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思维论文

2024-06-09

审题思维论文(共10篇)

审题思维论文 篇1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题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初始阶段,只有把题目阅读清楚,理解正确了,解题才有可能准确无误.审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审题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要教育学生学会审题,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

一、小学生在审题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受思维定式影响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老师对例题强化教学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只要遇到与例题相类似的题目,就会简化自己的思维过程,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套用例题的解法,这样往往就会出现错误.

(1)读题不仔细,盲目作答

学生做过一些题目,当看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时,由于强信息的干扰,题目还没看清,就盲目下笔,把已经做了修改的题目误认为是与原来一样的题型,结果当然出错.

(2)想当然地进行推理

学生从所学的知识,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2. 理解偏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水平不高,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对审题造成一定的影响.

(1)抓不住关键词

每条题目都包含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从已知条件中抓住关键词,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

(2)忽略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对题目的条件的补充.小学生由于忽略了隐含条件,致使题目无从下手.

(3)受其他信息影响

在一些题目中,学生不知道把这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删去,导致某些特殊的题目中出现的无效信息也强硬地用进去,而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

3. 心理因素

学生审题,有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1)心理轻视,粗心大意

学生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总会麻痹地认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粗心大意,出现明显的偏差.

(2)心理恐惧,丧失信心

有的小学生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复杂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3)意志薄弱,容易烦躁

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缺乏破解难题的勇气,更没有耐心审题的意志.

二、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审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切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

1. 加强阅读训练

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所以,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要训练学生自觉通过默读来理解题意.

(1)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用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学生向你问题目时,让学生把题目遮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这就促使学生去读题目了.

(2)读准,会表达

题目要读准,不要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

2. 注重推敲,感悟数量关系

数学是由一些术语、一些数量、一些文字及数量关系组成的,它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特殊关系.学生在审题,特别是审文字题时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感悟找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也可以通过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

3. 克服思维定式

(1)淡化归类,加强对比、辨析

虽然将题型相同的题目进行归类,对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有帮助,但是,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正确解题.淡化归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不要对题型进行归类,搞模式化.小学生的辨析能力比较弱,一旦遇上形同而意不同的题目便很容易产生混淆,所以在加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此类内容的区分,加强对比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机械模仿,往往会简单片面地根据题中的一些固定、熟悉的词语选择解题方法,或根据几何图形的标准样式进行判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要注意非本质属性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事物的呈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养成解题后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还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质量.

审题思维论文 篇2

中学作文审题中的联想思维运用

作文要想写得好,审题成首要环节.联想思维在审题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让作者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拓广思路,从多方面去审清题意,从而正确立意.

作 者:凌苑玲 作者单位: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广州,51016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3关键词:作文审题 联想思维 中学

找准审题中心 开拓阅读思维 篇3

一、阅读以文章的某一方面为着力点

1着力点落在细节,领会艺术构思

《药》一文中写华小栓的咳嗽,先后有六次,这是容易忽视的细节,其实每次咳嗽都有作者的独具匠心,都是艺术构思的火花。认真领会这一细节对理解全文颇有益处。“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的时候,为什么华老栓一家人却通夜不能安睡?为什么华老栓准备起身赶夜路?华小栓的每一次咳嗽做了含蓄的回答。第二次咳嗽较之第一次有两点需要注意:时间间隔很短,由“一阵”变成“一通”。明显表现这第二次咳嗽既是华老栓毫不犹豫地在黑沉沉的夜里上路的催促令,又自然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第三次咳嗽时有一个特写镜头:华老栓夫妇分立在两边,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而换来的却是华小栓“按着胸膛,又一阵咳嗽”,残酷的现实与迫切的愿望形成强烈对比,衬托华老栓式的人们的愚昧和可怜,增强了悲剧的气氛。

随着剧情的发展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康大叔在连续胡诌着“包好”,众人“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脸上是堆上笑,而华小栓则是合伙咳嗽。这具有很强回击力和很深的讽刺性,因为它无情地撕下了刽子手康大叔的面纱。第五次咳嗽是在众茶客议“药”时,群众对革命不理解,对革命者的行为不理解,革命者的鲜血竟白白成为愚昧百姓的救命“药”,这种革命及革命者的可悲性则由这里“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表现了出来。应该明确的是,这个热闹的氛围是众茶客营造的,他们在争先恐后的表白中达成了对革命者夏瑜的“恍然大悟”的共识:他是讲“疯话”的“疯子”。“拼命咳嗽”为表现人民群众的悲哀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华小栓的第六次咳嗽是病态社会里不幸人们的一种特别的行为表现,它的反复出现有力地昭示着:“药”是怎样的“药”,人是怎样的人,革命是怎样的革命,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2着力点落在句子,可走捷径

