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2024-07-02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精选12篇)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1

1994年4月1日, 国务院颁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指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 依法向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的费用。其征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益。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 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征收范围包括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都应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从价计征, 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其中:开采回采率系数=核定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核定开采回采率。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目前按照矿区所在行政区域实行三级征管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按比例分成, 中央与省、直辖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使用方向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一、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方式改变, 增幅变大。从1994年到2005年,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式为上级征管部门对下级征管部门下达指标, 而2006年以后, 国土资源部不再对省级资源补偿费征管机构下达征收指标, 而是要求各征管机关对矿山企业实现应收尽收、足额征收。1994年至2005年11年共征收210.5亿元, 而2006年至2008年3年共征收260.7亿元。二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增速与资源产品价格具有协调增长关系。根据统计数据, 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征以来, 整体处于增长趋势, 但是增速并不稳定, 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与资源产品价格具有协调增长关系。三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地质勘查投入中成为主要力量。矿产资源补偿费在使用方向上明确规定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成为非常重要的地勘投入力量, 尤其在地方地质勘查投入中不可或缺。

二、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运行效果简评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政策运行效果

(1) 建立并完善制度。1994年发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国务院第150号令) ,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正式建立。其征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 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 征收范围为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或个人, 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 由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征收, 确定了省、市、县三级征收体制和收缴日期, 并确定了中央与省、自治区的分配比例, 规定了补偿费的减免条件。

(2) 简化缴库程序。1997年, 财政部、地质矿产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改变矿产资源补偿费缴库办法的通知, 将“平时全额就地上缴中央金库, 地方分成部分, 年终通过结算由中央财政返还”改为“按分成比例分别入库, 年终不再结算”。其目的是减少资金在途周转环节, 确保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及时到位。

(3) 重点加强使用环节监管。在国发150号令中规定, “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 实行专项管理, 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同时2001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下发《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专门针对中央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方式作了具体规定, 明确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 使用对象确定为“具有地质勘查或同类资质的企事业单位、独立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 强调“勘查支出用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及其他重要地质勘查专项支出”, “保护支出主要用于独立矿山企业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征收部门管理及人员经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4) 加强征收环节监管。2006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三个相关文件:第一, 下发《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 监督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 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业权评估等必须以经审查的矿山储量年报为依据”, 将储量动态监测与补偿费征收挂钩;第二, 印发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促进煤矿回采率提高的通知》, 将煤炭回采率与补偿费征收挂钩, 并且加强对煤炭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工作;第三, 印发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通知》, 对补偿费征收实行应征尽征的原则, 规范管理补偿费减免, 严格补偿费入库管理, 严禁违规设立过渡账户, 加强补偿费专用票据的使用和管理。

2、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运行效果评析

(1) 矿产资源补偿费增长趋势明显, 但是波动较大。根据1998年至2008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统计数据, 矿产资源补偿费年均增长超过10亿元。除去2003年略有下降外, 其他年份均为增长, 尤其是在2005、2006、2007、2008四年, 年增长额分别达到12.3、15、31.5、23.4亿元, 增幅明显。矿产资源补偿费从长期看增势明显。但是从增长幅度与增速来看, 矿产资源补偿费又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2007年增速达到54%, 而2008年骤然下降到28%, 其他年份增速也是波动明显,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征管制度具有一定的波动, 不是一套成熟稳定的征收机制。

(2) 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数额逐年增加。近年国内外矿产品市场火热, 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快速, 国家地质工作也逐步加强, 据数据统计, 从2003年至2007年, 全国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累计达到41.11亿元, 占补偿费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0%。

(3) 补偿费对地质勘查投入资金结构有所调整。近几年随着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 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各矿种的比重也在不断调整。2002年, 补偿费投入能源矿产的比重为14%, 而2007年对能源矿产的投入比重占到31%, 符合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实际要求。补偿费用于金属矿产的地质勘查投入2002年为50%, 2007年为45%, 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从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 仍然处于增长趋势。

(4) 收益分配向资源原产地倾斜。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分配制度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体现, 但是在一些资源丰富地区, 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深入理解, 对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重新规定, 其分配向资源产地倾斜。比如, 新疆矿产资源补偿费完成上缴中央财政部分以外, 地方部分全部返还给资源所在地, 甘肃在最大程度上将资源收益分配向市县基层政府倾斜,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取消返还, 就地缴库, 就地分成, 这些做法对旗县鼓励很大, 如自治区征收的, 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分配比为40%∶29%∶31%, 盟市征收的, 中央、盟市、旗县分配, 比例为40%∶24%∶36%, 旗县征收的, 中央、旗县分配比例为40%∶60%。

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存在问题研究

1、征收机构不统一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中最直接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规定管理机构, 造成各地征收机构不统一, 征管人员及经费不能有稳定来源。

管理机构的不统一, 造成补偿费征管制度在地方没有真正贯彻执行, 基层征收部门在管理上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一样, 存在储量、开发、财务、办公室等不同部门负责的现象。同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涉及技术性问题, 专业性强, 因此, 征收主体的不统一会导致补偿费在维护国家所有权方面功能减弱。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人员和经费不足。全国矿产资源征收机关普遍存在没有专项征收经费, 导致征管机构编制和经费没有落实。由于实行“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 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的人员经费难以保证。

2、征管方式不灵活

征收制度中的可操作性主要涉及到计算补偿费时如何与储量消耗挂钩、在计算产品价格时如何确定销售价格、费率、减免条件等, 目前的征管方式征管成本高、效率低。

矿产补偿费征收与储量、回采率挂钩进行核算需要具备特殊条件。如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具备较完善的财务制度, 又有专业的勘测队伍和人员, 因此比较便于操作;而小企业大多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 也没有勘测力量, 对于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计价操作方式, 无法与储量、回采率挂钩征收补偿费。同时, 对于动用储量与核定回采率参数确定的难点在于, 其既需要有资质机构, 又需要企业出资, 导致储量结果的真实性不确定。

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条款过于原则, 操作性不强。在部分省市进行审计工作时, 审计部门认为当地补偿费减免应按照国家规定, 应缴的应该全部入库, 而减免部分应该再由国家退库, 不是就地减免, 这样有违国家法令。而实际操作中又没有具体的退库管理使用办法, 如果全部上缴国库, 在财政制度上需要较长的退库周期, 因此在操作中不能按照国家法令执行。

3、利益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 资源所在地方政府得到的资源补偿费只占补偿费总额的40%, 同时, 由于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致使当地政府、地方老百姓不仅没有从资源开发中获得好处, 还要承受开采矿产资源人为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政府及管矿、护矿、找矿工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建议

1、强化征收主体, 稳定征收队伍

由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需要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因此, 建议将征管主体强化, 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征管主体功能, 建立一支稳定的征收队伍, 具备法律、矿山企业生产、财会、补偿费计算等全面知识和技术, 体现其在专业和技术上的特殊性, 从而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上发挥作用。

2、转变征管方式, 由被动征缴变主动申报

补偿费征管方式涉及到交费者的主动性、征收成本、征收效率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征管程序和手段上进行调整。目前的征管方式存在征收成本高、效率低、矿山企业交费主动性不够等问题, 因此, 应该将被动征缴变为主动申报。建议针对主动申报式的征管方式, 应该在纳费登记、纳费申报、纳费缴纳、纳费稽查四个环节进行程序设计。纳费登记主要解决费源问题, 纳费申报主要是矿山企业在交纳的规定、方式上进行设计, 缴纳环节可以考虑将大企业实行自动申报, 零星小企业或欠缴企业实行催报或汇交方式, 在稽查环节建议主要加强审核、批准、缴纳的监督和检查。

