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精选12篇)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1
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体育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 设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 设计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运动负荷和组织形式, 并带领和指导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而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他们的心理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动力, 即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直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程度。情感具有情境性, 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某种情境, 形成某种心理气氛。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 表现学生的情绪情感, 可自然而然地创设出特定的课堂心理气氛, 产生整个课堂的情绪“共振”, 增加体育教学的情绪色彩, 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分类
1.积极型
这种心理气氛表现为, 学生具有强烈的体育参与需要和要求, 对体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乐于接受体育教师的指导与要求, 对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满意, 动作准确率高, 使得体育教学的目标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另外, 学生之间的交往多, 相互观摩、学习频繁, 体育教师对学生宽严有度, 教学时间利用率高, 课的密度、练习密度均能达到预计的水平。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 普通型
这种心理气氛主要表现为, 学生情绪平稳、无高潮,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持观望态度, 评价一般, 练习积极性不突出, 动作技能掌握一般, 不时有个别学生出现烦闷状况, 注意力不集中, 但也不扩散。体育教师无效性调动增加, 多数学生能够按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任务完成一般。师生之间的情感一般, 缺乏共鸣。
3. 消极型
这种心理气氛表现为, 学生比较拘谨紧张, 心不在焉, 反应迟钝。绝大部分学生精力分散, 对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反应冷漠、漫不关心, 不希望接受体育教师的指导, 对动作技术的练习无兴趣, 不愿意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较为紊乱,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但教学时间利用率较低, 练习密度达不到一般的要求。
4. 对抗型
这种心理气氛主要表现为,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基本失效, 学生过度兴奋, 而兴奋点却不在教学内容上, 表现出逆反心理, 故意捣乱飞随意插话, 各行其是的现象频频发生,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讲解示范持反感态度, 有时甚至出现师生外部对立情况, 使课堂教学陷入停顿的僵局。体育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倾注在维持课堂纪律, 理顺教学程序上, 教学目标无法达到。
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
1. 课前心理状态
体育课之前是一项不顺心的文化考试, 或是兴趣很浓的活动等, 都会使学生的心态停滞在该事项上, 注意力难以转移到体育课上来。课前心情不佳, 准备不充分, 不能进入教学正常状态, 注意和思维均不能与教学进程同步, 同样会损坏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 学生身体状态
人处于疲劳状态身体技能必然下降, 在体育课上学生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只有在精力充沛、生理状态较好时才能胜任。如果学生在一个时期集中活动较多, 休息不充分, 那么完好练习的质和量就难以达到要求, 课堂心理必然消极。
3. 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班级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合的班级体, 必然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 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到教和学, 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疏远或对立, 课堂心理气氛必然紧张、沉闷, 造成消极或对抗的心理。
4.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富有创意, 就能造成引人入胜的课堂心理气氛。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始终驾驭着教学的进程, 体现出很强的教学能力, 伴随的必然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策略
1. 教师正确的教学思想
要真正建立起积极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的关系, 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 考虑到一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 创造出生动活跃热烈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
2.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体育教师要在观察学生思想、情绪、行为变化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内容、进度、课的部分、场地器材的情况等, 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 变换场地器材的布置, 适时地展开提问、讨论、游戏和比赛等教学活动, 并通过语言、表情, 动作和口哨等手段调节课堂的气氛, 活跃学生的情绪。体育教师还要研究大纲, 研究教材怎么教学生才爱学,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学习别人的优点,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水平。
3. 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
体育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育活动, 表现他们的情绪情感。这样可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特定的课堂心理气氛, 产生整个课堂的情绪共振, 增加体育教学的情绪色彩, 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比如遇到课前的一些不利于上课的因素, 体育教师应当巧妙应用一些组织教法, 进行调节、淡化, 可以组织一个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游戏, 以便让原先不利于上课的因素消除, 将兴奋点迁移到体育课上来。
4. 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适应和遵守集体的规范要求与组织纪律, 把自己与集体联系起来, 顺从教学集体的需要。关心集体, 关心别人, 积极交往、互相沟通, 共同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文/牛红军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当前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展开。其中“选项走班”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体育情感,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结合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浅谈一下“选项走班”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分享和借鉴。
关键词:“选项走班”策略;体育意识;操作步骤
采用高中体育“选项走班”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运动成绩,也不能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体育,真正体验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教与学中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使他们生理与心理平衡发展,让体育生活化,使学生受益终生。
高中三年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把体操、田径、武术作为必修课程,为以后的选项学习打好基础。高二年级开始实施走班选项教学,内容的`安排可采用定向选择,即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和羽毛球,每个内容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每个内容为36课时分两个层次,一学年完成四个层次学习内容。高三年级因面临高考,学习紧张,可适当根据兴趣需求开设自主选择的选项走班教学。
“选项走班”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首先,按照教师申报的课程内容,合理分配教师。在学期开始,按项目加强教研并制订合理教学计划,每位体育教师都加强自己的专项或特长素养,为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和挖掘发展的潜力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打破班级界限,合理安排体育课时。专项选修需要在一个年级范围内统一进行,它打破了原有年级中的班级界限,由兴趣相近、专项相同的同学共同组成一个新的选项班,在固定的时间统一进行。
再次,学生自主选项,组建选项班。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出发确定所选专项后,教师根据报名情况将他们重新组织成一“选项班”,对于选项比较集中的项目内容,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师资力度,可分多个班进行上课,不可强行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
最后,选项班教学的实施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个别教学为辅。教师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安排训练计划,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是“选项走班”教学的核心。
“选项走班”的体育教学策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广大体育教师要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面向全体学生,使“选项走班”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06)。
[2]李国华。从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看体育课程的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3
一、厌学体育的心理诊断
厌学体育的学生大部分是体育差生,其中包括内在动力类差生、形态发育类差生、运动能力类差生和技术技能类差生,而造成这类学生厌学体育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自卑心理、恐惧心理、懒惰心理等。
1恐惧心理的诊断
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形态发育类差生和运动能力类差生之中。该类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表现为明显的瘦小型和肥胖型特征,限制了其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使他们在体育课学习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畏惧、退缩、沮丧等不良情绪。
由于这类学生运动经历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较低,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加之缺乏运动生理知识和卫生常识,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理解甚至误解,总认为肌肉酸痛是伤,身体疲劳是病,常把运动技术难度较大和具有一定危险的项目看得过重,尤其是看到运动中出现的小伤小病现象更是顾虑重重,从而造成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恐惧心理。因此,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对所谓难度大的练习,只是看不愿练:战战兢兢、躲躲闪闪;在教师的责令下不得不进行练习时,则神色慌张,只注意自己安全,不注意如何正确完成动作要领,常出现摔、碰、撞的现象,甚至发生伤害事故。这样更加剧他们的恐惧心理,不仅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情绪。
2自卑心理的诊断
这一类学生多来自农村,从小缺乏系统的体育课程训练,身体素质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普遍不及格,从标准分值比较看,速度素质尤为偏低。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较差,难以顺利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技术评定一般不及格。该类学生在较难度的技术学习中一般表现为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自感笨手笨脚,缺乏自信心,特别是受到同学们嘲笑时,极易伤害自尊心而产生自卑感。反映在学习中不愿参加练习,对体育课表现冷漠,甚至厌烦,不愿在大众面前练习,往往以不动不练来保持自己的自尊心,直接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以至出现恶性循环。
3懒惰心理的诊断
这一类多为城镇学生,身体发育较好,但不爱好运动,由于他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认识(多为内在动力类差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怕出汗,对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轻者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者表现出敌视、不合作,甚至过分活动等不良行为。因此,该类学生在体育课中始终被动执行教师的要求,能站则站,能懒则懒,特别是对一些强度较大的素质练习,总要“偷工减料”,叫苦叫累,甚至借故逃避练习,指望在考试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具有懒惰心理的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厌倦体育课学习的倾向,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且女生多于男生。
二、厌学心理的教学策略
1强化运动态度,树立认同心理
