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法(精选10篇)
行为导向法 篇1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急需一批应用型人才, 而传统的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则使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发生了严重脱节。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上课一成不变, 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者, 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产生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 对“行为导向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为导向法的含义
行为导向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构建一种仿真环境和气氛, 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心、手、脑并用, 教、学、做结合,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以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互助合作等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又能与职业岗位相适应, 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多方位的促进会计课堂教学
1. 中职学生现状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行为导向教学。中职学生, 大多是15、16 岁的年龄, 基本上都是中考落榜者甚至还有未毕业的学生。这些孩子没有学习目标, 得过且过, 自制力不强, 不喜欢抽象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但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照本宣科, 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不轻, 学生却感到枯燥无味,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比如:在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第二节应收票据的贴现时, 教师用好几节课给学生讲解贴现的含义, 贴现利息、贴现所得的计算, 贴现的账务处理, 到最后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不知所云。而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教师完全可以以一家企业为例,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由学生制定计划;第二步学生根据资料和要求做出决策;第三步学生动手操作;第四步教师检查完成情况;第五步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 能够独立完成课程, 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在做中学, 使知识更为直观、易懂, 符合中等职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乐于学习, 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2.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中职学生不爱学习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让学生重新爱上学习, 教师努力的备课、上课, 但学生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现象比比皆是。实践证明, 要使学生对某门课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就需要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 学生才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当自己的行为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不一致时, 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调整, 确保目标的实现。而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书本知识设定为一个个目标, 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了目标, 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然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树立了信心,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信。
3.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做, 根据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实践应用注意事项
1. 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打破常规,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我们现在用到的绝大部分教材为了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 一般都是先讲理论再进行练习, 这种设计不能够适应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 改变原有教材体系, 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适应中职教学的需要。
2. 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转换角色。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既能教授理论, 同时又能传授技能。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实际应用经验, 缺乏实践及前沿知识, 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业务时间到企业去实习, 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过程, 真正实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3. 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时,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 不仅学会了学习, 掌握了知识,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 一举多得。
4. 教师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要将行为导向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行为导向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 但要让他完全取代传统讲授教学则是不可取的。毕竟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 教师对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 必须通过讲授法, 先给学生讲解会计基本理论知识, 才能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二者必须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有效地应用行动导向法, 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更有效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职毕业生。
行为导向法 篇2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行为导向教学;职高语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28-06
一、问题的缘起
1、中职学校在大力倡导行为导向教学法,我校更是着力推行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际间综合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专门以培养技术工人为地方企业服务为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对现代技术工人的教育培养目标。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校自2008年以来,致力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实践,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推进我校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我校在开展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在校长室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积极投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展开了对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变了教师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体现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价值。
2、中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就业远不能满足
职业学校的学生特性与普高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起点较低。很多学生本来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语文基础较薄弱,进入职高后,更片面地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无所谓,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由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也较低,尤其是表达能力不够高。
社会发展,交流必不可少,简洁、有效的语言交流,尤其显得重要。但是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存在重视书面阅读,忽视听说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在独立进行社会交际时,常常羞于表达、辞不达意,听说能力普遍偏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作为职校生,很多学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将直接面临着社会的挑选。他们在走出学校,跨入社会时,听说能力就得经受考验。答非所问、吞吞吐吐,这样的表现无疑给人以能力不佳,起码是不善交际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听说能力训练,对学生大有裨益。
3、课程改革理念尤其是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自身要求突破传统的局限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职业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更应注重学生素质,因为职教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而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如果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那么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同时语文又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
(2)教学实践的需要
但是据调查,当前职高学生大多语文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有效性”出发,“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学而有用、学有所乐”,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独家经营”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独家经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独家经营”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独家经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法。本文就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意义,教学过程组织,运用此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一、理论支撑
1、行为导向理论
行为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 Methode):是一种能力本位、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将来具备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指导思想,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而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学习的内容包括:行为的意义、行为系统、自我控制、协调合作等。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包括由内化而至外显的行为;每个单项学习的累积与各个部分的结合,可以成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的,因此都可以测量。
