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共12篇)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1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 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和影响。长期以来, 我们形式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业, 但实质上往往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在我国, 绝大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主要着力在基础教育阶段, 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被重视。实际情况是, 虽然大学生从法律意义上讲已是成年人, 可是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 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引导和教育。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引导。但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笔者认为当前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不足, 通过本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具体方法和途径的探讨, 让更多的人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 让家庭教育更好地为大学教育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一、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 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但社会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认识仍然不足,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虽然很多高校都强调大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要, 而且也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比如, 浙江大学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北京交通大学请家长参加学校教育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以家长需要促进工作改进等。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完全配合的方式, 家长没有任何选择, 没有做到个性化服务, 这样并不能很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 学校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 以及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诸如筹款集资、扩大校区、极力扩大学校的外延发展等方面, 而忽视了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
2.我国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 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智育, 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智力高, 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社会上渲染的“哈佛女孩”、“牛津男孩”更加深了家庭成员重才轻德的意识。因此, 大部分大学生家长并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甚至有的家长根本不认为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重要。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大学, 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 并不会主动和学校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有家长的配合, 大学生家庭教育变成空谈。
3.大学生本身不重视。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应试教育上大学, 远离家乡, 他们认为自己已是成人, 不再受管束, 不再需要家长的教育, 所以在学校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家有依赖, 但是不认为家庭教育对自己重要, 平时和家长的情感沟通要多于相互的影响教育。
(二)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障碍较多
1.我国的GDP虽然是世界总量第二, 但是人均GDP很低, 经济还不发达, 这个时期让家庭教育完全跟进大学教育困难多。高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表更多的论文, 拿到更多的课题资金, 故家庭教育不会成为高校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 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和家长把时间都用在选专业和未来发展上, 很少把时间用在家庭教育上。
2.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多, 旧体制留下的弊端还不能从根本上去除, 社会的一些官僚作风影响到高校的管理, 因此, 高校并不会积极推动发挥教育服务功能, 让家庭参与共同培养学生。
3.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 已经跟不上大学生的发展步伐, 在教育上力不从心。家庭教育只能是目标教育, 即对孩子只是提目标, 而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才能达到目标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指导。
4.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目前虽然在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理论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功能,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创建和谐家庭伦理的有效途径, 因此, 人才培养离开家庭教育就失去了基础。从“李启铭事件”到“药家鑫事件”,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校和社会教育,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是这些事件发生的元凶, 为了避免更多的大学生犯错和误入歧途,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大学生家庭教育。
大学生家庭教育必须要政府引导, 学校主导, 家长积极配合, 是政府、学校、家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 政府有责任让全社会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
大学生是未来孩子的家长, 他们对将来的大学生的言传身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和前途。因此, 政府有责任让全社会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督促高校积极地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政府不仅要让上不起学的学生能上大学, 而且有义务让上了大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还有义务通过社会力量让所有的大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尤其要通过社会力量让那些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有困难的家庭得到帮助和支持。
(二) 高校要积极主导让大学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生一旦上了大学,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里学习和工作,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多于和家长的交流。另外, 由于部分大学生家长并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所以这项工作必须由学校主导。
1.学校要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制定制度性文件, 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主题网站, 让全校师生重视, 同时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 协调各个具体负责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 对各具体负责部门的工作不仅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而且要对具体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 让具体负责部门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 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掉队。
2.大部分大学都设有学院, 所以具体的工作可以由学院来做, 学院要有具体的负责人, 最好能由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学院负责人和辅导员共同来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学院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档案, 或者在原来的学生信息中加入此项内容。在这要强调一点, 如果有的大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困难, 需要为此类情况的家庭教育配监护代理人员, 最好是亲戚关系。
3.建立学校—家长、学校—学生、学生—家长联系渠道和联系机制。联系渠道上不会存在多大问题, 比如手机、网络、信件等, 只要保证联系畅通和具体方式选择得当就可。联系机制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方式, 比如, 学校和家长一个星期联系一次, 或是半个月联系一次, 有条件的选择网络聚会也是不错的方式。辅导员要把每次的联系情况写入家庭教育档案, 并对下一次联系提出建议。同时对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联系提出要求。通过三方的相互交流, 让彼此熟悉和了解, 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能及时解决。
4.学校可以利用开学和毕业典礼开展家庭教育月活动, 邀请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参加一些学校的教育活动, 甚至和学生一起听一次课, 让家长和大学生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 家长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因此, 大学生家长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角色, 不能把孩子送到大学就不管不问, 平时要经常和学校、和自己的孩子沟通,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应该从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 这不仅是家庭责任, 也是社会的责任, 每个孩子的成长不出问题, 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当然, 如果有的家长在教育上力不从心, 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请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家长”。
(四)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
精英教育遗留下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加上传统的思想影响, 让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 定位不准。有的大学生上大学后, 认为家庭教育不太重要, 很少和家庭联系, 遇到事也不及时和家庭沟通, 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即使上了大学, 大学生也要经常和家里联系, 经常和辅导员联系。作为大学生, 将来是孩子的家长, 在配合家庭和学校对自身的帮助和教育的同时, 实际上也是学习的过程, 以便对未来的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作准备。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情况下, 我们的大学生如何成才、如何成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而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补充。因此, 学校和家庭必须认真探讨家庭教育这一社会问题,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 寻找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寻找学校、家庭、学生三方教育一体化的结合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 2008, (8) .
[2]张剑峰, 卢忠萍, 罗浪.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6) .
