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系统建设

2024-08-24

理系统建设(共12篇)

理系统建设 篇1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二是水质日趋恶化, 不能满足水体正常使用要求。恢复我国水环境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根本所在。主要途径就是在各城市修建和完善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处理程度, 促进水的健康循环。

本文就排水系统的功能、规划原则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以引起社会对排水系统和水健康循环的关注。

1、水污染控制及排水系统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我国水污染控制经历了由单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到区域污染综合防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 主要采取的是点源治理策略, 经验证明该策略不足以防止水环境的污染。80年代后开始进入污染综合防治和总量控制阶段。

2、排水系统的功能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 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局部的生活环境, 危害了广大流域地区。实际上, 良好的水环境不是局部地域的, 它的范围是整个流域的乃至全球的。排水系统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 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现代化的排水系统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 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事实证明: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恢复水环境的必由之路。

3、排水系统的规划

当今, 城市总体规划与给水排水系统规划都应当将污水的再生和回用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 应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现状等做周密的调查, 调查现有的和预测潜在的再生水用户的地理位置及水量与水质的需求, 并将这种结果反映到给排水专业规划中。确定排水分区、污水净化厂的位置与个数, 在进行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时, 要近远期结合选择污水深度处理系统。

在进行排水管网的规划时, 要把雨水、污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逐步转变目前的雨、污水合流制为完全的分流制系统。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 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 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 减轻城市面源污染。

3.1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与数目

按照传统规划方法, 污水处理厂厂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城市布局、水体功能及流量等因素来选择, 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河系下游、城市郊区。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厂距离再生水用户较远, 需铺设的回用水管网费用相应增加, 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 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时, 还应对城市中的自然水面、小河、绿地和工业再生水用户进行调查分析, 并根据回用水的需求, 在城市中适当位置设置污水净化厂, 收集附近区域的城市污水, 加以处理之后就近回用。

根据长期经验, 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发挥规模效益, 降低建设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 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污水回用的因素, 如果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所需铺设的输水管道、提升泵站等费用, 考虑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因为污水回用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那么可以肯定, 在城市下游建立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在经济上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污水厂的数目过少, 势必远离再生水用户, 加大回用水输送管道的距离和投资, 增加回用水成本, 不利于污水回用。

3.2 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污水处理的方法较多,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工艺流程。因此应该根据污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对水处理单元进行多种组合,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经济可行的污水处理流程。这就要求在确定工艺流程的时候增加对该厂附近地区污水再生水需求情况的调查, 以便对处理工艺进行适当的完善, 即可满足污水回用水质的要求。例如:当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 选择工艺流程时就可以不考虑或不注重其除磷脱氮效果, 而侧重于其对水中病菌、重金属等的去除, 因此工艺流程的选择不应该采用诸如A2/O法等, 而可以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等方法。而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回用时, 就需注意去除表面活性剂等容易起泡的物质, 尽量减少引起循环水设备堵塞、腐蚀和结垢现象的物质。污水二级处理是污水再生的基础, 但是一般都还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度处理, 才能达到再生水用户的水质要求。

3.3 技术经济分析

在进行经济方案比较时, 在满足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前提下, 除要考虑费用与技术等因素外, 还应考虑该方案是否有利于实现污水资源化--既是在原有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增加促进污水资源化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两个重要的因数。虽然目前我国投入到污水厂建设的资金较为有限, 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实现污水资源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必须注意到这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排水系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污水处理是城市水环境改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是, 污水达标排放, 并不是排水系统的最终目标, 而是治理工作的开端。污水的资源化、污水的再生和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又有效地保护了水环境, 有利于实现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理系统建设 篇2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镇场镇建设工作作一简要发言,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概况

我镇位于XX市西南部,距主城区29公里,与重庆市xx区xx县伏龙乡及本市的xx镇、xx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4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28亩,下辖12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37300余人。场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将近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8%。

二、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绩

我镇场镇建设按照“统—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扩大聚集效应,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产业发展方面,我镇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工业经济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发展理念,抢抓两江新区、渝广合作、重企转移三种机遇,发挥邻近重庆的区位优势、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渝广连接线的交通优势三大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做好现有企业服务,现已培育规上企业10家,镇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场镇人气指数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更加活跃。1-5月,我镇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4个,到位资金xx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xx万元,工业销售产值xx万元,利润总额达xx万元。

基础设施方面,我镇近年来通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鼓励民间投资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场镇功能不断完善。实施河河道整治、河堤美化靓化工程和场镇亮化工程,修建河堤2公里,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10余盏,新增绿化面积约20xx平方米,绿化率达38%,有效改善XX人居环境,消除汛期场镇安全隐患;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个,有效缓解、xx4个镇垃圾处理难问题;新建成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和xx平方米乡镇文体广场1个,配备各类健身器材80余件,基本满足群众日常文化体育需求;新修建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镇域内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新修建污水处理站1个,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镇域内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新修建冲水式公厕1个,建成后将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完成城区房屋改造xx户,改造场镇下水道xx米,铺设人行踏板平米。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加快商品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商住小区雅居、同创伟业、沁园小区、和谐小区、宾馆小区、xx小区等6个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人居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环境整治方面。积极探索场镇清洁卫生管理新机制,通过居民一事一议方式,委托隆鑫物业公司负责场镇清洁卫生,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制定了场镇环卫收费标准,聘请专人负责管理环卫、清运垃圾等,真正做到了常抓不懈。在沿街的商户、住户中开展环境整治宣传活动,培养“城镇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意识,引导广大商户、住户树立主人翁意识,镇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到位,如美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资金、土地不足是制约场镇建设的瓶颈。乡镇财力弱、国家项目少、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场镇建设发展步伐。

三是场镇建设不易形成特色。新建楼房样式单一,突出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不够,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四是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还无法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工业商贸镇进行场镇建设,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

(一)争取政策命名,获取优惠政策。完成重点商贸服务镇申报工作,解决场镇无农贸市场的现状,规范市场;完成百强镇建设试点镇申报,完成5平方公里总规和3平方公里控规。充分利用2个政策命名带来的优惠政策,发展工业、商贸服务业。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思考 篇3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问题;措施

1.进行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且巨大的工程,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的核心模块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管理系统;四是电子病历系统。只有让这四大模块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达到完善医院管理和服务大众的目的。

对医院信息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你是否能想到我们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下面,本文就着重分析一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医院自身的角度出发,医院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病人,办理很多业务,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数据,如果仅仅靠人工来整理这些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下,根本是施行不通的,这时就必须运用网络的力量,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了,它可以帮助医院快速的整理数据,整合資料,使医院的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

其次,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病人来到医院是来看病的,对于那些有过往病史的人,医院必须要做好整理,记录在案,在病人有要求时,可以为病人提出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还可以使病人得到满意,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最后,医院中有着较多的设备,产生的数据资料也是巨大的,那如何将这些数据资料整理汇合在一起呢?这时就要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了,因为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将资料记录在案,可以随时的进行存储,检索,这样才能以备不时之需[1]。

总之,医院信息系统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性,也有着本身独特的意义。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优化工作中的程序。对于病人来讲也可以缩短周转时间,同时也可以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提高办事效率。

2.医院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医院信息系统没有较为规范的标准与制度

尽管医学发展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医院信息系统没有统一标准的医学术语,缺乏激励与约束,而且法律对这方面也是相当模糊,没有任何的法律予以保障。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进步,但是依旧缺乏一套成熟全面的体系,从而使得各个系统之间都难以融合集成,给医院造成了诸多麻烦[2]。

2.2“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及信息利用效率低下

虽然许多大医院已经开始重视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也购买了大量昂贵的设备,聘用了许多专业人才来建设医院信息系统,但是因为各个系统之间的融合性较差,不能及时的得到资源共享,沟通相当的不便,这便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小岛上,小岛之间没有桥梁可以接通,使得彼此之间的信息匮乏,效率低下。

此外,有的医院虽然也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但是却只是停留在简单初级的层面上,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医院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样就背离了建设医院信息系统的初衷。

2.3有关医院信息系统的专业维护人才匮乏

现在,国家缺少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例如那些不仅懂得计算机还有深厚的医学经验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有的话,又因为体制的不健全,得不到晋升机会,而使人才流失。现在对信息维护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因为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即使解决,耽误了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效率。

2.4管理者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意识薄弱

许多医院的管理者对于购置高额的设备及其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重视,但对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却不管不问,甚至有的管理者认为,医院信息系统就是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然后聘用一些专业人才就万事大吉了。管理者们的这种意识也在影响着医务工作者的认识,极大的降低了医务工作者对于建设医院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中的普及推广[3]。

3.对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建议

3.1做好医院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一系列的信息标准软件

要建立医院信息系统,需要建立系统化的信息体系,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和信息接口的适配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选取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成熟化的医院信息系统;第二,开发适用程度较高的信息系统软件,在系统的成熟度、稳定性和功能全面性上加大研发力度;第三,在信息系统的接口使用上,坚持标准化,如采用HIS、HL7等通用标准,此外,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代码也要符合国家统一的标准,加强信息的交互性。

