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细胞参数

2024-12-17

静脉血细胞参数(共4篇)

静脉血细胞参数 篇1

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 属于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方式, 血常规能够检测患者红细胞值、白细胞值、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值等, 通过细胞检测值与形态变化的分析以尽早发现疾病, 因而其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血常规的采集标本包括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 因末梢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其检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从而静脉血检验受到广泛重视。为探究末梢血与静脉血检验的血细胞参数差异, 本研究选取13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 分别采集并检测末梢血与静脉血, 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参数差异,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130例, 随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 两组65例。末梢血组男女比例为41∶24, 年龄22~68岁, 平均 (43.58±5.14) 岁;静脉血组男女比例为45∶20, 年龄20~68岁, 平均 (43.87±5.09) 岁。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选用贝克曼LH750血液全自动分析仪 (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 并选取一起的配套试剂, 包括溶血剂、稀释剂与清洗剂等, 并采用美国BD公司EDTA-K2采血管作为实验的真空抗凝试管。两组受检者均于空腹清晨进行血液采集, 末梢血组采集200 µL无名指的末梢血, 静脉血组采集2 m L肘静脉血, 均置于采血管内摇匀后进行检测。检测前进行质控仪器的矫正, 均严格按照血液全自动分析仪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

1 .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受检者的检测指标, 主要包括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计数 (PLT) 、血红细胞 (Hb) 、红细胞压积 (HCT) 、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等[2]。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末梢血的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细胞 (Hb) 与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 (PLT) 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数值则明显高于末梢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等检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末梢血组对比, #P >0.05

3 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中最基础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 是患者进行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 血常规检验的目的在于测定血细胞具体数量并了解血细胞分布情况与变化情况, 从而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并诊断疾病。临床中血常规检查的基本血液样本包括末梢血与静脉血, 其中以末梢血采集的应用时间最长、疼痛较少且易于患者接受, 而近年大量文献报道静脉血检验结果比末梢血检验更为稳定, 因而更具临床上的参考价值[3,4]。本研究组选取130例行血常规检查者, 分为两组后分别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检测, 对比其检测结果以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从而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

末梢血是静脉血、细胞内液、动脉血、组织间液及毛细血管血等混合而成, 其不能作为体内循环血液的代表, 且易受到局部瘢痕、外界环境、应激反应及情绪变化等因素干扰;同时若未能顺利采血, 则会延长采血时间, 采血人员则通过反复挤压手指以便获得足够血样, 从而导致更多的组织液进入采集的血样并致使血小板的凝聚, 进而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因而其难以代表循环血液;此外, 因末梢血的采血量较少, 从而不能进行重复检测, 以上原因均对末梢血检验产生干扰[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末梢血的RBC、WBC、Hb与MCV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的检测值, 且其PLT与MCHC数值明显低于静脉血检测值, 各项指标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项结果亦证实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具有明显差异, 且末梢血的血细胞参数水平偏离正常水平, 表明静脉血检测更为稳定。这与范丽娜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相较于末梢血, 静脉血直接来源于静脉, 其主要成分组成和体内循环血液基本相似且不含组织间液, 能够反映循环血液真实情况;同时静脉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 因而测定结果更准确;此外静脉血的采集量较大, 支持反复测定且测定结果的变异性较小, 具有较好重复性, 因而对无静脉血采集困难、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力低下等患者, 应选用静脉血进行血液检验[6]。但考虑到末梢血采血简便, 对免疫力低下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易造成感染与明显性出血, 因而末梢血检验对某些免疫力缺陷患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7]。因操作人员技术与操作过程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与各检测结果报道存在一定差异, 以上结论还带临床更进一步精细化实验进行验证与补充。

综上所述, 与末梢血相比, 静脉血的细胞成分受外界影响较小, 其检测结果较为稳定且具有较好重复性, 因而无特殊情况的临床检验多考虑应用静脉血样。

摘要:目的 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参数的差异。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130例, 随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 两组65例, 分别进行末梢血、静脉血采集与检测, 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参数差异。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末梢血的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细胞 (Hb) 与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 (PLT) 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数值则明显高于末梢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检测值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较于末梢血, 静脉血的血细胞成分更为稳定, 其可作为血液检测较好的样本选择, 但静脉采血易由于凝血障碍而导致免疫力低下与明显出血, 从而诱发感染, 因而临床应依据患者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功军, 邹伟.健康成人指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参数检测对比[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4) :510-511.

