降低料、工、费来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不断地控制期间费用,从而提高净利率。四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现金预算,保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够流转顺畅,使供产销三大环节能够有序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唐现杰,丁华.公司财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收益影响因素 篇5

摘 要 全面收益观不仅将传统的会计收益纳入其中,而且引入了“其他全面收益”,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决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在我国推广全面收益观的条件也日益成熟。

关键词 全面收益观 公允价值 制约因素

一、全面收益观的内涵和特征

(一)全面收益的内涵

全面收益也称为综合收益。FASB认为,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与业主以外的主体之间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与传统的会计收益存在着本质区别。

(二)全面收益的特征

全面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收益既确认实际已产生的收益,也确认随资产、负债市价变化或预期价值变化而带来的收益。全面收益=传统会计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2.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对传统会计收益遵循的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等形成很大的挑战。

3.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会计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呈报的目标是向资产所有者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产所有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收益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4.全面收益观的计量取决于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把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作为收益确认的前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二、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但全面收益观在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体现,成为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之一。

(一)利得和损失的引入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的调整,引入了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但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要素。

利得和损失引入后,利润的计算范围相比传统会计收益更加广泛,利润的计算式可以表示为: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体现了利润的多种来源,也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

(二)公允价值的引入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委员会(IASC)已把公允价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运用于各项会计准则中。考虑到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在新准则中比较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新准则要求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价值变动单独反映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项目,使利润容纳了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体现了全面损益。

(三)新增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原来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出现,在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中,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成了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列披露的第四张财务报表,标志着我国财务报告向全面收益观改进迈出了一大步。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所有者权益本年增减变动金额包括本年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其他全面收益),体现了企业的全面收益。

(四)利润表的变动

新会计准则突破了传统利润确认原则的束缚,利润表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在营业利润中包含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未实现资产的利得和损失,使最终的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的内容,体现了全面收益观。净利润的含义与内容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三、我国引进全面收益表可能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利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其他全面收益,但时间只有三年多,远远比不上美国十几年的历史,而且附加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不是以全面收益表的形式单独列报,可能很少有人特别关注。要使全面收益观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还不高,要适应这一新概念特别是弄清楚它和利润的区别,还需要一段时间。

2.我国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已经使用多年,对现金流量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能否适应这一类似现金流量表格式的全面收益表和财务状况表,也是我国会计人员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3.虽然全面收益观通过将报表分为经营活动类、投资活动类、筹资活动类、非持续经营类和其他全面收益部分等几大类,对解决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等难以确认为是收入、费用还是利得、损失的部分是否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的争议有所帮助,而且主表中报告更细的分类也会有效地提高报表的决策有用性,但这些分类更多的是靠管理层的意见,这给管理层留下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4.“非持续经营类”这一概念及其列报方式在我国企业会计界是第一次出现,也是第一次单独列示,对引进这中列报方式可能需要会计人员花费一定时间来适应。

未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日渐成熟,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或许会成为会计实务中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会有很大提高。随着业务的增加,全面收益的项目也会不断增加,金额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报表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收益表是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应对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凌燕.推进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思考.会计之友.2008(6).

[2]李安迪.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看全面收益的理念.会计之友.2008(3).

农民工返乡创业收益影响因素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收益,Logistic模型

一、调查研究背景

湖南省、甘肃省分别作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在农民工返乡潮形成之后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技术培训、创业指导以及提供相关创业优惠条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拓展湖南省和甘肃省的农村地区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收益相关状况,我们选择湖南省和甘肃省为调查地,将其作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代表。具体情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县域范围:每个省我们选择5个代表县作为调查点,代表县的选择标准是:(1)农民工外出务工占当地劳动力30%以上;(2)农民工返乡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0%以上;(3)代表县的平均经济状况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全省县级的平均水平。湖南省的调查点是:望城县、浏阳市、双峰县、宁乡县和桂阳县。甘肃省的调查地点是:山丹县、白银县、甘谷县、民勤县和武山县。其中湖南省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3份,甘肃省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共访谈返乡创业农民工67人。

2.调查对象:一是当地政府部门,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镇政府等,主要采取访谈形式进行调查。二是返乡创业农民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形式;其中对返乡创业农民工问卷调查是通过各不同创业类型企业选择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当地的创业典型企业和个体商户。

3.调查主要内容: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个体特征情况主要为创业基本情况、创业收益情况和对创业环境的评价情况等内容。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分析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特征的分析

1. 性别年龄情况

在本次前往湖南省和甘肃省的样本调查中,男性受访者为315人,占45.45%,女性受访者为378人,占54.55%。受调查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情况为:平均年龄32岁,年龄跨度为20-55岁,其中20-24岁的占14.28%,25-29岁的占29.44%,30-34岁的占据19.48%,35-39岁的占19.48%,可见20-39岁这一年龄段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占据了82.68%,成为了返乡创业的主力军,而45岁以上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仅占5.63%。就湖南省和甘肃省对比来看,女性受访者都超过了50%,同时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上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31.54岁和32.6岁。见表1。

就男性和女性的农民工创业者年龄来看,两者有明显差别,男性返乡创业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5.47岁,女性为29.02岁。从年龄性别统计可以看出,30岁以下女性返乡创业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在35岁以上高年龄段女性创业者明显低于男性。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农民工自然生理和所从事不同职业以及家庭环境有一定联系。对于女性而言,30岁之前大多进入婚育年龄,外出务工人数减少故回乡创业者居多,而就男性而言,他们更多在外从事体力劳动,年龄较大感觉吃力再回乡创业。

2. 婚姻家庭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为已婚者,其比例为44.59%,其中有24.24%是夫妻共同创业。同时,亦有42.86%的返乡创业者是未婚者,离婚等其他情况者占据12.55%。同时,从农民工的子女情况来看,有54.69%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拥有子女,其中子女数为1-2人者占据比例49.49%,基本符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而无子女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有45.31%。具体情况详见表2。

