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践与反思

2024-07-13

事实践与反思(精选12篇)

事实践与反思 篇1

随着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院药师的工作和地位也被重新审视和定位,临床药学的开展,对药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药师通过药事咨询指导患者、医护人员提高用药水平,是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药师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药师的首要责任是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这比传统的购、贮、销工作模式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药学人员也摆脱了被动执行医嘱,按方配药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将药学理论用于临床实践中,在具体医疗活动中协助医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中药房工作由于长期的传统的工作环境,使中药药剂人员习惯于以药品供应和被动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建立优良的中药药事咨询服务,对提高中药人员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以及转变中药师形象,赢得尊重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药事咨询的对象

所谓药学服务,是指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1],它所面临的对象包括本院医护人员、众多的患者及其家属和一切与用药有关的人员,重点是对患者服务。患者作为健康消费的特殊群体,大多对药学知识并不具备,比一般的服务对象有更高的要求。中药虽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较高的声誉,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点和误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因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对中药的煎法、服法、用量、忌口等不甚明了,比较容易接受贮存携带使用相对较方便的中成药、西药。药房的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首先应关注患者的健康,药房所有活动的核心是将合格的药品提供给合适的患者,并为其提供恰当的建议。设立咨询专岗,既可针对性解决个性化用药疑难问题,指导合理用药,也可分流患者,缓解发药窗口压力,减少患者排队侯药时间。

2 中药药事咨询的内容

2.1 中药质量鉴别咨询

经常有患者拿着自采的中草药、旅游点购买的保健药、街头小贩处买来的“神药”等来药房咨询药物名称、来源、质量优劣等内容,主要是因为“病急乱投医”,或相信“草药一味,气死名医”的说法,或相信街头小贩利用大家治病心切以及注重保健养生的心理设置的骗局。如马蹄金当作金钱草,光皮木瓜冒充正品木瓜,普通石斛冒充铁皮石斛等。实际上有的草药经过口口相传或中途误传,物种变异,刻意冒充等原因,早已面目全非,并非同一品种,功效更是大相径庭,不可选用。这就要求咨询药师仔细鉴别药品的真假优劣,去伪存真,详细解释个中缘由,并认真分析病因,耐心劝说阻止,引导正确的就医理念,以免贻误病情或不良反应。或者部分中药因加工方式不同,致使性状特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患者造成疑惑。如散装的牡蛎、石膏等中药呈块状或颗粒状,鉴别特征明显,而有些公司将其破碎成粉末状,并用滤纸包装,与散装的饮片明显不同,非专业人员很难区别,患者更会产生误解而咨询,就要求工作人员采购时严把质量关,做好中药质量的保证者。对有疑问的患者则要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疑虑,放心使用。

2.2 相似药名的用药咨询

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及我国地域因素,许多中药存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不仅患者及家属容易误解,甚至许多专业的医务人员也容易搞混。如某患者手持外地医生开有“五爪龙”的处方来咨询该药,因我院没有,查询《中国药典》和《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也没收载该名称的中药,基本可以确定为地方习用名,通过查询《中药大辞典》发现[2],各地别名、异名称为“五爪龙”的品种涵盖了六科十个品种,根本无法告诉患者是什么药,有什么功效,只能根据患者的症状描述、处方配伍以及处方的出处等因素,缩小遴选范围,尽量帮助其确定可能的品种,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有很多中药名称仅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中药,功效各不相同,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误用,也是咨询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山茱萸和吴茱萸,蔓荆子和黄荆子,浮小麦和淮小麦等,要求咨询药师对这类中药的来源、功效、主治等有明确的认识,提供正确的指导。

2.3 不同炮制方法的用药咨询

多数中药有多个不同的炮制规格,如白术有生片、土炒、麸炒等不同,半夏有清制、姜制、法制等区别,原料相同而辅料不同,药物的功能主治也各有区别,不可混同使用。有些医生和中药师不了解其中区别,常会出现误开误用的现象,既延误患者治疗,又浪费药材,因而咨询药师要对各种炮制品了然于胸,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2.4 其它用药咨询

除了上诉咨询内容外,实践工作中还有很多关于中药煎服法、用量用法、注意事项、中成药使用、不良反应、中药养生保健、中西药联合应用等方面的咨询,都要求咨询药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方能胜任。

3 中药药事咨询的实践

3.1 窗口咨询

窗口咨询是工作人员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最直接的平台,也是反映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许多患者已经形成有疑必问的观念,咨询药师可以面对面解答咨询者提出的各种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药事咨询绝不是一项单纯的问答服务,而要提倡主动性。应加强窗口服务,在发药时必须主动向患者详细交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特别是一些特殊煎法的中药,如先煎药、后下药的煎煮顺序、时间,冲服、烊服的方法等。此外,部分中成药特殊剂型如栓剂、洗剂、泡腾剂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也要认真交待,减少隐患,提高疗效。某些特殊患者如儿童、老人及精神不健全者,更要重点交待,并随药发放“煎服中药须知”,必要时还应讲解药品贮存、有效期、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内容,使患者科学合理地使用药品。

3.2 远程服务

实践工作中,许多患者现场解答容易遗忘,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直接来窗口咨询,或者部分问题不能现场答复,通过及时记录,收集问题,借助电话和网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药学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对象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介、不良反应处理、药品保管、信息收集等咨询服务。

3.3 走进病区

2011年初,我院中药房尝试性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每周定期参与查房,主要定位向临床医生提供药品信息、反馈患者意见、评价药品疗效、收集不良反应、宣传中药知识,尽可能学习临床诊疗知识,并为重点患者建立中药(中成药)药历,尽量扮演合理用药的指导者。对临床医生的中医处方及时进行合理性审查和干预,把原来在中药房的审方功能提前到医生开处方时,有效减少不合理配伍、超剂量用药等不合格处方。

