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教学

2024-10-09

小学生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1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张兆梅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环节,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知识来源依赖于课本教材, 阅读教学正好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极大地拓展小学生的学习渠道, 对小学生的情感和德行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

题,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内在驱动力, 有了兴趣才能够让小学生的心安安稳稳地落在阅读上, 才能够集中精力阅读书籍。为此, 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天真无邪的心理, 给他们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 提供更多的书籍资源, 迎合小学生喜欢动画、卡通、童话故事的心理, 让学生们在图书之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和动漫卡通人物, 激发学生对阅读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图书种类, 让学生在图书中感受自然的美丽。为此, 教师要主动带领高年级的同学阅读内容层次比较高的图书, 比如阅读科技类书籍, 了解汽车的组织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发明过程和发展历史;阅读历史书籍, 理解感受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古代历史、遭受凌辱的近代史以及蓬勃发展, 阅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进的新中国的历史, 明确自己身上肩负历史使命;阅读文化书籍, 感受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风土民情, 感受人类灿烂的文明。

通过阅读积累知识, 了解世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校、教师还要定期组织阅读活动, 并且让长期的坚持下去,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就不用老师家长再督促、监督学生的阅读学习, 并且在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带来想象不到的好处, 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良好开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

2. 将“读”与“写”、“读”与“说”结合起来, 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是将别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研究中已经得到的成果、经历、知识以文字、图片的形式通过双眼映入大脑, 形成对前人知识的继承。既然是读书学习, 那最终的目的就是为自己所用。将阅读书籍得到的知识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达到学习的目的才是关键, 书写和演说就是自己知识向外界表达的重要方式。将“读”与“写”、“读”与“说”结合起来, 能够将学生在读书中得到的领悟、知识、心得同别人分享。及时写下读书心得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作文提供很好的素材积累。与人交流阅读心得体会, 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写”和“说”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有欲望去读更多的书, 来填充自己。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此, 教师在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就很适合。学生将自己在图书中看到的知识、故事和自然现象等等, 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书写在纸面上, 让后再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做演讲。班主任老师邀请其他教师来做裁判, 评选优秀选手,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 促进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学读物, 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开拓学生知识来源。更多的学习古代诗词歌赋和文学巨著, 不一定让学生真正理解巨著中深邃内涵, 能够感受《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 关云长的英雄气概, 三国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就可以, 以提升小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阅读想象能力。

3. 加深理解, 获得文章深层次的内容、精神思想,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学浮于表面, 不能够深度剖析文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难得一见的经典, 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做为小学课文来讲也许有一些简单, 但是文章背后也不乏蕴含有很深的精神含义。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文章, 不能以只教会学生字、词、句。语言结构、段落划分为目的, 让学生领会文章精神才是重中之重。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提升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还要要求教师集中备课, 书写备课材料, 将讲课流程以书面资料的形式上交, 由学校领导评比选优, 组织教师、学生学习精品课程。

例如:课文《第一次拥抱母亲》, 全文内容简洁生动, 语言明快, 在朴实的语言中流动着浓浓的亲情, 让人读起来心生感动。教师在讲课时就应该利用这么一篇好文章来大做文章。教师在讲解完文章里的字、词、句后, 应该带上发自内心的情感, 为全班学生朗诵整篇课文, 并在恰当的时机配上深沉的音乐, 生情并茂地朗读感染学生, 让学生自身体会文章带来的亲情的感动。教师在学生在受到感染之后, 让学生写下自己得出的感悟和经自己的感动之情写在纸上, 请同学们自己将感想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这么一篇文章教学就会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 还能够让学生受到一次很好的亲情教育, 理解、爱护自己的妈妈, 每天回家都能够一个热情的拥抱, 让妈妈也感受到孩子在学校里, 在学习中带来的成长。

总之,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并长期坚持下去, 不断地探索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配合小学生的努力,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巧, 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录音磁带(生日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生日歌。

2、小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对吗?你们是怎么过生日的?

(生各抒己见。)

(唤起孩子温馨的记忆,激起孩子学文的兴趣。)

3、小朋友可真幸福哇,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了生日蛋糕和那么多的生日礼物。有一位小朋友在她过生日的时候,要把生日借给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提问:

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我”指的是谁?

3、再读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你想读哪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生字。

3、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得是忘了吗?

