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技术

2024-09-23

间套技术(精选11篇)

间套技术 篇1

1 间套棉花、西瓜品种选择

间套棉花品种应选择邯杂429、邯杂98-1、邯杂306等抗虫杂交棉。西瓜品种应选择郑杂5号、郑杂9号、新红宝等中早熟品种。

2 间套西瓜播种

间套西瓜应尽早播种, 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

3 间套西瓜施肥

每667m2用高钾复合肥50kg, 鸡粪或羊粪加粗肥2~3方底施。在西瓜开花前10天, 每667m2追施尿素10kg。

4 间套西瓜播种

播种前先整地, 整地时保证地面平整, 上虚下实, 表面无大坷拉, 畦宽140cm。播前晒种2~3天, 然后将种子放入80℃左右热水中, 搅拌5~6秒后, 对凉水使水温至30~40℃浸种6小时后捞出种子, 将种皮粘液洗净后, 用湿布包好, 放在30℃的环境中催芽, 36小时即可露白播种, 播深2cm, 间距35cm, 每667m2留苗3%000株左右, 播种后要浇水, 后用薄膜搭小拱棚覆盖。

5 间套西瓜管理

在4月下旬气温回升后, 及时去掉小拱棚放风炼苗。整枝时留2条健壮瓜蔓, 一主一副。蔓长30cm时压第一刀, 蔓长60cm时压第二刀。坐瓜期间, 每天上午10点前和下午3点后人工授粉, 提高坐瓜率。坐瓜后在瓜前4~5片叶前打顶, 促瓜早熟。并注意防治和喷施叶面肥, 7~10天一次, 连喷2~3次。收获前10天, 严禁浇水施肥。

6 间套棉花播种

棉花在5cm地温稳定在14.5℃时开始播种, 最佳播期一般4月20日左右。播种时在瓜畦中间播种2行棉花, 播种深度2~3cm, 棉花株距25cm, 每667m2留苗3%800株左右。播后及时浇水, 在6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 结合浇水每667m2施尿素25kg, 并注意防治苗期病虫。

7 棉花生长盛期管理

棉花在5叶期每667m2用缩节胺0.2g左右进行棉田初次化控, 间隔12天喷第二遍, 每667m2用药量0.4g左右, 以后每13天喷一次, 每667m2用药量1~2左右, 使用量因天、因地、因苗制宜。

棉花整枝。一是打顶尖, 一般留15个果枝, 打顶要做到枝到不等时, 时到不等枝, 即7月20日前要全部打完。二是打群尖, 一般掌握在8月20日前打完群尖。三是去掉主茎和果枝上赘芽, 减少养分消耗。四是打去棉株主茎老叶片, 减轻棉田荫蔽, 促进早熟, 减少烂铃。

棉花病虫害防治主要抓好棉铃虫、盲蝽蟓、红蜘蛛的防治。防治棉铃虫要根据预测预报, 在卵孵化盛期用核多角体病毒制剂1%000倍液除治1~2遍, 或在1~2龄幼虫期用菊酯类杀虫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用阿维菌素2%000倍液喷雾防治。盲蝽蟓从6月中旬开始用氟虫氰、绿遍天和菊酯类杀虫剂交替喷雾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用病疫克1%000倍喷雾防治, 红叶茎枯病用磷酸二氢钾或智利优钾100倍喷雾防治。

8 棉花中后期管理

在棉株下部1~2个成铃时, 要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土壤含水量低于11.5%时需浇水。对郁蔽棉田要推株并垄, 改善田间通风条件, 促进棉铃早熟。棉桃吐絮约7天后适时采收, 保证优质高产。

9棉花西瓜间套效益

667m2西瓜效益:一般产量2%500kg, 按市场均价1元/kg计算, 每667m2收入2%500元, 投入400元, 纯收入2%100元。

667m2棉花效益:一般产量250kg, 按市场均价7元/kg计算, 每667m2收入1%750元, 每667m2投入500元, 纯收入为1%250元。

667m2综合效益:西瓜纯收入2%100元加上棉花纯收入1%250元, 每667m2纯收入为3%350元。

间套技术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示范现场会议精神,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在2009年的小春生产中,按照“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的思路,以提高小春粮油生产能力为核心,以调优种植结构为重点,以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为抓手,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为突破口,力求增加农民收入。

一、小春生产及冬季农业开发情况

2009年,我市小春生产及冬农开发工作按照“适应市场求发展,发挥优势促开发,改善品质增效益,突出特色促增收”的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着力培植冬油菜、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冬农开发呈现出范围扩大、面积增加、方式创新、布局优化等特点,冬农开发已成为我市深化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市完成小春作物播种346万亩,同比增7%,超计划3%。小春粮豆面积212万亩,同比增3%,超计划2%。其中:小麦50万亩,大麦62.6万亩,蚕豆42.6万亩,杂粮23万亩,冬早马铃薯33.4万亩;小春经济作物134万亩,同比增14%,超计划5%。其中:冬油菜90万亩,蔬菜44万亩;绿肥种植120万亩。全市冬农开发面积259万亩,同比增11%。签订订单生产的面积53.9万亩。1

3月13-14日,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霜冻和强降温天气,会泽、宣威、富源、沾益、麒麟、陆良、师宗、罗平等县(市)区的98个乡(镇)夜间气温普遍下降至-2~-6℃。白天气温回升较快,最高温度达25℃,致使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麦类,荚果膨大期的豆类,苗期的小春马铃薯,角果发育成熟期的油菜和正值花期的桃、李、苹果、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全市小春作物受灾面积263.7万亩,成灾面积176万亩,绝收面积74万亩,分别占小春种植面积347万亩的76%、51%、21%。水稻秧苗受灾6326亩;大春经济作物苗床地2616亩。全市小春直接经济损失87067万元。预计全市小春粮食产量2.02亿公斤,比去年2.24亿公斤减少2200万公斤,减10%,比计划产量