3.4 其它形式

利用院刊、药讯、墙报、义诊等载体,进行中药知识宣传。编写中(成)药合理应用,常见中药简易鉴别要点,煎服中药须知等宣传手册,供医生、患者参阅,很好地起到了宣传和咨询的作用。

4 体会与思考

建立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有利于患者合理用药,便于药学人员及时正确了解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大部分中成药在说明书中已列举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但并不代表之外的情况不会发生。通过用药服务,提醒患者注意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情况,及时咨询或就诊,可以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也便于不良反应的监测。

中药人员自身知识有待全面提高。在实践工作中,尤其面向临床参与查房的实践中,由于很多有关药品的信息基本从书本、文献中获得,实践经验薄弱,以及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尚无法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运行过程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且缺少临床诊疗知识,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用药指导和建议。因此十分必要加强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引导,全面提高咨询水平,帮助医生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中药临床药学是医院中药学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核心,中药药事咨询作为其重点内容之一,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医患双方在具体医疗活动中对中药学人员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可行的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模式,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通过咨询服务,让药师了解自己的不足,迫使工作人员掌握并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在面对面的服务过程中,转变服务理念,让患者觉得在药房配药的同时,也取回了健康的意识,对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取窗口咨询、远程服务、走向临床等方法,创建中药药事咨询服务模式,建立药患交流平台,改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通过实践,提升了中药人员的服务能力,促进了专业人员深入学习,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等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中药药事咨询,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晋红.美国的医院药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6.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事实践与反思 篇2

今年暑假,我们有幸聆听了铜都双语学校汪校长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初次接触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了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及做法,受益匪浅。

开学第一个星期,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仿照铜都的做法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小组建设及坐姿等训练,使学生基本知道了这种课堂应该怎样做等。第二周,数学组让我仿照这个模式上了《参观科技馆》这课,大伙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给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直仿照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这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及困惑,让我曾经有不想继续做的想法。在课改方面,我正在蹒跚学步,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好,但我不会放弃学习。

通过半年的学习及实践,我认为“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还要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其次,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基础在线),“提升题”或叫“拔高题”,以及“拓展题”。学生展示交流是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否精彩,有无质疑和对抗,关键是展示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所以如何加强学生展示前的准备显得很关键。通过听课、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的预展准备就应该有如何 操作学具、如何理清解题思路、如何组织讲解的语言、讲解的形式等。课堂展示很重要,分组预展要指导,有意质疑不能掉,适时点拨少不了。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较小,采用这种模式上课,难度较大,尤其在大展示时语言的组织及准确上较欠缺。如,我在教笔算除法时,就遇到了难题,以前学生都会口算24÷2这样的题,用笔算学生很喜欢直接商12,在24下面直接写24.这样做又不符合笔算的格式,上课时间总觉得不够用,经常有不按时完成任务的现象。11月份学校又让我们到津小去观摩了杨大会老师的三年级的数学课,才又一次让我认识到,他们的学生同样是三年级,怎么做的那么好,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老师这里,首先作为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每节课安排展示单元不要多,要围绕重点、难点少而精,不要组组展示,小组多展示,班上精展示,老师适时点拨。

事实践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37-02

药事管理学是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是根据药事管理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和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符合学科体系下知识认知的规律,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笔者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引入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工作过程”和“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时刻处于运动状态”是指在不同职业和同一职业的不同时段的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结构相对固定”是指思维的工作过程是固定的,即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价。工作过程是技能、知识和态度整合的载体,强调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学会与人共处。高职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强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需要设计工作过程,实现职业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融合。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同一范畴的3个以上课程单元。以职业资格为基准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之间呈现出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习逐渐熟能生巧,掌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获得完整的思维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药事管理学作为药学类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并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能力目标,教师可对药事管理学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步,进行药事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药事管理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第二步,根据药事管理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即课程体系构建。第四步,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第五步,根据分解出的学习任务实施课程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了9个学习情境(见表1),既遵循了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又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按照比较学习的原则,对药品、人员、生产、经营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学生在同一个范畴的9个工作过程构成的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重复步骤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方法,又在不同药事管理内容的比较中,提升自己的药事管理和监督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依据典型工作过程,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6个步骤,以小组(3~5人)为单位进行。以下以情境4“特殊药品的管理”为例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良好职业素养。

其次,实施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学生参与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知识要点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教师是工作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资讯。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提出工作任务。观看盐酸曲马多在批发市场和药店可随意购买的视频,提出工作任务,即特殊药品的管理。第二,决策。分小组查阅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第三,计划。小组讨论,确定药事管理的具体内容、环节,分析典型案例。第四,实施。各小组按照讨论结果,分别从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相关企业(批发店、药店),药品使用单位(医院),新闻媒体等不同角色按照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对特殊药品盐酸曲马多进行管理。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分别上台汇报各自的管理依据、办法。第五,检查。教师组织学生就本次任务的实施情况及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最后教师给出结论,总结知识点。第六,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学方法

各学习情境的教学中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学习情境中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原理,而且提高了项目计划、实施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即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师生点评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强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课堂反思。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理念对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通过异同比较,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特质,进而实现能力的建构,可调动学生学习药事管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事实践与反思 篇4

1 课证融通的内涵

课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实现学历教育同职业资格培训融通, 即“一教双证”[2]。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通过教学内容同岗位工作内容对接,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方式。

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就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标准, 其教学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融合与对接, 传授岗位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岗位需要的专项能力, 最后通过考核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 药事管理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

根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 围绕中药药学服务、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与管理等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素质、发展要求, 课题组对药事管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中药专业药事管理课程标准。