[3]罗良针, 姜超, 张伟娟.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6) .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2
摘要:“90后”大学生为1990―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这一代人大都较强调个人价值、个性,本文通过家长认知程度不高、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缺乏沟通意识、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对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教育目标一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又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构建教师家长交流平台、开展家校活动、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对融合的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家庭教育
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推动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需要转变家长与教师之间教学意识,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工作,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90后”的群体属于比较有个性的群体之一,因为“90后”这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90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度溺爱孩子,使得很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深,独立性较差。尤其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就逐渐开始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脱离父母的依靠,生活变得较为散乱,还有些学生比较自私自利,在集体生活中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还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有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消息的影响,导致思想道德素质下降。第二,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疏于对孩子的教导与关爱,再加上“90后”孩子大多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有些孩子会较为孤僻自卑,到了大学以后,依然无法敞开心灵,很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中,与集体和社会出现隔阂。这类学生通常也会内心较为脆弱,无法承受学校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这都是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面对“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不足,我国高校就要为此做出努力,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做好这一方面,首先可以了解清楚“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可以呈现出相互促进与互为补充的关系。
(一)教育目标一致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使教育目标一致,第一,由于大学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家庭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进而教师在与家长工共进行教学工作时,能够按照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学生在成长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由于现阶段网络环境较为复杂,学生在成长中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进而进行思政教育、家庭教育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对学生思政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二)相互促进
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对9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进而在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帮助学生提高思政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品德,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与思政教育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发挥出其中的教育意义,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三)互为补充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具有互为补充的关系,进而在分析这一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整理。第一,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难度较高、系统性较强,应用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教学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达到把控大学生思政能力发展方向的目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从学校、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把控,家长、教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政意识变化情况,为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第一,90后在成长中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且现阶段网络科技不断发达,90后获取信息、交流、交往的方式都与传统方法不同,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想,在准确把握之后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满足思政教育需求。第二,由于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将思政与家庭融合分析,能够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文化影响,推动教学工作运行发展。
(二)找到问题根源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分析时,能够找到学生思政问题的根源,第一,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在对思政与家庭融合分析时,可以了解学生品德、性格的形成方式,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了解其中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性格等。第二,教育专家通过研究了解到,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直接反应出家庭环境、教育方式,进而在教育中对思政、家庭教育进行分析,能够提高教育有效性,推动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三)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
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时,由于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在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分析时,能够使这两种教育方法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
四、“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认知程度不高
现阶段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家庭教育时,存在家长认知程度不高的问题,第一,部分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了解到家庭环境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应用“重智轻德”的方法教育,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高,但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步入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家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课堂教学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求,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识不高,难以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时,存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的问题,第一,由于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为学校、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虽然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其对思政教育方法了解不足,部分家长应用的教育方法与学生思政综合素养培养需求存在差异,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部分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愿意配合教师进行家庭教育,但缺乏沟通交流平台,家长与教师应用的教育方法难以相互配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对学生思政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沟通意识
在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学生缺乏沟通意识的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由于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与教师、家长沟通意识不高,没有寻求教师的帮助,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表现的方式,进而学生的潜意识中较为排斥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政培养有一定的影响,难以培养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
(四)教师重视程度不高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学生作为思政教学主体,教师没有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思政心理不够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难以到达预期的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教学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以构建出综合能力较高的教学方式,甚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进行“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时,为了提高融合的有效性,需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一,由于部分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改善这一个现状,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需要教师为家长讲解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意义,并与家长加强联系,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为学生思政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部分家长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思政教育不重要,为了保障思政教育稳定发展,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重要,为了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需要教师合理把控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融合发展有效性,需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第一,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有较高的期盼,为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教师家长交流平台,全面性的了解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构建微信群,定期为群内分享思政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家庭教育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1]。另外,为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家长构建良好的关系,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为了发挥出家长教师沟通平台建设的实际意义,需要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思政教育意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家校活动
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开展家校活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由于人们的思政意识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进而为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需要教师定期开展家校活动,提高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保障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融合到一起,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另外,在开展家校活动时,教师能够了解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根据这一需求构建思政教育策略,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为学校、家庭,进而家长、教师的思政行为表现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需要教师、家长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政意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四)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
提高“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时,需要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第一,由于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思政教育难以运行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约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例如:在构建管理制度时,为了满足思政教学需求,管理人员需要按照教学标准构建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第二,在构建管理制度时,为了提高完整性,需要适当的构建处罚措施,管理[2]人员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学不规范的教师进行处罚,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达到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目的。例如:为了提高教师对这一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在教师会议中为教师进行讲解,并落实这一管理制度,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由于教师、家长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思政教育方法,发挥出这一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身放在教学主体位置,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了解不足,构建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符,难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之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将自身问题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构建思政教学方式,保障思政教育能够稳定运行[4]。第二,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时,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与家长紧密联系起来,从多方面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关爱,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并从适当的角度给予学生帮助,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5]。
六、结论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教学时,为了提高融合的有效性,满足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需要教师先对现阶段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构建教学方法,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了解学生思政心理,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江涛,翟雨翔,党小勇。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以及95后大学生的思政意识[J]。教育现代化,2018,5(11):118―119。
[2]吴喜兰。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分析和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1):65―66+71。
[3]周洲。“南风效应”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OL]。艺术科技:1。
[4]祝文锦,段晓允。基于网络背景下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农家参谋,2017(22):115―116。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近年,大学生自杀、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据《中国健康教育》1999年第12期报道,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介于9-24人/10万人/年之间;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人/10万人/年;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对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25%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2012年《重庆晨报》报道,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口的2-4倍,高于非大学生年轻人,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天之骄子怎么了?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各高校采取了心理干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但仍然没有杜绝自杀、他杀事件的继续发生。
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大多是强调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责任,忽略了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持续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细微的思想问题和生活细节等方面的不足,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为大学生成长再送一程,帮助他们渡过“断乳期”
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说,一般都年满18周岁,从法律意义看,他们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由于现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过多地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也过多地关爱他们,对他们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心怕融掉”。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大学生远离父母后,无所适从,在生活上不会照顾自己,用钱无计划;在学习上没目标,上课玩手机,晚上打游戏,考试挂科。高校从大学生进校开始就过多地强调大学生要自立、自强、自律,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告诉同学担心嘲笑自己没长大,告诉老师又不敢,于是心理压抑,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也有一个过程,学生的社会化更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在不断地改革,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家长关心的也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营养状况,至于如何自立自强、如何与人交往,却很少教导学生。在国外,家庭教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美国,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细心照看,一以贯之的是教孩子自立自强;孩子到了12岁以后,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得给父母庭院割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零用钱,一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到中学的时候,家长教导孩子“要花钱,自己挣”,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到了大学,孩子就成熟了,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证明自己赚钱的能力。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到别人家去当一年佣人。那些长期依赖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我国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很少自我锻炼,从小受长辈溺爱,到大学后,进入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当然不适应。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再送孩子一程,引导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指明方向。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指作为教育资源之一的家长(父母或家中长者),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积极地配合学校,放眼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的问题是不适应,陌生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学习环境、陌生的学习课程、陌生的学习方法都使他们不适应。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存,使他们热爱生活、感受幸福。
二、弥补学校教育力量的不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政工队伍的规模明显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精神,辅导员一般要按师生比1∶200的比例配备。原则上要求辅导员是中共党员,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思想工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要讲政治、懂教育、能敬业、有素质、会实践。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辅导员配备的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过多,很难深入细致地辅导每一位学生;而且辅导员队伍还存在非专业性、角色不确定、队伍不稳定、不懂教育心理学、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
在大学里,由于政工队伍的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滞后性,往往是学生出问题了,如多科考试不及格、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出现身体心理疾病等,才被迫同家长联系,寻求协助解决的办法。据了解,87%的家长在得知孩子出了问题后感到突然和意外,部分家长明确表示,如果及早了解,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教育,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所以学校要利用网络、手机等高科技手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细微的思想问题和生活细节等方面的作用,弥补学校因政工队伍不足而无法了解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缺陷,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就业观。同时也可以增强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感,而不是把孩子放在大学,啥也不管了。而且,“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多为“60后”,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很多甚至有大学文化水平,能熟练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有能力在孩子生活、恋爱等方面给予有益的指导。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培养孩子的孝心
很多家长特别是高中陪读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不必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了。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假期回到家中是一种负担,只希望学校快点开学。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受父母管束过多,大学远离父母变得自由自在,所以除一年级不太适应学校生活而常回家外,其他三年就很少回家了,即使寒暑假也多在外地打工,平常除打个电话问父母要钱,其余时间很少和家长联系,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国家特有的中年“空巢”和中年孤独现象。有研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达到90%。因此,高校可利用新生开学,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机会,成立由学工部组织的、各系部积极配合工作的家长委员会,登记家长联系方式,以便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借助电话、书信、微信、微博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请家长来学校当义工,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家长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生活中的感受甚至读书看报的体会和学生共享,在双方的密切交流中,让孩子领悟到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感恩父母。懂得自杀、他杀等不爱惜自己和他人身体的行为就是不孝的表现。
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应注意遵循理解与沟通的原则。理解是人生的基本存在方式,沟通是一种交流、探求和期许,恰当的理解可以促成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可以换回可贵的理解,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改良个人的性格。当代大学生追求思想的解放和感情的独立,张扬个性,家长和学校要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凡是他们能够自己解决的事情,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加干涉;凡是他们不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一手包办,不一味指责;对于那些为了一些琐事要死要活、不依不饶的学生,“公子哥”“阔小姐”习气重,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遇到挫折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要有效沟通,双方共同努力,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竹青.析大学生家庭教育[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雷家军,杨玉洪.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3).
