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知识

2024-06-01

体育理论知识(精选12篇)

体育理论知识 篇1

体育理论知识是指导人们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和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漯河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强化了体育技能的实际操作过程,淡化了对体育基础理论重视程度,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本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对漯河市普通高中学生生体育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思想进行调查和分析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漯河地区18所普通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搜集查阅相关文件、论著和关于高中体育课中体育理论课程设置以及终身体育理论的资料,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科研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并对搜集和查阅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以便于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调查法

1.2.2. 1、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依据课题拟定的具体调查指标,遵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高中体育课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抽取调查对象时,以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生为对象,充分考虑各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在漯河市三县一区的18所普通高中学校中共调查学生4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00人;教师58人(其中校级教学主管领导9人),其中男教师49人,女教师9人。

1.2.2. 2、问卷的效度检验

通过多次的修改和预调查修正后,通过邮寄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前后经2位教授、9位副教授进行全面审核,并对问卷进行“很完善、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太完善”四级评定。其中,认为教师调查问卷有效的90.9%,认为学生调查问卷有效的81.8%。问卷的效度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2. 3、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确保所调查信息的可靠性,本课题对设计的学生问卷通过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对漯河一中和郾城一中的45位学生进行了二次检测,第一次和第二次发放问卷的时间相隔20天,将前后两次问卷的测试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求得问卷的相关系数为:R=0.86,说明两次存在的相关度高,说明问卷的可靠性显著,故问卷的信度完全符合调查要求。

1.2.2.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在对漯河地区普通普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教师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送取的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学生问卷通过体育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现场填写、回收,以保证较高的回收率。

共发放教师问卷58份,回收56份,回收率96.55%,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37%。对漯河地区普通高中的学生采用随机抽要的方式发放问卷,总计发放400份问卷,实际回收381份,回收率为95.25%,有效问卷3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75%。按以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可以满足分析及研究需要。

1.2.3、数理统计法

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Excel电子表格录入,使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和方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分析

2.1、漯河地区高中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

2.1.1、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从上述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论述可知,在学校体育阶段的中期——高中体育教育阶段,他是指导高中生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基础,是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运动能力的前提,是引导高中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随着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推行以选课形式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国家体制改革中,各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出。但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的体育理论课程却备受冷落,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许多学校中仍处于无管理状态,甚至在有的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中悄然消退。这显然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相违背。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90%的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都不是很了解,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容乐观。

从表4的调查结果来看,有30.52%的同学选择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有25.61%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体育达标测试。这充分说明,现阶段由于高中体育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和片面的追求体育达标测试结果,导致高中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出现偏差。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偏差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

2.1.2、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表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缺乏和非常缺乏的人数不少,共计119人占总人数的32.42%,但选择“一般了解”选项的人数已经过半,对此结果我们还是比较欣慰的。高中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以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和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感,这种成就感的获得过程是培养他们继续学习运动技能能力的必要因素,也是促进高中生养成长期系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保证。

2.2、造成漯河地区高中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因素分析

从地区高中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漯河地区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以及受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干预,片面的追求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依然停留在只注重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强调体育的实践性而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仍停留在传统体育教学状态中。

2.2.1、管理者观念与认知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高中的教学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都对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设体育理论课表示认可,对于这点,我们觉得很庆幸,说明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有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究其根本原因,尽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可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可是他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在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思想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态度。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方向,更是保障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阻力较小。

2.2.2、学生主观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必要开设但需要改革现状”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7.9%,而将近一般的学生认为“必要开设并维持现状即可”,还有近两成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显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少有同学很愿意上体育理论课,而明确表示不愿意上体育理论课的同学就有12.26%之多。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分析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要想摆脱现在的尴尬局面,改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看法和认识,务必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宣传、讲解,增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已刻不容缓。

2.2.3、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做出了详细诠释。其中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定的基本目标,共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中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今后是否能形成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不能只着眼于近期效果,更注重远期效果。现代体育教学已基本从对高中生身体的改造转变为对他们体育意识的改造,使学生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并养成习惯。

2.2.4、漯河地区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体育理论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促进高中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调查中得知,现阶段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教学处于无管理状态,许多学校缺乏与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加之,目前漯河地区多数普通高中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影响,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使本校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达到相应的要求,片面的追求学生体质因素的量变。这一因素导致在许多学校中出现“测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即体育教学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内容一一对应。

3、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3.1.1、漯河地区高中体育理论教育由于受到理论课程自身特点的约束,以及诸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漯河地区高中体育理论教学并未受到应得的重视,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

3.1.2、体育理论知识和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高中体育教育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能使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是适应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1.3、体育理论知识是指导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和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合理制订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计划的重要依据。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掌握新的体育技能的效率,并指导体育锻炼活动正确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从而为实现终身体育做好运动实践能力的准备。

3.1.4、建立健全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务必将“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各项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豫中地区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到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相配合进行。

3.2、研究建议

3.2.1、体育理论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正确开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体育理论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是指导人们正确、科学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形成与深化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保障。顺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势,提高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

3.2.2、进一步加快、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活动想结合的学科体系的研究,建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的学科体系,从而的指导广大体育工作者系统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如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呈现出循序渐进状态。不要小学体育课学蹲踞式起跑,到了中学、大学还是学蹲踞式起跑。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

[3]张学亮.美、日、俄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98-201.

[4]石岩,雷爱丽.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及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缺失[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89-92.

[5]王世哲.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后滞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2.

[6]张勇,许传宝.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7]郑星.浅谈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体育理论知识 篇2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

第一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学习目标

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过程

1、关注自己的健康

什么是健康?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自己的健康?有他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者的完好状态。

2、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 合理膳食:是指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能坚持锻炼。

规律生活:按时作息、按时进餐,有规律的进行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初中生每天的睡眠一般为8—9小时。心理平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过文明幸福的生活

获得健康的知识是保持健康的前提,坚定信念是动力,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保持健康,过文明幸福的生活。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体育理论知识 篇3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本身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历来就有的育人成分;高校体育“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积弊很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体育乃至高校科学教育的缺陷,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高校体育文化为载体,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具体含义包括:

第一,人文体育观,或称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即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体育要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突出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内涵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二,包括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范等。

第三,它具有人文性、隐蔽性、濡化性、高等性、多样性、持续性和依附性特征。

第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大学体育文化,经过规范设计,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高校体育精神文教育要素、高校體育物质文化教育要素、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教育要素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教育要素。

第五,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首先,科学教一育与人文教育人者不可偏废,倘若有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教育势必会受到限制。就大学体一育而言亦是如此,人文教育是体育原本就有的一育人成分,也是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的一种特有的育人价值,如果偏重于科学教育,那么高校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只有融入人文教育,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教育,发挥其育人的本质功能,有一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增强体质、健身、键心、休闲、娱乐、社交和健全人格等等,如果仅仅依赖于体育课程教学这种单一的体育组织形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因此需要与课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校运动会,以及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强调不但要通过有形的、多样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其机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濡化的发生机制和大学生主体内化的接受机制构成的互动机制:发生机制是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从众等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并获得适应的过程;接受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界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认识过程。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要素设计应遵循原则,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原则,“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相融合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反馈相结合原则,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体育理论知识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阜阳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高校体育田径理论教学的书籍和报刊,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田径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们对田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1.2.2 问卷调查法

从阜阳师范学院10级22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发放30份,回收了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0份,有效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有效数据都采用了Exce12003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1.2.4 访谈法

访谈法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体育专业所开专业理论课开展现状

通过对2010级体育教育学生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了解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基本上没有开展,95%的专业技术课都没有上理论课,只有5%的专业课上过理论课。对其理论的不重视主要集中在,课时少,内容少,没有统一的规划,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与重视。

2.1.1 理论部分内容及课时安排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几乎没有理论课。理论课的缺失使学生不能了解田径课的更深层次的涵义,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而在课时方面,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每个礼拜只有一节专业课。在没有理论只有实践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的。

2.2 我校1 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理论知识的心态与掌握现状

2.2.1 我校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理论知识的心态

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同学们对于田径动作的技术总是感到极大激情与兴趣,而对于田径理论讲授都表现的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是厌恶。因此,学生们对田径理论知识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轻视或者可有可无的心理。

2.2.2 我校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理论知识的掌握现状

就我院学生对田径技能的掌握,基本达到了教师示范的要求,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却相对薄弱。学生对田径技术动作的理论讲解、动作技术的重难点、动作要求不能用专业的知识表述。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形成往往是依靠模仿对动作技术形成的记忆,没能从本质上理解动作技术,使其对动作技术的形成与完善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影响学习效果。

2.3 对田径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

田径是我们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主项课程之一,同学们对其技术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毕竟每学期的考试是逃脱不掉的。学生们对田径理论的的重视程度中有68%的学生是不重视,30%的学生是对其无所谓(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田径理论知识是不去重视的。

2.4 学生获取田径理论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其田径动作技术、规则、裁判等知识的讲授并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的,依靠这种途径获取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并不易形成记忆。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与田径相关的知识,但也仅仅是了解。

2.5 对具体田径项目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由表2我们可以得到对于具体的田径项目,学生们对其掌握的情况集中在部分掌握的区域占70%左右,对其理论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只有10%左右。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其专项的掌握情况只能做到有那个印象却不能表述。

2.6 老师对田径理论教学的实施情况

不光学生重实践轻理论思想延续与发展,其实教师也逐渐形成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动作表现、示范等的实践要求远远大于其理论要求,就我四年的大学田径课可以看到,真正安排对田径理论的授课课时是屈指可数的。从教学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的重心都放在其实践中,对其理论的忽视程度可想而知了。

2.7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从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学校。而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每一学年学习的内容为:大一学习100 m和铅球,大二学习跨栏、跳远和400 m;大三学习标枪、铁饼和三级跳;大四学习撑杆跳、力量训练法。可以看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大一到大二田径课是体育生必修的专业。从大3开始分专业课,而田径专业课种类繁多,所接触的内容在以前都没学过或体会过,对其新内容学生压力大,不理解,无法做到动作要求,学不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对田径理论教学缺乏兴趣

由学生们对田径理论的心态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学生们对田径理论知识的态度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田径理论课堂上学生们对着枯燥的知识没有兴趣去了解。

3.1.2 田径理论教学的忽视

因其对田径‘重践轻理论’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无论是老师与学生对其理论知识的忽视。过于的重视实践中的动作技术,过度的忽视理论教学。

3.1.3 时间与理论的课时安排比例失调

每学期的田径课程是固定的,基本上都是实践课。安排理论课的次数是非常难得的,因此,田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是很不合理的,可以说是严重失调。

3.1.4 田径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陈旧

在所上过的田径理论教学课程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一种灌输的形式去给学生传递其理论知识,不够新颖,无所让学生们能主动的学习与接受。

3.2 建议

3.2.1 田径理论课的教学应融入在平常体育实践课中

由于学时总数是一定的,根据200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了体育理论课的时数,即占体育总课时的10%。按总课时144学时算,4学期共16学时。不可能利用专项技能课时间来上体育理论课,所以应该将体育理论容纳到体育技能课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好技能,更能让学生理解技能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3.2.2 在思想上重视理论教学

为转变学生们对田径的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明白在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技术与理论都能胜任的人才。丢弃了理论,我们只能算是一介莽夫。因此,在思想上对其专项技术理论的重视才能改变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不足。

3.2.3 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2.4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田径理论课教学模式

由于教育发展很迅速,田径理论课知识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田径项目也是多不胜数,我们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有限的课时里,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所有的体育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思考是很重要的,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建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思维,让其主动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灌溉。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学习田径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马玉芳,杨晓燕.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2):28-29.