2.1 课程定位

药事管理是高职中药专业的重要课程, 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药剂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液体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岗位对药事管理能力的要求, 并对我校中药专业400名毕业生的药事管理技能需求进行调查, 明确了中药专业相关职业对药事管理能力的需求, 即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树立依法从业观念, 具备分辨合法与违法行为的能力;掌握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要点, 初步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药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药事管理相关法规的掌握情况, 直接影响其能否很好地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处方调配等领域的工作。

2.2 药事管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思路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技能等的描述, 而不仅仅是对知识方面的要求;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3]。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课题组结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用人单位岗位工作标准, 对中药药学服务、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与管理等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素质与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按照药剂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液体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制定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药事管理课程标准,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

3 药事管理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确定

课题组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 基本形成了药事管理“课堂学习掌握知识、校内实训掌握技能、技能鉴定固化能力、校外实 (见) 习检验成果”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

课堂学习掌握知识是指在课程教学时, 设计学习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 以学生为主体,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校内实训掌握技能是指在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后, 以项目为引领, 在校内GMP仿真实训室、GSP模拟药房、药品营销实训室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在模拟职场情境中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 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过程有机融合。

技能鉴定固化能力是指依据学生报考方向 (如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炮制与调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 , 在校内不同实训场所开展针对性的项目实习, 固化相应岗位技能, 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现场的融合。在课程结束前,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核, 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有机融合。

校外实 (见) 习检验成果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或结束后, 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 让学生顶岗实习, 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 实现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指导,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 真正达到“课证”高度融合。

3.2 教学内容选取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 对药事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按照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归纳就业岗位工作环节中的管理要点, 推导出相应的药事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 把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模块, 即以药事管理基础知识作为第一模块、以药事管理法律法规要点作为第二模块、以药事管理职业专项为第三模块。其中, 第一、二模块为药事管理通识知识和技能, 第三模块为药事管理职业选择模块。学生在技能鉴定固化能力、校外实 (见) 习检验成果阶段可依据爱好、兴趣与就业意向选择生产、经营和药学服务等不同的方向。同时, 教学内容紧跟国家政策, 紧扣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和卫生行业职称考试 (药士) 要求, 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技能支撑, 又满足未来岗位要求,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 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开展教学, 把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学地点和职业场所有机融合, 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如在校内仿真模拟训练中通过药品与非药品区分实训、案例分析实训、药品模拟申报实训、GMP文件编写和记录实训完成相关理论的学习;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以处方调剂与药库管理、社会药店药品管理和销售等为项目, 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素质培养融于每个项目任务中,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3.1 教学方法

我们按内容的难易程度,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引领、实践性学习等。

(1) 小组讨论:课堂上和实训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注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讨论内容包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自学内容互助学习、经验总结等。小组讨论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抽查, 给出参考意见。

(2) 案例教学:针对药学领域的真实案例或热点事件、新闻报道等提出问题, 布置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案例信息, 讨论分析, 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角色扮演:在处方调剂实训项目中采用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药师、患者, 通过模拟处方调剂过程, 掌握处方调剂工作的流程与内容, 体会门诊 (社会) 药房调剂工作岗位要求。

(4) 项目引领: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 学生思考, 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听课, 最后归纳总结, 完成任务。如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 梳理中药管理规定的发展与中药临床使用的迁移, 加深对中药品种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假劣药鉴别的理解。

(5) 实践性学习:将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引入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例如, 每5~10名学生为一组, 就社会药房中OTC与处方药的布置、药品陈列方式、销售方式等进行实地考察。

3.3.2 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药药学服务、药品生产、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按6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为主线, 采用“任务布置 (教师讲解、任务分解给学生) →明确任务 (学生制订工作计划) →准备工作 (学生决策) →投入实施训练→检查监控 (教师) →评估反馈 (教师、学生) 6步骤教学流程[5]。根据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使所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对接,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药品采购—首营审核”项目中, 让学生扮演采购员和销售员, 进行首营企业和首营药品资料审核模拟操作,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药品采购—首营审核”的教学过程为: (1) 布置“药品采购—首营审核”任务, 教师简单讲述要点, 分配角色; (2) 各组收集资料, 制订计划; (3) 教师引导学生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学生做出正确的首营审核工作决策; (4) 学生模拟销售、采购人员,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培养知识、技能、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师点评, 对进程进行控制和引导; (6) 教师引导学生互评、交流经验, 并对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进行评价。

3.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与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与模式, 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建立以“知识为辅、能力为主, 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参与度的考核评价体系[6]。

对药事管理基础知识模块、药事管理法律法规要点模块主要采用口试、笔试、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药事管理职业专项模块主要采用笔试、技能操作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药事管理课程考核评价结果有不合格、达标、优秀3个等次。优秀等次学生直接参加中药专业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达标等次学生参加中药专业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不合格等次或需要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达标等次学生, 必须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形成课程考核评价与职业技能理论考核、课程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操作考核互认机制。

4 实践体会

课证融通是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模式,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参照行业标准、企业考核标准, 制定与之对接的课程标准是基础,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融通课程内容是核心, 构建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测试体系接轨、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我们通过对药事管理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 制定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 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了药事管理教学目标。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课证融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则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大农.再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8 (33) :14-16.

[2]刘江华, 刘波, 李颖芬.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教论坛, 2011 (20) :23-24.

[3]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 2011 (14) :16-18.

[4]陈红秋, 石泉彬, 蒋凤昌.“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3) :59.

