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累

2024-11-26

文化积累(精选12篇)

文化积累 篇1

一.列出积累清单, 明确积累的内容与目标。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 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 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 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 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 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 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 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 这样, 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 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 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 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 开启学生的悟性,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 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 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 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 就暂时停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 像《诗经》这样的古诗, 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 要抓住这一天性, 增大他们的背诵量, 就像牛吃草, 先吞下去, 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 但仅仅是“有所”感悟, 即感悟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明白, 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 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 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 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浅显易懂, 真乃“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 更深刻。这样,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4.理解式背诵。“少教”不是不教, 而是讲究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清醒所教内容从何处来, 又必归于何处, 将会发挥怎样持久的作用, 体现智慧地教学, 灵活地调动多样的教学手段,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 其意自见。”诗歌意境深邃, 语言精美, 音调铿锵, 声韵和谐, 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 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 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 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 利用声音的变化, 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 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 只要做好示范,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 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 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 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 传递出来。

文化积累 篇2

(2)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3)佛教三宝: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佛教三昧:

佛教三藏: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仙山:蓬莱 方丈 瀛洲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乐府三绝:秦妇吟 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科考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各自的第一名(乡试,会试,殿试)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三代:夏 商 周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班:班彪 班固 班昭 三百千: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4)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德: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 隶 篆 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兄弟四排行:伯(孟)仲 叔 季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古代四美: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科考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四纲:礼义廉耻。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5)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址、羽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平民-死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五更: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佛语五荤: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汉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6)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六艺经传指:1.《诗》《书》《礼》《易》《乐》《春秋》

2.礼 乐 书 数 射 御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六甲:1六十甲子 2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3妇女怀孕 佛教六尘:声 色 香 味 触 法 六合:天 地(上下)东 西 南 北 佛教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7)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8)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州: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九族: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九章: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九歌: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10)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家指;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家 十女诗人指:班婕妤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 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2)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十二时: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

泥犁地狱、刀山地狱、沸沙地狱、沸屎地狱、黑身地狱、火车地狱、镬汤地狱、铁床地狱、盖山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刀兵地狱、铁磨地狱、寒冰地狱、铁册地狱、蛆虫地狱、烊铜地狱

二.“第一”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丰富成语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篇3

关键词:成语  文化  教材  课外  情境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练,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语言的热爱,提升他们作文写作的功底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成语教学,然而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指导他们积累成语呢?我根据年级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课内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一)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成语,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橋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对于其中“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来的来,去的去,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一直向前开。接着,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一直往前赶,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样,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当学期结尾时,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学生爱听、爱读,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关)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们大多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指导学生加以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建立“词汇摘抄本”,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含成语),量变变质变,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成语,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淀。

(一)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构筑运用阶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语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善于给学生铺设语言转换的阶梯,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有一组描写春天的成语和韵语,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词汇丰富。为帮助词语内化,教师要这样让学生“拾阶而上”:(1)熟读,读出韵味。(2)结合插图和课件,想像词语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律动美。(3)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你眼中(心中)的春天,说话时要用上文中你认为美的成语。这样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学生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以后习作时就能“文思源涌,妙笔生花”。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学以致用中得以提高,文化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文化积累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旋律,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 200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 2007年达到3.09亿吨, 位居世界第六。到目前为止, 天津港水陆域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 航道水深达-19.5米, 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 辐射中国52%的国土面积, 拥有总资产428亿元, 员工3万余人, 连续7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2008年位列第384位。

天津港30年来的高速发展历程, 正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是天津港腾飞的翅膀, 而文化则是天津港快速发展的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天津港人认识到,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02年, 天津港在整合提炼传统文化基础上, 率先在全国港口行业中全面系统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并将“文化制胜”战略纳入港口整体发展战略, 将“发展、人本、卓越、和谐”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形成了以“学校观、军队观、家庭观”为三大目标和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三足两耳鼎文化体系, 完成了天津港从港口粗犷的码头文化逐渐向现代企业文化的嬗变, 推动天津港向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迈进。