3.2提高数据的利用

医院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以后,运行过程中所采集保留的数据,如果没有办法共享和使用,那就是资源的浪费。医院在进行信息软件规划时要注重数据的统一性和信息的共享性,着力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缓解医院人员的工作强度,对数据采取一次性采集,借助信息系统改进医院工作,疏通医院运行机制,实现对医疗数据的动态掌握。完善信息系统的丰富性,提高医院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

3.3逐步培养复合型人才

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方案实施的不完善,所以要加快人才的培养。管理者们平常要注重对医务工作者的计算机教育培训,使他们可以对计算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认识能力,以及很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操作能力,也逐步培养他们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意识。

3.4管理人员要强化意识,做到管理认识双重到位

医院管理者要把握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实现医院建设发展的立足点,将信息建设纳入医院议程,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用于系统建设中[4]。首先,要做好信息系统的筹化工作,确定各归口的管理小组;其次,要阅读筛选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及时发现信息系统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最后,要运用管理的相关原理,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更新,做到信息系统的适时优化。

4.结语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是21世纪医院水平不断提升的主要标志,尽管现代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有着诸多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终将被一一得到解决。只有我们针对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得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走向完善,使得医院中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同时也能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们带来福音。 [科]

【参考文献】

[1]吴宣树,陈巨涛.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121-122.

[2]毕占岁,李洁.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沟通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3,(9):102-103.

[3]马珂.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15):119.

“1831”系统建设探讨 篇4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环境、资源瓶颈制约也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保护是最接地气、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之一,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实现水清、天蓝、地净。

环境保护现代化, 就是信息一体化,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简称“1831”) 是环境信息化的方向, 通过环境信息化实现 “智慧环保一平台, 环境要素都上来;全省上下共同用, 时刻把脉看生态”。“1831”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硕果, 信息唯一、数据集中、透明共享, 时刻感知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程度, 让生态文明尽可能地量化和可视化, 实现“平台大统一、系统大集成、 网络大整合、数据大集中、硬件大集群、软件大管理、安全大提升、服务大保障”。

1 “1831”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 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 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 短板突出。

当前,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从大类粗放型不断向特征因子细化型转变, 各种环境特征因子越来越多, 特征因子自动监控和采集设备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 各业务部门为使用和管理这些数据分别建立了多个“孤岛型”的业务系统, 由于各系统之间的数据缺乏联系, 而单个系统的数据太过单薄, 不能有效支撑领导决策。为避免上述情况给环境管理带来的弊端, 环境信息一体化是必然, 而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是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任务。

环境信息化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环境信息化, 才能有效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是全省发展的方向, 为了能让社会公众感知到这一未来发展趋势, 立足十八大对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要求, 结合当前全省环保工作实际, 除了各级环保部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外, 必须建立全省性的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 包括数据资源中心、传输交换平台、公共管理平台、环境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和公共环境监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等综合性服务平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 (苏发 〔2010〕24号) 中明确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 加快建设环境要素更加齐全、技术设备更加先进、信息集成度更高的全省环境监控平台, 整合现有力量, 加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建设,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控能力”。

“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契合了十八大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重要精神, 是群众路线的产物, 更是服务民生的保障。以“生态江苏、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为原则, 紧密围绕生态省建设与全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落实“信息强环保”战略, 以建设现代环保监管体系为重点, 以先进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建设全省共享的环境监控平台。

2 “1831”系统建设内容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简称“1831”。“1”就是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8”就是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 (包括污水处理厂) 、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3”就是组建省、市、县3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1”就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具体如图1所示。

2.1建设全省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为了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 满足江苏省水、空气、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危险固废、应急风险源环境质量评价以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估, 满足省辖市环境质量达标评估、统计排名、区域补偿核算以及国家对省生态考核指标评估的要求, 切实做好环境质量预测、执法监督、排污收费、减排核算等工作, 必须建设全省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对各类环境管理要素进行统一管理。

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 构建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包括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络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库平台、GIS服务平台等基础技术平台, 将全省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管理信息集中, 对全省环境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展示, 满足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评价、考核等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 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 对各行政区域的环境治理进行考核, 对环境总量进行控制, 为环境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2.2集成8大环境要素监测系统

通过集成水环境、空气环境、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危险固废、辐射环境、应急风险源等8大环境要素, 构建“1831”中心数据库, 对各环境要素的监控数据质量实施 “全生命周期”控制,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 服务于生态省建设、管理和决策。

2.2.1水环境

在完善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淮河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全面实现全省主要河流省市交界断面与重点河流水质省级联网自动监测、监控、预警功能。

2.2.2空气环境

在全省县级以上空气环境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 加强已建站点联网集成, 开展霾自动监测站和超级站建设, 满足江苏省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国家对江苏省环境指标考核、省辖市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评估、省辖市空气环境质量考核统计排名、空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预警等工作需要。

2.2.3饮用水水源地

通过实现由地方政府投资已建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省级联网, 组织地方政府投资新建一批万吨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 并与省环保厅联网。改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监测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的现状。

2.2.4重点污染源

全面实现全省国省控重点污染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装机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省级联网自动监控。全省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省环保厅完成中控系统安装, 并与省环保厅联网。

2.2.5机动车尾气

建设省、市、县、环检机构4级机动车排气监管信息平台, 完成对环检机构日常检测、标志发放、油气回收以及I/M制度实施等行为的监督, 实现全省机动车环检机构全监控。

2.2.6危险固废

实现对全省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省级联网集成, 实时监控主要污染因子、工艺指标及现场视频, 对全省危险废物申报、转移、处置利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2.2.7辐射环境

按照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 并保证本监控系统顺利的数据集成, 对辐射环境质量监控系统进行集成整合, 保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在同一平台、同一数据库下完成。在此基础上, 新建一批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哨及核电站外围自动监测哨。

2.2.8应急风险源

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台帐数据库, 实现对全省应急风险源的统一监控, 对环境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 实时监控重大环境风险源;对危化品运输车等移动环境风险源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实现对风险源的三维模型库、预案库、应急专家库、应急人员库、应急车辆库、应急组织库、应急器材库等相关信息的集成管理。

2.3建立省、市、县3级环境监控中心

建立省、市、县3级环境监控中心, 各级监控中心根据权限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控, 负责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应用和上报, 对环境监控系统出现的数据异常按照时间规定予以解决, 保证全省监控系统的数据运行正常。

省级监控中心是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工作开展的核心, 承担通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存储中心、分析中心、发布中心以及后期综合管理中心的职能;市、县级监控中心是全省生态环境自动监控网络的骨干节点, 是现场监管的主力, 是全省环境监控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 负责本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应用和上报。

省辖市监控中心是全省监控中心的关键节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 省辖市监控中心在本市环保局的授权下, 对本市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管, 保证本市环境监控设施的运行率和数据的准确率, 对县 (市、区) 环境监控中心进行监督、考核, 保证本市监控中心的正常运行。

县 (市、区) 监控中心是全省监控中心的基层, 在县 (市、区) 级环保局的授权下, 对本县 (市、区) 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管, 保证本县 (市、区) 环境监控设施的运行率和数据的准确率, 保证本县 (市、区) 的监控中心正常运行。

2.4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在省环保系统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控管理制度, 明确环境监控的机构职责、站点规划、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数据使用、奖励与处罚等相关规定, 建立环境监控体系建设、运维和监控中心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指导环境监控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环境监控管理办法是省环境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 在环保系统内部建设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完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对外在环境监管上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监控的权力和义务, 保证监控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服务。

3 “1831”是信息化与生态环境的8个统一

“1831”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全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环境保护物联网示范工程。在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 江苏省环保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 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 实现“一个桌面、一张图、 一张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展示大厅、一个移动平台、一个数据交换平台、一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

“一个桌面”。2012年初云桌面上线, 稳定试运行1年, 具备全域安全性、管理多层级、精彩多桌面、服务个性化等特点, 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集市和创意个人体验, 整合了24家集成商, 集成54个应用。目前, 已登录使用1905.3万人次, 发放CA 2200多个, 提高了系统安全程度。

“一张图”。实现了全省“环保一张图”, 2012年12月29日, 江苏省环保厅与江苏省测绘局签订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目前, 空间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3个地市100个县市区、1355个乡镇街道、21779个行政村、7028条道路、8080个湖泊水库、197104条河流等数据。

“一张网”。为完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推进“1831”项目建设进度, 江苏省建设完成了满足项目功能要求的省—市— 县3级传输网络。全省环保业务专网以省环保厅为中心, 连接13个省辖市环保局和100个区县环保局以及苏南督查中心、 苏中督查中心、苏北督查中心、省环境应急中心共计127条线路, 全部使用数字专线连接, 省—市带宽为100M和20M, 市— 县带宽为20M和10M, 整套网络与互联网隔离。