[5]吴海侠.《药事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9 (2) :108-111.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5

读后感

———关于“高效课堂”之反思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至今已有十年之余,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教学、教科研的时髦话、流行语,“高效课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但是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高效呢?结合多年的探索经验,带着许多疑惑,暑期我学习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余文森著,2011年继续教育教材),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一、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教学效果对比

传统的教学,即注入式教学——先讲后练,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始终定格在被动的位置上。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只是观众、看客、可看可不看、可做可不做、可想可不想,老师很辛苦,学生很轻松,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潜能没有得以充分挖掘,创新能力没有得以提升。课堂学习内容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事倍功半。因此传统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

目前,风靡全国的“三大教学法”、“三大教学模式”领导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无论是陈康金的“东庐模式”、蔡林森的“洋思模式”、崔其升的“杜郎口模式”,还是刘京海的“成功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施建平的“情景教学法”等,在教学中的趋同现象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学或先练,再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解疑。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实践的主人,说主人的话,办主人的事,尽主人的职;教师不再做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而是做好引导者、发现者、提升者、服务者。教学中,教师没有搞一言堂,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这与陶行知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是一致的;也正是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所在。

二、打破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创造富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教师不教,学生能练?学生能学会?”这个问题也正是作为教师的我的最大顾虑。

顾虑一:“课堂上教师先不讲解清楚,担心学生不会解题,作为教师的我不放心”。

通过学习实践我认为:主要是“以我为主体,学生为观众”、“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言堂”等思想在作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像毛泽东一样,做“战场”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责任人,而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应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即将出征的“战士”——培养他们“打仗”的勇气、信心和战斗力,让他们全力以赴去“打仗”,消灭“敌人”——学习中的问题,如:寻找一个陌生的地点,有三种走法:第一种,不动脑筋随便跟着人走,当时虽然一切很顺利,又很省力,可是离开别人帮助,自己再去走,又不认识了;第二种,自己摸索找路,找人问路,当时虽然费时较多,也可能走弯路,但走了一遍,却不会忘记;第三种,先学会看城市地图,然后按地图的位置和路线找到目的地。当然,起初要费时一点,但学会了按图找路的方法以后,不管什么地方都能迅速找到。而且去同一个地方,也可以找到几条不同的路线。你会选择哪一种走法呢?你会让学生一直跟着你走吗?一位教育家说的好:“知识是可能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终生。”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受人以渔不如受人以鱼场。把课堂变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顾虑

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困生能适应吗?

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总以为教师没有教,让学生先练或先学,对优等生不会有什么问题,学困生能适应吗?邱学华老师在最初试验尝试教学时,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但经过一段的尝试教学后,召开了一次学困生座谈会,学生的发言很发人深省:“以前,我们听老师讲课,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到做练习时发现困难,已经下课了,我们不敢再问老师。现在先做尝试题,知道困难在哪里,再听老师讲就清楚了。”“以前,老师要我们看课本,我们不知道从哪里看起,现在为了做尝试题,看课本特别认真,容易看的懂。”“请不要告诉我,先让我们试一试”,做错了也不要紧,再听老师讲,我们学起来很有劲。”由此可见,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学困生最缺乏的东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教师讲授所无法替代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自学课本,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思考,恰好能对症下药,解决中差生的学习问题。

三、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高效、学生高效,缺一不可。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学生的共同活动。因此教师、学生的效率同时提升,才能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1、教师提高效率是基础

精心备课是教师高效的必要条件。在备课时,应充分备学情、备教材、备学法、备上课时的“导演”策略、备能力、备反思等。如:东庐模式教师备课要经历个人构思、先成个案;交流研讨、后成共案;课前反思、实施精案;课后反思、交流提升的多个环节;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还必须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因此教师还需提高三种能力:一要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抓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把课堂烹调为美味大餐;二要提高课堂上教师的“公关”能力——教学中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要提高教师的“导演”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要为学生的表演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表演,发现漏洞及时指导,让课堂充满魅力。所以,只有教师高效了,学生高效才有可能。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改变、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高效。

2、学生提高效率是核心

教师达到高效时,学生也必须达到高效,高效课堂才能得以实现。评判一堂课是不是真的高效,不仅仅是看教师,还要看学生,看学生是不是都动起来了,是不是达到高效,二者都高效了,就能达到高效课堂。也正是刘京海老师概括的“找到学校课改操作点——两个增加一个减少:增加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增加学生的自学;减少教师的讲”。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 有效教学 实施 反思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微课、百度传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不断推出,作为技工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以现在热门的翻转课堂为例,探讨这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实施

1.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

翻转课堂源自美国两个老师,一个叫伯尔曼,一个叫萨姆斯,他们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做好的PPT演示文稿(也可以是微视频),并配上实时的讲解声音,放到网上供学生在家里观看。第二天,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和同伴面对面展开讨论和完成作业,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从学生角度来讲,相当于自主学习,他可以在课外轻松地掌握进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懂的就快进,不懂的可以反复看,也可以带着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讨论、问老师。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身份从教授变成了教练,同时也促进了课堂上的互动,搞活了教学氛围。颠覆了我们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形式不火不流行,真的是不可能的。

2.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家都知道,技工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实际设计中,教学内容必须时间短(15分钟以内)而精炼,必须有趣(否则学生不会看),而且必须目标明确,留有余念(便于学生学习和下一步的讨论)。

(1)以音响延时控制电路为例。作为一个课题项目,要有趣,先给学生看看做好的产品通电是什么现象(花时2分钟)。然后简单讲一下电路工作过程,什么声音放大、整型、触发,单稳态电路翻转,继电器得电吸合等等(花时6分钟)。

因为是实训课,这次的目的是学习怎么装配,针对电路的难点,视频中示范一下三极管的安装(花时2分钟),再讲一讲继电器的构造(花时3分钟)。最后提示一下,明天上课大家进一步讨论,各组选代表上讲台示范关键元件的安装方法。那么第二天,大家上课讨论时,作为教师的角色是教练,就要鼓励和观察学生,先让一些不活跃的组、不太懂的学生发言示范,鼓励并营造学习气氛,告诉他们答错没关系,但一定要思考后再说,有根据地说,反对糊弄老师、乱讲(主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纠正少数学生消极、不良的学习习惯)。

