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性应用

2024-06-21

对比性应用(通用12篇)

对比性应用 篇1

电子线路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电子线路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 重点的突出, 难点的突破, 还是疑点的消除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对比性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要阐述的问题。

1 导入新课的对比实验

教师由对比实验导入新课,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 我们在讲“晶体二极管”这一新课题时, 先演示两个引导性的对比实验。实验一:在音乐片中正向串接一只晶体二极管, 接通电路, 学生会听到一段优美的音乐;实验二:将此二极管反向接在电路中, 结果无音乐声发出, 学生对此不无感到新奇, 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到研究的对象-晶体二极管上。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接入电路的是一只晶体二极管,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对象。

2 形成概念的对比性实验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 采用对比性实验的好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 变教条为活用;通过边实验, 边分析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进而形成概念, 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如在“滤波”这一概念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对比实验:首先在半波整流的输出端接示波器, 接通电源后让学生观察半波整流输出电压波形, 这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脉动的直流电压波形。然后在电路的输出端并接滤波器, 接通电源, 再让学生观察输出波形, 可以看出波形发生了变化,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波形不一样的原因, 从而得出结论。通过上面的对比试验使“滤波”的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学生更容易理解。

3 导出规律的对比试验

教材中有些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认识, 为此我们设计了针对性较强的对比试验, 采用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认真处理实验观察与思维加工的关系, 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 学生易于接受。如在RC积分的微分电路中, 我们设计了几组实验, 采用边实验, 边分析, 边对比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比较, 推导出正确的结论。电容C在接入电路前要进行放电处理。实验一:示波器接在R两端, 将开关打在A点, 开关闭合的瞬间, 发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突然跃升到一个新的位置后稳定, 说明R两端的电压发生突变。实验二:将示波器接在C两端, 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逐渐缓慢上升, 然后停在一个稳定位置, 说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 实验三:示波器接在C两端将开关打在B点, 开关闭合的瞬间, 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是逐渐缓慢下降最后接近为零, 同样说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RC电路中, 电阻两端的电压能突变, 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实验原理如图1。

4 消除疑点的对比试验

三极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 学生对“单相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反向作用”这一特性不理解, 疑点较多。为此, 我们设计以下演示实验:用双踪示波器分别接在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从示波器上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V0与Vi的相位关系, 这样在实验提供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再通过理论分析学生就可消除认识上的疑点, 对“单相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反向作用”这一理论的理解就更具体, 深刻了。

5 排除混淆的对比试验

学生在学习晶体管开关特性时, 虽然知道三极管截止和饱和可以相当于开关的断开和接通, 但在实际做题时容易混淆。为此, 可以演示以下实验, 如图2所示, 把开关合在A点, 灯不亮, 把开关合在B点, 灯亮, 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三极管是相同的, 区别是输入电压不同, 再经过理论计算, 弄清楚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比试验的观察与分析, 明白了两种电路既有区别又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从而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总之, 对比性实验在电子线路教学过程中应大量推广和应用, 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分析变得更具体, 形象,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何琳.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 2008.

[2]全红.BTEC课程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启示[J].老区建设, 2009.

[3]陈钰, 陈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究[J].高教论坛, 2009.

对比性应用 篇2

节油技术整车对比检测方法的应用

对汽车节油技术的检测主要分为发动机性能台架对比试验和整车性能道路对比试验两大类别,文章采用整车性能道路对比试验,使用流量计检测内燃机采用节油技术前后的燃油消耗量,来评定内燃机在运用了节油技术或产品后的`节油效果,适用于车辆和柴油发电机组等内燃机的应用产品.

作 者:翁文祥 郭春裕 李伟权 吕正南  作者单位: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浙江,杭州,310013 刊 名:交通节能与环保 英文刊名:MARINE ENERGY SAV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U4 关键词:节油技术   整车对比   流量计   检测  

测井曲线对比图的制作与应用 篇3

关键词:测井曲线对比图 ClogPro和MapGis 煤岩层对比 标志层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022-01

利用测井曲线进行煤岩层对比是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手段就是编制测井曲线对比图。测井曲线对比图是煤田地质勘探测井报告中的重要图件,它揭示了勘探区煤岩层的变化规律及煤层分布情况,直观、可靠,是煤层对比不可缺少的图件之一,通常由ClogPro和MapGis软件制作完成。

1 ClogPro的作用

ClogPro V2.0是一款比較实用的煤田测井处理程序,它在制作对比图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解释钻孔地质剖面,确定煤层的深度及厚度。

(2)定义对比图版式,在WindowsXP环境下执行ClogPro程序,生成LogDraw窗口,在“工具”菜单中选择“出图版式”,在“出图—版式定义”窗口中增加一个“对比图版式”(程序规定版式名称);版式构成一般分为两种,即曲线放在柱状一侧和曲线放在柱状两侧。设置测井曲线时,要求各个钻孔的测井曲线的横向比例尽量选择一致,最好不要出现超格现象。

(3)定义煤号信息,在“解释”菜单中选择“屏幕解释”,在“屏幕解释”窗口中选中解释柱状,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设置煤号”,点击“添加”按钮,在“设置煤号”窗口输入煤层起止深度和煤层编号。

(4)设置标志层名称,在“屏幕解释”窗口中选中解释柱状,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设置标志层名称”,在“改变标志层名称”窗口准确输入标志层信息(地层界线、砂岩及煤层编号),并以此画对比连线。

(5)定义对比图所需的钻孔,在“对比图”中执行对比图生成程序“Map Contrast”,点击“输出MapGis图”,打开对比图参数文件(后缀为.ac)进入对比图输出窗口,如果是“新建文件”,按“取消”按钮;在对比图输出窗口中“库文件”内添加所有参与对比钻孔的信息后,输入保存输出文件名称;点击“确定”按钮后,生成三个MapGis明码文件,后缀分别为.wat,.wal,.wap。

2 MapGis的作用

MapGis 65是地矿系统常用的制图软件,在煤田测井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将MapGis明码文件转换为MapGis图形文件,运行MapGis主程序,选择“文件转换”功能,进入MapGis转换程序;选择“装入MapGis明码文件”功能,装入后缀为.wat文件;重复装入.wat的步骤再依次装入.wal,.wap文件;再分三次分别换名存为后缀为.wt,.wl,.wp的三个点、线、区图形文件。

(2)编辑图件,运行MapGis主程序,选择“输入编辑”功能,进入“MapGis编辑子系统”,在“MapGis编辑器”窗口选定“新建文件”,装入MapGis的点(.wt),线(.wl),区(.wp)文件并显示,即可进行修改或输出。