[2]李小霞.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5 (27) :160-161.

[3]李春莉, 杨桂林, 王艳妮, 等.重庆市3~6岁健康儿童末梢血细胞参考范围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10 (24) :185-186.

[4]邝欢欢, 罗耀凌.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结果差异[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86-87.

[5]蒋惠.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差异情况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25) :5546-5547.

[6]高海燕, 谭丕有, 殷秀艳.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计数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2) :113-114.

[7]范丽娜, 文蔚.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4) :501-502.

静脉血细胞参数 篇2

1 研究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美国BECKMAN COULTER AC.T diff 2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一次性20μL取血管 (北京红星双北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出品, 其CV±1%) 。

1.2 抗凝剂

15%EDTAK2溶液, 取5uL置于1.5mL离心管中。

1.3 样本

同时采集运动员静脉血及末梢指血标本各57例/次。男21人, 年龄 (17±1.20) 岁, 身高 (176±4.28) cm, 体重 (71±5.10) kg, 专项训练年限 (3±1.19) 年。女19人, 年龄 (18±2.40) 岁, 身高 (166.5±2.69) cm, 体重 (61.4±4.98) k g, 专项训练年限 (2.4±1.25) 年。

注:WBC, 白细胞;RBC, 红细胞;HGB, 血红蛋白;HCT, 红细胞压积;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LT, 血小板

1.4 方法

按操作规程推荐方法, 准确取末梢指血20uL置于装有1580uL稀释液的塑料试管内, 混匀。另取静脉血0.5mL置于装有抗凝剂的离心管内, 混匀。在取血后0.5~2h内分别以预稀释模式和全血模式完成测试。

1.5 考虑到尽量拓展线性范围, 在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进行了重复抽样, 本比较实验的统计样本量大于采血人数, 为57例/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2 结果

(1) 57例/次末梢指血和静脉血测定血常规的9项主要参数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见表1。表1显示, 通过配对t检验, 二者的WBC、MCH、MCHC、PLT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而RBC、HGB、HCT、MCV、RDW有显著性的差异。且末梢指血的RBC、HGB、HCT、MCV、RDW均低于静脉血。

(2) 对57例/次末梢指血、静脉血上述5项血细胞参数 (RBC、HGB、HCT、MCV、RDW) 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2。

注:Y值为静脉血, X值为指血

4 讨论

血常规, 不仅是最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 也是体育科研中最常用的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指标。简言之, RBC、HGB、HCT反映机体是否存在贫血;WBC反映机体是否有感染或免疫状况;PLT反映机体凝血功能;根据MCV、MCH、MCHC值可将贫血分为以红细胞生成减少为主的贫血、以红细胞破坏过多为主的贫血及以失血为主的贫血等多类贫血;RDW主要用于筛选缺铁性贫血。因此, 上述血细胞参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身体机能评定意义。血常规检查中有末梢指血和静脉血不同样本, 1995年全国血液学自动化分析质量控制研讨会纪要中指出:末梢血影响因素较多, 不能得出准确结果, 其重复性、稳定性都不及静脉血标本, 应提倡静脉血。目前, 关于末梢指血和静脉血各项血细胞参数比较的差异, 有非常多的文献报道。但可能由于实验样本年龄、实验样本量、地区差异、采血方法、采用试剂、实验仪器型号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文献报道的血细胞每一种参数比较结果不尽相同, 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结论。虽有这些不同, 但一般认为, 静脉血具有受采血技术操作影响小、无组织液混入、抗凝效果好, 便于复查等优点, 而指血末梢循环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情绪变化、应激反应、疾病、局部瘢痕等情况影响, 造成末梢循环障碍, 在采集末梢血时血流不畅, 常挤压局部使组织液渗入, 导致血液稀释。因此, 综合文献建议, 血细胞计数仪宜采用静脉血样本, 并且也更符合血细胞计数仪的设计要求。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 临床检验技术的更新十分迅速。以临床血液细胞常规检验而论, 50年代电子血球计数仪问世, 发展至今, 全自动18参数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我国。本实验中使用的diff2三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 在临床检测中有较高声誉也应用较广泛。它自动化程度较高、计数精确, 可以重复计数 (3次) 、具有识别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清洗保养控制系统和全自动校正程序。采用液晶触摸屏幕, 操作简易, 使用抗凝血在仪器内自动稀释, 不但减少实验误差也提高了结果精确性, 故障发生率低, 采血量少, 是一台性能优良的血液分析仪。因此, 使用这种全自动化仪器, 必须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 才能得到高精度的检验结果。否则, 由于标本采集不当, 带来很高的误差, 就失去了使用这种高精密度仪器的意义。由于自身末梢指血与静脉血确实存在着差异, 为了保证检测质量, 使测定值更接近真值, 即使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都设有末梢指血和静脉血2种测定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同人群的需要) , 行业公认在使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时, 应尽量使用静脉血检测。