这些学生发言一般错误的概率比较大,下面就有活跃的学生七嘴八舌地纠正。这时笔者还是以鼓励为主,维持热烈的学习氛围,一步步依次引导中等掌握程度的学生到熟练掌握的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笔者还可以适当地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程度,添加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来个“火上浇油”,以提高层次。最后,等讨论成熟了,笔者再进行一个点评总结,圆满地上好了一堂课。

在这堂课中,会发现由于将一些概念、原理等叙述性的问题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看,其实相当于提前预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下工夫备好课,根据教学项目的知识点和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设计一些精彩的“问号”,放在给学生提前看的教学视频的结尾,留有余念,为第二天课上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彩的“问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课上热烈地讨论也就体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2)以直流调速电路的安装为例。作为一个课题项目,第一次笔者先仿照上面音响延时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一次教学视频(具体内容不一样),进行一次课堂讨论。然后实际安装一遍。笔者在思考中,不由得想起了一名印象深刻的往届学生。这位学生平时桀骜不驯,老师也很头疼,对其唯恐避之不及。但恰恰就是他,在这次电路的安装中,他把原理图上是上下两层的电路做成了一层,而且线路相当的简洁,排版科学,焊接美观,用时还少。给笔者带来很大的震撼,为此,笔者还大大地表扬了他,并且认真地根据他的思路研究了一下电路安装方法,确实有些挑战。要将主电路中间扒开来,把下面的控制电路上下180°翻上去,融入主电路中去。这样一来,马上就有了一些可以探究、讨论的问题。这些宝贵的问题是无价的,笔者把它总结了一下,作为了一个教学经验。在这次视频中,笔者先点评了一下这次的电路安装,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示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强化。

接着,笔者以蛋糕为例,要求他们把双层做成单层蛋糕,思考怎么样做成单层电路,第二天讨论。就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产生了,明天课堂上激烈的讨论是可以期待的。有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这个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在我们电工电子组里,有很多思维的火花和教学的范例。比如,一位前辈提出电路按钮不按照原理图安装,而像实际产品一样,放一边或者环型安装等等。组里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也是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

说到这里,感觉到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因为不管教育方法怎么推陈出新,甚至眼花缭乱,归根结底還是要放到教学课堂上进行实际运用,最后检验的标准是看学生到底愿不愿意学你的课,有没有收获,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有效教学。

二、借题发挥

1.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

曾几何时,笔者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听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示范课。感觉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学生的互动也很勉强,感觉也就是摆摆花架子,我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有效教学。于是有一天,笔者心血来潮地上网对脑子里冒出来的这么一个名词进行了百度搜索,结果大吃一惊,自己还只是有一个想法,网上竟然连书带教材、论文一应俱全,感觉互联网就像海洋里无尽的潮水淹没了你。它既给你带来了便利,也颠覆了你的观念。所以,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一定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充足“电”才能上好课。

2.知行合一,关注细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寥寥几个字,朴素的语言,至今仍然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尤其是笔者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点。

学院的李老师在给上课时告诉我们,很多教材(尤其是电子EDA软件类)他们是不用的,都是自己编的讲义给学生。因为这类软件教材一开始大多是“英译中”(电子专业软件基本上由欧美大公司开发,国内的翻译有时仅仅相当于一本说明书而已),后来的教材又有很多是相互“借鉴的”,它们缺少丰富的实践支撑。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教材干巴巴的,总是感觉缺少一些细节,让你无法实际操作。而李老师本人既上课教学,还在企业从事实际的设计工作,承担一些生产任务。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项目教学还是任务驱动、一体化课程,他都可以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细节来丰满他的教学。他在教我们Protel画图软件时,无论是软件参数一项项的设置,还是具体地画图示范,都显得很专业,使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子专业的实习老师,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工学交替,知行合一,把现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专业细节融入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一定会体会到知识是有用的。

3.教无定法,不拘一格教人才

微课好不好?好,但谁规定微课一定要在网上发布的。我们电工电子组的前辈就摸索了一下,利用网络摄像头加电脑,通过软件捕获直接投到大屏幕上来教学。焊接动作、电子仪器仪表地使用等等,课堂上的示范,随时即兴地来个“现场直播”。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笔者认为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取其精华。

据了解,第一代翻转课堂尝试过上海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其实,笔者在课堂上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因为有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比较调皮,不好好听讲,笔者一发火,就让他们先装配电路自己不讲,等他们遇到了麻烦,回过头来需要老师的时候,笔者再讲解、指导,结果发现学生反而认真听课了。

课后的个人体会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多用心、多探索、多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积累多了,自然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这里所说的教无定法,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指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通过了解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后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课前是要花心思备好课的。

比如说,电子专业贴片元件的焊接可以采用视频微课的形式来示范教学,而单片机编程因为有很多的程序符号,采用PPT文档的形式来演示就比较合适。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知识技能,就是成功有效的教学。

作为一名电子专业的实习教师,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有效的教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尽早地适应专业岗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評。笔者认为,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逼着我们老师要不断地进步。反过来讲,中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有着非常大的探索空间(中小学义务教育条条框框比较多)。讲台不大,只要我们老师积极进取,教育学生成材的路会越走越宽。

事实践与反思 篇7

1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药品生产企业,另一类是药品销售企业。前者从事药品生产工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GMP) 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关的生产技能; 后者要求学生熟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GSP) 相关知识,了解药品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销售技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药事管理学调整为药厂GMP和药品企业经营GSP两门子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掌握GMP、GSP知识的程度。

