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精选8篇)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1
摘要: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业监管的核心。2003年, 中国保监会实质性启动了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工作, 颁布并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12年4月8日, 保监会公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将在未来三至五年时间, 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 同时与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本文从六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保险业监管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问题分析
一、中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背景与现状
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业监管的核心。2003年, 中国保监会实质性启动了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工作, 颁布并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到2007年底, 基本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2008年之后, 该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又不断完善。2012年4月8日, 保监会公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第二代制度体系将采用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框架。其中, 第一支柱:资本重组要求。即定量监管要求。第二支柱:风险管理要求。主要是与偿付能力相关的定性监管要求。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主要是与偿付能力相关的透明度监管要求。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监管的历史较短, 保险监管体系还不成熟, 在理念、目标、思路以及监管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尚待探索与处理的问题。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的监管体系, 我国的监管体系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 监管机构并未针对提供根本性解决措施
数据显示, 2011年, 部分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初下降近60个百分点, 为此, 保监会督促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偿付能力水平, 然而, 保险公司的融资方式长期以来仅限于股东增资、次级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渠道。由于股票市场近期的持续低迷, 次级债成为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主要途径。但显然, 发行次级债是融资渠道不畅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永久解决保险公司的资本问题。因此, 保监会有必要研究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为保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下一些方面可以纳入考虑:提高次级债募集和转让的流动性;开放可转债、混合债等融资工具;开拓离岸市场等。
(二) 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管不够全面细化
1、现行监管体制缺乏对保险公司风险的全面分析
首先,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 我国现行偿付能力制度体系仅仅考察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虽然承保风险是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风险, 但是除了承保风险, 保险公司还面临着诸多其他风险因素, 包括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等, 在当今金融环境不断改革波动的背景下, 这些风险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愈发明显, 已经变得不容忽视。
再者, 目前的监管模式使用的是固定的风险权重来计算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这种方法固然方便, 但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的构成。不利于监管机构对症下药, 采取准确的措施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2、现行监管体制对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的监管区分不够
虽然我国现在对财险和寿险有不同的监管指标, 但是, 财险和寿险又可以分为诸多种类, 这些种类之间的风险水平也不甚相同。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更加细化的监管方法, 对风险的揭示程度还有所欠缺, 不利于从根本上分析是哪种业务影响了偿付能力。
3、监管体系并未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保险公司
首先, 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采取的是统一的衡量与监管标准。但是, 不同的保险公司有不同的风险控制体系, 那么, 对于一些风控体系较强的保险公司来说, 一视同仁的监管标准可能意味着受限的资本使用, 从而降低其资本利用率, 损害其盈利性。在这种情况下, 保监会应考虑采取具体、细化的资本监管要求。即对于风控体系强的公司, 对其资本监管的力度可适当放松;对于风控体系较弱的公司, 对其资本监管的力度应适当加强。
其次, 根据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 直接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关于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有完全相同的标准。然而, 二者在经营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并不相同, 所处的风险等级也有区别, 因此, 对直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并不适用于再保险公司。
(三) 监管指标的适用性和前瞻性不足
第一, 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及指标的选取主要借鉴了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 (IRIS) 。但是, 我国保险业与美国保险业差异巨大。美国有着相对成熟的保险市场, 风控体系相对完善, 监管经验相对丰富。而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美国保险业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目前中国还不会遇到, 因此, 现有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对我国保险市场的适用性不足。
第二, 我国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是分析某一时点上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数量差异。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计算也同样是利用过去一个会计报告期内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因此, 目前的监管体系是一种静态的监管体系, 它并不能对未来保险公司可能遇到的偿付能力风险作出预判, 从而缺乏前瞻性和动态性。虽然在2007年1月保监会出台了寿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编报规则, 明确规定寿险公司必须测试基本情景下和不利情景下的偿付能力额度。但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仍然可能忽视某些风险。总体来说, 其评估方法仍相对简单。
(四) 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依据的, 具有强制性和非公开性的特征。除了这种信息披露方式之外, 我国并没有相关法律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定。虽然我国有4家上市保险公司会向广大投资者披露信息, 但是这四家上市公司并不能反映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的信息仍然难以为广大保单持有人、市场投资者和其他参与者获得。保险业信息披露不充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广大市场参与者不能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使得市场这支重要的约束力量无处可施, 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五) 缺乏行业组织协助实施监管
我国目前的监管制度体系主要是由单一的监管机构—保监会进行监管。然而, 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也需要有行业组织的参与, 独立、有权威的行业组织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行业组织既能起到市场主体间联络、信息、技术咨询和共享服务等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行业经营行为的仲裁者。监管机构应极力扶植此类半官方的行业组织的出现和成熟, 以行业的自律担负起监管的辅助作用。
(六) 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保险业的消费者群体, 即保单持有人, 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消费者属于弱势的一方。除此之外, 保险公司的消费者非常分散, 难以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控。近年来保险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时有发生, 造成消费者群体对保险业的整体评价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因此, 作为消费者的监管代表, 监管机构应不断加大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程度, 有效促进保险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 2003年
[3]保监会.《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 2011年4月
[4]陈信元, 朱红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会计框架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陈文辉.《中国保险业发展和监管几个问题》, 保险研究, 2010年第7期
[6]夏远飞, 王媛媛.《中国保险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天津经济, 2011年第6期
[7]傅安平.《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魏迎宁主编.《现场检查》,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995年版
[9]傅平, 陈宏略.《对我国保险业非现场监管问题的思考》, 保险研究实践与探索, 2012年第1期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2
【发布文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6月3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吴定富
二○○八年七月十日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
第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强化资本约束,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本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负责。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对本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负责。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检查,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偿付能力评估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定期进行偿付能力评估,计算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保险公司应当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
第七条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第八条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十条 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合并评估境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整体偿付能力。
第三章 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及有关规定编制和报送偿付能力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包括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偿付能力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董事会批准的经审计的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董事会和管理层声明;
(二)外部机构独立意见;
(三)基本信息;
(四)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
(五)内部风险管理说明;
(六)最低资本;
(七)实际资本;
(八)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在定期报告日之外的任何时点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在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发生下列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的,应当自该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重大投资损失;