《母亲》展现革命者的母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步觉醒、逐步坚定信心的过程,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而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描写人文环境的欧化长译句,首先可以变化成三个简单的单句。(1)那人和那个乡警站在一起。(2)那个乡警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过路。(3)那个乡警被母亲骗过。这里的“那个”是一看便知的乡警;“那人”却是不易觉察的暗探、有诡秘踪迹的便衣。这一句充分展示了残暴黑暗的社会环境,母亲高大而丰满的形象正是植根于此。从对一个句子的领会而透视人物活动的环境,再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这样就辟开了一条把握全文的捷径。

3着力点落在情思,引起共鸣

《威尼斯》一文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它哪儿都去”“378座有的是”“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缂丝也不错”“出于名手的还有味”等,类似的文字随处可见。通过这些亲切的口语,可以想到,朱自清先生是在向故乡人娓娓讲述着他的见闻,故乡的亲人似乎正坐于他的面前,与他品茗闲聊。朱自清先生漫游欧洲,备尝了游子寂寞,心中积蓄了太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他渴望向故乡人诉说,渴望与他们在心灵上交流,在精神上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他那强烈的乡思。在阅读中,仅仅感受到朱自清用文字表述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是不够的,在这些极富人情味的口语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怀念之情,深深的乡思溢在朴实的口语之外。

4着力点落在数字,拨动心弦

《一碗阳春面》情节并不复杂,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深厚的情感。母子三人在坑坑洼洼的人生路上,如何同心合力,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度过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可以从文中推导出几个数据:一是父亲死于交通事故后的负债数,可算得出的是,每月还5万,需要39个月,即195万。二是为了还债,母子三人非凡努力时的年龄。“母亲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工作”,大儿从10岁每天送早报送晚报,淳儿从6岁起每天买菜烧饭。“每天”的积累数该是30×39=1170天,日夜轮回,春夏秋冬,风雨飘摇中的母子三人以“不能失败,要努力,好好活着”为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默默地谱写了一曲奋斗者的生命之歌。终于有了年三十夜吃阳春面从一到三的数量变化,从挫折到崛起,从失败到胜利,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每个人尤其是因挫折而困惑、心灰意冷的人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找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二、在阅读中开拓思路

学会在阅读事物表象的同时,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如材料“有人问著名的组织学家聂弗梅瓦基,为什么一生都花在对蠕虫构造的研究上?他惊诧地说:‘你可知道,蠕虫这么长,人生却这么短。”针对这个材料的阅读,可选角度是很多的,通过阅读可以有以下三种分析角度。A说明科学家热爱自己的事业,他钻研科学入迷。B聂弗梅瓦基感到自己年老了,决心用有生之年,钻研蠕虫到底。C聂弗梅瓦基感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分析:这三个阅读后的分析角度可以讲都是准确的,但哪一个更深一层?A抓住了每位科学家所共有的热爱事业这一特点,但很显然这是人们习惯用的思维定势,所以这样立论就有些浅。B抓住了材料中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的恒心与信心,但写聂弗梅瓦基感到自己年老才决心研究蠕虫,似乎有发奋已迟之感。C从聂弗梅瓦基的话中看出了生命之短暂,科学道路之漫长,也看出了老科学家为了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样挖掘出的论点既全面,也使论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所以C的立论角度更恰当。

优化审题品质积淀学科思维 篇4

一、明确审题要义, 把握解题方向

审题就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处理的过程, 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 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具体地说, 就是要阅读理解学科语言, 辨别文字、符号、图形、题型, 弄清“已知什么?隐含什么?要求什么?应当注意什么?”从而明确解题的具体方向、目标、任务与要求。

审题是提升解题能力必备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审清题意有助于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随意性, 提高有效率、正确率与灵活性。一般来说, 审题步骤可概括为以下三步 (简称“审题三部曲”) :观察阅读——思考领悟——提炼转化。高考政治试题是通过提供一定信息来考核规定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 在审题过程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考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

大多试题是显性信息 (图形信息、符号信息、文字信息、题型信息) 与隐性信息相互交融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面对这样一种信息较为复杂的试题, 我们首先要过好审题关。否则, 问题解决只能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为此, 我们必须在观察中找准找全信息, 在思考中领悟并掌握信息的本质内涵, 在整合信息中提炼并转化为政治学科语言。

二、精通审题要领, 优化审题过程

重视“审题关”, 把握“审题关”, 对于考生来说理所当然。那么, 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解题突破口?如何挖掘与利用隐含信息?如何优化解题方法?如何避免因审题不当而带来的意外失误?所有这些, 应当成为我们解题时的关注点。我们在审题过程中细心观察、准确理解、理性思考, 真正做到“看得清、说得清、想得清、答得对、拿得分”, 从而达到“明意、知理、悟法”的境界。在审题过程中务必注意以下“三全”。

