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2024-06-29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精选7篇)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1

1 引言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为完成特定项目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1]。项目结束之后,联盟的资源组合即解散。动态联盟的价值主要立足于系统的协调一致,如果这个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则整个联盟容易解体,因此,项目动态联盟时刻面临风险和冲突。

目前动态联盟中的风险问题还未引起理论界和应用者的足够重视,在强调“联盟目标”和“利润共享”原则的掩盖下,人们容易忽略联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利润共享,反而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2]。因此,如何认识和有效地防范风险是动态联盟运行成功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这个领域没有被得到深入的研究,现在找不到现成的成熟理论来驾驭之,我们只能把其他风险的研究方法“嫁接”过来使用,使用已经成熟的研究风险体系的方法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得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在针对具体事件的风险分析领域中,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方法,如Flanagan和Norman(1993)的Brainstorming法,Tree diagrams法和Influence Diagrams等识别方法[3]; 此外, 通过风险测量、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模拟技术等方法对风险出现的后果、概率分布进行分析(L.Y.Shen,1990,1993)[4]。Cohen(1997)从资产配置角度, 监理一个以软件项目风险来源和处置动机为核心来识别风险本质、 分配风险的理论模型[5]。经Weber(1999)、 Pfleeger(1997)、 Thurwachter(2000)等努力,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损失额度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6,7,8]。

针对建设项目的风险研究主要有:Prananta Kumar Dey(2002)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研究项目风险评价,对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和严重性进行定量估计[9]; J.H.M.Tah(2000)则使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使用因果图来表示风险因子、风险和风险结果之间的关系[10];J.H.M.Tah(2000)还使用信息建模方法来评价建设项目风险[10];D.N.Ford等(2002)采用实物期权来研究不确定建设项目战略规划和管理风险评价[11]。王守清等(2004)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描述风险的层次级别和相互影响关系的风险影响矩阵和外星人眼睛风险模型(alien eye’s risk model),风险具有和外星人类似的特性,如不确定、不精确, 难以理解和可能带来损失或危险,将风险模型类似的称为外星人眼睛风险模型以更好的反映建设项目风险的特性,并将建设项目风险划分为三种层次( 国家、市场和项目),以不同层次风险相互影响的矩阵或表格形式进行分析,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28种关键风险[12];贾晓霞等(2004)提出了项目投资区域风险的识别方法和预警模式,利用聚类分析法系统识别了项目投资所面临的六类区域风险,建立了基于界面集成的预警模式,并运用管理熵对风险警度进行了量化[13]。

对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正式的资料比较少。但是, 金融系统、股票、 气候、 粮食、 交通等的风险研究已经进行得比较深入细致,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 针对动态联盟系统的特有特点, 开展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研究。在该领域, Chiristogh Schlueter Langdon等(2000)运用SWARM技术对建设项目的供应链风险进行了仿真研究[14]; C.Riddalls等(2000)对建设项目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动态模拟[15];彭本红等(2004)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企业动态联盟敏捷性的评价问题进行一些比较初步研究[16];贺思辉、李家军(2004)运用相对熵对动态联盟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的测度进行了尝试性研究[17];彭本红等(2004)从系统熵的角度上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价值评价模型进行了设计[18];吴英(2005)专门针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识别与防范研究,运用复熵概念对道德风险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风险控制策略[19]。

这些研究对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结构仍然没有统一认识,也没有形成针对动态联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的系统研究。我们知道,项目动态联盟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项目的技术、物资、市场、财务、资金等条件,也取决于动态联盟成员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合、信任以及合约的完整公平性。基于风险和利润两方面的考虑,项目业主以及参与单位决策者必须对面临的动态联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作为风险防范和感知侧面,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够对风险现状和未来及时作出准确分析和评价,建立预防控制手段,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针对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模式,将项目动态联盟前期活动融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尝试从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熵角度出发,提出适合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预警的模型,并给出量化评价的方法基础,以利于项目动态联盟业主及参与单位能够最大限度回避风险,创造良好的项目管理环境。

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的基础。Al-Bahar等(1990)指出:企业风险识别是一种系统地、持续地对风险相关事件进行挖掘与分类的过程[20]。英国皇家社科院(The Royal Society,1991)界定了五种类型: 自然危险、 技术危险、 社会危险、 健康危险和财务风险[21]。Chicken(1994)提出了三种主要风险类型: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政治型,并强调任何风险评估均可基于这一分类体系[22]。而AS/NZS4360(1995)则建议不要对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了基于风险源的列表,最初的列表中包括了八种风险来源:商务法律、经济环境、人的行为、自然事件、政治环境、技术、管理活动、个体活动。[23]

本文按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不确定性来源来进行识别,具体而言,动态联盟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如法规政策的变动,社会稳定,政府干预等;金融风险,利率、汇率、股市波动等;技术风险,如技术成熟度、复杂性、相关性等;市场风险,如需求变动、竞争风险、上下游市场变动等。

内部风险则按动态联盟的寿命周期来分,包括:生成期风险,主要是对市场机遇的识别风险;发展期风险,如伙伴选择、利益分配方案风险等;运作期风险,如沟通、质量、协调、道德风险等;解体期风险,如利益分配、执行风险,结算风险等。具体如表1所示。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内外风险的集成如图1所示。

其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有: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要确认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2)列出初步清单。列出客观存在和潜在的各种风险。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推测与各类风险相关联的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后果。

(4)制定风险预测图。

(5)风险分类。对根据风险性质进行分类。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对项目动态联盟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

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与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为每个子系统确定相应的“雷达”,即危机指标。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战略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预警等研究。Altman(1968)首次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分数模型[24]。Laitinen等(1999)构造了中小企业风险预警系统[25]。随着信息流量和信息集成概念的建立, Aziz、 Emanuel和Lawom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风险的模型[26]。Jerry Miccolis等(1998)认为应集中利用风险管理资源从战略角度来考虑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27]。Lucy Nottingham(2002)提出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管理实践,整合组织核心资源来设计合适的风险集成模型[28]。Dickinson Gerry(2001)研究了ERM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将ERM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定位于一种识别、衡量和管理风险的新理念、综合观[29]。国内对于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投资领域,如贾晓霞等(2004)运用界面集成的思路对之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一个集成了六要素的项目区域投资风险预警模式[13]; 周高平等(2005)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30]; 吴国付(2006)对区域港口项目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设计[31]。

以上相关研究都没有从建设项目总体层面来进行风险预警研究,尚缺乏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的研究。本文参照贾晓霞等(2004)基于界面集成的投资风险预警模式[13],对之加以全寿命周期的拓展,系统地将管理熵概念引入项目动态联盟集成道德风险预警系统,以从企业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角度提出风险预警识别、量化的初步理论框架。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识别体系要有一个系统的模式将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该模式又离不开风险预警目标、组织、方法、信息、文化及过程。由此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动态联盟集成风险预警模型如图3所示。

该模型集成了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的基本6要素(目标、文化、方法、组织、信息、过程),以过程为中轴、战略为基石、组织为实体、方法为中枢、文化为灵魂、信息为纽带,集中反映了管理熵思维下的预警识别的战略、组织、方法、信息、文化和过程集成性特点,是风险预警量化的基础。在此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设置风险预警识别体系的运作过程以及特点:目标是要把所有风险预警活动符合动态联盟的整体战略目标,必须从整体角度集成动态联盟各阶段、各成员的风险预警活动;组织指的是项目动态联盟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构,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组织模型;方法是指要求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解决风险预警问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各类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类、排序和优化;信息是指要从集成角度研究风险预警的信息特征、原则及模型,建立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文化是指风险预警要形成统一规范的风险预警语言、态度;过程则是指风险预警必须满足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风险预警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各个联盟成员的职能以及需要提供的信息类型与强度、准确性;

(2)必须明确模型中的信息通道的终端是什么部门,以便对风险的处理及时、有效、准确;

(3)必须明确模型中的决策部门,我们建议在模型中引入监督人,它是联盟以外的经过联盟共同认可的中间组织,监督整个联盟的运作状态以及过程;

(4)信息传递的过程应当采用多重联合传输的形式。

4 熵思想在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4.1 熵的概念

(1)熵与条件熵

当系统可能处于n种不同的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i=1,2,…,n)时,该系统的熵可表示为:

E=-i=1nΡilnΡi

其中,Pi满足0Ρi1i=1nΡi=1

设系统A,B统计相关,则E(A/B)是系统B已知时,系统A的熵或成为条件熵。

(2)信息准确性与价值的新测度——传递熵

在状态空间xEn上的信息A,对于xi,yix,信息A的条件熵定义为其相应状态的条件概率的下列形式:

Η(A/x)=1nk=1nl=1n|Ρ(yk/xi)lnΡ(yk/xi)|

它反映了信息A的各状态下不确定度的均值。

已知状态空间x的信息A的条件概率为P(yk,xi),k,l=1,2,…,n, 定义A的传递矩阵:E(A)=[e1,e2,…,en],其中el=1n-1k=1n[Ρ(yl/xl)-Ρ(yk/xl)]l=1,2,,n.