(二)重大赔付、大规模退保或者遭遇重大诉讼;
(三)子公司和合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四)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总公司由于偿付能力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被实施强制监管措施或者申请破产保护;
(五)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六)重大资产遭司法机关冻结或者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处罚;
(七)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在中国境内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家在华分公司作为主报告机构,负责履行本规定的报告责任。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向当地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监管规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的,应当同时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报送频率。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状况。
第四章 偿付能力管理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都应当纳入公司的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体系包括:
(一)资产管理;
(二)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资本管理。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资产风险:
(一)加强对承保、再保、赔付、投资、融资等环节的资金流动的监控;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投资业务性质和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决策、操作、托管、考核相互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投资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关联交易管理,监测集团内部风险转移和传递情况;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产隔离和授权制度;
(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债权投资、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信用风险较集中的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担保风险、融资风险等各类负债风险:
(一)明确定价、销售、核保、核赔、再保等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准备金负债评估制度,确保准备金负债评估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三)建立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融资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序;
(四)严格保险业务以外的担保程序,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谨慎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在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风险及其他风险。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公司的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设计产品、资金运用等时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融资和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第二十九条 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于150%的保险公司,应当以下述两者的低者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可分配利润;
(二)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确定的剩余综合收益。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偿付能力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培训制度,对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及合规培训。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向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
第五章 偿付能力监督
第三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督检查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进行审查。
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及相关信息实施审查。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在每季度结束后,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下列内容实施现场检查: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偿付能力评估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国保监会监管措施的执行情况;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方面。
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一)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
(二)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
(三)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不将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五)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六)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七)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八)接管;
(九)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第四十条 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 对于未按本规定建立和执行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对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实施合并评估,偿付能力监管措施适用境内所有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保监会授权,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
(四)执行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措施在分支机构层面得到严格执行;
(五)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六)中国保监会授予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职责。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监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1号)同时废止。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3
关键词:财产保险;偿付能力;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
目前我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偿付能力、市场行为、公司治理为三大支柱的保险监管体系,而偿付能力监管则居于监管体系的核心地位。但是,截至2010年全国仍至少有5家财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如何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在风险防范中的核心作用,是我国保险业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一套灵敏的偿付能力预警体系对完善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预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本文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为背景,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预警指标。由于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比较庞杂,如果直接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会使得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数目过多,从而存在训练过度的风险,影响偿付能力预测的精确度。本文先用主成分分析把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各项指标综合为几个综合指标,利用这几个综合指标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预测。
一、 样本数据及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人保财险、大地、太平财险等33家财公司2007-2010年得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由于计算过程中需要使用2005年和2006年的损益表中部分项目,所以样本选取原则为2005-2010年有完整会计报表数据的公司。所用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05年至2010年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我们参照中国保监会2003年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的财险监管指标体系以及相关文献,选取了13个反映偿付能力风险的指标(见表1)。由于表外风险在我国保险市场的表现还不明显,也无相关数据可供研究,本文暂不作考虑。另外,以往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较小,本文也不做考虑。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两年的预测结果都没有出现第一类错误,并且预测综合成功率都超过93%,预测准确率非常的好。这个结果要高于很多文献中单独使用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理论上讲,过多的指标会造成BP神经网络在学习过程受到过多的噪声干扰,并且会由于隐含层过多,造成训练过度,从而影响预测的精度。显然,把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综合使用,效果会得到提升。
但是BP神经网络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多层网络中非线性传递函数可能有多个局部最优解。在进行实证分析过程中,笔者使用同样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使用同一版本的matlab程序,运算过程中设置的参数也完全一样,但是每次运行的结果都有些许的差异。虽然这些结果在总体正确率方面相差不大,但这就意味着无法进行个别样本的预测。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与偿付能力监管相适应的财务信息系统
目前大多数研究偿付能力的计量模型都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这些模型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只有确保保险公司汇总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保证偿付能力监管实时有效。
完善与偿付能力监管相适应的财务信息系统,既可以为偿付能力监管实践提供有效的信息,又可以解决理论研究中有效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此外公开信息披露制度,还可以提高保险公司透明度,保证保险公司信息资料的公允性和真实性,发挥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二)调整最低资本标准
我国现行的偿付能力监管体制,主要是借鉴了欧盟偿付能力额度法。我国现在采用的最低资本计算方法一些系数的确定是完全参照欧盟的标准制定的,比如按照保费收入确定的最低资本中把保费收入按照1亿的标准划分,以及1亿以下部分比重为18%,1亿以上部分为16%。这些标准和系数的确定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比例系数和指标值的正常范围的确定并不十分科学,缺乏准确性。
作为金融中介,保险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银行业、证券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应该比较分析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资本要求,通过定量分析,为最低资本标准和实际资本标准调整提供依据。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考虑风险相关性,参照银行证券业的经验,制定产险、寿险的各类风险最低资本标准。
五、研究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保险集团形式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由于集团保险公司有其自有的特点,目前的偿付能力监管系统不可能全部适用于保险集团。因此应该借鉴IAIS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分析我国目前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完善集团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参考文献:
[1]Ambrose,J. M. and J. A. Seward. Best’s Ratings,Financial Ratios and Prior Probabilities in Insolvency Prediction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88,55:229-244.
