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引领社会(精选12篇)
教育引领社会 篇1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必要性
1公安院校贯彻“政治建警”原则的本质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忠诚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也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人民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政治建警”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 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公安院校作为人民警察的摇篮和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把忠诚教育放在公安院校教育的首位, 以此突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主题, 这也是公安院校培养合格人民警察的必然要求, 如果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就会在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领域丧失主动权, 失去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思想阵地, 公安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指引, 后果极为严重。因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强化忠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才能把握公安教育的方向性, 实现公安教育的价值。
2实现公安院校忠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央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内在要求, 更是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方针。忠诚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和核心, 然而, 就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现状而言, 出现了忠诚教育缺失、效果弱化, 忠诚教育似有实无, 流于形式的倾向, 不仅不利于突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也不利于公安院校学生忠诚品格的培养, 为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忠诚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开发忠诚教育的隐性资源, 营造公安院校的忠诚文化氛围, 拓展忠诚教育的有效形式, 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未来公安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促进公安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个体的发展在于其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发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本质的发展三个方面, 其中, 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健康的体魄, 更强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必要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养成也是个体成才必不可少的前提。就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而言, 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 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国内社会发展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公安院校大学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思想独立、富于创造;渴望被尊重、自主性增强;抵触僵化教条、适应灵活多变;反对千人一面、个体差异性大等等。为此, 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公安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精神滋养,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公安院校学生坚守的行为准则, 为促进公安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对党忠诚的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
忠于党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及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 它体现了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以及公安队伍的本质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党忠诚的理解不应该仅局限于流血牺牲和绝对服从;其表现形式可以很丰富而多样、灵活而具体, 例如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觉学习和践行, 在组织上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认同和贯彻执行;在岗位中对本职工作的执着热爱和无私奉献,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 都可以很生动地诠释对党忠诚的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了人民警察的忠诚信念, 有利于把个人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紧密相连
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 人民警察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更是保一方平安的社会责任和践行信仰的坚定信念。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只有同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 才有实现的可能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就是要坚持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 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履行职业忠诚的实践中实现人民警察的价值。
3忠于国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人民警察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忠于国家体现了人民警察的最高价值追求, 核心是对祖国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民警察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性, 这种制度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忠于祖国方面的至上性和至高要求。同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高无上, 也强调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对人民警察个体利益的维护和尊重, 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社会主义荣辱观界定了人民警察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集中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更是人民警察践行忠诚必备的道德前提。只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人民警察才能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 自觉增强人民警察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和忠诚度, 忠于本职工作,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忠诚教育的现实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忠诚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营造浓厚的忠诚文化氛围, 加强公安实践锻炼, 积极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忠诚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信服力。
1充分发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主渠道,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忠诚教育内容为基础,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资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忠诚教育中, 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设置教学案例、进行重点讲解, 开展专题讲座, 循序渐进地完成教育过程, 而非生硬的灌输和说教。同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契机,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完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辅助教材建设, 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 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塑造忠诚品格, 帮助学生完成从一名在校大学生向一名预备警官的转变。
2加强公安院校忠诚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 在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和塑造忠诚品格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 必须加强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容的忠诚文化建设, 为公安院校忠诚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握忠诚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忠诚文化的建设力量, 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引领忠诚文化建设的主题,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忠诚警魂和校园文明风尚。具体而言, 以忠诚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园后勤服务、以文明的警容风纪为主题的校园评比活动等, 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也有助于形成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反映人民警察职业特点的公安特色文化。
3加强公安实践锻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忠诚教育需要经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认知和了解, 通过实践锻炼, 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和感悟,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人民警察职业规范相结合, 完成情感熏陶、忠诚品格培养的过程, 使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公安实习 (见习) 为公安院校学生搭建了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对于促进公安院校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职业责任感, 完成向预备警官的角色转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 社团活动, 网络教育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成为实践锻炼的有益形式发挥隐性教育功能。
4加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忠诚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施加者和调控者, 教师能否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深入浅出地解读教学内容, 是教育效果能否得到提升的关键。优秀的教师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循序渐进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蹩脚的教师非但不能提升教育效果, 反而造成枯燥的形式和生硬的说教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这就给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 公安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制度、政策、时间以及相关硬件方面为理论课教师提供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通过进修、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要定期深入到公安一线参加实践锻炼, 发现公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未来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 将实践锻炼经验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又满足职业需要的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综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忠诚教育, 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责任, 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应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教育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2.