1.全身心投入——做到“三真”:真看、真读、真悟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解题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从审题开始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审题中体现的。不要单纯地以为看错题、看漏条件就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其实, 它也是解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应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度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另外, 审题也是学生在考试中临场发挥的关键, 审题不清是考试之大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阅读的全面准确, 其次要在阅读时注重思考。其实, 审题不仅涉及考生的基础问题、方法问题, 同时也涉及一个态度问题!回顾许多学生常常“解错不觉晓”, 其实往往都是“审题惹的祸”。有些考生未真正进入解题状态, 思想麻痹松懈, 漫不经心, 往往不把审题当回事!并非真正耐心仔细地去“看”、去“读”、去“悟”。为此, 每位学生都应当汲取经验教训, 端正态度, 认真对待审题关, 做到仔细阅读、仔细观察、仔细辨析、仔细领悟、仔细转化。

非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 安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一个人总是心浮气躁, 用心不一的话, 可想而知, 他连问题信息都不能准确提取, 他的解题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例题中既有文字背景材料, 又有图形信息, 提问中还需要我们从“生活与经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与思考。解题前, 我们要全面把握材料信息和提问信息。注意区分设问的特点与各自独特的设问角度及解题中的不同要求。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地就其中某个问题进行准确的思考与解答。

2.全方位审视——把好“三关”:文字关、符号关、图表关

学科语言能力对学习的影响极大, 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对语言感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在学科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表达等方面存在障碍, 一旦面临较为新颖的语言情境便心慌意乱, 不能迅速领会命题意图, 揭示本质, 导致知识与应用脱节。

多年来, 作为高考改革创新的举措之一, 学科命题注重对学科语言的阅读、理解、表达与转化能力的考查。试题表达新颖灵活, 注意贴近教材和考生的生活实际, 采用了文字、符号、图形 (图像) 、表格等形式的学科语言, 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灵活地对文字、符号与图像语言进行角度审视、多层次转换。

对于图表类试题, 我们要注意“三审”:一审图表标题, 锁定图表主旨。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审图表内容, 把握核心内涵。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 弄清比较项的变化发展趋势, 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 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三审图表的备注, 捕捉有效信息。表尾一般是以备注的形式出现, 以备注的方式补充说明图表的重要信息, 注意备注隐含信息, 对答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研读,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关键词句, 这将直接影响考生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高考试题提出的解题要求通过所设置的问题体现, 问题一般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论、实际和联结点三个部分的关键词。理论部分抓“范围关键词”、实际部分抓“主题关键词”、联结点部分抓“方向关键词”。

实践证明, 审题过程中, 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好题目中的“文字关”、“符号关”、“图表关”, 才能在解题过程中, 准确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从而自然生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形成相对缜密的学科思维素养。

3.全过程监控——坚持“三审”:初审、续审、终审

一般以为, 审题仅发生在解题之前, 其实, 完整的解题程序应当包括三层含义:解题前的初审;解题中的“续审”;解题后的“终审” (即复查) 。这就是说, 应当将审题延伸到解题的整个过程之中。

总之, 在审题过程中, 要学会细致、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题目要旨。做到认真仔细, 不能粗枝大叶, 不能想当然, 不能操之过急;多角度审视收集并整合题目信息, 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从题目的本真状态出发领会题意, 切忌以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深入挖掘题目的限制条件、隐蔽信息, 找准切入点, 抓住关键词, 反对浮于表面的无所作为的心态与做法。

三、培养审题能力, 积淀学科思维

学科语言与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密不可分, 要提高学科解题能力, 先要处理好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重在修炼学科语言素养, 过好“语言关”, 强化“语感”, 增强“悟性”。这就要求通过多看、多读、多听、多悟, 促进对学科语言的“感悟—领悟—省悟”的升华, 提高对学科语言的领悟与感知水平。

1.注重学科语言的阅读、理解、迁移能力培养

特别是对有关新名词、新术语、新记号、新规则等反复领会, 对“只要——, 就——”、“任何”、“都”、“关键”、“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基点”、“评析”、“至少”等术语要反复推敲, 以便为迅速领会题意、正确迁移转化、探求解题思路扫除障碍。

2.善于挖掘学科语言的背景特征, 增强学科语言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在平时学习或复习过程中应留心知识的表达方式与背景特征, 善于总结、提炼有关知识情境、结构情境、方法情境, 抓住特殊与一般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化、概括化、模式化训练, 不断增强“悟性”, 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3.准确运用逻辑初步知识, 谨防逻辑思维混乱

政治学科在解单项选择题时, 一定要首先弄清题干的答题指向, 遵循“题干到题肢”的原则, 切不可逆向解答。否则, 方向不明的前提下, 匆忙接触题肢, 就会陷入解题“迷宫”, 不可自拔。而政治学科在解问答题过程中一般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逻辑。在解题过程中, 我们则要反复研读题目要求, 明确解题的逻辑起点。如果是“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或“上述材料中的某某行为的依据”, 那么, 答案要求一般则是“教材观点 (或时政观点) +相关材料”。如果是“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那么, 答案要求一般则是“现象+本质”;如果是“为什么——”, 那么, 答案要求一般则是“原因、地位、作用、意义”等;如果是“怎样处理”或“怎样解决某某问题”, 那么, 答案要求一般则是“选择好角度或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如果是“评析某种事物或行为或观点”, 那么, 答案要求一般则是“肯定其合理因素并揭示其原因+指出其缺陷并揭示其原因, 有时还应当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在这样的基础上, 按问题设计中的要求将学科语言运用其中, 答案一定会相对科学缜密。

