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活动

2024-10-04

价值活动(共12篇)

价值活动 篇1

幼儿园厨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与资源。一年来, 我们开展了大班幼儿的帮厨活动, 组织幼儿到厨房, 协助炊事人员做力所能及的午餐准备工作, 促使幼儿在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好发展。

一、帮厨活动前

1.依据量力适度原则, 选定帮厨活动的内容。幼儿帮厨活动主要为清理瓜果蔬菜、制作小甜点及其打扫场地、摆放碗筷。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有剥虾、剥蛋、剥蒜头、撕豆角、掰平菇、摘芹菜、刨萝卜、搓萝卜丝、打蛋花、磨豆浆、做椰丝球 (甜点) 等。每个周末, 班级教师和食堂工作人员根据下周幼儿食谱商定帮厨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能力水平, 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完成的, 不宜过难。

2.依据安全第一原则, 做好帮厨活动的准备。幼儿在帮厨中经常要使用刨刀、搓刀、打蛋器、小石磨等工具, 工具的安全性是幼儿安全参与帮厨活动的保证。教师在准备帮厨工具时, 要充分考虑它们是否适合幼儿使用, 易割伤幼儿、操作费力的工具不适合幼儿使用。如搓萝卜丝用的锉刀, 应选用边缘是木质圆角的长柄锉刀;刨刀要选择刀面较宽、把手较长的, 易操作也不会让幼儿受伤。其次, 教师要事先了解班级每一位幼儿的身体状况, 确定参与帮厨幼儿的具体劳动内容, 如对虾过敏的幼儿不宜参加剥虾活动。

3.依据“互不影响 ”原则 , 确定帮厨 活动时间 。“互不影响”指的是既不不影响幼儿的晨间活动、早操、点心环节以及游戏活动, 又不影响食堂午餐的准备。综合考虑后, 我们认为帮厨是一个教育活动, 安排在上午9:00~ 9:30为宜。另外, 帮厨活动不宜太频繁 , 一周一次较适宜。

4.依据环保教育原则, 准备帮厨的垃圾盒。帮厨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垃圾, 为了养成幼儿重视环境卫生的习惯, 帮厨活动前发动幼儿和家长在家中利用废旧的挂历纸制作垃圾盒, 或者收集小包装盒携带到幼儿园, 用于装帮厨活动中的垃圾, 如虾壳、蛋壳、萝卜皮等。

二、帮厨活动中

1.炊事员成为教师。帮厨活动开始时, 炊事员向幼儿介绍帮厨的任务和内容, 示范讲解帮厨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和一些具体的劳动技能, 如刨刀的使用方法, 剥蛋、剥虾的技巧等。

2.让幼儿“玩中学”。我们发现:用游戏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帮厨活动的一些基本技能方法是方便而有效的。我们创编了一些表述某些操作方法或技能的儿歌和顺口溜, 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边念边操作。如幼儿边念剥虾的顺口溜“掐断头, 扯去脚, 翻开壳, 吱溜一声拉尾巴”边剥虾, 觉得好玩, 学得很快。

3.积极鼓励 , 坚持放手 。帮厨活动初期 , 幼儿由于缺少方法、技能和经验, 常常会做错事, 如刨菜瓜瓜皮时, 不仅刨不干净, 还常常将菜瓜弄得坑坑洼洼的, 这时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 坚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 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几经实践后, 幼儿就会获得经验和技能, 提高劳动的能力。

三、帮厨活动后

1.整理劳动现场,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帮厨活动后组织全体幼儿整理自己的工作桌面及做好自我卫生清洁, 并以轮流方式组织部分幼儿擦桌子、扫地、整理劳动现场, 自然渗透了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生活场所整洁和卫生的教育。

2.组织谈话活动, 体验快乐和成功。幼儿在帮厨活动过程会有很多的体验、发现和感想, 帮厨活动结束时, 教师要组织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交流与分享经验技能、快乐体验和成功感。也可引导幼儿探讨在家参与家务劳动的内容,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帮厨劳动真快乐”墙饰, 张贴幼儿帮厨照片、绘画作品等, 激发幼儿的成就感, 强化幼儿关于帮厨劳动的快乐和成功体验。

3.利用家长QQ群, 家园教育同步。每次帮厨活动结束后, 我们都充分发挥班级家长QQ群的宣传作用, 及时上传幼儿帮厨活动的照片资料并附上文字说明, 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孩子参与帮厨活动的场景, 深刻体验到劳动教育的重要, 取得家、园双方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在QQ群中建议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动, 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强化幼儿爱劳动的意识, 使幼儿的劳动教育富有成效。

我们的经验表明, 帮厨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主要体现为: (1) 习得劳动技能, 萌发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2) 增长科学知识, 引发探究的新兴趣点。 (3) 锻炼手部肌肉, 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4) 体验劳动的艰辛, 激发尊重劳动者之情。 (5) 互学互助, 增进合作意识和行为。

价值活动 篇2

公安干警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得体会:

***同志提对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公安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如何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始终保持政法干警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丧失民心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只有把政法工作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专门机关,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目标追求,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公安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公安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公安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公安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公安干警的基本操守。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公安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执法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公安干警天天与群众打交道,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工作搞得好不好,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最高评判标准。要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视百姓如父母、待百姓如亲人,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努力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执法为民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向广大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愿望和期待越来越强烈,期待有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祥和、更加平安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我们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待,紧紧围绕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电信诈骗犯罪等治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行动,不间断地组织开展治安乱点、治安复杂地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公安干警要坚持送温暖、送服务与保平安、保稳定相结合,听民声、访民意与促工作、强队伍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广大公安干警必须练就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三懂四会”的硬功夫,努力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论高中政治“探究活动”价值 篇3

再探究路径一:在同一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

在同一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例如,在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活动素材,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现以《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第五个“探究活动”(第41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探究活动”原设计】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设问: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对教材“探究活动”再设计】

“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一谈该地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再探究活动价值解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指导本地區的实践,从而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该地区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追求真理,充分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该地区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制定完整、准确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现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上述思维过程看:在一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再探究路径二: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

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的典型活动素材,对教材“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引导学生再探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感受文化竞争力”(第22、23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原设计】

“材料一: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占大约6%,而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5%。材料二: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美国一位专家评价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设问:运用这些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对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再设计】

运用这些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①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挑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和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高于我国,其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强于我国。“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文化环境,才能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文化的吸引力还比较弱,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文化产品竞争力还比较差。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力。

价值活动 篇4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营销活动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处于买方市场环境下,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要想获取成功, 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营销活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营销策划和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绩效, 切实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才能促使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当前, 价值链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企业进行营销管理、优化营销活动流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价值链理论是对企业的所有价值创造活动进行分析, 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将价值链的观念植入企业会计活动中, 为企业价值活动的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提供新的方法, 提高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效率。基于此, 笔者将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引入企业营销管理中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评价和优化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这样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继而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二、价值链会计与价值链管理的关系

(一)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

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 将价值链会计定义为:利用价值链理论对企业会计管理活动进行重新梳理, 收集、存储、管理企业的会计信息, 然后依照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模式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管理, 以促进企业能以价值链的模式进行高效的会计处理, 提高企业绩效,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 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过程中, 应该重点对与企业价值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 以便企业在日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及时利用与价值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