另一方面,药事管理学是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 其内容要紧扣执业药师大纲,因此,需要对药事管理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与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统一起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无缝对接[2],推进制药行业的职业化教育。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案例教学分为导入式案例、讨论式案例、讲座式案例。导入式案例,如在讲授药事管理学假药的有关内容时,以震动全国的 “晋江假药案”为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关假药、劣药的相关知识上,通过这些案件使学生对假药、劣药的定义及危害有着准确的认识; 讨论式案例,在授课时就把下一次课需要讨论的思考题和案例材料等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了解案例基本内容并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搜集并分析信息,得出案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的方案,安排时间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化学生对于案例的认识,使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有着正确认识; 讲座式案例,是指就某一药事事件进行专题的讲座,如鱼腥草事件, 结合药事管理学知识对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加深相关知识的认识。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熟悉药事管理过程,有助于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2.2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Problem - Based - Learning, PBL) 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设计: 提出问题 - 自学答疑 - 师生互动 - 讲授评价归纳总结。根据课堂内容,我们以GSP为例,教师首先准备问题,如连锁药房、零售药店在地址选择、环境条件上有什么要求等?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准备,再次上课时将讨论结果阐述出来,并详细说明理由,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或修正。PBL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自学,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枯燥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CBL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Case - Based - Learning,CBL) 是指通过事先准备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引导启发和师生互动。CBL教学法的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可尽可能地当场解决相关课程问题,通过讨论随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对正确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可以提高学生兴奋度、加强其分析案例的能力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3]。

2.4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扮演角色式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岗位的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如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经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 在药品的经营管理中,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通过情景再现、模拟实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率。

2.5专题讲座教学法

专题讲座主要是 “请进来讲授”的教学方法。系部聘请在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和药监部门中既有丰富经验,又懂理论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把药事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工作实践之中,拓展学生知识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的实践意识。同时,专家的本身的成功也能启发学生,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给学生树立榜样。实践证明专题讲座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是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改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试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药事管理学的实践性、政策法规性都很强,因此,不能仅通过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书面掌握, 更应灵活地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通过近几年对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摸索,形成了药事管理学课程考核包含三部分的考试模式: 期末试卷考试,占课程成绩的50% ,结合考试大纲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特点设置考试内容和题型; 阶段的案例讨论,占课程绩的15% ; 课程论文,占课程成绩的35% ,从而改革了对教学内容使用标准化习题进行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法,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课程化考核[4]。

4结论

事实践与反思 篇8

目前, 中学数学质量不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只是把数学教材当成习题集, 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教材成为老师的专利, 学生只要听懂就满足了, 即使老师布置预习, 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读不出要点, 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 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阅读正在成为阻碍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绊脚石。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 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 老师的讲解充斥数学教坛, 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 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 也不过是借启发式、讨论式的招牌, 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赶。学生的学习没有互动或互动只处于一种微不足道的地位, 学习成效很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 已明显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体会与反思

具有教学研究的可辐射性, “语文阅读写作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将我们对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认识具体化, 试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元素间的各种组合关联, 尤其是描绘出若干具体可循的实现合作的途径;虽然“语文阅读写作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初中自主学习基础上, 具有较明显的初中学段数学学科自主学习的“个性”, 但“模型”涉及的元素、层面、途径又无不具有初中学段的“共性”。正因为如此, 结合学科特点对它稍加处理, 就能演变成初中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模型, 成为初中其他学科开展自主学习的借鉴。对“语文阅读写作法自主学习数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也有较普遍的意义, 既适用于初中数学学科, 也适用于初中其他学科。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数学心得”与“错题集”也提供了方式以及详细程序或具体做法, 都可以成为最直接的参考。对教师、学生、家长的成长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自主学习策略的介入初中数学学习, 既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革命, 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革命, 对教师、学生、家长成长或发展的影响都将是极其深远的。比如错题集, 我的感觉是, 给了学生一个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成长天地, 给了学生一个提高与反思的机会, 给了学生一种写作的自信, 给了学生一份复习的资源, 挖掘出自己的解题错误的源头。再比如说自主阅读。开始时候, 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合作状态, 我对学生说:“老师不上‘代数式’但老师给你们一段时间自己阅读课本, 独立自主解决文中所有问题, 你们行吗?习惯了小学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模式, 有少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但大多数学生跃跃欲试通过不断地尝试与训练, 后来, 多数学生进入主动自学状态, 学生对我说:“能让我们自己完成“勾股定理”的学习吗?”“让我来上这节习题课吧。”“我们自己来分析这份试卷!”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入学初的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在课堂上尝试这种模式要选择学生, 选择教学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并不是所有课都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担当老师的角色, 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种表达能力, 有的学生由于短时间看不见自主学习的好处, 便对自学数学的科学性和效果产生了怀疑, 不愿意再花时间、精力, 自学显得随意, 漫不经心, 总想摆脱这种不见尽头的压力。尽管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进行指导调控, 但我们的办法对少数学生还不是特别有效。学习心得与错题集的写法指导和训练都要到位。总的说来, 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与指导下能有条理, 有重难点的写出学习心得, 但总有一部分 (百分之十) 学生连写汉字, 写出一句通顺的话都有困难, 那么为了不放弃他们, 老师应专门单独进行强度更大的训练。错题集的书写并不是简单的订正, 应把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处划出来, 并对错误原因进行标注, 再用正确方法解得, 最好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也常看到一些学科或数学撰写错题集, 但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要强调写心得与错题集的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的 (并不是所有都适合) 选用语文阅读写作法教学, 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反思、修缮、补充。在其前期的使用中, 往往因为学生适应和调整的问题, 在应试的效果上表现得不太明显, (但随着学情的改善, 应试的效应就会彰显出来。) 教师一定要本着长远的打算和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根本改善为目的, 避免只为“应试”的想法, 才能真正将教好书育好人落实到实处。

摘要:作为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应教会学生怎样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怎样自主独立的解决有关问题。语文阅读写作法在数学教学模式就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事实践与反思 篇9

