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2024-08-25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选10篇)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1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教育实际情况, 把在校生数小于100名的学校定为小规模学校。我国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 条件艰苦, 设施落后, 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较为枯燥, 来自教学生活中的难题往往使他们困惑不已, 很是需要一个倾诉、交流、求助的平台。但是, 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鲜有和专家前辈、异校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缺乏沟通, 精神世界逐渐变得贫瘠起来。鉴于此,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精神世界, 为他们搭建一个方便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 (289848771) 由兰州大学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于2013年1月创建。复式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 该中心连续承办了数期“国培计划”—农村边远小规模学校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有数百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了培训并相互结识。他们迫切希望在此后的工作中能够加强联系与交流, 不断在岗位上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中心考虑到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需求, 为他们搭建了“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这样一个方便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 需要的是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的交流媒介。QQ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QQ群, 它强大的群聊天、群邮件、群相册、群共享、群公告等功能, 极大地方便了成员交流讨论、交换信息、分享资料。在群里, 教师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 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为教师带来灵感和启发。教师在遇到疑问时可以及时向大家求助, 相互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

在“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里, 教师们讨论的话题主要关于教学现状、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学生学业问题、具体学科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进修以及教师待遇等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了解到其它地区、其它学校的教学情况,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遇到困惑、难题时, 能及时向同行请教, 尽快得到回复和帮助。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 在QQ群里, 集体智慧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显现。截取“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的部分聊天记录, 以飨读者。

2013-02-24

江西鹰潭余晓丽 (420475576) 21:33:05

这是我的新教案, 有空能不能帮我看看行不行?

康乐马忠龙 (83196829) 21:37:59

最好是相邻年级的复式。

江西鹰潭余晓丽21:39:21

我也考虑了, 但是我这里校长说四年级的老师换的太勤, 学生基础不好, 而且四年级的内容有点难。

此次聊天记录中, 江西鹰潭余晓丽教师在设计复式教学教案时遇到了些困惑, 请求同行帮忙, 康乐马忠龙教师指出在班级组合上最好是相邻年级, 但是余老师有她的顾虑。在QQ群中, 教师之间的交流、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更加促使了教师优化教学的意识。

由于渠道的不畅通,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趋势, 也不方便查看浏览教育类核心期刊、专业网站。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QQ群向教学专家请教, 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为小规模学校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教育世界的窗户。另外, 教学专家在做课题研究时, 也需要与一线教师长期保持联系, 但迫于时间、经费的限制, 不能经常下乡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这时便能通过QQ群这种便捷的方式和一线教师沟通。利用QQ群交流的一大好处还在于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心理、气氛, 教学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大家是平等对话的主体, 可以自由交流、如实反馈。

2013-03-27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14:15:14

修改后的方案上传了, 请孙教授上线后指导, 静候。

兰州大学孙冬梅 (1483021800) 16:43:30

阅读后联系您。

2013-04-03

兰州大学孙冬梅 (1483021800) 10:43:27

静宁古岔的杨校长, 不知方案是否收到?只是建议, 仅供参考!!!

2013-04-03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10:48:41

收到了, 谢谢您。改得很详细, 我已执行。

2013-04-10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9:37:55

我校修订后的方案上传了!还有几张我校的图片, 望孙教授和各位同仁多多关注我们!我们才有发展的不懈动力!

此次聊天记录中, 静宁古岔小学的杨彦荣校长请兰州大学孙冬梅教授帮忙修改学校实施复式教学的整体方案。经过孙教授的指导, 杨校长公布了《古岔小学复式实施方案》, 并上传至群文件, 供大家下载分享。

身处农村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 平日里通常寄宿在学校, 逢周末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当孩子们放学了, 寂静的学校只剩下教师。“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可以使教师在遇到困惑时, 相互出谋划策;取得成绩时, 相互分享交流;寂寞空虚时, 相互沟通慰藉;每逢节日时, 相互问候祝愿。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学校, 随着农村适龄学童人数的减少,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还会长期存在, 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需要尽快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 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和改造, 继续关注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不断为他们搭建更加实际、方便、廉价、高效的交流平台, 方便其学习生活、交流信息、分享经验。

摘要:近年来, 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类学校的教师甘于忍受清贫和孤独, 默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值得我们尊敬。然而, 教师也是普通人, 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以“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为例,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神生活, 积极为其营造倾诉的空间、搭建交流的平台,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QQ群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2

——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

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 吴亚林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其二,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小规模学校大多处于村落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环境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察看了校园校舍、运动场所、文体设施、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大多数学校校舍破旧,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大多数学校没有远程教学设施,少数有设施的学校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运动场所缺乏,文艺体育设施差。学校缺乏图书资料或图书资料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配备极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编制规定上的绝对富裕与学校运行需要的绝对贫困。例如,我以崇阳县港口乡游家小学和油榨小学教学部2012年秋季学期的师生比分析,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标准是1∶23,分析两所学校的教师配备,游家小学的师生比为1∶9.66,油榨教学部师生比刚好合乎标准。但是,如果按照班师比,游家小学的班师比为1.17∶1;油榨教学部的班师比为1.5∶1。这就说明,这些小学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的现象,教师编制数字上的富裕掩盖不了学校运行需要的贫困,教师资源配置的浪费与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矛盾难以调和。

其四,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我调查的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即使教师人数配备比较充足的,也都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第二,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第三,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年龄老化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其五,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渺茫。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少,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半数教师任教学科在2门以上,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当前,教师的工资、绩效工资都得到了解决,多数教师表示愿意终身从教。但是,很多教师希望到好一点的学校任教,担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以促进专业发展,年轻教师希望有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从生存问题转向发展问题,而很多老年教师则难以胜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希望早点退休。教师的规模小人数少,任教学科不能专门化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年龄老化、能力素质差、工作乏力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其六,教师流动、退出与补充困难。当前全国各个县市由于编制的限制、财政困难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人数很少,这就造成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流动难、教师补充难和教师退出难。调查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近些年几轮布局调整过程中,教师按照能力水平、学历与年龄优势及社会关系从村向乡镇及县城流动,不能流动的教师大多来自原来本乡本土的转正民办教师,少数是支教的特岗教师。当前小规模学校是该进来的教师进不来,该退出的教师退不出,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年老乏力的教师不能退出。这就说明,当前亟需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流动、补充与退出机制。

其七,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规模效益,教师任教专门化程度低,专业化发展就成为空谈,学生所学学科不齐,学时不足,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是空谈。由于基础薄弱、教师结构本身不合理、学校分布地域广数量多等原因,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运行问题仍然严重。有些学校开不齐规定的课程,有些学校的课程开不足学时,很多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的主要原因。

