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的作用

2024-07-30

校园网的作用(精选12篇)

校园网的作用 篇1

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它的出现让地球变小了, 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今天, 人们已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初步了解到如何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控制、传输和使用。明天, 数字化手段将会成为人们谋生的本领, 是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因此,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 从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从教育模式评价、考试模式到教师培训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教育和教学快速步入信息时代。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学校是如何利用校园网的。

一、校园网的建成,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我校在2006年4月建成局域网, 2006年5月建立中学网站 (dwzqhzx.cn21edu.com) 和小学网站 (dwzqhzx.cn21edu.com) , 通过4M宽带连接Internet (国际互联网) , 至此学校所有计算机全部互联并和因特网相通, 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为学校的教学, 管理, 办公, 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应用环境。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办公系统, 通过该信息系统, 可以为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 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学校各个办公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 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 提高办公效率, 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通讯和协同工作。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备课平台, 这是一个大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为教师备课、上课、写教案、写文章提供全面帮助。

建立与internet网的连接, 可以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中小学教育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局联网, 完成公文传输, 各种报表和教育信息查询;实现学校与Internet之间相连, 完成与Internet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联网, 提供教育软件和远程教学等服务。使我校校园网成为学校教学的窗口, 成为我校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二、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教学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工具, 一种手段, 所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 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 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为此, 我们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 充分发挥了我校校园网的网上教学作用。

1. 建立学校主页, 通过主页进行知识交流和传播

学校的主页, 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 因此, 在主页上包括了“校园文化”“教师频道”“学生园地”“心理健康”等栏目, 主要对学校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进行介绍。除了这些栏目以外, 我们设置了几个特色栏目, 如“教师平台”“学生平台”“家长平台”, 实现网上教学和交流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

学校首先成立了课件小组, 再通过小组成员带动其他老师学习计算机知识。通过努力, 我校教师基本上都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 我校共积累自制课件三百多个。教师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形象化, 将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校园网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将校园网与lyedu.lyyj.gov.cn和因特网连接, 可以获取广域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

校园网中的多媒体系统管理就是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和共享的管理, 包括图形素材的维护、选取与统计;声音库建设和共享:声音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素材的统计;视频库建设和共享:视频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视频素材的统计;课件库建设和共享:课件描述记录的维护、课件描述记录的统计;课件制作经验库的建设和共享: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文件的处理和集成为多媒体课件, 包括字幕编辑系统、光盘制作系统和课件制作工具。

四、多媒体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教学的好坏和成果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 要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要把校园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利用电子备课平台、internet等资源完成课堂教学的备课, 并且将备课内容存储在自己的文件夹下以备上课使用。要实现校园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必须在特定的专业教室里上课。学校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四个, 整个教室使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进行管理。

多媒体校园网是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校园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 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网络的建设, 为学校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多媒体校园网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 使老师和学生树立了信息观念。

我们立足在探索中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根据教育需要建立网络, 根据教育需要完善网络。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发扬的奉献精神, 更新了教育观念, 互相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激发了情感, 确立了信心, 掌握了技能, 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沈莉萍, 张伟东.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误区及建设.开放教育研究.2001 (2)

[2].段新焕.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3].庞建辉.建好校园网.用好校园网.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校园网的作用 篇2

2.1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风气

大学生活相当于小型社会,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仍处于局限的境界。优质的校园媒体将会在高校中引领好的风气,通过宣传好的人文知识、文化;帮助学生积极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等,建立起大学生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并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为学校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基础,使得校园逐渐得以笼郁深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好风气的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培养好的文化和精神,并为学校增光加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前来就学。

2.2为大学生提高能力提供机遇

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例如,工作于校园广播的学生,设计校园展板的学生,还有学生会外联部的学生等等,虽然他们提供了辛勤的义务劳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广播主持的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不仅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获得了提高能力的机遇,其他处于校园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名声而将会获得相应的工作或者机遇,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化为实践和动力。这都依赖于校园媒体的对外宣传,因此,校园媒体对于校园内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

在校园中生活得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作用的结果对象和受益者是学生,而校园文化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进行活动实践和对新闻的采编,,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一些大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的新闻采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增长对于新闻的辨识能力和活动实践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质,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好似接力棒一样,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接过校园媒体的责任,主动承担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任,并将良好的学校风气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斯文.校园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长江丛刊,(26):224-224.

[2]赵文欣.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J].神州,(5):26-26.

校园网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网络安全审计;校园网;安全管理

一、校园网管理现状及网络安全审计需求

学校无纸化办公、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全校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均连接校园网,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访问校园网内信息系统。但是,很多学校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没有网络安全审计,导致校园网面临重要文件、内部数据通过数据库访问、电子邮件、网络文件共享、远程终端访问等方式被窃取、泄露、篡改等。而且校园网内用户违规的网络行为,如发布非法言论、访问非法网站等,也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学校信息安全。

通过网络安全审计,对网络数据进行识别、采集、分析,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捕获用户网络违规行为,响应实时警报,全面记录网络对话和事件,对网络信息、事件进行安全智能关联全程跟踪、分析、评估,准确掌握校园网安全状态,第一时间发现违规、不安全事件,实时记录、警告,同时进行定位分析、追查取证,满足校园网安全审计需求,满足校园网安全管理需求。

二、网络安全审计作用

网络安全审计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容审计、行为审计和流量审计三方面。第一,网络安全内容审计,是对校园网安全自定义关键词,对校园网访问网站、收发邮件、远程终端访问、文件共享、数据传输、数据库访问等内容进行完整检测、信息还原、细粒度审计追踪等功能;第二,网络安全行为审计,是结合网络安全审计设定校园网行为审计的策略,对校园网访问网站、收发邮件、远程终端访问、文件共享、数据传输、数据库访问、滥用网络资源等用户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并对不符合网络安全行为策略的用户事件实时记录并警告;第三,网络安全流量审计,对校园网实时报文流量进行基于协议识别的综合流量分析,为校园网流量管理提供支持。