3、完善计价方式, 尽量做到矿种全覆盖

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以从价征收为主, 从量征收、定额预缴为辅。但是由于企业经济类型、矿山规模、矿种类型不同, 计价方式对其各有利弊, 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情况。因此, 在征收计价时不应该统一按照一种方法计价。建议针对不同的矿种、矿山类型研究不同的计价方式, 制定详细的征收办法, 将征收方法进一步完善, 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做到征收的全覆盖。

摘要: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已经建立十余年, 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并对征管制度今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效果,评析,制度建议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2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企业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列入管理费用。

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按照国家规定价格计算销售收入;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照征收时矿产品的当地市场平均价格计算销售收入。

采矿权人向境外销售矿产品的,按照国际市场销售价格计算销售收入。

本规定所称矿产品,是指矿产资源经过开采或者采选后,脱离自然赋存状态的产品。

第四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缴纳。

矿产资源补偿费以矿产品销售时使用的货币结算;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以其销售最终产品时使用的货币结算。

第五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下列方式计算:

征收矿立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_补偿费费率_开采回采率系数

核定开采回采率

开采回采率系数

实际开采回采率

核定开采回采率,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的矿山设计为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只要求有开采方案,不要求有矿山设计的矿山企业,其开采回采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定。

不能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方式计算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矿种,由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另行制定计算方式。

第六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依照本规定附录所规定的费率征收。

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的调整,由____财政部门、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____计划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报____批准施行。

第七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矿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矿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

矿区范围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

矿区范围跨省级行政区域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与其他管辖海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第八条 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的___月___日前缴纳上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于下一___月___日前缴纳上一下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采矿权人在中止或者终止采矿活动时,应当结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九条 采矿权人在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时,应当同时提交已采出的矿产品的矿种、产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和实际开采回采率等资料。

第十条 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当及时全额就地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下款规定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成比例,单独结算。

中央与省、直辖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

第十一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中央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____财政部门、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____计划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采矿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从废石(矸石)中回收矿产品的;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

(三)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认定免缴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

(二)开采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

(三)依法开采水体下、建筑物下、交通要道下的矿产资源的;

(四)由于执行国家定价而形成政策性亏损的;

(五)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认定减缴的其他情形。

采矿权人减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超过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的,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批准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应当报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____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补偿费___‰的滞纳金。

采矿权人未按照前款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由征收机关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五条 采矿权人采取伪报矿种,隐匿产量、销售数量,或者伪报销售价格、实际开采回采率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追缴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六条 采矿权人未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报送;逾期不报送的,处以___元以下罚款;仍不报送的,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七条 依照本规定对采矿权人处以的罚款、加收的滞纳金应当上缴国库。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___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___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发布前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及行政性文件的内容,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分析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补偿费;标准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具有法律合理性,对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值水利部和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着手我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加紧研究和出台有关生态补偿的综合政策。本文考察了我国现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法律依据、立法现状、法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国家立法和政策的完善有所助益。

1.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缴的标准

我们查阅了新疆、黑龙江、天津、北京、广东、河北等省(市、区)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生物措施补偿费。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面积,一次性缴纳补偿费每平方米0.5-3元,新疆最低,每平方米0.5元,河北最高,每平方米3元。工程措施补偿费。对损毁的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坝、护坡、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按其恢复同等标准的工程造价征收。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目前的收费标准不科学、存在诸多弊端,对从事开发建设项目企事业单位来讲也不合理。比如输电线路的架设、石油物探等工程,虽然损坏原地貌,但损坏程度低,经过及时治理,马上可以恢复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而公路、房地产等建设属于永久性占地,永远不可能恢复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但所缴纳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一样的。如何克服这种弊端?我们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是持续有效的发挥,应该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上考虑时间的因素,区别对待。

2.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问题

就“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而言,地方的相关立法对上位法加以扩张和改进——尽管这些扩张和改进有些游离出上位法的框架,但是很多方面仍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该制度的落实和效用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加以借鉴。地方立法的经验主要有:扩大补偿费的补偿对象范围,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环境客体和生物设施也纳入到补偿对象的范围之中。对补偿费的征收标准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便于执行。补偿费征收所得的用途除了对自然环境客体和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工程设施和生物设施)的直接补偿以外,还部分地用于水土保持队伍和机构的能力建设,有利于生态补偿的有效和长期实施。执行程序上运用了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

但是,“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在国家立法、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的衔接、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尚存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一是国家立法在宏观上的欠缺。《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没有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提供充分的法律前提,“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存在地方立法对上位法的突破和超越。我国现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维护性补偿和治理性补偿的制度设计意图,尚没有形成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统一、相互协调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二是具体制度方面存在不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补偿标准没有因地制宜地有所区别,而是一刀切;各地的费种名称、含义、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等要素的界定各异;征收的对象有待从建设项目扩大到其他对水土保持产生影响的行业领域;跨省和跨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补偿费的征收主体不统一、不明确,容易造成重复征收问题;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有待规范。

3.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对策

针对前文的分析,笔者提出完善我国“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对策建议如下:国家立法应当具有设计和规范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宏观目的和整体制度设计。应当提出水土保持维护性补偿和治理性补偿的概念,使其与现行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制度相对应。就水土保持维护性补偿而言,其对象应当包括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保持设施(人为的工程或生物设施)、天然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物态三大类。此三类补偿对象,如果课以补偿费用支付,则应当制定各自的补偿标准,并考虑开发建设所处的水土环境的恶劣程度,附加支付加权系数。至于名称,总称为“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子名称则可分别称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保持植被补偿费”和“水土保持自然功能维护补偿费”。这里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占用或破坏了水土保持部门投资修建的设施及治理成果,而支付的赔偿费用,是责任人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水土保持设施及成果是国家及政府为了防治水土流失,通过水土保持部门投资建设的,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侵占或破坏了理应给予赔偿。赔偿费交予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水土保持职能的水土保持部门,由水土保持部门继续用于水土流失的防治。赔偿费的多少应按水土保持部门的实际投入及具有的实际经济价值来确定。对不主动交纳赔偿费的,水土保持部门有权责令责任人交纳。而“水土保持植被补偿费”,则可以与林业、农业、草原领域的植被保护补偿费建立制度衔接。具体的立法对策相应为:修订《水土保持法》,增加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规定,建立“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制度”。修订《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对“水土保持功能维护补偿费制度”和“水土流失治理费制度”加以具体化,确定名称、征收对象,授权性规定由职能部门制定统一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的管理办法。各地应当依照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修订地方的实施办法。各地应当统一费种的名称和含义,完善相应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牛崇桓,等.关于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的几点认识[J].水利发展研究,2012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

一、当前法律中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矿产资源开采补偿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矿产资源补偿策略, 尚未将“生态”作为针对目标, 全部法律规定都并非建立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时候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事项基础上的。现存的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需要缴纳的税款及补偿费用等款项, 一般都是过度偏向对资源枯竭问题的控制上, 以及对矿产开采投资工资收益的评定上, 对于生态补偿并没有针对性价值。另外,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针对矿矿产资源开发时候所涉及到的环保生态问题也有涵括, 不过都尚未关系到补偿这一区域, 尚未正确清晰的规定生态补偿的主体是谁、补偿的具体标准如何、补偿所采取何种途径、补偿的对象是谁、怎样合理运用补偿资金等问题, 同时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尚且处在空缺状态。

二、建设成立矿产资源开采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根本思维模式

1. 在当前制度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1) 在当前资源税制度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 在资源税这一项目的基础上, 规划设置专门针对性的矿产资源税, 将该税目所针对的目标范围进一步扩展, 不能知识局限在现在资源税所征收的区间内, 而是应该扩展到全部的矿产资源领域;

其次, 提升矿产资源税功能多样化水平, 在之前功能作用的前提下, 进一步扩展其生态价值补偿功能作用, 这样就能够让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生态环境成本得到应有的弥补;

然后, 把当前所实施的资源税按照应有规定, 进一步扩大征收税款额度, 针对那些关键的, 贮存量较少的稀有矿产, 以及位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资源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额;