(二) 价值链会计与价值链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是针对企业的价值活动而言的, 价值链管理是将企业内部和外部涉及的一切企业价值活动按照价值链的理论框架进行构建, 并对价值链进行实时优化的管理过程。一般而言, 企业内部价值链将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按照价值链理论进行管理和优化, 而企业外部价值链则是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的价值链联合起来, 组成价值联盟, 对整个价值联盟进行管理, 以实现价值联盟整体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 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 从而确定重点价值活动;而价值链会计的作用正是通过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来对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因此, 在理论层面, 价值链会计在战略层面为企业价值活动的开展提供助力, 为企业的价值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等信息;而价值管理则在支持运作层面为企业价值活动的进行提供诸如供应、生产、物流以及信息方面的帮助。两者互为倚仗, 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具体如图1所示:

三、价值链会计与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结合

(一) 营销活动是企业的一个价值创造活动

企业的价值活动主要分为企业基本价值活动和企业辅助价值活动, 企业基本价值活动一般包含有四大类, 即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和采购等;而企业辅助价值活动则包括诸如原料供应、生产、发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五大类企业价值活动。其中, 企业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属于企业价值活动中的辅助活动部分,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支持。虽然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并不完全一致, 且在企业战略目标层面上有较大区别, 对企业巩固市场竞争地位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 但正是由于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与辅助价值活动的联合作用, 才能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 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辅助价值活动之一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 将可以实现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优化。

(二) 价值链会计视角的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市场已经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 因此, 营销活动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能否获取长远发展的动力, 关键在于其能否及时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继而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仅仅依赖广告效益, 不注重产品研发和营销, 终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 甚至破产。价值链会计理论为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流程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会计的信息化功能对企业营销价值活动的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收集、优化处理和后续分析, 并对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流程进行实时控制、管理以及量化研究, 继而发现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价值创造的关键节点, 帮助企业明确责任, 找出影响企业业绩变动的真实原因, 改善经营环境,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三) 价值链会计与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有机结合

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作为企业辅助价值活动的一部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提供了较大支撑, 从价值链会计视角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重新梳理, 优化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 并按照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思路进行效果评价与实时分析, 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既能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 又能推广价值链会计的管理理念, 从而为优化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四、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解析

(一) 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识别与分解

企业的价值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不同的影响, 同时, 对企业价值链的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价值活动联合起来, 共同构成企业运行的价值链, 辅助企业正常运转, 而竞争优势往往就从企业价值链上价值活动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为了使企业价值活动间的联系能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巩固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必须重视这些联系, 并优化企业价值链各活动节点之间的联系过程, 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识别与分解, 能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以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调整企业竞争战略,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企业要完成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识别与分解, 需要从技术上和作用上将企业营销活动依照其经济性和目的性从企业价值链活动中分离出来, 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分解一般依照以下原则:企业价值活动的经济性不同;价值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价值活动对成本的影响各不相同。企业在对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识别与分解时, 按照上述三个原则将企业营销活动中对企业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的价值活动部分挖掘出来的同时, 也会将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相同或者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无足轻重的价值活动排除出去, 因此, 在对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识别与分解时, 选择正确而有效的分解方法对企业价值增值至关重要。

(二) 企业营销价值链构建

可将企业营销价值链上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分解为以下具体过程, 即企业的市场调研活动、制定营销策略、制定市场计划、实行渠道管理、促销、销售、物流和售后等。 (1) 进行市场调研。企业在营销活动前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 具体内容包括:调查企业所处的宏观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以及行业购买行为、预测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详细了解市场竞争者的状况等。市场调研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选定样本, 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和消费者访谈等方式收集市场行情信息, 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然后提炼出对企业有用的市场信息, 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调研报告。 (2) 制定营销策略。首先, 要对企业产品面向的市场及受众进行细分, 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营状况选定合适的目标市场, 再根据市场调研报告的结果, 结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企业产品定位, 并据此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进一步改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最后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产品的市场价值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3) 制定市场计划。制定了企业营销策略后, 企业就要对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制定相应计划, 这就是企业的市场计划。企业的市场计划主要是企业对短期和长期的市场销售计划作出的安排, 具体包括某一时期内的销售价格、销售人员安排、销售管理安排、销售预算安排和销售目标设置等。但企业市场计划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根据企业销售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变化而有所改变, 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也要实时观察市场变化, 并顺应市场行情的波动, 对市场计划进行实时调整。 (4) 实行渠道管理。企业要顺利进行营销活动, 就必须对企业的渠道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 企业的销售渠道包括企业的代理商、零售商和经销商等, 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服务和有效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营销业绩, 帮助企业营销目标的顺利实现。 (5) 促销。企业的促销活动一般包括广告促销、推销和公关活动等。企业的促销活动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有重要影响, 也是消费者熟知产品、了解产品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渠道, 企业要重视促销活动的管理, 积极组织人员参与促销, 完成企业促销任务, 扩大产品销路。 (6) 销售。企业进行促销环节后, 就是产品的销售了, 促销环节效果的好坏, 可以通过销售环节的业绩来进行有效检验。 (7) 物流。产品的成功销售必须有强大的企业物流系统做后盾, 以保证企业产品能及时准确地送达至消费者, 物流是企业后勤部门的活动, 主要是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并对企业产品销售环节进行支持。 (8) 售后。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产品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检验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服务质量的最终环节, 企业的售后服务活动一般是在产品销售结束且消费者发现问题后与企业售后人员的交流和处理等。

五、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营销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活动优化

(一)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营销绩效评价

企业进行营销价值创造活动后, 要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绩效评估和效果评价, 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其制定的营销战略的优劣, 从而准确分析营销战略的效果, 规避企业的营销决策风险, 对企业后续营销活动进行有效改善。目前, 国内外多数企业一般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指标来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评估, 或者运用营销审计的手段来检验企业营销工作的效果。学界尚没有一套完整的营销绩效评估理论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研究, 继而无法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准确判断, 也不能指导企业后续营销活动的进行。笔者运用平衡记分卡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绩效进行客观评价。

(1) 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运用平衡记分卡设计营销绩效评价体系, 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战略性原则, 即企业设计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要能反映企业的营销战略目标和营销需求;二是综合性原则, 即企业设计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 切实反映影响企业营销业绩的关键因素;三是可操作性原则, 即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取能够从企业层面获得的数据指标进行评价;四是相关性原则, 即选取的企业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和平衡性;五是可比性原则, 即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比性, 能与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有效对比。

(2) 营销绩效评价四个维度的指标。一是财务维度。企业财务层面的指标主要可以从财务信息和财务目标的层面来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绩效水平, 以及企业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 最终评价其对企业价值提升的贡献力大小。在财务指标方面, 可以选取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货款回收率等指标来对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衡量, 继而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价。二是客户维度。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战略首先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发现目标客户群体, 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映来进行产品改良, 以获得忠诚客户。客户是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从客户维度来评级企业的营销绩效, 可选取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和顾客忠诚度等指标。三是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优化内部作业流程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及提升顾客满意度来说至关重要, 对企业营销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营销资源, 为企业营销人员有效识别营销流程、判断营销关键活动, 以及改进现有营销流程中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营销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营销制度的合理性、营销流程执行效果、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客户响应能力等。四是学习与成长维度。从学习和成长维度对营销绩效评估进行测量, 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前述三个维度评价体系的实施。企业员工是企业的有生资源, 是企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切实保障和关注企业营销人员的不断成长和其营销技能的不断进步, 才能保障企业营销绩效的提升。可选取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次数以及营销人员人均销售绩效等指标。