网络安全审计在校园网安全管理中,可以完整记录并审计用户的服务器数据库运维操作行为、上网行为及上网内容等。一旦校园网用户通过E-mail、文件上传下载、文件夹网络共享等行为,在论坛发送敏感信息,发布敏感信息,传播非法言论,导致学校信息外泄,受到严重负面社会影响,或者校园网内部系统数据库被维护人员越权访问等违规操作,损害内部系统数据库安全,利用网络安全审计,为用户违规行为进行事后追溯,可以方便地寻到用户违规行为的发起者。同时,通过网络安全审计还利于对校园网安全状态进行有效全局掌握,预防敏感保密信息外泄,实现对校园网安全事件进行准确跟踪定位,对校园网网络信息进行整体智能关联调查、分析及评估,为制定校园网整体安全管理策略提供可靠性支持。

三、网络安全审计在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网络安全审计在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网络安全审计在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考虑安全审计设备性能,主要采取路由工作模式、桥接工作模式和旁路工作模式。

路由工作模式要求校园网安全审计有很大资源,对校园网性能影响最大,基于网络路由协议,提供并能够实现网络行为分析、网络访问控制、审计分析、网络行为记录、流量分析等功能,网络安全审计实现功能最为全面。

桥接工作模式,对校园网性能有一定影响,具有独有的Bypass功能优势,在校园网软硬件出现重大问题时,为校园网提供“短接”机制,确保校园网连接服务不断,但是不能实现某些路由功能。

旁路工作模式,一般大型校园网多采用旁路工作模式,对网络安全审计设备性能要求最低,对校园网速度没有影响,对校园网环境基本没有影响,主要应用网络审计记录与分析功能,未应用控制管理功能。

2.网络安全审计在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在我校校园网安全管理中,主要采用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构建校园网安全管理体系。基于校园网网络结构要求,设置严格的防火墙安全策略,加强校园网各方面配置,有效避免外部攻击,对校园网系统进行深层次防护。在不改变校园网网络结构基础上,为了避免校园网传输瓶颈,保证校园网网络性能,不使用网络安全审计的控制功能,而是以旁路工作模式,将网络安全审计前端的嗅探设备,连接在校园网主交换机,利用审计记录与分析功能,通过端口镜像方式,实时分析记录校园网中的各类网络协议、数据流、网络流量和连接对话,一旦发生违规操作,网络安全审计设备就会提醒操作人员以短信或E-mail方式警告并进行处理解决。利用网络安全审计的统计及报表功能,定期分析所记录的校园网日志,查找校园网安全管理隐患,保证校园网安全运行。

校园网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应用网络安全审计可以实时记录、审计用户行为,有效预防和管控用户行为,提高校园网安全管理效率,满足校园网安全管理保护需求,确保校园网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樊建永,薛滨瑞.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

校园网的作用 篇4

一、信息时代高校的教育理念

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 是在长期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 反映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我院倡导的“厚德、笃学、慎思、敏行”的教育理念, 就是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色、有质量。

但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 人数普遍攀升, 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让教育者独立地、很好地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 让现在的大学生从重业务轻政治、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活动的畸形发展状态中摆脱出来,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这方面, 校园网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教育方式从塑造型方式逐步向服务型方式转变,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具备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具备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网络环境, 是指基于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活动、个性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通讯为一体的教育环境。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网络环境包括校园网这一领域。服务型教育方式的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虽为现行教育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但对于面临就业转型关口的大学生来讲, 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特点是社会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就高校校园网来讲, 下述内容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交互性。

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来看,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 资源共享和工作的协同是其首要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终端设备很容易地接入到网络, 并共享学校数字化资源, 接收与发布信息。另外, 学生也应该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与其他同学通过BBS或其他网络工具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学习伙伴资源。

2、个性化。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校园网络环境可以为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学习的第二空间,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这也是建立在“学习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之下的一项教学实践。

3、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 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实时或非实时的方式进行学习。实时学习指学生通过网络及时接收信息, 学习知识或技能, 具有信息时代的快和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学校最起码提供涵盖校园众多场地的网络端口接入, 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了解世界, 掌握知识。而非实时学习能支持学生的重复学习,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能力及知识体系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实时和非实时结合的方式, 克服了以往很多学习方式的弊端, 保证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元化。

高校校园网建设应根据地域和文化特色, 有所侧重, 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网络教育的模式和网络环境的建设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如何实现数字化校园下的教育创新

1、数字化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育人环境, 而在这个育人环境中人的信息意识的形成是核心。但就不同的媒体来说, 因为其传递信息的性质、呈现刺激的持续时间、存储信息的形式和对学习的控制程度有所不同, 学习者应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 对媒体作出选择, 以对学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2、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应用要与时代同步。

这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主要是提升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 使教师具有现代育人意识, 改变教育行为, 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艺术,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此外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和从事技能方面的培训并使之逐步规范化, 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二是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能为学生提供网状的信息环境和丰富生动的多媒体世界, 打破思维的线性逻辑。同时资源的网络化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 促进学生形成开放式的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

3、教会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在信息时代, 由于知识的更新加快, 我们不可能学习某一领域的所有知识, 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适应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比较快的时代需要。

