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2025-01-11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精选9篇)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1

所谓非智力因素, 是指智力因素 (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 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 中学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差, 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发展, 也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 学生素质比较差, 而且,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 英语的“厌学”情绪也非常普遍。我们知道,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是很大, 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学习英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的差异。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 没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智力因素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 是学生形成想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 保证学习有效性的关键之一。那么, 在外语学习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是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

人类对一切知识的学习行为, 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既是认知学习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动机问, 而动机又可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动机越强的学生,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就越强。因此, 在教学中, 不断结合国家的需要、学生的个人前途, 经常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动机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是个人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 未来的需要,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学生们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 让他们意识到英语将成为大部分学生将来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通过这些方式, 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明白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 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英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可以播放世界各地庆祝不同重大节日的画面视频;有关的电影片段;语言要生动、幽默可以玩拼字游戏, 记忆力测试竞赛, 等等。内容要具有时代感, 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强, 如学习Who is he/she?教师可呈现学生熟悉的科学家以及当时流行的明星照片或者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设计演、唱、画、游戏、口诀、押韵诗, 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能使他们发现新东西, 并对其产生热情。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景。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的感染,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 对具体、直观、动态的实物易于引起注意。在教学中, 通过事物、图片、照片、简笔画、手势、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 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再现课文情景, 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 直接感受英语,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热情, 强化求知欲望, 并形成深刻的影响。使教学内容达到能达到形象化、具体化, 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运用环境, 这对于培养学生直接运用英语非常有帮助。

三、情感毅力的培养

千百年了, 人们信奉“亲其师, 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师的信任度又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 利用一切时间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走入其内心世界, 了解并关心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学习需求, 尊重和关心他们。其次, 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新编教材每个单元都蕴含了情感教育因素:对美好的赞美和追求, 对丑恶的鄙视和摒弃, 对英雄伟人的赞叹……所以, 在教授语言材料时, 赋予它们感情色彩, 促进情感的交流。使课本材料与生活自然的结合起来, 从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重建美好生活。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坚强的毅力。告诉同学们, 第一, “毅力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 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学习英语必须要有惊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方可学好。若在困难面前退缩, 那将永远也学不好英语。没有毅力的人, 将一事无成。”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能够坚韧不拔、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标。第二, 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把人生的远大理想化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短期学习目标和行动计划, 让他们大胆尝试实施过程, 享受成功喜悦。第三, 适当的抗挫折教育。要让同学们意识到,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番风顺, 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挫折, 会心灰意冷, 产生放弃的心理。老师要有预见地使学生“遭遇失败和挫折”, 帮助引导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中名人和英雄的榜样事例, 让学生看到他们是如何不畏艰难、困苦最终胜利的。培养斗志, 致使他们愈挫愈勇, 形成坚强的意志。

四、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对性格有不同分类, 每种个性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有差异的。例如, 对于依赖型的人, 教学时采用暗示法尽量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外向型具有好动、乐交际、多言、敢于冒险的特点;而内向型具有好静, 不善言谈, 胆小的特征。教学时应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布置给他们易出错的任务, 让他们认识到冷静、细心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其严谨性, 提高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不同性格的外语学习者在处理语言学习中运用的策略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外向型的学习者获得较多的输入和输出机会, 但不太注意语言的形式;他们在小组学习与人交流中更具有优势。而内向型的学习者因其深沉安静, 对于输入的语言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更有优势。教育学生不必因自己是某种性格具有一些缺陷而烦恼, 要利用性格中的优秀因素去学习和处理问题。

总之, 英语学习是复杂的认知活动, 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影响。一个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先天的, 并且大多相差不大, 而非智力的因素是后天的, 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因此,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将两种心理因素积极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 对学生循循善诱, 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 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兴趣为基点, 注重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 形成“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 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 实现技能的迁移, 就能转化成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力, 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又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摘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智能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 也是形成、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那么, 如何解决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 进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成绩, 有效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 同时积极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 是众多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2

关键词:有效学习;教学因素;探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诊

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来看,存在着这样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和学生都有说不出的委屈,教师说自己是下了工夫了,怎么将自己的节假日牺牲都用到了教学上,学生也满腹牢骚,说自己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空间……但是教学效果却是徒劳的。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近几年的听评课,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上有很多与新课程理念脱节的东西,低效或无效的课堂行为“潜伏”在教学中,着实令人担忧。

第一,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學目标单一。表现为一强(知识与技能目标)、二弱(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中资源的浪费与不足。第二,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单一。表现为三多(活动内容上的机械重复、活动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活动效果上的教师评价)、四少(内容方面的精选重组、联系生活的实际应用、情景、针对个体的分层指导、多维互动的评价交流)。第三,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上的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践时间少。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二、有效学习要素的确定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在于教师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建构学习的框架,把学习当做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被动完成任务。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

