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团体

2024-09-27

朋辈团体(通用3篇)

朋辈团体 篇1

摘要:目的 探索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效果, 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招募量表和访谈法在重庆师范大学共筛选42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对实验组 (n=21) 进行5次结构化、封闭式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对照组 (n=21) 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交往焦虑量表 (I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自尊量表 (SES) 进行干预过程评估, 采用自编问卷对干预活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在干预后交往焦虑及抑郁症状低于对照组, 同时自尊水平提高 (t值分别为4.01, 3.53, -2.55, P值均<0.05) 。实验组在第1次团辅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 第2次团辅后自尊水平明显提高, 第3次团辅后交往焦虑明显下降, 这些改善一直持续到团辅结束 (F值分别为12.77, 16.36, 11.96, P值均<0.01) 。实验组成员对团辅过程的评价平均得分为4.74, 显著超过理论中位数3 (t=14.26, P<0.01) 。结论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降低了社交焦虑和抑郁的水平, 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具有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交互辅导,焦虑,干预性研究,学生

有研究显示, 大学生社交方面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1], 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或改善, 常会进一步引发抑郁症状, 并极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 持续影响成年期的心理健康[2]。已有研究显示, 自我评价低和社交技能缺乏是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3,4]。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5], 这种通过特定活动和人际互动, 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成员间相互影响从而改变其观念、态度及行为的形式在改善社交焦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6]。

以朋辈心理辅导为代表的互助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的新探索。但“经过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7]能否及如何提供有效的干预, 以及哪些关键点值得注意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拟采用实验的方法, 在同时考察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和自尊水平3个指标的基础上, 探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作用过程和效果, 以期进一步优化辅导过程, 提炼可复制的干预模式和经验, 为高校心 理健康教 育工作提 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通过校园网、招贴广告等方式在重庆师范大学招募被试, 通过量表得分初步确定小组成员。进一步通过访谈筛选被试, 由经过培训和督导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作为朋辈辅导员, 按照访谈提纲与被试会谈, 了解其基本情况、参加动机、个人期望、问题类型及程度, 最终确定42名被试。按照性别、年龄、量表得分, 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成员具备以下条件: 自愿参与, 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定困扰; 渴望获得成长; 具备交流能力; 遵守团体规则; 排除心理障碍。

1. 2 工具

1. 2. 1交往焦虑量表 (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 [8]由15个条目组成, 涉及主观焦虑 ( 紧张和神经症) 或其反面 ( 放松、安静) 以及大量涉及意外的社交场合。采用5级评分, 得分与交往焦虑水平成正比。本次施测中Cronbachα系数为0. 89。

1. 2. 2抑郁自评 量表 ( Self-Rating Depress Scale, SDS) [8]由20个条目组成, 用于评量被试抑郁的主观感受。采用4级评分, 得分与抑郁水平成正比。本次施测中Cronbachα系数为0. 91。

1. 2. 3自尊量表 ( Self-Esteem Scale, SES) [8]由10个条目组成, 用于评价被试的自尊程度。采用4级评分, 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本次施测中Cronbachα系数为0. 85。

1. 2. 4自编活动反馈表主要用于反馈成员在症状改变方面的主观体验 ( 如“团辅增强了我应对社交困扰的信心”) 和对活动的满意度 ( 如“我对整个活动感到满意”) 。共5题, 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 评价越积极。表末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 让成员自由表达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意见。

1. 3 方案及评估

1. 3. 1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根据相关文献[6]、结构性访谈以及以往的临床经验, 针对性地设计了5个主题, 分为4个阶段, 每个主题包含了相应的活动单元 ( 表1) 。实验组按照方案进行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每周1次, 每次2 h以内, 连续5周。每次活动根据单元目标, 采用游戏、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及行为演练等方式, 在接纳和支持的团体气氛中, 通过团体互动以促进干预效果。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

1. 3. 2效果评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测试。即两组分别测量基线水平 ( 前测) 和活动结束水平 ( 后测) 。实验组每次团辅结束后都进行测查, 以便考察其变化过程。在实验组所有活动结束后, 告知对照组可参加下一轮团辅, 需要再次填写问卷, 从而得到对照组的干预后测量数据。同时, 遵守承诺为对照组提供下一轮的团辅。

1. 4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在进行团辅前学习过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课程, 体验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 并观摩教师带领的团辅, 进行1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习演练。每次团辅结束后, 接受心理学专业教师的督导。

1. 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PASW 18. 0 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间比较用 t 检验, 多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以 P < 0. 05 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量表前后测数据的差值 ( 前测 - 后测) 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实验组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见表2。