最后, 除了矿产开采税务的征收以外, 还应该将税收对象进一步的扩展到那些资源初步的消费者, 他们是资源的运用人员, 在通过资源获取利益的同时, 理应担负一定的偿还义务。

(2) 在当前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 进一步的扩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准则要求, 把在矿产资源开采时候所导致的生态价值损耗都作为补偿对象, 加以合理的弥补。当前在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存在明显的费用征收标准太低的问题, 无法满足资源耗竭性补偿的目标, 同时也无法突出展示出在资源耗损枯竭时候给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的弥补作用。

其次, 注重矿产资源费用的收取、运用及管理, 在确保之前资源价值补偿功能作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功能作用。

2. 创新制度的构建

(1) 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

矿山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有些是无法预期的, 该类型的风险一定会进一步的变化成政府及社会承担的必然风险性因素。针对这一问题, 我认为应该组织成立相应的资源开采风险基金。这一基金主要来自于资源开采方、地方财政收入等环节;针对这一基金的运用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条款规定,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生态风险的出现, 因为非抵抗力因素所造成的生态风险损失;这一基金的运用区间要规定在开发方无法担负的那一部分资金。

(2) 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

(1)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作为矿产资源开发方要切实的结合矿区实际发展情况, 规划设计相应的保证金, 确保实现对开采时候所导致环境损坏的有效治理及维护用。按照谁负责资源开发工作是谁就应该承担起治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对于保证金的获取而言, 应该是来自于开发方;其规模的大小依据关键是看具体的资源开发情况, 另外也要考虑自然因素及相关工艺技术等原因;确保资金有单独的一个帐户, 且资金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专用于资源开发的补偿;确保所有的资金都用于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破环的还原, 另外就是给所在地群众的弥补。

(2) 矿山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

环境污染侵权伤害部分是由于承担主体不好设定或者是所具备的支付水平较低、以及不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 造成受害者不能获取相应的赔偿, 这以情况屡禁不止经常出现;并且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关证据推定过程中不十分容易, 这样以来受害一方要想获得赔偿就受到极大的阻碍。参考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行政补偿体系, 从而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取应用的赔偿。

参考文献

[1]陈东林, 胡红艳, 25-27.董瑞斌.试析矿山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广场, 2009, (2) :

[2]赵烨.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战线, 2008, (S4) :77-79.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管理,根据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参照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保护项目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市(地)县按规定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三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属财政预算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专款专用。

第四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

第五条 返还到市(地)、县(市、区)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须严格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界定的支出范围管理使用,严禁挪作他用。

第六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预算管理规定和分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安排本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各级政府地矿部门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地勘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

第二章 勘查项目支出

第七条 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主要用于我省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勘查、公益性基础地质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一般性详查、1

勘探项目及其它非地质项目。

第八条 矿产资源勘查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由本级财政列入预算,综合平衡、择优安排,具体程序是:

(一)省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审查汇总后,报送省地矿、财政部门;市(地)县级勘查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分别向同级财政、地矿部门申报。承担单位提出项目申请的内容应包括:项目提出的依据,前期地质工作情况,必要的地质资料,项目区块范围和主要工作部署方案、工作量,所需资金及来源,预期成果,拟委托施工的地勘单位资质情况,项目勘查登记情况等。

(二)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地质矿产部门和计划部门,根据当年安排的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组织审定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市(地)、县级勘查项目,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地质矿产部门组织审定。

(三)地质勘查项目的地质设计由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地矿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地质勘查项目的预决算由财政部门负责审批。

(四)财政部门根据审定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计划和支出预算办理拨款。各级地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

第九条 地质勘查项目本级安排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地矿部门联合将项目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落实自筹资金。

各市(地)县自行安排的勘查项目,须报上一级财政、地矿部门备案。

第十条 地质勘查项目的财务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

地质勘查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由地质矿产部门负责,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地质成果的审查,项目的验收,由地矿、财政两部门负责。

第三章 保护项目支出

第十一条 矿产资源保护支出,主要用于地方国有矿山企业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工作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支出。

第十二条 对效益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保护项目,可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省级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由国有矿山企业提出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经费申请,由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级财政部门核定;市(地)县级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由矿山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核定。

第十四条 地方国有矿山企业围绕矿产资源保护所进行的科技成果推广与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本项补助经费:

(一)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包括提高回采率、最终采收率,降低贫化率、损失率等)而急需进行的改进开采条件和手段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新增采选矿种,提高选矿回收率等技术改造项目。

(三)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而对表外矿、残留矿回收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

(四)为提高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工业性实验项目。

第十五条 全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项目的经费申请,由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资质单位提出,经地质灾害防治地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

第十六条 本级安排保护项目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部门逐级上报。

第四章 经费补助支出

第十七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主要用于补助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的办公、宣传、奖励、劳动保护和购置交通设备等经费不足。

第十八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部门经费补助,必须在征收管理部门经费确实不足情况下,由征收管理部门提出补助经费申请并编制经费补助预算(附经费安排情况说明)报同级财政部

门,由财政部门根据经费安排情况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任务完成情况审批下达。

第十九条 本级财政安排经费补助支出预算确有困难的,可由财政部门逐级上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年终结余可结转下使用。第二十一条 勘查项目和保护项目的财务会计处理、决算编报按现行有关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补助经费的财务会计处理、决算编报执行现行的行政或事业单位统一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并按规定编报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算。

财政部门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实施财政监督。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安排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二)截留或挪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三)擅自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地矿厅解释。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6

关键词: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

引言:农地后备资源开发使补充耕地、增加其他农业地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农地后备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石家庄于2015年12月进行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首次进行公开拍卖,是我市积极探索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体现,但是由于农地后备资源多分布于生态脆弱、肥力较低的区域,因此为避免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应该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此实现建设美丽河北的目标。

一、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没有被用作农用地,但是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可以转变为农业用途的土地。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则是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的补偿,其目的就是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生态环境是由大气、水以及生物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任何环节出现变化都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如果农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

(1)导致水资源短缺。华北属于缺少地区,尤其是石家庄地区水资源比较紧张,农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土地整合也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到当地水资源分布。同时土地开发也需要完善的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如果水利工程不完善就会影响到后备资源开发的效果。(2)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结构。各种生物资源对环境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后备土地开发就会破坏当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结构出现变化。其具体体现在:一是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由于土地经过开发之火就会破坏原来的地貌特征,进而使得原来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二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动物行动的变化,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会破坏动物现有的食物链,进而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相应的野生动物不得不迁出本区域。(3)加剧当地沙漠化。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造成水土流失,表土的熟化层遭到破坏之后,土壤的流失速度就会加快,从而导致当地出现较大的沙漠化现象。另外土地沙漠化必然会影响当地的空气,大致当地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

基于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实现美丽河北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1)建立农用后备资源监测体系,降低开发的生态风险。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合理进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可持续社会具有积极地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而选择盲目扩大建设用地的现象,导致农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农地后备资源监测体系: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本地区农地后备资源信息。2015年出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补充耕地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15〕53号)明确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在进行农地后备资源监测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贯彻“互联网+”行动,借助遥感信息技术,实现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实时监测,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建立健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为实践操作指明方向:首先我国立法机关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建立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生态补偿法规体系。并且要对相关条款进行详细的解释,保证其具有实践操作性;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生态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忽视生态环境,造成生态恶化的现象层出不穷,之所以会造成此种局面主要是一万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建立反哺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管理体系;最后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制裁。(3)开展生态补偿宣传,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补偿机制,为此造就了农民对生态补偿、生态危机的认识不高,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首先政府部门要开展生态保护专项教育活动,依托新农村建设等活动深入到农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其次政府要依托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4)建立生态服务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基于工作需要建立生态服务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出对补充耕地指标转让资金收缴和拨付的意见,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核算。同时各个地方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采取融资、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建设,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等效益,从而达到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的多方共赢。