教师要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切不可本末倒置,整堂课自己一直在表演,学生只是观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生获得有效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学习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使其体现有效学习的价值取向。第一,学习目标的确立应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应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第二,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科学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第三,目标的确立应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训练教学。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才会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3

一、学习动机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导火线”

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导火线”, 它决定着学习者是否参与某项学习任务、学习者在这项任务中投入多少精力、学习者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它由多种成分组成:对成就、成功、好奇的需求, 学习者的内驱力, 对英语学习刺激和新经验的兴趣等。这些成分对英语有效学习都具有影响作用。

1. 对有效学习英语的内在需求

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动机是因为语言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如果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交际需求他就会极有可能认真学习该门语言。这种语言交际需求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性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今后处理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正常的、必要的延伸。当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内在需求时, 他们的学习就会表现得强烈而坚定。

2. 对有效学习英语的肯定态度

当学习者对所学英语持有肯定的倾向时, 就可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持有肯定态度的学习者渴望与英语相关的环境有更密切的接触, 因此, 肯定态度强化了学习动机, 学习者认识到英语交际的需求。当高中生试图用英语进行说话方式的表达时, 他们就会主动地丰富英语知识、开拓英语学习的视野、强化英语的交际需求。反之, 英语学习过程将成为不满、怨恨、徘徊的根源, 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内部阻碍, 而外部强制英语学习的效能是不理想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成功的学习者发展了肯定的态度, 而肯定态度又激发了更大的成功。

3. 对英语学习刺激和新经验的兴趣

动机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具有综合动机的学习者往往对英语学习抱有真正的兴趣, 这种兴趣来自于有效的英语学习刺激与新经验的激励。要让学习者了解学习英语是为了今后与相关的人更顺畅地进行交流, 为了获取与那个社会更亲密的联系以及了解那个社会的文化。工具性动机推动了学习者对如何使英语成为实现其学习目标的有效工具手段更感兴趣, 这样的目标可以是获取必须的升学期望、改善就业前景等。作为教师, 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大多数学习者都是受到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的共同推动。

二、学习机会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发动机”

高中生具有学习英语的良好动机, 是他们进行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发动机。教师能否尽可能地创设每一个高中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将是影响他们英语学习与运用熟练程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机会主要包括:使用英语的机会、英语学习情境的体验以及英语学习可接受的方式等。

1. 对使用英语机会的尽量满足

语言习得多数情况是通过自然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在自然学习情景中, 学习者自然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英语的运用应该在自然交际的情景中, 这种真实的交际情景对课堂学习者尤显重要。在许多情况下, 使用英语的机会和交际需要常常难以真正分离开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和通过使用英语而带来的学习机会。这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对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本身进行深度了解的积极态度, 从而促进和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成效和机会。

2. 对英语学习情境中的成功体验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习者常常在一种被忽视、从属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或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状态衍生出学习者的无助感受。学习者不得不在课堂中表达他们不熟悉的英语。当表达不够恰当时, 他们就很有可能被当做评论和改正的对象。因为课堂的活动常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而大多数的学习者尚不具备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语言能力。为此, 教师在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 要努力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情境的成功体验, 建立一种学习英语的友善环境。英语学习友善环境的构建能够使学习者体验一种安全感, 从而愿意接触与学习新语言。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和善的教师合作的班级学习氛围对英语语言学习亦起到支持效果。

3. 对英语教学方式的可接受程度

高中生的语言结构和成人的语言结构通常不尽相同, 他们的词汇使用范围较有限, 包含较多的重复语句, 与说话情景的联系较密切。高中生的思维更注意眼前所发生的情景, 他们接触的语言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密切;而成人学习语言常常要去理解那些复杂、抽象的话语。因而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就应该关注他们学习英语的可接受度, 关注英语教学的理想语言输入, 如易理解和领会的、与兴趣相关的、不太复杂但严格划分结构层次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自然习得机制在接触到此类语言输入时就会运转良好。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为什么学生在自然学习环境中学习语言要比成人更有成效、更为轻松。

三、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本文的“能力”是指使人比他人学习更优秀的因素集合, 它不仅包括认知因素, 还包含个性等因素, 以及学习者所运用的积极的学习策略, 这些将对高中生有效学习英语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 认知因素的有效运用促进英语有效学习