4.增强学科语言的辨析与筛选能力

由于学科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 灵活多变, 有时即使是细微的差异也能引起本质的变化, 导致问题的性质或转化思路截然不同。在阅读与理解题意中应细心琢磨推敲, 养成勤思善辨的好习惯, 以保证转化的有效性与等价性。

5.善于挖掘利用隐含信息

能否充分挖掘利用题中的隐含信息, 迅速找到解题突破口,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系到解题的灵活性。

6.强化学科语言转换意识

注重提高学科语言素养, 培养对学科语言多角度、多层次转换的本领, 有助于增强“悟性”, 抓住问题本质, 有助于提高审题能力与解题的灵活性,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展思维能力。

在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中,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取试题有效信息、正确组织问题答案的基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答案绝大部分是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基础愈深厚, 对信息的感受越敏锐, 对事物的判断则越准确, 答案的组织则越科学。可见, 基础知识的熟练与否, 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审题的质量与效益。

审题思维论文 篇5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好了,如果现在再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

审题指导:

立意之一:多角度看问题。如果你要到罗马去,你可以找到很多条大路,只要转一下身子或是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

立意之二:注重事物的多样性。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需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如果囿于纯数学领域,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答案。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附于“10”不同的具体事物,那么答案就丰富起来了。如果我们有探索的兴趣,我们就会发现,苹果换一个切法,里面会有五角星;如果我们还有足够的幽默,我们也能用“天真”一词造出“今天真热”这样可爱的句子。

审题思维论文 篇6

1问题提出

题目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且cosA=13,若a=3,求bc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此题涉及三角形的一边及对角的问题,自然需要考虑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题目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目的想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以及能力方面的点点滴滴,并想从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解答过程,尤其是对过程中每一步的数学表示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审题思路、思维发展等情况,能及时的针对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对待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进行准确的评价,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从内心里深处感到每一道数学题目的解答都能够反映对数学认识的方法面面,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例题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度.

2多元化审题思维剖析

对于数学问题,选择好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思考问题的角度选择合理、恰当,就会容易形成解题思路和方法,也会得到优化的解题方法顺畅自如.深层次审题,必然会涉及到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和转化与化归等)的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才能够形成“简捷”的解题方案.下面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剖析:

(1)从配方法的视角剖析

题目条件给出角A的余弦值及边a,就想到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其中刚好隐含bc的结构,采用配方法得到bc=94-94(b-c)2的形式,将bc的最大值问题转化(b-c)2的最小值来处理,容易得到所求的最大值.

解法1若cosA=13,a=3,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得(3)2=b2+c2-2bc·13,配方、化简得bc=94-94(b-c)2,当且仅当b=c时,bc取得最大值94.

点评从解答过程看,侧重于由角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3)2=b2+c2-2bc·13,再配方转化含(b-c)2的形式,处理的巧妙,很容易的找到了bc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的条件是边b=c,即为等腰三角形.

(2)从函数的视角剖析

由于题目中给出了对边及对角的余弦值,要求bc的最大值,就想到用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将bc用已知条件表示出来,可以借用外接圆的半径来处理,或侧重于将边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bc=a2sin2A·sinB·sinC来处理,在化简过程中又用到了三角函数中的“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变形式子的应用,计算费时耗力.

解法2若cosA=13,则sinA=223,又a=3,设△ABC外接圆的直径为R,有2R=asinA=364,从而bc=4R2·sin2B·sin2C=278·(-12)[cos(B+C)-cos(B-C)]=2716[cosA+cos(B-C)]=2716[13+cos(B-C)]=916+2716cos(B-C)≤916+2716=94.即当B=C时,bc的最大值为94.

解法3若cosA=13,a=3,由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得bc=a2sin2A·sinB·sinC=278·sinB·sinC=278·(-12)[cos(B+C)-cos(B-C)]=2716[cosA+cos(B-C)]=2716[13+cos(B-C)]=916+2716cos(B-C)≤916+2716=94.即当B=C时,bc的最大值94.

(3)从函数与不等式结合的视角剖析

根据题目条件,先想到余弦定理,由a2=b2+c2-2bccosA,恰好隐含bc的结构,采用配方、分离的方法,由于受习惯的影响,得到了和解法1的配方结果不同的形成bc=-98+38(b+c)2,促使进一步运用正弦定理、辅助角公式进行化简,便求得bc的最大值94.