其八,小规模寄宿制学校运行艰难。在农村广袤的地域上,学校服务半径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方便了人民群众子弟上学。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持力度小等原因,许多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的运行还是很艰难。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困难有三:第一,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不足,学校的生活教师、保安与校医严重缺乏,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形成了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第二,寄宿制学校的支持经费不足,学校经费压力大,靠种植、养猪等方式来改善食堂伙食,加大学校运行负担,学生伙食营养不足;第三,很多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寄宿制学校的这些困难客观上给校长和教职员工增加了压力,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底子薄,基础差,数量大,多年以来的乡村办学、乡村管理的管理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束缚,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合法合理”的受歧视之中。事实上,很多县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目前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很多小规模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要求和希望,他们改变现状的心情并不急切。我国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乡一校”的决策,[1]基本上一个乡只建一所学校,解决了学校规模效益问题,但是,“一乡一校”解决不了农村地广人稀、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有其文化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当前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

教育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我赞同对教育发展进行嵌入性分析。“嵌入性视角将社会行动发生于其中的不同条件及这种条件的形成机制视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优先条件,而不是脱离社会背景关系与机制孤立地分析个体行动及其生成的因果关系或机制。”[2]小规模学校在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更主要的是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整体博弈的产物。

学校是国家政治力量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小规模学校负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利益诉求,办好小规模学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许多省市和地方也推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制度和措施。农村不管如何边远偏僻,农民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需要与权利,政府要从社会效果来考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来考量,关停转并小规模学校。

其次,小规模学校具有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是彰显基于农村自然、社会与农村人的农村教育特质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指“城市教育在农村”,或者是“落后的城市教育”,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疏远了农村社会和农业文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的一元化设计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农村教育事实上成为弱化和落后的城市教育。当今农村教育基本上就体现为小规模学校,不能因为小规模学校之“小”和“弱”而忽略其承担的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乡土的价值,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乡土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关系,要从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高度来看待农村学校的功能,要通过小规模学校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其价值,我们忽视了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我们没有去发现和创造培养农村人的农村教育。小规模学校在保护自然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进步、培养农村人等方面大有作为。

最后,小规模学校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大量的土地需要人耕种,农业发展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需要大批稳定的农村人口。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当前很多农村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严重,这多少与农村学校和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有关,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激活农村经济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的思考

建设好小规模学校,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政府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来高度认识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能仅仅将小规模学校建设看作是财政负担,要从增加投资拉动经济的功能需要上决策,要从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规划和决策,还要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吸纳民间教育与社会资本存量等途径来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首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建设好小规模学校的关键因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承政府及各个部门,下辖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与实施,在我国实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情形下,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主体。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作为有三:第一,科学规划县域教育与学校建设发展,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分类建设发展:如永久保留学校、寄宿与半寄宿的乡村学校和当前“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第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要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编制规定、根据发展需要而不是财政规定来支持小规模学校,不是无所作为的等、靠、要,要真正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多方力量,寻求打破部门分割的管理格局的策略,统筹小规模学校发展大计,鼓励和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

其次,小规模学校要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规模学校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规模学校地处农村村落之中,承续着农村文化命脉和农民的希冀,如果从学校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小规模学校完全可以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所谓多样化发展,是指学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综合化,体现学校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特色发展,是指学校要立足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彰显农村学校的特质,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及农村优秀乡俗文化的载体。

我们过去简单化地认识学校,有意识地把学校建在远离社会的地方,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农村的发展不能离开学校,农村的学校要实现功能多样化和特色发展。其策略如下:第一,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与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切实发挥其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把学校办成所有农民受教育的场所。第二,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统筹兼顾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升。第三,小规模学校要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同时,以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为己任,把自然环境、地理标识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最后,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主要是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多是学校所在地的本地教师,他们分散在乡村,人数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年龄普遍较大,大多散居于地方,能够融入乡村但难以形成学校文化氛围。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有几点建议:第一,通过“联校走教”[3]或联校一体化管理方式,加强乡级教师的统筹,让所有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第二,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加速教师流动,尽快补充新教师,吸引师范生到小规模学校就业;第三,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并与乡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安排,解决教师没有住房或分散居住的状态,为教师提供后勤与文化融合保障。

关于小规模学校的物质资源配置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在整体规划学校布局的前提下,对于必须保留的学校,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标准》重新规划和建设;第二,县教育行政部门确保当前的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第三,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规模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发动村民、企业主和社会团体及慈善机构投身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原文参考文献:

[1]柴葳。办好农村学校,赢得百姓口碑[N].中国教育报,2011-12-27(1)。

例谈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之道 篇3

显然,小学校不可能像大学校那样大量添置设施设备、大量引进师资,但我们也完全可以立足微小型学校的特点,克服偏远所带来的不利,从理念突破入手,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与教育方式,走自我发展的特色之路,取得“上档次”的成果。

一、小学校适宜微创新

我校会议室位于综合楼,每两周才使用一次(教师例会40分钟);而标准乒乓台放置在教学区的队室,紧邻教室,每次师生进行乒乓球训练都会影响隔壁班学生上课,因此,更多的时候乒乓台只是摆设。经过一番思考与论证,我们决定根据本校教师人数将会议室的会议桌撤掉一批,适当缩小剩余会议桌的间距,将会议室主席台的音响、话筒线进行整理,缩小空间,再把乒乓台移到会议室后面。这样一来,会议室的功能就被叠加了,没有会议的时候,就成了师生文体活动室,利用率自然也高了,有效解决了教师运动和学生训练影响其他学生上课的问题。在小学校不可能配齐所有功能室的情况下,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条路。

再如,花样跳绳是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在一定的阶段确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跳绳的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的跳绳兴趣就自然降低。如何将这一特色项目持续开展下去呢?我们借鉴了其他运动项目的做法和课程开设的经验,设计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从跳绳的起源、跳绳的作用、绳的选择、科学跳绳法、花样跳绳的种类与方法、我在跳绳中成长、我的晋级之路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跳绳、科学跳绳,将体育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制定了花样跳绳考级制度,规定会多少种花样就能达到怎样的等级,到达一定的等级以后必须与同学合作的晋级方案等,学校定期公布每班晋级学生的名单。由于学校规模小,易实施,可操作性强,又符合小学生乐于表现、勇于竞争的心理,学生的锻炼热情持续高涨,与同学合作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此外,学校紧密结合常州花博会开展的“殷小花博会”,获得了溧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奖;冬季来临,总务处组织的“我给树木穿冬衣”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成长;给教师写评语、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颁奖系列活动,更是营造了尊师重教、感恩报恩的温馨氛围,增加了全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职业自尊心。

一个小小的改动,一次小小的创意,都体现了教育的大智慧,这就是小学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微创新、微改革。现在,一批“微”项目正在我校实施:微科研、微公益、微课题、微课程、微视频……聚沙成塔,滴水成海,相信一个个“微小”的点滴能够积累成的学校质的提升——这是我们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小学校要重普及性

布置橱窗原来是学校分管领导(辅导员)的任务,由于学生人数少,作品少,辅导员往往苦于“精品”,要么用一些陈旧的挂图填满,要么就是临到有验收或检查任务时突击布置,要么就是将近一个学期都不换。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把传统理念中的作品的精品升华为过程的精品意识,即只要学生用心参与了、实践了、展示了、提升了,这一过程就是精品,他们的作品就应该得到展示。于是我们将橱窗变成了“自信展台”,鼓励学生自由展示,特别是放低了对作品质量和形式的要求,让原来绝大多数对“精品”望尘莫及的孩子都能去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学生兴趣的推动下,各班班主任也开始主动找到辅导员,积极地帮助孩子去争取“自信展台”的版面,对此,学校只有一个要求——班内每个学生都要有作品,真正体现教育要面向全体的目标。