“一个数据中心”。在利用已有的服务器和存储的基础上, 构建统一、安全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919个重点污染源、125个水质自动站、124个空气自动站、11个辐射自动监控点、91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38家危险废物监控点、1308家排污权交易企业以及49家辐射风险源企业。

“一个展示大厅”。利用江苏省环保厅监察局污染源监控大厅进行改造, 以少量投入完成临时监控大厅改造。

“一个移动平台”。建立了一套移动应用系统, 提供了秸秆焚烧监察执法、太湖蓝藻应急预警、空气环境质量查询、污染源监控信息查询、应急指南手册、厅长办公系统等功能模块,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 采用成熟的消息中间件, 建成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交换平台, 提供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 (包括污水处理厂) 、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大监控要素信息交换功能,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空气环境自动监测、辐射环境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以及建设项目审批、机动车尾气监管等信息实时交换功能, 每天数据输入量300多万条, 输出100多万条, 截至2013年底, 完成交换数据量1.39亿条。

“一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基于统一的内、外网共享平台, 整合9个环保业务, 集成26个数据库, 感知25.5万要素节点。 提供数据分析、信息展示功能, 满足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评价、 考核等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 为环境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4 “1831”实施成效

通过建设“1831”, 对已建自动监测监控站点进行联网, 将分布在全省的监测数据汇集到省监控中心, 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展示, 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同时建立了3级监控中心管理体制, 并根据环境管理的实际, 出台全省环境监控的管理办法, 为全省环境管理和生态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831”努力建设拟人化的人型系统。以统一的平台为整个系统的大脑, 产生思想, 通过统一架构体系将生态文明的思想在覆盖全省的神经系统传递, 通过25.5万节点组成的神经细胞将反映10.26平方公里环境安全与健康的信息感知到大脑的中枢, 为生态文明决策服务。

“1831”是一个“顶层设计、顶层推进、顶层监督”有思想的系统。“1831”通过物联网感知、分析江苏生态环境安全的程度。 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摸不到、走不到的地方, 生态环境就不可靠, 通过“1831”感知环境, 成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可为生态安全提供预警。

“1831”是环境信息一体化的共建共享, 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1831”系统, 监控所有环保设备的运行, 对企业排污以及水环境质量进行信息公开, 促进环保公共关系的良好改善。

“1831”推动环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督能力;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状况及管理水平进行科学量化评估, 通过四色监控预警模型反映江苏环境安全与健康程度。

“1831”对环境监控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共享重复利用, 对生态环境8大要素进行可视化管理, 形象展示了江苏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提升了数据质量和决策科学水平, 极大减少了数据采集运维管理成本,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1831”集成了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12369, 是最人性化的环保物联网传感器。通过“1831”推进企业环保信用管理, 加快“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发展。

“1831”是江苏智慧环保的核心, 它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最高速安全的专用网络、最先进的信息分析处理技术, 实现实时感知4万亿经济总量下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与健康的程度, 并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化, 是江苏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施生态文明工程的重要成果。“1831”最大的贡献, 就是解决了反映环境数据的“归一输入”与“统一输出” 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多数多源, 多源并用, 信息不共享, 部门难协同”的现状, 实现了“一数一源, 一源多用, 信息共享, 部门协同”, 实现决策之下的灵魂、管理之上的思想、业务之中的保障、 人人之需的服务。归纳起来, 可以用“金字塔”来表示 (见图2) 。

5 “1831”未来展望

智慧“1831”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 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把问题化解在一线, 形成共识。“1831”和环境安全实则是一脉相承的, 环境安全是最广泛的民生问题, 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环保工作唯有信息集成共享、公开透明, 让群众通过平台这一载体看得见、听得懂、说得清, 才能最大限度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只有保障“1831”平台的安全, 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更好地服务民生, 保障环境安全。

系统建设方案 篇5

2009年顺德区政府根据省、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定并发布了《顺德区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暂行办法》,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消除“信息孤岛”。

本项目将政府信息化项目全过程业务通过系统实现在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及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一、开发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信息化项目管理应用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实现信息化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资料备案、绩效评价、资金管理、评审指标体系管理、征求意见管理、查询统计等。

二、实现对监理和咨询单位、专家的有效管理,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服务,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实现对区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统计分析功能,科学合理的安排信息化资金,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现对信息化设备、CA证书等的在线申报、核发、注销,并与现有的固定资产登记系统实现无缝链接。

五、挖掘信息化项目数据库的信息价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从决策分析的层面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通过数据的分析,建立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体系,为各部门日后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并且为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六、实现与现有电子政务平台的无缝结合,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统一身份认证和系统单点登录功能;使用现有用户目录,读取用户数据并开发登录模块。

系统架构

一、设计原则

项目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一)模块化、构件化设计:系统必须采用模块化、构件化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各个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的子系统、功能模块和功能构件,通过统一的接口和参数进行功能结构组合与信息传递,满足动态功能扩展和调整。

(二)参数化、工具化实施: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参数配置和工具化软件。

(三)标准化、资源化运用:系统采用的建设方式、信息格式、数据接口都必须严格遵照国际、国家、部和省厅统一制定的标准,使本系统和其他各业务系统以信息资源形式予以充分利用和共享。

(四)安全化、人性化使用:系统的组织、角色、用户、资源和数据五个层次都需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功能模块划分、页面布局、操作习惯和色彩色调等方面都要考虑系统的合理性、易用性和舒适性等人性化因素,便于用户进行高效快捷的办公应用。

二、总体架构

参考如下总体架构进行项目建设:

数据交换/资源整合电子政务平台固定资产系统项目全过程管理资金管理评审指标体系管理申报单位管理查询统计监理和咨询单位管理专家管理单点登录设备申报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征求意见管理统一组织架构实施保障体系CA证书管理系统应用基础组件平台用户权限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平台系统配置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应用基础平台HTTP/SSL/FTP/LDAP/SMTP/SOAP/P2P/MMS/X.509网络平台硬件平台支撑平台/网络协议系统软件 整个架构自底向上描述如下:

(一)支撑平台:指网络平台、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平台,这是任何应用系统得以部署和运行的基础条件;本项目将利用现有区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软、硬件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投标人需在技术方案中提供本系统所需运行环境的配置建议方案,并说明选型依据。

(二)网络协议:包括HTTP/SSL/FTP/LDAP/SOAP/MMS/X.509等等,分别为超文本传输、传输加密、大文件传输、目录访问、数据交换、流媒体播放、身份认证等B/S架构下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应用基础平台:包括基础组件平台、用户权限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平台、系统配置平台;在用户权限管理和系统配置管理上,充分利用现有区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功能。

(四)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的安全系统是应用系统成功实现的保障,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信息介质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各个方面。

(五)实施保障体系:系统建设的同时,应从人才、资金、标准化体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网络架构 网络架构图如下所示:

说明:

系统部署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属各局可以通过政务专网进行访问,监理单位、咨询单位、专家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系统中通过用户和权限管理,控制各不同用户只访问范围内的数据。用户分类 系统用户分为以下几类:

一、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二、区属各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和主管领导;

三、专家;

四、咨询设计公司、监理公司。

项目全过程管理

一、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管理主要提供项目申报单位进行项目的申报。具体功能如下:(一)提供申报单位使用,支持所有项目情况的浏览;

(二)提供申报表格的填写、校对,能够对填写项目进行规定,定义必填内容,实现数据对比分析,对系统填写实现内容主动纠错、数据核算、分析提示功能;(三)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申报和管理模板。项目类别分四大类,分别是:新增信息化项目、系统维护类、通信线路租用、常用办公设备类。在这些大类别下还需细分小类别;

(四)提供申报过程的内部审核功能。申报单位申报时,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内容、意见将形成相应结果,实现流转审批;提供申报内容浏览、查询、交流的平台;

(五)系统支持数据共享,实现项目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够针对不同的机构单位、不同的用户,实现数据内容的继承和共享,为项目申报和评审提供依据。

二、立项管理

立项管理实现项目的技术立项,具体功能如下:

(一)实现立项文档的在线上报及接收,项目建设单位能够将申报上报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自动对接收内容进行校对,并实现数据内容接收入库;(二)实现申报书细化功能,提供项目申报单位进一步细化申报内容的平台;(三)实现专家在线评审平台的开发,系统与专家库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在实现专家权限控制基础上完成在线评审平台的开发,提供申报内容浏览、查询、交流的平台;立项阶段,专家在线评审主要是对申报项目进行集中立项评审;(四)提供立项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的管理,并提供输出打印功能;

(五)实现立项审批,通过工作流平台完成立项审批流程管理;主管部门领导可以在审批的过程中添加审核意见;在立项审批过程中,需允许把立项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其它单位进行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可以添加相关的意见;(六)通过短信、邮件和系统提示,实现立项结果通报;(七)提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的制定和发布。

