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职能(精选12篇)
社会教育职能 篇1
艺术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构成的丰富文化现象,赋予了艺术多重的社会功能,如社会认知、社会组织及社会美育等。而艺术教育是社会美育的起点和核心。柏拉图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浸润人的灵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断言“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我国古代则推崇“六艺”,追求礼乐并举。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也倡导以艺术为人文素质的基础,在北大建立了艺术教育的传统。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将其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2011年又将艺术从原属文学门类下独立出来,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这意味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肯定,标志着艺术学被视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高等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实施路径
1.提供高层次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
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教研到社会服务,大学职能的突破都与社会同步完善。作为权威的知识机构,提供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首要途径。而艺术教育的范畴广泛,与社会关联密切,其社会职能的优势最为显著。
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在革新。全日制教育,多针对学术研究或从业需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逐年递增的人才输出为庞大的服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与技术支持,因此其基础教学本身就有着潜在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潮下,大学不再是求学历程的终极阶段,而担负着为更多人提供循环教育的义务。加之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频繁、产业调整后就业需求的多变,以及大众文娱生活的富足,促成了更为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回流教育等,同时也涵盖了普及艺术教育,即以培养艺术涵养和生活艺术为课程开发理念,针对大众开设的观念教学,而不拘泥于技法操作。
2.开发艺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2]。
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社会职能的发挥还表现在创意产业的开发和针对性教学上。就本质而言,艺术是艺术形态,也是生产形态,它是构成社会第三产业的强大支撑,具有跨行业、跨门类的特质。其创业形势日趋多样,如进入市场的受教育者以个人或私营团体形式开展的各类培训、艺术会所、产品开发、大众传媒、影视制作、城市雕塑、环境设计等,都是以艺术为基础,凭借个人创造力、智慧和技能获取动力和潜在财富及就业机会的途径,它涉及各种信息媒体和介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艺术定位生活,必然起到丰富文娱形式、提升大众艺术感知、提高整体生活品质的长远社会效能,更对文化消费的带动及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经营模式。
3.发挥社会美育功能,提高人文素养。
艺术的审美功能决定着高校艺术教育的美育职能。美育是人类运用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巨大工程,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文化魅力。尤其当代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单面人”现象使得社会美育更为紧迫。除学校常规教育外,“场效应”的发挥更具有社会性,即由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方式,通过多样的场所构成统一完整的审美活动“场”[3],将审美渗透到各个方面。如与政府机构合作,借助城市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社区,甚至自然环境等开展美育,既可以激励师生的专业创作,又缩短了社会与学校的艺术观差距。其形式之一,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艺术呈现,使受众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观照,与创作者的心灵意象重合或移位,从而获得“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马克思) [3],因为艺术创作不仅生产艺术品,也生产艺术欣赏者。形式之二,以欣赏者为主体的艺术互动行为,即运用审美教育的诱导原则,唤起受教育者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意识,成为审美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在身心体验中把握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后者的美育效应更为直接。
4.主导“艺术批评”取向,引领社会风尚。
大学作为艺术理想的学术阵地,在社会思潮中有责任坚守艺术的良知,从理智和学术的高度把握社会的艺术动态,塑造时代风尚。当下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的鸿沟日益加剧。严肃艺术被称为纯艺术,具有优秀的传统和规范,有较高艺术价值,但因形式艰深不易为大众接受。而通俗艺术即流行艺术,往往迎合大众和商业的浅俗需求,哗众取宠,甚至以不健康的“畸趣”成分“媚悦大众” (鲁迅) ,使艺术质量在生产和消费的恶性循环中停滞不前。从电影票房、音乐排行等悬殊,到卡通插画的热衷及传统绘画的低靡等现象,均可见社会艺术标准的偏差。艺术趣味作为核心标杆,必须依靠艺术批评加以树立,而大学具备高度的自律性、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和科学判断力,能够客观地监控和平衡一个艺术团体或国家的艺术价值基准;同时,艺术批评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阐释、鉴赏和评析促进社会性美育,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调节不同层次的欣赏差异[5];此外,艺术批评具有反思社会文化生态的作用,从传统艺术的价值取向到环境设计的生态开发领域,大学专家体系的建立,较好地借助了艺术批评的平台唤起了大众的参与意识,社会教化效果显著。
5.延承传统艺术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当代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无不以旧时代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为根基。大学有史以来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具备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及在人才、资金、场所等方面的先决优势。对高等艺术教育而言,立足人类文化学的高度,以艺术为契机挖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延续其艺术文脉,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尤其是对正在消逝的非物质化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高校有可依托的研究资源和项目基金,具备独立调研和开发的群体优势;同时具有将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与检验的客观条件,能够借助教育实践,系统地探索传统艺术的新题材、技艺、材料、形式风格、历史价值和传承方式;并适当借助社会综合媒体的力量和大学的文化权威地位,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加大民族文化主题的影响力度,使更多的民众由关注到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自觉参与到民族艺术的保护中来,达成共同的文化意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教学、研究与宣传等多个层面。
二、高等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实施保障
大学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依托于国家宏观政策和自身教育机制的完善。
其一,大学运行的真正独立是这一保障的关键,以确保在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社会职能。
其二,必须肯定艺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改变官本位思想,赋予大学以学术权威的身份,使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给予具有极高造诣和国际眼光的真正专家行使媒体监控的权力,在重大文化事业上授予其决策权甚至拍板权,通过专家的教育引导,从意识形态上深入宣传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实践上根本推进高品质文化环境的建立。
其三,全面界定大学的社会职责,完善终身教育机制,建立独立的社会教育学院或系,统筹安排校内优异资源;增设社会教育学专业,为之提供理论储备和指导;实行宽进严出的个性化运行机制;以学历学位为依托,设置一系列职业性课程证书的学习,满足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将学分累积相加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与个人的晋职晋级相结合,以改变重文凭轻能力、重职前轻职后的陈旧观念;设置科学的评估体系,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6];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开放式教学,适时更新文化动态和艺术资源库,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虚拟学习与交流,完成远程考试和作品发布,探索真正适合于成人的自主学习模式。
其四,在校内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专司文化艺术研究;将研究观念融入教学,突破单纯的技法教学思路,并通过以高校为根基的各类社会教化活动,在整体提升社会艺术素养的同时,实现以艺术带动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宗旨。
参考文献
[1]李桂金.美国高等艺术教育对我国综合大学美术教学的启示[J].艺术教育, 2005, (05) :25.
[2]石祥强.经济发展驱动下的大学职能变迁趋势探析[J].江苏高教, 2010, (03) :60.
[3][4]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22.301.
[5]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99.
[6]张宏波.论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D].太原:山西大学, 2008:39.
