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性护理(通用8篇)
需求性护理 篇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1985年传入我国,目前艾滋病患者人数呈几何数增长。国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艾滋病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实施需求性护理,提高了短期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符合WHO发布的AIDS诊断标准,男24例、女18例,年龄18~69岁。WHOⅠ期7例、WHOⅡ期10例、WHOⅢ期22例和WHOⅣ期3例。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学18例、中学7例和大专以上5例。
1.2 方法
参照宋萍伟[1]等对58名艾滋病患者护理需求调查结果,以及针对生存质量研究现状制定干预方案。需求性护理的制定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分析患者临床护理所存在的问题,从34项护理需求项目中选出10项需求量较大,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护理需求条目。
1.3 生活质量评定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F-36)[2]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指定专职护士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需求性护理
2.1 心理需求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克服紧张、愤怒和悲观厌世的心理,让患者认识到,长期的负性情绪对身体伤害很大。其次,护理人员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内心的情绪得到释放,减轻心理压力。最后,患者在病情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此时要与患者积极沟通,缓解心理的压力和保持信心,从而主动克服困难和配合治疗。
2.2 家庭支持需求护理
艾滋病患者,常失去家属的理解和关怀,而此时患者更需要家属的支持。首先,做好家属的思想教育,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命质量,具有其他医疗护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向家属介绍艾滋病治疗上的新方法和新进展,让其看到治疗的希望,树立信心。最后,鼓励家属多探望患者,增加亲情,让患者感受家的温暖,从而使患者变换心境、振奋精神,最终从自卑和绝望中走出。
2.3 健康知识需求教育
首先,向患者讲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其次,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护,以及预防家庭内的传播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和病情,针对性给予健康教育。
2.4 预防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患者比较特殊性,机体抵抗力逐渐下降,此时要教育患者积极预防机会感染,如,天冷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少去公共场所和人多的地方,减少感染的机会。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要对空气、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等。
2.5 生活需求护理
指导患者以高能营养餐为主,保持足够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运动也是一种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
3结果
42例患者入组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0.73±14.27)分、(45.08±11.37)分、(85.33±10.72)分、(31.28±16.93)分、(48.29±12.75)分、(43.83±12.55)分、(28.96±8.35)分、(48.84±8.37)分和(42.76±9.15)分;实施护理3个月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为(75.48±9.31)分、(71.59±7.22)分、(97.86±10.72)分、(60.81±8.90)分、(63.68±9.34)分、(64.62±10.47)分、(65.93±9.13)分、(66.45±11.56)分和(67.67±12.98)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艾滋病患者实施需求性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提高,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艾滋病病毒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后,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并发各种感染。艾滋病不仅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巨大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创伤[3]。预防和护理艾滋病是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患者的个性化护理,保护性隔离干预预防机会性感染和家庭支持干预,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我国逐渐得到关注。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综合测量判断标准,从身体机能、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总体状态来评价健康。我们对42例艾滋病患者实施需求性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好于入组时,生存质量提高,说明需求性护理的有效性。主要因为实施需求护理后,患者心理压力减轻,提高患者心理应激能力,能正确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和延缓病情等,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
总之,需求性护理可以引导艾滋病患者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需求性护理对改善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2例艾滋病患者实施需求性护理,采用SF-36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实施需求性护理后,患者SF-36各项评分均增加,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需求性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需求性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萍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及相关因素研究.福建医科大学,2009.
[2]H fer S,Anelli-Monti M,Berger T,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n established heart disease specific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pacemaker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5,14:1937-1942.
[3]蔺秀云,吴昊,张彤,等.农村有偿献血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状况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3):178-181.
需求性护理 篇2
在我国构建陪审团制度的需求分析与价值性研究
作者:刘书涵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陪审团制度;需求分析;价值性研究
近年,民众对于法院的判决总是心存不满与疑惑,这其中不排除确实有错误的裁判,但更多的是民众情感与司法理性的疏离时,如何与民众保持基本一致的价值判断或者能够说服民众接受这种判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高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接受《瞭望》采访时说:“司法与人民渐行渐远,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司法的行为及其结果却往往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这也就是我们关注和研究司法大众化的原因所在。司法大众化的本质就是司法民主。①随着我国推动司法民主化进程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司法队伍日益专业化、精英化,广泛地让民众参与到司法审判活动中,是司法大众化的必然需求,而构建陪审团制度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一、两种陪审模式之比较
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无分工式陪审制度”,另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分工式陪审制度”。②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前者,普通公民被挑选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国家司法裁判活动,与法官共同行使权力的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③。与法官的职能基本相同,不仅要认定事实问题,也要参与法律问题。而“分工式陪审制度”主要是指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对于法律诉讼中的若干事实问题做出裁决,由一定数量的公民组成的团体。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陪审团制度有不同的形式,但运作理念基本相似。
表面上,两种制度在事实认定部分陪审员都发挥了作用,但在实际审判活动中,“无分工式陪审制度”中陪审员的判断会受到法官更多的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民间智慧的力量,恰恰就是这种民间智慧对事实的判断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而“分工式陪审制度”中为了避免陪审团太业余化,法官会给予一定程序上的指引,但案件事实的判断不产生影响。相比较而言,大众更能接受由“分工式陪审制度”的陪审团做出的事实判断。
就法律部分的参与来说,陪审员毕竟是缺少法律专业训练的民众,其具有的民间智慧与法律理性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将法律的价值判断交给陪审员并非特别适当。司法实践中,非法律专业的陪审员在进行专业性的法律判断时,必然要参考或者尊重法官的意见,这样,陪审员参与法律判断的功能设计就形同虚设。
总体而言,在“无分工式陪审制度”的设计中,陪审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而在“分工式陪审制度”中法律判断由法官负责,陪审团认定事实部分,这种专业与非专业的分工非常明确,能够各尽其长,避其所短。尽管诸多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对于该制度的价值存在争议,但在已经采用陪审制度的国家中,二战之后没有一个国家废除过陪审团,英国和美国也都各自开展了陪审团制度改造运动,而俄罗斯和西班牙这样的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又重新组建了陪审团,日本、南非等国家也在考虑陪审团的重新引入。这也足见陪审团制度的价值所在。⑤