很明显,传递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状态l发生是信息A预报的平均准确度,可靠度,数值越大则准确度越高。

令:

hk={-eklnek1e<ek<12e-ekln|ek|-1n-1ek1e

Η(A)=k=1nhk称为信息A的传递熵, 它是一个在[-1n-1,1]n上的非负连续函数,能准确表明信息A传递状态的不确定度。

4.2 熵思想的应用

影响系统熵值的主要因素有很多,这个问题值得考虑进一步研究,根据熵增原理及其应用成果,把熵作为系统的状态函数,数值越大,系统越不稳定,越无序,联盟内道德风险越大。基于上述考虑,列出下列几条影响系统熵值大小的主要因素[33]:①组成元素的多少(系统的规模性)影响熵值,其他条件相同时,规模越大,熵值越大;②元素种类及元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复杂性)也影响熵值的大小,元素之间的关系越多、越复杂,熵值越大;③所拥有的有用信息量(系统的确定程度)增多,系统的熵值减少;④系统的目标对熵值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在能够实现联盟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做到各个盟员责、权、利层次分明;尽量增加系统对于外界的信息挖掘量和准确性,使得系统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力,从而增强系统的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程度;加强成员企业的思想教育和联盟文化宣传,增强系统的亲和力,加强奖惩和法制的力度;努力追求低熵水平——默契,降低联盟工作效率低下、相互扯皮、人浮于事等资源内耗现象,增强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数量与质量。所有这些都可以达到降低系统熵值的作用,增强联盟的综合核心竞争能力。

5 动态联盟风险预警系统的量化模型

5.1 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度量

(1)风险度矩阵确立

设有m个影响因素、n个节点企业,rij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对第j个节点企业的风险度。设a宝石基于i影响因素的节点企业可以采取决策的数目,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为O=(oij)n×a,条件结果值oij发生的概率为pij,节点企业j的条件结果期望值为:

oj¯=i=1apijoij,j=1,2,,n

标准差为:

σoj=i=1apij(oji-oj¯)2,j=1,2,,n

在多个节点企业存在的动态联盟中,假定彼此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即从长期来看,节点企业在做决策时没有考虑其他企业决策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即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做出决策,道德风险的影响还没有出现。于是,节点企业的风险度为:

dj=σojojj=1,2,,n

考虑m个影响因素,可得到n个节点企业对于m个影响因素的风险矩阵:

R^=(r^ij)m×n

标准化,可得:

R=(rij)m×n

其中,rij为第j个节点企业在因素i上的值,有:rij[0,1]rij=[r^ij-minj(r^ij)]/[maxj(r^ij)-minj(r^ij)],对于任意的第i个影响因素,可以假定rij大者风险大。

(2)熵权的确定

确定了风险度矩阵之后,要对之进行调整,对于(m,n)评价问题,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定义为:

Ηi=-Κj=1nfijlnfiji=1,2,,m

其中,fij=(1-rij)/i=1m(1-rij)Κ=1/lnn, 且当fij=0时, fijlnfij=0。

则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权wi定义为:

wi=1-Ηim-i=1mΗi0wi1i=1mwi=1

熵权具备的性质有:①各节点企业在影响因素i上的值相差较大,熵值较小, 熵权较大时,说明该影响因素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说明在该问题中,各节点企业在该影响因素上有明显差异,应重点考察。②各节点企业在影响因素i上的值完全相同时,熵值达到最大值1,熵权为0,这也意味着该影响因素向决策者未提供任何有用信息,该影响因素可以考虑被取消。③影响因素的熵值越大,其熵权越小,该影响因素越不重要。

为了反映各个因素对某个节点企业的综合影响,将决策者对各影响因素给出的权重(主观权重)ui与熵权(客观权重)wi相结合,最后得到关于影响因素i的综合权重:Wi=uiwi/i=1muiwi,于是各节点企业的熵权评价值为:λi=i=1mWirij.

因为动态联盟是一个系统,各个节点企业是它的子系统,引起内部风险的因素看作是系统中的要素,我们用风险熵表示整个动态联盟系统的无序程度,即内部风险发生的程度,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动态联盟系统内部的风险熵为:

SΙ=-Κi=1nλilnλi

对之求全微分,可得:

dSΙ=-Κi=1n[λi+λilnλi+ο()]

5.2 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度量

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不直接带来系统内部风险熵的变化,而是通过使各个节点熵的决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风险熵变化。决策人的行为可以用决策矩阵表示oij. 假设外部因素有b个,它们对内部因素的影响用矩阵die表示,则外部因素对各个节点决策人的风险度矩阵为:

(cje)n×t=(oji)n×m×(die)m×t

计算出熵权之后,得到各个节点企业的熵权评价值λj,由它引起的风险熵为:

SD=-Κi=1nλilnλi

SD求全微分,可得:

dSD=-Κi=1n[λi+λilnλi+ο()]

5.3 总体风险度量

根据上文分析,动态联盟系统风险熵的变化可氛围dSIdSD,因此总体风险度量可表示为:

dS=dSI+dSD

5.4 信息准确性与价值的新测度——传递熵

为更加明确各个元素表示状态l发生是信息A预报的平均准确度,计算信息A的传递矩阵为:

E(A)=[e1,e2,,en]

其中,el=1n-1k=1n[Ρ(yl/xl)-Ρ(yk/xl)]l=1,2,,n.

Η(A)=k=1nhk称为信息A的传递熵,其中

hk={-eklnek1e<ek<12e-ekln|ek|-1n-1ek1e

在准确赋值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上面所得到的动态联盟风险的预测系统的结果,推算出发生的频率,再采用统计学中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我们的每一种状态空间所对应的不同的风险熵模型,从而确定出风险的大小、警度等。

6 结束语

在项目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范畴下,研究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的预警系统模式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本文提出的风险熵预警量化模型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风险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通过这个预警系统发出的信息使动态联盟各企业尤其是盟主企业决策者掌握系统中风险程度。但对于更加复杂、动态性更大的动态联盟,在主观判断不可避免成为重要数据来源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科学结合,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于联盟面临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本文针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面临的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设计,首先依据风险的来源划分了项目动态联盟可能面临的风险的种类,其次明确了动态联盟风险识别程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六元素(目标、文化、方法、组织、信息、过程)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预警模式,六个元素构成了风险预警的有机整体,运用管理熵理论对动态联盟风险预警度量进行了量化处理,以熵权从内外两个来源确定动态联盟的风险度量,并以传递熵概念来明确预警信号指标的准确性,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准确的量化预警模型,以期利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决策者的风险防范应对策略制定。

关键词:建设项目动态联盟,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管理熵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2

1 大型建设项目的现状与发展

1)传统的组织管理已逐渐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待提高。3)信息化程度低。4)项目参与方之间缺乏信任,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系统工程思想的运用,人们将集成建造技术引入到建筑行业,并将其应用到大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的集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从单个企业的集成思路发展到企业间的集成。为此,人们提出了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它能有效的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2 动态联盟的含义与意义