3 效果

如白岩子矿区煤6、煤7、煤8的局部地质特征(西部南北方向),效果还是蛮好的。参与对比的钻孔有三个:204(485~635m)、205(10~210m)、206(160~290m);对比曲线采用视电阻率、长源距伽马伽马和自然伽马三种,放在柱状的一侧;标志层为煤6、煤7、煤8。

4 意义

测井曲线对比图制作完成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地质解释(即煤岩层对比),如确定煤层层位,分析和研究煤岩层的变化规律等。由于同一层岩石在同一勘探区内其岩性和物性基本相同,相邻两个钻孔的测井曲线形态也大体相同,这是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对比的基础。而物性标志层则是进行煤岩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对比之前首先要了解和熟悉矿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然后确定对比标志层,再根据标志层的曲线特征和其在各个钻孔中的变化情况,研究煤岩层在整个勘探区内的变化规律,从而取得可靠的煤层对比资料。标志层可以是物性特征明显的砂岩、石灰岩或泥岩,也可以是煤层本身。一般采用曲线形态特征法、异常幅度宽度法、层间距法或层间组合规律法进行对比。测井曲线对比图是煤田地质勘探中利用测井资料进行煤岩层对比的重要图件之一,成果直观、可靠。

5 应用

在甘肃省环县甜水堡南部井田煤炭资源精查阶段,对先期开采地段的13个钻孔(东西向①1901、1902、1903;②2304、2301、2302、2303;③2701、2702、2703;④3101、3102、3103)的测井资料进行了煤层对比工作,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煤层对比资料。

甜水堡南部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J2y),一般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地质编号煤层10层(组),(大多数)煤层具有中-高电阻率、低放射性、低密度、高时差、自然电位负异常的曲线特征,为可靠划分煤层提供了依据。其中煤3、煤4、煤5、煤6物性特征比较明显,是很好的标志层,易于识别和对比,对比曲线采用视电阻率、长源距伽马伽马和自然伽马三种。各标志层(煤层)的物性特征如下:

煤3 伽马伽马曲线反映比较明显,呈“指形”单峰异常;因顶板为中细粒砂岩,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反映不太明显,视电阻率呈较明显的似“乳头状”单峰异常、自然伽马与顶板呈下扩上敛的“正松塔形”异常,物性特征明显,易于对比。煤3与底板中的煤4相距较近,通常成对出现,易于识别,是主要标志层。

煤4 有伪顶、伪底存在,三条曲线都有明显的异常反映。伽马伽马曲线呈“指形”单峰异常、视电阻率呈较宽的“剑形”单峰异常、自然伽马呈“U形”单峰异常。煤4与顶板中的煤3组合特征明显,易于对比。

煤5 有伪顶、伪底存在,曲线呈双峰异常,结构明显。视电阻率为一大一小相间的双峰异常(锯齿形)、伽马伽马曲线呈“燕尾形”双峰异常、自然伽马曲线与伽马伽马曲线反向对称相对应,曲线特征明显,易于对比。

煤6 薄层状煤组,一般有3个单个煤分层组成,曲线均为“锥形”单峰异常或尖脉冲,通常三峰成组出现,总体呈不规则“E”形,曲线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定位,是主要标志层。

由以上煤层物性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煤3、煤4、煤5、煤6组合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识别,只要先判断清楚煤3、煤4、煤5、煤6在各个钻孔中的位置,也就能判断出煤2(上推)、煤7(下推)的位置了。再依次推断出煤1、煤8、煤9、煤10的位置,各煤层的层位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整个含煤段内,煤6的物性特征最明显(三个分层总体呈“E”形),易于对比;其次是煤3、煤4的组合特征比较明显,在其层段内二者相距较近,通常成对出现,易于对比;再就是煤5的“燕尾形”双峰异常特征,通过对比发现煤5在整个井田内比较稳定,是主要标志层,也是该井田的主要煤层。

总之,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用ClogPro煤田测井处理程序和MapGis制图软件编制测井曲线对比图,效果良好、实用,而且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勘探区煤岩层对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测井曲线对比的应用 篇4

1 测井曲线对比的理论依据

而在同一勘探区内, 同一时代, 同一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沉积环境之下, 其所形成的地层, 在岩性和物性上, 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同时代的地层, 其沉积特征的变化和地层的组合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

测井曲线的异常特征, 及全孔测井曲线异常的组合特征, 是钻孔内岩、煤层物性特征及其沉积规律的客观反映, 根据物性特征及其差异, 利用测井曲线的相对幅度、形态、组合特征和某些特殊的物性标志可以直观的进行岩、煤层的物性对比, 建立地层的地质剖面。因为测井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层的物性特征, 同一地层的岩性和物性 (尤其是标志层) 在垂向上具有特殊性, 平面上具有延展性和继承性。在同一勘探区内, 对应地层的岩性和物性基本相同, 相邻钻孔的测井曲线形态也大体相同, 这是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煤层对比的依据。

2 对比目的

勘探区内煤层属石炭—二叠含煤地层, 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的山西组。而区内所有钻孔要求终孔层位为奥陶系下统的灰岩, 依次往上的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 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灰岩、煤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 主要岩性为以粗粒为主的砂岩和砂质泥岩;二叠系上统夹细粒砂岩的粉砂岩、砂质泥岩;第四系, 主要岩性为砂砾石层。

本区设计要求终孔层位为奥陶系灰岩, 即钻探到灰岩地层才可停钻终孔 (测井深度可以不到灰岩) , 且要求煤层及煤层的顶、底板岩芯采取率较高。但是区内3-1号孔和5-1号孔位于勘探区边缘, 由于钻机施工工艺的失误, 岩芯采取率极低, 未能正确判断是否两厚煤层组均已通过, 距离灰岩多深也未知, 正在施工的钻机的最大钻探能力能否到达目的层位, 均未知!应指挥部的要求, 进行了试探性质的中孔测井工作, 对比已结束钻孔的测井曲线, 为钻机施工提供帮助数据, 指导钻机施工。

3 对比方法

本次勘探的主要任务是区内的煤层, 并且煤层的物性特征良好, 在测井曲线对比工作中, 煤层是最好的标志层。因为标志层要求是区内的物性 (测井曲线) 特征明显且分布广泛的岩层, 且在同一区内易于追踪, 相互之间有固定的层位关系。利用测井曲线, 辅以岩芯对比, 使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岩性法和煤层特征法进行曲线对比, 反映尤为良好。

勘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 内部地壳运动以整体的垂直升降作用为主, 地层厚度基本保持一致, 变化相对稳定。根据勘探区的这一特点, 可以利用层间距法, 研究煤层间距及与终孔层位 (灰岩) 的间距等。测井曲线在煤层中电阻率反映高低、灰分的高低以及煤层段是否扩径等特点, 也可以用作对比。

