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技能教育

2024-08-08

生活技能教育(共12篇)

生活技能教育 篇1

幼儿生活技能主要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幼儿能独立进餐、饮水、穿脱衣服、盥洗、整理物品等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健康领域明确要求 “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

一、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并且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为4 + 2 + 1,幼儿在家里成了大人围着团团转的 “小皇帝”。再加上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认为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受一丁点苦,他们从吃饭、穿衣、到洗漱、洗衣、整理床铺全方位地介入儿童的生活,幼儿在得到越来越多关爱的同时,学习家庭生活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儿童与发展心理学认为2岁-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以及健康生活、卫生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发展幼儿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对促进幼儿形成坚强、勇敢和独立探索的优良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二、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简介

( 一)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理论基础。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的心智,这是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动力,它使幼儿无意识的吸收周围环境中信息并成为适应环境的个体。蒙台梭利认为,受生命潜能的驱使,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 “吸收”文化的心理,他们因此能自己教自己。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2]蒙台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他认为除遗传因子的作用外,还有它们对之起作用的环境的影响,环境在成熟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变化只有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3]儿童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赋予的力量的环境。[4]

( 二)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蒙台梭利课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动实现,这些操作活动按其目的与所发展的儿童能力,分为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其中日常生活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动作练习、照顾自己练习、照顾环境练习等方面,基本动作练习主要包括练习抓、倒、夹、舀、拧、剪、穿、折叠等,照顾自己练习包括穿脱衣服、洗手、洗脸、洗衣服、刷牙、梳头、整理衣物等,照顾环境练习包括扫地、拖地、擦窗户桌椅、栽培植物、为植物剪枝施肥、整理房间,制作食物等。

三、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幼儿生活最长久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蒙台梭利认为,父母的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家庭中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来提高幼儿日常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 一) 家长应学习蒙台梭利理论与教具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养育和教育幼儿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一方面,家长要抽时间主动地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知识,经常和幼儿园教师交流,尊重幼儿,把握幼儿敏感期,认识到幼儿是独立成长的有潜能的个体, 家长只是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

(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因此,首先,家长根据幼儿需求,为幼儿准备有吸引力的物质环境,家中的幼儿使用的硬件设备及工具应该以幼儿年龄身高为标准,比如说家中的桌、椅、碗、勺,扫帚、簸箕等日常用具尺寸要小,方便孩子使用,幼儿房间的衣柜、鞋柜、玩具柜等要符合幼儿身高,便于幼儿拿取。

( 三) 示范、观察、引导、鼓励,提高幼儿生活技能。蒙台梭利认为: “所谓教育,不是教师及家长自上而下的教导,而是协助儿童自下而上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动作、感知觉、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2岁- 4岁的幼儿其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度发展的都不是很好,做事时难免慢而且粗糙,加上幼儿的注意广度也非常有限,顾此失彼也在所难免。针对幼儿这些特点,家长要考虑给予孩子科学适宜的方法指导,生活技能练习是在经常性的要求和长时间练习中形成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家庭实际情况来使用恰当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示范。家长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并准备适量的教具, 引导幼儿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练习前,要先为幼儿示范正确做法,示范时家长要放慢动作,动作分步骤进行,步骤之间要有适当停顿,语言要简洁。

2、观察、引导。学会耐心观察是蒙台梭利教育者的必备素质, 家长要观察幼儿在练习中自己的内心需求是什么,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要观察幼儿在工作时的表现,是否对材料感兴趣,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另一方面,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表情是否专注, 情绪是如何变化的等等,家长可以将观察内容进行记录,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水平,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摘要:培养幼儿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当前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现状,介绍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并从提高家长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创设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三方面阐述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家庭生活技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幼儿,生活技能,启示

参考文献

[1][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e.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79.

[2][3][4][5]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7,410-411,405,404.

生活技能教育 篇2

摘 要:现如今,怎样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是困扰教育界很久的问题。因此,本文围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展开讨论,分析智障儿童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讲述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运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智障儿童 生活技能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我国处于 0 ~14 岁的儿童总数是 3.075 亿人,其中残疾儿童有 817 万名,占儿童总数的2.66%。而在这 817 万名残疾儿童中,智障儿童有 539 万名,占 66%。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智障儿童的数量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了不可小觑的分量,对于智障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不但影响我国成年残疾人的整体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智障儿童是指在智力发展方面比较缓慢,智力低于正常儿童群体。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者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围中有两项或者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迟缓而存在沟通、家居生活、自我照顾、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工作、健康、社交、学术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困难。[1]

一、增强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必要性

社会对随读的智障孩子?u估还是以一维智能指标为基准,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没有考虑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这在依然还是“按分数论英雄”的今天,他们无疑是处在劣势地位的,没有人喜欢一个“拖后腿”的人。久而久之,随读的智障孩子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长期恶性循环,使他们越读越差。智障儿童由于自身心理、生理的缺陷,在生活适应、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援助,但现阶段解决此类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能为他们提供的教育、生活、就业等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尤其在淮北这个以重工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上一系列的因素严重影响淮北地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导致智障儿童虽然在普通学校里学习,却享受不到他们所需求的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就读”。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区别而言的,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现代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没有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播放生动的画面以及很直观的动画形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2]

三、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

为了切实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1.充分应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播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影像,通过播放加深智障儿童的记忆。为了有效弥补智障儿童自身存在的学习劣势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他们播放一些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加深他们的理解。如在进行“10 以内的数字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色彩艳丽的画面,包括五颜六色的花、色彩鲜艳的糖果、好吃的冰淇淋等,让学生自己去认知数字,并且通过重复播放,让他们加深记忆。利用多媒体巧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巧设一个生活场景,这样比简单描述更容易让智障儿童接受,因为智障儿童难以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必须要通过直观的画面进行教学。如何教会智障儿童在超市买东西要给售货员钱才能拿,并且掌握钱币“元、角、分”?教师为了教授学生这种技巧,可以设置一个超市的场景,在“超市”里摆放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商品,如瓜、果、梨、桃……然后让学生付费购买,用真正的钱币进行交互。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把生硬、死板的课堂授课转化为一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容易让智障儿童接受,可以更好地到教授学生生活技能的目的。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好网络资源,对智障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面对每一个智障儿童的特点和身体状况,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网络上查找各类不同的有用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得以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教师和智障儿童的交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个班有 20 个学生,部分学生爱玩游戏,部分学生爱看动画片,那么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组,10 个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10 个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习爱劳动、爱干净的生活小常识。通过这样的分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3]

3.加深和智障儿童的交流

加深和智障儿童的交流,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反复的鼓励,提高智障儿童的综合素质。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在对其进行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比如在了解学生对图形的掌握情况时,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给予鼓励,可以说“很棒,很棒,再仔细想想”等,千万不要打击,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全班的 QQ 群,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沟通和交流,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请教教师,由教师解答。通过反复的、及时的交流,能够加深智障儿童和教师的感情,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智障儿童快乐地学习。