为了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笔者运用FLASH精心制作了课件, 设计了教案, 开始了第一次试用。

教案设计流程:

这样的课不但没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调控 (纪律需要教师花时间组织) 、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超出一般课堂的学习兴趣, 更多的是对网络课堂的新奇) 、反馈的手段和信息 (用FLASH制作的课件, 交互能力没有, 信息反馈手段没有, 与一般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效果差不多) 、传统学习手段是否需要引入网络课堂 (在认识概念这一环节, 要不要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网络教室存在的价值 (网络教室的功能如何发挥出来) 等众多问题一一呈现。这使笔者认识到:从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运用能力方面, 从多媒体辅助课堂到网络教室的运用的转变, 我还需要恶补。

问题的解决:经过几番斟酌, 我最终在电脑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瑞博教学平台, 这是一套师生参与型、能够及时调控并反馈双方信息的系统, 能够有效解决一般教师网络运用技术能力不足的缺陷, 使得像我这种虽然有一定课件制作能力但网络技术尚有待提高的教师也能自如使用。并且它所具有的信息搜集、汇总、反馈功能使我能很方便地知道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 且能实现让学生自主求助、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看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一路走来, 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发展与包容的轨迹:由最初的盲从到理性的选择再到智慧的整合。

一、我们所处的阶段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其立足点应该是数学学科, 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的, 因此, 促进师生互动是基本特征, 全面整合多种资源是保证, 教学设计是灵魂, 立足于网络技术是根本。

二、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何在

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 首先是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由常规媒体的教学环境向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 如校园信息网络、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次是教学材料的种类、数量、呈现方式发生变化, 如在传统的文本、图片基础上, 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 数量更加丰富, 适合不同学习的需求;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在这种与传统课堂迥异的教学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找到一个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便于大家操作的教学流程。通过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成果汇报、巩固理解—实践练习、应用创新。在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 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师←→生、生←→生、网络←→生 (网络) 、师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 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同学处获取信息,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这都是传统的课堂所不具备的功能, 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独有的优势。

三、观念是灵魂

思想决定行为,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中运用了课件就是整合, 这是一种对整合的低层次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 信息化能力的运用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成为课堂的主导。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 最初大家的讨论认为这一课的内容不适合选为参赛内容, 因为动手性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占主导, 这样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显得可有可无。但经过改进后,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 利用瑞博教学平台制作了反馈系统, 学生练习的答案能迅速地汇总到教师那里, 同时学生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并且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 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成败。

由于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整合的探究只能停留在对赛课和研究课的研讨上, 教师还不能保证学生能在网络教室里上家常课, 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和运用。而且信息技术教学牵涉教师的精力太大, 亟待有一套教学资源库, 不至于教师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的制作都要从零开始。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10

一、鼓励学生多“说”, 乐“写”

学生的作文难教, 学生难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情感的感悟和思索。由于他们年龄小, 没有反思整理的经历, 而且大部分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较少, 也没有形成写写记记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可见, 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写作兴趣, 鼓励学生多“说”乐“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 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语文课上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说话, 而且是说真话, 学生怎样想的就怎样说, 鼓励学生敢说, 不怕说错。如有一次习作课的参赛题目是《未来的祖国》, 在作文之前问学生:“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祖国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有环保形的建筑、有会变颜色的花草树木、有童话般的教室等, 虽然孩子们的想法各式各样, 不切合实际, 没有科学依据, 但既然这是一篇想象作文, 就应该让他们大胆想象, 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祖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大胆说完他们的想象之后, 笔者告诉他们把心中想的全部写下来, 并且教会他们写作的方法, 从而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语言要精练、生动

生动活泼的语言能激发人的兴趣, 使人的阅读愿望增强。一篇优秀的习作能反映学生语文功底的好坏, 生动活泼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写作的第一步就应该有个好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学生参加的第十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竞赛中的这样一篇文章, 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 写的是语文课上比赛, 结果两个好朋友为争夺一颗小星星而生气了的故事。看了学生的作文后, 觉得写得不错, 但作文题目太普通了, 获奖的机率太小, 于是告诉他作文题目要有新意, 建议他好好思考, 第二天他把题目换成了《向往星星》, 这篇习作获得了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在以后的作文课上, 笔者就从教学生怎样写题目开始, 慢慢教他们写作的方法。慢慢的, 学生的作文题目都比较有创意, 且个性鲜明。

语言简洁对于写作来说也非常重要。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 简洁就是不多一字一词。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桥”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第一自然段简短的四个字“像泼, 像倒。”就把当时雨下得很大的紧张气氛渲染了出来, 让读者感受到环境的恶劣。

三、语言要优美

优美的语言往往如星月装饰的天空、似鲜花点缀的原野, 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要优美, 一是要用雅词。如写夜空:浩渺、湛蓝、苍穹、璀璨等双音节词就很美、很雅;二是雕琢佳句。佳句的点缀效果引人注目, 往往让人产生“眼遇佳句分外明”之感。这些佳句可以是精妙的比喻句、拟人句、也可以是深情的、抒情的句子、精美的点题句、意丰的哲理句;三要营造美的段落。如记叙文的主要描写段、议论文的主体论述段、说明文的中心解说段, 还有升华感情的抒情段、引领全文的开篇段、画龙点睛的结尾段等, 都是应该苦心营造的。如指导学生张璐瑶写的作文《祖国多美丽》, 全文的6个自然段, 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未来的祖国妈妈应该是很美的, 全文结构以排比的形式写出了未来祖国的变化, 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再如, 优美的语言应该是大量的运用修辞手法, 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桥”, 这篇文章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增强表现力。课文中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像一座大山站着”, 让惊慌失措的群众感到他的冷静, 课文中描写洪水时, 是这样运用句子的:“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等, 这样的句子更让人感受到当时洪水的可怕。