4 物性总结

4.1 煤层特征反映

测井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层的物性特征, 对比地层的物性特征即综合对比测井曲线的异常形态。同一煤层, 其密度 (或短源距伽马伽马、长源距伽马伽马) 异常有规律的变化是常见的, 并且由于煤层在各个曲线上的反映方式不同, 因而根据各曲线反映的特点, 进行测井曲线的综合对比, 在对比中主要以密度和自然伽马曲线为主。区内煤层反映一般表现为中-高电阻率、低自然伽马、低密度、高声波时差、自然电位负异常等曲线特征, 整个煤层的电阻率曲线在全孔曲线上呈现凸起状, 而密度曲线的低异常也尤为明显。

根据已有资料总结, 本区煤系地层主要有两组较厚煤层和若干薄煤层, 两个厚煤层组的间距稳定, 煤层的曲线反应明显, 且有自己的特殊组合形态, 为良好标志层。根据自然伽马曲线分析, 上部的厚煤层组中的煤质灰分较高, 且这一煤层组的短源距伽马伽马曲线的三个尖峰构成了“山”字形, 其为煤层与夹矸的共同作用形成, 即煤层的高短源距值和砂质泥岩或者泥岩夹矸的低短源距值, 形成了曲线明显的高低起伏的锯齿状, 例如4-3号孔的“山”字形显示如图1。

4.2 追踪、对比煤层

利用区内厚煤层组各自不同的曲线形态和煤层与夹矸的组合关系, 对比煤层, 计算两厚煤层组的间距, 追踪同一煤层在横向上的延展, 研究煤层的分叉和尖灭现象。并且该区下部大面积分布灰岩, 虽然灰岩顶界面和下部煤层底板的间距不是很统一, 但也可以辅助进行煤层的解释和对比。

在区内以5-2号孔和4-2号孔为例, 利用测井以区内的两个厚煤层组作为标志层进行对比, 在两个孔中上、下两个厚煤层组反应明显, 煤层虽存在分叉和尖灭现象, 但对应的煤层组的曲线形态、夹矸数量、煤层组总厚度和两煤层组间距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极易进行辨认、对比。

4.3 预测煤层和终孔深度

本区3-1号孔和5-1号孔两次试探测井, 同样的情况, 本次以3-1号孔为例, 分析3-1号孔的中孔资料, 只有一层厚煤层组, 且煤层组中煤质的灰分和煤层组总厚度, 再根据薄煤层组和煤层组中短源距的“山”字形分析, 应属上部的厚煤层组, 且煤层组距孔底距离为56.10m, 并没有见到灰岩, 推断下部存在厚煤层组, 利用相近钻孔2-1号孔和4-2号孔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并预测3-1号孔下部煤层的深度及灰岩深度。5-1号孔对比5-2号孔和6-1号孔的测井资料, 进行推断。为指挥部提供预测数据后, 经与钻机施工方协调, 3-1号孔继续钻进, 而5-1号孔的预测深度已超出钻机允许的最大钻探深度, 调换大钻机后才继续钻进。两孔进行终孔测井后, 对比前后两次的测井曲线, 如图2, 3-1号孔两次测井曲线, 中孔测井资料的预测数据与终孔测井的成果数据进行对比, 误差极小。

5 结语

利用测井曲线在同一勘探区内进行对比工作, 划定层位, 追踪煤层, 计算储量, 可靠性非常高。在施工过程中, 测井资料也可以帮助解决施工的一部分实际困难, 如本区所进行的推断工作。现在只是在同一勘探区内进行对比, 进一步推向更大的范围, 为煤田地质的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在地质勘查中, 为了预测钻探的目的层位的深度, 评价现有的钻机能否完成设计的勘查任务。进行中孔测井, 与本区其余的中孔测井曲线进行对比, 为钻机钻进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数据, 测井曲线的对比结果可靠性高, 资料及时, 应用方便, 表现直观。

关键词:测井曲线,物性,煤层对比,标志层

参考文献

[1]何光强.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方法的探讨[J].地质与测量, 2009, 6.

[2]窦林海, 等.测井资料在英安井田煤层对比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 2009, 9.

对比性应用 篇5

1、通过比较和对比方式来论证,这样两个事物、行为或者观点的利弊就非常明显。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measure say that students benefit a lot from traveling or working for a year before their f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First, they can more broadly acquainted themselves with the societ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us better coordinate their objectives of learning with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In contrast, by immediate entrance to university they can not steer the direction of their study well and may display a poor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Second, study at high school is really exhausting, especially when to win college admiss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grant these children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relaxation or buffer, say, traveling or working for a year, to loosen the chords of their brain, so that when they go back to school later again, they can become completely refreshed and rejuvenated.

对比性应用 篇6

【关键词】对比实验;概念;能力

“对比实验”就是将“对比”和“实验”这两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验进行对比,或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对比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认识与体会。

一、利用“对比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物理实验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但从实验现象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跨度很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形成概念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出发点。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对比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物理表象,而且能通过感官的刺激,唤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及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探究,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由于对比实验很适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很多物理概念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引入。

如:在《大气压强》这节课中,由于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了解它的存在呢?教学中我用“覆杯实验”来引入,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回答:“会的”。后来当他们看到硬纸片竟没有掉下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顿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为了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在杯子底部钻了个小圆孔,用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里盛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同时另一只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我把按住小圆孔的手指移开,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

二、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物理量概念得出后,离不开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因此必须要探究影响物理量的可能因素,通常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关键环节去体验探究的乐趣。由于影响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因此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可以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比较结果。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我们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滑动摩擦力变化的情况,从而探究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这里,物体运动速度可以通过拉物体的快慢解决,物体可选用木块,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具体的实验步骤是:先将木板水平放置桌面上,通过细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以较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再以稍大、更大的速度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F3;最后分析实验数据F1、F2、F3,得出结论。

三、利用“对比实验”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难点的形成往往有二个原因:一是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相悖,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作用;二是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教师可设计一些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洞察实验现象,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在“碘的升华”实验中,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升华与熔化的区别。

分析:实验1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没有达到碘熔化的条件。所以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可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通过以上的两个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熔化与升华现象都能轻松区分,并能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将物理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可以突破难点了。

四、利用“对比实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如:在一堂复习课上,我让二位同学现场竞走演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得出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再由另二位同学现场比赛提升重物,得出功率的表达式P=W/t。它们都反映了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定义非常类似,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这样,在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复习了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又灵活的运用了这两个概念,真正掌握了这两个物理概念。

总之,对比实验以其现象直观性好、可信度高等优越性深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理想的对比实验,要做到科学性、新颖性、简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深入理解物理规律。通过探索实践,对比实验必将会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展现出更突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 2007,(12)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3]高士明.浅谈影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J]. 教育革新,2008,(5)

强酸和弱酸的对比及应用 篇7

酸有强弱之分, 强酸和弱酸的对比、知识点落实与应用是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理解与把握, 现结合例题作一番归纳, 分析与探究.