[2]陆永庆,寿文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82-84.

[3]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等.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96-101,106.

[4]李爱红,李军红.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矛盾透视及对策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13,8(4):124-126.

[5]郑铭洪.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9):203-204.

体育理论知识 篇5

一、选择题(20分)

1、标准篮球场规格为长28米,宽()米。A、10 B、15 C、20 D、25

2、不属于健康三要素的是()。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 D、精神健康

3、下列属于田赛项目的是()

A、跳高 B、跨栏 C、100米 D、4﹡100接力

4、下列属于长跑项目的是()。

A、200米 B、400米 C、800米 D、4﹡400接力

5、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盛会是()。

A、全运会 B、奥运会 C、亚运会 D冬奥会

6、篮球三步上篮的动作步伐要领()

A、一大、二小、三高 B、一小、二大、三高C、一高、二大、三小 D、一高、二小、三大

7、篮球比赛每队上场人数()

A、4人 B、5人 C、6人 D、7人

8、篮球比赛中一方队员受到对方队员犯规时,要进行罚球,罚进一球得()分。A、1 B、2 C、3 D、5

9、饭后至少休息 时间以上方可运动()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10、被中国人称为国球的是()A、乒乓球 B、篮球 C、羽毛球

11、如果你想减肥,选择下列那种方式比较健康()A、不吃早餐 B、多做有氧运动 C、只吃肉不吃饭

12、篮球队至多有12名球员,则球员的号码是()A.1—12号 B.4—15号 C.3—14号

13、我国第一位跨栏奥运会金牌得主是()A.许海峰 B.王义夫 C.刘翔

14、“极点”现象主要出现的运动项目是()A.短跑 B.马拉松 C.中长跑

15、国际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A、400m B、250m C、200m D、180m

16、随地吐痰可引起哪些疾病:()A肝炎 B气管炎 C肺结核

17、正常的刷牙方法是:()

A竖刷法 B横刷法 C横竖兼用

18、正规足球比赛,每队上场()人。A、3 B、5 C、8 D、11

19、正式比赛中,短跑采用()姿势起跑。A、站立式 B、半蹲式 C、蹲踞式 D、随便 20、排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A、28×15 B、20×15 C、68×105

D、18×9

二、填空题(20分)

1、田径运动分为、、全能比赛。

2、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 和。

3、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 的节奏与 的节奏相配合。

4、休息的方法有多种,通常可分为积极性休息和。

5、篮球场地标准:长_____,宽______。

6、以时间计算成绩的体育项目是_____,以长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_____。

7、第一位中国籍世界跨栏冠军是______,其最好成绩为_____。8、400m及400m以下项目(包括接力的第一棒),必须采用______ 起跑,并可以使用___。

9、决定投掷项目远度的因素为出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奥林匹克格言是:更高、、。

三、判断题

1、一场篮球比赛,同一球员3次犯规后必须离场,不能参加该次比赛。()

2、篮球场上长边的界线叫底线。()

3、无论是改变步频或步长,还是两者同时改变,都将对跑的速度产生影响。()

4、在欣赏体育竞技比赛时,人们俗话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5、如每条跑道只有两只秒表计时,所计成绩又不相同,则应以较好成绩为正式成绩。()

6、在田径场跑步的方向为逆时针。()

7、“生命在于运动”是以为着凡是运动都有助于人们生命健康。()

8、反应快的同学一定跑步快。()

9、正式跳远比赛试跳取三次取最好成绩为最后成绩。()

10、在运动或锻炼中一定不需要和同伴合作。()

11、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行为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

12、排球换发球时,位置轮换是逆时针方向。()

13、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 病或者体质健壮。()

14、运动中,不小心摔倒造成骨折,应紧急固定患处,送医院救治。()

15、正式游泳比赛中的的游姿有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

四、简答题(10分)

1、简述直线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领。

2、运动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3、提高跳跃能力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最少五种。(5分)

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 答案

一、选择题

BDACB ABACA BBCCA CADCD

二、填空题

1、田赛;径赛

2、负荷量;负荷强度

3、呼吸;跑

4、消极性休息5、28米;15米

6、径赛;田赛;

7、刘翔;12”88

8、蹲踞式起跑;起跑器

9、速度; 力量 ;角度

10、更快;更强

三、判断题 ××√√× ××××× √×√√√

四、简答题

1、(以右手投篮为例)右脚向前跨出时接球,接着迅速上左脚起跳,右腿屈膝上抬,同时将球举至头右侧,腾空后,上体稍后仰,当身体跳到最高点时,右手臂伸直,用手腕前屈和手指的力量将球投出碰板入筐。

2、不能立即进行消极性休息,要先进行慢走等放松活动;不可马上冲凉水澡;不能立即吃饭;不可立即和冷饮;要及时穿上衣服,避免着凉

3、提高跳跃能力的方法有:跳台价,跳垫子,纵跳,助跑摸高,台阶跳,蛙跑,立定跳远,助跳踏跳,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一、单项选择(每题4分)

1、正常的刷牙方法是:()

A竖刷法 B横刷法 C横竖兼用

2、随地吐痰可引起哪些疾病:()A肝炎 B气管炎 C肺结核

3、看书写字时,要做到()

A、躺着看 B、保持“一尺一拳一寸” C、在强光下 D、走着看

4、排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A、28×15 B、20×15 C、68×105

D、18×9

5、急救骨折病人时首先应()

A、活动骨折部位 B、寻找担架 C、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将骨折部位简单固定。D、立即背起送医院

6、决定跑速的因素是:()A步幅、步频 B起跑速度、步频 C冲刺快,步子大

7、健康是指()

A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B身体(生理)健康C心理健康D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8、救护电话是()

A 119 B 120 C 122 D 110

9、田径项目中属径赛类的是()A 跳高 B 跨栏 C 铅球 D 跳远 10、2012年的奥运会在()举行 A 北京 B 伦敦 C 巴黎 D 纽约

11、“健康四大基石”是()

A、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B、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

C、丰富营养、多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D、合理膳食、多量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

12、正式排球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人。

A、5 B、6 C、7 D、11

13、中国的国球是()。

A、足球 B、羽毛球 C、乒乓球 D、篮球

14、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击球部位()。A、腕关节 B、手掌 C、两手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

15、排球比赛中规则规定接发球的队,最多击球()次。A、1 B、2 C、3 D、4

16、下列属于田赛的是()。

A、100米 B、110米栏 C、跳远 D、4﹡100米接力

17、锻炼后怎样预防肌肉酸痛()。

A、不予理睬 B、做放松运动。C、坐下休息

18、下列属于积极情绪体验的是()。A、欢喜 B、恐惧 C、忧虑 D、愤怒

19、篮球比赛中进一球得()分。A、1 B、2 C、3 D、4 20、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的节奏与跑的节奏相配合。

A、呼吸 B、步频 C、步幅

二、填空题(20分)

1、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的三要素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2、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坚忍性、自制力、果断性、。

3、正式排球比赛的场地规格为长 米,宽9米。

4、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是:更高、、更强。

5、休息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可分为、积极性休息。

6、排球垫球常见的击球手型有:抱拳式、、互靠式。

7、田径比赛可分为:田赛、、全能比赛。

8、短跑的起跑有站立式起跑和。

9、正式足球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 人。

10、体重指数(BMI)等于 除以身高的平方。

三、判断题

1、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若被强酸类物质灼伤,可用1%~5%小苏打或淡肥皂水冲伤面。(√)

3、吸烟会致肺癌疾病,但对他人无害。(×)

4、参加体育锻炼前做准备活动。(√)

5、运动前吃的太多。(×)

6、运动后立刻吃生冷的食品。(×)

7、剧烈运动后立刻静坐休息。(×)

8、饭前参加剧烈运动。(×)

9、剧烈运动后做整理活动。(√)

10、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疲劳。(√)

四、简答题(10分)

1、体育锻炼之前做好准备活动的意义?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3、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8分)

4、健康的四大基石是什么?(4分)

5、什么是径赛?什么是田赛?(8分)

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答案

一、选择题

ACBDC AAABB ADCCC CBABA

二、填空题

1、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自觉性 3、18

4、更快

5、消极性休息

6、叠掌式

7、径赛

8、蹲踞式起跑 9、11

10、体重

三、判断题 √√×√× ×××√√

四、简答题

1、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肉组织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2、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在疾病流行期采取必要的防护。

3、①促进正常生长发育;②控制体重健美体形;③展示能力增强自信;④提高人体机能;⑤促进人与人的交流;⑥预防各种疾病;⑦愉悦身心调节疲劳;⑧接触大自然。

4、① 合理膳食 ② 适量运动 ③ 规律生活 ④ 心理平衡。

5、以时间多少计算成绩的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叫田赛。

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世界第一运动是()

A、篮球 B、乒乓球 C、足球 D、排球

2、体育运动之母是()

A、足球 B、篮球 C、游泳 D、田径

3、篮球比赛中,队员犯规()次必须自动退出比赛。A、4 B、5 C、6 D、7

4、饭后至少休息 时间以上方可运动()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5、被中国人称为国球的是()A、乒乓球 B、篮球 C、羽毛球

6、“极点”现象主要出现的运动项目是()A.短跑 B.马拉松 C.中长跑

7、篮球比赛中,罚球进篮得()分。A、1 C、2 C、3 D、4

8、正式足球比赛时,每方上场()人,其中必需1名守门员。A、5 B、6 C、11 D、12

9、正常的刷牙方法是:()

A竖刷法 B横刷法 C横竖兼用

10、如果你想减肥,选择下列哪种方式比较健康()。A、不吃早餐 B、多做有氧运动 C、只吃肉不吃饭

11、随地吐痰可引起哪些疾病:()A肝炎 B气管炎 C肺结核

12、如果不小心扭伤了脚踝,最简洁科学的处理方法是()。A、马上热敷 B、活动活动 C、立刻冷敷 D、不理睬

13、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间为()。

A、早晨 B、中午 C、下午 D、晚上

14、国际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A、400m B、250m C、200m D、180m

15、奥运会源自(),每四年举办一次。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雅典

16、急救骨折病人时首先应()A、活动骨折部位 B、寻找担架

C、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将骨折部位简单固定。D、立即背起送医院

17、你认为摔倒时最常做的方法是(),从而减少受伤。A、滚翻 B、手撑地 C、俯卧撑 D、坐在地上

18、看书写字时,要做到()

A、躺着看 B、保持“一尺一拳一寸” C、在强光下 D、走着看

19、正规篮球比赛,每队上场()人。A、3 B、5 C、8 D、11 20、正式比赛中,短跑采用()姿势起跑。A、站立式 B、半蹲式 C、蹲踞式 D、随便

4、排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D)A、28×15 B、20×15 C、68×105

D、18×9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 赛。

2、水上救护分为、、。

3、第一位中国国籍的世界跨栏冠军是。

4、奥林匹克运动会每 年举办一次。

5、野外活动常采用的方式有、、。

6、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 米。

7、,也可以说是“手舞足蹈”。

8、正式比赛中,短跑采用 起跑。

9、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1896年在 举行的。

10、真正的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良好。

11、休息的方法有多种,通常可分为__________休息和________休息两类。

12、标准篮球场的长为____米,宽为 _____米。

三、判断题(每题1分)

1、通过长期的健美操练习能发展耐力、灵敏协调、反应等身体素质和活泼开朗等心理素质、还能收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2、吃饱后不能立即游泳。()

3、游泳前可以不做准备活动。()

4、学习舞蹈动作时,先学上肢动作,待熟练后再加下肢动作。()

5、野外露营时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帐篷应离的远远的。()6、50米快速跑中,终点冲刺时要做到不减速、不跳起,快速通过终点线。()

7、肌肉分为三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其中只有心肌是不附着在骨骼上的。()

8、初中生呼吸频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步增加。()

9、决定跑速的两个因素是步幅与步频。()

10、篮球运动是通过以投篮为中心,以投篮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集体对抗项目。()

11、一场篮球比赛,同一球员3次犯规后必须离场,不能参加该次比赛。()

12、篮球场上长边的界线叫底线。()

13、无论是改变步频或步长,还是两者同时改变,都将对跑的速度产生影响。()

14、在田径场跑步的方向为逆时针。()

15、如每条跑道只有两只秒表计时,所计成绩又不相同,则应以较好成绩为正式成绩。()

四、简答题(每题4分)

1、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体育中考要求,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周体育锻炼计划。

2、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3、去天然游泳场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4、野外露营营地选择有哪些要求?

