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炎症(通用7篇)
神经源性炎症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后的SD大鼠气道反应性和神经源性炎症的变化及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调控作用,探讨IRF-1在调控RSV感染后调控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地位。方法 对4组SD大鼠(空白对照组、RSV感染组、IRF-1干扰组和IRF-1基因沉寂组)相应处理后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取其左肺行HE染色,右肺行免疫组化检测P物质(S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 ①RSV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SP和CGRP的表达明显增多;②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比较:气道反应性无明显差别(P>0.05),炎性细胞浸润及SP、CGRP的表达无明显差别;③IRF-1基因沉寂组与RSV感染组相比,气道反应性明显降低(P<0.05),炎性细胞浸润及SP、CGRP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IRF-1在RSV感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过程中可能是通过参与调节神经源性炎症介质的表达来参与调控,IRF-1有望成为哮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干扰素调节因子1,呼吸道合胞病毒,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婴幼儿反复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与以后的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发生率增高密切相关[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多种因素可刺激气道和肺分泌过多神经营养因子,引起气道神经末梢释放速激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和传入神经易感性的增加,从而参与气道高反应和哮喘的发生。目前已证实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神经营养因子有NGF、BD-NF、NT3等[2]而已证实的气道高反应发生过程中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重要介质有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感觉神经肽A/B(NKA/NKB)等[3,4]。
IRF-1是1988年MIYAMOTO等[5]从鼠L929细胞株中发现了是一种可结合在干扰素β因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转录正调控因子。潘频华等[6]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NGF可以通过IRF-1调控神经元细胞内SP及i NOS的合成参与呼吸道神经源性炎症。本实验研究IRF-1在RSV感染所致的哮喘大鼠体内参与发挥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调控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2周龄的SPF级别SD大鼠40只(购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雌雄各半)。
1.2 实验方法
1.2.1 SD大鼠RSV感染模型的建立
制备RSV病毒悬液及阴性对照:将接种培养了RSV病毒的Hela单层细胞培养瓶中DMEM培养基上清液和细胞溶解产物离心,收集上清病毒悬液,分装成1 m L/管,-70℃保存备用。RSV病毒株滴度被测定并稀释为终滴度5×104TCID 50/0.1 m L。收集无病毒的Hela单层细胞培养瓶中DMEM培养基上清液和细胞溶解产物,离心,分装同上程序,从而获得无病毒基质作为阴性对照。
将SD大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RSV感染组、IRF-1干扰组和IRF-1基因沉寂组,每组10只。处理方法如下:(1)空白对照组:用2%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根据大鼠体质量每一个鼻孔内滴入0.4μL/g无病毒培养基。(2)RSV感染组:用2%戊巴比妥钠(4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每一个鼻孔内滴入0.4μL/g滴度为5×104TCID 50/0.1 m L的RSV病毒悬液。(3)IRF-1干扰组:向大鼠腹腔内注射IRF-1,3 h后用2%戊巴比妥钠(4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每一个鼻孔内滴入0.4μL/g滴度为5×104TCID50/0.1 m L的RSV病毒悬液。(4)IRF-1基因沉寂组:向大鼠腹腔内注射IRF-1-shRNA,3 h后用2%戊巴比妥钠(4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每一个鼻孔内滴入0.4μL/g滴度为5×104TCID 50/0.1 m L的RSV病毒悬液。病毒接种后立即将大鼠隔离饲养,每3 d换笼消毒1次。以上操作每周重复1次。6周后将大鼠进行气道阻力测定其气道反应性,并处死取材。
1.2.2 标本的处理
大鼠处死后,取其左肺行HE染色,右肺行免疫组化检测SP、CGRP。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气道反应性
将大鼠行气道阻力测定,其结果显示:(1)RSV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的气道反应性无明显区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3)IRF-1基因沉寂组与RSV感染组相比,气道反应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情况见附表。
2.2 气道炎细胞浸润
大鼠左肺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1)RSV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气道周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2)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相比,炎性细胞浸润无明显区别;(3)IRF-1基因沉寂组与RSV感染组相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降低(图1)。
2.3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介质的表达
大鼠右肺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1)RSV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神经源性炎症介质SP和CGRP的表达明显增多;(2)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相比,SP和CGRP的表达无明显区别;(3)IRF-1基因沉寂组与RSV感染组相比,SP和CGRP的表达明显降低(图2、3)。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而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婴幼儿反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以后的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发生率增高密切相关。