发展、人本、卓越、和谐:天津港的经营哲学和制胜之道

1952年, 天津新港年吞吐量为74万吨, 到2001年突破亿吨, 这个过程用了49年。而从1亿吨到2004年突破2亿吨, 仅用了3年, 再到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09亿吨, 实现3年再上一个亿吨台阶的目标。并创造了“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群”,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 “在腹地辟建‘无水港’”, “我国大陆港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等无数个中国港口界第一。

作为一个老国有企业, 为何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保持长盛不衰, 而且显示出勃勃生机?用天津港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的话来回答:就是因为天津港始终坚持“发展、人本、卓越、和谐”的经营哲学, 这是天津港保持长盛不衰的制胜之道。

发展是指导天津港思考战略、谋划市场的根本出发点

天津港始终把发展作为主旋律, 把发展作为指导天津港思考战略、谋划市场的根本出发点, 不断凝结力量、聚集资源, 实现了谋求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的提升。

1984年以前的天津港, 是交通部直属企业, 货源靠国家统一分配, 建设靠国家拨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天津港在这一年正式剥离中央统一配给, 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政策, 成为全国港口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典范。

改革为天津港带来了活力, 也带来了挑战。1986年, 港口货源严重不足, 资金严重短缺, “以港养港”面临着挑战。面对此情况, 天津港一方面积极开发货源市场, 顺利谈成了第一笔煤炭业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银行支持发展中国家改造基础设施的政策, 得到了一笔世行贷款。以此为标志, 天津港迈出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突破了制约自身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过渡。

20世纪90年代, 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 天津港基于对国际经济走势、国际海运业发展趋势及国内港口之间竞争的准确预判, 率先进行了老码头升级改造, 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的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和大宗散货泊位, 这个只能接卸5万吨级船舶的人工港, 本着“先行先试”的观念, 经过多方论证, 突破了当时“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想桎梏。实施深水化战略, 航道从5万吨级提升到目前的30万吨级, 为天津港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02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 天津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资源进行了评估, 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发展战略。

创建世界一流大港, 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当港口用地成为稀缺时, 天津港把目光投向了海洋。2002年6月, 天津港人靠吹填造陆的东疆港区开始建设, 建成后30平方公里的港区, 为天津港未来10年到15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关于资金问题, 靠的是天津港决策者们国际化的视野, 他们认真地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 认为只要能策划出有足够回报率的好项目, 就一定能引来投资。近几年来, 天津港的投资规模由过去平均每年7亿元, 增加到一年投资80到100亿元。这些投资, 绝大部分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资金。通过引资, 不仅解决了资金制约, 还与大的船公司、货主结成了战略联盟, 拓展了市场空间, 是天津港人敢想敢做、积极引进资金、盘活自身资源的最好范例。

以人为本是天津港企业管理哲学的核心

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 不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就无从谈起。实现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不断增长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 但天津港并没有把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 在港口生产节节攀升的今天, 天津港更加提倡以人本的管理方法获得高效的企业凝聚力和执行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许多企业在改革、改制中提出了减员增效。而天津港却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无过失不下岗”。天津港的决策者认为, 因工作岗位不足需要有人下岗, 首先要让经营者下岗, 因为是经营者没有能力把企业这块“蛋糕”做大, 没有能力解决好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问题, 这个责任不应该落到员工身上。正是由于天津港坚持员工与企业共兴衰的理念, 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使天津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2年, 有一位记者问刚刚担任天津港港务局局长的于汝民:“你在任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于汝民回答:“让天津港的每位员工都住上新房子、开上私家车。”记者不解:“为什么别人都提到要实现多少收入和利润, 而你却提到员工的房子和车子”。于汝民再回答:“房子和车子背后是天津港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但是有些效益好的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 未必能把职工的事情办好。我们选择的能让员工住上新房子, 开上私家车, 就是兼顾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

到如今, 于汝民董事长的这个目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天津港并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 而是把员工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全体员工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作为企业的终极使命, 让员工分享港口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已经成为天津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不懈的追求。