由上表可看出湖南省和甘肃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婚姻情况有差异,湖南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已婚者居多,而甘肃省的状况正好相反其未婚者比已婚者较多,而且离异情况的农民工创业者比湖南省的多6.49%;从有无子女情况来看,甘肃省返乡创业者有子女和无子女人数的差异比湖南省的差异要高4.48%。故根据家庭环境状况来看,未婚者多为较年轻的农民工,而有离异状况的多为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已婚情况者则居中;拥有子女者家庭负担相对较重,能够承受的风险能力较弱,故两省的情况差异可能会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情况差异。

3.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受教育情况

农民工的受教育情况程度是衡量农民工素质的重要方面,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则意味着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对市场、技术以及风险等方面学习能力较强,即是创业者的重要社会资本。根据调查统计分析,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一般,85.28%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包括高中),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为48.4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工仅有4.33%,所占比例较少,但专科以上水平的农民工也仅为14.72%。见表3。

为了量化受教育程度,项目组以受教育年限代表其受教育程度,故一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的受教育年限为6、9、12、15年,则这次调查样本中的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1年,接近于高中毕业水平。其中湖南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7,高于甘肃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来说,湖南省的文化教育环境要优于甘肃省,故两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调查情况有所差异。

从性别来看,男性农民工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女性亦不同,统计发现男性返乡创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女性仅为9.38年。从农民工的性别与学历构成来看,初中学历女性返乡创业农民工明显高于男性,占据36.9%,而高中学历男性返乡创业农民工明显多于女性,占19.05%。据受访情况,湖南省和甘肃省农村普遍存在女性未读或未读完高中就外出务工的情况,而男性则多为读完高中就外出公务,这是由于农村中小农意识家庭所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男女性别在创业收益上的差异。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分析

1. 外出务工情况分析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见识广度和技术状况,从外出务工时间来看,外出务工为1-10年的农民工占据了80.95%,而外出务工长达20年以上者仅占3.03%,可见大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外务工的时间并不长,更有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半年时间左右就回乡进行自主创业;从其在外务工从事行业来看,有91%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57.57%和33.33%。其中制造业占据31.6%,建筑业占据25.97%,服务业占据24.24%,商业占据9.09%,其他占据9.09%。见表4。

从上表可见,在外出务工时间年份上湖南省和甘肃省的农民工外出时间分布没有明显差异,皆为外出年份越长,返乡创业者人数越少;而在外出从事行业分布方面有所不同,甘肃省返乡农民工在外务工时所从事行业为建筑业和制造业者最多,湖南省返乡农民工在外务工从事行业最多的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这三大行业则集中了大部分农民工,也基本反映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行业集中趋势。

2. 创业事业特征分析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事业特征主要从创业行业和创业规模方面分析,在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行业来看,66.82%的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15.59%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工为8.66%,而从事一系列如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占据8.95%。据对部分政府调查得知,已有当地政府如山丹县等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新兴产业的政策,且这种政策延伸发展是当地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趋势,其中湖南省的农民工和甘肃省农民工的创业行业分布差异不大,趋势一致。见表5。

根据调查问卷,用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代表创业规模。由上表创业规模分布看,样本整体的创业规模较小,61.62%创业农民工的劳动力投入仅为1-3人,其创业性质大部分为个体商户,而创业规模为100人以上的仅占5.48%,且据调查创业规模较大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大部分有政府的扶持。从返乡创业能提供的平均就业岗位数量来看,样本整体平均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则能够提供6.7个直接就业岗位,而湖南省平均一个返乡农民工能提供7.31个直接就业岗位,比甘肃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均多约1.4个直接就业岗位,故湖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平均创业规模比甘肃省创业规模略大。

3. 创业过程分析

根据创业学的创业历程分析,将创业过程分为创业项目的产生(即信息搜集)、创业项目的实施(即资金、人力等的投入)以及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三大部分。第一,从创业项目产生情况来看,创业项目产生来源位列第一的是返乡农民工自己的观察,主要从外出打工时的想法,占据53.54%,其次是农民工从亲戚朋友的建议中所得创业项目想法,且这种创业想法来源大部分的创业形式是合伙创业,所占比例为32.47%,同时有14%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的项目产生来源是通过政府扶持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中所得;第二,项目实施情况主要从资金投入渠道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有44.16%的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是自己外出务工积累所得,其次有较多的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来源不仅是自己务工积累,而且还有的是亲朋借款,占据比例为34.63%,而通过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来获得资金的创业农民工较少,分别为14.86%和6.35%;第三,从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来看,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所遇最大难题的是资金短缺问题,占46.46%,其次是创业环境不理想其中包括当地消费水平不高、房租房价较高、物流人流不够、公共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认为此类困难是其创业瓶颈的农民工占31.89%,而选择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为创业难题的返乡创业者为12.12%和9.52%。

可见政府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支持仍然较少,如创业项目开始的信息提供、创业中的资金扶持以及创业环境的不理想问等,这都凸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中政府的重要性。而从湖南省和甘肃省情况比较来看,农民工创业过程的分布情况相似,差异不明显。

(三)政策环境评价分析

由上分析可知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中从创业培训、资金投入、税收以及公共设施配备等方面影响到创业的收益,故调查组通过调查问卷真实获得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策环境评价情况,主要从创业手续办理复杂情况和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执行度情况分析。从创业过程中手续办理的情况来看,有66.67%的农民工认为返乡创业的手续办理情况并不复杂,依然有33.33%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创业过程中的手续办理非常复杂,可见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办理创业手续时仍有不规范、不统一现象存在。从各地政府在出台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执行情况看,整体政府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仅有50.22%的返乡农民工认为政府政策都完全执行或部分执行了,有41.13%农民工认为政策完全没有执行,且有8.66%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并不知道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情况,这说明当地政府政策的执行度并不高。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访谈调查,大部分农民工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条款都有所了解或已经受益,但仍有部分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政策条款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没有听说,甚至有部分农民工创业者认为某些政策仅为摆设,并没有落实到真正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两省情况比较而言,湖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对当地政府政策环境评价比甘肃省政策环境要略好,手续复杂程度较低,政府出台的利好农民工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好。见表6。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湖南省及甘肃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整体情况的统计分析,调查组认为农民工创业收益受微观层面上的个人因素、中观层面上的创业过程因素以及宏观上的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见图1。