一、强酸与弱酸的辨析

二、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2.相同pH (pH=4) 、相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表3

例1 在体积都为1 L, 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 分别投入0.65 g某金属, 则下图中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

解析: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醋酸比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 体积相同时, 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与金属反应过程中, 醋酸要不断电离出氢离子, 因此反应速率快.产生氢气的量由量不足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决定, 而反应速率由氢离子浓度决定.故答案选 (C) .

三、拓展与应用

1.HA溶液是强酸还是弱酸的判断

判断方法: (1) 利用弱酸的电离特征—部分电离来判断:①同等条件下的导电性强弱, 如0.01mol/L酸HA的导电性比0.01 mol/L HCl导电性弱, 则HA为弱酸;②己知物质的量浓度及pH, 如0.01 mol/L 酸HA, pH>2, 则HA为弱酸;③相同条件下与金属反应的速率, 如0.1 mol/L酸HA和0.1 mol/L HCl分别与Mg反应, 后者快, 则HA为弱酸.

(2) 利用盐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如0.01 mol/L的NaA溶液pH>7, 则HA为弱酸.

(3) 利用弱酸电离平衡的移动来判断:①稀释前后pH的比较, 如pH=l的酸HA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0倍, pH<3, 则HA为弱酸;②pH相同的酸与足量Mg反应过程中放出H2的速率和总量, 如pH=2的HCl和酸HA分别与足量Mg反应, 若酸HA产生H2快, 放出H2的总量多, 则HA为弱酸;③pH相同的酸中加相应的钠盐后溶液的pH变化, 如pH=2的HCl和酸HA分别加NaCl和NaA固体, 若酸HA的pH变大, 则HA为弱酸.

(4) 利用酸碱中和需NaOH的量来判断:如相同pH的HCl和酸HA分别进行中和滴定, 达到滴定终点, 若酸HA所需NaOH的体积大, 则HA为弱酸.

(5) 利用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来判断,

例2 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HNO2是弱酸的是 ( )

①常温下NaNO2溶液的pH大于7;②用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 灯泡很暗;③HNO2和NaCl不能发生反应:④0.1 mol/L HNO2溶液的pH=2.1;⑤NaNO2和H3PO4反应生成HNO2;⑥ 0.1mol/L HNO2溶液稀释至100倍, pH约为3.1.

(A) ①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中证明NO-2能水解, 溶液呈碱性, 说明HNO2为弱酸;②中未能指明浓度, 也没有参照物, 不能说明问题;③中说HNO2不能与NaCl发生反应, 这样的情况很多, 如HI也不能与NaCl反应;④中说明c (H+) <c (HNO2) , 说明HNO2只有部分电离, 存在电离平衡, 是弱酸;⑤中的H3PO4是中强酸, 而被中强酸制备的必定是弱酸;⑥中HNO2溶液被稀释, c (H+) 变化与c (HNO2) 变化不同步, 说明存在电离平衡移动, 即为弱酸.故正确答案为 (C) .

2.强酸溶液和弱酸溶液导电能力的判断

(1) 强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简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受温度、离子浓度、离子带的电荷影响, 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 则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2) 同温度同浓度同元数的强酸 (HCl) 溶液与弱酸 (CH3COOH) 溶液相比强酸 (HCl) 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酸 (CH3COOH) 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3) 把一定量的纯净的强电解质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酸溶液中, 该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情况:

例3 如图2所示为在一定温度下, 向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发生变化, 其电流强度 (1) 随物质加入量 (m) 的变化曲线.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①Ba (OH) 2溶液中滴入100 mL H2SO4溶液至过量;②CH3COOH溶液中滴入NH3·H2O溶液至过量;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④盐酸中通入适量的NH3;⑤NaOH溶液中通入适量Cl2;⑥Ba (OH) 2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过量

解析:反应①开始阶段滴入H2SO4溶液, 因为生成BaSO4和H2O, 离子浓度下降, 导电能力下降, 当H2SO4过量时, 它电离产生H+和SO42-, 溶液导电性增强, 故①与B图一致;反应②开始阶段滴入NH3·H2O溶液, 因为生成强电解质CH3COONH4, 导电性增强, 当NH3·H2O过量时又相当于稀释CH3COONH4, 导电性又逐渐减弱, 故②与 (A) 图一致;反应③开始阶段通入CO2, 因为生成CaCO3沉淀, 离子浓度下降, 导电能力下降, 当CO2过量时, CaCO3又逐渐转变为Ca (HCO3) 2, 它电离产生Ca2+和HCO-3, 溶液导电性增强, 故③也与 (B) 图一致;而对于反应④⑤⑥由于反应前后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溶液的导电性变化不大, 故它们与 (C) 图一致.所以答案为: (A) 图:②B图:①③C图:④⑤⑥

3.酸碱中和能力的判断

(1) 同物质的量浓度同体积同元数的两种酸与同一种碱的中和能力一定相同.

(2) 同体积同pH的两种酸与同一种碱的中和能力不一定相同:

①若一种是强酸另一种是弱酸则弱酸中和碱的能力一定强:

②若二者都是弱酸则较弱的酸中和碱的能力一定强;

③只有二者都是强酸时与同一种碱的中和能力才一定相同.

(3) 25 ℃时等体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后溶液酸、碱性情况分析:

例4 常温下, 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表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 单从甲组情况分析, 如何用a (混合溶液的pH) 来说明HA是强酸还是弱酸;

(2) 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 单从乙组情况分析, C1是否一定等于0.2mol/L? (填“是”或“否”) , 混合溶液中c (A-) 与c (Na+) 的大小关系是: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二者相等 (D) 无法比较

(3) 从丙组实验结果分析, HA是酸 (填“强”或“弱”) , 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析:本题所给的数据是物质的量浓度. (1) 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 单从甲组情况分析, 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 若a=7, 则HA是强酸, 若a>7, 则HA是弱酸; (2) 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 单从乙组情况分析, 要使混合溶液的pH等于7, 若HA是强酸, 则C1等于0.2 mol/L, 若HA是弱酸, 则C1大于0.2 mol/L, 即C1不一定等于0.2 mol/L, 由于pH=7, 则c (OH-) =c (H+)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可知, c (A-) =c (Na+) ; (3) 从丙组实验结果分析, 虽然反应后HA过量, 但混合溶液的pH仍大于7, 说明HA一定是弱酸, 此时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 (Na+) >c (A-) >c (OH-) >c (H+) .