SP是一种神经肽,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激活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IL-6、TNFl及前列腺素D2等,并具有强烈收缩支气管作用,在气道高反应发生过程中构成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主要介质,在联系神经免疫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7]。CGRP可促进大鼠肺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淋巴细胞的趋化性和黏附力,并且可打破Thl/Th2间的细胞平衡使Th2细胞占优势[8]。既往研究表明CGRP具有使气道平滑肌收缩、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黏膜腺体分泌增多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使气道产生变应性炎症反应或使已有的炎症反应加剧[9]。在本实验中,RSV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组SD大鼠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说明哮喘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肺组织神经源性炎症介质SP和CGRP的表达明显增多,说明哮喘模型中神经源性炎症介质起了重要作用。
A:空白对照组;B:RSV感染组;C:IRF-1干扰组;D:IRF-1基因沉寂组
A:空白对照组;B:RSV感染组;C:IRF-1干扰组;D:IRF-1基因沉寂组
A:空白对照组;B:RSV感染组;C:IRF-1干扰组;D:IRF-1基因沉寂组
IRF-1是1988年MIYAMOTO等从鼠L929细胞株中发现了是一种可结合在干扰素β因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转录正调控因子。近来研究显示发现IRF-1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不仅可激活I类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还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诱导细胞生长的阻抑和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IRF-1对于细胞内NGF所致的SP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的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无明显区别,说明IRF-1并不能直接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及炎症反应;但IRF-1基因沉寂组的气道反应性则明显降低,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提示IRF-1在RSV感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及炎症反应的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调节作用。而IRF-1干扰组与RSV感染组肺组织神经源性炎症介质SP和CGRP的表达无明显差别,IRF-1基因沉寂后SP和CGRP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IRF-1在RSV感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过程中可能是通过参与调节神经源性炎症介质的表达、调节神经源性炎症通路来参与调控。IRF-1有望成为哮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GERN JE.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the link to asthma[J].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1):78-86.
[2]李秋根,王爱平,夏莺,等.支气管哮喘大鼠肺内神经营养因子对气道高反应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31-36.[2]LI QG,WANG AP,XIA Y,et al.Effect of the lung's neu-rotrophins on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a rat model of asth-ma[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2012,11(1):31-36.Chinese
[3]尚云晓,韩晓华,程云威,等.P物质与哮喘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185-188.[3]SHANG YX,HAN XH,CHENG YW,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p and asthma[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003,5(3):185-188.Chinese
[4]刘燕燕,李强,刘令忠,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哮喘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2):22.[4]LIU YY,LI Q,LIU ZL,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lcitoningene relative peptide and asthm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0,10(2):22.Chinese
[5]MIYAMOTO M,FUJITA T,KIMURA Y,et al.Regulated ex-pression of a gene encoding a nuclear factor,IRF-1,thatspecifically binds to IFN-beta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J].Cell,1988,54(6):903-913.
[6]PAN PH,HUANG SY,HU CP.Nerve growth factor induced ex-pression of iNOS and substance P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sensoryneuron and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1[J].Journal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2011,36(5):386-391.Chinese
[7]RAMALHO R,ALMEIDA J,BELTRO M,et al.Substance Pantagonist improves both obesity and asthma in a mouse model[J].Allergy,2013,68(1):48-54.
[8]ROCHLITZER S,VERES TZ,KHNE K,et al.The neuropep-tide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ffects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dendritic cell function[J].Clin Exp Allergy,2011,41(11):1609-1621.
[9]TOMOKO AOKI-NAGASE,TAKAHIDE NAGASE,YOSHIO O-HHASHI,et al.Attenuation of antigen-induce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CGRP-deficient mice[J].Am J Physiol Lung CellMol Physiol,2002,283:963-970.