在本研究中,因行业分布比较局限,不方便量化处理故不考虑创业行业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包括:(1)性别,为虚拟变量(男=1);(2)年龄,为定距变量;(3)受教育程度,通过受教育年限表示,为定距变量。创业环境因素则包括:(1)外出经验,用返乡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限表示,为定距变量;(2)创业经验,为虚拟变量,用是否第一次创业表示(有过创业经验=1);(3)资金投入,为定距变量;(4)人力投入,仅用劳动力数量表示,为定距变量。第三方面政策环境则用手续复杂程度表示政策环境的好坏,为虚拟变量(手续不复杂=1)。模型结果

据Logistic模型要求选取上述因素实证湖南省和甘肃省的各因素差异与创业收益差异的相关程度,模型结果见表7。

注:(1)栏内数值为回归系数B,括号内为标准误。(2)*:P<0.1;**:P<0.05;***:P<0.01。

综上可见,就湖南省而言,首先是资金投入,其次是外出经验,再次是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就甘肃省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力投入,其次是资金投入,再次是农民工的外出经验情况。

四、政策建议

鉴于湖南省和甘肃省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调查组根据以上统计分析以及模型结果,从农民工自身微观层面以及政府宏观层面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收益,增加个人收入,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从农民工自身情况看,在众多返乡农民工中,进行返乡创业且创业成功的农民工仍然占少数。在项目组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缺少创业的经历,创业意识淡薄,盲目跟风,未能有较好的创业项目或者较高的创业收益。故农民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家乡资源,在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上补充相关知识同时坚持“干中学”精神;积极获取市场以及政府政策等信息,以积极心态参与到劳动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中去;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利用返乡优势降低人情成本;寻求政府资助或者扶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和政府交流以获取好的项目或者建议等。

其次从政府政策情况看,要提高农民的个人增收,大力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其有效途径之一,要吸引农民工返乡提高其创业收益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创业意识,优化创业平台。其一,政府应树立创业典型代表,对创业典型进行表彰宣传,总结其经验,扩大其示范作用,营造创业氛围;政府要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在信息咨询等方面多为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要打破行业性垄断,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农民工创业;同时依据模型结论,政府应当对于农民工创业中具有潜力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或者资金投入,从而解决农民工资金问题;其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给予贷款优惠或者降低贷款门槛,从而减少农民工创业的资金风险。

2.加强创业培训,破解创业难题。根据模型结论得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急需要技能、知识的补充及有相应能力的人力资源。湖南省和甘肃省在农民工返乡热潮时部分当地政府有开展过一系列创业培训项目,但大多数创业培训为短期的单一技术能力培训。此类创业培训对于农民工的技能有一定影响力却忽视了对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市场意识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农民工掌握了技术但创业项目未能成功。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创业培训机制,笔者认为:第一,政府推出的培训项目有全套的培训计划,其中包括一般的技能技术培训以及市场意识、市场风险培训和创业规划等。第二,创业培训要有全程性,即在创业之初,培训机构应对农民工的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并提供建议,降低农民工创业的风险;在创业过程中,政府可让相关农业职业院校、技术推广机构、政府劳动力保障部门等为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在技术职能等方面提供后续服务或者为需要相应技能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人才供求平台;在创业成功后,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交流中心,让已开始创业的和有意愿创业的农民工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市场信息,提供项目供求平台。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完善,可使得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创业培训真正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时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破解相关创业难题,达到创业培训目标。

随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项目和产业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从事项目有以下建议:首先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且政府应当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事当地的传统工艺和特色产业,使得当地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发挥,形成传统型产业链;其次,在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湖南省和甘肃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返乡农民工亦可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相应的农业技术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使得当地的农村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并且带动其他相关的各类服务性行业,拓宽农民工创业渠道,是双赢政策。

参考文献

[1]胡俊波.困境与突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分析框架[J].农村经济,2009(6):113-116

[2]肖莉.返乡创业大有可为.中国统计[J].2009(5):26-27

[3]杨鹏,陈林秀,曾正清.农民工返乡创业文献综述[J].决策与信息,2010(8):96-97

[4]刘庆宝.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条件分析与对策思考[J].2009(10):81-84

[5]李含琳.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5):45-48

[6]赵曼,刘鑫宏,顾永红,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律、制约瓶颈与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15县67名返乡创业者的纪实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37-41

收益影响因素 篇7

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技术是一个资本范畴, 应该表述为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积累起来的, 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 由技术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 可以进行交易, 但不是一般的商品, 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 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 技术也存在产权归属问题。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 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 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 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 才能称为技术资本[1]。由于在生产活动中, 技术资本既具有与劳动者人身不可分离的特性、又能以独立于人之外的形态参与生产和收益分配[2], 因此参与收益分配的技术资本可以分为外显于物的技术资本要素和内涵于人的技术资本要素两大类。

外显于物的技术资本要素是指通过在生产中的应用、能为使用者创造经济利益的, 具有独占性的用于交换的科技成果。表现为法律认可的发明专利, 计算机应用软件, 非专利技术成果和经法律认可的其他技术成果。它的形成条件要满足如下特征:R&D的独立性;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供求双方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技术的独占性。

内含于人的技术资本要素不体现在产品中, 也不表现为文字或书面符号, 只存在于人脑之中, 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技能、专长、诀窍以及相关知识。它们必须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结合在一起, 而且必须通过训练、示范和积累才能掌握[3]。

二、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 人们的主观意识

1.技术是资本的观念尚不明确

尽管人们对于技术资本的重要性已越来越重视, 但在思想深处仍未把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纳入到企业分配原则之中去, 认为它与按劳分配相比名不正言不顺, 在实际分配过程中疑虑重重, 不敢跨越“雷池”, 严重地影响了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2.员工的抵触心理

由于几十年形成的“大锅饭”的惯性尚未完全摆脱, 平均主义束缚着企业员工的思想, 加之技术资本发挥作用的形式往往是阴性的, 难以直观体现, 也影响了员工对技术资本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致使有的员工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往往采取抵触态度,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过分强调技术人员作用和地位的重复分配。