论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4
1 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1 生活自理能力差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家长的命根”, 可能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分数才是他们最关心在乎的, 在乎的可以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我曾见过一个奇葩的学生, 上了四年大学基本上每周父母都要来学校为该生换洗衣服, 买好一周的零食, 这样的大学生即便走向社会也将是废人一个。
1.2 心理承受能力差
稍有挫伤便伤心不已, 甚至不能自拔。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在当今校园里并不少见, 特别是作为一名宿管人员目睹了一幕幕的悲剧, 我校一名研究生在毕业季因为没有签到单位, 在校将自己身上倒满汽油然后自燃了, 多么可怕的悲剧啊, 如果他能阳光一点, 如果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高一点话, 我想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1.3 攀比心理严重
同宿舍或同班同学刚刚购买了苹果6, 他便会要求父母为他买苹果6, 苹果7出来了又马上买苹果7, 学生的生活费用由原来的每月500元不断的上涨, 除了一部分用在了购买学习用具和饮食上, 其他的都用来购买奢侈品。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父母承担不起, 那么他们就会另想“办法”。
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1 父母的大包大揽
不是孩子们不会自己洗衣服, 也不是孩子们不会自己买零食, 而是家长们的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这种现象。
2.2 家长的过渡溺爱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 从小就受不得任何的委屈, 怕孩子被别人欺负就不准孩子和别人玩耍, 孩子磕了碰了是要埋怨凳子或桌子, 在这样的一种过渡保护下, 孩子怎么能够变得坚强, 怎么能够承受得了任何一点委屈, 怎么能够积极阳光, 这些共性的现象希望家长能够反思。
2.3 家长对孩子要求的无条件满足
现在的家庭条件不像上世纪60年代, 也不像70年代, 现在的家庭是四个人上班供养一个孩子, 孩子想要什么家长立马就答应, 哪怕自己家条件不够也要尽力满足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 只要孩子高兴, 父母怎么付出都可以,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变本加厉, 也根本体会不到家长的辛苦和付出。
3 怎样改变这一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其实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 而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 每个孩子出生后的天性与本质都是好的, 这是我们家庭教育失败的表现, 要想改变请从家长做起。
3.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个教育理念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但是我们的家长把这一基础给忽略了。这里的事情不只是洗衣服、打扫卫生, 还包括对事件的判断、决策能力等等应该都由孩子自己来做, 自己来定。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放手, 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独立的行动。
3.2 给孩子适当的爱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 父母不付出足够的爱与责任, 那么, 等孩子大了, 要付出双倍的时间来补偿, 甚至更多的时候是无法补偿。所以, 多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 与孩子玩乐, 你会发现, 其实与孩子在一起, 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爱要适度, 给孩子的爱应当是适度的, 给孩子适当的陪伴, 更要让孩子感受失败, 温室里的孩子是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的。
3.3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
孩子越早接触金钱观念, 就越能在长大后比其它孩子有金钱责任。家长在给孩子日常的零用钱时, 必须对用钱的项目加明确, 或是要通过某项劳动才能获得。孩子如果有一些大笔的消费开支, 必须和父母商量, 可以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让孩子要明白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体谅父母的辛苦。
总之,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作为家长的要重视起来, 不要再单纯的关注学习成绩,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情商较高, 又有能力的大学生, 而不是只有智商其他都不会的“人才”。
摘要:古语道“养不教, 父之过”, 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然而有很多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 是老师的责任, 对自己的孩子从不管教, 殊不知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 无论是在生活上, 还是与人交往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给孩子的身心理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当代,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齐欣, 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2]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3]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6.
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究教育论文 篇5
[摘要]在大学生中倡导诚信教育,高校应将德育教育作为重点。因此,在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强化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影响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信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和未来,是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承者。
中国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显著,这些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了见利忘义,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传销及诈骗案屡见报端,甚至个别政府官员大搞权钱交易,使得传统的道德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了信任危机,并迅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集中表现为,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甚至演化到拒不归还助学贷款等,类似的不诚信行为比比皆是。诚信问题已然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用积极、理性的心态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状况和原因,并从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层面出发,深入探究大学生诚信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得一些大学生受到不良现象的侵蚀和腐化。如果大学生缺乏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批判和抵制,就会慢慢的向不守诚信的方向发展。更主要的是由于目前国家部分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低下等问题在罪与非罪之间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地带,导致社会失信成本极低,为了追求短期效应,会有人去以身试法。
2.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有些家长把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日常生活,忽视了对于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去培养,但是方法不当。这些做法都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很难在日后的教育中纠正。
3.大学生自身因素对诚信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优越的生活习惯及条件使其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高校自扩招后,生源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调控能力差,从众心理较强,导致诚信缺失。
4.高校诚信教育体制不健全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基础教育中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进入高校后学校的教学计划自始至终偏重学生的求知能力,而大大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没有开设诚信教育课,而现有的德育教育与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学与育人分离、重灌输轻引导,加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宽松,导致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凸显。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增强诚信教育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校是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具体工作中去。诚信教育要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以便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依托校园网、广播、橱窗、海报和讲座等多种宣传方式为切入点,为诚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2.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诚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正所谓为人师表,高校教师要带头守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教师高尚的品行、独具的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教师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实事求是、平等讨论来教育学生。广大教师也要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信服于学生,推动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
3.以“两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
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者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是使学生系统、全面认识诚信的良好途径。而且,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实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内涵,又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适应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甚至言而无信。
4.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诚信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的历史,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信用档案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代名词。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应建立与现行的档案同等重要的学生个人永久性信用档案,并公开诚信档案,可在适当的时候供人查询以及同学之间相互监督。诚信档案应由高校专门人员填写,主要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并将此与其在校期间的各类评优、贷款、就业等直接挂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增强诚信观念,积累守信记录,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高校需要通过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使大学生树立“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的观念,使诚信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追求,这将为信用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石。
参考文献:
[1]徐仁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3.
[2]胡保卫.试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甘肃社会科学, 2003, (3): 156-157.
[3]刘东艳.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8): 178-179.