结语

每个孩子都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智障儿童也是文明校园的一员,他们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呵护与支持。鉴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的劣势,以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培养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培养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方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生活技能与终身学习 篇3

《全民教育目标三之十年回顾报告:生活技能与终身学习》主要考查了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三个学习领域,并审视了这三个领域的生活技能教育。一般来说,生活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心理技能、健康保健技能、艾滋病预防技能、生计和创收技能。报告对于每一个领域的分析都涉及定义和背景、进展和趋势、对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关键问题和存在的挑战、优先事项和战略建议。

一、生活技能和终身教育目标解读

全民教育目标三通过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生活技能项目,保证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个目标外延宽泛,不仅包含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还几乎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在2007年提出的所有的学习形式,如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远程教育、在职培训和自学。全民教育目标三由“学习需求”“适合的学习”“生活技能”三个理念组成,该目标恪守“把满足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作为他们的福祉和参与社会工作的关键点”的承诺,该关键点是跨越整个全民教育目标议程的捷径。但是,《达喀尔行动纲领》对于“学习需求”“合适的学习”“生活技能”没有提出清晰的定义,国际社会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青年(15~24岁)是全民教育目标三的主要目标人群,占亚太地区人口总数的17.9%,亚太地区生活着世界上61%的年轻人(10~24岁)。年轻人是一个有着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群体,成千上万的青年和成人面临着教育短缺、失业和高职低就的挑战,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迅速变化的需求。全民教育目标三申明,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都应得到满足。然而,这些学习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衡量,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地区范围内,学习问题在全民教育中还未被置于重要地位,全民教育报告忽视了对年轻人学习需求的确定。学习需求是保证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因素,对于讨论教育质量问题也至关重要。

此外,国际社会对于适合的学习和生活技能项目也没有共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的理解源自于《德洛尔报告》(Delors Report)中论及的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在2007年将“生活技能”界定为建立在独立基础之上的自我管理和充分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生活技能”界定为重要的社会心理①和人际交往技能。然而,究竟哪种技能更为重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决策能力在艾滋病(艾滋病毒)的预防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冲突管理在和平教育项目中的作用更突出。

全民教育目标三的部分内容涉及到教育系统的一些特定领域,如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等,此外,还涉及生活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被视作交叉主题,不仅与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有关,而且还渗透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学习内容中。

综上所述,亚太地区国家对于全民教育目标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施方式也各不相同。缺乏明确、可量化的目标阻碍了全民教育目标三的进展,也弱化了政府对教育领域的监管。此外,对于全民教育目标三的监测框架缺乏共识,也会使该目标的国际对比评测变得困难。总而言之,全民教育目标三致力于将高层次的目标与低层次的细节相结合。全民教育目标三涵盖范围广泛,加上缺乏可量化的目标,这些都有碍于对该目标的进展进行跟踪。尽管面临界定和衡量的挑战,但全民教育目标三的核心原则是全民教育日程的基础,因为满足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和增加工作机会来说至关重要。

二、趋势与进展

(一)中等教育

在亚太地区,中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贫困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入学方面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我们需要共同关注的是中等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以及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进,过去10年所取得的成果就会被削弱。生活技能教育现已被整合到中等教育的学校课程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主题;二是将其嵌入一个主要的承载课程;三是将其融合到课程的多个科目中。一般来说,有两种提供生活技能教育的模式:一是将生活技能教育融进特定的系统或学科中,如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二是将生活技能教育整合为一种宽泛的教育。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在亚太地区开展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仍存在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在改善难以惠及群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现状方面。例如,失业人员、非正式员工和农民工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另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该为处在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打破低技能、低生产力和贫穷的代际循环。现在,亚太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开设了一些专门的技能课程,但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并没有得到职业指导、咨询服务和经济资助。生活技能教育和工作技能教育现已被纳入到正规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之中,这些技能也被称为核心、通用或关键技能,在确保年轻人参与和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拥有必要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非正规教育

亚太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已经认识到了非正规教育在惠及边缘化群体和弱势群体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了针对辍学青年和成人的非正规教育策略,但是,有些国家仍然缺乏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非正规教育项目框架,包括同等学历项目、非正规职业教育培训与创收项目。这些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的现象也加剧了非正规教育质量低劣的状况;另外,用人单位也不太愿意承认非正规教育毕业生的资质。生活技能教育无论在同等学历项目还是在创收项目中都已变得主流化,生活技能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将行为改变同特定的健康主题相联”的方法论的支撑,这些主题包括卫生保健教育、烟酒预防教育以及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专门技能教育。随着“生活技能”理念的广泛传播,现实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将非正规教育用于艾滋病预防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的范例。

(四)生活技能教育

通过审视生活技能教育在亚太地区国家的应用情况,发现了三个不互相排斥的开展生活技能教育的方法:一是聚焦社会心理技能,包括社会情感学习、领导力和自我管理;二是聚焦创收技能和生计发展;三是聚焦健康行为和降低风险的艾滋病预防。

生活技能教育项目包括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职业培训与创收,该项目可通过学校传播或者在校外开展,同时也可以融入到儿童友好学校的模式中。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儿童友好学校模式正在被推广到整个亚洲。很多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名义,开发了生活技能教育的输送和培训项目。然而,无论实施方法和突出重点如何,所有的生活技能项目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缺乏师资培训与项目效果评估。

三、问题和挑战

以下简单概述对亚太地区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评估结论。

(一)中等教育

1.入学率大幅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过去的10年中,几乎所有的亚太国家都经历了中学总入学率大幅增长的态势,该地区的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球的增长速度。然而,该地区的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发展一直不均衡,在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2.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中学课程的针对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强科技教育,注重加强学生对教授内容的广泛认知,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国家的正规中学教育拥有丰富的生活技能课程,而其他一些国家拥有包含生活技能的非正规教育课程。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确保学生掌握通用的和专门的职业技能,以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了提高教师质量,一些国家把重点放在吸引有动机和有能力教学的“合适的人”的身上,或是放在提高正规的职前培训上。此外,还需要改善校本管理的政策,其中包括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支持机制。

3.改革对中学生的评估方法

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现象非常普遍,家教辅导盛行,这种情况在通过考试遴选学生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国家更为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学习。如果在中学阶段不进行重大改革,学校很可能会继续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将集中在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复制和核心课本内容的背诵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学教育中的考试改革任重道远。

4.解决中学教育的资金问题

中学教育特别是学科的专业化的扩张,必然需要庞大的财政资源支持。而亚太地区的中学教育很少依赖外部援助,各国普遍都在推行增加财政、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和实施财政分权的发展战略。如果各国在中学教育上没有精心的实施,则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区域差距。亚太国家越来越多地尝试使用不同的融资和治理模式增加边缘化群体的参与机会。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1.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差别较大