行为导向教学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位置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角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各种行为能力亦可以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本课题的又一研究依据。教育专家认为,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因素,那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更好。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培养本身就蕴含了互动、互助、协同、展示等多种元素,因此应该优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由美国教授kelly于1995年提出。在各种教学法的分类中,角色扮演法被归类为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的一种,是为了学生体验各种角色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并对这些行为的作用进行评价提供有效工具而采用的一种培训方式。endprint
(1)、概念
“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要运用小品、短剧或实现模拟等形式寓科学教育于表演过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个表演者,学生是欣赏者,因为欣赏能力不同,领略程度也不同,而“角色扮演法”则以发展学生为主。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变为表演者,并根据兴趣及能力不同,分饰不同角色,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导演,当然也可分饰一角色。角色扮演法可穿插于课堂的不同时段,如可用来导入新课,梳理重点、难点时使用,或者角色扮演法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根据需要来确定。
(2)、积极意义
一个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试验的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角色扮演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①角色扮演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掌握信息的程度选择角色,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接受他人的信息,在交流中不断得到他人的信息,完善和丰富各角色对应的教学内容。
②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吃透信息的能力。
③角色扮演法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④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拉近师生的关系,在学生眼中老师变得更加和蔼可亲,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
三、方法的实践
1.“角色扮演法”的运用原则
(1)情境原则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角色扮演其实也是一种表演活动,如何让学生“入戏”更快地进入状态,离不开情景支持。情境可分为环境情境和材料情境,在角色扮演中,要用好这两种情境。如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要深入研读原作,了解剧本编写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材料情境;舞台布景等则是环境情境。
(2)共同原则
共同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表演表现的欲望。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共同参与的效果要好于个别参与。为了保证学生全部参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3)趣味原则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所以选择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笔者常选择的角色是和知识点有关,并且是学生所向往的职业。如下文案例分析中的政府官员、企业老总等。表现的方式也可以多式多样,如可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4)适时适当参与原则
适当卷入原则是指教师适当调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适当参与角色扮演。有时候学生在角色活动边沿中,思维象脱了缰绳的野马,离题千里,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把握野马的方向。有了教师的适当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气氛更活跃,还拉近了师生关系。如笔者在用角色扮演法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也在其中饰演了一个角色,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2、具体运用(重点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
(1)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笔者任教的07财会2班共56人,女生49人,男生7人。平时活泼好动,善于交流,书法、绘画、音乐各方面人才较多,但课堂上表现一般,在他们班上这堂课也是想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角色表演准备阶段
第一步分组,分组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要把能画的、能写的、能说的、能唱的、能排能演的平均分配,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再进行调整。
本课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五位,加上旁白、场景布置等需要7、8位同学。因此将他们分成7个小组,其中5个为表演组,另外两个分别为录音录像组和考核评价组。
第二步分工,每组自由选择导演、演员等,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组到底是表演现代版还是文言版。另外要求全员参与,每组上交一份话剧表演脚本,每人写出一份书面材料,将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研讨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特征,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步排练,这也是整个环节当中最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配合程度,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修,连续几个晚自修我都在办公室辅导学生的课本剧,看着他们从僵硬到自然,从笑场到进入角色,从拿剧本到脱稿,又从只能在办公室表演到全班同学面前去表演,这一点一滴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第四步道具制作,展示所需的道具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做或准备的,学生在服装造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将纸团做成古人的发髻,将丝巾做成头饰,语言、动作都尽量去模仿古人。另外对学生的奖励物品也是学生自己集思广益制作的小东西。
(3)角色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着不同的问题。角色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家庭类型、社会类型、职业类型。角色扮演主要指个体在想象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即试图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觉,预测他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对自己行动所做出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消解个体的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的目的。endprint
角色扮演法有两大要点,一是角色定位,即面对问题,应认清是属于什么角色类型内的。如:家庭问题不能用职业类型的角色去处理。二是迅速进入角色,深入领悟自己的角色内涵。在职业领域内,每个人处在不同位置,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把岗位职责和工作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比如,我们是教师,我们就要明确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
行为引导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这个项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内涵,从而进入角色,并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及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精心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握好角色,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精心地准备角色,确保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一些口语体、记叙文体、话剧等文章中进行了实验,如《警察与赞美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雷雨》、《茶馆》等文章,课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再创作,课堂上就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取得的效果不错,就连平时调皮的学生都提高了学习兴趣。
现以本人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设计的角色扮演法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课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章,具有一定情节,叙事生动传神,为后世散文提供了借鉴。本文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表现出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全文叙写文字精炼,对话语言简短,却能生动地刻画出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性格。
本文人物各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于是,笔者就打算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实现我给他们定了一个文言版本,一个现代版本。现将本文的人物个性整理为
下列表如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为保证表演效果,①要注意明确角色扮演达到的目标,每次演出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作相关的示范;②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调整角色中的人际关系等,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创意。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体会时,教师仔细聆听、接受不同意见,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角色扮演者具有安全感,不要因为角色扮演而被人嘲笑,不宜强迫不愿意参加的学生扮演角色;③如果学生能力允许,整个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全权负责,教师只担任顾问的角色。教师热情支持和诚意的关怀可以让学生更愉快、自愿参加演出,有必要的话,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扮演中进行相关的示范;④在讨论、反思和总结阶段,要注意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分析探讨。
(4)表演展示阶段及注意事项
①课本剧表演评分标准(见附录)
②表演次序:当场抽签决定顺序
③ 录音录像小组和评价小组职责
录音录像小组由4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控制电脑、现场音响、录像、调控秩序的职责。评价小组由6位学生组成,按照课本剧表演评分标准公平公正的给各组打分。
④注意事项
各组展示时其他组应积极配合,认真、文明观看。这一点在平时教学中强调较多,学生能很好的配合。
(5)考核评价
本堂课气氛欢快而活跃,学生就像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就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不易忘记。之后再进行检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和翻译全文。当然为了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每组表演完后学生和老师都做简短的评价,最后还由学生自己评出了名次。“稻草人队”众望所归以96.5的高分获得第一名,他们组的孔子也获得了“最佳孔子奖”;第二名是“璎草队”,他们的得分是94.8分;“梦八队”以94.5分屈居第三,他们队的曾皙荣获“最佳曾皙奖”;另外“稻草人队”的冉有荣获“最佳冉有奖”;星show队的子路荣获“最佳子路奖”; 凌云仙轩队的荣获“最佳公西华奖”。
当然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在本次活动中,班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大好说好动的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了。学生在服装造型上下的功夫,也让我很佩服,他们将纸团做成古人的发髻,将丝巾做成头饰,语言、动作都尽量去模仿古人,他们的认真,让我很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肯说,不肯做,其实只要我们自己肯动脑筋,多做创新性的活动设计,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
四、结论与讨论
1、角色扮演法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采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在以后的教学中也适时尝试了这一教学方法。
比如教学《项链》时我就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课时提出表演要求,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我所教的是财会和商业专业,女生占了绝对主导地位,于是我以寝室为单位将她们分组),选好各组的编剧、导演,布置排练任务,然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教师做顾问进行指导。
