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导向

2024-10-08

效益导向(精选5篇)

效益导向 篇1

0引言

人工成本的控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结构和总量的角度控制;二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控制。 结构和总量的控制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控制和改变比较难,提高效率的人工成本控制即内涵控制人工成本。 内涵控制人工成本的概念,是相对于外延控制人工成本而言的,指不靠压缩企业人工成本的绝对额,而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来实现的。 因此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计件工资薪酬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培养和强化全员经营意识为出发点, 使计件工资不仅与产量相关,同时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挂钩。

1目前计件薪酬体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1不能有效体现对企业的战略支撑

A企业采取的是高品质产品竞争策略, 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的结构,提升产品的品质。 传统的计件模式,是以劳动定额分配模式为基础, 车间和员工更有意愿做人工价值附加值高的产品而不是价值更高的产品。

1.2 未与效益挂钩,经营压力不能有效传递

由于未与效益挂钩, 生产单元不会主动关注市场和生产成本, 企业的经营压力不能十分有效地传递。

1.3 传统的按劳分配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按劳动定额分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其准确性难以评估;二是不利于激发生产单元改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以效益为导向的计件薪酬模式的建立

以效益为导向就是利用有效的薪酬激励手段, 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效益导向可以从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考虑一线员工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本文仅仅从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产值指标进行举例,即根据不同的产值区间,提取一定比例的产值工资作为计件工资总额,具体方法如下。

2.1 生产产值区间分布统计

A公司近3 年内业务量比较稳定, 设备和人员变化幅度不大。 选取其中一个制造部门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2012-2014 年36 个月的产值

间距:根据等间距法将样本分为5个区间

区间分布见表1。

单位:万元

经过论证,数据统计、专家经验、产能分析三者验证一致,说明了划分区间的准确性。 ①3 000 以下,出现4 次,分布在春节休假期间,员工出勤较少;②平均值为4 503,中位数为4 614,产值区间的4 000~5 000 出现14 次,月份一般分布在下半年,为订单交付高峰期。 通过产能分析,产能基本饱和在5 000 左右。

2.2 “U型”模型建立

从员工的激励角度考虑,薪酬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 因此在模型设计时,采用了“U型”模型。 即在产值低的时候,给予较高的系数,以保证在产值低的月份,员工可以拿到基本生活保障;随着产值的增加,进行递减;达到饱和、增长区间,为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艺,则提取高的比例系数,以激励员工突破产能瓶颈。 “U型”模型如表2 和图1。

系数的提用采取阶梯式,根据薪酬的内外部公平性、定岗定编情况进行综合测定。 提取计件工资总额(C)的公式为:

计算举例如下:如2015 年6 月产值为5 578 万元,则计提的计件工资总额为:

2.3 结论模拟与验证

利用“U型”模型进行模拟测算,产值计提计件工资与效益水平的趋势基本相同, 效益的好坏可以通过生产单元员工的收入进行体现。 图2 为模拟的计件工资总额、未调整前劳动定额计提的工资总额与产值的趋势对比。

与效益挂钩的计件模式, 使生产车间和员工更关注企业效益。 为了更高的计件工资,部门更主动地优化减人,改进工艺和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员工更有意愿做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配合部门积极进行工艺改进。

3建立高效科学的分配体系

把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挂钩, 对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同时需要建立高效科学的分配体系,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透明性,把生产计划完成率、生产成本、安全、质量等指标挂钩,作为支持效益的强化手段。

(1)设计科学的考评体系。 利用计划完成率、生产成本、现场6S、产量合格率、质量安全等指标进行考核。

(2)建立内部的薪酬激励手段,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 对效率提高、工艺改善的情况进行激励。

(3)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分配的透明度。 利用信息化管理计件薪资,不但可以减少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同时通过日考评系统,方便员工自助查询生产产量、考评分数等,提高薪酬的透明度。

4结语

一线员工虽然大多不是企业所谓的核心员工, 但他们处于生产、服务前线,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益和质量。 把效益作为分配追求的目标,制定与效益挂钩的计件总额模式,并通过合理透明的分配模式,能够使企业上下一心,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薪酬新模式的探索也带动了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成为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的拉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秉正,韩春鹏.归纳式学习中连续型数据的区间划分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4):1-7.

[2]张志君.强化内部分配的薪酬激励作用,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J].今日科苑,2009(7).

