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2024-10-08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共12篇)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篇1

一、今昔变化中感知家庭劳动教育的弱化

世人皆知,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度。劳动人民在劳作中感悟生活, 体会着自然美、人文美, 同时也留下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古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古训的旗帜是否依旧鲜明?

看今朝的学生们, 在“万般兼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大背景的引领下, 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生活。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现在学生在家庭中承担劳动的实际情况, 我们做了一份不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是在本校六年级中随机抽样的10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

每天起床叠被子的占9%, 偶尔为之的23%, 从不叠被的有68%;

经常帮家人洗碗的仅占5%, 难得洗的19%, 从不洗碗的达到76%;

会用电饭煲煮饭煲粥的25%, 不会的占75%;

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的12%, 从没试过的88%;

经常整理自己房间的 (一个星期一到两次) 13%, 一个月一两次的29%, 完全由家长整理的58%;

经常在家里打扫卫生的5%, 偶尔帮忙打扫的17%, 从来不干的竟然有78%;

吃饭时经常摆碗筷盛饭端菜的18%, 偶尔为之的16%, 饭来张口的66%;

统计结果显示, 每天累计家务劳动时间少于15分钟的86%, 介于15至30分钟之间的有12%, 还有2%的学生超过了半小时。

虽然, 这是一次不够完善的调查, 但它足以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且让我们作个横向比较, 与英、法、美、韩这几个国家相比, 英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为每天30分钟, 法国为36分钟, 我们的邻邦韩国为42分钟, 美国则为72分钟。我们中国的孩子, 据有关方面统计, 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这个结果是否令以劳动为荣的中华民族触目惊心, 继而忧心忡忡了呢?

所举以上种种, 从中我们提炼出一句关键语, 即劳动教育的弱化。通过纵向的对照和横向的比较, 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们四肢不勤、集体懒惰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弱化对青少年品德养成的负影响

1.缺乏独立性

媒体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上海有一个大学生, 住校之后还由母亲到学校替他洗衣服、整理床铺等。后来他考取了出国留学, 出国前先要到北京参加集训。事情的转折就在这里, 在北京集训时, 由于他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致使他得了神经衰弱和恐惧症, 最终不得不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

此例说明, 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依赖成性的孩子将来怎能成才做栋梁?这样的“爱”是溺爱!

还记得孩子在蹒跚学步时, 他会慢慢地推开你伸长的双手吗?科学研究发现, 孩子出生12个月后, 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自我的意向, 比如走路会推开你的手, 食物非要自己来抓。这是种可贵的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 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的成长中, 遂其天性, 让他的独立性得到健康发展, 那么孩子长大后一定能独立自主, 行事果断。

2.吝啬付出, 自私自利

有个朋友抱怨:我女儿都六年级了, 一点家务都不会干, 连来月经弄脏的内裤都要我洗。自己的房间凌乱不堪, 经常衣服、书籍、毛绒玩具随意堆放, 乱得还不如狗窝。我下班回来要买菜、烧菜, 有时没及时洗她换下来的衣服, 她就对我又叫又闹。作业做得晚, 还要吃各种宵夜, 不合她口味就耍小姐脾气, 真令我筋疲力尽, 苦不堪言。

朋友的孩子其实是当下一个群体的缩影。当依赖成了习惯, 家人的辛苦劳作和付出也成了理所当然。他们漠视家人的劳动, 以学习为借口逃避家务劳动, 这时孩子已经建立了家庭关系的不平衡模式。他们只会坐享其成而不懂得付出, 只习惯向家人索取而不懂得感恩, 从而形成了吝啬、娇蛮专横、自私自利的品性。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我们需要建立平等正确的家庭关系, 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 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孩子从小就承担家务, 他们一定会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艰辛。有了这样的领悟后, 孩子会懂得珍惜, 必然会对父母家人的付出感同身受, 充满体谅和感激。

3.滋生不良恶习

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看到这句话时, 不由联想到某卫视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青少年角色互换节目, 叫《变形记》。两个少年在七天之中角色互换, 转换人生, 从而获得迥异的人生体验。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少年, 他是家境优越的城市叛逆少年, 父母保姆式地伺候他, 满足他所有的物质需要, 上当地最好的学校, 家里什么都不需要他做, 只要他不在外闯祸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 他跋扈暴戾、爱慕虚荣、网瘾成性, 对父母、老师的教育嗤之以鼻, 骂爸爸是猪, 毒打亲妈和老师……这样的顽劣让父母痛苦万分。

造成这个城市小霸王如此品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认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 也是滋生恶习的重要土壤。父母以为爱他就是给他最优越的生活, 读最好的学校, 殊不知这个闲来无所事事的孩子, 开始靠网络暴力游戏来打发时间。从没有在劳动中体会过幸福快乐感的孩子, 开始无事生非用各种出格的举动填补空闲, 从而吸引旁人的注意。