演出时,学生能按课文内容栩栩如生的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甚至一些学生还通过化装、道具、场景布置等烘托气氛。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表演热情高涨,从而带动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再由指定学生组成评委、评出最佳剧组、最佳演员等,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堂上“说”的积极性。
学生的表演让我无比惊喜,他们想象力丰富,有的甚至还有表演天赋。道具有限,他们就拿点钞用的钱作为贷款,用凳子作为马车,让人捧腹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可爱深深地打动。另外有个小组还采用音乐配景的方式,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时,她们唱:哦,第一次我,呼吸难过,哦,第一次我,失去方向,借到你的项链,心不停的颤抖,挂上你的项链,不知该往哪儿走。最后结尾又改编了经典歌曲《十年》:如果10年前项链没借,我不会把自己,弄得人老珠黄,弄得这副模样,如果10年前项链没丢,现在会是怎样,谁也不知道,谁也预测不了。这些歌曲表演带来了可看性,内容结合的又非常贴切。endprint
另外在学习戏剧这一单元时,笔者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表演。学生表演了《雷雨》片段。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台词较多,他们边念边做动作,在语言和动作的协调搭配下,表演出了最高的水平,演出了自己的风格。
最精彩的应数学生表演的《窦娥冤》了。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把这篇课文中窦娥的台词都背诵了出来,在半古半今的词语和半懂不懂的句子中竟把感情表达得如此丰富,真是下了不少工夫。在表演时,还用了兰花指的手势,日本姑娘的小碎步,一副含笑而又坚忍的面部表情,再配合着大起大落的台词,语音的高低调,周围演员的陪衬,把一个活生生的窦娥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演到向监斩官说理时,她也毫无顾虑地跪了下来,表现出一副坚贞不屈的神态。下六月雪时,他们洒下了事先准备好的碎纸片,把表演烘托到了高潮,台下发出了一片赞叹的声音。虽说不是十全十美,却也表演得淋漓尽致了。
本来戏剧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只能看懂剧本的表面意义,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但当自己深入其中后,学生感觉对戏剧知识和作品内涵的有了更好的把握。
2、适当使用,不可滥用
角色扮演法并不是教师放任学生自己表演,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教学,这些都要教师把握。“角色扮演”这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但一定要目的明确,它只是辅助学生感受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有感情阅读的一种手段,切不可滥用。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准备,课中应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恰当的课堂处理,避免教学目标失落而走上形式主义教学道路。
3、角色扮演法适用范围并非限制于口语体、记叙文体的教学
也许有的人认为,角色扮演教学法需要很强的情节或者情景,实施应用文文体教学时不宜采用角色扮演法。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笔者认为,角色扮演教学法很实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在应用文教学中的求职信以及应聘信的写作,经济合同的写作等,都可以安排角色扮演实施教学活动。但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精心的指导,确实安排好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笔者在进行求职信以及应聘信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中,按照行为引导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安排了一次角色扮演教学:首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请各学习小组准备,设计好场景,选择好模拟的“招聘人员”。请这些“招聘人员”到网络上下载与专业相关的招聘广告并向“求职者”进行招聘宣传,请每一位“求职者”准备好求职信以及应聘信前来应聘;其次,就是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的求职应聘会。经过选拔,“招聘人员”在会场上显得比较专业,提出的问题也能够切合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招聘的职位符合大家的需求,“求职者”也很认真,对每个问题都不敢怠慢,都希望面试成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
再如,讲授经济合同的写作方法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次课堂训练: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机会投资经营企业或者投资一个项目,你最想做什么?你最想与我们班上的哪一位同学合作?
生:我想投资成立一家网络公司,我最想与某某合作。
生:我想开个书店,与陈某某合作。
生:我想开办一个超市,与王某合作。
……
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合作,我们应该签订合同,把合作双方的利益和权利、责任与义务、违背合同的处理办法等问题都写进合同里,可以吗?
学生们找合作伙伴,商量合作项目,拟写合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合同的写作方法,我还让几对合作伙伴到讲台上谈论他们的合同,并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评价这些合同,还给这几位合作伙伴举行了一个模拟的“签约仪式”。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对经济合同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写起经济合同,也觉得有意思。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实际能力。
4、较于传统教法角色扮演法更占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是一大考验
在角色扮演完毕后,教师一定要对这一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总结,包括对表演或讨论给予肯定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提出表扬,让同学们感到他们的付出到了尊重和肯定,有利于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要对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一环节是角色扮演活动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教学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教学难题,最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可以说,角色扮演教学法令我和我的学生颇为受益。
角色扮演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精心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握好角色,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精心地准备角色,确保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昌元.李怀康 编著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2)
[2] 邢月明.行为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
[3] 阿姆斯特朗.《课堂中的多元职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和 震《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结构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3(11)
行为导向法 篇3
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托, 手脑并用、行知结合的教学法。是通过“做”来获取知识, 学习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学会做事, 在他们的脑力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思想, 认为自己能够做, 而且做行很好, 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劳动价值所在, 这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优势所在。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需要很多方面条件, 包括教学形式的改变、学习内容的革新、教师能力的要求等。其中学习内容的革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我校汽车专业采用的就是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的学习内容形式。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 它代表的是一个复杂工作活动中的完整工作过程, 这个完整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对结果的检查和评价。也就是说,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就是实际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任务。其实, 这种培养方法对于我们的学生以后的定位有三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人的职业能力成长是分阶段的;二是人的职业能力成长是基于经验积累的;三是对于人的职业能力成长帮助最大的, 是每个成长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所以,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典型工作任务法的培养模式有三大步骤:首先, 规划学生的知识形成的路径和阶段;其次, 找到每个阶段需要突破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针对性的学习、训练的教学方案。
下面, 是我校汽车专业汽车发动机类课程根据职业发展路径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我们来说明一下典型工做任务的设计。
中职——学习领域 (课程模块) :汽车发动机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发动机拆装与结构认识、××车型发动机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水温高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机油压力灯亮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拆检。
高职——学习领域 (课程模块)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整体认识、排除电控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不易启动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诊断电控发动机油路故障、诊断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电路故障。
例子中, 汽车发动机类课程分为中职、高职两个阶段, 分别对应中职、高职学生以后工作的岗位发展任务要求。同时该路径设定了每个发展阶段需要突破的典型工作任务, 中职以部件认识和拆检为主, 而高职以故障诊断与排除为主。这样, 学校就可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对应的教学方案, 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校, 建立学生职业能力知识发展路径, 明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重点;二是对教师, 根据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完整的学习方案, 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典型工作任务课实践应用课及考核评价标准, 大大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对学生, 清晰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路径, 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重点。
当然, 采用这种教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及问题, 其中主要的有两个:
1.教师不适应
教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心理定式的影响而不适应;二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三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而不适应。但是教师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 因为经过一轮、二轮的教学, 再加上教师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提供的学习机会, 不久就能适应教学工作。
2.教材不适应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 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 因而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 而不适合典型工作任务的行为导向教学。所以, 教材的问题只能通过学校教师自编教材的形式来解决, 这就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这个问题也是摆在专业课改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为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 2008 (6) .
