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标导向

2024-07-14

行为目标导向(共7篇)

行为目标导向 篇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要求的综合化程度也相应提高。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 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中职院校承担了目前国内职业技能人员的培养, 为了能适应社会需要, 中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为目的, 服务企业, 服务社会。我校开设的财会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 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还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这些要求来说, 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做到, 而以目标教学为导向,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能较好地实现了这些教学要求。下面本人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对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目标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

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以促进学生行为能力发展为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 并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在主动的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 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简单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体系。2000年8月, 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充分研讨, 也一致认为:目标教学是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二、目标行为导向教学的特征

1.以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

将教材按照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单元, 在整体设计和分节授课的基础上, 把单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以单元达标作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步子, 在实现单元目标后, 再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2.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的教学只有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 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 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为此, 必须把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

4.以可控变量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

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有些容易改变, 有些则较难改变。教师要通过操作和调控那些较易改变的教学因素优化课堂教学。

5.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

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 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

三、目标行为导向教学在基础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财会类教学尤其是中职财会类教学,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下面笔者拟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为例介绍目标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前期测评

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 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 调控教学, 及时补通。

本环节要让学生完全明白教师将要测评什么, 测评的内容可以是重温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可以是涉及到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测评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回答, 也可以是问卷形式, 但测评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

基础会计中的知识点是循序渐进的, 前面的基础知识没学好, 就无法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就拿本节而言,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记账规律及会计分录的编制, 就很难去教会他填制出正确的记账凭证。所以老师在上课前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律登记会计事项时思路是什么?其次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几笔业务做出分录。通过课前的测评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补充是必要的。

2.认定目标

认定目标, 要分层认定, 贯穿教学始终, 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认定”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要求, 强调对学生的注意, 是学生经过分析、判断、辨析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认识过程, 反映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使学生认定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制订好教学目标, 这就有一个教师先认定目标的过程, 定标时努力做到下列三点:

第一, 总揽教材, 学习大纲, 把握所授章节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 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前课的学习情况及实际水平, 按课后习题、复习题的要求, 确定若干知识点, 定为所授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 按照大纲要求, 对各知识点进行定位, 即每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应达到的层次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并用一些可以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以上几点要求老师在备课工作中完成。

例如, 在“记账凭证的填制”这一节, 可以让学生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熟悉教学内容, 然后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说说本节的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后告知学生:笔者认定的本节学习目标:即掌握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接下来教会学生处理此类问题的思维步骤:第一步, 在头脑中得出正确会计分录, 即会计科目, 记账方向, 变动金额。第二步, 明确通用记账凭证要填制的主要内容:时间、编号、摘要、科目及记账方向和金额、合计金额、制单人及原始凭证张数。第三步, 逐项填列, 并规范记录, 让学生从初学时就养成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

3.导学达标

导学达标是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 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实施时, 一方面应遵循“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另一方面对个别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 不要求一次性完成,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 安排在不同的节次中, 逐渐加深、巩固、达标。

此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通用记账凭证的样式, 并一步步地演示和介绍每一个步骤填制的要点及要求, 对于其中的重点要注意采用重复, 重音等教学方法,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 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的处理步骤, 然后进行检查, 发现学生在填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 对于有代表性的错误要重复讲解, 并分解操作步骤, 让学生能及时掌握填制凭证的要求。再让学生反复练习, 并提出自己在填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并逐一解答。这样, 既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点, 锻炼了动手能力, 养成了正确的思维习惯, 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边学边思, 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从而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4.达标测评

这一环节, 有的研究者把它分设为“形成性评价”和“反馈、矫正、补救”两个环节, 这种做法不够合理, 因为从教学和实际操作看, 形成性评价和随之而来的反馈、矫正、补救是紧密相连的, 不宜割裂分开, 另外, 反馈、矫正应在教学中随时进行,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标测评的任务是用一组形成性试题让学生练习, 看是否达标, “评”亦含有补偿的意思, 若部分学生不能达标, 再进行补标。

这一过程可通过通过课堂提问, 演板、实际操作、小测验等方式来实行。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 就是通过给出几笔经济业务 (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 教学检测中, 最好是设计A组题和B组题, 使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弹性) , 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记账凭证, 然后交换更改。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在批改中认识到容易出错的地方, 又能提醒学生记清正确的处理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测评发现少数没达标的学生, 然后再单独进行辅导。另外。还包括目标迁徙,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真正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在这一节中, 可让学生根据“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步骤来填制“收款、付款、转账凭证”。不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没有一步到位地填制好这些凭证, 但通过以后的讲解都能感受到此两种不同的凭证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并能领悟凭证填制的要点。

四、结语

总之, 在基础会计课程应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 使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才会有方向和灵魂, 也才会更加灵活生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主动的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 开辟了一条从课堂走向实践的途径, 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铺设了通道。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将重理论的传统考核办法变为考技能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教学效果将会有更新的突破,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要求的综合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在中职专业教学中开展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正是为了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本文在分析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前期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

参考文献

[1]杜怡萍.如何优化财会专业技能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0) .