追求卓越是天津港要做大、做强、做久的根本要求

追求卓越是天津港做大、做强、做久的根本要求, 是天津港人的工作标准, 也是我们实施市场领先战略的根本要求。天津港在生产实践中始终注重营造拒绝平庸、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树立典型、褒奖先进、提拔重用的方式, 不仅起到了彰扬卓越的作用, 更为天津港培育了众多卓越的人才。知识型产业工人孔祥瑞、农民劳务员工的先进典型苏现凯、科技人员的典型——博士生李伟是天津港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涌现出的众多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在天津港的许多基层公司, 还实行了“首席员工制”、评选“五星级班组”、评选“金牌员工”及“文明员工标兵”等制度, 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示范作用, 使天津港形成了浓厚的追求卓越的氛围。

在天津港, 凡是能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都能得到重奖, 凡是那些在工作中有思路、有能力、有业绩的员工都会得到大胆提拔, 而不论资排辈。有一个年轻的中层干部, 在建设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的工程中, 他每天“早上七点来, 下班七点走, 一周七天盯在工地上”, 人们称之为“三七”干部, 体现了一种负责任、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建成后, 他立即得到了提拔。这样的激励机制, 使追求卓越不再是对少数人的要求, 也不再是少数人的追求。这样的用人机制, 也有利于培育更多更高层次追求卓越的人才。

构建和谐港口,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实现和谐共融

从2004年起, 天津港提出建设和谐港口, 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集体, 让每一名港口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和谐温暖, 让利益相关者得到价值回报, 实现港区和谐共融。

天津港员工的身份具有多样化:既有原来的全民企业身份的员工, 又有城市劳务工, 还有1万多名来自山东、河北的劳务员工, 他们是天津港不可缺少的生产大军。2005年初, 集团公司专门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劳务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 对农民劳务工的党、工、团组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我们提出了对农民工的四个一样, 既“政治上一样平等、工作上一样要求、管理上一样严格、生活上一样关心”。此后, 我们又对他们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凡工作两年以上, 户口不在天津市的劳务人员, 都可以申请休探亲假。天津港还专门为他们兴建的“蓝领公寓”, 公寓设备齐全, 每名农民劳务员工每月只需交纳37元, 其余80%费用由天津港承担, 仅此一项每年港口将支出800多万元。

企业是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的利益共同体, 平衡好四者的利益关系, 才能实现和谐。如果只考虑其中某一方的利益, 是难以达到和谐的。因此, 天津港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在2004年天津港吞吐量实现2亿吨的目标时, 天津港没有搞大型庆典, 而是在员工中开展募捐, 并建立企业职工解困基金, 用来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2007年, 天津港实现3亿吨的新跨越, 还是没有搞大型庆典, 而是以募捐的形式回报社会, 用天津港人的爱心回报社会,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生态问题。天津港在2003年就向社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的庄严承诺。几年间, 共投资60多亿元来建设新的专业化煤码头、矿石码头以改变环境构成污染的传统煤、矿作业工艺。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海工程”、“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港口, 改善港区面貌, 并将2008年确定为环境年, 加大投入, 改善环境, 为滨海新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充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华鼎”文化体系, 使天津港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天津港开港之初, 勤劳智慧的老一代天津港人凭借“手钩、垫肩、破棉袄”这三件宝, 把这块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建设成运行高效、功能完善、文明环保并拥有规模最大、开放性最高的保税港区的现代化国际级深水港。2002年下半年, 天津港提出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构想, 从战略高度勾画了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的蓝图, 构建具有天津港特色的“中华鼎”企业文化体系。于汝民说:“‘鼎’稳健的三足、向上的双耳、宽阔的中腹, 形象地表现出天津港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和诚信、责任、稳健的企业性格。”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如鼎之三足, 是支撑天津港发展的文化根基

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 即把天津港建成一个兴旺和谐的大家庭、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 犹如鼎之三足, 成为支撑天津港发展的文化根基。

“家庭观”强调主人翁意识, 追求的是和谐, 培育的是自我管理型团队。天津港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 使员工深切认识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员工对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 树立了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信念, 以集体的力量推动着天津港这艘巨轮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 这是保持天津港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

“军队观”调令行禁止, 讲求的是有序, 培育的是团队的执行力。天津港拥有一支勤劳实干、爱港敬业的员工队伍。“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激励员工的斗志, 锻造了一支思想统一、士气高涨, 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展示了天津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学校观”强调知识为先导, 要把天津港建设成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大学校, 使每一位员工在这里面增长才干, 树立信心, 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这是天津港企业文化的最基本的理念和特点。