两种LED显示方式应用对比 篇8

关键词:LED,显示控制,串行接口

0.系统简要说明

因为工作培训需要,我们开发了某航行操纵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是一个视景仿真系统,其中艇船驾驶室模拟台需要显示航速、距离、航向、舵角、轮转速等诸多参数,且每个参数皆由4位7段LED显示,结合资源占用、成本和使用的便利性等各方面考虑,我们先后采用了MAX7219和BC7281控制芯片来实现对LED的显示和控制。

1. MAX7219显示方式应用

1.1 MAX7219简介

MAX7219是MAXIM公司生产的8位7段LED串行输入/输出共阴显示驱动芯片,目前针对它的应用介绍较多[1,2]。MAX7219提供了诸多寄存器,允许使用者对译码显示、显示亮度、扫描限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控制。

1.2 系统硬件连接

MAX7219与单片机有三根引线连接:DIN、CLK和LOAD。DIN是串行数据输入端,CLK为时钟频率,LOAD用来锁存信号。

单片机以16位数据包的形式将二进制数逐位发送到DIN端,在CLK的每一个上升沿将一位数据移入MAX7219的移位寄存器。在16位数据传送过程中,LOAD一定要维持低电平,当16位数据移入完,LOAD必须在第16个CLK上升沿同时或之后,但在下一个CLK上升沿之前变高,将数据装入内部相应寄存器,否则数据将丢失。在多片MAX7219级联使用时,还需要将上一片的DOUT引脚连接到下一片的DIN, CLK与LOAD引脚公用。

16位数据格式如下:

显示电路连接如下(仅画出主要引脚):

1.3 程序部分代码

显示部分代码如下:

2. BC7281显示方式应用

2.1 BC7281简介

BC7281是16位LED数码管显示及键盘接口专用芯片,其各位可独立按不同的译码或不译码显示,可独立控制闪烁属性及显示亮度,并可随时改变闪烁频率。BC7281内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5个控制寄存器,地址范围从00H-1FH;其中显示寄存器的地址为00H-0FH,而最为常用的控制寄存器是工作模式寄存器,地址12H,其各数据位意义如下[3]:

MOD:移位寄存器模式控制。当MOD=0,适用于一般移位寄存器,如74HC164等;当MOD=1,适用于带有二级锁存的移位寄存器,如74HC595等。

INV:段驱动数据输出极性控制。当INV=0时,各位显示寄存器的数据直接通过移位寄存器输出作为段驱动数据;当INV=1时,显示寄存器的内容经过反相后才从移位寄存器输出。

KMS:键盘工作模式选择。

BMS:闪烁控制模式选择。当BMS=0时,采用一个闪烁开关控制寄存器(10H)控制各显示位的闪烁属性,第8-15个显示位不能单独控制;当BMS=1时,工作于扩展模式,由10H控制0-7位的闪烁属性,由扩展控制寄存器19H控制8-15位的闪烁属性。

ES:节能模式。该位置为1时,有效驱动电流减小为正常状态的一半(显示亮度随之降低)。

KO:显示关闭模式。该位置为1时,显示扫描关闭,但键盘仍保持工作。(显示寄存器内容不被删除,并可以更新)。

RP:寄存器保护模式。当RP=1时,BC7281内部的寄存器不能够直接改写。

SCN:扫描使能控制。当SCN=0时,扫描被禁止,包括显示扫描和键盘扫描;当SCN=1时,扫描被使能。

2.2 系统硬件连接

BC7281在显示时采用高速二线接口与MCU进行通讯,只占用很少的I/O口资源和主机时间,两根线分别为数据线DAT和同步时钟线CLK。DAT:与MCU串行通讯数据端,为双向数据传输口,作为输出时为漏极开路输出,需要外接上拉电阻;CLK:与MCU通讯时钟端,下降沿有效。

接口空闲时,BC7281的DAT引脚处于高阻输入状态,上拉电阻使得DAT线上为高电平。开始传送数据时,MCU必须先与BC7281建立握手信号,MCU先向BC7281发送若干CLK时钟脉冲,同时检测DAT线,而BC7281收到握手脉冲后会在DAT线上输出一低电平,表示准备好接收MCU数据,MCU检测到DAT低电平后,在规定时间内继续发送一个CLK脉冲,提示BC7281将DAT引脚恢复高阻输入状态,使得DAT线恢复成高电平,MCU在检测该高电平后,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在每个CLK的下降沿,数据移入存储器。

串行接口数据宽度为8位,两个字节一组构成一条完整指令。指令格式如下:

显示电路连接如下(仅画出主要引脚):

2.3 程序部分代码

显示部分代码如下:

4.两种显示方式应用对比

系统最早采用的是MAX7219的显示方式。MAX7219在硬件连接上要比BC7281简单很多,但是在使用中偶发不稳定现象,特别是级联多片(>=3) MAX7219使用的情况下,发生死机状况;后来换成BC7281的显示方式,系统整体稳定性大幅提高。而且使用BC7281芯片,系统初始化比MAX7219简单,其多数寄存器可以缺省值设置,占用的I/O资源较少,且成本相对具备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桂臣, 刘晓晨.MAX7219在船舶操舵模拟器中的应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6, (2) :1-4.

[2]高阳, 罗玉峰.数码显示驱动器MAX7219的编程[J].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8, (10) :89-91.

抽油机节能改造方式应用对比 篇9

一、常规游梁式抽油机机械能耗分析

目前采油厂稀油老区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改造方式主要是调径变矩节能改造。主要机型为CYJY10-3-53HB型抽油机, 该机型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经久耐用, 长期以来仍然是油田生产的主要举升设备。但存在能耗高, 调参占产时间长, 维护强度大等缺点。

1. 平衡特性差

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平衡率仅达到70%~85%。

2. 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能耗分析

百口泉油田抽油机井机械能耗按照生产井的产量、液面、冲次、泵效、有功功率等进行对比, 测得的28口井平均值如表1所示。

k W·h

(1) 常规游梁式抽油机采用曲柄平衡方式, 所配备的电机额定功率为30k W, 减速箱峰值扭矩高, 启动电流大。以测得10型抽油机节能改造前为例, 电动机的发电功率为2.6, 自然功率因数平均小于0.40。

(2) 抽油百米吨耗0.912k W·h, 效率较低、单耗较高。

(3) 抽油系统效率为29.9%, 抽油地面效率66.1%。通过抽油系统节能改造可以降低抽油机机械能耗。

二、改造方式现场实施及效果

1. 提高抽油机效率, 降低能耗

在保证油井供采协调的前提下, 实现产量、效率、寿命三者的协调统一, 降低机械能耗,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改造方法

(1) 下偏杠铃复合平衡改造方式

2002年, 油田公司抽油机制造厂家先后对常规12、14型抽油机进行了节能改造试验, 采用游梁增加下偏杠铃平衡锤的改造方案 (图1) , 更换了电机和配电箱。改造后通过调整下偏杠铃重量来调整平衡, 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表2) 。