三、设计阶段管理

设计阶段管理主要是对业务部门编制的项目详细实施方案、采购技术要求和资源共享计划进行技术审查和相关文件的备案管理。实现以下功能:

(一)实现专家对各项目实施方案和采购技术要求的技术审查,提供实施方案和技术文件内容浏览、查询、交流的平台,并实现技术审查意见书的管理,包括审查意见书的生成和打印等;

(二)提供项目实施方案、采购技术要求和资源共享计划填写模板,能够对填写项目进行规定,定义必填内容,实现数据对比分析,对系统填写实现内容主动纠错、分析提示功能;不同类型项目需要提供不同的编辑模板;

(三)实现专业咨询机构协助组织技术方案评审,可以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和管理;(四)实现招标文件的上传、下载、打印;

(五)实现项目实施方案、采购技术要求、资源共享计划、招标文件的档案管理,通过档案化管理机制,满足档案的基本管理要素,实现统一管理。

四、建设过程管理

建设过程管理主要提供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以下功能:

(一)对进度和质量进行管理,提供进度计划编制功能,并支持生成进度的甘特图或里程碑图表;

(二)提供监理单位对项目进度的监管和汇报功能,实现监理单位每季度向区行政服务中心填写和上报《顺德区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表》的功能,同时进度情况要能在甘特图或里程碑图中明显标识出来;

(三)提供监理单位对项目质量进行检查结果登记功能,对登记为不合格要求返工的要给予标识提醒;(四)实现项目变更管理及审批;

(五)自动根据既定指标,生成绩效评审数据,实现建设过程数据收集。

五、验收管理 验收管理主要是对信息化项目的完工验收和综合验收进行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提供验收自动提示功能;

(二)提供验收申请功能,需要有文档、附件(证明材料)的上传功能;(三)提供验收资料档案管理功能;

(四)提供项目验收书的统一管理。包括自动生成、审批、接收、存档。

六、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通过项目管理中各个相关功能,实现自动化数据收集,最终根据系统事先设定的考核机制、分数、权重比例,实现绩效评定目标。具体功能包括:

(一)绩效信息收集;(二)绩效标准定义;(三)绩效评定、审核;(四)绩效存档。

七、数据挖掘

通过项目库数据的汇总挖掘,提供各类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实现数据汇总,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日常管理

一、评审指标体系管理

(一)提供信息化项目立项评审指标体系管理功能;(二)提供信息化项目验收标准管理功能;(三)提供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管理功能。

二、监理和咨询单位管理

监理和咨询单位管理主要实现监理单位以及咨询单位的信息和协助性功能管理,主要提供基础的单位注册、单位审核、项目全过程监理和咨询、专家管理等功能。

(一)构建监理单位、咨询单位信息库;

(二)实现监理单位、咨询单位的在线注册填报,填报内容包括单位信息、组织机构、资质情况等;支持相关资料上传功能;

(三)实现监理单位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服务,主要包括组织专家评审、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督促项目进度和质量、收集整理各方项目资料等;(四)实现专业咨询单位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服务,主要包括设计咨询、技术管理、文档管理、制定绩效管理体系、参与项目的绩效评价等;(五)实现监理单位对专家的管理功能,包括专家信息管理、组织专家评审、汇总专家小组意见等;

(六)实现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咨询单位、监理单位的全过程服务进行监测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专业资质、收费标准)、服务质量评估、参与的项目情况等。

三、专家管理

专家管理主要提供专家的注册、资料修改等常规由专家本身自主操作的功能和信息化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对专家进行查看、评审专家抽取等业务操作。

(一)实现专家注册自荐功能,提供专家自助填报相关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证件、学历、职称等)、从事的行业领域和相关的专利权等信息;

(二)实现专家流转审核功能,支持对专家人员进行审核。批准后的专家将组成专家库;

(三)实现专家登记、分类,能够将现有专家按照技术专长、领域进行登记和划分;(四)实现专家指派功能,通过随机抽取和人工选取方式,实现评审工作的指派;实现指派专家时对需要回避的专家进行过滤,随机抽取时,支持设置抽取规则,如:抽取的专家数量、专家专业类型、同一工作单位专家数量的最大值、同一注册单位专家数量的最大值等;(五)实现评审项目时专家的撤销、追加功能;

(六)实现组织专家评审项目时对专家的短信通知功能;

(七)专家信息统计,实现专家被指派次数、工作情况汇总等信息的统计;(八)实现黑名单管理,能够记录被认定的举报、违规记录,对进入黑名单的专家提供通报、禁用等限制手段。

四、资金管理

(一)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

政府每年有固定的信息化预算,因此需要由区行政服务中心对所有申报项目的预算与信息化预算资金进行综合的统一管理。

资金管理主要对信息化项目的预算、拨款、付款的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根据区财税局审核的信息化预算资金初始化信息化项目总资金预算; 2.提供各单位所有项目的预算情况、资金来源情况以及它们的汇总情况的浏览、查询,预算情况包括申报金额以及核定金额。支持汇总浏览以及逐个项目的浏览; 3.实现申报预算的审核功能;

4.提供实际批准预算与总预算的差额计算功能;

5.系统提供资金控制功能,可设定每年各项目资金开支的上限; 6.提供各项目拨款申请、审批过程和结果的查询功能; 7.实现支付结果记录回馈功能;

8.实现各单位使用资金的统计以及不同类型项目使用资金比例的统计; 9.对一些临时性的项目需要进行分类统计; 10.对任意截止日期进行分类统计。(二)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为区行政服务中心各类合同的操作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包括:信息化项目合同、维护类项目合同、线路租用类合同以及其他合同。要求实现以下功能:

1.实现合同生成、合同校验,能够根据项目类型,实现不同类型合同的统一管理功能;

2.实现在线合同填报、校对、下载、打印;

3.实现项目合同中的技术要求与技术审查时的技术要求的对比和检查功能; 4.实现合同审批、结果自动以短信、邮件和系统提示通报;

5.实现合同档案管理,通过档案化管理机制,满足档案的基本管理要素,实现合同资料的统一管理。(三)拨付款管理

拨付款管理实现拨付款项的过程管理。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1.系统提供拨款自动提示功能; 2.提供拨款申请、审批功能;

3.实现资金拨付管理,开发接口连接顺德区财政管理系统,实现项目拨款信息统一汇总,财政管理系统相关的开发由原维护公司负责; 4.实现支付结果记录回馈功能; 5.实现资金划拨的统计查询功能。

五、通信线路管理

(一)实现对政府各部门租用通信线路的增加、删除、调整管理;(二)实现对政府各部门通信线路租用时限、费用、租用对象等管理;

(三)实现对各通信线路的故障管理,包括:发生故障时间、原因、恢复时间等;(四)提供查询统计管理。

六、设备管理

(一)实现各单位对信息化设备的在线申报、注销等功能;(二)各单位领用设备管理;

(三)实现对现有库存信息化设备的管理;

(四)实现与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可实现两个系统数据的相互调用;(五)提供查询统计管理。

七、CA证书管理

(一)实现各单位对使用CA证书的在线申报、挂失、注销、年审等功能;(二)实现对政府各部门使用CA证书的增加、删除、调整管理;(三)实现对CA证书使用时限、费用、证书号等的管理;(四)实现CA证书过期自动提醒功能;(五)提供查询统计功能。

八、查询管理

查询统计主要实现项目基本信息、项目过程状态信息、专家的高级查询功能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功能。

(一)根据项目各种基本信息以及过程状态信息查询项目详细情况,如项目的名称、所属单位名称、申报金额、核定金额、项目类别、项目所处阶段等;(二)提供本各单位项目投资情况统计、本各单位全部项目情况、新增项目情况等的统计;

(三)查询和统计项目时,需提供方便直接的方式,如:可以逐个查看项目、可按资金来源、、所属单位等常用归类方式进行查看;

(四)支持高级查询功能,操作人员可自定义查询条件、查询结果显示列;查询条件编辑时需支持并且、或者、组合、拆分、删除的功能;当查询的项目为选项值时,需提供下拉的选择值;

(五)提供可由用户自定义统计项目,自定义过滤条件的通用统计分析功能,统计结果默认按表格展示,并支持生成饼图、柱状图等方式展示。

九、信息化相关征询意见管理

区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还承担区政府其他信息化相关意见征求工作。本功能模块必须实现与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征求意见”的对接,以现实以下功能:

(一)征询意见文件登记 提供接口,使区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发送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征求意见文件自动登记。对征求意见进行分类,提取相关项目类别、资金和建设单位等信息。