2. 2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评价对实验组5次团辅后测试各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在第1次团辅结束后抑郁状况即得到了改善; 第2次团辅结束后, 成员自尊水平明显提高; 第3次团辅后交往焦虑明显下降, 并且这种下降一直持续到团辅结束。见表3。

2. 3 实验组成员对团辅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成员对团辅过程的评价平均得分为 4. 74, 显著超过理论中位数3 ( t = 14. 26, P < 0. 01) 。对评价频数的统计显示, 95. 24% 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 66. 67% 的成员认为团辅有实际帮助, 85. 71% 的成员表示会介绍别人参加该团辅, 76. 19% 的成员认为团辅增强了应对社交困扰的信心。见表4。

在开放性问题中, 17名成员 ( 80. 95% ) 进行了回答, 内容多为建议和希望, 如“这些活动应该大力宣传”“能否组织建立微信群保持团体联系”“希望以后有更多主题活动”等。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改善 效果显著, 和其他相 关研究结 果一致[9,10]。实验组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严格筛选团体成员。本研究采用心理测试和访谈评估筛选被试, 有效保证了团体的同质性和数据结果的纯净, 访谈过程也让朋辈辅导员有机会将团体的方式、规则、内容等信息告知申请者, 为团体的有效运作做好准备。第二, 方案设计合理。通过访谈了解到申请者们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如对他人评价反馈有消极预期等。结合已有研究, 设计制定了具有针对性、逐渐深入的5次团辅方案, 同时还考虑了方案的操作难度、可复制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第三,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优势。朋辈因年龄相近、同属一个社会群体, 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及生活方式, 具有共通性大、防御性低、互动性高等特点。这种“将辅导者—被辅导者之间的差异减到最低”的辅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 同时也让成员能更敢于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 从而缓解与人交流时的恐惧与焦虑, 形成了“自助—助人—互助”的良性循环, 凸显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实验组对团辅过程及效果的积极评价也表明朋辈团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 本研究干预时间跨度和样本量较小, 其远期效 果还有待 随访追踪 测量加以验证。

营造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是团辅起效的先决条件[6]。因为朋辈自身的易接近性, 本研究仅设计了2个单元来进行团队建设, 并注重创造条件让所有成员参与其中。在活动中, 个人感悟的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 它既是活动的升华, 也是团体动力的体现。此时, 朋辈督导员自身的优势得以彰显。

对团辅过程的分析结果显示, 快乐的人际交往就可显著降低成员的抑郁症状, 成员间积极的关注和回应显著提高了成员的自我评价。而社交焦虑在第3次团辅后才有显著变化, 可能是因为仅仅提高成员的自我评价是不够的。因此, 加强社交技能方面的行为训练仍然十分必要[3]。

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督导是挖掘朋辈资源巨大潜力和发挥学生互助机制的重要保障。有研究表明非专业人员提供有效辅导的前提是经过20 ~ 40 h的培训[11]。除了培训时间的准入设定, 持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美国开展朋辈辅导成立了大量的朋辈辅导协会, 如全国朋辈教育协会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erPrograms, NAPP) ,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简报和专业杂志等形式为朋辈辅导提供学术资源和技术支持[12]。这种技术支持一方面确保了所提供的辅导是在标准化框架内的, 保证了辅导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还为朋辈辅导员本身提供了复原和提高的机会。本研究初步形成了“学习 + 体验 + 观摩 + 演练 + 督导”的培训支持体系。朋辈辅导员在团辅前的学习、体验、观摩和演练为提供有效团辅做好了准备, 每次团辅结束之后的督导又为朋辈辅导员应对特殊问题和复杂情境提供了必要支持。

综上所述,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显著降低了社交焦虑和抑郁的水平, 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具有改善 大学生社 交焦虑的 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1) :47-48.

[2]WOODWARD LJ, FERGUSSON DM.Life course outcomes of young people with anxiety disorders in adolescence[J].J Am Academy Child Adolesc Psych, 2001, 40 (9) :1086-1093.

[3]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0, 20 (73) :55-58.

[4]李敬阳, 刘洋, 万洪泉, 等.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9) :1073-1075.

[5]尚云, 李辉, 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5) :369-371.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18-19.

[7]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8) :4-8.

[8]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9]吴素梅, 吴沁嶷, 罗静, 等.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7 (3) :109-114.

[10]黄雪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1) :1368-1369.

[11]方婷, 黄小忠, 孙炳海, 等.朋辈咨询员的招募培训与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7) :895-896.

[1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8) :52-55.