3.技术资本拥有者自身的顾虑

从技术人员自身来讲, 也存在一些思想顾虑, 惟恐自己的收益与其他人差距过大, 成为“众矢之的”, 遭人嫉妒和排挤, 影响同事关系。也有一些科技人员甘于求稳, 规避风险、只想保住当前较高的固定收益, 而不愿进行技术创新。上述种种主观意识的影响致使技术人员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观内在动力不强, 某种程度上扼杀了部分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论断受到广泛推崇。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 因此企业家在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过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是倡导者、组织实施者, 也是激励者和协调者[4]。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有下述三种企业家的能力及素质, 不利于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1) 企业家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由于他们认识不到技术资本对企业的价值, 而更重视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源, 自然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没什么兴。 (2) 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有限。认为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 无法把握, 因而对此持消极态度。 (3) 过于谨慎。一些企业家有求稳怕乱的思想, 怕技术人员收入多, 其他职工有意见, 影响稳定。

(三) 技术资本价值贡献的测度方法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4年12月30日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 标志着我国企业的资产评估从传统的有形资产为主进入到有形、无形资产并重的阶段。反映出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已经凸现, 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但技术资本价值贡献如何量化测度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问题, 至今仍无定论。制约了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广泛实行。目前技术资本价值贡献量化测度方法主要有技术评价法、指标体系法和生产函数法[5]。技术评价法系统技术性强, 数据的取得比较困难, 是一种专家评价, 作为非专业人员来说, 从中提取信息不容易。指标体系法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指标来全面反映技术资本的作用。优点是比较规范, 结果比较客观, 有固定的计算模式、使用方便;问题是指标多, 数据不易取得。生产函数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与索罗分别在1942年和1957年提出的“生产函数法”和“余值法”。与指标体系法相比, 生产函数法在理论上较为完善、深入, 应用较为广泛, 但它只从整体上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能从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上评价科技进步, 不利于详细评价企业技术资本的具体贡献和提出改革的对策, 而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在函数计算和参数估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种技术从初始的创意形态到物化为某种产品, 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层次的形态转化。每一个层次的转化涉及到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整个转化过程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同时物化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需求的检验, 才能实现全面进入分配领域。其中市场需求结构是多种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其变迁的方向、速度与内容都是事先无法充分预测的。因此, 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所能做的是如何全面地认识并科学的规避所存在的风险, 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并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保障, 即所应承担的义务 (如技术指导、培训) 和责任 (如技术存在缺陷的责任、实施转化失败的责任) 在法律文件中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

(二)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技术资本的生成、成果转化以及收益分配的各个阶段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定技术资本拥有者对技术创新投资产生的知识产权, 提高了技术创新活动拥有者的收益率, 并借助专利制度安排的微观机制, 合理调节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利益分享, 促进技术知识的创造和有效扩散。2003年香港政治经济风险顾问公司公布了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风险指数, 该风险指数综合反映了一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法规与政策, 政府、企业和科研部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政府有关职能机构的效率等, 是衡量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我国在亚洲12国中风险指数高达9.34, 名列第二, 仅略优于首位的印尼 (9.92) [6]。从2006年开始我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知识产权风险指数有所降低, 为6.43排名第七, 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最优的是新加坡, 风险指数为2.8, 其次是日本, 风险指数为2.84, 与新加坡和日本相比, 我国缺乏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和严厉的监视系统, 且缺乏透明度, 严重挫伤了技术人员研发的积极性。

(三) 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

企业在组织技术资本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财务活动时, 最感困惑的是缺乏有效地政策支持、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政府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较粗旷, 有关部门对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这项工作较陌生, 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对如何引导企业开展这项工作办法不多, 有的甚至不知不觉阻碍了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践。尽管目前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 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并制定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技术资本合理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建议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技术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政策宣传, 树立典型, 营造氛围, 确立各级政府、企业、技术人员科学技术资本是具有增值性, 必须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营造一种重视技术资本的价值、利用技术资本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企业家应当不断更新自身思想, 拓展自身能力在企业内部推广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 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鼓励职工解放思想支持技术资本按贡献度享受企业收益分成, 激发技术人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并参与收益分配。

(二) 明确技术资本价值贡献的标准和测度方法

确立技术资本合理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型, 完善技术人员绩效评价体系, 选择适宜的收益分配组合方式, 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对技术资本价值贡献进行合理评估、综合量化, 客观地确定技术资本价值在企业收益中的贡献份额, 从而保护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由于技术资本的功能是从多方面体现的, 在收益分配方式选择方面, 不能是单一的, 应该构建科学规范的“能力鼓励、过程激励、成果奖励”的分配体系, 其中能力鼓励包括技术工资定级和技术能力津贴等;过程激励包括设置科技股, 项目承包制等;成果奖励包括科技成果一次性奖励、接续性奖励及扩展性奖励等方式[7]。

(三) 树立风险意识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 经济效率的提高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作为代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和技术人员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和技术人员要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和危机感, 不能随意占用研究经费, 必须精心筛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 精打细算做好财务可行性预算及规划, 形成成果后积极应用、推广, 使之转化为商品, 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 完善外部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提高技术资本及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强化监督机制, 政府要把企业实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 由科技等职能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带有导向性的政策意见, 进行分类指导, 以增强针对性及操作性。工商、财税、物价、审计、司法等部门协同做好有关工作, 防止一些人为的、随意性的不利行为的出现, 为技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庆庆.技术资本的财务探索——基于海信集团的实践[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2]宋琪.试论技术资本的属性[J].北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3]邹华.科技要素参与分配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基于企业主体的一个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5]唐现杰, 王朋吾.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ht-tp://www.sipo.gov.cn.

[7]陈方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及组合研究[J].江苏商论, 2007.

