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的特点及护理

2024-10-06

PICC的特点及护理(精选12篇)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1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由于PICC有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不需局部麻醉和缝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 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1 PICC导管特点

1.1 保证高渗及化疗药物的输入管体长达至上腔静脉,不易脱出,可均匀滴入患者所需液体,特别是高渗液体可以很快被稀释,降低了对血管的刺激。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而PICC为化疗患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完成整个化疗,极为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1.2 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

1.3 置管时无须局麻及缝针固定,为患者减少了由于麻醉穿刺及缝合带来的痛苦;置管后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因此患者可带管工作及活动。

2 护理体会

2.1 PICC置管体会

2.1.1 置管前宣教

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2.1.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1.3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2.1.4 置管注意事项

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30°,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概率。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2.1.5 避免PICC尖端异位

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流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PICC置管后护理体会

2.2.1 敷料的选择及更换

穿刺部位可覆盖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管置后24h更换敷料。之后纱布敷料每72h更换一次,透明敷料每7d更换一次。汗液浸湿敷料后需及时更换。更换敷料时,从下往上揭除,如敷料上粘有输液胶布时,应先用75%酒精沾湿胶布,使其与导管分离,防止揭敷料和胶布时导管脱出。

2.2.2 穿刺点出血

置管中拔出插管鞘时,立即按压止血,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止血后,外敷纱布以吸收渗血,次日更换敷料。置管后1~2d有少量渗血,需及时更换敷料。如出血较多,嘱患者屈肘10~20min或加压包扎,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2.2.3感染的防治穿刺及输液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局部血迹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干净后,用碘伏消毒。输液环路每24小时更换一次,可来福正压接头每周更换一次,输血制品后需立即更换。更换敷料时需注意导管周围皮肤的消毒,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局部红肿热胀、化脓等,拔出导管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局部换药,根据药敏结果,全身抗感染治疗。

2.2.4 冲管及封管方法

在输液结束后,用10~20ml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脉冲方式注入,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使等渗盐水形成多个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冲管及封管剩余最后1ml液体时,一次性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确保导管内完全是封管液,达到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一次。

2.2.5 防止导管脱出

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2.2.6 导管堵塞的处理

如输液不畅,先仔细检查导管的体外段是否打折、扭曲,使其保持顺畅即可。若为血栓形成,堵塞导管,可采用回抽法或采用肝素或尿激酶溶栓法,使导管通畅。

2.2.7 静脉炎的护理

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2~3次/d, 20~30min/次。也可外敷如意金黄散,3次/d。如3d内症状不缓解,则拔除PICC管。拔管后停止从此部位输液,继续以上处理。

2.2.8 院外带管指导

出院前嘱咐患者置管侧上肢避免持重物,勿做剧烈运动。禁止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复诊。置管侧敷料避免与水接触,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告知患者及家属体外导管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及时来院处理。

2.2.9 拔管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及时拔管。拔管前向患者讲明操作过程,嘱其全身放松。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在患者做深呼气动作时缓慢拔出导管,如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min后再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5min以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固定24h。嘱患者拔管后24h内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总之,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既减轻患者痛苦,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简述PICC特点及护理体会, 从而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方法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合适导管并探寻合适方法从而降低患者痛苦。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 置入长45~50 cm。置管前掌握PICC置管禁忌证:静脉血栓史、穿刺侧外伤史及局部皮肤感染等。遵医嘱予胸片检查, 明确导管位置。结果 通过PICC导管置管术, 有效保护患者外周血管, 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完成整个化疗,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PICC有其特殊的特点, 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因此, PICC的使用为抢救患者及维持有效治疗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循环通路, 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关键词:PICC,特点,体会

参考文献

[1]王静茹, 李啦秀.PICC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4) :659.

[2]李建, 李艳军, 史爱华, 等.80例PICC置管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 :46.

[3]王梅荣, 郝德彦.PICC浅谈护理体会[J].中国论文, 2010.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2

1、机械性静脉炎;

2、穿刺点渗血;

3、有堵管的可能;

4、有局部感染的可能;

5、疼痛;

6、有导管脱出的可能;

护理措施:

1、机械性静脉炎:是导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多发生在置管后早期(48-72h),1周内最多见。该病人表现为穿刺点上方延静脉走向红、肿、热、痛症状。处理: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因血小板低不宜热敷所以应用硫酸镁湿敷,局部涂抹喜辽妥软膏,每天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再结合微波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现在病人无静脉炎表现。

2、穿刺点渗血:患者自身有血小板减少症状,所以置管数天后仍有穿刺点渗血情况及穿刺点周围皮下有淤青。处理:除了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外穿刺点表面还放置了藻酸盐敷料,以吸收渗血渗液,预防穿刺点感染;定期换药加强维护观察穿刺点渗血情况;正确活动的指导,避免手臂太过频繁活动引起出血。经处理后皮下淤青消散,穿刺点无渗血渗液。

3、有堵管的可能:冲管不当,接瓶不及时,输注完高粘药品或血液制品后未及时手动冲管,静脉压力过高(剧烈咳嗽、呕吐、便秘等)或是未进行正压封管血液反流入导管内,因病人体位导管打折等原因。预防:采用正确的冲封管技术,及时接液体,回血后及时冲管,输注完高粘药品或血液制品后手动冲管再接普通液体,及时检查导管是否打折,病人体位恰当。

4、有局部感染的可能: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及疼痛甚至产生脓液。处理:加强换药,严格无菌操作,可预防性局部应用抗生素(百多邦)。

5、疼痛:与静脉炎引起疼痛有关,处理:治疗静脉炎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经病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化疗?[结果]124例病人,置管成功122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8.38% ,置管成功后,进行化疗,置管留置时间4~495d,保证化疗顺利完成?[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而有效的?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PICC导管;化疗;护理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病人常常承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痛苦?新疆独山子职工医院中医肿瘤科对肿瘤病人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化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疆独山子职工医院中医肿瘤科从2011年11月起对122例需长期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其中肝癌16例,乳腺癌11例,肺癌21例,胃癌18例,胰腺癌1例,头颈部肿瘤9例,妇科肿瘤12例,淋巴瘤1例,肠癌8例,其他部位肿瘤25例;男52例,女70例,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60岁?

1.2 方法

1.2.1 导管选择: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特点:硅胶材质,价格中等,包装物品齐全,根据病人情况可以前端裁剪?

1.2.2 病人准备:操作前了解病人的凝血机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选择穿刺静脉:122例病人选贵要静脉85例,选肘正中静脉29例,选头静脉8例?

1.2.4 操作:仔细测量置管长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1.2.5 确定导管位置: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122例病人置管后全部患者进行胸透?

1.2?6 预防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伤口敷料在置管后24h更换1次,以后每周更换1次?