[2]Ambrose, Jan M.;Carroll, Anne M. Using Best's Ratings in Life Insurer Insolvency Prediction[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4,61:317-32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4
美国是世界保险第一大国, 不仅有着繁荣发达的保险市场, 并且建立了一个完善成熟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其所使用的监管方法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一、NAIC的主要职能
NAI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 是美国的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 属于联邦一级的全方位监管机构。NAIC成立于1817年, 由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行政区以及4个美属准州的保险监督官组成。州监管者的主要责任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NAIC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州监管者完成其责任和工作。NAIC成立后, 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统一了各保险公司上报的财务报表, 所有活跃的美国保险公司都将他们的财务年报归档于NAIC, 这种财务数据收集形成了NAIC数据库, 它是NAIC财务监管功能的核心, 它使得保险监管者能够确认财务有问题的保险公司, 以此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免受由于保险公司破产带来的损失。
二、NAIC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使用的主要工具
NAIC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主要使用三种分析工具:保险监管信息系统、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风险资本金。
(一) 保险监管信息系统
保险监管信息系统 (Insurance Regul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IRIS) 是供各州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的金融分析工具。IRIS可以帮助选出面临丧失偿付能力风险的公司, 为监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合理分配保险监管资源, 提高监管效率。
IRIS采用的是典型的比率分析方法, 共设有12个比率指标, 包括综合比率、盈利比率、流动性比率和后备比率四类, 并且根据历史资料设定每一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而且对于财产责任保险公司和人寿健康保险公司分别提出不同的指标体系。
IRIS包括两个阶段的检测, 即统计检测阶段 (Statistical Phase) 和分析检测阶段 (Analytical Phase) 。在统计阶段检测时, NAIC对保险企业的法定年度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 依选定的关键性财务指标计算比率, 并和根据以往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所设定的正常范围比较。每年度保险企业都要接受统计阶段检测, 如果通过统计检测阶段, 保险公司就通过了当年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保险公司被评为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第三优先级、无优先级和无需检测五个等级。NAIC的监督官将根据评定的等级对保险公司进行分析检测, 由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进一步分析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各保险公司的财务指标计算结果、评定级别和分析检测结果均向各州保险监管机构公布。
(二) 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
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 (Financial Analysis and Solvency Tracking System, FAST) 是NAIC针对大型保险公司采取的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凡在17个州以上营业且年毛保费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寿险和健康保险公司, 以及年毛保费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的财产和责任保险公司都必须接受FAST分析。FAST分析主要依据各保险公司在前3年中提交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季度财务报告。FAST包括25个指标, 而且每个指标的不同范围赋予不同的分值, 然后将所有指标的得分值相加, 得到FAST的检验结果。如果监察官在FAST分析中发现了异常情况, NAIC便与该保险公司的注册州联系, 进一步了解该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该州监管部门对该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如果NAIC认为该州措施恰当, 那么NAIC或是结束检测, 或是继续跟踪该公司的状况。如果NAIC认为该州的措施不够有力, 那么NAIC会提出建议, 要求该州进一步采取措施。若该州不采纳NAIC的建议, NAIC将通告该保险公司营业的所有其他州, 协调各州一致对该保险公司采取措施。
(三) 风险资本金
风险资本金 (Risk-Based Capital, RBC) 是NAIC支持的另一个偿付能力分析工具, 它为评估保险公司资本金相对于其经营风险的充足性提供了保证。RBC由四部分组成:RBC计算公式、RBC报告、RBC比率标准和为保险监察官设计的后续措施程序, 以便保险监察官在发现某保险公司的RBC结果低于标准时使用。RBC将保险业的所有特殊风险分为四种C类风险:
C1——资产风险, 即不良资产的风险, 含投资风险;
C2——保险风险, 即各类承保业务关于死亡率、发病率、续保率、费用率等所有的假设与实际经历不一致造成的风险;
C3——利率风险, 即由于利率变动引致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C4——业务风险, 即一般的经营管理不当的风险。
按照风险程度, 分别确定不同资产的风险系数, 求得累加的风险资本值C1、C2、C3和C4后, 得到NAIC认为的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金, 然后代入公式得到RBC比率。
计算风险资本总额:
undefined
计算调整后资本总额=∑ (账上余额×调整系数)
计算RBC比率undefined
根据计算结果, 将保险公司分成五个等级, 保险监管部门采取的监管行动见表1。
二、 对NAIC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评价
综上所述, 美国的偿付能力监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事前的预警到事中的控制和防范, 再到事后的弥补, 保证了偿付能力的连贯性。此外, 在美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已经上市, 对财务公开和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较高, 再加上各大活跃的保险公司都将其年报归档于NAIC, 形成了NAIC的财务数据库, 确保了保险监管部门获得大量的关于保险公司的详细财务信息。同时, 美国保险公司评级制度的发展以及发达的精算师制度和庞大的精算师队伍对计算以及预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Capital Management in the Life and Health Industry. Updated Edition, Atlanta, GA;LOMA, 1995.
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 美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监管力量和权力的分散。美国各州都有各自的保险监管机构, 虽然NAIC在这些机构间起着统一和协调的作用, 但各州的监管部门并无义务接受NAIC的每一项建议和规定。因此各州之间很难协调一致采取统一行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
第二, 监管克制和干预过早。在美国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中, 时常会出现监管克制 (过晚的采取行动, 从而延误行动的最佳时机) 和干预过早的问题。由于美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过多地依赖IRIS和FAST系统, 而对系统中一些指标的错误认识可能导致监管机构采取不当的监管行动。如对有望起死回生的保险公司过早地接管或相反。无论是监管克制还是干预过早都会给保险业以至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损失。而在实际中, 在监管克制的风险和干预过早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相当困难。
参考文献
[1]秦香军.美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及其借鉴[J].西南金融, 2003 (3) .