动态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的职能部门,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整合,或为迅速应对市场机遇,以达到降低费用、减小不确定性、实现优势互补等目的,从自身利益考虑,通过最大限度地使用参与各方的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安排[1]。这种模式对大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改变传统项目参与方的信息沟通方式,提高信息沟通效率。2)采用群决策技术,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3)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动态联盟组建原则与关键因素

3.1 组建原则

1)可重构性(Reconfigurable)——封装集成的单元模块。

强调系统各单元之间的独立性和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功能上的完整性,系统中某个子系统可被方便地置换而不改变其他子系统。

2)可适用性(Reusable)——跨层次交互。

所有的各种联系、关系都被处理成临时的,不同对象间的直接、固定的联系方式越晚越好;分布式的控制机制和信息系统;自组织单元联系。

3)可扩充性(Scalable)——伸缩范围。

一个单元内的构成要素数目无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开放式的集成环境和可扩展的框架体系结构,保证企业原有系统的协调工作。

3.2 关键因素

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能快速整合核心资源,为此组建企业动态联盟必须确定由谁牵头来组建,即盟主。一般来说,盟主可由项目总承包企业或施工总承包企业甚至由业主来担任。结合Douglas Tuttle & Brian Kanterjiang对制造业动态联盟建立过程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动态联盟组建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项目任务分解、合作伙伴的选择、组织结构、信息集成平台、核心资源、一致的目标、组织重组、柔性管理机制、利益/风险分配策略。

4 建立过程分析

4.1 基于IDEF0组建模型分析

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的组建过程可采用IDEF0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系统功能活动及其联系的描述,其基本内容是面向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的活动。它由一系列图形组成,图形的元素主要是简单的盒子和箭头,其中描述功能活动的图形称为活动图形。在活动图形中,盒子表示活动,而箭头表示由系统处理的事件,如图1所示。图1中控制和输入表示为完成此活动所需要的数据,控制说明了控制变换的条件或环境,或者说是约束;输出表示执行活动时产生的数据;机制表示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管理方式等。IDEF0采用严格的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的方式来构造模型,在顶层说明活动的主要功能,然后不断分解得到逐层有明确范围的细节表示。围绕上述关键因素,运用IDEF0方法,建立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的组建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它是活动的最顶层描述,整体上表示出了构建动态联盟时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外关系。在图2中将A0因进一步进行分解,又可以分为项目任务分解、伙伴选择与动态联盟初步建立、详细组织结构设计、试运行反馈四个阶段的子活动,如图3所示。

4.2 项目任务分解

合理的建设组织计划,需建立在对项目的恰当分解,保留自己所能承担的核心业务,对项目的其他部分进行分解,以使项目的每一部分能够由最具有能力的承包商来承担。动态联盟的合作目标/任务分解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般来说,各子目标或子任务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特性正是为了体现联盟中分工的优势。另外,在目标/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还涉及到分解粒度的问题,因为各成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功能是确定的,分解的最小粒度应不小于企业的功能单位。为此可采用PBS( Project Breakdown Structure)——项目分解结构,PBS分解的最小单位具有一定的功能,如铁路线上的一个涵洞,或地铁中的一个车站或一个区间。PBS的分解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功能分解和空间分解,但也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因素。

4.3 动态联盟伙伴选择

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动态联盟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以企业过程设计开始至伙伴企业确定及动态联盟的企业模型初步设计完成为止,其流程如图4所示。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核心能力原则。2)总成本合算原则。3)协同工作能力原则。4)风险最小化原则。

5 结语

目前动态联盟在国内外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应用,但理论研究方面仍有很多局限。建立符合大型建设项目的企业动态联盟管理体系,将动态联盟理论与大型建设项目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许多开拓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以保障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摘要:针对我国建筑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的组织模式,阐述了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的含义和意义,并运用IDEF0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大型建设项目企业动态联盟的组建过程、项目任务分解以及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

关键词: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IDEF0,组建过程

参考文献

[1]林鸣,马世华.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刘逸初,徐渝.模块化——动态联盟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J].工业工程,2000,2(6):13-15.

[3]陈禹六.IDEF建模分析和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1-46.

[4]B.K.Baiden,A.D.F.Price,A.R.J.Dainty.The extent ofteamintegration with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13-23.

[5]Antonie Van,Nico Zwem.I mplementing IDEF0 TechniquesSi mulation Modeling Specifications[J].The Proceedings of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E,2001(1):467-471.

[6]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动态联盟过程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 MS,1999,5(4):39-42.

陶瓷产业动态联盟企业模型研究 篇3

动态联盟的优势在于对市场机遇把握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当前陶瓷企业的竞争主要侧重点不仅在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销售品牌等方面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市场机遇的竞争。在当前以订单为驱动的生产模式下,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信誉度等大致相当, 优先抢到订单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胜出的可能性就会偏大。

在动态联盟机制下, 企业基于市场机遇临时结盟, 利用网络组织动态虚拟合作, 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陶瓷企业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客户关系群体, 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员合作伙伴, 从而集中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市场机遇实现后, 联盟组织解散, 盟员企业可以另外寻找新的市场机遇组建新的动态联盟。

陶瓷区域性动态联盟可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陶瓷行会等第三方组织可以在动态联盟平台中起到调解员和监督员的作用, 审核陶瓷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机遇的真实性, 监督各企业间合同的履行情况, 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 保障动态联盟模式的实施。

鉴于陶瓷行业的特点和信息化实施程度较低, 陶瓷行业动态联盟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实用化的理论和模型有案例出现, 但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尚不成熟。

2 包含环境因素的动态联盟企业模型

企业不能孤立的生存, 任何企业的运营必然与周围的各种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动态联盟模型是以企业实体为基础的虚拟组织, 描述的对象是区域性群体企业。引入环境因素是跟动态联盟的特点分不开的, 动态联盟的特点为虚拟性、敏捷性、基于契约。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 动态联盟企业组织是虚拟的, 企业的信息资料具有不透明性和隐蔽性, 单凭企业信息介绍和交易特征不能得到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因此, 动态联盟企业在虚拟环境下开展业务需要第三方机构的监督, 建立良好的运作体制和虚拟企业运作环境, 以确保企业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 谨防商业欺诈。动态联盟本身是靠契约和信用组织起来的利益联合体, 各盟员之间必须严格履行契约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盟员企业的信誉度和动态联盟的成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如果中途其中任何一个盟员不能履约, 那么动态联盟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甚至导致动态联盟的失败。如何确保契约的履行和提高企业的信誉是动态联盟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所以, 这种起监督作用的第三方机构是必要的, 我们要把它放到环境因素中去分析。

3 陶瓷产业动态联盟模式关键技术

本课题所用的关键技术有:①使用非结构化转化为结构化模式完成了任务描述和存储, 并设计成灵活的编辑方式, 各任务子项可以增、删、改, 从而实现了联盟任务的描述和扩展。②利用AHP进行动态联盟盟员伙伴选择是由盟主企业、盟员企业、专家协会三方共同完成的, 专家协会发挥了评审和信誉保障作用。在组建动态联盟时, 盟主企业不必亲自考察各个盟员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专长、信誉评价等各方面因素, 把这些繁琐的任务交给专家协会来完成, 可以直接利用由专家协会提供的企业客观描述数据和企业综合评分, 只要每次确定AHP算法所需要的各因素的权重加上企业报价因素即可找到合适的联盟伙伴。于是, 盟主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业务, 既缩短了组盟的时间, 又提高了组盟的安全性和组盟质量。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动态化、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环境的出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制造企业必须尽可能缩短制造周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在不断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快速响应市场,赢得市场竞争,实现敏捷制造,于是产生了敏捷制造生产模式[1]。而实现敏捷制造最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动态联盟[2~4]。动态联盟是敏捷适应竞争需求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它是基于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多个企业的联合体[5~7]。动态联盟实现了企业间的物理集成和信息集成,联盟各企业在业务上形成互补,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资源共享。与传统企业相比,动态联盟企业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厂房的异地性或不固定性、组织的动态性等特点。联盟地域范围广,合作敏捷性、时效性强,异构性、可重组、可重用和可扩充(RRS)性较强,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8,9]。充分体现敏捷制造的哲理和思想:需求响应的快捷性、制造资源的集成性、组织形态的动态性。各企业在联盟范围内合作,而在其他领域则可能是竞争对手。