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专用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新事物的意思;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创新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等特征传授给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江泽民曾经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最鲜明的代表,如果他们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墨守成规,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校结合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教学教育,向大学生教授创业方面的知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是当代高校应该负有的责任。开创创业教育是为了能够使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大胆的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集中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创业学、法学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非凡。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强烈,大体可观为国家的综合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则不然,而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较高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当代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是极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人,是通过在校期间教授相关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精通各种技能直接实现创业行动,然后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他人或者为社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大学毕业生打通了一条路径,让同学们走进创业,而且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了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对等协调关系,使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更赋予鲜明的特色,创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更加突出;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接收信息方面,这有利于老师和大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对等关系,进而也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教育关系。为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使社会的综合的信息交流更加便通,每个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QQ等各种APP软件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心理困惑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发泄,有利于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抓住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意识形态指引和心理预防等,从而使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对提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的效率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信息交流的便利,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有利也有弊。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还缺乏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者在信息方面仍处于优先地位,但由于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权威性,再加上信息时代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权威中心,生存方式也不规范,每一个网络终端都可能成为中心,这种状况使任何主体和课题无法控制的,完全处于自由状态;使人们生活工作非常便利的同時,也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带来了新的撞击。人的主体性带来普遍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国家、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使在封闭条件下确立起来的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精神培养的权威受到挑战;面对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给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提出严重的考验。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等难以掌握;另一方面。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爱好、兴趣不一定全部真实,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的精神培养难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精神培养的效果。
四、目前我国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
在大学期间,有的大学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整天打游戏、逃课等不务正业,导致自己荒废了学业。有的大学生爱学习但是总是墨守成规不懂的创新,即使有的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缺少主动性。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而是有了创新意识之后不去主动的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会在问题中质疑老师的观点,有的大学生甚至会认为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介于老师是比较由权威的影响,他们不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2.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具有创新的兴趣与爱好,但是懒于进行实践。
(2)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3)大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感,但是缺少创新技能。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校开展教育刚刚起步,不仅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少,而且还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强调的高校创业教育。多数高校注重设立专门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而忽略了创业课程的开发开放,但也有一些高校将只开放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创业热情不能得到改善,某些谁都有创业意向也可能会花费在枯燥的教室里他们的创业激情的学生。二是缺乏高品质,教师的创业经验。教的业务经验知识,导致该课程太枯燥,缺乏实战。
2.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观念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
(3)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5)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6)忽视知识与创新能力。
(7)缺乏创业实践锻炼。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发展观
(1)树立创新学习观。促进大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实践学习观。即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 提高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和加大高校技术设备建设
(1)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2)改进教学、试验技术设备。为尽快适应信息现代化的当今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迅速把握人类文明,基本的,全面的,设计创新实践的结果。
3.加强制度建设,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
(1)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满足教师的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学术管理,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教师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创新,作为在创新活动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苪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14.6.
[2]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
[3] 牟连佳,李丕贤,梁皎.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创新教学研究.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4] 左殿生,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5] 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6] 邓平安,蔡琼.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宿迁学院学生处.江苏宿迁.223800.
[7] 赵丽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 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河海大学.2007.3.
[9] 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我校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7
一、研究设计
(一) 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择北京城市学院作为研究对象, 从该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选择该校的理由如下:第一, 校本研究考虑。研究我校的学生特点有利用解决我校的实际问题;第二, 学生录取分数看。我校录取的学生中, 主要是三本和专科学生, 且专科学生普遍分数较低, 而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家庭是父母离异的情况。
(二) 调查工具与方法
使用课题组自编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调查问卷》涉及的基本资料部分, 主要包括性别、职业、政治面貌、户口等客观题;调查的主体部分, 主要包括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与家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同家人交流的内容等信息。家庭教育的内容部分, 主要涉及有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性教育、理财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 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随机调查学生人200人, 有效问卷134份, 其中, 性别比例为男:女为5︰4, 城市户口为93%, 北京户口占63%, 外地户口占37%, 11级占50%, 10级占40%, 09级占10%, 87%的学生为团员, 独生子女占83%。
(二)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照角度, 从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三个方面, 设计问题要求大学生作答。学生认为, 教育的主要责任:家庭和学校一样大占60%, 认为学校比较大, 和家庭比较大的人相当。在教育能力上, 56%的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能力相当, 有23%的人认为学校的教育能力较强。84%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样重要。
(三) 时间特征的描述
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维度特征上, 本调查主要用联系频率、回家时间间隔和家长是否经常来校探访三个因素来描述。调查统计发现, 结果每天一次的占47%;81%的家长不经常来校看望大学, 这与我校学生多为北京生源有很大关系。
(四) 沟通媒介和途径
在沟通媒介和途径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多数大学生使用移动电话和家人沟通, 传统的书信和固定电话方式所占比例不大, 91%使用移动电话, 其中, 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之中。另外, 可以看出, 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占到了样本总数的98%。
(五) 家庭教育的内容
在就“平时是否喜欢与父母沟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83%的学生表示喜欢与父母沟通。沟通的内容则集中依次为:思想感情、健康安全、生活琐事、人际关系, 最后才是专业知识。
三、研究结论
(一)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比较到位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我校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理性的看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教育的责任主要不仅在学校方面, 学校的教育能力强于家庭, 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 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针对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而言, 和家人联系更为密切, 受家长的影响更大。因此, 若想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家庭教育不可缺失。
(二) 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上, 有所偏差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各方面都很不均衡, 生活琐事、健康安全方面明显偏多, 而专业知识等其他方面则明显偏少。并不是家庭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 而应当各方面均衡发展, 不能过多或过少。而现在大学生遇到性方面的困惑较为普遍, 有学者将大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共同研究, 发现恋爱和性成了大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空白地带。
(三)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受多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受到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父母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性别差异上, 女生在生活琐事、思想情感、性格个性等方面和家人交流更多;而男生在专业知识、理财能力、风险挑战等方面和家人交流较多。总体上来看, 城市生源地大学生和家人的交流程度明显强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极为关键的教育,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 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 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轻视甚至是忽视,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大学生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 需要结合大学生本人和家长自身条件, 这样才能发挥出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 促进大学生素质完善, 使其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罗良针, 姜超, 张伟娟.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06) .
[2]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10, (04) .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8
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了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实际调查。发放问卷时间是二零零八年十月, 因大一学生刚入学, 和家人交流的次数和内容还未形成稳定特征, 所以没从大一新生中取样。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27份, 回收率84.67%, 其中有效问卷124份, 有效率97.64%。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就是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 (stratum) , 然后在各类中分别抽取样本”, 在抽样过程中划分了以下几层:性别层、年级层和专业门类层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学生问卷) ”。问卷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性别、所在年级、专业门类和家乡所在地等共10道客观题;家庭教育内容部分采用五级计分法, 每道题目的选择项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五个等级, 对应数值为5, 4, 3, 2, 1。涉及有日常生活、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和心理、性教育 (生理和心理) 、理财能力等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 性别比例和二项分布
表1显示124个样本中, 男生61人, 女生63人, 分别占49%和51%。“Spss二项分布检验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 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选择性别作为统计变量, 根据性别数据分布特征推断样本所在总体是否性别比例约为1∶1。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伴概率为0.928, 大于0.05, 因此认为该样本所在总体男女大学生比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大约为1∶1。
(二) 家庭教育内容得分
表2显示男生均值最高得分项目为“生活事务”;女生为“生活态度”和“生活事务”。男女生得分其次高的两个项目均为“身体安全”和“就业择业”。男女生得分最低项目均为“性教育”。标准差最高分女生为“生活态度”, 男生为“理财能力”, 表明这两个项目上数据比较分散, 大家的认识不太一致。标准差最低分男女生均为“性教育”, 分别为0.76分和0.62分, 表明该项目的数据比较集中。
a.Based on Z Approximation.