[2]白灵芝.试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 (2) .

[3]李怀康.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行为目标导向 篇2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也在逐步重塑着政府模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型经济, 它要求政府为市场、社会等提供各种优良的服务, 以满足企业和公民的不同需求。努力推进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 坚持正确的政府行为导向, 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一、政府导向与公民导向

科层制通过非人格化、标准化等方法使得政府逐步走上了效率之路, 严密的等级结构、权责相符的配置体系是科层制的核心要件。毫无疑问, 科层制极大提高了工业社会中的政府效率, 韦伯也称它为富于效率、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与工业社会相适应, 科层制构筑了政府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并塑造了管制型政府模式, 在此模式下, 政府是以经济、社会的管理者面目出现的, 因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是截然对立的。政府行使管理权力的重要出发点是提高自身效率, 即“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能源和费用方面尽可能少的成本来完成工作” (1) 。在这种导向下, 政府更多地关注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技术改进, 很多时候忽视了外在管理对象—公民的需求, 将政府的利益和价值置于优先地位, 其实质是政府本位。

将顾客概念引入公共管理是与市场模式和企业管理的引入紧密关联的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必须面向市场, 企业只有了解顾客需求, 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取得可观利润, 获得长远发展。把“顾客导向”引入公共管理活动中来是公共管理由古典官僚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进行范式转换的一部分, 这表明了政府部门开始由注重内部管理向满足外部需求转变。然而, 由于企业和政府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组织, 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顾客, 顾客导向在进入公共管理活动中时不可避免地会使政府产生趋利动机, 侵蚀其所具有的公共性本质。因此, “公民导向”是对新公共管理提出的“顾客导向”的一种改进和修正。它在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时, 融入了平等、公正、民主等社会价值, 强调对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尊重, 其实质是公民本位。

由此可见, “政府导向”与“公民导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府行为导向模式, 其立足点和出发点根本不同。政府导向坚持政府本位, 其实施的管理行为立足于政府自身的分析判断, 较少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行政对象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科层制结构和政府组织自身所固有的自利性动机。公民导向则要求政府坚持公民本位, 牢牢树立公民利益至上的理念, 以公民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围绕公民需求实施管理行为, 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二、当前我国政府的行为导向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意识形态和国际、国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自上而下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包揽了一切经济社会事务, 由此形成了全能型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 政府垄断了社会管理的全部职责。政府的这种管理是全方位、事无巨细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则被庞大的政府所掩盖。这种“管家婆”式的管理方式使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逐步形成了政府导向的行为方式, 习惯了对社会、市场和公民“发号施令”, 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习惯了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需求和建议。因此,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僵化、对立的。

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其原因在于社会发生了一个从注重生产者转向注重消费者的变化, 如果说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民众围绕政府转, 现在则便变成了政府围绕民众转 (3) 。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行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而是一个服务者, 它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 由于行政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本位的行为导向, 这日益阻碍着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本位的行为导向在今天的政府管理实践中屡见不鲜。以“维稳”为例, 不少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时, 仍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不站在公民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行政强制甚至违法暴力手段去压制公民的利益诉求, 结果使矛盾激化、升级, 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城市建设面临的拆迁工作中, 某些地方政府政府本位的行为导向也暴露无遗, 在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赔偿问题上, 不与公民进行及时有效沟通, 合理协商, 仅从政府和开发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置公民利益于不顾, 运用强拆等非法手段推进工作, 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总之, 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导向正在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转变, 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停留在政府本位的层次上, 这种落后的政府行为导向模式日益阻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三、树立“公民导向”,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解构和重建的过程 (4) 。这个过程既要打破传统管制型政府带来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影响, 又要与时俱进, 在新的行政环境下, 转变政府行为导向, 重塑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府行为导向—公民导向, 把公民利益放在首位, 不能为了行政效率和便利而牺牲公民权益与公共利益。树立公民导向,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基本前提。现代政府是透明政府, 这要求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当前, 我国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做得还不够, 不少地方政府存在“选择性公开”的问题, 违反了“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还有的政务公开流于形式, 信息发布滞后, 回应性不足等。强化政务公开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 凡是不涉及保密内容的政务信息都应该有步骤地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公开,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增强政务公开的回应性和灵活性, 及时有效地对公民提出的疑问予以回复, 并利用网络技术, 丰富“官—民”互动形式, 提高互动质量。

2.提高公民参与度

与管制型政府不同, 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广泛参与, 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上、在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上, 公民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上的运用也为公民地参与提供了有效保障。提高公民参与, 首先应该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其次是继续完善听证制度, 提高听证质量, 使得利益相关方能够真实有效地表达意见。最后是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 更多地依靠公民、社会力量去解决政府力有不及的问题, 这对于实现公民导向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3. 建立“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的倾向问题, 这直接导致了GDP等经济指标在我国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与公民利益直接相关的民生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共服务职能将会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 因此, 建立“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转变政府行为导向, 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建立“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首先应该加大各类公共服务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尤其是与公民利益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失业率等方面。其次是对这些指标尽可能地予以量化, 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是在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中给予公民一定位置, 使政府服务对象—公民真正参与到评估工作中来, 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从而促进政府行为导向的转变。

注释

1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M].2011.