(3) 平衡记分卡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上述四个维度的分析, 可将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系统———平衡记分卡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确定为:企业的财务指标子系统、企业的客户指标子系统、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子系统以及企业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子系统。在这四个评价子系统中, 除了财务指标数据可以很方便地从企业内部获取之外, 其他的诸如客户子系统指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子系统指标以及企业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子系统指标这三个子系统的指标并不容易直接获取。因此, 上述三个子系统指标的获取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客户访谈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将上述四大子系统的指标进行整合, 获取较为完整的企业营销绩效评价指标, 从而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综合而有效的评价, 以帮助企业在后续的营销活动中对现有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改善。

(二) 基于价值链会计理论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优化

从价值链会计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优化, 既可以借助价值链会计的会计信息量化处理功能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实时信息, 还能够利用相应的营销绩效指标找出企业营销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便于后续对营销价值创造活动的优化和改善。具体优化环节分为以下四步进行:

(1) 营销战略决策的制定。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访谈等环节, 收集市场行情, 掌握消费者需求信息, 然后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最后形成企业的营销战略, 指导企业营销人员实施具体的营销策略。

(2) 营销方案的制定。企业具体营销方案的制定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销组织层面。合理设置企业营销组织结构, 能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营销组织结构进行对比, 来合理设置本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二是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对营销活动进行评价来帮助营销人员更好地识别出关键营销价值活动, 了解各项营销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大小, 并通过与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内部流程系统相对比, 来改善本企业的内部营销业务流程, 优化组织结构。三是财务层面。企业可以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制定企业的销售目标, 再按照以往的营销预算情况制定本期预算额度, 控制费用项目的支出, 从财务层面加强营销绩效的管理。四是客户层面。顾客是企业营销业绩的重要来源, 也是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的主体人群, 在客户层面, 企业应该建立客户信息库, 对客户的购买行为进行记录, 以便后期能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五是员工层面。企业要为营销人员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制定奖惩激励制度, 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 营销执行。营销战略要转化成营销绩效就必须有具体的执行措施来保证营销方案的实施和营销目标的实现。企业可以根据已经制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案设置营销目标, 再明确营销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具体责任, 将目标分配到个人;然后将企业执行力文化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 对营销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以促进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和营销目标的实现。

(4) 实时反映与评价营销价值创造活动。在企业实施具体的营销执行过程时, 企业还要对具体的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反映和评价。在企业营销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营销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中的各项价值活动进行实时反映, 从而使企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最终改善企业的营销价值链以及营销价值活动评级体系, 并对企业营销价值创造活动进行改善, 从而优化企业的营销活动流程, 提高企业营销绩效。

六、结论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都要求企业能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正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来不断改变会计管理方式, 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笔者从价值链会计理论与价值链管理理念的分析入手, 分析了价值链会计在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营销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予以说明, 并将二者进行结合, 从而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效率, 优化营销活动结构, 进一步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价值, 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思路。此外, 笔者还对以价值链会计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活动的评价体系和营销活动优化程序进行了系统分析, 以促使企业提高营销活动的价值,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最终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 《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2]马天:《浅谈价值链会计理论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2005年第10期。

[3]孙淑英、王秀村、刘菊蓉:《我国企业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期。

[4]尹美群、胡国柳:《解读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5]蔺育化:《作业成本法在优化营销价值链中的应用研究》, 《上海财税》2003年第11期。

[6]郭燕妮:《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东华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公交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总结 篇5

“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教育月”

活动的总结

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在2014年4月,XXX车队开展了以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意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教育月”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接到有关文件以及上级的通知和要求后,车队班子高度重视,通过讨论研究决定。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做好准备,在车队全体职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车队职工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车队职工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车队职工的社会风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打牢车队职工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认真组织,搞好培训。

我们积极作好四项准备:一是宣讲材料;二是培训内容;三是培训对象;四是培训场所。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内容的框架下,车队着重培训了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线路班组长,以点带面、全

面开展。因为实践教育活动不是一次走过场的活动。所以,我们对车队职工的教育除了集中学习以外,更多的还是要依靠班组长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再宣传,再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更好的、积极的帮助车队职工充分的了解过去,懂得现在,期盼未来,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三、形式多样,方法创新

为了更好的实施“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教育月”活动,以及让活动能够收到最大的成效,XXX车队组织了各式各样内容丰富,教育意义广泛的活动。

1、积极开展此次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支部原地,充分利用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及时向全体职工宣传活动的进展和下一步的工作,使得参与人员达到100%。

2、3月1日,XX公司新的《驾驶员管理规定及考核办法》正式的实施了。针对这一事关全体驾驶员切身利益的规定,车队在4月再一次开展了宣传和再教育。其目的是让每一名员工都能自觉养成以严密的纪律和铁的规则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让新的规定能够深入人心,还进行了一次以班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通过初赛,复赛以及决赛的层层比试,最终由XXX班组获得了第一名。这次知识竞赛的开展也让新规定更加的深入人心。

3、建立了更加严格的员工考勤考核补充办法,形成系统考核制度化,为营运生产活动提供人员上的保障,让每一名驾驶员都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乘客。

4、车队机务小修开展了专项车况大检查,对一些长期和短期停放的车辆进行了恢复,使得这些车辆能够随时开得出,用的上;成立了以机务员XX为组长的线路应急抢修组,不断学习维修知识,以便能够及时抢修故障车,为营运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车辆线路营运率不断提高,能够更好的为市民出行分担解忧。

5、组织调度员开展营运生产工作研究与座谈活动,编制行之有效的行车作业计划,为提供更加准确的发车频率,搞好社会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乘客的乘车需求。分析各时段,周期的客流变化,提高出行分摊率和载客人次。经营企业,创造财富,造福员工。

6、行车万里,安全第一。在春末夏初的时节,驾驶员都会遇到“春困”的问题,这并不是驾驶员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是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针对这一现象,车队未雨绸缪,进行了专项安全生产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司机观看了因为疲劳驾驶而导致事故的视频,反复学习《驾驶员管理及考核办法》及《员工手册》,并把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集中到分散,从班组到个人。车队将用这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教育方式来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团队。

7、开展了一次“压事故、降抛锚、促优质”的劳动竞赛活动,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搞好优质服务。公交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我们每一辆运行中的公交车都代表着成都这个符号,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市民,车队结合清洗公司一道,积极开展车辆卫生级环境的专项整治,利用车辆调停的时间对车队所属每一辆公交车进行了全面的清

洁作业,让每一名乘客上车后都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车队还号召所属线路全体驾驶员都向“工人先锋号”XX路的伙计们学习,争取让车队的每一条线路都能达到先锋号的标准,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8、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为此次学习教育活动穿针引线。信息方面,车队特别重视车载设施的完善,为了提高车载GPS、视频监控设备的完好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突击修复工作,使得车队在每天的集团监控上线率都名列前茅。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车队的信息工作搞上去以后也能提供许多的技术支持。每天,调度员都会将一些安全提示,行车警句,文明出行的内容,通过GPS发送到每一名当班驾驶员的车中,让大家都能时时刻刻想安全,随时随地创文明。

四、此次学习教育活动的几点体会

通过近年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我们收获了几点体会:

1、要有一套学习培训机制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搞好车队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学习制度和逐级培训制度,二是建立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建立统一学习培训内容制度;拓展理论学习宣传渠道。举办研讨会、座谈会,为广大职工学习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良好平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形成一批有质量、有价值、可供参考的调研成果,对指导和改进公交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2、要有一个明确的活动载体

要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教育。往年,公司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主题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就是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载体。今年的载体也很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紧密结合重大节日,以及上级要求进行各项专题教育;紧密结合重大事件,比如今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暴力恐怖事件,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下一步的打算及工作

一是突出抓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稳定是这样,主题教育更是如此。要突出抓车队、抓家庭、抓个人等基层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我们工作就有了抓手,有了根基,就有了落脚点。

二是抓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要注意抓组织建设的典型、活动的典型、集团标兵的典型、优秀家还是远的典型等。我们车队有很多典型。我们要加大力度,专门组织力量进行挖掘整理,好的典型要上水平,从而带动面上的工作。

三是抓调研。增强工作针对性,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摸清相关情况。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制定调研课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完成,需要长期坚持,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以个体问题研究影响全局、带动全局的规律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依

据。要加强信息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要注意组织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对形势发展敏感度较高的同志,参与信息和宣传工作,及时对工作加以梳理,进行科学定位,归纳新特点、提炼新亮点、推出新经验,充分利用媒体加以宣传,扩大工作影响力。

四是抓成效。无论是活动、教育、调研,一定要务求实效。不仅要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一定要干成事,出成果。干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一定要把上级要求我们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暨“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理念从始至终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下去。

在活动中内化数学学科价值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58-02

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过程中,在感受和践行前人的数学智慧的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对数学特有的逻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把数学内在的智慧转化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学力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上《简单的周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多维形式呈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在创造数学的同时,创造了数学所独有的话语系统——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得千百年来的数学发明和创造流传至今。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和实践数学的话语系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图1)

新课探究时,笔者在简单的谈话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如图1),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利用主题图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物体,使他们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接着,笔者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再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待学生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先和同桌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通过交流汇报最后得出:彩旗是按红红黄黄四面为一组排下去的;彩灯是按红紫绿紫四个为一组排下去的;盆花是按红黄蓝三个为一组排下去的。这样,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由初步感知规律到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处,并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用数学语言表述周期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种方法表示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观察、思考、描述获得清晰、深刻的规律表象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课上,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之后,笔者进一步引导:“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些物体的排列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再次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原有知识储备,引导他们借助文字、字母、数字、符号、图形等多种方式来表示规律。这样,在用各种方法表示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方角度分析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既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运用发现的周期规律来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课堂上,在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这些规律之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16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独立思考之后,很多学生都想到用除法计算,也有一部分学生想到用画图法来判断,还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列举的方法来解决……当学生说出用“16÷3=5(组)……1(盆)”来解决时,笔者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算式里的16与问题中的第16盆表示的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并区分序数与基数的不同。至此,笔者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追问:“除了用计算、画图、列举,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从而引出用4的倍数的方法来判断。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使他们学会用除法、倍数等多种方法判断简单的周期规律问题。

四、多层练习应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体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数学,并在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新课结束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创设了“找一找,发现图形中的排列规律”“听一听,发现声音中的规律”“看一看,发现十二生肖中的规律”“做一做,发现板报边框中的规律”等活动,通过“基础题”“发展题”“提高题”等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运用周期规律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果把数学教学看成一条线,学科价值就是这条线的主体,学力发展则贯穿这条线的每一个节点。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活动中内化数学学科价值,提升学生学力。

经历,社团活动的根本价值 篇7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社团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而备受欢迎?它能为学校带来什么?是中考成绩?是办学特色?是家长满意?是社会认可?还是学生成长?

毫无疑问,学生成长是社团活动的直接指向。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成长。

于是,我们还要再度追问: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什么?是技能?是知识?是能力?是素养?还是生命?

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挖掘并体验知识内在的伟大魅力,感知合作交往产生的巨大能量,从中锻造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促进个性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这,才是社团活动的魅力所在。毋庸置疑,“经历”,是其核心所在。

“经历”,即亲身历练和感受,也就是指一个人亲眼见过的、亲手做过的或亲身遭遇过的事情。它由三个关键概念组成:

一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我”,是“我”亲自参与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别人,是“我”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收获,所以,经历具有鲜明的“我向” 特征。

二是其行动一定具有过程性、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生成性和内在性的特征,“在”是一个进行时态,“我”在参与事情,并在参与行动的过程中体验、收获所有情感和经验。

三是“事情”,这既是行动的方向和目标,是过程的内容和依据,也是结果的呈现和结论,因此,“事情”是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一个虚无的或者模糊的概念。

而社团活动的核心指向,无疑映照着“经历”的三个核心概念:

首先,基于学生成长。学生是社团活动内容架构的目标对象,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活动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也就是说,社团活动的一切是因为学生,也是为了学生,“学生第一” 是社团活动的应有理念。学生的兴趣需求最重要,这是社团活动的最大动力;学生的成长最重要,这是社团活动的最初起点。

其次,基于亲身经历和感受。正所谓“听过的,顺风而过;看过的,过眼云烟;做过的,牢记于心”。社团活动正是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和探究,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这一过程所获得的知识, 一定不是嫁接而来的知识,不是文字符号告诉你的知识,而是直接实践得来的知识,也有可能是验证知识,或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求得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再造,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身的实际本领,最终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知挑战的激情和勇气,品味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基于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社团活动是围绕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的。这一内容富含教育价值,并能通过构想、预设、规划、实施、评价得以开展。它是学期总课程规划中的一部分, 直接引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以及审美情感需求。

因此,社团活动是建立在经历基础上,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的教育活动。经历,是社团活动的根本价值所在。

一、经历学习

什么样的学习不可阻挡?

是学习内容让大脑中枢系统上的“兴奋点” 被充分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从而充满了学习激情;是学习过程“我说了算”,“我”是学习唯一的主人,别人只能是“帮助者”甚至“旁观者”;是学习结果充满开放性,无所谓对还是错,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学习环境宽松,学习活动能得到充分理解,可以为“我”的成功鼓掌, 更能容忍“我”的失败,还能参与“我”的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社团活动无疑满足这些条件,让学习不可阻挡。

比如美术社团主题活动“3D绘创”。这是充分利用人的视觉成像和光学折射原理,让二维平面空间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绘画,从某个特定角度看过去,画中物、景、人等都凸显出画外,犹如“跳出来”一般。如果观者(也就是“我”)能成为其中的角色或者背景,这幅画将更加立体、生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每每有3D画展, 都会吸引很多人前去感受它的神奇,学生自然是主力军。

所以当“3D绘创”成为社团活动主题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无疑被充分刺激了起来,可以说,自这一社团活动公布之日开始,学生就不曾停止过尖叫,再加上“3D绘画的前世今生”“让手‘3D’起来”“电脑游戏主角的3D世界”等具体的学习内容,更让直接参观过、感受过3D绘画魅力的学生感慨:“哪能不让我热血沸腾?”“超爱这样的课。”这种基于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内容,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断被学生“发现”:

小凯:“从地上往地下看,那效果肯定与众不同,可我画不出来,问题在哪儿?”

海伦:“将小凯的画放在范画的旁边比较一下,也许更容易发现问题。”

我:“记得曾经学过的‘成角透视’吗?”