结束语:总之,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用地矛盾的关系,保证粮食安全,增强了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生态绿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聂英; 张彬; 孔祥露,生态脆弱区农地后备资源规模化开发效益评价[J].农业经济 2015年05 期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7

一、矿产资源价值分析

矿产资源价值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说它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因为矿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矿产资源有无价值及其价值量之多少,关系到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利用,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其密不可分的三大要素。

(一)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

社会的发展是以资源为物质基础的。从其与人口的关系来看,人口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进行很多生产性劳动,比如商品生产,在这样的生产性劳动中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其原始来源必定是自然资源。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人类出于有效的经济目的,付出劳动去开发利用资源,生产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商品时,就赋予了这些资源经济价值。

(二)矿产资源耗竭论下的公平价值

矿产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 它具有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 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 开发成本不断上升, 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 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当资源处于耗竭状态时人类将不能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就体现出了矿产资源所蕴涵的公平价值。

(三)生态理论下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

生态伦理强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是有其内在的价值,资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矿产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当然也具有生态价值。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比如: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植被覆盖率低,本来生态环境就相当脆弱。而西部企业在矿业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又比较薄弱,仅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随意堆积矿山开采中剥离的矿渣,排放有害气体、粉尘、矿井污水等。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及其后继化学反应引起当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和水污染等,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神府煤田目前已有的700多口采井,99%以上对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地质灾害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大规模的矿业开发严重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破坏植被和土地资源,加重了当地的沙漠化进程。”。由此,从西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的生态价值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认为矿产资源具有三大价值:经济价值,公平价值,生态价值。为了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现,我国制定了相应的资源补偿制度,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们仅从理论层面来讨论其不足。

二、我国现行资源补偿制度的理论缺陷

我国现行的补偿制度可以说是侧重于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补偿,是指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政府通过对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用于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开发出新的技术以寻找新的替代资源,补偿国家拥有的矿产资源的丧失,从而实现对矿产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要实现因矿产资源开发给矿区 (矿业城市) 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生态损失补偿,以及实现矿产资源不合理的交易价格给矿区 (矿业城市) 生态环境成本投人无法收回造成的损失补偿。由此可以看出现行制度侧重于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而未真正地重视生态价值和公平价值。

三、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资源定价机制

前提:可持续发展,现有资源能够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现有资源量大于人类基本生存及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量。

资源市场描述:资源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中地球与人口是市场主体,地球是供给者,而人口是其中的需求者。地球与人口这两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供给方来看,地球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来看其产量是一定的,耗竭性资源的生产可以看作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中供给弹性近似为零。资源被认为是地球这一特殊主体生产的商品,从需求者来说,人口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每一代人在这个市场中被看作是一个微观需求主体,虽然每一代都有一个时间先后关系,但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来说,我们应撇开各代之间的代际差异,把每一代人都看作是公平竞争的主体,也就是说把各代放在同一时间点来讨论。各代所需的价值的折现值相等,将所有需求者的价值需求量折现值加总得到这个市场的资源价值总需求量。并且人类最低需求总量是可知的。在这个市场中资源作为其唯一商品,因为其产量有限,因此其价值总量也是有限的,其价值总量包含了经济价值,公平价值与生态价值,并且由于其可加性,所以资源价值总量等于这三种价值量之和。各国政府作为地球的“代理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所辖区域内地球提供的资源加以管理。因此在资源的交易过程中,政府可以看作是资源的供给者,而开发利用资源的人(比如矿厂、企业等)则是需求者,而不是供给者。

定价分析:根据供给需求均衡理论

(1) 供给方面:设此市场总供给量为V,这个市场总供给量可以用资源总价值来衡量,即资源总价值量等于V,且

(2) 需求方面:设第i代的价值需求量为当代人为第一代。折现值为, 因为在可持续发展下要满足代际公平原则, 所以市场需求总量为。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量为, 根据前提条件知:, 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针对可持续发展的资

源补偿制度才有存在的意义。此市场中的微观需求主体有n个, n足够大 (既每一代都没有能力去影响资源价格) 。若当代人的资源价值需求量, 则整个市场需求量为, 因为当代对资源过多的利用, 导致

如图所示: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曲线为如图所示D线,供给曲线为如图所示S线。在这个市场中,政府代替地球这一特殊供给者行使其权利,因此政府的资源补偿制度是通过对资源价格的调整来控制资源需求量,并且因为其仅仅是对价格的改变,不会改变人口这一消费者的偏好,因此不会改变微观主体即每一代人的需求曲线,从而能够达到控制微观主体即每一代的资源需求量的目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当代政府的任务就是控制当代人口的资源需求量。为实现公平, 后代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当代人一样, 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人口对资源的需求量为, 假若政府能够提供, 价格便为, 而, 因此价格偏离了资源本身的真实价值, 其近期影响便是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

政府作为权利行使人, 有责任去调整价格, 以使需求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认识到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下, 政府开始实行资源补偿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重点是对资源的定价。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均衡价格为, 在时从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资源补偿额度为

四、结论

在质的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补偿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从补偿主体看,应该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者和利用者;从补偿对象看,应该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的生态功能的下降以及丧失,还有因开发不合理而造成的对代际所产生的侵权损失,以及对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的消耗;从补偿的目的看,看起来应是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益,其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补偿制度作为对资源的一种有效补偿机制,就应该正确理解资源价值的含义,全面综合地权衡其应补偿的价值方面。通过资源的价值分析可知,资源补偿制度不能仅仅只考虑其经济价值,还应从代际角度出发,维护后代对资源的权益;并且也应从生态的角度出发,维护自然的和谐。这样,政府制定的补偿制度除了包括资源的经济成本外还要有代际成本和生态成本。

在量的方面, 只有通过合理控制当代人的需求量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代政府在建立资源补偿具体实施制度时, 为了实现资源的最有经济价值, 最有公平价值, 最有生态价值, 不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根据价值规律, 其补偿额度应该是。这正是我们当代人利用的现有矿产资源的价格与其价值之间的差额, 进行这样的补偿之后其价格等于其价值, 其价格就能真实体现其价值, 能使资源市场达到帕累拖最优, 从而使有限的矿产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样就能为实现可持续

本论文仅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合理的矿产资源价值补偿问题,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路,其具体的操作问题,则有待于进一步用实证的方法加解决!

参考文献

[1]、魏晓平《资源代际配置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霍特林, 《耗竭性资源资源经济学》, 哈罗德。《政治经几学杂志》, 1931。

[3]、杜灵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4]、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5]、哈维·罗森《Public Finance》

[6]、孙瑛, 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

[7]、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华夏出版社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页。

[9]、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法学》2004年第3期, 第43页。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8

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的解释, 自然生态补偿是指: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 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 调节自身状态, 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 对其的补偿并不是单一的或者个体的行为, 而是对一个生态系统整体而言。

吕忠梅教授认为, 生态补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生态补偿则还应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 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

笔者认为, 生态补偿, 是以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 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方式。

二、建立我国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 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 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 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上人类活动已经强烈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或能量的转化率, 使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系统的自净功能, 也超过了生物或人类可以忍受的程度。这就要求人类对其活动造成的生态的破坏进行恢复, 对环境的污染进行治理。采取手段预防、补偿人类行为导致的其他一些全球性生态问题, 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为社会、经济的进行提供物质基础, 显然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消除过多人工导致的原有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一) “两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具有了社会基础。因此, “两型”社会建设, 应着力于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 采取综合而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 特别是采取具有激励机制的经济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以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 为保护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为了治理和恢复日渐恶化的环境, 充足的资金成为关键因素, 加强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按照“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向开发者和利用者征收生态补偿费或税, 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我国虽然对环保事业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 但是收效甚微, 尤其是资金方面还是投入不足, 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就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三) 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但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贫困是相伴而生的, 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已经进入了由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 优化发展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首要途径就是运用法律手段使其规则化、秩序化, 而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则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 存在很多空白。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基本法, 以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范围、资金来源等做出总体性规定, 已有的生态补偿规定都是散见于一些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 妨碍了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而且我国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下位法的具体规定。

