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建议论文

2024-09-28

金融建议论文(精选12篇)

金融建议论文 篇1

一、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严格审核

银行要以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作为考虑是否提供贷款的决策基础, 而不能仅仅依赖房产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就个贷来说, 必须要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进行核实, 对于小型私人企业开出的收入证明只能作为参考, 检验要求借款人提供银行账务凭证、税单和基金股票持有情况等作为证明其收入的材料。另外, 在衡量客户还款能力是否充足时, 应将客户在他行的负债一并计入, 以借款人真实的日常可支配收入以及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作为是否贷款的重要依据。以提供房产、土地等为抵押所发放的对公贷款, 必须以是否能控制贷款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作为发放贷款首先考虑的因素, 而不能仅凭第二还款来源就忽视对企业现金流及还款来源的考量。如果银行放款时只考虑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物的价值, 那么银行无异于所谓的“当铺”, 不仅银行的专业性得不到体现, 而且一旦遇到资产价值的普遍缩水, 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开发项目的“开发贷——个贷动态封闭管理”模式

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相互关联的信贷业务, 没有开发贷款, 就不可能完成开发, 也不会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产生。如果开发商预售或销售商品房的价款 (包括银行提供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可以用来按比例归还项目开发贷款, 则金融机构开发贷款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因此, 建议银行建立“发放开发贷款必须和个贷相结合, 发放个贷必须与归还企贷相结合”的“开发贷——个贷动态封闭管理”模式, 在开发贷款发放时与客户签订封闭管理协议, 对项目建设资金与销售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包括要求在银行开立项目建设资金专户、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用款须由有关部门批准或出具工程结算证明、项目建成销售后要根据项目销售进度按比例回收开发贷款等等, 从而确保项目运营获得的现金流用于归还银行贷款。通过这些措施, 解决传统的按贷种、按部门管理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做到开发贷款按工程进度逐步发放, 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能及时替代开发贷款, 从而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及良性循环。

三、做好信贷结构的调整和风险防范

压力测试是指基于历史或潜在的市场震荡数据, 采用模拟方法或其他统计技术构造一个或一系列极端不利情景。如房价在三个月内下跌20%, 考察在此极端条件下, 这一市场价格大的变化对银行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的最坏情景, 确定资产组合风险水平是否在风险承受能力之内, 包括识别那些会产生致命损失的情景, 评估这些情景的影响并为风险管理提供额外的保证。进行房地产价格下降等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 并把结果融入银行综合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有利于银行在制定业务拓展政策及目标时, 作出更明智的风险战略决策, 从而达到减轻某些事件压力, 如房价迅速下跌等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影响。

金融建议论文 篇2

2009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的通知》后,丽江市永胜县被列为扩权强县试点县,金融部门按照扩权强县的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的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银行机构配套措施出台滞后。目前金融机构尚无针对“省直管县”的具体信贷政策,在省、市级银行机构没有明确试点信贷业务管理、审批权限、程序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之前,“省直管县”银行机构无据可循,很难实现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协调共进。

二是金融机构与政府的监管协调机制不配套,致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政府考核奖励机制出现矛盾。扩权强县政策出台后,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见中对银行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比例、资源利用效率等考核未作明确,现有的金融支持格局与深化试点的资金需求存在缺口,致使金融支持与政府考核奖励机制难以协调。

三是地方发展项目按金融政策的管理规定信贷政策无法落实。按扩权强县政策,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如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公共项目的支持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无法落实。四是县域无投融资担保公司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县域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未建立有政府性投融资担保公司,信贷支持缺乏抵(质)押及担保,金融部门难以发挥对地方发展项目应有的作用。

建议和措施

建立发展直接融资的协调机制。由于试点县企业主管部门和融资工具主管部门相对分散,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各类直接融资工具的特点,摸清县域企业情况,统筹掌握符合直接融资条件的所有企业的信息。为此,建议试点县设立“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政府、发改委、经委、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工作,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有关工作。

提升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应根据试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小企业客户服务部或者类似机构,明确相关责任和业务人员。县域分支机构当年新增存款,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范围内,剔除缴存资金外,大部分应当用于当地信贷投放,并重点考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的分支

机构(农村信用社以县级合作联社为单位)当年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投放的情况。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要在国家明确的业务范围内,积极探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对各级粮油储备、粮油收购与流转的企业,应当按照不同贷款性质,依据贷款条件,分别给予政策性、准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重点增加粮油加工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给予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和商业储备贷款等支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试点县的各金融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中小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拓宽县域融资渠道。三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开展项目推荐和服务工作。

加快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 科技贷款 创业风险投资

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7万亿元,总产值增速继续回升,产品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内资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稳步上升。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高技术产业占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这一比例降至近年的最低点12.3%。尽管如此,政府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脚步却并没有停留,而是更加重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贯彻中央应对危机、加快发展方式的部署,建立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与金融的对接。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出台了一个关于积极开展信贷的通知,1996年五大银行贷出了700亿元,支持了7万个项目,当时联想、海尔、华为、远大、同方都是最早期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贷款出来的企业。1997年以后,为突破高新区融资渠道的困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科技部与银行开展捆绑发售的融资方式,1998年到2003年成功地发行了高新区的集资债券,为高新区的建设拓宽了渠道。

二、我国金融科技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经费投入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及财政部的数据,我国R&D经费投入从1987年74亿元增加到2010年7062亿元,增加了近100倍。1987—1997年,平均年增幅超过10%,而1998—2010年平均年增幅更接近20%。

但是,从横向比较,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76%,而发达国家的R&D投入强度通常超过2%。以美国为例,从80年代起,美国政府加大了对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额超过1730亿美元,已经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1%,而高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1996年的35%,我国高科技产值占GDP不足18%。

(二)创业风险投资起步晚,发展快,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创业风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发展十分缓慢,到1998年“一号文件”出台,创业风险投资才掀起了一阵高潮,一批新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成立,以上市公司为主的民间资本也开始进入。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由近20家增加到720家,创业投资管理资金总量由30亿元增加到2406.6亿元。虽然发展快,但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创业资本来源看,政府出资仍占据主体,政府引导基金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结构仍以未上市公司为主体,占总资本的33.3%,政府出资与国有独资投资机构出资合计占比37.6%;截止到2010年底,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34.07亿元,引导基金支持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到170家,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924亿元。从创业资本投资企业阶段看,许多创业风险资本投资于企业发展的成长期或成熟期,而最缺乏资金的种子期和起步期投资却明显不足;从退出的机制上看,退出渠道亟待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创投资金退出方式以IPO方式最为流行,据统计,2010年,我国风险投资业上市退出(IPO)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全部退出项目的29.80%。以IPO机制退出,占用资金时间长,但回报率高,2010年IPO退出平均收益率高达221.87%。总之,我国创业风险投资虽然发展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金来源有限、缺乏有效退出机制、激励机制不合理、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三、我国科技金融的问题解决建议

(一)完善我国科技贷款机制

1、推进利率市场化

如图1:利率管制政策下的利率上限rc低于均衡利率r*,使得科技贷款的需求远远大于科技贷款的供给,人为造成科技贷款市场缺口G=Dt-St。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放开利率上限,实施利率自由化,通过提高利率减少劣质企业科技贷款需求,同时增加科技贷款供给,最终消除科技贷款市场缺口,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因此,在科技贷款市场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加入信用担保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将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有效途径。目前,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在许多地方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政府也可以相应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此外,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需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二)发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产业

创业风险投资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已被各国政府所认识。因此,需要将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作为我国高科技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主要是为创新型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和推广等阶段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有NVCA(创业风险投资协会),欧洲有EVCA(创业风险资本协会)专门服务于创业风险投资。美国虽提倡“管的少的政府管得好”,但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高科技的重视,特别是有政府背景的创业风险投资和政府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由此足见,在发展高科技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我国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国务院在颁布的《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便把创业风险投资在内的金融支持作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①赵玉林,李晓霞.国外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5)

②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③徐明亮. 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浙江金融,2007(2)

④Baxter, N. D. &Cragg, J.G. ,1970. 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 instruments [J].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Vol.52: 225—235.