鼎文化之“三足”, 在天津港内形成一股合力:友好的工作环境, 管理过程倡导员工参与和开放式沟通, 像一个家庭;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才能, 在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变革, 像一个学校;关注内部整合, 强调令行禁止, 优化资讯传递, 像一个军队。天津港的“鼎”文化体系,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继2006年获得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之后, 天津港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了“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的称号。2008年, 天津港企业文化案例又被收入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库, 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示范作用。

核心价值观如鼎之双耳, 是引领天津港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

天津港的核心价值观“发展港口, 成就个人”, 犹如鼎之双耳, 引领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全国企业中, 倡导“发展”的并不少见, 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成就个人”的企业就不多见了。所谓“成就个人”, 就是在港口发展壮大的同时, 为员工、客户以及与港口息息相关的社会成员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发展港口”与“成就个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发展港口”是“成就个人”的前提, “成就个人”是“发展港口”的动力, 为天津港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发展港口”犹如“鼎”文化之一耳, 为天津港提供了战略方向, 着眼未来。于汝民董事长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只有站在未来的人才能赢得现在。

对于天津港来说, 着眼未来不仅意味着要超前谋划, 还意味着要主动“走”到客户面前, 赢得潜在市场。于汝民认为, 美国的医生可以在英国为印度的病人会诊, 天津港口也完全可以走出去, 做蓝海的开拓者, 赢得市场发展的先机。

2005年, 天津港建成了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把原来需要168个小时办理业务手续的时间缩短到5个小时, 大大提高了来港办理业务的效率。

2007年, 天津港又以“无水港”的形式, 把港口建到了北京、河南、河北等腹地, 并将覆盖全国11个省区, 延长了市场供应链和价值链, 形成网络式市场布局, 扩大了港口在全球物流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就个人”是“鼎”文化之又一耳, 为天津港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于汝民董事长一直坚持“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逐渐形成了人本管理的“泊森 (PERSON) 法则”, 即:建立科学、明确、共同的目标 (Purpose) 、赋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 (Empowrment) 、激励导向的制度设计 (Recognition) 、人性化的关怀 (Subsidy) 、打造最佳执行力 (Optima perform) 、最充分的沟通 (Nexus) 。

天津港具有独特的人本管理模式。天津港对高管实行的是聘任制, 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考核, 为先进者“披红带花”, 发放承包奖。此外, 每年年底要举办一个酒会, 高管都和总裁坐在一桌。但是, 生产任务完成好的可以坐在总裁身边, 完成不好的却坐的最远;完成好的要喝茅台, 完成不好的要喝二锅头。酒会后, 完成好的可以带家属国内优选航线游。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 也是根据中华民族的人文特点而形成的法则。

在“发展港口、成就个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 天津港广大员工视“建设世界一流大港”为己任,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天津港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港口。

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鼎”之中腹, 包容、博大, 象征天津港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鼎”之中腹, 容纳的是天津港实施战略规划、完善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民主性和包容性”四项基本要素。蕴涵着天津港企业文化十大理念, 即:“世界一流大港、员工快乐之家”的企业远景;“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期盼、集散中外文明”的企业使命;“团结开拓、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辟广阔天地、聚八方良才”的人才理念;“令行禁止、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管理理念;“市场为导向、功能占先机”的市场理念;“建设生态港口、共享碧海蓝天”的环保理念。

在“中华鼎”文化体系的支撑下, 天津港的行为文化不断得到规范, 形成了《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员工文明礼仪守则》、《员工奖惩条例》等相关读本和文件, 编印形成《天津港企业文化理念手册》和《天津港员工手册》下发到员工手中。在此基础上还出版了“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企业文化专著《奔跑者的追求》, 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 发挥了理念渗透的载体功能。

在理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形成的同时, 天津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 充分发挥塑形功能, 通过规范企业名称、标志等视觉特征, 借助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活动, 把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 统一完整的传达给客户和社会公众, 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天津港物质文化建设在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下, 按照“整体设计, 逐步推出”的原则, 编制出《视觉识别系统手册》, 于2004年转制时推出了部分应用要素, 树立了天津港新的品牌形象。