收益影响因素 篇8

目前, 控股股东私有收益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加以实证研究, 并在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影响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前人的主要结论, 影响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因素包括法律制度、市场竞争、行业特性、公共媒体、政府监管、征税水平等宏观因素, 以及公司规模、股权结构、财务杠杆、经营状况、资产结构、股利政策等微观因素。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指明了方向, 并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伴随着新的股权分置改革, 为了在新的背景下研究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受哪些因素影响, 笔者采用了最近三年的数据来计算控制权私有收益, 从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微观因素中选取四种比较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 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现象, 并构建相关的实证检验模型, 对我国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因素较多, 笔者从股权结构、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经营状况四个方面对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 选取被转让股权比例 (share) 、公司规模 (size) 、公司盈利水平 (roe) 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debt) 与私有收益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 被转让股权比例

转让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越高, 它所代表的对公司决策的投票权或控制权就越多。Burkart、Gromb和Panunzi认为, 购买者以协议转让而不是在公开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得企业控制权, 这意味着购买者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攫取私有收益, 协议转让规模越大, 买方获得的控制权越大;Balay和Holderness发现控制权私有收益随着大宗股权交易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应与转让股权比例呈正向变动关系。

(二) 目标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会对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 公司的规模越大, 控股股东从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股东利益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另一方面, 规模大的公司受外界的监督和关注更大, 公司运作相对比较规范, 信息也比较透明, 因此控股股东获得私有收益的成本就更高, 并且公司越大, 其受到来自政府部门、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等各方面的监管和关注就越多, 公司运作相对比较规范, 信息也比较透明, 这将加大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难度。

(三) 公司财务状况

唐宗明和蒋位 (2002) 、韩德宗和叶春华 (2004) 、刘伟山和欧阳令南 (2004) 认为, 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不好,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该上市公司原本不佳的财务状况作为掩饰, 更方便地获取控制权收益。因此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低, 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邓建平和曾勇 (2004) 认为, 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越强, 价值越高, 则股权转让溢价越高, 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

(四) 资产负债率

邓建平和曾勇 (2004) 认为, 虽然公司负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减少了公司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存量, 迫使控股股东不能将更多的现金投入到他们可以谋取私有收益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公司负债的硬约束程度不高,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控制权收益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关系。在我国, 随着国企、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破产机制和退市机制的不断完善, 负债融资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有了一定的加强。所以, 适当地提高负债融资比例将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谋取私有收益的行为。

三、样本选取及模型设计

(一) 样本选取

笔者选取沪、深两市2005~2007年间发生大宗股权转让交易的上市公司, 并按如下标准筛选:一是样本中所涉及到的股权转让都已完成或已得到财政部门或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二是股权出让方股权的每股净资产数据缺失或为负值的样本予以剔除;三是股权交易必须有公开的可以获得的股权交易价格和股权转让比例, 数据缺失的样本予以剔除;四是股权交易必须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 仅属于股份转让的样本予以剔除;五是大股东在股权变更前后发生改变。利用色诺芬数据库最终确定了涉及到控制权转移的大宗股权交易的有效样本共有80个。

(二) 模型设计

1. 目前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控制权收益

进行了间接度量, 主要是从股票价格变动的角度进行分析。控制权收益度量模型如下:CP= (PC-PB) /PB。其中, CP表示控制权的价格;PA表示每股上市价格;PB表示新上市公司前一年末的每股净资产。从此模型中可以看出, 控制权收益是每股上市价格与每股净资产差价再和每股净资产的比值, 但该模型存在一个缺点, 即仅仅采用每股净资产作为衡量非流通股股权价值的指标, 没有考虑到上市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对股权价值的影响。因为净资产只反映了企业的账面价值, 而没有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所以本文在建立控制权收益度量模型时, 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再乘以净资产收益率乘数, 即 (1+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 期望更能准确地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预测, 从而正确衡量控制收益的价值。

改进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度量模型如下:

其中, CP表示控制权收益;PC表示股票上市价格, NAPSC表示新上市公司前一年末的每股净资产;ROEC表示新上市公司前一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

2. 前面已经对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因素做了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被解释变量为控制权私有收益, 解释变量为被转让股权比例、公司规模、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资产负债率。其中公司规模是指发生股权转让公司前一年的总资产, 用自然对数表示。公司盈利水平用净资产收益率表示, 即发生股权转让公司前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四、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笔者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描述, 利用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测算, 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大宗股权协议转让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股权转让比例是比较高的, 平均私有收益率为26.89%, 最高达到873.38%。从时间序列上考察, 2007年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与2006年相比明显有所下降, 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有关, 也说明我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但与西方发达市场国家相比, 仍需在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公开程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二) 回归分析

笔者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 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被解释变量, 以股权转让比例、公司规模、公司盈利水平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 以沪、深两市2005~2007年间发生的大宗股权转让交易的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中D.W值为2.138, 接近于2, 说明该模型残差之间独立性较强。R2的值达到了0.353, 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方程的F统计和变量的t统计除了资产负债率都非常显著, 回归结果见表2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 (1) 随着股份转让比例的增加, 控股股东从控制权中所能获得的私有收益规模就越大, 转让股份比例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 上市公司的规模与私有收益水平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公司规模越大, 则控制权私有收益越小。这可能是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关注, 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会更严格, 运作也相对规范。 (3)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发生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差, 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加强以及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它们的筹资能力就越来越弱, 转让股权成为他们的较好选择。越是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 被攫取的私有收益规模越大, 原因是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该上市公司不佳的财务状况作为掩饰, 更方便地获取私有收益。 (4) 资产负债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作用是正向的, 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企业财务杠杆对于大股东行为是没有约束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造成的, 由于国有企业的很大一部分贷款是从国有银行借出的, 国有银行对于企业缺乏真正的约束力, 甚至会出现“倒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具有较大的财务杠杆, 但是国有企业并不会受到约束, 大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行为也不会停止。

五、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 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平均私有收益水平为26.89%, 可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 明显地高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进一步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 结果发现, 股权转让规模越大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 公司规模越小和业绩较差的企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反而较高, 而资产负债率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没有显著关系。

摘要: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 并对影响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平均私有收益水平为26.89%, 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 明显地高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实证研究表明, 股权转让比例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正向影响, 而公司规模和公司财务状况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 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BurkartM, D Gromb, F Panunzi Agency Conflicts in Public and Negotiated Transfers of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 (2) :647-677.

[2]BarclayM J, C G Holderness.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 25 (2) :371-39.

[3]Nenova T.The Value of Corporate Voting Rights and Control:A Cross-country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8 (3) , 325-351.

[4]马磊, 徐向艺.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5) .

[5]韩德宗, 叶春华.控制权收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4, (2) .

[6]刘伟山, 欧阳令南.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 (6) .