2 赵勇“.顾客导向”与“公民导向”:政府公共服务对象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3 竺乾威.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行为调整[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3) .

行为目标导向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知识分类,目标导向

新课程的实施已破除了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了基本教学技能,步入了教学标准化的时代。同时,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三者间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实现高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按照布鲁姆教育知识目标分类理论,我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依据《广州市思想品德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我以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教学设计作为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突出以能力立意和价值导向为主,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注重学习过程和评价的激励与诊断作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1.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标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我把课程标准中的“了解”阐释为:分析我国当前分配制度的合理性;确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领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2.任务分析

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许多初三学生基本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学生已学过有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构成的知识,但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和途径并不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就可为第八课的合理消费、第九课的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也呼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党的基本路线中总奋斗目标的知识。

学生基本熟悉和掌握了腾讯公司的产品使用方法,但对其创始人的事迹、观念、社会环境、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和我国东西部发展战略等问题并不清楚,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辅助学习并做进一步探讨。

3.学习内容类型及学习条件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概念性知识中的原理和通则类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事实材料而形成结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予以检验。

4.教学目标分解描述及评析

教学目标应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为理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已具备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为事实依据,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贯彻这一教学目标。九年级思想品德基本价值目标主要包括:面临社会生活以及走向社会等问题的选择;核心概念是责任与使命;教育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美好明天。这些内容在教学设计的不同部分都要有相应体现。本课知识大多数都是概念性知识,在解读材料时出现事实性知识,在学生践行时产生元认知知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国家层面的富强与和谐、社会层面的公正与公平、公民层面的爱国与友善。

我借用《腾讯传奇》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在与材料结合时,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目标,具体表达如下:

目标1:阅读马化腾学习、创业的事迹,概括他的优秀素质,指出他成功创业的社会条件。

目标2:阅读马化腾致富的事迹,分析分配制度的因素及其根源。

目标3:推测贫富分化恶化的影响及其后果,提出和辨析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和途径。

目标4:评析腾讯公司的业绩成长史和捐赠行为,确认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

目标5:列出我国东西部历史与现状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探寻和谐发展之路。

目标6:介绍腾讯公司的公益事业,感悟公益事业的荣誉,让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公益事业。

目标7:鼓励学生演示公益捐款的途径。

根据布鲁姆教育知识目标分类理论的四种知识类型和六个认知能力,上述学习目标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的位置如表1所示:

表1中的知识类型主要用于协助教师区分教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目标具体化、清晰化了。认知能力维度是学生学习知识所要经历的阶段和达到的要求。知识类型和认知能力维度相当于目标陈述中的客体和动词,这使得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更易于操作。

由上述分析,主要教学程序是问题情境阅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

二、教学设计

1.材料

腾讯,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即时通信、门户、游戏、微信、微博等几乎无所不做。

腾讯公司创始人、总裁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曾经自主设计了一个“股票分析系统”软件,有个公司给了他5万元专利费购买此软件。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深圳润迅通信有限公司,任职软件工程师。

从1998年开始,马化腾就考虑独立创业,他对着迷的事情自信有能力做好,他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其后,马化腾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由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注册和经营十分便利,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他创立了深圳腾讯公司。1999年10月,腾讯得到美国数据集团和香港盈科数码各11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激烈的竞争中,QQ目前在国内外已拥有注册用户9.6亿,而QQ本身也实现了赢利,2014年公司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2万元,而最大股东马化腾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自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2004年6月,腾讯QQ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上市10年来,公司的营利能力日益高涨,最高股价为578港元,比最初上市发行价3.375港元上涨了170倍,先后共有100多万人购买过此股票,绝大部分人都有收益。

2006年,腾讯提出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公司管理层决定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做公益。但腾讯很快发觉:中国公益慈善的土壤比较贫瘠。如何改善慈善公益这片土壤?网络技术是本企业的优势,公司做了月捐、乐捐等网络捐赠平台,让网友的捐款更便捷。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发布,腾讯的马化腾以50亿美元列第208位。

2012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发布,马化腾以1亿美元捐款位列慈善榜第11位,成为深圳首善。

2.新课教学过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回答与教师小结略):

前问题:从本课课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问题1:你最常使用腾讯的什么业务?腾讯业务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2:请概述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的创业经历。

问题3:马化腾的创业经历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个人素质?这些素质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吗?我们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向他学习呢?

问题4:当时社会为马化腾创业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请评价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有利于个人创业的条件(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资料)。这些社会变革体现了“尊重什么”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又为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问题5:2011年时,马化腾个人财富达到多少?马化腾的巨额财富靠下列什么方式得到的?