四、结论

网络教育向来具有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支持教育改革的双重作用。网络的广泛应

下转第254页

上接第252页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篇5

机电技术系学生工作处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校园文化品牌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本文基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如何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体系的探讨得出相关结论,为进一步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与本质功能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都是借鉴文化的概念提出来的。白同平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规章制度、校园精神、校园价值取向等”[1]。于晓阳定义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2]、王绑虎依据社会文化的结构分类,将校园文化纵向划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即称为“器”浅层面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层面文化,和深层的校园精神文化面文化。杜庆峰提出: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更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里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组织行为文化和思想精神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总和。它以大学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依托,以大学师生参与各项活动为载体,以养正育德提高学生修养为目的,实现提升大学品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功能。和谐上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同化作用,从而培养起师生对学校的归宿感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人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为时候培养出有用之才。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在大学生活中,最能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是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社团,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不同的空间。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不难想象,那一定是一个没有活力、死水一潭的校园生活。学生社团撑起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半边天,因此各所大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并先后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每年的不同月份、依托不同事件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热情、责任、求实、真诚、坚持的性格,在为社团做贡献的同时发展个人智慧、增长才干,在团结协作中带来个人成功的体验,积累人生发展的财富。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艺体全面发展的载体。

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能力和欣赏品味,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开展的艺术和体育活动,把大学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把大学生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的联动起来,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鼓励冒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高校学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精神在于大学的学术上的成绩与积累。一个知名教授就是一所大学文化的象征,学术研究和学术氛围发的展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如一些大学加强引导校园学生学术实践与研究,通过学生会和研究生会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的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开展大学生评选活动,鼓励和激发学子的学术研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

其次高校许多学术大师是大学生学生发展的偶像和导师,许多高校的名师讲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名师开办讲座,实现了专家和学子们面对面地交流,是一个开放的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堂,学生对名师学识的渊博与高尚人品的崇拜,启迪着大学生的学术梦想。高校文化里有最广的知识领域、最快的学生信息来源,大学生完全可以自由的参与和交流,一方面有优秀的专业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有兴趣相投的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三、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新一代大学生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

高校在学生活动场地、科技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要在现有的文化活动场馆规模基础上,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力度,增加场馆数量、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有效的开展。

(二)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校园环境的完善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服务对象是学生,校园环境景观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及以行为方式。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既要布局合理、健康向上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能够主要突显文化功能。学校应该巧妙的利用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有针对性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弥补文化气息的缺陷,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文化,使大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三)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一个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体现在组织计划的周全以及设计的完美华丽,成功与否的关键更多的应体现在是否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是否在大众里产生影响、存在知名度。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首先应促进提高学生对该活动的认同感。因为目前高校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敏感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多彩,他们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校园文化活动的这种引导式管理,恰恰能将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变有形的管理为无形的管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容易取得他们的认同与协作。

其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要构建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力邀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要加强和国内外知名团体的交流,提升校园文化的张力”[3]。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多为新鲜事物的追宠者,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一点,开拓网络文化、手机短信用语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在今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学生群体文化活动,吸引全体大学生参与才能发挥其余人的作用。在现实校园中,文化活动成为少数学生或者学校装点门面的活动,有悖于学生为本的育人方针。因此,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层次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增强活动吸引力,吸引不同学生群体参与,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总之,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飘逸着浓厚的高雅求知气息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材。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起着关键性的做用,通过北大、复旦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越是重点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越是重视,从一定程度讲,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人们追求名牌大学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认可。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软实力,每一所高校,应该将提升校园文化当作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校园话剧社团对学生的德育作用 篇6

何为德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的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弟子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孔夫子的这番话,阐释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所以很多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很多时候教师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却收效甚微,而我校的校园话剧活动在德育方面却意外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我们的校园话剧对学生的德育作用有哪些呢?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从话剧的内容来看,校园话剧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确定话剧剧本的内容时,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那些蕴含爱国、诚信,忠诚,奋斗等内容,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比如我们公演过的一些话剧《永远的一二·九》《青春之歌》《保卫钓鱼岛》等内容,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对于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并为保卫祖国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二、从话剧的排演过程看,校园话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地自我定位。

校园话剧是一门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艺术,所以排演的整个过程要求每一个演员或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一部成功的话剧作品从创作、排演,到最后的公演,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比如我们话剧社排演的第二部话剧《青春之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就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以及负责其他工作的人员默契配合,谁都不能只顾着自己的任务或感受,所有参演人员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相互感染,演出时才能呈现出最完美效果,因此校园话剧在培养中学生团队意识,养成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中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们若将一部校园话剧比作一栋高楼大厦,那么每一名演员与工作人员就是这栋大厦里的一块方砖,缺一个都不够坚固,只有每个部分各司其职,这个大厦才能以最完美的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感悟到集体的智慧以及团队的力量。

对于演员来说,由于要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就需要换位思考,要有意识地压抑自我,来融入到剧本中的角色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就更易于从他人的视角评判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我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社会规范。比如一个学生如果扮演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或非正义的反面角色,通过剧本中社会对于这个人物的批判,他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现实世界里自己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正义的人。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 从话剧观众的角度来看,校园话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话剧艺术主要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突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有效调动观众的情绪,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中学校园话剧的观众还是以中学生为主,学生们更喜欢看见自己的同学在舞台上的激情表演,看得更认真更动情,学生青春年少,坐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共鸣,如话剧社公演的第四部话剧《红高粱》,演出现场观众无不激动落泪,通过现场效应强化更容易使学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促使学生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校园网的作用 篇7