(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4、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指名接读三,四自然段。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家讨论后,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3、指导朗读:

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五、全文朗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读,同学与同学读。

2、配《生日歌》读。

六、扩展活动

亲手作一件小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书写本课4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正、怎、饭、拿”等字的读音。

2、分析字形,用不同的办法来记忆:

指导写字:

今:撇尖低,捺脚稍高,开口度大,撇捺相接处,点和横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正:注意横,竖的长度,第二横是长横的一半,左竖是右竖的一半,最后一横长,稍凸起托连竖。

雨:“冂”要宽,蹭的`竖,不出框,最后四点两两对称,如隔窗看檐下的雨水均匀滴下。

两:“冂”内两个“人”字分布均匀,“人”的“捺”均变为“点”。

3、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提示:红花中的字可以做词头,也可做词尾。

2、分小组比赛。

3、每组选出代表,全班比赛。

四、想象故事的结尾

1、请同学们编出故事的结尾。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讲评小结

〖板书设计

18、借生日

小云 爱 妈妈

【练习设计】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⑴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提示:红花中的字可以做词头,也可做词尾。

⑵ 分小组比赛。

⑶ 每组选出代表,全班比赛。

二、想象故事的结尾

1、请同学们编出故事的结尾。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写作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获取灵感

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枯躁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小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比如在启发小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小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小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培养观察力,发展小学生思维

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应让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只要用心观察、留意,生活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

三、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要想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小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小新闻》、《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科学家》等题目,都是来自小学生“生活之中”。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有时还让小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小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小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小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小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小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小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教给小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小学生生活实例,让小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小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既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注意评价,培养小学生的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 “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小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给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总之,作为小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小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小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浅论 篇4

人们往往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可见同祖国感情的深厚。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个人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奋发向上的动力,才有精神的支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立足于空洞的说教,而应用具体生动的实例,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在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内容,如有一篇题为《梅花魂》(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位身居国外多年的老华侨,在他乡漂泊多年,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酷爱梅花的“愈是寒冷,愈是风雪欺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魂”,就是爱国之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首先要培养的就是爱国之魂,这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但这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感恩与回报。在新的时代,这一美德同样应成为少年儿童的又一人文素养。如有一篇题为《棉鞋里的阳光》(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文中的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放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棉鞋穿起来暖和多了。世界上多一些阳光,就会多一些温暖,报答父母和长辈的爱,有时候也许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虽是一次很小的举动,但也表明了自己的拳拳之心。

团结友爱、奉献互助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试想若一个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讲团结协作,没有团队精神,那么其所处的集体便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各项事业便不能得到发展。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为一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逐渐养成了任性、固执、自大的性格。因此,教师更应该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教育。理论是灰色的,生动形象的课文则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如有一篇题为《一次成功的试验》(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文中的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设计试验的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位教育者首次收获到了成功,心情是如此激动,小学生读了心情能平静吗?他们同样会受到感染和启迪,这就是语文学科生动形象的长处。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有丰富的其他内容,如讲求诚实守信的《万年劳》,坚韧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严守纪律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红领巾真好》和《燕子专列》等,这些文章就像精神上的食粮,值得学生阅读、品味、消化、吸收,以利于自己的成长。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学生要从中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同时,学生更应获得美的享受,懂得欣赏美,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一)意境美。

文学语言作品中不乏情景交融的佳作,作品中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铸,读起来颇富意境,使欣赏者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意境中有情有景,感人至深,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一篇童话课文,课文在文字旁配了设计优美的插图,图文并茂,含蓄凝练。插图中画的是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蘑菇形的房顶上全是白皑皑的雪片,树枝变成晶莹的冰条,大雪满地,一片烂漫世界,景物是如此优美,后来童话中的雪孩子从大雪中救出了小白兔,雪孩子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意义多么美好、感人,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会获得美的享受。

(二)自然美。

大自然瑰丽多姿,昆仑巍峨,西湖宁静,大海辽阔。自然美景虽是多不胜数,但人们受条件所限制,难以一一亲身经历。文学的特殊功效,就是通过阅读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读者可以从中获得间接的美感,在心中再造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获得美的享受。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夏、秋、冬四时景物各异,春水淙淙、夏木葱茏、秋叶金黄、冬雪漫漫,美不胜收。又如《黄山奇石》一课中,描绘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惊人,“仙桃石”触手可摸,“猴子观海”栩栩如生……学生读了这些课文必定会感到自然的美妙,造化的神奇。