A.劳动B.资本C.技术D.管理

由此推论,我国的分配方式是_________。(推论+书写)

这种分配方式的制度根源是__________。(推论+书写)

问题6:你的家庭财产总值估计是多少?腾讯公司人均年收入是多少?请分别计算两者各占马化腾收益的百分之几?(书写)

问题7(小组合作、辩论):请从国情、公平正义、传统文化、道德等多角度辨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贫富分化是利大还是弊大?(口述+板书)

问题8(小组合作探究):由此看来,我国应该如何处理分配中的矛盾,缩小贫富分化的差距?为什么共同富裕会成为中国的根本原则?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口述+板书)

问题9:腾讯公司提出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请运用实现共同富裕的知识分别评价表2及其慈善行为。

问题10:先后阅读下列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图表资料(见图1),回答问题:

3.背景资料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落后,但东部有市场、管理、技术的优势,中西部有资源、人才的优势。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和中西部这两个区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书写)

(2)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________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书写)

4.教学评价

问题11:阅读表2及注释,回答问题。

(1)请概括上面统计表中的信息。(口述)

(2)运用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指出我国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口述+书写)

问题12:如果发现有人非常需要捐助,你愿不愿意进行慈善捐款或捐物?如果愿意,你会怎样捐助(演示)?这样的捐助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的这种想法合理吗?

三、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我在设定目标时调整和丰富了原来课程标准中的“了解”;为增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又增加了描述目标的行为动词“写出”和“确认”能力,强调了“拥护”和“体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价值取向。

由于七个教学目标分布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的位置不同,分别覆盖了四种知识类型和五种认知能力,由此决定了应该有对应的不同的教学策略。我分别设计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和符号表征、概括和具体应用、新旧知识重组、变式练习、决策、问题解决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活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分析研究相关教学内容的结构、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创造。

(1)重难点突破:本课知识含量多,逻辑思维要有梯度和难度,如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分配制度与价值追求的两难困境、共同富裕和社会环境、实现途径和伟大意义、面对慈善捐助时的选择等。

(2)教材处理:调换内容顺序,把原来教材中后置的“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放置在“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之前,体现社会历史与认知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3.教学策略

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一定形式的教学过程来实施。由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性质、特征和地位各不相同,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方式也不相同。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视野里,本课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就有差异(见表3)。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质、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有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问更有目的、更有依据,避免漫天问和随意问。从表3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本课教学目标中的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都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学,完成这四个教学目标共运用了“注意”“激活”“分析”“指导”“反馈”五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对此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相应问题。

由于本课知识大部分属于概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比较复杂的、抽象的、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它主要包括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这种概念性知识的教学过程需要遵守一般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引起注意、回忆已有知识、呈现情景信息、阐释知识联系、形成理解、建立新知识结构等,现通过表4对此说明如下:

当然,这种教学过程只是概念性知识教学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不适用于其他三种知识类型的教学,也不意味着所有的概念性知识教学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照表4中的七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果根据教师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在教学一开始时学生已处于第三个步骤内,那么教学可直接由此开始;如果根据实际需要,教学目标不必追求第六和第七个步骤;当教学任务推进到第五步时也可以戛然而止。

另外,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教学也是构成日常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并有其各自独特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标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评价标准—思想品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0.

[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行为目标导向 篇4

一、结果导向的内涵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 即强调经营、管理和工作的结果 (经济与社会效益和客户满意度) , 经营管理和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均要符合结果的要求, 否则就没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结果导向强调的是有效管理, 强调能否可持续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它是一种长效管理的思路, 不仅强调结果, 同时也关注过程、状态和能力。它将结果作为评判过程、能力、态度的标准, 将企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经营理念等融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也就是说, 重视管理结果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就可忽视管理的过程, 关注过程, 实现有效结果才是其精髓。

在经济学上, 管理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 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其中计划和领导偏重对结果的设定和行动方向的引导, 组织和控制偏重对过程的安排和掌控。结果导向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其理念并非完美无缺, 亦无好坏之分, 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使用这种观念的人。正所谓“有果必有因 (过程) , 有因方能有果”。我们在执行结果导向时, 如果我们的“因”与“果”不相配, 或我们在考虑“因”时, 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奢望得到不可能的果, 其结果必然是枚“苦果”, 甚至是“毒果”。2010年初, 丰田汽车的“刹车门”事件, 就是丰田汽车公司悖离原有企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在“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引导下, 放松质量监管, 在取代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同时品尝到的一枚“苦果”。

二、企业经营目标与结果导向的关系

1.从战略层面讲, 它们相互依存, 目标是前提, 结果是归宿。没有结果的引导, 设定的目标就不会产生实现结果的工作思路即过程的考虑, 它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和可能性。

2.从战术层面讲, 目标的实现是我们需要的结果, 目标和结果是统一体, 小结果的实现和有机叠加是大结果 (目标) 实现的必经之路, 结果的达成就意味着最终目标的实现, 它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3.从操作层面讲, 企业管理伴随经营活动而展开, 经营活动的目标是管理行为的导向, 是管理追求的结果。同时, 管理结果并不等同于企业目标, 它会因内部管理因素影响和外部客观条件干扰而错位, 甚至相悖离。但没有目标的管理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不追求结果的管理一定是无效的管理, 永远不可能实现设定的目标。