运动态度既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动力,又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对于存有懒惰心理而厌学体育的学生,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使他们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个人事业成败、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态度,使该类学生对体育课树立良好的认同心理和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克服惰性心理,投身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的磨练,适时适当采用“强制”手段,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学生用他们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等意志力量去克服学习的懒惰心理。
2降低难度及评分标准,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师、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可专门开设身体素质提高班或体育保健班,将因自卑心理、恐惧心理而厌学的体育差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要采取降低难度,降低评分标准等措施。对他们可以适当增加授课次数(早操、课外活动),降低评为标准,使其对体育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分班后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当他们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时,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在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尽可能快地让他们回到正常的教学班或其他选项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爱好,体育教师要区别对待,允许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选择教学内容,提高运动负荷
在对有厌学体育心理倾向学生的教学中,应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遵循“遗传效应”,规范“生活效应”,强化“健康效应”。依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分类特征,因材施教,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运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刺激频率、强度,提高他们机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对惰性心理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以田径为主,以球类为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是每次课的练习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克服该类学生对运动技术感知、想象能力上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想象训练”,以有助于强化动作技术,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消除紧张情绪和胆怯心理,增加自信心。对技术技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示范,多做分解动作,课中练习多以球类和田径中的跨栏、跳跃为主,辅以体操、游泳、武术等内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强有力的吸引力。
4加强爱心教育,健全人格品质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心是无价的。教师要以充分健全的人格态度,对厌学体育的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同情况,准确判断、全神贯注、热情耐心地做好诱导和保护工作,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安全感。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帮助教育,采取说理劝导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来消除逆反心理。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有一定进步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爱的教育中,获得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体验,以达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全人格的体育教育目标。
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树立认同楷模和强制行为治疗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较好效果。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感召吸引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增强自信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解,优美、准确、熟练的动作示范,可使学生对学习体育动作有直接的兴趣。教师要有亲和力,与同学和谐相处,具有运动保健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吸引学生获得威信,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
学生厌学体育的因素较多,其形式和转化也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和了解,并加强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研究,采取有的放矢、扬长避短的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使每节课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就能找到有效的预防和克服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向好的方面发展i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永东,韩风月,徐洁,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0(1):420
[2]许同海,21世纪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长安大学学报,2005(1):76-87
[3]李林,当代学校体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27-29
[4]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91-92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4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体育活动是人为地设置各种障碍、困难和负荷, 并通过克服它们来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一种特殊方法和手段, 通过体育教师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一定负荷的体育教学要求,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由于体育教材内容多, 各项技术难易程度不同, 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教师通常对学生身体方面的教育多, 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 因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敢练习等心理障碍, 特别是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来说, 更易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严重时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理障碍, 应引起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 只有明确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才能采取相应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 以便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1. 外部原因
(1) 教材性质:在体育教材中, 内容较多,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当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时, 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2) 教学方面:体育教学中, 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调, 对学生态度粗暴, 讲解枯燥, 动作示范不规范、不正确, 没有吸引力, 易使学生感到乏味, 而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2. 内部因素
(1) 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存在兴趣、志趣、身体素质差异, 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 一遇到练此项目时, 便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2) 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认为只要把语数学好, 体育成绩无所谓, 形式上表现出厌烦或无所谓的样子, 对体育学习冷漠, 这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3) 意志不够坚强
完成动作失败或受伤的条件反射, 即“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过于爱“面子”, 而怕在同学面前做“砸了”被同学讥笑;遇到难度较大或有危险的教材内容。没有用顽强意志去克服战胜困难, 而是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三、排除学生体育学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 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增强学习动力,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1. 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产生的, 而兴趣能支配动机。产生了羞涩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他们的兴趣低落。因此, 他们也就不可能开动脑筋, 主动参与, 积极锻炼。
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养成与他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 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游戏,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中学习、锻炼。让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 量力策略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就群体而言, 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 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 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颜渊在赞叹孔子时说:“夫子循循善诱, 博我以文, 德我以礼, 欲罢不能。”之所以“欲罢不能”, 是因为“跳一跳, 够得着”。量力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 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通常是经学生分为A、B、C三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 以使优等生“吃得饱”, 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让她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 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的恐惧或厌恶心理,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
3. 情感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他们的成人感增强了, 且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但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表现在学习方面既不能持之以恒, 又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 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 对在体育学习上已经形成逆反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教育, 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 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把体育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其闪光点是哪一个方面的, 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要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时刻都在注意他们, 并没有因为他们存在的不足而忽视它们, 放弃他们。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关爱, 以逐步消除其逆反心理, 逐步恢复参与体育学习的信心。
四、结束语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5
关博
摘要: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是指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知识、学习技能、规则、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与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生成智慧,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正文:
智慧是人类大脑思维的独特产物。它不是实体,也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经验、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之中。对于人的生存,智慧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对危难的应对、对实质的思考及对实验的技巧等方面。与体育教育有关,智慧表现在如何获取、处理及立用体育知识、技能,即统率体育知识、技能。恰恰是这些,体现了智慧具有世界上任何事物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伟大的体育教育宣言。这个宣言的核心理念就是召唤人们去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作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牵系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生成智慧
什么样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生成智慧?学生自已不能给这个问题明晰的答案,只有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才具备这一功能呢?答案是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围绕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依据学生“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知识、学习技能、规则、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有效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需要的超前意识。
信息与知识爆炸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可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来应对这种进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表明,目前仍有80%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或传授着课本上的体育知识、技能。或者说,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还仅滞留在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能这个单向量的层面上。几乎没有形成向体育课堂教学要方法、要策略、要智慧的理念。今天的时代,要求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一种在信息和体育知识、技能丛林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法获得最有价值体育知识、技能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能够用来“纠偏”、“拨误”,而且还能够用来提升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效率与价值。毫无疑问,这种智慧的获得,仅从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来讲,就不能只强调对体育知识、技能本身的传授,而要加强生成智慧的教育。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度理解带来了体育知识、技能的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很难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书本上的体育知识、技能,而是掌握获取体育知识、技能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让学生最终学会体育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今天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讲授书本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获得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策略、技巧、规则等.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去生成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思想等。这些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思想就是帮助学 生最终生成智慧的潜在信息。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学生获得与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获得与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只能是主体自我的认知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的源头是学生主体内学习愿望、动机与兴趣的激越;是学生个性的自由飞扬;是学生智慧的充分绽放。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耍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健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就好在它更多地强调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强就强在它更多地注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效就有效在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创新素质是个体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把外在获得的信息内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连的心理品质,是个体思维独特性的产物。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它是创新的动力源,解决“想不想创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创新精神不同于某种单纯的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一种个性倾向。某一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却不可能在短短的几节课就能获得,严格地说,它不是“教”出来的,是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育”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要保证并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这一点上,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如,自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向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为什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估计、精细的检验,以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训练与考验。创新能力由创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思维两大支柱构成。创造性想像是中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像。精加工策略中的人为联想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具有重要作用。人为联想策略指当学习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学习者可以展开联想,自由地赋予其意义,以便与学习者的记忆与提取。因此。在运用它的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会得到训练。如,要记住排球迎面垫球的“一插、二夹、三提”的动作要领,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联想:天空飞着一只银灰色的气球;眼看这只气球将要落到地上,我夹紧双臂插到气球之下,用劲一提,它又飞向了空中……
再如,为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可用谐音联想法教学生记忆数学圆周率(3.14***932384626……)的值: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酒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同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忆有关生辟的体育术语或动作要领。这种谐音联想法本身就是自由联想的结果,因而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像。
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五个特点:①创造性活动新颖、独特,且有意义;②思维和想像构成其两个重要因素;③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发性,即灵感;④在思维的意识水平上,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⑤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这五个特点 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因此说,培养创造性思维既要培养它的具体思维方式,又要培养它的思维品质。基于这个事实,在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常用学习策略与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之间内在关系的训练。识记策略包括自由回忆策略和自由联想策略。自由回忆策略使用的是先对学习材料提出归类标准,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回忆,回忆的顺序不限。这种策略一般在单元学习后巩固所学体育知识、技能时所用。如,在进行铅球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各种投掷项目,让他们在回忆其它投掷项目中,加深铅球与其它投掷项目明显区别的形象。为积极记忆铅球的动作要领起铺垫作用。自由联想策略使用程序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想.从而记住学习材料。这种策略一般用于新授体育知识、技能后的巩固或拓展,使用时体育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联想与新授体育知识、技能有直接相关的事物或生活经验。如,在教实心球投抛时,可让学生联想农忙中农民“抛秧”或造房时瓦工“抛砖”的情景。在教“集体舞”时,可让学生联想电视中看见的一些大型“舞蹈”表演场景。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创作时,可诱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所见的民间游艺等。使用识记策略其本质就是训练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而比较与分类能力又是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的具体特征。精加工策略指将新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与脑中已有体育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以增进对新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记忆。比较常用的有摘录与勾划、提要策略等。摘录与勾划策略是指在学习新授体育知识、技能时对学练中重要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或在所记录的信息中勾划出相关的重点。摘录一般用于语文课中读懂一段话,用它来概括段落大意,而我们体育课堂学习中的摘录是在学练过程中有目的地记录一些学练心得体会。勾划常用于语文课文段落学习中,特别是用在理解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意思时。而体育课堂的勾划是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进行总结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重点、难点。在开始运用勾画策略的阶段,一般由教师提出勾划的任务,如划出所学技术、技能的重点及关键。由于在摘录与勾划过程中学生要比消极学练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所以这一策略的运用能指引学生注意学练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深水平加工,进而对强化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有积极作用。提要策略是指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体育知识、技能的动作要领,表述提炼出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使用这一策略的程序是:关注学练过程找出练习要点,排除不重要的多余信息;弄清练习要点间的层次关系;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由此可见,这些策略的本质都在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而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也正是这些能力的具体标志。加强精加工策略训练也就是加强体育思维品质中深刻性的训练。
组织策略指学习者学习新信息时,将学习内容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结构模式的学习策略。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加工.使体育知识、技能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清晰的体育知识、技能网络,扩展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主题纲要法是指在学习新体育知识、技能时抓住该知识、技能的主要脉络,用有层次的标题和短句来概括体育知识、技能并揭示体育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技术时,先让学生给老师的完整示范动作划分结构段并概括各结构段的技术名称。接着分组让学生通过反复分解练习体会各段之间的技术要领并弄清各技术要领间的层次关系或作用。并让学生各自的列出一个学练技术结构纲要,见图l。蹲踞式跳远技术结构纲要
助跑(15~20米加速跑)————踏跳(正确踏板、有力踏板)————腾空(有高度、正确收举腿)————落地(正确伸腿、有效缓冲)图1技术结构纲要法示意图
符号纲要法是运用一些体育术语(或符号)代表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然后再用一些连线将这些概念(或知识点)连接起来,以表达一个概念体系(或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关于球类的分类关系形成一个网络体系,便于理解和记忆,见图2。由于组织策略的本质强调的是概括,而概括又是思维品质中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具体特征,这样在加强组织策略训练的同时也就等于加强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图2符号纲要法示意图
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控制。如,如果学生在学练中有自我检控的习惯,即每练一步都要回头问问自己,练这步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正确吗?于是他马上就会意识到在学练过程中的疏忽与漏洞.并对此予以纠正,并使后续练习得以顺利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在其中起了作用,它保证了体育学练的正确与有效。元认知策略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与内省思维,而自我调控与内省思维的本质就是反思与批判。这正是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特征。因此,在加强元认知训练的同时也是在加强思维品质的批判性训练。体育教师使用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学生某些创新素质的改变。随着学生创新素质的改变,他们会不断地产生新见解、习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这些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就是一种经验的升华,一种能力的再现,一种智慧的孕育。