[3]苏海南.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效益导向 篇2

一、经营管理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

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坚持突出效益导向, 持续完善业绩考核体系, 建立单位凭效益、个人凭贡献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化企业管理, 进一步提高效率效益, 改进绩效考核机制, 将工资增量的70%与利润总额挂钩, 30%与投资资本回报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挂钩, 实行严考核硬兑现。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确保厂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结合厂实际,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突出质量效益、客观公正、考核评价体系”四项原则, 制定了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1.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严格考核过程管理, 规范考核程序, 坚持做好月度预警、半年预考核和年度总考核, 严考核硬兑现, 切实发挥好绩效考核的即时约束和有效激励作用。按照责、权、利相统一要求, 建立、完善绩效与约束、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2.质量效益原则:突出质量效益考核, 严格执行单位绩效工资与单位劳动定员挂钩核定, 加大关键业绩指标与机关处室挂钩考核力度, 根据关联程度、挂钩权重合理确定奖惩兑现比例。加强财务预算对产量效益的约束激励, 加大利润指标考核权重, 实现常规油气生产单位从成本中心向模拟利润中心转变。

坚持效益优先, 对油气资源、原油商品量、投资成本控制、经营效益、工作与服务质量等关键绩效指标加大考核力度, 合理设置和调整考核目标值, 以引导和督促各单位紧紧围绕厂战略目标, 不断进取, 共同努力, 实现全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3.客观公正原则:坚持做到考核办法制定科学合理, 符合全厂实际, 考核过程与结果客观公正。考核指标设置重点突出, 目标值设置实事求是, 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挑战性, 又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考核过程规范有序, 考核结果真实准确。

4.考核评价体系原则:按照厂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对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激励层层传递, 直到每名员工, 建立起覆盖全厂各单位、各层级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考核严格兑现。

二、经营管理绩效考核要点

(一) 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效益导向更加突出

1. 考核指标和分项权重:

考核指标分为任务 (效益) 指标、重点控制指标和管理指标三类, 共同构成经营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任务 (效益) 指标权重50%;重点控制指标权重25%;专业管理指标权重25%。

绩效考核分为月度 (半年) 预考核预兑现、年终总考核总兑现。月度 (半年) 预考核以上月 (半年) 经营管理绩效指标为依据, 按照办法规定预兑现。年终总考核以全年经营管理绩效指标为依据, 按照与月度同样办法规定总考核兑现。

2. 绩效考核办法方面:

按任务 (效益) 占50%的权重挂钩考核, 当月原油商品量完成80%以上, 开始兑现挂钩绩效工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兑现相应的挂钩绩效工资, 原油商品量每月超产兑现最高不超过5%。

3. 重点控制指标。

针对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短板和关键、重点, 对重点控制指标、管理的关键点量化标准、划分责任、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部门和考核办法。

(1) 全年总停电时间 (1000) 小时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

每季度停电时间, 减少或增加1%对等奖罚5%的挂钩绩效工资。保电就是保油, 停电就是抢险。将停电时间纳入了绩效考核, 将减少停电、压缩故障处理时间作为力保全年原油生产目标完成的重要举措之一, 更加合理地安排计划内停电时间, 对计划内停电做到五个同步:与线路改造同步、与隐患治理同步、与新井投产同步、与清障消缺同步、与老旧设备更换同步, 最大限度减少停电对原油生产的影响。

(2) 全年检泵考核。全年检泵N井次 (当年新井除外) , 每减少或增加1井次对等奖罚5000元。因油管泄漏造成重复检泵, 每发现一次扣罚责任单位。该项指标的设置, 能够提高修井作业效益, 提高油井时率。

(3) 对输油管线实行输差考核, 强化作业区所负责输油管线首末端流量计累计数对比值的考核, 各责任单位应加强输油管线的监护, 认真及时上报输油数据, 对输油管线差值下降, 月度单线超过考核基准值, 扣罚责任单位1000元。

(4) 新井投产到位率及全年新井产量的考核。依据全年新井产量指标, 按超欠10元/吨对等奖罚。季度预考核, 年终总考核。新井投产到位率, 按季度新井投产井数考核, 每减少1口井扣罚挂钩绩效工资的1000元。