二、我国构建陪审团制度的需求分析暨其价值所在(一)司法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民主在政治制度与司法制度中的结合点
也许陪审团制度的首要意义并不在于它对于司法审判做出的贡献,而是在于它是政治民主的一种代表。在托克维尔看来:“陪审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应当把它看成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形式。⑥他认为“陪审制度赋予每个公民以主政的地位,使人人感到自己对社会负有责
⑦ 任和参加了自己的政府。陪审制度以迫使人们去做与己无关的其他事情的办法去克服个人的自私自利,而这种自私自利则是社会的积垢。
陪审团制度的精神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司法的大众化的理念是相符合的,所以,司法的大众化是建立在让人民群众通过标准的程序化的设计理性地参与司法活动的基础之上的,而人民陪审团制度恰好为这种参与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程序化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司法的大众化,也可以实现司法的民主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二)创建和谐司法环境、重建司法公信力的需要——群众与司法机关之间对立情绪的吸收器
我国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一开始的怀疑到信任再到怀疑,当下司法公信力已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不断的上访、闹访、越级访,人民群众对于法院、法官的裁判开始质疑和挑战,专业司法人员的判断偏离民众的感受,这是一种专业的偏见还是权力意识的异位?
不吸收群众意见的司法判断容易变成专横,会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质疑的不是某一个案件,某一份判决,而是整个司法系统的态度和意识,如果在一种敌对的情绪之下,即便裁判公正、合法,当事人也总是觉得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判断里面没有自己的意见,本质上是我们的裁判里缺少民意表达和民众意识。陪审团的存在以及有陪审团做出的判断将消除民众对于司法裁判的疑虑,促进司法公信力的重建。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保证陪审团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排除资格上不必要的限制,尽力让陪审团成员成为民意的代表。同时陪审团可以使严格、缺乏灵活性的法律不至于变得僵化,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释放社会内部压力,维护整体秩序稳定的时候,相比依照法律进行纯粹性的技术判断,公众良知的感性认识更具有润滑作用,是社会安全不可缺少的一道保护线。
(三)民间智慧与精英意识融合的需要——连接司法大众化与司法专业化的纽带
社会分工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动因,经历几次社会大分工后,现代文明得以飞速发展。司法领域也同样走向细分与专业化。审判专业化是人类社会职能分工不断细化的体现,它要求由职业法官来承担审判任务;司法民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它要求民众参与司法的过程。这两种要求是冲突的,但是陪审制度能使二者达到较好的平衡。⑧西方的陪审团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法官产生专业性的偏见,用大众理性来弥补专业理性所产生的偏颇,陪审团应该是社会的影子和镜子,他们能够反应普通民众的意见。
随着我国司法系统近年来在司法专业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吸收了大量高学历法律专业人才,使得我国司法人员在专业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不可避免的在认知领域产生了与普通群众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专业性偏见。为了避免这种偏见影响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引人陪审团制度的群体性民间智慧是必须的。而陪审团制度的设计在于,虽有法官引导,但对需要他们做出事实判断的部分有独立的意见和看法,这个判断部分是不受法官的影响的,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民众意识。
(四)对司法权监督与保护的需要——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双面盾
有权利的地方就应该有监督。目前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难以监督的问题就是自由裁量权的部分。一些案件之所以误判或者当事人不服,不是适用法律错误,而是对事实认定的不同理解。将有争议的事实认定交给陪审团来完成这个任务,对于当事人来说,他获得的是一种广泛的大众的认知、判断和决定,更容易让当事人信服。而对于法官来说,陪审团对于事实的认定将给他在这一部分增强合理性判断,这实际是一种隐形的监督,来自权力外部的“知情人”陪审团的监督要比内部监督更有效,而这种监督也是一种保护。另外,现阶段法官办案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很复杂,我们无法强求每个法官都能够超然世外,但对于陪审团来说,很多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和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审判法官不受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干扰。
三、反对的声音
没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是在陪审团制度已经适用很久的国家,也还是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成本高昂、审理迟缓、审判质量不高等。但是由于这些原因而废除陪审团制度,与为了医治流感病人而将其截肢如出一辙。因为在没有陪审团的地方,即每年数以千计的法官审判中,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⑨
首屈一指的是对于陪审团专业性的质疑,把那些及重大又专业的问题交给这些门外汉来做决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实际上,陪审团制度的宝贵就在于这种门外汉的感受,用这种民间的感受来弥补专业司法人员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用这种软性的大众体会去柔化相对教条的死板的法律规定。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与民众情感相疏离的时候,法律所做的价值判断也许并不是公众的意愿,这个时候需要陪审团来表达公众意愿和天性良知,否则法
律制度就会变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如果我们要求陪审团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话,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并且从实践上看,陪审团的决定基本没有让人们失望过。
其次,是对于采用陪审团制度的司法成本过高产生的质疑。相比较单独由法官审理案件来说,有陪审团参与的案件势必会增加司法成本。但是不能忘记,发现真相所花费的成本要比错判误判造成损失后的弥补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司法成本也并非不能通过制度设计来尽量降低。也许我们可以就重大疑难案件来听取陪审团意见,并不必要所有的案件都有陪审团参与。我们还可以把是否引进陪审团交由当事人选择,如果选择的一方败诉,既要承担这种司法成本,这些都可以在制度设计中进行尝试。
第三,采用陪审团制度会将本就效率低下的司法程序变的更为拖沓冗长。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如前所述,我们并非对所有的案件都引入陪审团,而是针对部分疑难复杂的案件,对于这种案件,即使法官独立地去发现真相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陪审团的参与并没有使审判程序额外增添很多步骤,只是在法官了解案情的时候,陪审团也在听审。有人担心人数众多的陪审团意见难以统一,这一点确实可能,但是在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发现,通常陪审团成员们会很快的做出决定,中国有句古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的智慧在发现真相的过程中通常还是要强于少数人的力量。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我们需要陪审团做出的只是事实上的判断,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凭借对生活的体验和主观的认识来进行判断。所以,陪审团的参与应有助于审判效率提高,而非相反。
四、小结
在实行陪审团制度的美国,即使那些最初对陪审团持怀疑态度的陪审员,他们本身绝大多数也肯定了陪审团的生命力,一项研究发现,他们之中有75%在离开法院时会比刚到时对司法更有信心。因为这一缘故,运作良好的法庭会获得一致尊敬。⑩我想,在中国也一样会如此。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中间有过波折和间断,但至今这种制度仍然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运行,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构建贡献力量。虽然存在诸多问题,陪审制度的存在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并且陪审员制度将会给我国构建陪审团制度夯实牢固的基础,包括陪审团成员的选任、管理、报酬等都可以借鉴、吸收已有经验。目前我国少部分地区开始试行陪审团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也有质疑,但陪审团在促进司法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建立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客观评价机制,缓解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压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一项成功的改革欲想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普适性经验,乃至最终被立法所接受,尚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度去丰富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注释:
①陈宝成.“新一轮法院改革首倡司法民主化”,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31日:AA15版.我们不能因为一项制度的不完善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而忽视社会民众及司法环境对这种制度的强烈需求,我们要做的是从理论及实践的各个角
