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1-15

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

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舞蹈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额提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舞蹈教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对当前舞蹈教学提出几个方面的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思考;教学特性

0 前言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于舞蹈学习的行列中。舞蹈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使得社会对人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意识到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舞蹈教学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比如,在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一些舞蹈动作进行机械地重复,从而不利于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对当前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1.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思维,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且,在重复性的舞蹈动作的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利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被用于重复复习。因此,为了改变当前这种局面,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就要认清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姿态,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比如,老师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和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式,如琴法课和美术课等,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来向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将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踢腿练习等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将这一动作的正确方法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在做这一动作的时候,要做好丁字步的准备,然后快速向前踢起九十度,最后直接有力收回的要领,同时老师可以边讲边向学生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进行自主练习。这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认真指出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引导其进行指正。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让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同学的动作练习成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2 开展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

由于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等因素,使得每个学生在舞蹈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同。纵观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舞蹈能力与技能大致可以分为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学习的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学生和从未接触过舞蹈的零起点的学生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都不一样。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获得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收获,老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次教学。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分层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形式,大致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舞蹈能力与水平和兴趣,可以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份份简易的小档案,然后再根据这个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再分别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水平较高学生则主要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而对于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不断向高难度的动作挑战,对于零起点的学生的教学则要以鼓励和吸引为主,让他们体验到舞蹈的乐趣,激发好培养他们的舞蹈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学到东西,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动作的节奏这一相关知识点时,由于考虑到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相对难度较高,这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专门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他们能力与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多花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动作指导与示范,促进他们切实掌握相关的舞蹈技能,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前自身舞蹈学习的信心。或者老师也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各组的成员间互相学习,不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从而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

1.3 加强舞蹈的组合教学,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

一段成功的舞蹈表演,往往是多种舞蹈形式的综合。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加强对舞蹈进行组合教学,不断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舞蹈动作的组合,能使舞蹈动作变幻多姿,更能够将舞蹈背后要表达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来,从而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同时舞蹈动作的组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我国舞蹈的类别与发展历史,掌握更多的舞蹈语言,从而为后期的学习与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整个舞蹈表演的变现力与感染力。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很多类型的舞蹈组合不仅实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比如,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融入藏族的踢踏舞蹈动作,不仅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于提高舞蹈表演者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维吾尔族的舞蹈,由于它对人体各部位与表演者的眼睛的配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借助动静的对比和结合,来表现热情豪放的情感韵味。所以将其和其他舞蹈动作组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表达等与全身各部位的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因此,加强舞蹈的组合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切实促进学生舞蹈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结语

舞蹈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是舞蹈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现状,老师就要不断探索与尝试,从而找到切实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式,从而促进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君.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5(3):233.[2] 刘小羽.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5(80):178.

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黄绍诚

摘要:多媒体与分组教学已经成为通用技术教学中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这两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拓展,发掘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成为更适应课堂、适应学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通用技术;多媒体 ;分组教学

正文:通用技术是近几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新开设的普通高中必修课,对于这门新兴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因材施教,更应该选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易教学,学生易接受的共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快建立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通用技术乃至其它学科越来越常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的运用也证明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合理性,但我认为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还是应该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原因在于:

(一)多媒体中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容易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注意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重,很少有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尤其对于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又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落在在观看多媒体内容上,从而失去对多媒体内容的深入思考。须知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引导,而在于引导之后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内容多、播放快,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完全领悟。通用技术教师在选择、设计多媒体教学时,往往会融入全部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将细节完全呈现,这无疑也增加了教学篇幅。每节课的时间有限,那么为了将内容完全呈现,教师的教学速度与学生的接受速度势必拉开差距。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又存在课前不准备,课后不请教的坏习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优势,可离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三)多媒体会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感,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容易出现教师播完即教完,学生看完即学会的错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恰当选择多媒体涵盖内容。网上资源包罗万象,适合通用技术教学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这些资源还是应该合理选择,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课堂,盲目选择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资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锦上添花,最重要的在于画龙点睛。要吸引学生,还要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多媒体成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的良好铺垫。