伽德纳 (Gardner) 的早期研究证明了人的智力和语言学习能力相关。学生的所有学科平均成绩是预测其语言学习取得何种成就的良好指标。然而, 英语学习的成败不仅和认知能力有关, 还和被称为“语言性向”因素有更密切的关系。语言性向 (或语言天赋) 是一种目前尚无法解释清楚的现象。最有名的语言性向测试是“当代语言性向考试”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 它主要测试四个方面的能力:辨别和记住声音的能力、记忆单词的能力、识别单词在句子中语法功能的能力、从实际例子中归纳语法规则的能力。

智力和语言性向一般与学校强调的学术语言技能 (如阅读能力、语法考试的表现) 最有关系;而态度和动机似乎与人际交往中语言使用能力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 语言性向和以积极态度为基础的动机是预见成功学习的主要因素。语言性向和积极的动机对语言学习具有更大促进作用。因此, 成功学习英语需要对语言表达进行及时合理的总结。这样的总结是归纳经验有效策略手段。研究发现听力和模仿句子的熟练程度与学生的“场独立性认知风格有关系即学习者的学习不受背景资料的干扰和影响而能够识别出所需的语言条目。这种“场独立”认知能力有助于在大量语言容量中找到所需要的词句。

某些认知能力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在某些学科中是优势, 也可能是弊端。有些学习者更多地依赖视觉刺激进行学习, 当所要学习的内容以书面表达为主要呈现形式时, 他们要比其他学习者取得学业成就的可能性大。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差别就是演绎学习法 (从规则应用于实例) 和归纳学习法 (从实例上升为规则) 。认知特点的不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学习成果的差异。

2. 个性因素的恰当激励促进有效英语学习

和认知因素一样, 学习者的个性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外向个性的人被认为适合学习语言。外向性格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多的与外向个性的某些品质有关, 像果断、勇于尝试新事物。无论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高低, 外向个性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总有一定的学习优势。他们更有可能融入社会活动之中, 吸引更多教师的注意力, 当要求他们展示自我学习成果时, 他们很少扭扭捏捏。无论他们使用哪一种语言交流 (母语或外语) , 他们都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心。

自尊程度 (self-esteem) 和语言熟练程度成正相关。高自尊的学习者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时, 要比低自尊的学习者的畏惧感轻得多。他们有信心去试新语言, 不怕犯错误。语言考试中对模棱两可的内容忍耐度高的学习者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学习者能够忍受材料中的不确定性而不会感到困惑、迷惑并继续学习的话, 当他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面对大量陌生而奇怪的学习资料时, 感到不知所措的几率相对而言要低得多。

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学习者至少在语言听力方面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提高。高移情能力是指对他人思想和情感的欣赏和赞扬。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与他对世界的判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他人的认同帮助学习者迈出自己的判断范围, 进而能够采纳一种新的学习行为方式。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非结论性的, 但个性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得到普遍认同。个性和其他因素以某种复杂的结合方式共同作用和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3. 积极的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运用积极的学习策略能够促进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英语学习者除了自身的能力、外部条件的优势之外, 还有的就是他们善于并乐于应用大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 积极的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成功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之一。

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当他们听到新的语言时, 会默默地主动重复这些内容;当教师向其他人提问时, 他们会考虑同样的问题, 并把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进行对比;当进行语言交流时, 他们积极用外语思考并注意语言的真实含义;利用一切机会与他人探讨, 课外争取每一个沟通的机会, 如与外国人对话、收听广播、读报纸等。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课堂内创设一种类似课堂外真实交际的情景, 来拓展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课堂内的交流越接近现实情况, 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越容易发生, 自然学习和正式课堂学习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对影响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分析, 并不是影响英语学习的全部非语言因素, 而是摘取了一些要素加以分析。学习能力主要为内在因素, 学习机会主要为外部因素, 而学习动机介于内外因素之间。外部因素常可以得到更直接的调控以提高学习效果, 而内部因素的影响就不那么能够直接控制。总之, 英语教与学过程中不存在哪个单一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或哪个因素比其他的因素更有效, 成功的语言学习一定是多种学习因素以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Levin, L.Comparative Studies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Stochhol m:Al mqvist&Wiksell, 1972.

[2]Heyde,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and the Oral Produc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D].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9.

[3]Gass, S.M.&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tition:anIntroductory Course[M].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4.