三、结果导向对企业目标实现的现实意义

有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领导安排同一件事情给两位员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埋头苦干, 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 弄得是家怨己疲。但是, 他仍没有完成任务。如果你问他每天忙什么, 他一脸茫然, 你问他什么时间可以完成, 他依然茫然;而另外一位员工, 从不加班加点, 但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十分轻松。如果你问他工作安排, 他回答的清楚明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前者没有结果导向的思维, 关注的是过程, 偏离了工作的目标, 没有明白工作的目的——不是去做事, 而是要做成事。对结果心中无数, 对实现目标心中没有强烈的欲望,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自然难以成事;而后者则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既定目标, 明白企业对自己的期望——高效地给出满意的结果, 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尽己所能, 调动一切资源, 想尽一切办法实现既定目标。他知道生存需要的是结果, 在竞争中取胜需要的是效率和效益, 所以成效显著。

结果导向的管理明确了工作的目标, 引领了企业的工作方向, 建立了各部门、岗位协调的工作基础, 确立了工作质量的评判标准, 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 从而确保了企业能够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强的执行力、更快的效率”的管理目标, 结果导向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结果导向的运用原则

既然目标和结果导向密不可分, 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同样重要。那么, 管理者实际工作中就应把握其中的以下原则。

1. 目标设定要合理。

目标设定是企业战略层面的管理, 常言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作为管理者, 首先要做对事, 再把事做成, 如果方向错了, 再美好的愿景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 我们应根据企业、部门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发展趋势等市场情况, 实事求是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2. 目标分解要科学。

实施结果导向的管理思路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执行力。它通过将大目标分解成各层级的小目标, 使部门、员工能够看清自己的目标, 很好地预测自己可以达到的结果, 科学有序地调动一切可用资源, 高效地实现工作目标。同时, 因为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 便于人们随着工作进展, 不断看到目标的执行效果, 及时体验成功, 使员工获得成就感, 增强工作激情, 提升工作效率。结果导向应贯穿于目标实现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科学地分解目标是结果导向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3. 关注工作中的关键节点, 降低管理成本。

结果导向的管理虽可极大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但员工的情况千差万别, 一味放手交任务给员工, 缺乏监督, 其结果会因员工能力、思想意识、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情况。现代管理者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指的就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性。但关注过程也并非事无巨细一把抓, 要求管理者熟谙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不干扰各部门、岗位正常工作节奏、秩序的情况下, 有针对性地、适度地介入工作过程, 监控工作的关键节点, 将“亡羊补牢”转变为“事前织网”, 提高发现问题的及时率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以降低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企业制定经营计划时, 作为管理者就应明确经营的利润点、计划的风险点、工作的衔接点、管理的控制点, 从而达成管理中过程与结果的平衡。

4. 建立流程、量化管理。

通常情况下, 员工产生符合管理要求的工作结果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靠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另一条则是靠自身技能和主观努力。从结果上来看, 两者没有区别, 但从过程和发展的角度上来看, 则意义不大一样。前者是可控的, 管理成本低, 投入产出比高。虽然流程和标准不能产生极品, 但能稳定地产生合乎质量要求的可预见的产品。后者是不可控的, 管理成本高, 投入产出比低, 因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简单化, 并可以复制, 杜绝了人为原因导致的差错, 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程式化的生产和管理路径也保证了管理结果的导向性和目的性。

当然, 光有流程和标准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将管理量化, 结果导向制度化。通过将目标和结果, 责任和利益紧密结合, 彻底杜绝以完成无效的任务代替有效的结果, 以苦劳代替功劳等大锅饭式的低效管理模式, 真正体现管理的科学精神。

5. 关注结果, 及时纠错。

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流程和标准解决的, 即使有标准和流程, 随着情况的变化, 也需要适时做出调整。作为管理人员, 一定要关注结果, 既要关注结果与预期的关联情况, 又要关注产生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如当一位员工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 两个以上不同的员工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差错, 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 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当企业经营目标始终无法实现, 员工工作中差错不断, 此时,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最紧迫的工作不是去管人——要求他们赶快出成果、不要重犯错误, 而是要去修“路”——即修订企业的制度、流程、技术或工作目标, 使之适应工作的要求和实际情况。

五、运用结果导向需防范的几种倾向

1. 防止结果导向的扩大化。

现在有一种观点, 是不设前提条件的将结果导向的思路用于企业的人员资源管理, 鼓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 即我给钱, 你干活;我给多少钱, 你干多少活。这是十分不恰当的观点。引导员工增强责任感, 强调员工应对雇主和企业负责本身并无过错, 但将员工聘用商品化, 实质上是将培养员工的责任推给社会,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的行为。

员工培养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是企业在利用社会资源获得利润的同时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把员工当机器, 既是对员工的不尊重, 也违反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其结果就如同你承包了一块土地, 只耕种收获, 不施肥养地, 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此外, 员工培养也是一项高性价比的企业投资, 可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企业都十分重视该项工作。