5、体育中考体育考察六项内容,除800米吧(女)/1000米(男)、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外还有?

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 答案

一、选择题

ADBCA CACAB CCAAD CABBC

二、填空题

1、田

2、自救;间接救护;直接救护

3、刘翔4、4

5、徒步;骑车;乘车 6、400

7、舞蹈

8、蹲踞式

9、雅典

10、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能力良好

11、积极休息;消极休息 12、28;15

三、判断题

√√××× √××√√ ××√××

四、简答题

1、略

2、学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电视,录像,网络,报纸,杂志)

3、(1)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游泳;(2)注意天气预报,严禁在暴风雨中游泳;(3)遇到漩涡,身体要成俯卧状;(4)肌肉痉挛时要镇定放松。

4、(1)地面开阔;(2)地势稍高;(3)地面干燥;(4)近水源

对于知识自由基本理论的思考 篇6

关键词:自由;知识自由;思想自由

一、从“自由”谈起

自由(Freedom)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是衡量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领域内获得按其各自意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权利。对人类来说,追求自由已被证明为无须证明的人之本性,是人性固有的一种内心需求和外在社会诉求。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由几乎成为一种真理、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和一种制度被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论证、描述和歌颂过。康德曾经说过,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人类“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按此逻辑,我们可以说,没有自由的人生更不值得活。马克思也曾指出:“自由确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也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帕克理特·亨利“无自由,毋宁死”,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无限崇敬。对人来说,“成为人和成为自由是一回事”。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认为,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第一自然权利,其他权利均由这一权利派生。由此,卢梭(Jean Rousseau)就曾经指出自由是人生与生俱来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由于自由是人类固有本性的追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状态,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活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领域特有的自由诉求,如政治活动领域中的政治自由,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自由,学术活动领域中的学术自由,私人活动领域中的私人自由,文化活动中的表达自由等。每个人都生存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人所追求的自由都表现为特定的“领域自由”。这也证明,人所追求的自由都是具体的自由,而不是抽象的自由。知识自由也是一种“领域自由”,它是政治及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的自由理想与诉求在图书馆活动领域中的表现。

二、知识自由的内涵

“知识自由”一词是舶来品,其英文对应词是“Intellec-tual Freedom”。“Intellectual Freedom”一词,在《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里,被翻译成“知识自由”,这与“intel-lectual”这个词的本义有关,译为“知识分子(名词),智力的(形容词)”。因此,“intellectual freedom”又可译为“智力自由”,我国台湾学者们又普遍将其译为“智识自由”、“智性自由”和“资讯自由”。《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里写道:“知识自由既非图书馆史具来的传统,也没有一定的条文或说法,乃是源自19世纪以来,美国图书馆学会陆续对相关情况所做的各种探讨与声明;可见知识自由乃是源于美国的《图书馆权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最基本的或是:人人有表达自己意见与接触(未必即接纳)他人所表达意见的自由;也就是被知与获知的自由。”图书馆学是研究客观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整理与提供的学问,在图书馆服务中广泛涉及知识和信息的自由获取与提供的问题,因此在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关注知识自由问题是一件自然和必然的事情。

对于知识自由的内涵,东西方学者理解及感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图书馆协会知识自由办公室(OIF)从知识或是信息的获取层面把知识自由定义为:“每个人都享有不受限制地寻求与接收各种观点的权利,应自由获取各种思想的所有表达,从而挖掘或深究某个问题、事由或运动的任何或所有方面。”知识自由在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线词典)里的定义为:“美国宪法所赋予之的权利,在不涉及诽谤之前提下,每人皆可阅读或表达意见,即使这些读物或意见不为大众所接受或是违反主流价值。”国际图联信息自由获取与表达自由委员会(IFLA/FAIFE)对知识自由的表述为:知识自由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持有与表达意见、寻求与接收信息的权利。知识自由是民主的基础。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概念的核心。我国学者蒋永福教授从知识运动发展的角度定义知识自由,认为所谓知识自由,亦可称智力自由、知识平等,与其相近词汇有求知平等、求知自由等,是指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接受、自由传播(交流)、自由管理(利用)的状态。或者说,知识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下,不受限制或少受限制地被生产、接受、传播和管理的过程或状态,就叫知识自由。笔者认为,所谓知识自由是指在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公民在自愿情况下,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获取、传播及利用任何载体形式的信息(包括此信息的所有方面)及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思想的自由权利。

三、知识自由的表现类型

关于知识自由类型的分类多种多样。美国图书馆协会将知识自由分为以下3个部分:知识持有自由,知识接收自由与知识发布(传播)自由。台湾世新大学的阮明淑教授认为,知识自由与身体自由、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良知自由、信仰自由、学术自由)一起构成人权自由的表现类型,而知识自由又有图书馆自由、阅读自由、观赏自由、出版自由等类型。台湾学者王明玲更加较为系统严谨地把知识自由分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表意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和接触(未必接纳)他人意见的自由即资讯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表意自由又称意见自由或表现自由,即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图形等)或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包括说话自由、演讲自由、讲学自由等)、出版自由(包括刊行自由、广播自由、著作自由等)、集会游行权(包括狭义的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等)、请愿权等。资讯自由也称信息自由即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寻求和接触他人意见的自由。包括取用资讯、传播资讯以及合理使用传媒的自由权利等。资讯自由与表意自由是知识自由的一体两面,二者互相依存,循环作用。资讯自由为表意自由之源头,从资讯生产之流程来看,如果没有一段汇集资讯、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思想形成过程,如何形成自我意见,表达于外?从资讯宣布之效果来看,如果失去资讯接受对象,意见表达者无法将意见公开传布给他人,表意自由就变得毫无意义。资讯自由可以酝酿多元的资讯市场,而表达自由则保障多元资讯的产生回馈到资讯市场。笔者基本赞同此种观点,并据此进一步认为按照知识运动发展的序

列过程可以把知识自由分为知识生产自由、知识传播自由和知识接受自由三大类。

(一)知识生产自由

知识生产自由是指人们不受限制地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或创新活动的自由,即平等享有以无形或有形方式发表或出版自己的知识成果和以正式及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知识生产的权利。其具体形式有言论自由(如会议发言、讲座或讲课发言、演讲发言、面对面交谈等)、写作自由(如发表文章)、公共出版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物、印刷出版物、传媒与因特网等现代形式的出版物)及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自由等。

(二)知识传播自由

知识传播自由是指不受限制地传递各种意见、看法、观点或是主观知识客观化后所形成的各种知识成果的自由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已客观化的知识不受限制地加以传播的自由,如对知识或信息内容的讲授、对知识或信息载体的发行或传递自由,等等。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必然包含对知识的收集、加工、整序和提供的过程,这就引入了知识管理自由这一概念。知识管理自由是指人们或相关部门平等享有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进步为目的的对知识产品进行收集、加工、整序和提供有关服务的自由权利,其前提是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管理自由密不可分。

(三)知识接受自由

知识接受的自由是指人们以合法方式平等享有接受知识的自由权利,主要包括被动接受知识的自由和主动接受知识的自由两种形式。接受教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阅读各種期刊书籍、自主学习各类知识、上网查询信息、搜索资料是主动的知识接受过程。知识接受过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实质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化过程。知识获取自由要求图书馆对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年龄、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一律平等地提供文献信息和相关服务。现在民主社会普遍注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设阅读社会”等理念,就是知识接受自由的理念表现。

知识生产自由、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接受自由三者相互循环、互为前提,某一方面不能得到保证,整体循环就无法建立,其中知识生产、创造自由可归为表意自由(表达自由),作家、记者、知识分子和出版商,比较注意表意自由。知识传播自由与知识接受自由属于资讯自由范畴,保存知识的图书馆、资料中心、档案馆等,则较注意资讯自由。资讯自由中的“取用资讯自由权”与“散布资讯自由权”与图书馆事业密切相关,“取用资讯自由权”与读者权益相关,“散布资讯自由权”与图书馆员相关。

四、知识自由的基础

(一)知识自由的思想基础——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权是一种背景性权利。它是公民某些其他人身权、政治权的基础,其他一些权利被承认、被规范必须以思想自由权的存在作为前提。这些权利包括知情权、隐私权、沉默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而知情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及学术自由又是知识自由所包含的方面,因此现代民权理论中的思想自由就成为了知识自由的理论基础。“知识自由”是思想自由在图书馆领域中表现的一种特称术语。

1、思想自由的内涵。现代英国历史学家伯里在其名著《思想自由史》一书中称:希腊人之所以使我们永远铭感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作为一项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压制人民思想自由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以思想自由为一项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人权口号。《中国人权百科全书》认为思想自由是指“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

2、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及资讯自由的关系。(1)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表达自由和思想自由两者存在必然联系,思想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基础,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表达自由是以人的思想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表达自由,不可能有表达自由的方式和内容,思想自由是表达自由的必然要求。第二,思想自由要以表达自由来保障和体现。因为人的思想如果不能表达出来,不能为他人知道,这种思想毫无价值可言,而思想要表达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可以说,一个社会表达自由的实际程度,正是人们思想自由实现的程度,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另外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思想自由与资讯自由。思想自由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20世纪由“表达自由”向“资讯自由”的拓展。思想自由与资讯自由密切相关。思想自由本质上是思想交流的自由。从“交流”的视角看,既得有思想的表达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表达的接受者,思想自由实际上连接着表达者和接受者两端。情报信息获取自由、思想观点接受自由等是接受者的自由,也称资讯自由。接受者的自由,就是“认知自由”,即认识和了解的自由,通俗地说,就是读的自由,听的自由,看的自由,查的自由;(3)思想自由与图书馆的关系。思想自由作为“一切自由的根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图书馆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传播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寻求、接受信息的需求,公民拥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也就拥有了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而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是其他所有层次的思想自由权利实现的基础。所以,伴随着图书馆真正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伴随着图书馆活动真正成为科学、教育、学术、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自由原则在其中的延伸是必然的。为了满足信息利用者的权利,图书馆必须具有收集提供资料的自由,从而使图书馆在整体上具有回答民众所有资料信息需求的能力。思想自由作为一项普遍原则,是人人享有的权利,由此派生的知识自由权自然也是一项普世的权利。因此,现代图书馆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为所有人服务。