1.2?7 封管:肝素帽正压接头每周更换1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后用肝素盐水以脉冲方式冲管,在注射最后0.5~1 mL时以正压封管?

2 结 果

122例PICC置管病人出现穿刺失败2例,导管送入困难1例,导管堵塞1例,接触性皮炎2例?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122例病人PICC置管留置时间4~495d,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3 讨论

3.1 置管前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经过专门的培训,置管前,操作护士向病人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配合的要点,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血管选择健侧手臂,肘部血管良好,同时穿刺部位无损伤或感染的,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择头静脉,准确测量病人静脉的长度;较粗的导管容易引起静脉炎或血管阻塞,所以在輸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型号最小?最细?腔最少的PICC导管,插管时如导管过长,退出导管少许,调整体位穿刺时避免穿刺过深,刺激神经,操作拔除导丝后注意抽回血,并及时连接肝素帽?

3.2 置管后的护理

3.2.1 穿刺时的并发症及预防

122例PICC置管病人穿刺失败2例,原因是穿刺时选择的血管不当?穿刺部位过度活动等?选择合适的血管及适宜规格的导管;注意保暖,必要时适当加温;避免过度活动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置管时导管送入困难1例,原因是选择的血管细小,血管的静脉瓣多出现送管困难,选择粗直?静脉瓣少的血管进行穿刺,可以避免送管困难的发生操作完毕,测量其上臂周长,填写穿刺记录,记录穿刺导管的名称?批号?型号及长度?臂围?所穿刺的静脉;描述穿刺过程,记录穿刺日期及穿刺者姓名?胸片结果及记录病人的主诉?注意穿刺侧手臂勿剧烈活动,勿弯曲过久,禁止在穿刺侧扎止血带?测量血压?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肿胀,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如有疼痛?硬结发生,可用喜辽妥涂抹效果较好?

3.2.2 穿刺术后的并发症及预防

122例PICC置管病人指导病人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避免游泳,水上作业等水中运动,尤其第1个24 h不沾水,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学会自我观察针口情况,如有红肿热痛及时就诊?导管堵塞1例,原因是封管方法不当,导管末端位置不当或导管发生移位;高凝状态等可导致导管堵塞;为预防导管堵塞,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可能有管道堵塞现象,根据导管长度可注入(5000 u/mL)的尿激酶0.5 mL,20 min后进行回抽,并于每日输完液后用20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导管末端应保持正确位置,日常维护正压封管,冲管时最后0.5 mL要边推边退针,用脉冲式冲管法,力度适中正确冲洗导管;导管末端应保持正确位置,日常维护正压封管?脉冲冲管?PICC在临床的使用中,相对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降低了颈部和胸部因插管导致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减少穿刺危险性,是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输液通道;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通道,有效地保护了病人血管,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护士完全可以自己操作,可以不用限制病人头部活动,留置时间长,而且很少渗漏堵塞,封管方法简单,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但在操作中护理不当也会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重视对病人的宣教及导管的维护,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燕红,谢晓芳.PICC置管的护理要点体会[J].中华误诊学杂志,2007,7(21):5167.

[2] 潘丽花;于兰贞;PICC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及护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年29期

[3] 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年02期

PICC留置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篇4

1 操作前的护理

1.1 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收集基础资料, 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文化水平。选择无禁忌证的患者留置PICC管, 根据患者的病情, 适时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的疑虑。向患者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 置管的操作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 并签署同意书。

1.2 导管的选择

现临床常用美国巴德、BD及德国贝朗PICC。美国巴德与BD的PICC材料均为硅胶, 柔软, 与人体的亲和性好, 对血管刺激小[2], 硅胶类导管的机械性损伤和感染率较聚氯烯低, 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70%, 但硅胶类导管价格昂贵, 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或反复化疗的患者。其他PICC管还有美国AR-ROW、法国美德、法国优格等[3]。应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选择合适的导管。

2 操作中的护理

2.1 操作方法

2.1.1 物品准备:

PICC穿刺包, 无菌手套2副, 肝素帽1个, 无菌生理盐水、无菌肝素盐水100 U/ml。

2.1.2 选择血管:

患者平卧, 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 扎止血带, 评估患者血管状况。选择血管的顺序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已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一侧手臂不宜同时作PICC, 以贵要静脉为例, 其途径为腋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因其直径粗、静脉瓣较小做为首选[4]。

2.1.3 测量定位:

手臂外展90°,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 再向下至第二肋间隙。为避免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症状, 从量好的长度中剪去1~2cm, 从拍摄的X光片中可见正好达第二肋间[5]。

2.1.4 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无菌包, 戴手套, 准备肝素帽, 并抽吸生理盐水, 铺第一块治疗巾于手臂下。

2.1.5 消毒:

用PICC包内酒精棉棒清洁脱脂, 面积为10 cm×10 cm, 再用碘伏消毒, 让消毒剂自然干燥。

2.1.6 更换手套。

2.1.7 铺第二块治疗巾。

2.1.8 预冲导管:

用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T"型管并冲洗导管, 润滑导丝。拔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短0.15~1 cm处。

2.1.9 修剪导管:

在预计长度处, 剪去多余部分, 并剥开导管护套10cm, 切忌剪导管时剪到导丝, 否则导丝将损坏导管, 伤害患者。

2.1.10 实施静脉穿刺:

见到回血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在静脉内, 松开止血带, 左手压住套管和穿刺血管, 防止套管移位并减少出血, 抽出穿刺针, 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 逐渐送入静脉, 用力要均匀缓慢。当送至肩部时, 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若送入困难, 考虑静脉有堵塞或导管位置错误。当送入10~15cm时, 退出导引套管, 继续送导管至皮肤参考线, 抽吸回血, 一手固定圆盘, 一手抽导丝, 动作要轻柔、缓慢, 注入生理盐水, 确定是否通畅, 安装肝素帽, 用10 ml注射器, 正压封管[6]。

2.1.11 固定导管, 覆盖无菌敷料;

12记录导管长度、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

2.2 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 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 嘱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要活动,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3 操作后的护理

3.1 置管后24 h内换药1次, 若<24 h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如无出血污染以后每周换药一次。

揭去透明贴时要顺着导管的方向去撕, 消毒面积为6cm×8cm, 碘伏干后将透明贴盖上针眼及导管柄, 驱尽空气即可。一定要保持无菌。

3.2置管后, 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 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体温的变化。

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 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 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及时更换贴膜, 清理血液, 对于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消毒更换1次/d。

3.3 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 要注意防止污染, 肝素帽每3~5d更换1次, 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

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 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 使连接比较牢固, 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 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 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 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 既减少了感染率, 又降低了堵管率。

3.4

在每天输液前用10ml~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 输液完毕, 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2 500U缓慢静脉推注, 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 如此反复, 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3.5 留置PICC管期间, 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 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