(三)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优秀人格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实,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展示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美的形态是多样的,除了意境美、自然美、人格美之外,还有社会美和艺术美,社会的美让人体验到劳动的伟大,艺术的美则更集中更凝练,这方面的内容教材中也很多,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学生在学习时同样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现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创设。

教师利用多媒体和背景材料阅读等方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本提供的两幅插图外,笔者还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视频,教学时以幻灯片展示图片,配合视频播放,让学生对长城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笔者在课上朗读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备受各国列强欺侮的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

(二)话题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辩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三)课后反思。

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应以日记、读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想法,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阅读。

在课后,教师应布置学生独立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继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定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8.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5

学日志

小学语文继续教育日志

小学语文继续教育日志

学会使用赞赏的语言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反之,教师的批评指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产生自暴自弃、偏激、攻击等行为。每个学生具备的优势不一样,有的语言智能突出,有的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其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同时,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有一个小小的善举,教师都要用愉悦的语气给予真诚的赞赏。

学习体会

通过听曾老师的讲座理解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意涵

1.理念:⑴ 师德为先⑵学生为本⑶能力为重⑷终身学习

2.三个维度:⑴专业理念与师德⑵专业知识⑶专业能力

3.十三个领域:

⑴职业理解与认识

⑵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⑶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⑷个人修养与行为

⑸教育知识

⑹学科知识

⑺学科教学知识

⑻通识性知识

⑼教学设计

⑽教学实施

⑾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⑿ 教育教学评价⒀沟通与合作

4.各个领域的基本要求

上好课

上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是一个很宽范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难从中找出共同点。

首先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课堂上应建立起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了。这需要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要过硬,还能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巧,来驾驭课堂。

第三,善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学会倾听,利用学生本身的的经验基础,重新构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加以拓展。让课堂充满生成,充满活力,独具特色。

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读能力

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传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品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提出目标要求,激发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使学生喜欢读书、爱书,教会自主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掌握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自我评价阅读法等阅读方法;自觉摘抄优美语段、生字生词,勤于积累精彩词语、名言警句、背诵美文,富于联想、善于表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理解内容、感受课文、抓住要点的能力,不断地提高阅读速

度,获取大量信息的能力。

做一名“有爱”的教师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热爱教

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温家宝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时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热爱学生,教师就必须具备五心:

1、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挚爱之心。

2、教师要有尊重信任的真诚之心。

3、教师要有严而有度的民主之心。

4、教师要有宽容忍耐的理解之心。

5、教师要有人格崇高的自律之心。

总之,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要想对得起这个令人自豪的称谓,我们必须具有爱心,一颗爱事业的心,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爱学校的心。小学语文日志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

生.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

一、要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

二、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三、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

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

“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五、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六、要严中求细。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

人生,走向人生。《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日志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日志

国培中聆听了专家对《2016版的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深有感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低年级小朋友理性思维能力较差,生活中的乐事、趣事,他们说起来津津有味,可却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更不知如何把它们付诸笔端。于是,我们根据孩子好说好动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利用“活动课”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联想、创造。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具体方法:

一、精讲课文范例,指导仿写

1.抓住容易迁移的地方仿写。

2.在学生易动情的地方练习。

3.在易发散学生思维处练习。

二、组织实践活动,积累鲜活材料

1.参观,游览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安全地开展活动。

2.语文知识竞赛;

3.科学小实验;

4.游戏,比赛活动;

5.社会实践活动;

三、留心生活中的发现,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那内容从何而来?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等。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忽略了。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储备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教学评价改革,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作文教学也少不了作文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在作文起步训练中,不管学生怎么想,怎么写,只要文中有一颗真挚的童心,就予以支持、肯定和鼓励。作文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个性的学生,或用教师的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在“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中,让孩子们放飞想象,言有童真。孩子不能没有期待,不能没有想象,不能没有梦幻。因为,有了期待,才可能有追求,有了想象才可能有创造,有了梦幻才可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着。语文教师如在儿童的黄金时节,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一个宽

广的作文天地,让孩子放飞想象,我们定能顺利地带领孩子走入快乐作文的殿堂,让作文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纵上所述,课堂中要尽量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激活我们的作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小学英语教学我的研修日志