(二)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地位。多媒体不应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线,发挥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用好多媒体这个工具。

(三)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对于多媒体,不能满足于播放、通读,而是要身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要成为观众,也要成为导演,把握课堂的节奏。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从通用技术这门课程诞生以来,许多教师为了使其发挥原本的意义探索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其中我比较赞同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分组教学方式确实是比较适合课堂,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组内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真正融入组内的讨论,沦为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教学活动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只有共享教学成果,才能达到教学真正的目的。

(二)组间学生缺乏互动,积极性不高。通用技术的教学目标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互动就少了思维的碰撞,没有思维的碰撞就谈不上创造和探索,更谈不上达到通用技术教学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通用技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课堂气氛的塑造者,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分组教学的优越性,应该基于一定的教学激励,从增强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两方面入手。

提升学生的组内合作。让学生明确组员之间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每位组员的身份都应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增强学生的组间竞争。通常一个课堂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之间的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小组之间的沟通距离。没有沟通和交流,不利于整个课堂的气氛营造,也不利于学生对课题的探讨。

作为教师,当然无法用物质作为激励手段,但可以因地制宜选取一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非物质激励手段。例如,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种教具,如绣花机、小型3D打印机,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如果能通过小组竞争,获得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摸索这些平常

接触不到的新鲜物件的机会,相信每个小组都会力争表现出色。

通用技术的存在和教学都有其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掘,牢牢地把握学科特点,努力将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融合,探索出最适合学生,最适合课堂,实用性、创新性、趣味性结合、甚至融合的教学方式,努力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学生所喜欢,并使其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实用学科,为学生适应未来科技化、多元化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篇3

什么是教学设计?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作为教者不仅要去研究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以人为本。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教学有效的境界。

在《观察物体》上课前,我进行了细致地调查,调查采用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

活动1:将学生分为8组,一组四人,分别站在桌子的4个方向,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顺时针依次调换座位,再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依次调换4次座位,重复刚才的问题)

调查结果:判断正确的有29人,占96.9%;2人左右区分不清,判断出现错误,占3.1%。活动2:观察水杯,然后给出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的图片。(调查人数:8人)①(学生从正面观察水杯)你看到的水杯的什么样子的?选出正确的图片。

②(老师从侧面观察水杯)猜一猜,老师看到的水杯是什么样子的?请帮老师选出正确的图片。

调查结果:

①题完成较好,有6人能一次选出正确图片,占调查总人数的75%。2人经教师引导,可以选出正确图片。

②题完成质量不高,5人选择错误,占调查总人数的62.5%;3人选择正确,占调查人数的37.5%。

调查过后,结合调查结果我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中,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具体生动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不高,却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要求。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语言表述有困难。在描述物体各部分之间关系时,特别是杯把在正前方时,学生表述不清。

2、学生从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到的水杯图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3、由于一组四名同学分别从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水杯各不相同,判断某一学生在其位置看到的图片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我及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坚决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学生能力达不到的教师再相机指导;将机械地观察交流改为观察、交流、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肯定有着清晰、科学、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问题。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例如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乘法》,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例:12×10、12×30。

教者1:我认为目标只有一条,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所以,我挖掘了学生的基础。类如10×6,12×3进行练习,然后进入新问题情况,探索口算方法,从最后进行习题的练习中可以看出,目标达到了,学生口算正确率高。教者2:我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2)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并能自圆其说。(3)学生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到每分钟十题。(4)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图意,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圆其说。教者1重视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但我认为他的目标不够全面,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追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决不能偏向地认为会做题目就行。教者2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口算方法,主动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有位教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认识时分》一课,我第一次教学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我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

第一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学生回答后板书:60分;

第二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

第三次观察,提出要求: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3)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抓实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5)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6)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写教学设计,没有理论作支撑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其上位的设计,表现为一些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不知道前、后学段的教学情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因此,要用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对当前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邹家元,1937年生,英语特级教师。曾作为访问学者公派赴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附中外语教研组长。主要论著有《实用英汉词典》?副主编?、《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训练》、《无师通家教系列――高中英语》、《新编高考指导――英语》、《英语365夜》等。