1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校园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推动与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潜移默化中可生动、灵活地培育优秀人才。第一,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穿插与中国体育巨大成就相关的内容, 讲讲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二, 通过开展活泼、生动的野外体育教学, 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 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 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性、整体性, 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通过体育竞赛, 还可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精神。同时, 通过科学体育教学与多种体育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2 校园体育具有健身性, 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增强神经系统的综合工作能力, 锻炼敏捷思维, 促进身心发育, 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这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身体保证。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培育学生体育意识, 不但可以增强个人身体健康, 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当前,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理能力不高, 较为懒惰与自私, 难以吃苦耐劳、心理素质不强等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难以适应社会。而通过多种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体验与感受,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感受到失败的难过之感以及同学的帮助安慰, 这样在多种体验结果中, 可增强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树立大局观, 并培养出乐于奉献、坚持不懈、吃苦耐的良好素养。

1.3 校园体育具有凝聚力, 提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心力

任何一种体育活动, 均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与自身的独特要求。因而, 在参加不同体育活动时, 则需遵循不同规则与要求。如田径运动、篮球比赛等, 远动员在赛场顽强拼搏, 其他学生们则于场下为各自的队友助威加油, 这种自然而然的团队意识与荣誉感把学生们紧紧相连起来,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员也将团队精神与荣誉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 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 不但可团结学生, 还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情感升华到对校园、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

1.4 校园体育具有娱乐性, 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趣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体育活动参与及体育比赛的观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放松身心, 劳逸结合。尤其是青年学生, 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喜爱之情, 通过观看不同体育竞赛, 如欧洲足球联赛、NBA篮球联赛、台球、体操等, 都可获得不同的体育美感, 如队员们的精妙配合、运动员的精彩射门与扣篮, 准确的台球走位等。而在体育项目参与中, 不但可自我展示, 体会成功, 还能给他人带来欢笑、喜悦, 可见, 体育具有的艺术性、娱乐性、竞争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智趣性。

2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作用的提升策略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其课程趋向于体育大课堂, 利用多种资源, 诸如体育教学、社会性比赛、运动队建设、课外活动等, 为院校体育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第一, 体育教学是主线, 强化体育学习。这需要院校与教师主动探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 突破教学空间, 适当利用现代化手段, 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直观感知, 生动认识。可利用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同学们的体育意识, 唤起学生体育热情, 丰富其体育认知。如借助学校周围自然与地理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体育专项训练, 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第二, 课外活动是载体, 充实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特别是学生自由安排与的体育活动,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烈, 同时, 还可帮助学生增强组织与协调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学生抵抗外界不良文化影响, 进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 社会性比赛则是学校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展现精神风貌与体育素养,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院校综合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展现。同时, 社会性比赛中的对内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2.2 完善校园体育设施, 提高教师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 体育设施是其物质基础, 为了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与便利条件, 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物质保障, 并为学生展开体育交流与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同时, 现代化体育设施也展现了校园文明, 体现了院校综合实力, 尤其是独特新颖的体育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光彩, 所以, 院校应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体育设施。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指导者与活动组织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体育教师应强化自我学习, 促进自我素质的提升, 增强知识水平, 从而深入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另外, 体育教师还需展开专业学习, 如田径老师学习定向越野、健美操老师学习形体健美、瑜伽, 篮球教师学习篮球技能等, 以把握前沿的体育活动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供先进体育活动。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人文气息与人文氛围的营造、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 院校与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 全方位接触社会, 从而培育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良好精神品质, 真正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内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

校园网的作用 篇8

1. 和谐校园建设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校园和谐, 具体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实验室)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三条途径, 全方位构建和谐校园。其中, 和谐校园环境的要求是幽雅舒适、安全、卫生, 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 绿色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绿色教育以环境问题和专业知识为载体, 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为学生提供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管理意识、全球意识, 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 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 都能具备环境意识, 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 像“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 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3. 校园绿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生长发育不仅与其遗传有关, 还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校园是师生活动的天地, 一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菁菁校园, 就是一支默默无语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化人们的教育力量, 陶冶着优良的情操, 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加强学校美化和软环境的创建工作, 使学校美丽、整洁, 突出育人功能。增强环境育人的意识, 进一步做精做美校园, 创建生态化学校,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建设影响的理论依据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引入生态学的趋利避害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方法, 在学校周围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圈.对内丰富“绿色学校”的内涵,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形成具有优良的文化氛围、优雅的校园环境、进步而优秀的传统的育人生态环境, 将能极大的改变学校的面貌, 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学校环境建设和发展, 对学校教育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资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通过学校绿化建设来引导学校对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教学运用、道德风尚的影响来研究, 促进教育对社会的相长关系, 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理论。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 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 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 并发挥各自的作用, 为师生服务。让环境充当起教育的课堂,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 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 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3. 植物功用理论。

树木可以减轻噪音, 使人们感到很安静。绿化在夏季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树叶遮挡了太阳的辐射, 减少建筑隔热, 室内温度降低。植物有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生态效果。园林植物还可以造景, 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 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 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学校可以利用花园、苗圃、植物园作为生物实验园地, 帮助同学掌握和丰富植物知识。把校园绿化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可充分发挥校园绿化中的智育功能。

4. 环境教育理论。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观念, 是一种国民公德的观念, 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是学习和遵守环境政策法规的观念。21世纪是人类环境意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广泛开展环境教育, 不断提高和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概念应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调查分析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100亩。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柘林湖、云居山风景旅游区内。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校园植物多样性和高覆盖率使校园绿树成荫, 四季花团锦簇, 几乎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太大的干扰, 常年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校园绿化与谐校园建设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学生和家长对就学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在2011年7月, 我们选取了我校部分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 根据我们制定的调查表内容, 请他们进行填表, 来了解在我校办学条件下, 来校就读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我校的原因条件和各选取条件所据有的影响程度如何。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在选择的各项因素中, 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食堂条件、就业状况占了主导的因素影响关系, 但在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园绿化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有85.12%进行了关注, 满意度占了97.2%, 说明了学生和家长们对于学校的绿化条件还是比较在意和重视的, 某些程度上也表达了在今天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理念也在发生着一些本质的变化, 人们对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对校园绿化中的生态功能认识在加深。