在既有成功的经验的带动下,我们在组织读书节、运动会、科技节这类主题活动时,项目设置更加丰富,并鼓励学生个个都参加,人人能展示;学校篮球架,高度也不一致,为的就是让低中年级孩子也能享受到投篮的乐趣。

这种根据小学校特点所开展的关注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活动,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以及师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提升,从师生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过程即收获,行动即成功。

三、小学校更易个性化

我校根据学生人数少这一特点,实施了“开心大课间”工程。即由学生自主选出1~2项喜欢的体育项目,教师同时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然后将学生分年段合理编组,每位教师根据意愿在大课间时段带领10~20名学生一起运动。学校对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和考核,并开放所有的场地和器材,实现师生共同运动的目的,落实了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师生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周的升旗仪式后,我们都要进行“自信舞台”的学生展示活动,经家长同意后,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只要孩子有兴趣、有特长、有胆量,就可以站在这个大舞台上,武术、舞蹈、乒乓球、跳绳、篮球、朗诵、唱歌……甚至连“自信舞台”的小主持人都可以报名,表演结束后现场颁奖。“自信舞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家长、教师、学生的一致欢迎,现在主动报名的学生络绎不绝。

立足“微小”莫畏“偏”,不羡“高大”心向“上”。的确,我们无力改变学校“微小”的现实,也无法复制其他学校“高大”的办学模式,但如果我们能立足“小”与“微”的实际,坚持走个性发展之路,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创新思路,激励师生不断取得成功,就一定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简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篇4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任务

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2]。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非均衡发展现象突出,为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基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之间差距过大、农村教育整体滞后的基本事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布局调整成为重大举措。以经济价值观为主导的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越深入,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认识也便越深刻。

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任务尤为重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三个基本任务:第一,为升学服务,有一批优秀的学生需要通过升学向上流动,这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三大任务之一,而非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唯一任务。第二,为城市化服务,有更多的同学最后进城打工,有些甚至高中都上不了。有大量的学生注定进入城市,农村小规模学校要为进入城市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维权服务、自我管理、人生规划等等。第三,为农村建设服务。有一部分同学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以后会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农村小规模学校对这一任务有天然的担当。我们一个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升学服务,但现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的教育从来都是为离农服务的。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轨迹

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关于农村教育发展几个重大政策的变更来探寻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阶段大致可以作如下划分。

1. 多种办学形式共存

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我国确立起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在该办学体制要求下,我国形成了乡、村分散办学,面大点多、规模偏小的办学格局。在第一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因办学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乡镇政府或者农民集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2]。

2. 以精简人员为目的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1992年,国家教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农村地区的教师主体———民办教师进行精简[4]。教师数量过多与农村学校面大点多的布局有着密切关系,在该阶段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中央采取了精简教师队伍的举措,因教师队伍被压缩,被迫带来当时农村小规模学校萎缩。

3. 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撤点并校”与“寄宿制学校”建设

2001年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此阶段开始大幅度被撤并。同时为弥补“撤点并校”政策的巨大缺陷,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提出“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自此,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被打破,也加剧了地方政府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进程。

4. 城镇化成为撤点并校的新动力

2008年以来,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多个省份制定了“以校扩城”方略,旨在以学校进城带动农村人口进城,推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4]。大张旗鼓的“学校进城”与日渐凋敝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

5. 后撤点并时代

2012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紧急叫停了“撤点并校”政策,我国正式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在该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过“十年撤点并校”的震荡之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该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得以适当保留,同时部分地区开始恢复与重建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5]。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争论

目前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依然是争论不断,争论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农村学校应采取“集中办学”还是“分散办学”;二是校际差距过大,谁应为此负责。

1. 农村学校应采取“集中办学”还是“分散办学”

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分散办学能否得到应有的法理地位,对该问题的认识集中表现为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在学校布局调整问题中,学校和村民、村民和政府、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与利益观,进行着不同的博弈,因此各方面的协调是任务的关键之处。在所有的关系链中,政府作为引领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合适地协调各方面利益,了解各方面情况,制定合理的学校布局解决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但政府对在农村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立场中无可辩驳地选择了集中办学,尤其是基层政府。“集中办学”被视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具体论证过程是通过中心完小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比较来完成的,前者代表着“集中办学”,而后者则是“分散办学”的典型。究竟农村学校发展适合哪种办学形式,依然没有形成定论。

2. 校际差距过大谁应负责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是不争之事实,目前我国教育差距逐渐演变为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四级差异,但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大规模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逐渐扩大[3]。农村小规模学校被纳入到统一的教育发展体系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被卷入了一种僵化的教育发展逻辑当中:把教育发展等同于硬件的提升和师资的更替。这种教育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来支撑,这就带来区域之间因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而出现的校际差距情况不一的现象。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55.2%的市、县存在比较大或很大的校际差距。贫困地区的市、县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间差距更大。面对国家提出的校际之间差异的标准与校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谁来为此负责成为决策者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又一争论。

同时,近3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和城乡格局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农村学校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学校形成了城镇地带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等三大类学校。在农村学校的三大类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处理与其他两者“强势”学校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类学校类型在历史中的担当问题也令人深思。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征

通过前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认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征的把握越发重要。具体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正在经历着由嵌入逐渐走向抽离、由有逐渐到无,农村教师与学生由固定向流动转变,这些转变构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特征。

1. 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嵌入走向抽离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渐扎根于乡村。1950年中央政府公开宣称要在每个村庄建立一所民办小学[6]。“一村一校”格局之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嵌入在村庄社会当中的,在其中村庄和学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联系。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进程,农村初等教育原有的“一村一校”格局被打破。虽然2012年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紧急刹车,指出要“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7],但至少对中西部某些省份来说,撤点并校远未终结。“寄宿制”的引入被作为“撤点并校”部分后果的一个修补方案,在实践中,它却成为推动新一轮撤点并校的契机。撤点并校推动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消亡,也诱发了乡村教育的深层危机。这种教育发展的实质在于进一步清除学校教育当中的乡土特质,与“去地方化”相伴随的是,学校教育变得更加正式化和专业化———成为悬浮的孤岛。农村小规模学校与村庄社会的分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它的地方性特质,同时也摧毁了它的根基。

2. 农村小规模学校正在经历从有到无的历程

从“有”到“无”包含两层意义,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实质意义上的“消亡”,以及地理意义上的“撤并”。事实上,早在“撤并”之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就已经“消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制度建设也日益完善,但是并未促进实质意义上的教育提升。在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内部,中心完小和农村小规模学校一直处于不同的层级,这也使得中心完小的办学条件始终优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随着教育管理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国家对学校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涉及校园设施和教室、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方面。这也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中心完小的办学条件不断接近,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并未改善。与国家的教育改善措施相伴随的是一套新的教育发展话语,它为教育发展设定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教育条件来说,无论是设备还是师资,在与中心完小的比较中,农村小规模学校都处于劣势。相当一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老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小规模学校就是整个体系的末端。同时县城学校每年都通过招考的方式吸纳乡镇优质教师,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上更像是个教师训练场。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掏空,农村小规模学校无论从“形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在经历从有到无的过程。