神经源性炎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试剂
鬼箭羽药材购自衡阳市药材公司, 经专家鉴定为卫矛科植物的嫩枝和翅状附属物。取鬼箭羽药材500 g加6倍水, 2 h/次, 煎煮2次, 浓缩至3.0 g/ml生药, 浸膏待用;THP-1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中心;RPMI-1640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佛波酯购自sigma公司;TNF-α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IL-6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
1.2 脂蛋白的分离、氧化修饰及鉴定
健康人血浆购自衡阳市中心血站, 采用超速离心法制备低密度脂蛋 (LDL) , 然后用含10μmol/L Cu SO4的PBS溶液将LDL氧化修饰成oxLDL, 4℃保存。
1.3 细胞培养及分组
THP-1细胞用含有10%小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 在37℃、5%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培养基中加HEPES 10 mmol/L, 在每次实验前用160 nmol/L佛波酯处理24 h, 使其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实验共分五组: (1) 对照组, 不加ox-LDL处理; (2) ox-LDL组50 mg/L ox-LDL处理24 h组; (3) 鬼箭羽1组:3μg/ml鬼箭羽和50 mg/L oxLDL共处理24 h组; (4) 鬼箭羽2组:10μg/ml鬼箭羽和50 mg/L ox-LDL共处理24 h组; (5) 鬼箭羽3组:30μg/ml鬼箭羽和50 mg/L ox-LDL共处理24 h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鬼箭羽对ox-LDL作用下THP-1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与ox-LDL组比较, bP<0.01
与对照组比较, ox-LDL组细胞活力明显受损 (P<0.01) , 不同浓度鬼箭羽组细胞活力较ox-LDL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且呈现浓度依赖性。
2.2 鬼箭羽对ox-LDL作用下THP-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注:1为对照组;2为ox-LDL组;3为ox-LDL+3μg/ml鬼箭羽组;4为ox-LDL+10μg/ml鬼箭羽组;5为ox-LDL+30μg/ml鬼箭羽组。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ox-LDL组比较, bP<0.05
THP-1细胞经50 mg/L ox-LDL处理2 h后,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IL-6浓度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ox-LDL+不同浓度 (3、10、30μg/ml) 的鬼箭羽处理2 h后, TNF-α、IL-6浓度显著降低, 与oxLD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
3 讨论
动脉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炎症反应贯穿了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大量的炎症因子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对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TNF-α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分泌的炎症与免疫调节因子, 在AS病变中的表达明显增高, 提示其与AS及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6是一种多功能的前炎症因子, 能加速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 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IL-6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释放, 促使巨噬细胞对LDL的摄取, 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1]。
鬼箭羽以卫矛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现有的研究证明, 鬼箭羽提取物主要通过降低急性缺血模型大鼠血清CK、CK-MB、AST、LDH和MDA水平, 提高大鼠血清SOD、NO含量来改善心肌细胞耐缺氧的能力, 从而发挥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另外鬼箭羽的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 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由于血糖增高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韩国学者研究报道, 鬼箭羽通过抑制IKKβ来减弱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的活化, 从而抑制i NOS的表达和NO的产生, 发挥抗炎的作用。鬼箭羽的提取物还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 可防止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在本研究中, 首次发现鬼箭羽能够显著降低50 mg/L ox-LDL诱发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TNF-α、IL-6的释放, 并提高ox-LDL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细胞活力, 呈现浓度依赖性, 结果提示鬼箭羽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至于鬼箭羽究竟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 以及鬼箭羽对于巨噬细胞胆固醇转运的影响, 作者将在后续的试验中继续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鬼箭羽水溶成分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THP-1源性巨噬细胞分为五个组, 即对照组、ox-LDL组、鬼箭羽1组、鬼箭羽2组、鬼箭羽3组。MTT (噻唑蓝) 比色法检测THP-1细胞活力,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的含量。结果 鬼箭羽能明显改善oxLDL作用下THP-1源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 抑制ox-LDL诱导的细胞炎症因子分泌, 并且呈现浓度依赖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鬼箭羽水溶成分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关键词:鬼箭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THP-1源性巨噬细胞,细胞活力,炎症因子
参考文献
肺癌导致神经源性休克误诊1例 篇3
讨论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肿瘤, 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 均居全球癌症首位, 在男性肿瘤患病率第1位。由于早期诊断不足致使预后较差, 英国肿瘤学家R.Peto预言, 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 到2025年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将超过100万, 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吸烟是肺癌病死率进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人们习惯将其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常见类型有燕麦细胞癌、中间细胞型、复合燕麦细胞型3种。燕麦细胞型和中间型可能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Kulchitsky细胞或嗜银细胞, 细胞浆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且有内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羟色胺、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 由于其容易侵蚀血管, 在诊断早期多已有肺门、纵膈或肺外转移[1]。