社会教育职能 篇2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市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市农垦改革涉及国有农场一个,即:国营农场。坐落于市北部,东临,北靠,与市镇接壤。农场始建于1951年,前期为省属国有农垦企业,中期为市(地)属国有农垦企业,现在为隶属于市人民政府管理、省农垦局进行业务指导的国有农垦企业,也是市唯一一家国有农垦企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场幅员面积6146公顷,下辖8个分场,1个渔场。其中:耕地面积2651公顷,林地面积214公顷,水域面积2397公顷,其它面积713公顷;人口5451人,农场职工1774人,其中:在职职工847人,退休职工927人。另有顶岗工82人。
一是因案施策,制定实施意见,落实任务分工。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市实际,制定了《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意见》对全市下一步农垦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方案分工》对全市农垦改革任务做出了明确分工,对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改革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了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人员责任。《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的制定,确保了改革各项任务的扎实推进。
二是统筹协调,成立领导组织,强化任务督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垦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专题召开会议,对农垦改革相关工作做了深入研究。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全市农垦改革,督导各项改革工作进行,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日常工作,与成员单位沟通协调,全面掌握农垦改革发展的动态,积极推动农垦改革工作。领导组织的成立,为全面推进全市农垦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三是因地制宜,拟定改革方案,稳步开展工作。按照省和市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要求,依据省农委、省财政厅、教育厅、卫计委员会、民政厅、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下发的《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吉农垦发[2017]1号)文件精神,结合农垦改革实际,制定了《市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农场改革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农场办社会职能部门情况、“三供一业”情况都做了详细说明并提出明确改革要求。《方案》形成后,专门召开了由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会后又将《方案》征求意见稿发给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27个成员单位,进行广泛征求意见。《方案》经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讨论后,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下发。
四是夯实基础,做好摸底调查,确保情况属实。2017年,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财政、审计、民政、社保、农经参加的农场办社会职能机构资产清查组,对国营农场办社会职能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包括:资产情况、土地资源情况、负债情况、人员情况、机构设置情况及企业发展经营情况。同时完成了农场土地确权前期土地清查工作。以2016年底农场决算数为依据,核定了农场办社会职能机构的资产、债务、收入及支出,并对资产、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收集整理了涉及农场改革相关资料,掌握了详实的基础信息数据,全面梳理了农场承担的各项社会职能,界定了职能范围、机构人员,为下步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农场职能机构分离情况。《市国营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及成立社区工作方案》已经制定下发,《方案》的总体思路是在镇成立社区,将农场所有的办社会职能纳入社区管理,拟建2个社区,施行农场办社会职能全部一次性剥离,涉及10个职能部门、人员24人。农场职能移交手续已履行完毕,社区成立工作以及人员安置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7月末完成。
企业经营收入情况:转移支付382万元,经营性收入65万元,近三年社区过渡性奖补资金每年117万元,企业收入合计564万元。企业经营性支出情况:企业管理人员工资每年支出251万元,企业管理费支出224万元,每年企业承担职工社保费255万元(本金),每年企业应支出合计73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167万元,截止2017年年底累计拖欠社保金2193万元。
一是农场拖欠养老金,企业包袱沉重。目前农场累计拖欠社保金2193万元,每年的转移支付资金还维持在2005年税改时的标准,而职工工资、社保缴费却是逐年上涨,导致农场拖欠社保养老金数额逐年增加,所欠养老金农场无力偿还。
二是农场自身创收难问题。目前,农场的收入主要是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和向农工收取的土地承包费,国家转移支付资金还是按照2004年税改时核算的标准给予拨付,向农工收取的土地承包费标准也未改变,随着职工养老保险金的不断上涨,农场自身创收的局限性,农场运营已是步履艰难。
县域教育行政职能的转换 篇3
一、以服务为基本职能,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县(市)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市)教育局面临着同样的转型任务。按照“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教育局是为全县(市)教育发展服务,而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终由学校实施。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服务,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来促进全县(市)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为学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一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方面,如学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制度的制定、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在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学校的自主权利;二是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要尽量尊重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努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作用,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要让群众真正地了解学校,能为学校的成绩而自豪,为学校的不足而出谋。另外,要积极搭建商校合作平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发动商界人士资助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为教师创造良好成长条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加大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和改进学校领导培训的内容、方式,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参加工作后3到5年的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实到各学校,指导各学校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三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行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名师的培养给予支持。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我局曾先后开展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与体会征文比赛”,“新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比赛”,“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反思”评比,“新课改教学论文评选”,“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发掘了一批教改积极分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建立合理的县(市)内流动机制。教师在县(市)内的正常流动,有助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对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维护教师的自由择校权利并进行合理的控制;二是建立合理的支教机制,以合理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支教工作。
二、以导向为主要职能,引导教育正确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科学发展。教育评估,是引导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育评估体系。县(市)教育局在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应着重关注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体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在广泛征求学校及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既要体现群众意愿,又要体现适度超前的意识,否则无法发挥其引导的功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创新发展。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制定了《高州市中心学校校长考核评价方案》和《高州市中学校长考核评价方案》,每学年对校长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价。聘任期内对校长实行届中考核,从校长基本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作风、履行职责情况、工作效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评先、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激励方面,我们开展了以“增强法纪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观念,讲奉献精神、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增两讲一提高”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组织模范教师报告团在全市城乡巡回报告30场,使全体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学生激励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多种“十佳”评选活动。这些做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进行自我提高,也促使了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三、以协调为重要职能,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县(市)教育局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合理谋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既要注重单所学校的发展,更要规划全县(市)教育的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要按照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抓好教育发展规划,使全市教育事业始终朝着协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统筹师资,促进师资均衡
一是创新人事调动机制。从2006年起,城区省一级学校所缺教师,主要从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原则上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初中任教,农村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城区任教,确保师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创新人事安排机制。将新招考录用的见习教师安排到山区镇欠编教师的中小学任教,重点向欠编较多的小学倾斜,而且原则上5年内不予调动。城区薄弱学校欠编教师,则从应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中通过考试录用,缩小城区学校间的师资差距。三是创新师资扶持机制。从城区省一级中学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中学任副校长,挂职支教;从山美、西岸、石仔岭中心学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四是创新师资培养机制。选调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省一级学校跟班学习。从而有效地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全市师资均衡。
(二)统筹规划,促进布局均衡
学校的布局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保证学有所教,要使学校合理地分布于居民区,方便群众子女就读。以我市为例,早在1994年实施“普九”初期,我市便以均衡发展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农村初中,取消了镇办、联办初中,每镇统一规划建设2至3所初中,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初中学位。在高中方面,我们除着力打造高州中学、高州一中、高州二中、高州四中4所城区省一级学校外,加大对其他14所有发展潜力的郊区或农村高中的扶持力度,而这14所学校又基本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至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个龙头”(高州中学),“三驾马车”(高州一中、二中、四中),“十四个增长点”(其他高中)的高中发展局面,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统筹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