动态联盟把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技术、技能、资源和运行机制等有机融合起来,组建企业联盟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企业间现有的资源优化配置,并按照企业特有的能力向专门化方向改造,进行各企业功能上的再分工,使其将有限技术和资源集成在附加值高的行业或产品上,再造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动态联盟是以迎合和把握快速多变的市场机遇、以较高的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著称的。

1 动态联盟结构形式

动态联盟是处于同一公共网络信息平台之上的多个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的合作联盟,其组织规模较大、结构层次多、交互信息大、因素众多、功能较为综合。就联盟的结构形式而言,普遍认同的有星型和网状两种结构形式[10],如图1所示。在星型结构(如图1a所示)中,核心企业作为盟主处于联盟的中心,主导企业走向,其他企业均为盟员。盟主一般固定不变,是由技术优势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担当。当出现新的机遇或项目时,盟主从所有盟员中按需要挑选最佳合作伙伴,将产品或项目以协议方式通过项目分解交付盟员企业,使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特定项目合作任务。星型联盟形式呈现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盟主发挥着主导作用,它促使盟员企业间通力合作,实现技术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模式运行多见于跨国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总部(厂)与分部(厂)之间的运作模式。在网状结构(如图1b所示)中,由多个企业组成的网状模式,没有固定的盟主,每个企业都可能同时扮演盟主或盟员的角色。通常,盟主是由最早识别到市场机会或者掌握某一关键技术的企业担当,联合企业信息网上其他相关企业组建动态联盟,各盟员之间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因此处在企业联盟网络上的盟员谁都有可能担当盟主,机会均等,谁先抓住机遇谁就成为处于主导地位的盟主。网状形式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在专门领域的现代化、信息化层次。

无论是星型还是网状形式,联盟内各合作企业在功能上是相对完整和相互独立的。动态联盟按合作密切程度分3个层次,如图2所示。一是联盟核心层蜒盟主;二是紧密层,由许多“盟员”构成,盟主与盟员之间建立有相互信任、较紧密的伙伴关系,相互依赖性强,流动性较小;三是松散层,由若干“会员”组成,松散层的会员与核心层或紧密层的盟员合作度较低,流动性较大。会员企业一般不掌握核心技术,不会对动态联盟组织带来较大影响。

2 网状模式的动态联盟企业模型

动态联盟是以产品或项目为基础的,因此动态联盟组织的企业结构也将不断随着产品或项目的变化而动态的更迭重组。无论产品或项目如何变化,研究认为,动态联盟的企业模型是以形式化或信息化的形式对联盟模式进行的抽象化描述[11,12]。动态联盟的企业模型由各盟员企业的局部模型和动态联盟的全局模型构成。由于动态联盟是由多企业基于公共网络环境通过合作建立起来的,各盟员企业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要接受动态联盟的统一指挥,因此,对各盟员企业而言,需要建立动态联盟所要求的盟员企业模型蜒即各盟员企业的局部模型,盟员企业据此模型进行企业重组。各盟员企业通过合作形成的动态联盟具有不同于各盟员企业的运行模式,它所涉及的是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控制及约束关系,描述这一部分的模型称为动态联盟的全局模型。动态联盟的全局模型是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为目标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状模式的动态联盟企业总体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2.1 动态联盟结构模型的4个层次

按照网状模式的动态联盟组织的企业形式,作者把动态联盟企业总体结构模型划分为4个层次:动态联盟组织层、联盟网络信息层、动态联盟产品层、数据层。动态联盟组织层是由企业联盟层和项目层组成。其中,企业联盟层即虚拟企业,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性的现实实体Agent组成,实体Agent的规模可用其“粒度”来表示,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车间、一个部门或一个制造子系统甚至可以是一台设备;就虚拟企业而言,其运行过程不一定改变所对应的现实企业的物理含义及其位置,只是从逻辑上划归动态联盟调用,而实际运行仍在原企业实体Agent中完成。项目层是由机遇项目的任务(项目组)、过程、活动和具体操作组成。联盟网络信息层是由加入动态联盟网络平台的若干企业信息和联盟组织内部工作流程以及针对特定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动态联盟产品层是伴随着项目的出现而派生的与产品有关的项目管理、任务分解、产品建模、工艺规划以及制造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等技术规范和实现产品制造的相关要求。数据层是机遇项目特定产品经过分解细化进入运行阶段,各盟员企业可共享的各类资源、详细技术资料和管理信息,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以及企业Agent事务管理和其它内部事务管理等。在该结构模型中,项目和虚拟企业是动态联盟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

由于动态联盟企业模型是面向对象的模型,Agent是具有独立功能性实体,各盟员、会员企业参与动态联盟的组织、过程、资源重组等都具有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各企业内部组织是动态的,其结构可由各盟员、会员企业来决定,而其外部特性则需要达到动态联盟的要求。

2.2 动态联盟企业运行模式

企业运行模式是对企业运行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实现的一个流程或说明。由于企业是通过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因此把融入了组织信息的企业工作过程与活动的详细描述常称为工作流程[12,13]。为了使动态联盟企业结构模型的4个方面能够协调运行以实现企业联盟目标,在4个层次之外,常需要确立一个能够指导协调各层次工作的流程蜒运行模式。动态联盟企业运行模式就是以动态联盟项目层的项目、任务(项目组)、过程、活动以及最小单元操作等为基本对象,以企业优化运营管理为目标,对动态联盟企业运行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新设计,从虚拟企业的运行过程优化设计开始,到对企业实体Agent的相关过程/活动提出重组需求,最后以任务/项目方式建立各个现实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2.3 动态联盟的组织管理

动态联盟组织管理是由各结构层的管理组成,包括动态联盟组织层、联盟网络信息层、动态联盟产品层、数据层的管理,各个层面的组织管理构成联盟体总体组织管理架构。为确保动态联盟体系的成功运行,动态联盟企业紧紧围绕项目和虚拟企业两大构成要素,利用企业基本组织单元、多任务项目组、动态联盟项目组等,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将各实体Agent的静态组织和动态组织联结在一起形成动态联盟的组织。在具体实施时,动态联盟核心企业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对各盟员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整合联盟资源、制定生产计划、分解和分派目标任务;对企业组织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并把相关信息在信息共享平台发布;支持、协调虚拟企业工作过程,引导整个联盟体的运行,促进各盟员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优化企业管理,为联盟企业提供相对稳定服务,确保联盟目标的实现。通常,组织管理机构成员是由各盟员企业中的代表组成,用以协调整个联盟体活动,负责控制监督盟员企业的各项活动和操作。由此可见,企业联盟组织层为项目层提供了一个使项目“化整为零”的平台。

3 动态联盟体系各层次的功能

3.1 动态联盟组织层次

动态联盟组织层包括项目层和企业联盟层,它是动态联盟的核心或灵魂所在。

1)企业联盟层功能动态联盟的外在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即它是以项目和服务为驱动的。在敏捷制造环境下,处于动态联盟网络平台上的多个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常常组建企业联合体。当项目或市场机遇出现时,基于动态联盟网络上的企业以功能实体Agent的形式组成了虚拟企业,构成了分布式的企业联盟层,盟主企业作为委托方,盟员企业成为特殊意义上的代理方[14]。若干盟员企业(Agent)根据参与动态联盟活动体现的核心能力和重要性可以将其分为紧密层和松散层。在联盟运行过程中,盟主将新产品分解成若干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的项目单元,并根据任务分解选择最优的合作伙伴——盟员,各盟员企业就具体的项目单元进行功能匹配,使各个单元模块在相关的子企业中完成生产和封装。如盟员发现无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时可再选择“会员企业”。