3.35亿公斤减13300万公斤,减40%。油菜籽产量9638.8万公斤,比去年的7774万公斤增加1864.8万公斤,增24%,比计划的12252万公斤减少2613万公斤,减21%。全市冬农开发综合产值10.6亿元,比去年的15.8亿元减少5.2亿元,减33%。

灾情发生后,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及时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工作: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及时下发了《关于对霜冻灾害暨春耕生产进行督促检查的紧急通知》(曲农明电„2009‟6号),抽调了农业专家组成了粮食、经作、种子等3个督促检查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查灾核

灾和对春耕生产进行督查指导工作,帮助抓好抗灾救灾。二是组织群众采取灌水保温、覆盖簿膜稻草、喷叶面肥和防冻剂等措施进行防御救灾。三是分类指导。针对已经受灾绝收的小春作物,动员群众提前收获,翻犁地块,确保大春作物早播早栽夺高产;对受冻的果园加强树体管理,树下合理间作其它经济作物,以农补果。四是科学组装配套十项高产栽培技术,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障的各项综合技术配套到位率。安排好18个农作物“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搞好典型示范,以高产创建带动大春粮经作物丰产增效。五是及早谋划好晚秋生产。六是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准备工作,力争大春及晚秋作物增产,弥补小春损失。

二、小春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情况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从改革耕作制度入手,把小春生产工作重点放在冬季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科学间套作,深挖冬闲田地和冬季温光的“两冬”潜力,努力恢复冬闲田地的耕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基本稳定小春粮油生产总面积,扩大油菜、小春蔬菜、马铃薯、杂粮、豆类、绿肥、饲料等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在作物布局上,大力提倡优势冬油菜、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到田,大、小麦到地;在种植模式上,旱地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预留带状

种植,重点推广麦豆油、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和粮经作物间套推广等种植模式。

全市小春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70.5万亩,举办核心样板10万亩,共涉及55个乡镇、17056户农户、60767人,预计可增产粮食1.22亿公斤,比去年亩增粮食9公斤。其中:麦豆油等作物间作套种推广重点以罗平、沾益、麒麟、会泽等县(区)为主,示范推广面积35万亩,在麒麟区举办5000亩省级核心样板示范区;小麦品种多样性混种推广重点以宣威、会泽、富源、师宗等县(市)为主,示范推广22万亩,在师宗县举办2000亩市级核心样板示范区;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模式以宣威、会泽、富源为重点,示范推广14万亩。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全省粮食间套种高产示范现场会议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切实抓好粮食间套种高产示范工作。市、县农业部门分别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按照省厅《2009年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云农种植字„2008‟60号)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落实,突出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优化结构调整,提高开发效益,确保小春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小春粮油生产结构和特色品种,坚持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积极探索小春间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和品种搭配试验、示范,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经济效益和耕地产出率。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切实抓住各关键时节,充分利用科技赶场、电视、农网广播、网络、板报、明白纸等手段,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强化科技入户,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种植效益。市、县、乡、村层层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示范片,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各级样板做到统一规划,规模连片,良种规范化种植,力争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全市举办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基层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32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8.6万份,建立优质麦、优质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核心示范样板10万亩,中心示范片30万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70.5万亩。

(三)强化服务,促进推广

浅谈棉田间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篇3

一、推广高产优质良种

棉花主要推广高产优质杂交棉花种豫棉35、豫棉37、郑杂棉2号、郑杂棉4号,间套的旱粮与蔬菜为目前推广的适宜品种,如早熟玉米、大豆、中绿一号绿豆、辣椒、早熟西瓜、南宁一号甜瓜、甘蓝等。

二、大力普及棉花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推广泡沫酸脱绒包衣棉种

由于脱绒包衣精棉子具有发芽快、成苗率高、苗齐、苗壮、病虫少等优点,应全面推广。精棉子播种时应干播不浸水、不拌药,一钵一粒。

(二)推广营养钵加拱薄膜覆盖育苗

采取营养钵加拱薄膜覆盖育苗,能提早播种5~7天,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一般播种适期为4月5~15日。方法:棉花播种后先平铺盖膜,当出苗约有10%~50%时再架拱盖膜。

(三)推广板土打洞移栽,宽行窄株

直接在垄上板土打洞进行移栽,无需翻耕,可以按时将棉苗栽下,以免形成高脚苗,同时推广宽行窄株,行距应放宽到90~100厘米,每667平方米只栽1600~1700株,这样有利于进行间套作。

(四)推广肥促化调技术

肥促化调是在施足肥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化调,一般要求每667平方米施碳铵60~70千克,尿素15~20千克,钾肥30~35千克,磷肥40~50千克,在苗床上施一次壮苗素,移栽时泼施一次“802”,在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打顶后各施一次缩节胺,进行全程化调。

(五)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杂交棉抗病能力较强,除苗期防好苗病外(如炭疽病、立枯病),主要是抓好虫害的防治,以“两红两棉”(即红铃虫、红蜘蛛、棉铃虫、棉蚜虫)为主攻重点。苗期抓好蚜虫、红蜘蛛、地老虎,苗期抓好红蜘蛛及一代棉铃虫、盲椿象,花铃期抓好棉铃虫、斜纹夜蛾、红铃虫、红蜘蛛等害虫的防治),坚持治虫到10月上旬,彻底防治病虫害。

苗期同时抓好炭疽病、立枯病的防治,要选好用高效低毒农药,如菊酯类农药,减少农药污染。

三、合理安排好间套作物,协调争地争光矛盾

春夏间套作物,选择豆科、矮秆、早熟、深根作物品种,如早熟玉米、大豆、绿豆、辣椒等,在7月中旬前收完,秋冬间套作物如甘蓝、萝卜、白菜等在9~10月份播育苗,10~11月份移栽,在来年4月底前收获。