在整个亚太地区,各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入学趋势并不相同。日本、韩国以及其他拥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国家,已经减少了对传统的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需求,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产业基地正在成长的国家对此类毕业生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就需要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灵活的培训方法。采用需求驱动的技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的输送和管理中,这几点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要。把正规和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融合到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中是值得各个国家重视的,这些技能在确保青少年具备劳动能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工作的作用日益显著。

3.全面而完善的资格制度

为了规范资格认证,亚太国家已经开始引入国家资格制度。该制度是根据一套不同层次学习成果的标准进行资格分类的工具,目的在于促进国家和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化,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

(三)非正规教育

1.提高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度

增加弱势群体(如失业者、农民工和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工人)获得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创收项目的机会仍是一个挑战。有些国家只有一些经验数据,没有有关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情况的全面数据。亚太地区同等学历项目的参与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国家的参与水平高,有些国家则相对较低。因为同等学历项目已被证明是为失学儿童和青年提供第二次受教育机会的方式,所以各个国家应努力提高其参与度。

2.加强非正规教育的政策、战略和资金支持

在整个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需要用非正规教育和替代性输送方法为没有完成正规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础教育。然而,非正规教育深受认知度低、政策缺乏和资金不足的困扰,饱受项目质量低、师资培训缺乏、提供者之间的协调性低以及数据和监控缺乏之苦。因此,实施非正规教育的政策仍然是一个挑战。国家必须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实现同等学历项目的制度化,以确保教育的质量。

(四)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是非正规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纳入生活技能的非正规教育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生计技能、艾滋病预防、健康促进等,该项目重点关注如何获得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生活技能教育的内容已经得到“将行为改变同特定的健康主题相联”的方法论的支撑,这些主题包括卫生保健教育、烟酒预防教育,以及与工作和生计相关的专门技能教育。

四、战略和优先行动领域

报告最后提出了对于战略和优先行动的建议,以加快以上讨论的三个领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三的进程。

(一)完善信息库

第一,建立信息库,需要开发在三个教育领域内开展入学追踪学业情况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

第二,追踪中等教育在教育系统的情况,尤其是与治理、财政、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有关的改革。

第三,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于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的需求,以此评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第四,将私有企业纳入合作伙伴序列,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质量和针对性。

第五,收集和分享相关非正规教育项目、实践、参与和效果的实证数据。

第六,评估教育排斥所有边缘化群体的原因和状况。

(二)强化政策、战略和实施纲领

第一,改革中学校本评估的实践和课后测验,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学习效果上。

第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项目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第三,增进与私有企业的伙伴关系,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方面促进用人单位和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第四,以法律和政策为支撑,通过战略行动规划加强非正规教育政策,使之成为教育系统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五,鼓励正规教育组织和用人单位承认学生在正规的教育系统之外(比如同等学历教育和非正规职业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经历。

(三)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强化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好地回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第二,使生活技能教育在所有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中走向主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及非正规教育项目也应如此。

第三,将艾滋病教育纳入中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以及课外辅导活动中。

第四,基于对非正规教育目标人群的需求和环境的分析,设计项目以保证非正规教育的针对性。

第五,改善针对初中教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非正规教育协调员的职前和在职培训,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生活技能教育方面的培训。

注释:

①韦氏词典将“社会心理”界定为涉及社会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

生活技能教育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青州市的初中和高中学校进行分层,然后从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随机抽取1所学校(弥河中学和青州市第六中学),在该2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抽取1 000名学生,获取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为99.6%。其中男生450名(45.2%),女生546名(54.8%);汉族学生982名(98.6%),少数民族学生14名(1.4%);城市学生18名(1.8%),农村学生978名(98.2%);初中一年级学生224名(22.5%),初中二年级学生234名(23.5%),高中一年级学生260名(26.1%),高中二年级学生278名(27.9%)。

1.2 方法

主要培训活动内容:(1)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2)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4)如何应对同伴的不正确压力(如吸烟、过早发生性行为等压力)。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每周1节课,集中在4-6月开展。

培训以学生为主,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快速反应、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所有接受培训的同学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为了解学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对培训活动的意见及评价培训对学生相关知识、态度及技能的影响,在培训前及培训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参考国内外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问卷[3,4,5,6],有针对性的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传播途径、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相关生活技能等问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现场发放问卷,由调查员在教室宣读调查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 3.0录入原始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逻辑查错。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包,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生活技能教育对在校中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影响

通过开展艾滋病、性病有关知识培训,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其中艾滋病的准确命名、艾滋病的病原体、病毒攻击系统、能否预防和能否治愈的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对HIV体外生存期限,AIDS防治日,AIDS著名疗法的知晓率分别由培训前的39.8%,42.6%和8.8%提高到87.2%,86.5%和83.3%。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中的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培训前仅为53.9%,培训后知晓率为91.6%。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P<0.01。

2.2 生活技能教育对在校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态度及技能的影响

学生对于防范艾滋病有信心、愿意接受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认为学校增加艾滋病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由培训前的59.8%,63.1%和91.8%提高到培训后的91.6%,90.5%和98.6%。对于愿意参加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由85.3%提高到培训后的91.3%。培训后对“当有朋友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时”,回答说“不”感到容易的学生比例为31.3%,明显多于培训前的10.5%。对中学生关于性行为对艾滋病的影响态度培训后,有92.5%的学生赞成“越早开始性行为就越容易感染艾滋病”,明显高于培训前的48.5%。有89.5%的学生赞成“中学生不应该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观点,明显高于培训前的比例(26.1%)。对“舍友感染了艾滋病表示还会继续同宿”的由培训前的44.9%上升到培训后的78.9%。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持有率/%。

3 讨论

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授课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却不利于培养良好态度和行为,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及教学成果的反馈,也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因为技能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起到协调和组织的作用[7]。在平时教学中,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快速反应、角色扮演等形式,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心理社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运用生活技能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是通过“危险地带”游戏,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基本常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或行为进行感染艾滋病危险程度的判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教育能够增加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与马迎华等[8,9]的研究报道一致。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引导教育人们关心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已成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本次培训通过引导学生从被感染者的角度去体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知自己被感染后的心情,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关心、帮助他们,结果提示,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

综上所述,通过对在校中学生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艾滋病专题教育参与式教学方法,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以下建议:(1)邀请心理学专家参与,对在校中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应用于防制艾滋病。(2)与艾滋病防治机构联合,邀请专业人员对在校中学生开展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教育。(3)通过应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10],探索适合在校中学生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晓宁,王学良,王建军.某中学学生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13.

[2]吴昊,朱伟.河南某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432.

[3]马迎华,王超.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62.

[4]王超,马迎华.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67-172.

[5]章珍珍,张雪海.中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讲座效果评估.浙江预防医学,2008,20(12):77-78.