基于Agent的分布式动态联盟制造模式是通过Internet把各个企业连接在一起。当某个Agent不能独立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时,可直接通过网络寻求合作盟员或会员,实现跨企业乃至跨地区的合作和企业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2)项目层功能动态联盟的项目来源于市场机遇,当某项目(订单)不能由一个企业完成而是通过联盟形式由若干企业承担时,就需要对具体项目进行分解。视其复杂程度,一个项目可以分解成若干任务——项目组(Virtual Group,VG),VG是由若干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相互合作的企业联盟工作小组(Team)组成,将其进一步分解,即某一任务可分解成一组过程,而过程可进一步分解成一组活动,活动是由若干操作来实现的。因此,操作是实现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Basic Organization Unit,BOU)要素,BOU是由设备、人员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对象组成的,企业的物质流、信息流和技术流是由BOU发出的若干操作指令而实现的。

在实际运行时,当某个项目由盟主进行细分后,盟主分配子项目给盟员企业,各盟员明确了自己承担的任务后,将根据任务量的大小进一步分配到某一部门(车间)或某台设备上组织生产,通过一个个具体操作实现从任务向项目或产品的转化。

3.2 动态联盟网络信息层

动态联盟需要在企业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企业网络。由于联盟成员在地理位置上分散,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协议千差万别,因此,需要对动态联盟信息系统按企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设计和实现,确定参与动态联盟各企业之间通讯、交流与协商有关信息,建立各盟员企业现有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与途径。包括对各种计划、指令、约束控制与反馈,以及信息查询服务、客户服务等,能及时处理盟员或客户提出的有关问题和建议。

3.3 动态联盟产品层

产品层包括对企业产品建模、生产规划与生产、产品服务等管理。由于产品与项目是紧密相关而又有不同的内容,在动态联盟组织中,企业运营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所以产品管理是主线,产品生命周期中具体阶段的工作过程,则可以通过项目实现。产品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目标,而项目管理是产品管理的实现手段。同时,产品生产工艺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基本过程,但具体的生产过程组织,只有通过项目管理才能完成,往往两者会同时存在。在动态联盟产品层面,为了实现其敏捷性和快速制造性,常常把一个产品分解成若干组部件,由若干个项目组分别承担任务;而一组部件又可分解成若干零件,通过对每一个零件构建几何造型,实现对其制造过程的控制;并通过对各零件的工艺编排,确定加工方法,最后实现对零件的加工操作。

3.4 动态联盟数据层

动态联盟数据层是指联盟特定产品信息数据、技术数据、物理数据、以及企业Agent事务和其他事务管理数据构成的特定产品综合数据库。1)产品信息:由动态联盟信息部门提供联盟运作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信息及组织信息等,包括市场研究、计划与机遇产品市场规模、结构以及新产品的计划价格、营销与服务、采购供应和财务状况分析以及资金运作等信息。2)技术数据:描述企业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运营所需要的技术文件、文档、计划/命令单、报表等方面的信息;产品建模过程中经抽象概括所提炼的术语的定义与描述,如产品模型中各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工艺过程设计、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3)物理资源数据:包括企业所在地理位置、拥有的资源(含厂房设备、生产工具、人员、物料和技术储备等)、资源的配置与布局等信息;物流、资金流调配信息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与管理人员的调配与培训等信息。4)企业Agent事务管理信息:企业Agent系统是位于联盟环境中的多个企业Agent组织间进行相互联盟、面向特定产品以一定的交互模式进行信息交换的组织。企业Agent事务管理信息包括合作项目协议、契约、企业Agent外部资源整合与个体优化数据以及其他环节数据信息等。5)企业其他内部事务管理信息:包括利益/风险分配、伙伴关系管理、协调机制、风险管理与监控等方面信息。

4 结束语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5

针对供应链联盟(SCA)的运行国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普遍认为控制和激励机制等设计是联盟获得竞争力的重要保障。Marcos Singer (2003)等通过设计博弈机制改造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提高产品质量,增进厂商利润。Marcia Perry, Amrik S.(1999)对澳大利亚的纺织、服装与制鞋业进行研究,发现有效沟通和多向信息流可提高SCA的快速反应能力,并找出其关键因素。Rohit Bhatnagar, S.Viswanathan (2000), Palmer C.M.(1996), Andrew RJ Dainty, Geoffrey H Briscoe, Sarah J Millett (2001)等对此也展开深入研究。国内目前对供应链联盟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和盟员选择等方面。马祖军对SCA的概念、特点、成因进行详细界定,并提出SCA盟员选择的遗传算法;戴勇研究了基于AHP的EDA分析进行盟员选择,张永强提出日本“分包制”是SCA的初级形式,而美国的“协议制”则是较高级形式。

一、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汽车供应链联盟特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契机,同时入世后国际汽车巨头的大举入侵也形成巨大挑战。构建汽车SCA不仅是我国汽车工业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挑战、与先进汽车SCM接轨、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协议制联盟应成为我国汽车SCA的一种基本形式

从我国汽车供应链特点看,“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使零供企业对整车企业形成强大依附,反应机制落后;同时自营物流模式不但使企业分散其核心竞争力,而且物流网络不健全、资源浪费严重,造成链上物流效率低下,影响快速反应。所以协议制联盟模式有利于整车企业将零供、销售、物流企业分离出去,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签订协议、缔结联盟的方式与协作企业共同灵活应对快速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二)一定的动态性有利于我国汽车SCA的完善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使供应链进行快速反应成为现实,虽然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信息化程度相对其他制造型企业而言比较先进,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大型信息平台的构建等。所以我国汽车产业要构筑国外先进企业正努力尝试的动态虚拟联盟模式并不现实,针对我国现有汽车供应链信息系统,可实现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联盟,在联盟管理过程中结合优胜劣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实现SCA的组织柔性。

(三)联盟管理委员会是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汽车SCA的

核心要素联盟委员会负责SCA的运行规则及联盟内部协调工作,盟委对SCA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计划与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由盟委分别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销售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合同,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联盟战略目标、各成员企业的协作业务、每种协作业务的规模数量价格、支付、责任损失等。

二、汽车供应链联盟的运作管理

供应链联盟的管理大体可划分为以下方面:决策控制机制、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冲突管理机制和建立信任机制。盟委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立足于供应链整体,集成各功能模块,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的决策模型,如制定基于销售报告的市场预测、基于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确立供应链目标、协调各企业目标。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信息共享,改善供应商、整车厂和分销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供应链联盟委员会致力于督促各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面向市场需求保持迅速反应能力、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这种运作模式的集成性和协作性更强,企业在竞争赢得先发优势。

(一)决策控制机制具体如下:

(1)决策机制。汽车SCA的决策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最高决策层、中间决策层与基层,各层次具不同决策权。

盟委是汽车SCA的最高决策层,由核心层企业、盟主企业及3PL企业的领导为主,并吸收对联盟具有一定影响的紧密层、协作层企业领导。它所作的决策通常是非程式化决策,针对联盟整体和长远的根本问题,如确定联盟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制定联盟内部利益分配与关系协调的有关规范,协调联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汽车SCA的中间决策层是根据市场需求按产品加工过程的自然顺序建立的多功能工作团队,如功能型主要针对需求稳定、可预测性高的产品的工作团队,而反应型主要是创新性产品的工作团队。联盟工作团队是SCA的利润中心,主要协调工作团队内企业的运作和进行合理组合,使联盟内受益最大化,提高联盟的竞争力。

协作层企业是汽车SCA的决策基层,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程式化决策,着眼于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是SCA的成本中心。