四、抓好间套作物的培管

地芸豆——棉花间套种栽培技术 篇4

地芸豆选用生育期为50~55d的中早熟品种美国红, 棉花选用良种抗虫棉。

2、播前准备

1) 浇足底墒水

如土壤墒情不好, 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洇地造墒。

2) 施肥

每亩施有机肥 (鸡、圈肥为主) 2~3t、碳铵25kg或尿素10~15kg, 撒于地面后进行浅中耕。

3) 精细整地, 作畦

一般畦宽2~2.2m或4~4.4m。

3、提早播种

1) 播种期

地芸豆3月上、中旬播种, 棉花在4月中、下旬播种。

2) 播种形式及密度

选用1.8~2μm的超薄地膜进行覆盖, 地芸豆采用大、小行开沟穴播, 每穴3~5粒种子, 深度为2~3cm, 每幅地膜种6行, 大行40~50cm, 小行17~18cm, 平均行距33cm, 穴距17~25cm, 亩穴数0.75万~1.1万穴, 亩播量12.5~15kg。用铲刀挖穴点种棉花, 每穴点种3~4粒, 播深2~3cm, 亩播量600~750g, 播后盖土呈馒头形, 便于浇水或雨后破板出苗, 行距66~90cm, 株距30~35cm, 亩株数2400~2900株。

4、栽培管理

1) 地芸豆管理

(1) 破膜放苗

地芸豆从3月下旬开始出苗, 经10~15d完成出苗过程, 需每隔2~3d检查出苗情况, 一般待子叶展平, 及早破膜放苗, 防止高温烧苗。

(2) 封土保湿提温

地芸豆苗齐后, 用细土将放苗口用土封严, 避免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湿度, 有利于提高地温, 促苗生长和高温杀草。

(3) 畦面撒土防杂草

对杂草严重的地块, 在膜上方压一层细土, 可防杂草生长为害。

(4) 防病治虫

因地芸豆播种偏早, 温度低, 湿度大, 苗期立枯病、根腐病发生严重, 要用抗枯宁等药剂进行喷雾及灌根防治。虫害主要是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等。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用辛硫磷毒土、毒饵或灭扫利喷雾进行防治, 棉铃虫用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5) 浇水施肥

一般掌握豆角长到2~3cm时浇第1次水, 对播前没施化肥的地块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10~15kg。

1) 棉花管理

地芸豆与棉花共生时间40~50d, 此期棉花处在苗期, 地芸豆处在开花结荚期, 肥水需求及供应矛盾突出, 根据这一特点, 应重点抓好以下技术落实:

(1) 早清秧中耕

5 月底至6月初, 地芸豆采摘完后应立即清秧, 对棉花进行中耕松土, 破板提温。

(2) 追肥浇水

第1次施肥在6月中下旬, 结合浇水每亩施二铵5~7.5kg、尿素5~7.5kg, 第2次施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花铃期) 进行, 施尿素7.5~10kg。

(3) 整枝

因棉花株行距大, 通风透光好, 后劲较足, 管理上以抓伏桃和秋桃为主, 特别要抓住早秋桃。 (1) 打顶:在7月15~20日之前打完, 每株留果枝10~12个。 (2) 打群尖:下部2~3个果枝留果节2个, 中部3个果枝留3个果节, 其余上部果枝留4个果节。并及时去掉疯杈和赘芽。

(4) 化控

在打顶前后, 每亩用缩节安3~4g喷雾化控。

(5) 病虫防治

中药材与果园林木间套模式 篇5

如何改变果园林木种植结构单一、生长周期长、效益低的问题?合理地科学地利用林地空间和环境优势,进行立体开发,这是实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利用、优势互补的又一新技术措施。以下推介两种果园林木间套模式:

1.幼龄果林与中药材间套模式果树和林木一般种后需2~3年形成树冠,才能形成一定的荫蔽度,在这期间,合理地套种茎秆低矮、株型瘦小、喜阳的中药材品种,可达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增加收益的目的。如目前正在实施的绿化工程需要大量的大规格苗木,因苗木生长速度慢,单一的育苗养成大规格标准需5年以上的时间,大多数林农由于多种原因,往往苗木还达不到标准就急于出售,以致价格低、效益差。针对以上实情,如培育树苗和中药材搭配间套,就能达到以药材养树苗,树药双收、增加效益。绿化树种以选择国槐、法桐、绿柳、白杨、栾树、合欢等为好。晚秋或早春,在耕耙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米、株距0.3米,每667平方米(1亩)栽种树苗1000棵。第1~3年,在2米宽的行距中套种中药材板蓝根、甘草、金银花、桔梗、贝母、西红花等植株较小、喜阳的品种;第3~5年,随着树苗的长大,其2米宽的行距已形成了较荫蔽的环境,可种植一些喜阴的中药材,如柴胡、旱半夏、黄连、天南星、天麻、灵芝等。5年后,树苗规格达直径8~10厘米、高4米以上,即可出售。这样树苗的收入加上每年收获的药材,效益是相当可观的。适合此模式栽培的果林有:各地现建造的速生林网,西部开发建的林带,道路旁的绿化带,现建果园及山区、丘陵开发的林果网等。这种模式最适合承包有大量土地及荒山而资金缺乏者。

2.成龄果林与中药材套种模式果园和林带已建5年以上,行距内已形成较荫蔽的环境,透光率30%以下,为需要生长在此环境的中药材提供了天然的生存条件。例如,在其下秋栽或春栽天麻,生长前期,由于树叶还没有长出,天麻穴可得到充足的散射光照,提高了温度,使天麻和密环菌提前建立了营养关系,天麻得到了营养而旺盛生长。生长中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已不适合天麻生长时,树已形成茂密的枝叶为天麻遮阳降温,同时通过树叶的光合作用又为天麻生长释放了大量的氧气,为天麻生长提供了阴凉、潮湿、氧气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到了生长后期、天麻逐渐进入休眠,而大量的树木落叶又为天麻安全越冬提供了条件。适宜此模式套种的中药材品种还有:旱半夏、黄连、三七、人参、猪苓、灵芝、西红花等。(山东省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邮码:274000电话:0530-5511151)

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栽培技术 篇6

1 地块选择

地块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力一致、土层较厚的梯田沟坝、旱川地, 前茬一般以马铃薯、米谷、玉米等茬口为佳。