本病例每次发作以腰背酸痛为首发症状, 继之晕厥、休克。每次都按心源性休克处理, 有时能自行缓解, 但仔细琢磨, 此种休克症状不符合一般的休克类型。众所周知, 休克常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分为高动力型休克 (又称高排低阻型或暖休克) 、低动力性休克 (又称低排高阻型或冷休克) , 高动力型休克常表现为皮肤粉红且温热干燥, 血压下降、少尿, 脉率缓慢;低动力性休克常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率细数。而本患者以皮肤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亦下降为特点, 既不完全符合高动力型休克特点, 也不完全符合低动力性休克特点。各种休克的病因都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如感染性休克的内毒素刺激, 创伤和烧伤的疼痛刺激, 低血容量和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 动脉血压下降, 使减压反射受抑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初始专家讨论:患者为冠心病, 有冠状动脉梗塞 (房室支) 引起的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 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均已排除, 后考虑肺癌胸椎转移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因为神经源性休克常见于严重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但在河北医大四院的PETCT以及颈椎、胸椎、腰椎MR均显示正常, 但肿块已经侵蚀到胸膜和纵膈淋巴结。
创伤患者的疼痛均可抑制交感缩血管功能, 使动静脉血管张力难以维持, 引起一过性血管扩张, 使静脉血管容量明显增加, 有效循环心量明显减少而导致休克, 这种休克微循环灌流正常且预后较好, 常不需治疗而自愈, 有人称这种状况为低血压状态, 并非休克[2]。
也可能是血管减压性晕厥, 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 多以疼痛、情绪紧张、恐惧为诱因, 有短暂的前驱症状, 如头晕、恶心、上腹胀满、出冷汗、面色苍白、无力, 继则意识丧失, 血压迅速下降, 脉弱缓, 每分钟减至40~50次/min,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5.
神经源性炎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6月,我院疼痛科共收治42例神经源性疼痛患者,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48.3±2.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3±1.2)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1例,原发性肋间神经痛7例,颈源性神经痛5例,外伤后神经痛5例,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4例。
1.2 方法
选择罹患的肋间神经于疼痛部位的中枢端穿刺进针,以腋前线、腋中线或腋后线与肋骨下缘交叉处为穿刺点,同一条肋间神经选1~2点阻滞。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左手拇指按压定位同序肋骨,右手持注射器进针刺中肋骨,沿骨面向肋下缘探索,当针尖滑过肋下缘约0.3 cm时,若回抽无气无血则先注射维生素B120.2 mg+曲安奈德40 mg+1%利多卡因10 ml组成的阻滞液2~3 ml,固定针头,待5 min左右疼痛消失,再注入1%亚甲蓝4 ml+50%葡萄糖6 ml组成的阻滞液2 ml,压迫止血。
1.3 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和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2]:0级:基本无疼痛;Ⅰ级: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以无痛或疼痛缓解2级以上为显效,以疼痛缓解1级以上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痛疗效比较
42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各级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随访2~5个月时疼痛复发加重3例(7.1%),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神经源性疼痛是常见的顽固性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缓慢,难以控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疼痛病因十分复杂,发生机制至今未明,仍未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3]。神经阻滞治疗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重要手段,通过神经阻断疼痛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和抗感染等作用,近年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最近研究表明,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可使疼痛永久性消除或长期缓解,特别对于难治性神经源性疼痛,是为数不多的有效药物[4]。亚甲蓝作为受氢体,能使无髓鞘神经纤维着色,阻止感觉神经的传导,阻断了疼痛的恶性循环;而且亚甲蓝又参与糖代谢,促进丙酮酸氧化,有效改善神经疼痛区域的血液循环而发挥抗感染作用,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据有关文献报道[5,6],1%亚甲蓝阻滞作用远大于局麻药,而且对神经组织的损害是可逆的,与葡萄糖配成阻滞液可通过对神经的可逆性损伤而发挥长效的镇痛作用。本文42例患者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随访2~5个月时疼痛复发加重3例(7.1%),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说明预先应用曲安奈得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对神经源性疼痛效果明显,可以测试阻滞位置的准确性,而且还具有协同作用,利多卡因可明显减轻亚甲蓝注入时引起的灼痛,维生素B12神经亲和力强,有修复神经髓鞘、促进再生作用,有效降低了亚甲蓝对神经组织的损害,而曲安奈得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药物的维持时间。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能够永久消除或长期缓解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神经源性疼痛患者采用1%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止痛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各级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良反应主要有蓝色针痕、蓝色尿液、局部灼痛、局部水肿和疼痛复发加重。结论: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能够永久消除或长期缓解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关键词:亚甲蓝,神经阻滞,神经源性疼痛
参考文献
[1]陆萍,郭跃先.神经源性疼痛的病理及免疫学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7,29(8):862-864.