从“三宝”文化到“鼎”文化, 正是天津港不断创新, 补充新的文化元素的历程。于汝民董事长认为:“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 是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天津港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发展自身文化基因, 实现了与时俱进, 使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更使天津港各项事业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港口时代的到来, 作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的天津港, 正在全面与国际接轨, 大步走向世界舞台, 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 为我国建设世界海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港口生产节节攀升的今天, 天津港更加提倡以人本的管理方法获得高效的企业凝聚力和执行力。

天津港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发展自身文化基因, 实现了与时俱进, 使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更使天津港各项事业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积累介绍 篇5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②“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③“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①温庭筠 “绿杨陌上多别离”

②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③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④“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①《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②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③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④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⑤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④“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p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①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②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③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①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②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③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①《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②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③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①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②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③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④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①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②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①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②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③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④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①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②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①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③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⑤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⑥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②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①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①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①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①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③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④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①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②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③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④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⑦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①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②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1.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①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②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①《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②《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3.螟蛉mínɡ línɡ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4.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①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③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5.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6.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7.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8.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9.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0.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①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1.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犒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春秋时,楚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篡夺政权或图谋帝王权位。《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5.三尺

(1)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2)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或木板上,所以称“三尺法”。

《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①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②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①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②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0.击楫(jí)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①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②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③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1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1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1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1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1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2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2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2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2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2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2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2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2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3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①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6.斑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斑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斑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①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①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①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0.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①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1.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①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2.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①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4.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①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②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5.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①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6.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①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②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7’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①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8.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9.莼(chún)羹(gēng)鲈(lú)脍(kuài)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①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②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①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采薇

(1)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①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2)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①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碧血、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①《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②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4.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①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②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5.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①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②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6.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①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7.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①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8.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①《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9.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①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0.南冠

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①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文化积累 篇6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2015年以来(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各地越来越重视名篇佳句积累的考查。

⒈考题设置

古诗文默写通常被设置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试卷的第一大题)。不过也有例外,例如2016年武汉市、天津市、黄冈市、丹东市、河池市、南宁市和桂林市等地区的古诗文默写是进行独立设置的,2016年江西省、上海市、重庆市、荆门市、荆州市、桂林市、邵阳市、雅安市、南充市等地区将古诗文默写放在古诗文阅读部分。

⒉题目表述

中考试卷中对“古诗文默写”的表述,各地不尽相同。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⑴古诗文默写;

⑵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⑶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⑷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⑸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⑹在下列每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⑺将相关的诗文名句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

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命题人各自的考查取向。例如第⑶种表述,仅要求考生正确识记古诗文名句;第⑷种表述,则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识记古诗文名句;第⑸种表述,要求有所提高,需要考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写出符合语境的古诗文名句;第⑹种表述,不仅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还检测了考生对古诗文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第⑺种表述,将名句的识记与汉字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⒊试题分值

近年来,古诗文默写题多数地市的分值通常在6—8分,部分地区为10分。由于近两年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2016年古诗文默写题的分值有所提高,例如福州市、南京市、南平市、泉州市、温州市、烟台市、丹东市等分值为12分,上海市、长春市分值则高达15分。

⒋中考题型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其古诗文默写主要有以下六种题型:

⑴补全型默写。这类题型的考查形式为出上句写下句,或出下句写上句,或出两头写中间句。

⑵理解型默写。这类题型往往要求考生要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⑶迁移型默写。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多设置一种具体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联想、迁移,写出符合情境的诗句。