朋辈团体 篇2

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意义和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本院共青团组织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具体做法,力求拓展高校心理辅导的工作范围、开拓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新思路.

作 者:黄志坚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广东深圳,518055刊 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年,卷(期):3(3)分类号:B849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素质教育

朋辈团体 篇3

一、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1. 内涵。

朋辈可以理解为“同辈”, 在高校就是大学生之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 它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委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教育的一种辅助心理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用来预防问题的发生, 实施时通常以班级为单位, 人数一般为30~50人。因此, 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委员同时为多个大学生提供的心理辅导。

2. 优势。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兼有朋辈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的优势, 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 (1) 用时短, 受益学生多, 辅导效果明显。心理讲座与团体心理辅导都具有短时间内由少数心理辅导员对众多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前者重视知识的普及, 侧重认知层面;后者除了认知层面的介入, 更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 强调体验、感受, 侧重情感层面, 对组员的启发大、触动深。 (2) 认同度高, 容易建立辅导关系。辅导关系的建立是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 同时也是影响辅导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中, 学生心理委员与新生都是同龄人, 他们在价值观、情感体验, 压力承受、语言表达方式、兴趣爱好、需要满足等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容易彼此认同与接纳。 (3) 能从互助中, 减轻焦虑, 增强自信。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扶持, 每一个人既是帮助者又是被帮助者, 这种设置容易打破“我是一个求助者”的心理限制, 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从而达到增强自信的目的。

二、新生适应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过程

1. 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与考核。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合作, 以学院为单位,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班级心理委员, 通过学生自主申请、辅导员推荐、心理评估与面试环节, 产生班级心理委员。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学基本理论及团体心理辅导基本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与考核。

2.《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计划书》的编制与修改。

应用心理学专业第六学期开设《团体心理咨询》课程, 任课教师要求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专业标准并结合西安文理学院具体情况撰写《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计划书》。各组组长介绍本组计划书内容, 经课堂充分讨论后形成计划书初稿, 并由任课教师组织现场演练, 根据反馈意见, 多次修改。

团体目标与团体方案。团体目标:帮助新生了解自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协助新生明确生活与学习目标, 并进行具体规划;促进新生思索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团体方案如表1。

3.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员队伍的组建。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员队伍由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及学院班级心理委员构成。其中, 应用心理学大四学生118人;班级心理委员90人, 共208人。分成35个组, 每组5~6人, 组长、副组长各1人, 由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

4. 实施过程。

2014年9月:第一步,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以208名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员为组员, 现场演练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整个流程, 再次修改计划书;第二步, 将35个小组分配到学院的各个专业, 根据专业特色, 调整计划书相关内容;第三步, 在专业教师督导下, 分小组演练。

2014年10月:第一步, 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动员大会, 参加者有学生处、二级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领导及教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员;第二步, 组长与二级学院负责教师取得联系,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第三步, 各组开展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 要求在10月底完成。

2014年11月:反馈与总结。

三、新生适应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效能

1. 纠正认知偏差, 减轻心理防御, 树立心理求助意识。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 绝大多数中学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知偏差, 对外界评价及自身认识不到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的目的之一就是筛选出需要心理干预的个体, 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偏见。针对全校新生开展的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 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辅导, 其目的是帮助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挖掘潜能、自我成长与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 缓解了学生的心理求助压力。

2. 增进自我认识, 探索职业发展方向。

迷茫是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 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高中几乎是空白, 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的目标是竭尽全力考取尽可能好的高校, 填报高考志愿时“重学校轻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无法把“职业”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 导致大学新生目标感丧失。为帮助他们尽快度过迷茫期, 在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中, 设计“20个我”“时光列车”“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 通过体验、讨论与分享, 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及专业特点, 这些都是职业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并协助新生对职业发展做一个初步规划。

3. 增强目标感, 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

远期的职业设想必须落实到现实的学习活动中, 在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中, 根据各专业特点及职业要求, 向新生介绍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必须完成的目标、选择完成的目标及目标达成的时间建议。在本专业朋辈心理委员的详细解释后, 每位新生按学期完成了“个人时间管理表”,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大学生“往哪里走”及“如何走”的困惑,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4. 搭建学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开展的平台。

朋辈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由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及各专业学生心理委员具体实施, 相仿的年龄使大一新生对他们有极高的认同度, 比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具了解, 辅导结束后, 一些新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扰时还会向朋辈心理辅导求助, 说明朋辈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一定效用。

参考文献

[1]罗忆南, 宋梅梅.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团体辅导方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15 (2) .

上一篇:河南许昌下一篇:语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