(5) 对各作业区实行自动化维护、阴极保护、管道泄漏报警、油井热洗化防、蜡卡检泵进行考核。每季度自动化维护、阴极保护、管道泄漏报警出现问题不及时维护、恢复每发现一次扣罚作业区1000元;各采油作业区应按月度计划及时对油井热洗和化防, 热洗化防不到位造成卡泵作业的出现1口, 扣罚作业区4000元。

这些指标相辅相成、相互关联, 需要多部门联合作战, 统筹协调、同步实施, 强化管理措施, 落实管理责任, 调集各类资源, 共同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 薪酬分配层级清晰、差距合理

为发挥挂钩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体现向科研骨干、艰苦边远、生产一线员工倾斜, 依据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和油田公司核定绩效工资标准, 将人均300元/月作为浮动部分, 按1∶1.2∶1.4∶1.6∶1.8∶2.0∶2.2的七个档次确定绩效工资系数。通过修订完善绩效指标设置和考核办法, 联质联效考核激励, 充分挖掘增效潜力, 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效益为核心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三、今后绩效考核管理的改进方向

绩效考核管理是一项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定和创新, 才能更好地发挥好政策激励作用, 为推进全厂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今后还要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细化对一般管理岗位和操作技能岗位的绩效考核分配。对一般管理岗位实行由高到低、层次合理的绩效序列;对操作技能岗位根据贡献大小、岗位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艰苦和承担风险的程度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明确层级标准, 实现多层次绩效分配, 鼓励超值劳动, 合理体现岗位、个人增效贡献, 充分调动各层级、各岗位员工创造性。

二是进一步加大与工效挂钩的力度, 将基本工资以外凡能纳入业绩奖励工资考核范畴的全部纳入考核, 拉开分配差距。在业绩奖励工资基数的核定上, 要持续向科研骨干和苦、累、脏、险、难、远岗位倾斜, 合理拉开内部分配收入差距, 实现差异化激励和重点激励。

效益导向 篇3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普遍的正常要求,公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社会经济发展也客观要求高校的管理方式要向着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高校管理工作还应注重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校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具科学性,更具效益性。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属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是要切实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这就引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尽快探索建立一套以效益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益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高校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与紧缺并存,资源配置不均衡

高校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购置和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经常存在长期闲置、使用率低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需要使用却又没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供使用的情况,这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益的一大怪象。例如,一些学校未经严格论证,在购置一些大型设备、高精尖仪器后却发现实际并不需要,或者根本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能够管理操作,因此,只能放置在实验室无人使用,导致设备资产长期闲置、使用率极低。深究其原因,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因素,但从追求利益的人性本质考量可以发现经费管理不善是其主要诱因。一些单位购置设备资产的目的并非实际需要,而只是为了突击花钱,比如将科研经费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前尽快用完。更深层次剖析,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单位经费花不完?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经费短缺、要求增加拨款更经常是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共同的呼吁。这种一方突击使用经费而另一方经费紧缺的矛盾,恰好凸显了高校在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不均衡事实。

1.2 高校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缺少共享共用[2]

高校固定资产购置不科学、不规范,没有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购置时往往根据单位领导的主观喜好确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了固定资产不断重复购置、严重浪费现象。重复购置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缺少共享共用意识。缺少共享共用的集中表现就是高校中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乃至每个个人都高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都追求大而全,“人有我也有”心理非常普遍。例如,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办公室的一个科室也就五六个人,但却足足配备了五六台打印机,基本人手一台,而打印机作为常用的基本办公设备,尤其是网络打印机的出现,使打印共享已成为非常简单方便的事情,但严重的部门利益意识、个人自我拥有意识,而大局意识薄弱、资产共享意识欠缺,使得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打印共享都难以普及,不仅严重浪费有限的教育预算经费,也挤占有限的办公环境空间。再上升到高校内跨部门、跨单位间的资产共享共用合作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难以计算有偿使用的成本,资产拥有单位主观上也不愿意无偿共享给其他单位使用,这种共享共用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共享长期来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呼吁之中,即大家都知道是好事,在实践中却又执行不好,呈现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现象。

1.3 高校固定资产“公款”购置,难以保值增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注重经济效益。保值、增值已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高校花费大量财力购置了极其昂贵的仪器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却放置不用,也不愿给其他有需要的单位共享使用,结果便是昂贵的仪器设备白白地放着损耗折旧,最终其实际价值大大流失。