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 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 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 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 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 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静脉炎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2.6%-9.7%.置管早期并发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 而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性损伤有关[7]。静脉炎的发生与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患者本人的凝血状况及体质有关。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 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 送管时动作要轻柔, 以减轻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前消毒时要等到消毒剂晾干后再行穿刺, 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 引起静脉炎。同时选择合适导管, 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避免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更换敷料时提倡使用透明胶贴。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 应及时给予治疗。首先要抬高患肢, 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8]。

4.2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 可达21.3%, 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导管堵塞包括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两大类。前者系由于血液返流, 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至;而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等可引发非血栓性堵塞。如发现输液速度变慢、冲管时阻力加大、不能抽得回血时, 多提示明导管有堵塞, 首先应检查外部因素和病人体位。导管扭曲打折时, 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 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发生于导管的体内末端, 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导管, 此时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9]预防:PICC管管腔狭窄, 易形成血栓, 故不宜经导管输血、抽血, 若需输全血、血浆、白蛋白等液体应另辟通道;其次是尽量应用输液泵输注, 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堵塞, 维持满意的输液速率, 并防止血液倒流;同时强调正确冲管封管, 尽量采用脉冲式动作,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 清洁和漂净管壁。对于连续7天不输液的患者, 也应每天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封管应采用正压封管。

4.3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浅静脉和或深静脉, 其发生率在1%-4%。深静脉狭窄和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 且置管时间越长, 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越大。因此, 在临床上应当尽可能选用细的导管[10]。

4.4 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也是常见问题, 文献报道发生率在6.7%.主要与血管变异、患者体位不当、经头静脉穿刺及有纵膈肿块有关。[11]为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经上肢静脉, 尤其是头静脉脉穿刺时, 应注意当导管到达肩部时, 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 下颌靠近肩部, 以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 如异位距离较长, 可将导管退拔5~7cm, 此时细软导管尖端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

4.5 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的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等三种类型。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 范围在2cm以内;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 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病人外周血培养及标准是有全身感染症状对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微生物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 约占的27-30%。[12]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如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护理, 并采用合适的敷料覆, 可有效的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导管局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局部措施, 如理疗、热敷、加强局部护理、换药等,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一般无需拔除导管。隧道感染发生后应拔除导管, 全身应用抗生素, 加强局部处理。

5 讨论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 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 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 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 长期留在体内, 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技术, 做好相应的护理,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根本, 而选择合适的导管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是一种能够满足各种静脉给药的深静脉导管, 且具有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 而且它是一种可由护士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国外早已广泛使用, 国内近几年各大医院也开始应用, 发展很快。置管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有很大的改善。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接受大剂量化疗的肿瘤患者经过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后各项身体指标,分析比较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与常规治疗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法与对比分析法,利用随机抽样法抽选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的住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抽取的样本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的患者全部接受了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参照组的患者全部接受了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参照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比常规治疗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更好,可以将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在临床诊疗中推广。关键词:PICC导管;肿瘤;大剂量化疗;综合应用护理

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新生物,因此肿瘤也被称为赘生物。根据肿瘤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新生细胞特性,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而恶性肿瘤就是常说的癌症,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已经有很多,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其中化学疗法仍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途径。[1,2]肿瘤患者接受大剂量化学治疗时需要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肿瘤大剂量化疗的PICC导管护理方案具有常规护理方案无法比较的优势,可以有效减轻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疼痛,同时减少麻醉次数,控制麻醉造成的副作用,另外可以提高肿瘤大剂量化疗的治疗效果。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大剂量化疗中,下面将通过临床实验对比分析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与常规应用护理方案的治疗效果,为肿瘤大剂量化疗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的推广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受大剂量化疗的肿瘤患者,为了保证调查准确性,排除其中患有其他种类疾病的患者,选取其中101名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肿瘤患者51名,女性肿瘤患者50名,患者年龄范围介于24~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9±4.1)岁,52名肺癌患者,21名肠癌患者,11名胃癌患者,6名肝癌患者,6名乳腺癌患者。将抽取的样本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是经PICC导管行化疗,参照组是经浅表静脉留置针行化疗。其中,观察组一共50名肿瘤大剂量化疗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介于2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3.9)岁,参照组51名肿瘤大剂量化疗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介于2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4±4.2)岁。观察组与参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1.2 护理方案

1.2.1 置管前护理方案

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护人员通过心理交流与患者建立信任感,逐步取得患者信任,了解患者身体与心理上的感受,同时,在潜意识层面上给予患者信心,让患者接受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向肿瘤大剂量化疗患者及其家属讲解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的相关知识,包括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的优缺点、置管部位、用处等。1.2.2 置管后护理方案

置管后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为导管护理、卫生护理、皮肤护理以及肝素冒护理:(1)导管护理,导管护理必须主要输液的顺序,优先输入乳剂,之后输入非乳剂,输液前后必须保证导管清洁,一般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果导管内产生血栓,使用1万U/min的尿激酶溶栓剂进行反复清洁;(2)卫生护理,卫生护理注意针对患者个人,并保证患者居住环境卫生整洁,避免患者二次感染;(3)穿刺护理,必须保证患者穿刺部位无菌化,每天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医护人员跟踪监测患者穿刺部位的症状;(4)正压接头护理方案,可以到达静脉留置针封管的临床效果,每次推药、封管之后,需要利用安尔碘对注射口进行消毒,消毒后用灭菌的小敷料进行包裹,为了保证有效隔离,必须每周更换一次。[3]

1.2.3 拔管后护理方案 拔管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首先将敷料去除,去除固定导管的胶贴,缓慢拔出导管,如果拔除时仍有阻力,可以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尽量避免暴力拔管。拔出后立刻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最后利用纱布按压穿刺部位,确定导管完全拔出后再处理掉。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中对患者危害最大的就是并发症,其中静脉炎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方面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操作,另一方面患者穿刺后必须大幅度肢体活动。1.3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资料电子化,每次采样立刻输入电子数据库,数据的采集者是从业5年以上的具有丰富经验肿瘤科执业医师,数据统计工具采用最新的统计软件SPSS21.5,数据的分析主要采用正交对比法、图谱拟合分析法、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多种分析方法同时使用保证结果准确性。2 结果

对患者接受护理治疗后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表1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情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接受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临患者舒适度对比

组别 观察组 参照组 P值 患者人数 50 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有效率(%)

29(58.0)16(32.0)5(10.0)45(90.0)