2. 利用校园绿化对学生知识兴趣的培养。

通过调查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中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上网、看书、唱歌、校园生物知识兴趣小组等) 的人数比例和动态情况做出分析。校园生物知识兴趣小组内容包括认识植物, 绘画植物, 给校园植物“身份证”, 环保小调查、小实验, 设计校园环境警示牌, 叶脉书签的制作, 插花培训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美学知识、公德知识等进行兴趣引导和教育, 然后观察一段时期后的变化情况。我们根据想了解的内容先后做了两个不同时期的调查, 并选取了几个主要指标进行对照———喜爱上网人数比重, 喜欢看电视的人数比重, 其他爱好的人数比重。经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后, 以上三项指标的人数比例发生了一定变化。

通过我们的调查说明, 在学校内大家通过利用校园的绿化及相关的绿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学生的智育发展方向有着相当的积极影响效果, 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让他们能适时地改变过去的一些不变甚至有害的习惯作用。

3. 校园绿化环境好对学生公德意识的潜移默化。

班主任通过品德评价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 实现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 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涉及到平时学校的花草树木的折损、草地的践踏、美丽校园环境保护意识 (乱扔果皮纸屑、塑料包装袋等) 的认识程度和自觉意识的培养。评价方式有: (1) 从形式上的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 (口头表扬、书面评定) (2) 从性质上进行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奖励、惩罚) (3) 从时间上进行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课前课余的表扬批评与学期学年的操行评定) 等。2011年12月, 学校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问卷调查。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有602人。内容涉及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理、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 现将部分调查问卷内容统计情况分析及一学期实际学生管理部门统计如下:1、学生对“乱扔垃圾物”统计。问卷调查情况:81%的学生“谴责、强烈谴责随地乱扔果皮杂物”;15%的学生“不扔、最好不扔果皮杂物”;3%的学生“无所谓、想扔就扔”。对学校某学生生活区一周所扔塑料袋统计:平均每天46只 (个) , 占总人数的2.55%。还请被调查学生用5分制 (5分代表优、4分代表良、3分代表中、2分代表差、1分代表劣) 给全体学生在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文明礼貌三个方面平时的文明程度打分:环境卫生方面4.15;环境保护方面4.42;文明礼貌方面4.58。因此, 优美的环境, 可让学生懂得珍惜, 学会爱护;优美的环境, 可让学生知书达礼, 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 可让学生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可让学生学会谦让, 学会做人。

4. 学生参与维护校园环境对劳动观念的影响。

历年以来, 学校实行学生值周制度, 安排各班分别对学校校的花圃、草坪、树木进行卫生清扫和管护,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建设起美好的校园环境, 也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美的来之不易, 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通过学生参与绿化的相关劳动, 在劳动观念和劳动体会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原学生中有40%左右在家几乎没有进行过劳动, 甚至有个别的连扫地都没有过, 因此, 在组织的劳动中, 增加了学生对绿色环境的劳动参与, 在心理上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惜, 当自己的劳动在汗水中得到印证后, 学生们不再像原来一样———饱食终日,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在环境保护, 经济使用, 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5. 其他的影响因素调查。

首先, 学校校园绿化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 认为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会产生良好作用。其次, 我们对近三年来学生疾病原因, 获保险赔偿记录进行了解, 发现学生中自身免疫引起的住院赔偿比例也相对其它在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偏少。

四、调查综合分析和评价

经过一定的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 对学校的学生教育和学校发展具有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美育功能等诸多优点功能。因此, 校园绿化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还发挥着学校教育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育人效应。校园环境的好坏, 在学校育人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好的校园绿化环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合唱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篇9

一、合唱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 他们的思想及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的形象, 是建设和谐校园重要的一步。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者, 校领导是倡导者, 校领导要充分利用艺术的特殊作用,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兴趣和爱好, 使其获得知、情、意、行全方面发展;塑造教师“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格;不断增强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主人公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师生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和“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 形成互敬互爱、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

合唱在对人的培养方面具有以下作用:1) 合唱陶冶人的情操。合唱艺术以最易于表达情感的人声作为乐器, 合唱作品的演唱音色需要根据作品风格合理采用, 如民歌作品演唱声音明亮集中、西洋作品声音浑厚纯净等;演唱力度可从最弱PPP到最强fff之间变化;演唱音域可以从大字组的F音到小字二组的c音。同时, 合唱的呼吸可以同时使用整体呼吸、声部呼吸和循环呼吸三种方式, 使其达到连绵不断的效果, 构成了合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再加之语言韵律的美, 直接体现时代的需要和人们的共同心声, 可以唤起师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 使情操得到陶冶;2) 合唱是爱国情操思想教育的良好方式。合唱自传入中国百年以来, 正处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作为同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曲折的反映着这种社会政治变革, 师生通过演唱这些合唱作品, 可以更加生动的了解我国革命历史、不断激发爱国热情以及爱校的热情;3) 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观念最好的方式之一。合唱是由两个以上构成纵横关系的声部协同进行、和声与旋律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合唱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因素高度统一的艺术。要达到这种统一, 需要队员从集体出发共同努力。通过这种协作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配合意识, 达到创造力和纪律性的辨证统一, 不断巩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高校里不管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 团结和协作无处不在, 否则不但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 而且会破坏学校这个整体;4) 合唱能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合唱是一种集体行为, 无论在感情、旋律、力度的和谐方面, 还是声部的平衡方面, 都需要个体不断的调节自己, 通过适应他人的特点, 使个人服从声部及声部服从整体来达到要求。现在高校独生子女较多, 家庭和社会的宠爱易使他们事事以个人为中心, 难以适应他人和社会, 而合唱需要抹掉个性绝对服从整体, 因此, 借助这个艺术形式为教育手段, 可以潜移默化的调节学生, 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制力;5) 合唱是培养“和谐”的最好方式之一。有关“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2005年的人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和谐校园的主体包括一切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人员, 他们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合唱作为一门最能凝聚人心、团结协作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人进行教育和提高,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指异物相杂又和乐如一, 即矛盾的各方面相辅相成又对立统一;合唱的“合”指人的团结一致.合唱最终展现的是个性服从整体后的和谐状态。《国语·周语下》中单穆公、伶州鸠的审美评价:“声和才能心和、心和才能人和”。合唱作为声乐交响形式的艺术, 其完整的演绎是对一种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追求, 让参与者心灵时刻记住美好, 心适则行适。正如中国音乐界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强调:“合唱事业越来越显示出其十分积极的社会影响, 是音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最好体现, ……”