因此, 闲会闲出病来, 这种病不仅是身体的疾病, 更是思想品德的不健康。一旦背弃“劳动创造生活, 创造幸福”的古训, 我们的孩子更易走入懒惰、贪婪、暴力、冷漠、叛逆的歧途。

三、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对塑造青少年良好品德大有裨益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都是由劳动、由人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1.劳动让孩子乐观向上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的源泉。——高尔基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 无所事事的人情绪低落, 郁郁寡欢;而整天忙碌的人却活力四射, 开朗快乐。这个现象无疑证明了一点——劳动是快乐的源泉。孩子在劳动中保持运动状态, 那么他全身所有的细胞都在运动。劳动能够让孩子转移焦虑, 自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当看到光洁的地板, 或是整洁的房间, 或是洗得光亮的餐具时, 孩子更是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这种持续的乐观态度将伴随孩子成长。

2.劳动让青少年得到锻炼,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 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 要让孩子知道, 面包来之不易。”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那么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不要担心孩子的双手磨出硬茧, 因为劳动锻炼的不仅是肢体, 更锤炼了意志, 培养了吃苦精神。

洗一天碗, 容易;打扫一次卫生, 简单。难得的是——坚持不懈。

但凡坚持下来的, 百折不挠的孩子, 将会受益终身。美国对四百多名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 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 犯罪率为1∶10。

3.家务劳动让青少年珍惜劳动成果

当孩子洗过衣服之后, 他才会知道要洗掉一个污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力气, 需要用怎样的洗涤剂和怎样的清除方式才能彻底洗净。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 不再需要家长的叮嘱, 孩子也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弄脏衣物。

当孩子整理房间花了一个多小时, 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像妈妈整理得那样井井有条时, 他会考虑:我要是平时注意物归其类, 按序摆放的话, 就不会这么难整理!

家长任何的言教都没有孩子自己动手来得更直接有效。家长们不妨放手, 孩子也会在劳动之后, 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4.劳动让青少年更体谅家人, 懂得感恩尊重他人

再以《变形计》为例。与上面那个城市小霸王互换的是个山里的孩子。他的家境与之真乃天壤之别, 母亲远走, 父亲常年卧病, 兄妹三人全靠年近八旬的奶奶支撑, 全家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穷苦的孩子每天走20公里的山路上下学, 在山上捉蜈蚣卖钱给爸爸买药, 从小就懂得操持家务, 照顾爸爸, 带好妹妹, 像个大人一样有担当。到了互换的城市家庭后, 新妈妈给这个农村儿子买数百元的新衣服时, 他哭着喊太贵坚决不要, 又觉得在外吃饭太费钱而自己动手炒菜给新爸爸妈妈吃, 逛街时体谅妈妈太累, 就算自己晕车也要陪妈妈坐车……

这个农村娃娃的勤劳纯朴, 孝顺懂事感动了无数人, 虽然贫穷, 但高尚的品德从孩子纯净的眼眸中闪着耀眼的光芒。从他身上, 我们看到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样的好孩子, 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他们能在每日的劳动中品味生活, 肩负担当, 懂得体谅家人, 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 也能尊重他人的劳动。

四、强化劳动教育的策略和行为

1.家长——放手去爱

从前有个母亲, 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18岁成人之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家人亲友提醒这个母亲, 孩子慢慢长大了, 你得让他做点什么。这个母亲回答, 孩子这么小, 会做什么呀?等他到了18岁成人了, 他自然会做了。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 衣食无忧地长到了18岁。在他生日这天, 妈妈高兴地说:儿子, 今天开始你是大人了, 你该照顾我了, 以后这家里的活都得你干了……

这显然是个笑话, 我们不妨续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估计这个18岁孩子会说:“妈妈, 你说什么呢?我饿了, 你给我做饭去吧!”

当孩子一岁学步推开你的手时, 家长就要懂得放手了。放手去爱, 让孩子独立的天性释放, 即使跌倒了, 他也会挣扎着自己爬起来, 在跌打滚爬中, 孩子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根据他的实际能力, 鼓励他完成一份份家务。比如3岁的时候, 鼓励他给家人递进门的拖鞋;4岁的时候, 请他每天把洗澡换下来的衣物放到洗衣篮;5岁时, 让他尝试每天把各个房间的垃圾集中倒到一个大的垃圾袋里, 等等。孩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好做到位, 在他们沮丧或将要放弃妥协时, 更需要家长的耐心。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 手把手地教导, 孩子肯定会在家长的鼓励下越做越好。