教育引领社会 篇2
保持党的纯洁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能够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避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能有效克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庸懒散等现象;能着力解决组织纪律问题,坚持党性原则,贯彻民主集中制,反对自由主义;能有效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党员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益多元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使这个由大学生中的骨干和精英所组成的,原本应该十分纯洁、优秀的群体中也出现了入党动机多元、党性观念淡薄、言行缺乏自律、先锋作用弱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保持学生党员在青年群体中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党员纯洁性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理论性,更具实践性。是在当代中国处于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党员时刻保持党的纯洁性起着无以替代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都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必须要学习的,并应贯穿于党员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党员虽然经过党校的系统培训和组织严格的培养考察,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但由于其年龄和社会经历的限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据一项针对广东省六所高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和践行的自觉程度的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16%的学生党员不太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52%的党员非常清楚,只有55%的学生党员“非常同意”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理论,甚至有3%的学生党员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外有8%的学生党员认为没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来看,同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党员有97%,另有3%的党员有不同意见,认为大学生舍己救人是自己人生榜样的党员只有59%。除此以外,大学生党员还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现实性和功利性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学生党员保持纯洁性和成才目标的实现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一种主流的、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尤其是社会形势复杂和价值观多元的变革时期,能激起社会共鸣的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对学生党员纯洁性教育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党员培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掌握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党员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能力,也才能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党员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凝聚力。其为人民所描绘的壮美图景必将激励学生党员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坚定信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党员知荣辱,懂廉耻,做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楷模
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和应遵循的社会风尚,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和精英,学生党员理当成为自觉践行八荣的典型,成为自觉摒弃八耻的模范,在社会中起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领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学生党员树立了一面旗帜,能有效引导他们知荣明耻,正确判断行为得失,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做一个正直、善良、纯粹的人。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学生党员纯洁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具有广泛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其内容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遵循人的思想守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规律。从施教对象来说是多层次的,从施教主体来说是多元的,从施教形式来说是多样化的,从施教渠道来说是多途径的,从施教过程来说是循序渐进的。在教育中要将学生党员的纯洁性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紧密结合,找准契合点和着力点,并将其内容化为学生党员明确、具体、形象的目标要求。
(一)以党建为抓手,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纯洁性和党性修养
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先进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断与时俱进。要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多个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采取“大课与小课结合,课堂与实践结合,现实与网络结合,灌输与思辨结合”的方法,保证学生党员经常学习,定期培训,堵漏补缺,形成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线、无盲区,才能保证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不断强化,不断升华。
(二)以学先进、做先锋活动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体现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创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去,并不断升华自己的个人理想,服从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公安局长任长霞,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司机吴斌等各种先进典型的高风亮节和模范事迹给学生党员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榜样。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死而后已的坚定信念和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理想的高尚情操激励和感动着新时代的学生党员,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言行起着鲜明而深刻的导向作用,更加坚定了学生党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社会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而刻苦读书、努力成才的自觉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培育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其承载的教育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学校可以结合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利用重大事件和政治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教育。如每年的七一建党、十一建国等纪念日,利用唱爱国歌曲、观红色影片、读经典著作等活动,在学生党员中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在党的代表大会、人大会等会议召开之际,及时将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宏伟蓝图传达给学生党员,增强他们建设美好未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两课”、红色网站、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培育爱党爱国的政治品质,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以及争先进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以全方位和广泛性为基础,引导学生党员全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引领社会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学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努力把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要引导师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和谐学校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学校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必须注意四点。一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族的伟大复兴。三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开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良好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四是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保和谐的良好风尚。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让师生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师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引导师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学习这些最新成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学校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师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使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实践者。
五要突出抓好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繁荣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教育引领社会 篇4
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等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及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所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增智立德,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1.1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
政治素质是一个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很强的概念。对于个体来说,政治素质是现实自觉的政治信念和意志的凝结,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具体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公共权力运行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高度认同,政治态度积极向上,政治信念比较坚定。同时,由于受社会结构调整幅度加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和渗透,互联网普及及其负面影响,导致社会个体主体性空前增强,价值观更加多样化,主导文化控制力减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直接表现为部分学生政治认知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淡漠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这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认知和认同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和科学分析社会生活现实,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为他们在理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坚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的政治素质。