51-25(49.0)12(23.5)< 0.05

< 0.05

14(27.5)< 0.05

37(72.5)< 0.05 3 讨论

化疗的是治疗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但化学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时间静脉注射。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的传统护理方案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时间静脉输注,由外周浅表静脉进行静脉穿刺,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局部硬肿、静脉炎症、药液渗透等,另外,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痛苦,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4,5]常规护理方案给患者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且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静脉输注通道。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是肿瘤大剂量化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肿瘤化疗具有积极效果,同时有效提高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的治疗效果。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采用了全程护理的思想,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医疗环境、标准化护理流程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护理途径。通过本文的实验可以看出,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的治疗舒适度达到90.0%,远远优于常规护理方案(72.5%),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将PICC导管综合应用护理方案推广至临床治疗中,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肿瘤大剂量化疗护理的发展。参考文献: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6

【关键词】PICC;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57-01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安全输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的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需要静脉营养、化疗、高渗液输入静脉的患者。但由于PICC导管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是静脉炎,现将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综述如下。

1 PICC置管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1.1 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的粗细有关。血管越细,发生率越高。这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若出现送管困难容易出现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引起机械性静脉炎。【1】

1.2 反复穿刺或多次置管,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

1.3 置管术中无菌手套上附有的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2】

1.4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手法不规范或粗暴送管,损伤血管内膜。【3】

1.5 过敏体质。

2 静脉炎的分级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判定标准【4】,将静脉炎分为0级,没有症状;Ⅰ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英寸,有脓液流出。

3 置管后并发静脉炎的治疗及护理:

3.1 局部湿热敷 置管后一旦出现静脉炎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局部湿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4次。但由于湿热敷时温度不能保持恒定,温度太高易烫伤,温度太低又会影响效果和增加更换毛巾的次数,这不但增加护士的工作量,而且治疗护理的疗程较长。

3.2 碘伏湿敷 碘伏纱布覆盖于静脉上,2次/d,每次1-2h.。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酮的不定型结合物,具有渗透性强、药效持久、减少创面的分泌物、保护创面组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促进水肿组织消肿等多重作用。【5】

3.3 喜疗妥软膏局部外涂 每天涂抹3次。对防止浅表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加速水肿吸收和促进组织再生有重要意义。【6】

3.4 绿茶调金散外敷 用绿茶调金散外敷病变及大于病变3-4cm处,厚度≤1mm,按摩血管处10-15min然后用塑料薄膜缠绕覆盖,3次/d。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及血肿,具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受损组织再生的作用。【7】

3.5 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外敷 涂抹前用溫毛巾将局部皮肤轻轻擦拭干净,不留污迹,早中晚各涂抹一次。具有消肿排脓,消肿散结,消肿止痛,消除死去的肌肉,加速伤口愈合速度。【8】。

4 小结

随着PICC技术的广泛应用,与PICC相关的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报道越来越多,而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在临床应用PICC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选择适宜的导管和血管,提高穿刺技术,送管动作要轻柔等,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出现静脉炎,应根据具体情况立即采取以上的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春燕,寇京莉, 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护【J】2012.21(11):305-306

[2] 朱月英,陈梅,窦亚芹,PICC置管患者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109

[3] 王玉珠,彭希林,岳利群,PICC置管原因及其处理【J】海南医学,2007,23(20):153

[4] 宋向阳,李武平,孙慧英等,抗药物静脉炎的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6):1417-1419

[5] 孙波,碘伏湿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3,No.1:142-143

[6] 张敏,喜疗妥与50%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作用比较【J】工企医刊,2013,1:27-28

[7] 乔成平,绿茶调金散在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79-80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8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47例, 女33例, 年龄35岁~80岁, 平均年龄64岁。食管癌患者37例, 肺癌患者19例, 肝癌患者15例, 胰腺癌患者9例。

1.2 方法

1.2.1 置管前的准备工作

置管开始之前, 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说明置管的部位、目的、方法及意义, 向患者详细讲解配合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法, 使患者能够消除心理顾虑, 舒缓紧张情绪, 签署同意书。同时充分做好消毒与清洁工作, 测量患者的血压以及静脉状况。

1.2.2 置管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头垫软枕, 将患者需要进行穿刺的上肢伸展至与身体呈90°。操作人员戴无菌手套, 以穿刺点为中心, 将周围15 cm的皮肤用浓度为75%的乙醇和碘伏进行消毒。操作3次以上, 对患者的全臂进行消毒, 对患者肘下两横指处与右胸锁关节向下至第3根肋骨之间的距离, 以及对患者肘上10 cm的臂围进行测量, 穿刺以15°~30°进行, 将导管缓慢平直送至所需长度, 然后将套管与导丝撤出, 同时将血冲管抽回, 安装固定翼, 使导管能够固定。然后用X线对置入的导管进行观察, 保证导管置入患者上腔静脉中下1/3处。

1.2.3 预防与护理常见并发症

1.2.3. 1 感染

感染是PICC穿刺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穿刺点出现红肿以及疼痛现象, 同时, 还伴有细菌性分泌物, 面积在4 cm2内。出现局部感染可能是因为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消毒与清洁, 或者没有及时清理穿刺后的局部出血。

护理方法:穿刺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严格的消毒与清洁, 插管后按照规定时间使用碘伏进行穿刺点的消毒。置管之后的24 h内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换药, 此后, 每周要保证换药2次, 保持穿刺点的清洁与干燥。如果穿刺点出现红肿现象, 可以采用红外线照射、浓度为50%的硫化镁或者如意金黄散湿敷, 加速患者体内血液的循环, 促使肿胀消退。使用透气性强的纱布覆盖置管部位, 保证纱布每2 d更换1次, 护理中要保证手部卫生, 无菌操作[1]。

1.2.3. 2 穿刺点渗血

出现渗血主要是因为导管的穿刺针头较粗, 对皮肤产生较大的损伤。另外, 再加上有一些患者凝血机制差, 并且穿刺之后局部出血位置即使按压也无法止血。

护理方法:患者进行置管之后的3 d内, 要减少活动的次数。渗血较少的患者, 穿刺点出血会在1 d~2 d内自动缓解, 不需进行特别处理;对于一些渗血较多的患者, 可以采取明胶海绵以及沙袋对穿刺点进行加压止血, 及时更换贴膜, 避免出现局部感染。

1.2.3. 3 静脉炎

穿刺导管的类型、尖端固定位置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直接影响PICC穿刺手术后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 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在穿刺之前, 要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措施, 使之降低条件反射的强度;推送导管的过程中, 操作动作要保证轻柔[2]。

护理方法:对穿刺点进行30 min的照射, 使用100 m L硫酸镁加入5 mg地塞米松进行湿敷, 每天湿敷3次。

2 结果

2.1 PICC穿刺成功率

本组PICC穿刺平均插管操作时间为 (24.9±5.5) min, 不同部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总体较高, 35例贵要静脉穿刺的患者, 有3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 (97.1%) ;28例正中静脉穿刺的患者, 有27例一次性穿刺成功 (96.4%) ;17例头静脉穿刺的患者, 有13例一次性穿刺成功 (76.5%) 。总体来说, 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者有74例, 成功率高达92.5%。