2 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

(1) 深翻整地施肥, 主要做好秋季深翻、机耕, 要求耕深20~25 cm, 以利于土壤熟化、保墒以及冻死部分害虫。春季整地做到随翻地、随耙平、随整地, 切实耙透、耙实、耙平, 达到上松下实, 避免跑墒。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 一般施农家肥75 t/hm2、碳酸氢铵750 kg/hm2、腐殖酸钾胺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

(2) 起垄覆膜。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 (2∶6) 的带型间作, 玉米垄作覆膜, 选用宽80 cm的地膜, 垄间距3 m, 起垄要求垄面平整, 垄面宽60 cm, 垄高10 cm, 种2行玉米, 3月25日前覆膜, 起垄后选用50%乙草胺乳油45 kg/hm2, 对水9.0~10.5 t/hm2均匀喷雾, 然后覆盖地膜。大豆平作, 每带6行, 行距50 cm;玉米与大豆的行距25 cm。

3 选用良种

玉米要选早熟性、抗逆性强, 而且可口性好的良种, 子长县有中糯一号、中糯二号、甜糯玉米2号等, 试验发现, 甜糯玉米2号的早熟性、抗逆性强、适口性好。

大豆选用丰产性好、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良种, 通过试验可选用东豆-339, 其抗逆性强、产量稳定。

4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1) 早播玉米播期为4月1日, 在垄上打孔播种, 选用打孔播种器打孔, 将土提出, 孔内点种, 覆盖提出的土, 以此类推。这样播种地膜破坏较少, 地膜表面干净, 且播种深度一致, 出苗整齐均匀。玉米行距40 cm, 株距25 cm, 留苗2.1万株/hm2。

(2) 大豆播期为5月10日, 条播, 播种后用50%乙草胺乳油45 kg/hm2, 对水9.0~10.5 t/hm2均匀喷雾。大豆行距50cm, 株距25 cm, 采用双株留苗, 留苗12.75万株/hm2。

5 田间管理

玉米要做好及时放苗, 3~4叶时间苗, 拔除弱苗和病苗, 5~6叶及时定苗, 每穴留1株。及时中耕除草培土, 遇干旱时及时灌水, 才能确保玉米高产。在早播玉米开始拔节时, 追尿素150 kg/hm2, 在大豆开花初期追尿素225 kg/hm2。及时中耕除草, 防止发生草荒, 影响大豆的产量。

6 病虫害防治

早熟玉米以鲜食为主, 玉米螟的发生直接影响其食用性, 进而影响产值。因此, 在早播玉米开花抽雄期前应及时防治玉米螟。防治时要选用高效无残留的农药, 以生物农药为主, 可选用5%阿维菌素1 500倍液喷雾, 或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施在玉米心叶中防治3龄幼虫;用吡虫啉2 500倍液喷雾2~3次防治蚜虫。在大豆开花初期, 用5%阿维菌素1 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2 0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选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防治灰霉病, 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大豆灰斑病、炭阻病;在大豆生长中期, 除了做好以上病虫防治外, 要加强霜霉病的防治, 霜霉病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 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在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 晾晒、选种, 可用50%种衣剂拌种, 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和土壤病菌, 可用50%辛硫磷乳油, 或3%甲拌磷颗粒拌成毒土防治地下害虫, 可用50%多菌灵粉剂防治土壤病菌。

7 适时收获

早播甜糯玉米以鲜食为主, 要适时采收, 才能提高其产值, 达到增效。大豆成熟后及时收获, 防止落荚、落粒现象, 保证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陈永欣, 翟广谦.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1, 16 (4) :67-91.

[2]孙凤, 于占国, 张凤.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90.

[3]董立, 艾宏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6) :151.

多样性间套种栽培技术 篇7

1 选地整地

选地要求中上等肥力地块, 为减少病虫害, 最好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 避免重茬。在前作收获后, 将地块进行深翻, 施腐熟农家肥30~45 t/hm2、复合肥450 kg/hm2。

2 栽培模式

蚕豆间种绿肥再套玉米栽培模式, 10月下旬在前作收获后, 进行翻挖, 如前作是水稻可不必翻挖, 直接在稻茬上点种。采用玉米种植1.2 m的大行距, 蚕豆带宽60 cm, 每穴点种1粒, 播深3 cm, 另60 cm带点种绿肥, 每穴点种4~5粒, 株距20~30 cm, 播种后及时灌水, 灌水做到速灌速排, 以免烂种;大麦、小麦间种绿肥再套种玉米栽培方式与套种蚕豆基本相同, 大麦、小麦带宽60 cm, 每带条播3行, 行距20 cm, 大麦、小麦用种量150 kg/hm2左右。

3 品种选择

在蚕豆品种的选择上, 主要以凤豆系列为主, 麦类选择中早熟品种。同时均应选择综合抗性较好的中矮秆品种, 如S500、S-4、凤大麦7号等, 小麦选择云麦53、云麦57、青春55等;在玉米的品种选择上, 可选择中晚熟、紧凑型品种, 如海禾1、2号、路单8号、兴黄单131、会单4号等。

4 适期播种

播种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 蚕豆、绿肥点播, 大麦、小麦拉线条播, 也可机械条播, 便于中耕除草。玉米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清明节后, 将带间的绿肥割去, 绿肥可作青饲料, 也可翻埋于田间作肥料。玉米播种采用先盖膜后三角形穴播的方式, 播深5 cm, 株距25 cm, 行距40 cm, 每穴播种2~3粒, 保证每穴2苗, 栽培6.75万株/hm2左右。如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 蚕豆、大麦、小麦可用甲基异柳磷和40%的辛硫磷拌种, 大麦、小麦可用粉锈灵拌种, 以减少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玉米采用包衣种, 以保证全苗。