图1显示, “生活态度”项目上男女生得分相差较大, 其他项目上的得分男女生差别不大, 两条线的走势接近。图中还显示女生比男生均值得分高的项目为“生活事务”“思想情感”“身体安全”“人际关系”“就业择业”和“生活态度”六个方面;而在“性教育”“性格个性”“吃苦耐劳”“风险挑战”“理财能力”和“社会责任”项目上, 男生的分数均高于女生。“专业知识”项目男女大学生得分相等。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女生在“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项目的标准差得分高于男生, 其他项目男生均高于女生。表明男生的数据普遍比女生分散, 距离平均值比较远。男女生标准差的值最接近的前三个项目为“生活态度”“身体安全” 和“就业择业”。说明这三个项目上的数据分散程度最为相似, 也就是男女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和家人的交流程度最为接近。
(三) 家庭教育内容的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目的在于推断样本所在总体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是否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以性别作为行变量,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13项内容作为列变量, 卡方检验部分结果如表3、表4所示:
结果显示采用线性相关法检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态度和意义”项目的相伴概率为分别为0.019和0.036, 均小于0.05, 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脚注部分判断数据是否满足卡方检验的条件:不能有20%以上单元格的期望数小于5, 不能有单元格的期望数小于1。此处, 均符合条件。
三、结论与讨论
(一) 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
调查发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生活事务、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偏多, 性教育和专业方面偏少。调查中“日常生活”项目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达87人, 占总人数的70%;“专业知识”项目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只有22人, 不到18%;“性教育”项目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113人, 占总人数的91%。同时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具有相似性。比如:最高分均为“生活事务”, 最低分均为“性教育”。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很多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单独生活, 但他们的生活习惯原本在家中养成, 到了大学阶段, 生活中遇到了问题, 自然愿意和家人沟通, 因为家人最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第二, 很多家长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专业发展就交给了学校, 所以过问很少, 而生活上、身体健康方面的交流就多些;第三, 有的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也无法和孩子在专业领域进行沟通;第四, 性教育得分明显低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性的问题一贯被认为是“禁区”, 很多家长自己也觉得难为情, 甚至认为孩子长大自会明白, 加上受开放社会思潮的影响, 家长和孩子在性观念、性行为方面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因此交流自然很少。
(二) 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性别差异明显
均值图中显示有的项目男生分高, 有的项目女生分高, 说明男女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存在差异。图2中标准差最高分女生为“生活态度”, 表明数据比较分散, 即女生在这方面和家人的交流程度差异较大;男生为“理财能力”, 说明男生在这方面和家人的交流存较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由于男女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性格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男生性格倾向于奋斗、冒险、更有社会担当, 所以男生与家人交流的内容多与此有关, 在“风险挑战”“理财能力”“社会责任”方面得分便高于女生;而女生性格倾向于细腻、敏感, 相对于男生也更需要安全呵护, 所以在“生活事务”“思想情感”“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分较高;第二, 相同性别大学生在某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女生在“生活态度和意义”上的认识存在差异, 主要是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 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子女对生活的看法。男生在“理财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是家庭经济基础的原因, 不同经济基础家庭中的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和锻炼会有所差异。
四、建议
(一) 发挥媒体作用, 提高家长认识
有些家长存在“孩子上了大学一切教育都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认识。所以要提高家长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社会通过媒体信息渠道进行宣传, 广播电视可以开辟这样的栏目, 让家长多了解大学生活, 知道自己怎样做, 哪方面要和孩子多沟通。宣传反面典型个案, 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上了不是进了“人才保险箱”, 还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多方面合作, 尤其家庭教育还应当发挥自己血缘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举办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社区、妇联、工会等社会力量举办家长学校, 扫除大学生家庭教育文盲, 为提高大学生家长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条件。要聘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学校讲学, 并要求大学生家长就遇到的困惑进行提问, 专家当场给予解答, 这样的培训更有针对性, 效果会更好。
(三) 利用节假日加强沟通
节假日很多大学生会回家, 不回家的大学生往往学习压力也不大, 愿意和家人交流, 是加强沟通的很好机会, 利用节假日和孩子进行广泛交流, 可以增进理解。另外, 利用节假日还可以就一些平时不愿公开的性教育、恋爱情感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因为父母和子女的特殊血缘关系, 比较容易沟通。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德育的空白地带—恋爱和性教育”。所以恋爱和性教育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惑很多, 比如:客观上大学生已具有情感和性方面的需要, 主观上却缺乏认识、面对和把握这个问题的能力, 这给不少大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生活事务、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偏多, 性教育和专业方面偏少。另外, 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在“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和意义”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产生偏差和显著性差异的原因, 提出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 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注释
1杨春鼎.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54.
2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86.
3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15.
4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5.
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篇9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 我国独生子女群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 他们引发了众多独特的社会现象, 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 孩子一直占据着家庭的重要位置, 而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中, 孩子更是成为了中国家庭的最最核心。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在如此长的历史时间中存在,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他们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 而且还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我国独生子女表现出了与以往世代非常不同的行为和特点, 这些差异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凸显, 包括其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劳资关系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 本来就是“四有”中“有道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很难想象, 一个家庭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 能称得上和谐的人、人格至善的人, 能称得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的人所建立的家庭, 其道德水平及其向下一代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 从大学的本性和职能出发, 大学的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否则, 不注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的高等教育决不是成功的教育。
一、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需要
(一)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 2010年, 我国首次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到2025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20%, 8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2500多万。我国正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 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2+1”的家庭结构, 已经使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 近日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4.1%受访者忧虑照顾父母力不从心。如何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 赡养老人主要靠社会, 靠国家;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国情却是养老仍需靠儿女, 儿女若不尽孝, 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然而“80后”、“90后”却存在着“孝亲”教育的缺失状态。
近几年, 特别是随着独占性和较强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 当代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每年新生入学, 学生家长总是小包拎、大包扛, 忙前忙后地办理各种手续, 而学生们却在一旁逍遥清闲, 稍有不顺心之处便向父母大发雷霆。有的大学生将信封提前写好地址、贴足邮票, 定期将空信封寄回家中报平安。大学生毫不讳言地称其家书普遍等于“催款电报+问候语”。如果以上还是个别现象的话, 大学生家书愈写愈短、愈写愈少却是普遍现象。他们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 从自我出发, 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识, 他们丧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他们的心里, 觉得父母为他们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极少会为父母考虑, 有的甚至蛮横霸道, 不把父母放在眼里, 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对父母心生怨恨。“啃老族”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其在大学期间, 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 满足自己超前消费, 在参加工作甚至成家立业后, 还要不断伸手向父母要钱, 大学生冷淡家书、疏远亲情, 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伦理道德, 令人深思。
(二) 越来越多的婚姻家庭危机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婚姻两性教育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80后”相比于他们的父辈有着独特表征: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 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尊自恋、自我为中心, 总习惯于得到, 总希望被关注。同时, 他们任性、怕吃苦, 独立性和承受力较弱。于是, 当独生子邂逅独生女, 稍有矛盾冲突便很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在两会上, 尚少华委员特别提案关注“‘80后’婚姻状况”。她说:“很多‘80后’夫妻结婚仅1年, 就因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家长里短打得不可开交, 直至闹离婚。‘双独’家庭往往缺少宽容, 婚后又缺乏对婚姻磨合和耐心, 因此草率离婚越来越多。”“80后”独生子女对于自身的症结往往不能自觉。他们常常标榜:只有先爱自己, 才有资格去爱别人。由于他们一直在家庭的呵护中长大, 独立面对感情的时候缺乏安全感。他们敏感的脆弱如同婴孩, 需要很多的爱, 需要对方付出很多精力去照顾。稍不如意, 便冒出“你怎么都不关心我”、“你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之类的抱怨。这一切都是爱情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没人想在这场战争之中认输, 因为他们骄傲的个性, 不能承受任何否定。