2.2 并发症

进行PICC穿刺的80例患者中, 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15.0%。其中, 7例患者出现局部渗血 (8.75%) , 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 (2.50%) , 3例患者为其他并发症 (3.75%) 。

3 讨论

本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贵要静脉穿刺以及正中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比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高。由于贵要静脉的管径粗直, 并且静脉瓣少, 因此, PICC穿刺应首选贵要静脉, 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穿刺。

置管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无菌操作, 做好消毒与清洁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预防并发症发生, 减少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 PICC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可以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80例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穿刺治疗, 并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0例肿瘤化疗患者中, 74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92.5%;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占15.0%。结论 PICC在肿瘤化疗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可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肿瘤化疗,PICC,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邹慧英, 李桂容, 陈柳, 等.PICC在肿瘤病人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2, 10 (6) :489-491.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21例, 女9例;日龄15分钟~5d (平均2.8d) ;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低出生体重儿5例;新生儿窒息重度6例;胎粪吸入性肺炎3例。

2 方法

2.1 物品准备

远红外线抢救台、心电监护仪、PICC穿刺包、PICC导管 (BD公司1.9Fr) 、正压接头、无菌手套、无菌生理盐水、透明敷贴、直剪、静脉肝素稀释液 (其中肝素含量1u/ml) 、20ml注射器、皮尺、0.5%碘伏、75%酒精、手消毒液等。

2.2 步骤

(1) 向患儿家属告知置管的优越性、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 置患儿于红外线辐射台上, 打开辐射台保暖; (3) 选择静脉 一般选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或头皮的颞浅静脉作为穿刺静脉, 以贵要静脉为例, 其途径为腋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因贵要静脉直径较粗, 静脉瓣较少常作为首选。 (4) 测量定位:手臂外展90°,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 再向下至胸骨旁第三肋间; (5) 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无菌包, 戴无菌手套, 并抽取生理盐水, 冲洗导管、肝素帽, 润换导丝; (6) 实施静脉穿刺:见到回血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在静脉内后, 松开止血带, 用左手压住套管和穿刺静脉, 抽出穿刺针, 然后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 逐渐送入静脉, 用力均匀, 进管缓慢。当送至肩部时, 嘱助手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 下颌靠肩, 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内。当送入约10~15cm时, 退出导引套管, 继续送导管至皮肤参考线, 抽吸回血后, 抽出导丝, 注入生理盐水, 确保通畅;剪去穿刺导管多余部分 (皮肤外约留5cm) ; (7) 安装肝素帽, 用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8) 将外留导管“S”型固定, 覆盖无菌敷料; (9) 术后拍X片以了解导管终端位置; (10) 记录导管长度, 穿刺日期、穿刺者签名。

3 结果

3.1 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

30例患儿中, 1例失败 (因胎龄偏小, 血管较差, 在穿刺过程中病情恶化而停止穿刺) , 成功率为96.67%, 留置时间最短6天, 最长52天, 平均留置时间为 (20±4.5) 天。

3.2 并发症

置管过程中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3例, 占10.34%;机械性静脉炎2例, 占6.9%;堵管2例, 占6.9%, 经相应处理均获得成功。

4 讨论

4.1 PICC的特点

静脉营养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一项重要治疗手段, 也是危重儿、喂养长期不能耐受及需要禁食的胃肠道病症的新生患儿, 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新生儿由于血管小、皮肤薄、皮下组织娇嫩, 使用传统的外周静脉输液方法, 静脉穿刺难度大, 且容易发生渗漏, 而一些血管活性药物及抗生素渗出可导致皮肤坏死、钙盐沉积;反复的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 造成外周血管网的广泛破坏, 发生低氧血症、颅内压改变、低血糖等症状, 影响患儿的生理稳定性;而且患儿往往住院时间又较长, 在长达数月的治疗中, 长期的静脉营养治疗, 静脉穿刺的难度不断增大, 对临床护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由于PICC导管是一种通过封闭式置管针从外周静脉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2], 可较长时间留置, 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 易穿刺, 置管的功能高, 输入液体的浓度可达25%, 是较长静脉输液的较好选择。

4.2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2.1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血管和导管的恰当选择是减少导管并发症的主要方面, 导管的长期使用, 可致导管处皮肤破损, 破损处的皮肤为细菌入侵提供门户,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发生的机率越高[3];导管材质过硬或选择型号不当, 导管粗, 血管细, 导管不能在血管内漂浮, 导管在血管内机械性刺激;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一次性成功率低, 反复穿刺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高渗性、高刺激性药物的刺激等均有可能造成机械性静脉炎。本组2例患儿在穿刺初期出现条索状肿物, 并无感染迹象, 考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导管与血管粗细不符, 影响正常血流, 在导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 从而产生机械性静脉炎[4]。而该2例患儿胎龄偏小, 这可能是因为胎龄偏小的患儿血管弹性相对较差, 血管腔相对较小, 容易产生机械性静脉炎。采取措施:热毛巾湿敷 (每天4次, 每次10~20分钟) , 红外线照射 (每天2次, 每次10分钟) , 数天后症状消失。

4.2.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 可达21.3%[5], 并且随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其原因有两种:血栓性和非血栓性, 前者是血液返流, 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所致;后者的原因很多, 如导管打折、扭曲、药物结晶沉淀、异物颗粒堵塞等。本组2例患儿均在输入脂肪乳剂出现输液泵高压报警。采取措施:用20ml注射器抽取1u/ml肝素生理盐水5ml脉冲式冲管, 在输入脂肪乳剂时与50%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混合使用, 减少脂肪乳剂的浓度, 每8小时用稀释肝素脉冲式冲管, 输液毕用稀释肝素正压封管, 该2例患儿经上述处理分别继续输注液体5~8天。

4.2.3 低氧血症

因导管末端过于接近心房, 导管处于动态漂浮, 受血液流动及患儿体位改变的影响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操作时间过长或反复穿刺, 因疼痛增加也可致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本组3例均因操作时间过长及反复操作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吸氧、等对症处理, 病情好转。因此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是成功建立PICC的基础, 操作者应尽可能减少操作过程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

PICC置管具有操作创伤小、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特点, 可有效减少患儿静脉输液需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且操作简单, 费用适中, 为危重症新生患儿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持续、有效、安全的静脉通路,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未来的输液理念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楼晓芳, 吕华, 马美化.经外周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3.

[2]孙建.浅谈PICC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0:913-914.

[3]詹政贤.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J].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9, 4, 7:402.