1.2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人们在政治观念、道德取向上新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适时地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切实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表现为有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的思想素质的集中反映。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按其内容可划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具有主导和制约的地位和作用。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精神状态。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当代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务实,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更看重“生命”、“幸福”、“健康”、“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父母康健”、“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一个有知识受尊重的人”等,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承担责任和献身社会的精神略显不足,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却是至关重要的。
价值观是一种主体性和个体性都非常强的思想意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但同一事物,一个人不应该同时具有两种以上价值标准或价值取向,否则他会处于困惑、冲突和无所适从的境地,相反他才会方向明确、信心充足和行动积极。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否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免迷失方向、人心涣散甚至陷入动乱。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突出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在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过程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动力支持。
1.3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现象。其客观必然性就蕴涵在个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人有部分同学道德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如,认为集体主义是虚假的,个人主义才是真实的;国家是抽象的,个人利益才是具体的;少数学生赞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崇尚“金钱”和“享乐”;还表现为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在观念层面上坚持整体观念、利他思想和奉献精神,而在实践层面上则选择个人、家庭和父母,以及更加注重自我、功利、实用的倾向,在表现出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的同时也暴露他们缺少对理想的追求、信念的执著和对责任的承当的精神和意识等。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大的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同时也为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揭示了精髓和动力、规定了主要内容和基本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指导的原则
高校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为了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方式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而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结合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青年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现阶段奋斗目标,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价值、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我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无论哪个阶层、群体或个人,他们的利益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全民族的复兴,都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他们将不但用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理念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而且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个人理想。
2.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题旋律的原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高校这个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上。紧密结合大学生可塑性强、易接受等特点,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和人才基础。大学生只有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文化、认同祖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对祖国的发展充满希望,才能在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自觉地分析、辨别、抵制各种错误观念,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站在祖国的立场,为祖国的荣誉、利益和发展而斗争,也只有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实际行动,才能为建设我国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教育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去观察、分析、处理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4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基础的原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突出和丰富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基础。“八荣八耻”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人们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八荣八耻”更是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规范和标准,并通过这种规范去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与公共利益和所肩负的社会使命相符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意识、习惯、生活常规中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职学生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及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等所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增智立德,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嵇友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2]肖永梅,戴钢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政治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3]张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篇5
一、安全专业工作开展情况
1、结合公司“中秋”、“ 十一”节前检查工作通知隐患排查工作要求,事业部组织6个作业区、26个班组进行危险源辨识。事业部20xx年共辨识危害事件428个,同比20xx年增加61项。其中新增81项,合并、删除20项,修改1项,
2、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检查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熟知情况,抽查作业区域领导18人/次、正副班组长27人/次、职工31人/次,均达到熟知。抽查岗位职工安全规程人手一册24人,抽考岗位安全规程熟知情况52人/次,均已熟知、落实。
3、为了认真吸取迁钢“9.2”安全事故教训,全面贯彻落实首自信公司和事业部“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现场安全管理,事业部于9月23日、24日,组织两期班组长安全管理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事业部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效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职责。
4、结合首钢总公司“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和首自信公司关于开展制作、安装“安全生产警示牌”的工作要求,组织各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警示牌”统计和安装工作。目前已到达各作业区整理汇总、上报阶段。
5、事业部结合京唐公司各生产作业部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危险因素等特点,组织各部门、单位编制检修安全措施指南。已进入各班组岗位整理统计阶段。
6、事业部结合迁钢9.2事故通报和总公司靳总在安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单位维护工作特点,组织开展联系确认制度教育培训以及完善岗位操作规范工作。已进入各班组岗位整理统计阶段。
7、按照公司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要求,组织事业部40名特种作业资格证到期的职工进行复审再教育培训,考试中全部合格通过。抽查事业部职工以及外协单位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25人/次,均随身携带。
8、安全检查情况
(1)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日志、周一安全活动记录、班组安全教育台帐、班组手持电动工具使用检查记录共计104本,班组落实事业部“节前”安全工作布置,教育学习落实,有讨论发言记录,但个别班组还存在问题;
(2)事业部机构调整,新增热轧、酸轧维护区域。检查协力单位(诚诺公司)新入厂职工、公司内部转岗维护人员共计97人三级安全教育落实,职工休假复工教育落实;
(3)检查班组手持电动工具使用检查记录26本,检查登记落实;
(4)抽考职工岗位安全规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京唐公司维检人员通则、京唐公司“八大禁令”共计101人;
(5)抽查煤气、氧气等各类报警器50台,更换电池35台,均达到状态完好,确保班组正常使用;
(6)抽检职工验电笔11人/次,未发现损坏现象;
(7)检查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以及班组长、安全员安全员管理臂章佩戴情况46人/次,均符合穿戴规定;
(8)检查班组20xx年危险辨识工作,做到危险部位告知明确,控制措施落实;
(9)检查班组职业危害岗位防护用品使用28人,防护耳塞齐全,班组防噪声耳罩完好;
(10)检查防火安全活动记录26本,活动内容记录落实;
(11)检查班组交通安全活动记录26本,有活动记录;
二、查出的问题
(1)个别班组安全生产日志记录,抽考内容过于重复,专业会布置工作落实存在差距,专业已帮助辅导整改;
(2)个别班组周一安全、防火、交通活动职工发言人数未达到最低限50%;
(3)个别班组安全生产日志台帐有修改痕迹。