⑷归类型默写。这类题型要求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写出某一类别的诗句。

⑸判断型默写。这类题型为选择题,要求考生选出给出的诗文默写选项中与原文一致(或不一致)的一项或两项。

文化积累 篇7

一、营造诗词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环境中,在学生真实的感触中,促进学生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室环境进行别有新意的装扮,将古诗词的意境搬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例如,在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当成一张画布,通过在画布上画出一副相应的图画:优美、稚嫩的荷花刚刚开始发新芽,就已经招来了蜻蜓与它相伴,围绕其上。这样的环境设置,不仅使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让学生在新奇、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动手练习,在写书法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古诗词,并从中选取出好的书法作品进行悬挂,激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爱古诗词,从而自主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通过了解诗词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首诗词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心灵感触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前,亲自去搜寻、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学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行搜寻与李白相关的资料,了解李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心情创作了这首古诗,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李白在游历时,在桃花潭受到了汪伦热情的款待,两人甚是投缘,在李白临行时,汪伦带领许多村民一起踏步唱歌为李白送行,引起了李白的感触,从而创作了《赠汪伦》这首古诗,送给汪伦,以表感动与感谢。在诗词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汪伦的感激之情,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有所不及,以示感情的深厚。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古诗词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小学生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们进行诗词的背诵,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季节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中,学习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将《春夜喜雨》《春晓》《小池》等描绘春天景象的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春天的感受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再者,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言志诗、叙事诗、写景诗等进行分类,在学生们表达自己与朋友间的友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言情类的古诗,让学生感受自身友情的同时,感同身受的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展示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友情。此外,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理解来描绘出一幅幅画面,从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生处于想象力、记忆力绝佳的年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2).

[2]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文化积累 篇8

一、研究方法

1.1访谈法。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将调查对象的语言行为等进行分析, 获取相应的需求资料。访谈法能够获取一定的真实信息。但是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差异性体现, 并且在调查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够保证调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只能够反映当时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因此, 在应用访谈法的同时, 还需要配合使用其他方法, 这样才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需要对调查对象开展多元化的了解, 全面的分析调查对象的文化资本积累情况。

1.2观察法。调查双方在自然状况下开展的系统调查分析。观察法能够获取到调查对象最为感性的资料。在调查开展的过程中, 调查人员要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这样能够使双方更好的融入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观察,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真实性, 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增强双方的信任感, 易于调查的开展。

二、研究结果分析

2.1访谈结果分析。针对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实际状况, 能够确认教师在思想与行为上都发生了改变。对于新课改的要求也十分的明确, 这种思想意识与行为的转变能够更好地进行高中英语教学, 符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会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的完善。高中英语教师会在实践与思想上不断的深化影响, 逐渐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根据新课改的实际要求开展文化资本的积累。高中英语教师明确教学发展方向, 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自身的定位更加的正确。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才能够实现能力水平的提升。高中英语教师不断的充实自我, 寻找更多的能力提升的办法。

2.2观察结果分析。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全面的观察将会明确教师的实际状况。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 教师并没有直接的责怪学生, 而是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给予学生信心将会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地前进。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能够展现教师扎实的英语知识, 基础技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要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是最为基本的专业素质。

三、加强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积累的建议对策

3.1强化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高中英语教师队伍是提升整体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高中英语教师在文化资本与客观实际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师职称方面, 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其他级别在能力上较高。二级职称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师队伍中占据多数, 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因此, 学校要不断的开展对于二级职称英语教师的培养, 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 积极促进高中英语教师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3.2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学历素养。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使高中英语教师在学历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研究表明, 高中英语教师硕士学历较多, 整体知识水平明显较高。并且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使教师用于专业的发音能力、丰富的词汇量。能够更好的对高中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活动。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化, 对于高中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在提升, 普通学历已经不能够满足高中英语的发展需求。需要更多的高中英语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获取更高的学历。通过学历向学生展示自身的能力。

3.3重视英语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学历代表高中英语教师能力的一方面, 但是不能够简单的说明高中英语教师的能力。在特别是在职称级别的评定上学历需要与教师的科研能力相互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使教师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于发表专业性文化并不热衷。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较低。科研能力是立足与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指导性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在高中英语教师中大多数并没有发表过相应的理论文章, 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树立研究思维, 积极有效的调节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强化科研教学能力, 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3.4加大对英语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师注重课本知识, 忽视课外英语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一教学知识的灌输, 在教学大多数时间中主要进行语法词汇的讲解, 在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升上相对较差。不能够系统的进行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强化。因此, 实际教学结果并不理想。

四、结论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高中英语新课改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实力。高中英语教师在学生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 将获取的文化资源转换为教学能力。只有增加文化资本积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本文针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文化资本情况开展研究, 利用访谈法, 观察法对教师的文化资本进行了解。分析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加强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措施。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文化资本体现在教师知识和能力等方面, 因此高中英语教师, 要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积累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

参考文献

[1]孙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积累实证研究[J].山西大学, 2013.6.1.