书一:“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中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一左一右,都叫作余点。”

雅哲:“我懂了,我们以前学的成角透视是站在地面上往远处看,今天的成角透视换成了从地上往地下看。”

学生恍然大悟,并开始将知识结构进行再造来解决相关问题。就这样,原本绘画的透视、 三停五眼、三大面五调子、比例、结构等原理、知识,都随之变得“没那么难”,也不再枯燥乏味。 学习,正在发生着。

学生,正在经历学习———朝着目标,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于是, 学习“活”了起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也就成为幸福的期许。

经历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将学习尽量“放权”给学生,把学习机会留给学生,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将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还不能完成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把整个教学交还给学生”,让社团成为孩子们猜想、探索、发现的场所。

二、经历挫折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告诫清华学子的那样,学习“不仅有梦想、荣誉、激情和浪漫,更重要的是经历挫折、经历失败”。挫折和失败,与学习相伴相生。

美术社团学生小洋,在学习色彩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会儿为块面造型和线条勾勒纠结,一会儿在彩度的浓或者淡之间徘徊,一会儿又为明度对比的强烈与柔和而矛盾,她不断改变着表现样式。同时,一贯自信的她因为不像素描学习的时候常常拿第一,而开始哀叹自己技不如人,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能力潜质,有时在画了一半的时候就结束绘画,甚至撕毁作业。

挫折,会带来心灵刺痛,痛感的强烈程度与对自我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实现要求成正比,定位和要求越高,痛感越强,反之越低。再配合个人的情绪、性格特征,不同的人对于挫折就有了不同的反应。小洋显然对色彩学习有着很高的期待,因此表现出了非常规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这说明小洋在向教师发出“求援信号”,所以教师的介入势在必行,不过,虽然“痛着你的痛,伤着你的伤”,可也只能适度干预,而非替代学习。

干预主要分两步走,一是与小洋分析挫折的来源,即绘画能力与目标要求反差所致,是对已有知识储备不足的焦虑忧患,也是已有某个模糊的成就意向目标,但一时没有找到通道而已。二是提出探索建议,比如换成大块面色彩的表达样式,把水粉纸换成水彩纸,在水粉工具中增加刮刀工具,运用肌理效果增加绘画的趣味性等。

挣扎,是唯一能描述小洋色彩新样式确立过程的一个词。但正因此而实现跨越,构成了完整的学习历程,帮助她的学习品质由量变提升为质变,使学习发展速度加快而走向成熟。虽然这是不可仿制的生命路程,但个中道理相同,那就是, 经历挫折不可怕,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财富。

首先,收获了觉察内心、挑战自我的经验。 她知道刺痛自己的是什么,刺痛的感觉如何,自己的痛感有多深,自己又如何化解这种痛,又如何从中实现自我超越,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挑战、什么是价值,从而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

其次,收获了对环境压力的认识和理解。她懂得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懂得怎样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再次,收获了对理想和目标的坚守。她不断思考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寻求挑战的勇气,强大自己的内心,建立人生自信。

最后,收获了质疑精神。质疑自己,质疑前人,质疑传统,质疑权威。事实上,经历挫折越多,就越富有质疑精神,而这不就是新思想、新创造的生发点吗?

显然,经历挫折的种种收获不仅仅影响着她的学习历程,更将影响她一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

三、经历交往

美术社团有一项常规主题活动“视觉日记———跟爸妈上班去”,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寒假跟爸妈上班,用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记录爸妈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个过程,感受爸妈生活的“累并快乐”,然后同伴合作,共同设计图文并茂的主题展板,每年春学期开学第一周举行主题展。观展的家长们挤挤挨挨,眼中闪着泪光,学生的脸上也溢满自豪:“主题展让我走近了爸妈的工作,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对爸妈工作的劳累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让我有了更多与小伙伴合作的机会,也认识了小伙伴的超强能力。”这类主题活动旨在彰显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是在帮助学生经历交往,这对于被全家宠爱着的当下学生而言,极为重要。

一方面,交往的对象从同学伙伴跨向了社会人群,拓展了交往群体和空间。同学交往,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活动目标一致,所以容易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并有效排除各方面压力,产生群体归属感,而同学间的个性气质差异,又促进了相互间的性格互补。然而, 跟父母上班去、前往广告公司制作展板,这些过程都会与社会人群发生交往,能有效消除“交往恐惧”,有利于提升交往能力。

重视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开发 篇8

由此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课型———活动课, 而历史活动课也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以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 在活动中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基本理念”中的表述为: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 历史课程标准还在“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提出了2~3个活动建议, 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9个教学活动案例。所以从课程标准的设计层面上讲, 对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给予了较高的期望, 但从我们对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调研以及收集的大量案例来看, 目前历史活动课的价值开发远远不够。

一、加深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 确保历史活动课程的正常开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是集中体现、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因此,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人教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这个目标体现了杜威活动课程的思想。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门为活动课程做了较具体且操作性强的建议:“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例如: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仿制历史文物,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 等等。”在课标中赋予活动课以课程意义, 要求按照课程规范开设。

然而,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来看, 在今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 历史活动课最终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事实上, 由于教材内容安排, 活动课被单列在每个单元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后, 且由于活动课程内容的性质, 活动课的内容与前后的历史关联度不大, 所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 历史活动课上与不上不影响正常的历史教学任务完成, 具体地说不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 (或者说不影响教师所追求的分数效果) 。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认识错误, 只注重显性的分数评价, 忽视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 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所以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切实提高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历史活动课作为历史常规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历史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目标的全面真正实现, 我们历史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认识活动课程对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要求, 认真开设好历史活动课。

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 确保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

课程开发能力指教师在理解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把潜在的课程资源发展成显性课程, 把理论上的课程资源发展成现实性课程的能力, 主要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发掘整合、应用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以历史课程为例, 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是准确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立足本校本班学生的学力基础等学情, 利用教材、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等各种课程资源,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要求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如一节活动课的主题为调查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 其活动目标可确定为:1.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 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并探究其原因。2.掌握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3.从二十年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原因思考感受到党的政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然而, 我们从大量的历史活动课案例中了解到, 教师对活动课的课程目标确立存在误区。较为典型的是, 历史活动课中教师最容易忽视历史的认知目标, 认为活动课就是“学生活动”, 只要学生动了就是活动课, 所以往往一节看似热热闹闹的活动课, 却没有“历史味”。既然是历史课,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都应该为实现特定的历史教育目标服务, 如果历史课没有三维目标的体现, 就不能叫历史课了。

三、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系, 确保学生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得到发展

1. 处理好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体关系

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剥夺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 也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缺位。

当然, 处理好主体关系的关键, 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学科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 以学生为本, 创设历史情境, 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并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出发提出要求, 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合作;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 使学生能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注重探究;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个性的发展。

从我们了解的历史活动课案例分析, 历史活动课中教师缺位的情况较为普遍, 往往是学生一唱主角教师就退到了“局外”, 等学生“表演”结束, 教师站出来让全班学生鼓鼓掌。所以我们认为, 教师只有在活动课程的全过程中都积极发挥指导、帮助、评价作用, 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活动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统一活动, 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历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是内容的展示方式, 组织形式很多, 例如编写历史剧本, 表演历史剧, 搜集、整理、展示历史文字、图片资料, 探讨热点历史问题, 参观、调查历史文化古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辩论会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其方案设计必须体现历史性, 都应该为实现特定的历史教育目标服务, 因此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如学生体验原则 (以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为主) 、简约原则 (在同样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 选择活动形式时, 首先选择省时省力的) 。