通过合唱及其和谐的声音, 高校师生更能直接感受到和谐的温馨和愉悦, 使他们更愿意为创造和谐的校园不断努力。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两两相互依存高度融合, 高校要保持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人文修养。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基础。而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需要发挥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

合唱作为高雅的艺术文化形式之一, 表现的就是和谐之美。它要求个体感知与群体感知的高度统一, 是个人服从集体、个性服从共性的调节过程。合唱活动中的团员之间、团员与指挥之间、各声部之间, 和谐合作无处不在。心理学家认为, 当个人处于群体的环境之中时, 群体的背景、大社会的文化环境, 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高度集中"的影响, 通过从众行为使人融入到互相协调、群体共同作业的和谐背景之中。合唱训练的过程, 必须避免个人声音的独特化, 是把众多的个性声音变成共性声音, 达到与整体统一的过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尤其提到“学会共处”是做人做事的重要保障, 是培养人的合作意识、建设和谐集体的基本保证。

和谐校园包括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谐发展, 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等各方面。合唱不管从艺术本身还是社会功用方面, 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我校举办的多次全校性合唱比赛中可以看出, 师生们通过合唱进一步提高了艺术品味, 更能与校园“同呼吸, 共命运”、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更能体验到对集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责任感, 把更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带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之中。

可见, 合唱对于建设和谐的校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对建设校园合唱的建议

1.要思想重视:充分认识合唱的特点和功用, 尽可能利用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作用,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多条途径;2.要建设好一两个合唱团体, 如学生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 进行专业的训练, 培养一批合唱艺术的引导者, 并适当地开展合唱艺术演出, 以此建立校园合唱艺术的氛围;3.要开设合唱艺术选修课, 集中欣赏经典合唱曲目, 增进合唱训练的认识, 更广泛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并了解合唱在自身成长中的意义;4.要定期开展全校性合唱比赛或活动, 邀请专家点评, 提高师生的合唱艺术品味;鼓励领导、老师共同参与, 创造与学生合作的机会, 融洽感情;设立各种奖项, 以精神鼓励为主, 技术竞赛为辅;以此为契机, 开设合唱指挥培训班, 为各院系培养一两名此类人才, 从而提高活动水准。

结语:

校园网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园文化,传播

一、校园媒体简介

校园媒体是伴随着高校职能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步兴起的。目前, 全国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校园媒体, 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等。但由于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媒体的发展并不均衡, 即使是同一高校内部不同媒体的发展也不均衡。例如以河北省保定市和石家庄、秦皇岛市的高校为例, 石家庄市的高校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校园媒体主要是校园广播和报纸, 校园广播台更是学生休闲时间在校园内接触的主要媒介, 其中的点歌栏目如《青春点歌台》是大家有口皆碑的栏目。而保定市高校主要是校园期刊, 如《校园指针》、《时尚校园》等杂志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秦皇岛市如燕山大学有自己的电视台, 制作了《燕大新闻》、《七彩燕大》等众多节目, 赢得了受众广泛的好评。

二、传播校园文化过程中校园媒体的选择

(一) 校园宣传板

大学生活里, 宣传板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 也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以宣传板的形式传播信息是校园媒体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传播方式。据统计, 在校园媒体里, 宣传板的关注程度是最高的, 达到了97.61%, 并且影响力也是遥遥领先, 达到46.61%, 宣传板传播的传播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与它拥有醒目、艺术性、制作成本低等优点息息相关。但是同时, 它传播的文化信息也仅限于学生业余活动, 主要是由于: (1) 信息量少。宣传板的大小尺寸是固定的, 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篇幅的限制。 (2) 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宣传板因为制作流程简单, 所以表现形式也简单的多, 多是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形式, 或单是文字、图画, 使得它这比起网络、电视等媒体大显逊色。

(二) 校园报刊

报刊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传播媒体, 拥有着很多忠实的读者, 这与它易于保存, 可反复阅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校园报刊, 相对其他校园媒体, 内容真实性更高, 权威性更强, 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据统计, 校园报刊受关注程度达到78.72%, 影响力达到18.17%, 报刊具有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的优点, 但存在着时效性差、不易保存等缺点。针对报刊以上的优缺点, 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利用报刊传播校园文化, 报刊的利用空间大, 利用报刊可以对校园文化做深入、细致的宣传。