(2) 双驴头悬挂偏置改造方案

2006年, 对常规10型抽油机进行了节能改造, 采用双驴头改造方案 (图2) , 增加平衡驴头、平衡箱、支撑装置, 更换曲柄、电机和配电箱, 对原机支架、底座、刹车装置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通过调整平衡箱内平衡块重量来调整平衡, 平衡调节非常方便, 平衡效果好, 节能效果明显 (表3) 。该方案改造不能在现场实施, 工作量大, 费用高。

(3) 下偏游梁平衡改造方案

下偏游梁平衡节能改造是采用下偏平衡的原理, 改变原机的平衡方式, 通过更换曲柄、在游梁尾部加装吊臂和配重箱、将曲柄平衡改为调径变矩游梁平衡 (图3) 。这样可使平衡扭矩变化曲线最大限度地吻合负载扭矩曲线, 从而得到平稳、低峰值的净扭矩曲线, 降低了减速器和电动机的扭矩, 也降低了抽油机运行电流, 实现节能 (表4) 。

(4) 改造方案对比

改造方案对比如表5、6所示。

三、结论

1. 优点

采用3种节能改造方式后的抽油机启动电流较小, 整机运行较平稳, 平衡率高, 而且节能改造所设计的游梁支撑装置, 大大减小了调参时间, 增加了抽油机调参时的安全性。

2. 悬挂偏置方式的不足

悬挂偏置节能改造方式的后置驴头通过吊绳悬挂配重装置, 配重易受大风影响而发生摆动, 影响抽油机运转平稳。且该方式增加了易损件后配重吊绳, 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3. 承载能力提高

平衡方式改变, 提高了抽油机承载能力。

4. 降低电机配置功率, 节约能耗

降低了悬点负荷的峰值, 减速箱的净扭矩曲线变得平滑, 从而降低电机配置功率,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5. 机电合理配置, 节能效果显著

抽油地面系统改造和配置中某个单项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减少能耗, 但其功效往往受多因素制约, 要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关键在于抽油机、电动机、配电箱、变压器的合理配置, 才能达到地面抽油系统整体节能效果。

6. 加强日常管理, 体现节能效果

抽油机是否节能取决于抽油机的平衡度, 为使节能机真正达到节能效果, 加强抽油机调平衡管理是日常管理中的主要措施。

7. 下偏游梁平衡改造后应以低冲次运行

下偏游梁平衡改造方式因平衡力臂较长, 高速运行时平衡力臂会有轻微振动, 影响到横梁连杆的稳定性, 因此冲次一般采用6次以下。

摘要:针对新疆油田在用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能耗大、机型陈旧、不能适应油井深抽需要的现状, 将常规游梁式抽油机改造成调径变矩抽油机。改后节能效果显著, 运转平稳, 管理方便。

汉英形容词的对比应用研究 篇10

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词, 严格来说其来源是对于英语单词“adjective”的翻译和解释。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个词汇其实是兼具了副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和解释,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 该词汇主要是依附于其他的词汇或者是句子成分, 并对其依附的词汇和成分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说形容词起到修饰作用。同中文不同, 西方语言系统中, 形容词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除了包括基本的形容词以外, 还涉及了具有修饰功能的名词或者是短语, 比如说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常见的限定词、名词甚至是一些从句, 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另一个成分起到修饰作用。

一、汉英形容词的对比

想要进行汉语和英语形容词特点和用法的对比, 就意味着我们首先需要对两个语言系统中, 各自对于形容词的界定标准, 以及这个标准存在的差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并加以详细的说明。下文将分别从汉语对形容词的界定和英语对形容词的界定进行分别的阐述, 为后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一定的基础内容。

1.汉语中对形容词的界定。对于形容词所具备的一系列功能, 其实大部分的语法文献都是有涉及的, 比如说在日常使用中, 可以被“非常”或者是“很”修饰的词语, 或者是能用来充当多种成分的词汇, 例如主语和宾语, 又或者是状语等等, 但是文献中对于这些功能的定义和说明, 其实还是十分浅显的, 对于现代汉语中, 形容词和其他词汇的差别或者是界定问题, 并不能起到十分明显的定义功能, 因为在汉语语言中, 上述的功能并不只有形容词才会具备, 可能其他的词汇也是会具备这样的功能, 并且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 首先需要了解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名词的区分。在汉语中可以充当动词的谓语成分, 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带宾语成分的, 也就是说一个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的区分, 其实就是在于他可以带什么样的宾语, 而不是说是不是可以带宾语。但是在汉语中, 一个名词想要做谓语的时候, 都是不能带宾语的, 这样就和英语中相对自由的名词作谓语现象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过我们也不可以否认汉语中的名词充当谓语成分, 是这一语言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在汉语中, 名词充当谓语成分可以说是只存在于汉语中的, 一种十分特殊的现象, 但是这样的一种特殊存在的现象也不足以说明, 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与此同时, 在汉语中, 形容词也是可以充当谓语成分的, 而且能产性是十分高的, 所以说在汉语里面, 形容词和由名词充当的谓语成分也不是百分之百对称的, 如果一定要单独对每一个语法系统进行比较的话, 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都是可以做定语以及主语还有宾语的, 而这两个词类的区别就在于形容词是可以自由充当状语以及谓语成分的。

2.英语中对于形容词的界定。如果一定要对形容词和名词进行区分的话, 在现代英语中其实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很多词汇或者是短语成分都是可以直接作定语的, 但是却不能直接判断哪一个词是名词哪一个词是形容词, 尤其是复合短语充当修饰成分的时候, 更是难以进行十分清晰的界定和判断。英国学家表示, 在英语中名词和形容词是具有很多共同特点的, 因此很多时候对于两者的区分其实是很难完成的。这一观点并非只是适用于英语, 对于很多语言系统来说, 形容词和名词的区分都是十分困难的, 而且研究者还会遇到难以将形容词和动词进行区分的现象, 虽然很多时候可以依靠前后缀的形式来进行判断, 但是一部分形容词也是没有任何的前后缀作为判断标志的。英国学者总结出了四条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形容词的标准, 首先是这个词是否可以被very这个程度副词所修饰;第二, 这个词是否可以进行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变化;第三, 是否可以自由的充当定语成分并发挥其功能;第四, 是否可以自由的充当谓语成分。上面这四点对于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形容词还是有着十分标准的判断的, 但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 这些标准也难以进行最恰当的判断和分析。