三、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既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我们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体育教师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积极创造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养成。体育教师能不能创新,首先是想不想倒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和主动性等。创新意识不是单纯的创造技巧或方法,更多体现的是体育教师的个性倾向。它不是行政命令要求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滋养生成的。如,学校能为体育教师创造参与不同类别的学习策略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提供体育课堂策略教学优质课、示范课的场境。开展体育课堂策略教学学术论坛的活动,请体育教育心理学专家做学术报告等,都有利于形成体育教师开阔视野、探索新方法及获取新信息的意识。但仅靠这些外在因素还不够。体育教师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汲取这份滋养,并使其内化为一种精神需要,即我要创新。
“双赢”意愿的培养。“双赢”在这里,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师要赢在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上,另一方面又要赢在学习策略上,即体育教师会给学生“鱼”吃,也会给学生“渔”的技能。普遍来讲,体育教师要将两者娴熟地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我们在长寿中学三年教研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五名实验教师开始时都有“双赢”的愿望.可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都是顾此失彼,即顾了教体育知识、技能,忘了教策略;或顾了教策略,忘了教体育知识、技能。经过反复研究其中的问题后发现,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将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关键做法是要制定出各个层次上的教学计划表,如,全年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全学期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单元或每节课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并要在每章表上详细地标明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具体在哪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体育教师有一种献身体育教育科研的激情,更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如牺牲节假日、双休日或假期等)。就前者来说.各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并支持体育教师的科研实验.允许体育教师去探索、去发现,甚至不成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保持激情。就后者而论,体育教师要将时间投入到分析与研究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上。因为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加工体育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也是把握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与创造性思维品质正确结合的过程。更是挖掘个人聪明才智,生成创新能力的过程。(二)增长执行能力
如果说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
增长体育教师执行策略的能力,第一.要求体育教师真正搞懂所用学习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概念化。如,复述策略中的命名,是指见到体育图片就说出体育图片上的技术的名称。策略传授还要符合年级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如,识记策略适合初一年级,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适合初二和初三年级,但并不是不涉及别的策略。策略知识概念化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头脑中有理、有序、有则地储存策略.即懂得何时、何处、何地激活与提取何种策略。第二.体育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如,在使用重复策略时要注意:①重复时间的安排(时间安排上,教师要注意及时复习,越是意义性不强的难记的学习内容.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在“大塌方”遗忘之前加固。“堤坝”);②重复次数的安排(如果刚能练习还不太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不会太好,应该再记忆50%一100%的次数);③重复方法的选择(采用整记与分记相结合及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也
就是说,每一种策略必须具体到如此地步才可以进行操作,反之,仅知道某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不赋予丰富的内容,要想使各种策略都运用自如.且收到较好的效果是困难的。第三,体育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各种策略尽管都有其独立性。但为了完成具体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它们可以同舟共济。如,要巩固某方面的体育知识、技能,用识记策略中的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是可以的,但如果把精加工策略中的联想策略(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组织策略中的归纳策略(分类归纳、歌谣归纳、图标归纳)以及元认知对记忆的监控策略综合起来,其效果将好似锦上添花。这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将所有策略烂熟于心.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使之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第四,体育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在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条件化是指学生不仅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而且知道所学体育知识、技能在什么情况下有用,把体育知识、技能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之中,形成一个„如果……那么……”的认知结构。如,初学某体育项目,把握技术大意.那么就可以运用标识、摘录和勾划等策略;巩固技术技能.概括动作要领,总结该项目技能的特点。邵么就可以用提要策略。实验证明,条件性知识是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浅水平加工”向“深水平加工”的桥梁。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堂;心理气氛;类型;因素
教学心理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它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情境三个因素,三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小学生刚刚进入正规的教育机构,他们的心智、体力发展才刚刚起步,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一定的懒惰性和依赖性,需要教师督促,这个尺度要把握好,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松散。同时,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容易分心,听不见教师讲的话,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小学生由有意无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知之者转变为好之者,再由好之者转变为乐之者,真真正正地投入教学活动
中来。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1.积极型
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心理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热情爆棚,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认真观摩教师的动作、听取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对老师的示范和讲解也感到满意,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领悟性高,动作技能掌握能力强;同学之间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积极交流、相互讨论对动作的理解程度;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课程的进度,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讲课情绪饱满,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满意,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长,教学效果明显。
2.普通型
这是一种淡如开水的教学心理气氛,是一种不太理想也不太糟糕的教学心理气氛。学生们上课也能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分解,只是反应平平,不积极,可能会有极个别学生开小差。老师一旦提问,立马鸦雀无声,呈现一种静默的现象。教师会表现出有心无力的现象,师生之间交流少,但教学目的也能达到。
3.消极性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的教学心理气氛,可能根本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对这堂课或者任课教师不喜欢,上课心不在焉,注意力扩散,教师的授课内容根本就没进入脑子里,对教师的指导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学生之间甚至可能在谈论别的事情,教师劝说无效,课堂秩序紊乱,教师讲解完成后的自由练习散漫,课堂的有效时间严重缩水。
二、影响教学心理的因素
1.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关键因素。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就能认真聆听教师的教学内容、观摩教师的动作,遵守课堂秩序,认真练习,易于标准动作的定型;随后,学生的动机、兴趣也能影响教学的心理气氛,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最后,适当的压力会让学生有紧迫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学习。
2.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心理气氛影响着课堂气氛的形成,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的态度。教师应该带着饱满的情绪去上体育课,认真、耐心地指导学生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教师也要能认真看待学生的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之一。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这堂课才能成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交流,课堂效果才会显著。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法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教导学生。其次,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教师和学生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天马行空,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使师生关系健康、和谐。最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内容相结合,设置一种具体教学情境,从而诱导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不再变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教学气氛会是积极型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总之,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优化教学心理气氛,追求积极型的教学心理气氛;要相互探讨和交流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7
一、初中阶段女生体育兴趣对比及初中女生体育厌学的情况分析
体育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 但令人遗憾的是, 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 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加, 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通过调查我发现, 我校08、09级初一女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比例为1 6%, 初二为24%, 初三已经超过了3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初中女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通过调查、访谈了解, 初中女生对体育不感兴趣, 在体育学习上确实存在着厌学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