需求性护理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山东省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家政有限公司等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接受专业教育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4个方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为0.86和0.76。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解释调查目的, 统一发放问卷, 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调查者检查问卷是否存在错填或漏填现象, 现场征询意见并正确补填。共发放问卷62份, 回收有效问卷57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1.9%。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各主要指标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从业人员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 女性39名 (68.4%) , 男性18名 (31.6%) 。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63.1%。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23人 (40.4%) , 满5年及以上的34人 (59.6%) 。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41人 (71.9%) , 满5年及以上的16人 (28.1%) 。初级职称22名 (38.6%) , 中级职称23名 (40.4%) , 高级职称5名 (8.8%) , 无职称7名 (12.2%)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52名 (91.2%)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4名 (7.0%) , 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1名 (1.8%) 。调查对象学历相关情况见表1。
2.2 接受专业教育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 57.9%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接受过老年护理课程学习;50.9%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中坚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1;43.9%已经参加过老年护理岗位培训, 31.6%正在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73.7%认为培训场所应选择在养老机构;认为培训对目前工作非常有帮助者占61.4%;认为目前现有知识能够胜任工作者占73.7%, 不太能胜任工作者占10.5%;培训方式多以全脱产培训为主 (52.6%) ;培训时最主要的方式是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2.3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 87.7%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 63.2%认为应该在第二年开办该专业;42.1%认为最合适的学习期限为6个月;98.2%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被调查者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和需要掌握和强化的知识及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统计见表2~4。
2.4 老年护理课程设置需求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 85.9%认为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借鉴相关资料[1,2], 并根据我院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修订而成, 力求体现老年护理人才服务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性[3]。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人文基础课和实训课,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按照必要性等级排序, 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病理学基础 (75.4%) 、药物应用护理 (75.4%) 、生理学 (73.6%) 。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7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 (100.0%) 、急救护理学 (100.0%) 、老年护理学 (98.3%) 、精神护理学 (98.2%) 、老年居家护理 (94.8%) 、营养与膳食 (94.8%) 、老年保健学 (94.7%) 。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 (94.8%) 、护理伦理与法规 (91.3%) 、中国养老传统 (91.2%) 。实训课程领域最必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 (98.3%) 。按照重要性等级综合排序, 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生理学 (73.7%) 、药物应用护理 (70.1%) 、病理学基础 (68.4%) 。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8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 (100.0%) 、老年护理学 (100.0%) 、急救护理学 (100.0%) 、精神护理学 (98.2%) 、临终护理学 (96.5%) 、康复护理学 (94.8%) 、老年居家护理 (94.7%) 、健康教育学 (94.7%) 。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2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 (94.8%) 、中国养老传统 (91.2%) 。实训课程最重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 (98.3%) 。
3 讨论
3.1 构建老年护理课程体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本次调查中, 87.7%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 98.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 78.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由此说明, 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并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势在必行。近几年来, 一些高校开始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生, 毕业后主要从事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 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1]。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意识到调整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要性, 应增添老年护理学及相关人文课程, 但真正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院校依然不多[4,5,6]。《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指出:“到2015年, 通过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7]所以, 我们理应顺应社会发展, 逐步调整老年护理教育布局, 努力提高人员学历层次, 以促进学科发展。
3.2 完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关键
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出老年人群的特点, 反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 体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调查显示,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 生理学、药物应用护理、病理学基础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 体现了这3门课程和老年护理专业间重要的关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 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 老年人患病后的特点决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特色护理, 必须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护理实践操作技能。而健康评估排名比较靠后, 与齐玉梅等[1]调查不一致, 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被调查者大多在养老机构工作, 本身比较偏重护理有关。在人文基础课程中, 人际沟通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课程, 说明一线人员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目前, 大多数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并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老年护理是新兴的专业, 也是特别的专业, 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应具备特殊性。所以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中, 要加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 重点提高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 而核心工作能力的培养或提高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练习。因此, 应加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在仿真情境下的练习强度, 同时适当提高人文基础课程比例, 努力将其培养成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3.3 加强核心工作能力培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标准
调查显示, 对老年人服务最关键的一点是日常生活护理, 所以在专业化人才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反应能力。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养老机构从业人员, 他们是与老年人直接接触的人群, 最熟悉老年人的特点, 最了解老年人需要的服务, 最懂得目前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日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所以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 护理院校应该克服困难, 通过配备与医院同步的实验设备和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玉梅, 王生锋.湖北省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3) :181-183.