[4]Schmid MW.Risks and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andcentrally inserted intravenous[J].Crit care Nurs ClinNorth Am, 2000, 12 (2) :165-174.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2岁~75岁。其中乳腺癌16例, 直肠癌13例, 结肠癌15例, 肺癌16例, 均采用PICC置管化疗。

1.2 材料选择

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PICC穿刺包1套, 导管型号为4F (长度60 cm, 管腔容积0.33 m L) 。

1.3 置管方法

选择粗、直、静脉瓣少的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为穿刺血管, 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 流程为:将中心静脉导管送至上腔→导管体外末端接肝素帽→送放射科行X线定位, 证实导管顶端在上腔静脉内→抗肿瘤药物治疗→脉冲式正压封管。

2 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PICC置管术, 其中一次穿刺成功49例, 经二次穿刺成功11例。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13例, 其中出血8例, 静脉炎5例, 无伤口感染和导管阻塞发生。

3 置管的观察与护理

3.1 常规护理

导管置入24 h需做第一次敷料更换, 此后每周1次定期更换敷料, 同时更换肝素帽。穿刺部位以无菌透明敷料覆盖, 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若发现伤口有渗血, 敷料潮湿或松动时也应更换敷料, 视情况决定是否更换肝素帽, 输血、输血制品或脂肪乳后立即更换肝素帽。每次换药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手法准确轻稳, 注意去除旧敷料贴和胶布时勿将导管带出。洗澡时应有人协助, 以免浸湿敷料。

3.2 预防导管阻塞的护理

肿瘤患者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 PICC穿刺及送管时, 护士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血管壁, 减少血栓形成, 置管成功后立即用生理盐水20 m L以脉冲式冲管, 每次静脉输液后, 应以生理盐水20 m L脉冲式正压封管, 不在导管内抽血, 化疗时各种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导管, 防止发生药物性结晶。如营养液、脂肪乳、白蛋白不安排在最后输, 输血后用20 m 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一般情况下, 不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 每周用20 m L生理盐水封管1次, 静脉输液不通畅时, 检查导管是否阻塞、有无扭曲, 如果出现导管阻塞不能强行用注射器推注, 只能用10 m L注射器缓慢回抽血, 严防血栓脱落引起重要器官栓塞, 严重阻塞者应拔管。本组无1例发生导管阻塞。

3.3 穿刺点渗血的防治

因为穿刺针较粗, 而穿刺血管相对较细, 故较易出血。穿刺后出血多发生在穿刺24 h内, 应在局部加压止血, 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24 h后无活动性出血, 则按常规护理;如穿刺24 h后仍有活动性出血, 则需给予止血治疗, 并加强局部伤口护理, 每日更换敷料, 并加压包扎止血。本组共有4例发生渗血, 经处理后1例24 h内止血, 3例48 h内止血。

3.4 预防穿刺点感染的护理

在进行PICC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及操作规程, 穿刺前协助患者用肥皂清洗肘部。换药时, 先酒精后碘伏各消毒3遍, 上下直经约20 cm, 两侧至臂缘, 包括导管体外部分, 待干后贴上3M敷料贴。置管后24 h换药, 伤口无渗血时, 每周换药1次并更换肝素帽。如发现敷料潮湿、脱落、可能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本组无1例发生感染。

3.5 防止导管脱出的护理

留在体外导管“S”形固定, 连接器外用蝶形交叉的形式, 以脱敏胶布加以固定, 再以脱敏胶布固定透明胶布上下两端, 防止患者活动造成敷料卷起[4]。用弹力袖套或丝袜改制的袖套保护局部, 避免穿脱衣服时意外拔管, 置管期间应限制患者安放导管手臂的剧烈运动, 以防导管移位、脱出。更换敷料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用左手中指压迫皮肤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的导管, 取下敷料, 防止更换敷料时将导管带出。本组无1例发生导管脱出。

3.6 静脉炎的护理

本组有5例患者在穿刺后48 h出现静脉走向红肿、疼痛、触之条索状, 经抬高患肢, 连续硫酸镁湿敷, 适当做握拳、松拳活动, 喜疗妥外涂等处理均好转。

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4.1 导管异位和脱出

置管后最常见的异位是导管进入颈静脉。穿刺置管当导管头部到达肩部时, 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尽量贴近肩部, 可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本组有1例出现导管进入颈静脉, 经B超指导下将导管撤出6 cm左右重新置入锁骨下静脉。胸腔内压力改变、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管固定不当等均可致导管脱出, 因此, 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穿刺侧肢体负重, 每次换药后妥善固定导管。

4.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发生率会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导管堵塞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本组有1例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堵管, 将10万U的尿激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0 m L, 用三通接头分别接去除肝素帽的导管、10 m L注射器抽取尿激酶 (5 000 U/m L) 、10 m L空注射器, 先用空注射器抽吸, 经三通接头的调节, 负压使尿激酶进入导管内, 保留15 min再将导管中的药物和溶解的血液抽出, 若一次不行, 可重复几次。如为脂肪乳剂堵管时, 可选择70%酒精进行再通。

4.3 导管断裂

有两种情况:体外导管和体内导管部分断裂。体外导管部分断裂可剪除断裂部分, 更换连接器, 修复导管。体内导管部分断裂时应立即处理, 加压固定导管, 在上臂近腋窝处扎止血带, 明确导管位置, 行静脉切开取出导管。在操作中严禁高压注射冲管、经导管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不使用小于10 m L的注射器推注液体。

4.4 感染的预防

(1) 穿刺部位应无感染病灶;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 消毒皮肤时待消毒剂干后再穿刺; (4)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5) 穿刺局部有红肿、渗血、渗液应增加换药次数, 敷料潮湿或松脱应随时更换[5], 必要时局部涂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

5 体会

5.1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

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 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过高容易引起淋巴回流系统的损伤。贵要静脉直且短, 静脉瓣少, 置管易成功。本组均选择贵要静脉, 其穿刺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正压封管法采用正压封管并配制浓度适当的肝素液, 可确保导管的通畅[6]。

5.2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做到:

(1)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范围应大于10 cm×10 cm, 并且待消毒液晾干后穿刺, 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2) 减少机械性刺激, 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 (3) 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点, 因碘伏有逐渐释放碘的性能, 能起到持续灭菌的作用。

6 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等多方面原因, 大多存在营养不良, 血管条件普遍较差, 而化疗及高浓度药物的使用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在静脉输液及化疗过程中, 药物极易外渗外漏造成组织坏死及静脉炎等并发症, 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PICC的临床应用, 不仅减少了患者因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费用,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为肿瘤患者输液开辟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通路。同时在置管操作及护理过程中, 还可以促使护士提高操作技能, 增强责任心,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宋玲勤, 李小宁, 王西京.采用普通针、静脉留置针及PICC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 2006, 14 (6) :774-775.

[2]张小云, 翟红岩.去甲长春新碱不同给药方式局部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9, 6 (1) :76.

[3]朱石杰, 卢向莉, 崔春梅, 等.PICC置管用于大剂量静脉化疗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2, 8 (7) :502-503.