3.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活动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充分地预设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无法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古人云“预则立, 不预则废”。精心的预设, 对教材的理解, 对学生的分析和经验回顾, 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 对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进行充分预设, 对每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的预设,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答案等等。预设是生成的方向标, 是课堂富有成效的保证, 它为生成播下种子并使自身在生成中升华。有效的生成就是在预设中不断调整的, 没有精心预设的生成, 学生是活跃了, 课堂看似是热闹了, 但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好看不中用。

但是把预设当成圣经, 不顾学生实际情况, 一味照搬, 也不能体现活动课特有的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太多的动态需要教师去促成、引导。例如从学生的答案中生成, 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答案的起点, 并由此及彼,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有偏差, 可因势利导, 还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顺势延伸, 趁热打铁。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旦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预设”, 教师要沉着冷静, 牢记围绕教学目标, 调整预设, 持续生成;或顺应学情, 因势利导;或借机施教, 放大生成。总之, 要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需要较多的教学艺术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汤文科, 胡桂英.“杜威经验课程理论对当前活动课程的启示”[J].教学研究, 2010 (15) .

[3]黄翠华.论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学生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9 (1) .

[4]戴文君.历史课堂:角色扮演与课程目标提升[J].历史教学参考, 2011 (10) .

价值活动 篇9

幼儿园的许多活动往往发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 需要某种特定环境的支持, 而且环境创设是否合理将影响到活动的进行, 因此, 也可以说课程创设环境。我园将环境视为课程, 把环境创设的过程当成课程开发的过程, 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课程的建构者。不论是墙饰还是活动区域,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由老师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 而是随着幼儿学习经验的不断深化而展开、丰富, 使环境创设成为幼儿表达经验、想法、呈现认知过程的活动。例如, 在《热闹的美食街》的主题活动中, 为了体验“人群”的拥挤, 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了一个繁华的环境, 使活动室变成了“美食街”, 在各种美食摊点前, 每个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身份与角色, 在人群中穿梭行动, 模拟着各式交易, 体验着生活的快乐。

幼儿的世界是美丽多彩的。在幼儿园, 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为了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遵循“以美育美”的理念, 着力创设一种经过精心修饰而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美的环境, 凸显了环境的美育功能, 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一、扮靓物态环境, 让幼儿的眼睛享受美

我园建筑物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色调, 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 便于幼儿欣赏、借鉴、认同。幼儿们喜爱明快的色彩对比, 从中可以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和共振。在注重色彩对比、跳跃的同时, 考虑到全园的整体美, 采用较大浅黄色块支撑, 使每幢楼既有局部美的变化又具有整体协调美。我园以“莲”为文化标志, 在环境创设中以“莲”的形象为重点, 彰显“艺术立美”的理念, 园内雕塑、舞台、壁画上各种造型的莲花姿态万千, 绽放异彩, 让幼儿在美的享受与陶冶中, 潜滋暗长着追求美、表现美的高尚情怀。舞蹈室四周墙壁上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图案展现人体舞蹈的姿态和动感的美, 激发了幼儿学习和展示舞美的欲望。墙面上简洁的舞蹈造型营造了浓郁的舞蹈艺术的氛围, 从视觉上刺激了幼儿感受美意识。

二、巧用环境资源, 让孩子的双手创造美

环境是诱发幼儿创造美的主要因素和载体。为了引发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 我们将下一主题的引子在环境中提前呈现, 常常引得幼儿们对所学的内容翘首以待、积极关注、跃跃欲试。环境中的许多材料不仅是装饰环境的上乘之作, 还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活动《冬天的衣物》中, 在幼儿认识棉衣、棉裤、帽子、围巾、手套、棉鞋之后, 让幼儿按自己的需要为其进行装饰, 并配以相对应的肢体图片装饰在墙面上, 粘好挂钩, 配好皮筋。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 还能为其配对拉线, 好看又好玩。在环境与教学的互动中, 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 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 而是幼儿学习创造生活的一部分。

三、满足审美心理, 让孩子的心灵感受美

1. 环境只有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 才能吸引幼儿。

明快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最能吸引幼儿的视线, 因为尚未完全走出视觉模糊阶段的幼儿, 对明快的色彩、简洁的造型能淋漓尽致地感知。如创设主题窗墙《捉迷藏》时, 我们以绿色树作为大背景, 配以造型简单的小动物, 幼儿在开、关窗户时, 会欣喜地发现, 开窗时, 小动物被移到了绿树的后面, 好像在跟自己玩捉迷藏的游戏。

2. 环境只有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才能感染幼儿。

饲养角中那可爱的小鸡、小兔, 是孩子们的最爱, 带上绿绿的菜叶, 抓上一小把米, 让小动物们饱餐一顿, 那一刻孩子的笑脸灿烂如花, 人与动物共享爱和美……园内绿树成荫, 树下一条曲折的原木长廊中, 摆放着同样的原木长椅, 老师和孩子们常常来到这里, 一起讲述着美丽的童话故事, 共同感动于人间的真善美, 让纯净的童心变得更加美好。

试论校园活动的价值判定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深入推进, 校园活动热悄然涌动, 并持续升温。正所谓物极必反,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许多校园活动的开展, 并没有收到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反却只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 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此, 笔者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给“校园活动热”降降温》, 以呼吁降低那愈演愈烈并因学校间相互攀比而日益呈白热化的校园活动热潮。然而, 事与愿违, 转眼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校园活动的举办仍有增无减, 方兴未艾, 因此, 也就促使笔者对校园活动的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关于校园活动价值判定的现状分析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校园活动的价值?所谓校园活动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校园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校园活动能够给学校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够推动、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能够促进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个性化地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概括而言, 这些活动无论是指向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还是致力于全体学生, 最终的价值指向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实现这一目的校园活动就有价值, 并且影响越大, 价值就越大;相反, 如果校园活动不能给学校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 这样的校园活动就没有价值, 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非但没有价值, 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为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都应该清楚这一点。

然而, 现实中对于校园活动价值的判定, 一则因为缺乏明确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则因为没有专业的评价机构, 这样, 对于校园活动的评价, 就更多地依赖于不同的评价主体, 也就随之产生了多样化的评价结果。

1. 上级领导

学校作为基层组织, 既受教育主管部门下属各科室的直接领导, 又受到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的间接领导, 同时, 还必须同与之建立共建关系的联谊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受到这些关系单位领导的影响。这样, 学校在举行活动, 尤其是大型活动时, 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自然也就成为了学校的座上客, 由于这些人物都具有举足轻重的

于水英乔廷强

社会地位, 也就使得他们对于活动的评价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言九鼎, 甚至用盖棺定论来形容亦不为过。因此, 博得领导的欢颜就常常成为校园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实际上, 能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的领导, 一般情况下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比较密切, 再者, 受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影响, 这样的活动与同级同类学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更多地是倾向于展示和宣传。因此, 领导们的评价大多数是予以褒奖, 各种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往往也就成了活动的最终评价结果。

2. 教育专家

教育教学专家的研究领域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具体方面, 而校园活动往往是涉及多个方面, 综合性比较强, 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有着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往往将校园活动淡出其研究视野。另一方面, 学校作为活动的主体, 也往往没有意识到应寻求专家学者的指点, 甚至讳疾忌医, 不希望有教育教学专家的介入, 这就使得校园活动便以学校既定的活动模式而一成不变地沿袭下去。结果是活动年年进行, 但却并无什么大的起色。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 就是凡是有领导在场的校园活动, 似乎是专家学者不便前来, 现实中存在着领导与专家难以同在的悖论。