[2]索海英, 杨瑞贞, 李天民.山东省社区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5) :435-438.
[3]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7) :559-560.
[4]杨新月.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4) :179-180.
[5]胡燕, 王燕.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J].中华护理管理, 2013, 13 (2) :51-54.
[6]陈四清, 王海荣.老年护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225-226.
需求性护理 篇4
1 延续护理的内涵
延续护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延续护理是由美国老年病协会提出, 它将延续护理定义为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活动, 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教育场所之间转移 ( 如从医院到家庭) , 或者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时 ( 如从医院到社区卫生院) , 获得连续性和协调性的健康照顾服务, 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8]。而狭义的延续护理是指由高级实践护士为出院患者制定全面的出院计划, 并在患者恢复期间提供家庭和电话随访以及临床医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的护理活动[9]。
2 延续护理的发展
延续护理的发展[1]最早源于1981 年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一项为提早出院的易感患者提供出院后家庭随访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和低成本的健康服务。20 多年来, 该小组持续进行了大量的延续护理研究[10-13], 主要是对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及电话随访, 发现其具有增加患者总体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延长患者再次入院时间的积极效果,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总结成延续护理理论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14]。2002 年香港理工大学引进了该模式, 采取出院前健康教育和出院后家庭访视及电话随访的干预方式, 对出院后的糖尿病、冠心病、肾衰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取得实效[15], 并提出了具有“4C”特色的延续护理模型, 即延续性、协调性、全面性、协作性。近年来大陆医疗护理界开始注重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16]。我国内地研究发现, 延续护理安全有效, 可以提高脑卒中后患者出院后基础性独立生活能力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改善2 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饮食、运动方式及疾病自我管理行为; 改善唇腭裂术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恢复患者自信心, 提高语音清晰度; 促进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患者、家属自我护理能力[14,17-23]; 提高初产妇自护能力, 增加母乳喂养, 降低婴儿发病率。
3 下肢ASO患者对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国内的患者一经出院, 就很少再与医院发生联系, 所以国内研究关注更多的是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 而对患者出院后护理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住院期间, 患者的大部分健康需求可以得到医生护士的帮助, 而患者出院后仍然会有一些健康需求, 这时患者的需求很难得到及时满足[24], 而患者要想得到相关的疾病康复信息, 只能通过回医院复诊这一方式。相关资料提示, 国内大部分患者的延续性护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25]。彭晓云等[26]对73 例ASO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足部自我护理情况调查显示, 患者对是否每天应进行足部按摩、洗脚水温、足部保暖及如何穿鞋方面了解较差; 在足部自我护理行为中, 未使用热水袋暖足、每天洗脚20 ~ 30 min、每天进行动脉操锻炼、每天洗脚前测量水温、修剪指甲未剪伤过皮肤的患者比例较少。张琳娜等[27]对56 例ASO患者入院后的健康知识需求和住院期间接受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大部分患者对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护理缺乏认识, 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的健康教育对整个疾病来说, 所得到的知识内容太少。张琳娜等[28]对血管外科81 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为强烈, 尤其渴望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康复有关的信息, 由于血管疾病的特殊性, 患者要了解更多关于手术和康复锻炼的知识, 而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相对较弱, 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手术的效果、功能锻炼、复查的时间和方法以及病情变化的处理等。
4 下肢ASO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
4.1心理因素
下肢ASO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临床上常表现为诸多行为和躯体的症状, 如失眠、头痛、悲观失望、食欲降低、全身乏力、血压波动、行为被动依赖或拒绝治疗等[29]。目前, 国内的临床护理人员已经开始关注下肢ASO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护理人员已经意识到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是影响手术成功及预后的重要因素[30]。治病首先要医心, 针对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不能采用过去单纯的护理方式, 而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首先对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进行评估, 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 了解其心理状况, 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及成功治愈的患者, 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与困惑, 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充分调动自身的作用抵抗疾病。
4.2经济因素
下肢ASO患者手术治疗多数采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和人工血管搭桥术等, 术后需要口服抗凝血药、降血脂药、降血压药等, 费用比较昂贵。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已经丧失劳动能力, 不能外出工作, 经济来源减少, 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研究表明,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公费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自费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82.2%。很大一部分患者来自农村, 居住偏僻、经济落后、接受有关疾病信息渠道较少、文化水平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 对于这类患者要给与更多的医疗支持和社会支持[31]。
4.3饮食因素
研究表明, 下肢ASO患者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增高者多于正常人群[32]。一个较大样本显示, 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下肢ASO发病率较高, 且与吸烟、大量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劳、运动量不足等有关[33]。因此, 下肢ASO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高热量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要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4.4治疗因素
下肢ASO轻症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控制治疗与运动锻炼相结合的办法, 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 对于重症缺血的患者则需行血管重建术以挽救肢体。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也不相同, 所需得到的康复指导内容也有所不同。对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 主要给予有关药物治疗、运动锻炼方面的医学知识;对于疾病中晚期阶段的患者, 则要给与减轻疼痛、保护溃疡面、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医学信息。下肢ASO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疾病本身病变的进展、血栓形成、吻合口内膜增生、吸烟、不规范用药等[34]。因此,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及合理用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对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 提高术后通畅率有重要的意义[34]。患者出院后, 因相关知识的缺乏, 常常擅自停药, 或减少用量, 增加了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为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务人员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 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 提升自我照顾能力, 使患者回到家中仍可以得到持续的健康指导,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远期通畅率。