解法4若cosA=13,a=3,则sinA=223,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得(3)2=b2+c2-2bc·13,配方、化简得bc=-98+38(b+c)2,由于-98<0,只有b+c取得最大值时,才能让bc最大.由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得b+csinB+sinC=asinA,从而b+c=asinA(sinB+sinC)=asinA(sinB+sin(A+B))=3(2sinB+cosB)=3·3sin(B+φ),其中tanφ=22,当sin(B+φ)=1时,b+c的最大值是3,故bc≤-98+38·9=94,即当sin(B+φ)=1(其中tanφ=22)时(或角B=π2-arctan22),bc取得最大值94.

点评从解答过程看,和解法1一样侧重于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3)2=b2+c2-2bc·13,也采用了配方、转化成含(b+c)2的形式,给后续的化简带来了困难,采用正弦定理、辅助角公式等处理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来进行解决,需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转化与化归的综合能力.

(4)从重要不等式的视角剖析

依已知条件,侧重于将角转化为边,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化简得(3)2=b2+c2-2bc·13,将b2+c2进行了不等的一次放缩变换转化,理由是(b-c)2≥0,化简为b2+c2≥2bc(当且仅当b=c时,取“=”),问题一下子简捷、明了,便轻易得到bc就取得最大值,这种方法是最简捷的,但技术处理的要求却比较高.

解法5若cosA=13,a=3,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得(3)2=b2+c2-2bc·13,又由b2+c2≥2bc(当且仅当b=c时,取“=”),化简得3≥2bc-2bc·13,即bc≤94,当且仅当b=c时,bc取得最大值94.

综上,我们将此题的理解及思路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说明,将bc的最大值问题转化为角度之间的关系、或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来处理的策略,方法有繁有简.大家也看到了他们对待数学问题的审题思维、严谨态度和解法处理方式,以及思考的视角范围,主要涉及三角函数、不等式和函数领域.

3深层次审题,寻求解题优化方案

3.1“三角问题”的几何特征剖析

对题目的条件:已知对边与对角,进行动态的几何图形分析,利用圆弧的性质,即在同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作△ABC的外接圆,记为⊙O,如图1所示,三角形的内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由于cosA=13,表明角A的大小是定值且恰好是边b、c的夹角,又知道a=3,bc的结构特点,自然就会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C=12bcsinA,从而“bc的最大值”问题就转化为: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问题.根据图1可知,三角形的边BC是定值,当顶点A在圆周上运动到点D(BD=DC)时,S△ABC能取到最大值.从而形成下面的解法:

图1图2解法6根据题意,作△ABC的外接圆,记为⊙O,如图1所示,三角形的内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若cosA=13,则sinA=223,由S△ABC=12bcsinA得S△ABC=12bc·223,即bc=322S△ABC,这说明只要找到S△ABC的最大值就是bc的最大值.根据图1可知,△ABC的边BC是定值,当顶点A在圆周上运动到点D(BD=DC)时,S△ABC能取到最大值.由圆弧的性质可知∠D=∠A,如图2,设∠D=2α,过点D作BC的垂线,垂足为E点,此时DE是满足题意的BC边上最大的高,∠EDC=α,DE=EC·cotα,又cosA=13,sinA=223,即得tanA=22,根据二倍角公式tan2α=22,解得tanα=22(tanα=-2舍去),从而cotα=2,DE=32·2=62,S△ABC的最大值=12a·DE=12·3·62=324,故bc的最大值=322·324=94.

点评在上述解法6中,用平面几何作图进行解题,思路显得简单、明了.同时也说明bc取得最大值时的条件是题目所给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要求b=c,图形的直观分析很容易理解.但新教材对平面几何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几何作图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选修系列中的平面几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深层次的理解.

3.2刻画“三角问题”的向量取向思考

对题目的条件:已知对边与对角,进行向量层面的思考,发现有AB+BC+CA=0,从而有AB+CA=-BC,平方、化简即可得到b2+c2-2bccosA=a2,余下的解答与前面的审题、解题方法一样(略).

点评对于向量视角的思考,给学生指出审题思维的思考方向和方法,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为各个数学模块以及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做好了铺垫.

3.3深刻反思解法4,探究取得最大值的条件

上述解法中,bc取得的最大值是在△ABC的边b=c,或角B=C的条件下取得的.为什么唯独解法4中没有体现出来,只是找到了bc取得最大值时,此时sin(B+φ)=1(或者角B=π2-arctan22),这时能说明角B=C吗?前面的解法表明△ABC的边b=c,或角B=C,且有tanα=22所求得的α=arctan22,和A=2α,角A大小不变,只要计算出角C的大小,即计算C=π-B-A=π-π2+arctan22-2arctan22=π2-arctan22=B,即表明B=C.这充分显现出此题的几种求解过程中,每一种解法,均能够求得bc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角B、C的关系,消除了学生的疑惑.

4教学感悟

审题、解题的审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教学提倡自然、探究和自主学习,强化学习主体的数学知识构建历程,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追求数学思维的升华.