行为导向法 篇4
关键词:行为导向法;计算机教学;实际操作;中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3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17
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但传统的中专计算机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实操课程急需创新。行为导向法应用于计算机实操课程中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实操课程中的应用能力。
一、传统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中存在的弊病
传统的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授课方法单一。一般是采用计算机加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而且,传统的授课方式教授出来的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低,在职场竞争中竞争力低下。并且,学生学习和职场分离,使得学生对于职场并不是很了解,职场适应力、应变力以及学习能力低下。
二、什么是行为导向法
行为导向法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将传统的中职教育从传统的注重教师的“教法”转移到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学法”,让学生的脑、心、手都参与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充分体现“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准则。
三、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中的好处
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中,能够为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具体来说,有以下优点。
(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到提高
行为导向法应用于计算机实操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将教师的教学重心从教学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将上课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于学习的兴趣提升起来。
(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行为导向法应用于计算机实操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提升适应社会以及职场的能力。这个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社会的反响促进了此种方法的应用,得到良性循环。
四、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的常用应用方法
行为导向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的方法,且还有很多的方法等待广大教师前去探索。以下是我总结的笔者觉得最常用、最实用、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
(一)设定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研究完成
在中专计算机实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授课。很多时候,在学生的计算机研究过程中,很多学生有问题教师很难及时地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回答,导致学生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在计算机实操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从何做起。针对这一个问题就可以使用行为导向法。设定单独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上机课过程中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通过网络解决问题。这样就解决了计算机课程中教师不能够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研究能力,并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模拟一定的环境,让学生学习
当前,中专计算机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为社会和企业提供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让学生能够到岗就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在中专计算机实操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行为导向法中模拟应用与课程中,模拟创造办公室或者工厂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使用计算机知识,提前适应计算机专业以后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教学成本,还能够重复的应用。并且,教师可随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三)寻找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研究
计算机行业不仅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熟悉,同时也要对以后的工作寻找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方法做积累。所以,教师可以寻找一定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案列中寻找案例的不足之处,寻找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寻找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点,以及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优秀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中专教学的过程中,中专学生相对其他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历上具有很大的劣势。这个问题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是难以克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只能从社交方面来进行弥补,提升职场的竞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行为导向法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揣测不同角色的心理。在不同角色的身份下进行工作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在不同身份下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最终提升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结语
行为导向法 篇5
1 项目式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 即以完成加工实例和案例为教学核心方法, 包含课堂、视频、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岗位要求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文以该校技校本科生源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技校本科生源是从各地中专技校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 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人才, 他们理论知识水平偏低, 但动手能力强。《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提高技校本科生源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步骤
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行为导向式教学目的是考虑如何使教学满足高技能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即学生学完课程所有内容后应当对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具有深刻的了解, 形成一个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该课程行为导向法, 即通过一个机械加工实例项目-企业的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而进行的综合教学改革探索。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项目确定及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 设计出优质的教学加工实例项目, 把以理论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完成加工任务为主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分组, 并对各个加工实例项目进行讲解, 提出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技术要求, 并指导学生对加工要求的分析。
2.2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方案
学生根据《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内容,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基于金属切削原理、机床、刀具、夹具以及加工工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通过对零件结构尺寸、加工精度、表面要求等内容展开研讨和论证。确定加工工艺流程、产品材料、加工机床、刀具和检具等关键内容, 学生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制定出机械加工工艺方案, 并进行方案优化。
2.3 项目实施
学生根据已确定的加工工艺方案, 根据毛坯的材料、加工要求等购买合适的加工刀具;编制加工程序;进入实验实训室选定恰当的机械加工设备开展各工序加工、装配;完成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和质量检测。
2.4 总结与改进
完成教学实例后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建议。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3 行为导向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中的教学探索
3.1 教材及指导书的选用
组织适合项目式教学的配套教材是开展行为导向法教学的关键, 目前与行为导向法相配套的教材较少。该校也通过行为导向法教学实践, 编写了应用于行为导向法教学的《机械制造工程原理》理论教材、实验和实训指导书。教材中选取实践中优质教学加工实例为基本内容。《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 这也要求行为导向法教学模式需要有效地建立课堂与企业的联系,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2 教学条件的建设
建设《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行为导向法教学一体化教室, 加大机械加工、测试实验室、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 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才能为行为导向法教学提供好的条件。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实训室去, 并配合使用各种机械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 结合视频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3 师资队伍的提高
“以加工实例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为特征的行为导向法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 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 从讲台上讲授、灌输转变为引导、辅助和评判者。《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又有实际操作技能, 这是实施行为导向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3.4 教学文件的改革
对现行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学计划、大纲进行重新撰写。通过对行为导向法教学的总体把握;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技校本科生源、教材、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现状, 制订出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案。
3.5 学习效果的考核探索
考试考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摒弃传统的采用试卷来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4 结语
行为导向法教学法的灵魂在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实践证明, 在行为导向法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实施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的教改工程, 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并要得到参与教师的理解和达成共识, 必须经过教务、实验实训、实习和专业教研室等部门的协作, 理论、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师的团结努力, 才可能顺利实施, 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技校本科生源现状, 该文对《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教学进行探索。建立了行为导向法教学模式, 提出了针对行为导向法的教材, 实验实训条件, 教师能力, 教学文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几方面改革的方案。通过行为导向法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以实现与专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轨。
关键词:行为导向法,机械专业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祥云.行为导向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 05 (11) :40-41.