(二)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补偿手段匮乏

资金的筹集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瓶颈问题,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典型方式是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 地方投入较少, 只有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其他方面。目前的生态补偿项目, 无论是矿产开发补偿还是退耕还林补偿, 标准基本上采用同一种方式处理。如在退耕还林补偿中, 全国仅分南方和北方两个补偿标准, 这样的方式在一些地区导致了“过补偿”现象, 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是“低补偿”。由于补偿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 没有体现出因地制宜性, 致使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三) 观念落后, 环境意识淡漠

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 广大民众对生态补偿知之甚少, 生态补偿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我国经济结构初步得到调整, 但在贫困地区, 迫于生存, 人们图短期经济效益, 往往忽视了环境效益, 容易形成摆脱贫困———破坏环境———更加贫困———环境恶化的怪圈。生态补偿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应更多地依靠作为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的第三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推进。

五、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

(一) 以立法形式规范生态补偿行为

应当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所突破。一项制度的建立需要立法来体现和支撑, 这是由法律本身的内在调整机制决定的, 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确认和调整, 使各种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最终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

(二)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融资渠道

单一的融资渠道使生态补偿仅能在一些重大的生态项目或生态问题上展开, 且不能充分体现“受益者付费”原则, 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 我国融资方式应该在完善现有融资制度的基础上向国家、集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转变, 以便拓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渠道。

第一, 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即为了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无偿的让渡给微观经济主体或下级政府主体支配使用所发生的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 (政府) 进行生态补偿的一项重要制度之一, 它是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也对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转移支付主要是资金形式的补偿, 对于全国性的生态服务, 理所应当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来解决, 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

第二, 完善的环境税费制度。要完善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首先, 应该将资源税费在用途上增设生态环境补偿和恢复专项, 即真正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进行补偿、条件成熟的, 可以独立设立生态税 (费) 。其次, 国家必须用法律手段, 把征收生态补偿费的目的、主体、对象、使用等, 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在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中对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取得全社会一体遵守的效果。

(三) 环境意识的普及

目前公众的环境意识更多体现为政府依赖型, 这与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是相悖的, 这也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人们内心更认同经济发展, 忽略了环境的生态属性。为此, 我们应该加强生态补偿知识的宣传普及, 使之为公众接受、认可, 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把生态补偿写入法律的同时, 强调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经济与环境双赢是社会发展的全面价值追求, 要达到此目标就要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全面价值追求, 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社会的“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化,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仅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还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森林是世界上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不仅能够提供多种有形的物质产品, 而且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森林乱砍滥伐现象的加剧,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变得异常重要。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补偿,法律制度,天然气开发

1 前言

资源型城市, 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中国现有120余座资源型城市, 但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其中有50余座已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1]。为了应对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开采而出现的矿竭城衰现象,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得到基本解决,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起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资源开发补偿是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国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上, 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综合措施, 建立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政策生成、实施和监控体系。[2]依据矿产资源的价值论、资源耗竭性补偿理论以及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包括对现行矿产资源定价下的经济价值补偿, 对矿产资源开发中污染破坏的补偿, 对矿产资源开发后替代资源研究开发的补偿, 对因资源保护和开发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居民的补偿, 以及对发展机会受限制和丧失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补偿。[3] 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应包括对因资源开发而产生的一切溢出性补偿。这些溢出成本包括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和资源地居民所支付的社会成本, 以及能真正反映资源价值的经济成本。

2 达州地区资源开发补偿制度滞后的困境

四川省达州地区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远景储量达3.8万亿m3, 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00亿m3以上, 是全国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目前, 中石油、中石化在达州地区已钻探工业气井150口, 开工建设了罗家寨、普光、罗文三大脱硫厂。然而, 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既为达州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又使达州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资源开发对地方政府财政上的压力

2.1.1 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和再就业压力

2004年至今, 达州市天然气开发建设用地共征收土地112.6012hm2, 涉及农转非人员1853人 (其中劳动力855人) 。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均采用货币安置, 即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兑现给被征地的村组, 然后由被征地村组对失地农民实行货币安置或重新调整土地安置。同时, 为了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达州市新制定的《达州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规定对失地农民实行了社会保险, 其具体征地成本测算见表1。

2.1.2 医疗、教育、生活等公共管理压力

根据达州市天然气开发现状, 市政府拟在宣汉普光建立一个疾病控制中心, 特别需新增专门应对天然气井喷、泄露事故的应急救援设施, 共计将花费500余万元, 见表2、表3。

2.1.3 教育资金投入

天然气开发将有大批职工及家属进驻达州, 将增加达州地区教育的投入压力。以职工及家属进驻10万人计算, 预计学生规模将达到3.5万人 (其中幼儿教育0.7万人、小学教育1.4万人、初中教育0.7万人、高中教育0.7万人) 。达州市增加的教育投入资金见表4—7。

注:学生结构比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1∶2∶1∶1, 设施设备另表计算。

2.1.4 安全保障投入

为了保障天然气资源的顺利开发, 宣汉县公安局投入7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两个气田警务室和一个交警中队, 并投入20万元成立了两支巡逻队, 增设了3个报警点和4个治安卡点, 配合企业加强内部治安防范工作。此外, 达县公安局在化工园区设立了派出所, 投入约40万元资金用于添置设备。

2.2 对资源地生态的影响

天然气开发的环境负外部性不仅取决于开发活动所处的阶段、规模和工程的复杂程度, 还与资源地环境的自然属性与敏感程度息息相关。此外, 企业所采取的污染控制制度、风险防范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因子, 即天然气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表影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对资源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达州地区的天然气具有高硫、高压特点, 一旦出现井喷、井涌、矿井塌陷等事故, 将对资源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安全事故, 甚至人员死亡。

3 现行资源开发政策体系的缺陷

当前我国对矿产资源主要征收以下税费:①矿业权使用费。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 设立的目的是解决矿业权作为一种物权的有偿使用问题。而从其计征方式看, 矿业权使用费类似于西方国家征收的矿业权地租金[4]。②资源税。我国资源税税目见表8。③矿产资源补偿费。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用按销售收入从价计征方法。按照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表》规定的费率, 再按矿种分别规定的费率为0.5%—4%征收, 如石油为1%、天然气为1%、煤炭与煤成气为1%、有色金属为2%—4%、黑色金属为2%、非金属矿为2%等。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使用费都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 对维护国家所有权, 实现国家财产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和实践经验发现, 我国资源开发政策体系仍存在缺失, 需要通过制度的合理设计, 以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3.1 资源补偿费性质与功能界定不清晰

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基本制度, 也是资源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资源补偿费在国外一般称“权利金”, 从本质上讲应是开采、使用矿产资源的主体对因此而付出代价的主体给予的经济补偿, 是一种对价偿付制度。而在现实中,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却走入了误区, 其主要用途变成了“对地勘探费用支出的补偿”[5]。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中央与省 (直辖市) 5∶5分成的比例分配, 而省所得部分与市、州的比例为2∶8。这种上大下小的分成比例使资源型城市能够获得的资源补偿费非常少, 使资源型城市缺乏充裕的资金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矿竭城衰的现象就难以杜绝。