马克思认为, 除了家庭之外, 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 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做出反应、产生影响。它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 并且是社会第一环境, 同时它还为人的社会化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正是在家庭内部, 率先培养训练着人的社会化进程, 为个人的社会化积极准备条件、辅设有效轨道。同时, 由于家庭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双重内涵, 就使得家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十分突出。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环境和氛围, 不仅事关个人幸福与发展, 是个人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的“加油站”, 而且事关社会稳定, 是社会的“减压阀”。“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 现在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 他们在婚姻家庭当中也存在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 双独子女春节回谁家过年, 当“80后”媳妇遭遇“50后”的婆婆, 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 家务活到底应该由谁来干等。这些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矛盾已渐渐显露, 那么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 他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之后, 也必然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 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避免婚姻危机的出现也成理应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阵地, 积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在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 中, 是社会整体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爱人及人, 一个具有良好家庭伦理道德的人, 一般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必须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这一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定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但是, 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问题, 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上依然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而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 大学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 里面也有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 但也只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来传授, 对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其意义却不甚关心。在有限的道德课上, 更多的也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而对孝敬父母、如何看待爱情、婚姻等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却也蜻蜓点水, 从而导致了青年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 虽然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表现并不明显, 但在今后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将会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从而影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因此, 高校在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主动将对大学生进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赋予其较为突出的地位, 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加大建设的力度。同时, 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者, 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只有增强联系, 形成合力, 才能使家庭、学校都成为大学生接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 积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90后”的生活条件比“80后”更加优越,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一项关于90后的社会调查显示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充满自信, 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
经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总体上看, 他们个性鲜明张扬,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思想开放独立, 人际交往广泛多元, 渴望平等;他们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追求非主流的时尚;他们敢于面对现实, 目标明确。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他们心理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过分追求展现自我, 集体归属感不强, 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顾及集体利益, 相对缺乏团队精神。同时对网络过分依赖, 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 欠缺挫折经历和挫折教育, 缺少责任心、义务感。90后受到的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 同时在成长中也受到了更多的禁锢, 这激发了他们渴望独立的一面, 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
面对90后大学生诸多鲜明的心理特征, 教育工作者须更新管理理念, 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更重要的要使家校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收到更大的教育效益。笔者认为, 90后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特征绝非偶然, 学生出现心理特征的最主要原因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 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家庭教育不当而导致学生责任感缺失, 追求享受, 不懂奉献, 没有理想, 对未来一片茫然。
(一) 家庭教育观念偏颇导致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曾经指出, 早年教育的任务在于练习本能, 使之产生一种勇敢、坦率而又聪明的建设性的和谐品格。可见, 家庭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德育, 但往往有不少家庭教育观念偏颇而导致多种问题。
重智力轻德育。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 却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和责任教育, 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等。
期望高代价大。“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 上名牌大学, 考研, 读博、出国深造等等, 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 父母情绪失衡。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 不懂得欣赏別人的优点, 更不懂得包容和理解。
(二)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 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养以及责任感的形成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 不恰当的家教方式是目前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粗暴型家教。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对孩子动辄打骂, 惩罚多于表扬, 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有缺陷的个性, 如自我中心、冲动、淡漠、胆怯、孤僻等。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 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溺爱型家教。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的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 爱得无原则, 不惜对孩子千依百顺。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往往自私、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只想接受, 不懂给予, 不会关心尊重他人。
疏忽型家教。有的父母因忙于事业或生计对孩子疏于照顾, 致使孩子的精神和生活需求被忽视。这类家庭的子女往往较难与別人建立亲密关系, 没有归属感, 缺乏自我意识。
盲目型家教。家长教育方法相互矛盾, 不协调, 时而严厉, 时而娇惯、放纵。这类家庭的子女通常自主性较差, 习惯于听从命令, 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淡薄型家教。有少数父母对孩子很淡薄, 许多时间用于休闲娱乐, 对孩子管理太少。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内心极度脆弱, 自卑孤僻, 自卑不自信。
(三) 家庭教育内容缺陷导致的问题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 但目前家庭教育内容存在着很多误区。
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现在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过度关注, 对孩子心理健康却不重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不懂得预防和调适, 不懂得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这使得一些90后学生身材高大却意志薄弱、心胸狭窄。
重视学习分数忽视能力培养。许多家庭教育将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 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一味地追求高分数, 忽视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 导致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
(四) 家庭亲情关系缺失导致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 对于学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亲情的缺失必然会引起教育的缺失, 同时, 亲情是无法替代的, 父母如果离异或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 即使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也有可能变成性格内向、行为怪僻, 与社会不合拍。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力、求知欲较低, 自制力较差, 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3]父母互爱、互敬、互相信任, 孩子则具有诚实、忠厚等品质。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 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五) 家庭教育忽视身教导致的问题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 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目前有不少家庭教育忽视身教, 有的甚至只是重视言教, 这会产生负面的效应。有的父母一再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 可是自己下班回来就看电视, 或者一到双休日就玩麻将;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 自己却闯红灯, 甚至发生醉酒驾车事件;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讲文明礼貌, 自己却脏话不少, 无形中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了孩子。[4]许多家庭教育中家长随心所欲, 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 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 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目前, 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鼎足并立的三种基本教育形式之一, 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家庭教育的功能远远超过于教师对孩子的授业。
(一) 正确理解家长角色, 努力胜任家长岗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当然责任。称职的家长, 应善于与孩子沟通,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鼓励孩子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熟的家长, 心中总是充满爱, 和孩子做朋友, 给孩子自信, 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同时尊重孩子的权利、选择和情感。优秀的家长, 首先是人格之师, 其次才是知识之师, 做到以身作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 学习如何做好家长,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90后学生家长应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教育水平, 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 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 掌握其个性, 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终生受用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重视教育孩子方法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三)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则把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学观等, 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教育孩子。能够在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让孩子得到最好发展, 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四)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中, 父母关系和谐, 家庭成员关系和睦, 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健康, 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好学、诚实、谦逊;不良的家庭氛围, 可使孩子胆怯、多疑、嫉妒、放任。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适宜成长发育的土壤。
四、对90后学生家长的十条建议
家长常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 而大学阶段, 正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作为家长更应该多一些关心和引导, 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
(一) 做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人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在品质, 是大学生的灵魂。培养塑造自己孩子的健全人格要从家庭教育开始, 让孩子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孩子懂道理, 明事理, 做一个有修养、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二) 做孩子心灵成长的调适者