[4]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2) :26-28.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4

【摘 要】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現象。本文拟从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几个因素及应采取哪些有效策略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论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影响因素;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受到重视,并积极推广,是因其具有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本文尝试分析如下: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操作者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2.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有的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它的实效性呢?本人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以期待得到同行的指正。

二、合理安排合作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合理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针对这一点,我向大家推荐以下的学习方法:

1.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一般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进行总结,再由各个小组代表来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

2.开展竞争,互助合作

有竞争,才有活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精神。如:教学《荷花》,文中写荷花的各种姿态时,教师根据这一点提出问题:荷花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姿态?看哪一小组想得最多。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又能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3.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教师可以事先让每个成员准备一些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部的意见交流,经过归纳整理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全班同学一起共享。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时,要明白月球有哪些谜?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以及其他的案例资料,再在课堂上小组成员交流介绍,最后经过整理归纳,向全班同学进行成果汇报。

4.安排角色,各负其责

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小组内部都应该承担一个角色;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负责组内成员的讨论,分配组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内部各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记录员负责记录全组成员积极讨论的结果;代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组内成员应定期变换角色。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优势能否发挥,首先取决于全员参与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对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目前情况来看,小组“合作”的表面化和参与的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容易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而腼腆、拘谨的同学可能成为“看客”;能说会道的同学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一些同学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刺激,外部反应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那些成绩较差,自卑感较强或者自暴自弃的学生根本不参与,甚至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交头接耳的好时机。

四、适当控制合作活动

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别聪明的学生过早完成任务而影响他人的情况,这时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控制,采用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止。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各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得,使整个合作学习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分角色朗读这一活动中,教师可适当要求组长在分配角色时,让能力较差的来演配角,或读旁白。能力较强的演主角。

五、合理评价每个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都有一种“被老师肯定”的愿望。教师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

六、鼓励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就本组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各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找出其他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要虚心接受其他小组给予自己小组的评价,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小组都能有所进步。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5

一、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

动机是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驱力”, 它常常是由愿望、需要、目的等转化的。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同时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例如, 记忆英语单词, 首先就要明确记忆的重要性, 下决心“必须牢记”。教学中我们有这样的共识, 考试前布置学生突击强记一些英语单词效果较好这是因为学生记忆的目的明确决心很大。如果记忆的目的是必须长期记住, 则效果又将不同。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两段难度相同的材料, 并且告诉学生, 第二天测验第一段材料, 过一段时间再测验第二段材料。实际上第二天没有测验第一段材料, 而是在两个星期以后同时检查这两段材料。测验结果表明, 第二段材料记忆的效果比第一段好。因为记忆的动机有所区别, 在记第二段时, 学生心里想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测试, 必须长期记住。

二、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作为力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对于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有很大的推动力。以记忆力的培养为例, 布鲁纳说过:“一般地说, 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 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或者说, 那多半是遵循着一个人自己的智慧航向相联系的路线而安置妥帖的材料。”可见, 记忆与兴趣联系得很紧密。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都力求把课上得生动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就会有效地组织各种能力训练。教师有时可以带一些水果、茶杯、杂志、玩具等物品, 进行实物教学;有时可让学生作出一些表情、动作, 或让他们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或编一些短剧进行即兴表演, 创设一些情景。除了用图片、实物教学外,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服务于教学。教读课文时, 可用录音机播放课文, 让学生仔细听音, 认真模仿, 学习标准的语音语调;还可利用录音机的录音功能, 自制符合课文内容的录音, 供学生学习。例如, 在教学有关汽车的内容时, 教师可预先在马路上、停车场用相机拍下款式不同、风格各异的汽车, 拍下动态的、静态的汽车, 将行动中的引擎声、喇叭声都录下来。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声音和形象相结合, 语言和情景相交融, 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 收到了很强的临场效果。通过耳濡目染,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增强了学习效果, 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轻松的录像欣赏。如此趣事, 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情感是有效学习的润滑剂

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可见, 情感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因。以记忆力的培养来说, 人们都强调理解对于记忆的重要性, 但很少注意“感情记忆”的重要性。其实, 真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 记忆就会轻松许多了。同样, 让情感活动伴随理解课文的始终, 思维的操作就如同添加了润滑剂。在这方面, 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阅读经验。英语课本中, 有大量的优秀典范作品, 其内容、意义、思想等各不相同, 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个性则更是都不一样, 这样的作品往往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 正是作家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动力。因此,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情感、作者对人物角色的情感、作者对人物的好恶倾向, 并联系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 努力体会这种情感, 进而正确地传递给学生相同的体验, 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英语教师对教材理解得越透彻, 感受越深刻, 给学生的讲解也越透彻, 对学生的感染也就越深刻。例如, 通过对牛津英语7A Unit 4 Food的学习, 使我们充分熟悉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想告诉我们不健康的饮食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应该通过“snacks are bad for our health”来告诫学生不健康饮食的危害,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些优秀的教师十分注意在教学时自己先进入角色, 以情动情, 去扣响学生的心弦。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此师生间的情感是通过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有许许多多的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用关切的目光注视学生,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用传递字条的方法进行师生交流;用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意志是有效学习的持久动力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行动, 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苏东坡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可见意志在学习中非常重要。许国璋教授曾经说过:“英语学习, 需要下工夫勤学和苦练。”英语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 学生必须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北外刘润清教授说:“词汇量要大大提高, 在中学里就是要背单词。”有专家研究表明, 要使一个英语单词与相应的汉语词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 需要重复大约100次。北大英语系教授王逢鑫说:“说到记单词, 初学者都希望别人告诉他窍门或捷径。入门阶段需要学生记一千来个基本词汇, 而死记硬背是必经之路, 想不费工夫, 就能记牢单词, 恐怕是徒劳的。”中学生要打好语言的基础, 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非下苦功不可。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就很难谈什么真正的交际。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是难有作为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加强意志和毅力的培养, 以此促进一般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它们孕育的巨大力量既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也可以在与智力有比例的协调发展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 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河北出版社, 2004 (08) :11.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6