[2]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78-386.
[3]职良喜.复方亚甲蓝液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30例[J].江苏中医药,2003,24(3):38.
[4]陈旭清,邹展.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87-88.
[5]卢宜民,亚甲蓝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2978
神经源性炎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急性炎症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6~70岁, 病程最长者30 d, 最短者2 d。病前4周内感染史, 四肢弛缓性瘫痪, 可有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可有脑神经损害。
1.2 治疗
当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时, 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及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严重或进展者, 应尽早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成人0.4 g/ (kg·d) , 静脉滴注, 连续使用5 d;副作用轻微且发生率低, 发热、面红等, 可通过减慢滴速预防和消除。有过敏者或存在IgA型抗体者, 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的患者禁用。体质情况较好的成人及大龄儿童采用血浆置换疗法 (PE) 血浆置换量每次30~40 ml/kg, 3~5次为1个疗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枸橼酸盐中毒, 一过性低血压, 心律失常等。
2结果
48例患者经治疗, 临床表现改善明显。85%患者在1~3年完全恢复, 约10%患者留有长期后遗症, 治愈28例, 好转16例, 死亡2例, 自动出院2例, 总有效率为91.66%。常见死因为严重全身性感染, 肺栓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约3%患者可能出现1次以上的复发, 复发间隔可数月至数十年。
3讨论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 (GBs) 是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肢体软瘫, 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呼吸衰竭。病理特点是髓鞘脱失和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瘫痪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 下肢常较早出现, 可自肢体近端或远端开始。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部分患者在1~2 d内迅速加重, 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2]。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 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 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少见, 约30%患者有肌肉痛。颅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 其次是延髓麻痹, 眼肌及舌肌瘫痪较少见。可有皮肤潮红、出汗增多、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单相病程, 多于发病后4周左右肌力开始恢复, 恢复中可有短暂波动, 但无复发缓解。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继发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呼吸肌麻痹是本病的主要危险,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翻身拍背,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预防肺不张与肺炎等并发症。密切监护呼吸困难的程度、肺活量、血气改变, 如果有缺氧症状, 肺活量低于20~25 ml/kg, 血氧饱和度降低, 动脉氧分压低于60 mm Hg时, 应及早给予呼吸机治疗。免疫球蛋白疗法 (IVIG) :大剂量短疗程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GBS, 已证实是有效的, 应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尽早实施。血浆置换疗法 (PE)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可以缩短疗程和减轻疾病的程度, 常见副作用为血液传播疾病。对于激素效果差的重症GBS、有人主张用环磷酰胺治疗, 认为能阻止病情恶化。但环磷酰胺细胞毒性大, 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硫唑嘌呤是一作用较为缓和的免疫抑制剂, 主要抑制T淋巴细胞, 起效相对慢, 可用于治疗慢性GBS。急性期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或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也可试用, 但其细胞毒性不能忽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高压氧治疗的报道。呼吸肌麻痹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 经鼻导管给氧及清理呼吸道后, 短时间内仍无改善者, 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低于70 mm Hg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给予机械通气。如果患者合并Ⅸ、X对脑神经麻痹, 应更早考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可应用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修复。预防与治疗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 预防下肢肾静脉血栓形成和由此引发的肺栓塞, 重视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12-214.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11例, 女5例;年龄15~70岁, 平均 (33.9±2.5)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此次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神经源性肿瘤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 且对本院相关诊疗活动知情同意。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诊断, 采用Philips64排CT扫描机对病灶位置进行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开机对病灶位置进行常规平扫, 整个筛查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多数患者需要增强扫描, 可在患者上肢静脉内注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 注射流率控制在1.5~3.0 ml/s, 扫描层厚为10.0 mm。