⑤刘妍. 全球金融危机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

⑥马靖忠.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4)

⑦赵昌文, 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⑧李增福. 中小企业银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历史经验批判兼论我国科技银行的设立[J].经济经纬,2010(2)

⑨赖建平, 王自锋. 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及对策[J]. 开放导报,2009(4)

⑩奚飞. 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对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启示[J].商业经济,2010(1)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厅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计划重点引导项目“面向产业转型的低成本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B040400013)、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广东科技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0B070300052)部分研究成果〕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与建议 篇4

作为一种农村与农业货币资金运动的信用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 发展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模式。发展农村金融体系, 主要在于缩小次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并增加农民的创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从而为扩大产业市场做准备。2006年银监会实施调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 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是增强中西部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供给性和融资贷款力度。至2008年底, 已开业的105家机构中有77家设立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竞争不充分的乡镇和行政村, 有效改善了38个“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据统计, 已开业的105家机构共吸纳股金40.4亿元, 吸收存款42.81亿元, 贷款余额27.93亿元, 累计贷款39.7亿元, 96.8%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 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资金运动的信用关系, 并有效盘活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

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仍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 农村金融呈现网点覆盖率低, 金融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 通过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得出相关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信用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

(1) 我国当前城乡金融资产总量差距日趋明显, 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占农村GDP比重越来越小, 并且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企业融资效率相比于第二、三产业较为低下。

金融资产是指代表着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物权凭证, 可分为高流动性资产形式和其他资产形式, 高流动性资产主要是指各类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和人寿保险现金收入, 此外还包括现金资产;其他金融资产是指个人由于投资行为而形成的资产, 如各类股票和债券等, 类似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标准。当前我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差距突出。当前农村GDP占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得比例从2009年的84.276%减少至2013年的65.93%。

另一方面, 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企业融资效率相比于第二、三产业较为低下。

并且由于相关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结构非均衡分布和产业资本的地区分布不均, 覆盖范围各不相同, 产业融资环境和政府支持政策各异, 使得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在规模效益, 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倾斜、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以及西部地区独有的产业环境和资源水平, 在西部地区创业孵化器的作用效果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其规模效益优于东、中部地区, 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张权等通过把37家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按三次产业进行分类, 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中第一产业表现最低, 这是由于企业融资的纯技术效益低下,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资金利用水平与企业融资效率。

(2)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二元结构突出, 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失。当前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较为缓慢, 经济二元结构差距明显。

一方面, 产业经济的二元对比系数为:D=, 其中G为总产值,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第一产业 (农业部门) 产值, G2为第二、第三 (非农业部门产值) , L1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L2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 D为二元对比系数, G1+G2=G, L1+L2=L。二元对比系数指标与经济结构二元性的强度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并且在实际情况中总是以小于1的情况存在, 因此二元对比系数得变动在总体上出现“U”型。

(单位:亿元)

由上表2可知, 我国GDP和第一产业GDP从2009-2013年都是呈上升的趋势, 但第一产业即农业部门的GDP的增长速度明显比GDP的增长速度明显比GDP的速度要慢, 而且所占GDP总额的比重较小, 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 说明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失。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由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辅并致力于“三农”服务的金融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农村金融机构多以商业化、股份化脱离“三农”服务, 目前真正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较少, 且与农户无直接的信贷往来关系, 多数服务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 作为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存贷收支非均衡, 随着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关系的改革, 资金流出农村金融市场日趋频繁。

(3)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地域分布不均匀, 且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近些年来, 金融的重心一直上移, 县域和县域以下没有大中型的金融机构, 至少国家控股的大银行是不在基层的。这种情况不利于次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据了解, 截至2007年末, 全国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计197714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网点共有108173个, 全国尚有2868个镇 (乡) 未设任何网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偏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此外, 由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 大量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农村金融市场。

3 可行性建议与对策分析

(1) 相关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则引导农村经济有效、均衡发展, 促使农村经济高效、充分地发展, 此外还应建立与健全相关农村金融的风险补偿、风险退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 并适时鼓励和推进相关产业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建设。

(2)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通过建立农民共同基金以及发展等方式, 面向农业、农民筹资;发展与优化地方政府的融投资产业政策和金融服务环境;鼓励民营银行参与农村经济融资, 完善融资环境。

(3) 加强银行完善好自身法人治理结构, 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 要严格按照“三权分离, 相互制衡”的原则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 健全各项内控制度。

(4) 鼓励民营商业银行的运营制度创新和投资多元化。一方面, 通过以商品代购、代买、代收、代付为重点, 创新委托代理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 丰富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融投资途径和业务经营范畴;另一方面, 应根据低、中、高端不同层次、不同风险偏好的顾客设置合理优化的投资理财产品服务, 尤其是应设置专业的、为财富金字塔顶层服务的专业化私人银行服务的投资创新机制, 可借鉴诸如法兴银行的“兴趣+生活品质”的创新投资理念, 做好文化、艺术等与财富投资的优化衔接机制, 做好投资领域的针对性、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兴.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N].金融时报, 2007-11-06.

[2]温秉意.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中的障碍与对策分析[EB/OL].http://www.chinadmd.com/file/tvispez3xxrzc6v6eavzx6sv_2.html.

[3]张晨, 任文茜.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检验——基于修正的Panzar-Rosse模型设定[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 (04) .

[4]张权.中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 (04) .