近年来,我局正是着力于统筹安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摘除了198所学校的“薄弱”帽子,为84所老区、山区小学建起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90多幢教学楼,对65所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销40多个小学教学点。2007年,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拆除D级危房校舍263幢,拆除面积10万多平方米,维修C级校舍116幢,维修面积4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226幢,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消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全部C、D级危房。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全市现有的289所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一级学校中,农村学校占了90%的比例,其中农村的省一级学校达7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从类别上看,全市广东省一级学校中,独立高中4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3所,小学5所,有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广东省中等职业实训中心1个。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社会教育职能 篇4
古代书院作为文教机构,兼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是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可贵,古代书院的“教学、藏书、祭祀”的三大职能,直接作用于农村社会,其服务对象是广大乡村民众,具有普及性。尤其是书院的“讲会”等活动,更是直接教化社会成员,传播主流思想。合理借鉴古代书院的三大职能,古为今用,可以为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增添时代风采,增强时代感召力。
一、古为今用——现代乡村书院
近代以来,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以及解放后的各种扫盲运动的开展,为我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笔者认为走出一条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教育发展之路,仍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与营养。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有限、客体广泛、资源不足、内容缺乏等。借鉴我国古代书院的职能,发展现代乡村书院,既可扩大农村社会教育主体的范围,使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也可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农村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最终实现农村社会教育的自我发展与创新,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一)讲学:线上线下结合,学校社会联动
现代乡村书院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利用,统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两者有机结合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形式。乡村书院联系高等院校,又服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居民,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并且注重其中的专业性与综合性。高等院校通过在乡村书院的“讲学”形式,这种讲学既有符合普通民众需要的文化讲座,也要有指导农村生产发展的专业性讲学。讲学使大学走向农村,既为农村社会教育增添活力,也给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支持。
中小学则发挥融合作用,为乡村书院提供管理者、维护者等,来促进“讲学”的顺利开展。高等院校的“线上”与中小学的“线下”结合,同时与农村社会教育相连接,发挥学社的联动效果。乡村书院则是社会活动的基地,乡村书院发挥纽带作用,是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教育资源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流动,继而循环利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二)藏书:以书籍为基础,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现代乡村书院的发展仍然要以书籍为基础,但不同于古代书院的是,现在是以网络资源依托,综合利用多种社会教育资源。因而需要综合利用好农村书屋、村卫生室以及由“撤点并校”而遗留的废弃小学等社会教育资源。农家书屋工程于2005年试点,至2012年,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万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图书是农家书屋的基础,也是乡村书院之源。农家书屋升级为乡村书院,可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成为发展综合性的社会教育的可行之路。
此外,在开展综合性社会教育的同时,集中社会各界力量针对特殊人群,开展专门性社会教育,量身定“教”更加适合不同人的需要。其一、以村卫生室为中心,针对农村中老人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截止到2014年,有村级卫生室645470个,基本上覆盖全国的大部分行政村,符合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的条件,目前工作的主要重点是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其二“撤点并校”而遗留的废弃小学设施,转变为农村社会教育的场地,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专门性的课外实践教育等专门性社会教育。
(三)祭祀:注重乡土文化,创新仪式教育
建立起以现代乡村书院为主体的农村社会教育,需要借鉴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并不断融合时代内容。书院祭祀是仪式教育,创新仪式教育,增添仪式教育的时代色彩,增加仪式教育的文化内涵。通过仪式教育的创新,既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能够不断丰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促进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古代书院的祭祀活动,是书院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断变革而留下来的文化活动,它来自于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生活的集中反映,对当前的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书院祭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现代乡村书院开展社会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举办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形式,吸引民众参与到其中,弘扬乡村文化,本土文化,展现新农村、新面貌;另一方面,乡村书院可以对在本地区的教育做出贡献的人、在学习上有所建树的人等进行奖励,形成一种类似于书院祭祀的榜样教育,鼓励人们关心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
二、总结
书院的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对官学与私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它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借鉴古代书院的职能,一方面,在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上,可以有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可以维护主流思想,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发展现代乡村书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国际竞争力都大有裨益。
除三大职能外,某些书院还具有职业培训职能以及其他特殊职能。例如,元朝山东濮州历山书院设有医学。[5]书院的特殊职能虽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从农村社会教育和农业职业化教育等角度去考察,仍具有现实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农家书屋工程简介[EB/OL].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403/250517.html
[4]国家统计局.村卫生室数[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6%9D%91%E5%8D%AB%E7%94%9F%E5%AE%A4
社会教育职能 篇5
《工会法》赋予了工会‚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党中央又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新要求。履行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成为了新时期工会履行职能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本单位工会履行教育职能的做法,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工会如何开拓履行教育职能的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进行经验分享。
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现有8个基层单位,31个班组,职工327人,承担着 市所有地下燃气管网及附属设施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抢修、运行管理及燃气管线新设、改造的施工任务。几年来,分公司工会在公司工会的重视、指导下依托技能培训、班组建设、文化活动三个平台,切实履行工会教育职能,推动了职工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技能培训平台,推动职工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是职工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基础,分公司工会努力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通过技术培训、技能评定、导师带徒、优才计划等多个渠道深入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1.技能培训引领员工学技术、练技能。
多年来,分公司的培训工作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和特色化。每个支会都有各自固定的学习日,结合本单位的员工技术的薄弱环节有针性的学习。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分公司每年编写一部《管网及附属设施抢修、维修、施工案例集》,目前已经出版了三部。通过工作中真实的案例总结和分析,不断反思工作中的得失,举一反三,不断延伸各项工作的深度和维度。为了丰富培训形式,分公司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引入班组培训课堂,分别摄制、制作了调压器和阀门维护标准化作业指导的视频教学片,对调压器、阀门维护的作业流程和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为员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操作规范提供便利,促进了作业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
2.技能等级评定促使员工学技术、练技能。
分公司工会每隔两年在抢修、调压、阀门、电焊四个工种中开展一次员工技能等级评定。通过理论和技术操作两项考核将员工的技能等级从低至高划分为一至五级。员工等级水平的 高低在工资中会有一定差别的体现。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动了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分公司工会组织在技能等级评定中表现突出的选手参加市抢修工和调压工两个工种的技能竞赛均摘得桂冠,特别是在2013年全国燃气行业首届调压工技能大赛上,分公司代表参赛的员工一举摘得了团体第二名,个人最好成绩第四名的佳绩。
3.导师带徒助力青年员工成长。
针对年轻职工学习热情高,接受能力强,但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分公司常年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每年都有20余对员工自愿结合,确立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合同。通过导师带徒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老职工的‚传、帮、带‛作用。师徒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特别是在抢修电焊这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中,通过这十几年的技术传承,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性循环的梯队建设模式。
4.优才计划帮助员工全面提升。
为更好地推动分公司青年员工朝着成才的目标加速前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2014年分公司工会推出了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优才计划‛。该计划重点面向两部分员工,一是所有新入职或新转岗的青年员工,称之为‚雏鹰启航‛,即在其转 正后通过设立启航导师,引领青年员工迅速适应岗位环境,学习相关岗位业务知识,掌握本岗位工作要领,使其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胜任岗位角色。另一部分是各单位、各部室主任或部长推荐确定,分公司优才计划实施小组审定,面向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具有一定培养潜质的员工,称之为‚精鹰成长‛。通过设立成长目标,制定成长计划,参与成长项目在成长导师的帮助下,努力成为本单位、本部门的技术、业务精英及综合型管理人才。