[6]顾昉,陈坤.杭州市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效果评价模式的研究.卫生研究,2008,37(3):343-345.

[7]王超,马迎华.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9-311.

[8]马迎华,季成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与艾滋病预防.中国校医,2004,18(4):376-378.

[9]马迎华,王超.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11-113.

生活技能学习心得 篇5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路途坎坷,敢于挑战是基本素质,一次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才干,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韧性,也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弥补自己内向,不善于讲话的缺点,努力使自己趋于外向。

我所调查的对象是高中的同学,别看我们只分开半年,可是再次聚首时,每个人都成熟了许多,说话做事都有了一定的思维方式,有的还增添了几分气质。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才能体会得到。

在调查同学的大学生活时,我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可是我感觉刚到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迷茫,都不知所措,几乎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许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吧。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迷茫,会晕头转向,可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就不至于不知所措。我们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使之更加精彩,锦上添花。

每个刚刚进入大学的人都会经历下面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共鸣哦: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告别那些或美或伤的过去,我进入了大学时代,初进大学,内心是激动的、忐忑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由于受到电视剧的影响,我一开始会幻想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多么美好,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失望了,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大学生活。

刚开始的一个月我是属于彷徨无措的状态,因为面对陌生的灯火阑珊,偌大的空间是我迷茫。课程安排、教学流程、人际关系、作息时间以及生活内容都与以前截然不同,我告诉我自己要努力淡定。。。。。。一个月之后我从容了,我不必为了不规则的课业而紧张、不会无法安排课余时间。我可以在上完课去图书馆,去微机室或去作业。我还可以很自如的参加一些活动来认识更多的人,以扩充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还可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凝聚力等团体所需各种能力......

慢慢的我就会更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去合理的安排,加倍的努力,积极争取。

我的大学生活一直有很多插曲,但主角就我一个,我会努力的坚持,并时刻准备着......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不去调查,不去体会,你就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在这次调查之中,我确实感悟颇多,体会到了从未走出家门的九零后,到了异地他乡,是怎样的不顺当、不习惯。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迷茫。在此之前,他们生活在家中,快乐、奔放、无拘无束,从不为了交朋友而感到苦恼;从不为了课业而烦忧。可是,他们到了大学,一切都变了,为了交朋友而费心;为了课业而到处奔走,为了让父母少操点心,他们毅然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赚点生活费。

随之时间的流逝,他们长大了、成熟了,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熟悉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就像李小龙所说: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截拳道”,九零后不再迷茫,不在彷徨,他们用自己的目光洞察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只顾风雨兼程向前冲......

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和参与社会调查,并且是孤军奋战,觉得是对自己的巨大挑战和激励锻炼,其次调查的对象都是自己熟悉的面孔,多少也轻松一些。通过拉呱,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安排?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如何看待?等等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生活技能教育 篇6

一、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笔者尽量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悟,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方向”时,让同学理解掌握操场的八个方向,笔者亲自带领他们来到操场上,并为他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向北方招招手,向东北方点点头,向西南方说声‘Hello……”这种玩乐中的体验不仅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数学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回家与爸爸或妈妈一起到某个路口,统计一下各种车型的车流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上利息一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调查活动: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上完利息这一课,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此外,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编写数学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例如,在教学“折扣”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做一个有关折扣的生活调查。安排学生回家后,可以到附近超市、商店调查,也可询问父母等,写成调查报告。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报告,先在小组内每人交流,然后再选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调查报告。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得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练习设计讲求生活化、实效化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从实效出发,既要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等做科学合理的安排,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

1.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题

为了让学生能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笔者根据教材中一些习题进行恰当的处理改进,变成了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如教完工程问题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期末到了,老师带了一些钱去给学生买奖品,老师带的钱正好可以买15支钢笔或24支圆珠笔,如果买了10支钢笔后,剩下的钱全部买圆珠笔,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

这样设计的练习,具有挑战性、灵活性,且更接近于真实生活,既克服了工程问题那种枯燥无味,学生只套例题的解题模式,又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数学题

正如一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如在学完“最小公倍数”后,设计如下练习:(1)从4月1日开始,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约定等同时休息时才能带小明出去一起玩。那么,小明至少要等多少天才可以出去玩?(2)妈妈买回一篮鸡蛋,小明两个、两个地数,余下1个;三个三个地数,也余下1个;如果四个四个地数,还是余1个,那么这篮鸡蛋至少有几个?

这样设计的练习,把教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生活,去亲近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真正将数学的教学过程变成“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回归生活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e]

生活技能教育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天津市某理工科高校完成《健康与发展》课程的全部90名学生, 其中男生74人, 女16人;按年级划分, 大一64人, 大二22人, 大三4人;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 (19.48±1.03) 岁。

1.2 方法

研究者于2010年4—6月在天津市某理工高校开设名为《健康与发展》的选修课, 课程共计8周, 每周3个学时。在第1次授课前与最后1次授课后分别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自愿原则, 由研究人员当场发放并讲解问卷, 在学生自主填写完成后, 当场回收。最终获得90名完整参与课程学生的问卷, 共计180份。

1.2.1 课程

《健康与发展》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生活技能相关内容:生活技能教育概述、生活技能5对 (10种) 核心能力的训练等。课程介绍了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 并针对如何获得这些技能进行讲授, 并指导同学进行实践。

1.2.2 工具

SCL-90量表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组成, 包含以下9个心理障碍相关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此外, 还有一些与睡眠饮食相关的项目, 归入其他。各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 1~5分分别代表无症状、症状轻微、有中度症状、症状较重、症状严重。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为总分, 160分为临床界限, 超过160分则说明研究对象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 某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得分除以包含项目数即为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 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6]。

1.3 统计方法

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后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授课前后学生SCL-90评分的变化

在接受《健康与发展》课程 (以下简称《课程》) 后有85.6%的学生SCL-90总得分下降, 各因子得分和总得分的变化情况, 见表1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从表1可看出, 在接受《课程》后, 研究对象SCL-90的各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有所降低, 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授课前后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变化

2.2.1 总得分阳性率的变化

在授课前, 有24.4%的学生SCL-90总分为阳性 (>160分) , 即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在完成课程后, 这一比例降至6.7%,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27, P=0.003) 。见表2。

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2.2 各因子得分阳性 (因子得分>2) 率的变化

存在强迫症状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大, 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是相符的[6];在完成《课程》后, 所有因子得分的阳性率都有所下降, 其中,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这4个因子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a表示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3 讨论