重建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建议论文 篇5

彻底改革或重建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建议与方案很多,概括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案一:恢复国际金本位制。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以法国的吕埃夫和瑞士的海尔普林等为代表。而更多人则主张的是实行加以改进的金汇兑本位制,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伯恩斯坦(主张建立新储备单位来増加世界清偿能力)英国的哈罗德等(主张提高金价来増强世界清偿力)瑞士的拉兹等(主张建立多种通货储备体制)。恢复和扬弃国际金本位制的观念在供给学派及美国共和党内也有相当市场,在1984年8月于达拉斯召开的美国共和党大会上通过的里根总统竞选纲领中,便提出了用金本位制抑制通货膨胀的主张。总的来说,这种将黄金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体制的金本位,并非本世纪初流行的那种金本位简单复兴,而是所谓的“新金本位”(NewGoldStandard)。这种新的全球金本位并不依赖于实际存在的黄金储备,而是以中央银行发行保证本国货币按固定比率购回黄金的远期合约(financialfuturescontracts)的意愿为基础。这样一来,根据对未来的预期,金融市场力量便可被用来扩张或收缩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时,投机者的行为便具有了一种稳定效应,因为他们买卖债券的活动将会导致货币与黄金的相对价格走向其均衡固定比率。新金本位制度相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言有它的优势。因为黄金作为货币己有很长的历史,它容易被接受,而且各国中央银行仍能采取主动的货币政策。但要看到的是,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及重归金本位制,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且不说黄金储备分布的不合理,仅拥有世界黄金储备20%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首当其冲就缺乏货币稳定的基础,即便世界黄金产量,也跟不上国际经济増长对货币黄金的需求。此外,金本位制同各国国内的经济政策目标也有其矛盾的一面。比如,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条件下,要维持金本位制,就得用黄金去进行清偿。这不仅会出现黄金严重外流,引起国内货币量收缩,抑制着经济増长,而且也缺乏足够的国际支付手段用于这种清偿。如果希望保持经济増长,那就必须冻结黄金外流,但这不仅会加剧出现更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着金本位制的基础。

方案二: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制。从本质上讲,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类似,即所有国家的货币均与一核心货币挂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国之间的汇率且固定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的区别仅在于核心货币:前者为美元,后者为黄金;同时全球的货币政策也就主要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来决定。1947—1971年间的国际货币体系便是如此。尽管它问题很多,但在一段时期内它终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基础。在今天提出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张,其理论依据是:

1.从1944一1971年这段时间的国际货币制度来看,总的情况是稳定的,对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有益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就应恢复布雷顿森林体制。关于矛盾问题,那只应想办法解决,而不应否定这个体制本身。

2恢复了布雷顿森林体制,也就是恢复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这样,从理论上来讲,国际货币就有了稳定的基础。这对人们今天普遍过于重视黄金的保值作用来讲,是有客观意义的。

3现在,美国虽不是世界产金和储金最多的国家,但却仍是比较多的地方,这也是有利条件。当然,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来讲,那是远远不相适应的。不过,这正是要各国来共同想办法加以解决的。

4和二战刚结束时类似,美国在冷战后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近90个月的持续増长,乃至在可预见到的将来相当一个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均对该方案的提出起到推动作用。

这种方案尽管有其许多合理之处,但在具体的实行中困难也很多。首先,在70年代,美国的黄金尚且难以维持与美元的挂钩,在世纪之交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则更不用说了。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己成事实,美国的近十年来的持续増长,并不能改变欧盟、日本及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基准货币及国际储备的多元化亦难以逆转。

最后,让美国独家主导全球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世界基础货币发行,再次享有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和转嫁其国内通胀压力的权力和机会,也难以为包括南北方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方案三:创建单一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的国际管理通货本位制。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并让其发行统一货币的思想,最初源于哈耶克1937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货币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的着作。哈耶克指出,货币改革者的理性选择只有两种:建立国际货币政策的“世界中央银行”(AWorldCentralBank)和与通常理解的货币政策毫不相关的“完全自由的银行”(Full—fledgedFreeBanking)。哈耶克的第一种方案认为,与其由民族国家执行货币政策,不如由一个单一的世界中央银行负起责任。哈耶克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美国的另一个经济学家特里芬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主张创建起国际中央银行作用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任务是建立世界储备,控制国际货币发行,实行统一的国际通货管理。这种世界中央银行有协调各国央行业务的职能,在此基础上世界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应采取措施实行固定汇率制。

该方案较为理想,但其实施的困难在于,它与各主权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要想建立高度统一的世界银行机构,统一行使权力,必然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压力。实行固定汇率,固然有着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一面,但推行固定汇率的弊端亦早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领教过。此外,这种要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一种统一管理通货的设想在实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具体的困难。

方案四:建立区域性货币联盟。根据地理和经济的联系及特点,将世界分成若干货币区,货币区内各国实行固定汇率或准固定汇率制;各货币区之间的汇率则可据市场供求而自行变动。事实上,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瓦解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就曾走向分散化,各种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加勒比货币区、中美洲货币同盟、欧洲货币体系等相继出现。其中以70年代末开创的欧洲货币体系发展得最为完善,区域性单一货币一欧元的正式启动,以及区域性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均己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举世关注的事实。面对九十年代国际金融的动荡,建立类似欧洲货币联盟式的区域性货币联盟的构想,已成为东亚和拉美国家近来常加讨论的议题。

尽管这一建议的实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但其建立区域性货币联盟的动向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方案五: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之所以继续维持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是因为,其一,到现在为止,各种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张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无法很快就加以实现。这样就只好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本身来想办法。现实的出路,就是尽可能的加以改革,使之为各方面所接受。其二,美国的经济现在仍是最发达的,其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首位,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美元现在仍然是国际上的关键货币和主要的世界货币。其三,其他国家的货币,如日元、西德马克、瑞士法郎等,可以相配合同时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虽然其间矛盾在深化,但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己成定势,欧元的启动已经开始逐渐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传统独霸地位。因此,改革应是在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包含诸多不同的方面和层次。

其中的一种意见,就是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稳定国际市场。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家认为,金融市场生来就是不稳定的,而国际金融市场尤其如此。与此同时,鉴于市场本身往往要作出过度反应,并且垄断市场是所有竞争者的目标,故市场无法纠正其自身的错误。这样一来,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索罗斯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信贷保险公司”(InternationalCreditInsurancecorporation)。按照他的设想,该机构将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道,根据它们认为安全的标准对国际贷款予以担保。也有人进一步指出,与其建立新机构还不如改革旧体制方便。为此他们甚至建议,干脆就把世界银行改成国际信贷保险公司,让其从一个贷款者转化成为一个国际信贷的保险者,以使出现错置的国际信贷及时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纠正,从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立足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基础进行改革的另一种意见是,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下继续推行金融自由化。其具体涵义是,要求各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以及其它市场,减少政府管制,増加其透明度,并且力求凭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来完成上述目标。对此方案的支持,来自于1998年2月18日二十二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官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下三个关键问题达成的共识:第一,解决目前的并且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第二,各国政府在提供金融信息时要増加透明度;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继续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实现可能性最大的方案因为它一方面顾及了金融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其所包含的逻辑是,金融自由化无疑对世界贸易和分工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但它本身却不是无条件的;存在一个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乃保证全球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当代国际金融的实际。我们认为,立足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基础之上的根本性改革是必要而可行的。这种改革之所以要立足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础之上进行,是因为1976年1月通过的“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所确定的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些主要内容,如:汇率制度多样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以及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等,仍将得到保留或发展。在此基础上,改革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推进。

首先,根据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自七十年代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传统的固定汇率一统天下被打破,汇率制度安排的多样化,使单独的自由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某一货币或篮子货币等的浮动汇率,以及仍保持固定汇率等多种形式的汇率安排,成为各主权国家的自行选择。就九十年代以来的实践看,实行固定汇率或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减少,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増多。到1998年初,盯住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约为23个,较之90年代初减少了10个,实行有限灵活盯住汇率制,即盯住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并在一定幅度内浮动的国家和地区,数量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国家则由23个上升到44个,同期实行单独浮动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也由20个増加到53个。