3. 农村的教师与学生正在发生着从固定到流动的转变

第一,农村教师从固定向流动转变。在之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多由当地教师担任,由于老师都是当地人,自然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熟人之间的社会纽带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约束性力量。但是在新的教师聘任体制下,教师的本地化程度实际上在降低。同时在全国普遍建立教师“县管校用”机制,“县管校用”改革在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推进城区学校间及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实行县域内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并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备逐渐实现从固定到流动的转变成为历史趋势。第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以留守儿童为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趋严峻。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主要集中在寄宿制学校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主要生源,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时学校教育往往无所作为。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为止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切实举措的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依然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运营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被消解。

五、反思

1. 理清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思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危机反映了现有教育发展思路的内在矛盾:把资源投入作为最终解决方案,但是又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支撑。最终,反而以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方式来支持其他层级学校的发展。就横向比较来说,农村小规模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资源投入对学校运转的重要性。而从纵向比较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设施、师资总体上得到了改进,但是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秩序却几乎陷于崩溃,这也说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总体生态在不断恶化。概括来说,农村小规模学校被打造成一块教育飞地,脱离了农村社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就失去了原本可以利用的地方性资源,问题在于政府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去支撑新的运作模式。

2. 着力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问题

一村一校时代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状况远不如今天,但是它依靠社区纽带弥补了资源上的缺陷,成为农村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原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本村人,他们会受到社区舆论的约束。但是,在新的制度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老师缺乏有效的激励,这体现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不如更高层级的学校,而在待遇与上升空间也同样处于劣势。2012年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力气补齐“短板”,立足“底部攻坚”,将农村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政策突破的重点。教育部提出“底部攻坚”的概念,确是切中要害,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进步,为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问题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有效路径。

3. 善待农村未来的建设者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长大之后将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我们必须善待农村未来的建设者。需要认识到的是,小规模学校并非暂时现象和过渡状态,而将会长期存在。“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学校”,由于地理和人口减少等原因,不仅在我国农村,在发达国家的农村、山区和草原,也普遍存在小规模学校。放眼世界,在英国、德国、芬兰、日本这些教育强国,小学的标准规模即是150~180人,小班小校是一种普遍现实。这是因为小班小校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小”有利于孩子就近入学,可以密切家校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安全和完备的关照。小规模学校建设不仅不是权宜之计,而且会是一种“新常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建成小而强、小而美、小而特的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如果能够成为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化学校,那就不只为农村学校,也为城市学校的改革提供了示范。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关注力度,给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坚持以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为追求。

4.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我国由于长期存在对农村教育投入整体不足的情况,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硬件条件,难以吸引适龄儿童来此就学,我们须认识到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硬件条件改进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为此,要弥补农村小规模学校硬件短板,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运转,就必须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最为基本的、能够保障学龄儿童生命财产安全的教育环境。在把握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这一基本条件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倡导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质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优势,着力探寻和发现学校和学生的既有优势、亮点和闪光点。同时,我们须认识到的是,区域内的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与改善,不能单独依靠区域内的一所超级大规模学校来完成,而是须提高区域内整体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当这个区域的所有学校都成群结队地发展起来,形成真正的“优质学校群”,这个区域的学校教育才可能具有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持久动力。

摘要:现阶段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任务繁重,同时社会对它的争论依然没有定论,加之以新常态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表现的新特点让寻求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道路受阻。虽然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重重,但是可以预见,“小班小校”是未来农村学校的基本面貌,将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作为一种暂时性的过渡政策是不正确的,而应将其视为一种长期性的基本建设,从而探索符合农村需要的、有根的、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轨迹,分散办学,校际差异

参考文献

[1]阮成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3(7).

[2]杨东平,王帅.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到撤点并校——徘徊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

[3]张旭.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困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4]吴宏超,冯梅.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测评指标的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

[5]佩珀.新秩序下的教育[M]//剑桥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蔡澄.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与扩张[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5

陈莺燕 谢跃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的困境 1.学校既缺教师,又超编 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人才流动的基本倾向。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向较大规模的学校流动。加之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所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各种工作生活设施落后。刚毕业的学生很少愿意去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其他学校的教师很难调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即使还留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很不安心,一有机会就义无反顾地调走。农村小规模学校经常处于缺少教师的状态。在很多城区学校为打造品牌策划各种改革活动时,小规模学校却正在为找不到一个愿意来学校工作的教师而发愁。缺教师,学校就丧失了合理地配置师资的基础。从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方面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缺教师的,但如果从学校编制政策来看,这些学校又是超编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了各类别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的标准,其中高中:城市1:12.5,县镇1:13,农村1:13.5;初中: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统一的师生比标准是基于理想的学校规模编制的,但对于小规模学校来说,这样的编制标准就明显不适合了。例如,某农村小学共70个学生,6个班,按现行师资配置标准,只能配3位教师,这就意味着所有教师满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3位教师同时上课,还有3个班级没教师上课。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常常远超出编制标准,如以上所说到的学校,至少会有6个以上的教师,超编3个以上。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愿意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由于学校已超编,学校也进不了教师。2.学科教师配置不齐 从学校层面看,教师配置的主要内容就是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也就是保障学校的每节课、每门课都有教师教。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要开齐开足课程面临很大困难。这些困难有两种表现,一是有些学校干脆不开某些学科,因为学校没有能胜任某些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校课表上按课程计划安排好了各门学科教学,但由于教师必须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只选择其中重要的或者需要考试的科目教学,许多科目开而不教,这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缺乏学科教师,没有配置好学科教师。另外,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如以上所说到的某小学,安排7位教师,基本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但教师的教学任务却是相当繁重的,按国家的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有7门课程,每周25节课。三至六年级有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每位教师必须承担6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工作量达20节左右,教师还必须跨年级、跨学科授课,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也由于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自然就造成教师想调出学校,其他学校教师难以调入等配置难题。3.学校无法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 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的教师,大多教学水平较低,这些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素养,同时,小规模学校尽管规模小,所要开设的学科门类却不少,需要的学科教师也不少,但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专任的学科教师,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也就是说,应是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成为综合型教师,教师就必须去参加培训与进修。但是,在小规模学校,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教师去参加培训,某门课或某个班级就可能没人上课。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使校长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想法,也不可能有送教师进修的行动。