收益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香菇,生产经营,收益,影响因素

食用菌产业作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产业, 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友好具有重要影响。香菇是仅次于双孢蘑菇的世界第二大类食用菌。目前, 我国香菇产量约占世界香菇总产量的70%, 在我国栽培覆盖率达70%以上, 累计推广了130多亿袋, 产值达到280多亿元, 其中近3年产值为110多亿元, 利润超50亿元。香菇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食用菌产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 从农户视角分析香菇生产经营现状以及收益影响因素, 将有利于从微观层面推动整个香菇产业发展。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调研数据。调查问卷中主要囊括了以下的信息:农户基本信息、种植户投入产出情况、种植户技术需求及种植户市场流通认知等方面的内容。调研香菇栽培农户主要分布东北、西北、长江中上游等地, 共获取有效问卷79份。

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之前, 我们就香菇种植户从个人家庭特征、种植投入产出情况、技术需求情况、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具体的说明。

2.1 个人及家庭特征

受访农户户主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达43.21岁, 40岁以上受访农户占到了农户总数的62%, 另外50岁以上的为16.50%, 30岁以下的仅为7.60%, 这较为符合目前农村的情况;受访户户主受教育程度低。调查显示, 74.68%的农户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层次, 高中及以上农户仅17人, 占比为21.52%, 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农户只有3人, 占3.8%;家庭拥有干部身份的农户较少, 79户香菇种植户中只有11户家庭家中有干部, 不到农户总数的14%;农户农外专业技能较弱, 只有16个受访对象反映其拥有专业技能 (诸如电工、电焊工、泥瓦匠等) , 仅占农户总数的20.25%;39户家中有小孩上学, 占农户总数的49.37%。

2.2 种植投入产出情况

受访农户家庭香菇种植规模较小。调查显示, 受访农户平均香菇种植规模为1240.62m2, 60.42%的农户种植规模在667m2以下, 香菇种植规模在0.33hm2以上的只有8户, 不到总数的10.13%, 其中还包括一种植规模为2hm2的承包大户;受访农户香菇种植品种较多, 调查显示香菇9608、9607、939、F18、135、1363为目前农户主要的种植品种;农户香菇种植的投入成本较高, 菌种费投入年均为3573.20元, 化肥年均投入近3000元 (这还不包括农家肥投入) , 麦秆、稻草、锯末等基料费用年均为2468.72元, 塑料薄膜费年均2562.70元 (钢架大棚由于一次性投入, 使用年限一般较长, 当期农户往往未将其列为开支或者开支较少, 这里我们认为不计开支) , 另外一大笔开支是农药化肥, 从300~34000元不等;2008年相比2007年, 香菇种植户种植收益增加的农户比例较小, 为49.40%, 另有50.60%的农户反映今年种植收益有所降低, 产生此问题的具体原因仍有待以后的研究加以明确。

2.3 技术需求情况

从香菇生产的全程来看, 所涉及到的产业技术较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4大类28种。其中搭架环节有3种, 分别为:轻巧耐用棚架、菇棚覆盖新材料、其他类。其他类则包括有搭棚、大棚降温设施、保湿棚架、钢架大棚、耐用材料、标准化菇棚等技术;品种技术方面有7种, 分别为:菌种品质、抗虫抗病能力、成本、菌种的高产特性、营养成分、口感味道、其他类等;栽培环节有7种, 分别为:轻简化栽培、迟播促早发、病虫害防治、抗杂、通风、保湿及其他技术等;生产环节上则高达11种, 分别为备料、堆料、发菌、进房、后发酵、播种、菇床管理、采收、保鲜包装、运输、其他技术等。

从农户的技术需求来看, 综合而言, 农户目前最为需要的技术有四种:一是优良的菌种;二是病虫害防治;三是轻简化栽培技术;四是菇床管理技术。

另外, 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农户香菇技术需求率差异较大, 同一省区已存在这样的情况。这说明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即推广香菇技术的种类与方式不能完全一致, 应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2.4 市场流通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香菇种植户对市场流通的认知有限。具体表现在, 农户食用菌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信息来源较多但在渠道利用上仍较传统, 加之市场疲软和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 多数农户反映产品销售不畅;农户对价格信息的了解亦有限, 商贩、同村人、自己搜集被视为三个主要途径, 另外产品品质、收购商压价行为、品种被认为对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农户对市场交易方式和市场链条认知不足, 新型交易方式采用较少, 在交易上处于弱势的地位;绝大多数农户有了成本核算意识, 但是在农产品流通前的加工和冷藏环节, 管理方式仍较粗放, 这制约了香菇等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

3 回归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实证模型选择

在实证分析中考虑从农户自身禀赋与外部特征两个方面来考量农户收益增长情况。其中我们采用受访户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口三变量来表示农户自身禀赋;农户的外部特征由村庄道路类型、雇佣劳动力日工资、菌种费用、香菇产品销售难易来表征。综上, 笔者构建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市场链收益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为:

(农户收益情况) =F (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口、村庄道路类型、雇佣劳动力日工资、菌种费用、食用菌产品是否滞销) +μ (随机扰动项) (1)

在指标设计时, 我们将农户收益情况 (INCOME) 分为收益下降、持平、下降三种情况 (对应着的问卷中的选项是“2008年相比2007年种植香菇收入情况?”) , 我们将收益下降和收益持平两种情况合并为收益未增加, 处理后农户参与香菇产业链收益情况即是一个典型的二分定性变量, 赋值为0时对应着收益未增加, 赋值为1时对应着收益增加。对于农户种植收益情况变量, 我们再设INCOME=1的概率为P。根据 (1) 式的理论模型, 构造了如下的Logit函数形式:

在 (3) 式中, 农户种植收益增加的概率P=1, 农户收益不增加的概率P=0。Xi为自变量 (i=1, 2, …, 7) , 具体是指前文构造的影响农户收益增加情况的7个因素, 最终我们将通过Log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收益增加情况影响的方向及作用大小。

结合其他学者们的研究和上文的分析, 表1列出了农户参与香菇收益情况 (INCOME) 理论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因变量作用方向的假定。

3.2 实证分析过程

3.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给出LOGIT回归方程前, 需要对各自变量做多元共线性的检验。笔者采用逐一将某一自变量作为因变量来同其他自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此处, 笔者首先将受访者户主年龄作为因变量, 做其他自变量的回归分析,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依次选用其他自变量重复以上过程, 最后我们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的结论。表2给出了受访者年龄作为因变量时的情况, 其他5个相似的运行过程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列出。