教育引领社会 篇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长期斗争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也产生新的态势,高等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激烈斗争的主阵地之一。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到底还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价值体系明确表明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项关系和各种问题上的价值遵循,也就是坚持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靠什么、抵制什么,形成了该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同时,价值体系又对构建什么样的制度体系起到有力的思想牵引和理论塑造作用”。当代世界,无论是以哪一种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民族国家都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巨大,万众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改革在阵痛中艰难推进,社会矛盾更趋复杂,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冲击也日益加大。高等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在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去占领,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就会乘虚而入。当然不仅在高校,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已经全面展开并将长期存在,其突出表现就是在重大价值判断上的根本分歧和对立。与资本主义一样,诸如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一样被社会主义社会所珍视和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赋予这些核心价值以更加真实而丰富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追求人的政治解放,更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追求人的全面解放、独立与自由。要使得创造财富的人享有财富,从而从根本上结束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占有之间的分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时刻引领学生牢记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16号文件下发5年多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教育部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他们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大事、难事、急事面前,能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对比过去5年的调查数据,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整体上有逐年提高的趋势。”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之所以呈现出明显变化,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就是党中央在认真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善于学习、勇攀高峰,但同时粗浅的人生阅历、有限的价值判断能力也给他们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认识上造成了困惑和迷茫。
3.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这三方面素质中,又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因为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诉求,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目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趋势已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为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同时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使大学生深受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大学生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去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去实践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去努力和拼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1.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高校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意义重大。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大学生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要做到关注“人”这个主体,盯着人做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2)加强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同时,要教会学生严格区分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用自信、包容、理性的心态去爱国。
(3)强化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大学生群体大多数都年满十八周岁,即已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积极实践,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形成稳定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一要坚持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时、有效、正确地灌输给学生;二要坚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体系为指导;三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听、真信、真喜爱。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在大学校园传播和蔓延,混乱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污染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高校实际,把握时代潮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要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培育、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教育引导作用。要善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思想问题的解决,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与大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工作。
(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当前,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并以之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3.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该理论著作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不同的维度对大家关心的六个重大问题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因此,必须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
(1)加强研究与教学,切实做好“三进”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六个“为什么”,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更好地推进六个“为什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其为广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2)组织交流与宣讲,扎实推进推广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和主体力量要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释疑解惑。要组织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讲演,扎实推进六个“为什么”的推广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3)关注形势变化,敏锐把握教育契机。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善于将国内外热点问题和现象同六个“为什么”的学习结合起来,并用学到的理论去对照和检验现实。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地震、新疆“7·5”事件等,这些国内外热点问题都是大学生深入学习六个“为什么”的良好契机。这样的学习往往更形象、更深刻,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引领社会 篇7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20世纪90年代,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90后”群体, 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时代标签和鲜明特征。
1. 政治态度乐观积极, 社会责任感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 “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更加趋于理性化, 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 也熟知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尽管要面临学业竞争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但他们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传媒手段关注时事政策及社会热点, 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生活信息。他们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 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接受新事物快。
调查显示:56.7%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很独立, 46.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通常是自己说了算, 老师、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 (1) 在对未来的定位上,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发展, 不会轻易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 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模式, 敢于怀疑并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能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自身的特质, 设立发展目标较早, 不仅内容务实, 而且为实现目标准备的也更加充分。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他们能够更好地从微观方面感受现实社会的变化, 他们对未知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 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3. 富有冒险竞争精神, 但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喜欢广泛的获取信息, 掌握新的知识。他们富于变化, 喜欢尝试, 敢于冒险, 勇于竞争, 敢说敢做, 具有较高的自我定位和对成材成功的强烈渴求。但由于从小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 对“困难”缺少体悟, 加之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 当面对各种嬗变和冲击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抽查的800名新生中,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可见,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差, 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2)
4. 情感丰富固执叛逆, 对网络依赖性较强。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 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但现实中, 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 不善言辞, 与同学的交流不多, 缺少知心朋友。他们思想上早熟, 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显得有些幼稚和极端, 又加上独立性强, 自己说了算, 这使得他们更加的固执、叛逆。他们喜欢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影片、玩游戏、交友、购物, 使用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 他们利用网络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 另一方面, 网络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容易陷入虚幻的意境里, 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从而脱离现实, 造成心理的落差与失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在教育实践中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使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完备人才保证。