[2]张秀英, 成帅华.美国保险业的监管[J].上海保险, 2000 (10) .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 篇5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总则.......................................3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4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9 保险风险管理..............................13 市场风险管理..............................17 信用风险管理..............................20 操作风险管理..............................22 战略风险管理..............................25 声誉风险管理..............................25 流动性风险管理............................26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26 第十二章 附则......................................29 附 件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提出监管要求,规范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并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最低资本的计量标准。
第二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
固有风险是指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固有风险由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组成。量化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因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完善或无效,导致固有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控制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
第三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综合确定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状况。控制风险及可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最低资本进行计量,难以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综合评级进行评估。
中国保监会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水平及相应的最低资本。
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阶段、业务规模、风险特征等,将保险公司分为I类保险公司和II类保险公司,分别提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第五条 满足下列任意两个标准的保险公司为I类保险公司:
(一)公司成立超过5年;
(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最近会计规模保费超过5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200亿元,人身保险公司最近会计规模保费超过20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300亿元。规模保费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
(三)省级分支机构数量超过15家。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保险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为II类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所属类别。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本规则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和风险特征,构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章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良好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和环境,包括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等。
第八条
董事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具体职责包括:
(一)决定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风险偏好;
(二)审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政策;
(三)持续关注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状况;
(四)监督管理层对偿付能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审批绩效考核体系中风险管理相关指标的权重;
(五)审批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履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职责,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规划、策略;
(二)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三)评估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风险,持续关注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其管理状况;
(四)评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五)审议重大偿付能力风险事件解决方案;
(六)董事会安排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满足下列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下属的保险子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对风险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在集团层面统筹管理;
(二)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在集团层面设臵了风险管理委员会;
(三)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保险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实质上能够满足本规则要求。
第十一条 没有设臵董事会的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应由高级管理层履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II类保险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由审计委员会履行相应职责。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应当由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董事担任。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战略,贯彻落实风险偏好要求;
(二)制定并组织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配臵方案;
(四)组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高级管理层应当至少每年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状况。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首席风险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并将任命情况报告中国保监会。
首席风险官不得同时负责与风险管理有利益冲突的工作。首席风险官应当参加或列席风险管理委员会,了解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系统及重要业务流程,参与各项决策的风险评估及审批。
第十六条 I类保险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至少8名具有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专业背景的风险管理人员,且至少5人应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II类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未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应指定适当的部门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该部门至少应有两名具有3年以上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原则上应当至少在省级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岗。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考核、薪酬由总公司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风险管理、销售、承保、财会、精算、投资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应当检查、评估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监督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二十条
与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或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事项相关的重大分歧或事项应当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解决。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完善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机制等事项,以及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要求,并至少每年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阅和必要的更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清单和更新记录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中明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方法,将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纳入对部门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其中,I类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产品销售、产品管理等业务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20%;
(二)在财会、投资、精算等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30%;
(三)在风险管理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60%;
(四)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15%。
保险公司应当以本规则第十一章所规定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监管评分,作为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指标。
II类保险公司可根据本条原则,并结合公司自身管理实际情况设臵风险指标考核权重,但不得为零。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部门各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由中国保监会组织或认可的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二)保险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培训。
第三章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偏好体系,明确公司在实现其战略目标过程中愿意并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确定风险管理目标,运用各类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将风险管理要求嵌入公司经营管理流程中。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偿付能力风险偏好管理政策,明确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包括:
(一)结合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当前的风险状况,制定风险偏好,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类风险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并经董事会批准;
(二)公司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确保将风险偏好体系融入公司经营决策中;
(三)公司应当建立超限额处臵机制,并及时监控和报告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四)公司应每年对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更新,更新后的风险偏好应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运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管理各类固有风险。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一)全面预算;
(二)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本规划与配臵;
(四)经济资本计量;
(五)压力测试;
(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应当对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确保其符合公司既定风险偏好。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在提交董事会审批之前,需经首席风险官签批。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制定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时,应当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分析不利情景下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 及其影响,并相应调整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相关分析底稿和调整方案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将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目标嵌入资产负债管理流程中,在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决策中考虑偿付能力因素。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重大事项审议制度,确保资产和负债的互动在风险偏好约束之下。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管理体系,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每年制定三年滚动资本规划,并报中国保监会。
第三十二条 I类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结合自身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使用经济资本等工具,辅助评估公司资本充足状况。
II类人身保险公司可根据公司实际需要,选择是否使用经济资本等计量工具。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压力测试》,建立压力测试制度,明确压力测试的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步骤、方法和结果的应用。
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偿付能力风险点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结果和采取的管理措施应留档备查。
第三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满足自身风险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实现以下功能:
(一)与业务、财务等相关系统对接,实现风险管理相关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关键风险指标的计算、存储、查询、导出;
(二)以关键风险指标为基础,满足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状况列示、分析和预警;
(三)支持在系统中进行压力测试;
(四)风险管理报表与报告的生成和传递,并留档备查;
(五)风险管理信息在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汇总和共享,并能够按照不同访问权限区分风险信息列示的内容。
第三十六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应当符合时效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并根据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第三十八条 鼓励保险公司聘请符合资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公开披露。