(二)征询意见反馈

区行政服务中心对意见征求内容进行调研分析。提供接口,使意见反馈以文件形式回复区政府。

(三)征询意见查询统计

提供征求意见分类查询统计功能。

领导审批和辅助决策功能 通过系统设置,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领导可以按权限对各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管理及运行管理的情况进行查询、统计。在各管理模块中,领导可以根据授权实现全过程监控,并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办理最后的审批环节。

系统管理

一、用户权限管理

提供机构管理(监理机构、咨询机构)、用户管理(监理机构用户、咨询机构用户、专家)、资源管理、授权管理和权限控制等与权限有关的管理功能。可以根据用户查询用户拥有的权限,通过权限查询拥有该权限的有哪些用户、根据授权人及授权时间查询等。另外,还需要记录授权日志操作。

提供资源权限和数据权限的定义、授权、撤销、查询功能,使得不同角色用户及不同组别用户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数据权限,不同级别的用户可见的数据范围不同。

对于系统中的数据权限,需要实现主管领导能查看所有项目信息,包括处于各种不同阶段的项目情况信息,而不需流转到领导环节才能查看,另外,领导在各个阶段都能添加备注或意见。

二、日志管理

提供记录每个用户登录和退出系统的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登录时间、登录终端、退出系统时间等等,同时提供按时间段、用户名称、所属部门、登录终端的查询,方便系统跟踪和管理。

提供记录用户登录后在系统上做的重要操作,比如:创建一个流程实例、进行任务的处理、重要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等等。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一、统一组织架构

集成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的统一组织架构服务,保证本系统的组织架构与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的组织架构一致。

二、单点登录

集成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的单点登录服务,用户可以在区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与本系统之间自由切换,无需重复登录,要求界面风格保持一致。

三、权限整合

集成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的权限服务,角色和资源由电子政务平台统一定义,各单位根据单位内部实际流程与实际操作人员绑定。

四、与财税局系统数据交换

与顺德区财政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系统即时反映信息化项目各阶段的款项支付情况。财政管理系统的开发由原维护公司负责。

五、与固定资产系统数据交换

(一)提供数据接口让固定资产系统批量获取本系统管理的项目(已验收并支付最后一笔款项的)中涉及的设备资料信息,设备资料信息应包括所属项目名称;(二)提供查询每次批量传送给固定资产系统的设备清单,并能直接生成资产申报单;(三)实现本系统已申报资产登记的设备与固定资产系统的设备的资产申报号码、资产编码(条形码)的同步;本系统中通过资产编码(条形码)可以查询设备(固定资产)所属的项目信息。

系统运行环境 网络服务器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3 应用服务器系统: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关系数据库服务器:ORACLE10G以上版本 IE 5.5以上浏览器

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篇6

目前已经在轨运行、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有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NSS),即将投入使用的是欧盟和中国合作开发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此外,日本正致力于研制建造由3颗卫星组成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该区域导航系统首颗卫星预计2009年发射。印度不仅正式加入了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计划,2006年还宣布要研发一个印度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2011年之前使7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就位。

美俄欧三大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1、美国GPS系统

GPS系统是美国历时20年、耗资超过300亿美元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实施,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了全球军用和民用卫星导航市场。据悉,GPS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在随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从克林顿时代起,该系统开始应用在民用方面,并对全世界免费开放。

现运行的GPS系统是一个全天侯、实时性的导航定位系统,其主体部分由分布在1.7万公里高空6个轨道上的24颗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与地面支撑系统组成网络,用户的GPS接收机根据天线同时收到的4~8颗卫星的位置信息,应用差分定位原理,每隔1~3秒向用户播报一次其位置(经纬度)、速度、高度和时间信息,以供用户或用户的系统使用。但长期以来,美国为了垄断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其GPS系统只对本国军方提供加密的精确定位信号(定位精度在3米以内),对包括其它国家在内的民间用户则提供加了干扰的低精度信号(定位精度在100米左右,即使滤掉干扰,其精度也只有10米左右),而且美国随时可以对免费GPS系统进行干扰。

为了应对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有消息称,美国目前正在设计试验新的第二代GPS卫星改进系统,计划发射20颗卫星,使定位精度达到1毫米。

2、俄罗斯GLONASS系统

为打破美国的垄断,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建起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据称,俄罗斯1993年开始建立格洛纳斯系统,至2006年12月底,GLONASS系统在轨运行的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已达17颗。按照计划,至2007年底,覆盖俄罗斯全境所需要的18颗卫星将全部入轨就位,届时,GLONASS系统将开始为俄罗斯境内用户提供全部服务。而到2009年年底前,该系统服务范围将拓展到全球,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GLONASS系统标准配置为24颗卫星。分析家指出,俄罗斯GLONASS系统是由军方负责研制和控制的军民两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虽然其定位精度比美国GPS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略低,但其抗干扰能力却是最强的。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为了联合对抗美国GPS系统,俄罗斯将与欧盟在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领域合作,未来消费者只需要用一个设备就可以接收来自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系统两个系统的信号。合作将使欧盟广阔的市场对俄罗斯打开大门,同时俄罗斯可在民用卫星定位产品的研发上借力于欧盟。

3、欧洲伽利略系统

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欧洲使用GPS系统时曾受到美国的限制,定位精度下降。基于欧洲的安全和欧洲的利益,欧盟预计投资36亿欧元,于2003年启动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中国于2003年加入伽利略计划,计划投资2亿欧元,并将参加卫星研发、用户服务等全部过程。中国既是参与者,也是拥有者。

“伽利略”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按计划,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在2007年底建成,2008年投入使用。该系统由30颗在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的轨道平面内运行的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卫星为备用卫星)和2个地面控制中心组成,未来将为欧盟成员国及中国等国家的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甚至徒步旅行者提供精度为1米的定位导航服务。

伽利略系统是欧洲自主、独立的全球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及多模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还能够和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实现多系统内的相互合作。全球的用户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机,就可以采集各个系统的数据或者各系统数据的组合来实现定位导航的要求。与美国GPS系统相比,伽利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可为地面用户提供3种类型的信号供选择,其中包括免费信号、加密且需交费才能使用的信号、加密且可以符合更高要求的信号。其二,可以发送实时的高精度定位信息,这是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所没有的。其三,能够保证在许多特殊情况下提供服务,如果失败也能在几秒钟内通知客户。其四,系统更先进,也更可靠,其最高定位精度比现在GPS系统高10倍,确定物体的误差范围在1米之内。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概况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中国“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先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3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北斗1号卫星(Beidou 1)及北斗2号卫星(Beidou 2)分别在140°E和80°E轨位上定点运行,北斗3号卫星(Beidou 3)作为备份星在110.5°E轨位上服役。

200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试运行,两年后全面对民用客户开放。几年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可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覆盖区域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信息,并提供双向短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等服务。目前,该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气象、煤炭、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渔业生产、勘探、农业、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在民政、旅游、体育等行业也发挥了一定的效应,甚至一些行业试点已经逐步发展到行业推广。

专家指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我国即将建立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在中国政府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分步建立满足国家建设需求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初步形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为此制定了相关政策。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2006年宣布,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也是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据介绍,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信息。为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陆续发射系列北斗导航卫星,并计划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同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据称,正在实施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其它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而该系统与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能使用户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如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

理系统建设 篇7

(2009年2月24日)

2008年, 我区建设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 在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 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是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得到了建设部党组的肯定, 在全国建设系统建设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二是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建设系统转变作风, 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纠风工作获得自治区二等奖, 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区纪委的表彰。四是信访维稳工作做了很大的努力, 得到自治区的肯定, 信访工作被评为先进单位。此外, 厅机关的团队精神建

设, 增强了机关的凝聚力、战斗力, 使机关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同时, 还认真抓了廉政教育, 做到警钟长鸣, 开展廉政文化进单位进机关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也卓有成效, 在地震、冰雪天气救灾、清洁工程、污水垃圾处理等重大工作任务中都表现了我区建设系统的干部职工不愧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虽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建设系统的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对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强化行业整治

一是加强对中央和自治区宏观调控特别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政令畅通。二是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 特别是对保障性住房、建筑节能和污水垃圾处理、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项目和资金监管,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配合自治区纠风办、监察厅等部门, 继续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工作,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认真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房地产领域的突出问题, 加强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开发建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要围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建筑节能和降污减排力度、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关注民生等重大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以及房地产规划、开发建设、销售中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问题。保证各项调控政策有效实施。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 要严肃追究,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二、 深化源头治腐, 着力抓好“四项专项治理”工作

(一) 继续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以城乡规划效能监察为着力点, 重点检查住房建设规划制定的落实, 以及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用地规划的落实情况;促进科学规划和阳光规划;监督落实对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 发挥城乡规划对土地使用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 对易引发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擅自改变规划、调整容积率指标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擅自变更容积率、牟取私利的问题。