3.2 资源税费费率低, 未能反映资源的真实价格

以油气资源为例,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不可循环利用的耗竭性资源, 其资源禀赋数量有限,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资源税收的方式对稀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美国石油资源税超过130美元/t, 是我国石油资源税的34倍[6];荷兰对北海油田大陆架上的石油资源税采取从价计征的方式征收50%—70%的石油资源税[7];德国于1999年、2003年两次对燃用液化气加收生态税, 累计加收3.45欧分/L[8], 2009年德国石油资源税约征收1.22欧元/L。反观我国资源税征收现状, 首先我国对此类不可循环的耗竭性资源仍然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 制度设计未与市场联动, 因此无法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其次, 征收税率太低, 未与资源耗用成本挂钩, 更没有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因此, 我国目前的这种资源税征收方式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下国家矿业税收的发展趋势, 又偏离了资源税的本质, 没有真正发挥出税收杠杆的作用。

4 重构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的探讨和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资源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这类不可循环的耗竭性资源价格未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成本与环境社会成本;二是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之间的性质功能界定不清楚, 难以形成制度间的统一协调。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资源开发补偿制度, 首先应进行资源税费制度改革, 这是实现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手段。只有在改革资源税费制度的基础上, 才能保障资源补偿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资金渠道。其次, 必须理顺资源收益与分配的关系, 使不同制度能互相配合、协调统一, 真正反映资源价值的经济成本。

4.1 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我国作为资源所有者的身份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没有明确区分, 致使本应以“权利金”形式收取的资源价款变成了带有浓重管理收费色彩的资源使用补偿费, 完全没有体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更没有涉及到对资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因此, 建议将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合并为资源税制度, 或称“环境税”、“生态税”制度。在征收方式上, 建议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 并确立科学的资源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资源税率定价方面, 对耗竭性和不可循环的资源价格应反映其全部成本 (即生产边际成本+资源稀缺成本+生态成本) [9]。而在征收主体方面, 应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而不能采取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多元化。

4.2 构建资源开发补偿制度

首先, 应以立法的形式定位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的目的, 即资源开发补偿是对因矿产资源开发给资源型城市造成财政负担、生态破坏或生态功能下降、资源地居民丧失发展机会而进行的治理、恢复、校正的资金补偿[10]。其次, 对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的补偿范围应明确细化, 补偿范围应包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费 (如发展替代产业、引导企业转型的费用等) 、资源枯竭费 (如矿区弃置费、职工安置费等)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费、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救助费。第三, 应明确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的资金渠道。资金是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得以落实的核心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建议形成一个“上下游共担, 中央财政和企业分管相结合”的准备金制度, 即国家可将资源税收的大部分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和“资源开发环境补偿基金”用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补偿;石油企业也应按照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在生产成本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专门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矿竭城衰现象, 使资源地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8) ∶36-41.

[2]路卓铭, 沈桂龙, 于蕾.短缺与可持续双重视角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兼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J].财经研究, 2007, (9) ∶4-14.

[3]何自强, 陈亚林.资源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一个分析框架[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10) ∶104-106.

[4]路卓铭.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推进我国资源价格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3) ∶10-15.

[5]王小萍.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19-134.

[6]《四川资源补偿机制研究》课题组.四川资源补偿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 2008, (5) ∶52-57.

[7]Bernard Taverne.Petroleum,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An Introduction toPetroleum Regulation, Economic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M].Kluwer LawPress, 1999:343.

[8]陈少英.生态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75.

[9]贾引狮, 宋志国.环境资源法学的法经济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国务院第150号令发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进一步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 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1]。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开征不仅仅是矿政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我国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 从而界定了矿产资源的财产属性和本质, 为保障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奠定了基础。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 以及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方式的完善和作用进一步发挥, 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及征收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

1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存在的问题

1.1 补偿费费率方面

(1) 补偿费费率偏低。

我国自1994年以来, 煤炭、石油的费率一直为1%。世界上大多数矿业大国, 均早已开征了与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性质相同的费种, 如权利金、矿业地租等, 但均高于我国。如:俄罗斯:对煤炭的权利金费率为3%~6%;美国:权利金费率露天矿为12.5%, 井工矿为8%;印度尼西亚:权利金费率7%;煤炭澳大利亚为2.5%~7.5%, 或最多不超过纯利的18%, 或每吨0.04~1.77澳元。再比如澳大利亚石油天然气为10%, 美国为12.5%[2]。

补偿费费率偏低、资源廉价使用造成的后果, 一是国家对其所有资源性资产的合法收益未能得到有效地维护, 部分资源资产的合法收益以利润的形式、通过企业净收益的分配流入投资者的腰包。二是因矿产品价格中没有包含矿山企业应承担的, 其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与恢复成本, 导致矿山企业成本不完全, 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和市场利益扭曲, 削弱了资源价格对资源市场的调节力度;三是抬高了矿业投资的实际收益率, 致使资源产业成为继续房地产行业后新的投资热点, 刺激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涌入矿业领域, 加剧了矿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导致开发秩序的混乱、滥采乱挖现象严重和安全事故频发;四是本该为国家所有的财产收益转为了企业的利润, 不利于企业转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没有达到促进矿山企业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目的;五是国家无法从开采资源的收益中提取足够的资金用于再分配, 建立相应的利益均衡机制。

(2) 补偿费费率没有很好地与资源利用水平相结合。

矿山企业的全球化程度很高, 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矿山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市场供需情况变化产生波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市场状况, 及时地调整补偿费率。十几年来, 我国的矿产品价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补偿费率始终未作调整。现行的补偿费费率, 无论是用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方法开采, 无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高低, 补偿费费率都一样, 如有色金属的铜、铅、锌、锡等费率为2%。这样不能鼓励技术进步, 企业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和动力, 补偿费费率没有起到促进提高资源回采率的杠杆作用。同时, 导致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主弃副 (伴生) ”现象普遍, 造成资源的浪费, 加剧资源紧张的局面。

1.2 计费方式方面

现行规定补偿费的计费方式是按矿产品销售收人的一定比例计征, 并用开采回采率系数调整, 即: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

这种计费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 是计费方式单一, 只按销售收入来征收, 造成部分矿种无法计费, 如利用地热发电、疗养治病、养殖等;

(2) 用开采回采率系数调整缴费额, 立法本意是鼓励矿山多回收资源, 但回采率确定周期长 (一般最少为一年) , 与收费计征期不一致, 且计算涉及技术资料和参数多, 实际数据难以核实, 且回采率系数越大应缴补偿费越多, 这样会挫伤矿山企业提高回采率的积极性;

(3) 忽略了大部分小矿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实际, 未授权征收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征收方式征费。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止到2005年底, 全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 695个, 其中, 小型及小矿山企业119 078个, 占矿山企业总数的94%。这些企业都按销售收入的比例分期征收, 不仅人为地提高了征管成本, 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砂石、粘土、建材矿, 也一律按销售收入征收, 不仅不符合工作实际, 更加剧了征管成本的提高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同时, 按销售收入的比例计征, 不利于广大中小型采矿权人自觉珍惜、合理利用资源, 加剧了资源的浪费。

1.3 征管方面

现行《规定》一方面规定补偿费由地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另一方面又按矿区属地原则规定由当地地矿管理部门征收。这样造成职责表述不清, 影响工作效率, 加重征收成本, 并且容易被误解为地矿部门负责征收、财政部门进行监督。财政部门的职能本身就包含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对所有税费征收实施监督, 没有必要单独规定对一种收费进行监督。

《规定》中指出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中央与地方固定比例 (5∶5或4∶6) 分成收入。地方分成所得再按一定比例再在省、市、县进行分成。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 其所有权属于国家, 即全体公民。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主体理应属于国家, 国家可以委托地方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代为征收, 但征收所得应当全部上缴国库。目前, 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明显失衡, 地方分成比例过高。因为既然矿产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作为国家的财产性收入理应全民参与分配, 因而其合理的分成比例应该按照各省份人口所占比例实行分配。但是, 考虑到矿产资源所在地因其开采对当地居民生活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补偿。例如环境破坏问题可以通过征收的环境补偿费予以补偿等等[3]。