3.2.2 回归方程结果。

根据上述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实证模型,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我们采取了向后逐步回归的方式, 运行结果如表9所示, 得到由显著变量组成的回归方程式为:Y=-12.405+0.087Age+0.845Edu+1.732Labor+0.073Wage (4)

3.3 结论与政策启示

(1) 受访者年龄 (Age) 与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链收益情况成正比且在5%显著水平上极显著, 这与前文假设方向相反。可能的原因在于, 受访农户年纪层次为:平均年龄为43.21岁, 其中40岁以下占到了38%;50岁以上的不到17%。受访农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人确实要弱, 而这个年龄层次的农户从事农业年限较长, 种植经验相对丰富, 因此香菇种植效果相对较好。

(2) 受访户户主的文化程度 (Edu) 与农户香菇收益情况成正比, 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一般而言, 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对食用菌市场流通等新事物的认可度越高, 农户参与市场流通的主动性也较强。

(3) 家庭常年劳动力数量与农户收益情况成正比,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符合本文的预期。一般来讲家庭常年劳动力越多, 种植规模越大, 香菇种植对外支出相对较少, 这一定程度提高了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收入。

(4) 雇佣员工工资与农户香菇收益情况成正比, 且在5%的水平上极显著, 这不符合前文的假设。一般而言, 雇佣工人工资水平越高的地方, 农户种植成本就会越高, 种植收益也因此会受到较大影响。至于, WAGE对因变量作用方向为何为负, 由于样本受限, 有待以后的研究予以补足。

基于前文的统计与LOGIT回归分析, 我们得知:2008年香菇种植户种植收益增加并不明显, 不到一半的农户反映收益有所增长。究其原因, 受访者年龄、受访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常年劳动力数量、雇佣员工工资是影响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链收益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以上分析和结果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获得的政策启示有: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扶持, 积极做好青壮年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稳定农资市场价格, 尽量降低农户香菇种植的经济性风险,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这是农户分享香菇产业链利益的硬性保障。

参考文献

[1]钱崔红.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杭州:浙江大学, 2005年10月.

[2]卢向虎, 吕新业, 秦富.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的实证分析--基于7省24市 (县) 农户的调研数据.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 :26~31.

[3]孔祥智.西部地区农民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 2004, (12) :85-95.

[4]胡瑞法.李立秋.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1) :50-56.

收益影响因素 篇10

由于房屋出售、重新贷款、违约迟付以及超额月付等原因造成的提前还贷会造成住房按揭贷款所能产生的现金流出现不稳定性,进而对住房按揭贷款证券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在试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项目时,应考虑借鉴国际资本市场的做法,建立不同类别和地区的提前还贷数据库,并对与这一风险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

最近,上海市工、农、中、建、交、招商、光大和上海银行8家银行几乎同时提出要向提前还贷者收取违约金。提前还贷不仅会造成银行贷款利息上的损失,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而且对于国内即将开展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也将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提前还贷是住房按揭证券化的主要风险之一

一般来说,提前还贷会在房屋出售、重新贷款、违约迟付和超额月付等四种情况下出现。为什么提前还贷对住房按揭证券会有负面影响呢?任何投资人都希望其投资收益能得到保障,而债券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即为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收入。一般来说,债券投资人会得到定期利息收入,并在债券的到期日收回本金。而住房按揭贷款的还贷金额则为固定的月付金额,其中利息部分在逐月递减,而本金部分在逐月增加。例如,借贷人购置一户价格100万元的公寓,首付20%(即20万元),按揭贷款80万元,按揭年利率为6%,15年或180个月还清。下图代表了利息和本金在月付中的比例关系。在这一例子中,借贷方每月的分期付款为6750.85元,第一个月的月付中,利息为4000元,本金仅为2750.85元;第90个月的月付中利息为2462.93元,本金占了4287.92元;第179个月的月付中,利息仅为67.01元,本金为6683.85元;最后一个月的月付6717.27元则全部为本金(附图)。

住房按揭贷款的借贷方提前还贷将使得以住房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债券的收益变得不稳定。因此,对提前还贷的预测成为住房按揭贷款证券投资人决定其是否投资该证券的重要考虑因素。由于这一风险的存在,许多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交易必须考虑用复杂的结构和现金分配方式来缓解这一风险对投资人的冲击。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交易中,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发行人详细地披露提前还贷风险。

四类提前还贷信息须及时披露

由于提前还贷对住房按揭贷款证券投资收益的重要影响,提前还贷风险成为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交易的信息披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目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关提前还贷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

本金余额的范围和加权平均值

因为住房按揭贷款提前还贷对按揭贷款所支持的证券的影响是通过提前清偿贷款本金,从而减免基于本金之上的利息收入来实现的,证券投资人可以通过对住房按揭贷款本金余额的多少来推算出提前还贷风险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披露按揭贷款本金余额的范围,从而使得投资人了解存在提前还贷风险的贷款的最大和最小数额。同时通过披露资产池中按揭贷款本金余额的加权平均值以帮助证券投资人判断该资产池作为一个整体可能面临的提前还贷风险。

按揭贷款利率范围和加权平均利率??与本金余额同等重要的是披露整个资产池中按揭贷款的利率范围。简单说来,那些原有利率较低的住房按揭贷款面临的提前还贷风险将较小,而原利率较高的住房按揭贷款面临的提前还贷风险将较高。同样,了解整个资产池按揭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将有助于证券投资人了解资产池中的贷款作为一个整体将面临的提前还贷风险。