我的研修日志

洪山区李桥小学英语教师 夏娇

这次学习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大有改进。远程培训也确实给课堂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在当今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的引进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不但便利和丰富了教学,活跃了气氛,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小学英语课堂里,也可以体会到很多学生的英语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也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着反思。我觉得要非常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尤其是领读。而不能完全用听录音来代替教师的领读。在我所执教的三个年级中,学困生的最大

特征就是:根本就不会读。一个完全不会读课文的学生怎么去听懂,交流或做题呢?即使我用了很多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语法,强化要求他们背单词也是无济于事。最后我明白要让学生学会读课文,认真背诵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的积累方能融会贯通地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朗读是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成为现代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现在朗读却成了英语课堂中被我们遗忘的角落。我个人对朗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朗读

我要求学生在老师还没来之前朗读单词及课文,这样可以有效的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并且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句中反复出现的单词不仅加深了“形”的认识,而且获得了“声”的直观。

二、示范朗读,请学生模仿跟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示范朗读,让学生听并且熟悉课文,并注意观察我的口形以及语音、语调,然后再跟读。带读

一遍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后,再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跟着录音读,每句话后停顿,请学生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语音、语调。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课余采取全班齐读、开火车轮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并掌握课文知识,提高朗读的能力。

四、开展英语朗读比赛

在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朗读比赛。因为本校三个班级的英语都是我执教,所以先在班级进行朗读比赛,把全班分为两大组,运用“爬台阶”的游戏,看哪组得分最多,最先爬到插有小红旗的顶端。然后再拓展到了班与班之间比。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动力,让很多不敢读的学生敢于大声大胆地读,通

过竞赛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切实提高了英语朗读的兴趣。

总之,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我的小学语文学习研修日志3

我的小学语文学习研修日志

培训期间,我不断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既能让学生高效的了解学习语文课的方法,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最后还要做到重点突出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语文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语文的特点。语文讲的是语言和文字,而不是讲故事。也就是说在讲课 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感悟把语言符号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把活生生的生活准确概括成语 言,让学生懂得这些语言符号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在每一篇文章 的学习上,都力争让 学生学到一点,且要把这一点学透就可以了,而这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最难的,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教 授。

2、语文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 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 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3、多读多练,培养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 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 程中我发现藏族孩子阅读能力不佳,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 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 意想不到的效果。

4、勤于练字,认真

书写。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 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这更是农村学生需要加强的,他们在学好母语的同时 还必须勤于练习写汉字,写一手好字,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值得赞许的。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 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 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耐心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相 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与人格也就尤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 的能力强。但 同时,他们做事

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对事情的认识不够,老师就必须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学 生的学习步入正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插上希望的翅膀。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一、具体做法:、课堂阅读学习时有意积累。

以课内阅读为基础。每学一篇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细心揣摩文中的词句,如哪个词用得好,怎么好,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在反复的语感训练中让学生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并熟记。、学习使用词语练习说话、写话。

学生摘抄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运用课文的用词造句方法,围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一个小话题,一件小事写好一段话。不求数量的多少,讲求用词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

二、操作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

1.运用字词从写句子入手降低难度,培养兴趣。

学生升入二、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写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在写话时,一定要用到字词,学生写话时所用到的字词必是自己理解的词语,积累了的字词,只有积累得多,用时才方便得心应手。学习语言是积累,理解语言是为了应用。在指导学生写话过程中,教师注意了循序渐进。先训练学生用一个、两个字词写好一两句话。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又训练学生用

一、两个词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到四年级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连段成篇。这样的训练,既延续了二年级的写话训练,又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很自然地进行了写一段话的训练,减少难度,为学生走向成功辅设了台阶,使作文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实际上是学生对已积累的词汇、句式以及语法等语

言材料的尝试性、创造性的运用。

很明显,对小学生来说,平时的词汇积累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位教师在阅读指导时,特别重视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词汇真正理解、分类积累和练习运用。

强调了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强调了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学习、理解文章中词语运用的精当,表达方式的巧妙后,从学生个人兴趣出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这是理解和积累。而积累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因此,他又强调让学生运用所选词语及写作的方法写自己身边的小事,以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勤动笔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自我人格的发展。