二、破解教师配置困境的策略 1.创新人事管理制度,破解小规模学校难以引进教师的困境(1)实事求是地重建编制标准。按国家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3)来配置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当地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统筹考虑学校的课程、年级、班级等因素,灵活地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编制标准,如以“师班比”建立编制标准,若以师班比2:1来配置小规模学校教师,最起码能保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为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打下基础。(2)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绝对意义上的城乡均衡不可能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的流动还会保持从农村向城市的趋势。基于此,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应有的师资力量,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既能调出,也有调入,就必须制定带有强制性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如城区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制度,教师晋职、评优应有多少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制度等。(3)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统一管理制度。现在的教师,一般来说,是由教师所在的学校管理,也就是说教师是学校的人,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会受到人事关系、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正由于此,我们常会看到某学校教师多,没课上,而另一所学校缺教师,课没人上的现象。要破解这一困境,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许多教育集团由城乡学校组成)教师统一管理制度,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不属于区域内或集团内各学校,而由区域内(乡镇内)的某学校或集团总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所工作的学校,统一安排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的小规模学校就不再是小规模学校,它已成为了区域或集团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师的配置困境自然就化解了。2.优待教师,破解学校留不住教师的困境(1)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处于偏远地区,工作在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不生活在学校所在的村庄,他们的工作、生活成本高,而城乡教师的工资标准是一致的,这对小规模学校教师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重要原因。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是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困境的突破口。现在教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构成,教师的基本工资一般全省统一,这里所说的改革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县级政府应在绩效工资方面,优待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如湖南省l县就规定凡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工作的教师,每月每人多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800元。实行这一政策后,l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同时,学校公用经费一般是按生均拨付的,而小规模学校也是学校,五脏俱全,仅靠这点生均公用经费连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保障,更不要谈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了。县级政府要在办学经费上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如通过设立小规模学校工作津贴,由政府给小规模学校拨付奖金等措施,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高于区域内其他学校。(2)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小规模学校由于小,办学条件往往非常简陋,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器材、教师食堂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发挥,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小规模学校要留住教师,最起码要改善好教师的教学、生活条件,让教师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教师能方便、有尊严地生活。要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政府就必须投入,如湖南省l县就以建设省级合格学校为契机,把全县的每一所学校(包括所有小规模学校)都建设成合格学校,仪器室、实验室、各种学科教室、食堂、浴室、教师活动室都配置齐全。尽可能地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营造与城区学校一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消除城乡学校的工作、生活差距。(3)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文化留人、感情留人的体现。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关键在于学校校长的努力。学校规模小,校长既要做教师的领头雁,又要做教师的亲人与朋友,校长要以身作则、乐观向上、随和善良,既给人以示范,又给人以温暖,让大家在辛苦工作之余收获快乐、温暖与发展的希望。许多案例说明,一所学校如果拥有这样的校长和这样的氛围,工作条件差些,工作辛苦些,教师也会无怨无悔,很少有要求调走或不服从工作安排的。(4)争取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小规模学校一般地处农村,学校与村委员、村民有割舍不了的关系,争取学校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不仅能争取到经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能够增加教师的安全感,让教师获得村民的关怀与尊重。如某村委会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报销探亲路费,节假日请不能回家的教师到村民家里做客等。村委会与村民的这些举动能够温暖、感动教师,为了村里的孩子,为了村民的情义,教师也就宁愿留在村里的学校工作了。3.培养与活用教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1)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每门课都有专任教师,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化解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是一条有效途径。综合型教师就是能够教授多门学科的教师。有了综合型教师,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也就自然化解了。(2)推行“乡管校用”等新型教师管理模式,盘活区域内的教师资源。“乡管校用”,就是教师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到区域内多所学校任教的教师管理模式。如某小规模学校有两位音乐教师,在本学校,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音乐课教,这两位教师就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把他们安排到另外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任教,从而保障其他学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3)创新教师的授课方式。小规模学校一般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但所要教授的学科却不少,即使学校某门学科有一位专任教师,这位教师也不一定能承担学校这门学科的所有教学。如学校有一位体育教师,这位教师就不可能全部负责一到六年级六个班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从实际出发,采取分学段集中授课或复式授课的方式是有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又一有效途径。如某学校有一位音乐教师,就把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集中起来上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基本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4.创新培训方式,破解教师培训难的困境(1)推广“乡管校用”“教育集团化”等制度,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可能。不管是“乡管校用”,还是“教育集团化”,教师都由学校人变成某一区域内的人,教师就可以在比学校再大的区域进行安排与调节,这样就给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创造了可能。如某学校的某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如果就他所在的学校来说,他外出参加培训了,学校就无法再安排其他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他就没有外出参加培训的可能。但如果学校教师由所在的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或由所在的教育集团管理,中心学校或集团总部就可以从其他学校调节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这样就为这位教师外出培训创造了可能。(2)采取“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把教师送到校外培训,很必要,很有意义,但代价大,会产生许多如人事安排上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是小规模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培训的方式有许多,常见的校本培训方式有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师相互听课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请进来”,也是很好的校本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能拓宽教师的眼界与思路,成本低、价值大。(3)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提高,最终还在于教师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几乎成为每个人的主要学习方式。学校应通过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并组织教师运用网络学习,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健康发展,是保障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破解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种种困境,是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虽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困境的破解做了一些探索,但要更有效地突破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困境,还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单位:湖南冷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冷水江市潘桥中心学校)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6

关键词:贫困县;农村小学;教育对策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农村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这就使得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教育教学上出现了较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了当前许多许多农村教师所关心的重点,而贫困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忧心。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容易受到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又对他们过度溺爱,致使这些孩子的自制力差,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部分儿童由于缺乏管理容易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还有一些学生在平时叛逆心理强,喜欢干一些明令禁止的事情。如,在夏天去一些无人管理的深水区游泳,造成溺水等情况的出现。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但是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致使这些孩子身体较差。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儿童而言有极大的危害,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较为自卑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善于与人沟通,性格较为孤僻,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遭受了一点打击之后,十分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心理发育不健全。

上述一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也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发展。

二、贫困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有效合并农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发展留守儿童教育

贫困县的教育发展资金有限,而一些小规模的学校的发展建设,对于贫困县来说对于资源的消耗极大,而且学校规模过小,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和留守儿童的教育。

因此,在贫困县农村可以将一些小规模学校有选择性地进行合并,这样可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起,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同时,在农村学校里将小规模学校进行合并,教师和学生都集中在一起,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也方便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时对班上、留守儿童的管理。但是,农村学校进行合并的时候,不能盲目,要综合考虑学校留守儿童的综合发展。

2.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令留守儿童积极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孩子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而爷爷奶奶对他们也多是溺爱,致使这些孩子平时较为骄纵,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极不利成长的。作为农村教师,在这种时候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健康的成长。

3.注重教学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脆弱,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鼓励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自卑,不气馁。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得当,不能随意辱骂甚至是惩罚学生,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耐心细致的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旦对课堂学习产生反感之情,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不愿意学习,到后来许多学生甚至会辍学外出打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多为孩子想一想,运用孩子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总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目前农校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生活环境,明白自己的父母离乡别井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要学会理解和包容父母,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争取在将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马能福.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839〉。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7