一、意义

《物流服务礼仪》的实践在于互动性, 通过学生的参与, 让高职学生的气质“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培养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意识和知书达理的素养。《物流服务礼仪》是实践性、社会性非常强的课程,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目前, 高职院校的《服务礼仪》课程相对成熟, 具有相对应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但针对物流行业服务礼仪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物流服务礼仪》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 个人职业人生规划的关键课程。本课程立足于物流企业一线岗位工作, 包涵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职业礼仪部分, 另一部分是岗位沟通管理部分, 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相比, 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二、网络课程学习的问题

网络课程有传统课程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优势, 但是根据教学网络课程网站的推广发现, 学习效果较差。而且笔者也调查了其他课程, 同样也具有类型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沟通, 交流, 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 监控学习进度, 解答学生问题。但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是因为网络课程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时空分离, 即授课教学与学生学习在不同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但学生不能有效接受, 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反馈信息, 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 笔者关于网络课程作了一些调查, 也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

1. 网络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授课内容不新颖, 没有脱离传统的授课模式, 只是从面对面教学转向网络途径教学, 而且没有了交互模式, 只是单纯的讲授和练习, 让人觉得枯燥。

2. 网络课程方式。

建设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但目前网络课程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只是把计算机网络方式作为了传播知识的工具, 而不是学习的工具, 没有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课程教学方式。

3. 网络课程适用性。

网络课程应用都有自己适用领域, 尤其是专业课程, 固然都是基于自身先导课程, 专业化明显。如果学生想跨学科, 跨专业学习, 也必定按照专业知识体系课程学习, 而网络课程只是提供课程教学, 没有办法获取专业体系教学内容。

三、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 网络课程特性影响学习有效性。

学习网络课程一般要求自主学习, 如果要求过多, 就变成了硬性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主动性, 也就意味着学生与网络课程内容交互是最多的, 所以如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眼球, 亦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内容抓住学生, 就成为了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再者, 学生平时已经忙于上课, 自习, 各种竞赛, 考试, 活动, 在网上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虽然网络课程教学已经大大的缩减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不限定他们的学习地点, 但至少也要求有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他们更需要一种比网络课程更灵活的教学模式, 比如微课, 将知识要点缩小至几分钟就可以掌握知识要点, 相比之下更轻松一些。

2. 教学平台影响学习有效性。

高职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较多, 但也多数只作为本校自身的一种教育资源, 不排除会有一些网络课程因建设而建设, 建设初期效果较好, 但时间一长, 应用有效性欠缺。且教学平台维护一般由网络技术相关人员维护并构建, 关于知识点、课件、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若容易, 教师维护更新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都有所帮助, 但如果较难, 效果的适得其反了。

3. 学生特性影响学习有效性。

多数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课程本身没有明显的学习奖励和学习惩罚,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单一, 只是为了应付任务。但笔者也发现, 学生对于网络课程中的论坛和交互式提问关注度较高, 尤其的关于考试的帖子, 说明学生自动过滤了其他信息, 一切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所以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习过程监控刺激学习, 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服务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7.

[3]许湘岳, 蒋璟萍, 费秋萍.礼仪训练教程.人民出版社, 2012.

[4]刘玉梅, 牛静.民航空乘礼仪教程.2007.