这样, 我们所见到的专家学者对于校园活动的评价及研究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即便有也只是限于他们在查看资料后对于活动某一方面的看法与见解。结果, 校园活动的评价也就有了缺少专家学者参与的遗憾。

3. 学生家长

当今的中国, 家长们普遍关注子女的教育, 再加上历史沿袭下来的家长权威, 以至于许多家长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意志左右着孩子的学习。关于这一点, 孩子们被家长逼着进入各种辅导班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 学校举办的活动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博得家长的好评自然也就成了校园活动的另一重要目的。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 再者,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家长所拥有的话语权等因素的存在, 都直接影响到家长们对校园活动的评价效果。

每次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需要邀请家长参加的, 大多提前有预约, 即使是“六一”儿童节或是“家长开放周”这样的活动, 也常常因为家长或忙于工作, 或是碍于孩子平日的不良表现, 或是孩子没有参加节目表演等原因, 而决定了家长不能大范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实际上, 对于参与活动的大多数家长来说, 他们的目的也仅仅是看看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活动时他们大多是将视线锁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并且多数家长以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情绪体验来评判活动的效果。

如果学校通过班主任征求参与活动的家长的评价, 大多数家长会对活动表示褒奖;另一方面, 即使家长对于校园活动持有不同意见, 也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 其评价也不会对校园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4. 新闻媒体

在许多学校看来, 自己所开展的活动如果能够得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将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因此, 争取让学校开展的活动见报上电视, 也就成为许多学校开展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似乎一经电视、报纸或网站的报道与宣传, 学校开展的活动也就有了价值, 就收到了好的效果, 就万事大吉。否则, 学校所开展的活动, 似乎便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 许多时候新闻媒体的报道并没有表现出对校园活动的赞赏, 而是以学校所开展的活动作为某个话题的切入点, 例如:学校针对“读书日”、“安全日”等而举办的宣传活动, 尽管媒体予以报道, 但其出发点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 对于学校而言, 应该在如何深入持续地激发学生们的读书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下工夫;应该在增强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学习基本的安全自救方法上做文章。如果仅仅是限于在某个节日做做相关宣传, 平日里不下大力气脚踏实地做好相关方面的细节工作, 显然完全误解了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从另一方面看, 如果学校在某一方面做得扎实深入, 特色鲜明, 成绩突出, 那么各种新闻媒体必定是不召而自来,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5. 学校

实际上, 真正拥有校园活动评价权的是学校自身, 活动中即使没有上级领导的光顾, 没有专家学者的指导, 没有学生家长的参与, 没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学校自己在进行活动总结时, 往往也是自说自话而给予高度评价。即使发现问题, 也只是限于个别班级、个别师生而已, 总之, 学校举办的活动是成功的。道理明摆着, 如果活动开展得不成功, 其责任只能由组织活动的学校管理者来承担。

6. 学生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学校所举行的所有活动, 其最终都应该指向学生。这样, 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活动评价的主体, 学生从活动中受到的益处到底是什么, 学生本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 学生从活动中的获益并不是本人马上就可以意识到的, 这是由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与长效性所决定的。比如, 众所周知的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 就毫不讳言自己的成就是得益于小学二年级时赵俐老师的教育结果。

但这样一来, 并不是说对于活动的效果, 我们便无从考证并给以评价。既然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体, 我们判定校园活动价值大小的依据, 就应该查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落实。拿校园科技节来说, 如果这项活动没有为全体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 学生没有真正动手制作过一件科技小制作、小发明, 或者没有与同学分享一个科技小知识, 或者没有参与搜集一位科学家的小故事, 或者没有撰写一篇科研小论文等, 那么, 无论怎么说, 这样的科技节也是失败的, 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

因此, 在举行校园活动时, 只有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有了实质性的参与, 他们才能够通过活动而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长进、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体验及兴趣的激发, 才能够真正实现校园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 相对于上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广大家长来说, 学生无疑处于弱势地位而在评价中呈失语状态, 致使出现评价主体错位、评价结果主次不分的情形。而评价主体的错位, 就使得对校园活动的评价陷入混乱局面, 最终导致对校园活动的监控不力, 因此, 也就出现了校园活动热持续升温的不良后果。

出现校园活动热的深层原因, 是这些学校的管理者试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来为学校营造一种声势, 以此来提高学校在当地公众中的声誉, 进而成为学校在以后的招生工作、资金扶持及社会赞助等方面取得优势的招牌。因此, 校园活动的频繁开展, 反映了这些学校管理者偏颇、落后、功利的办学理念。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还是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其结果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适得其反。

二、重塑校园活动的育人价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 校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 对校园活动的价值判定意义重大。而要想真正发挥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 则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 活动目标要高远

要举行一项活动, 当然少不了活动目标。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追风逐潮, 还是脚踏实地?是吸引全体学生乐此不疲, 还是唯有增加他们的负担?高度决定视野, 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将直接决定活动的成败与否与效果大小。拿我们熟悉的运动会来说, 参与意识、拼搏精神、健康理念、团队精神等, 应该成为运动会的举办宗旨, 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内在追求。只有这样, 参与运动会的每个人, 才既不会因失败而懊恼, 又不会因胜利而沾沾自喜。当然, 确立的活动目标应该得到全体参与人员的认同。

2. 要注重活动过程

心动不如行动。再完美的目标, 再科学的方案, 如果离开了扎实有效的活动过程, 也无异于海市蜃楼, 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作为学校管理者, 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之外, 还要以一位参与者的身份经历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做, 既可以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中的不当之处, 以有效调控活动的有序开展, 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 这种身先士卒的做法, 对广大师生而言, 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对于老师而言, 在活动过程中, 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作品, 帮助学生纠正一个动作, 真诚对学生说上一句鼓励的话语等, 对学生来说都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3. 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

校园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指向, 又是社会公平的强烈呼声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 学校在举办活动时, 切忌将活动蜕变为少数人参与的作秀活动。如举行运动会, 虽然不能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赛, 但是, 我们可以组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除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之外, 还要组织一些学生担任服务工作, 剩下的可以组成拉拉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在感受自身价值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竞争理念。

此外, 为了增强活动效果, 还要注意认真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只有这样, 校园活动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持久深刻的影响。因此, 学校在举办活动时, 不要仅仅热衷于制造声势浩大的活动场面;不要仅仅热衷于各级各类媒体的报道;不要仅仅热衷于活动所取得的社会效应, 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 关注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否久远。要知道,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当然,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还需要学校管理者淡化活动的竞赛效应, 为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育人氛围。

学校内部制度

过程性管理的思考

筅河北霸州市第二中学张建党

学校内部制度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法律、法规, 上级的教育教学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制定的, 只在本校执行的规章制度。学校内部制度的过程性管理就是对制度的制定、执行、修改过程的管理。通过以下表格能清晰准确地分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各种特点、其中的各种关系, 为决策者提供制定、执行、修改的依据和方向。

学校内部制度 (部分) 分析表 (表一)

学校内部制度 (部分) 分析表 (表二)

通过以上表格分析学校某些内部规章制度, 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相应的改进措施也会随之产生。

价值活动 篇11

一、提供开放的活动区环境

活动区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氛围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使教室成为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