放手, 不是放弃, 而是为了孩子以后的路走得更稳健。

2.坚持——养成习惯

综上所述, 我们已经知悉了孩子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诸多益处,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引导孩子充分品味劳动的乐趣。有的家庭为了刺激孩子劳动, 用“金钱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 比如洗个碗2角钱, 扫个地1元钱。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你似乎培养的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价值观, 却忽略了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识。给自己干活, 还拿家长的钱, 不合情理。我们可以迎合孩子希望得到夸奖、尊敬、受欢迎等这些心理, 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 把他的劳动成果晒到网络上, 看到网友的点赞, 孩子肯定会得意之余干劲更足;也可以时不时地在亲友过来做客时, 适时地介绍哪些是孩子的劳动成果;还可以把劳动前后的照片对比下, 在对比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孩子觉得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能得到肯定的, 那么自然会坚持下去。

引导孩子体悟到劳动的好处。在家长懂得了劳动的妙处之后, 最关键的还是要孩子自己领悟, 这样才能成为他持之以恒的动力。如一起看《变形计》时, 家长和孩子可以参与讨论, 为什么两个孩子有这样的差别?引导孩子意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 从而孩子也会用这样鲜活的事例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 和家长一起劳动时, 那份说说笑笑同甘共苦的氛围也会感染孩子, 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会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3.延伸——创造知识

陶铸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因为困扰于生火做饭的种种琐碎麻烦, 有人发明了电饭煲;因为细小的垃圾很难清除, 有人发明了吸尘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课堂上, 通过解读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 都能发现一个真理——劳动创造生活, 改变世界。利用这些发明家的故事, 鼓励学生坚持劳动, 善于发现, 或许你不仅仅科学地总结了一套干家务的经验, 还能在家务之外收获意外的惊喜。

4.巩固——家校携手

虽然在家庭劳动教育这一方面, 家庭起到了主导作用, 但学校的正确引导能巩固孩子的习惯养成。

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 成绩不是学习的全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成绩重要得多。给予热爱劳动的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树立各个班级的“小家务”达人形象, 以他们为榜样, 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如“唱首歌赞美他”“画幅画美化他”“写篇作文夸夸他”, 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竞赛, 邀请部分家长做评委, 比比谁是干家务的好手。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抵触劳动的, 只要我们以无比的热情和科学的方法循循善诱, 坚持不懈, 我们的孩子就会慢慢地爱上劳动。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篇2

广大的少年儿童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在享受由父辈开创和建设的今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自觉地继承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财富作为青少年生活的支柱,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广大。只有这样,人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生活才过得充实、健康、有意义。

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二是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三是如何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

为此,我校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致家长一封信,进行宣传指导。

每学年安排二至三封致家长一封信,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指导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困惑的问题。使家长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明确的看法,配合学校积极做好教育工作。

二、家庭劳动联系表,学校家庭共同监督。

每学期都安排家庭劳动联系表,由班主任管理,每周下发给学生,由学生填写一周来在家庭的劳动情况,并由家长签字,共同督促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三、学生劳动技能问卷。

每学期安排一次劳动技能问卷,由家长填写,由家长对学生的劳动情况做出正确评价,根据低中高年级年龄段,分别调查不同的内容。

四、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

根据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和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每学年每班评出五名劳动小能手,予以表彰,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五、具体工作由学校劳动教育小组负责。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篇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四是劳动中的合作精神的养成是孩子人生之路越走越远的护身符。我国儒家亚圣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传统经典《易经》中也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此可见,人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是多么珍贵。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目标或者获得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和配合,最终实现共同目标、满足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由此可见,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正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实验场与训练场。为此家长必须要教育孩子明白再能干的人,也不可能拥有劳动的一切知识与本领,只有与他人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教育孩子通过劳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在劳动知识和能力上的短板;教育孩子明确劳动合作不仅可以弥补个人劳动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且可以利己达人,共享劳动成果与喜悦;协调一致,合作融洽的劳动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堪称心理健康的催化剂。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篇4

一、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困难

1. 外界教育环境的影响

外界对于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 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情况来看, 大多数家长仍然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就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情况。如果学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 获奖次数多, 教师的科研工作到位, 就会被外界评定为优秀学校。这种评估一般通过听学校汇报、学校账目查寻与师生大会的形式完成。具有片面性的学校评估标准, 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重点”学科, 忽视了劳动技术学科教育。

2. 劳动技术教育以偏概全

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 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 小制作、我的小发明、劳动日记都是劳动技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如果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仅存的劳动技术活动, 其效果则会大大下降。用一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堂教学, 未免得不偿失。

3. 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教育思想, 往往影响着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知识积累, 也有部分教师关心孩子智力开发力度, 大于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家长从不把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心上, 只要孩子能学习好, 他们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一些教师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 忽视劳动技术教育, 因而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方法