(二)知识自由的理论基础——人权理论

人权是人应有权利,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知识自由与人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自由是人权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的身体自由、经济自由、精神自由一起,共同构成人权自由体系。任何人都不能维持无食物的生存,也不能维持无信息的生存。对现代人来说,无信息的生存甚至比无食物的生存更难以为继。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文化人类学家们说人是文化的存在,符号学家们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在这些有关人之定义中,其实都包含着“人是信息的动物”这样一种含义。人之为人就必须从事、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符号活

动等,而这些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过程。因此,可以看出人类作为一种群体性生物相互依存,知识与信息在这个群体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今人类社会是由知识与信息构建而成的,一个人所获知识与信息的多与寡将决定这个人的生存地位和社会地位。我們把一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定义为人的最基本权利,而知识与信息的多与寡又影响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获取知识和信息就自然成为人们获取生存、追求发展的途径与手段。自由的获取知识与信息所体现的即是人们平等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所以,信息获取的自由权利(知识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作为基本人权的知识自由,由于其不受限制、不可剥夺、不可放弃的特点,表明它本身是一种人身人格权利,在人权的分类中,是“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先天已存的价值”,属于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权,是一项享有的人权。对享有的人权,国家的态度只能是立法上为其划定应受保护的范围,并“依据这一范围向它提供支持并抑制自己不去侵犯它”。任何基本人权在本质上都是人类作为一个普遍性的主体无例外地应该享有的人权。知识自由应当为全体人类所共有,而不单单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和专利。

参考文献

[1]杨海蛟,王冠群.何谓自由[J].思想战线,2007,(4).

[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阿伦特著,田立年译,贺照田编.什么是自由[M].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毕红秋.信息自由:图书馆价值的核心概念[J].图书馆论坛,2005,(4).

[7]胡述兆.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M].台北:汉美出版社,1995.

[8]Intelleetual freedom[EB/OL].2011-03—15.

[9]ODLIS: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ee.Intellectual Freedom[EB/OL].2010—12-02.

[10]原文为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right of every individualto both hold and express opinions and to seek and reeeiveinformation.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basis of democracy.Intellectual freedom is the COre of the librarycon—eept.http://www.ifla.org/faife/.2011-03—15.

[11]蒋永福,李集.知识自由与图书馆制度——关于图书馆的制度视角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4,(1).

[12]原文为Intellectual freedom encompasses the freedom tohold,receive and disseminate ideas,htto://www.ala.org/ala/oif/basica/intellectual.htm2011-03-02.

[13]阮明淑.知识自由——浅谈图书馆的几种相关自由及其相互关系[J].世新大学图书馆学刊,1991,(5).

[14]王明玲.知识自由在国际图书馆界的新近发展与其省思[J].大学图书馆,2000,(2).

[15]伯里著,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6]中国人权百科全书“思想自由”词条[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体育理论知识 篇7

但笔者在研读两本教材时,发现二者不仅在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目标”的提法上存在区别,而且在思想内涵上存在主体性及人文差异。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结合自身对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认识,认为《概论》的提法更为合乎国际惯例,限于笔者认识有限,在此提出以和编者商榷。

1 体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差异

1.1 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的讨论发端于哲学领域,最初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讲,“主体是指从事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1]然而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实践”理论的丰富,人们对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才有了主体性的争论。何谓主体性?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为善研究员等依据中外有关研究成果概括性提出:“主体性是指‘是一个主体’或‘是与主体有关的’这样一种性质,而作为一个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2]同时,该研究提出了主体性的“客观物质前提”论,指出“人的主体性有双重的物质依托,即人自身的生命物质系统和相应的社会物质系统。由此它强调了主体的对象性本质,指出人既是能动的,同时也是受动的,受他的对象所制约的,人的存在世界是一个物因人而活、人因物而跃的活生生的世界。”[3]从上文有关主体性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强调人的主体性实质上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符合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的。

1.2 “依据”与“目的”的体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差异

两种版本教材在选择“确定体育目的”及其依据时,显示出在体育价值取向上的主体性差异。二者都将“社会(政治)需要、体育的特点(功能和特征)、社会发展状态”列为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在表述方式上,《概论》将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统归入“社会发展水平”,而《教程》则将“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基本状态”分开表述。区别在于,《概论》将人们的体育需求作为确定体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教程》则选择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另一条重要依据(表1)。

从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发现,《概论》直接提出“人的体育需求”是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而这一点从《教程》中没有得到直接体现。不仅如此,在对“依据”内涵的理解上,两种教材也不尽相同。《教程》在选择“社会的需要”依据时,比较片面强调体育的需求的阶级性,认为“任何国家所拟定的体育目的和任务,一方面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和认识倾向”;[4]而《概论》在确定“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依据时,虽然承认“体育目的”的阶级性,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需要决定文化生活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概论》的体育价值取向反映了“客观物质前提论”下的主体性思想,强调的是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观与人本主义的体育价值观的和谐统一。[5]而恰恰相反,《教程》在论及“社会发展的基本状态”的依据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决定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6]在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从“体育法律法规”和“人们的体育需求”两条依据的区别来看,不仅显示出后者以人为本的主旨,同时,从逻辑出发,还可以发现选择“体育法律法规”的依据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一个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本身就是为保障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或社会统治阶级的认识;同样,体育法律法规也体现的是一定社会或社会统治阶级对体育的认识及要求,一定程度上是体育目的的反映。因此,应该是先有“目的”而后有“法律”,体育法律法规应该是实现体育目的的保障而非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

既然在确定目的依据的选择上就已经显示出主体性差异,那么其最终确定的体育目的自然不能幸免于这种差异(表2)。

从两种版本教材所确定的体育目的来看,《教程》所确定的体育的目的仍停留在“体质论”思想层面,虽然教材中也明确了“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本质功能与特征,但同时强调“体育完全可以承担,也必须承担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职能”。[7]从此不难看出,《教程》所确定的“体育目的”在体育价值取向上偏重于社会本位论而忽视人的主体性。

2 体育“目的”、“任务”,“目标”提法及内涵的人文差异

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在西方文艺界所掀起的一股以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异化、强调人的解放为目的的思潮,这种以摆脱宗教对人的异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潮,后来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与传承,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与学术范式。一些学者称之为“近代人文主义”。“近代人文主义”固然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民主进步和科学的飞跃,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人文主义”因其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将理性作为人的本质而逐渐遭到批判,代之而起的是 ‘非理性主义’,也叫做“现代人文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更为关注人性的多样性,强调人不仅需要理性,感性也不可或缺。但“不管是近代的理性也好,现代的非理性也好,人文主义始终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对‘人’的存在、‘人’的权利的关注。这既包括对作为整体人类的生存状况、前途命运的思索,但更多的是对作为个体‘人’的尊严与独立的关注,它包括对人的天赋权利的捍卫,以及对愚昧、强权等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排斥。这就是‘人文精神’”。[8]

2.2 两种教材体育“目的”、“任务”,“目标”内涵及提法的人文差异

《教程》在第一篇第三章有专门针对“人文体育观”的论述,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基本趋向于上文所述,并且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某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受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体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体育实践一度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反对人本主义,使体育的人文精神无从谈起。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本质上决定了它具有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的特性,这也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体育对源自西方的现代人文精神不应该排斥,而应是吸收、扬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9]这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坚持体育的现代人文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体育领域对党的政策方针的有力贯彻,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涵。

《概论》和《教程》分别提出了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概论》中称为“目标”,“目标”与“任务”在两教材中内涵指向趋近)。(见表2、3)从二者确定的“目的”的区别来看,我们发现《概论》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再作为体育的目的,而将之归入“目标”层面,这是基于体育人文精神理念下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从我国运动员奥运参赛的历程可以发现,从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15枚金牌开始,中国代表团在之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刮起了夺金旋风,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中国军团更是创纪录夺得28枚金牌,排名首次跃居金牌旁次席,因此,有人说我国是奥运强国一点也不为过。国旗在奥运会赛场的一次次的升起,确实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鼓舞了国人的士气。这是“举国体制”创造的最大的效益。然

而,另一方面,在我国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另一个尴尬的现实: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连年下滑,群众体育的质量滑坡,国民体质下降。而这正应是我国体育应该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概论》之所以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淡出体育目的层面而将之归入“目的”的下一级“目标”层面,出发点正是基于对体育本质、体育人文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对我国体育“普及与提高”指导思想的正确贯彻。相反,《教程》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纳入我国体育的“目的”体系,体现出从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体育就是竞技”的旧有观念,对将“发展和提高竞技水平”当成体育本质的旧有思想仍然难以割舍。不可否认,在我国体育思想发展史上,“为人民、为国防、为国民健康服务的思想”、“(体育)是党的一项政治任务”的思想等等,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我国体育的指导思想,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封锁,树立国家形象,鼓舞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体育的发展终归不能脱离体育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一再提出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将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作为唯一的根本目的。反之,让“竞技体育中心论”观点继续占据我们的头脑,只会阻碍体育的健康发展。

《概论》和《教程》还有一处明显的区别,即将“任务”换成“目标”提出,其中是有一定的深意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目标”的定义是:①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10]“任务”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11]按照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我们通常会认为,“任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有逐级下达的语言意境;而“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出协作,显得主体性稍强。在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社本”趋向“人本”与“社本”相结合的大环境下,用“目标”显得更为适合;并且,严格来讲,“任务”与“目标”的指向不一样,“目标”多指向结果,“任务”多指向围绕结果的活动。所以,《概论》用“目标”取代“任务”,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概论》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不仅在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时,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育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体育的“目的”、“目标”时更注重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而《教程》在原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的基础上,丰富了教材内容体系,对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本质、体育人文观的理论阐述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但在确定提出体育目标的依据时仍然受到计划时代下“社会本位论”思想惯性的影响,“主体性”意识不足;提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仍然印刻有“竞技体育中心论”的痕迹。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发祥地,强调以人为中心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卢元镇先生在解读奥林匹克文化时,认为“古希腊人对人的个人价值的高度重视,不仅为希腊体育尤其是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近代西方体育的再度崛起和壮大繁荣埋伏了历史条件”。[12]所以,如何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方针的指引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理解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内涵与实质,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要:提出体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了规定体育实践将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其首要条件必须符合体育的本质,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精神。通过对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体育概论》中体育“目的”、“任务”、“目标”的提出方式及内涵的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体育概论》的提法更为合乎国际惯例,其内涵更为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人文精神。

关键词:目的,任务,目标,主体性,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2,(3).

[2]、[3]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03-26.

[4]、[6]、[7]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16、117、118.