5 田间管理

5.1 蚕豆

蚕豆出苗后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或乐果1 000倍液喷雾防治蝼蛄、地老虎等害虫。苗齐后松土、锄草。开花期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蚕豆施肥要求重施磷、钾肥、适施氮肥。蚕豆株高25~30 cm时进行第2次中耕, 以后视情况进行中耕锄草。蚕豆生长到10层花序时, 选择晴天进行摘心打顶, 促进增产。蚕豆成熟后及时收获, 过早收获则籽粒成熟不好, 影响产量, 过晚影响玉米生长。

5.2 大麦、小麦

一是严格种子处理。晒种, 播种前晒种1~2 d, 以便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药剂处理, 用粉锈灵拌种, 以减少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玉米采用包衣种, 以保证全苗。二是施足底肥, 精细整地。撒施腐熟农家肥30~45 t/hm2, 翻耕后施复合肥300~375 kg/hm2。三是确保播种节令。及时播种合理密植。化学除草, 采用麦田专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 麦田杂草多的还可考虑选用70%麦草净1 050 g/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四是早施分蘖肥, 巧施拔节孕穗肥, 适当控氮增磷、钾肥。五是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赤霉病、白粉病、条纹病和蚜虫、粘虫, 同时要及时防治鼠害。六是收获与贮藏。大麦、小麦成熟后立即收割, 以免影响玉米的生长, 收获后应晒干扬净, 颗粒归仓, 在阴雨季节应选晴天翻晒, 以防发热霉变, 以保证安全贮藏。

5.3 玉米

一是土壤处理。用地正丹30~45 kg/hm2拌土撒施, 防治地下害虫, 确保全苗;二是施足底肥, 适时追肥。底肥施农家肥37.5~45.0 t/hm2、复合肥450 kg/hm2;追肥于玉米植株生长到四叶一心期施尿素300~375 kg/hm2, 生长到大喇叭口期时, 施尿素450~525 kg/hm2、复合肥75 kg/hm2, 对小苗、弱苗施平衡肥施尿素60~75 kg/hm2, 促进平衡生长;施肥最好采用打洞施肥, 施肥时距植株3~5 cm为宜, 以防止烧苗。三是科学管理。缺苗补栽, 提早育好预备苗, 发现缺苗及早移栽;间苗定苗, 去除大苗、小苗, 每穴留2株苗。及时防旱排涝, 当玉米叶片发白, 出现卷叶、萎蔫时应及时浇水, 如遇大雨时, 应及时排水, 做到沟内无积水;四是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后地老虎用2.5%敌杀死800~1 000倍液, 于傍晚喷洒苗行地面;心叶末期用30%辛硫磷颗粒剂3.75 kg/hm2对细沙30 kg灌心防治玉米螟;玉米锈病、褐斑病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中耕除草, 一般采用化学除草, 杂草生长到3叶1心时, 采用农民乐除草。五是及时收获, 当籽粒成熟、充分变硬时, 及时收获。过晚收获易造成籽粒霉烂。

摘要:总结了多样性间套种栽培技术, 包括选地整地、栽培模式、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等内容, 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样性,间套种,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彩虹, 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 2005, 13 (2) :85-89.

[2]郭斌, 王友德, 王文静, 等.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生态区划及高产栽培[J].玉米科学, 2004, 12 (1) :79-81.

[3]王文静, 郭斌.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 2002 (5) :3-5.

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篇8

关键词: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 光照强度低, 富含氧气, 正符合食用菌生长, 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 促进果树的生长, 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 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 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 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 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 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 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 果菌结合, 做到了树上长果, 树下结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 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 宽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 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 (除门外) 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 棚顶用薄膜盖好 (与防虫网相交接) , 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 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 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 装袋提前50~60 d。

2.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41.8%、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2.2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 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 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 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2.3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 (1.10~1.25)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 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 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接种完毕, 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2.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 春季气温较低, 气温低于20℃时要注意加温, 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时注意通风换气, 以利于菌丝生长。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 菌包菌丝吃透料, 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 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 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 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 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 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 行距一般为20~24 cm, 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 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 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 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 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 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 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 晴天多喷, 雨天少喷, 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 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2.6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 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 不伤小耳, 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 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 将耳床清理干净, 杀虫杀螨1次, 停水2~3 d, 以利于菌丝的恢复, 4~5 d第2潮木耳现蕾,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 菌肉肥厚嫩白, 营养丰富, 味微甜而鲜, 耐贮性好, 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 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 7月上旬覆土, 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3.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36.8%、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3.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3.3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 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3.4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 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 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 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 它透气性好, 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 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 调成含水量为20%~30%, 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 建堆, 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 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 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 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 把畦面弄平, 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 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 12~14 d后菌丝扭结, 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 加强通风换气, 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 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 一般不喷水, 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 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 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 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3.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 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过迟, 成熟过度, 品质下降;过小采收, 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 把菇体分开, 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 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 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 停水2~3 d养菌, 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 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 侧生, 嫩滑可口, 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 耐储运, 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高, 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 低于4℃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 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 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4.1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0.2%。

4.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4.3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 (1.2~1.4)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套上套环, 用胶圈把报纸 (已灭菌的) 扎紧在套环外封口, 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 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 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 菌丝吃透料, 少数菌包现蕾, 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 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 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 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 每天喷水2次, 3~4 d现蕾, 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 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 宜喷雾状水, 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4.5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 及时采收, 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 拔下整丛菇体, 小心放入框内, 避免损伤, 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 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 去掉小菇, 分级真空包装, 每袋2.5 kg。采完一潮后, 清理菇脚, 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 5~7 d即可转潮,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参考文献

[1]储利慧, 陈生良, 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92-93.

[2]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04 (9) :34-35.

[3]刘岩岩, 张敏, 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30-131.

[4]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 2014 (1) :23-24.

[5]沈渊, 姚明军, 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1) :144-145.