3.汉英形容词差异分析。在英语中, 形容词和其他的词类之间是有着十分清晰的界线的。在英语中, 形容词和名词, 他们的语法功能其实是十分相似的, 不仅仅是因为在使用的时候都需要依附于其他的词汇来发挥作用, 同时都是承担谓语成分并且发挥相应的作用, 而且在做为定语成分的时候, 两者也都是具有高度的自由的。在使用的时候, 名词同形容词不同, 后者会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 或者是不带任何的限定词, 但是前者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在英语中, 如果形容词做了谓语的话, 系词就变得十分的重要了, 这就导致动词和形容词的位置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总的来说, 在英语的语法结构中, 副词是不能充当谓语以及定语成分的, 因此这一词类和形容词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其实从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出, 在英语的语言系统中, 各个词类的差别其实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在使用的时候各个词类和成分发挥的作用之间, 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的, 其语法功能也是有单独的定义的, 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但是汉语中的词类和其功能是没有绝对清晰的对应关系, 而且每一种词类, 它们的用法还有功能都是比较多样的。从词类和功能的角度来看, 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功能都是呈现一种扭曲化的状态, 比如说在汉语中, 形容词不仅仅可以修饰名词还可以直接对动词以及充当动词的成分进行修饰, 这是因为深入分析后, 我们可以了解到, 在汉语中, 动词也是名词, 因此形容词是可以直接对其进行修饰的。总的来说, 同英语不同的是, 在汉语中几种词汇之间都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 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两两包含的关系, 不仅仅是词类本身存在包含关系, 词类的功能也是存在包含关系的, 所以说词类整体都是呈现出柔性特征的, 因此汉语的形容词是没有经过专门化的柔性词类,

二、汉英形容词的应用

在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形容词的差别之后, 下文将从两种语言系统中, 形容词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1.汉英形名定中结构的句法与功能对应。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红花”是“the flower is red”, 而“红的花”对应的则是“that flower is red”。如果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进行形式的改变, 只是追求语句意思的对等, 那么在句法结构以及功能上的对等就不能被实现了。汉语的“an”和“A的N”在结构这一性质来看, 其实不是派生关系, 而且两个结构中的A, 其具有的性质也是不大一样的。但是这两种结构在共时层面上, 确实为说话的人提供了两种语句意义十分靠近的选择。在语言学中, 后者也就是“A的N”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名字叫做“参照一体目标”, 这种结构其实是拿自己本身的性质状态作为参照物, 来对别的目标进行描述或者是指代。因此这个结构对于物体的辨识度和指别度都是比较高的。这也就是说, “A的N”从结构上来说要比“AN”复杂得多, 而且其具备的语用效果也是要比他特殊很多的。

2.从定语看英汉的词类系统及形容词的句法特性。汉语和英语的词类系统具备不同的特点, 前者是柔性的, 而后者则是刚性的。虽然形容词的原型功能需要被发挥出来, 但是在两种语言系统中都是有其他的词类可以被用来做无标记的定语。因此单纯从定语的角度来看, 其格局不是十分的明显, 甚至也没有太过于清晰的界定。由于汉语这一语言系统存在比较特殊的性质, 因此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在充当定语时存在的区别, 也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区分条件。在汉语中, 定语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层次区分现象的, 但是在英语的定语里面, 是没有太过于明显的层次区分, 这也是和英语的形容词的地位以及其表面的特征相关联的。

3.定中结构的单双音节搭配和标记颠倒。在汉语的语言系统中, 形容词、名词以及动词在作定语成分的时候, 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而且在韵律结构上, 名词和动词时具有一致性的, 但是形容词的标记则是颠倒的, 这一点需要研究者们加以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标记颠倒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原理的。要知道定语最典型的功能就是对一个词汇的性质加以确定。定语和其定性的中心词应该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一般来说, 内涵比较丰富的形容词在作定语的时候, 和中心词结合的比较紧密, 但是如果是内涵比较简单的形容词, 和中心词的关系就比较松散了, 其他研究者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 需要将这种紧密关系不同的模式与韵律关系区分开来, 分别进行研究和分析。

三、汉英形容词研究重要意义表现

在对汉语和英语中的形容词其不同的特性和具体的使用进行了分析以后, 我们需要知道这种研究在实际的英语学习和使用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或者说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1.为翻译提供基础。针对形容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同用法和其他特殊之处进行研究, 其目的在于为其他方面的研究做铺垫。尤其是在翻译中, 一定会遇到较多的形容词结构转化和语义转化, 这个时候需要恰当的把握形容词在两个语言系统中的特点, 优先进行形容词的转化和处理, 这样对于译文读者来说, 才能更直接的体会到原文的深刻含义。在进行英汉作品的翻译的时候, 学者们需要对其中的形容词以及变化比较灵活的词汇进行优先处理, 尤其是对于一些可以体现出原文精髓的词汇更是要做到字斟句酌。

2.为英语学习带去便利。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到熟练、流畅的切换, 是保证自己学好两种语言的基础。一般来说,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会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或者是语言习惯来对英语进行一个比较自我的定义或者是认定, 对于本应该在英语中出现变化或者是适当进行调整的词汇以及句法结构, 仍旧按照汉语中的语言习惯和模式来进行使用。这就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 而且整体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形容词作为英语的词类中比较常见而且也十分活跃的词汇之一, 在使用和学习的时候需要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进行转化, 包括对其修饰的词汇进行改变, 以及功能结构的对等都是要保持一致的。因此, 深入的分析汉语和英语中形容词的差别并加以整理说明, 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起到大的帮助, 不仅仅带去了一定的便利, 其学习体验也得到了较大的优化。

四、结论

本文对汉语中的形容词的界定和英语中对于形容词的界定进行了单独的分析, 又对两个语言系统中的形容词特点以及其和其他词类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对汉语和英语的形容词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从而给研究者和学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细致的划分模式, 这对于其他学者在进行汉英作品翻译, 或者是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来说, 都是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两个语言系统存在的差别, 可以让其他人在学习和应用的时候避免陷入误区, 可以对形容词进行更加妥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继掩.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J].中国语文, 1958, (5) .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例谈对比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利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而且零散,学生容易遗忘,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形象记忆和对比记忆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轻因机械记忆而造成的负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对比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有效方法。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变化和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两种主要方式。

1.对比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变化,掌握不同物质的性质

【案例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热稳定性、与酸反应)

实验Ⅰ.如图1所示,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置于外管和内管中,加热,观察石灰水变化的情况。

实验Ⅱ.如图2所示,分别将等质量(1 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同时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2 mol·L-1、10 mL)盐酸溶液,观察气球变化的情况。

这两个对比实验操作简单,现象对比明显,学生通过在同一条件下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的现象很快就能掌握了两者的差异性,同时该过程产生的形象记忆和对比记忆能较好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比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变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例如对比钠、镁、铝与水的反应认识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又如对比不同金属在同一盐溶液中的反应,可以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对比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了解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因素