1.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 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课题与实践方法,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从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出发, 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劳动技术课堂, 会让学生爱上劳动, 爱上发明。比如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教师可以选择“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进行教学研究, 开发一个适合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制作小小空气净化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技术课主题, 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雾霾的来源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 与学生一起去收集所用的原料, 研究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劳动技术活动具有时代性,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发、积极发明、积极劳动。

2.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对劳动技术教学活动进行优化, 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 肯定劳动技术教师的教育地位, 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 鼓励其开展丰富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劳动技术教师要减少粗放型劳动活动的开展, 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捡垃圾、让学生做宣传海报等。多设计一些密集型的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讲解“小鸟的家”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小鸟的家,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 用脑袋去分析, 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将课外实践与课内创作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3.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做好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工作, 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想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就需要定期深入到校园, 对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评估校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条件时, 将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成果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 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能力的权重。只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 才能使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外界做好监督与评估工作, 给劳动技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能够给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文章立足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主要分析“优化劳动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只有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成长。对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 重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技术活动平台, 才是服务学生的正确举措。

摘要:文章立足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主要研究优化劳动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认为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能力,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劳欢娟.劳动技术——唤醒一批“沉睡”的孩子[J].小学教学研究, 2013 (11) .

[2]万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 2009 (08) .

[3]肖金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10 (06) .

XX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活动方案 篇5

根据我校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中“生活处处皆学问,让学生在家务劳动中自律自强、磨练心智、增长才干、领悟道理”的主旨,分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对学生提出了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认识“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意义;培养“劳动最光荣”的正确观念;养成自觉自愿参与劳动的习惯。希望各位家长大力支持与配合此项教育活动,家校携手,积极引导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好身心状态,时刻准备着以最饱满振奋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学生家务劳动清单一、二年级

自己洗澡洗漱、洗小件衣物、袜子配对儿、铺床叠被、准备第二天的衣服、系鞋带、擦鞋、扫地、擦踢脚板、摆放碗筷、清理餐桌、清洗碗筷、会收已经洗干净的衣服、擦拭桌椅、清洁窗台、擦洗室内窗户、分类归置食品杂物、更换厕所手纸、擦洗浴室的洗手台面和柜子。

三、四年级

(一、二年级的所有家务)、会使用洗衣机、脏衣服会按颜色分类清洗、预备饭菜(洗菜、摘菜、简单切菜、切熟食)清洁刷洗浴盆、擦干浴室地面、收垃圾、擦皮鞋、叠衣物并将洗好的衣物分类摆放或分给家人、包书皮、收拾碗筷并洗碗、洗净并摆放水果、能做简单的饭菜(制作有造型的冷拼盘、煮面、煮饺子等)

五、六年级

(三、四年级的所有家务)、倒垃圾、晒晾衣服、换洗床单被罩、刷洗旅游鞋、清理厨房地面、会使用吸尘器、用拖把擦地、清理洗刷马桶、整理自己的房间、定期清理衣柜和写字台、能确定并拣择出不再使用的物品请父母进行处理、简单的缝纫(钉扣子等)、清洗微波炉、削水果、会做简单的正餐(蒸米饭、包饺子、炒鸡蛋等)

学校分年龄段列出了以上的家务劳动清单,内容是较为详尽的,提供给全体学生进行参考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恳请各位家长一定要付出耐心和细心和精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较快的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与技能,采取多指导不代劳、多鼓励不责备、勤监督善总结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味到自豪感与成就感,爱上劳动,善于劳动,形成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播种下勤劳质朴、无私奉献、无惧艰苦、向善向上的种子。

活动要求:

1、每位学生每天至少完成自己所在年级段家务劳动清单列表中的三项内容,多者不限。

2、每天结束家务劳动后,学生要主动向父母汇报完成的情况与心得体会,家长耐心听取并应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及时反馈。

3、学生自己设计劳动记录表,学生每周要进行自我小结,家长要对孩子一周的家务劳动情况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形成良好互动,开学后上交活动记录表。

4、学生要在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下将参加家务劳动的美好瞬间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妥善保存。

通过家庭引导学生情感教育 篇6

家长应尽量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在孩子面前要言行一致,不要打架吵架,要互相谦让;不要有赌博、酗酒、吸毒等恶习;对孩子要少发一点脾气,多一点微笑;热诚接待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在有爱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不如身教,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家长要做好的表率。

第一,带头读书学习。想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读好书,不厌恶学习,父母要在空闲时间多读书、看报,还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学习问题。

第二,只有正己才能化人。父母得体的言行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父母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慢慢改正,就能影响孩子。

三、家长要正面鼓励与挫折教育并用

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家长都可以给予评价,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传递正能量。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克服,从而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应对经验,例如:家长白天上班或外出办事,让孩子学会安全守家,学会自学等,还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周末让孩子坐公交车去商场买学习用品等。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更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四、家长要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父母要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孩子在各式活动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春节走亲访友拜年,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亲人并有礼貌的打招呼;清明扫墓纪念先辈,让孩子感受祭拜先辈时的发自内心的敬意;六一参加文艺会演,展示孩子的才艺,培养孩子的自信;中秋家人赏月,感受家人团聚的和睦与温馨;元旦邀请邻居朋友一起游山玩水,让孩子开阔视野,情系山水。