[2]张建中, 彭雪鹏.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机械制造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 :14-15.
行为导向法 篇6
一、用大脑风暴法激发创造性思维
“大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 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给他们以成就感, 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 在《现代汽车新技术》第四章的电子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为什么要装汽车电子防抱死制动装置? (2) ABS不起作用制动时产生什么后果? (3) 汽车电子防抱死制动装置中为什么有ECU?从中不难发现, 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 通过情景的设计, 利用语言手段, 激发学生的思维, 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 同学们一致认为:利用电子电路自动控制车轮的制动力, 可以充分发挥制动器的效能, 防止车辆侧滑和甩尾, 减小车祸, 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这样, 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 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ABS演示架上作说明:左、右 (前、后) 轮速度传感器———电子控制模块 (ECU) ——控制液压控制单元。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 使学生不仅搞懂了知识, 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二、用任务驱动法增强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是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借助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 端正学习动机, 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终身学习,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汽车新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如在汽车安全气囊 (SRS) 的教学中, 首先向学生提出具体教学目标。我的第一课就是用图片、声音、影片集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介绍其功能、应用及使用方法, 利用影片播放SRS的工作过程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要求达到掌握汽车安全气囊 (SRS) 的具体工作原理, 再作适当引导。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 就会主动探索课本, 自主学习。
又如:为实现教学目标, 可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在竞争合作中自学。汽车巡航系统 (CCS) 的教学中, 我先把学生按兴趣和掌握知识的领悟能力高低进行分组, 然后让各组成员分别完成LS400 SRS零件布置图的测绘, 最后评比。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齐心协力把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 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学生们感到他们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 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这样,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用角色扮演法促进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体验自身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对方角色的心理, 对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很有作用。如在防盗器的线路安装培训中, 老师讲解完后, 安排8名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现场安装和连接, 解决疑难, 并要求学生对这几名“小老师”进行评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交能力及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解决了一个教师辅导所有学生机会少的缺陷, 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内容。
我校对学习成绩较好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辅导, 然后在实习期间, 要求这些学生负责辅导学生, 解答实习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教师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 学生辅导学生, 先进带动后进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更好地掌握汽车新技术应用课程。
四、用技能竞赛法提高综合技能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组织技能竞赛, 是提高学生汽车新技术技能操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汽车新技术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巩固、汽车各总成 (零部件) 的拆装、汽车新技术应用知识讲座等内容, 我们都在第二课堂上进行, 边讲边练。通过这种模式, 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了出来, 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之以渔”。同时, 定期举行汽车各总成 (零部件) 的拆装、二大机构五大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科目竞赛,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 不但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了自学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技能和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在职业教育成为众人瞩目的课题的今天,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汽车新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 更应与时俱进变革教学内容, 开发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感受、体会、体验生活, 真正做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行为导向法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行为导向法,应用策略
所谓行为导向法是指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目标出发, 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活动实施的主持人。行为导向法体现了“以学为本, 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 在此过程中, “学”居主体地位, 而“教”则起着辅助和促进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所强调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 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也越来越好, 学生上机课可以人手一台电脑,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但学生兴趣仍然不浓, 教师成就感仍然不高。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如下:
(一) 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不明确
大部分教过计算机课的老师都有体会, 学生在刚上这门课的时候兴趣很大, 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里计算机是与游戏联系在一起的, 等到他们发现课堂上不能玩游戏时, 兴趣就减弱了。大部分学生将计算机学习的目标定位在能够通过规定考试, 甚至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弃了平时的学习, 因为在他们看来考试比较简单, 只要考前复习一下就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学生学到的只是某个具体的操作和一部分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 远远偏离了国家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 教师教学方式和策略要改变
现在计算机课堂的一般流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发送学习要求, 学生按照要求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讲解难点, 学生再操作。从师生地位上来说, 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变, 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教师在制定学习要求时无法兼顾所有同学, 只能参照平均水平, 这样对学优生来说没有难度, 难有学习动力;对学困生来说达不到要求, 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导致破罐破摔, 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 合理设定学习任务, 使不同程度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 大部分计算机课堂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 大多是各顾各的, 学生之间基本没有合作, 没有“动”起来, 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考虑到课堂秩序, 还不敢把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一)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 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奠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至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共同基石。在计算机学科日益与其他各学科融合交叉的今天, 培养的各种能力是关键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 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目标, 为将来在工作环境或劳动组织者变化的条件下自主学习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打下基础, 使其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 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计算机课的知识不追求多而深, 而是精而实。因此必须打破教材章节框框的束缚, 把连贯的知识整合起来, 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状况整合起来, 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一切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为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 将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更具实用性。
(三)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可以营造出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以引导、启发、调整为主,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改变过去“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 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能力体现, 既要有笔试, 也有新颖的面谈口试, 综合考核学生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 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行为导向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教师以引导者、导师的角色设计和分析, 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同时提出任务, 引导学生去完成;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分析情境、理解知识, 用计算机操作来完成任务。