每日一积累、一话题,天天记,天天练,训练学生养成了勤动笔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因此,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不仅练就了扎实的作文基本功,也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写身边生活小事的过程中,学生从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中,品尝了生活的酸甜,1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从中也学习了做人的哲理。

而在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中,进一步健全了学生自身的人格,有利于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实现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在选词造句、连句成段的训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学生在理解语言之后,他们就要积极地思考,如何运用词语,写自己的生活,准确地表达思想,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要举一反三,大胆创新。恰当的运用所学词语,去表达

新的生活,新的内容,这是一种尝试,这更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

2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研修日志3

浅谈语文字词教学

通过培训,观看视频教学,作为一个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深知这次培训的可贵。同时也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应该如何教。结合小学语文的新课标,我认为应该重点培养中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积累字词句,积累语文素养,积累语文中的情感。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是很难说他的语文水平很高的;一个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是很难读懂别人写的文章的;一个不会理解文章中别人的情感的人,是很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情感的。所以语文的积累,从中学做起是更加重要的,只有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许许多多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因此语文积累就

应从小学开始。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不但要阅读课内的语言材料,还要阅读课外读物,而大量阅读课外材料更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经验证明:一个经常读课外书的学生与从来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是相差得很远的;一个酷爱读书的学生与一个讨厌读书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是相差的很遥远的。从这一点看来,小学语文教学多多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之一,任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花多些力气去引导学生早些进入课外的阅读层面,这样小学生就会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得很

快了。

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尽早把学生引进写作的层面上来。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更是比积累和阅读难得多,尤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在农村,教学资源的缺乏,师资的水平底的情况下进行上面几种语文教学活动,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进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关系着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有忽视语感教学的情况,主要表现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习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进入学生耳中,进入学生心里。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阅读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能力。

二、联系生活体验,培养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无力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最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要利用和创造各种生活情境,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之间提高了语言素质。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四、在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五、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敖宏.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J].中国科教博览,2009.12.

[2]耿显连.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学习月刊,2010.2.

[3]曹根荣.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浙江教育,2012.6.

[4]陈效庚.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科技,2013.6.

[5]蒋祝龄.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J].新校园,2014.9.

[6]王树新,张绪华.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几个问题强[J].新课程研究,2013.3.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7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做任何事, 都要有兴趣才能有继续坚持的动力与决心。如果对一件事没有丝毫兴趣, 那么就不会有为之努力的欲望。对于学习同样如此, 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懵懂时期, 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 但同时也容易对一件事物失去兴趣。小学生的耐心有限, 对于枯燥的事情, 不会花费时间去做。此时, 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例如, 今天学习的课程是了解一种树。那么, 若是仅限于课本上的讲解, 学生未必能懂, 即使懂了也不一定能记住。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学习

现在的义务教育中, 大多数老师喜欢占用孩子的时间, 让课堂成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是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 并为学生安排许多复杂繁重的任务, 忽视了学生需要时间消化、思考。要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支配自己时间的机会和自由, 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悟出更多的知识与道理。此外, 课堂上的活动必须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 避免每个班级只有几个学生活跃的现象。一般来说, 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老师对其不闻不问, 甚至是歧视, 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让孩子厌学。这时老师应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多给予他们帮助, 引导他们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读书学习就怕发现不了疑问, 有疑问才会有进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思考, 首先要使之产生疑问。老师在课堂上, 应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甚至敢于对课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 老师应做到让自己和学生平等,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思考, 并及时引导学生去思索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用提醒、暗示的方式帮助他们思考出正确合理的答案。但是, 学生提出质疑的前提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去探究、了解的积极性。因此, 作为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自愿学习

首先, 老师将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行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适度, 也不能一味地放任, 如果没有适用的方法或过度地放任学生, 会让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找到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 可以先让孩子自己阅读。读完后, 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谈谈自己的感受。若是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及时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记。读完了像朋友一样一起交流, 说出阅读后的感想, 提出疑问。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可以提感想, 可以提疑问, 也可以发表与课文中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

五、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育中, 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安排的任务, 把这些任务当作目标来完成。而多数老师也是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学目标放在孩子身上, 把它默认为学生的目标。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条件, 更多地引导他们自己去确立目标, 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另外,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作为辅导老师, 就应该多给学生鼓励, 帮他们分析出问题, 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增强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承受, 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可以通过适度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非放任学生独自去琢磨一切, 而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偶尔向学生施加压力, 也能增强他们去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领略探究的机会, 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小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更有利于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要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些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自我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春荣.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5, (4) :52-52.