2. 防止结果导向的简单化。

片面强调结果导向的作用, 以结果监控代替过程监控会导致管理失控。结果监控属事后管理, 具有管理简单, 成本低, 效果直接的优点。但因其具有滞后性, 无法及时发现结果产生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无法对出现的新情况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 极易出现结果和预期“南辕北辙”的情况。因此, 结果导向只是一种管理思路, 并非管理简单化的托词, 需要对管理进行科学的设计、准备和执行。

3. 防止将关注结果与关注过程对立化。

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是一种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 关注结果与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关系密切, 关注过程有利于保证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如一味讲求短期经济效益, 必定会出现部门或个人各自为政、互挖墙角、团队涣散、弄虚作假等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的现象。而如果一味讲求长期经济效益, 又可能让企业主、投资人在短期内看不见回报而失去信心, 员工没有成就感而失去激情, 企业因过于强调完美而失去发展机遇, 同样会危害企业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片面强调结果或过程的危害, 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过程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良好的过程促进良好的结果的产生, 又通过结果来证明过程的正确性。为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目前大多数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采用具有平衡功能的绩效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 例如:平衡记分卡, 它不仅看重企业的财务结果, 也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企业人才培养, 学习成长, 内部流程改进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 较理想的解决了过程与结果的冲突。

参考文献

[1].翟新群.管理者重结果亦重过程[J].记者摇篮, 2004 (8)

[2].张剑辉.绩效考核:要结果也要过程[J].银行家, 2007 (5)

[3].温开燕.过程重于结果[J].畜牧市场, 2005 (5)

“菜篮子”工程的目标与政策导向 篇5

“菜篮子”工程弱化的原因

“菜篮子”工程没有得到切实落实的要害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发展目标脱离了群众根本利益, 其中一些城市的“形象工程”和“土地财政”弱化了“菜篮子”工程的投入建设。

“菜篮子”工程建设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为民办“实事”的城市工程, 为什么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还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呢?笔者认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在目标的确立与政策的导向上产生了偏差。

首先,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菜尤其是大宗蔬菜是中国消费者的民生中的核心品类之一, 菜价不稳人民的生活就不稳, 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局面就不稳, 这个建国以来的根本城市的政府领导必须牢记!因此要把“菜篮子”建设作为城市政府执政为民常年的、常态的“实事”的工程, 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次, 重农副产品的基地建设轻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渠道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于生产的先导性作用越益显现。中国的农产品生产一直没有改变几十年来“多拉多啦, 少啦少啦”的局面, 核心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好的适应“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流通政策与流通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流通问题。

再次, 缺乏符合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目标导向。世界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践告诉我们, 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主导的零售形式是连锁超市, 因为第一, 这种现代的商业业态可规模化对接农业包括“小农业”;第二, “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符合生鲜农产品本身要求的渠道短、环节少的鲜度要求与价格控制要求;第三, 组织化程度高的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控制;第四, 符合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卫生与安居的要求。

切实落实“菜篮子”工程的建议

为了使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得到切实的落实, 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 各级城市政府应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菜地”保有量列为市长负责制考核的“红线”指标, 由人大来实行监督与考核。

第二, 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 以标准化菜场为补充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体系。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农改超” (农贸市场改成超级市场) 和“农超对接”来逐步实现。由于菜场经营者的个体经营者特性, 当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之时, “菜场”将成为这种调控的盲区。中国城市“菜篮子”建设工程的“菜场”派和“超市”派之争虽然还可继续, 但“超市”派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而“菜场”派尚不能在中国找到成功的案例。因此, 在城市生鲜农产品销售主渠道政策导向的问题上政府部门尤其是市长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目标与信心, 要将超级市场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 为支持各级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菜篮子”工程, 中央政府应调整税收政策。

超市卖菜现在碰到两个现实的难题:一是到农户田头直接采购农民不可能提供发票 (能够提供发票的农村合作社还处在萌芽发展之中) , 如按现行规定由农村乡一级组织开具农副产品收购证明作为税收抵扣依据在操作中是不可行的, 且又不能在跨地区的异地得到税收的抵扣;二是超市卖菜要向国家交纳13%的增值税, 但超市卖菜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农贸市场。国家这两项关于蔬菜流通的税收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了, 实际上只要将农业税的免税政策延伸到蔬菜的超市销售环节就解决了问题的关键。据测算, 我国一年征收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卖菜的税收大约在200亿左右, 今天的国家财政完全有财力来实施这一税收减免政策。第四, 健全以法律为依托的“菜价”调控机制。

世界零售业巨头群聚在中国市场, 由于投资主体的国内外差异。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利益目标、市场责任承担与决策权限上的差异, 客观上存在“菜价”调控对象与实施单位的外资企业“缺位”的真空现象。如何完整无真空地实施“菜价”调控措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能只要市场利益而不承担市场责任。在当前国家市场干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 类似“菜价”调控措施的政策落实要以本土企业为依靠, 同时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应向本土企业倾斜, 如正在实施的国家对连锁超市的“农超对接”支持政策等。