三、行为导向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 根据教学目标, 进行项目分解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地。因此, 要在课程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目标分解, 确定不同阶段的分目标, 根据各目标的最终要求, 进行下一层次的目标分解, 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目标, 包含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及协作能力、涉及学习的相关知识操作方法。目标分解方法使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有了明确的方向。在行为导向教学实践中, 笔者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建设了相关课程的网络资源, 并打破了教材的基本结构, 按照实际制作工序进行目标设定。
(二) 结合项目目标, 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扮演了一个学习基础的角色。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 学习者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情境模块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信的真实情境, 非常典型地安排了学生担任一个真实的角色, 像一个“钩”把学生“拉”进问题。任务模块包括一套设计好的提问,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学习者可以获取用来回答本质问题所需的一些事实信息, 是被高度组织起来的。在成果模块中, 学习者通过作品呈现出对问题的理解和新的见解, 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评价, 评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比如在上Visual Forxpro程序设计———函数的应用一课时, 结合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可直接联系的特点, 创设学生“给计算机课教师编写学生成绩处理程序”这么一个情境。然后教师展示课前已经完成的程序, 向学生演示该程序应当具有的功能, 如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打印等子项目, 然后按照预设情境, 让学生逐一完成各项子目标。
(三) 按照分解目标, 进行任务设计与执行
以项目教学活动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就是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训练。问题和任务的设计包含了教学模块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在设计过程中, 应以实际应用的情境去构建任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真实、生动、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认识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和操作技能, 赋予所学知识和技能以某种实际的意义。情境的选择则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来源、专业等特点;情境和项目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该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通常要在机房环境实施现场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组织好教学过程, 达到教学目标, 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 及时教学反馈, 有效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课题项目的情况来衡量, 对于完成后的学生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 实行档案袋管理, 对收到行为实效的学生在同学的肯定下实行免考制度, 对分享感受时行为实践过程演示的真实性实行加减分量化考核制度, 把这些平时的行为考核分数作为评定的依据, 把书面考试改为实践化。倡导自评与组评的公正与实事求是, 同时用总评与平时档案袋管理补偿自评与组评的不足, 为学生进行教学实验设计提供评价考核表, 并最终形成学生的期末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3]熊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
行为导向法 篇8
1 职教语文课程中应用文的现状
1.1 应用文的地位及作用
应用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是传递信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上至中央机关, 下至基层单位, 应用文的使用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事情也越来越复杂, 应用文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应用文在现有教学过程中的处境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语文水平低、基础弱、素养差, 写作能力更差, 对于篇幅较长、格式要求严格的公文写作, 更是不会写。学生在评价应用文课程教学时普遍反应应用文学习枯燥无味, 厌恶应用文。而教师们也深有同感, 纷纷表示应用文写作不好教, 且学校领导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甚看重, 这就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的边缘化状态。教师教起来费力, 学生学起来吃力,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并非易事。
2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行为导向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应用文
2.1 应用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对于枯燥无味的应用文,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照本宣科, 不会因材施教, 不切和学生实际, 学生是难以融入课堂教学的。大量的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学生只有对应用文教学产生兴趣, 才能端正学习态度, 才能自觉、积极地接受写作知识和训练, 主动地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
2.2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何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简而言之,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大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在此, 举出一个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教授《求职信》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适当调整了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笔者将重点讲解的是培养学生写作毕业应聘情境中的求职信。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将用2 学时 (80 分钟) 完成。
在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时, 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求职, 必然要面试, 面试要递交求职信, 那么求职信应该怎么写?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重视写作求职信的兴趣。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初创情境, 病文会诊。教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份求职病文, 并通过学导式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归纳出求职信的基本知识点。接下来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 让学生带着改错任务进行现场修改病文, 教师在此期间进行点评并强调重要知识点。接着教师挑选出修改好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通过病文、范文的前后对比,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明确求职信的写作要点、注意事项等。通过本环节建构“互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练中学, 在学中记,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语言表达, 团结协作等能力。
在第三环节———再创情境, 课堂演练中,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理论精讲中求职信的基本知识点, 再一次强调写作求职信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深圳富士康集团的招聘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当堂写作。教师巡堂并进行写作指导。通过开展实训演练,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将写作理论转化成写作操作能力。
接着进入第四环节———课外实训, 拓展延伸。教师将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到的不同职位、不同行文风格的优秀求职信向学生展示, 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开拓写作思路。同时提示学生网络上的求职信有很多是不合格的, 并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哪些是可借鉴的求职信。通过本环节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拥有收获的喜悦。
在第五环节———课堂总结中, 教师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二是你在本次课中掌握了什么写作技能;三是这次课给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通过三个问题, 不仅能检查本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可从侧面反映出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最后, 在课后作业布置中, 要求学生根据深圳富士康集团的招聘信息, 再次拟写一份规范、得体的求职信。通过本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课教授完成后,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完成的求职写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此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显著, 特别是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而学生的学习是有效学习。
3 行为导向教学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常用应用文教学中
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在教授日用文书《求职信》中适用, 在其他常用应用文教学中同样适用。例如, 笔者在教授公务文书《请示》时, 利用大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粘贴板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开展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等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请示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再以点评指导, 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训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活跃了起来, 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 在应用文教学中使用行为导向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学习当中有一通百通的作用, 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应用, 甚至是创新。
摘要:应用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应用文写作则是毕业生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因此, 本文以《求职信》为例, 论述如何采用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应用文,行为导向法,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辉.应用写作教学之困境及对策探讨[J].写作教学, 2008, 7.