间套技术 篇9

一、翻挖老麻园

老麻园翻挖后,直接种植新麻。因麻地病虫害严重,新麻成活率低,产值不高,宜在头年苎麻收获后即11~12月及时翻挖、炕土,并施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虫。

二、品种选择

马铃薯选用秦芋30号、川芋6号、渝薯1号;黑花生选用天府9号、天府10号、天府11号;苎麻选用川苎11号、川苎12号。

三、作物生长期

马铃薯生长期1月上旬至5月上旬;黑花生生长期4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苎麻生长期为5月上旬至12月。

四、种植规格

马铃薯亩植4 000穴,行距50cm、穴距30cm,再预留1行60cm。黑花生种植在预留的宽行内,亩植3 000穴,种植3行,行距25cm、穴距25cm。马铃薯收获后,苎麻种植在收获后的马铃薯行,亩植2 400穴,种植3行,行距55cm、穴距50cmㄢ

五、田间管理

1. 马铃薯

1月上旬整薯播种,每亩沟施腐熟农家肥1 000kg、复合肥50kg、过磷酸钙30kg作基肥。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施用清淡人畜粪水灌于窝中盖种;然后施用百草枯或乙草胺进行芽前除草,减轻田间杂草为害;再覆盖小拱膜保温保湿。齐苗后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揭膜炼苗,降低田间湿度,防止膜内温度过高烧苗。遇异常气候注意盖膜防冻。苗高20cm左右时除去小拱膜。当出苗90%左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根据幼苗长势与墒情,可亩施尿素5~10kg(对清粪水)促进幼苗生长;植株现蕾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根据植株生长情况与墒情,亩施粪水1000kg灌窝。现蕾初期,对长势较旺的田块可喷施多效唑控制植株生长,对长势正常的田块可喷施薯块膨大素,以促进薯块膨大,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适时采收。

2. 黑花生

4月中下旬直播,亩播种量5~6kg。亩施腐熟有机肥2 000~2 500kg、尿素20kg、氯化钾或硫酸钾15kg、过磷酸钙50kg作基肥。播前同时撒施5%辛·硫磷或5%毒死蜱5kg等药剂,翻入耕作层防治地下害虫和鸟兽危害,平整好厢面,播种前用百草枯或乙草胺进行芽前除草。每穴播2~3粒,播种深度3~4cm。播种后盖好微膜,膜边用细土压实,做到膜平、严密,防止大风吹破地膜。播种后10~15天花生陆续出苗,子叶出土并张开时、或子叶未出土但可见真叶时,用手指或刀片正对幼苗处将地膜开十字形小口引苗出膜,然后在开孔处用细土封严膜口。开孔放苗不宜过晚,尤其要防止阳光强烈时发生膜内高温烧苗。如果水肥条件较好,前期生长发育快,中期生长旺,结荚初期会发生徒长现象,可亩用50g多效唑对水50kg喷洒,注意要避免喷洒在果针上。生长中后期防病保叶,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可于开花期每隔10~15天交替喷波尔多液、多菌灵3~5次,防治叶部病害(叶斑病和锈病)。有早衰现象的田块可用0.2%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1~2次,以延长叶片功能期。植株中下部叶片正常脱落、种皮呈现粉红色时适时收获。

3. 苎麻

间套技术 篇10

1、品种及茬口安排

一茬:种植茄子,品种为本地青茄,属称十姐妹。矮棵,茎上青下紫,开紫红花,坐果密,抗病性强,果实青皮,长圆形。有光泽,单果重100~150g。于9月中旬播种,采用保护地避雨遮阳育苗,2叶1心搭苗,10月底移栽,“元旦”前后开始采收,4月上中旬为采收高峰期,5月25日前后采收结束,全部拔除茄棵,使西瓜藤蔓展开。

二茬:套作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和拿比特。于3月中旬浸种催芽,电加温营养钵育苗,于4月15目前后定植在大棚边沿留有90cm的套种定植带,每667m2栽600株。7月15日前后采收结束翻种水稻。翻种水稻的目的既能减轻土壤盐渍化,又能改变病虫的生活条件,达到减轻病虫害的目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2、栽培技术要点

2.1茄子

2.1.1免耕定植,合理密植 棚架两边各留90 em,深翻。水稻收获后,每667m2喷施草甘膦0.5kg,然后施基肥(预先发酵)1500kg,专用复合肥50kg,开沟做畦,整4个畦面,每个畦面90cm,沟宽20cm,每畦种2行,每667m2栽2000株。10月底定植。

2.1.2把好防冻保暖关 这是青茄子早产、高产、优质争取效益的关键。关键时间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当气温0℃左右。除了做好5层膜覆盖外,还可搭套棚。或在大棚四周加1层农膜。天气虽寒冷,但上午10:00仍要揭环棚膜通风换气。增加光照。通风量的大小,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

2.1.3加强肥水管理 茄子开始采摘时,要保证肥料供应,冬季则应少施或不施。从2月下旬起,随着气温的升高要加大施肥量,一般10d(天)左右每667m2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5kg,并增加水量,以水调肥。

2.1.4整枝打叶 在门茄下部留1~2条侧枝作为主枝,以后看枝芽大小而定,大枝芽留下。小枝芽抹去,留枝要均匀。采果后第1分枝下部老叶和小分枝全部抹掉,以利于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和质量。

2.1.5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害以灰霉病、白粉病为主,虫,害以蚜虫、茶黄螨为主。防治必须从苗期抓起,病以防为主,虫要早治。灰霉病可用40%施佳乐1000倍液喷雾,白粉病可用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喷雾:蚜虫、茶黄螨可用0.5%虫螨立克乳油3000倍液喷雾,

2.1.6采收 门茄容易坠秧,因此应及早采收,以促进植株生长和茄子的发育。

2.2西瓜

2.2.1适时播种、移栽 西瓜于3月中旬浸种催芽,电加温营养钵育苗。苗龄30d。4月15日前后定植于大棚边沿预留的套种定植带,每667m2栽600株。定植前。整地松土。打定植穴;定植后壅细泥培根。浇搭根水,促进植株成活和根系生长。

2.2.2保持西瓜藤蔓有舒展空间 西瓜定植后20d左右“团棵”,5月初出蔓,随着藤蔓的伸长,边沿茄棵逐步拔除,5月下旬全部拔完,留中沟操作,填边沟并整地,保证西瓜藤蔓光照充足和通风。使藤蔓粗壮、老健和舒展。