五、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要给孩子留一个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空间。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千万不要跟风,别人的孩子学啥也学啥。要知道人与人是有区别的,人各有志,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进行教育,注重孩子的差异心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家长要结合社区对孩子进行有利的情感教育

父母要多带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的活动。在当前社会教育中,大众传媒和社区教育扮演着重要的情感教育角色,它们的大众参与性、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灵活性、时间的终身化,能达到外在教化所无法企及的效果,这些优势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一条卓有实效的途径。

家庭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7

我们很多家长认为儿童入学后, 孩子就可交给学校, 他们就可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就可暂告一段落, 其实不然。上学这期间, 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素质的培养等等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儿童每天在校时间只有七、八个小时, 其余时间大多在家里, 加之每周有两天在家休息, 时间不可谓不多。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 一方面家长的素质、教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儿童。俗语说的好:近朱着赤, 近墨着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记得上届初三, 班里有个孩子, 名字叫董坤。不说那孩子成绩怎样, 就说平时上课, 他都很难做到按时到校。很是让我头疼。该说的该教育的都苦口婆心地做到了, 但收效甚微。一天, 这孩子又没来班上, 我就赶紧给其家长打电话, 通报了情况。谁知道家长漫不经心地答道:知道了。接着后面几天孩子都没来校, 我心想家长知道情况, 没必要再去通报该生的情况。谁曾想一星期后, 其家长带着孩子怒气冲冲地来到学校教务处, 指责说我不让孩子上课, 是班主任我赶他出了教室。我气愤难当, 当着教务主任、孩子父母面, 让孩子自己说明情况。事实摆在了家长面前, 但家长仍然纠缠不清。到这时, 我才明白董坤这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家长都是如此的素质, 孩子能好到哪去? (当然这也是气话!最起码孩子比家长强一点:还没有无中生有, 无理取闹) 。可见父母的素质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孩子。

另一方面, 儿童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 在家中表现的最为坦白和自然。家长对儿童的表现又极为关注和敏感。所以有了了解儿童全面、真实情况的条 件, 并可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

我的女儿今年高三了, 因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 平时管教也算严格, 所以习惯还算好。在老师眼中, 她上课听讲认真, 会听课。回家作业认真完成, 是个不错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孩子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老师在学校是看不到, 也管理不到的。这时就需要家长给予纠正指导。记得那年她六年级, 有了在家拿硬币买零食的习惯。 (其实平时也有给她零花钱, 一月十元。) 俗语说的好“小时偷针, 大时偷金。”当我发现后, 气愤异常。平时家里也没断过她零食, 怎么孩子就这样了?狠狠打了她一顿后, 开始了耐心的劝导, 并告诫她, 如果再有这样的事, 决不顾及面子, 告诉老师同学, 看脸面往哪放。事后我偷偷的和老师进行了沟通, 希望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改掉她身上的毛病, 并希望老师监督孩子在学校吃零食的情况。一段时间后, 老师反映她在校吃零食少了, 而在家, 我的硬币也没了再少的情况。现在想想, 幸亏当时发现问题及时, 如果拖到现在, 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我们知道,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主导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在对儿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其作用不可替代。但那不并不说明家庭教育可有可无, 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全面配合, 进行广泛的教育, 这样, 学校教育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中, 培养儿童素质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学习、品德、兴趣、爱好、礼貌、交往、卫生、健康、安全、家务、消费等等, 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对培养儿童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学校家庭密切配合, 在学生这些方面多下工夫, 如团结有爱、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礼貌守纪、热爱劳动、简朴节约、按时完成作业、认真细致、善始善终、讲究卫生、坚持锻炼等等, 那么对儿童的素质教育培养就会产生连续性的作用。使之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篇8

一、基本现状

我校现有教学班13个, 学生649人。经摸底, 父母离异家庭学生44人, 父母缺损家庭学生51人, 父母长期外出家庭136人。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 由于这一阶段身体发展的不平衡, 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 极晚产生烦恼。而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 加上外在调节不利, 比正常家庭学生更易迸发不良情绪, 产生不良“问题行为”。我校根据三年来的调查问卷及实验, 这些学生中, 烦躁焦虑情绪占27.8%, 恐惧占25.3%, 愤怒占17.2%, 敌意攻击占22.3%。出现问题行为占39%。这些学生的不良问题行为给班级管理加大了难度, 对学校管理造成了影响。

二、基本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 又有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 对其品行进行矫治, 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责任, 三方必须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 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1、办好家长学校