上述实行固定汇率或钉住某一货币浮动的准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恰恰是受到九十年代频繁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或危机冲击的国家。这些国家汇率制度的这种安排,其出发点是稳定汇率促进贸易増长。但现实当中,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増大,资本帐户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亦在上升;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急剧増大和频繁流云九对汇率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使得盯住某个单一货币的固定汇率难以维系,浮动汇率制开始成为世界更多国家的选择。然而,浮动汇率制的实践表明,在资本帐户充分开放的条件下,汇率的变化很难真实和有效地反映经济基本变量的变化,而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市场心理预期及投机等因素的作用,并形成汇率的过度波动,进而无法有效地保证贸易和实际经济的有效运行。相比之下,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在货币当局确定的区间内波动,有助于消除短期因素的上述不利影响。只有当短期因素的作用导致汇率波动超出了确定区间时,才由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样,对实行盯住汇率制的发展中国家,宜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即选用与本国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且在国际金融外汇市场有重要地位的若干种货币,各占一定的比重或权数,组成本国货币所盯住的“篮子货币”进行浮动。这样做有利于抵消或降低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国际货币波动对本国货币的冲击。

其次,推动区域性国际货币合作,作为迈向世界单一货币和执行全球统一的货币管理体系的过渡。适宜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现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性一体化经济圈,责无旁贷地将成为21世纪范围最为广泛、经济实力及影响最为强大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代表,并以既相互联系合作,又鼎足对峙的态势,把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矛盾的错综复杂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体化性质的经济组织内部,随着商品、劳务、资本与技术的跨国流动自由度的加大,为稳定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降低区域外其它国际货币波动的冲击,建立一体化区域内货币的特定汇率机制显得很有必要。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欧洲货币汇率机制(ERM)的成功经验表明,这种特定汇率机制,是以区域内各国货币汇率实行可略有调整的准固定汇率,对外则实行区域货币“篮子”的联合浮动为主要特征。尽管这种区域性货币联盟的实施,对该区域内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作为一个方向,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不失为介于由传统国际货币体系走向未来的实现单一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管理体系的一种可行的过渡形式。当然,适于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差异,区域性货币合作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选择,如联系相对松散的货币区,或支付同盟等多种形式;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达到较高程度时,再走向货币联盟,即实现区域内的单一货币,并建立区域性中央银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第三,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组织,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基金组织在监督协调成员国货币、汇率政策及全球性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组织中以平等地位参力口重大事项讨论与决定的权力。参照战后建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及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确定的多边国际贸易体制,积极探索并寻求逐步建立相应的适应于经济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现行多元化国际储备的结构调整,要逐步加大特别提款权(SDR)的权数比重,使之能尽快地担负起主要国际储备的职能,并作为未来全球性货币合作中统一的世界货币的前身。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篇6

一、加强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实行决策责任制。金融部门决策人员要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负责,执行人员要认真实施各项决策,监督人员不仅要对执行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监督,而且也要对决策人员的决策进行监督。其次,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按照工作特征和要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第三,建立违规违章预警预报、处理制度。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监管制度、报送稽核制度,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预警预报。第四,建立违规违章的控制、转化、补偿制度。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控制其继续发展。对已经出现的违章问题,要采取措施立即纠正。纠正有困难的,用现有政策消化。对已经造成损失的,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妥善处理,以减少风险和损失。第五,建立新兴业务年度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进的原则对新兴业务加以规范,制度范围外的业务严禁开展,制度边缘的业务控制开展,对已经开展的业务要跟踪监督,防止失控。

二、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要设计好金融部门的信贷内控机制。金融部门信贷内控机制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控制和分级性控制统一、权责统一的原则。使贷款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既相互约束制衡,又相互照应合力协作。其次要完善决策、审批机制,提高贷款决策水平。要对所有贷款项目一律实行评估论证,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集体审批决策”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贷款决策机制,坚持执行谁决策、谁担风险、谁负责任的贷款决策失误惩处制度,以杜绝乱拍板、乱决策情况的发生。第三要健全贷款约束机制。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有效贯彻三岗分设的贷款制约机制。将贷款的调查、管理、检查、监测等环节职能适当分解,量化责任,以保证贷款投入的准确、安全和效益性。要建立起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约束。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负资金损失责任。第四要健全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定贷款的风险预警显示指标,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贷款质量的日常跟踪监控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目标管理。成立专门的贷款风险监测机构,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考评,并按照贷款的风险状况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第五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研与审查,准确把握住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对评估等级不同的借款人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六要发展信用保险,抵补风险损失。要求贷款各类资产都必须参加保险,从而相应减少贷款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点预警系统。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从预防风险入手,建立健全金融点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是罗列全面、细致的风险要素和风险控制点,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既要考虑静态风险,又要考虑动态风险;既要考虑操作风险,又要考虑体制和政策风险。二是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识别内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识别外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识别对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度、重要性、可能性;风险所造成的危害。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活动和措施,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列出所要采取的活动和措施,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要恰当实际,要保证管理指令的执行。

四、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方,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主要是对应的历史遗留问题)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重组新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家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呆、坏账资本金的提取,压缩财务开支,追究有关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签订超过处理不良资产基数后给予重奖的目标责任制,制定特殊奖励政策,鼓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为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资本金,调动企业活力。企业改革将给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难得的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参与企业改制过程,落实贷款债权,落实贷款担保责任,防止企业悬空、逃废债务。

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对金融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理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彻底改变政府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干预金融业信贷的发放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指导性计划等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业信贷的发放,为金融机构自主放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建议 篇7

(一) 国际金融资源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从国际看,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动荡程度逐步缓解,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意识有所强化, 但是实体经济复苏缓慢, 新的经济增长点尚不清晰。新兴市场国家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冲击, 实现了金融体系良好发展, 显著增强了自身的金融话语权, 促使更多的国际金融资源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伴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不断上升, 在承接国际高端金融要素转移、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和软实力等方面具有优势。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亟须金融业加快发展步伐。

从国内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提升了社会各界对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的重视程度, 各个层面发展金融的需求和动力空前加强。未来几年, 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将不断完善, 金融改革创新将在相关省市深入推进,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责和体制将会进一步强化。

(三) 金融业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新动力。

从省内看,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国际旅游岛建设给予海南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优惠。未来五年, 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能量将集中释放, 这将极大地推动海南金融业和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要依靠现代金融体系支撑, 同时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的金融业必然也会在服务业大发展战略中获益。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海南发展带来新机遇。

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经济新常态可概括为“经济增速适度;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较高”, 这对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南来说, 是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 海南可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弯道超车”, 不需要付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成本, 直接获得“改革红利”和“生态红利”。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有多项扶持政策, 如航权开发、金融服务等方面可以走在前列, 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二、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一) 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

提高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关键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内生增长动力, 金融业的成长壮大有赖于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只有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才能修复和完善金融体系。海南省20多年的历史表明, 经济决定金融, 经济兴, 金融兴;金融稳, 经济稳。实体经济是肌体, 金融是血液,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当前, 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