2.2.3及时摘心、整枝、引蔓。减少无效养分消耗西瓜出蔓后,留2~3根侧蔓。其余全部剪除,并均匀分布枝蔓,以利于光照、通风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4加强肥水管理。促早产、高产 瓜苗成活后,追施清粪水加少量磷肥促藤生长;第1、2批瓜坐稳后鸡蛋大小时,每667m2追施人粪清水1500kg,进口复合肥(N:P2O5:K2O=15:15:15)20kg,促使瓜果加速膨大。西瓜一般于花后25~30d成熟。依据授粉日期分别采收上市。

2.2.5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蔓枯病可选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适乐时悬浮剂1500倍液。按250~500mL/株灌根或喷洒。白粉病可选用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喷雾。炭疽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细菌性角斑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以扑灭早期蚜虫为主,病害初发期用5%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叶面喷雾可缓解症状。

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蚜虫可选用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喷雾,红蜘蛛可用15%达螨酮乳油2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喷雾。

2.2.6适熟采收 大棚西瓜应按照授粉标记,准确判断西瓜成熟期,确保质量。力争早上市。一般开花结果后25~30d成熟,可依据授粉日期分别采收上市。也可采用目测法,根据本品种成熟瓜固有的特点,应是花纹清晰。色泽鲜艳,表皮具有光泽。瓜面茸毛消失,瓜柄收细,瓜底部不见阳光处变成橘黄色等作为成熟标志。采收时要用剪刀,防止扭伤瓜蔓。采后应及时分级包装并出售。

3、效益分析

据统计,反季节大棚茄子间套种西瓜,2005年茄子平均667m2产量2610kg,产值9540元,西瓜平均667m2产量1550kg,产值5680元,合计产值15220元;2006年茄子平均667m2产量2685kg,产值10034元,西瓜平均产量1750kg,产值5844元,合计产值15878元。连续2年667m2平均产值15549元。扣除大棚等材料折旧费600元,肥料、农药费500元,人工费用2000元,每667m2净利润12178元。在掌握主要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套种西瓜比单种茄子增收40%左右,且节省了人工等费用成本,并实现了每667m2产值超1.5万元,净利润超1.2万元的目标;并且下半年翻种水稻,667m2产量仍可达500kg。可见该项技术值得推广。

4、经验总结

间套技术 篇11

发展间套复种并不是一种原始、落后的种植制度,国外许多著名农业科学家认为该种植方式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光能,从而有效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亚洲东部及西亚许多国家发展较快,但是存在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土地费用增加等问题,间套复种被广泛实行。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以往采取传统的一年一作模式,但是受世界能源短缺的影响,也对间套复种逐渐重视,相继开展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欧洲的波兰,青饲料复种面积达246.67万hm2以上比利时在收获马铃薯、黑麦以后,复种饲料利用面积比例约为1/2;荷兰复种饲料作物的收获量是春播的2倍。在北美美国南部、中部先采用复种,以后逐步发展到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其“小麦带”复种青饲玉米或大豆约为266.67万hm2而加拿大南部地区复种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美国还成功开展了大豆或玉米行间套种黑麦、应用飞机在小麦行间套种大豆等试验。佐治亚州开展了一年三熟试验,如大麦套种玉米,再复种大豆/菜豆/青饲玉米等,成效显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间套复种的种植制度,充分肯定其重要性[1]。

我国农作物间套种历史悠久,间套种方式繁多,通过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从而突破了土地面积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据谢磊[2]报道,我国2006年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比1996年的1.30亿hm2减少耕地面积800万hm2。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农作物间套种对广西农业发展的意义

2.1 利用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间套种利用主作物的空间种植另一种作物,或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隙阶段进行种植。如早熟春大豆矮杆豆科作物,出苗至成熟仅90 d,甘蔗前期(6月之前)生长缓慢,可将大豆在甘蔗田套种,按照行间种1~2行,一般可以收获大豆450~750 kg/hm2。甘蔗行距控制在1.0~1.2 m,因为其生长后期高度可达约3 m。通过这种方式,一年由一熟变为二熟,增加单位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合理利用光温水资源,充分发挥广西地理优势

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增加了田间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作物间的光能利用率。广西南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地处北纬20°54′~26°2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甘蔗生长。全区年平均气温17~22℃,有效积温为6 800℃;日照时数1 600~1 800 h,太阳总辐射量在376.56~460.24 k J/cm2;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或5—9月,年雨量1 250~1 750 mm,四季均可种植作物。传统耕作制度为一年种植一造(如木薯、甘蔗),实行作物间套种后,可以实现二年三造;一年二造可以增加为一年三造[3]。

2.3 改善蔗田小气候,减轻病虫草害和其他自然灾害

间套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通过改变作物群体,起到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甘蔗行间种豆类、玉米、辣椒、西瓜等作物,可实现蔗行提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水效果。蔗田间套种还有利于减轻蔗螟为害,通过保护天敌达到稳产保收。据调查[4],宜州怀远镇北斗村同一块蔗田未套种的甘蔗田,甘蔗枯心率5.39%,套种辣椒的甘蔗枯心苗为2.3%,危害率降低。

2.4 提高复种指数

广西农民普遍采用在甘蔗地间套种花生、大豆、马铃薯、西瓜、辣椒、玉米等作物,间套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产出。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作物间套种新模式,逐步开展甘蔗间种豆类蔬菜、茄子、南瓜、冬瓜等,实现豆科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共生。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低消耗高产出,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2.5 增加农田综合效益