我校的家长学校创办于2001年。每学期举办两次, 届时邀请区、乡分管领导、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在时间安排上, 我校根据农村实际, 尽量避开农忙时节, 利用节假日进行。通过动员教育, 95%的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 通过学习培训, 家长的素质整体上得到提高, 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消除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家教失误问题。

2、强化班级管理

学年初, 各班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摸底排查, 了解班内特殊学生情况, 填写《特殊学生情况摸底表》并建档。班主任必须经常个别谈话, 及时了解思想动态, 并作好谈话记录。通过观察、家访、谈话, 对该生跟踪教育, 并将教育策略与经验, 教育方式与效果写成心得, 在“月教研例会”上交流。经常性与该生家长取得联系, 及时沟通、交流。经常性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 了解该生各方面情况, 形成共同教育的氛围。

3、引导家长正确施教

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性格上产生缺陷。父母“关爱缺失”是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我们积极引导家长 (监护人) 在感情上要真心地付出与接纳, 要给孩子更多的爱。特别是再婚家庭, 对于非亲生子女, 应该把感情上的付出与接纳作为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家长时时、事事“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这样孩子总会有一天敞开心扉, 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正确教育。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 学校无疑起着主导的作用。为了矫正特殊学生的不良品行, 我校的做法是:

1、关心特殊生生活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 有一部分家境困难, 因此, 学校在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 (1000元/每学年、每生, 享受面75%) 及发放外地捐赠物资 (香港、深圳、汕头知名人士对我校的捐赠) 时, 均首先予以考虑。另外, 学校还成立了“特困生助学基金会”, 由团支部负责, 全体师生自愿捐款, 每学期开展一次。这些举措, 使特殊生深深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们投桃报李, 安心学习, 准备将来回报社会。

2、帮助特殊生学习

为了矫正特殊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班级中, 我们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 让每一位“优生”帮一位“差生”。这种做法一举两得, 既提高了“差生”的学习成绩, 克服了自卑感, 又提高了“优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了同学间的友谊, 同时还形成了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经常找特殊学生谈心, 了解其心态, 掌握其症结, 然后对症矫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八年级 (2) 班邵某某同学, 他对继父产生了严重的对抗、攻击心理, 在校常常不守纪律, 无是生非, 打架斗殴。咨询中心知情后, 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 并配合班主任多次家访, 通过一学期的心理矫治及配合教育, 该生明显摆脱了心理困惑, 现已全身心投入学习。如今, 我校心理咨询活动已渗透到师德师风建设当中, 并纳入年度考核, 得到了区教育局的肯定。

三、主要成果

多年来, 我校由于重视特殊家庭的教育, “学风”、班风”、“校风”明显好转, 学生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1、“校风”得到明显改善

好的“校风”主要决定于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校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部分学生经常性产生问题行为, 如果这些问题行为及时得到矫正, “校风”便会得到改善。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特殊生的特殊教育, 校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4月又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2、特殊生家长家教水平大大提高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 特殊生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改进, 家教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更多的运用赏识教育, 说理教育, 教育方法科学了, 教育效果显著了。许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 也从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到现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家教水平的提高, 为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3、特殊生的信心不断增强

我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监管教育, 消除了特殊生的心理障碍, 转化了特殊生的问题行为。进年来, 特殊生问题行为明显减少, 做人信心明显提高, 在逆境中普遍能够自立、自理、自强。据统计, 近三年来, 我校考入重点中学的考生中, 就有68名是特殊生。

摘要: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必须探究的问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 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好坏, 甚至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探究解决这一问题, 是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 篇9

一、劳动教育的思路

(一)劳动意识的培养

由于在校学生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甚至有“00后”出生的孩子,生活处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往届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看,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尤其重要。

(二)劳动安全教育

由于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高度重视劳动安全非常必要。学生在劳动中一定要严格按要求做,不擅自行动,不追逐打闹。另外,在拿着工具时不可朝人身上晃动,以免工具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比如,擦拭电灯电扇的时候,第一,一定要先关断电源,以免触电。第二,在借助课桌时,要查看桌子是否牢固。第三,同学协助保护。第四,用夹干抹布擦拭,避免灰尘洒落到眼睛里面,对眼睛造成伤害。第五,不要徒手接触电扇叶片边缘,以免划伤。

(三)严格劳动纪律

要求学生服从分配听指挥,必须在指定范围内参加劳动,不擅自改变劳动的有关规定,服从分配听指挥,不准玩耍卫生劳动工具,杜绝拿着工具追逐打闹。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完整地覆盖了学生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没有涉及考核,缺失合理的考核机制对教育效果是很不利的。因此,劳动教育中要提供相应的考试方案,了解并最终达到强化教育的效果。