(二) 加强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抓好对住房保障工作的落实。重点是对廉租房、经济实用房建设和管理的监督检查。二是继续开展房地产秩序专项整治。要在前期集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重点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开发建设和销售情况、房地产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涉及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做好市场监督检查和开发项目普查, 严肃查处在规划审批、预售许可等环节和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中存在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行为,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监督检查, 落实拆迁许可、公示、听证、承诺、资金监管、行政裁决和强制拆迁、责任追究等制度, 规范房屋拆迁程序和行为。

(三) 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 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交易行为

继续开展以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为重点, 以治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目标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巩固自查自纠成果, 更加注重抓典型、抓案例、抓制度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监督管理, 继续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和手段, 要全面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机制, 推行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 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标投标的监管, 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 严厉查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 有效防止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四) 加强对住房公积金专项整治的督查

按照建设部和自治区纪委的工作部署, 继续开展对住房公积金专项整治, 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的整改力度, 完善住房公积金信息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住房公积金流向, 坚决纠正服务不规范、办理时间长、提取手续不规范等问题, 严肃处理贪污、挪用、骗提、骗贷公积金等行为, 推动各级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廉政建设, 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运作。

三、 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努力开创我区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 领导要到位, 责任要落实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明确指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关系到党的兴衰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是全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抓好廉政建设工作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规范城乡行政权力运行的必然途径。我们要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来促进行风政风和干部作风的转变,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用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和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同时, 抓好廉政建设工作也是确保我区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健康成长、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党委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作为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 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对反腐倡廉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担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一个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不好, 风气正不正, 关键在于领导班子, 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对反腐倡廉重视不重视, 抓得紧不紧。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层层落实责任, 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要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制度, 厅机关和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制度, 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 要大力表彰;对工作不力, 发生严重问题的, 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纪检监察干部, 要敢于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斗争, 做到忠于职守。

各单位“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 对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 要经常过问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对重要环节和重大问题要亲自抓。要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责, 维护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 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二)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思想道德防线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建设行业工作中有不少行政许可事项涉及被许可人的直接经济利益。如果思想防线不牢, 在诱惑和考验面前, 很容易犯错误。一方面,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 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准, 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用权的问题,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自省律己, 自重为公。另一方面, 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 同时要利用发生的案件进行警示教育, 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要紧紧围绕建设系统中心工作, 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 充分发挥以中心组为龙头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表率作用, 用中心组的学习带动干部职工的学习。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抓好干部职工的自学、自我教育和利用“三会一课”对党员进行集中教育等制度的落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要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和形式, 继续推进以窗口行业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高全系统工作和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机关, 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大力宣传我们建设系统的典型,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处室、文明单位”和“八桂先锋行”活动, 要在全系统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诚信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和争当学习好、服务好、绩效好、形象好“四好”干部活动, 促进干部工作作风不断改进,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形成机关和干部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事业的全局中来谋划, 保障我区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 健康发展。党风廉政建设还要与干部工作相结合, 做到奖罚分明, 做到“三奖三罚”, 即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廉罚贪, 促使干部把精力用到正道上, 用到党和人民事业上, 用到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上, 形成人心思进、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作为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 推动转变干部作风, 锻炼队伍,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提高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四、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 以优良的作风确保建设系统工作任务的完成

通信模拟仿真系统建设 篇8

1 建立仿真系统的必要性

1.1 通信信息网络现状

齐齐哈尔电业局通信光传输网络SDH现有中兴设备60多台, 设备类型包括ZXMP S320/ZXMP S330/ZXMP S360/ZXMP S380/ZXMP S385五种型号。以2.5G和622M两个光纤环网为核心。2.5G光纤环网由5台设备组成, 附挂1个155M子环网。622M光纤环网由13台设备组成, 附挂3个155M子环网。主要传送调度数据网、继电保护、图像、综合网管监控通道等2M复用信息。复接设备PCM有120多台, 设备类型主要有深圳泰科3630、沈阳仕得蓝马可尼XMP1、北京西科德萨基姆FMX12、北京讯风BX10等。主要传送调度电话、远动信号、电量信号、集控信号、电源监控等64K业务。齐齐哈尔电业局信息网络在去年年末刚刚从思科交换机全部更换为H3C网路交换机, 新厂家的设备需要人员又新学习适应新技术。我局信息内外网共有76台设备, 1个中心机房和37个基层网络机房, 设备类型包括S9512、S7510、S5500和S3600, 网络防火墙2个。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建立, 我局各单位办公地点调整变化较大, 很多办公电脑需要变更信息网络的接入点, 甚至需要调整网络结构。

1.2 通信信息网络存在问题

1.2.1 信息网络稳定运行指标已列入我局安全生产指标之一。

生产环境交换机的配置变化时需要在测试环境中试运行后再放入生产环境, 以保证配置的正确性, 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模似环境来调试和测试交换机, 提高人员技能水平, 提高生产环境网络运行的稳定性。1.2.2随着通信光传输、复接设备的更替, 新鲜血液的融入, 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随即提升, 利用替换下来的设备、已有的资源和自筹部分新设备, 组建一个模拟现场的仿真系统环境, 利用空余时间和定期时间进行真实现场工作环境的模拟, 可以提高现有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解决, 和给新员工进行实物性培训, 快速使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模拟现场故障, 进行快速定位解决故障。也解决了闲置设备的利用率问题, 一举多得。

1.3 背景的提出

1.3.1 全省电力培训中心无针对通信信息网络设备组网培训的基地。

1.3.2 到厂家培训名额少, 达不到全员培训目的。

1.3.3新员工和微波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使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1.3.4通信信息设备更替升级快, 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建设仿真系统达到的效果

2.1 此仿真系统的建立, 主要用于模拟现场实际工作环境方面的培训工作, 使得全员达到培训效果。

2.2 巩固了专业知识, 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2.3 融合通信和信息两大专业业务水平, 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2.4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故障现象, 锻炼了员工队伍。两大专业共同组建仿真系统, 人员跨专业锻炼, 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下一步将规划完善搭建信通公司所有专业的模拟仿真环境, 专业间相互了解学习, 解决人员结构性缺员问题。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中较复杂工作任务的同时, 处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3 建设方案

3.1 按照建设仿真系统目标, 制定符合我局通信信息现状的实施方案。

首先成立通信信息模拟仿真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信息通信公司经理担任, 副组长由信息通信公司副经理担任, 专业负责由专责工程师担任, 组员由传输一、二班人员组成。经过多次技术组会议讨论论证通信信息模拟仿真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一致认为方案可行, 可操作性强。首先仿真系统选址, 一为原微波楼, 二为通调楼十九楼微波机房。因十九楼微波机房设备安装方便, 仿真系统需求空间大;其次从组建规模上考虑后期建设, 确定设备布放位置。最终确定一期建设光传输设备SDH四台, 复接设备PCM三套 (6台) , 信息网络设备五台。预留两面屏位。

3.2 深入细致, 周密安排, 全面实施仿真系统建设。

3.2.1未雨绸缪, 整合现有设备资源, 购买新传输设备。首先将三号院拆除的整套通信设备包含光传输SDH、泰科PCM、电源系统作为仿真系统基础雏形, 另整合一套中兴S330设备、三套PCM复接设备和购买中兴S330、S320光传输SDH各一台, 组建成传输网络。信息网络的组建是利用去年更换交换机后替下来的旧H3C设备搭建。3.2.2周密安排, 通信信息专业人员密切配合, 按施工方案逐项有序进行。光传输设备模拟现场设备硬件安装、线缆的布放、线缆的绑扎、设备的加电、开局、设备 (单机、组网) 调试、2M (155M) 业务的开通等一系列现场实际工作环境。PCM复接设备模拟现场设备硬件安装、线缆的布放、线缆的绑扎、色谱识别、设备 (单机、组网) 调试、64K业务的开通等一系列现场实际工作环境。信息网络的建立是用3台三层交换机和2台二层交换机按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拓扑结构, 随时变化互连方式, 组成需要培训和测试用的网络结构。大大锻炼了人员的网络业务技能。

3.3 加强管理, 真正发挥仿真系统作用。

为了完善仿真系统日常管理, 制定了仿真系统使用规章制度。3.3.1仿真系统设备仪器仪表设专人负责保管维护、登记建帐。存放应做到整洁有序, 便于检查使用。3.3.2仿真系统设备仪器仪表、工具一般不得外借, 特殊情况必须经领导批准。3.3.3要爱护仿真设备仪器仪表, 节约使用材料, 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记录操作步骤。室内应保持整洁, 操作时丢弃的废物要按指定地点倾倒。3.3.4仿真系统必须重视安全工作, 加强防火、防盗、防尘的管理。3.3.5仿真系统的操作人员, 要加强岗位责任制, 经常检查维修设备仪器仪表, 使其处于正常完好状态。3.3.6仿真系统应建立安全制度。每次操作完毕或下班前, 要做好整理工作, 关闭电源和门窗。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措施, 信息通信公司初步建立了通信信息模拟仿真系统, 搭建了通信信息模拟仿真系统, 经过近几个月运行检验, 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信息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使我局通信信息故障处理更加快速, 通信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五大”体系建设后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在全省首家建立通信信息模拟仿真系统, 为我局培养电力通信复合型人才找到了一种新方式, 也为在全省率先探索电力通信信息专业培训新方式、新手段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XMP S380S330技术手册.[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XMP S380S330技术手册.