高校固定资产难以保值增值,有深刻原因: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最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就算是各单位个人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其性质同样也是属于“公款”,用“公款”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者往往不考虑其使用成本,也不考虑其使用效益,普遍缺乏效益监督。同时,传统观念一直将高校单纯地看作是公益性机构,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更关注社会效益,而缺乏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进行核算,如缺乏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购置费、学生宿舍维修费等支出与学生培养质量的比较。这种成本支出与办学效果没有严格挂钩考核,忽视经济效益的资产管理方法,显然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2 以效益为导向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2.1 完善固定资产采购规章制度,算好采购成本经济账

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控制成本支出,是从源头上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方法。采购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本来还希望利用高校采购的规模优势来降低采购成本,但如果因为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因素干扰,导致采购价一开始就比正常市场价高出许多,其本质就是对公共财政的直接浪费和不负责,甚至有可能涉嫌违纪违法。因此,以效益为导向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必须首先算好采购成本经济账,从资产管理的源头上就开始抓效益。如何保证采购成本是最低的?或者最起码要求是比较合理的?这需要完善规范高校固定资产采购相关规章制度,如制订本单位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网上竞价采购管理细则》等具体的采购管理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规范固定资产采购环节,努力达到相同质量标准、相同技术性能、相同服务承诺的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最低化,提高有限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即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2.2 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用足用好已有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数量、种类繁多,价值低至几百元、高至几十万上百万元,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如何用足用好这些已有的固定资产,避免闲置,提高使用率,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考虑的重要效益问题。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资产效益的最基础方法。大量的固定资产实物,必须依靠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细心耐心、认真周到地定期清查盘点,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总账、明细账、资产标签、领用人、有无损坏等情况进行一一核对。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工作,却至关重要。只有平时的基础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清楚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和真实现状,对其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充分利用进行监督,发现不合理、低效益使用的,即刻进行矫正,合理调拨和优化资产配置,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定期清查盘点应成为高校年度必做工作,且最大期限不宜超过一年,有条件的话应力争半年清查一次。

2.3 节约办学成本,构建固定资产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办学成本日益昂贵,“在高校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办学成本控制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保障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3]高校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严重浪费现象,不利于节约办学成本,更不利于构建高校固定资产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学校层面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构建一个合理的、功能完备的高校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是解决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的关键。”[4]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对闲置固定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划拨使用,从平衡学科发展关注高校办学社会效益角度考虑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例如,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由于其成绩展现需要长期积累,在经费上往往也会比较缺乏,但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获得成功,将会产生深远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构建固定资产资源共享机制,实行类似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管理模式,将实验资源通过共享平台更多地调剂给传统基础学科,可以更科学合理地发挥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的社会效益。在完善共享平台操作规范后,可以努力推行有偿共享交费使用模式,并尝试探索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经营管理,通过学校财政经费调节鼓励资产提供方共享资产或补助资产需求方租借资产,以达到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注重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效益追求,从而建立起固定资产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3 结语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学生宿舍面积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可以综合衡量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条件。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如何不仅体现了高校内部管理的工作水平,更是直接关系高校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的完成质量。以效益为导向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克服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益现状,不断尝试探索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目标。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高校的管理方式要向着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高校管理工作还应注重社会效益。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属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是要切实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效益为导向,分析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低效益现状,并尝试探索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

关键词:效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邵渊韬,周景明,张武标.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75-78.

[2]秦鑫.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16.

[3]李晓波,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控制原则及其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0,4(5):42-47.

效益导向 篇4

在电力体制改革中, 作为一个发电企业, 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就是看它能否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一个企业永恒追求的目标。当前, 作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集团公司) 的一个基层企业, 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不仅是集团公司对河北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提出的严格要求, 更是该企业生存发展、增强企业实力、谋求职工切身利益的需要。因此, 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 为企业做好开源节流, 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益最大化是该公司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导向要创新

2014年是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用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 按照十八大绘出宏伟蓝图和制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一年, 也是集团公司全面落实“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做强做优的关键一年。集团公司之所以把今年工作目标确定为“超百亿、控85、保A级”9个字, 就是要进一步把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归属集团母公司净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集团公司突出强调提高管理与效益在当前情况下的极端重要性, 创新思维导向, 以科学的价值观、效益观为指导,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各种风险能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效益基础。