教书育人, 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 。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好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和准入淘汰机制, 使所有专职教师成为具有超前思想意识、科研授课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德育专家。实践证明, 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 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同样, 有一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2. 加强基本理论教育, 夯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征服青年, 靠的是其科学和理性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4) 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深入浅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教育。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 教学生领会唯物主义历史观,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 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 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建设校园先进文化, 培育有效载体。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校园先进文化, 对大学生起着激励、凝聚、促进 (下转第115页) (上接第113页) 和约束作用。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在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 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5)
4. 提高社会实践效能, 打造育人平台。
理论是苍白的, 实践是生动的。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组织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免疫力, 以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5. 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构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 必须从社会存在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社会转型中凸显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 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新形势下, 要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加大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 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0后”大学生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 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育人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群体特点,引领教育
参考文献
①彪晓红, 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 2011 (12)
②郭宇燕“.9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 2011 (1)
③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7-9-1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教育引领社会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育精英的历史使命, 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为广大青年学生解决思想困惑,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不断丰富,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只有在其引领下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增强、道德水准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目前, 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还不足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需要。因此, 要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和影响, 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构、特征等,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模式、运行机制、平台载体和有效途径, 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只有通过系统而科学的理论研究, 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准确的理论指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创新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中,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将价值观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吸收社会多元文化的精华, 不断提高内容的吸引力, 增强内容的实践性和丰富性。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创新, 尤其是方法创新。一是在传统教育方式基础上加强引导。加强对大学生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的引导和规范, 引导广大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示、自我修正, 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效果。二是要寓教于乐, 实施文化渗透。充分发掘大学生感兴趣的载体和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中,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基本价值原则。三要关注现实, 注重实践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在点滴中让大学生群体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真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主渠道。一是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同时又体现时代特色, 既注重理论依据, 更加注重通识性。二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原有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推广案例讨论、反转课堂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三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开发网络教学新模式, 引导学生课上学习与课下的“在线”学习相结合,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要开展社会调查和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分析, 运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的育人环境,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功能的场所。为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必须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净化社会的宏观环境, 政府要推动各领域改革的深化, 促进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 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弘扬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水平提升,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优化高校校园的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是社会环境的亚形态, 直接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 要通过建设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实现陶冶式的渗透和教育, 创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三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 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资源、提升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与提升,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伯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互融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
教育引领社会 篇9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新形势下我党站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提出的科学命题。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其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深刻变革, 新旧观念的交替以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集体主义观念较差、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等问题。针对这些特定时代下出现的问题, 高校亟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和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从多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树立共同理想信念, 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得到升华,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之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 从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自觉追求, 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根本一致的内在契合。首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 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指南。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只有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才能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才能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价值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是在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当中体现出来的。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要求, 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共识,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大力推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不断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使其符合时代的号召和社会的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大学生在知荣明耻中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这些内涵要求和精神实质, 有了这样一面鲜明的旗帜, 我们就能构建起一个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理想信念教育系统, 切实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风向标