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不适行为研究 篇9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不适应 行为 动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53-04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被学术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在职业教育领域,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这种课程论和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却发现部分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不适应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主要表现在:不愿意参加学习小组、消极合作、拒绝扮演角色、不接受任务、不按要求完成。探究学生产生不适行为的类型和原因,以制定与行动导向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激励模式是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产生不适行为的学生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扎根方法探究其行为动机,为完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论奠定基础,为开发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一、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生不适行为及其原因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收集。以往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然后用定量方法分析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动机。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他们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没有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缺乏科学性。其次,研究对象不一致。以往的研究面向全体高职学生,而本研究只针对那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产生不适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与消极状态,很难想象他们能够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再次,这部分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较为复杂,通过定量分析也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解释。此外,其他方法也不适合本研究使用,比如,参与观察法只能看到行为的表面,很难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焦点团体访谈法只会让研究对象更难以启齿。只有深入访谈比较适合。它不仅能够针对个别对象和敏感性问题收集全方位且彻底的信息,而且能准确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行为意义。
本研究采用深度的现象学访谈模式,即三轮访谈序列。第一轮访谈主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不适行为,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叙述其相关的经历背景,再现他们在家庭、以前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经历。第二轮访谈集中了解受访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体的行为细节。第三轮访谈让受访者反思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意义。在访谈过程中进行谈话录音,事后进行转录,为扎根研究提供文本资料。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方法进行资料分析,主要原因是:第一,本研究不仅对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生不适行为表现感兴趣,而且打算构建一个“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解释理论。扎根方法适用于探究行为过程和意义的问题,因此符合本研究的需要。第二,本研究指向于用新理论来描述和解释研究对象的行为。但是,过往的研究较少涉及本研究的主题,现有的理论也不能充分地解释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心理。扎根方法适用于对研究主题所知较少的领域,并用于发展新理论。这正好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第三,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的信息转录为叙述性的文字,适合用扎根方法进行资料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转录内容进行开放编码,即识别和标记文本中有意义的单元(这些单元可能是一个词语、短语、句子或更长的文本片段),并形成概念。然后将相同意义的编码筛选出来归属于某个精炼化的类目。其次,对类目进行主轴编码,即在根据研究主题精简类目的基础上,探究类目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解释不适行为的意义。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即识别具有主要解释效力的核心类目,将核心类目与次级类目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串成一条能把大多数元素聚合在一起的故事主线,从而构建新的理论。
(二)取样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出现不适应行为的学生,因此我们首先采用目的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标准是:第一,样本必须处于行动导向教学环境之中。第二,样本必须在行动导向教学环境中出现不适应的行为。第三,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所以样本来源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总的来说,取样的范围是在行动导向教学环境中出现不适应行为的职业院校学生。
在扎根理论中,数据收集与资料分析是同时进行,每一次访谈都会为资料分析提供数据,资料分析又会影响后续的数据收集决策,这种方法被称为理论抽样。它不仅可以避免研究工作陷入大量不能提供新信息的数据收集之中,从而达到理论饱和,而且能够发现质疑新理论的极端个案,从而实现理论检验的目的。本研究在目的取样之后采取理论抽样的方法,将数据收集范围扩展到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和家庭背景的目标样本。
(三)开放式编码
1.资料整理。本文根据既定的研究目的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筛选。首先,排除了没有完成三轮访谈的样本数据;其次,去掉了缺乏前后一致性的访谈数据;最后,忽略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内容。在访谈至第30位受访者时,本研究已按取样计划将数据收集范围扩展到足够广泛的领域,而且增加访谈数量已经得不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数据,因此所收集的数据已经足够充分,可以实现理论饱和。为了进行理论饱和检验,本研究还另外保留了10个样本数据。
2.开放式编码。我们在访谈资料中找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并对其标记最初的编码。编码的规则是:访谈对象—访谈次数—话语顺序。比如编号1-1-1表示第1个受访者在第1轮访谈中的第1个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通过对编码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最终归纳出12个类目及其概念,如表1所示。
(四)主轴编码
为了建立类目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分属不同类目的编码进行组合分析,以便寻找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形成影响关系类目。然后,我们根据因果关系确定关系类别,如表2所示。
(五)选择性编码
本文根据既定研究目的对访谈资料、类目、概念和关系类别进行了反复比较和分析,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核心类目(故事主线)是“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不适应行为的动机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学生不适应行为的动机分别来源于目标定向、焦虑、经验、动作智能、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和交往智能。其中,目标定向、焦虑、自我效能和习得性无助与现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一致,突现的新理论是:学生因缺乏经验、动作智能和交往智能,将对行动导向教学产生不适应的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1.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产生不适行为的类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激励作用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效,有些学生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主要表现在:首先,当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时,他们会产生排斥反抗的行为。比如唉声叹气、抱怨、漫不经心、不愿意接受任务和扮演角色。其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无所适从,即不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工作内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完成工作。再者,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呈现消极的态度。比如,不在乎工作完成的进度或质量,不尽心尽力,依赖他人帮助完成,希望课程早点结束。此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还表现出被动合作的行为,比如不愿意参加学习小组,不积极交流,避免承担任务,抵制别人的影响。最后,他们甚至会逃避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无故旷课或找借口请假。
2.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产生不适行为的动机。与一般的学习动机形成机制不同,这部分学生的不适行为发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其行为动机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目标定向、焦虑、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经验、动作智能和交往智能。其中,任务情境排斥和逃避主要是由享乐主义和焦虑心理形成。比如他们认为人生不是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而是为了体验快乐,享受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面对分配的任务、教师的巡视和其他人的积极参与,他们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无所适从主要是由经验的缺失和动作智能的较低形成。比如他们很少参加实践活动,不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或过往经验来建构新知识,不善于用行动来表达想法、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消极行动来自低自我效能和习得性无助。比如他们有过多次任务失败的经历,感到对任务无能为力,并且有再次失败的心理预期。被动合作产生于交往智能较低。比如他们过度强调个性,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不懂得如何配合他人完成工作。与以往的理论不同的是,经验、动作智能和交往智能被用来解释学生产生不适行为的原因。
图1 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不适应行为的动机形成机制
(六)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检验理论饱和度,我们对预留的10个访谈记录进行扎根研究,分析结果仍然反映已有的类目和关系,没有发现新的行为类型和动机维度。由于访谈内容较多,我们仅列举以下5条作为佐证。
1.老师为什么总在课上布置事情让我们做?我来课堂就是要看他表演的(31-2-5,任务情境排斥、目标定向)。
2.我习惯看别人怎么做,我在一旁看看就会了(33-3-10,消极行动、动作智能)。
3.要是让我当小组的领导,我可能会把事情搞砸,到时大家会怪我的(35-3-17,自我效能感)。
4.我和他们聊不到一块,但那些与我玩得好的,又不会做事情(36-3-28,交往智能、经验)。
5.其实不只我一个人不来,有些虽然来报到了,但到课间他们就溜了(39-2-32,逃避)。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深度访谈与扎根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行动导向教学的激励作用有限。大多数教育者都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使用何种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有较大影响。以学科思维为导向的教学虽然被证明使学生感到厌烦,但是行动导向教学就一定能激励学生学习吗?经过研究发现,行动导向教学至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负激励的效果。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满足兴趣,体验快乐。这与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是相悖的。其次,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作为行动主体,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和评估计划。然而,部分学生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不知道如何用行动表达思想、进行生产与创造事物,因此形成多次任务失败的经历,从而导致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性无助,甚至有学生因被迫行动而感到不堪重负,需要逃离课堂才能彻底解脱。显然,行动导向教学缺乏让这些学生行动起来的动力。再者,虽然行动导向教学强调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竞争学习宽松的氛围。但是,这些学生因为缺乏交往智能,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不懂得如何配合他人完成工作,甚至与他人发生冲突。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激励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对一部分学生发挥正能量的同时,对另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副作用。