[2]傅学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2, (3) :54.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8

一、充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示范性, 给予自学提示

扫除了学生学习的思想障碍, 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也并不等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仅仅是解决了自学能力的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带, 教师的导和带的重要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二、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 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 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 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 然后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 从简单到复杂, 从课中到课外, 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 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 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因此, 笔者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 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 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 认真思考的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 “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 边读边想, “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 边读书边圈圈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 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 边读边想, 使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 一边想。学生自学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提高自学能力的着眼点。

四、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计划性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在学习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 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 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 引导学生学习时咬文嚼字。进而练习写提纲、笔记、眉批、旁注、再练习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整理听课和阅读笔记, 不断增加难度。以培养学生课堂听课做笔记的能力来说, 一开始教师可将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抄录下来就行了;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按板书中的重点词语, 自已将内容连贯充实起来;下一步教师不再在黑板上板书什么, 而只是在讲授中用讲话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示内容重难点, 最终要达到教师自然地讲述, 而学生完全凭着自己边听、边思考分析, 捕捉教师讲授的重要之点记录下来, 有示范、有指导、有评价、有及时总结。对一些学生来说, 进行资料的整理、分类、积累本身就是一件乐事。读书笔记要求的难度在逐步提高, 可是, 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读书笔记后, 却会受到新的鼓舞;而当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解决了某个问题时学生愉快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 从而学习本身又成了促进学习的推动力量。

五、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 自学必不可少的就是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主要指字典和词典。小学生应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 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 要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 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

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 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 如“津”不知是“唾液”, 更不知道“后逐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 “武”, 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 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字的结构, 给学生一把钥匙, 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 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地方法, 更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及时检查评价, 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 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 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 无法落实;单有检查没有评价, 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 让学生按我的要求先进行预习。在教学进程中, 先让学生把找出的本课中的教学中的重难点和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对学生的作答, 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 肯定正确, 指出错误, 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 并在学期中定期进行物质奖励。通过这些作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 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生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相反的,它需要教师夜以继日的努力。目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展开论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时期,人们指出要将师生之间存在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果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对积极发言并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笔芯、笔记本或者是笔盒等。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针对教师每次批改的作业,学生要认真的检查,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地向同桌或者其他同学请教,实在不懂的问题,就可以请教老师,这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相反的,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学生指导,要及时采取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10

一、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 都须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 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 由易到难, 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课文, 首先应了解题目、作者、出处、文体, 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写了什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升课文的主旨;最后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评价作品内涵, 体味写得怎样, 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各抒己见。这是阅读更

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永煤小学韩雅芹

深层能力的培养, 长期如此训练, 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二、自主阅读的习惯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一起确定阅读目标, 选择阅读方式, 规划阅读进度, 设计评价标准,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际演示, 并能进行自我监控, 自我反馈, 自我调节, 自我补救。在课外阅读中, 更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要求, 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材料, 选择阅读方式, 给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 给自主讨论、畅所欲言的自由。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 设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而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三、积极发问的习惯

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及思维”,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 发问越多思维越快。善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 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发问, 师生共同商讨, 一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 另一方面即使平常不愿提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也跃跃欲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圈点勾画的习惯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笔不离手, 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要圈圈点点, 对老师、学生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记录进行批注,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认真地要求学生规范地画线、画圈、加点等, 进行分门别类, 那么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复习巩固都是十分方便的。与此同时, 对课文的有关知识点要加以系统整理, 如文学常识、重点词语、重点语段等, 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够, 在阅读中就会遇到不会的字、不理解的词, 就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 不要望文生义, 不凭空想象, 也不依赖老师和同学。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习惯, 每学一篇新课, 字词问题都要指导学生自己查字典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这样学生日积月累, 久而久之, 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激发、去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潜心于阅读, 陶醉于阅读, 终身阅读, 成就丰盈快乐的人生。

摘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激发、去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潜心于阅读, 陶醉于阅读, 成就丰盈快乐的人生。