理想信念是体现一个人意志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理应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兼顾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人们高度认同的社会共同理想与价值标准, 其丰富的内涵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具体可执行和参照的内容、标准和要求, 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最佳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明确提出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都要逐条深入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信念教育中, 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形成切合时代脉搏的理想信念, 并通过这种理想信念来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顽强斗志, 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 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理想信念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关乎立场、信仰和人生目标的根本性问题, 它的奠定是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而缓慢形成发展的过程。当今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偏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脱节。因此, 只有构建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堂内外形成齐抓共管、多面辐射的整体氛围, 才能产生较大的渗透和影响作用。首先, 要以“第一课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传播主渠道, 通过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其核心内容和理论意义深入人心, 并逐步从认识、理解到自觉认同和践行。其次, 抓好“第二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为“第一课堂”的课外延展搭建广阔的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潜在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要义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品质等都有助于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再次, 带领学生深入社会, 在广阔天地中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社会是一本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更有利于在实践的磨砺中进一步认清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高校应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积极创造机会, 大力开展诸如参观红色基地、访问道德模范、深入农村基层锻炼、关爱弱势群体、党员示范工程等具有较强导向性和教育性的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一种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怀, 在点滴的感动中升华理想信念。将“三个课堂”有机结合,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条有效途径。
(三) 营造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其本质是特定环境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股强大的隐性的环境教育力量, 其对学生的品行养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间接性, 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顺利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头脑, 有赖于营造一种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这三个建设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尤其是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两条主要方面。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人翁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共建中来, 师生合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其次, 要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 在校园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再次, 要以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 在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开辟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土壤, 使校园文化的红色性与特色性二者兼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融入到日常的育人过程中;最后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 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塑造远大的理想信念, 从而在活动中逐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华, 黄蓉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11) .
[2]史蓉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
[3]李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的引导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1) .
[4]王玉兰, 鲁芳.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探索, 200, (6) .
教育引领社会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卫校, 是指以医学技术职业教育为主体的中专类学校。我国有卫校上千所, 几乎都以护理为主干专业。护理专业是集科学技术性、社会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 人们对各种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都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护士职业本身而言, 一名合格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一是思想道德素质, 以人为本, 救死扶伤, 无私奉献, 这是护士职业之本;二是科学文化素质, 应具备扎实深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这是护士职业之基;三是专业素质,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人际沟通、卫生宣教能力, 尤其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这是护士职业力量之源。这就是说, 中职卫校培养的护士, 应该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完成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病人能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基于当前中职卫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 本人以为, 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引领。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一)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成为引领人们思想行为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旗帜。任何一个社会都应根据需要, 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早在先秦时期, 管子就提出了“国之四维”:“一曰礼, 二曰义, 三曰廉, 四曰耻”。“礼义廉耻”, 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思想建设主阵地的学校教育, 中职卫校也应当和其他单位一样,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的指导下, 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成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崭新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最根本的是确立其体系的灵魂, 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中职卫校学生要通过学习, 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结合, 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 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在当代中国,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学校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让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又不断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代表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精髓,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抵御侵略、繁荣昌盛, 靠的是这些精神;应对眼前世界金融危机, 提振民族信心、建设和谐社会仍需要这些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中职卫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向学生大力宣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它融合了价值理想、公共行为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是非判断标准, 准确通俗、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应坚持和提倡什么, 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为引领社会风尚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 中职卫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中职卫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中职的, 多数是90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受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等媒介传播的影响, 学生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自主化、就业方式灵活化等情况, 给中职卫校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他们政治思想道德状况大体比较好, 表现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个体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正在形成, 但同时感到茫然, 他们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 易受不良社会风气传染, 医德医风意识淡薄, 组织纪律观念淡漠, 自律性差, 自我意识膨胀等。
造成当前中职卫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 虽然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比较重视, 但“一手硬, 一手软” (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硬, 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软) 现象仍然存在, 具体表现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目标的设定上, 仅局限于教学大纲引领下的相关课程要求, 与社会形势和时代发展要求存在着差距;教育内容单一, 仅局限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偏多,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育模式一般化, 一体化建设少, 存在单打一现象, 学校的全员没有形成共识。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那么, 要克服中职卫校目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引领。这不仅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还要更深刻地认识到, 此项工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也对中职卫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全国各行业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号召, 开展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 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曾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作为未来救死扶伤的中职卫校学生, 更应跟上时代步伐, 认真学习, 积极践行。作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教育基地的学校, 中职卫校更是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新阶段,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 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争鸣。在这一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 思想文化领域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情况及新问题, 其中的消极因素以及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 会严重影响正在成长中的中职卫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这种现实需要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利于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生课题面前分清是非,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巩固已有的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护士的职业之本, 作为未来医护人员的中职卫校学生, 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广大就医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关系到国家正在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 中职卫校学生必须在读书期间就要有明确的职业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和纪律观念。要做到这些, 中职卫校就必须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 常抓不懈。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成才发展、立足社会的内在自觉需求。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点亮指路明灯,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 才能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自觉接受全面素质教育, 做到思想道德积极、健康的发展, 并通过追求, 达成职业所需, 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措施