4.5功能锻炼
大多数患者由于经常久坐和不运动, 严重的动脉缺血造成患肢失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及膝、髋关节屈曲性挛缩[35], 再加上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遵医行为较差。虽然术后患肢血运得到明显改善, 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则患肢很难恢复正常功能。住院期间, 患者畏惧疼痛或担心再损伤是影响功能锻炼的主要因素[36]。因此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并告诉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按时门诊复诊,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及时调整运动处方。同时告诉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运动量,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向患者介绍患肢保护的相关知识, 避免损伤、冷热刺激, 进行行走锻炼指导, 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
4.6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可以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和动力。据文献报道, 社会支持不足可以使患者对疾病表现为过分担忧、紧张、恐惧或担心, 继而对周围环境中人和事物的领悟能力降低[37]。这是由于肢体活动不便, 劳动力丧失, 社会活动受限, 家庭依赖性增加而社会支持不足所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下肢ASO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让患者家属直接参与到患者的康复锻炼和对患者的监测中来, 使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互相配合为患者服务, 同时让患者家属认识到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5 建议
5.1成立延续护理团队, 规范延续护理内容
ASO患者病程长, 致残率高, 大多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因此, 成立延续护理小组, 加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普及延续护理知识和理念,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及医疗资源, 给与患者及家属必要的心理指导和社会支持。护士作为主要实施者, 协调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医师、麻醉师、药剂师、营养师等为患者实施专业、全面、综合的延续护理指导,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得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同时患者还可以掌握大量有关疾病的知识, 从而提升治疗和学习的积极性。
5.2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完善相关法规
在我国大部分ASO患者出院后得不到连续的护理, 易导致并发症发生, 再入院率高, 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应积极完善社区医疗、开展家庭病床、成立“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中心”, 开通延续护理网站、提供家庭访视、电话随访可有效降低其再住院率。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 要尽量选用廉价高效的药物。对就诊不方便的患者可电话预约, 合理安排复诊时间,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往返。
5.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预防并发症
手术给ASO患者带来各种并发症, 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 建立健康档案, 帮助患者掌握疾病康复知识,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延续护理小组成员要不断强化健康教育内容, 叮嘱家属充分发挥其督促、监督作用。患者出院后要积极电话随访, 了解其心理状况,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定期检查患者的健康日记、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帮助患者探寻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下来。
6 结论
需求性护理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孕产妇, 纳入标准: (1) 初次分娩。 (2) 足月单胎。 (3) 年龄20~40岁。 (4) 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接受各种量表调查测试。排出标准: (1) 有盆腔手术史。 (2) 近期有泌尿系统感染。 (3) 合并肾脏疾病女性。本文实际入选初产妇374例, 年龄21~40 (27.81±5.35) 岁。
1.2 方法
1.2.1 SUI诊断标准
SUI诊断标准选择选择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 (ICS) 制定的SUI诊断标准, 即产后打喷嚏、大笑、咳嗽或提重物时少发生1次不自主的尿液漏出。
1.2.2 心理状态评估量表选择及其内容
选择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作为心理情绪评估问卷, 其包括90多项内容, 并分为9大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本文选自评分指标包括: (1) SCL-90总分: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 (2) SCL-90总均分:总分/90; (3) 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 (4) 阳性症状均分: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测评时间在出院前3d内进行。
1.2.3 心理护理需求评估方法
心理护理需求统计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护理需求调查表”, 设定指标如下: (1) 心理干预总时间; (2) 心理干预总频次; (3) 每天心理干预时间; (4) 每天心理干预频次等。心理护理需求调查表由入选对象的责任护士填写和统计。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护理工作量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心理情绪评分指标比较
374例首次分娩的孕产妇发生产后SUI者95例 (25.67%) , 未发生产后SUI者279例 (对照组) 。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各类护理工作量指标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各项心理护理需求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各项心理护理需求指标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3 讨论
在我国, 女性人群中约有23%~45%合并有不同程度的SUI, 其中1/2为压力性SUI, 后者多由怀孕、分娩引起。ICS组织将尿失禁定义解释为, 构成了明确的社会、卫生问题, 且客观上能被证实存在不自主尿液流出。SUI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特别是产后SUI, 病情虽不威及生命, 但可明确影响到日常生活, 并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情绪压力, 影响患者在社会中的正常交往。迄今为止, 国内涉及产后SUI患者心理情绪报道不多, 我们选择一组近期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孕产妇为调查对象, 按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UI分组, 比较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心理情绪评分及心理护理需求指标, 我们发现, 产后SUI组的SCL-90总分、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前者的心理护理总时间、心理护理总频次、每天心理护理时间和每天心理护理频次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这些数据提示, 产后SUI初产妇住院期间存在明显的负性心理情绪, 心理护理需求较多, 这与国内另一些类似研究[1,2,3,4]结论一致。
总之, 产后SUI女性住院期间伴随各种负性心理情绪表现, 随着人们更注重对生活质量品质的追求, 改善和干预治疗产后SUI越来越受到重视, 产科护理人员应根据心理问卷评估结果, 及时有针对性进行各种方式心理护理,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制定护理计划时, 也应考虑到她们特殊心理护理需求。
摘要:目的 调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SUI) 初产妇住院期间心理情绪评分及心理护理需求指标。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妇产科首次分娩的孕产妇374例, 入选对象按产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UI进行分组, 比较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心理情绪评分及各类心理护理需求指标。结果 374例首次分娩的孕产妇发生产后SUI者95例 (25.67%) , 未发生产后SUI者279例 (对照组) 。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心理情绪评分比较中, 产后SUI组的SCL-90总分、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10.05) ;两组对象住院期间各类心理护理需求指标比较中, 产后SUI组的心理护理总时间、心理护理总频次、每天心理护理时间和每天心理护理频次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P均<0.01) 。结论 SUI初产妇住院期间存在明显的负性心理情绪, 心理护理需求较多。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心理情绪,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彭兵, 吴斌.56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7) :1897-1898.