1.1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规模呈逐步缩 小趋势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已达52.57%[1]。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出现了急剧下滑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外移造成学龄儿童骤减,其教学点或学校已经不能获得足够的生源,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新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农村办学集中化、规模化、城市化价值引领下,对农村教育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自1995—2010年间,大量农村学校被撤并,农村教学点从19.4万减至6.5万所,减幅率高达66.5%[2]。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有两种:农村“教学点”和农村“完小”。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一般只有四年级以下的班级,多设在偏远、人口较少的村寨[3]。“完小” 即完全小学,包含小学一至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 “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以方便学生就近上学。随着教学规模的逐步缩小,这种教学点及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堪忧。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的目标控制》[4],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学龄人口将呈现持续流失状况。2009年华商报《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5]中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1.2 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不明确、点多面广, 办学条件不规范,教育投资力度亟待加强

新时期面对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点多面广,危房改造任务艰巨,教学及生活设施均亟待改善的实际状况。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7年底,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及标准均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投入有限又存在和中心学校捆绑在一起造成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不明确的局面。当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急需更新时,学校则显得力不从心,需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来改善这种状况。

1.3 课程开设面临开齐与上好矛盾,存在全科教学 与专业纵深发展困境

我国于跨世纪之交,进行了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课程开齐上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还为全科教师,承担若干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中,讲懂每门新课程就显得吃力,讲好则面临更大困境。

1.4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1.4.1优秀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两个层面;一是从教师素质分布看,教师一般先选择大城市学校,然后中小学校、县镇学校,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校级选择时,教师一般不选农村小规模学校。而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从农村小规模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二是外来一些优秀的教师也被县、乡镇中心校以各种理由挖走,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呈现流失严重局面。外来教师流动意愿强烈,难以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扎根。

1.4.2教师培训机会被剥夺现象严峻且存在针对性的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不乏存在经济收入低,数量不足,工作繁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留不住、难扎根、教不好,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缓慢等基本现状。同时农村师资队伍培训现状中还突出存在针对性、特色性不强,教师受训积极性不高,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在教学实践运用中时效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1.4.3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亟待改善。近期,国家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报告显示: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不多,大部分教师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不甚明显。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建设需强化突出问题。

2 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问题的基本途径

2.1 强化政策引领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

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合于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有生命力的学校形态。为防止盲目的撤点并校,从而导致学生上学路途过远增加交通隐患,从而增加农民经济负担现象凸显,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规定:“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予以恢复”。“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意见》要求:“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且落实”。201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教育优先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困难,经费优先满足于村小学及教学点需求”。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起到了切实可行的引领作用。

2.2 明确赋予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推进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2013年教育部《通知》中指出的那样:中心学校要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收支情况在会计账目上单列反应。是防止小规模学校身份被遮蔽,赋予独立身份的较好尝试。其次面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靠县级政府承担的现实,在县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就要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支付力度,建立由省级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经费标准。再次面对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通过“普九”验收后又面临办学标准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之间的矛盾,需不断促进强化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2.3 规范小规模学校对新课程方案执行力度处理 好“开齐与教好”之间的关系[6]

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齐与教好”矛盾的较好方式是实施和规范“走教模式”。所谓走教,就是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解决部分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不足问题,让教师在几个学校间走动教学的一种模式。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一个教师要教好几门课程的实际状况。这样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通过走教即可以使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又可以减少教师教授科目过多的弊端,使小规模学校教师更集中精力去钻研所主教的科目。

2.4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农 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第一要务

2.4.1重塑从教理念教育。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经上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实地调研时,对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7]的四方面的要求。我国农村教育相对大中小城市而言还存在条件相对较差,硬件、软件条件相对薄弱。 这就更需要强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理性信念的教育。强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学习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范学习。学习他们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学习他们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从而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2.4.2多维度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2 907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贮备。同时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面对农村经济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怎样使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得以更高层次的提高与增强。首先,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均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一定年限的教学实践,并直接与聘用、评职、提拔或获得荣誉直接挂钩。对长期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在评职、获得荣誉上优先考虑。鼓励县域优秀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同时借鉴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老挝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给去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的教师配置一定的交通工具,发放一定数量的交通补助。为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上均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可采用“1+X”模式,建立教育发展协作区,学区共同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再次,可尝试对农村本土教师的创新使用[8]。充分发挥农村本土教师环境熟悉,安心扎根,容易和当地学生家长打成一片等诸多优势,重在使其学历达标,提升专业技能发展上多下功夫。

2.4.3建立严格的培训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培训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强化优质学校的引领辐射功能。对农村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目前,农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存在三方面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教师普遍存在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倾向;二是培训后缺乏跟踪效果考核,培训效果折扣现象较为严峻;三是培训内容能否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值得商榷。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准,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培训。诸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病防治教育等。其二,建立严格的培训保障机制,县乡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保障措施,把培训工作引入教师年终考核目标体系,化解工学矛盾,化解工训矛盾,是教师安心受训。其三,针对农村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可针对性的采用专家引领式、个案分析式、问题诊断式、实际参与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培训效果。其四,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9]强化优质学校的引领辐射功能,强化优质中心学校的定期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帮扶功能。定期把新的教学理念,优秀课堂教学经验送到农村学校,从而实现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目的。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8

据临洮县教体局人事股长张星明介绍,截至目前,临洮县有完全小学195所,其中100人以下完全小学135所,20~60人的60所;教学点172个,其中40~50人的2个 ,20—30人的10个 ,10~20人的17个,6~9人的36个,5人以下的78个,0人的29个。全县在校小学生人数3.02万人,其中教学点在校生人数1040人,仅占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3.3%; 172个教学点现有教师268人,占在职小学教师总数的10%……”对于学生的自然、大幅减少 ,临洮县八里铺王家大庄小学校长李永平深有感触,他说10年前自己刚到王家大庄小学时,学生真的很多,校园里很是热闹,现在校园建设得这么好,却没有多少孩子,看到校舍闲置,他的心里非常难受。

生源锐减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谈到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临洮县教体局分管小学教育的副局长董世禄告诉记者,这些小规模学校不但在校学生人数少,教学难度大,质量提升慢,而且也给全县推广实施的高效课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城镇学校布局调整的初步完成,临洮县的小学教育的着力点现在放在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抓上, 县上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局里通过多次调研,积极采取强校帮、项目扶、制度撑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和帮扶。”董世禄说。

教育帮扶让小规模学校有了提升自己的空间

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洮县教体局制定实施了城区校帮扶农村校, 中心校帮扶教学点的制度,并实行捆绑考核。城区9所小学与26所农村较大规模小学结成对子, 发挥城区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从教研、资源、信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诸多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班子和师资 ,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好的设施, 还需要有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在谈到如何搞好教育工作时,临洮县教体局局长张国旗如是说。

农村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单薄, 不具备教研能力。为了提升当地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各学区较大规模完全小学通过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并实行捆绑式考核。每学期, 中心小学派骨干教师到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进行示范教学,举行片区教学教研活动,联合举办学生活动等,而小规模学校则积极探索复式教学“垂直互动”教学模式,这达到了资源共享、理念更新、教学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项目实施让小规模学校有了发展自己的空间