行为目标导向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以国家政策倾斜, 实用性强, 就业出路广的优势, 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每年有一半以上初中生可选择职校.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占多数, 厌学现象严重, 教师普遍感到难以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常见以下现象:

第一, 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对初中的数学还学不到三分之一, 甚至有的连小学数学的基本运算知识都不懂, 数字大小写和一些常用符号都弄不清.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 正是由于本身文化课基础弱.特别是数学课, 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学起来确实有困难, 原因在于有些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对数学不感兴趣, 慢慢掉队, 从没兴趣到不想学, 最后导致一窍不通;而另一些学生对数学虽然感兴趣, 但一遇到困难就逃避, 就想偷懒.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看不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而学习起来提不起劲.其次,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教与学都不得法, 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能力分化严重;屡战屡败的经历, 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自暴自弃.这些学生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复杂因素.

第二, 学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认为只学点专业知识就可以直接就业了, 也看不到数学在学习专业课中的重要作用, 更看不到数学在今后进一步学习更高更深更广的知识中的作用, 更看不到数学在以后一生的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 每班只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数学作业, 其中有的还是抄别人的作业, 只有少数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有的学生一个学期一次数学作业都不做.

第四, 数学是很严密的体系, 教材怎么删减都减不了主要的框架内容.而课时数大大减少.这是很矛盾的.现在的每周2个课时数学教学根本就无法上完现在的课本内容.

第五, 有的专业课老师为了使学生花多点时间在自己的科目上, 就在学生中灌输语文数学不重要, 学好专业打天下的思想.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到在中职相当部分学生和老师对数学课程设置的认识不到位, 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要改变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端正认识, 以目标为导向,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取得实效.

二、目标教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标教学, 就是以目标为导向, 设置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评价的活动.目标教学的出发点首先就是要科学地选择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又是和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联的, 中职教学与普通高中教学显著区别就在于, 中职教学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 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 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人才.数学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科学.作为中职的数学教学, 既要满足基本教学要求, 也要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因此数学的教学要迎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则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智力和形成能力的功能, 二则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之目标.中职数学必须以满足基本的数学素养, 基本的数学需求为基础, 以服务专业课程, 以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中心, 从适应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出发, 从适应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同时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 通过对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改进措施

1.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不是基础教育.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如果与未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有较大的技能差别, 职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特色功能.因此中职的数学教师不应该只有单纯的数学知识, 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的储备,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中职的数学学习, 就应着重于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学习数学却看不到数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 掌握了大量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之后却不懂得如何在专业学科中应用, 那么, 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无从谈起.因此,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应加强数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扩大专业学科向数学的渗透, 拉近数学与专业学科的距离, 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环节, 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出现和专业需求脱节的情况, 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应有的价值.可以这样说, 目前“数学教师技能含量不高”普遍存在, 成为走出困境的重要瓶颈.

2.根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因为中职学校的侧重点是专业课教学, 而不是数学, 所以数学课时不断被压缩.要在这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必须把数学与专业课进行整合, 分专业编写教材, 减少纯数学知识, 使其与专业课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 选用不同的课本学习.现行的中职教材, 虽然在难度上比以前有所降低, 但还脱离不了其系统性强、应用性弱的缺点, 基本上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 各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数学教材尚未编制, 而每个专业学生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点是不相同的, 如财会专业需要对排列、组合、概率、统计初步应用等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则经常用到集合、函数、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建筑专业经常用到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等;机电专业和数控及模具专业经常用到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等.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 应该有所侧重, 做到以实用为本, 以够用为度.

3.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实行分层次教学

现在的学生, 数学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担任班级学生的观察, 有80%的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适当降低难度, 要从小学、初中基础知识入手, 逐步过渡到职高知识内容.要制定好分层次提高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由低起点开始, 逐步过渡到高标准目标.在知识、技能、运用方面逐步提升.由于学生毕业后或是直接就业, 或是继续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他们对数学知识需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 因此, 数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包含不同的层面, 即基础数学、实用数学、发展数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基础数学是中职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和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步的公式、定理、概念等.实用数学是在基础数学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发展数学是针对有升学要求的学生而有针对性地拓展的内容, 它是高中知识的融合与贯通.

4.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置

对前面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以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基础数学、实用数学可以设置为必修课, 发展数学可以设置为选修课, 在课时的安排上有所侧重.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

5.根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主要是根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 适应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在引起学习动机, 帮助理解概念,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方面下工夫.单从知识来看, 数学枯燥乏味.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起来难受, 学生学起来痛苦.其实数学又不乏趣味性, 教师若以探究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同时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 以情境增强数学的应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 教师尽可能结合本地、本校及专业学生的生活经验, 开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同时, 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教授立体几何时, 充分使用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教师应该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 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 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这种形式, 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锤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职业学校从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 积极改革文化课教学, 是值得文化课教师共同研讨的一个教改问题.