[4]张晓毅, 贾军, 闫小丽, 等.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陕西肿瘤医学, 2002, 10 (2) :159-160.

[5]伍媛媛.肿瘤病人使用PICC导管的围管期的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 :64-65.

[6]廖秀梅, 郑清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和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4) :175-176.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45例PICC置管者中, 男37例, 女8例, 年龄30~80岁。其中肿瘤化疗患者5例, 脑血栓20例, 心肌梗死7例, 其他疾病13例。PICC导管置管时间4~256天, 导管插入长度42~54cm。

1.2 材料

选用法国美德医用导管研制集团生产的末端开放式导管, 规格PU 60cm×1.3mm, 型号:1246.13, 批号:S2006G25。透明贴:3M公司医疗产品事业部生产, 规格:10cm×12cm。

1.3 方法

根据病人病情及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用皮尺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 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常规消毒范围10cm×10cm, 铺孔巾后穿刺, 插入导管, 在穿刺点处覆盖安尔碘棉片, 外贴一次性透明贴。

2 结果

2.1 PICC穿刺成功率

本组45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43例, 成功率为95.6%, 不同部位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见表1。

2.2 PICC置管并发症

穿刺点渗血5例, 占11.1%;导管脱出3例, 占6.7%;静脉炎3例, 占6.7%;送管困难2例, 占4.4%;导管异位1例, 占2.2%;心律失常1例, 占2.2%。

3 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与护理

3.1 穿刺后局部渗血

本组5例出现局部渗血, 一般在穿刺后即可出现。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穿刺前要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 出血倾向, 抗凝血治疗的用药史, 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 了解其凝血功能。 (2) 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血管, 避免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 (3) 穿刺后见回血保持针的位置, 避免移动。 (4) 导管送入15~20cm后可退出导入鞘减少出血。 (5) 特殊情况下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对渗血不止者, 适当限制剧烈手臂活动。 (6) 穿刺后早期避免穿刺部位过度活动, 避免剧烈频繁咳嗽, 咳嗽时可用手指在穿刺点加压, 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3.2 导管脱出

由于固定不妥, 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重点应妥善固定导管, 留在体外的导管应以S型或弧型固定, 再者置管时做好记录, 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3]。此外, 对患者加强宣传防止导管脱出的注意事项。

3.3 静脉炎

(1) 机械性静脉炎:由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插管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磨擦刺激而引发血管反应, 处理应提高置管人员静脉穿刺的技巧, 抬高患肢, 给予湿热敷, 每天4次, 每次20分钟。 (2) 细菌性静脉炎:处理以预防为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寒战、高热时应予拔管并做细菌培养, 可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3)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导管型号选择不当、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封管技术欠佳使血流形成血栓。处理应提高穿刺水平及封管技术, 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的肢体, 给予热敷、理疗、溶栓措施, 必要时拔除PICC导管。

3.4 导管异位

在穿刺过程中护士感到有阻力、患者自感不适、导管出现弯曲打折、无法抽到回血, 就有可能发生导管异位。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穿刺前应准确测量和修剪导管, 防止误差。避免选择头静脉穿刺。摆好患者体位。当导管头部到达患者肩部时有一较大角度 (此处为头臂静脉汇入腋静脉的部位) 要求患者将头部转向穿刺侧并低头, 以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3.5 送管困难

(1) 当患者的静脉细小, 导管较粗, 送管有一定的阻力, 应选择合适的导管。 (2) 当所选静脉其静脉瓣较多或存在陈旧性瘢痕以及静脉血管壁明显硬化遇静脉分叉处时可导致送管困难, 此时应稍稍旋转导管在推注生理盐水的同时送管。若抽回血不畅, 应考虑可能遇到静脉分叉, 将导管退出至回血最畅处, 调整患者手臂位置, 再尝试送管。 (3) 由于患者体位不当、情绪紧张而导致送管困难。

3.6 心律失常

(1) 穿刺前外测量静脉长度不够准确致使导管末端进入过深, 位置到达上腔静脉下端, 从而刺激上腔静脉丛, 导致心律失常。处理应准确测量导管长度, 另外在X线下确定导管位置。 (2) 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 在穿刺时应注意导管尖端位置。建议导管置入到锁骨下静脉无须到达上腔静脉, 这样可避免因体位改变诱发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护理常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3.

[2]Intravenous Nursing Society (INS) .Position paper:per-phtrally insertion central cather[J].Intrarenous Nurse, 1997, 20 (4) :172.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picc 血管畸形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21-01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73岁,于2014年9月确诊为左腿腘窝大B弥漫性淋巴瘤,收住我科较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物治疗。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時血压为132/87mmHong.两年前有轻微脑梗史,一年前有双肺动脉栓塞史具体病情均不详。 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持续的疗程较长,经与家属沟通取得同意后,签订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为患者置入美国产的三项瓣膜picc.

2.置管过程及护理

2.1.,选择右前臂肘上6cm贵要静脉置入规格为4F巴德picc。测量置入的深度为49cm,臂围为28cm。在常规无菌条件下,建立无菌区。消毒皮肤,为患者采用的是盲穿塞丁格技术置入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项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顺利到达预定的长度。患者主诉无不适,取出导丝时,picc管内血液的压力较大,血液自行从picc导管末端返流,插上带针的护套,推入生理盐水10ml,推注生理盐水时阻力较小,较容易推入。为保险起见将导管用透明贴膜覆盖粘贴,带患者拍胸片,观察导管的位置。放射结果回报导管置入了腋下静脉。在处置室内打开贴膜将导丝用碘伏消毒后缓慢送入导管内,将导管拔出约体内留15cm时,将胳膊外展90度,再次缓慢送入导管至预定的长度。再次拍胸片仍显示置入腋下静脉。将无菌用品推到放射科,在X光直视下送导管。先从导管中打入造影剂约6ml显示血管畸形,腋下静脉明显较锁骨下静脉粗致导管置入腋下静脉导致置管失败。在放射医生的指导下,将右侧胳膊内收至约60度角,放射直视下,边推生理盐水边缓慢送入导管,因为可以看到导管的显影,能及时调整导管位置,顺利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部位。

2.2置管后的护理

2.2.1常规导管护理。第一个24小时必须换药。以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渗血时,每7日更换敷料一次。如伤口敷料松开、潮湿时,随时更换。如穿刺部位有红肿、皮疹、渗出、过敏等异常情况,可缩短更换敷料时间,并要连续观察局部变化情况。每次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贴膜要自下向上撕取,并注意固定导管,防止脱管。更换后记录日期。指导患者洗澡时要用干净的小毛巾先将穿刺部位包一圈,外面再用保鲜膜包裹毛巾,洗澡后要更换敷料。

在使用PICC输液前应用碘伏棉签擦拭正压接头30秒钟,静脉治疗前后要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在输血制品、营养液等高浓度液体后,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如输液速度较慢或时间较长时,应在使用中用生理盐水冲管,以防止堵管。