对于贫困山区学校来说, 项目的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009年 ,临洮县争取到了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实施的“复式教学”教师培训项目,在部分农村学校大规模地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2012年,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的专家到临洮县调研农村小学教育, 抓住这一契机,县上又争取到了为期三年的“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教师培训公益项目。

该项目在2013年11月启动,得到了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专家的支持,全县9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复式教学“垂直互动”教学模式培训。12月,18个学区对近300名教学点教师和600余名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2014年 ,“垂直互动”教学模式得以在县内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尝试运用。

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改进了教学理念,改善了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县教体局打算在2014年10月期间 ,通过学区初赛、分片复赛和全县竞赛等形式,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和项目实施的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把复式教学的实施向纵深推进。”临洮县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毛朝辉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的创办让小规模学校的生源自然流转

临洮县大多数乡镇处于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幅员辽阔,许多地方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 广大农户住所分散, 造成学龄儿童上学路途遥远,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县上在有条件的乡镇办起了寄宿制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创办,既方便了学生上学,有效控制了农村学生的辍学率,也为农民务农、务工提供了便利。

据了解,目前,临洮县有20所小学寄宿制学校,寄宿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峡口学区杜天虎老师说,峡口是临洮县较早实行寄宿制的学区之一, 寄宿制学校的创办,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当地很多农村孩子愿意在寄宿制学校学习,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利于学习,小规模学校学生出现了自然流转现象。

政策支撑让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有了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临洮县采取了硬件和软件两手抓的策略。

在硬件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班班通”工程等,加快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步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全县311所小学(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拥有卫星收视设备437套,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在软件建设方面, 建立了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制度。实施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轮岗支教制度;教师评定中高级职称,必须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新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三年内不得调动;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组织城区和乡镇中心小学每校结对帮扶一所山区小学,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捆绑考核。此外,县上决定,县委县政府每年在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时,向农村学校倾斜,教体局在评选教学质量进步奖时,也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9

随着“撤乡并镇”和城镇化的加速, 在“集中优质资源办教育”的主流思潮中, 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迅速退出历史舞台。2000—2012年,全国小学数量从55.36万所减少至22.86万所,减少58.7%,其中绝大部分是被撤并的6个班以下的农村小学。同样,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在2000—2012年,全市小学从120所撤并减少至40所,其中小规模农村小学从104所锐减为15所;到2015年,又减少1所,仅存14所。

近年来,小学过度撤并客观上导致学生上学路程增加,随之带来的校车事故频发等安全问题,使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存在价值,即对解决学生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消除远距离乘坐校车上下学、低龄儿童住校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一部分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就学的学校,办好这些学校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2012年、2013年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政策上明确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特殊地位。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办好小规模乡村学校将逐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未来几年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浙江省奉化市是一个县级市,全市11个镇(街道)总人口4 8万余人,在校 (园)学生8万多人,拥有在编教职员工4 143人。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课题组先后分两次,利用两周时间,对奉化市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做了深入走访调查,与各学校校长、一线青年教师、各镇 (街道)教办副主任进行座谈交流,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奉化市现共有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 分布在8个镇(街道),在校学生4 098人, 在编教职工188人,其中50岁以上老年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仅占20%;35岁以下青年教师96人,占总教师人数的51%, 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主力军。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总体比较好, 上进心比较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编制 不足 , 青年教师 缺口大 。 2010年前,全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很少会有新教师分配,中老年教师几乎全部占据小规模学校的“江山”。2010年起,该市陆续将70多名新教师直接分配到小规模乡村学校,但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很突出。英语、 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尤为缺乏,新教师“教非所学、 学非所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他们在教学上无所适从。

二是条件不好,青年教师心不静。当前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多少来划拨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校人数少,且依附于中心学校,没有独立的财务预决算制度,所以往往面临教育经费和资源上的不足。大部分这类学校不仅地处边远山区,生活娱乐活动缺乏,而且办学条件不断老化,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使进入这些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期望值落差比较大,内心感到比较失落,无法实现对学校的深入认同。

三是待遇不高,青年教师身难留。从机关事业单位来看,教师职业待遇相对偏低;从青年教师本身来看,工龄短、职称低,收入相对也会低一些。以一名参加工作3年的青年教师为例,一年薪酬约5万元 (不含五金)。自己的收入与不断增长的CPI (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相比,教师个人承受的压力过大。本科毕业还不如初中毕业到工厂打工的同学收入高, 因此,青年教师想通过调动、公务员考试等途径改变人生轨迹的欲望比较强。

四是氛围不浓,青年教师成长慢。调查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没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占52%, 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老年教师水平有限。 个别学校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5%,同时还面临着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由于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不少青年教师还停留在几年一堂公开课的阶段上,一起磨课研讨的教研活动很少。有些学校的全体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表现出相近的 “共同贫困”状态,不少青年教师工作未满5年就出现“职业倦怠症”。

五是机会不多,青年教师出门少。小规模乡村学校自身编制数量少,如溪口镇东岙小学、跸驻小学分别有6个班,但在编老师分别只有7名,“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学矛盾突出、经费紧张,青年教师往往疲于应付上课、备课、改作业等常规教学任务,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指标一般只分到中心级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小规模学校分到外出培训名额十分有限,因此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业务提高的机会极少,这也限制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六是生源不一,青年教师上课难。调查发现,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学生,70% 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溪口镇畸山小学1 070名学生,仅有5名是当地人,且家境非常贫寒。承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阶段性历史新使命。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流动性大、文化课基础薄弱、与老家课程设置和进度不一致等特点,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青年教师们很难适应。

二、发挥优势积极推动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年来,课题组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献计献策,做好参谋,努力从行政层面推动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促进小规模乡村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力促青年教师静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制订实施“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三年提升计划(2014— 2016)”,其中包括小规模学校教学条件改造工程、食堂改造提升工程、教师宿舍改造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塑胶操场建设工程等6大类的56个项目,总投入预计达2 920万元。

二是提升工资待遇,力促青年教师安心工作。待遇是稳定之本。为此,该市在原有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对全部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程度和条件艰苦程度分600元 / 月、400元 / 月、 300元 / 月三类,平均每位教师每年增加了4 500元,每年财政多支付约100万元。同时,松岙镇还对在职教师实施“车贴”制度,每人每月享受500元车贴。这些举措的实施,较好地鼓励了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三是实施牵手行动,力促青年教师精心工作。启动小规模乡村学校“牵手行动”,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分成几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联系1~3所学校, 每位教科研人员联系1个教研组,各行动小组或教研员每学期活动3次,每次在对口学校蹲点2~3天,吃住在学校,与结对学校教师一起同生活同工作,全程参与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以同伴的身份,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跟踪帮扶,促进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启动教育实验,力促青年教师创新工作。为逐步提高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乡村学校自然小班化的实际情况,2015年年初,课题组研究制订《奉化市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在4所小规模学校实施“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组织相关校长到先行试点地区学习取经,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小班化教育专项培训,强化“全科教师”培养,进一步重视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实验舞台。