[5]孙玉梅.实用礼仪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7

1 建设高绩效的团队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

任何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都是需由团队成员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与合作,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为工程项目而言, 要使项目实施成功, 首先要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这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否则项目实施就会乱成一团, 甚至项目难以实施。

所谓团队, 就是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 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该组织合理利用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 解决问题, 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

建设高绩效项目团队, 一是要组成一支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 班子成员间要优势互补, 性格互补, 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与协作, 起到核心作用。就班子成员配备而言, 不同的职位应有不同的要求, 具体如下:综合素质过硬的项目经理, 这是项目的灵魂, 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项目经理要具备一心为公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统揽全局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胆识和凝聚人心的亲和力;技术水平全面且高的技术负责人, 这是项目质量的保证, 对项目最终成果的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技术负责人要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能解决业内疑难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创新和坚持真理的品质;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调度, 这是项目实施顺畅与否的关键因素, 因此, 生产调度要具备深厚的工艺流程知识、统筹施工现场组织把控能力及善于与人沟通的交往能力。二是要有一批执行力强的中坚力量。这是高绩效团队的必备条件, 也是项目实施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执行力强的中坚力量, 再好的决策、再好的实施方案也会因执行不力而大大缩水, 最终效果也会因过程控制不力而大打折扣。

2 有效沟通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最佳手段

有效沟通可以及时地消除误解和矛盾, 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工作效率达到最优。

有效沟通包括内部与外部有效沟通。内部有效沟通是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这也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必要条件。工程项目事务公开、透明不乏为内部有效沟通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工程项目过程中, 大到项目决策、实施过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细到分包队伍、材料价格等都要与项目所有成员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 群策群力, 既可以避免考虑问题的片面性, 又可以使员工心气顺, 因为, 所有的事务都是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出来的, 在工作中员工就会心往一处想, 劲朝一处使,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于项目实施上;外部沟通对项目实施至关重要, 与业主、监理的有效沟通可以使目标更明确, 任务更明了,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涉及变更内容因为有效沟通也会得到各方的认可。在实施过程中, 要留有有效证据, 如照片、录像、文字备案等, 这也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 为以后的工程量结算积累必要的资料。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可以取得居民理解与支持, 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现在当地居民阻挠项目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首先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 掌握当地居民的真正意图及他们所期望的目标, 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居民做一些实事, 当确实不能达到当地居民的要求时, 可与当地居民解释, 也可以借助业主或地方政府等一切可借用的力量与当地居民进行协调与沟通, 他们与当地居民沟通会更有效, 居民也会更容易接受。

3 细节是决定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保证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已为大家所共识, 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 很多人都想去做大的事情, 认为小的事不值得去认真做或不值得用心去做, 这其实反映了工作态度问题。其实每一件大事都是由若干个小事组成的, 小事做不好, 谈何做大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记得观看过一部电影, 说得是海尔发展初期, 一天仓库保管员与零配件领取工程师之间在螺丝数量上差一个, 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螺丝, 管理层要求对所有当天安装的冰箱进行全部的检查。海尔正是因为把细节做到极致, 所以在家电行业才能立足国内外。当然, 因小而翻船的事情也很多, 例如, 最近的伦敦奥运会, 在奥运会女足小组赛时, 错把朝鲜国旗挂成了韩国国旗, 引起朝鲜队强烈不满, 致使比赛推迟了一个多小时, 这就是细节造成的重大错误。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小小的蚁穴能使千里之堤决堤, 可见细节对于事件的成功与否起着怎样的至关作用。作为一个工程项目, 整体是一件大事, 但是也由很多个细节构成, 哪个细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体项目的效果, 因此, 要想使项目成功, 就要把每个细节做好。

4 形象建设是决定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基础

形象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 属于软件建设范畴,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作风、员工精神风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都属于形象建设工程, 由此, 形象建设是区别于其他单位的本身特有的特征。形象建设不同于人们往往理解的面子工程, 这是狭义的概念。

良好的形象建设对外有助于提供企业积极的信息, 提高企业的社会信任度和知名度, 有利于企业基业长青。对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 加强形象建设在工程项目实施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进行形象建设, 不应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 而应是刻在员工的心田中、脑海里, 每临一种情况发生, 员工都有够非常自然、非常自觉、非常主动地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 团队所表现出来的形象都代表着本单位企业文化, 形象建设如果做得好, 说明团队的工作态度端正, 工作是创造性工作, 而不是简单的为工作而工作, 项目实施过程就会有条有理。过程控制得好, 结果自然会是好的。因此, 要时刻按照单位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形象建设并付诸到项目实施中去。

5 总结分析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在很多人重做, 轻总结分析, 认为只要做好就行, 总结分析可有可无。当然, 重做没错, 但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和改进, 同样的错误可能会重复出现。

总结分析是不是只有在项目实施完成后才进行呢, 当然不是, 它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 每个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计划、方案等。因此, 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分析, 可以在阶段末, 也可在阶段中, 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出现偏离目标趋势时, 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找出偏离原因, 及时纠正, 使其回归至目标值。总结分析的内容包括本阶段的目标完成情况、执行过程、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成本等是否与计划一致, 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成功经验与教训, 如果把每个阶段总结分析透彻了, 既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又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保证下阶段工作更加顺畅。