4.1追求数学问题的本质

审题、解题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对题目条件和目标的深层次剖析,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多元思维取向,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断地、自然地逼近数学本质,获得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本文是从一道例题谈解题教学中审题、解题思维深层次的剖析,主要是想追寻例题所蕴藏的本意(数学知识点、思想和方法),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数学思维火花,逐步地探究题目中的“宝藏”,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4.2追求数学问题的本质

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是数学发展的根本.重视数学基本概念蕴含的开发价值,重点要做到充分挖掘数学基本概念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要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导引,努力从数学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展现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是来源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之中,并非来自于“题型——技巧”.

43凸显数学操作,强化解题价值

解题教学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以及对思考结果的验证,让学生在解题探究活动中领悟数学各种等价转化表征的魅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能力,让数学课堂的灵魂即数学思维活动真正得到提升,让数学思维的深度、交汇显示出课堂的灵气和活力,帮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思路和操作方法的过程,形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强化解题价值取向,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构建解题模型,养成研究性的学习习惯,

审题思维论文 篇7

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是不二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讲, 审题立意训练的实质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训练, 就是让学生通过切实有效的“操练”, 形成一种敏捷的“下意识”思维习惯, 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那么, 在审题立意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应有哪些“作为”呢?我认为写前指导这一环节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在下笔前, 要对话题进行“立体化”解读。就是对话题进行解剖, 从写作流程的角度, 将与话题相关的因素分解出来, 一般来说, 与话题相关的因素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 “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的相关因素有:这是一个关系类话题, 这两者的关系怎样定义?感情亲疏为何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影响感情亲疏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确定文章的立意。比如, 可从肯定良性积极的角度立意, 也可以从否定消极破坏的角度立意;可从情感亲疏在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化与外化横向立意, 也可从发展的角度谈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转化。当然, 如果能从哲学思维的层面, 从不同角度对话题进行理性解析, 就会得到更有深度的立意。通过这些深层次的解读和思考, 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广度, 提升了学生审题立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 最佳立意的确定。最佳立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该立意已经摆脱了人云亦云的大众化的表层分析;二是该立意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关于第一点, 前人戴师初那段“三番来意”的论述其实可作为立意选择的一个原则。见到“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 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 感情亲疏确实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于是就分析说理、举例论证之, 或编个故事图解之。

最后, 立意的文字表达。文字表达其实是思维显现与明确的过程。对这一问题, 卫金灿先生是这样阐述的:“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约的特点, 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 能够为人所理解。所以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形式的时候, 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 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 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有条理。思维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实际效果, 内容单薄的再进一步充实, 理解肤浅的再进一步加深, 局部不合理的再进行修正, 形象不鲜明的再进一步突出其特征, 等等。因此, 思维的文字表述过程是思维反复深化, 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 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 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立意的文字表达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立意的表达有两种方式:理性的和感性的。理性表达是用严谨明确的语言把立意具体化, 感性表达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立意“美化”。前者是一般要求, 后者是较高要求。

比如:以“玩”为话题写作文, 立意的理性表达有:1.“玩”是没有功利色彩的快乐, 生活的本质就是学会“玩”———这是针对那些整天挖空心思想着“成功”想着出人头地的人而发的议论。2.“玩”是绞尽脑汁耍手段, 机关算尽终害已;人生天地间, 少点“玩”心, 多些诚实质朴, 这才是做人的真谛等等。立意的感性表达有:1.有的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忘记了什么叫轻松;有的人为了“事业”而一心“求索”, 忘记了什么是快乐;有的人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 再也不知道什么是达观。把功利看得淡些, 学会用“玩”心对待生活, 你才能品味出生活的滋味。2.“玩”成了有些人生活的全部。事业, 玩;高雅, 玩;艺术, 玩;甚至亲情、友情, 也统统地可以玩, 游戏人生, 玩乐一切, 生命就成了一张苍白的纸。排除体内的“玩”的因子, 注射严肃认真的药剂, 也许你会脱胎换骨……

这样的立意表达训练其实就是思维外化与深化的过程。当然,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 要视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确定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有些文体如小说、诗歌等可能不要求习作中必须出现明示立意的句子, 但在审题立意构思阶段, 立意的明确化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避免写作“模糊状态”的必备兵法。

审题思维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考,开放,作文,发散性,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是随着课改的脚步而自然出现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上可以追溯到2006 年。2006 年的高考全国卷语文卷中,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乌鸦和老鹰的故事,题目要求是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立意来进行构思创作,题目自定,但是作文的内容含义不能超出材料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相对于传统的命题作文来说多了一则材料,更具开放性,但又和以往的话题作文以及旧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因此被命名为新材料作文。而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新材料作文热,很多学校也将这一类型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的设置价值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学者到教师再到家长,都在分析这一新型的作文题目相对于以往的作文题目来说,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学科,无论文理科,语文卷都是必考项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卷中的重要环节。写好了,分数很容易得到。但一旦出现偏题、走题,就会失去大量分数。作文是学生需要重视的一个项目,而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写作文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阅读材料,这在以往的试题中未曾见过,因此说明新时期的语文卷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分析材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对材料反复阅读,掌握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体意思,然后根据主体意思来拟定作文题目,进行论述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审读成为难点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主流思想来把握材料的利益,确定文章主题。