小学生语文教学 篇11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有必要的,它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个体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正是想象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他们接受知识主要就是依靠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接受。其次,教师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再次,语文这门学科与想象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形象直观的学科,而语言文字的升华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想象是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学生要学好语文,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想象力的发展会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毛泽东的诗词就有着不同一般的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驰骋在知识的海洋,在头脑中勾画出相应的画面,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的创造思维训练和教学实践合二为一,定会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想象力的发展

这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方面,阅读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很重要的,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平时的语言积累,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所成就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功夫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想象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如我们教材课文中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要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去发挥想象,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得到发展,而且阅读水平也会稳步提高。第二方面,在写作上面,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局限性,他们认识事物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想象力确实特别丰富,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点,大胆鼓励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进行丰富的想象,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好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得心应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想象力的合理运用使语文教学活动变得轻松愉快、和谐融洽,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局面。

三、想象力的发挥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展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去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很快进入课文中,好像在经历自己的故事一样,以此让他们对课文获得更深的体验与感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丰富,我们就可以运用卡片、插图、实物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使课文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对课文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体验与感悟,这样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其中的一首诗是《所见》,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出示课本中的插图,问:“图中的牧童放着牛,嘴里哼着小曲,怎么忽然就停下来了?”学生答:“因为他想要捕蝉,捕蝉需要悄悄地,怕蝉飞走,所以就停下来了。”此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牧童,骑在牛背上,然后看见蝉,作出要捕的动作,进而体会故事中牧童的心理状态。学生一边运用想象力把故事中的画面呈现在头脑中,一边想象自己应该怎么做,然后阅读古诗。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创造性地读出了诗中那种又高兴又惊奇的语气,很容易地体会到了“意欲捕鸣蝉”的意境。

四、运用想象力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一些语文教师上语文课,总是感觉“累”。教师讲课累,学生也听得累,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其实,我们不妨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并且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去体会作者的写作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不必对课文进行过多的分析与讲解,而是把课文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点点地把儿子从废墟中救出来的,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父亲的心理变化。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父爱是如何的伟大了,光辉高大的父亲形象就树立在眼前了……因此,想象力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教师只要把握和合理运用想象力的作用,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形象,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篇12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 如, 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 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 “独立选择学习方法”,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 在教学中就忽略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而一味地引导体验而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 辩证处理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一、课程目标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 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 从目标出发, 为实现目标服务。

首先, 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是, 要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个性化阅读, 必须有利总目标的实现。

其次, 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在教学中即要防止不到位也要防止越位的情况。第一学段的阅读, 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要求上不作具体要求。第二学段, 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 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如, 词句的学习, 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 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 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兴趣, 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 如, 词句的学习, 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篇章的学习, 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文本意义与个性化阅读

每个文本, 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 即内在的价值取向, 文本意义的模糊与蕴藏之深莫如朦胧诗, 读者也是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和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阅读朦胧诗, 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 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 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的。

新课标的修改稿中, 加入“必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大有深意的, 体现了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本, 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在指导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 如何指导个性化阅读呢?

杨再隋教授在《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一文中, 《猫》的教例可以给我们启示: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猫》, 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 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 摸起来很光滑, 也很好看, 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 猫也喜欢吃鱼, 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 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 它仰着头“喵喵”地叫, 好像说, 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 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 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 他喜欢猫, 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杨教授举此教例, 意在说明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值得珍惜;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共性特点;但同龄儿童的思维特点, 又是有差别的, 是“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如, 对主要内容的把握, 有的侧重整体思维, 在于对全文的多遍的阅读;有的侧重分析思维, 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因此,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指导, 既要有几次的从整体上的把握, 也要有一部分一部分的或针对重点部分的阅读指导。强调整体感知, 忽略一部分一部分或重点部分的学习, 是对侧重分析思维的同学的学习方式的不尊重。又比如兴趣的激发, 有的同学的认知是情感型的, 情感的激发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 有的同学是理智型的, 知识的吸引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因此, 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激发情感, 对理智型的同学也是不公平的。

根据文本特点, 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交叉运用激发情感的教学策略和引发知识经验的策略, 是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言语形式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 最主要目的是学会阅读, 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 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阅读, 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 是丰富多彩的, 有概括的表达, 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 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 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豪迈, 也有“人比黄花瘦”的清新婉约, 即使是同一主题, 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上一篇:水井综合治理下一篇:软件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