(2)控制机制。协议制是较以往我国汽车产业多采用的股权式联盟更为松散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联盟可在合同体系中体现动态检查机制,对合作伙伴的行为绩效予以控制。例如物流分包合同中可建立适用的指标体系:备车及时率、货损货差率、到货及时率、送货回单准时率、客户投诉率等,并明确服务环节中须达到的绩效。同时合同中还需建立一定的合作准则和技能,采用一定的策略,实现节点企业的自我控制,增强合作联盟的稳定性。

同时,为降低企业在联盟中的运营风险,在合同中还需规范风险控制,如服务价格有效时间的确定、合作伙伴资质的硬性要求、违约后的赔偿条款等。通过合同消除合作伙伴所提供服务在费率和服务上的不确定性,在合同期内保持稳定的服务水平。如果合作伙伴的实际绩效不达标,合同里还应包含相应的服务中止机制及替代机制,明确违约条款,对合作伙伴的服务水平有所约束和促进,掌握主动权。

(二)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缔结联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各联盟企业为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要求,所以收益分配常成为联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联盟可通过盟委针对联盟的不同阶段目标制定阶段性合同,在合同中明确本阶段的收益分配模式和比例,明确达到预期绩效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实现则可根据联盟在该合同阶段的期望收益按比例向各联盟企业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利用保证金实现激励机制的方法来操作。实施过程中,汽车SCA委员会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采用各种分配和激励方法(如表1)以实现多赢。

(三)冲突管理机制

汽车SCA由多个不同类型企业共同组成,每个企业在联盟前都有其特有的管理模式、生产方法和企业文化,联盟后容易出现不融合现象,进而形成冲突,包括有利于联盟的建设性冲突和不利于联盟的破坏性冲突。无论是哪种冲突,都需要合理应对,才能保证联盟的稳定和效率。

(1)破坏性冲突。破坏性冲突会破坏团队团结,整体上削弱联盟竞争力,在联盟中应尽量避免。所以,一方面负责人应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破坏性冲突的团队或个人,通过合理方式将其分隔或及时化解矛盾点;另一方面,可设立团结协作奖项以鼓励联盟内形成忠诚、团结、协作的氛围。一旦联盟内爆发破坏性冲突,可通过判定性策略或权力型策略及时加以解决。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判定性策略是根据冲突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判定对错来结束冲突,但耗时耗力;权力型策略是冲突一方利用其权利强行结束冲突,虽然解决速度快,但可能有失公正。所以,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最终仍要找出冲突根源妥善协调,以免为联盟的进一步发展留下隐患。

(2)建设性冲突。具一定动态性的汽车SCA基于其组织柔性,在联盟内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合理竞争,适度地激发建设性冲突常常是利大于弊的。如根据协作企业的贡献进行利益分配,按上一期的完成额度进行当期的任务分配等,这都将鼓励有序竞争,帮助协作企业完善自身水平,改进联盟绩效。同时,还可从联盟外部引入一定刺激,如实行末位淘汰制更换协作企业,或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组织模式等。当然,即使是建设性冲突也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也会影响联盟内部和谐,所以适时适量的增进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信任机制

汽车SCA从建立初期到后期,各企业由于组织结构、文化、信息不对称、多利益集团等特点,信任也是逐步建立的。不同合作阶段有不同的信任形式,依次为: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共识的信任。为尽早实现基于共识的信任,汽车SCA委员会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工作。

首先,建立公平、规范、合理的联盟制度有利于信任提升。各联盟企业和联盟整体“一荣俱荣、一败俱败”会使各方感受到自己的利益与联盟利益的统一,提高联盟业绩也成为各盟员的最优选择。其次,加强沟通和学习利于消除隔阂、提高信任。盟员企业间的沟通学习应是多层面(如企业间、管理人员间、员工间、员工与管理人员间等)、多方式(如面对面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电子邮件等)、全方位的(企业文化沟通、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学习等)。第三,建立信誉是提高信任的保障。信誉的建立取决于组织或个体行为的规范度、一致性及被认知度。严格规范各盟员企业及联盟的规则,保持目标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使社会成员对盟员企业和联盟整体具广泛了解和认可,都有利于联盟内部和外部的信任机制建立。信任的建立提高过程如图1所示。

为达到建立汽车SCA的最初目标,必须对SCA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然而,汽车SCA不同于单个企业,它由多个法人组成,各法人具有独立的决策权,所以联盟委员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汽车SCA的实际运作管理过程中决策控制机制、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冲突管理机制和建立信任机制是核心内容。针对具有一定动态性的协议制汽车SCA,稳定性兼备动态性是最大特色,在决策控制过程中通过协议方式规范各企业的绩效、风险利于联盟的稳定;而在合理分配收益的同时,激励机制也是实现动态性的“强心剂”;有效管理联盟内部的破坏性冲突可以维护联盟稳定,而适度激发建设性冲突也刺激联盟的动态更新;建立信任是所有联盟都应该具有的基础条件,通过盟委合理的规范规则,促进企业间沟通学习,协助企业和联盟建立信誉都能保障联盟成功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Marcos Singer, Patricio Donoso, Pedro Traverso.Quality strategies in supply chain alliances of disposable items[J].Omega2003, 31 (6) :499-509.

[2]Marcia Perry, Amrik S.Sohal, Peter Rumpf.Quick Response supply chain alliances in the Australian textiles,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1999, 62 (1) :119-132.

[3]Rohit Bhatnagar, S.Viswanathan.Re-engineering global supply chains Alliances between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global logistics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Bradford:2000, 30 (1) :13.

[4]张永强:《西方国家供应链联盟演变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4期。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6

一、绿色制造的涵义及特点

绿色制造是在满足产品功能、质量等要求的前提下, 系统地考虑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直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做到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对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并尽可能地使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从而使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方式, 其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绿色制造代表了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制造模式在使用寿命结束后, 回收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 毒性物质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绿色制造将减量化原则应用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 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同时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到最高, 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 在保证产品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生产过程的节能措施以及产品的回收再利用。

二、动态联盟发展概况及其绿色化

1. 动态联盟发展概况

动态联盟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某一市场机遇,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产品涉及到的不同企业临时组成一个超越空间约束、靠计算机网络联系和统一指挥的合作经济实体。动态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组织与管理模式, 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从目前的资料看,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创建的决策方法、系统的运作和管理方法等。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动态联盟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文献极少。目前动态联盟模式已经在制造业中推广, 但在今天, 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支柱产业, 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鉴于此, 应把环境问题研究作为动态联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动态联盟绿色化的意义

(1)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随着WTO的建立, 对外贸易中的关税贸易壁垒正在取消或转型, 逐步以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出现。许多国家纷纷把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贸易谈判的焦点, 贸易保护将演变成非关税壁垒, 即绿色壁垒。我国企业若不能越过绿色贸易壁垒, 产品将无人问津, 必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该把一个怎么样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已经成为现在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性问题, 为了使制造业不再对环境造成损害, 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策略,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制造下伙伴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挑选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则

选择合作伙伴不仅要看个体企业的实力、能力, 更应着眼于成立虚拟企业后如何与环境保护结合, 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在选择伙伴企业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 迅速反应原则。组建虚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及时把握时机, 对合作伙伴的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合作伙伴应当具备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2) 总成本核算原则。虚拟企业总的实际运作成本应小于成员企业单独完成的所有内部成本之和。总成本核算原则要求合作伙伴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低廉的沟通费用、相近的地理位置等。

(3) 绿色程度最高原则。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的重视, 有关绿色化的法律法规也将陆续出台, 动态联盟想要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在组建之初考虑所有合作伙伴企业的绿色化程度。

(4) 风险最小化原则。虚拟企业的组建面临着许多风险, 市场总风险并没有减少, 只是在成员企业中重新分配, 由于合作伙伴间的关联性, 从某种意义上将, 单个成员企业要面对比加入虚拟企业前更大的市场风险;不同成员企业间的管理制度、文化、人员等差异将加大虚拟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另外, 虚拟企业中存在的投资不可逆转性、技术的外泄导致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等等, 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减少虚拟企业成立后运行的风险, 应当按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合作伙伴的筛选。