《中庸》中孔子有句名言:“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我们知道,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的中心是“修身”, 也就是品德修养, 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 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对于当前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 仍然值得借鉴。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建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机制是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 中职卫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需要全校教育者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协同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德育工程, 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队伍, 需要全体教育者深入实际、认真探讨, 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及激励机制等。只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机制, 才能明确中职卫校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 形成全员共识, 克服以往单打一现象;学校的各项工作, 特别是课程教学和文化建设, 才能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总要求, 扭转仅局限教材内容及德育一体化设计不足局面, 才能切实保障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大力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前提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过:“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俗语也说:不知不为罪。可见, “知”对“行”非常重要。“知”道了事理, 产生了内在需求, 才能“好学”和“力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加强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的理论宣传, 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使师生们人人都知晓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中职卫校学生们普遍理解, 并吸收消化,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三) 领导教师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
遇事抓重点、抓关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党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抓住重点、关键, 工作才算抓到点子上, 才能带动整个工作迈出新步伐, 实现新突破, 创造新成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项系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学校领导干部以及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好学”、“知耻”和“力行”。他们重视并带头, 这项工作就能得以开展;他们求真务实, 这项工作就能得到落实;他们讲成绩, 这项工作定能取得好成效。领导干部和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 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我们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 领导干部以及教师要从小事做起, 身体力行, 亲身示范, 让学生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要求学生去做的, 领导、教师首先做到,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给学生做出榜样。相信通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修身”努力, 中职卫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就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四) 运用各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是手段
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向学生输送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综合作用, 务必达到“学校无空地, 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 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的良好局面, 做到“知为先”、“行为重”。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和技能实践活动中, 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以及切近实际、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等, 多角度、多层次让学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知”, 从而接受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达到“知行统一”和“力行”。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哲学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 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系统向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和理论引导, 让学生“知”、“好学”和“知耻”;通过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亲身感知和“力行”, 进行情感、道德感化和是非、价值选择判断。
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具有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在具体工作中, 这些目标可分年级实施, 一年级成长养成阶段, 二年级成人养成阶段, 三年级成才强化阶段。还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需要及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切忌假、大、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对纯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效果。
总之, 在中职卫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与时俱进, 有的放矢地拓展工作新内容、开辟工作新领域,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才能确保培养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教育引领社会 篇11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合格人才,有力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以对当前的不良社会现象、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存在的问题麻木不仁,放松警惕,丧失自己的立场和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虽然总体上我们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健康有序的,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随着国门大开而涌入,各种社会矛盾随着改革发展而凸显,各种信息随着技术手段发展和传播速度较快而影响加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中,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信任党和政府的,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但是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太少,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表现在实际中就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社会公德意识比较淡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较差、行为处事急功近利等。所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好的抓手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要抓住历史给我们的新机遇,承担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责任,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载体、改革教育教学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忠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其次,要认真学习研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表达和传授方式;再次,要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的载体、方式和手段,精心编写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真正能够入心入脑的、具有较强可读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特别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当前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文化虚无主义,表现是,认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什么都是外来的好,对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成就视而不见,甚至全盘否定;二是文化复古主义,把传统文化全部拿过来翻新一遍,不加选择甚至把有些早已被社会发展否定的糟粕也翻出来兜售,到处滥用,甚至说什么连雾霾都可以通过学习古老经典使心灵净化得到缓解。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发展,也要去粗取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创新。所以,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为指针,立足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采,培育中国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接地气、有底气,让学生解渴,让自己充实。