很多人普遍存在一种困惑:学了许多年英语,却始终没有学好。许多人七八年过去了英语还处于学步阶段。学而无得或无用,最后全部还给老师的大有人在。英语之难学,根源何在,恐怕不是人人都明白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摸清规律,知难而进,便能早日掌握英语。

英语的过关

学习语言,包括英语,有一个过关的问题。笔者认为英语过关的必要条件有三:一为掌握基础语法,二为掌握基本词汇,三为掌握基本技能。英语语法知识对中国学生帮助很大,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国内英语教学历来重视语法讲授,学生到了初三或高一,基本上已初步掌握了英语语法体系,有了理解英语和使用英语造句的.拐杖,这就够了。但是,不少人过分强调语法学习,而忽略了诸如词汇等重要方面的学习,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英语词汇浩瀚,但最常用的词汇相对有限。如果是打基础,学生宜掌握3000个左右基本英语词汇及1000个左右英语常用短语,并知道其中每个单词的最常用义?英语一词常多义?及搭配关系?包括短语?,对于这些词要会念、会拼、会用。但是,目前许多学生往往不愿按此要求去做,掌握3000个单词就觉得不胜负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必须尽快纠正。教师应告诉学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不好英语的。

除了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外,对英语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必不可少。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和手段,从打基础阶段起,就必须培养听、说、读、写“四会”(或听、说、读、写、译“五会”)能力。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始,声音即为载体,后来才接触文字,学英语也应从听、说开始,然后才进入读、写。“哑巴英语”既有悖于语言规律,也会使学习变得很吃力。除英语语法外的另一根学习拐杖,是国际音标的知识和认读能力。初学时就应教学生掌握,这将有助于自查词典和认记生词。有人学英语的目的仅是为了阅读专业资料等,但如果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说和写,阅读也会很不顺当,而且学到的英语也容易遗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加强了沟通,英语学习者面临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仅局限于阅读而置身于交际之外已不现实。英语过关的标志之一是达到用英语思维,哪怕是局部的

对借鉴先进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5

宁县中村初中秦杰

在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所在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模式;永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等等。面对这些新颖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学习者蜂拥而至。

但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深的思考。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做的事情。但如何科学合理的学习并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某一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出现好的效果,并非教学模式本身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它必然要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以及校本教研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教学模式产生最大化的效-1-

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校情、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借鉴,做到创新性使用,并辅之以其他因素,才能有所用,不然会劳心劳力,徒劳无功。

一、制定合乎自身的办学理念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结合具体的校情制定合乎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只有理念有可达性,学校的发展才会成为一种可能。脱离具体实际的办学理念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办学理念的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洋思中学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业绩,其根本原因是它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位家长满意”。蔡校长常说:“后进生并不是因为脑了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非智力因素造成缺课太多,逐步失去学习能力而形成的。只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停地引导他们自己查漏补缺,熟能生巧,他们就会好起来”。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用崔其升校长的话来说就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即相信每一个杜郎口的学生都能成才,确立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理念。

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沉淀了学

校的历史传统,反映了学校的地域背景,以及校长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因此,许多人把办学理念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甚至提出“理念创新”是学校走向成功的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教学管理工作要先行,重坚持,重效果。

管理同科学、技术一起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出质量,管理生效益。因此,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事业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管理更是如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切切实实的去坚持执行,是学校立足并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洋思中学教学全程管理其特点表现在: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曾任洋思校长的蔡林森经常说的话是:管理要讲效果,没有效果算什么管理;我不相信教师的觉悟,我只相信我的管理、我的制度;不屈不挠清除障碍,拼死拼活捍卫洋思;六亲不认抓管理,面红耳赤夺质量。管理出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在洋思中学得到了更好的实践证明。洋思没有庞大而复杂的学校管理系统。但它却把一个复杂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变成了简单。从总体原则来说:就是“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条块联动;以块为主。”。从教学管理、学习管理来说:就是“承包制”。从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来说:就是“军事化”。做到了“重奖细罚,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在杜郎口中学,从一些细微之处可以感受到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显然,如果没有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