初中女生, 已逐步进入青春期, 特别是到了初三, 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 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不愿动, 对疲劳的耐受力差。研究表明, 在生理疲劳时, 女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 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的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课的各项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 从而导致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2. 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体育教学基本是在室外进行, 天气的冷热, 有风无风, 阳光是否强烈, 周围环境等, 都是影响因素。而不少女生对运动美缺乏应有的认识, 怕晒太阳, 怕因运动“反弹”长胖, 靠节食来控制体重, 或由于其他原因不吃早饭、中饭, 久而久之, 体质逐渐下降。而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相对较大, 从而使她们产生了畏难情绪, 怕苦、怕累、怕脏, 身体和心理承受力明显下降, 以至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 导致“厌学”情绪产生。
3. 个人运动能力的差异。
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往往过低地估计自己, 在课程中也常常会胆怯, 心情紧张不安, 缺乏自信, 从而影响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处于这一阶段的女生, 因为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在课中常会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错误动作,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认定自己运动能力差, 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4. 体育教学本身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的现象, 和学生对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相违。重复的教学内容使人觉得体育就是“跑跑跳跳”, 造成了一些该学的内容被这些“重复内容”挤压, 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失去“个性”, 造成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混乱与目标的雷同。最终造成学生的反感, 产生“厌学”情绪。
二、提高初中女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 在教学组织上, 强化小组化学习方式。
女生喜欢集体活动, 愿意与关系好的同学在一起,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女生的这一特点, 利用小集团自主的协同学习, 使学生经常地同时参与学习。如在篮球教学中, 总有喜欢学和不喜欢学的学生存在。利用小集团教学, 使得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在分组时应做到长期化、固定化、组织灵活机动, 同时要注重小组内涵建设, 提升凝聚力, 借助小组的力量来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 全面达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
2. 合理安排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女生多倾向于一些竞争性、对抗性不强的内容, 如健美操、武术、排球、羽毛球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还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节奏感、美感, 给人以艺术享受, 有实用价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安排上应从学生实际、兴趣和爱好出发, 通过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来改变学生“厌学”的心理。
改进教学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尝试体会动作的学习。例如, 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的作用, 重复播放一些球星的动作,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 运用到课堂实践中, 在学生练习时, 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 这样学生个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学习兴趣高, 教学效果肯定好。
同时还要进行深度教学, 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无效重复。对于某些教材, 教师要充分进行学习, 切实掌握这项运动, 比如排球, 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技术后, 能组织起简单的教学比赛, 如此,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长此以往, 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自然会提高的。
3. 改革考评方法, 注重目标达成。
评价无论对于老师、学生, 还是整个学校体育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起着导向、引领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就有什么样的体育课。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受到他人、社会的较高评价和赞许, 女生对此尤其敏感。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4. 加强体育心理指导, 提高抗干扰能力。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8
1 大学生体育心理特质与成长重要性
体育心理素质既包括人类先天遗传获得的体育素质,也包括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学习而获得的体育素质。先天遗传的体育素质是指人的身高、反应速度、生理结构、身体健康状况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虽然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是不同的,这也会限制其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但是先天的条件也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而有所改变。而后天的锻炼和学习可以提高身体状况,弥补先天不足,而且经过后天锻炼形成的体育素质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
在对体育心理素质的长期研究中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它将体育心理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需要,认知,协作和主体性。需要是指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等对于体育运动的理智的一种需求。认知是指主体通过对外在事物的了解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的能力。协助是指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的,是人的社会群居性的一种心理需要,通过在彼此间建立共同的目标来将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主体性是指个体逐渐强化的自我意识,并且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管理自己的情感、行为等复杂的过程,是个人成熟的标志。
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其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其体育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且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将这种外在的体育行为逐渐内化成为大学生心理的一部分,并且稳定地积累下来。这些稳定的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也不相同,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比赛等手段,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2 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促进的价值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不断内化的稳定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尽量安排得多样化,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坚强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适量的比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体会到竞技性比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让大学生知道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情,对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端正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在顺境,在成功时的喜悦,还要能够面对逆境,在失败后仍然可以正确地评价自我,有可以从头再来的信心。大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必然要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而失意可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是高校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而在竞技性的体育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大学生在参与竞技性体育比赛时也必须要懂得如何面对比赛的结果。在体育比赛中如果获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满足大学生需要自我肯定的心理。这时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学生分析对手的失误和自己的优势,避免学生过分骄傲而影响同学之间的真正友谊。如果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失败,教师就更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避免出现怀疑自己能力、自卑、自暴自弃的情况。而且教师在设置锻炼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避免设置的目标学生无法达到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也要避免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努力便可以达到目的,会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竞技达到锻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2.2 激发竞争意识,强化意志力
自人类诞生就一直存在着体育竞技这种娱乐方式,因为体育竞技可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发展到现代,体育竞技的口号也越来越清晰,“更快,更高,更强”也成为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高校体育课上开展竞技比赛,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所带来的刺激,激发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竞技大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心,这也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在人生中一直顺利的大学生明白失败的滋味。比赛过后的赛事分析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晰地判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可以尽快地调整心态,提高自己。
2.3 学习奋斗精神,锤炼自控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平时要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锻炼,这也是磨练大学生吃苦精神的好机会。通过进行体育训练,大学生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又可以磨练出坚强奋斗的精神。所以体育训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也没有机会吃苦,更不可能体会到艰苦奋斗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好体育比赛,来让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让他们体会下疲劳和疼痛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有一定益处的。而且大学生通过坚持训练,挑战了自己忍耐的限度,也会使其变得更加坚毅和果敢。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在走向社会后也需要这样的品质来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处理问题。而且在大学生坚持完成体育训练和比赛,本身也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这也为将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品质。
2.4 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感
在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中大多数是团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各种的球赛。在这些团体的竞技项目中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的表现。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是团队的组成部分,在团队中都有着自己的位置。通过参加团队的体育比赛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离开团队的配合,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无法在比赛中获胜。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位置,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且通过集体合作而取得的胜利,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快乐,有利于人格的完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意志力、自控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而且这些品质在步入社会后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帮助。总之,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且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促进个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10):84,86.