2. 伙伴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伙伴企业间的核心优势组合, 保证虚拟企业的敏捷性, 必须评价伙伴企业间在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及销售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性。同时伙伴企业间应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如果参与联盟的伙伴企业之间在信息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与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将会成为联盟成功的巨大障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联盟之间已不再是一种较好的协作关系, 而成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去帮助较低的企业的一种局面。此外,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制造也应作为评价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的考虑, 在进行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时, 应把时间 (T) 、质量 (Q) 、成本 (C) 、机遇实现能力 (AC) 、先进性 (AD) 、环境 (E) 、后勤 (AL) 和信誉 (CA) 等八个因素作为合作伙伴评价的关键决策因素。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

3. 伙伴选择的评价方法选取

目前在评价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及其模型, 但是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未有重大突破, 没有完全克服经典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而且评价者 (特别是委托评价者) 要求所选用的评价方法必须是经过实践考验的, 其作用及局限性比较清楚, 评价的可信度较高。所以从应用情况来看, 这些新方法还未达到原来评价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在伙伴评价实践中, 仍然是一些较为经典的评价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起主导作用。为此, 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合作伙伴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对于当前的伙伴评价工作来说, 需要的往往不是去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价方法, 而是从众多的评价方法中选择出最适合评价对象的方法, 这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关键。

在影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八个关键因素中, T和C可以根据合作伙伴提供的反馈信息直接获得, 属于定量指标, 需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定。而Q、AC、AD、AL、CA和E等因素是一些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且每一因素自身包含的评价项目又较为复杂, 故其评价决策值难以进行定量的计算处理, 属于定性的指标。在此, 可选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把这类伙伴选择定性因素进行一种相对量化的处理。也可视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相结合的形式。

四、结束语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 篇7

文献[4]首先将基于案例推理的动态联盟机制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同任务分配。文献[5]提出基于仲裁的动态联盟机制, 简化了动态联盟的生成过程。文献[6]应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求解Agent联盟生成问题。文献[7]将整个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块, 并基于遗传算法对每个小块进行联盟生成求解。

目前对动态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的生成, 且是基于事件触发的:依据新出现的任务, 动态地选择若干节点, 生成一个联盟, 由该联盟协同处理任务, 联盟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8]。

然而, 在移动目标跟踪应用中, 动态联盟将随着目标的运动不断完成联盟生成、解散的循环。在此过程中, 由于联盟的离散建立, 旧联盟耗费相当大的网络通信和节点资源等成本收集起来的历史信息[9]将就此丢失, 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造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新联盟完全依据目标新的状态和信息建立起来, 而相关研究表明[10], 联盟的这一建立过程涉及目标探测、寻优选点、节点协商、任务分配以及联盟初始化等多个过程, 是网络通信及能耗最大的环节之一。若能有效避免联盟的反复生成并合理保持和利用跟踪过程中的目标历史信息, 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移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具有切实意义。

因此, 本文在联盟生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联盟的切换进行研究, 提出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在联盟初次生成后, 通过交接的方式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不再进行反复的联盟生成、解散过程, 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通信成本。且交接过程中保持和利用目标的历史信息, 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

1 问题描述与假设

在面向移动目标跟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系统随机高密度分布N个同构传感器节点, 二维平面监测区域内有M个目标[11]。设为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构成的集合, Sn为网络中第n个传感器节点, r为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半径, 为监测区域内M个被跟踪目标构成的集合, 对M个目标分别组建M个对应的动态联盟U1, U2, …, UM。

基于动态联盟机制的目标跟踪是在目标出现区域附近动态地选择传感器节点组建监测联盟, 执行监测任务[12]。联盟由一盟主节点 (Head of the Coalition, HC) 和若干盟员节点 (Member of the Coalition, MC) 组成;盟员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监测, 并向盟主提交监测数据, 盟主负责管理整个联盟, 并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和历史信息记录, 同时再向汇聚节点提交任务结果, 以此实现跟踪任务。

为更明确地对本文提出的联盟平滑切换方法进行研究, 对场景作如下假设:

(1) 节点已完成自身定位, 相对监测区域静止, 设节点Sn对应的位置坐标为 (xns, yns) 。且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径r、通信能力以及初始能量。

(2) 目标的定位基于三边定位法[13], 因此一个动态联盟由一个盟主和两个盟员节点组成, 即且。

(3) 节点间的网络通信是可达且可靠的, 另外, 通信延迟远小于联盟切换时间。

(4)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联盟的切换, 并非联盟的生成过程[14], 因此假设动态联盟已根据目标的出现初始化建立完成。

(5) 本文假设联盟可利用滤波技术[15]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目标的移动速度v和移动方向的方位角θ, θ∈[0, 2π) 。且目标在短时间内的移动可通过线性拟合近似为直线移动。

如图1所示, 在t0时刻, 目标Tm的位置坐标为, 其移动速度为vm, 移动方向为, 系统当前为其分配的动态联盟为Um, 其中节点Sn为联盟盟主HCm, S2和S3分别为联盟成员MC1m, MC2m。目标Tm沿图中虚线路线移动, 动态联盟随着目标的移动而不断变动。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 随着目标的移动, 如何实现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 以避免联盟的反复生成。

2 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

2.1 算法思想

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过程是当目标超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时, 盟主根据目标移动轨迹的预测, 计算出其在下一时刻所处的位置, 并在该位置附近寻找某个候选节点作为新的盟主, 一旦新盟主确定, 旧盟主将联盟信息及已收集到的与跟踪目标相关的所有信息交接给新盟主, 从而使联盟跟随目标的移动实现动态、平滑地切换。

2.2 联盟切换的触发过程

目标的移动可能导致其逐渐移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盟主节点同时负责监测目标和管理联盟的双重任务, 是联盟中最重要的节点, 目标超出其监测范围将导致整个联盟的失效。因此, 联盟切换的触发主要由盟主节点决定。盟主节点随着目标的移动不断检测目标是否已超出自身的监测区域, 当目标超出其预期监测范围时, 便开始准备联盟切换。

联盟切换的具体触发过程如下:

首先, 对目标 (假设为Tm) 进行从当前时刻起Δt间隔的预测, Δt时间后目标移动的预测位置为

然后, 由此可计算出Δt时间后该目标距离盟主节点 (假设为节点Sn) 的预测距离Dmn

最终, 由Dmn产生联盟切换的触发因子τ

当Dmn超过盟主节点的最大感知半径时, 表明目标Δt后将超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 触发因子τ=1, 当前联盟开启联盟切换进程, 准备联盟的切换。当τ=0时, 说明当前联盟在未来Δt时间内仍可有效监测目标, 无需进行联盟的切换, Δt时间间隔后再次循环进行该触发检查过程。

触发检查流程如图2所示。

触发检查的时间间隔Δt选取与节点的感知半径r及目标的移动速度vm有关

其中, ξ是相对于感知半径的比例系数, 本文取0.01。目标移动速度越快, 节点感知距离越小, 触发检查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反之则越长。

2.3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

当联盟检测到触发因子τ=1, 进入联盟切换进程。根据对目标Tm移动轨迹的预测, Δt时间后, 目标的预期位置为 (x'mt, y'mt) 。因此, 以之为圆心, 节点感知距离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成为选择新盟主节点的候选区域Am。Am内可能分布多个节点, 这些节点构成了新盟主的候选节点集合Cm。

如图3所示, 图中节点Sn为当前盟主节点, 节点S2和S3为当前盟员节点, 虚线圆圈表示候选区域Am, 节点S3、S6、S7、S8和S9构成了Cm。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即需要从候选节点集合Cm中确定唯一节点作为新的盟主节点。动态联盟选择距离目标较近的节点作为盟主[16], 不仅可提高目标跟踪的精度, 且联盟内各盟员将以内聚的方式向盟主汇聚数据, 这将有效降低网络通信成本。此外, 盟主节点与目标距离越近, 目标脱离其监测范围的时间间隔就越长, 从而有效延长了当前联盟的生存时间。因此, 本文根据候选节点与目标预期位置的距离给出了选择新联盟盟主的第一个目标函数