(二) 金融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海南省金融业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金融调控和监管不断加强, 金融改革和开放不断推进,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三) 金融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效果显著。

2011~2014年, 海南GDP分别增长了12.0%、9.1%、9.9%和8.5%, 贷款总量分别增长27.3%、21.8%、19.1%和16.4%, 金融相关率 (存款与贷款之和与GDP相比) 分别为1.8、1.8、1.9和1.8。由此可以看出, 贷款总量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 金融相关率保持在相对平稳水平, 金融业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11~2014年海南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25.5%、20.4%、17.5%和15.4%, 金融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 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自身实现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是金融业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对企业扶持力度,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一)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文件的外溢效应, 科学制定金融支持新“海丝”建设方案, 加强海南的顶层设计水平。在现有基础上, 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港口与互联互通合作, 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手段推动旅游服务相关产业链发展。

(二) 搞好投资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信用管理, 扩大信用信息覆盖范围, 实现企业资信评估、个人征信信用信息共享。通过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创造公平、安全、竞争、创新的金融发展环境。同时, 可采取政府出资引导, 主要资金向社会筹资和会员入股方式, 加快发展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三)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不断改善资产状况, 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争取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设立保障房信托投资基金和公共租赁住房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短期融资券。

(四) 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针对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需要,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建设。以国有经济为重点, 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 防范金融风险, 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五)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把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作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 逐步规范农业银行的支农行为, 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功能, 加强农信社的支农力度, 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此外, 加快发展农村微型金融, 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在各市县设立村镇银行;以农信社为主体,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 加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摘要: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时期, 海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同时也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亟须加强金融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 增强金融组织活力, 走出一条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关键词: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新形势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 2014.9.

[2]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 2014.8.

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比较及改进建议 篇8

一、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比较

(一) 相同点

(1) 风险性。与实物资产相比, 金融资产在市场中具有的未来不确定性使得金融资产的持有者遭受损失的风险要远大于实物资产持有的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 (2) 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要远大于实物资产的变现能力,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金融资产的随时变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不同点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类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资产, 包括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为赚取短期差价而随时抛售的股票、债券、基金以及不作为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该分类强调“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和“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主要是指企业购买的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因没有固定到期日, 不得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3) 贷款和应收款项, 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是指工商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账款、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等。贷款和应收款项泛指一类金融资产, 但不限于贷款和应收款项本身。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账款的定义和特征, 就可划分为该类资产。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以及没有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类资产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企业购入股票、债券时, 拟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这类股票和债券可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二是在取得金融资产时目的不明确, 没有将其划分为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 则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一) 相同点

(1) 全部金融资产在确认初始成本时, 都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 (2) 在确认金融资产初始成本时, 若支付的价款中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 从初始成本中扣除, 而不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二) 不同点

(1)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 不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2)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类, 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 直接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三、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比较

(一) 相同点

(1) 全部金融资产在企业持有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 应当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日计入当期损益。 (2) 企业在收回或处置金融资产时, 都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 不同点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两类是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且都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与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与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

四、金融资产重分类比较

(一) 相同点

(1) 明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能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也不能将上述三类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 明确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不得随意重分类。

(二) 不同点

(1) 当企业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 应当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并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即如果企业违背持有至到期的承诺, 就应该遭受惩罚,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全部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例外情况, 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 企业应将该剩余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并以公允价值计量。 (3) 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 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计量, 或持有期限已超过“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 使金融资产不再适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 企业可以将该金融资产改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 该成本或摊余成本为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

五、金融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

(一) 相同点

(1) 所有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 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某类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迹象时, 才能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 确认减值损失。 (2) 所有已提取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 只有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该类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 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

(二) 不同点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均需计提减值准备。 (2)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两类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转回时, 可直接通过损益转回, 增加企业的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转回时, 应区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债券类, 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增加企业利润;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股权类, 只能通过资本公积转回, 不能增加企业利润。

六、金融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核算内容相同处理方法各异

(1) 在初始计量方面, 支付交易费用的确认方法不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2) 在后续计量方面,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 但前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后者却计入所有者权益。 (3) 在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方面,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股权类的, 只能通过资本公积转回, 而其他类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上述这些会计处理, 在核算内容上相同, 但处理方法上不同, 极易在会计核算时造成混淆, 产生错误。

(二) 公允价值计量容易造成财务操纵

(1) 对于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 公允价值还能够可靠计量, 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等。但对于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资产, 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 这就给管理层在判断资产市场价格时有更多灵活的空间, 容易导致财务操纵, 造成财务信息失真。 (2)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金融资产的价格可能大幅波动, 造成价格过高或过低, 也容易造成企业利润虚假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三) 金融资产重分类的界限不明确

在金融资产重分类方面, 准则主要强调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和能力发生改变时, 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但持有意图和持有能力的改变本身就具有随意性, 较难把握。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的界限, 准则中未作明确界定, 实际操作性差, 容易被操纵。

七、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改进建议

(一) 相同核算内容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一致

1) 可以将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支付的交易费用都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2) 对于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 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 所有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时, 也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既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 也避免人为利用各种金融资产的不同分类来操纵财务信息。

(二) 谨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1) 对于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 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可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 应该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避免滥用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 (2)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特别是资本市场上, 证券价格受人为操纵现象严重, 价格波动巨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很容易造成财务信息失真。建议可引入市净率的概念, 即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公允价值与市净率孰低法来计价。如把某类股票的合理市净率设定为2.5倍, 资产负债表日, 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0元, 该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为3元, 按市净率计算的该股票合理价格为7.5元, 则该股票应该按7.5元计价。这样就可避免因市场失灵和人为的价格操纵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

(三) 严格限制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决定了金融资产的类别, 从而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在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时, 必须慎重, 金融资产类别一经确定, 就不得随意变动。同时, 会计准则应明确金融资产重分类的界限, 特别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的界限, 才能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 篇9

(一) 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

目前, 我国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核算思路不同, 影响了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科目及核算办法, 为全面实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清除障碍。在我国, 会计人员已经习惯制度加科目的规范模式, 如缺少统一的会计科目将严重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核算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

可靠性与相关性往往是一对矛盾, 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 由于其本身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形式的确认与选择, 在进行确认与选择中就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 但如果其缺少可靠性, 这也是很难被会计信息系统所接纳的。因此, 我们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要在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等方面做文章,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能够被证明是十分可靠的。

(三) 应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动态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可确定性是现行会计理论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针对此挑战, 有学者主张可以不改变现行会计理论结构, 而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风险的度量方法越来越成熟, 野村证券 (香港) 有限公司李国宁在《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度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见风险的度量并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根据风险程度进行计提准备金是可行的。在具体处理上, 可以设立“金融风险准备金”会计科目, 该科目属调整科目, 核算计提风险准备金的增减变动, 类似于其它会计科目的准备金。由于会计主体一般可能会持有不止一种的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程度不尽相当。此时可以通过计算工具的综合风险系数, 然后通过“保证金×系数=准备金”公式计算准备金。显然, 此处的关键是计算综合风险系数, 它是在各工具风险系数的基础上汇总而来。不难看出, 准备金的提取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可以对夸大会计利润产生牵制。