2.2.2因为患者有高血压、脑梗、肺栓塞病史,遵医嘱皮下注射抗凝药物克赛4000单位,每日两次连续4天皮下注射。

2.2.3置管后每日同一时间为患者测量一次臂围连续七天,因为该患者年龄较大,同时穿管时多次反复送管,以便及时发现血栓或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结果

该患者在我科间断化疗2余月,picc导管正常使用,无血栓、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3.1盲穿picc导管后,一定要拍胸片看导管的位置,以防血管畸形或导管的长度不适。万一发现导管未到预期的位置,禁止盲送导丝,以防导丝从管的侧孔穿出导管外,损伤血管壁或组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不适,再次送导丝时,一定要在放射直视下缓慢送入导丝。

3.2护理人员再次送管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丝送入前一定要用碘伏再次消毒导丝,建立无菌区,患者的穿刺部位也要重新消毒。送管的速度要缓慢,减轻患者的血管壁的损伤。

3.4推入造影剂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推入造影剂的速度宜慢,看清血管的显影后,尽量将管内的造影剂抽出。

参考文献

[1] 乔爱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北京 人民军医 出版社2009.05.018

PICC的特点及护理 篇12

关键词:PICC导管,化疗,并发症,护理对策,癌症病人

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途径。外周导人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 erally inserted centra catheter, PlCC)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采用美国箭牌公司生产的PlCC导管。我院肿瘤内、外科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对110例实行化疗的癌症病人行PICC置管, 留置期间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并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护理对策。其效果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我院肿瘤内、外科对110例实行化疗的癌症病人行PICC置管, 其中男65例, 女45例;年龄16~75岁, 平均 (56.6±2.7) 岁;其中结肠癌20例, 胃癌5例, 食管癌9例, 肺癌35例, 卵巢癌6例, 乳腺癌26例, 肝癌9例;置管时间7~336d, 平均 (99.2±3.1) d。置管前给予评估, 排除PICC导管使用禁忌证患者。其中穿刺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1例, 穿刺不成功5例, 穿刺口渗血3例, 静脉炎6例, 导管异位3例, 皮肤过敏2例, 导管脱出1例, 导管堵塞3例, 导管相关感染2例。

2 方法

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2.1 穿刺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1例

原因分析:导管插入过深, 进入心房, 或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护理对策:穿刺后应立即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 注意记录导管在体外的刻度。若导管过长应及时调整长度并重新固定。

2.2 置管不成功5例 (其中穿刺不成功2例, 穿刺后因送管困难导致置管不成功3例)

原因分析:外周血管条件差以及穿刺后送导管困难是置管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护理对策: (1) 穿刺血管和置管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2) 在穿刺时应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置管成功率最低。 (3) 置管30min前嘱病人多喝热水, 使血管充盈。 (4) 头静脉进入腋静脉处形成的角度较大, 有小分枝与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 在臂部上升段还有狭窄, 最易引起置管困难[1]。根据送管的长度对局部血管进行顺导管走向按摩再送导管。

2.3 穿刺局部渗血3例

原因分析: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 压迫时间短;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护理对策: (1) 弹力绷带压迫止血4h后去除。 (2) 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 (3) 及早持续压迫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4) 对凝血功能异常及渗血严重的患者, 可将凝血酶粉外敷在穿刺点上方并用透明敷料固定。

2.4 静脉炎6例

原因分析:由于置管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 加之患者紧张使血管收缩痉挛, 易造成上肢红肿、疼痛, 导致静脉炎发生。护理对策: (1) 置管前正确选择管材, 评估穿刺静脉;置管过程中, 提高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送管;置管后前5d, 每天给予局部温湿敷3~4次, 每次20~30min, 可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50%硫酸镁湿热敷20~30min/次, 3次/d; (2) 抬高患肢, 制动; (3) 使用中草药预处理, 将冰片、伸筋草等中草药粉末, 用蜂蜜调匀涂敷PICC置管侧手臂, 并改进贴膜范围; (4) 若3d未见到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5) 喜辽妥软膏涂擦, 每日2~3次, 并配合抗过敏药治疗, 2d后过敏症状缓解, l周后静脉炎消失。

2.5 导管异位3例

原因分析:1例因置管后输液不畅, 拍胸片示导管在锁骨下静脉内回折。1例在置管后1周出现冲管时有颈部发胀不适感, 拍胸片示导管漂移至颈内静脉。另一例在置管后拍片示导管自腋静脉进入1条静脉分支。护理对策:置管后必须通过胸部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置管操作准确判断导管的位置、分析发生异位的原因、果断地进行处理, 使异位者及时矫正。

2.6 皮肤过敏反应2例

原因分析:穿刺点周围皮肤对固定敷料或碘消毒制剂的过敏样改变:局部发红、刺痒, 严重者出现大面积水疱甚至破溃。护理对策:安舒妥IV3000 (10cm×l2cm) 透明敷料固定, 穿刺点处使用安尔碘消毒液消毒, 周边皮肤涂擦百多邦软膏。

2.7 导管脱出

原因分析:护理巡视不到位, 不能及时发现贴膜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病人随意活动或者活动过度造成脱管。护理对策: (1) 及时观察贴膜情况, 如有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需及时更换; (2) 病人活动时采取保护性措施; (3) 躁动病人予以约束带保护及缝合导管同定翼; (4) 换药时应将体外导管完全固定于敷料下, 有潮湿松动及时更换。

2.8 导管堵塞3例

原因分析:1例因输注静脉高营养液后冲管不到位导致堵管, 2例带管出院后冲管不及时致堵管。护理对策:每次冲管时不要抽取回血, 选择正压输液接头, 指导患者按时来院换药冲管。在停止用药期间每周冲管、换敷贴2次, 以防堵管。

2.9 导管相关感染2例

原因分析:与无菌技术、不及时换药或病人免疫力低下有关。护理对策: (1) 严格无菌观念、无菌操作; (2) 及时更换无菌贴膜, 置管后3d每日换药1次, 每周更换贴膜1次; (3)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 营养支持治疗, 提高病人抵抗力。

3 讨论

经临床统计资料显示有文献报道, 经外周静脉给药化疗, 静脉炎发生率为87%[2]。反复多次的化疗, 有很多患者可能导致完全散失外周静脉穿刺的机会。PICC导管的使用可以避免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因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 上腔静脉血流量为2500mL/min, 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输注后迅速被稀释, 从而解除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3]。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 可保证患者配合治疗, 对完成化疗计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于凡, 崔其亮, 陈丽萍, 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插管注意事项[J].现代护理, 2003, 9 (4) :304.

[2]郑玲.3种湿敷剂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18 (8B) :1357.

上一篇: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创新下一篇:班主任要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