[2]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4, 22-34.

资本积累理论与企业的资本积累 篇9

一、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 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资本积累过程, 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和社会经济内容。

尽管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但是, 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因此, 资本积累这个范畴, 正如资本范畴一样, 首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 是一个历史范畴。明确这一点, 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前提。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料 (如果在内含或外延方面不能增加对就业工人剥削的情况下还必须追加劳动力) 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用来追加的生产资料是否存在, 完全是由简单再生产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即其中所包含的剩余产品是否存在可追加的生产资料部分。可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 完全是由剩余产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剩余产品中必须包含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 这正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就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来说, 一个是原因, 一个是结果, 一个是指资本在货币形态上的积累, 一个是指资本在生产要素上的扩大, 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积聚。

竞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形式,竞争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壮大的关键,企业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壮大企业规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并不断壮大。

二、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资本积累理论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的资本积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内部同样适用。企业通过提高资本积累, 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好的设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提高资本积累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剩余价值一般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即资本和收入,资本用来再投资,而收入用来资本家的享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再投资以维持资本的增值,从而不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生产中持续获得剩余价值,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淘汰别人,使自己逐渐处于优势地位,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加大企业的投资规模,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好的设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提高资本积累有助于节约可变资本。

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节约可变资本。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规模的扩大一般产生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对新的追加资本来说, 由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作用, 对同一可变资本, 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从而使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的管理人员等可以更为节约地利用,这就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 提高资本积累可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企业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各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对职能资本发生影响。如不变资本中的固定部分是由机器等劳动资料构成的, 这些资本进行物质更新时, 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旧机器就会被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的新机器所代替。不变资本的流动部分, 是由原材料等构成的, 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以使它们更有效、更充分地被利用。

4. 资本积累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提高相辅相成。

资本的构成应从双重的意义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马克思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虽然会对平均利润产生影响,即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同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会引起资本积累的扩大,并使利润量增加。

当今世界,生产技术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是巨大的甚至惊人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人在同样时间里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是不断增加的,这样就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资本不变部分价值的相对量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正比,资本可变部分价值的相对量则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反比。因而,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企业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企业的资本积累率 (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量占剩余价值总额的比率) 已定的情况下, 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因此,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情况都影响资本积累量。影响企业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在这不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是指由于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以及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提高和实际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第二,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造成对立运动和双重结果, 即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加的同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结果, 一方面, 相同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分别体现为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相同的剩余价值则体现为更多的剩余产品, 这就可以使积累加快进行;另一方面,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新资本代替旧资本的同时, “无代价地合并了在它的旧形式背后所实现的社会进步”。此外,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资料的增加, 积累的增长, 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又保存旧价值的这种劳动的自然能力, 就会越来越多地被资本所利用和吸收。

第三,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劳动资料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其价值却是部分地被消费, 劳动资料的规模越大,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就越大, 资本从中得到的“无偿服务”就越多, 这种“无偿服务”会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反过来又会促进资本积累的增长。固定资本在长期使用中, 它的价值取决于磨损的程度, 并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所以它们是全部被使用, 部分地被消费。因此,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就会形成相应的差额。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越大, 则积累效率就越高, 从而积累量越大。

第四, 影响资本积累的第四个重要因素就是预付资本量。一般情况, 根据积累理论, 预付资本量越大, 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积累就越多的规律,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风险的情况下, 企业投资越多, 其回报也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预付资本量越大, 剩余价值就越大, 资本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 资本越大, 越能积累, 积累越多, 资本也就越大。

四、资本积累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虽然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研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来考察的话,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加以深刻的分析,也有助于现代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路。它可以作为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方向和建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具体可分为:

在当代社会,由于各种劳动法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企业工人的工作时间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工资刚性的作用,企业工人的工资一般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以降低劳动报酬来增加剩余价值,但是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单个工人的剩余价值,也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中的资本消耗和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量。