我所生化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可接受程度, 测定血细胞参数也同时存在末梢指血预稀释和静脉血抗凝全血两种测定模式。我们上述实验也证实自身末梢指血与静脉血确实存在差异, 57例/次末梢指血和静脉血9项血细胞参数测定结果显示:末梢指血的RBC、HGB、HCT、MCV、RDW均显著低于静脉血, 而WBC、MCH、MCHC、PLT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科研工作人员对于实验室不同模式下的测定结果, 要充分考虑上述差异后再进行评定, 必要时可适当参考文献报道和上述各参数的相关回归方程进行统一性判断。

参考文献

[1]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冯连世, 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3]宗丕芳.采用定值新鲜血校准CISF-820血细胞分析仪[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 25 (6) :703~705.

静脉血细胞参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1年1月至2011年12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系统回顾的方法进行研究, 所有病例均经血涂片、骨髓分析、组化染色等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入组标准:1) 所有病例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第二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确定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 368例患者中, 男230例, 女138例, 年龄2~82岁。取患者初次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未进行治疗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进行统计。

1.2 方法

取患者血细胞分析11项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 BAS0则以 (0.00~0.1) ×109/L为参考值。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血细胞分析中:白细胞总数 (WBC) 、中性粒细胞 (NEU) 、淋巴细胞 (LYM) 、单核细胞 (MONO) 、嗜酸性粒细胞 (EOS)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的百分比及绝对值升高、正常或降低的例数及百分数, 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368例确诊且未经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 WBC升高146例, 降低156例, 正常66例。其血细胞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2可见, 急性自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异常主要特点为NEU降低203例、占 (55.16%) 、升高102例、占 (27.72%) , LYM降低112例、占 (30.44%) 、升高191例、占 (51.90%) , MONO降低107例、占 (29.08%) 、升高201例、占 (54.62%) , EOS降低196例、占 (53.26%) 、升高20例、占 (5.44%) , BASO降低0、升高201例、占 (54.62%) ;NEU%降低244例、占 (66.30%) 、升高39例、占 (10.60%) , LYM%降低22例、占 (5.98%) 、升高213例、占 (57.88%) , MON0%降低45例、占 (12.23%) 、升高189例、占 (51.36%) , EOS%降低191例、占 (51.90%) 、升高21例、占 (5.71%) , BASO%降低0、升高218例、占 (59.24%) 。其中主要以LYM升高191例、占 (51.90%) 、MONO升高201例 (54.62%) , LYM%升高213例、占 (57.88%) 、MON0%升高189例、占 (51.36%) 为主。

n (%)

n (%)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的恶性血液病, 是由于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任何一类异常原始或幼稚细胞的过度增生, 并释放至外周血液中, 造成骨髓中其他细胞生成繁殖受抑和各器官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其诊断主要依据骨髓和外周血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因诊断等来进行确诊, 而血细胞分析是其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中各参数变化多样, 本文中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特点为, 白细胞总数升高及降低比占82.06%;白细胞分类中,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与正常值相比较明显降低, 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与正常值相比较明显增高。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特点, 大部分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相吻合, 掌握了以下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特点, 对于白细胞总数异常,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初诊患者, 检验人员及临床医生需高度警惕, 必须行血涂片显微镜检查。但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初诊患者, 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升高, 也应行血细胞镜下检查。总之, 掌握了血细胞分析参数异常变化特点, 再结合显微镜下血涂片细胞检查, 可及时对初诊急性白血病做出早期诊断, 减少漏诊, 并为检验科复检血细胞分析、临床医生初筛急性白血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摘要:研究分析了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 探究血细胞分析参数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诊断中的意义, 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复检血细胞分析提供依据。对已确诊的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百分比 (升高或降低) 82.06%、中性粒细胞 (NEU) 降低 (55.16%) 、升高 (27.72%) , 淋巴细胞 (LYM) 降低11 (30.44%) 、升高 (51.90%) , 单核细胞 (MONO) 降低 (29.08%) 、升高 (54.62%) , 嗜酸性粒细胞 (EOS) 降低 (53.26%) 、升高 (5.44%) ,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降低0、升高 (54.6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降低 (66.30%) 、升高 (10.60%) ,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降低 (5.98%) 、升高 (57.88%) , 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0%) 降低 (12.23%) 、升高 (51.36%) ,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S%) 降低 (51.90%) 、升高 (5.71%) ,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O%) 降低0、升高 (59.24%)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率增高,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降低。但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初诊患者, 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升高, 也应行血细胞镜下检查。