第三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明确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启动触发点、应急处臵方法和措施、应急预案责任人以及应急事件报告等。保险公司应当对有必要进行应急演练的风险和处臵环节,定期开展应急 演练,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改善相关制度,并将演练情况和总结留档备查。
第四章 保险风险管理
第四十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假设的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保险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保险风险管理工作,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产品、核保、理赔、再保险等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分工。
第四十二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从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产品管理、准备金评估、再保险管理等环节管理保险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制定各环节的保险风险管理制度;
(二)确定保险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三)定期监测和计量保险风险;
(四)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审批流程。
再保险公司应当基于风险分类,对保险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各类风险,应确定相关风险限额,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明确定价、核保理赔、准备金评估、风险管理等环节的责任人和审批流程。第四十三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管理制度,设计开发恰当的保险责任,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对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新产品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新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新产品开发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评估自身新产品的管理能力。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形成产品开发和定价报告,并由相关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四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合约管理制度,设计恰当的再保险合约及条款,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再保险安排和合约条款进行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再保险合约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单个再保险合约和再保险合约聚积等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制定公司层面、险种层面、合约层面的保险风险敞口,对再保险合约风险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核保核赔制度,控制保险风险。
(一)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保制度;
(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赔制度,加强对未决赔案的管理,准确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
第四十六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在产品管理环节加强在售产品管理,包括:
(一)对当期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的销售情况、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对上市两年以内的新产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上市超过两年的产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评估;
(二)对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财产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人身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死亡率、疾病率、费用率、退保率等重要指标进行评估;
(三)根据最新的经验数据,进行保险风险经验分析和趋势研究,作为调整和改进产品定价的基础。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控制保险风险。第四十七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有效再保险合约管理,包括:
(一)每季度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
(二)至少每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
(三)根据评估结果对再保险风险敞口进行调整,控制保险风险。
第四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准备金评估程序和方法,准确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并定期进行准备金充足性检验。
第四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再保险管理制度,控制自留风险,包括:
(一)明确再保险管理流程、再保险限额及审批权限等内容;
(二)明确各险种最大自留额标准,对超过最大自留额标准的险种,应当及时进行再保险安排;
(三)科学、合理安排巨灾再保险,建立巨灾累积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至少每年对公司巨灾累积风险数据、再保险安排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并留档备查。
再保险公司应当按上述标准,建立有效的转分保管理制度。
第五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产品特点制定适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保险风险监测标准,明确保险风险监测指标,建立 保险风险监测报告机制。保险风险常规监测和内部报告至少每半年应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第五章 市场风险管理
第五十一条
本规则所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权益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房地产价格风险、境外资产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第五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与总体业务发展战略、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
(二)建立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根据业务复杂程度及特性,确定限额种类和层级。保险公司应当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处理等方法;
(三)制定市场风险内部控制流程,明确有关决策的审批、授权流程,确保重大投资和资产负债匹配等重大事项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
(四)根据不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特点,采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制定各类市场风险事件定性和定量的监测标准,建立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机制,市场风险常规监测至少应每月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六)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等方法,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统筹管理。
第五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五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析公司受利率风险影响的资产和负债类别;
(二)定期采用久期、凸性、剩余期限等工具,综合运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有关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和利率风险状况;
(三)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在公司既定的利率风险限额内,根据缺口状况,使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有效管理利率风险。
第五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权益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权益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跟踪影响市场整体和权益资产的有关信息,分析权益资产可能的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三)保险公司应当运用风险暴露、在险价值、波动率、敏感性指标等工具对权益价格风险进行计量,及时分析、监控和处臵权益价格风险;
(四)权益资产组合应在单项资产、行业、地区分布等方面实现分散化管理,采用定量分析指标,及时分析、监控集中度风险;
(五)定期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权益风险进行评估。
第五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房地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房地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应履行恰当的审批程序;
(二)及时跟踪分析房地产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等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合理评估房地产价格风险;
(三)合理控制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及集中度,有效降低房地产价格风险。
第五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境外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按国家、地区对境外资产进行管理和监测;
(三)对全球宏观经济、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持续跟踪,分析对境外资产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市场可能的影响;
(四)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综合评估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的大小,并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及方式,如套期保值等进行风险对冲。
第五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币种进行分析、监测和管理;
(二)采用外汇风险暴露分析等方法,评估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影响;
(三)根据汇率风险的大小及特性,选取合适的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的对冲。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六十条 本规则所称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其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导致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六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三)交易对手管理制度;
(四)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报告制度;
(五)信用风险应急方案。
第六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信用风险集中的部门设立信用风险管理岗,履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
第六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体系,规范内部信用评级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外部信用评级的运用,合理使用信用评级结果。
第六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公司根据总体风险偏好和业务特征,确定信用风险的总体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等管理要求。
第六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设定总体限额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对限额进行细分,包括但不限于:
(一)根据交易对手、发行方、担保机构等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二)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三)根据行业分布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第六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资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建立交易对手库,跟踪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定期更新交易对手库,与库外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应经首席风险官审批;
(二)明确各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
(三)I类保险公司应估算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及时计提资产减值;II类保险公司应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分析并更新交易对手及相关投资资产的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结果。
第六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确定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二)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预警机制,对再保险人的资信风险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
(三)建立再保险人应收款项的管理、催收制度,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对境外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额外要求。
第六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应收保费的管理制度,明确应收保费管理的职责分工、催收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六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识别、计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第七章 操作风险管理
第七十条 本规则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 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七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按损失事件、业务条线、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第七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当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主要内容包括: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表现;
(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和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方法与程序;
(四)操作风险内部报告机制,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第七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七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一)应对可能出现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例如销售误导、理赔欺诈、投资误操作、财务披露错误、洗钱、信息安全、系统故障等方面的操作风险;
(二)应从风险影响程度、发生频率与控制效率等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在新业务、新产品上线,流程和体系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七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完善销售、承保、理赔、再保险、资金运用、财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各业务条线的内部操作流程,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控制;