[5]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吴光远.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哲学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6,(2):39

[9]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D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2/content-7054717.htm,2007-11-12.

[1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903、1067.

体育理论知识 篇8

1970年代以前, 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把竞争力等同于能力, 所以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早期研究都可以划入企业能力理论的论域。早期的企业能力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研究, 比较接近竞争力的内涵。但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结构的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就使得这一理论缺少应有的动态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 企业能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还没有尝试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和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1970年代初期以后, 由于企业经营者很难切实确定什么是公司实力或弱点, 关于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实力的研究停滞不前, 学者和咨询专家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对市场环境的研究, 形成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学派或环境学派。但是, 环境分析无论如何严密, 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对业务层次和公司层次的战略分析方法在80年代主宰了管理学理论, 但是着眼于企业内部竞争力的理论并未被完全遗忘。直至1984年, 以沃纳菲尔特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资源理论》为开端, 几经丰富和完善, 形成了与企业能力学派并驾齐驱的企业资源学派。自此, 在企业理论中, 形成了企业能力学派和企业资源学派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因为从本质上看, 资源依赖学派理论家们把内部特征和能力看作比反复无常的市场上可变的需求更稳定的靠山。这与早期的关注企业优势的理论家和关注竞争力与能力的著作有点类似, 正因为如此, 也有人把这一理论称为“新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对于广义地理解资源和不同层次的分析,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使我们能够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更全面的理解。但企业资源理论既没有摆脱能力论的影响, 也没有把企业内部资源与市场要素有机结合, 这限制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入。1988年, 德姆赛茨在《企业理论再认识》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知识理论。把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那么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最终将走向何方呢?

竞争优势内生论 (早期企业能力理论) , 因企业内部的实力和弱点难以确定以及市场力量的变化 (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 而转向竞争优势外生论 (市场环境学派) ;竞争优势外生论 (市场环境学派) 因对同质化市场条件下, 不同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难以解释, 而转向竞争优势内生论 (企业资源理论) ;因为企业的有形资产的可模仿性和易获得性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为继, 无形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中的具有粘滞性 (或黏性、柔性) 的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其中最具基础性 (同时具有一切粘滞性要素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粘滞性的) 知识的价值重新得以开掘, 企业知识理论 (竞争优势内生论) 也应运而生;核心刚性的存在, 使得企业越发重视企业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 同时鉴于知识也存在寿命的问题, 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正在变成知识社会中竞争力的源泉, 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进化[1]。由此可以推断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将会走向融合, 迈入竞争优势双生论的路向, 并驻足于此;企业知识理论将走向企业知识·生态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将驻足于竞争优势双生论很容易理解, 因为, 在评估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 内部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企业知识理论为什么要走向企业知识·生态理论则不那么容易理解。

二、知识·生态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创造的螺旋》中野中郁次郎深入地探讨了知识的情境嵌入性并以“知何促进”和“场”的概念对企业的知识情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野中郁次郎指出:“鉴于知识创造过程的脆弱性和知识创造的种种壁垒, 我想知识创造必须伴随知识促进的观点……有效的知识创造取决于促进情境……关于促进情境, 我指的是一个可以在组织成员中培育不断涌现的关系的共有空间……知识扎根在‘场’里, 并且支持知识创造的全过程需要必要的情境或‘知识空间’”, “知识创造的过程是以情境为转移的……我们将‘场’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人们很容易将‘场’想象为像会议室一样的物理空间, 但也应该将‘场’理解为在特定时空里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场’可以存在在于个体、工作小组、项目团队、非正式团体、临时会议、虚拟空间之中以及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之时[2]。”

从野中郁次郎对“场”的定义也不难看出“场”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学的而不是物理学的概念, 或者是一种生态物理学的概念, 即生态场的概念。这一判断从尚会鹏对中日两国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中亦可得到佐证。尚会鹏在《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对中日两国的家庭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时指出:“日本家庭对‘血的共同’这一点的强调则没有中国那么极端, 它还考虑其他因素, 如共同生活的‘场’。……在更强调‘场’的制度下,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趋向于同接触的时间和频率成正比。”[3]因此, 进一步而言, “场”的概念可以看作是社会人类学的概念, 社会生态学的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或者人文生态学的概念。故“场”具有生态意涵。

乔治·波尔在《通过知识生态孕育系统智慧》中首次从管理学意义上提出知识生态的概念, 并在《知识的生态:理论和实践的场域, 理论研究与科技开发成功的关键》中对知识生态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则等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并且指明:“知识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 数据、信息和灵感在生态系统中交互融合自他相养孕育结实[4]。”

因而可以说知识创造理论与知识生态理论在生态学意义上走向融合, 尽管异构但不碍同质。所谓同质, 即无论是知识创造理论还是知识生态理论其所强调的都是“知识与生态的相伴相生, 主伴圆融”。所谓相伴, 即“知识创造必须伴随知识促进的观点”、“知识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所谓相生, 即“生态促生知识, 知识成就生态”。所谓主伴, 即“若以人类生态视之应以生态为主知识为辅, 而若以知识创造视之则应以知识为主生态为辅”。所谓圆融, 即“生态与知识归元无二共同促进企业成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 知识创造理论的命名失却知识生态的含义, 而知识生态理论的命名也失却了知识创造的含义, 所以应以知识·生态理论命名之, 以体现知识与生态的相伴相生主伴圆融意涵。

三、结论

综上,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经过不断地螺旋演进和辩证发展最终将走向知识·生态理论, 且知识·生态理论和竞争优势双生论紧密相连, 故而知识·生态理论是对企业内部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企业内部生态和企业外部生态的综合, 并以其综合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

参考文献

[1] (日) 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企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 (日)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3]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知识表征的概念图表理论 篇9

一 知识表征的语义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知识表征成为人工智能独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考察知识表征必然会考虑到对知识进行编码的规范语言和对世界的描述。选择一种规范语言对于知识表征至关重要,因为所选语言的表达充分性将会限制它所描述的信息类型。换言之,规范语言的表达充分性必须与表征项目所能表征的东西相对应。然而,知识表征项目仅仅对于某个特定的定义域是充足有效的,当这个定义域发生改变时,以原来的结构和程序处理新知识就立即变得棘手和无效。为了使任何知识表征项目都能够充分表达关于世界的意义,必定有一个相关的语义学理论,语义学指称了符号与它们所表征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符号与结构自身之间的关系,语义学规则不仅仅是由知识到“语义”表征的转换,这些表征的意义,即它们所指称的对象也必须被具体说明。只依靠直觉和“有意义的”标签来解释一个项目是很容易的。然而,如果不对符号公约的意义进行清晰描述,那么该语言所表达的隐喻意义就不清晰,因此,任何知识表征项目不仅要说明结构语法、结构中包含的对象以及结构的组合方式,而且要说明语义学结构所要表征的东西。

(一)元语言层次

任何系统的元语言都是知识表征藉以建立的信息结构,因此,元语言可能是目录结构或项目排列。然而,元语言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普遍知识应以何种方式被表征?由于“元语言”这个概念往往是相对于具体定义域而言的,因此,在建构人工智能程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灵活地选择元语言集,然而,这样的元语言集并不必然指称人类思想或知识,选择元语言集也仅仅是为了使得某个具体程序在其具体层次上操作方便而已。因此,这个“元语言”层次与表征项目自身的基本术语和机制有关,而不是要对项目所包含知识作出论断。威廉·伍兹(William Woods)强调元语言的表达充分性:“在探寻一个表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选择这样的一套元语言:它们或者消除了在诸如‘行走’、‘跑步’、‘漫步’、‘驾车’和‘飞行’等词语之间的差别,或者忽略了在这些特殊概念和普遍概念‘移动’之间的共同性。”[4]66

事实上,语义根词是知识表征中的元语言概念,“根词即哲学原子,它超越了在知识表征项目中的直接应用,举谓词演算的例子来说明:根词集由不可被分解为其他简单的意义元的原子命题组成,同时,根词集可能由包含真值运算符(比如:‘和’、‘或’、‘非’等)的原子事实综合而成,这样,复杂命题可以通过将根词综合起来而被表征。”[5]112-115许多语言学者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已经试图建构起类似的根词系统,从而使得话语的意义可以由有限的条件集所解释。而且,我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义根词集或概念根词集来陈述应用语词的充足条件。然而,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宣称:真正普遍的根词集是不存在的。罗格·沙克(Roger Schank)曾试图建构一个最普遍的根词集,他的概念从属(Concept Dependency)理论包含一个原始行为集,他宣称这些原始行为具有支撑所有动词的语言中立的意义。事实上,对于真正普遍的意义原词集而言,并不存在语言学或心理学上的证据,普遍意义原词这个概念是被误导的概念,因为概念的意义应该根据它所指称的属性与我们关于世界的模型的其他属性相对应的方式来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存在任何原词,那么它就是被语言使用者所应用的模型。

(二)认知层次

任何与真实世界有关的系统都有更新和调整其知识库的方式,因为关于世界的知识不是静态不变的,新信息需要不断地被整合。知识表征的知识习得问题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地获取知识并且将现存知识正确地进行整合?如果我们将知识表征体系看做由一个世界模型所组成,那么,尽管我们的模型注定是不充分或不完善的,系统都应有一种进化方式上渐趋于真实的模型。这个程序中所涉及的论题包括:如何确认和创造关于个体事实的恰当概括,以及如何确认和解决由新知识所引发的矛盾。最后,与变化有关的任何系统都必须能处理被称为“框架问题”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就程序中的智能知识所起的作用引发了热议。程序主义者认为:知识主要是“懂得怎么样”,即懂得知识应用的程序;陈述主义者则宣称知识的本质是“懂得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就具体事实和一般注释程序而进行推理的定义域。程序化地表征知识以埃夫龙·巴尔(Avron Barr)和爱德华·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为代表,他们以字母的表征方式为例:“程序通过比较和排列每个字母的数字计算密码将条目整理为字母化的顺序,例如‘A排在B之前’所表征的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知识,而不是这个知识本身;但是在陈述的程序中,‘A排在B之前,B排在C之前,C排在D之前’等等这些信息将会被清晰地表征出来。”[6]这表明:一方面,按字母顺序排序可被说明为一个简单的生成式程序;另一方面,按字母顺序排序的陈述方法是冗长而累赘的,涉及描述每个字母及其与下一个字母的关系。可见,有些事情操作比描述容易得多。

约翰·索瓦(John Sowa)引用了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画圆的两个方法”为例:“第一是陈述方法:任一圆圈都是从一个给定点到所有等距的点的轨迹,第二是程序方法:要画出一个圆,将圆规的一只臂固定,同时旋转圆规的另一只臂直到其回到起点。”[7]23第二个方法即程序化方法缺陷表现在:程序化方法不仅更冗长,而且所给定的方法当然也不是画圆的唯一方法。例如,可能某个程序通过描摹咖啡杯的底部或者使用一个塑料模型对圆圈进行了详尽说明,然而,这种说明并未对普遍的圆进行定义,而且,既然程序表征必须详尽地说明某条知识的应用方式,那么,如果那个知识有多种用法,则它们都必须被分别说明。陈述性方法就允许简单的知识具有多种用法,因此它更模块化且更易于校正和更新。总之,每个方法各有利弊,将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对于任何知识系统都是必要的,因为没有任何系统可以具有完全排除陈述形式的程序知识;同样的,没有任何系统能够只靠陈述知识而不具有操作系统所理解的程序。