6.根据教学目标建立多梯度的评价体系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考核方式合理则有助于教学相长.尤其考核的方式不能单一, 仅仅从学生的分数成绩来评价不适宜, 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加以量化.评价考核中, 要多梯度多标准, 各专业有不同的考核目标, 各年级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同一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学生的数学成绩应按学生的平时点滴表现来评定.可以把“学习态度和细节”作为目标量化.如数学课出勤得1分, 如全期40节数学课, 共40分.同时在课上不听课 (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等等) 扣0.5分, 即只得0.5分.在课堂上表现好还可以加分.自己做并交一次作业得1分, 明显抄作业扣0.5分.做作业认真可以加分.爱钻研数学问题且能用在专业课上更可以加分等等.用座位表就可以操作上面的评定.也可采用列表形式统计.

目标导向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篇7

许多研究教学设计的专家学者都强调,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满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要素的一直协同性, 即“课程协同一致原理”, 因此要实现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必须首要完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取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 这就好比是要完成一次旅行, 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即是类似“旅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简称“3W”—Where, 我们要到哪里去;How, 我们如何到达那里;Whether, 我们是否到达那里。对于“我们要到哪里去”的回答即是开展教学分析、确立目标的过程, 对于“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的回答即是开发教学策略、导向目标的过程, 对于“我们是否到达那里”的回答即是实施评价、评估目标的过程, 而其中教学目标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试想, 如果都不知道要到达哪里, 又如何去解决怎样到达?如何判断是否到达呢?

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导教、导学、导评价, 因此如何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及适当陈述变成首要问题, 其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

单元目标及课堂目标才是实践基础, 他们的实现是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单元目标的设计或课堂目标的设计是重中之重问题, 而它的实施不是随意进行的, 要以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及归宿, 贯彻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布卢姆关于目标分类理论, 结合课堂特点及师生现实情形实施设计, 然后根据“ABCD”表述法全面表述, 即:A, Audience, 教学对象;B, Behavior, 学生行为;C, Condition, 行为条件;D, Degree, 学生到达的程度。

二、基于目标导向论的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 对在教学目标中预设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详细成分及之间层次先后关系进行细化分析。一个完整的任务分析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好四项基本工作:第一, 对蕴含在教学目标中的各种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第二, 根据不同需求, 选用某个学习理论分析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所必须具备的过程或条件;第三, 为实现一个终极目标, 可能需要首先实现若干子目标, 这些子目标也许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关系, 教师需要对它们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第四, 完成任务分析要从学生需达到的终点目标进行逆推, 一直到学生的起点为结束。

三、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如果把数学比喻成一座山, 那么数学概念就是组成山的每粒石子, 所以, 数学概念的成功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首先, 概念教学的目标设置, 对于概念的教学需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理解概念, 即不仅要获得概念的内涵、外延及表述, 还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之间关系, 形成数学知识体系;二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其次, 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任务分析, 对于概念的学习, 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同化;二是概念形成。最后, 针对不同的概念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发现式和接受式。

概念的发现教学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首先, 重组信息, 提出假设, 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作为引导者和呈现者, 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参与活动, 调取自己原有的经验, 分析概念, 提出假设;其次, 表述假设并检验, 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扮演着促进者, 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原有经验, 帮助他们对完善假设并进行验证;然后, 概括,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 学生已经对概念形成一定理解, 能对概念进行简单浅显的描述, 此时,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了解正确的概念名称;最后, 验证和调整, 此时, 学生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例子检验自己关于概念的定义或描述的正确与否, 并根据情况, 进行适当的修订调整。

概念的接受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 复习原有的概念, 即再次复习预先掌握的相关概念, 帮助新概念的掌握;其次, 教师以定论形式呈现新概念, 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达到内化, 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修正,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最后, 通过不同变式的练习, 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2、数学规则的教学设计

数学规则是在数学概念基础上形成的, 它表示的是若干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的教学目标主要在应用, 即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一能力以掌握规则中涉及的概念为前提, 以理解规则得来过程为基础。根据学习的特点进行任务分析, 数学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一般是由陈述性知识通过变式练习而来, 因此, 对于规则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 理解规则阶段, 这主要包含理解规则是什么和为什么, 是什么即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而为什么就相对复杂, 需要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相互结合, 形成联系, 最后整合起来;其次, 变式练习阶段, 这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步骤, 变并不是随便的变, 而是由易到难, 由相似到新颖,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也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规则。因此, 对于规则的教学设计, 依据学生主要的学习阶段进行, 在规则理解阶段, 可以通过化抽象的规则为具体形象的图像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也可以通过向学生演示规则的证明过程。在提供变式练习阶段,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反馈, 帮助他们强化正确的练习, 纠正错误练习, 最后, 让学生认识这些规则之间关系, 形成系统、严谨、具逻辑性的知识。

摘要: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具体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并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来评价教学结果。以目标导向教学论为依据解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对数学教学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目标导向,任务分析,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N].教育研究, 2008 (5) .

上一篇:体育教改下一篇:恶臭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