[2]何华艳, 吕梅英, 苏焕.女性尿失禁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11) :1387-1389.
[3]龚小华, 王建英, 吴华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0) :4270-4271.
需求性护理 篇6
1.1 时政新闻的定义
我国新闻界和研究界对于时政新闻的定义说辞众多。《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定义如下:对国家、政党、知名人士及社会团体在国内外的政治主张、行为言论和活动, 社会的政治事件、政治思潮、政要人物更替等等方面进行的新闻报道, 即时政新闻[1]。一些学者认为, 时政新闻即报道国家、政党的最新策略、方针, 国内的民主政治生活, 涉及国际政治和关系的新闻。综上所述可知, 时政新闻是广义的, 它涵盖了对党与政府的重大方针路线和政策、重要的会议、重要的法律规章制度、主要领导人之政务活动等等内容进行的宣传报道, 同时也包含对世界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新闻。
1.2 时政新闻的价值
一般而言, 受众选择观看一档电视新闻的参照标准可概括为六个字, 即好看、有用、重要[2]。时政新闻的价值引发读者兴趣以及满足受众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于, 重要、有用。首先, 时政新闻能满足观众大事知情者这一心理需求。政府公开时政信息、保障人们的知情权、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 有助于为人们实现切身利益提供保障, 如商人获取某一政治、经济信息, 是为了发现商机、获取经济利益, 而获取信息只是一个手段。其次, 人们在做工作以及生活的决策时, 时政新闻产生的影响重大, 具备有用性, 这里的有用指信息具备的高层次的服务性, 人们将获知时政新闻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
2. 经济视角下的时政新闻
以经济视角进行电视时政新闻报道, 既包括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时政新闻从经济角度进行报道、对新闻中与经济相关的信息进行抽取, 也包括在某个时政动态事件当中记者以宏观的经济视角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新闻背后之经济背景和影响, 这种报道方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具有更为丰富的参考价值以及阅读价值。国外许多媒体进行的新闻报道, 所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国内政局的动态, 而是这一政局、政策产生的影响,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 电视媒体也积极探索对时政新闻进行经济视角报道。
进行重大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之时, 记者应当进行全方位的采访, 倘若新闻只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 那么只能向读者反映简单的事实, 而对事件进行全景式报道, 用独特的新闻视角观察事件, 从经济视角报道时政新闻、加大报道信息量, 实现硬新闻的信息化, 则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价值和参考价值, 使得主流新闻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3]。记者要以经济视角进行时政新闻观察, 改变时政新闻以往的采访和报道模式, 使得时政新闻在经济的视野里得到扩展延伸, 为时政新闻创造新闻增长点。
3. 以经济视角报道时政新闻的必要性
3.1 与时代需求相契合
首先, 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 从而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 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心。根据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媒体的报道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现阶段, 党与政府的重要会议、相关领导的活动、外交事件, 往往有着含金量很高的经济信息, 因此, 电视时政新闻的报道记者, 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关心点, 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 同时着眼大局, 留意党与政府工作的重点及政策的走向, 培养新闻敏感度, 及时发现和挖掘各类新闻当中富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其次, 时政新闻要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加强新闻报道上的服务性, 因此要抓住受众心理、改变报道方式, 多报道民众关心的信息, 改变报道视角, 当好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3.2 挖掘独家视角, 在竞争中占优势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媒介作为企业、媒介产品作为商品越来越趋于追求经济效益, 应当利用好时政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主流地位和权威性, 改变时政新闻传统的报道方略, 挖掘时政新闻的独家视角, 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 使得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3.3 符合受众需求
近年来, 受众本位论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受众本位指的是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 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利益, 以满足受众的需要为己任, 以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素质为目标, 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4]。依照传播心理学, 受众期望值指的是, 读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媒介满足其需求的概率, 根据调查表明, 受众对于时政、经济这两类信息的期望值最高。
电视观众关心的重点在于政治经济新闻能够为他们进行时局变化、市场走向判断提供依据, 将他们关注的政治话题与经济的动向进行结合, 这为越来越多时政新闻采取经济视角切入报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 结语
作为主流媒体, 电视不仅仅要重视时政新闻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读者的需要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解读、挖掘, 以经济视角为时政新闻的切入点, 这是这类新闻在采写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思文.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J].军事记者.2004
[2]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
[3]李良荣.当前中国传媒业新闻改革的若干特点[J].采写编.2005
需求性护理 篇7
一、油田测井曲线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性分析
1. 功能需求