孩子心灵成长需要关爱, 成长的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家长手里该有一把丈量孩子内心的尺子, 方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 及时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并寻找孩子生活的亮点, 让孩子明白: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三) 做孩子学海生涯的导航者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 家长应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 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适应学习生活,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拒绝不良诱惑, 参与学习竞争, 顺利完成学业。
(四) 做孩子宣泄郁闷的倾听者
孩子成长中需要倾诉,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孩子在大学中会遇到各种烦恼, 经历一些挫折, 家长应分担他们的忧愁, 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 做孩子实现目标的督促者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当孩子扬帆远航进入大学学习时,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确定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帮助他 (她) 做好四年学业的规划,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 督促其用实际行动来不懈地努力实现目标。
(六) 做孩子自信成功的欣赏者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 家长及时与之分享成功的喜悦,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家长的支持与关注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家长的赞许是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七) 做孩子经营理财的指导者
进入大学后, 有一笔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令许多学生手足无措,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科学理财, 让他们学会量入为出, 同时, 也要积极提倡孩子通过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途径, 经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收入, 以缓解父母的后顾之忧。
(八) 做孩子人生未来的规划者
进入大学后学生要学会随时代潮流规划自己的未来, 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这样才能指导和帮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 提高能力, 把握机遇, 使人生更加美好。
(九) 做孩子和谐世界的营造者
和谐的环境能够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 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家长, 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十) 做孩子人际交往的引导者
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顺利地度过大学时光。希望家长能做孩子人际交往的良师益友, 教会他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感恩生命, 善待自己, 关爱他人, 笑面人生。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家庭教育是基石,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 家长都有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对家庭成员的生命质量起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广波.关于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几点想法[J].学园, 2O11 (5)
[2]、沈建平等.影响家庭教育的12个话题[M].杭州:淅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宫曙光.关注家庭教育, 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J].都市家教, 2011 (7)
大学生家庭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思想政治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智商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动力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影响,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师生情感能引起通感,以情动情。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们往往不愿听他们不喜欢的人所进行的思想教育。这是符合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需要别人的关心、尊重和信任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要求,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推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反之,就产生一种消极情感,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教师本人的否定性情感,抑制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心理学上一个典型的事例——罗森塔尔实验从一方面显示了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教师在权威面前从内心承认了这份名单,从此对这些学生便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暗含的期待”,激起了对这些学生的厚爱,并通过言谈、举止及眼神表情把这种厚爱微妙地传给学生,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鼓励,无论名单上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都产生了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内动力。
教师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工作的满腔热忱上。2007年1月22号被誉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的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方永刚同志在大连市地税局的讲台上,给大家作了一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演,这次讲演依然像往常一样,生动、有趣,激情洋溢。他极度消瘦,讲课时不停地用毛巾来擦汗。课讲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方教授说;“我实在对不起大家,我今天身体不好,我得了癌症。”大家都瞪大了眼,不敢相信。这情景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老教师的满腔热情更够激发了学生的信任感,更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学生的情感对教育的影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不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愉快的心情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烦恼和抑郁等暂被抑制。所以,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对学生而言有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呢?首先,学生的责任心对教育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如果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那么他一定会因为自己没有很好完成学业而感到内疚、羞愧、自责,会时刻督促自己勤奋、刻苦、认真的学习。一般地說,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成才的责任感,也就有了学好知识的内在驱力,也就有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了。其次,学生的好奇心对教育的影响。好奇心人人都有,它能促使人去探索和发现,消除无知,发展才智。对青少年来说,好奇心更强,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学生的自信心在教育中也有很大作用。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成功使学生更加自信。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能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比如,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差的学生由于偶然的原因获得较好成绩而获得老师的鼓励,他可能因此获得自信心,从此对这门功课发生了兴趣,进而经过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最后,学生的自尊心对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愿望,这种意愿,促使学生去运用知识,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驾驭者,从而产生无可比拟的自豪感,而自豪感的产生又是建立在自尊心基础上的,学生正常的自尊心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因为谁也不愿意落后,然而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时,便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绝不能轻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动辄揭露学生的缺点,要知道学生是最反感教师在公众场合下说自己不行的。教师应重视和保护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素材中的情感对教育的影响
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通过实验证实:当一个人知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的感染功能。例如,当你看电影时,你的情感也会随着主人翁的情感一起跌宕起伏。一场悲剧下来,竟会陪着剧中人泪湿衣襟!⑤据此,教师在讲述感人的故事或情节之后,根据故事或情节中的情感色彩,运用抒情的语言总结其基本精神,不仅能够升华主题,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起到""以情育情""的功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各种手段使其适当的发挥作用,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认为老师要由现实性需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我们可以把具有新、奇、快、大的时政内容及时渗透教育之中,保持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步,既可以产生好奇心,形成求知需要,又可形成现实生活需要理论指导的实用感。
我们还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却容易忽视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以往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会认为政治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大事件,而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没有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现在的房产开发处于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当中,学生每天都有周边事物不断变化的感觉,却极少有人探究个中原委。我以此为引子,先对经济模式的形成历史进行分析,然后导入到市场规律的作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联系到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再到消费者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最后与学生共同讨论嘉兴经济的下一步发展计划等,在整个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综上,教育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育内容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学生和素材,不仅是活动中认知传递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情感交流的三个最初的源点,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流动的动态网络。情感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努力发挥它的作用。在教育中发挥情感的作用,既要注意情感对教育过程的强化作用,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情感作用在教育中的发挥,必须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确定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许士熙 《情性和情性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张宝琦 《谈教师的情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3]洪纯红 《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4]黄珍华 《师生情感对教育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5]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礼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篇12
1 礼与礼义
礼可以分为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 前者包括礼器、礼制等物的方面, 后者则是礼的精神实质[2]。礼仪制度可随时代变迁而变革, 但礼义不可以随意变革。《礼记·效特牲》记载“礼之所尊, 尊其义也”。如果说礼仪是礼的外壳, 那么礼义就是礼的内核, 是制定礼仪的思想内涵和依据。《礼记·乐记第十九》说“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古人制礼作乐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 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 使好恶之情得到节制, 从而使人回归到人生正途。中华礼义文明的关键就在于不为物欲所动, 革除私欲, 得大智慧[3]。“因人情节人欲”是制礼的基础, 也是礼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因人情纵人欲”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
2 礼义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契合
孔子说“不知礼, 无以立”, 冯友兰曾说“礼之‘义’即礼之普遍原理”[3], 《荀子》记“积礼义而为君子”。因此, 用礼文化来进行教育主要是指用礼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化, 使之接受和服从礼义精神。
2.1 礼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准则相一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礼义精神有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相一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礼经过从古礼到周礼、再到秦汉以后中华礼文化的发展演化, 已经成为道德基础, 早已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 将中华文明牢牢地建立在人本基础之上。中国礼文化是文明的象征, 是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区别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论语》言“礼之用, 和为贵”, 可见礼文化很早就作为坚实的制度基础来维护社会和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周礼》记载“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 二曰不睦之刑, 三曰不姻之刑, 四曰不弟之刑, 五曰不任之刑, 六曰不恤之刑, 七曰造言之刑, 八曰乱民之刑”。可见其中每一种道德原则背后都有相关法律来作为支撑, 以法生德、以德固法, 礼与法、德与刑交互作用, 也是中华礼义大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提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与礼义精神一脉相承的。《礼记》载“君子之所谓义者, 贵贱皆有事于天下”, 无论一个人的身份贵贱, 每个人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分工, 每个人都有义务完成自己分内的事, 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大戴礼记》载“所谓君子者, 躬行忠信, 其心不买。仁义在己, 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 而色不伐。思虑明达, 而辞不争。”强调为人要践行忠信, 思想开明, 对人谦和友善, 实现仁义。