其中, Si∈Cm, m=1, 2, …, M, 下同。

另一方面, 目标的移动一般均带有一定的方向性, 选择盟主节点时, 应优先考虑顺沿目标的移动方向而非背离方向, 这样可有效延长联盟的生存时间。利用方位角 (需要作相应的象限转换) 的偏差可有效衡量出候选节点与目标移动方向的偏离程度, 因此选择新盟主的第2个目标函数

此外, 盟主节点需负责管理整个联盟, 与各盟员节点通信, 并汇聚所有盟员的监测数据, 而通信能耗主要取决于通信距离。因此, 盟主节点到各盟员节点的距离之和决定了联盟协同工作时的通信总能耗, 为使联盟工作能耗最低, 给出选择新盟主的第3个目标函数

其中, D (MCm, Si) 表示盟员节点MCm与候选节点Si间的通信距离。

对各目标函数作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并为每个函数分配各自权重因子ω。最终,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函数如下

其中, ω1+ω2+ω3=1。

2.4 新旧盟主的交接

盟主节点管理整个联盟, 保持和更新联盟内所有节点的信息, 同时记录和保存跟踪过程中关于目标的信息, 例如目标的位置、身份、信号属性等。这些信息对于目标的跟踪以及运动轨迹的预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传统动态联盟的离散生成方式无法保持和利用之前联盟收集的有用历史信息。本文通过新旧盟主之间通信交接的方式实现对历史信息的保持与更新, 并在新旧盟主交接完成后, 平滑地切换整个联盟。

新盟主节点确定后, 旧盟主将当前联盟及其对应目标的所有信息交接给新盟主。新盟主节点被激活后, 开启联盟盟主工作状态, 并通知旧盟主, 自己已准备好接替其盟主工作。旧盟主收到新盟主反馈的就绪消息后立即向联盟内所有盟员公布新盟主身份, 通知联盟易主。联盟内所有盟员节点便主动向新盟主发送盟员身份确认请求。新盟主节点根据旧盟主交接的联盟信息, 对所有盟员身份进行验证, 一旦身份验证通过即将该盟员加入到新的联盟之中;待联盟中所有盟员节点均已加入到新联盟中时, 表明新联盟切换成功。旧盟主就此退出该目标的跟踪联盟, 而新盟主接任后, 负责继续接管该联盟。图4是新旧盟主交接的时序图。

2.5 联盟成员的变动

在动态联盟交接的过程中, 随着目标的移动, 难免存在目标超出联盟中盟员节点的监测范围;或盟员节点由于自身能量耗尽而失效, 这些都将导致该盟员节点退出当前动态联盟。盟员节点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动态联盟的稳定性和目标跟踪的精度及其他应用服务的质量。为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必须保证联盟内成员数量的稳定, 当旧盟员退出联盟时, 盟主需重新选择新的盟员进行补充。本文将该过程叫作“招募新盟员”。

盟主在有盟员节点退出时, 立即在目标当前位置有效范围内开始选择新的盟员节点。候选节点集合类似上文的Cm, 记Cm', 提出了一种盟员节点选择算法。

为保持整个系统的负载均衡, 优先从候选节点集合Cm'中选择剩余能量较大的节点

其中, Si∈Cm', E (Si) 表示节点Si的剩余能量。

目标的移动方向决定着整个动态联盟的转移方向。因此, 盟员节点的选择与盟主节点的选择类似, 也优先选择顺沿目标移动的方向, 记g2 (m) ·f2 (m) 。

此外, 同时考虑盟员节点与盟主及目标的距离因素。盟员节点与盟主节点间的距离越小, 通信能耗就越少;同时, 盟员节点离目标越近, 其监测精度就越高。而以上两者通常不能同时最优, 根据目标的移动速度确定其影响因子λ。

其中, Si∈Cm', D (HCm, Si) 表示盟主节点HCm与候选节点Si间的通信距离;λ是二者的影响因子;k为速度v与感知半径r的比例系数, 本文k=1。当目标移动速度较快时, 盟员节点与目标的距离对监测精度的影响较小, 而其与盟主的距离对通信能耗的影响则反而较大。

盟员节点选择算法对以上函数做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并为每个函数分配各自权重因子μ。最终, 新盟员节点的选择函数如下

其中, μ1+μ2+μ3=1。

2.6 目标丢失后的修复机制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 目标可能由于实际运动情况与预测结果不符, 或上述联盟平滑切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而导致丢失。本文分析目标丢失的可能情况, 并针对各种情况, 给出对应的修复措施, 提出了联盟修复机制。

当目标丢失后, 首先判断联盟内是否有节点能有效监测到目标。若有, 则启动盟主重选进程, 选择距离目标最近的节点作为新的盟主。盟主重选后, 如上文所述, 进行新旧盟主的交接。当联盟内盟员数量少于标准数量时, 盟主开始按上节所述, 选择新的盟员节点加入联盟;至此, 丢失目标的联盟得以修复。若联盟内无任何节点可监测到联盟,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目标移动速度减慢, 还未到达下一步预期监测范围, 在等待一个特定时间间隔Δt' (Δt'<Δt) 后, 若联盟仍无法监测到目标, 则宣布解散联盟, 并通知系统该目标丢失, 由系统负责全局搜索该目标, 并进入动态联盟的重新建立阶段。

3 实验仿真与分析

设定一个500 m×500 m的仿真监测区域, 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半径r=100 m, 节点间直接通信的有效距离为200 m, 在监测区域内随机均匀部署500个节点。节点的初始能量e0=1 000 J, 单位通信距离的能耗δ=1 m J, 单位感知距离的能耗υ=0.6 m J。t0时刻, 监测区域内有一个目标所处位置为 (148, 216) , 该目标以v=8 m/s的速度, θ=36.5°的方向移动。预测间隔时间Δt=125 ms。在选择盟主和盟员节点时, 本文通过多次仿真实验确定了如表1选择函数的相关参数, 按此分配选择节点可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和运行效果。

仿真实验分别从系统能耗、跟踪精度和网络吞吐量等3方面将本文平滑切换方法与传统动态联盟方法进行了对比, 其计算模型分别如式 (14) ~式 (16) 所示。仿真结果分别如图5~图7所示。

其中, 为目标跟踪时的估计坐标值;datan为节点Sn在Δt内接收到的数据字节数。

仿真结果显示, 本文方法在移动目标跟踪过程中实现了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 有效保持和利用了联盟和目标的历史信息, 降低了联盟切换过程的能耗, 提高了目标跟踪精度, 并保持了联盟切换过程中网络通信吞吐量的稳定。与传统的离散生成动态联盟的方法相比, 本方法在系统能耗、跟踪精度和网络吞吐量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目标跟踪为应用背景, 对协同任务分配中的动态联盟机制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动态联盟反复生成过程能耗较大且历史信息丢失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基于预测技术预估联盟切换的下一位置, 并通过联盟切换触发检测、盟主选择和交接、盟员变动及联盟修复等多个过程实现了联盟的平滑切换。在有效维持动态联盟的同时, 避免了联盟的反复生成, 并在切换中保持和利用了联盟收集的历史信息, 有效降低了系统能耗和通信成本, 且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同时仿真实验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传统动态联盟离散生成方式所导致的能耗较大且历史信息易失等不足, 提出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首先, 预估目标移动的下一位置;然后, 检测联盟切换的触发条件;最后, 通过新盟主选择、新旧盟主交接以及盟员变动等一系列过程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并在目标丢失后, 进行联盟修复。联盟的平滑切换将避免联盟因目标移动而反复生成和解散, 并保持和利用联盟收集的历史信息。仿真结果显示, 该方法能有效维持动态联盟, 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与传统动态联盟方法相比, 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通信成本, 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上一篇:平面应力问题下一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