1.1 要强化思维和效益意识

形势在不断变化, 改革持续推向纵深, 无论是国资国企改革, 还是电力体制改革, 总体目标是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 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集团公司管理理念上一贯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 其实质就是“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把提升效益、创造价值作为决策的首要依据, 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首要标准, 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成为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准则和行为习惯”。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 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促进其他困难和问题的解决, 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1.2 要制定并实施好盈利工作方案

企业的效益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绝不是某一部门、某一个人就能解决好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围绕效益而开展, 因此要重视管理、效益提升、抓出成效, 统筹好全面工作, 制定好工作方案是必须的。作为基层单位, 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 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制定、实施好相应的盈利方案。关键问题应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目标必须要落实, 也就是将责任制目标层层分解, 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就影响效益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 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 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狠抓落实。

1.3 推进文化创新, 要强调价值思维

加强文化建设, 倡导企业精神, 不是编几句口号, 让大家贴在墙上、挂在嘴上, 根本目的是推进转型升级、增强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提炼新的、具有正确导向的企业精神, 引领干部职工从急功近利, 只注重规模速度和短期效应的误区中走出来, 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 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激励干部职工, 围绕中心,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锐意创新、开拓奋进, 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积小胜为大胜, 积跬步致千里。引导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务实和谐、同心跨越”的企业精神, 逐步形成“人为本、和为贵、效为先”的核心价值观, 以实现公司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2 做好开源节流,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在企业实现盈利根本目标的基础上,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完善的环境下, 企业再去追求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是必然的。河北新能源公司目前发电容量39.3万千瓦, 在建容量9.6万千瓦。2013年公司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实现利润总额1.2645亿元, 新一年里提出了更高目标。企业要实现“增收创收”, 追求最大利润, 做好“开源”和“节流”是两条重要的途径。

2.1 开源

所谓“开源”, 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从电力市场需求出发制订企业经营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 再通过营销引导生产, 去满足市场需求, 从而达到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增加收入的目标。

2.1.1 加强安全管理, 全力增发电量是“开源”的第一要务

关注电力供应形势和行业走势, 发供电企业动态, 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由于该公司还未进入电力市场, 电量主要还是由公司内部下达计划, 发电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应加强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完善防控措施, 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加大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力度, 加强大风期间线路巡查, 在富风期全力抢发电量, 力争全年利用小时数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2.1.2 加强线路补贴工作的开展, 实现电价增收

根据国家政策和统一部署, 有效开展新能源等方面的线路补贴工作, 实现相关企业间“早沟通、早汇报、早协调”, 保质保量地完成我公司线路补贴, 确保取得自建220千伏骆潮线路电价补贴政策, 2013年到账收益1257万元。

2.1.3 全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利用自有资金和合理付款期限继续保持万胜永项目低贷款的状况、保持220千伏骆潮线路工程无贷款的状况。积极和承德国税局沟通, 合理合法向政策要效益。2013年降低财务费用1906万元。

2.1.4 加大工作力度, 向政策要效益

随着全球清洁发展机制的开展, 各项CDM补贴工作有效开展。2013年公司在极为不利的市场形势下, 获得CDM收益2444.54万元。

2.2 节流

所谓“节流”, 就是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费用管理。“成本最低化、收入最大化”构成企业的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可以说, 没有成本控制, 就不可能实现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 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一个发电企业的经营实际, 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2.1 加强财务费用管理

该公司作为新能源公司, 最大的成本在财务费用和折旧里, 而资产折旧是建设项目和企业运营所必须发生的。所以首要加强的是财务费管理, 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对内严格加强可控费用的管理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材料费、修理费等材料的领用保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坚决不超预算。对外的各项收费,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沟通,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争取使外部收费达到最低。同时, 充分关注国家有关环保收费等新政策、新法规, 为企业争取最大经济效益。要在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前提下, 加大对银行贷款的还款力度, 最大限度降低财务费用。

2.2.2 要加强动态对标, 做好建立节约型企业的各项工作

根据公司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消耗性指标的对标管理, 以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为契机, 借助“创一流”管理平台动态量化比较, 激励企业降低消耗。其中应包括, 深入开展经济运行评价, 加强风电机组经济运行分析, 根据存在问题及时制定并认真落实改进措施, 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充分做到超前维护和检查, 提高设备可靠性, 有效控制风电机组非停, 确保全年发电量任务顺利完成;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 加强节水、节电管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工作的开展, 将各项指标细化为考核小指标, 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 以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