【案例2】Fe2+的化学性质

通过图3所示实验可以观察到实验Ⅰ沉淀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而实验Ⅱ白色沉淀基本没有变化。这样的对比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认识氧气与Fe2+之间的性质关系。对比同一物质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也可以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等等。

二、利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原理知识中的疑点、难点

概念原理的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然后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的主动建构,来改造、重组或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已有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来设置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产生不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发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促进认识的发展,突破知识中的疑点、难点。

1.对比相似实验,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案例3】离子反应

学生在初学离子反应的时候都存在这样的认识差异: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这两种物质产生的所有离子就发生了离子反应。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相似实验进行对比。

实验Ⅰ.向装有5 mL 0.01 mol·L-1 Ba(OH)2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然后向烧杯中不断加入0.1 mol·L-1的稀硫酸溶液,同时进行导电性实验。观察烧杯中现象的变化,以及灯泡的变化情况。

实验Ⅱ.向装有5 mL 0.01 mol·L-1 Ba(OH)2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然后向烧杯中不断加入0.1 mol·L-1的Na2SO4溶液,同时进行导电性实验。观察烧杯中现象的变化,以及灯泡的变化情况。

通过烧杯中沉淀的生成、酚酞是否褪色,灯泡是否变暗这一不同现象,学生就能通过分析发现Ba2+和SO2-4、OH-与H+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而Na+与OH-不反应,认识到了不是所有的离子都能发生反应,同时也为认识离子反应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对比操作顺序,突破原理中的难点

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中,沉淀的转化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4】沉淀的转化(如图4、图5)

通过对比实验Ⅰ和实验Ⅱ,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而相反则较难。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了两种盐之间的反应,两种盐不一定都可溶。

三、利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有机物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如果能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重要线索就能较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实验事实,促进对不同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认识。当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关系之后就能较好的通过结构来认识物质的性质。

1.利用对比实验,推测物质的结构

很多有机物分子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利用这种差异性来设置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往往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乙烯和苯均存在氢原子不饱和这一相似特点来设置对比实验推测苯分子的结构。

【案例5】苯的分子结构

实验Ⅰ.往装有乙烯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

实验Ⅱ. 往装有苯的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

根据高锰酸钾不同的褪色现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较广泛的将对比实验应用于指导学生认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区别。

2.利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同的原子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学生在有机学习中容易忽视的观点,虽然这一观点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求不高,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有机化学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对比实验可以顺利达成这一目的。

【案例6】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取3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无水乙醇,另一只试管加入少量的苯酚,最后一支加入水,将他们置于50℃的热水中,待苯酚熔化后。分别加入绿豆粒般大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三种物质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就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明白有机物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对比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运用对比实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1.运用对比实验时应该引导学生确定比较的对象和内容,确定比较的方法、分解比较的参照因子,最后得出结论。

2.应该尽可能地联系所学习的概念、原理知识,揭示现象的实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3.应该注意以问题为驱动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

4.对比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因此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收稿日期:2014-09-18)

对比性应用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费县费城街道西官庄烤烟试验农场, 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土壤类型为淋溶褐土, 肥力均匀一致。有机质含量14.10 mg/kg, 速效氮含量80.08 mg/kg, 速效磷含量27.93 mg/kg, 速效钾含量161.02 mg/kg。供试烤烟品种为NC5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常规膜上烟移栽方式、小苗膜下烟移栽方式、常规井窖烟移栽方式、井窖膜下烟移栽方式。采取大区对比法[4,5,6], 不设重复, 每处理面积1 hm2, 采用普通托盘育苗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调查

由表1可知, 常规膜上烟和常规井窖式烟现蕾、开花较早, 常规膜上烟和小苗膜下烟脚叶和顶叶成熟期较早。井窖膜下烟大田生育期最长, 为132 d;常规膜上烟最短, 为127d;小苗膜下烟和井窖式膜上烟比较接近, 分别为129、130 d。

2.2 主要植物学性状调查

由表2可知, 各处理烟株均为筒型, 叶形多为椭圆;叶色常规膜上烟和常规井窖烟为绿色, 小苗膜下烟和井窖膜下烟为深绿色;茎叶角度和主脉都适中。各处理田间整齐度较好, 成熟特性常规膜上烟为较好, 其他处理为好。

2.3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由表3可知, 井窖膜下烟发育充分, 在株高、有效叶数、腰叶大小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常规井窖烟和小苗膜下烟;常规膜上烟在有效叶数量、腰叶大小等指标方面稍差。

2.4 主要病虫害调查

由表4可知, 当年病毒病、气候斑点病及赤星病均不同程度发生, 井窖膜下烟发病率最低, 小苗膜下烟和常规井窖烟抗病性次之;常规膜上烟有赤星病零星发生, 各处理均未发生角斑野火病。

2.5 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由表5可知, 各处理间主要经济性状差异显著。井窖膜下烟各项经济指标均较高, 产值达到64 396.98元/hm2, 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5.7%。小苗膜下烟和常规井窖烟次之, 产值也都能达到57 000元/hm2以上。常规膜上烟单位面积产值和上等烟比例都偏低。

2.6 原烟外观质量评价

由表6可知, 井窖膜下烟颜色橘黄, 身份适中, 油分有, 色度强, 叶片组织结构疏松, 各项指标比较协调一致。小苗膜下烟次之。常规井窖烟与小苗膜下烟色度偏弱。常规膜上烟在叶片颜色、结构、油分和色度方面表现出一定差距。

3 结论与讨论

经试验对比发现, 井窖膜下烟在大田生育期、生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烟叶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其次是小苗膜下烟, 再次是常规井窖烟。常规膜上烟在抗病性和烟叶经济性状方面都表现较差。综合分析各处理指标, 井窖膜下烟和小苗膜下烟2种移栽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

烟叶生产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移栽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地形条件、土层深度、砾石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产区生产条件不一致, 决定了移栽方式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移栽方式的选择上要立足实际、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最佳的移栽方式, 以达到促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会斌, 龙鹏臻, 马键, 等.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8) :101-107.

[2]姚荣坤.烤烟井窖式移栽适栽烟苗标准研究[J].作物研究, 2015, 29 (8) :833-836.

[3]陈维林, 张小花, 罗贤, 等.烤烟膜下井窖式移栽标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4) :13-14.

[4]王峥嵘, 刘毅, 彭耀东, 等.不同移栽方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 (11) :31-34.

[5]时宏书, 刘书凯, 何玉安, 等.移栽方式和采烤时间对烤烟生育期及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6) :57-58.

【对比性应用】推荐阅读:

应用价值对比08-31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对比强化05-18

疗效对比05-19

上一篇: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下一篇:外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