(三)语义网层次

尽管人工智能中使用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语义网(Semantic networks),但是它们都能通过节点(图示为点、圈或方框)和联接节点的弧线(图示为箭头)而被综合起来,节点符号通常表征物体、概念或情境,而弧线表征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常规略图在各种网状表征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类型层级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网,它是根据普遍性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类型或概念的复杂网络,在这里,当向上移动等级时,概念会变得更为抽象,在类型等级最低层的节点指示特殊的个体或记号,而较高层次的节点指示个体或类型的范畴。将类型根据普遍性的等级组织起来的语义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继承性。在按照等级建构起来的语义网中,任意给定类型的属性和联系可能被其所有子类型所继承。例如,“如果我们知道金丝雀是鸟类的子类型,并且假设鲍勃是一只金丝雀,于是我们可得出结论:鲍勃也是一只鸟,而且它继承了鸟类所具有的所有特性。”[8]99这被称做是一种继承性等级。这种语义学等级体现了默认值推理的形式,因为具体实例继承的特性正是该实例所属类型的特性。那么,除非我们被清楚地告知“鲍勃”是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假定“鲍勃”也是有翅膀的;然而,如果我们被告知这只金丝雀“鲍勃”是畸形的且没有翅膀,那么子类型层级上的这个信息会从超类型“鸟”的层次上将“有翅膀”这个特性的继承性阻断。

当超类型的特性适用于大部分而非所有子类型时,例外就产生了。以企鹅、鸵鸟为例,我们将取消对于“所有鸟会飞”这个普遍特性的继承,这就导致非单一性,因为如果某个特殊的鸟被发现是个例外,那么“它会飞”的结论将会被撤销。例外的存在弱化了类型层级中的“继承性等级”的联系,并且可以肯定的是,实体并未继承意料之外的例外。帕特里克·海斯(Patrick Hayes)宣称“所有已知的表征项目实际上都等同于一阶逻辑,例如,语义网可被看做是一阶逻辑的符号化变体”[9]469。等级中的联系可以被蕴涵的陈述所表征,而且一个给定的子类型的超类型可以通过对普遍规则和肯定前件式假言推理的反复应用而被发现。语义网通过一系列以“x”表示变量且以“→”表示喻意的一阶公理而被表征。“如果我们以信息‘猫(萨姆)’开始,那么,通过x到‘萨姆’的普遍规则和肯定前件式,我们就能演绎出有生命的(萨姆)或者是物(萨姆)。”[8]100属性可以通过元谓词被表征出来,例如(x)哺乳动物(x)→有皮肤(x,皮肤)。

(x)狗(x)→哺乳动物(x)

(x)猫(x)→哺乳动物(x)

(x)哺乳动物(x)→有生命的(x)

(x)爬行动物(x)→有生命的(x)

(x)有生命的(x)→物(x)

(x)无生命的(x)→物(x)

一阶公理(First-Order Axioms)[8]101

然而,许多研究者发现,语义网结构比一阶谓词演算中的相关表征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能更好地促进推理。语义网根据普遍化项目清晰地组织信息,而这些普遍化项目并非清晰地来源于隐喻。

二 概念图表理论的本质与特征

表征知识需要一种能够把握相关差异性的发展完善的“语言”,理解隐喻则会涉及我们关于世界的许多最基本信念以及语言的句法和组织结构;而约翰·索瓦的概念图表理论体系可以极好地表征语言的特点、我们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间相关联的方式。换言之,隐喻和知识表征的方法即在“概念图表”的框架之内,而概念图表是对有关程序化自然语言的现存理论的扩展。“尽管符号是概念图表最明显的部分,概念图表的完整部分却不只是符号:它包括标准的逻辑和计算程序,将语言规划到图表中并且从图表中抽象出语言的定理规则,关于图表意义的假设,以及将图表和真实世界情境相联系起来的语义学理论。”[10]为此,首先需要考察对该领域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的知识表征项目,因为概念图表理论将所有重要的表征项目综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理论。

(一)概念从属论

由罗格·沙克发展而来的概念从属论表征了以一个小元语集为基础的句子的意义。在沙克看来,概念从属论的图表是独立于用以陈述其所表征的句子的语言的。沙克提出了6个概念范畴:真实世界客体、真实世界行为、行为修饰语、客体的修饰语、时间、地点,以及若干念语法规则,这些规则阐释了这些范畴是如何彼此相关的,这些语法规则包含一套符号标记,通常是各种不同的箭头,它们指明各种不同关系。概念从属论也使用4个概念格:主格、宾格、指令和工具格。每个句子的“概念化”包含这些元语言行为和各种联系或语义规则,这表明了行为和客体或语义规则之间的关系。沙克以非谓词演算的方式来处理结论,例如,在“约翰喜欢巧克力”这个句子中,吃的动作是模糊不清的,于是,一个行为结论就发生了,因为主体(约翰)和客体(巧克力)之间的发生的行为并不清晰。这个缺省的“行为”被假定为是“吞咽”,因为这正是人们通常对他们喜欢的食物的处理方式。这个假定也可能被误解,因为约翰可能喜欢用巧克力色进行绘画;不过,由于没有更清晰的信息,它只是一个可能的推论。

可以说,沙克的表征理论体现了元语言在人工智能中最全面的运用。例如,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被解构为低一级的元语言,这个必要条件引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对元语言中复杂概念的表征通常非常冗长,而且在计算上是无效的。此外,某些话语或者概念不可能使它们自身通过一个小的元语言集而被表达出来;如果能的话,它们就不可能有一个独特的表征。

(二)框架与脚本理论

“框架”(frames)概念由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于1975年提出,用来表征旧的刻板知识和因系统给未来信息加入相关性而产生的期望值。“框架”这个术语本身来源于一个简单的电影画面的观念,而且明斯基认为框架是一种被嵌入相互关联的检索网中的知识的信息包,它既可以是一个极大的知识信息包:一种新情境加上结构;然而,它也可以足够小:仅仅是一个大数据库的可变模块。当我们获得一个框架时,获取其他可能相关的框架的联系也是可能的。例如,如果我们拥有一个房子的框架,相关联的框架如厨房、卧室和客厅等也就有了;如果我们获取了厨房框架,那么其他的联系如煮饭、洗碗和冰箱等将成为可能。

“脚本”(scripts)是由沙克于1977年发展而来的,是用来表征典型的或者预期的一系列事件的类框架结构。“脚本”以戏剧中的脚本观念为基础,在戏剧中给予演员一系列有序的事件。例如“饭店”脚本,它详尽描述了当你去饭店时的一系列事件和预期行为,进入饭店、坐在桌子旁、看菜单、叫服务员点餐等等,这些信息都将成为脚注的一部分。框架和脚本两者都是以直接关注和辅助回忆与推论的方式来组织知识表征的方法,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依赖从以前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且运用这种知识来处理新的略微不同的情境。因此,框架和脚本提供一种结构或构架,在这种结构中,关于特殊事件或经验的知识和期望值可以被组织应用到新情境中。

海斯受框架表征的启示而开始研究框架对于一阶谓词演算的表征和推理作用,其结论为:大部分框架表征可以被看做是一阶逻辑的一种新语法,而谓词演算的作用就在于:任意的形式系统都能通过将其发展而被描述,对特殊的知识表征项目的这种重述可能是有用的,尤其是当这个表征项目原本缺乏一个清晰的语义时。按照海斯的分析,一个框架实例代表一个个体,而每个空位代表个体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于是,框架根本上就是被实例化的特殊个体和情境的大量特性包。因此,如果我们将关于特殊情境的谓词演算陈述聚集起来,我们就能模拟一个框架系统的结构。

(三)概念图表的架构

概念图表理论包含从其他规范的图表中得出新的规范图表的构架规则,有4个基本规则:模仿、限定、联接和简化,还有一些派生的构架规则,比如“最大联接”(“the largest link”)。索瓦定义了4个基本的标准构架规则:模仿、限定、联接和简化,这4个基本的架构规则将概念图表的大部分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这4个架构规则从两个概念图表中得出一个新的概念图表,在得出新的概念图表过程中,类型格架和概念指称就开始起作用了,索瓦举例:“一个女孩正在快速吃东西”,和“一个名叫Sue的人正在吃馅饼”[8]115,这两个句子可以用两个标准图表描述如图1所示:

为了得出新的概念图表,首先模仿两个图表,同时,通过以其子类型的类型标签代替其类型标签,我们将概念“人”限定到它的子类型“女孩”。然而,概念[人:Sue]的指称域并非类属的,因此,在我们能够真正地取代[人]的类型标签之前,我们必须确保[女孩]的概念域与[人:Sue]的指称域相一致。从[人:Sue] 到[女孩:Sue]的这种限定是允许的,因为Sue是个女孩。那么,正如图2所示,图1中第二个图表中的概念就被限定到“女孩”。

接着,联接规则合并了相同的概念:图2中的两个图表中有一个相同概念“吃”,尽管“女孩”(类属概念)与“女孩:Sue”(个别概念)并不相同,但是当它们的类型标签相同时,属概念可以被限定到个别概念,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把一个图表叠加到另一个图表之上并使相同概念合并而将两个图表联接起来:

当概念被叠加以后,某些概念关系就可能变得多余,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简化原则而消除重复的概念关系,于是得出下图:

当消除多余关系中的一个概念(“主体”)之后,最终的图表就变成图4,它读做:“一个女孩Sue正在快速吃馅饼”。于是,我们发现:类型层级决定了一个普遍概念何时可被限定到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以及概念类型何时相一致。类型层级对于概念类型的普遍化和特殊化也有重要作用。标准的构架规则是特殊化规则,据此,一个概念可以被限定到其子类型。因此,特殊化是指用概念的子类型标签取代其类型标签,并且用个别指称代替其类属指称。

普遍化是指用概念的超类型标签取代其类型标签,并且消除任何个别标记。而类型格架的结构对这些操作非常重要。如果类型格架的结构发生变化,这将影响哪个概念被限定为或普遍化为哪个概念,以及与什么类型相一致。例如,如果概念“女孩”不是概念“人”的子类型,那么以上图表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显示:名叫Sue的那个人吃馅饼,并且某个非特指的女孩快速吃东西。当我们考察隐喻对于类型层级的影响时,这些变化将有重要意义。

三 概念图表理论的意义

概念图表是包含知识表征语言的有限的、连贯的二进制特殊指令图表,呈现在一个图表中的两种节点是概念节点和概念间关系的节点,通常以方框和圆圈表示。概念节点表征实体、属性、状态和事件,而关系节点表明概念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每个概念关系有一个或更多的弧线,每个弧线都必须被链接到某个概念。据此,索瓦提出了一个线性表征形式。在线性注释中,方括号代表概念节点,而括弧代表概念关系,概念节点之后的破折号指所有相关联的关系都被附加到这个概念上,然后,用一个句号终结这个图表。例如:“一只猴子正在用胡桃核制成的勺子吃胡桃”。这种图表用线性形式表示如下:

[勺子]有两个与其相关的关系:(工具)和(材料),而[吃]与(客体)和(主体)这两个有关。这些关系是通过紧随这些概念之后的连字符而表示的。列在概念[核]后面的变量*y表明两个概念都指向同一个(未指定的)特殊核。因为概念可能指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实体、行为、性质或者事件,每个概念都有一个类型域和一个指称域,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概念都必须指称某物,以上概念图表中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是属概念,即没有特殊指称的一般概念。在以上的概念[核:*y]中,“核”就属于类型域,而“*y”则属于指称域。“*”放在“y”之前表明核是一个种属的核,但是“y”表明两个实例中都是相同的一般核。像以上的[勺子]、[吃]和[猴子]这些概念,都被认为是属概念或现存概念的简称;另一方面,个体概念确认独一无二的个体,比如[人:诺曼]。

关系域表明一个概念是否是属概念或者它是否指称某个个体或者个体集。当一个关系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时,它断言了它们的关系项之间的某种关系,一个概念和与它相关的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应于形式逻辑中的一个N位谓词。将概念和概念关系联系起来的箭头称作弧线,弧线的方向与谓语中论证的次序具有同类的意义,即它纯粹是传统的。以名词关系为例,当按照箭头的方向阅读图表时,指向圆圈的弧线就被读做“有一”,而背离圆圈的弧线则被读做“哪一个是”。当按照箭头的反方向读图表时,背离圆圈的弧线就被读做“是”,而指向圆圈的弧线则被称做“属于(的)”。因此,以 “一只猫坐在垫子上”为例,如果按照弧线箭头的方向读图,图6读做:一只猫有一个坐着的状态,坐的位置是在一个垫子上;如果按箭头的反方向读图时,图6读做:垫子是坐的位置,并且坐着是一只猫的状态。

这里只有一个原生的(非派生的)关系:链接。所有其他关系都是通过定义而导入的,语言中的普遍关系包括格关系、空间关系和属性。格关系,又被称为“语义角色”,是以菲尔莫尔引入的“格”概念为基础的。一个格就是一个名词短语或者其他关系项在句中的动词所表达的状态或者活动中所承担的特殊角色的名称,其他的格关系包括施动者、受动者、经验者、接受者工具和目的。图1也包含空间关系“位置”,其他的空间关系包括“在……之内”、“在……之上”和“超越……之上”。属性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颜色以及部分。

概念图表依赖于其概念和知识库中其他概念和图表之间的关系而存在,在概念图表理论中,类型对应于思维的范畴而不是事物的集合。类型层级也具有继承性,即一个普遍类型的所有属性会被其子类型所继承。

四 结束语

作为对有关程序化自然语言的现存理论的一种扩展,索瓦的概念图表理论将目前流行的知识表征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类型层级、继承性、图式、原型和实例关系等与逻辑体系(包括语义网的形式,概念的依赖性和框架,以及脚本)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体系,以便对人工智能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模型化的解析。通过将概念图表作为自然语言和逻辑之间的媒介物来使用,可以避免逻辑表征的许多问题。此外,概念图表还能够表征那些尚未解决的语境相关的指称,例如,谓词演算不能处理的定指或者索引。当谓词演算被分解为一个常量或者一个限定变量时,它们就只能表征语境相关项;而概念图表允许延迟分解直到所有证据都能指向分析。因此,索瓦对隐喻和知识表征的方法即在“概念图表”的框架之内,而知识表征的概念图表理论为处理文字语言和静态知识展现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体系,从而为利用隐喻机制考察动态知识表征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Cercone N,McCalla G.The Knowledge Frontier:essays in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M].New York:Springer,1987.

[2]Dennett D.Brainstorms:Philosophical Essays on Mind andPsychology[J].Montgomery,Vermont:Bradford Books,1978.

[3]Brachman R J,Levesque H J.Readings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J].New York:SIGART Newsletter,1985.

[4]Woods W A.Knowledge Representation:what’s important a-bout it?[J].Los Alamitos,CA:IEEE Computer SocietyPress,1983.

[5]Jackendoff R S.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83.

[6]Barr A,Feigenbaum E A.The Handbook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I[M].Los Altos,CA:William KaufmannInc.&Heuris Tech Press,1981.

[7]Sowa J.Conceptual Structur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Mind and Machine[M].Boston,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ress,1985.

[8]Cornell Way E.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Metaphor[M].Bristol,United Kindom:Intellect Books,1994.

[9]Patrick J.Hayes:The frame problem and related problems 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73.

体育理论知识 篇10

一、既有企业多元化动因理论

企业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生产和经营多种产品(服务)或涉足多个行业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从多元化的相关性角度,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类,如安索夫(Ansoff)、瑞格利(Wrigley,1970)[2]、鲁梅尔特(Rumelt,1974)[3]、王德中[4]等,其中,最为普及的是王德中将其分为相关多元化(新增产品或服务与原有产品或服务在大类别上、生产技术、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上是相似的、相关联的)和非相关多元化(新增产品或服务与原有产品或服务毫不相关)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多元化行为,还必须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从企业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角度来看,有主动与被动多元化之分;另一方面,多元化除了有其不断扩展行为,还有归核化(refocusing)、瘦身(downsizing)和重构(reconstruction)等一些逆向多元化行为。下面,将阐述各企业多元化动因理论的内容,并围绕它们对上述不同多元化类型及行为的解释效果进行评述。

(一)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

彭罗斯(Penrose,1959)倡导了资源观,她认为伴随企业的成长,企业将不断积累起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如果过剩的资源和能力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而不能在市场上交换,那么企业就会考虑怎样在企业内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能力,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多元化行为[5]。根据彭罗斯的观点,只要多元化扩张能提供一种更有利的获利方式来使用它未使用的资源,它就会有多元化的冲动。然而,彭罗斯的“资源”概念非常狭窄,主要注重于对有形资源的分享和交换。

对比传统的有形资源,企业的无形资源(如品牌、形象和组织技巧等)更重要。Miller(2006)认为,无形资源投入的比率越高,通过多元化创造的价值就越大[6]。Mahoney&Pandian(1992)也认为:不能以当前未使用过的资源和剩余能力来解释多元化,相反地,多元化是为了扩展企业已经存在和被利用的资源,提高它们的应用潜能,并促使企业建立新的业务单元从而实现多元化。[7]

彭罗斯在论述其资源观时,也讨论了企业的能力,但主要是决策能力(康荣平,柯银斌,1999),而且她将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多元化动因的一个整体因素来看待。而在后来的研究中,有的作者单独将能力看作是企业多元化的动因。Vittorio和Raffaella(1997)指出[8],企业的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且不同层次的能力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多元化动因。第一个层次是系统观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能够预见其环境的演变以及将企业看作一个资源协调和整合的整体,其对应的多元化动因是使企业将其资源和能力和其预见到的环境机会相匹配,这与另外两位作者(Vasudevan&Varadarajan,1989)提出的企业多元化的动因是一般环境、产业环境、企业自身特点及多元化绩效的观点是相一致的[9];第二个层次的能力是独特能力,是指为了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配置的模式,其对应的多元化动因是企业通过转化和复制自己的有效路径而开发独特能力;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指将独特能力体现为核心产出的能力,抓住机会,使其生产出不同的新的产品和服务是其多元化的动因。显然,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多元化,而不能解释企业多元化的逆向行为,即企业为什么要归核化(refocusing)、瘦身(downsizing)和重构。

(二)市场势力观点

市场势力观点(market-power)认为企业多元化是因为其拥有一种整合力(conglomeratepower)。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交叉补助,指的是企业使用来自于一个市场的利润去支持另一个市场上的掠夺性定价活动;(2)相互容忍,指的是在多个市场竞争的对手认识到彼此的依赖性,因此竞争不那么激烈;(3)相互购买,在大型多元化企业业务单元之间的这种关系阻止了比他们的小的竞争者进入(Montgomery,1994)[10]。但是,这种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格雷宾(Gribbin,1976)认为整合力并不是企业多元化的原因,相反是他的结果[11]。

(三)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情况下,当经理人在企业的股权太小或企业股权过于分散时,就无法确保经理人的行为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公司资产的配置将以有利于经理人而不是股东的方式进行(Morck,etal,1988)[12]。正如莫勒(Mueller,1969)[13]、金森(Jensen,1986)[14]等所阐述的那样,如果缺少显著的所有权激励风险,经理人会以牺牲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行动,通过兼并、特别是混合兼并进行多元化扩张就是这样做的一种方便的手段。

总之,代理理论考虑的是经理人和企业股东的关系,认为经理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即是企业多元化的动因,因此,多元化对企业来说并不是理性行为。当然,这种观点能解释企业的主动多元化行为,而不能解释企业的被动多元化。

(四)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由科斯(Coase,1937)倡导[15],威廉姆森等人继承与发展(Williamson,1985)[16]。在该理论看来,企业的本质是市场的替代工具,一项交易活动是在市场上还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取决于二者在进行该项交易活动时的相对效率,所谓效率是以交易成本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发现在其内部组织资源交换比在市场交易更有效率时,那么它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发展界限,实行企业扩张。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多元化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一种能够使在企业内部的交易更有效率的发展战略。尽管交易成本理论为企业扩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本质上来讲,交易成本理论解释的不是企业的多元化,而是企业的扩张机理。(企业多元化只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形式,企业扩张还包括数量扩大、地区扩大和纵向一体化三种形式。)

(五)瑞德-拉夫曼模型

瑞德-拉夫曼(Reed&Luffman,1986)集前人之大成,以模型形式归纳了影响企业多元化的主要因素为三个方面:资源利用、适应需求和企业成长。按照他们的模型,多元化通过资源利用、适应需求和企业成长,带给企业协同效应,再通过抵御利润与市场下跌,抵御技术过时所带来的影响,抵御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所发生的不利变化和保持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带给企业稳定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因此,追求协同效应、稳定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就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基本动因[17]。该模型不仅能解释企业的相关多元化,也能解释企业的不相关多元化;不仅能解释企业的主动多元化,也能解释企业的被动多元化。但它未能有效说明逆向企业多元化行为。

(六)基于SBU链接概念的多元化动力模型

庄贵军(2005)提出了“基于SBU链接概念的多元化动力模型”,他用剩余能力、新的机会和链接(指的是一个企业内多项业务或战略经营单位所共同使用的资源或能力)来解释企业多元化。他认为,剩余能力是企业进行相关多元化的主要动因,新的机会是不相关多元化的主要动因,而链接则不但为企业多元化提供动力,而且从长期来看,它还提供企业相关与不相关的平衡机制:由剩余能力推动的相关多元化在达到一定的阶段后,要通过链接这一平衡机制引导到不相关多元化;而由市场机会拉动的不相关多元化,在适当的时候,也要通过链接这一平衡机制引导到相关多元化[18]。该模型虽然能解释多种多元化的动因,但是,相关多元化的链接切断只能表明企业停止相关多元化,并不能说明企业就会进行不相关多元化;而且外部新的机会也并不必然引致企业的多元化行为。