三、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尽管课题组力所能及地依托当地有限资源,用一年多时间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 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多维度来推动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做优做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准确定位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教育地位。要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的边缘化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其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明确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 以“发展”而不是“保留”作为其目标定位。只有以“发展”为目标,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才有“希望”、才有“信心”、才有“动力”。

二是加快确立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法人地位。在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的宏观背景下,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仅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而明显从经费、人事等方面束缚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只有赋予小规模学校独立法人资格,才能实现独立的财务账户、公平的机会竞争,才能真正进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视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才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和参与机会。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严格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适度向其他规模较小的学校倾斜。

三是切实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配比制度。依前文所述,在乡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以“生师比”来配备教师的办法已经明显不符实际。建议以“班师比”来衡量确定实际需要的教师数更为科学合理,经课题组测算,100人以上的小规模学校1个班级应配备3名教师较为合理,100人以下的应配备1.5~2名教师较为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小规模学校教师摆脱课堂的“束缚” 走出校门,保证普通学科和体艺课程的实施,空出青年教师的岗位。调查中还发现, 因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少,在新一轮岗位设置中可评聘岗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 “高职低聘”现象。但增加或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编制人数和管理办法,权限不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在人事和编办。

四是探索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体系。要摒弃“支教”“送教”这种蜻蜓点水、效率不高的帮扶模式,抓好做深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把小规模乡村学校确定为定向交流类别,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制度”。建议定期定量派遣城区、城郊和较大镇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带着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定向到小规模农村学校“种教”“换血”,扎扎实实干上3年,循环后可选择返回原学校。 经课题组测算,每所小规模学校每年接纳1~2名优秀教师比较合适,3年一轮就有3~6名优秀教师。同时,选派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农村学校教师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 (建议不转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这样既能保持学校传统,又能带动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积极搭建小规模学校教师多元发展平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单列“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使优质培训机会直达小规模学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专项举办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教坛新秀、优质课等评比,设立专项荣誉和奖励,搭建 “向上的通道”,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县级教科研部门探索实行“牵手行动”,每两年“牵手”1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建议各地划片开展“研修共同体”活动,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 篇10

当前,各地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工作重心放在推动教师有序流动、鼓励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方面,这无疑是重要的举措,但教师的空间流动主要是以“物理变化”为主,而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则是促进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化学变化”。

自“八五”至今,北京市各区县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未曾间断过,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面始终不够理想。首都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不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基本格局都是以逐级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心。就北京来说,市级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市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区县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区县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通常占用了大部分的优质培训资源,培训模式也较为多样;而对其他普通教师的培训投入的资源则极为有限,也鲜有深入有效的对培训模式的探索。

结合北京市的这些具体状况,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应抓住“大规模”与“有效”两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思考:既要大规模,又要高效益

1、首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师资

农村义务教育是首都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目前,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在教师素质这个最关键的要素上,城乡差距仍然很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差距,既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决定性因素。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大规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努力。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活跃期推进的。通常,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往往会使得城乡教育、城乡教师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并利用改革的机会缩小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教育公平要求每位教师都有接受优质培训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要体现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上。要想让最大多数的学生最终受益,必须先让最大多数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接受培训也是教师的一种权利。分配培训资源,提供培训机会,也应该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让所有教师都享有培训的权利。北京的教育培训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农村教师几乎没有从中受益。在现阶段,作为一种补偿,对弱势教师群体采取特殊的倾斜性培训政策,为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3、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队伍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整体上还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培训的重心不是要解决齐而不尖的问题,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从北京市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特点看,10个远郊区县的小学、初中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农村教师这种年轻化的水平是空前的。一方面,年轻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很长,几代人的教育都要依靠他们,北京市今后几十年农村教育的质量由他们决定,因此,必须尽早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具有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内在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培训的最佳时机,大规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

4、对普通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边际效用最明显

长期以来,在培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的培训模式是先培训骨干,再通过骨干带动教师群体,试图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这种模式不仅周期较长,而且辐射的数量有限,在传导机制上有难以克服的软肋,其效果并没有较充分地显现出来。

借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骨干教师群体长期享有较多的培训机会,培训的边际效用存在递减的趋势;而其他大多数农村教师则很少有参加高质量培训的机会,由专业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教师培训,完全有可能实现边际效用的递增。

5、大规模培训的模式有待创新和发展

大规模培训已往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网络、光盘、大报告、资料与自学,或者“以会代培”、“以赛代培”。这些培训形式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全面深入开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大规模培训的目的。但是,农村学校自身资源有限,往往地处偏远、规模又小,开展校本培训处于最弱势,在没有外部资源支持时,校本培训恰恰又是最难进行和最难有成效的。

质量是培训的生命线。为了解决大规模培训最容易出现的只有数量实现,而没有质量保证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集中面授、专家引领、课题带动、实践跟进等小规模“精英培训”的模式,引入大规模培训并作为主要形式;而将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原有的大规模培训方式,作为一种补充和支撑。

二、实践:“绿色耕耘行动”让大部分农村教师受益

北京的特点是既有较充分的财力又有极为丰富的培训资源,通过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与资源整合机制,对培训进行科学设计,完全可以直接面对农村教师有效开展大规模的、分层分类的培训。结合北京的实际,在上述思考的指导下,自2004年开始,北京市组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面向京郊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4年来,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小学教师已有两万余人接受培训。

1、“绿色耕耘行动”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在项目设计方面,我们通过广泛开展需求调查,本着解决“教育急需”和“教师发展急需”的原则设计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主要定位在乡镇以下的校级骨干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项目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所有学科,关注与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的学科,突出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短缺学科。同时,特别关注对“教非所学”的教师的培训。

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采用层级设计模式。课程内容以模块化和专题化形式呈现,集中面授课程和分散指导课程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多样化设计。

在组织实施方面,逐渐形成“集中面授一追踪指导一成果展示交流”的三阶段培训实施模式。在追踪指导环节,通过对学员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指导,使集中面授的理论与学员的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形成指导团队和学习团队的深度互动,成果展示交流环节则进一步激发了学员的创造性和反思意识。

在资源整合方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培训系统,培训者来源的“大跨度”、“大力度”是北京市教师培训中前所未有的。在前三期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院士、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外籍教师超过1000人次,参与追踪指导的市级和地方导师达1200人次。

在质量监控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监控。从项目立项申报、方案评审、过程督导和总结验收四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2、“绿色耕耘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搭建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平台。“绿色耕耘行动”是一座农村教师与全市各方面教育教学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它使分散在各个方面的优质培训资源通过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为大面积的农村教师服务。

▲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师通过培训,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了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在农村教改实践中做出贡献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绿色耕耘行动”已成为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培训项目。

▲改变着学校的发展环境。“绿色耕耘行动”已覆盖到农村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这些学校的多数学科至少有一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有的学校校长也参加了相应的校长培训。这些学员培训回来后在学校内又带动了其他未参加培训的教师,形成合力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学员们还通过“绿色耕耘行动”形成的资源平台,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使校本培训更深入有效。

上一篇:模板支撑系统下一篇:建立生态文明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