(二)建立有效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定期对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
(三)加强对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人员的管理,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并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和培训制度;
(四)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根据不同分类维度对损失事件进行分析,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五)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协调操作风险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应用和维护关键风险指标库,监测可能造成损失的各项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估;
(六)每年至少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状况和效果进行一次自评估,识别操作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第七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信息披露》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真实、完整的披露有关信息。
第七十七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操作风险的识别、分析、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八章 战略风险管理
第七十八条
本规则所称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七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战略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程序,在充分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风险偏好、资本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中应包括对战略风险的分析。
第八十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参与战略规划制定,并对规划方案进行独立性的风险评估。
第八十一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战略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九章 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十二条 本规则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八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第八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偿付能力信息披露的管理,防范和及时处臵可能由此引发的声誉风险。
第八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声誉风险的监测、分析和处臵,及时防范声誉风险引发其他风险。
第八十六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声誉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八十七条 本规则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八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流动性风险》及有关规定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八十九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季度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 第九十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是指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的控制风险水平的监管行为。
第九十一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一)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制度健全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环境、目标和工具等是否科学、全面、合规;
(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遵循有效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机制是否得到持续的、有效的实施。
第九十二条 各项风险管理要求的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四类。中国保监会根据四类评估结果给予监管评分。
第九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应当每年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一次评估,于4月至10月之间组织实施。评估结束后一年之内,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保监会可以进行重新评估。
第九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自行或委托保监局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第九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材料调阅、现场查验、问卷调查、质询谈话、穿行测试等方式,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第九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时,涉及到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应当抽取必要数量的分支机构进行符合性测试。
第九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应对保险公司集中核算、委托投资、信息技术服务、销售、理赔等外包业务的受托方进行延伸评估,根据延伸评估的结果综合确定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九十八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采用百分制,评估标准见附件。
第九十九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束后,中国保监会向保险公司通报评估结果。
第一百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和量化风险最低资本计算控制风险最低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控制风险最低资本;
为量化风险最低资本总和;
Q为风险因子,Q=-0.005S+0.4,S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的得分。
第一百零一条 根据评估结果,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保险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中的重大缺陷进行整改,整改无效的可采取监管措施。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百零二条 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适用本规则,其风险管理职能由总公司或境外其他机构履行的,适用本规则第九十七条的延伸评估原则,公司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第一百零三条 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适用本规则。
第一百零四条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一百零五条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 篇6
一、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概念
(一) 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赔偿或给付债务的能力, 它表现了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之间的一种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总体财务实力的大小。在某一时点上, 公司总体财务实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资本化力和流动性;二是总体财务实力的延续性。在一定时间段的每一个时点上, 公司都要具备足够的资本化力和流动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经济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未决负债之间的差额, 一般由资本金、总准备金与未分配盈余之和来表示。从资产负债表上看, 保险公司的资产主要由资本金、总准备金、未分配盈余、保费准备金和赔款准备金构成。前三项构成了公司的股东权益, 后两项为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负债, 也称保险责任准备金。
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计量基础是保险期间的索赔期望或损失期望。如果保险期间的实际索赔或实际损失与索赔期望或损失期望相等, 则保险公司只需把资产维持在保险责任准备金基础上就可以偿付全部债务。然而, 实际索赔总是偏离索赔期望, 所以, 保险公司必须在总资产与保险责任准备金之间保持一定的数额, 以应付实际和期望不相符的情况。
(二)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在现代的保险监管中, 各个国家的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偿付能力。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实际是发生超过预期的赔偿或给付时应具有的补偿能力空间。因此,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有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采取定性手段对寿险经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寿险公司资产始终大于负债;第二层是寿险公司必须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从这个意义出发,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内容包括资产和负债的谨慎评估、寿险公司费率审核、资本金最低要求、保证金和盈余分配的相关要求, 各项责任准备金提取标准和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制定以及寿险资金使用控制等诸多内容。
做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意义重大, 也有一定难度。寿险公司的资产中自有资本比例很小, 大部分都是对被保险人的负债。被保险人生、老、病、死、残等保险事故的风险虽可依生命表、疾病表或残疾表给出估计, 但合同的长期性却使寿险公司的负债总额难以准确把握。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投保人无法正确评价寿险产品, 也无法充分了解寿险公司财务状况, 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加强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二、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不健全
现有的法规和相关规定缺乏科学性操作和技术指南。有关寿险公司资本充足率、寿险资金的投向及资金的变现能力等方面还缺乏一些基本的规定和要求, 而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 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建立符合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保险会计制度, 根据目前保险业所遵循的会计制度做出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满足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需要, 缺乏一套科学的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提供必要信息的报表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 有关偿付能力财务指标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三) 精算基础薄弱
到目前为止, 国内的寿险公司, 特别是中资寿险公司仍然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精算师, 整个中国精算师团体还显得很年轻。精算师职业资格的认定、精算组织的建立和各项精算制度的完善等都还处在尝试阶段。由于缺乏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的审计和评估, 外部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估缺乏可靠的基础。
(四) 人才缺乏与监管技术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监管人才队伍是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但目前既熟悉偿付能力监管政策, 又精通寿险精算和保险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缺乏。高科技的现代化手段, 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不够, 监管的技术手段缺乏先进性, 这些都制约着对寿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工作的效果。
三、加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措施
(一) 进一步加强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保险监管应进一步加强对寿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考核, 结合我国国情, 参照国际惯例, 改进目前最低偿付能力的计算方法, 确保寿险公司对所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或给付能力, 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稳定性和较高的置信度。建立应急机制和化解风险的渠道, 促进寿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寿险财务监管报表体系
寿险公司的财务报告是监管中主要的信息来源, 财务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监管的效果。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报告系统, 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美国和欧盟已经建立了统一详细的监管信息报告制度。这些报表系统为保险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的寿险监管报表体系从形式上比较全面, 更重要的是财务报告的内容应当与监管的指标体系相配合。在偿付能力静态测试的基础上, 发展偿付能力的动态测试, 适应寿险经营面临的日益波动的利率、汇率等经济环境。
(三) 建立完善的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体系
加快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建设, 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保险会计的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要求, 不断建立完善体现保险行业特殊性的保险业会计准则体系。寿险公司可先按照保险行业通用会计准则 (GAAP) 编制通用会计报表, 再按照保险法定会计准则 (SAP) 调整为监理会计报表, 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不同需要。
(四) 建立预警和偿付能力等级评级制度
通过寿险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资产质量、投资收益、准备金充足率、资本金充足率等体现偿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项财务指标, 分析3到5年的财务跟踪指标和财务评价等级, 分析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评价公司今后的发展趋势。采用财务评价等级制度的方式对公司的大小和财务状况进行分类, 提高监管的精细化程度。目前, 以NAIC (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 的IRIS (保险监管信息系统) 和RBC (基于风险的资本管理方法) 为代表的保险机构偿付能力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在世界各国广为应用, 我国的保险监管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 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摘要: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寿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监管技术、会计制度与精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我国寿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必须完善财务报表制度,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 建立稳定会计准则体系, 建立预警和评级制度等有效措施, 为中国寿险业的经营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财务报表制度
参考文献
[1]戴娟.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保险监管体系的建设[J].保险研究, 2004, (5) :54-78.