3.1 SCL-90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SCL-90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于上世纪80年代由王征宇翻译并引进我国[7], 金华等利用该量表制定了我国正常人 (常模) 的评定结果[6], 之后, 该量表在我国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健康研究中[8], 而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 大部分也都使用了该量表[9]。虽然该量表常模建立时间较早, 加上量表内容的限制, 结果或许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由于该量表使用广泛, 结果具有较高可信性, 也便于与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因此, 以SCL-90评分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3.2 生活技能教育可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国外的研究表明, 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减轻包括焦虑[10]和抑郁[11]在内的多种心理障碍, 而生活技能教育对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提高, 也在国内周凯等的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12]。在本研究中, 在接受为期2个月生活技能教育后, 大部分的学生SCL-90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原本有25.6%的学生存在某种心理障碍, 授课后这一比例下降至6.7%, 这些结果说明生活技能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SCL-90量表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个人主观感受的, 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13]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都证明在接受生活技能教育后, 大学生主观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通过接受生活技能教育, 同学们了解了如何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如何缓解生活与学业的压力, 如何更加有效地与他人和睦相处, 这些提高最终都促进了个人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在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很有必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14], 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而各种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恋爱情感、学习考试以及人际交往这几个方面[15], 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而言, 所接受的课程往往较为艰深, 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取得成绩方面所面对的压力往往较其他专业学生要大, 这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更易产生偏执等心理障碍[16]。在接受生活技能教育后, 同学们在保持良好情绪、维持有效人际交往、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7]。因此, 在理工科大学中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在提高同学们心理社会能力的同时, 促进了同学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为同学们以健全的人格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3.4 展望

关于生活技能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此前国内未见相关资料, 本研究可以说是在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 为未来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一项的理论基础。但本次研究由于条件有限, 仅以天津某理工高校某几个专业的少量同学作为研究对象, 而研究本身也是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 因此在结果的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来确证生活技能教育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的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生活技能教育对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在理工科高校中推广生活技能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某理工科高校开设以生活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与发展》选修课, 对参加课程的90名学生在课程前后分别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量表评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教学前后, 学生的SCL-90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 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9项代表各种心理障碍的因子得分和总分均低于教学前 (P<0.01) 。总分阳性率和部分因子得分阳性率也均小于教学前 (P<0.05) 。结论 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理工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理工科高校推广生活技能相关课程很有必要。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数学技能 篇8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在教学《 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时,有这样一题“ 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给爷爷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65元减去100元) ,营业员找回3元( 应加上3元) 。 所以, 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 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学习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时, 我是这样做的:“ 我们班男生有多少人?( 12人) 女生有多少人?( 15人) ”。“‘ 六一’儿童节全班学生分3组表演节目,每组多少人? 列式计算,并说出你的想法。 ” 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我班男生有12人,女生有15人,来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又知分3组,就可以求出每组多少人。“ 如果用综合算式怎样列式?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拿起笔列算式。 一男生说:“ 我是这样列的:12+15÷3=9( 组) 。 ” 另一学生站起来说:“ 他列的算式不对。 我们先求全班人数,用男生的12人加上女生的15人是27人。 从他列的算式中应先算15÷3, 所以不对。要想先算12加15的和,我觉得应当想一个办法。”从而引出小括号的用法,小括号就表示要先算。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新课,学生真正理解了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有趣的美国中学生“生活技能课” 篇9

美国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是两门必修课。那么, 既然美国的健康教育可以从细胞分裂教起, 生活技能的教学应该也很有趣吧?是真的不差哦!这门原本让已步入青春期的女儿扭捏排斥的课, 居然变成了我们家每天晚餐时的新鲜话题。

“老师说想申请到好大学, 最好参加过球类运动, 不能只会念书考试。他说, 像我们这些不爱运动的瘦小女生, 可以参加一种Unified Sports (融叫运动) , 和上特殊课的学生一起配对参加比赛。”

“什么球类都有吗?”

“每年都不同, 今年是网球, 学校会提供所有器材, 还包括服装呢!我们什么都不用准备, 只要每星期去练习两次, 外加一次比赛。一学期结束后, 下学期再换别的项目。”

听起来很棒!加上去年女儿上完高中规定的一学分体育课后, 就非常庆幸以后不用再跟体育碰面了, 如果能因这融合运动多少动一下, 也算是很健康的选择。不过, 参加前得填一大堆表格, 还得去做健康检查, 不只是简单的量身高体重而已, 还必须查视力和听力, 抽血, 验尿, 测胆固醇值, 还要看有没有嗑药或打类固醇……这些制式规定真麻烦啊, 因为没有事先通知得空腹, 我们跑了两趟才做完。

我的担心还有, 打网球很危险, 有可能被球打到, 女儿还戴隐形眼镜呢!

“别担心啦, 我会小心的。”

我知道对中学生来说, 外表比课业重要太多了, 宁可受伤也不要戴很厚很笨的眼镜。那么, 很讨厌运动又没有运动细胞的女儿, 网球打得到底怎么样呢?

“我都打不到球, 即使打到也打不过网。我猜大家都觉得我很笨, 很讨厌跟我同组吧?”

“你不是说跟大家配对的是特殊学生吗?”

“对啊, 我也以为是那样, 可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啊!而且都打得比我好!其他同学可能以为我才是特殊学生吧。”

“你今天打中几球?”

“只打到一次, 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打到的?”

“那你还想继续参加吗?”

“我希望申请到好大学, 只好继续参加啦, 运动一下也好, 妈妈, 我第一次从球场爬坡回来都喘死了, 要停下来好几次, 现在比较好了, 而且有时候打到球很高兴。”

和特殊学生配对的融合运动

几天后, 女儿回家又说:“我知道谁是特殊学生了!总共有3个人:一个是Adhd (过动) , 一个是Autism (自闭) , 另一个听说有特别的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个别教学课程) , 但是他们看起来都很正常, 老师说, 比赛时因为我们学校只有3名特殊学生, 所以要有另外3名普通学生配对参加。我没被选上, 比赛时可去可不去。”

女儿没被选上并不意外。一次我接女儿回家时, 练习尚未结束, 看到她怎么用力球都发不过, 对方打来的球也接不到。不过, 其他孩子也不怎么样, 几乎没人能打到球, 得分都是靠发球过网得来的, 整场比赛很没看头。

第一次郡赛, 女儿因为学校有重要考试没能参加;还好融合运动是鼓励性质, 所有球队自动晋级到隔周的州赛。

“我不想去, ”女儿说, “在旁边没事做, 好像笨蛋!”

“都练习那么久了, 去看看吧, 当做去别的学校远足也好, 不一样的经验也许很好玩呢, 搞不好有同学生病、迟到或是不小心受伤, 会需要你上场。”

女儿看看我, 撇撇嘴, 叹口气:“好吧。”

女儿会这样兴趣不高, 我其实很能理解, 因为我自己就是个体育很差、不喜欢运动、还很怕上体育课的小孩, 每次上体育课都是最丢脸的时刻。跳竿、跳箱、跳远永远跳不过;篮球投不进;手球打到手腕乌青也打不过网;唯一还行的是跑步和仰卧起坐。女儿愿意逼自己参加运动社团已经让我很惊讶了, 不过, 当妈的就是喜欢再推一下, 还好女儿够听话。

参加比赛得旷课一整天, 校车载全郡所有球队比赛结束, 再全车去餐厅外食后才回校。我在傍晚接到满脸笑容的女儿, 她脖子上还戴了个奖牌!