[2]冯强.体育新式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54.
[3]宋淑芳.田径类项目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运动,2011(11):105-106.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9
女同学进入高中阶段, 意味着青春期已经开始, 这个时期, 随着身体的代谢功能日渐完善, 其身体形态、心理变化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走访五所高中院校调查发现, 有7 5%的高中女生不喜欢体育课, 认为体育练习太辛苦、枯燥, 用途不大, 相比繁重的学习任务而言, 体育课可有可无, 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 和高中女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的特点关系密切, 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1.1 高中女生的生理特点
1.1.1 内分泌旺盛, 情绪波动大
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 开始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 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 同时骨骼、肌肉、内脏等器官的重量开始增加, 身高体重明显有了变化, 同时由于内分泌旺盛, 这时的抽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性腺活动加强, 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情绪波动大, 掌握动作时的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
1.1.2 肌肉耐力小, 易疲劳
到了高中阶段, 女生的骨骼发育基本趋于稳定, 骨密质加厚, 柔韧性下降, 躯干变长, 身体重心降低, 肌纤维变少而脂肪增多, 由于高中女生正好处于性成熟阶段, 身体各部分肌密度增厚, 肌肉力量相对承受耐力较小, 而且容易产生疲倦。
1.1.3 呼吸频率减弱
深度大:女生天生胸廓较小, 呼吸表浅,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肌纤维细, 心脏收缩率快, 但呼吸频率开始减慢, 同时由于肺泡数量增多, 呼吸深度开始增大, 但在运动时, 由于气息调节要领不当, 容易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状态。
1.2 高中女生心理特点
1.2.1 缺乏自信, 怕出丑
女同学与男同学相比, 四肢相对较短, 肩膀和胸腔较窄, 呼吸肌力量弱,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 如跳马、双杠、铅球等缺乏自信, 产生胆怯心理;另一方面, 由于高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男同学的评价很在意, 所以一旦碰到较难的体育项目, 在男生面前不愿意练习, 甚至以月经为由逃避体育课。
1.2.2 抗挫能力差, 怕吃苦
现阶段的高中女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多被家长宠爱, 依赖心理严重, 在体育课上遇到不达标的项目时, 容易产生沮丧心理, 不想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去克服, 而是采取畏缩逃避或者消极应付, 对体育课表现出不耐烦的厌倦情绪, 有的还过分依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甚至找家长来给老师求情,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照。
1.2.3 对体育课缺乏认识, 无所谓
许多高中女生认为高中阶段就是冲刺高考、学习文化课的时期, 体育课可有可无, 所以调查中有8 9%的女生竟对体育课达不达标,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体育课就是紧张学习之后的放松, 简单做些跑跑跳跳的动作就行, 没必要大张旗鼓, 练习一些正规项目, 所以对体育课不积极参加, 有的还以各种理由请假逃避,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1.2.4 对体育课没兴趣
有些女生天生体质比较弱, 对于体育课中的某些体能训练, 往往适应不了, 时间一长就累得筋疲力尽, 影响正常文化课的开展, 所以这些女同学对体育课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2 高中体育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2.1 教师的原因
长期以来, 由于高考成绩中, 不包括体育项目的考察, 所以一些高中院校不重视体育课的现象严重, 体育教师本人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出现了不主动钻研业务知识, 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 责任心不够, 对体育课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尤其是看到高中女生在体育项目中出现不达标的情况时, 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 不能积极地站在女同学的角度考虑调动其对体育的兴趣, 疏于情感交流, 有时采取比较粗暴的方式进行呵斥, 使得天生胆怯的女生对体育课出现了恐惧心理。
2.2 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在对五所高中院校的调查中, 有80%的同学认为体育教师只会一味地按部就班要求学生训练, 机械的传授一些体育知识, 学生们在体育课中体会不到提高技能和锻炼身体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个体的兴趣、特长, 教师不能“开小灶”, 而是实行“全盘端”、“一刀切”的授课方式, 忽视个体爱好的发展, 使得爱好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女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 调动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教学, 不但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 技术技能、身体协调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对女生胆小、协调能力差、运动能力不足等缺点, 体育课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所以倡导全面发展的体育观, 调动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显得尤为重要。
3.1 从思想入手, 强化体育意识
高中女生认识分辨能力已经有所提高, 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理性化, 教师应因势利导, 在体育课开展之前, 有效引导女生对体育课的理解, 强化体育课既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又是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女生明确这样一个思路, 那就是自己在毕业之后, 无论到什么工作岗位工作,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需要有优良的思想品质, 娴熟的工作能力, 更需要健康的体魄做保证, 让她们从根本上树立起健康与个人生活、工作及未来事业的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 从思想上, 为强化体育意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从心理入手, 培养女生意志力
在运动过程中, 为了完成既定目标, 必须克服重重困难, 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如训练仰卧起坐、长跑、跳高等运动项目, 以及碰到刮风、下雨、天寒地冻等天气变化,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点现象, 在这种条件下训练, 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 克服困难的决心, 那么是很难通过体育达标项目的, 当然, 培养坚强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因此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3.2.1 有意识增强女生的自信心
进入高中阶段, 女同学容易出现敏感、多疑、自尊心强, 而碰到困难却又时常表现出不自信的倾向,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加以鼓励, 对于基础差, 一时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 要采取耐心诱导, 关心帮助的教学方式, 以增强女生的荣誉感;尽量创造出让女生表现的机会, 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 借以增强自信。
3.2.2 有意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根据女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充分调动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精选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篮球、短跑等项目, 这些内容, 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 能短时间内看到效果, 增强女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另外, 对于那些身体灵活、性格开朗、耐性差的女同学, 训练中要适当休息, 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调动女生积极性的同时, 使她们克服疲劳情绪。
3.3 从社会入手, 培养女生全面综合素质
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获得知识、技能的娴熟程度、技巧掌握的是否到位, 而这些能力的高低是通过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对各项活动的综合测评得来的, 而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 到底喜欢什么项目, 擅长什么项目, 教师都应该通过教学实践逐一摸索, 并针对她们的对自身的认识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来客观测评一个学生的体育能力高低, 而高中阶段的各种爱好和能力正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形成的, 这对培养女生的全面素质, 对她们以后进入社会, 能否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根据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4.1 体育教学方法要适当创新