二、依托班组建设平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班组是企业是基础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目标靠班组来执行;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靠班组去落实;企业的安全需要班组去保证;企业的文化需要班组来建设。可以说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成败,只有班组充满生机,企业才能充满旺盛的活力。分公司工会以加强班组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分公司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
1.借助安全班组竞赛,夯实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安全管理是燃气行业的重中之重,几年来,分公司工会借助全国燃气行业班组安全管理竞赛这个平台,不断完善,做实做细。目前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已形成了有制度规范,有检查落 实,有培训总结,有活动记录的标准化‚四有‛模式。通过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深入,员工的遵章守纪意识显著提高,分公司团队作业能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实现了确保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确保燃气管网及附属设施运行安全,确保燃气管网及附属设施抢修、维修、施工的质量安全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2.深化‚五型班组‛建设,提升班组建设的水平。近年来,分公司工会按照集团公司工会的要求全面开展了‚五型班组‛建设活动。所有一线班组按照相应标准,积极争创以‚技能型、学习型、创新型、安康型、和谐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班组‛。各班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选定一型为突破口,以‚一型带五型‛,推动班组全面提升。在‚五型‛班组建设活动中,通过挖掘和选树,一批优秀的班组脱颖而出。抢修中心二队阀门班被评为省优秀班组,调压维护队巡检维护班和抢修中心三队抢修一班被评为集团公司的优秀班组。
3.开展‚班校家‛活动,助推班组管理工作向纵深层次迈进。
为进一步巩固加强五型班组建设成果,深入推动班组建设向纵深层次迈进,2014年分公司工会决定在所有班组中推行‚班校家‛建设模式。即通过此项活动让班组成为‚为企业创效的 班”,‚助员工成长的校”,‚促团队和谐的家”。‚班校家‛活动的开展通过规范班组从生产绩效、学习培训到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推进了班组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分公司班组从以往的‚实干型‛向‚讲实干、重管理型‛班组迈进。
三、依托文化活动平台,推动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制度管人不育人,文化管人管住魂‛。分公司工会坚持用具有自身特色的燃气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凝聚人、激励人,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培养奋发向上的健康心态,提升队伍的素质,振奋员工的精神,为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
1.特色内刊,传播企业正能量
为了让企业的声音,文化的旋律能够及时传播到一线员工,并给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展示所思所想,分公司工会每季度编辑制作一期自己的文化内刊《文化频道》。在《文化频道》上员工们通过经典案例的分享吸取经验教训,查找自身不足;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为自身成长提供精神动力;通过身边好人的故事启迪心灵,传递正能量。
2.特色讲堂,展现好人风采
2013年分公司举办了以‚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 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此场讲堂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场观摩,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在此次道德讲堂中,播放了分公司全运会火炬供气保障团队的事迹短片;分公司历年来荣获全国、省、市级的8位劳动模范走上前台,接受了全体员工们的敬意;分公司员工资助11年得以完成学业的张强镇前辛屯村女孩刘阳被请到现场接过了员工们为她读中学的弟弟捐出的第一笔学费。这场道德讲堂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分公司员工立足岗位为民造福,默默奉献争做好人的精神风貌,在全体员工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3.特色活动,弘扬劳模精神
今年5·1前夕,分公司工会组织了以‚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实干力量,实现质的提高‛为主题的专场宣传教育活动。此次活动中,分公司以沙画视频的形式再现了‚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的活动主题,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怀惴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劳动模范和分公司近年来涌现出的劳动模范、燃气好人的事迹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员工都感受到精神的振奋和心灵的洗涤。
几年来,分公司工会以技能培训、班组建设、文化活动三个平台为抓手,通过制度规范、深入创建、打造品牌等手段,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实现了育人兴企双赢。分公司三名员工成为市级技能大赛状元,荣膺‚市技术大王‛称号,分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市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市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浅议电化教育职能定位问题 篇6
关键词:电化教育;职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94-01
电化教育就是指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相关的电子技术或者信息化技术的一种教育形式。电化教育具体被运用于哪个方面,是一个比较难解答的问题,也就是电化教育职能的定位问题,是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生活和教学中都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同时电化教育的定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解决。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对电化教育问题的提出以及电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电化教育问题的全部内容,我们才能正确的定位电化教学的职能。
一、电化教育职能定位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包括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媒体设备广泛的运用在学校和各种教学机构中。但是根据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当一种新型的媒体设备或者媒体技术产生之后,与这种媒体相关联的教育应用的研究也就随之产生了,并且会在教育技术的领域内掀起一片热浪。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在教育技术和实际运用过程中显现出了一部分问题或者缺陷,其中一些比较认真并且有研究能力的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和实践操作人员对这些问题或者缺陷产生了疑问和好奇,并且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并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不同的教育技术人员对于电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其中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1)电化教育的职能是用于电视录像的拍摄和播放的;
(2)电化教育的职能是用于管理电视录像的;
(3)电化教育的职能是用于管理那些拥有电子教育设备的教室的;
(4)电化教育的职能是用于教学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
以上四点是有关电化教育的几个常见的观点,这几种观点的出现就让我们对于电化教育的职能产生了疑问,电化教育到底是用于什么领域或者它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所以我们在下面针对电化教育的职能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电子教育中心到底是教学的单位还是辅助教学的单位
电子教育中心具体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决定了电教人员是教育单位的老师还是教育辅导的人员,从而也决定了电教工作是用于教学的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作。其中在我国的教委公布的文件中曾经提到过电教中心是教学单位,而不是辅助教学的单位。但是在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他们认为电教中心就是辅助教学的单位,所以在学校中进行电教课程的教授过程的教学人员是教师,然而其他领域的人就把电教人员看成了辅助教学的人员。关于电化教育的教学单位的性质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电化教育在运行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还是多媒体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有些学者和相关的研究人员认为,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这些工具是电化教育的范畴,而多媒体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是属于教育技术的。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会不会使得原先的媒体技术推出市场。这两方面的问题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电化教育中,对电化教育的职能,如何定位和怎样才能保持它的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目前,在中国对于电化教育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技术和人们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之后,认为电化教育的名字不够科学、合理,应该将“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又认为“教育技术”不能够再正确的表达出电化教育的职能,而是应该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出现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出现了“教育信息技术”。
二、分析问题
(一)认为电化教育是辅助教学的工作
上面所述的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于电化教育工作的观念和见解不同,并不是电子教育的机构的建立问题或者是电教建设的花费的资金问题,也不是由于现代的信息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讲到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并不能够凭空出现,意识的形成是根据客观事物或者社会中客观实践反映出来的,意识的出现一定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电化教育问题也不例外,电化教育也需要依靠一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与教学活动方式相配合的教学意识。
学校教师的工作性质是一项劳动方式,并且是一项特殊的劳动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特定的教学手段,运用教学工作对知识进行传授。对于教师的定义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和问题讲解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教师,只有在窄小的课堂上传授知识才能够被定义为非常正式的教学工作。其中专业的教学论点认为老师的教学范围应该只限制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把学生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习的人。在这种观点下,假如电化教育的相关授课的工作人员没有进入到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那么这些工作人员就不能够作为教师;或者电化教育的授课人员没有对课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知识讲解和信息交流,那么这些人就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至少对于专门的研究学科的论点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算为正是的教学工作。根据这种方法或者观点电化教育的职能就是辅助教学的功能。
(二)认为电化教育是教学工作
电化教育的应用使得课堂讲授知识的手段更加广阔,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也可以在网络讲堂上进行传授知识。虽然没有在实际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授,但是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这样就符合了老师的职能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电化教育的使用只是丰富了老师教课的手段,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另一个渠道。所以电化教育的本质还是教学活动,并且是很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授课的重要工具。这种观点认为电化教育的职能就是进行教学,其性质是教学单位。
参考文献:
[1]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8
做好馆藏建设发挥教育职能 篇7
关键词:技工教育,图书馆,馆藏建设,教育职能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图书
●申屠芬
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长师生的知识、拓宽师生的眼界、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那么如何做好技校图书馆建设, 发挥其教育职能呢?
一、技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图书馆藏书建设是根据本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 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 又称馆藏建设。藏书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在不断地发展藏书数量的同时, 努力提高藏书质量, 建立起具有技校特色的藏书体系。如何搞好技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呢?