2.2 礼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礼是道德之礼, 是人们伦理道德的体现和规范。尊礼是对人们遵循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除了拓展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学会做成熟的人;如果大学生不懂礼, 就是不懂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准则, 也就谈不上有好的道德修养了。
2.2.1 礼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和睦思想礼的作用就是“教民睦也”。 (1) 礼可以调节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礼文化中的“五常”和“十义”, 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5 种社会关系, 以及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10 种应遵守的礼。不同身份的人都应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 只有这样,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和睦相处, 和谐共生, 不做出格的事。 (2) 礼可以节制人的性情。《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要懂得用礼来控制情感, 喜怒哀乐恰到好处, 才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3) 礼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有天地才有万物, 有万物才有人类, 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要敬畏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建设真正的生态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 礼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礼义教育是要教导人们树立保家卫国干事业的志向。 (1) 追求君子风范。《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可见君子不仅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 更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才能不背离正道, 而君子的正道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追求人格境界。孔子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重义”“仁爱”是君子的崇高品格, 只有重义轻利的仁人志士才能从义出发, 舍己为人、舍己为国。礼也要求人们要“克己复礼”, 只有克制私欲才能超越自我, 服从集体、社会与国家, 才能做到奉公, 真正为建设理想社会而奋斗。 (3) 追求自强不息。孔子的门生曹参曾说:“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君子一定要对道义有所担当, 坚信自己的追求, 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成为为国、为民立德、立功、立言的大丈夫。以上3 种追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人生完美境界并为之坚持奋斗的有效途径。
2.2.3 礼义教育有助于启迪大学生仁爱思想 《大戴礼记》云“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 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 何为贵?则仁为贵也。”只有仁才是真正的富有, 只有仁才是真正的尊贵。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礼是仁的归依指向。仁爱道德是中国传统礼仪的精义, 礼义教育能启迪大学生仁爱思想, 就是要让其保有一颗慈悲、爱人之心, 懂得做人的道德原则, 懂得最基本的孝行、诚信和友善。 (1) 礼义提倡的孝不是狭隘的一己之孝, 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重天下的长辈;当忠孝难两全时, 首先要报效国家和人民, 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 (2) 要讲诚信。“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在治国理政上要恪守信用, 在与人的交往中, 不欺骗人, 做正直的人, 说正直的话, 办正直的事, 谨言慎行, 讲信用。 (3) 做人要友善。养成与人为善的品性习惯, 就是在行善积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怀, 是大学生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和根本。
2.2.4 礼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礼义内涵需要用礼之形来体现, 强调人要在各种表现形式上体现外在的美, 不张扬、不随意。“君子不重则不威”, 可见中国传统礼义精神处处体现端庄, 并已将其上升到了“仁德”的高度来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义教育能很好地帮助其塑造胸怀宽广、知行统一、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 (1) 在举止上要文质彬彬, 通过教化克服过多的动物习性, 通过礼的学习修炼文的气质, 文和质要相得益彰, 这才是君子拥有的高雅风范;而这种风范不仅体现在君子的高风亮节上, 也体现在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 (2) 在服饰言语上要典雅庄敬。中国自古就注重衣饰, 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外在庄敬的体现, 人的穿着要与其身份、场合、职业相称。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时时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避免用粗俗不敬、鄙陋低俗的言语;得体的服饰、庄敬的言辞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表露, 也是对他人的尊敬。 (3) 在礼仪上要大方庄重。礼仪不在于气派、华丽, 更不是铺张和张扬, 而在于大方庄重。中国古代礼仪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时刻体现的都是蕴藏在礼仪之中的义。
3 将礼义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3.1 将礼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就需要对中国传统礼文化进行精准把握, 提炼其超越时代的礼义内涵和精神, 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寻找礼义根源, 让礼义教育扎根于道德教育。 (1)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时, 要注重融入礼义的深入阐释和解读, 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古圣先贤守礼、尊礼、行礼的高尚风范, 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国传统礼义的内涵和魅力, 激发其内心见贤思齐、力争上游、提升自我道德意识和礼仪修养的强烈渴求。让大学生理解礼义精神, 内化礼义精神才是真正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深层次动力。 (2) 注重对礼的用途和实际效用的阐释, 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 小到师生之间的称呼、上课的礼节, 大到校纪校规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养成等, 帮助其深刻了解生活中知礼守礼的效用, 成就其君子风范。 (3) 改革授课方式, 注重礼仪践行。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大学生践行课堂礼仪, 也要设计相关实践环节促使其在课后践行礼仪, 或由同宿舍、同班学生相互监督打分, 或自己记录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事迹并与大家分享, 或引入社会公德讨论话题进行辩论, 加强学生间思想沟通, 加深相互了解, 将学生的道德观念、对礼义精神的理解贯彻到道德实践、礼仪践行中, 使其相处更加和谐融洽, 将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
3.2 将传统礼义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开展专门的礼仪教育
继承传统礼文化不是简单复制, 照抄照搬, 而应该根据社会现状和需求, 提炼传统礼文化中博大的礼义精神。将礼义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开展既适用于现代社会又蕴含丰富内涵的礼仪教育。 (1) 高校可开设传统经典解读课程, 提高大学生对礼文化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共鸣, 满足大学生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需求, 使其能自觉践行礼义精神。 (2) 整合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 在现代礼仪教育中突显传统礼义精神的挖掘和解读, 让大学生准确理解礼的原则和精髓。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求职时能用到的面试礼仪、商务礼仪, 认为这些能直接影响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面试中的礼仪实质上是体现对他人的尊敬。《礼记》开篇就讲“毋不敬”, 中国古礼研究专家彭林教授也讲过“‘敬’是‘礼’的纲领”[4]。古人行礼必须要有恭敬之心, 在任何场合都要心存敬意, 不能虚于应付。因为“敬”, 所以服饰整洁、容貌端庄、言语谦恭、倡行揖让、处处有节。在一些重要礼仪中都安排了拜的礼节, 如作揖、拜、对拜、大拜、稽首等, 虽然今天我们无须行拜礼, 但其“敬”的实质没有改变。如同《孝经》所说“礼者, 敬而已矣”, 中国古代礼仪注重将“敬”贯彻到礼仪中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3) 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应有效运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个案分析、行为训练等方式, 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礼仪训练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体验和感悟, 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问题及时进行训练和矫正。教师在团体辅导时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帮助, 引导其在团体情景下深刻体悟礼的作用和对自我良好道德、高尚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促使其自觉尊礼、行礼。
3.3 注重各项活动中的礼义教育, 营造良好的尊礼、行礼氛围
仪式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 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扎根于礼的。如冠礼中要3 次加冠, 就是要提示受冠者努力使自己的德行与日俱增, 其教育意义不亚于正式的课堂教授。高校应举办更多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仪式和活动。程颐曾说“冠礼废, 则天下无成人”。当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未曾接受过冠礼。高校在开学典礼中,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之外, 也可以设计相关的成人仪式或入学仪式, 让其深刻感受到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自己正式跨入成人阶段, 要时时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培养成熟的情感、意志、思想和心理, 以君子的言行规范塑造健康形象。这些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和活动既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也是营造全校上下尊礼、行礼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
3.4 重视网络中的礼义教育,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现实世界中, 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遵守行为规范, 互联网虚拟世界同样需要一套行为规范。网络的虚拟世界实质上是由人创造的, 不论是面对电脑还是手机, 都要时刻记住我们其实是在与人打交道, 而不是单纯地与机器打交道, 必须遵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义精神和礼仪规范。曾国藩说“舍礼无所谓道德”, 人们需要知礼、行礼、倡礼, 用礼来修身, 成就自己的风范。在网络生活中同样也需要尊重别人, 与人友好交流, 平和争论, 尊重他人的隐私, 与人分享知识, 打造自己良好的网络形象。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时刻记得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切不可在网络生活中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
3.5 强化教师礼仪规范, 塑造教师良好形象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不仅应在学识学风、道德品质上率先垂范, 也要在行为举止上培养君子风范, 以身作则, 才能为人师表。因此, 高校教师一定要时刻注重自身的礼仪规范, 以良好形象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发挥言行举止的教育示范作用。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一方面,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义教育, 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对中华礼义文明的理解与认同, 提高其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自觉履行职责和职业规范, 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也要针对教师开展相关礼文化讲座和教育活动, 为教师进行具体的礼仪行为指导,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塑造良好的形象。
中国传统礼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有一些古礼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有的还带有迷信因素, 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礼文化的合理性和传承的必要性。礼文化所蕴含的礼义精神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和实践案例, 值得广大教育者深入挖掘, 大力开展礼文化教育, 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风采。
摘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义是礼的灵魂。礼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相一致, 开展礼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和睦思想、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仁爱教育、塑造良好形象。高校应在课堂教学、专门的礼仪教育以及各项活动中, 注重对传统礼义精神的深入阐释, 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营造尊礼、行礼氛围, 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关键词:礼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2]翟玉忠.礼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