1.3 指标观察
以上所有操作均由检验科专业医师完成,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总结16例患者肿瘤类型、性质及CT影像特征, 并详细分析。
2 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同时, 病变位置位于腹膜后或腹膜后脏器14例 (87.50%) , 其余2例 (12.50%) 病变位置在腹壁中;16例患者中, 良性肿瘤13例 (81.25%) , 恶性肿瘤3例 (18.75%) 。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 见表1。
3 讨论
神经源性肿瘤虽然比较常见, 但是腹部出现这种肿瘤是不多见的。权威文献调查结果表明, 神经源性肿瘤有很多种类, 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等, 其中神经鞘瘤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类型, 而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通常出现在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中[2]。由于神经源性肿瘤具有一定特殊性, 为此现阶段临床诊断存在较大难处, 且误诊、漏诊率较高。
目前, 临床主要采用CT诊断作为神经源性肿瘤的筛查方法, CT检查具有高密度分辨力, 能够快速扫描病灶位置, 并清晰病灶位置, 进而明确患者病变发生情况。通过CT诊断可以发现,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 密度比较均匀, 部分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清晰可见斑点状钙化。在对良性肿瘤进行增强扫描后, 可观察到病灶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表现。同时, 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形态不够规则, 且密度不匀, 肿瘤中心出现液化坏死, 侵蚀到病变周围组织。
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6例经过术后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16例患者中,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此项研究结果与花蒨蒨[3]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仅说明此次研究结果真实可信, 也进一步表明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影像表现特征明显, 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总而言之, 对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开展CT检查, 可获得比较明确的影像资料,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比较权威的影像学依据。但是, 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认为, 由于腹部神经源性肿瘤体积较大, 且无显著的临床症状表现, 若其与大神经干无密切关联, 则CT检查确定其性质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要加以注意, 为患者准确诊断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为疾病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7月16例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CT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 且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结果 16例患者中,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结论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影像表现特征明显, 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但是, 肿瘤大小和密度不是判断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性质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检查,影像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其平.探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J].当代医学, 2013 (26) :117-118.
[2]林钱森陈自谦, 吴清清, 等.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9) :1567-1571.
神经源性炎症 篇7
1 间歇清洁导尿治疗
间歇清洁导尿治疗(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适用于逼尿肌活动低下和逼尿肌无收缩导致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自1971年Lapides等提出CIC的概念以来,目前已基本替代无菌导尿及连续导尿[2]。CIC没有年龄限制,它适用于各年龄段,因儿童进行操作较为困难,需要临床医师教会患儿或其家属正确的导尿操作,治疗前需明确患儿尿道控尿机制正常,下尿路无梗阻,可顺利插管。CIC操作方便、经济、可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保护膀胱顺应性、恢复低压贮尿功能、减少与之相关上尿路并发症的最好方法。其联合抗胆碱药应用被认为是治疗NBSD的标准治疗方案[3],目前CIC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配合饮水计划定时间CIC,该法方便、疗效肯定,在临床最常用。但儿童患者很难完成严格的饮水计划,实施较为困难,其导尿间隔可参照患儿安全膀胱容量及饮水量,并通过记录导尿日记逐步掌握其规律,一般建议婴儿每天6次,学龄儿童每天5次。(2)根据膀胱内尿量CIC,可克服以上方法的缺点,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方便、准确地测定膀胱内尿量。近年来有报道采用便携式B超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定残余尿量,但小于2岁的婴幼儿,其结果并非可靠[4]。(3)根据膀胱内压力CIC,理论上以膀胱内压指导CIC最为合理,膀胱内压尚未达到安全压[4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时进行导尿,更有助于上尿路功能的保护,对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意义重大。但尚未见应用于儿童的报道。