(四) 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方式的改进

按照市场计价原则会增加公司盈利的波动性, 使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在到期之前是不能够精确确定每种产品价值的。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衍生产品比较容易定价, 但是场外交易的产品定价方法非常复杂且成本非常大, 这会导致某些衍生产品使用者可能放弃使用。而企业也很可能因为担心与会计准则的要求不符带来的后果而不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描述方式, 应当采取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的多种方式, 比如列表、数字列示等等。总之一个原则, 就是既让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者经济可行又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多的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额占企业营业额较大比重, 则可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将负债分为“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也可以增加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表中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 以方便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还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 增加一张第二利润表 (也可以称为综合收益表) , 用于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情况, 将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与已实现的损益合并。

现行财务会计对资产和负债本着“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相应地要求对已实现的损益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合约作为一种虚拟资产, 其公允价值随汇率、利率变化而变化, 损益的产生并不需要发生生产经营活动, 只需做出购买、持有的决策即可, 使损益实现不再成为其盈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事项。另外, 合约从签约到最终到期履约, 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或一段时期, 在其持有期间内任何公允价值的变动都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交易来加以证实。如要客观、公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必须及时地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 这是现行财务会计难以做到的。现行会计模式通常不在表内确认经济合同。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它不应该作为表外项目。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风险是相当大的, 一旦市场发生了不利的变动, 就可能造成很大的“俘动盈亏”, 如果仅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 则很难说这种会计信息能满足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决策需要。

(五) 规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表外披露

为了能更好地揭示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 从而使报表使用者更好的了解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 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并结合成本收益原则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 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详尽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 包括金融工具交易可能导致的风险的披露, 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其他披露事项, 如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重要会计政策、风险管理和套期活动、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与确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信息等。在规范性披露上, 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考虑制定规范的表格及说明性文字。

二、做好配套基础工作

(一) 建立健全一个活跃的市场体制

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条件下, 由于交易活跃与不存在私人信息, 因而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 这种真实的价值即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 就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市场体制, 通过市场条件来使会计人员很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定义所需的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形式, 从而在会计外部环境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外部条件。我国整个市场体制还不适应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需要, 金融体制改革还远未到位, 现代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正处在建立过程中, 健全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市场内外监管还相当薄弱。目前, 我国股票市场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一个适合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及相关准则制度制定的外部环境, 使金融价格逐步市场化, 为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所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 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市场体制, 通过市场条件使会计人员很容易获得公允价值定义的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形式, 从而在会计外部环境上创造一个有利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推广实施的外部条件。

(二) 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税务政策

关于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路与对策新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 这就需要对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而这一做法与税务部门据实纳税的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 也会影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各项税收负担, 进而影响商业银行采用新准则的积极性。因此, 应该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已经实现的业务收入和实际发生的业务损失按有关规定纳税的税收政策。

(三) 建立健全会计风险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会计风险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利于降低衍生金融工具处理的固有会计风险。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法规是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保障。衍生金融市场是一个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 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法规监管, 就无法保证衍生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转。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 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衍生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衍生金融市场本身组织制度、市场规则的可调性, 也为市场监管提供了必要条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研究应该与法律界的研究同步。法律界的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前锋, 金融界进行创新, 出现了新的金融工具, 法律界研究相应的规范, 会计理论的研究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用的准则。

(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尽管初期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能会给会计人员较少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不同, 持有动机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会计人员对于持有动机不能只依照交易员或管理层的判断, 要查明业务的实质。当然会计人员还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一个新的会计分支, 国内对它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主要表现在相应的专业培训如会计师事务所, 缺乏这一方面的后续教育与培训, 能输送专业人员的机构也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 这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低下, 直接导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操作领域出现空白。因此, 应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为准则的实施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 2007 (8)

[2]张燕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

[3]翁壮伟.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经济师, 2007 (11)

[4]耿建新, 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周英.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相关思考[J].财会通讯, 2006 (12)

[6]王雷, 朱学义, 阔宏伟.谈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2006 (19)

世界金融危机的演化及对策建议 篇10

(一) 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化

随着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偏重应用的金融学的几位经济学家, 在一定的程度上, 在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 这也可视为对于本轮危机的深刻反思。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为金融危机又迅速的发展为经济危机, 了解它的演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危机的根源和性质。

1. 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并迅速向各种信贷活动领域蔓延, 很快发展为全面的信贷危机。这些信贷危机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与个人间的信贷危机, 还包括与企业间的信贷危机。

2. 从信贷危机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随后引起的信贷危机, 开始愈演愈烈, 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产为标志, 美国信贷危机开始已经发展成为银行危机, 接着, 银行危机又迅速发展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银行和客户违约率大幅上升, 银行营运失灵, 正常业务中断或停止, 直至若干重要银行破产和倒闭,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美国。

3.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美国这场危机先在由股票、证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经济中爆发和蔓延, 从次贷领域扩张到信贷领域、投资银行领域和商业银行领域, 直至整个金融领域, 然后, 危机从虚拟经济延伸到由商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实体经济, 美国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工业都是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 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 贫困人口越来越多, 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下降, 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对GDP的影响。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是金融业, 银行业由于不良贷款数目过大以及购买大量的次级债衍生品而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银行业的亏损直接导致了资金链条的中断, 市场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实体经济因此遭受了空前未有的重创, 并很快向全球蔓延, 使本来欣欣向荣的世界经济急转而下, 表1反映出全球和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2. 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也直接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道指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股票价格指数, 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道指在10月见顶后掉转直下, 时常出现暴跌, 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14198点一路下滑至6763.29点, 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 跌幅累计超过52% (见图1) 。中国的上证综指2006年初在中国股市迈入牛市通道, 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历史高点6124点后, 便一直下跌, 基本上没有比较大的反弹, 在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 上证指数下跌至最低的1664点, 跌幅已高达72.8% (见图2)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谷歌经济

数据来源:谷歌经济

3. 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和金融危机重创国际贸易,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明显重新抬头。在过去的30年内, 贸易不仅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 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都相继陷入了严峻的经济衰落, 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的放慢, 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减少, 国际生产网络也相应的受到影响, 贸易、融资形势日益严重。

二、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措施及效果

2007年以来, 美国联邦储备局 (简称美联储) 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并根据市场需要, 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下, 市场信心才得以恢复, 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并阻止了经济进一步的衰退。

1. 美联储应对危机的常规货币政策。

第一, 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国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9月到12月三次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 由5.25%降至4.25%, 此后从2008年1月到12月美联储又七次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 最低降至0.25%, 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累计达到5%, 这在美联储历史上是稀罕的 (见表2) 。第二, 进一步下调再贴现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日益严重,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迟滞, 为了恢复市场的流动性, 到2007年8月, 美联储不得不宣布把再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 直到2008年末, 再贴现率已降到0.5%的水平 (见表3) , 而且再贴现的期限由原来的30天延长到目前的90天。第三,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部分短期债券、开展回购操作等形式来增加金融体系的可用资金。同时, 美联储对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一些规则制度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如增补长期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扩充可供交易的有价证券的种类等。2008年, 美联储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 缓解一部分信贷紧缩状况,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

数据来源:Reuters Eco Win

数据来源:Reuters Eco Win.