油田测井曲线中, 测井曲线文件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测井仪器的输出, 在实际的应用中, 油田测井工作中应用到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 在型号及种类上具有一定的差别, 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测井仪器所产生的测井曲线文件格式具有较大差别, 目前常用的两种格式有:TXT格式与LAS格式, 每种格式都会应用一定的ASC II码方式来进行相关文本文件的保存, 这就导致其具有各不相同的内部结构, 在其管理工作中, 如果想要实现其统一集中管理, 就需要对测井文件格式进行转换, 并要与相关的测井专家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 这就使得在曲线文件转换领域具有较大的需求, 本次研究中的油田测井曲线数据管理系统中, 主要是应用LAS 2.0格式作为测井曲线的相关文件通用格式。
测井曲线文件加载方面的需求, 这主要包括相对路径、结束深度、起始深度、文件体等方面的数据加载;其加载方式具有多井与单井两种, 在单井加载过程中, 其加载流程主要表现为:选定井号、选择所要加载的测井曲线文件、加载入库;在多井曲线文件加载过程中, 其加载流程主要表现为:选择所需要加载的测井曲线文件、依据文件头的信息对测井曲线文件所归属的井进行自动判断、加载入库。
测井曲线文件的查询需求, 其所应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是按井号检索, 其主要是在指定井号之后, 对该井所包含的测井曲线文件信息予以罗列。在其测井曲线检索工作中, 可以根据输入的曲线名称、加载日期、深度范围、井号等条件进行检索。
测井曲线的文件下载需求, 其下载方式主要表现为:根据实际的需求提出下载请求、等待数据管理人员的审批、审批通过后可以直接实施下载。其下载内容主要是曲线文件体以及测井曲线文件中的单条曲线数据。
测井曲线的文件回放需求, 其主要应该实现这样的基本功能: (1) 图形的显示, 能够以矢量图的方式实现图形的无级缩放; (2) 可以实现图形格式的自定义; (3) 能够实现多井对比显示、单井测井曲线显示、多条测井曲线文件显示、单条测井曲线文件显示等多种显示功能; (4) 应该能够实现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显示。
2. 用户界面
在测井曲线的加载中, 要求具有单独的程序, 并要具有菜单, 每个模块应该能够对应一个菜单项, 并且在曲线加载的过程中, 要具有取消按钮。测井曲线的文件查询, 井号列表应用的是树形方式, 其中一级节点表示的是盆地, 二级节点表示的是一级构造, 三级节点表示的是二级构造, 四级节点表示的是井号。查询结果要能够以表格的形式来显示。
在测井曲线的文件下载界面中, 测井曲线文件信息要能够以表格的方式来进行显示, 每一个记录之前都必须要求具有复选款, 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勾选, 既可以进行单选, 又可以进行多选。
测井曲线的回放, 在其回放界面中, 应用TAB方式对相关窗口进行分隔, 并要求每个回放的图像都能通过点击TAB来进行切换, 在图像上, 可以通过鼠标实现曲线的选取及放大、缩小。
3. 系统特性
系统要能够保证测井曲线能够转换成为统一的LAS2.0格式, 并且在转换过程中, 其要能够具有异常处理功能, 对于由于缺乏关键信息, 导致不能成功转换的相关的测井曲线文件, 要对其所缺乏的关键信息予以指出, 在曲线的查询、下载过程中, 对其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要求, 并要求在五秒钟之内将查询结果予以返回, 要求一百条测井曲线的下载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 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要能够实现LAS2.0格式文件的回放功能, 在对曲线特性处理时, 要保证其能够满足测井曲线的实际展示要求。
二、Delphi VCL技术原理
Dephi是一个融合了可视化组件库功能、集成开发环境功能、现代编程语言的编程软件, 其基本类库是可视化组件库Visual Component Library, 其具有操作方便、可扩展性强、封装纯粹的优点, 即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Win32API, 在对其进行VCL封装之后, 其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 其能够支持类、过程及函数的嵌套, 可以在一个过程中生命一个类或者是一个过程, 其对于事件具有完整的支持与封装, 通过对事件对象进行有效的声明, 能够将任意的外部事件源绑定于VCL控件中, 并且在Delphi的VCL中, 还具有较多的伪API, 其能够为软件开发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由于VCL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这会极大的方便控件编写工作, 并且可以实现任意Active X控件的导入导出, 并且其具有平台无关性, 可以在其他操作系统中直接应用。所有的VCL组件可以划分为可视组件与非可视组件两种类型, 通常情况下, 可视组件主要是继承TWin Control, 非可视组件主要是继承自TComponent。
三、油田测井曲线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表现为:用户管理模块、测井曲线展示模块、测井曲线解析模块、测井曲线查询下载、测井曲线加载。系统工作过程中的总体流程主要表现为:测井曲线文件加载、测井曲线文件查询、测井曲线文件下载、测井曲线文件回放。
结束语
系统的需求性分析是油田测井项目中的关键内容, 本文就主要对油田测井曲线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性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对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简单探讨, 对于其应用性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保红, 李玉春.油田测井曲线数据管理系统需求性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需求性护理 篇8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区对旧居住区实施了适老性改造, 上海已实施了对一些不适老住房的适老改造并对一些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了平改坡和加装电梯改造, 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等地也先后开展了平改坡、住宅加装电梯改造[1]。这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旧住区适老性改造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但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如未对旧居住区适老性改造的需求做系统研究, 阻碍了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1 西安市旧居住区适老性改造现状
西安市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 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适老性改造的政策法规, 如西安市资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实施细则、西安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西安市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实施方案等, 对促进适老性改造服务体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 西安市主要对一些残疾老年家庭免费进行了无障碍化改造, 包括出入口设置坡道、厨房案台降低、浴室墙壁安装防滑扶手等。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西安市专项城区改造资金。已对100多个旧住区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推广居家养老服务,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 构建了《12343西安社区服务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2]。由经培训的下岗职工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家政、代购、陪聊等服务, 他们在社区领取服务凭证, 民政部门根据服务凭证为其发放报酬。开展并推动志愿者服务, 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3]。