2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改革的建议

2.1 调整资源补偿费费率, 实行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 调整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 并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总体思路是先从石油、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起步;再逐步扩大到其他矿种。主要改革内容有两个方面:

(1) 国家调整补偿费费率, 并将固定费率调整为级差费率。在确定的费率幅度内, 国家可根据资源价格涨落、矿山企业利润水平变化、以及资源政策导向等因素, 适时调整征收补偿费费率。具体执行上, 可由负责征收的管理部门依据上述因素提出调整建议, 报财政部和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 取消开采回采率系数为1的规定, 实行补偿费的征收与资源利用水平 (资源储量的消耗水平) 挂钩。开采回采率系数是核定开采回采率与实际开采回采率的比值。通过开采区内资源采出量占开采区内动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计算实际回采率;核定开采回采率由负责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资源主管部门依据经批准的矿山设计和开发利用方案据实核定。

2.2 改革补偿费的征收方式, 实行分类分级征收管理方式

为降低补偿费征收工作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改革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式, 将属地化、一刀切的征收方式改为分级分类征收方式。具体办法:

(1) 将属地化的征收管理方式, 改为分级征收方式。即按矿业权登记管理权限, 按矿山规模实行分级征收。这一方面有利于统一资源管理权限, 强化对矿业权的履行法定义务的管理与监督;同时, 将矿业权的登记、发证、年检和收费工作结合起来, 在增加欠费制约, 提高征收率、入库率的同时, 降低征管工作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据统计, 黑龙江、山东、辽宁等13省已经实行补偿费分级征收, 成效明显。

(2) 将统一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征补偿费的计征方式改为区分矿产资源种类和资源储量大小分类征收。即对砂石、粘土、建材类矿产资源, 以及资源储量不大的金属、非金属、煤炭等资源在出让时, 以经确认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为基数, 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 一次性确定补偿费的缴款额, 一次或分期收取。对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 以及资源储量大、价值高的矿产资源, 仍采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从价, 并考虑资源的利用水平, 从价计征。矿产资源实行分级分类征收管理, 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 提高征收入库率和征管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采矿权人自觉珍惜、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2.3 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分配比例

为充分调动资源原产地地方政府、广大群众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必须按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总要求, 合理调整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分配关系, 建议将补偿费全额上缴国库, 然后按照各省份人口所占比例实行分配, 并且给予资源所在地一定额度的环境补偿金。为了避免地方截留或不按时交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建议国家采取新的征缴办法。各地收缴的补偿费应在三日或七日内及时全额上缴国库, 然后国家根据分成比例划拨各省、市、区;对于不及时上缴的单位处以滞纳金, 按迟滞时间每日或每月缴纳惩罚性补偿金, 比例可以高于补偿费率;对于超过一定时间 (例如半年或一年) 拒不交纳的单位和个人, 其采矿权证或开采许可证自动失效。

摘要: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权益的经济体现, 也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计费方式以及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革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建议。

关键词:资源补偿费,费率,开采回采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150号.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G].1994.

[2]许大纯.关于改革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管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5) :28-30.

[3]姬长生, 任海兵.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模式的几点思考[J].金属矿山杂志, 2006, (8) .

[4]庞小利, 姬长生.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初探[J].江西煤炭科技, 2007, (3) :68-70.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剖析 篇11

关键词:征地补偿制度;土地价值;农民经济权益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3-0093-04

一般而言,征地补偿制度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2004年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地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4~6倍。两项之和最高不得超过15倍。遇有特殊情况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两者加起来不得超过30倍。补偿方式主要是货币支付,一次性的对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费补偿。

这样的补偿制度,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不符合市场规则。计划经济时期,不承认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组织,生产资料统一调配,社会成员在公有制面前平等相处;征地规模有限,且完全用于公益项目建设,征地行为没有商业化;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地价值以粮食产值体现,比较稳定;征地程序由政府机关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规范操作。在这种经济利益大一统的环境下,征地补偿费的确定以土地原始用途为依据,以农业产值为标准,以货币支付方式为主,不会扩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经济结卡钮多样化,土地价值因之不断增值;工业化建设占地商业化,使土地价值增值无限扩张;征地用途已超出公益项目用地范围;对土地价值的占有,在不同群体中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如此等等新形势下,还依然采用计划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明显不符合变化了的情况。表现出补偿范围小,标准低的弊端,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经济权益。

主要发达国家坚持“完全补偿”原则,既考虑被征地方的直接损失也考虑其间接损失。设定补偿范围时,会最大限度考虑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如日本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土地征收费。相当于土地的价值。(2)赔偿费。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它损失的补偿。(3)通损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可能受到的附带性损失的赔偿。(4)少数残存者的补偿。是对因征地使得人们脱离生活共同体而造成的损失的赔偿。(5)离职者的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的雇佣人员因土地征收而失业产生的损失的赔偿。(6)事业损失赔偿。是对由于公共事业建设产生的噪音、废气、水污染等的赔偿。加拿大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对征地的补偿。依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补偿。(2)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主要针对与被征地块相连的非征地部分,因建设或公共工作所造成的损害的补偿。(3)干扰损失补偿。是对土地所有者或承租人因为土地被征收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的补偿。(4)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英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包括建筑物)补偿和残余地分割或损害补偿、租赁权损失补偿、迁移费与经营损失费等干扰补偿以及其它必要费用补偿。德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或其它标的物权利损失补偿、营业损失补偿以及征用标的物的一切附带损失补偿。韩国征地补偿,包含地价补偿、残余地补偿、迁移费用补偿以及其它损失补偿。征地补偿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实物、债券。大多数国家采用现金补偿,同时也辅以实物补偿,或现金和实物补偿兼用。日本对于征地损失,原则上要用现金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征收委员会裁决,采用提供替代土地的方式进行补偿。新加坡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补偿费应当用现金支付,但地税征收官也可同当事人进行协商,在保证当事人享有公平权益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进行补偿。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采用“土地债券”方式进行补偿。

与主要发达国家征地补偿制度相比,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就是,补偿范围小、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我国实行“适当补偿”或者“原始补偿”的原则,即按照被征地的原来用途给予补偿,没有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非经济上的附随损失。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没有考虑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体现土地价值,也不能反映土地价值的增值,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法定最高补偿标准大约为24,000元/亩,按最低生活标准每人300元/月计算,当前法定的征地补偿费仅够农民维持不到7年的生活需要。法国以最终裁决日一年前的被征地的用途为依据确定补偿费;美国以土地被征收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可预期的土地的未来价值,并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对附近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一同给予补偿。我国实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锡为被征地农民购买的养老金为2.42亿元,仅占同期土地补偿费总量和土地出让金总额的6.8%和1.66%。福州市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比例高达94.1%。

近来来,因征地补偿不公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不断增加。2006年上半年,全国征地违法案件高达25.153起,涉及土地面积2.44万亩。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也不断加剧。征地补偿不合理,已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源于现行征地制度的弊端,即没有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两者皆通过政府征地的方式获取土地,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按照国际通则,征地,主体是国家,前提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给予补偿。这是征地的三大要件。经营性用地,必须由市场方式解决。但是,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经营性的项目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经国家征收后,可以出让给开发商。《宪法》规定,除政府可以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或征收外,其他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用或征收土地。《土地管理法》一再强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法律一方面禁止农业用地自由市场交易,另一方面赋予政府征让土地的垄断权,这就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特点。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机构,成为农业用地市场交易的主体,从农民这里低价征地,向用地单位高价出让,从中赚取巨额土地出让金。如南京市政府曾经向农民征地的最低价为8万元/亩,最高价为20万元/亩(包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与青苗补偿费),而转手出让最高价达