二、劳动教育考核

劳动教育这种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更是要求有恰当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学生劳动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记作0.5个学分,劳动课的学分不能用其他学分冲抵。劳动课劳动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进行补课,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劳动课学分列入专业总学分,学生未取得劳动课学分不能毕业。学生个人劳动成绩考核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标准如下:

优:遵守学校纪律,没有迟到、早退、请假现象(病假除外),能主动、热情、积极完成劳动任务,劳动质量好;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在劳动中,能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爱护劳动工具和学校设施,劳动期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良:遵守学校纪律,没有迟到、早退、请假现象(病假除外),完成劳动好、质量高;服从管理和调动;爱护劳动工具和学校设施;劳动期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能完成分配的劳动任务。

中:有迟到、早退、或请假现象一次;能服从老师安排,较好地完成劳动任务;爱护劳动工具和学校设施。

及格:有迟到、早退或请假两次以上,或旷工半日;工作中不积极主动,有消极情绪,但能基本完成劳动任务;劳动中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爱护劳动工具。

不及格:有迟到、早退或请假三次以上,或旷工半日。工作中不积极主动,不能完成劳动任务;劳动中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爱护爱护劳动工具等。

在此基础上,引入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每一个学期评选优秀劳动班集体。按照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劳动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具体来讲,就是劳动态度包括学生出勤情况,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在劳动中是否服从安排、听从指挥。有无打闹、追打、嬉戏,甚至破坏劳动工具的现象。在劳动中是否发扬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有无班级荣誉感等,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主要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劳动完成情况是指是否完成了劳动任务。

三、小结

通过劳动及安全教育的学习,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劳动态度、劳动积极性、劳动安全意识等方面明显发生了变化。事实证明,劳动及劳动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摘要:中职学生是未来生产和服务的劳动者,通过劳动及劳动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劳动课学分列入专业总学分。引入奖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总之,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将来进入职场打好基础。

关键词:职业学校,劳动,劳动安全

参考文献

谈谈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0

1 高职院校施行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的意义

1.1 增强家长的责任感, 使其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 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 不仅能增强家长的责任感, 使其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 而且可使学校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的义务和权利得到更大程度的维护, 进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2 家校合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协同效应

从系统论协同学的角度来分析, 家校合作就是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 职业教育施行家校合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实现子系统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协同效应。

1.3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中国的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子女对父母则怀有一种深切的依恋和信赖, 父母通过情感的方式对子女施行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就应该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并使其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1.4 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指导

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也缺乏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因此, 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常常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 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 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 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因此, 学校教育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水平,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高职院校如何施行家校合作, 开展家庭教育

2.1 制订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开学的第一天就将学院3年的教育计划发给每位家长和学生, 以便家长按计划同步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第一学期的教育包括:新生入学, 首先要消除学生高考失利的消极心理,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进行环境适应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第三步是反思专业选择, 进行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

我们把以上教育内容称为入学教育三部曲, 我校心理健康教研室对2007年入学新生的心理测试统计结果显示, 有74.8%的新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失利才就续职业学院, 心有不甘, 委屈、失落又无可奈何;62.57%的新生有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障碍;38.6%的新生对其所选择的专业不是十分了解, 其中有少数新生后悔选错了专业。为此, 我们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掌握新生上述方面的基本状况, 针对每名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入学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实施三年高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是决定今后教育效果的关键。

(2) 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各种素质, 包括个性优化、各种技能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意志力的磨炼、责任心的培养、情感的熏陶、良好性格的养成、人格同一性的达成;建立心理健康的意识, 增强心理自助、心理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各种应变能力等。为其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第三学年为生产实习和毕业教育。生产实习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学生即将开始职业生涯前的教育, 此阶段的教育有3个重点: (1) 专业实践性教育, 教育学生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才干, 掌握真正的本领。 (2) 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要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遵守职业道德以及明确道德和法律有何不同。 (3) 就业指导教育, 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条件发展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应指导大学生认清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 做好各种就业准备, 并指导他们进行择业和就业。

此外, 要给家长和学生发一份《专业培养计划》, 它主要包括学生三年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让家长和学生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能做到三年早知道。

2.2 教育形式和方法

(1)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针对高职学生的家校合作不能像中、小学那样定期召开家长会、频繁家庭访问等, 只能以书面交流为主、电话交流为辅、适当进行家庭访问的形式进行家校合作。

(2) 传统教育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规范与指责, 忽视了对其个性化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人性的发展规律和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应该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坚持正面教育, 寻找其优点并用“放大镜”去教育。

(3) 当今的教育具有生成性和超时空性, 学校和家长之间只有通过及时、快速的沟通, 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 否则将会丧失许多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影响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特殊学生的家庭教育

特殊学生指的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的学生, 他们较其他学生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对他们的教育, 除了按一般常规进行外, 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和学生的监护人取得联系, 尽最大可能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其次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爱心和温暖;再次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要不怕反复, 锲而不舍。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2个组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可共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1