所以, 优美的语言、多种写作手法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 长期培养, 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写作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四、作文要反复推敲, 使之成为佳作

学生写好作文之后, 都不愿意多次修改, 这时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地指导, 要培养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因为许多佳句美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形成的。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即是通过反复推敲, 最终定下来用“又”字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习作时, 一定要要求学生习作完后认真品味、认真修改, “去糟粕, 取精华”, 不断完善。

五、注重对学生写作的适度鼓励

学生的作文写好以后, 教师要给予适度的评价。评价得当, 能鼓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评价学生的作文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可以放高一些, 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哪怕他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好词、一个有写作手法的句子都要及时地勾画出来, 让他知道自己的文章并不是一点都不好, 经常这样做可以让他看到鼓励, 看到希望, 从而慢慢喜欢上写作, 激发写作热情。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对学生有益。只要我们因地制宜, 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 让他们爱上写作, 让他们自觉修改、反复推敲自己的“大作”, 作文将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大海。

摘要: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多“说”乐“写”, 写作文语言要优美、精练、生动, 要反复修改才能使之成为佳作。

新课程管理的实践与反思 篇11

下面记录的是我校在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一段经历。

[案例]

2001年12月份,学校举行了课堂教学大赛,即语、数各个备课组、其他各个教研组通过集体研究,推出一堂公开课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并进行评奖。各个备课组或教研组认真讨论,为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借鉴、设计了很多课堂学习形式。可当课堂教学大赛进行到一半时,我们发现课堂表面热闹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隐忧:

1.很多老师都选用了活动类教学内容。例如数学学科六年级数学课只有一节是原有教材的计算法则的教学,而其余均是摸红蓝铅笔、购物中的数学、旅游路线的设计等教学活动。很多老师认为,只有这些内容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2.课堂组织形式华而不实,课堂中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学习活动一个接一个。例如语文课《田忌赛马》,老师一会儿让学生用评书的形式说,一会儿改编成故事形式“讲”,一会儿改编成剧本“演”,课堂很热闹,学生情绪高涨。可课后仔细一想,整节课成了几位文娱骨干的表演外,语文基础早丢到九霄云外。3.教师们的点拨指导羞羞答答或者干脆不指导,对任何发言都送上溢美之辞。4.学生们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中,完全放开手脚,合作时对学习材料你争我夺,交流时根本不听别人说什么,只顾争着发言,或把手举得高高,恨不得站到课桌上,或者把手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教室里的热闹景象着实让人兴奋,可细细一品,学生们到底有多少收获?表面的热闹掩盖了效率的低下,因为从课后作业的错误率中非常清楚地反映出课堂学习的效果。

怎么办?活动一结束,我们教导处的主任们就坐在了一起。当时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样的局面必须马上扭转,否则势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继而影响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家长对课改的支持率。按照以往的思维习惯,教导处必须制定出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定,可经过几次磋商,始终拿不出明确的规定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教导处在肯定教师探索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反思这次课堂教学大赛的课堂教学,围绕“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展开讨论。经过几轮的讨论,大家逐步感觉到:教师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规则意识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导处向全体教师作了“自由而严格、快乐而刻苦——构建适应新课程的课堂学习规则”的专题发言。从这次课堂教学大赛说起,结合老师们的感受与困惑,分析了构建适应新课程课堂规则的意义及构建的原则,特别强调构建适应新课程的课堂学习规则并不是僵化学生的学习,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至于怎么构建,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构建的项目、提出实施的策略和评价的建议,并提出下学期将分期中和期末进行交流和展示。本来是教导处的难题,一下子成为了广大教师的课题。当时我心中还没有把握,担心老师们是否能把这件事落实好,因此,我决定每个月召开一次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了解实施情况,倾听他们的困惑,教导处的主任分别作为年级组的联络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半学期很快过去了,我们按计划进行第一次交流,由每个备课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他们展示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把自己的做法制成幻灯片,有的提供案例,有的干脆呈现课堂教学的过程。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老师们的探索成果让大家无比激动和兴奋。在构建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规则的过程中,他们有的把构建过程当作“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的新的学生观的讨论形成过程,把构建过程与班队活动有机结合;有的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合力;有的让学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并采取“友情提示”的方式,实行人性化管理;有的认为学生课堂学习规则的形成必须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中有明确的指导目标……老师们的交流和展示,同样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他们的经验被相互借鉴和利用。期末时,各备课组的交流就从操作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很多备课组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二年级陈老师的论文获得了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发表在今年的《江苏教育》上,许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三等奖。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课堂学习规则的构建”让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合作学习前能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时能专注倾听与相互补充,课堂学习活动能真实展示,教师指导点拨也适时适宜……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导处进行了大面积的调研听课,在认真分析和总结教师们的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近阶段学校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规则的重点:善于倾听、乐于表达、勇于质疑、勤于实践,为学校第一阶段的新课程的实施作了一个小结。

[反思]

《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12

一、关注孩子, 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 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 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 凭什么做这个活动, 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 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 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 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 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做事认真、不敷衍, 有耐心, 有毅力”来编写的, 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 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 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 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 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等几个活动, 在学做拼音卡片后, 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 问他们是怎么做的, 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 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 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 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 再像老师那样, 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 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 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 自然的, 为学生熟悉的, 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 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 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 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 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信孩子, 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 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 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策划自己, 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 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 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 我真的担心, 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 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 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 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 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 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 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 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 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 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 选出组长, 然后不作任何规定, 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 可以去哪里, 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 在反馈情况时, 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 是怎么走的, 路上碰到了谁, 看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 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 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 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 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 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 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 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 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 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 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 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 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等, 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 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 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 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 然后改一个, 就奖给一个笑脸, 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 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上一篇: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思路下一篇:农村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