2.2.3 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降低固定成本

实施精细化管理, 也就是抓固定费用指标的分解落实, 增强预算的刚性。突出抓重点指标和重点部门, 加强调研和专题分析, 实施重点挖潜。加强对检修、技改等资本性支出的管理, 精打细算, 对全年材料费、修理费以及其他费用指标进行分解, 其中材料费、修理费按计划下达,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进一步降低材料费支出, 杜绝无效益的不必要支出。加强存货管理, 充分利用集团规模优势, 有效利用区域物流平台, 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降低采购成本, 减少备品备件库存, 同时对各风电场库房进行清理和整顿, 减少库存积压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2.2.4 加强资金管理, 控制财务费用, 降低财务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运转的基础。因此, 财务管理工作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不仅要保证资金供应正常, 还要狠抓资金成本控制, 努力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 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否则企业往往因不注意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 竭泽而渔, 缺乏长远考虑, 片面战略规划, 最后必然是不堪重负, 资源枯竭, 资金周转不灵。因此, 我们可以科学设计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 拓宽融资渠道, 灵活使用多种融资方式, 分类安排资金。对于基本建设资金, 应继续加强投资计划管理, 通过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和季度资金使用计划等方式, 协调控制进度, 合理安排资金, 保证工程建设进度, 避免资金闲置。制定科学还贷计划, 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前提下, 加大对银行贷款的还款力度, 控制资产负债率上升的趋势, 降低财务费用和财务风险, 以及利息费用支出。

2.2.5 成本控制上要做到由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前面所分析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 即力求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 控制发生的成本支出, 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等, 这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基本形态。但是, 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 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 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如以“零缺陷”的形式可以避免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运行不经济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 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 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 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 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应该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也应该是生产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6 加强效益审计和监察工作, 严防效益损失和资产流失

这也就是要求对财务监督成本控制功能的提高和不断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要藉着企业的审计监督机制来实现, 否则成本控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计划管理等等, 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模式, 根本着眼点是要加强财务控制力度。企业内部机制也要着眼于财务控制力度的加强, 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制定管理措施, 包括考核和激励机制、决策模式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审计和监察的功能, 把成本控制措施落到实处。此外, 从战略管理的成本控制角度考虑财务监督也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保证。随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 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着想, 企业必须加强监督特别是财务监督的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 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审计监察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一种战略高度的成本控制策略。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只有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 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 用科学的思维观、效益观指导经营管理的实践, 不断深挖潜力, 采取多种措施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 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才能使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坚强的实力为集团公司的做大做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弘山.价值思维: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N].中国县域经济报, 2008-09-04.

[2]本报记者周晨.价值思维引领协同软件产业前行[N].科技日报, 2006-11-01.

效益导向 篇5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结果,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是指高速公路项目在其投资修建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通车之后, 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内的经济相关方面所带来的效果。

1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表现内容

1) 极大的促进了公路客、货运输业的发展, 降低了运输生产成本, 全面提升了公路运输的质量, 使综合运输体系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

2) 使交通运输更好的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对加速流通, 扩大就业, 促进和拉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 加快了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 为地区经济合作,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

4)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促使沿线的经济开发和产业带相继形成, 推动了沿线土地的增值, 使沿线地区经济超常增长;

5) 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 以及自主研究与创新, 全方位的提高了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 推动了公路行业的技术进步;

6) 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高速公路的极化效应, 在大城市迅速扩张的同时, 提出了发展卫星城市的需求, 带动了经济腹地小城镇的发展;

7) 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有着更加广泛的经济效益。

2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

2.1 按效益产生途径

按效益产生途径的不同可将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分为:直接效益、直接投入效益、诱导效益、产出效益和潜在效益。

1) 直接效益:高速公路的直接效益是指高速公路本身所创造的GNP值, 即高速公路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净贡献。

交通运输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 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包括交通建设和客、货运输两个方面。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来看, 交通建设属于建筑业, 客货运输属于运输业。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 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 二者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二者在提供有形资产或无形服务的同时, 本身也都创造了由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组成的增加值, 从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行业。高速公路也不例外, 其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净贡献, 即形成高速公路的直接效益。

2) 投入效益:高速公路的投入效益是指在高速公路投资兴建过程中和建成后, 由于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输量的增加, 对区域内各相关产业及部门所产生的效益。

根据高速公路投入效益的扩散途径的不同, 又可分为:

(1) 前项乘数效益:将高速公路与以高速公路运输为其中间投入的部门之间的关系称为高速公路的前项联系, 高速公路因前项效益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综合称为前项乘数效益。

(2) 后项乘数效益:将高速公路与提供高速公路建设所需的中间产品的部门之间的关系称为高速公路的后项联系, 把高速公路这种因后项联系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称为后项乘数效益。它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总和。

(3) 消费乘数效益:由于高速公路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及其前项与后项效益引发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而使净产值进一步的增加称为高速公路的消费乘数效益。

它表现为高速公路的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及其前向和后向乘数效益对生产的反作用间接导致净产值的增加。

3) 诱导效益:诱导效益是指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 由于地区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在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下, 道路沿线成为投资发展的热点, 导致沿线土地增值, 诱发带动沿线影响区域潜在自然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促进区域经济超常增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诱导效益受益主体是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且直接受益于高速公路的经营, 以交通状况的改善或交通流量的增长作为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一些产业。

4) 产出效益:它是与高速公路所具有的快速便捷、安全、通行能力大等特性相联系的一种效益类型, 用于表示高速公路的使用者从运营中直接获取的经济利益, 也可称为高速公路用户使用者效益。具体说, 就是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后, 相对于无项目时, 由于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 降低运输成本、较少交通拥挤、缩短公路里程、节约在途时间、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行车舒适性而产生的效益。

5) 传递效益:传递效益的作用对象本身与高速公路并无紧密的联系, 但由于前述几种效益的存在, 受产业间投人产出关联因素的影响, 某一产业受益, 将引发其他连带产业的发展, 而连带产业的发展, 又反过来使该产业的效益增加。

6) 潜在效益:是指交通功能的加强将有助于经济信息的交流、市场范围的开拓, 促进沿线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开放开发、竞争意识的增强等, 其直观表现形式与高速公路的使用并无过多联系, 高速公路建设所具有的这种无形的功能称之为潜在效益。

2.2 按效益产生空间

1) 集聚效益: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 各种经济活动总是首先集中于高速公路沿线若干最具区位优势和吸引力的点位 (以高速公路的进出口所在位置为中心的局部区域) , 使相关产业集聚于此, 构成产业带发展中的“极核”, 在空间上表现为高速公路沿线若干点位的优先集聚增长。称为空间上的集聚效益。

2) 回波效益:高速公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产业布局的重心将开始由集中转向分散, 其中经济活动沿高速公路进行轴向转移是优势扩散的方向, 沿线其他待开发地区将成为这一时期产业带发展的重点。在空间上就表现为以高经济密度点位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呈波浪状扩散, 并最终连接成带状的区域经济系统。这种趋势与集聚效益相反, 称为回波效益。

2.3 按效益的受益范围

1) 内部效益:指项目自身能够得到的效益。如果是私人投资项目, 其内部效益就是项目建成后, 私人投资者获得的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或利润。而高速公路项目是以公益性为主体, 不以盈利性为目的, 其内部效益表现为高速公路项目完成后, 由于交通条件改善, 对使用用者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2) 外部效益:指项目建成后, 被投资者以外社会的其他人无偿获得的效益。这些效益有些可以被定量计算出来, 但投资者却无法为自身取得货币收入。高速公路建成后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带动和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就是典型的外部效益。

2.4 按效益表现的形态

1) 有形效益:指可以直接用货币衡量的效益。

2) 无形效益:指那些难以用货币衡量的效益。如运输质量的提高, 旅客舒适度提高, 路面改善导致的污染减少等, 他们目前还不能用货币来计算。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 目前不能计量, 只是因为技术手段尚未达到而已, 随着更加先进的科技方法的出现, 更多高速公路项目的无形效益将因为可以被计量而成为有形效益。

3 结束语

总之, 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高速公路建设是由线及面, 由局部到全部, 由地方到全国的建设过程, 各高速公路是分段进行建设的, 因此, 高速公路的建成, 首先是对所建成后所在区域产生影响, 这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对区域的经济影响又是所有其他方面的根基, 所以,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成为了所有决策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光, 杨琦.公路运输项目经济评价[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效益导向】推荐阅读:

顾客导向07-21

导向教育05-14

合理导向05-20

媒体导向05-25

国家导向05-26

准则导向05-26

网络导向05-27

分类导向05-31

文学导向06-01

优化导向06-01

上一篇:人机语音交互系统下一篇:应急预案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