其次,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写作不仅是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其要求看似开放,实则是加大了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常见思维习惯问题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对历届高考的作文分析来看,出现走题、偏题的现象甚至更加严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思维习惯方式出现了问题。

一是思维定式问题。学生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有时会习惯性的运用同一种方式来审视作文题目,没有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导致有时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把握不了材料的真正主题,继而使得作文显得僵化,失去了创造性和灵动性,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严重的甚至会偏离主题,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二是逻辑混乱问题。新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章片段等,具有鲜明的立意。但很多学生在分析材料时逻辑混乱,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混淆、主次不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大量篇幅用来叙述次要含义,而忽视了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难以获得满意的分数。而一些学生容易钻牛角尖,将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忽视了整个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三是表述问题。高考阅卷是极其繁重的工作,阅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不可能像学校考试那样逐字逐句地细读学生文章,而是快速地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卷面写作时,就需要将文章结构主次把握好,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写在段落前面。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习惯由浅到深的论述,而且没有紧密联系材料,这样很可能就会让阅卷教师没有直接看到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这样容易会被判定为走题,十分可惜。

三、训练学生培养正确审题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很多学生面对这种开放式的作文题一下难以接受,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首先,针对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抛弃原有的旧观点,根据现有知识和社会背景,理性思考,总结出材料的关键点来论证,还原材料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注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与材料的联系,突出重点。

其次,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清材料主次内容,不钻牛角尖。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材料分析的课程,不一定每则材料都要写一篇作文,但可以让学生把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次要思想写出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清主次。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草稿纸是做数学或理科题目时才需要用的,语文考试中发的草稿纸很多人都忽视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写作文前,可以将材料内容分析写在草稿纸上,并将文章大概提纲写出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漏掉材料中的中心点,也会保证文章主次结构,一举两得。

四、结语

审题思维论文 篇9

一、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表现

1.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

例1: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 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 对材料的 阅读存在 以偏概全 的错误。选A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乡村尚少”,而选B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这两者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没有仔细阅读题干的要求,“材料所反映现象”应该包括“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和“乡村尚少”这两种同时并存的现象。

2.容易被材料中的干扰信息所误导

例2: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原因是学生被材料中的“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这个干扰信息所误导,社会矛盾的加剧是因为政府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引发的;而题干要求学生理解“政府缩减社会福利的原因”即原有的福利政策使得各国政府不堪重负,财政赤字严重。

3.容易混淆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

例3: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 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混淆了题干中所呈现的现象的侧重点。选A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首先发生在美国”,认为危机是由于美国经济繁荣实力强大带来的贫富悬殊所致,从而忽视了“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是在二战之后这样的历史史实。选B的学生将侧重点放在“经济危机”这个关键词上,而B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误选A或B的两种学生都没有注意审清题目,题目问的是由美国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才会出现这种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

4.容易被选项中的正确说法所干扰

例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学生容易误选A或B。误选原因是学生认为A或B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这是正确的,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A或B。这道题考查的侧重点是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待农业和工业的不同做法: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因而有“农村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的说法。

二、高效得分的教学基础策略

1.夯实主干知识,提升知识能力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很多错误属于知识性错误,如对史实记忆不准,对历史现象理解不到位,迁移运用知识不到位等。基础 知识是一 切历史思 维活动的 前提。针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要求学生在复习时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辨别史实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错误。要把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围绕模块专 题,对重点主干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探究、整合、变通,加强对重要历史概念和历 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只有夯实重点主干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才不是空中楼阁。

2.把握审题规律,培养解题技巧

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源于解题能力的高低,在夯实主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解题方法技巧的培养。鉴于学生历史选择题考试出错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或思路错误,必须把握选择题审题规律,培养解题技巧。审题规律:三审题干、三辨题肢。三审题干,即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 的范围(尤其是时间和空间);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三辨题肢,即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解题技巧: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定位、概念定位、高度关注程度性词语、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方法技巧正确解题。

3.建立“纠错本”,不断反思总结

“纠错本”,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纠正学习上 的错误的笔记本。纠错笔记就是学生把平时训练中常考、易错的典型试题“剪切”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并在错题的旁边标注完整的分析过程:一是分析错因;二是标注避免再错的有效方法;三是进行思维发散,对错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做好有效的纠错笔记,能够帮助自己加深对错题的印象,避免以后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同时还能 培养学生 善于总结 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醒学生将纠错笔记做好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要相互交 流、彼此借鉴;要多多反思总结,不断整理和完善。