(三) 校园广播

广播是相对报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在校园媒体中, 广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体形式, 是校园传媒中最具实力的文化传播工具。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听觉的优势, 以听觉符号来传播文化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 广播还有以下优势: (1) 制作成本不高。相对于报纸的专业印刷, 网站的专人维护, 电视的高资金投入, 广播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2) 校园广播多数以喇叭形式进行广播的, 学生不用任何的设备就可以听到广播。据调查, 广播的受关注程度高达93.94%, 仅次于宣传板, 这与广播的此优点密不可分。 (3) 校园广播更贴近学生。校园广播有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 更符合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而且在校园广播的播出内容上, 它尽可能的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味, 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4) 校园广播的及时性强。相对其他所有的校园媒体来说, 校园广播在校园动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传播速度之快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当然, 校园广播也存在一些制度不健全、制作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信息来源渠道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问题, 仅就校园文化传播来说, 这些缺点还不能成为它对校园文化传播的阻力。

(四) 校园电视

校园电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校园媒体, 作为校园媒体中的新兴媒体, 校园电视在校园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电视具有权威性高、视觉冲击力强、直观生动的优点, 毫无疑问, 它是在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但是作为校园媒介, 电视对校园文化传播却有很大的局限。 (1) 节目的受众较少。现在大多数校园电视都分布在食堂和宿舍。在食堂时大家都是来去匆匆, 关注节目的时间较少。而在宿舍中又因为大家意见不统一很难实现同一节目的长时间停留。 (2) 资金与设备受限制。多数高校有线电视台都是由学校主管单位直接拨款, 资金受到很大限制, 以致设备不完备, 影响了校园电视的传播效果。

(五) 校园网络

网络是一种新型媒体, 比其他的媒体更具有交互性, 便捷性, 容量大等特点。从上世纪开始中国高校就进行了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络处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的便捷、全面、公开、互惠的特点逐步显现出来, 如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网络等,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等服务, 引导着学生的正确舆论导向, 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使得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地更加紧密, 更多的校园文化被社会所了解。比如《校内网》这个现今大学生无人不知的网站, 它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更具有互动性, 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平等互动传播, 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又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创的——“中国红色网站联盟”加盟网站已达千余家, 其已经变成全国著名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 在加强大学核心价值引导、推动高校快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 校园媒体是反映当代大学精神风貌、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潮流的重要阵地, 当前, 校园新闻媒体在高校中越来越被重视, 它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因此, 加强高校媒体建设对校园文化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琳.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2]吕剑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J].新闻界, 2009 (12) .

校园文化对学生转化的促进作用 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的转化;促进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当前校园内的学生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学生的来源还是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文化和知识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与之前的学生相比,当今学生和之前的学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从实践教学当中可以了解到,对校园文化进行打造,使学生逐渐地适应校园文化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转变,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这是一个较为新颖却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容分析

首先明确校园文化的核心,为此需要先明确自己所在的学校所存在的价值,并且明确在这种价值的体现下自己学校对于社会的贡献表现。同时做好对学校教育资源的补充,并做好对学校特有技术的补充,充分分析对此进行补充的理由,要本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原则打造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够体现出高校存在的价值。所以高校文化的建立需要体现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特点,如果脱离此特点,那么校园文化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要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对校园形象的建设是自我设计和社会评价的统一结合,对于学校来说,它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素质和外在表现[1]。因此需要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进行强化,需要将主要的力量放在对校园软件建设的方面,以此来确保学校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和当今市场时代的需求,要将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学生为基本原则,所以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为社会服务的工作,这样能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且也能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效应,做好必要的示范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能够成就一种良好的精神财富和无形的财产。

校园文化需要一个生动而且活跃的文化氛围,而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主体形式。所以校园文化需要一个文明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融洽的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容纳集中,一方面要具备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认知领域的扩宽,还能够不断对学生的情操进行熏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与社会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2 学生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研究

2.1 学生的变化是时代与社会变化的必然产物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革命和现代化工业革命不断的发展和推进,高校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高校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所以它必须要适应变化的经济基础。教学目标发生了转变,这样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浓重的时代信息。特别是和自己专业相关方面的内容,能够导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较早成熟,他们更重视人际之间的交往,喜欢模拟成人的交往习惯,所以毕业以后一般都会提前进入社会的角色。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又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在对未来的策划当中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性格。

2.2 学生变化的特点分析

分析学生变化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职业的实际需求,这种背景之下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其身心成熟较早。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学习期间能够接收大量的社会信息特别是和自己所学相关的信息[2]。这能够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过早于成熟,学生们更加重视人际之间的交往,他们喜欢模拟成人交往之间的各种样式。其次,当前的学生过于追求自我,现如今的学生在学习和认知规律掌握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与决定行为都能够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考试的分数和成绩,更加重视相关专业的能力,对于抽象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不重视,他们更重视电脑的操作和市场营销技巧,学生开始偏向于实用化的东西[3]。最后,现如今的学生具有较差的知识基础,而且他们的个性差异较大,很难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分析其主要的表现,一般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均匀,基础学科参差不齐,甚至个别学科的成绩几乎为零,现如今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并不均衡,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了学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

3 校园文化与学生变化的关系研究

从表面来看,这两点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校园文化应该将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宗旨,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这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校园文化和学生变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有机整体,二者不能分开。

对校园而言,学生是主体,所以学生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校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影响下,对校园文化的好坏进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比,了解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4],评价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尤为重要。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学生应该热爱本科专业为主的,所以他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不怕吃苦给精神,有热爱劳动的精神,因此也能够更好地将校园文化推向顶点。