总之, 一个工程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影响因素有很多, 只要抓住了决定性的因素, 在决定性的因素下大力气, 项目实施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摘要:一个工程项目实施成功影响的因素很多,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建设高绩效的团队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最佳手段, 细节是决定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保证, 形象建设是决定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基础, 总结分析是工程项目实施成功重要途径。

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篇8

在学术界, 为了让政策科学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者, 政策研究的重心从政策制定转移到政策评估, 从政策执行过渡到政策终止, 却始终没有寻找到解开“政策失效”的钥匙。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部分学者逐渐将耳光转移到“前政策分析”阶段, 即公共政策问题自身的本质与界定上。随着学者们对政策问题研究的深入, 问题界定对于整个政策过程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我们失败了, 更多是因为我们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而不是因为我们用错误的方案来解决正确的问题。因而,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要想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 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实现预期的效果, 首先应该对公共问题作出正确的界定;而对于政策分析者, 问题界定则是研究政策变迁、建议议程方案、预测政策效果的一个好视角。

正确的界定公共政策问题, 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起因:公共需要的产生带来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需要, 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 而是共同利益, 具有不可分割性。

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 由于内外环境的而变化, 公众的社会需要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丰富化。

经济发展衍生很多社会问题, 一直强调发展, 发展的结果势必会导致一些不均衡的切断, 一个不均衡就是地区差别越来越大, 很多实际问题也表现出来,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地区发展的差别是越来越大。城市和乡村, 农村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当年发展非常快, 但是90年代尤其进入新世纪之后, 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有些障碍可能是政策性的障碍,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在发展经济各个方面采取一些对策的时候, 我们发现政府在有些方面是有些偏颇的, 刚开始过分注重效率, 兼顾公平不够, 包括城乡的均衡发展方面政府也没有更多去落实。

二、问题的表达机制的完善

社会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将演变为政策问题。在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导机制:即问题的表达。也就是说只有受到社会问题影响的公众在面临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会产生公共需要而且这种公共需要的对象是面向政府的。在这之后只有公众通过设当的途径将他们的这种诉求传达到政府部门、政府才会有可能将这一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那么创建一个合理、方便的途径供公众来采取行动表达其诉求就会成为题中之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 利益表达在政治生活, 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共政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公共性,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这对公民而言, 即是越来越多的公民逐渐认识到, 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政府而言, 尤其是政府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们, 也更加强烈地意识到, 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通过越来越广泛的咨询来作出。这就要求政府引入“强势民主模式”,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赋予公民更多更好的参与自我管理的机会, 从而促使政府组织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决策项目安排转向寻求公民支持或授权公民管理的决策安排”。

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 必须使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知政权、参政权与监督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是首要条件。

三、主观方面对问题界定的影响

政策始于问题, 之所以需要某项特定的公共政策, 就是因为需要解决某种特定的实际问题。与政策问题构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 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着诸多非统一的个体性因素制约 (如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经验知识等) 。如何认识社会问题, 如何筛选问题, 谁参与筛选问题, 不同的方式将导致政策方案的大相径庭。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问题, 一个问题是否构成政策问题, 会面临着很大的异议。谁能在问题构建上把握主导权, 就能自然的在这之后的系列环节中占据主动权, 就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格局。反之, 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 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政策问题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 也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选择有关。同时, 在对政策问题认识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上, 同样是存在主观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着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有学者针对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指出“我们可能会分享相同的数据, 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到同一件事。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利益以及偏见等都塑造我们对事实的感知。”

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是, 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人们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利害关系人。政策问题是基于人类社会需要而构建、维持和改变的。政策问题的人为性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公共政策对利害人的重要影响。

于此看来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的界定处于首要而关键的地位。加强对其重视是必然的要求。同时问题界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看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公众社会需要的新变化、发展, 以及为公众提供一个合理的的途径使其能够自由的进行利益表达, 最后还要认识到在界定公共问题是的主观因素。只有把这些要素整合统筹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界定政策问题, 为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四、形成政策问题的机遇——外部综合因素影响

如何能让公共问题成为政策问题, 这其中需要有许多中间因素的影响制约。“机遇”就是一个直接而关键的因素。

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在转型期的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公共问题,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 而现实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又使得在处理各种公共问题是有了先后的选择。一项公共问题在特定的机遇下就会变为政策问题也就成为公共问题上升为政策问题的一个直接的途径。