关键词:首诊,血细胞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8-193.

[2]刘英华, 孙景春.血细胞自动计数复检标准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 12 (4) :541-542.

[3]谢志雄, 张阳根, 朱小东.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 :16-18.

[4]孙芾, 王厚芳, 于俊峰, 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5, 28 (2) :155-157.

[5]孙苏玲, 蒋茜, 孙雯.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16 (2) :143-144.

静脉血细胞参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临产孕妇设为观察组,选择120例健康妇女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孕龄36~42周,年龄25~32岁,平均年龄(25.32±1.35)岁。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4.35±2.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

1.2 方法和仪器

1.2.1 检测仪器和试剂

该次研究中使用的Sysmex XE-2100型号仪器进行检测,血凝检测型号为ACL TOP的仪器实施检测;该次检测使用的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说进行实施。

1.2.2 方法

首先检测患者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检测,采血管使用专用的EDTAK2抗凝管,然后利用专用枸橼酸钠抗凝血将检测所搜集标本血液中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R)、国际标准比值(INR)以及凝血酶原时间(TT)水平。

1.3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和统计采用的都是SPSS 2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中有关组间资料一般采用(±s)表示,用t检验,如果P<0.05,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入选者血常规比较分析

2组研究对象红细胞平均体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除MCV外,其余血常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2.2 2组入选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PT、PT-INR、APTT、FIR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TT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白细胞参数是反应人体机体免疫力的重要参数,白细胞在孕妇开始妊娠期间明显增多,其中以中性多核细胞增多为主[3,4,5]。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孕产妇白细胞总数(11.68±3.52)和中粒细胞(75.2±13.2)明显高于健康未孕妇女。白细胞增多提示孕妇免疫系数活跃,可以有效保护孕产妇分娩。孕产妇P-LCR与MPV能够反映人体内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生长情况,血小板的体积差异通过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反映。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孕产妇的PLT、MPV、PDW、P-LCR分别为(12.5±1.6)、(0.90±0.09)、(32.9±4.5)、(4.35±0.81),对照组的PLT、MPV、PDW、P-LCR分别为(13.9±1.8)、(0.98±0.11)、(37.6±5.1)、(3.16±0.6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的数量增多,提示妊娠期间巨核细胞持续性增加,这个过程中人体内新生血小板增多时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等明显增加,大量新生的血小板因为含有活动物质,导致粘附能力增加,比较容易产生妊娠期血栓[6]。怀孕初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血液FIR和凝血因子增加,导致凝血功能发生变化[7]。研究发现孕产妇和对照组的血凝功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PT-INR、APTT、FIR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TT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潘义[8]研究,发现孕产妇PLT、MPV、PDW、P-LCR分别为(13.5±1.4)、(0.80±0.10)、(30.9±5.5)、(4.65±0.21),而健康人群的PLT、MPV、PDW、P-LCR分别为(10.9±3.8)、(0.68±0.01)、(35.6±6.1)、(3.06±0.78),研究结果和该次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提示妊娠期间人体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这时孕产妇容易产生血管内凝血。

综上所述,临产妇生理变化比较明显,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所以要做好孕前产检,预防产妇分娩后出现大出血等严重情况,提高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夏波.Cd47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广州医科大学,2014.

[2]吴际.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生物学变异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

[3]张囡,王炯,张雅婷等.全人源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对食蟹猴的长期毒性试验[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14(6):945-953.

[4]李雪杰.Rna干扰诱导CD147基因沉默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5]赵亚娟.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6]魏成军.孕妇临产前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25(12):15-16.

[7]韩磊.Rho C调控人滋养细胞迁移的机制及子痫前期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5.

上一篇:行为特性与空间设计下一篇:企业政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