一、倾注关爱

爱心能激发创造力。爱,首先使人的思维积极而活跃。爱能使人执着进取,使思维专注而聚焦;爱能使人对所从事的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强烈的爱还能淡化发明创造过程中的探索之苦。所以,教育工作者、社会、家庭应对青少年的成长投入爱。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和影响下,离婚率的上升使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遭受破坏,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在有些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之爱时,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配合及时诱导给予青少年关爱,给予慈母般的温暖。青少年在成长的阶段思想波动大,若教育不适当,加上社会上不利因素的诱导,特别是留守儿童,是很容易越轨的。所以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使家庭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青少年或多或少受到了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和冲击。家长应起表率作用,增强青少年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平等竞争。平时在教育子女方面,教育者多提出问题,相互交谈讨论,共同提高认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要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的教育系统工程。培养青少年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精神;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养料以丰富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强化意志

许多家长把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般呵护,凡事都包办,更别说对其进行适当的耐挫教育。家长应认识到,耐挫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孩子面对现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懂得美好生活来自艰辛劳动的付出的道理。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青少年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能正确对待各种挑战,始终保持心理平稳。尤其在环境变化时能“自我防御”,提高耐挫能力。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家长可用一些激励语言,增强他们信心,减少心理压力。青少年可塑性大,家长要让自己的子女加强耐挫磨炼,强化征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帮助他们尽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去获得新的成功。家长应该用自己生活的体验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严格要求

家长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让孩子在交往中高度重视以下几点:第一,不能放任。让孩子随心所欲地与成人交往,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第二,不能制约孩子正常交往,担心孩子交往中吃亏或发生意外,对孩子的交往对象进行选择控制。家长应在教育上认识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意义,懂得同辈群体具有地位平等,交往方式自由以及社会互助多样等特点,以感情为纽带,在家庭与社会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严格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学生个别差异、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在基础知识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由于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家庭教育的疏忽和失误,形成懒惰的不良品质。由于忽视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缺乏坚定的信心,缺乏自持与分辨的能力。学生自以为难以提高学习成绩,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其能力低,使自己陷入失望的状态,出现焦虑、自卑心理,直接阻碍了学习的进展。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积极性降低,成绩下降。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个别开导、耐心启发的方法,用学生行为规范,用校纪校规来教育他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以情入手,“动之以情”;从磨炼意志入手,“晓之以理”。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初探 篇12

一、营造氛围,使“特殊家庭”学生受到尊重

“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家庭避讳不谈 ,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境不好,说出来都是难堪的事,担心受到同学的歧视和耻笑。作为班主任,可以在《班规》中严明纪律, 要求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以礼待人, 不得对任何同学有歧视、讽剌和挖苦等行为。另外, 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 包括《尊重他人, 尊重自己》《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大集体中, 人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使学生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用心疏导,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适当降低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要求,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些许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因为表扬和赞许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应多抽出时间关心和爱护“特殊家庭”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疏导他们 ,使其和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特殊家庭”学生谈话时,应注意一定的谈话技巧。如果谈话地点选在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站着,教师坐着,这种场合、方式和方法的谈话,绝对不会轻松、真诚, 学生有可能不说话,更不可能说出心里话。因此,教师在选择沟通场所时,应该选择一个双方能面对面坐着的场所,教师应该用和朋友聊天的方式和口吻来同学生交谈。这样一来,学生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才会说出来,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真诚交谈,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敞开心扉

交谈是使人彼此了解的途径之一, 教师要想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情况,就必须同他们交谈,建立融洽的关系。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处境,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由于这类学生的内心极其自卑, 让他们开口谈及家庭一定要先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时,班主任不能急于求成,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觉得教师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信任的。然后,教师要在日常的沟通中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故事,让教师分担他们的苦恼与忧伤。最后,教师还要开导学生,让学生不要抱怨家庭的不幸,不要责怪父母的做法,使学生明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谁,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生活。

四、联系家长,使“特殊家庭”学生获得关怀

作为班主任, 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要经常和“特殊家庭”学生的家长交流。“特殊家庭”由于其特殊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 要么简单粗暴, 要么放任自流。通过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可以试着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多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学校的积极表现和获得的奖励,以此增加家长对学生的关怀。

五、查漏补缺,让“特殊家庭”学生重拾学习信心

班主任要及时在学习上引导和帮助“特殊家庭”学生,找出其成绩暂不理想的原因,给予鼓励。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联合科任教师选择适当的时间为“特殊家庭”学生补习功课。班主任还可以动员班干部、学习尖子生通过互帮互助,为“特殊家庭”学生查缺补漏、加油鼓劲,及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种,重拾学习信心。

上一篇:办公OA下一篇:姿态变换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