“哇, 你们学校赢啦?”

“对啊, 第三名, 大家都拿到一个奖牌, 连我没上场也有一个耶, 我们赢两场输一场。”

“总共几个学校啊?”真让人难以置信!

“比赛分很多区, 我们区有6个队。”

“很不错嘛, 打败3个队!”

“对啊, 其实看比赛很有趣, 帮同学加油好紧张啊!妈妈, 谢谢你逼我去, 明年我还想参加。”看来, 兴趣固然重要, 但若没兴趣的话, 获得荣誉感也能引发参与动力。

多参加义工服务

义工服务是老师强调的另一项重点, 大学就如一个小社区, 学生不能只是功课好、运动佳, 如果没有回馈社会的观念, 也不算好学生。因此, 每所高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做满固定时数的义工。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因为我不太会认路开车, 只能帮女儿登记附近的图书馆, 偶尔学校也会创造机会, 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来帮忙, 或是去小区大学布置场地, 担任会场招待。比如女儿帮忙今年的大学博览会, 可以穿着招待T恤搬桌椅, 也能坐下来吃免费晚餐, 还能增加参观人潮, 询问冷清大学, 算是收获满满的义工经验。

“有个学校送一本申请大学规划手册, 里面要我们列出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得奖纪录、课外活动和义工时数, 所以高中以前拿的奖都不算哦!”女儿边翻手册边感叹。也许吧, 我也不清楚, 感觉女儿才十年级, 还有两年才上大学, 可是学校似乎开始要学生准备了。去年已经选修几何的学生可以免费考PSAT练习考, 今年所有十年级学生都要考, 明年就是正式计分的考试, 这关系到是否能拿到国家学术奖学金, 真是让人紧张啊!

生活理财和注意饮食

生活技能还教些什么呢?除了准备SAT升学考试的规划之外, 学校还带学生参观附近的大学和技职高中, 另外就是如何理财。老师教学生怎么开支票、买旧车, 告诉他们申请信用卡的重要性、如何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有生活细节, 比如怎样打领带、看地图, 这些都提到了。至于如何维持好社交、增强沟通能力、不霸凌、不嗑药、节制烟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当然都是要交代的。

必修课《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听起来枯燥, 似乎千篇一律, 但许多成年人也许都还做不好, 说起来, 这是一门人生永远的必修课。

生活技能教育 篇10

家长们首先应该懂得如何刺激孩子正面的做事动力, 而不是单纯告诉孩子“这样、那样做”, 或是以命令的口气告诉孩子“因为我说了算”。教孩子生活技能的过程也是漫长的, 从孩子学会走路到长大成人,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掌握, 而在教导的过程中, 家长们也要谨记一些原则。家长们最好从孩子年幼起就开始训练孩子;在训练和教导的过程中, 要学会给孩子一些时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 尊重他们的天性;在教会孩子以后, 要适时检查孩子的进展, 并给孩子以鼓励和反馈意见。

除了平时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进行体育活动也是不错的方式。体育活动能帮助孩子学会设定目标, 然后通过努力来达成;而体育活动中和对手的较量也可以让孩子体验竞争的感觉;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性格, 特别是不因困难、失败而放弃的态度, 有助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有进取心和成功的人。

生活技能教育 篇11

现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具备教育、康复、职业准备等功能。根据2011年对某校培智生家长的调查问卷结果,家长还希望学校承担起矫正特殊儿童不良行为的职责。似乎由于智障儿童有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培智学校需要一一对其“缝缝补补”,因此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采购不尽其数的仪器。其实不然,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家长对特殊学校最大的期望就一个:希望孩子离开学校后能独立生活。这才是核心,这是家长代表社会对特殊学校的最大期望和要求,也是上述教育、康复、职业准备、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完成智障儿童由无法适应社会到基本自立的转变。

二、现行课程、教材、教法的缺陷

培智学校虽肩负着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离校后的生活质量,然而现行的培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却存在各种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现在各地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7门一般性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虽然该方案强调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课程还是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课程。虽然开发出来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但在编写上仍然是在学科的框架内做局部的微调。分科课程最大的缺点是知识割裂,需要学生学会之后自行统合,融会贯通,但学生一来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二来基本上不可能自行完成学科间的整合。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教师很用心的教,按照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作最乐观估计,到毕业时历尽辛苦学会了300个汉字(语文)、学会了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数学)、学会了20首歌(音乐)、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生活适应)……请我们的老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组装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生活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们毕业后的一天:早上起床叠被子→洗漱→吃早餐→洗碗→收拾整理房间→娱乐休闲(看电视、逛公园等)→陪妈妈买菜→帮忙做饭→吃午餐→娱乐休闲(程度好的可做一些组装零件类工作换取报酬)→帮忙做晚餐→看电视或聊天→洗漱→洗衣服→整理床铺→就寝。这里面有多少与汉字、数字、音乐有关?

上述学科中跟学生未来一日生活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只有生活适应课。但是由于是在分科课程、分科教学的大背景下,原本专为智障儿童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生吞活剥变成了“普教实质+特教点缀”,依然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虽然也搬了一些衣服、被子进教室,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当时是否有这个需求,在课桌上叠被子、在课桌上系鞋带,就算学生鞋带没有掉,老师也要帮他解开鞋带来创造系鞋带的需求——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个专家在批判类似情况时介绍了一个极端案例:老师为了教学生擦屁股竟然把大便搬到了课桌上供学生实践!这样做,学生就能学会吗?会擦课桌上的大便就一定会擦屁股吗?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老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操作得少,一种技能用一两节课就“讲”完了,学生操作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为什么香港专家说他们教叠被子要教三个月?不是老师要在讲台上讲三个月、示范三个月,而是叠被子包含数个步骤,中重度智障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将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需要三个月。

三、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的设想

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有几个基本理论假设: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两个功能:适应社会和改良社会,培智教育的目标只能是适应社会;②7-16岁为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在这之前即0-6岁的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欠缺,需要看护,已有能力十分薄弱,但是16岁或18岁走向社会后,社会对他们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自我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培智学校的课程必须培养这些能力;③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使智障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学校教给他们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技能);④程序性知识只能在程序化的步骤中反复练习才能最好地习得。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培智学校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全面普查筛选智力落后儿童适应成年生活所需要的个人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3个领域内应该掌握的能力,制定成100项左右的能力“菜单”。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统计现有能力并通过IEP(个别教育计划)规划每一年辅助学生学会哪些能力。所学能力的次序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年龄阶段、需要的迫切性来安排。