1. 要确定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范围、重点及主要形式
(1) 藏书建设的规律。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规律, 总的来说就是藏书形式必须符合技校图书馆任务和读者需求的原理。它要求藏书资源适合技工教育特色化的藏书体系, 以满足技校师生文化需求。
(2) 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范围、重点。我校是一所技工学校, 藏书量为6万多册, 在“藏为用”的宗旨下, 根据图书馆的任务, 藏书建设的范围大致是:教学用书应依课程的设置与师生的需求来组织藏书, 包括各种参考工具书、各专业教学期刊及各种必备的课外阅读用书。这些书刊资料,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是全校师生所需求的共同藏书。这些藏书, 为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创造性与开拓精神,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主要形式。根据馆藏建设计划, 在购入图书前, 我们都会进行读者调查, 形式包括读者代表座谈会、调查问卷、借阅统计等。我们建立了图书馆信息员制度, 由馆员对各专业进行信息的反馈和收集, 及时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然后根据资料及经费情况制订图书采购计划。我馆在实际选书操作过程中采用如下做法:
(1) 请进来。请书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 到校举办书展, 图书馆组织好读者代表进行选书, 最后由采购人员把关、综合平衡、决定取舍。这种做法是“需要论”的精华所在, 是以读者为本的做法。让读者参与采购工作的做法, 不仅减轻了采购人员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读者能看到自己所挑选的图书。
(2) 走出去。邀请各专业的骨干老师现场选书。由于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了解本专业文献资料的出版和需求情况, 因此, 他们所选的书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 更能发挥图书馆为教学服务这一职能。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采取允许老师零购的办法来满足教师用书的要求。我们在书店设立专柜, 教职工到书店看到需要的图书, 就放到该专柜, 我们定期到书店评估, 办理购买手续。
(4) 网上订购。出版社把当前的和过去的出版信息、出版动态、订购方法都挂在自己的网站上, 使我们订购书刊变得方便、快捷。
(5) 征订目录订购。我馆同时采用传统的目录订购方式, 在采用这一方式时注意几个环节。一是在圈选专业类图书时请专业老师协助;二是看目录中提供的主题和内容提要;三是挑选知名度高的出版机构, 他们的出版物质量较有保证。
2. 要提高技校图书馆的藏书质量
藏书质量是就书刊资料的内容、实用性、效益而言的, 综合评价藏书质量, 必须从内容、构成、使用等方面全面衡量, 才具有完整的意义。
(1) 藏书内容的质量, 主要反映选择入藏的各科门类、各科类型图书文献本身的知识情报价值, 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参考性。
(2) 藏书的构成质量, 指的是藏书的体系结构的质量, 也就是藏书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程度。其衡量标准是看体系结构的广度、深度、新度的科学性及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合理程度。
(3) 藏书的使用质量, 主要指满足读者要求的程度及通过使用产生的社会效果。一本书有无价值, 首先要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读者对象、学校专业设置来选择, 只有在考虑本馆专业设置、任务、服务对象前提下选择出来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图书, 才是有价值的书。如果我们不顾读者的实际需要, 盲目购进内容价值高的学术论著, 很少有读者借阅, 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
二、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1. 把好购书关,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书刊资料
技校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树立,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康心理的培养,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书本中获取信息, 吸取营养。工作中我们发现, 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德育专职干部, 为召开主题班会, 出板报, 撰写德育论文,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都求助于图书馆的资料。
2. 指导阅读, 积极开展对学生读者的教育活动
技校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但分析鉴别能力相对较差, 对读物的选择常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容易形成各种潮流。例如, 我校学生中也曾经出现过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漫画书热等阅读倾向, 这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很大。工作中, 我们为指导学生阅读,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活动, 开展了以书为主题的系列工作:
(1) 通过黑板报、墙报、编发新书目录等途径, 宣传报道观点正确、内容新颖的书刊资料。利用宣传橱窗展出读书心得, 设置书评专栏, 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
(2) 编制各种主题的推荐书目。如《寻模范足迹, 走成才之路》《中外文学名著》及配合学校科技月活动编制的《科技书目》。
(3) 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如何查阅图书》《读书漫谈》《航空航天科普知识》等。
(4) 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如《中外文学名著》等读书知识竞赛, 《图书知识》竞赛、《航天、航空知识》竞赛和《爱我中华》读书活动辩论赛。
(5) 结合一些重大纪念日和纪念活动, 举办征文比赛。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3.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
我校制定了《图书馆管理规则》《阅览室规则》及馆内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细则, 做到有章可循, 循章办事, 违章必究, 加强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下, 图书馆开放时间, 阅览室非常安静, 借书处秩序井然。读者离开阅览室时, 都会主动将椅子轻轻摆放整齐, 最后离开阅览室的同学会主动帮助工作人员关好门窗。
工作中, 我们发现个别同学偷窃图书、损毁图书时, 不是简单处罚了事, 而是个别谈话, 讲道理, 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教育, 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进行“行为美”的熏陶
首先, 我们对图书馆进行精心的布置设计, 让读者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之中, 激发其学习热情。
其次, 我们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用自己的热情态度, 礼貌的语言, 朴素大方的仪表, 让读者“耳濡目染”。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感化教育学生, 唤起他们的行为美, 促使他们学身边人, 做身边事。
我们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一些表现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自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义务管理员, 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后, 参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经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 他们不仅自己会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而且能辅导帮助别的同学。他们经常自觉组织起来,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 协助图书馆整理书库。
5.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图书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1) 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 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 (2)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 (3) 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 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 (4) 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 善于捕捉、分析出版发行信息, 熟练地使用各种书目在书海中寻宝;5)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 了解读者需要, 熟悉馆藏情况。
谈新时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篇8
一、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以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吸引着广大观众。它对学校的常规教育起着比较充分的配合教育作用, 收到了好的效果, 是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与学校教育相比,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优势更具有较多特点: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 适合全民学习;没有课堂安排和学习标准, 强调自觉学习;学习方法灵活多样, 学习成效受社会的检验;学习没有压力, 没有负担, 是一个安定、祥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将博物馆建成人们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校
博物馆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馆藏, 每件藏品都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文物藏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 它的教学, 示范, 传承, 只有对内涵通过专业的解读、展示、讲解等方式, 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 这就是博物馆体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价值所在。藏品的收集和研究就是为了传承, 传承是为了教育民众, 传承也是为了发展, 这是博物馆事业的落脚点, 是博物馆存在的全部意义所在。我们努力使民众充分理解博物馆的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民众终身学习和多智能发挥的场所。
(一) “以人为本”做好观众学习的引导和指导
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方式主要是陈列和讲解两种。陈列是博物馆教育大众, 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一个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 大众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 而更多的是探求藏品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也应有新变化, 更多地体现“人”这一社会主体。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 应充分考虑到参观者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 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以深入浅出的文字, 生动形象的画面体现展品的文化内涵。另外, 在组织陈列时要注意设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成观众与陈列所表达的内容、事件、人和物的沟通。陈列设计时应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一要关注现实社会对历史的要求, 二要关注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根据现实需要对历史进行阐释, 使现实与历史有机的联系。陈列要突出人的活动, 突出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联系, 帮助观众了解前人的活动, 分享前人的喜怒哀乐。以此来达到观众与前人的交流目的, 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需求。收集观众的感受, 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
博物馆展览的讲解是传播知识的手段之一。讲解员组织讲解时要引导观众观察认识博物馆的藏品, 讲解内容主要围绕陈列的藏品或事件而展开。观众不仅要从藏品或事件中获取信息, 还要从讲解员的讲解中获取认知。此时讲解员自身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讲解员以丰富的实物为佐证, 以自导、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以启发诱导为目的, 不断提高观众的求知兴趣。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不是在教, 而是在帮助观众学习, 是一种支援和补充性的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在学习社会中, 博物馆应注重建立观众的自信心, 自主性, 激励观众进一步产生探索和钻研的学习动力, 从而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二) 开门办馆, 观众参与, 力求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教育实践理论, 参与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效益的重要方法。从知识规律来说, 对陌生事物的接受, 使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既动手又动脑, 知识的接受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博物馆展览和讲解传授知识外, 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媒体传播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 传播活动, 吸引广大观众参与其中, 使之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增长文化生活需求。
1、博物馆引进信息化和新媒体介入
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是服务社会的又一大体现。通过对现有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 为社会公众及各种博物馆提供展示、教育、科研服务的开放式网络应用平台。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引进, 以一种全新的形式, 通过空间图像互动的信息、光影的变化、虚拟的场景、景观的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 使民众对事物的感觉与体验更加逼真与梦幻, 给人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如力学, 光学, 电子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使实物的形态与空间组合, 充分体现出来。从而使博物馆的空间更具亲和力。
2、使博物馆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