2. 美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效果。

第一, 货币政策操作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采取的融资融券操作不但扩充了市场交易的可用资金, 还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安全抵押物, 扩大了市场上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数量, 这不仅促进了金融交易活动, 还对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成功的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2007年下半年, 美联储与另外相应的部门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救援, 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向问题机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使得大量金融机构避免了倒闭, 从2008至2010年, 美国倒闭的商业银行只有322家, 而且大多为中小型的。而且自2010年来, 美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也基本缓解了流动性紧张问题, 人们逐渐恢复了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金融危机的影响日趋减小。第三,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经济深度衰退得到遏制。

(二) 日本和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 日本银行采取传统的救市措施:第一, 下调利率。第二, 积极提供资金, 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 保障企业融资需求。其救助对象主体是企业和金融机构, 确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自危机爆发后, 日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大力遏制了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恶性循环。

欧洲中央银行也不仅推出了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 还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实施证劵市场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提供信贷资金或信用担保和开展货币互换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同时, 欧盟批准一系列新的经济激励计划。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外需大幅减弱和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第一, 及时对宏观调控目标作出调整。截止2008年初,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 并在2006年突破到11%, 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的风险, 在2007年底确定了下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随即年初确定了“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政策。随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在第四季度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

第二, 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在2008年11月5日中国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由于来自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 抵抗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 必须采取慎重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关于扩大国内需求更加有效的措施,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

第三, 出台关于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一些重要支柱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为了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 确保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 制订和组织实施了关于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的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

第四, 布局新的经济发展版图。从2008年开始, 先后出台的发展规划政策, 意味着这些重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区域振兴正逐步形成保增长的一种新手段。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布局了新的经济发展版图, 成为经济增长又一大引擎。

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中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7.9%, 增速比第一季度多1.8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后的首次上升, 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达到了7.1%。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 同比增长33.5%, 增速比上一年同期多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 扣除价格等因素, 实际增长16.6%。从2009年上半年市场运营情况来看, 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这些都充分证实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 国际市场的需求收缩, 世界经济增速同比变缓, 给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困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提前预防和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具体政策和措施。首先, 金融危机不仅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 学会化危为机。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际市场外需锐减, 我国不得已改变当前严重依赖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 把目标放眼国内市场, 去积极寻求和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还能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不仅是严峻的挑战, 其中还蕴含着种种机遇, 只要及时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 大胆改革, 我国经济一定能化危为机, 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第二, 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拉动内需。近年来,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 实施更加积极的消费策略, 拉动自身的内需, 才能抵制外部国际环境的干扰, 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第三, 进一步加大投资, 保持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 是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 尤其在困难时期。第四, 优化外贸出口, 调整出口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 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急速减少,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出口导向的战略模式, 建立内生型出口的战略模式, 优化出口结构。

2.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整体政策和措施。首先,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后要及时、果断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紧接着影响到英国、欧元区其他国家和日本,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美国最先采取措施, 随后其他国家也都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缓解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正是由于他们都非常及时的采取了反金融危机的措施, 才大大地减少了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损失。第二, 更加完善的健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机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一个国家的重要工具, 也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所以健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将会有利于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第三,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应对这次次贷危机中都纷纷提高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上限额度, 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恢复了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而且减少了信用风险、挤兑风险, 有效防止了银行的破产倒闭。第四, 强化金融监管制度和国际间协作。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暴露出严重的金融监管制度问题, 房屋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失职等问题都是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问题。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市场发生动荡, 任何其中的一个国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金融危机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只有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和国际间的互相合作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安全运行。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一旦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文章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 解释了它的演化及影响, 并阐述了世界各国应对这次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演化,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Dwight M.Jaffrey, John M.Quigley.Housing Policy, Subprime Mortgage Policy, and the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M].2007 (8)

[2]Stephen Lendman.Impending Economic Crisis:The Myth that Markets Get It Right and Operate Efficiently[J].Global Research, 2007 (8)

[3]吴易风.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发展[J].中华魂, 2009 (6)

[4]周雄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研究——基于GDP、股市与贸易“三维”数据[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5]尹继志.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特点与问题[J].浙江金融, 2011 (9)

[6]陈虹.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思考[J].日本学刊, 2009 (3)

[7]尹继志.欧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12)

[8]李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 2010 (1)

[9]周达兴.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化危为机——关于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J].广东经济, 2009 (3)

[10]朱晓凤.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借鉴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3

[11]李云驮.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1

促进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建议 篇11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否有效适应和满足了金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切实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信用卡业务、个人信贷、出国金融、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金融活动日趋活跃。庞大的居民财富和金融消费、投资需求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上述需要,金融机构自身也要通过创新实现经营模式、组织体系、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要以有效的风险控制为前提

银行是一部典型的“经营风险的机器”,在对冲、分散、驾驭风险中获取利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自身会遭受巨大损失,也会给金融消费者造成巨大冲击。目前,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亟待加强:一是要进一步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到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的全面管理,抵御风险的交叉感染;二是要进一步从一般定性的风险管理发展到综合运用风险计量技术的定量管理,精确资本计量;三是要进一步从分散的风险量化控制发展到以经济资本为纽带的总量风险管理,总体把握风险状况,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要以审慎的风险监管为保障

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满足各类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但同时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金融秩序,因此必须不断强化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

审慎风险监管的精髓在于尽可能在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之前采取行动,避免让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从银行实践来看,建议监管当局加强以下工作:一是为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是解决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前提;二是要增强监管的前瞻性、差异性;三是要对不同种类、评级、地区的银行业机构以及不同的金融产品实行差异化监管;四是强化防火墙和交易账户管理机制,弥补这方面的重大监管缺失;五是在监管体制、技术上要不断改进。

对于综合化经营过程中推出的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要建立健全联动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消费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间传播。我们提出有效促进提升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要培育风险防范能力

在纷繁复杂的金融交易中,金融机构必须以有效风险控制为前提:一是要强化金融创新的风险意识,必须坚持与业务经营范围、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必须坚持结构简单、交易透明、风险可控的产品选择的原则;二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隔离制度,区别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要建立完善防火墙制度;三是要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从客户角度看,参与金融消费必须以有效风险控制为前提,以企业客户为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金融风险意识;二是建立有效风控机制;三是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四是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参与者和需求的提出者,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过程时,要考虑适用度的问题,盈亏承受能力只有在严格的授权和审批管理下,适用度才能提升。

二、政府要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制体系建设

面对金融消费领域的大量问题,目前从法律层面无法得到回应和解决,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权益、保护方式、保护措施等进行明确的规范,使广大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现代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是立足于金融消费者的支持之上的,不论是对现行滞后的法律法规做出修改,还是借鉴国外经验专门制定类似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规范,都应在条文上向金融消费者倾斜,突出对金融服务关系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调整,细化对金融机构的诸如诚信、告知、保密、赔偿等义务。

三、机构设置上,应设立金融消费者专职保护机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不足,在美联储下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集中行使金融消费者保护职权。鉴于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格局,可由立法授权或国务院明确建立类似于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独立专职机构,统一行使金融消费监管权,对金融交易的规则设置、行为合规性审查、侵权性认定、消费者救济等方面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保护。