1、空间的开放性

在空间增设上我们考虑到: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

2、时间的开放性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

二、材料的投放注重开放性

教育学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和生活溶于一炉。"在活动区中,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运用方式和投放形式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材料运用的好,孩子的体验和收获也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是将材料单一的、简单的让孩子观察一下,孩子是无法体会和探索的,他的思维没有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得到刺激,所以他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会直接受到影响。当孩子能够充分的通过对材料的观察、触摸、摆弄时,孩子就是在体验,这时孩子才能够有内容、有方向地进行一些交流和表达。

(一)、活动材料投放注重目的性

在活动区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孩子的探索兴趣更强烈的,观察能力快速、灵敏,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完整而有自己主见的。如主题教学“白天黑夜”中活动“会变的月亮”,在科学活动区:幼儿通过对三球仪的观察讨论,以及对材料:地球、月球、太阳三球替代物演示三球运行的原理,孩子们对这一科学现象直观的进行思考和理解。另外,孩子也通过收集材料这个过程,养成了整理的好习惯,懂得了变废为宝,更培养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活动材料投放注重层次性

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注意观察评估每位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层次的材料。教师要通过目标分解,设计相应的系列化材料,从材料投放的先后顺序上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如:在编织区,我首先投放了一些带孔的硬纸,有直线孔、曲线孔、折线孔等以及一些很粗的针和各颜色的线,幼儿可以通过有顺序的穿线把这些东西穿在一起,练习基本技能。后来我又放置了一些布和图案:小花、草、动物等,幼儿接下来就把图案缝在布上,最后幼儿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做成了传声筒、花瓶、餐桌等各种东西。通过实践,我发现:分阶段投放了材料,每个阶段幼儿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并不断向下一个阶段目标挑战,在缝制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材料投放注重循序渐进性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不能一次性把所有东西都放上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投放,不断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和需要。如:小班幼儿在操作活动时,我提供给幼儿的吸管是各种颜色和粗细的,可以让他们按颜色不同和粗细分类,在幼儿玩一段时间后,我把吸管剪成不同长短的、不同形状,可以加深难度,请他们用不同长度的吸管排列各种形状的图形。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拼图,为自己每次拼的不同形状的图像而感到骄傲。

三、采用开放式的指导和评价

在活动区中,幼儿想怎么样都可以,不以表现客观和真实为原则。我们教师在指导时适时地去帮助他们引一引,评价的时候问问他们自己主观想法,而不能以自己成人的想法来随便把幼儿的作品给予定论。如:幼儿在绘画活动区:幼儿画中不仅让桔子树结桔子,还结上了小鸟、玩具、小朋友……这很正常,可能是孩子的想像,也可能是孩子把自己会画的全画在了桔子树上,这并没有什么不恰当。教师都不要干涉。当然,为了了解幼儿绘画心理,启发幼儿进一步创作,教师应该询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么画?引导幼儿边画边想,表达自己的构思,或帮助幼儿自圆其说,形成自己的构思。

四、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在活动区中开放环境创设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意识,因为幼儿的自主性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材料的投放决定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提供开放性、多层次的材料,更能培养幼儿自我尝试的能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教师的引导只是指点、倾听,而不是把正确的答案给幼儿,答案应该让幼儿在启发下自己去寻找。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孩子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让我们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活动区,充分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合理照顾每个孩子的兴趣,活动区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活动区“活”起来,让孩子们活泼起来、成长起来,这正是活动区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佩芬著.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上),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2]林佩芬著.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下),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合唱活动在高校的美育价值探析 篇12

一、合唱在高校中的推广形式

合唱活动是大学公共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 通过合唱活动的教学, 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再通过合唱活动的艺术实践, 又可以锻炼他们艺术上的表演经验, 是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培养形式。既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培养了审美情趣, 这种实践推动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

二、合唱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美育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走进大学, 这个和高中模式完全不同的环境, 更多的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高校, 不仅仅是单纯的靠学习成绩取胜, 具有创造力和身心健康也成为了新的标准。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渐渐体现到了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上, 而学习艺术的要旨就是创造性, 只有创造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当代大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 尤其是音乐艺术的学习和熟悉, 不但能陶冶情操, 也能使其开阔视野, 思维更加敏锐, 并通过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实践, 更好的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合唱艺术是一个多声部演唱、群体配合的艺术活动, 在演唱时必须全心投入, 才能达到完美和声效果, 这要求每个声部的每个同学, 都要领悟歌曲的内涵, 并通过自己的想象, 细心体会作品的意境。演唱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投入感情, 然后通过和声去感染观众。合唱队员在表演过程当中不仅是演唱者, 也是欣赏的观众, 每个声部的融合, 都需要用心的去聆听, 只有融入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达到情感的投入, 从而更好的演绎。所以, 每位合成队员都要用心体会, 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创造出带有感情的感人的美妙人声。

2.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唱活动是以集体训练方式为主的艺术活动, 因此, 最主要特点就是“合”。合唱不是追求个人的美, 而是展现集体美的过程;不是要求个人的个性化演唱, 而是各声部和谐的演唱。合唱队的人数从二三十人到七八十人都有, 根据声音形式可分为同声合唱、混声合唱, 根据和声形式又可分为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唱。训练方式一般为集体训练。因此, 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 必须默契配合才能完整的展现作品。

在演唱中, 从音准、节奏到呼吸、换气, 以及每句换气的气口和时间点, 气息的强弱处理, 都必须整体统一。这就要求每位队员在自己演唱的同时, 去聆听身边声部的声音, 每个声部又要去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 然后反复斟酌、练习, 才能最终完美展现出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

合唱的训练过程漫长又艰苦, 需要每位队员配合, 团队意识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是一个淡化个性、彰显共性, 放弃小我、统揽全局的一种高度协作与统一的追求过程。合唱队员通过长期的训练、磨合, 逐渐的融入的整个团队, 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将来步入社会后, 也能后适应社会需要, 做一个有团队意识的新型人才。

3. 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合唱活动从最开始熟悉歌谱到最后走上舞台呈现给观众, 要经历次次次排练、彩排, 在排练中互相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通过沟通相互了解, 也有着共同的演出实践经历, 不仅是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也慢慢建立起了友谊, 通过外出演出的经历, 也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 合唱又是一个讲究秩序和纪律的集体活动, 大家共同参与的同时, 也对合唱队的常规管理有了直接的了解, 比如各个声部的划分中, 都要有声部长, 是因为在合唱训练的期初, 都是要分组进行训练, 最后再达到统一的声音。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外, 当团队中遇到冲突和矛盾时, 必须是牺牲小我, 牺牲个性的时候, 也从另一方面, 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 团队意识也会加以培养。因此, 合唱活动不仅从性格上、行为习惯上规范了自己, 也在团队中提高了组织能力和解决矛盾能力, 通过艺术实践, 让全面的得到了发展, 激发了学生的潜质。

总之, 大学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 富有朝气的, 大学合唱活动是大学没有的重要内容, 也是为大学文化增添色彩的重要环节。因此, 大学文化创新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不断丰富尼日, 增强新引力和号召力, 合唱队是一个有效的平台。我们也应该继续加强合唱对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越性, 通过学生活动, 是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美育教育的发展建设, 使科学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开花结果。

摘要:合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这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和探索合唱活动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美育作用,培养,价值,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艺术研究, 2014 (20) .

[2]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实验中心办公室下一篇:设备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