企业的预付资本量一般在企业建立时即已确定,虽然提高企业的预付资本量有助于企业资本积累量的提高,但对于已经建立的企业来说这一条件往往难以改变。但对一些准备扩大再生产的企业来说,在新建工厂时可以尽量提高企业的投资规模,加大企业的预付资本量,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

加速和鼓励企业制度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使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与发展不再是寄希望于一人,而是寄希望于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中的各种非生产消耗,加大资本积累的比例。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各种成本。

另外,企业并购对于企业资本积累的迅速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的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资本积累迅速提高。资本市场的存在是企业资本迅速集中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政府也可以在企业并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资本积累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 或者说,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形式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通常是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累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资本积累,企业竞争力,资本有机构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2].王珏《.资本论》介绍[M].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

[3].谷书堂, 柳欣.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4].杨圣明.劳动价值论.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2002.3.20

[5].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

文化积累 篇10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文化积累 篇1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在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了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古诗词的教学中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投入到优美的意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妙。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诗词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环境中,在学生真实的感触中,促进学生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室环境进行别有新意的装扮,将古诗词的意境搬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例如,在描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当成一张画布,通过在画布上画出一副相应的图画:优美、稚嫩的荷花刚刚开始发新芽,就已经招来了蜻蜓与它相伴,围绕其上。这样的环境设置,不仅使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让学生在新奇、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动手练习,在写书法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古诗词,并从中选取出好的书法作品进行悬挂,激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爱古诗词,从而自主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通过了解诗词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首诗词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心灵感触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前,亲自去搜寻、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学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行搜寻与李白相关的资料,了解李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心情创作了这首古诗,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李白在游历时,在桃花潭受到了汪伦热情的款待,两人甚是投缘,在李白临行时,汪伦带领许多村民一起踏步唱歌为李白送行,引起了李白的感触,从而创作了《赠汪伦》这首古诗,送给汪伦,以表感动与感谢。在诗词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汪伦的感激之情,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有所不及,以示感情的深厚。通过让学生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古诗词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小学生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们进行诗词的背诵,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季节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中,学习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将《春夜喜雨》《春晓》《小池》等描绘春天景象的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春天的感受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再者,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按照言志诗、叙事诗、写景诗等进行分类,在学生们表达自己与朋友间的友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言情类的古诗,让学生感受自身友情的同时,感同身受的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展示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友情。此外,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理解来描绘出一幅幅画面,从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生处于想象力、记忆力绝佳的年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2).

[2]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3]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文化积累 篇12

1. 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阅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佳句妙辞、精美篇章。教材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 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材料, 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 说话时才能“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

2. 语感的积累

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语感是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内化后, 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不断积淀语感, 语文素养才能逐渐形成。

3. 语言表达形式的积累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低年级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重点积累浅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基本句式。中年级和高年级时注重积累的内容范围更广了。

二、阅读方法的积累

1. 摘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在课外阅读, 还是课堂阅读中, 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意蕴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看电视、上网、与人交流时, 把学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 背诵法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是背诵, 但不是死记硬背, 是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 理解的要点。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 剪贴法

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然后贴到本子上;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 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三、激发阅读兴趣

1. 鼓励学生将积累语言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演讲、辩论会上, 学生在表达时运用的好词好句, 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活动课上, 比如成语接龙, 找近、反义词, 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方式表达等, 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 展现其语言能力。

2. 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

我在批改作文时,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用红笔标出并给予好的评价, 有时学生的作文常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 对这些词, 哪些要保留, 哪些要删除, 我都予以悉心指导。这样, 学生慢慢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

3.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定期交流读书笔记, 把同学之间的读书笔记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办个人手抄报, 在五一、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把积累的优美词句作为手抄报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学习园地上, 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等。

总之, 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习惯, 必定对阅读积累产生浓厚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积累也快乐!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荀子也曾说过:“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鉴于此, 本人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研究小学生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必要。

关键词:阅读积累,内容,方法,兴趣

参考文献

[1]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J].小学语文教师, 2002 (6) .

【文化积累】推荐阅读:

课堂积累10-15

平时积累10-19

积累应用05-24

课本积累06-12

表象积累07-29

积累方式08-09

积累整理08-10

积累创新09-11

积累实践09-14

情境积累09-15

上一篇:中远集团下一篇:中日企业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