摘要:选择题得分的高与低,成为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影响学生考试得分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即知识能力、方法规律、考试心态,而学生考试解题出错有三大原因即概念不清或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或思路错误、粗心大意或心态失常。

审题思维论文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思维;审题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做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它是指我们设定一个目标,从这个目标开始思考探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最终形成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很多心理学权威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检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曾经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流畅、独创三个主要特点。变通是指思维具有多方面的指向,随机应变、融会贯通,不受既定形式的约束,不受功能固定的影响 ,因此才能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获得非同一般的新的观念;流畅则是指人的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灵敏迅速,畅通少阻,在比较短时间内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表较多观念,其表现形式是量的指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就是独创性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现的是发散性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如“一事多写”“一物多用”“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何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就要培养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单个信息源中引发出各种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通俗一点就是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这对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改变命题作文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命题中不命题作文

像《天空》《发现》《美丽》等类似词语的形式出现的作文题目,小学生写作往往很不易把握,因为题目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学生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从教三十多年。发现传统教育下,检测作文能力大都用的是命题作文,因而无论是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学生的习作思维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扩散不开。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命题作文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应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学生的习作中,审题是习作的关键,审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怎样才能将作文题目审好呢?关键是将命题作文转化为不命题。每一个作文题目对写作文总会有一些限制,但千万不要被这些限制框住了思路,捆住了手脚。审题时,既要看到题目中限制了什么,又要看到没有限制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既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发现可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比如给学生一个题目:“第一次”,题目太大,学生不知从哪方面描述较好,但让学生用快速作文方法中的添加因素法去审题,就会写出“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做家务”“难忘的第一次”等为主的文章,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第一次”。这样,在作文中既节约了时间,学生又抓住了自己熟悉的材料写出了好文章。因此,在命题作文中,教会学生审题,既可以走出命题作文的束缚,又能把命题作文转化为不命题作文,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发挥空间。学生对同一问题阐发出不同的观点,相应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作文要“授之以渔”,教方法比教作文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习惯性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去作文,教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写,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代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真正地发挥。时间长了,思维形成了固定模式。比如,某次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描写一口关于“井”的文章,往往是教师告诉学生,这口井在什么地方,大家通过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并阐发出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文章就行了。学生往往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出达到目的的好文章。但是,如果换一个题目,如换为“灯塔”“路”“桥”等题目,同样是写奉献文章的题材,同样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可学生只会平淡地描写直观上能看见的“灯塔”“路”“桥”,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它们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很难想得到。假如我们教学这类作文时,限定学生描写事物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把所见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如特征、作用、潜在意义、延伸义等方面去写,要求学生通过对事物外观的观察去联想自己所感悟的东西,这样不仅是“灯塔”“路”“桥”等文章,就连“蜡烛”“笔”“他(她)(它)”等类型的文章学生不仅也能描写完整,还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它们共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遇到用“词”的形式出现的题目,可给这个题目“加项”,也就是给它加上主语,或加上宾语,使这个题目的主词有了更多的条件限制,其内容就更具体地显示出来。像“桥”“灯塔”“尝试”这些题目在其或前或后加上一些成分,即可变成:“跨越生命的桥”“桥——纽带”“灯塔——希望”“我尝试做太阳能车”“尝试当班主任”等;“种子”也可变成“希望的种子”“生命的种子”等。这样发散以后,可以使每个题目的题义更局限,写作起来更集中,主题更明确,不至于由空泛而失之茫然。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利用材料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

一次作文中,我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法从材料中提炼论点。从材料中提炼论点是一个难点。可提炼的论点不止一个,因此,要让学生全面地分析材料,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有这样一则材料: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忽然掉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向着原来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根据这则材料,学生很容易得出论点:挫折面前,百折不挠。但只能提炼出这样的论点吗?还有没有其他论点?有。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就会提炼出这样的论点:一再受挫折,要重新选择目标。再如,有这样一则材料:电灯亮了,室内一片光明,灯泡说:这是我的功劳!电线说:这是我的功劳!开关说:这是我的功劳!我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手指》,从不同角度思考,结果学生提炼出很多论点:(1)团结起来力量大。(2)个人置于集体才有力量。(3)要发扬合作精神。(4)功劳应归于集体。(5)物各有短长。(6)事物是普遍聯系的。(7)不要以功自居。(8)不要争名夺利。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论点。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自己有话可说,在此前提下,再看看哪个论点更新颖、更有深度。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不会观点相同,千篇一律。在一次作文观摩教学中,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开放性题目作文的好处,从哪些方面可以将文章写好,于是以“想起这件事,我就( ) ”为半命题的形式进行开放性作文。通过这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写出了“想起这件事,我就(难过)”“想起这件事,我就(烦恼)”“想起这件事,我就(开心)”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以上几种方法能加以运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坚持下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观点和建议,参考借鉴了很多同行的文献,如有类同之处,望同行们谅解。

上一篇:成长记录促进课程评价下一篇:铁路财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