[2]沈阳仕得蓝科技有限公司XMP1SOX操作手册.[2]沈阳仕得蓝科技有限公司XMP1SOX操作手册.

[3]北京西科德科技有限公司SAGEM FMX12数字交叉连接复用设备技术手册.[3]北京西科德科技有限公司SAGEM FMX12数字交叉连接复用设备技术手册.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9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2 智慧城市意义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

为全市建设奠定一个行之久远的基础架构平台。此平台可以支撑全市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集成、整合和融合,支撑各类新应用的开发和上线运行。

综合城市现有系统、数据及其他资源,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方便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其操作人员进行跨部门的协作、日常操作和应急事件响应处理;方便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促进全市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模式,探索有效解决中国同类城市普遍关键问题的创新特性。

3 智慧城市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部署并建立全市的基础架构平台,该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未来应用的开发和运营。

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实现城市应急事件响应等跨部门的应用,在市民服务和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探索创新型应用。

建立全市各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技术团队和运营人才,为建设智慧城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

4 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下: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他管理领域的影响。

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

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需求如下所示:

4.1 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4.2 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4.3 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 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是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5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他提供多渠道访问,包括移动端,提供四个门户:面向市民的门户,面向市长、政府和操作人员的门户,面向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门户和面向开发者的门户。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领域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与IOC又是充分融合的,共用了一套基础架构、公用模块和流程,这样在此环境下新应用的生长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这里的应用不只是这四个,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新的应用。另一方面,除了操作型应用之外,还重点突出了智能分析类应用,而且他是即时的预测分析,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长、操作者和市民。

6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步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系统的项目建设需要多方合作一步一步计划、落实、实施。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分为三步,两个主题。首先建成城市集成的运营处理中心,其次建成城市统一的服务和协作中心,最后建成城市综合的决策支持中心。这个过程是并行进行、逐步迭代的,先把智慧城市系统基本平台部署好了,将现有的部门应用接进来,做数据集成,实现智慧城市基本的应用,如城市KPI和应急响应等,再加上市民协作和市民服务的部分,再加上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应用和数据整合进来,再做系统整合和特色的应用。

下面就两个关键主题作说明。

6.1 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首先,将集成和整合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点,突出应急响应。被重点确定的政府部门单位被要求强制性地报告事件、警告和数据到智慧城市系统中,由智慧城市系统自动地或人工干预地生成KPI或告警,启动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或应急响应流程,进行处理。以促进市长及其管理者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综合决策,促进对整个城市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系统会沿着市委组织机构来梳理哪些应用要与系统内部对接,并决定交换的数据。举例来说,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系统和数据可以有:地理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统计局的城市经济数据、人口库中的市民信息、其他专业领域的系统及其数据。整合的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消息,数据库,地图,视频,图像,接口,移动应用,物联网等。

6.2 应用开发

在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上可以运行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城市整体、智慧交通、智慧水管理、市民服务、智慧港口、智慧工业园区等等。目前城市运营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主流的方面有如下四点,可以放在优先实现的位置。

城市KPI和城市经济BI:包括城市统一的关键业务指标KPI呈现,以及城市经济统计图表展现和分析。

城市应急响应:从治安与维稳、火灾、水灾、交通等应急事件中选择场景,实现城市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服务:建设市民信息库,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协作互动和特色市民服务。

分析预测:从上述应用场景中选取需要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并予以实现,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特性。

为了完成上述应用开发,需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自顶向下的业务设计,首先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设计的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规则,事件,告警,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用户界面,组织结构和用户权限等。在开发时,可采用国际通用的CAP通用警报协议,该协议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减少开发的工作量。

7智慧城市系统IT基础需求

让城市管理者实时访问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支持整个城市管理非常重要,使用集成式系统环境来支持这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当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危机时,这种实时信息需求通常最为强烈。他们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智慧城市系统包含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帮助城市管理者获得实时信息,使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支持和满足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如上需求,IT设备需能处理如下任务:

设计的系统架构非常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新工作负载,并影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增长。

确保所交付的服务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可用的。

提供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安全漏洞,同时依然支持开放的环境。

处理故障,并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同时使时间和数据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6.

[2]陈铭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84-89.

[3]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6):10.

刍议医保信息系统建设 篇10

经过与项目建设单位的精诚协作, 建成了以两台IBM小型机和五台应用服务器、VPN服务器、负载均衡为基础的数据中心,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C/S/S三层架构的新系统于2008年7月1日正式上线。新系统涵盖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所有经办业务, 并全部实现市级统筹;7个经办机构、97个社区医疗保险经办点、140多家双定单位或光纤或宽带全部联网、一卡结算, 形成了基础资料共享、业务经办并网、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网络体系。

本文结合铜川市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提出解决方案, 供各位同行参考。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难点分析

1.1医疗保险政策体系繁杂, 经办业务众多

医疗保险政策体系涉及三大目录管理、基金收支余管理、待遇支付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政策体系繁杂。

1.2医疗保险政策体系面临不断完善和改良的情况

铜川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自1996年被纳入“两江经验”扩大试点之后, 已经陆续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

1.3基本医疗保险涉及面广

基本医疗保险涉及到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 同时所实行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业务经办覆盖面。2008年起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更进一步地将区县及社区经办服务机构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

1.4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数据量庞大

在各项业务经办过程中, 基本医疗保险将形成政策参数、三大目录、基金收支余、待遇发放等数据, 而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有序运行并能被应用于各项分析、监控是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2.1准确到位的需求分析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1) 经办机构应在对全市各级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特性, 对工作人员按照决策成员、业务骨干、一般经办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分类,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展开具有不同针对性的需求分析培训, 要求各类人员根据各自的关注点结合多年来的业务经办实践, 提出各自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并明细到业务经办需采集的数据资料、经办程序、最终实现的目标以及对于操作界面的要求。通过培训, 使各级工作人员对系统建设目标、方法、步骤能够做到统一认识,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言的良好局面。

(2) 在全员培训、全员参与的基础上, 应组织部分业务骨干和相关专业人员对各类人员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进行准确分析、提炼, 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流向为主线, 根据参保登记、费用征缴、基金管理、待遇支付等进行相关业务划分, 对各项业务经办进行认真的归纳、拆分、整理, 最终形成科学规范、标准统一的需求分析说明。

(3) 在做好需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 经办机构也应加强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充分沟通, 必要时应组织业务骨干、技术人员与项目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座谈, 力求使项目建设单位能够充分准确地理解业务需求。

2.2科学规范的业务经办规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面对庞杂的政策体系和业务经办范围, 制订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经办规程是基本医疗保险各项工作包括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经办机构应对现有业务经办规程进行认真梳理, 同时抽调业务骨干对政策执行、业务开展、待遇项目等情况进行调研, 通过召开业务经办座谈会、专项业务培训会等多种形式, 全面了解和掌握了业务经办现状。

2.3准确安全的数据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

信息化建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数据的操作, 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以至数据的输出, 整个过程都围绕数据这一核心展开。因此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可信性、安全性就成为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1)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从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入手, 加强数据的可用性。在需求分析阶段, 经办机构可组织专业人员按照部颁LB101-2000标准及全省统一的指标体系对医疗保险数据标准及定义加以明确,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制作数据采集表格、输出表格及处理流程, 确保入库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在制订科学规范的医疗保险操作规程基础上, 对数据加工处理过程应提出明确规定, 保证数据的可信性。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践的经验证明, 仅靠软件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可信性。为此, 经办机构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应结合业务开展情况, 对各业务操作的所需资料、办理程序、时限要求、权限设置提出明确规定。

2.4灵活方便的参数设置是医保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医疗保险政策性强, 同时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仍处于改革和完善阶段, 且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政策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覆盖人群还需要不断扩大, 而各项保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

2.5实时高效的系统性能是信息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环节

医疗保险需要建立的个人账户和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 支付、按比例划分等业务都比较复杂, 特别是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 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结束语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入, 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 参保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 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社会保险法的实施, 都将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经办机构也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努力打造规范实用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摘要: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建设一个政策维护简单、数据运行安全、服务群众方便、基金监督有力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摆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理系统建设 篇11

印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生产流、业务流等多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自动化运营,形成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结合印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本文将介绍基于ERP系统的印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做好信息基础建设