该课程观下的教材也就变成了“菜谱式教材”——为100项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开发一个菜谱式小册子,反复试验,将每一个步骤规范、固定下来。比如洗衣,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一共有10个步骤,我们就把这10个步骤用文字、图片、录像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像菜谱一样,每道菜有数个烹饪工序,学做菜的人只需按照这些工序一步步做下来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个“菜谱”就是学会相应能力的操作指南。

“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的配套教学就变成了“程序性教学”——如果一项能力有10个步骤,先让学生做,如果已经能独立做到第3步,就从第4步开始教,如果一点都不会,就从第1步开始教。完成一步再教下一步。今天学不会明天继续,学了两天仍没学会就学一周,哪怕教一个月也要教到他会为止。学一项能力考核一项能力,掌握后再学新的技能,不能将遗留问题带到今后的成年生活。

美国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因此其特殊教育也强调课程一定要对特殊儿童适应社会有用。在该理念下美国开发了生涯发展课程,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成年生活,已推行近40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是借鉴该理念而做的初步探索,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验证。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培智学校的功能分析

现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具备教育、康复、职业准备等功能。根据2011年对某校培智生家长的调查问卷结果,家长还希望学校承担起矫正特殊儿童不良行为的职责。似乎由于智障儿童有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培智学校需要一一对其“缝缝补补”,因此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采购不尽其数的仪器。其实不然,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家长对特殊学校最大的期望就一个:希望孩子离开学校后能独立生活。这才是核心,这是家长代表社会对特殊学校的最大期望和要求,也是上述教育、康复、职业准备、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完成智障儿童由无法适应社会到基本自立的转变。

二、现行课程、教材、教法的缺陷

培智学校虽肩负着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离校后的生活质量,然而现行的培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却存在各种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现在各地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7门一般性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虽然该方案强调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课程还是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课程。虽然开发出来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但在编写上仍然是在学科的框架内做局部的微调。分科课程最大的缺点是知识割裂,需要学生学会之后自行统合,融会贯通,但学生一来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二来基本上不可能自行完成学科间的整合。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教师很用心的教,按照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作最乐观估计,到毕业时历尽辛苦学会了300个汉字(语文)、学会了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数学)、学会了20首歌(音乐)、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生活适应)……请我们的老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组装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生活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们毕业后的一天:早上起床叠被子→洗漱→吃早餐→洗碗→收拾整理房间→娱乐休闲(看电视、逛公园等)→陪妈妈买菜→帮忙做饭→吃午餐→娱乐休闲(程度好的可做一些组装零件类工作换取报酬)→帮忙做晚餐→看电视或聊天→洗漱→洗衣服→整理床铺→就寝。这里面有多少与汉字、数字、音乐有关?

上述学科中跟学生未来一日生活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只有生活适应课。但是由于是在分科课程、分科教学的大背景下,原本专为智障儿童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生吞活剥变成了“普教实质+特教点缀”,依然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虽然也搬了一些衣服、被子进教室,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当时是否有这个需求,在课桌上叠被子、在课桌上系鞋带,就算学生鞋带没有掉,老师也要帮他解开鞋带来创造系鞋带的需求——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个专家在批判类似情况时介绍了一个极端案例:老师为了教学生擦屁股竟然把大便搬到了课桌上供学生实践!这样做,学生就能学会吗?会擦课桌上的大便就一定会擦屁股吗?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老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操作得少,一种技能用一两节课就“讲”完了,学生操作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为什么香港专家说他们教叠被子要教三个月?不是老师要在讲台上讲三个月、示范三个月,而是叠被子包含数个步骤,中重度智障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将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需要三个月。

三、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的设想

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有几个基本理论假设: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两个功能:适应社会和改良社会,培智教育的目标只能是适应社会;②7-16岁为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在这之前即0-6岁的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欠缺,需要看护,已有能力十分薄弱,但是16岁或18岁走向社会后,社会对他们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自我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培智学校的课程必须培养这些能力;③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使智障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学校教给他们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技能);④程序性知识只能在程序化的步骤中反复练习才能最好地习得。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培智学校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全面普查筛选智力落后儿童适应成年生活所需要的个人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3个领域内应该掌握的能力,制定成100项左右的能力“菜单”。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统计现有能力并通过IEP(个别教育计划)规划每一年辅助学生学会哪些能力。所学能力的次序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年龄阶段、需要的迫切性来安排。

该课程观下的教材也就变成了“菜谱式教材”——为100项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开发一个菜谱式小册子,反复试验,将每一个步骤规范、固定下来。比如洗衣,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一共有10个步骤,我们就把这10个步骤用文字、图片、录像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像菜谱一样,每道菜有数个烹饪工序,学做菜的人只需按照这些工序一步步做下来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个“菜谱”就是学会相应能力的操作指南。

“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的配套教学就变成了“程序性教学”——如果一项能力有10个步骤,先让学生做,如果已经能独立做到第3步,就从第4步开始教,如果一点都不会,就从第1步开始教。完成一步再教下一步。今天学不会明天继续,学了两天仍没学会就学一周,哪怕教一个月也要教到他会为止。学一项能力考核一项能力,掌握后再学新的技能,不能将遗留问题带到今后的成年生活。

美国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因此其特殊教育也强调课程一定要对特殊儿童适应社会有用。在该理念下美国开发了生涯发展课程,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成年生活,已推行近40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是借鉴该理念而做的初步探索,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验证。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培智学校的功能分析

现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具备教育、康复、职业准备等功能。根据2011年对某校培智生家长的调查问卷结果,家长还希望学校承担起矫正特殊儿童不良行为的职责。似乎由于智障儿童有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培智学校需要一一对其“缝缝补补”,因此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采购不尽其数的仪器。其实不然,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家长对特殊学校最大的期望就一个:希望孩子离开学校后能独立生活。这才是核心,这是家长代表社会对特殊学校的最大期望和要求,也是上述教育、康复、职业准备、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完成智障儿童由无法适应社会到基本自立的转变。

二、现行课程、教材、教法的缺陷

培智学校虽肩负着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离校后的生活质量,然而现行的培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却存在各种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现在各地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7门一般性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虽然该方案强调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课程还是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课程。虽然开发出来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但在编写上仍然是在学科的框架内做局部的微调。分科课程最大的缺点是知识割裂,需要学生学会之后自行统合,融会贯通,但学生一来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二来基本上不可能自行完成学科间的整合。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教师很用心的教,按照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作最乐观估计,到毕业时历尽辛苦学会了300个汉字(语文)、学会了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数学)、学会了20首歌(音乐)、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生活适应)……请我们的老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组装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生活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们毕业后的一天:早上起床叠被子→洗漱→吃早餐→洗碗→收拾整理房间→娱乐休闲(看电视、逛公园等)→陪妈妈买菜→帮忙做饭→吃午餐→娱乐休闲(程度好的可做一些组装零件类工作换取报酬)→帮忙做晚餐→看电视或聊天→洗漱→洗衣服→整理床铺→就寝。这里面有多少与汉字、数字、音乐有关?