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要对千百年来深入百姓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提炼,使其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做到无缝连接和平滑过渡;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文化素质的学习和提升,特别是要培养自身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打牢自己的国学功底和理论功底,真正做到在传授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能够胸有成竹、言之有物;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自觉,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大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形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教工作者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经常抱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做,学生不愿意听,听了也不愿意去做,教师的自尊心倍受打击,导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经常陶醉于知识的阐发,理论与实际和现实基本脱节,这样的教育教学何以能让学生解渴,何以能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结合社会现实,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如果仅仅知道一些大道理,而从未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或验证,他永远都不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的。因此,我们要带头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教师的模范行为感召和教育学生,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建立比较完整的支持要求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学工作体系,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丰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手段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其次,应当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充分了解国情,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能说会做、既有理论又有德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再次,培养大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竞争的勇气和精神,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社会和家庭的过度关爱和保护下,与社会产生了较大的隔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难点,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国情的了解和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当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呼吁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大开方便之门,形成全社会都积极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教育引领社会 篇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党的十八大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应对挑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战略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影响。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愈来愈激烈、愈来愈复杂。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等观念,在某些方面甚至取得了“普世价值”的地位。高校历来都是思想文化交流、激荡的前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所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使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前站稳立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进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
2.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信仰、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我们正处在物质大发展、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应当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还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3.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就是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我们要构建全国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又是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冲突的重要精神纽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问题的关键,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用马列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最大限度地达成思想共识以及统一的行为规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科学解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表现在:
1.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我党的最根本的立场,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人才思想阵地,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洞察力, 正确认识并主动分析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2.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相吻合,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这个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坚定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事业的力量源泉,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价值追求方面相契合,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己任,使大学生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切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4.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在价值判断方面完全一致,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使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大学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承者,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
三、注重实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根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观点、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机制,探索新路径,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在大学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必须及时、有效、正确地进行“理论灌输”。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当务之急是进行教学改革。一是要优化“新四门”课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系统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怎样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在承前启后中持续向前推进的; 增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注重挖掘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中培育和弘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用典型事例感染大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学生,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通过主题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模式等,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 “我要学”的氛围。三是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等形式综合表现教学内容,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2.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马克思曾说: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种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个别高校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传播和蔓延倾向。
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育人”的根本宗旨,显示丰富多彩的文明气息。一是要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重视校园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努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精神内涵丰富的现代化校园,尤其在标志性建筑中,更要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二是要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着力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通过抓教风,促学风,突出加强教师的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 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园标志符号的宣传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电子显示屏等媒体,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同时推动良好班风、 系风、院风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化、生动化。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满足大学生多样文化需要。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娱乐之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3. 注重社会实践,发挥感性体验作用。古诗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要面向社会,教学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关键就在于参加社会实践。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时指出: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5]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应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校应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之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之中。二是要善于抓住党和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的开展,组织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大学生到社会、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 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理论内化为思想素质,外化为实际行动。
【教育引领社会】推荐阅读: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08-30
教育理念引领教学管理08-12
家庭教育需要科学引领08-13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05-19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06-02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05-08
新课改引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08-03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07-28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09-26
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