[2]刘畅.因子分析法在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测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7
一、影响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因素
影响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内部因素
(1) 资本结构
保险公司需要有足够的保险基金为基础, 这样才能保障对投保人产生赔付义务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赔付。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注册时的资本金、保费的收入以及公司自有的赔付基金。保险基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注册时股东投入的资本, 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同时, 所有者权益结构又间接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各自的利益, 这样又对实际偿付能力产生间接的影响。实际偿付能力与保险公司是否盈利有关, 还会受产生赔付义务履行责任时直接用以赔付的资金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2) 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保险公司的资产为满足随时可能发生的理赔要求时的变现能力。主要是反映保险公司短期的偿付能力, 可以用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这两个财务指标来加以衡量, 比率越高说明其流动性就越强。
(3) 业务水平
一般都是通过退保率和赔付率来反映保险的业务水平。退保率和赔付率属于负指标, 与实际偿付能力成反比。
(4) 盈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投资收益率这两个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保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则其自身的实际偿付能力就越强, 反之亦然。
(5) 经营的稳固性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是否稳健对实际偿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保险公司通过对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提取一定金额的责任准备金以及保险基金的提取都是为了保障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
2.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的角度来看, 一切对宏观经济金融状况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对保险公司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保险公司经济状况出现问题对其自身的实际偿付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众多的外部因素中, 以下因素的影响尤其显著。
(1) 自然灾害
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会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例如:洪涝、干旱灾害、台风、暴雪、沙尘暴等气象方面的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等地质方面的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方面的灾害和森林草原火险灾害等。
(2) 金融危机
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金融机构倒闭, 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会引起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3) 利率水平
一定时期全社会利率的平均总水平, 反映一定时期全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水平的波动也会影响到公司资本的变动, 从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
(4) 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 或是货币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 使物价总水平上升。自2007年以来, 我国面对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比值。
(5) 经济增长速度
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增长变化的程度, 经济增长的快慢反映了国家经济是否有活力。国家经济发展快即会推动保险产业的发展。
(6) 汇率水平
汇率水平的变动会影响保险公司资本的流动。当汇率水平下降时, 资本就会流出, 从而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降低。当汇率水平上升的时候, 就有利于公司资本的流入, 从而就会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
(7) 政策与法律环境
监督管理部门针对保险公司提出新的政策, 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例如:保监会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列为衡量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 并要求保险公司编制偿付能力报告定期向其报送。
二、评价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设计
本文从影响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因素考虑, 选取最能解释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暂时忽略外部因素, 因为每个公司对外部因素的反应程度不同, 无法将其放入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 并出于解释变量尽量减少相关性和综合反映上市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考虑, 选取如下指标:
(1) 认可资产负债率undefined
该指标用来反映保险公司认可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说明认可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形式筹集而来的, 也用来衡量保险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该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可用于衡量保险公司长期偿付能力。其中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附保监会的规定所确定的负债, 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为小于90%。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号——第5号关于认可资产的相关规定, 本文统一以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与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的95%之和作为认可资产的确认价值;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第5条规定, 保险公司的各项负债以账面余额作为其认可价值, 本文以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作为认可负债。
(2) 流动比率undefined
流动性可反映保险公司短期偿付能力, 比值越高, 资产流动性越强。由于保险赔付具有不确定性, 决定了公司资产必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保险公司资产所具有的随时适应理赔要求的变现能力, 即保险公司资产近期产生现金的能力或公司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
(3) 净资产收益率undefined
该指标反映了认可净资产产生净利润的能力, 其中认可净资产为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之差, 净利润反映在利润表中。显然公司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
(4) 自留保费规模率undefined
根据我国现行《保险法》第99条的规定, 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 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该指标越大, 表明财险公司相对于其自有资本来说保费规模越大, 因而其最终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越弱。其中:
本年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
(5) 赔付率undefined
该指标主要反映财产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和短期健康险保险业务的赔款支出状况, 该指标越低越好。指标低, 说明保险公司承保的保险标的出险率低、理赔质量高, 从而公司效益好。一般来说, 综合赔付率应低于65%。其中:
净赔款支出=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分保赔款支出
净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
(6) 净资产比率undefined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总准备金、保险保障基金、未分配利润。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该指标越大, 说明该公司的资本越雄厚, 偿付能力也越强, 才有实力抵御风险。
(7) 退保率undefined
退保率是寿险公司业务能力的考核指标之一, 反映了在保单承保的初期会发生大量的费用支出, 退保会使期初的费用无法摊回, 造成费用净损失。另外, 退保的发生容易影响保险公司现金流的稳定性, 大规模的退保还可能引起保险公司的信用危机。由于《保险法》规定, 一般情况下若寿险公司服务质量不好, 投保人可以随时取消保险合同。因此, 指标值过大, 说明寿险公司的服务和管理出现了问题, 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对公司信心不足;指标值小则说明公司服务好, 业务能力较强。退保率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5%。
(8) 再保险率undefined
该指标反映了保险公司应对再保险风险的能力。
(9) 责任准备金提取率undefined
当年责任准备金增加额对保费收入的比率, 反映了当年保费收入中进入准备金的比率。这一指标越高, 说明佣金和其他费用支出越小, 有助于准备金的累积, 偿付能力也越有保障。这一指标反映了当年保费收入所提取准备金的比率。该指标值越高, 财务风险越小。
undefined
保费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一家保险公司发展快慢的重要指标。保费收入的增长, 一方面表明公司的业务发展, 有助于提高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 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 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 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 同时也对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运用形成了巨大压力。一个成长性的企业, 这个指标的数值通常较大;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这个指标可能较低, 但是凭借其已经占领的强大的市场份额, 也能够保持稳定而丰厚的利润;而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 这个指标甚至可能为负数。
三、评价模型选择
1.研究假设
将被解释变量定义为偿付能力充足率 (Y) , 在自定义的解释变量中找到最具解释目的的解释变量作为上市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指标, 采用的是回归分析模型, 运用的软件是SPSS软件。假定:
Y=c+AX1+BX2+CX3+DX4+EX5+FX6+GX7+HX8+IX9+JX10+e