四、监管当局要发挥创新引导和监督作用

首先,深化审慎监管理念。要在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的前提下,加强风险监管,审慎监测和评估金融创新风险,强化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事前监管。

其次,推进差异化监管。就银行而言,应综合考虑各银行在监管和市场评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公司治理完善程度、风控内控水平、区域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于衍生产品要强化分类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覆盖监管。

最后,加强监管协调配合。目前体制下,对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社会影响较大的金融产品,应强化联合监管、审批制度;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需要,适时探索分业监管体制改革;对于一般性创新产品,也应当明确牵头监管部门的责任。

五、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的相关建设

金融机构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评定各机构金融服务等级,建议在完善一行三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业自律机制建设,合理规避同业恶性竞争、无视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此外,要强化金融行业协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职责,为解决金融消费者的纠纷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和调节机制。金融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专门处理消费者投诉会员的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规则,为消费者投诉会员机构提供一个平台,以避免和减少金融消费者诉诸司法途径致使矛盾激化现象或损害金融机构声誉风险。

我国农业金融政策发展的一些建议 篇12

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可以为农业和农民提供诸多方面的服务:

(1) 提供信贷服务, 以购买商品性投入品;

(2) 为农业发展提供专项贷款:

(3) 为商贸组织、供销社提供农副产品收购贷款 (预付资金) ;

(4) 为农村居民提供储蓄服务;

(5) 农村融资组织为农民提供资金互助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解决需求者燃眉之急, 实施到期的结算;增加农户可支配资源总量, 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源分配, 增进资源运用的灵活性。但是, 目前正规的金融组织的信贷服务不能满足农业发展之需要, 资金短缺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农家。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滞后农村实际需求。

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在农村有广泛需求。从对“三农”的支持政策看, 政策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相反政策性金融缺位严重。支持农业生产的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 农民对此感到无奈。

(二) 让农民承受高利率的政策设计有失公平。

农户小额贷款在政策设计时, 过多的考虑到调动信用社积极性, 较少考虑到农民能够承受的贷款成本。政策允许其高幅浮动利率, 浮动区间为[0.9-2.3]。在实际调查中, 我们发现某些地区农民贷款利率高达9.36, 这比城市、工业、居民贷款利率高出近1倍多。让弱势的农村农业、农民承担高于城市工业、居民贷款利率的政策设计有失公平。

(三) 让农村信用社充当政策性业务的主角不合理。

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商业性, 追逐利润是本性, 很难想象在承担政策业务上他们会下真工夫。二是让商业性的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性金融风险, 对农村信用社也不公正。

(四) 让中央政府最后被动买单的设计更缺少科学性。

前不久国家对信用社进行贷款核销。这种事后被动“买单”的设计远不如事前设计出农村金融政策性补贴政策, 通过优惠利率或贴息贷款直补给取得贷款的农民, 这也便于国家牢牢掌握引导农业产业升级的主导权。

二、中国农业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金融体制改革既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又作为我国金融体制配套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们引起的反响和涉及的范围, 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讲, 都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将沿着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者职能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方向进行。

(一) 调整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的改革。

农业银行的改革, 应使其向国有商业化银行转轨。目前, 农业银行仍代管农村信用社。这样做, 一方而使农行无经济效益, 积极性低;另一方面造成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越来越淡薄, 业务发展越来越具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特色, 与农业合作信用社坚持为社区农民服务的服务宗旨不符。综上两点, 农业银行应撤消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 同时, 中央银行应为信用社分体后的农业银行的发展, 从分支机构的设置与资金关系上创造相应条件。

“脱钩”以后的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之间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 而是商业竞争关系。另外,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与农行分开后, 农行也减轻了政策性贷款损失, 这将更有利于农行作为商业银行独立发展。

(二) 完善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底组建以来, 政策金融职能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独立运行的经营体制也初步形成, 但因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所以仍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来看,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体制主要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完善代理制。

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机制有两种选择:代理制与自营制。委托代理制是国际上常用的做法, 它有利于节省开支, 降低交易成本。自营制则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由政策性银行自身办理各项业务, 无疑这种运作方式的交易成本极大。从我国现有需要和可能出发, 农业发展银行宜实行业务代理制。现在农发行设在省级, 具体业务由农行代理。随农业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轨, 目前因代理而引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农发行难以从内部对农业银行代理行为实施有效约束, 农业银行则不堪代理业务重负。故目前主要试行着两种办法: (1) 运用各种手段对农行加强约束, 完善代理制; (2) 地、县两级改由人民银行代理。由于人民银行无利润动机, 此举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代理行为。此外, 还有第三种方法, 即在农业发展银行向即将组建的农业信用合作社参股, 并刘‘其行使监护权后, 由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代理农发行业务。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 农发行无力顾及中长期贷款业务, 主要是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因此, 可考虑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如: (1) 让农村邮政储蓄网点将所吸收的资金售给农业发展银行; (2) 将农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一部分资金存放入农业发展银行; (3) 让农业发展银行接纳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转存款;规定商业银行购买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银行债券; (4) 由农业发展银行面向社会发行中长期债券等。

(三)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完善合作金融—建立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

在市场经济中, 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因其运作方式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过于分散等特点, 已越来越显示出其效率低、信息不灵、竞争力不强、抗风险力差等缺点, 因而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合作银行就是这样一种金融组织。它既保留农村信用社互助合作的性质, 放大、提高合作范围与质量又能使农村信用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增强自身活力, 提高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农村合作银行将由乡 (镇) 信用合作银行和县 (市) 信用合作银行两级法人组成, 并由农业发展银行参股 (不控股) , 县 (市胎用合作银行实施监护。这样做符合节省成本, 防止合作金融“蜕变”和阻止农村资金外流的要求。农村合作银行处于社会核心结构的边沿,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是农村金融的新生长点。它将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生力军。

(五)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

(六) 规范民间信用市场管理。

民间信用市场利弊共存, 生命力又很顽强, 所以只能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加强管理, 引导它走上正确道路。为此, 应建立健全全国性及地方性规范民间信贷行为的专门法规, 通过立法使其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让民间信贷公开化, 逐步使民间信用市场由无形转为有形。一般可在县、乡两级综合农贸市场内设立民间信用市场场地, 以便借贷双方供需见面, 并同时办理合同、公证等手续。有关部门重点管好民间信用市场利率, 根据当地资金平均利润率及供求状况, 定期公布利率上限, 打击高利贷剥削活动。另外, 农民从民间信贷中获得的利息收入, 特别是大额利息收入, 与从国家银行、信用社存款或买国库券得到的利息收入一样应照章纳税, 以避免由民间信贷牟取暴利。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货币与资金的融通, 农村金融部门是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部门。制定政策时, 应站在全局的高度, 协调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经济资金需要与农村金融可能筹集的资金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解决农村投资规模与国家总规模控制的平衡问题;解决农村金融组织的合理发展问题。

摘要:在现代经贸社会中, 金融好比经济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配置有限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在我国, 农业金融和农村借贷由国家专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所组成。

关键词:我国农业,金融政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俐贞, 公务员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教程, 研究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大面积停电恢复下一篇:华润雪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