博物馆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之间、各城市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变得十分必要。无论对拥有千年灿烂文化的古国, 还是现代经济发达的民族地区, 人们都怀着好奇、渴望去了解。博物馆作为民族和地区的形象大使, 应担负起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职责。采取多种服务手段, 使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组织世界、城市和地区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
3、培训教育。
利用博物馆藏品和人才资源, 进行短期的带有系统性的知识讲授和辅导, 以满足社会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需求。
4、学术讲座。
博物馆可根据自身的条件, 定期和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向观众介绍学术的重大成就和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成为观众有益的辅导员。
总之, 博物馆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多种方式结合自身藏品资源优势, 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 多通道多层次地向观众介绍博物馆藏品信息, 促使受教育者进入学习状态, 并取得特定的学习效果, 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与社会历史文化》, 《中国博物馆报》, 1994年。
[2]宋向光:《博物馆藏品的阐释:特定层面的意义的揭示和解释》, 《博物馆研究》, 1998年。
创新高职图书馆教育职能 篇9
一、高职教育培养对象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 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这一切不在口袋里, 而在脑袋里, 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 发挥人的最佳潜力。从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目标和进程看, 人才培养需求已经存在两个转化:一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 (或产品) 设计, 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二是将工程原理应用到实际之中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由此可见, 现代社会需要两大类人才:一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 即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的人才, 即应用型 (实用型) 人才, 这类人才根据工作范围又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 高级技能型人才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是在第一线或现场从事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进程中, 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地位不容置疑, 而高职图书馆这一职能机构, 一方面担负着教学科研任务, 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重要的学术机构, 另一方面, 也即更重要的则是以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机构, 应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予以创新, 实现学校、学生、社会的共赢。
二、更新高职图书馆服务理念
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都是建立在对人类既有的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成果继承基础之上。图书馆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信息, 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 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 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是集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扩散装置。高职教育的定位既是对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 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确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服务。那么, 高职图书馆教育就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发挥教学教育职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信息识别与鉴别的敏感度, 判断力和洞察力, 利用学生掌握的现代化手段, 提高他们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善高职图书馆服务方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是职业教育, 是人人的教育, 培养人才特征应以学科知识为本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通过能力为本, 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方式进行。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再不能沿袭原图书馆传统服务思路, 应以高职教育特征为导向, 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和行业性, 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特殊的信息需求, 提高高职图书馆在信息产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并努力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教育“生存还是消亡”这个哈姆雷特式问题, 无需我们做出回答。
(一) 开展多种活动, 发挥图书馆效益
学校教育重在育人, 育人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专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教育, 图书馆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教育。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图书馆可以采取针对性地、分类地、强化型的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擂台赛”、“知识竞赛”、“背诵比赛”、“百题大赛”、“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选赛”等发挥图书最大效益, 激发学生们的读书积极性, 并积极地适时引导教育, 让学生们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形成校园浓郁的书香氛围, 使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氛围得以改观。
(二) 开展集体阅读,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集体, 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也能够给予个人丰富的精神财富, 高职校园生活既生动又单调,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没有了灯下的苦读, 没有了往日的生活节奏, 伴随着的是空虚、散漫, 虽有专业知识的积累, 技能的训练, 但毕竟单一枯燥, 高职图书馆教育可以发挥其信息优势, 与校园团体联谊开展学生集体阅读。再配合学校的专业教育、专业改革、教学改革, 在学生集体阅读的主格中, 将群体各类积极情绪、情感相互感染、暗示, 使得从众心理的相互影响、渗透, 再通过图书馆员的适度引导, 激发学生们自我情感、情商的提升,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拓宽图书馆服务教育职能。
(三) 广泛开发信息资源, 共享信息服务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各种职能之基础, 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 增长快, 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 形式多样, 加之文献的时效性强, 文献的传播速度快, 文献内容交叉重复, 翻阅费时费力, 图书馆虽已实现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查阅, 但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图书馆在广泛开发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化工具, 进而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整理, 科学分析综合、指引, 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地信息流, 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 使师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它, 共享信息服务。
四、创新高职图书馆服务内容
图书馆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 是图书馆的良师益友, 在依托高职教育定位的基础上, 转变服务理念, 改善服务方式, 发挥好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创新图书馆服务内容: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服务。高职学生好动、开放, 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单纯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高职图书馆旨在提高学生的素养, 应有目的, 针对性地、分类地指导学生阅读理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增长认识, 提高才能, 将素质教育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让高职图书馆参与到社会教育职能中来, 在积极主动地协调合作中得到健全, 得以良性发展。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 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必将责无旁贷地发挥其教育职能, 进行有效服务, 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在积极主动地协调合作中得到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论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政府,农业教育,职能
政府农业教育职能随着农业教育行政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它是行政环境变化的具体反映。自从2000年农业部不再直管农业院校后, 我国的农业教育行政环境发生了以下变化:1.农业教育行政组织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2.经济、政治、教育体制等发生了变化, 社会处于转型期;3.WTO所带来的外部行政环境的变化等。行政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转换、调整、重新配置、依法规范的统一,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内容, 既有对原有职能的保留、内容更新, 也有职能的转移, 还有职能的强化和增加。
但我国政府在政府农业教育职能转变上, 却呈现出原职能弱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原属农业部的农业教育职能, 在平移、下移过程中, 导致了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缺位、错位、越位”情况的发生, 从而削弱了政府农业教育职能, 本来属于强化的职能被弱化, 甚至部分职能丧失。2.农业部协管职能没能得到切实落实, 反而逐级落空, 致使整个农业教育体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 笔者认为在体制转型期间政府应强化三方面的职能, 即宏观调控职能、服务职能及保护职能。
一、宏观调控职能
1994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政府职能有明确的规定,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制定各类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和学校标准;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审批年度招生计划;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并统筹安排和管理以及通过建立基金制等方式, 发挥拨款机制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组织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等,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也就是说,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变直接管理为运用立法、经济、计划、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宏观管理。强化农业教育宏观调控职能不是政府职能的削弱,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加强。尽管我国在政府农业教育职能转变上, 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总体趋势是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有限, 如: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籍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仍存在着政府过细干预的现象。应该分解给学校的职能没有下移;而应该授权给中介组织的职能未能充分授权, 在立法、经济、计划、评估、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有限。
为此, 笔者认为政府在农业教育上的宏观调控职能, 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在尽量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能范围基础上, 中央政府应将其职能重点放在教育统筹规划, 法律、法规、政策制定, 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育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并切实履行协调职能即政府内部的上、下协调,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农业部、教育部之间的协调等) , 其目的是通过农业行政部门来预测行业人力需求, 制订行业岗位规范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设立奖学金和贷学金, 引导培养本行业紧缺人才, 组织和参与评估、监督, 协调教育部门对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业务指导等。地方政府职能应侧重于通过法律、政策、规划、咨询、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并发挥好以下六个方面的职能:做教育改革的引导者、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者、教育实践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统筹者、教育环境的创建者、教育形象的维护者。在此基础上, 应将上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职能, 以法的形式予以明确。