2 膀胱再训练
膀胱再训练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现已成为NBSD患儿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膀胱及控尿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5]。主要包括行为技巧(定时排尿)、排尿意识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扳机点刺激排尿)、代偿性排尿训练(Crede手法和Valsalva法)、肛门牵张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等。
3 药物治疗
3.1 针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和低顺应性膀胱的药物治疗
目前在儿童比较常用的是抗胆碱能药,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疗效肯定,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副作用。新一代的抗胆碱能药索利那新已进入临床,其选择性更高,副作用更小。抗胆碱能药在减少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同时,也会降低逼尿肌收缩力,使残余尿量增加,因此部分患者需加行间歇导尿。对于口服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通过膀胱腔内灌注给药。另外进行膀胱内灌注树脂毒素(RTX)、透明质酸酶、辣椒辣素或辣椒辣素相似物等也可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在成人应用疗效肯定,在NBSD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因其有创性,一般作为二线治疗,在小儿应用报道较少。膀胱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近年来在NBSD的治疗中成为热点,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或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失调的患儿,尤其是抗胆碱能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足够剂量时。A型肉毒毒素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产生去神经作用,导致可逆性肌肉麻痹,减少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有效改善逼尿肌过度活动所致的尿失禁,但药效仅维持6个月,需要重复注射,其风险是可导致尿潴留而需行间歇导尿[6]。Romero等[7]认为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是治疗高逼尿肌压和低容量膀胱的一种理想选择,有时候可能取代膀胱扩大术。
3.2 针对逼尿肌无反射或反射低下的药物治疗
主要选用拟胆碱药,如氯贝胆碱、新斯的明等,但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能够证实拟胆碱能药物的有效性,这些药物不能明显地诱导或改善逼尿肌收缩,但似乎能够增加逼尿肌的肌肉张力。多数研究认为无论伴有或是不伴有尿道内括约肌痉挛,都应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如酚苄明、哌唑嗪、坦索罗辛等,以降低膀胱及尿道出口阻力。
3.3 括约肌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
可选的药物包括α受体激动剂、β受体激动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但目前亦无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证实其有效性。尿道周围注射胶原或其他介质,是改善括约肌关闭功能的另一途径,但目前对该疗法的报道结果不一,疗效持续时间不确定,其结果尚不足以指导临床应用[8]。寻找生物相容性更好、抗原性更小的注射材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现已有自体耳软骨细胞和肌源细胞黏膜下注射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的报道。
4 神经调节和神经刺激治疗
在神经泌尿学领域重要的进展是神经电调节和神经电刺激治疗,其应用于成人已有20多年,该疗法作用确切,被认为是目前治疗NBSD最具前景的途径之一。其适应证是那些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
4.1 经尿道的膀胱腔内电刺激
经尿道的膀胱腔内电刺激(intraves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IVES)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和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并增强逼尿肌的收缩。Gladh等[9]对24例特发性和20例NBSD逼尿肌收缩无力患儿进行经膀胱内电刺激后,发现分别有83%和40%的患儿获得了长期的正常排尿,在15例CIC的患者中,11例因症状好转而停止导尿治疗,尿失禁次数和尿路感染明显降低。Hagerty等[10]使用IVES治疗372例平均年龄5.5岁的患者,平均随访6.6年,其中76.9%患者膀胱容量增加20%或更多,认为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增加了膀胱容量而不增加储尿压力,这项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膀胱顺应性,部分恢复膀胱充盈感。IVES操作简单,儿童多采用此方法,但其治疗周期比较长,且尚未有标准的治疗参数,现在仍未被广泛采用。
4.2 骶神经刺激和骶神经调节