上述学科中跟学生未来一日生活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只有生活适应课。但是由于是在分科课程、分科教学的大背景下,原本专为智障儿童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生吞活剥变成了“普教实质+特教点缀”,依然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虽然也搬了一些衣服、被子进教室,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当时是否有这个需求,在课桌上叠被子、在课桌上系鞋带,就算学生鞋带没有掉,老师也要帮他解开鞋带来创造系鞋带的需求——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个专家在批判类似情况时介绍了一个极端案例:老师为了教学生擦屁股竟然把大便搬到了课桌上供学生实践!这样做,学生就能学会吗?会擦课桌上的大便就一定会擦屁股吗?整个教学过程也是老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操作得少,一种技能用一两节课就“讲”完了,学生操作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为什么香港专家说他们教叠被子要教三个月?不是老师要在讲台上讲三个月、示范三个月,而是叠被子包含数个步骤,中重度智障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将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需要三个月。

三、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的设想

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有几个基本理论假设: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两个功能:适应社会和改良社会,培智教育的目标只能是适应社会;②7-16岁为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在这之前即0-6岁的智障儿童各方面能力欠缺,需要看护,已有能力十分薄弱,但是16岁或18岁走向社会后,社会对他们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自我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培智学校的课程必须培养这些能力;③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要使智障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学校教给他们的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技能);④程序性知识只能在程序化的步骤中反复练习才能最好地习得。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培智学校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全面普查筛选智力落后儿童适应成年生活所需要的个人适应、社区适应、职业适应3个领域内应该掌握的能力,制定成100项左右的能力“菜单”。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统计现有能力并通过IEP(个别教育计划)规划每一年辅助学生学会哪些能力。所学能力的次序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年龄阶段、需要的迫切性来安排。

该课程观下的教材也就变成了“菜谱式教材”——为100项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开发一个菜谱式小册子,反复试验,将每一个步骤规范、固定下来。比如洗衣,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一共有10个步骤,我们就把这10个步骤用文字、图片、录像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像菜谱一样,每道菜有数个烹饪工序,学做菜的人只需按照这些工序一步步做下来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个“菜谱”就是学会相应能力的操作指南。

“菜单式”生活技能课程的配套教学就变成了“程序性教学”——如果一项能力有10个步骤,先让学生做,如果已经能独立做到第3步,就从第4步开始教,如果一点都不会,就从第1步开始教。完成一步再教下一步。今天学不会明天继续,学了两天仍没学会就学一周,哪怕教一个月也要教到他会为止。学一项能力考核一项能力,掌握后再学新的技能,不能将遗留问题带到今后的成年生活。

美国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因此其特殊教育也强调课程一定要对特殊儿童适应社会有用。在该理念下美国开发了生涯发展课程,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成年生活,已推行近40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生活为中心的“菜单式”生活课程是借鉴该理念而做的初步探索,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验证。

生活技能教育 篇12

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至今对经临床医生确诊为精分症,需住院冶疗1年以上的男性患者共60例,年龄30~52岁,平均(43.2±5.4)岁;症程5~18年,平均(12.6±4.3)年,文化程度,初中48例,高中10例,大学2例,生活自理程度,不能自理12例,部分自理48例;以上均用氯丙嗪药物治疗。

2 护理要点

2.1 数量、随机与对照60例精分症患者应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用药等基本近似情况下(均P>0.05),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有差别。

2.2 观察组护理要点成立技能训练研究小组,编制生活技能计划训练内容与程序。 (1) 内容:患者一切生活料理如:刷牙、洗脸、洗脚、穿衣、穿鞋、梳头、何时洗澡、衣服的换洗、床铺的整理、橱内物品的放置、房间的摆设、打电话、购物、备餐。 (2) 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两个月做洗脸、刷牙、洗手、洗脚、梳头训练。3~4个月做衣服的换洗、床铺整理、房间摆设训练与家人沟通主动打电话等。5~6个月做煮饭、洗菜、炒菜及商店购物训练。 (3) 训练时间:每天训练两次,每次1h。上午在音乐带动下由专科护士用舞蹈式动作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穿鞋、吃饭等示教,然后逐一训练;下午在观看录像模拟下由专科护士带领叠被、洗衣、煮饭、炒菜等训练,周末组织文娱活动,开展小红花评奖活动,对训练成绩好的患者给以鼓励。 (4) 训练环境与物品准备:将观察组患者安置在模拟生活病区,室内有床铺、桌子、凳子、橱柜、卡拉OK、电视、健身器材。患者可自由出入病区、周末可请假回家,可外出采购自己生活用品。

2.3 传统护理要点对照组患者安置在各自的病房里,不能自由出入,一切生活由护士安排,按时吃饭、吃药、睡觉,其刷牙、洗脸、床铺整理、衣服换洗都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

2.4 两种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应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出版,上海精神医学编委会主编的护理观察评分量表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患者入院和治疗6个月由研究组医护人员背靠背测评。护理观察量表共有40项内容,主要内容为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每项内容最高为0分,最低为3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阳性症状量表包括妄想、概念紊乱、幻觉、兴奋跳动、夸大,猜疑或被害、敌对七个部分。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平淡、情感退缩、格格不入、社交退缩、抽象思维困难、谈话缺主动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七个部分。每个部分最高为0分,最低为6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2.5 经整理资料采取计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比较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别。

3 结果

见表1~表3。

治疗后:t组间=5.05, P<0.01

护理观察评分量表经t检验自身对照,每组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测评差别极显著,以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优于治疗前,而两种护理组间比较差别极显著,以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阴性症状量表比较经t检验后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别显著,以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显著,以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t组间=1.49, P>0.05

t组间=2.75, P>0.01

4 护理体会

4.1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牲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2]。此病病因还是很清楚。可能跟某些因素有关,如感染、中毒、内分泌、颅脑损伤。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很难彻底根治,易复发。

4.2 通过生活技能训练这样的管理模式,住院环境,增加了患者与家庭、社会的接触;提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独立活动的能力,建立了与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为重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他们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3 传统护理缺点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病室内或院内工疗室,过着刻板被动的生活,无生活新鲜感,时间一长,使患者与社会隔离易产生孤独与焦虑,既对生活无兴趣,又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这时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受到严重影响。

4.4 整个护理中怎样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发挥其潜能,还有不足之处。如计划训练内容只有护理人员掌握而因经费问题未印成册子,给患者每人一份,我们在这方面会不断改进。

4.5 生活技能训练如何与心理治疗结合应用,还需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生活技能训练条件、设施及人力资源还得争取领导支持,加大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75-78.

上一篇:中国家族企业下一篇:网络侵害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