2.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 尽管高等教育法赋予了学校一系列自主办学权,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却极为有限。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指导学校制订整体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校园建设计划, 而不应过多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3.政府将一部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职能, 授权给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缓冲作用、服务作用、监督作用及资源配置作用等。
二、服务职能
从我国政府行政 (管理) 职能模式的演变过程来看, 大致可归为四种类型:“一是君权神授的绝对专制统治模式;二是自由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行政模式;三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制模式;四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 又被称作新公共管理, 它是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看出, 服务职能已演变成政府职能中的一个重要职能。
政府服务职能体现在农业教育管理上, 就是为次一层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业教育服务。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管”字当头, 农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既是农业教育机构举办者 (唯一) 、又是管理者、监督者, 多重身份集一身。可谓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 拥有几乎无限权力, 这种身份已经不能适应转型期的需要, 迫使政府角色转变, 置身于服务的位置。为此, 笔者认为政府在农业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上, 应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管理价值, 即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 而是使社会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组织。首先, 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教育管理的法治环境及行政管理环境, 健全法律制度, 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其次, 政府应搭建信息平台, 为农业教育及农业服务, 如农业教育及农业信息、资本市场信息、人力市场信息、生源市场信息等信息平台的搭建;再次, 政府应加强对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 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最后, 政府应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拓宽政府采集信息渠道及服务空间, 以便更好地为农业教育及农业服务。
三、保护职能
政府农业教育职能弱化不仅对农业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状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国情 (如人口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处在转型期、农业的国际化等) 极不相适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要求政府对农业予以特殊保护, 尤其是我国。
政府应重点履行好以下职责:
1.政府应重塑农业教育结构体系, 整合、优化农业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从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三位一体的角度, 整合相关组织资源, 提供组织保障。
2.政府应把农业教育纳入到特殊教育行业内予以重点保护, 并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 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教育的积极性。
3.政府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业教育发展的法规, 如《农业法》、《农业教育法》、《农业推广法》等, 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税收征收上, 应重点考虑农业教育特殊性, 多方位地予以扶持, 如在经费投入上, 政府应优先保证农业教育的经费, 并依据国情相应增加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除此之外应允许学校广开筹资渠道, 多方位筹集办学资金;在制定招生、助学、就业等相关政策上, 政府应向农业学校倾斜;在税收上, 政府应从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征收农业教育税, 以补充农业教育经费的不足。
5.政府应积极搭建信息平台, 并提供信息服务, 如农业信息、农业教育信息、人才市场信息、资本市场信息、生源市场信息等。
6.在国际农业教育交流上, 政府加大引进、外派力度, 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涉外农业人才, 为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奠定扎实的智力基础, 并做好对国外农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发挥公证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 篇11
关键词:公证职能;定位;存在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特别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公证制度是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是保障实体法正确实施的程序性法律制度。通过公证证明活动及公证法律服务,规范民事法律行为,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作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公证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公证应有职能
自1946年,哈尔滨市人民法院首先开办公证;20世纪50年代受“左”倾思潮影响,曾受到极大削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公证制度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公证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制度价值逐步体现,尤其是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方面。公证能有效地调控和预防经济、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公证职能作用归纳为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四个方面。从公证实践来看,公证制度具有以下职能:一是引导服务职能,公证通过介入社会民事、经济活动,为当事人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对当事人宣传、普及法律,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思,强化当事人的法制观念,有效保障法律的实施;二是预防功能,公证通过规范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使到化解社会矛盾的关口前移;三是监督保障职能,公证作为独立第三人,在引导、预防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活动能公平有序进行,降低当事人的违约率,为民商事交易提供保障;四是沟通媒介职能,公证书具有真实、合法的特点,在国内交往和国际交往中充当重要的媒介,公证可以消除隔阂、提高双方当事人的诚信程度,为当事人之间建在信任关系提供有效的手段。
二、在新形势下公证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定位
公证是新形势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主要从法律角色、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大调解”三方面分析公证对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定位。
(一)从法律角色方面,分析公证在社會矛盾化解的定位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有四种:检察官、律师、法官、公证员。四种不同的法律职业、法律角色在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检察官行使国家的法律监督权,定位为国家代理人,代表国家对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进行提起追诉,代表国家对重大的社会矛盾进行干预;律师行使公民代理权,定位为民众代理人,代表普通民众参与社会矛盾当中,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法官行使国家审判权,定位为矛盾纠纷的裁判者,对提起诉讼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做出最后裁决;公证员行使公证权,定位为社会的独立第三人,对未提起诉讼的社会矛盾进行预防、干预。在四种法律角色中,公证员以独立第三人的角色参与、帮助、指导当事人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行为,公证员比法官、检察官、律师更早地参与社会民事、经济活动中,能以更和谐的方式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关系,消除误解和分歧,将社会矛盾的化解融入在公证工作当中。公证员的法律角色,决定了公证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分析公证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定位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是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的意译。从字面意义译为“代替性(或替代性、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其实质意义为“审判外(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1]ADR的出现与发展不仅给特定纠纷的当事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它缓解了各国司法机关的诉讼压力,促进司法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降低了当事人的解纷成本,提高了解决纠纷的效率。公证独特的定位使公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中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公证具有专业法律人员,公证员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良好的法律素养,比其他矛盾纠纷的参与人员更专业、更懂法;二是公证具有普遍证明力和公信力,比起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更容易让人相信,更容易让人接受;三是公证具有三个基本法律效力: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法定公证的特定效力,因此,公证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大调解”方面,分析公证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定位
“大调解”主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均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疏导、说理来解决纠纷,达成协议。“大调解”是辨证统一的,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关系。随着人民调解法的逐步实施,人民调解组织逐步发挥“大调解”职能,但人民调解组织仍存在专职人员偏少、业务技能不高、调解经验等方面瓶颈,而公证调解可以此为切入点,主动参与“大调解”中,发挥人民调解组织所不具有的人员优势、专业化优势、程序规范化优势、公证效力优势以及在矛盾化解中的补强作用,公证调解也可根据当事人意愿赋予强制执行,实现在非诉讼解决方式与诉讼解决方式之间有效对接,更便捷、低成本地化解社会矛盾。
三、公证职能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存在的问题
公证制度的职能、定位以及公证的法律效力,使公证制度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比其他矛盾化解制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公证职能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公证外部氛围尚需进一步改善,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公证事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社会对公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社会上对公证职能的发挥、公证的价值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一些部门、个人对公证的职能作用还不够重视,有时出现扭曲或排斥公证的情况,如有人在房地产登记提出取消公证、有人认为公证只是“盖章收钱”等。对于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权益变动,如在不动产交易流转领域、物权登记领域、公司法领域,公证介入不深。
(二)公证调解积极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依据不充分
公证调解是公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手段之一。[2]但公证调解并未作为单独制度存在,只是作为公证证明业务的一种延伸。《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经调解后当事人达成新的协议并申请公正的,公证机构可以办理公证;调解不成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该规定限制了公证调解范围,只对经公证后的事项进行调解。对于办理公证前发生的、甚至可能激化的社会矛盾纠纷,是不是就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呢?显然不能。因此,公证调解应包括证前调解和证后调解两部分。但目前的立法不足、内涵狭隘使到公证事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影响了公证职能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发挥。
(三)公证队伍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证法对公证员的准入门槛设置了严格的条件,除了公证员的具备国籍、年龄、品行方面的条件外,还把公证员纳入司法考试范围,成为法律职业的成员之一。近几年,全国有1000多人通过司法考试进入公证员队伍。在公证员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过程中,公证业务发展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西安体彩宝马案件、四川活人变“死人”等。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公证员队伍素质、职业操守、公证质量等方面存在缺失。这些环节的缺失非但未能化解社会矛盾,反而制造了社会矛盾,扭曲了社会公众对公证价值的评价,因此,人员队伍素质也是制约公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瓶颈。
四、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公证职能的建议
(一)加强公证宣传,营造良好公证氛围
为了树立公证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公证的公信力,我们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公证下乡的宣传活动,选择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公证事项,以市民问答、案例讲解等方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公证意识,合理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和运用公证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展现公证行业动态,让广大群众亲身体会到公证是“有用的”,提升社会整体对公证认知;三是通过公证网页展现公证行业风采、阐明具体公证事项办理程序、解答群众关心的公证咨询,尝试开展网络预受理以延伸、拓宽公证业务,将公证服务向前、向深推进,较好预防社会矛盾纠纷。