其中Y表示上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解释变量为10个, 其中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再保险率和净资产比率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正相关, 认可资产负债率、自留保费规模率、赔付率、退保率和责任准备金提取率与偿付能力充足率负相关, c为常数项, e为残差项。
2.样本选择
选取了上市的4家保险公司2010-2012年三年间的数据。由于新华保险公司于2011年刚刚上市, 对外披露的报表信息仅是从2010年—2012年三年间的数据。为了保证四家保险公司数据的统一性与连贯性, 采用2010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作为总体研究样本, 得到132个样本数据,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对外披露的年度报表。
3.回归结果及分析
通过软件运算, 逐步回归的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a. 预测变量: (常量) , X1。b. 预测变量: (常量) , X1, X8。c. 预测变量: (常量) , X1, X8, X7。
根据表1可以看出R值、R方、调整R方在增大, 标准误差在降低, 说明第三个模型的拟合度优于其他两个模型。
a. 因变量: Yb. 预测变量: (常量) , X1。c. 预测变量: (常量) , X1, X8。d. 预测变量: (常量) , X1, X8, X7。
表2是对三个模型都进行了F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个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 第三个模型的F值最大。
a. 因变量: Y
根据表3可知, 模型3的拟合效果最好, 而且比较其他模型而言其解释变量的标准误差值最小, 故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根据3个模型的Sig值, 得知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
4.评价模型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 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评估模型的结果是:
Y=1305.677-12.76X1+14.082X8+5.667X7
其中X1是认可资产负债率, X7是退保率, X8是再保险率, 根据上面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第三个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且变量是显著的。但是, 自变量将核心变量剔除掉了。同时, 这也说明公司的筹资方式、业务的效率高低和承担赔付的能力对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较大。其他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本文研究的样本由于只涉及上市的保险公司, 且只有4家, 样本量较少, 分析结果有一定局限性。期望的研究能为进一步研究保险公司行业的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摘要:保险公司是以风险作为经营对象的一类特殊的金融企业, 属于典型的负债经营, 而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远高于其他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 保险公司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项目。目前中国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高于80%, 由于高负债所导致的高财务杠杆必定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偿付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上市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高低的基本指标。因此, 评价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 篇8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与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相关的非预期变化造成损失的风险, 它与信用风险 (包括破产等事件造成的可能损失) 、操作风险 (包括操作人员或系统错误造成的可能损失) 等风险不同。然而, 市场风险不能和其他类型的风险完全分离, 有时甚至由其他风险引起。例如, 信用性事件可以导致市场价格或收益率发生变化由此引发市场风险。操作性事件也会导致市场损失。市场风险常见的类型有:股票价格风险, 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和欧洲偿付能力Ⅱ (SolvencyⅡ) 中市场风险的衡量方法。
二、欧盟偿付能力II中市场风险
欧盟偿付能力II (SolvencyⅡ) 较之Solvency 0和SolvencyⅠ有了较大的改变, 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基于风险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CR充分的考虑了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而不是将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进行简单的相加, 使得偿付能力资本要求数额的确定有理可循, 有据可查。
为应对市场风险,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计算SCRmkt时, 公式如下:
公式 (1)
其中表示当利率上升时,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要求;表示当利率下降时,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要求;Mkteq为应对股票价格风险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Mktprop为应对财产风险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Mktsp为应对利差风险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Mktconc为应对集中度风险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Mktfx为应对汇率风险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Mktip为应对非流动性风险溢价保险公司所需的偿付能力资本额度。
三、国内某寿险公司市场风险偿付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参考文献1中某公司2010年的资产负债数据, 对该公司的市场风险偿付能力进行计算。根据公式 (1) 发现, SolvencyⅡ计算利率风险风别要考虑利率增加与利率下降的情况。因此, 需要分别计算利率增减时, 资产和负债市值的变化情况。市场风险主要有股票价格风险, 外汇风险, 利率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组成, 进行了简化处理, 并没有考虑利差风险, 集中度风险, 非流动性溢价风险。同时, 保险公司持有的不动产目前还比较少, 因此也没有考虑商品价格风险。根据SolvencyⅡ, 将利率上升时的利率风险482095.86万元;利率下降时的利率风险5225415.16万元;外汇风险14794.69万元;股票价格风险1489188.03万元代入公式 (1) , 可以求得该家保险公司的市场风险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为:
市场风险偿付能力资本要求=max (1678264.912, 5435779.483)
因此, 该公司对应市场风险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为5435779.483万元。
当不使用于SolvencyⅡ中的计算方法, 而只是将这3种风险简单相加时, 市场风险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为4357738.23万元, 小于使用SolvencyⅡ计算的5435779.483万元。因此, 使用SolvencyⅡ的计算方法更能保证偿付能力的充足性。
四、市场风险对偿付能力的建议
相对于其他国家, 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因此, 我国的第一代偿付能力基本上是对欧盟偿付能力0 (Solvency 0) 的简单套用, 只是将Solvency 0中的欧元换成了人民币, 同时没有考虑再保险的情况。这种借鉴办法在中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立的初期对于中国的偿付能力监管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方法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欧盟的保险市场与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是有区别的, 长期使用这种办法将会是中国的保险市场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 我们应该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计算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的本质其实是对保险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是说, 合理评估保险公司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投资风险, 负债面临的巨灾风险, 承保风险, 使得保险公司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而导致破产。
目前, 我国偿付能力二代正在积极准备当中, 欧盟偿付能力II对于我国偿付能力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我国目前采用的偿付能力管理办法, 美国的RBC最低资本额度确定办法及加拿大的最低持续资本和盈余要求 (MCCSR) 不同, 欧盟偿付能力Ⅱ (SolvencyⅡ) 没有将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 非流动性溢价风险, 财产风险, 汇率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 利差风险简单的进行相加, 而是充分考虑了市场风险中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每个风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一个风险的发生必将导致其他风险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 基于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求出的偿付能力额度才是合理的。
摘要:保险监管机构十分关心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 保险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为监管机构发现保险公司潜在财务状况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欧盟偿付能力Ⅱ中市场风险对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的计算方法, 并采用该方法对国内某寿险公司市场风险偿付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偿付能力额度,保险公司,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段玉平, 刘洪波.欧洲偿付能力Ⅱ监管制度及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启示[J].金融会计, 2011 (12) :58-60.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推荐阅读: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12-04
保险公司经营分析论文11-19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08-18
保险公司召开二月经营分析会简报08-25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11-10
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07-13
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08-24
社会保险经办能力08-14
保险经纪公司07-18
保险代理公司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