信息化实施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搞好信息基础建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信息基础建设主要是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企业全方位的信息,如原材料供应信息、设备使用和维护信息、工艺流信息、工时定额、物料使用定额、各车间的产能数据、客户档案、人力资源信息等。这些信息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元素,其准确性和真实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在进行信息基础建设的同时,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网络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印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提供的印刷品除了质量好、价格低之外,还需要快速的接单至交货流程,而为保证公司系统能快速作出响应,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支撑。此外,印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格式不同的图形图像文件,这就要求公司加大图像处理软件、存储服务器和云计算平台的引入。

引入ERP系统

目前,我国应用ERP系统的印刷企业数量占比仍很少,层次较低,多数印刷企业停留在MRP和MRPⅡ阶段。其实,MRP、MRPⅡ和ERP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ERP系统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除了具备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加工工时、企业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之外,还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功能,可配合企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

ERP系统因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益,而吸引了众多企业家的目光。印刷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管理情况,引入ERP系统。

第一种引进方式是购买现成的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应用或者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要求局部改进再加以应用。国内印刷业的ERP系统有傲思奇印刷ERP、方正印略ERP系列、用友ERP、金蝶ERP等。在ERP系统选型时,除了要求ERP系统能满足印刷企业的业务需求之外,还需要考察ERP系统的功能深度和ERP系统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印刷企业处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期间可能会面临ERP系统的升级或者改造等问题,这则需要ERP供应商要有一定的研发实力,能够实时、连续地为印刷企业进行ERP系统的升级或者改造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第二种引进方式是印刷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委托开发公司设计研发,这种方式需要印刷企业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支持。

印刷企业成功引入ERP系统的关键在于对行业特点的认识和自身条件的把握。首先,印刷活件品种杂,批次多,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产品必须按照客户订单生产,且具有艺术性和严格的工艺标准,这必然造成管理难度的增加。其次,不同的印刷原材料、印刷设备、印刷方式及印后加工工序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不同,加之客户的不同要求,造成印刷业的报价困难。最后,企业应用ERP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除经营者的决策要及时果断之外,在ERP系统正式导入公司前,印刷企业应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梳理管理流程并提供基础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困难并逐一解决,才能真正使ERP系统发挥其最优能效,进而为企业带来效益。

借助ERP系统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各部门、各生产环节的数据全部导入ERP系统之后,印刷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ERP系统的查询模块查询到企业各项产品的生产进度、财务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信息等,进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方面,ERP系统可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机构进行重组。印刷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涉及的部门也较多,在保证与客户约定的交货期的前提下,需要经过方案策划、工艺设计和组织生产三个步骤。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机构重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扁平、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其中,业务流程重组的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将打样与产品设计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能在最短时间内按客户要求提供样品供客户选择的快速反应流程。

另一方面,ERP系统可对生产控制系统进行重组。订单业务人员严格按照ERP系统的要求下订单,并对业务做详细说明,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查询企业的订单,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保证必要的供货周期。订单传至生产管理部门后,生产调度人员根据订单统一开制生产传票。不同的传票传至不同的工序部门,各工序部门根据传票的规定安排生产。各工序完成本职工作后,需在ERP系统上实时反馈进度和生产量,生产调度人员则根据实时生产进度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任务,对整个生产流程实时监控,确保生产指令的下达和执行。各个工序的信息实现了共享,打破了以前各个生产工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此外,印刷企业人员还可以从ERP系统中方便地查询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所需的成本投入,获得及时准确的考核数据。ERP系统的监控功能还产生了新型的员工奖惩制度。通过ERP系统,企业相关人员可以了解哪些员工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又能节约资源,有利于推行奖罚分明的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开展全员ERP系统培训

开展全员培训是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一环。员工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他们影响着从接受订单到货款回笼的每一个过程,如果企业的员工都不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那么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引入ERP系统也就毫无意义了。企业经营者应意识到,培训是员工循序渐进地认识、熟悉并掌握ERP系统的有效途径,应该贯穿于整个ERP系统的实施及应用过程。培训应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使员工之间形成自我学习、逐步提高的良好氛围。

组建IT部门加强与管理层的合作

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大力参与支持外,还需要既熟悉印刷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印刷企业在引入ERP系统之前或引入过程中,应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企业内部的IT部门,专门负责与ERP供应商的接洽工作。IT部门组建后,企业应赋予其相关的权利并做到责权对等。同时,企业管理层要重视与IT部门人员的合作,做好交流沟通工作,促进双方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理系统建设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日益成为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创新资源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区域创新体系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方面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系统的定量模型无疑是把握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 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科学分析方法[1]。

1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 并形成一个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及新产品而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2]。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 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实现新的系统功能, 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3]。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客观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特征[4]。

(1) 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结构是客观的, 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其存在的环境也是客观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革。 (2)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整体性, 区域创新系统不是系统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偶然堆积, 而是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形成网络关系, 使系统呈现出单个组成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 (3)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和自组织能力, 创新行为主体在系统环境的刺激和约束下, 不断调整要素构成和结构, 通过系统各行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在创新系统内部自发、持续地产生出推动创新的动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 (4) 区域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 系统的边界是开放的, 开放程度是决定区域创新系统能否与环境进行交流的关键。 (5) 作为社会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层次性, 系统与要素的区分是具有相对性的, 区域创新系统相对于其要素而言是系统, 而相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而言就是一个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即子系统。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框架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的行为及其互动关系, 将其划分为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图1:

3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系统动力学[5]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 (Jay W.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 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 以仿真技术为手段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 可有效揭示出区域创新系统中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

3.1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子系统的划分及其具体结构和功能分析, 建立区域创新系统仿真模型, 其结构如图2, 所涉及的变量如表1:

3.2 区域创新系统仿真模型的输出与响应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其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应从其经济性效果和社会性效果两方面进行, 为预测的需要, 同时考虑到对模型仿真效果的检验, 我们选择以下5个变量作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输出与响应: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反映区域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效果, 说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以及创新政策选择的经济基础;

企业税前利润总额 (taep) ——考查资金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三方面因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反映区域企业收益的增长方式以及由创新所带来的贡献, 从而反映出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行为子系统的效率与创新能力。

政府宏观管理效益 (mbg) ——衡量政府在各方面工作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子系统的效率与能力。

研发效益 (erd) ——反映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 体现区域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与运用的力度。

科技人才总数 (ni) ——作为区域创新资源中重要的资源, 科技人才总数反映了区域内培育、吸引、运用和保持人才方面的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潜力。

4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学实证研究

4.1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

本文以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实证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 采用1995~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仿真分析与预测, 如下图7:

4.2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仿真拟合与相关指标分析发现,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有目的性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体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从创新投入体制看, 吉林省的创新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 企业尚未能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另一方面科技机构体制改革未能全面完成; (2) 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 吉林省的创新资源在总量上比较多, 但其分布极不平衡, 如:创新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 以及政府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 地方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3) 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技术创新资金筹集渠道较为单一, 一方面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不足, 另一方面政府对拨款、专项贷款的牵引导向作用不够; (4) 产学研合作体系尚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投资创新的市场机制还未形成, 与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需求相差甚远, 同时大量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活动都没有能够与企业这个技术创新主体及其需求建立联系, 造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大量的创新成果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无法转化; (5)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吉林省高等学校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不相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6) 科技中介机构能力不足, 吉林省在技术转让和扩散机构、咨询与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的建设都很不完善, 有些尚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扩散力量有待加强。

4.3 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对策

4.3.1 整合创新资源, 提升创新绩效

在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内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和知识等创新资源,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使创新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技术创新、创业和产业化为有机整体, 坚持全省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活动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 坚持以市场和经济建设需要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品为载体、效益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机制, 真正实现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的融合, 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和创新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紧密结合的优势。

4.3.2 培育创新主体, 提升创新能力

(1) 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一方面, 从体制性因素看, 要在吉林省形成保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体制, 根据“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吉林省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 从能力性因素看, 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建立起以合作创新为主要模式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以产业创新链条为依托, 以中小企业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共享与研发, 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 以重点产业为依托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建设。

(2) 培育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体。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科和科研上的特点和优势, 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科学研究, 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建立强大的知识基础。

(3) 培育政府制度创新主体。

转变政府职能, 由过去政府用行政的办法和无所不包的国有企业完成职能, 变为主要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 培育市场主体, 运用经济政策, 间接地调节生产经营, 为企业发展与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创新中介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建设吉林省科技中介服务综合性平台。

4.3.3 建设创新环境, 形成创新潜力

一方面, 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激励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 加快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市场激励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 促进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分工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包括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 以及相应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此外必须坚持“人才强省”战略、以人为本, 建设并保有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打造坚实的创新人才基础。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与功能、结构框架、运行机制与系统特性。在此基础上, 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 建立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 并针对吉林省的具体情况, 分析了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进而给出了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

参考文献

[1].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1

[2].李正风, 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5

[3].王稼琼等.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特征分析[M].中国软科学, 1999, 2:53~55

[4].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M].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2:32~37

上一篇:实证项目下一篇:IT推动汽车行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