按揭月付范围,加权平均值及按揭到期日??了解资产池中按揭贷款的月付金额的范围及其加权平均值以及按揭贷款的最后到期日可以帮助证券投资人了解月付中本金和利息的比率,在多大的程度上提前还贷将影响到证券投资人的利息收入,以及在今后多长的时间范围内,证券投资人将有可能面临提前还贷风险和由此而产生的对其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证券本身的加权平均到期日 按揭贷款证券的加权平均到期日是指从证券发行日到证券投资人获得全部本金所需的平均时间。以住房按揭贷款组成的资产池为支持的证券往往在结构上有不同等级、不同利率和不同利率种类之分,以体现各类不同等级的证券所承担的投资风险。各类证券的不同到期日也往往使其面临不同的投资风险。证券的到期日与其本金被清偿的速度密切相关。在没有提前还贷风险和证券提前回购的情况下,证券的到期日即为其券面到期日。但提前还贷将使证券的实际到期日先于证券的券面到期日。因此,结合以上各项信息披露,证券的平均寿命将帮助投资人更好的理解其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现行法律对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涵盖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所必要的信息披露的全部内容,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和试点银行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对提前还贷的信息披露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既有利于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有利于帮助正在进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试点的银行规避风险,并且从一开始就为将来中国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大规模发展设置较为完善的模式,从而减少摸索的过程和风险。

收益影响因素 篇11

收益质量是指财务报告收益的可靠程度以及与企业实际创造经济价值的相关程度, 即报告收益的可信度、现金保障程度、未来持续获得收益能力的综合。收益质量应包括真实性、持续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性、结构鲜明性、成长性、低风险性等特征。

二、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 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计算报告收益时所遵循的准则、方法和程序, 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和处理规范对一些经济事项的处理给出多种会计处理备选方案, 如采取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存货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等, 从而对收益产生影响。一些不良管理者便通过会计政策或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来达到操纵报告收益的目的, 从而对信息获取者产生误导。只有选取的会计政策符合真实的经济活动情况, 报告收益才能更体现企业的真实获利水平, 收益质量也越高。一般来说, 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的企业收益质量高, 稳健的会计政策要求企业在会计事项确认时保持谨慎性, 不高估收益或资产, 也不低估费用或负债, 对可能发生的未来经济损失和费用加以及时合理的估计和确认, 对可能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不进行确认, 减少了高估收益和低估损失的可能性, 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收益。

2. 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系统, 优化资本结构, 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各利益方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等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抑制经营者操纵利润、降低收益的动机和行为,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保障收益质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近些年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不断暴露出的财务丑闻事件, 大部分是管理层或股东通过公司治理实施对收益的确认、计量、信息公开的操纵, 公司治理问题对收益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 收益管理和道德风险

收益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规定允许范围内, 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对经营活动的决策目标来提高收益能力, 改善财务状况, 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外部投资者与经理人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收益的契约, 于是便有了人为操纵引起的收益质量问题, 这就是收益质量的道德风险。

(二) 外部因素

1. 外部环境

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产业政策, 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 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约束公司管理当局的行为, 对收益质量产生影响。

经济环境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更为直接,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收益的持久性和成长性。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等监管机制的完善程度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 在以收益作为筹集资金重要标准之一的市场环境中, 存在以造假等牺牲收益质量为代价换取资金激励的行为。中介机构是外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立地按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收益信息进行客观的鉴证确认,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益质量的信息可信度, 有助于投资者准确分析和评价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如果审计报告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等, 就表明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有可能影响报告收益的质量。还有部分中介机构及其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或业务水平差, 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协助企业造假, 损害了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 会计理论和核算规范的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理论和核算规范自身不够健全和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企业在会计事项处理政策的选择上仍有空子可钻, 造成财务报告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 影响了收益质量的真实性。即使企业完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由于在此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估计, 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也会使得报告收益偏离实际收益。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对企业的收益确认和会计核算规范上较为谨慎,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偏离了收益质量的相关性特征。在物价持续下降时,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的收益额就会大于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的收益额, 造成收益虚增现象, 导致收益质量下降;而在物价持续上涨时, 则会隐藏收益, 同样造成收益质量的下降。此外,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与费用配比来计算收益, 会造成应计收益与现金收益的差异, 使收益质量下降。

三、优化措施

(一) 完善市场监管, 建立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全面评价制度

证券监管机构应从机制上建立和完善以下几方面:

1. 建立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全面评价体系。

为帮助投资者得到更真实有效的信息、识别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 市场有必要在已建立的盈利能力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全面评价制度, 监督上市公司的收益管理和会计欺诈行为, 定期公布评价结果, 并推行预警机制, 促进上市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2. 是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目前市场已建立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但仍存在诸如不按规定及时发布中报、年报或业绩预警公告、或隐瞒重大信息不披露、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及时、存在非法的内部披露、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联合造假等问题。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督, 尤其在信息披露的时间、项目等方面, 促进上市公司及时、规范、真实地进行信息披露。

3. 是及时调整监管政策。

证券监管部门还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政策, 以适应经济改革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减少上市公司的收益操纵行为。

4. 是加大对违规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

在对造假公司负责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 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运用高额罚款、暂停上市、永久退市等处罚手段提高造假成本, 有效防止上市公司运用各种违规手段造成收益质量下降。

(二) 健全会计制度体系, 强化中介机构审计监督职能

目前, 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着灵活性, 给了部分上市公司的收益管理和操纵的空间和机会。一些上市公司根据收益管理需要选择会计政策, 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调节利润等行为造成收益质量降低。因此, 应健全相关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报告收益的质量, 从会计技术角度提高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

中介机构审计作为收益质量的保障机制, 对报告收益所反映的真实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问题, 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资金挪用、虚假关联交易、异常的对外担保、收益与现金流完全不匹配等不当行为进行监督。但少数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狼狈为奸, 共同进行欺骗, 应采取新举措对其加强监管, 可通过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行业监管, 提高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

(三) 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形成良好的内部约束机制

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 给企业的收益管理行为留下可操作的空间, 严重的甚至造成“内部控制人”现象。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 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收益管理行为。

(四) 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素质, 增强识别能力

许多市场参与者往往是基于简单的财务指标数据做出各项投资决策, 无法了解被指标粉饰背后收益质量的真实情况, 这给上市公司收益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只有提高投资者自身素质, 才能对上市公司证券欺诈、收益管理等违法违规行为作防范, 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督促上市公司增加信息透明度, 从而对市场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对上市公司形成制衡。

摘要:在当代经济生活中, 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监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收益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但在目前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下, 会计收益只能反映收益的数量水平, 而难以反映收益的真实质量。本文在收益质量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优化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因素及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裴擎星.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1) .

上一篇:二维码的矩阵式原理下一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