2007—2008年河池市业技术推广站与巴马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蔗地间套种可提高甘蔗生产的竞争力,增加蔗农收入。从巴马镇元吉村、设常村等开展的162 hm2共12个点的栽培示范情况看,实地测产验收春西瓜套种甘蔗一年两收,甘蔗平均产量达145.5 t/hm2,产值40 740元/hm2;春西瓜平均产量达20 518.5 kg/hm2,产值32 829.6元/hm2(甘蔗价格280元/t,西瓜价格1.6元/kg),蔗田一年两收产值达73 569.6元/hm2,扣除甘蔗和西瓜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及甘蔗砍收人工费等投资23 100元/hm2,纯收入达50 469.6元/hm2,比当地传统的一年一季甘蔗种植模式增收45 477.6元/hm2。云南德宏州[5]甘蔗马铃薯间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平均产量达127.5 t/hm2,按收购价170元/t计,产值21 675元/hm2;马铃薯平均产量10 500 kg/hm2,产值5 250元/hm2,合计产值达26 925元/hm2,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2.6 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蔗田合理间种大豆、西瓜、马铃薯、辣椒、花生、玉米等作物,利用收获后的间套种作物茎杆、青叶回田,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活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据金光农场土肥站化验,地膜蔗间种黄豆,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3~0.88个百分点,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

3 农作物间套种原则

3.1 作物安排主次分明,互相兼顾

在作物安排上,应主、次分明,互相兼顾。在保证主体作物甘蔗、木薯等生长条件的前提下,兼顾间套作物光、热、水、肥的需要。在品种选择上,主作物如甘蔗一般要选择株型紧凑、叶片窄直、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力强、丰产性能好、抗倒伏的品种。间套作物应选择早熟、矮生、直立、枝叶不过分繁茂的品种,使组成的复合作物群体能发挥最大的互补作用[6,7]。根据间套作物株型的高矮、熟期的迟早、劳力及田间管理实际,确定间套种的方式,以建立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复合作物群体。

3.2 主、间套作物种植期适宜

根据间套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间套作物种植期。根据间套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确定最适宜的主作物和间套种作物的种植期,或通过育苗移栽的方法加以调节。如甘蔗间种西瓜、大豆作物应在甘蔗伸长盛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或压青,以免抑制甘蔗生长,造成减产。

3.3 管理得当,讲求经济效益

根据主、间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和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用水、肥调节主、间作物的长势,采取疏叶、封顶、翻蔓、喷药、促熟或提早收获压青等措施来减少间套作物对主体作物的影响。间套种作物的收入,加上主体作物的收入,必须不少于净种单一作物的收入。

4 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现状

从实际情况看,广西推广应用甘蔗、木薯间套种技术,既能保证原料蔗、原料薯供应和产业优势,又能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耕作模式,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不影响糖料蔗、木薯生产,不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又大幅增加农业收益的新路子。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突破耕地资源约束,协调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亚热带水果生产也是广西的一大优势。广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近年自主创新推进的实用先进技术整合、组装、集成应用形成的具有广西鲜明特色的崭新的技术体系,它革新了农村原有的低效、零星的间套农耕模式,实现了技术、理论、实践上的创新,成为广西农业新时期最有生命力、最有推广价值的重大农业技术体系。据统计,2009年广西全区推广间套逾40万hm2。其中:甘蔗间套种11.3.0万hm2,木薯间种8.47万hm2,果园间套种8.73万hm2,玉米套种8.07万hm2,其他作物6.80万hm2[3]。按广西全区农作物间套种种植效益平均净产值6 000~7 500元/hm2计,可新增农业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增加的目的。

广西现有耕地262.52万hm2,其中旱地78.81万hm2,占1/3左右。经过长期的生产选择,全区形成逾20种农物作间套种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甘蔗、玉米、木薯、果园为主栽作物的四大类型。间作物主要有西瓜、花生、大豆、辣椒、马铃薯、南瓜、冬瓜、番茄、茄子、山姜、食用菌等。近年来,从全区各地农业局的汇报数据分析,各地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产值增加一般在7 500~57 000元/hm2,农作物间套种成为广西促进农业钱粮双增的成功模式[8]。

5 发展广西农作物间套种的建议

5.1 加强领导,推广适用技术

继续加强领导,狠抓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蹲点抓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观看专题片等服务活动。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解决旱地作物普遍缺乏水源等问题。地膜覆盖间套种技术,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适量水分,减少杂草,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早间套作物的种植期和采收期,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2 抓好流通服务

在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产品的销售就成为一项尤其重要的工作,市场流通是直接影响农作物间套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的需求,农业部们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户成立农作物产品流通协会,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彻底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如崇左市扶绥县协会和经纪人由于流服务工作到位,为西瓜的顺利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西瓜协会2个,农产品经纪人达678人。加上采用间套的西瓜无污染、上市早、品质优、病虫少,种植形成规模,因此迎来全国各地销售商前来收购,西瓜价格提高,农民获得了实在的效益[9]。

5.3 总结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

现在,虽然广西各地都在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模式,但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自然条件及技术条件的影响,各地间套种的增产效益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看,广西的农作物间套种还是很粗放的,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有必要研究作物间套种配套技术,总结间套种经验,提高间套种技术水平。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间套种配套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品种选配、间套种模式、适宜的播种期、科学施肥方法、合理密植、新技术的应用及收获时间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单位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甘蔗、玉米、木薯、果园的间套种技术,使广西间套种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间套种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情辑.国外农作物间套复种的发展及科研简况[J].山东农业科学,198(4):54.

[2]谢磊.论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耕地保护的措施[C]//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武夷山: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学术会,2007:361-367.

[3]袁琳.广西间套种面积将达600万亩以上[N].农资导报,2009-07-24(C04).

[4]张慧娟.宜州市推广甘蔗、玉米间套种辣椒全膜覆盖技术效益凸显[EB/OL].(2010-05-25)[2011-11-01].http://www.gxny.gov.cn/web/2010-05/280454.htm.

[5]韦目阔,岑东亮,韦健,等.春西瓜套种甘蔗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9(5):39-40.

[6]杨世成.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EB/OL].(2009-11-13)[2011-11-07].http://www.ynagri.gov.cn/_main/article-214466.html.

[7]徐昌,王智昭.甘蔗套种大豆配套技术开发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6):256-257.

[8]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区农作物间套种和“三避”技术推广现场会资料汇编[S].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09:62-66.

上一篇:管理的途径下一篇:群众文学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