校园文化与学生变化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不断地发展,比如说有的学生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和杂志,也有的学生组建了学生的記者站,成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研究所,开设了不同领域的社会调查等[5]。这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在浓重的校园氛围里充分的转化,但是如果学生整日无所事事,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促使学生渐渐地疏远学习,这样也会使得学校没有了生机,进而出现了一种恶性的循环状态。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很多学生都有了电脑和手机,这也使得学校当中出现了很多的低头族,大部分学生都在网上度过时间,这也使校园一度陷入寂静当中,不利于当前校园文化的打造。

所以,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转变,校园文化应该把握学生变化的新特点,以此来打造校园的文化生活,这是当前所需要把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仍然在继续,当今社会要求学校对实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这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和目标,学校需要适应社会化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学生转变的工作,同时要防止出现分化状况,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纳入其中,更好地不断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校园文化对学生转化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促进学生的转化,这不仅仅是个别高校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高校的任务。因此需要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地发展,在目前来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因此还需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核心,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转变,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转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际工作,并以此为根据不断地践行。

参考文献:

[1]李巧喜.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6,01(01):524-525.

[2]杨慧.刍议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及方式[J].信息化建设,2016,02(01):137-138.

[3]陈安琪,傅新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03):45-46.

[4]卢子华.高职护生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413-414.

校园网的作用 篇12

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当代大学精神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求真, 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二是开放, 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多元文化;三是自由, 表现为学术的独立发展;四是先进, 表现为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五是爱国, 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高度负责;六是创新, 通过文化和精神创新,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美国知名学者A.弗莱克斯纳指出:“总的来说, 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1]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精神文化在当代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石。

(一) 和谐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它不仅要使师生明确校园精神文化在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 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努力掌握科学理论知识, 更要站在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前沿, 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 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 担负起历史和社会责任, 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需要。

(二) 个体精神家园的激励与塑造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终极目的, 师生健康的精神家园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内核。校园精神文化的本质是高校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 它借助道德、行为、价值标准的导向, 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有效地培养、塑造理想的人格。校园精神文化不仅满足了师生对精神文化的渴求, 而且还能适时设置一定的奋斗目标, 诱发师生积极行为的动机, 强化其进取意识, 调动其积极因素和主观能动性, 发挥其聪明才智, 推动全校教职员工知难进取, 开拓创新, 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光添彩。这种对个体精神家园的激励与塑造, 构成了和谐校园的内核, 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大推动力。

二、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物质条件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实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 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生活设施、网络、建筑与布局、道路环境、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教学设施等。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 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 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构成了和谐校园构建的客观条件。

(一)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直接为校园各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在以师生为主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必须有强大物质文化基础作为支撑。校园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网络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文化墙等等, 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必须的工作学习场所和环境, 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了实体物质和与之所体现出的价值理念, 只有也必须在这一物质文化基础之上, 学校中各子系统才能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促进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直接展现和谐校园的风貌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 既可以美化环境、装饰校容, 展现美丽和谐校园, 又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 美化师生的心灵, 激发师生的灵感, 启迪师生的智慧。只有在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配套规范的物质基础之上, 师生的学习生活才有保障, 他们才会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 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 不佳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这表明校园物质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校园内任何一项或一种不和谐的物化形式、物化措施都是对校园文化的亵渎和损害, 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

三、大学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机制性保障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 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大学制度文化一方面是办学理念的凝聚和客体化, 另一方面也是办学理念所规定的用以组织教育教学的客体。大学制度文化作为联结学校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 折射着学校对个人的一切影响, 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 大学制度文化规范和调节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的理念就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 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大学办学理念以文件、条文、思想等形式存在于大学制度文化之中, 大学制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又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当代, 构建和谐校园应成为每个大学共有的办学理念, 大学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和调节, 把自己确立的办学理念内化于大学师生员工身上, 使他们按照办学理念的方向工作, 变个人的活动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所期望的行为, 从而朝着和谐校园的方向发展。

(二) 大学制度文化是培育大学和谐校园制度性保障

大学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 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 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 哪里制度稳定, 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 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 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2]因此, 只有加强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 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 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

四、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外在标尺

大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 它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是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氛围。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与和谐校园两者互为里表, 构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外在标尺。

(一)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有利于校园文明的形成

校园文明是指学校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原则和特征的总和, 它体现着校园生活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的状态。行为科学认为,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就是建立校园人合理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情爱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需要体系;建立校园人积极正确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理想和信念等目标系统和健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体系和机制有利于师生崇尚文明健康的工作生活模式与行为模式, 从而促进校园文明的形成。

(二)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3]。在高校发展中, 师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既是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应有之意。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认识特点出发,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施有效教育;从教师的层面讲, 每个教师具有不同的认识程度、兴趣爱好、欲望要求、价值取向、创新潜能等。大学校园行为文化能够有效推动师生共性与个性的并行发展, 为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创造条件。

(三)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是衡量和谐校园构建的最直接要素

学校行为文化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最稳定、最基本的体现,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处于这种生态系统的表层, 它最直接、最直观体现和谐校园的发展成果。“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 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4]。因此, 建立起有序、文明的校园行为文化, 和谐校园的构建才能树立起标尺, 师生的主导作用、学校的精神与理念也只有通过行为文化才能转化为构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者既彼此联系, 又相对独立,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 就是要不断谋求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和谐、物质文化的和谐、行为文化的和谐, 同时更要努力争取和实现整体和谐, 共同服务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摘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 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构建的思想基石, 大学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条件, 大学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尺。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构建

参考文献

[1]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 Engsh, German EMI[M].London:Oxfrd University Press, 1930:5, 348.

[2]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243.

[3]马克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73.

上一篇:锚索防护下一篇:小学英语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