2.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动作智能和交往智能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条件。行动导向教学认为,根据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转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国情与文化的差别,我国招录的职业院校学生大都没有工作经验,而且生活依赖性较强,加上学生的网瘾问题日趋严重,其实践经验更是少得可怜。由于缺乏经验认知,一些学生不能将其与工作任务发生联系,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无所适从的行为。所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作为行动主体,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和评估计划。但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作智能。然而,很多学生的大部分生活时间被手机、电脑和网络组成的虚拟世界所占据,他们很少参加户外活动,不善于用行动来表达想法、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不能够完成行动导向教学所要求的任务。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动作智能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模拟专业化分工的现实情境,实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由于缺乏交往智能,学生自发的合作常常是平时玩得好的聚在一起,成绩较差或性格孤僻的学生往往被冷落一旁。这与建立组织时大家都是陌生人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合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个性较强,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做事,不懂得配合他人完成工作;有的学生只想搭便车,期待他人帮忙把任务完成。这些学生在合作中根本没有意识去了解他人,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进行思考和做出行动。这与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大相径庭。因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交往智能。
(二)研究展望
本文对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不适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以上两个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朝着以下方向发展:第一,扩大样本的范围,或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验证本研究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第二,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如何改善学生的动作智能和交往智能,以辅助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第三,根据本研究的结论,结合其他的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开发设计出既满足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又适应学生发展现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55页)
【参考文献】
[1]陈谐.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创设情境[J].求知导刊,2015(11)
[2]冯静.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背景下高职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5]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6]吕文明,纪振,王旭波,等.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浅析[J].广州化工,2013(21)
[7]聂强,冯静,武春岭,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施的高职生学习动机影响研究[J].决策管理,2010(13)
[8]伊凡希雅·莱昂斯,考利.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9]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1(4)
[10]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张丽丽.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效果的实证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
[12]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行为导向法 篇10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潮, 其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模式。具体而言,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目标, 以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为模式, 以共同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因此, 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完善、情感的丰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问题的教学模式。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一门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课程。该课程全面、综合地介绍了机械行业里的各种机构和传动, 各个章节互不联系, 各自独立。但因为该门课程对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很容易陷入课堂乏味无趣、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的状态。为此, 本文拟通过以行为导向法应用于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 以弥补机械类课程缺乏趣味的缺陷, 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丰富对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思路的把握,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 课程教学中实践的主要思路
2.1 师生角色的转换与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想达成“教与学”的高效性, 首先就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自然的, 我们就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思想的发挥。比如, 以前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 现在思路要转换, 重新定位课堂身份关系, 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教师的过程中, 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一种考核, 因为他能提问出来, 提问得有意义必然说明他对这部分知识把握得相当好, 否则他不可能提出问题来。或者每堂课留出10分钟, 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 按照小组循环的方式, 每个小组主持一次, 分别针对一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先是小组商议、查阅文献、整理和组织语言, 最后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前发言, 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方式对于调动一向呆板的机械基础课堂的氛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2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高效发挥
以前, 我们中职机械基础课堂上许多教师都认为, 教师教的是知识,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无关,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 就是传授书本知识, 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不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因此, 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课就来, 下课就走, 很少真正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能力、素养的形成等。其实, 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集合体, 单纯的“教书”就会陷入培训知识的怪圈, 单纯的“育人”就会忽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书与育人的双向发展。比如通过合作学习、差异化学习等方式来探索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各种模式, 比如学习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部分知识的教学内容时, 以往我们都是教师来讲解通过模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 让学生先观看, 然后学习, 再去模仿, 几乎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而在现代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用行为导向法后, 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 结合了解到的生产实际, 自己模拟演示。比如有学生模拟CA6140车床的装配工作, 包括带各种传动部件和轮系的装配、维护, 其他小组可能也有模拟别的机床、车床的, 然后学生们分小组比赛, 教师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点评。
2.3 注重情境与案例教学的开展
以情境和案例为导向开展教学, 是行为导向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部分知识时, 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们分小组各自动手制作某一种类似类型的模型, 如曲柄摇杆机构, 然后课下让学生布置好材料, 想好了步骤, 课上开展现场操作制作, 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 这种“热火朝天”的情景显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使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另外, 可以结合所学知识, 让学生们走进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 现场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认识学生们在生产中找到了学习知识的载体, 逐渐的也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行为导向教学法显然更符合中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尤其对于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这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运算能力要求很强而且实践性也很强的学科, 非常有必要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为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从技能学习、理论学习到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摘要:探讨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在课程教学开展中的作用, 介绍了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定义, 提出了机械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重点的地位。以行为导向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为例, 介绍了课程教学实践开展的意义。之后, 经过分析, 提出了课程教学中实践的主要思路, 包括:师生角色的转换与重新定位, 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高效发挥, 注重情境与案例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践,行为导向,机械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行为导向教学法[EB].
[2]陈连云, 谢少芳, 李明惠.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
【行为导向法】推荐阅读:
行为目标导向07-14
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06-14
中职德育行为导向教学08-20
兴趣导向法论文06-21
问题导向学习法09-27
行动导向法的实施06-20
行为评价法07-19
行为引导法05-21
行为事件访谈法操作步骤总结08-26
顾客导向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