由于高中女生具备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体育授课方式上, 应该适当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 加入一些理论知识。
4.2 体育教学要气氛融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高中女生处在旺盛的青春期, 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渴望老师把自己当成大人, 并在尊重老师的基础上,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老师与女生之间的关系要融洽, 要懂得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培养女生对教学的积极性和信任感, 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 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并主动转变思想, 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人际交往的表现之一, 也是体育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验证方式, 这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 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3 体育教学要因势利导
在体育教学中, 有目的性的开展一些个性教育, 针对不同女生的性格特征、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方面要因势利导, 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又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 尽最大努力把握不同女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女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分析, 指出高中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种种原因, 就培养高中女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入手, 倡导体育教学方法应该采取适当的创新, 针对不同女生的性格、心理特征, 用因势利导的授课方式, 建立起彼此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尹承贵.如何开发体育与健康课课程资源[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刘晔, 赵鑫.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点几种心理效应[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10
一、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 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 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 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的自我意识,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减少自卑感, 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 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语言暗示根据实施者可分教师或他人进行的外部语言暗示, 和用自己内心言语或低声的口头言语进行的自我暗示。
外部语言暗示。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动作练习为主, 教师讲解要少而精, 做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首先, 暗示的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想象动作过程, 增加其记忆的保持量。这种表象体验能够起到大脑的“动员”作用, 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其次, 暗示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 不论进步大小, 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这既能表明对学生的密切关注, 也能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再次, 暗示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 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等语言暗示, 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动作, 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篮球传接球教学中, 在提问学生接球动作要领的同时, 将球传给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暗示下, 对动作进行思考, 启发思维, 增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
自我暗示。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自我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自我暗示语句应当采用肯定的词语或句子, 如在中长跑极点出现时, 让学生心中默念“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我的呼吸顺畅, 我完全能够跑完全程! ”
二、体态动作暗示
体态动作暗示是心理暗示最为常用的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手段对学生加以暗示, 发挥暗示的传递感染和激励引导等作用。
表情、姿态等暗示较之有声语言暗示更具有形象性, 往往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当学生练习时出现畏难情绪时, 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等对学生表示鼓励, 使学生受到感染, 激起勇气, 减轻心理负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满意的点头, 鼓掌等表情动作暗示, 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 增强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严肃的表情, 不满的摇头等暗示,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态动作暗示还可以用于引导和指示学生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 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 利用口哨哨音来调动队伍, 指挥学生完成动作练习等。这些体态动作所传达的信息, 学生一看就能领会, 并按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体态动作暗示在运用时如果与语言暗示合理相配, 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环境暗示
情景环境暗示是体育教师掌控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训练热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任务来创造和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 应该是将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和热情互助的气氛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当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感到枯燥无味, 教师应马上改变教学环境, 可采用比赛、竞技等的形式进行环境暗示, 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 采用比赛法, 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采用比赛、竞技等方法时要注意对差生的指导, 应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达到,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实物教具暗示
利用实物教具暗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 而合理的运用教具则能使其一目了然,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在立定跳远中, 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距离远近, 而忽视了起跳的高度, 可以在沙坑上支起一根橡皮筋, 用来提示学生起跳高度, 效果是非常好的。在讲解团身前滚翻动作时, 用球和砖块作滚动比较, 同时加以正确和错误的动作演示, 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 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 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 提高运动技能, 提升自信,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建优异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运用的暗示方法要准确, 能够控制暗示发出的程度, 恰到好处, 达到沟通心理、控制行为的目的。
摘要: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 并进而控制其行为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语言、动作、情景环境等方面入手, 探索心理暗示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暗示,语言,动作,情景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梁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 2009, (02) .