980万元/亩,最低价120万元/亩。地方政府利用垄断性的征地特权,单方面裁定征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以狭窄的补偿范围,过低的补偿标准,损害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导致土地经营者——农民处于“权利贫困”状态。在征地收益的分配格局中,农民仅占5~10%,集体占25~30%,政府占60~70%。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只给予其有限的经营权(时间有限,经营项目有限),因此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收益权也只是部分的享有。西方产权理论认为,完备的产权可以是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也可以是某一单项权利的独立存在。依照西方产权理论来看,我国农民土地产权是残缺的,属于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它一切人的、只服从个人意志的领域。”。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或资本,被赋予了市场经济的种种逻辑,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就控制了其他更多的社会权利,权利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不能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没有资格享受征地的“完全补偿”,相反,时常处于被剥夺的境地。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所指出的,如果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8000亿元的代价,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低价征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一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30年的土地经营权相当于私有制度下75%~95%的土地产权。二没有充分对待农民的国民待遇权。在长期的城乡分治的“二元”制度下,农民不享有城市居民所享的各种社会保障,处于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下。土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唯一的生产资料和保障资料,失去了土地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征地补偿应该以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为准,应该能体现出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步享受改革成果。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征地制度的规定,本是要保证农地交易的统一性,保护农地资源,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度决定的。但是,由于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征地程序的不规范,地方利益的驱动,侵犯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那么,怎样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农民应有的经济权益,就需要观念的重构和对他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借鉴。

一方面,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我国《宪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但不意味着农民不能享受完备的土地产权。随着两权(产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我国经济学界与法学界,从最初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转向了产权不仅是指财产所有权,也可以是除所有权之外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所以,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应该是使用权的扩大,应界定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化界定的财产权。。尤其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期内,农民对承包地应拥有土地财产权,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实质性的土地财产权。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就是说,农民依法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和处分权。由此可见,目前农民所合法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结合,应该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和实质的土地产权。

农民应该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这是经济正义的基本理念。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洛克视财产同生命一样重要,在政治生活中,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对财产权的确认,可以从根本上限制政府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害,遏制公权向私权的扩张。米瑟斯认为,财产权对人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记得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博格说过,给农民以土地财产权,他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经营土地,他会把绿洲变成沙漠。我们也可以说,给农民土地财产权,可以制约政府滥征地行为,利于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如果农民缺乏土地财产权,政府的征地权会无限膨胀,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会继续存在,地方政府因地腐败状况会继续恶化。作为应该享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农民,其基本的经济权益受到损害,这不符合经济正义原则。农民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如德沃金所言,真正的平等是资源的平等。

另一方面,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市场化,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征地补偿仅限于公益项目用地,而且予以“完全补偿”;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根据市场价格购买,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双方当事人以市场规则商议决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都由政府以征收的方式获取,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我们虽不能完全照搬他国做法,对经营性用地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但可以参考其补偿制度,尽量使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尽量公平地对待农民利益。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征地补偿必须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不得损害农民经济权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用地市场不健全。因此,不能完全按照农业产值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应该推行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对被征地农民给予补偿。市场交易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市场价格是相对合理的,能够反映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具有客观公正性。因此,实行征地补偿方式的市场化,就能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但不因征地而降低,而且能和改革成果同步提高,满足他们长远生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篇12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 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 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1]。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 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 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1]。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原则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 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 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基于“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具体如下[2]:

1.“谁保护谁受益”原则

这是针对保护者而言。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效应的活动, 如果对保护者不给予必要的补偿, 就会导致普遍的“搭便车”行为, 出现供给的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产生外部经济效应者提供相应的补贴, 使生态保护成为投资与收益对称的经济行为, 使环保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 激励人们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境界。

2.“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这是针对需求者而言。鉴于生态保护的受益主体往往很难确定, 因此政府应当成为补偿的重要的主体之一,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很多情况下, 还是能够通过一些手段来确定受益者, 那么由受益者来作为补偿的主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三、湖南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理念和机制还未形成

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还没有理清, 补偿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湖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 实施范围局限在局部试点, 全省范围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生态补偿基金的平台未建立, 全省范围的生态补偿工作还未全面有组织的展开[3]。

2. 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匮乏

目前, 我国关于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中, 湖南省有关政府制定的各项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对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都只有相关的原则性的要求, 虽涉及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农业等多部门, 但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明确的界定, 对补偿内容、方式、标准和实施措施也没有具体规定。有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匮乏, 不利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4]。

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待完善

保证金制度规定, 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前提交有关的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方案, 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 预先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当闭矿或转让矿山开采权时, 经有关部门验收, 该保证金在采矿者不履行恢复治理计划时, 用来支付恢复治理作业的费用, 完成恢复治理且验收合格后予以返还。目前, 保证金制度基本上是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还没有考虑到地质灾害的一些防范费用;其次, 政府只是单方面对矿区保证金进行征收, 很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各地不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费用比一般工程成本高很多[5]。因此, 如何对矿区恢复费用进行核算、收取多少保证金、资金如何使用等方面都有待研究。

4. 补偿方式单一, 缺乏有效资金保障

目前, 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经济手段比较单一, 生态补偿费征收制度还不完善。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是征收税费, 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没有具体的生态环保主体税种, 相关的税收措施也比较少;征收对象不明确, 征收方式不统一、征收标准不统一, 征收的实际数额, 远远低于土地复垦、地下水治理等生态重建工程费用。

四、完善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1.

尽快出台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社会利益调整和制度的创新, 涉及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直接利益分配, 涉及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的出台应给予地方政府在执行生态补偿政策中的主体地位及一定的二次决策空间, 不应强调全国统一的模式和“一刀切”的做法[6]。目前湖南省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工作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建议以湖南省政府牵头, 各个市县政府参与, 组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委员会, 尽快出台湖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办法, 建立系统完善、科学可行的政策措施, 将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基本框架、配套措施等确定下来, 在省级政策层面运行总结, 不断完善, 从而使湖南省的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有组织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尽快完善有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 明确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责任, 注重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评估现行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工程措施。对于措施完善、成效明显的工作, 要予以保留和完善[7]。同时, 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体系, 厘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本概念和内涵, 明确补偿的责任主体, 确定补偿对象、补偿内容、补偿方式、资金来源、补偿标准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征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 健全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

湖南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 建立矿山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是筹集矿山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政策手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矿山开发的生态恢复和生态补偿问题。通过对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 现行的保证金制度执行标准偏低, 虽然政府可以通过保证金的使用, 采取强制性恢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程度, 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问题, 矿山企业利润空间较大, 但企业用于塌陷治理和解决群众安置问题方面的费用不足其利润的1%, 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不从心[8]。从国外发达国家实施生态补偿的经验来看, 在经济相对欠发达时期采取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方式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在现行条件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矿山企业是否履行生态修复责任进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4. 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

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给生态补偿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企业或矿业企业上市以及争创股票市场上绿色环保板块等措施来募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 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资金支持[9]。

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拓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渠道。争取国际性金融机构优惠贷款和民间社团组织及个人捐款, 主要是捐款, 这是国际环境非政府机构经常使用的补偿手段。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环保, 建立国家、集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优化生态税收结构。整合各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 优化税收结构, 有差别的征收生态环境建设税。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征收较高的生态税率予以限制, 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行为给予较低生态税率的优惠。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发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总之,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 也有利于推进湖南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为湖南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由于现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整, 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分配不公平, 故完善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文章在分析湖南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1]符雨.浅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4) :45.

[2]董建欣.天津市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实施情况研究[J].天津经济, 2012, (1) :41-42.

[3]段然, 安艳玲.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3) :199-203.

[4]牛荣.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及政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5]周乐, 沙景华.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6) :213-214.

[6]孟立贤.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

[7]郝庆, 孟旭光.对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生态经济, 2012, (9) :90-92.

[8]高新才, 斯丽娟.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5) :6-8.

上一篇:逃避缴纳税款下一篇:作文立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