然而机遇的出现充满的不确定因素, 及时、准确的把握机遇就变得尤为重要。

五、综述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要想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 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实现预期的效果, 首先应该对公共问题作出正确的界定;而对于政策分析者, 问题界定则是研究政策变迁、建议议程方案、预测政策效果的一个好视角。我们面对的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 由于内外环境的而变化, 公众的社会需要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丰富化。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使政策主体认识到公共需要的存在并将它类入到解决的问题之列, 最后在主客观双重影响之下最终形成公共政策问题。

摘要:公共问题的界定在整个公共政策中的关键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对于这一重要性的认识却有一定滞后。在公共问题复杂多变、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大缺陷, 在公共政策的后续环节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之后, 正确的界定政策问题继而成为关键。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公共问题从而为公共政策的顺利、有效的施行。

关键词:政策问题界定,公共需要,问题表达,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浅论论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2] (美)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英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7.

[3]薛维娜.利益表达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完善机制.

国际关系决定性两因素探讨 篇9

一、国际关系决定因素之一——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在国际关系中, 各个国家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利益的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利益可以被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暂时的和永久的、特殊的和一般的以及互补的和冲突的。国家利益是不断变化的, 在国际关系中有一句史上经典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很好地表明, 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永恒的出发点。利益相同则相交, 利益相悖则对立。

两伊战争期间, 美国是支持伊拉克的, 因为伊朗的霍梅尼搞伊斯兰革命, 比较原教旨主义, 霍梅尼把伊朗的皇帝巴列维赶跑了。巴列维是亲美的, 而霍梅尼是反美的。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 对海湾地区的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如果伊斯兰革命成功, 海湾地区有统一的可能, 海湾地区统一了, 力量就强大了, 代表西方文明和西方利益的美国必然受挫。而伊拉克不愿意被统一, 必然发生战争。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 美国也就肯定支持伊拉克。两伊战争后, 伊拉克的独立性加强了, 萨达姆在伊朗的方向上没有突破, 于是选择在其他方向上突破。科威特历史上曾经是伊拉克的, 科威特是亲美的, 美国在科威特有巨大的石油利益。美国控制的公司开采石油, 一方面加强了科威特, 一方面削弱了伊拉克。科威特与伊拉克相邻, 美国在科威特开采石油, 实际上开采了伊拉克的地下石油。石油就像地下水一样, 有共同的源, 美国以科威特为基地疯狂地抽取, 伊拉克自然蒙受损失。于是伊拉克攻击了科威特。攻击科威特损害了科威特的利益, 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在国际上, 其他国家看到的伊拉克军事侵略的表象, 而没有看到美国对伊拉克经济侵略的事实。于是一致认为伊拉克错了, 选择了支持科威特的行动, 借正义之名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美国和伊拉克成为对敌的双方。美国实现了在科威特的石油利益, 西方国家同样从中受益。美国不满足于制裁。伊拉克是一块大肥肉, 其石油的储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这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能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 美国的利益必定得到极大的伸张, 这就最终导致了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

可以说美国从支持伊拉克到后来发动伊拉克战争, 都是密切地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实施。当与其利益相同时则结成同盟, 当与其利益相悖时相互争斗。体现了国际关系发展时刻以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为导向。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像一条引导线, 引导着国际关系的曲折不平地发展, 却时刻紧跟利益步伐。

二、国际关系决定因素之二——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国家的综合实力, 由于其涉及面广, 所要衡量的指标复杂多样, 因此综合国力是很复杂的, 很难估计的。

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是否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立足, 决定着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决定着在国际社会中是否有主导作用。可以说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

以美苏为例, 上例中美国之所以针对自身在国际关系中为了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 以强势联合其他西方国家, 发动伊拉克战争, 就是以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支撑, 有能力为战争的发动和石油利益的维护负责。试想, 没有综合国力的保证, 贸然发动战争, 只能损失惨重。二战后, 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 前苏联无疑是足以同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强国, 但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 前苏联却处在十分软弱和危险的境地。前苏联战前坚持的超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政策,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过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产。前苏联在战后的许多年中, 计划经济越来越严格, 越来越集中, 通过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集体农庄体制提高对农业的税收, 仍是靠剥夺农民来优先发展工业, 特别是重工业, 其结果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张和落后。所以, 前苏联的综合国力还是落后于美国。在冷战后期, 这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利益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 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各国间的国家利益和综合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两个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以国家利益为导向, 以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后盾, 是国家间国际关系的主线。

摘要: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 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 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 以本国利益的最底线为出发点, 无限性地谋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以综合国力为后盾, 谋求国际上的权威地位, 实现本国控制和利益的本国化, 维护本国在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等国际关系上的最底层利益不受侵犯。国家利益和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关系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合并论文下一篇:疲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