2 旧居住区适老性存在问题及其需求研究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对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信度系数Cronbachα的值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 (信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
本文所述旧居住区指1998年我国住房商品化之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成的居住区。
以西安市主城区9个旧居住区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300多份, 回收有效问卷246份, 问卷有效率为82%。由专家讨论完成了问卷的初步设计并由专家对问卷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通过小范围发放问卷测试问卷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结合专家建议和老年人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缮。
2.1 旧居住区适老性现状
1) 居住区环境。调查发现, 旧居住区有许多不适老的问题, 如必要的老年设施和服务配备不足、公共活动场所较少、无障碍设计缺失等。
经调研, 识别出4类老年设施和服务, 如图1, 图2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76.5%的旧住区配套了社区医院, 说明旧住区配套医疗情况较好。47.1%的旧住区配套了老年休闲娱乐中心, 只有15.7%的旧住区配套了老年大学, 说明旧住区配套老年休闲娱乐中心和老年大学没有得到重视。调查的旧住区都未配套托老所或类似机构, 说明旧住区配套托老机构也未得到重视。从图2可以看出, 为老服务发展在西安处于较低水平, 配套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 老年人文化生活娱乐服务, 老年人医护保健服务及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的旧住区所占比例分别为25.5%, 18.3%, 13.7%及9.8%。
2) 旧住区设计。调查发现, 旧住区设计存在生活信息传感装置和紧急呼叫装置缺失, 管道线路老化, 室内缺乏必要扶手, 多层住宅未设置电梯, 住宅出入口缺少无障碍坡道, 楼地面防滑处理不足等不适老的问题。
2.2 西安市旧住区适老性改造需求研究
1) 住房适老性改造需求。
经调研, 识别出8个住房适老性改造项目。安装信息传感装置和紧急呼救装置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改造服务项目, 认为有必要的老年人数依次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2.4%和80.4%。认为有必要增强住房保温隔热功能、卫生间增设防滑扶手、增强楼地面防滑、改用方便省力的生活设施、改造管道线路及将房间适当整合或分割的老年人数依次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6.6%, 64.7%, 62.8%, 60.8%, 56.9%及27.4%。
生活信息传感装置和方便、省力的生活设施能帮助感知能力弱的老年人提高自理能力。紧急呼救装置帮助老人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高龄老人普遍存在视听不清、生活无人照料等问题, 因此, 为他们安装紧急呼救装置和生活信息传感装置很有必要。安装防滑扶手和增强楼地面防滑也是许多老年人所希望的。旧住宅管线老化, 存在诸多隐患, 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
2) 住宅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需求。
经调研, 识别出4个住宅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项目, 认为有必要加装电梯、住宅出入口平改坡、楼地面防滑处理及楼梯间靠墙一侧有必要增设扶手的老年人数依次占到87.2%, 83.7%和81.4%及70.6%。
调查发现, 住3层以上的老人普遍希望能给住宅加装电梯, 尤其是高龄老人。对住宅出入口进行无障碍改造也是老年人普遍希望改造的项目。
3) 居住区公共区域适老性改造需求。
经调研, 识别出4个居住区公共区域适老性改造项目。老年人对这些改造项目必要程度的选择如图3所示。认为住区应增设休息座椅和室外健身场所, 有必要对公共区域进行无障碍改造、增强公共区与住宅出入口夜间照明的老年人数分别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2.2%, 90.2%, 82.6%及75.1%。
调查发现, 许多旧住区休息座椅数量较少, 没有室外健身场所或室外健身场所面积狭小, 台阶设置较多, 公共区域与住宅出入口没有设置夜间照明设施, 这些都对老年人出行造成不便。
4) 居住区配套老年设施需求。
如图4所示, 认为有必要在居住区配套建设社区医院, 托老所, 老年休闲娱乐中心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7%, 74.5%, 70.5%及51%。
老年人普遍喜欢在社区就医, 并希望享受优惠医疗、定期体检、了解保健知识。旧住区普遍缺少托老机构, 托老所可以为老人提供餐饮和生活照看服务, 是居家养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休闲娱乐中心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 消减孤独感。许多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老年大学学到烹饪、保健、字画等方面知识。
5) 居住区配套老年服务需求。
如图5所示, 认为有必要在居住区配套医护保健服务, 生活照料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 举办文化生活娱乐活动的老年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0.2%及86.3%, 74.4%及60.7%。
社区医护保健是老年人最希望住区配套的为老服务项目。空巢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 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排减老人的孤独感, 如志愿者陪聊服务。文化生活娱乐服务也是老年人认为有必要配套的项目, 如组织老年人趣味运动、自乐班等。
通过对旧住区适老性改造需求的研究, 提出促进旧住区适老性改造的几点建议。政府为主导, 依托社区服务, 政策引导, 针对适老性改造的主要需求, 因地制宜, 帮助有需要的老年家庭进行适老改造。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机构, 对各类参与适老性改造的人员进行培训, 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加强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 将适老性改造及老年服务和设施配套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模式。制定适老性改造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标准, 对其开展评估, 实行优胜劣汰, 保证为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委.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R].2008.
[2]刘桦, 李博.城市住宅适老改造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2 (3) :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