骶神经刺激(sacral anterior root stimulation,SARS)和骶神经调节(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为目前电刺激治疗领域研究最多、最具前景的一种方法,其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尿频综合征和慢性尿潴留在美国已通过FDA批准应用于临床。SARS主要通过较高电流刺激S2~4的传出纤维,激发逼尿肌的收缩而排尿,主要用于药物疗效不理想的顽固性逼尿肌无力及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为了扩大膀胱的容量和减轻括约肌的不协调收缩,SARS通常与骶神经去传入术相结合效果才好。文献报道其控尿率达83%[11]。主要并发症有骶神经去传入术导致患者的勃起和射精功能损害、便秘症状加重、电极植入部位感染和疼痛、电极装置故障、脑脊液漏等。虽然SARS效果良好,但是相结合的骶神经去传入术是一种不可逆性手术,特别是完全性骶神经去传入术,严重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质量,家长很难接受,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SNM通过低强度电流直接刺激S2~4神经根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桥脑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及排便器官,它可恢复尿控系统兴奋与抑制之间的正常平衡关系,改善排尿功能障碍的两种相反症状———急迫性尿失禁和尿潴留,但机制尚不明确。Lombardi等[12]研究发现SNM在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中,临床有效率达到80%,在尿潴留患者中达到69%。
4.3 阴部神经调节
采用神经刺激器通过肛门或外生殖器刺激阴部传入神经以获得对盆底功能障碍有益的效应。Opisso等[13]研究表明逼尿肌反射亢进或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过度活动患者,对其阴茎或阴蒂背神经刺激治疗可有效抑制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并增加膀胱容量,研究中12例患者膀胱容量增加84%,逼尿肌压力下降106%。Farag等[14]对近30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认为该治疗方法有效抑制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并增加膀胱容量,适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而可植入电极的应用对慢性病例更具前景。
4.4 盆底肌电刺激
目前盆底肌肉电刺激多采用经阴道或肛门插入电极,以间歇式电流刺激,促进盆底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多数文献报道认为效果满意[15]。
5 手术治疗
5.1 原发病的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在儿童NBSD的治疗意义重大,由于神经管发育缺陷等脊髓栓系相关病变是儿童NBSD最为常见的病因,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脂肪瘤、脊髓纵裂、终丝粗大、椎管内皮样囊肿等均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手术的有效性和价值已受到公认[16]。其意义在于可有效阻断脊髓进行性损害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恢复脊髓和神经的功能,使术后神经症状相对稳定,利于后续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5.2 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
人工反射弧理论在一些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也有应用于临床治疗报道。但该手术必需牺牲1根功能正常的下肢运动神经来支配膀胱,势必对下肢正常的运动功能有一定影响,目前尚无大宗病例远期疗效的报道,争议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17]。
5.3 膀胱尿道功能重建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具有不可逆性、破坏性等特点,一般只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手术治疗前,保守治疗应进行到
CHINA MEDICAL HERALD中国医药导报35
最大化,因为2/3的患儿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治疗目标[1]。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鉴于NBSD病变复杂性,下尿路功能重建手术并未能改善患儿术后生活质量[18],治疗的首要目标应是保护上尿路功能而非提高控尿能力,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之前应与患儿和家长充分沟通,将治疗期望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目前应用较多的术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膀胱扩大术,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以及高张力性膀胱、挛缩膀胱的患儿。包括膀胱自体扩大术、输尿管膀胱扩大术、回结肠膀胱扩大术、胃膀胱扩大术等。大量文献报道此种方种是保守治疗无效的、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的理想选择。尽管膀胱扩大术仍存在一些缺陷,如电解质系乱、尿路结石、膀胱瘘等,但也有学者将之作为治疗反射亢进型NBSD的金标准[19]。(2)膀胱颈悬吊术主要通过手术上提膀胱颈的位置,增加膀胱出口阻力,减少尿失禁。儿童多应用锥状肌或腹直肌膀胱颈悬吊术。文献报道此种疗法控尿率良好,男性成功率达76%,女性达70%[20]。该手术已成为很多外科医师治疗多种膀胱出口关闭不全的选择,但对要求疗效持续几十年的儿童其结果仍有待观察。(3)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是获得控尿、不引起梗阻的唯一方法,但装置价格较贵,且需定期调换,并发症和再手术率约30%,对于儿童患者并非首选。其他如膀胱颈重建术、膀胱颈切开术、括约肌切开术等,因效果不确切,并发症多,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6 展望
【神经源性炎症】推荐阅读:
神经系统炎症07-09
神经源性01-04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11-0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1-22
神经源性偏头痛06-05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论文09-12
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09-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01-07
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08-02
炎症细胞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