二、既有理论的比较与总评

上述理论中一部分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动因来自于企业内部,如客观上企业过剩的资源和能力、主观上管理者认为进行多元化的整合势力及自身利益的获得,(笔者将其称为内因论,)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代理理论;另一部分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动因不仅来自于内部,也来自于企业外部,他们认为,企业多元化是企业在权衡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的战略选择,(我们将其称为内外因结合论,)它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安索夫的观点、瑞德-拉夫曼模型以及国内的基于SBU链接概念的多元化动力模型。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各传统理论虽能各自解释部分企业多元化类型动因,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现列表比较如下。(见表1)。

由表1可知,既有的理论都不能完整地解释企业的多元化行为。从战略角度看,多元化是企业的经营战略之一,目的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什么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独特的知识(余光胜,2000)[19]。既有理论虽然都全部或部分地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动因来自于企业的内部,但还没有系统的从知识视角来理解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下一步部分,笔者将从知识视角阐述企业各种多元化类型动因。

三、知识视角的企业多元化动因

知识已被认识到是影响技术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Breschi&Lissoni,2003)[20]。技术知识是指如何把各种投入品经手和脑(以及手和脑的延长也就是机器)的加工,变成所需的产出品,一般来说技术知识相对易于用语言表达、文本化或符号化,因而相对容易转移、交流和共享[21]。另一些学者指出,企业多元化的决定是企业向自身经验学习的结果(Johannes&Barkema,1994)[22]。经验类知识,就是指人们头脑中尚未表现出来的知识,也就是经验、技能、决窍及灵感等,其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正是企业的技术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经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主导了企业多元化行为。

米勒(Miller,2006)认为,每一种知识都存在于一个知识网中,而且在这个知识网中可以表示出知识间的联系。技术多元化不仅来源于一种主体知识的固有宽度,而且来源于一个企业追求的这种知识在知识地图中和其它知识的距离和方向(Dosi,1984)[23]。有时候,一个发明者不仅仅追求技术轨迹,而且通过跨越不同领域知识的新的组合“而寻求一种创新”(Schumpeter,1947)[24]。而且,随着企业的演进,他们将会遇见新的知识,并将他们结合到他们的技术组合中去,这样,更高程度的多元化导致了更高程度的技术多元化,反过来,更高程度的技术多元化又激励着企业进一步的多元化。Breschi和Lissoni(2003)认为,影响技术多元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知识的相关性,并且他用知识的接近性、共有性和互补性三个维度来衡量其相关程度。他们认为,企业不能发现那些最好的、最有潜力和获利最大的技术,相反的,他们总是从事一些在知识上具有相关性的技术领域。企业的创新活动也不是随机的,而是通过具有相关性知识的技术而扩展到他们的创新活动,且更高程度的多元化企业在技术活动中具有更“滞着”的知识相关性。可见,企业技术的关联性主导了企业的相关多元化(而且是主动多元化)。

随着企业技术知识主导的相关多元扩展,技术知识在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间不断转移,企业拥有的独特技术知识也逐渐外溢,外溢的知识和市场上技术知识的日趋成熟导致众多竞争者的出现,基于原有的技术知识的竞争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为了生存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要么对现有技术进行持续改进,这可能导致更高程度的相关多元化;要么整合现有业务单元,这可能引起企业“瘦身”行为;要么开发和吸收新知识,或者利用前面积累的经验知识(主要是有关管理和市场知识)进行不相关多元化。

可见,从知识角度既能解释企业的相关和主动多元化,也可以解释不相关和被动多元化,还可以解释“瘦身”等逆向多元化等行为。更重要的是,经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很好地解释了江浙一带小企业成功的非相关多元化,因为企业依靠的既不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资源,也不是技术知识,而是在前面经营中积累的有关管理和市场方面经验知识。

总之,从知识角度探求企业多元化的本质不仅对完善企业多元化动因理论、解释多元化扩张路径以及企业战略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企业多元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当然,这种认识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实证检验。

摘要:目前,对企业多元化动因解释的论述众多。可以将这些论述归为两大类:内因论和内外因结合论,前者包括资源能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代理理论,后者包括安索夫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瑞德-拉夫曼和庄贵军的理论。对这些理论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能够为企业多元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用语言理论知识指导基础日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 语言理论知识    基础日语教学    语音    词汇    语法

一、语言理论知识

这里的语言理论指的是语言的系统性。语言的意义是内容,形式是语音,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由此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在教授日语尤其是基础日语时,必须把握这一语言理论,即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

语法层是单独且同一的层次,词汇同语法是位于同一层次的两个极端,它们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可以体现为现实世界与经验的解释功能,可以完成表达对人类经验的意义。在日语语言理论中,包含日语语言学、语音学、音位学、语法学、词汇学及修辞学。将这一语言理论知识应用到语言实践中,可以加大语言实践力度,提高基础日语教学质量。

二、用发音规则及方法指导发音

在当前基础日语教学中,由于日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只是一味地模仿,从而导致学生对日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不仅缺乏对日语语音的主观厌烦,而且在日语语言学习过程缺乏毅力,影响大学日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只要我们应用语言理论知识,针对其中的语音理论,正确指导学生的日语发音,使学生对日语发音有理论上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日语的高低声调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发音器官构造,使学生的日语发音准确。只要学生发出优美漂亮的日语,就很有成就感,而且对自己的口腔有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认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用日语语法的理论指导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语法系统的理论性的指导,把语法弄得散乱,经常让学生有种无根可循的感觉,如果没有一根循序渐进的树根,全是散枝烂叶,不仅导致学生形成散漫的学习情绪,而且在日语学习中情感消极,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口头语言教学,以及传统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方式单一,更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学生对日语学习的需求,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日语学习中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在学习日语时抓不住重点。

语法不仅是语言的重要组成,更是人类语言结构规则,学生应该掌握每个词类的性质与用法,根据日语中词的意义、功能和形态,掌握日语的句法功能,从而不断提高应用日语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大学日语的语法教学之中,可以先让学生对句节、句子、句子成分有所认识,让学生在日语学习中认识到,句子是平常语言活动的基本单位,从语言理论知识角度掌握好句子的性质,掌握好日语句子的特点,提升学生日语语法应用技能。

四、用词汇的基本理论指导基础日语教学

在当前的我国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师还存在观念落后的情况,不仅知识更新慢,而且实际应用中的日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与时俱进,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单词的意义及应用,认为记忆单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殊不知,没有科学的指导,机械性的记忆既浪费时间效率又不高。再有就是当前学校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压力,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学生的日语学习效率越来越低。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应该避免单词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日语教学中,应给学生讲明,记单词是方法与理论问题的结合,一个词的词义要受句中所处位置及周围词语关系的制约,明确其所属结构体的地位。因此在日语词汇记忆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义场理论记忆日语,就是在一个共同概念支配下,组成针对该词的一个语义场,形成自己的意义领域。那么,在实际应用日语词汇时,就可以想起这种想象链,明白词义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记忆日语词汇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日语教学中可以从语言知识角度出发,应用日语听写合作学习。同时在日语口语教学中,调动全班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在日语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在日语写作方面的主动性。在日语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日语段落、细节、写作特点的鉴赏能力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日语语言的水平。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用教学,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日语语言学基本概念。语言理论知识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使人们理解语言系统理论中的互补性,从语言理论知识角度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日语语言教学有正确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写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01).

[2]黄晓娟.谈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运用能力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李莉,王凤莉.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

[4]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08).

[5]翟东娜.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4).

[6]陈玉泉.在日语基础课中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尝试[J].引进与咨询,2011(05).

从体育基本理论浅析“体育产业” 篇12

目前, 体育已作为自然学科、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综合科学进入世界科学之林, 并又作为一种特殊而精彩的文化为世人所共识。我们具体怎么界定“体育”?千百年来, 无数学者、专家争论良久, 在国际上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 我国国家体委和教委也曾多次组织专家讨论, 始终未能得出一个能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科学合理的准确概念。目前, 我国比较权威的论述有以下两个:一是,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 (1986年版) 的体育定义, “体育 (广义) :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为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二是,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 (1987年版) 的体育定义是,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直到90年代, 人们逐渐接受了国际体育联合会秘书长约翰·安德鲁斯先生的提法, 即“体育”基本上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体育 (群众体育) 三大类。

美、日等国普遍认为:sport是各种运动项目的总称, 应归属于大体育范畴, 因而体育产业表述为sport industry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 但是“体育”、“体育产业”等词汇却统统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国体育界学者在认识上、科研实践中尽量与世界接轨, 但是现实中, 绝大多数的非体育理论工作人员在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上存有很大的误区。人们一般习惯性的认为:P.E应归属于大体育的范畴, 而sport则是其一个下位概念, 主要指一些激烈的、对抗性、表演性很强的竞技运动项目。其结果是:人们把体育产业 (sport industry) 误认为是“竞技体育产业”的简称, 而非国外的sport industry, 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因此,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 我们必须对其概念、本质进行准确地把握,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形成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

二、体育产业在我国兴起的必然性

1. 理论依据之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943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 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 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 增加了“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同时期, 人们的需要是不同的。人们总是在初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才会萌生更高一级的需求, 它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2. 理论依据之二—马克思的需要层次论。

19世纪,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人的需要沿着“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情感需要”、“发展需要”的层次结构逐级上升, 这是需要上升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体育产业在我国出现得很早。清朝末年, 在我国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如, 上海、天津、广州等曾出现的赛马其实就属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体育彩票, 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鼻祖。

根据上面的需要层次论, 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内心深处就对享受级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欲望。当前,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与残酷, 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有钱”、“有闲”的前提下, 他们通常期望自己的心灵获取享受级“待遇”, 全身心进行“忘我”的休闲、娱乐, 彻底放松心情。因此, 去健身房、到俱乐部、跑越野、看体育比赛、攀岩、潜水等等成了人们节假日重要的日程安排。于是, 在人们较高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体育产业便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应运而生。其实, 体育产业的出现与休闲时代的来临是同步的。可以说, 休闲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休闲的意识,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 人们才萌生了休闲消费的念头, 进而才可能出现休闲消费的行为, 而恰恰是这种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支撑着体育产业从过去走到现在, 直到今天蓬勃发展。

三、学校体育能否实现产业化

近来, “教育产业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教育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一些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也闹哄哄地参与进来。意见分歧的焦点集中在“教育产业化”是否会混淆教育的性质。诚然, 学术界对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未达成共识并不表明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 也不表明争论没有意义。依笔者看, “教育产业化”的实质应在于真正确立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生产部门的地位,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但是, 教育毕竟是关乎到社会未来发展大计, 必须严肃对待, 始终不应该离开国家的宏观调控。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到: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集中社会力量来办教育, 但是办教育始终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坚持适度原则, 永保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 而这个度正是我们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和教育制度尚不成熟、监督体系还没完善的前提下, 同教育一样, 学校体育也不能脱离政府的宏观调控而进行产业化, 否则, 它将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变质。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收入-支出的赢利统计应该划在休闲娱乐业的名下, 应属于大众的体育消费。当然, 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因此, 笔者认为:在我国, 既然学校体育产业化行不通, 那么, 体育产业这个名词就不合适, 应更换为运动产业。在这种情况下, 它主要应包括竞技体育产业及部分的大众体育产业。

摘要:近年来, “教育产业化”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试图从体育基本理论角度浅析学校体育是否能产业化。

关键词:体育基本理论,体育产业化,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李祥,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2]、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上一篇:零售企业微信营销下一篇:视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