(二)提高公证队伍素质,强化矛盾化解能力
一是加强公证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作为参与调解的法律专业人员必须要有在调解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主持调解,运用自己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引导当事人站在法律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帮助当事人纠正错误理解,澄清模糊认识,并形成对案件客观合法的处理意见;二是定期举行调解专项培训,提高公证人员化解矛盾的能力,推广成功调解经验,创新公证调解艺术,应根据纠纷的情况和不同的当事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措施,以更好的发扬公证调解的优越性。
(三)规范和完善公证调解体系,发挥公证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职能作用
公证调解应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前提,实现国家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适度干预,保障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们应根据上述立法精神制定相关公证调解配套细则,进一步确立公证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证调解的适用范围,包括办理公证前的调解和办理公证后的调解,规范证前调解、证后调解的工作程序,使公证能以中立的身份,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坚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四)结合公证发展实际,有所侧重地化解社会矛盾
一是在家庭实务方面,应重点做好遗嘱公证、继承权公证、夫妻财产协议公证,上述三项公证,可明确财产归属,有利于家庭伦理关系的维护、稳定,有利于增进家庭和睦;二是在金融实务方面,应重点做好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执行证书,通过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可以节省诉讼成本,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维护社会诚信;三是在不动产实务方面,应重点做好委托房产买卖公证、房产转让公证,规范房产交易行为,平衡房产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维护房产交易秩序;四是在公司事务方面,应重点做好股权转让、股权抵押等公证,规范股权转让、抵押、处分行为;五是在证据保全方面,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维权、网页证据保全、邮寄送达等,应重点发挥公證的强势证据效力,及时、全面、准确保全侵权证据,有效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推动法定公证立法,扩大公证化解社会矛盾的深度、广度
我国已加入国际公证联盟,为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证制度,我们应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定公证制度,使公证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各种重大民商事经济活动,扩大公证化解社会矛盾的范围,最大限度调整、预防社会矛盾,发挥公证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民商事流转秩序,进而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相信,公证职能在“十三五”时期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愉.《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论和谐社会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篇12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窗口和建设者,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教育内容的超前性, 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教育目的的深层性,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教育作用的持久性, 共同构成了“图书馆教育”的特殊性。由于“图书馆教育”的对象的主体是未来的人才, 它所传播的基本上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理想化的文化, (1) 所以建立和谐读书氛围, 传播和发扬绿色精神就成了和谐社会图书馆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也是图书馆教育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建设目标。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 教育职能, 也是图书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在教育用户如何利用图书馆、怎样检索图书的同时, 应该把人文精神及和谐社会的绿色理念列入教育范围。
充分发挥优势, 实施人文教育
和谐是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 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运动过程中。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指充满对人、对社会、对自然人文关怀的社会。 (2) 人文教育应该就是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所承担的教育是图书馆意识的教育, 它通过自身充满人文底蕴的馆藏和有序文雅的管理所营造的氛围对读者实施教育。这种教育本身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比任何专门的知识更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创建优化的人文环境。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给人以创造的遐想和发人深思的地方, 而这些决定了图书馆必须是一个典雅与宁静的场所。因此, 图书馆在环境建设上应强调人文特色。在内部结构上应力求贴近读者的使用需要、感情需要、心理需要。外部环境应精心设计和营造, 如色彩的基调要统一, 强调视觉上的美感。各种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应注重人性化, 具有亲和力。阅览室里适当地挂一些名人字画, 营造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氛围, 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可以对读者施教的审美的文化环境, 借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 是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关键。若不能修德正己, 焉能育人?所以, 图书馆馆员必须首先锤炼馆德, 然后才能推己及人, 文化育人, 服务育人, 为社会培育出道德健全, 人格高尚, 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正是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
为此, 图书馆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行为规范, 第一, 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学习。只有全面提高了我们馆员的思想道德水准, 才能提升服务水平, 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优质高效。第二, 图书馆馆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网络信息时代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使图书馆不再仅仅提供实体的馆藏文献, 而且还要通过网络提供无比丰富的虚拟馆藏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馆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学习和提高, 拓宽延伸专业知识, 掌握使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和技能。第三, 逐步建立和完善馆员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 使馆员做有规范, 行有制度, 事有监督。使图书馆馆员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都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加强图书馆终身教育课堂的建设, 是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最佳途径。图书馆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图书馆终身教育课堂的建设, 以确立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在社会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 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读者开办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文等各类讲座, 对读者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传承文明有极为显著的成效和深远的影响。其次, 开辟优秀读物园地, 倡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培养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而改之”的人文精神。再次, 在社区当中招聘“义务馆员”, 通过图书馆馆员与义务馆员一起共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融为一体进行。
营造平等的服务环境。图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圣地。图书馆要牢记“读者第一, 服务育人”的宗旨。为了方便读者学习研究, 阅览室不应出现诸如“不得如何”“应该怎样”的条条框框。应避免把阅览室分为某种人专用等。否则就会人为限制普通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分流服务在国外早已消失, 而合流服务和平等利用不仅是对所有读者人格的尊重, 而且能方便所有读者充分利用馆藏, 充分发挥馆藏的效益, 营造一种平等的服务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图书馆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使读者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熏陶, 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人文精神, 达到陶冶情操、完善心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读者展示本馆特藏珍品, 使读者在欣赏学习中增长有关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知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能静观则能对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一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 从而能对世界有一种博爱胸怀。
开创绿色教育途径, 给人以和谐
绿色教育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3) 也将是和谐社会教育的主题。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 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 (4)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的重要场地, 是读者阅读、交流、沟通的最佳处所。它理所当然地成了理想的绿色教育基地, 能够为读者提供较多的融入绿色教育的途径。
绿化物质环境。图书馆是社会绿色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全社会最文明的处所之一, 需要无污染、无公害、舒适幽雅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就室外环境而言, 图书馆周围不能拥有任何工业污染源、噪音污染源, 除此之外, 应大力种植树木, 铺设草地, 造就绿色植物多样、立体层次错落有致的美丽景观。室内的设计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 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 不搞过度装饰, 避免资源浪费。在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中, 应以代表活力、代表生命的绿色为主题, 选用的材料、照明、墙壁装饰等都应合乎绿色环保要求。装饰材料必须采用无害节能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环保材料;室内光照要绿色节能, 舒适淡雅;墙壁不能为单一色彩, 可设计一些具有鲜明思想个性、反映深厚文化底蕴的壁画与雕塑, 也可以悬挂一些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 让读者觉得不仅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还徜徉于蓝天白云之下, 青山绿水之间。
绿化馆藏文化与网络文化。图书馆通常被誉为“一方圣土”, 这不仅仅要求清除物质上的环境污染, 更应拒绝文化上的任何精神污染, 保证所提供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严防那些宣扬封建迷信、歪理邪说或淫秽色情等不健康书刊流入图书馆, 彻底断绝盗版文献, 对有害信息及时进行滤化处理, 同时应优化馆藏结构, 对那些思想内容陈旧的书籍应予以剔除, 适当增补一些有关环保和绿色教育发展状况的文献资料, 以丰富馆藏内容, 保证馆藏文献资料的完整性。此外,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 构建起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文献资料共享的网络体系。针对目前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及读者个人辨别能力层次不等的特点, 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员, 监督不法之徒, 杜绝不文明网站, 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其内容地址、目录或关闭服务器, 以达到净化网络生态之目的, 构筑起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
建设和谐社会, 人人有责。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文明的窗口, 肩负着教育读者的重任。提高读者素质, 让和谐融入人心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创造图书馆和谐的关键。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让和谐充满图书馆,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图书馆行业的一份力量。
注释
1[1]张志宇:《再论图书馆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6) 。
2[2]刘光:《论和谐概念》, 《东岳论丛》, 2002 (4) 。
3[3]刘冬华:《大学绿色教育与图书馆的作用》,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9) 。
【社会教育职能】推荐阅读:
服务社会职能06-14
政府社会职能论文09-10
农场社会职能移交总结10-23
职能创新的社会管理08-26
教育职能09-24
化学教育职能06-05
信息教育职能09-01
政府教育职能09-06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20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