[3]李红卫.试论中学生体育课心理负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2) .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高效课堂;课堂导入;游戏;教学评价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呢?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谈谈我的几点感悟和认识。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作为一节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一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他们有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易涣散的性格特点,若是他们感觉体育课堂乏味死板、索然无味,很快就会开小差、走神,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体育教学中来,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我们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投掷课上,我就采用了问题式情景导入法(即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学生似懂非懂,但又可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推动学生理解与思维的发展的技法)。上课开始后,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平日里都跟自己的小伙伴玩过投掷纸飞机的游戏吧,那么怎么投才能投得又高又远呢?还有,你们在跟着爸爸妈妈看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时,有没有留意解放军叔叔投掷手榴弹的动作?那么,根据这两个问题,你都能联想到什么?来,向老师说说你们心中的想法。”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投掷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入了“如何将物体投掷得又高又远”的思考状态中,我们也能由此顺利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寓游戏于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采取的通常都是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教学手法,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体育教学效果自然也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性格活泼、爱玩爱动,所以,游戏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一直深受小学生的青睐和喜爱。因此,我们可将游戏以恰当时机、准确手法寓于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目的。
比如,在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慢跑或者是做活动准备操,长期使用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慢慢丧失参与兴致和兴趣,甚至开始偷懒,只出工不出力,这样反而达不到热身的活动效果。所以,在准备活动这一环节,我们就可将游戏融入进去,如做“请跟老师一起做”的游戏(即教师做出一个动作,学生进行模仿,对模仿效果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反口令”的游戏(教师发出口号,学生做出与教师发出口号相反的动作,如教师喊出“向左转”,学生则要做出“向右转”的动作),这样,既达到了活动学生全身肌肉关节的目的,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这节课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同时在每个主教材教学中专门设计一个游戏活动渗透到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利用趣味跳绳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运用趣味多变的花样跳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效提高身体素质。
三、实施多样有效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往小学体育课堂,教师体育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然而,这种具有很大甄别和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并不适应当今体育教育的教学需求,它应该向多功能、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进行发展,如此才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在体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可再把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当作单一的评价内容,而是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习惯、意志、品德等都列入评价内容范围,以此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其次,在评价方式上,要由原来专业的体能测试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转变,如特长展示、趣味练习、体育竞赛、集体项目等,这样既能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特长、协作能力等有全面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在评价主体上,要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最后,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即使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给出评价,如“真棒,做的动作非常标准”“不错,比上次进步了很多,看来你是真的努力了”等,每个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当他们从自己最尊敬的人——教师那里听到对自己的表扬和赞美之后,就会焕发出更高的热情参与体育学习,我们也能由此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希望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谨遵新课改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并采取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使体育获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飞.实现小学体育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2]吴玉涛.寓教于乐,打造小学体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1(08).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 篇12
1 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的作用
1.1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合作意识
大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的融合, 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改变了体育教学课堂单调乏味的氛围。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使得体育教学课堂充满了兴趣, 体育训练项目丰富多样, 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项目的兴趣, 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合作进行训练, 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训练项目中, 提高了自身的身心素质, 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2 完善人格, 挖掘学生潜能
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的相融合, 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新课程,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丰富了教学内容。心理训练是学生在体育训练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体育训练项目中, 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 设置不同的训练场所与环境, 设置适当的训练难度, 在训练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 这就是要考验学生在活动中面对困难的心态。学生在困难中首先不要慌张, 要保持冷静的心态, 认真思考, 大胆实践, 最终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困难面前, 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 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困难中发掘自己的潜能, 挑战自己的极限, 顺利地完成各项困难的体育训练活动。
1.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 学生的体育训练内容一成不变, 以至于很多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厌烦心理, 在内心拒绝体育训练活动, 这必将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不高。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后, 学生体育训练项目内容变得丰富有趣, 改变了体育教学的现状。心理训练重视学生的体育训练与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践体育训练活动中, 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激发自身的潜能, 挑战自己的极限, 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 激发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空间[1]。
2 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融合训练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效果不明显
由于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调,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融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部分教师对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要点掌握不够专业, 对心理训练的过程不熟悉,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的效果不显著,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教学难度系数增加, 学生的心理训练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 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过分重视心理训练
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训练仍是体育教学中的新课题, 学校心理训练的相关构建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不显著。基于此, 部分人对心理训练的认知不正确, 有些人认为只有在专业的环境中进行专业的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 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能一味地注重心理训练或是体育训练, 要将二者融合起来, 才能使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能顺利开展。
3 体育教学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的策略
3.1 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大学体育训练中, 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 有助于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体育训练, 这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情绪, 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教师在体育训练中适当地给学生予激励, 增强学生的信心, 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 坚持下来也许就可以通过训练, 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找到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 激发学生对训练项目的兴趣, 顺利完成体育训练项目。
3.2 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目的的训练内容
学生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教学, 需要教师将心理训练作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训练内容加到训练中来,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力训练、自信心训练、抗挫折训练等内容[3]。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与心理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积极性, 在体育训练中进行竞赛活动更会达到体育训练活动开展的效果[3]。在体育竞赛活动中,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意志,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团体竞赛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团结, 经过学生的努力合作共同取得竞赛的胜利。因此, 学生不能只关心自己在活动中的成绩, 要团结同学, 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帮助, 相互鼓励, 共同进步,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竞赛中, 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3 体育教学中结合心理训练原理设置心理游戏
在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融合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训练中要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和原则, 遵循心理规律, 进行心理训练[4]。当学生面对较为困难的训练时, 可能会产生抵触、畏惧的心理, 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开导, 将困难分解成多个小问题, 然后再依次解决每个小问题, 这样就可以将困难简单化, 进而解决体育训练中的困难, 同时还激励了学生的信心。适当地给学生加油打气, 教师在体育训练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让学生暗示自己“可以、我能行”, 有效地运用心理训练的原理。
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小游戏, 在学生体育训练中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小游戏, 缓解自己的情绪, 舒缓训练时的疲劳, 在游戏中学生还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4 结语
经过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 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学体育与心理融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训练, 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体育教学任务。总体来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 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帮助,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洪涛, 倪艳翔.浅析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 2013 (15) :152-154.
[2]吴春磊.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的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6) :78-79.
[3]蔡义.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的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7) :58-59.
【体育课堂心理策略教学】推荐阅读:
体育课堂教学策略11-1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论文08-29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10-18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策略11-09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06-04
体育课堂教学新07-25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10-29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11-15
体育课堂的教学反思06-04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