中学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行政、德育、后勤等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教学工作开展。而中学教学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重管理,更要重坚持、重效果,是借鉴并运用先进教学模式的第一保证。

三、制定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发生、发展。而物质需要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中学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生活物质需要如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等,工作物质需要如教材、教具等。

目前,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平均主义,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制定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就是要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教师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使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学校目标相一致,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要使教师产生学校所希望的行为和价值观,就必须构建一套新的、完整的教师激励机制。

改革目前的薪酬分配方案。教师也是普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在分配方面,做到按岗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会让教师感到公正公平,与他们的期望值一致。激励机制可以让优秀拔尖人才,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真正地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学校是最适合他们的“人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青年才俊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考评制筛选制等措施。当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使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这有助于建立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教师臵身于这种工作环境中,会感到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人人兢兢业业地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四、强化校本教研,将先进教学模式内化为本校模式。

对于先进的教学模式,不可以一味的生搬硬套,对其要进行校本化研究,结合具体校情和学情,批判的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来经验的本土化,才有可能长久立足并产生相应效益。所以,借鉴先进教学模式的同时必须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要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先进教学模式为指针,以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强化教研力度和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修改 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数理教研室

摘要:本文总结了数理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法以及对一些

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并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而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以及对某些方面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脚手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

一、生源质量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在高校招生逐年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中职学校的入学条件在逐年降低,直到没有分数线就可以入学的程度,这使得中考成绩处于最底层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比较懒散、毅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具体到咱们司法学校,学生具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偏向于文科,所以对于数学的学习,学生赶到困难重重。结果步入恶性循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直至不学的局面。

二、数学的地位

在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文史、数学等专业除外)的教学中,数学是以基础课的身份出现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数学是学习专业课的一种工具,专业课中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知识提供支持,这在理工类的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理工类的专业对于数学的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数学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静心思考的能

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具备的,也是学生行为、处事、解决问题所要具备的能力,所以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在中学的教学中,数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中职学校中,数学应以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它的教学内容,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数学课既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老师们的努力

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的情况,数理教研室的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1、搭建脚手架。

搭建知识的脚手架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于我校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加之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所以经常出现短时间内讲过的知识,学生已经印象非常淡薄,甚至已经完全遗忘,在这种基础上要给学生讲授新知识,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搭建脚手架,我们让学生顺利的实现从最近发展区到新知识学习的跨越,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2、奖励刺激。

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玩手机、打篮球、踢足球、看视频等等,学生对很多都是感兴趣的,而且不需要任何的鼓励与奖励,学生就能在这些事情上全身心的投入,但是说到学习,学生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采用对回答问题、探讨问题并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加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一种方式使用的时间久了,学生

也会产生厌倦,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掌声鼓励,老师通过言语、肢体动作等对学生进行肯定,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我们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必要时可采用物质奖励。

3、动手实践。

与能够动手操作的科目相比,同时与学生能够很容易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科相比,数学课动手操作、能够真正参与讨论的机会是少的,为了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感受知识的产生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仔细研究所要讲授的内容,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制作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活动。例如:(1)在学习向量的坐标运算、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互补角的正切值等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制作成“几何画板”格式的课件,“几何画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一条途径。(2)在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时,我们可借用计算机教室,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操作电脑中的数学软件来完成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

4、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是许多学科都在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愤,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我们也在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不过没有一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分组教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学生众多,教师不能全面照顾的问题。具体到数学学科来说,在学习概念性的知识的时候比较适合采用分组教学,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复习课,尤其是通过做练习掌握知识的课,分组教学并不太适合,虽然同学间的交流能达到彼此间互相帮助的目的,但却让学生失去了更多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笔计算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不选最新潮的,不盲从,我们只选最合适的.5、培养数学情感

引入我们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题材,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1)建立网购价格表、电费、水费等相关收费的函数,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学生介绍发票、车上的速度表、高速公路上的限速牌等学生身边的数学。(2)结合时事与科技知识讲数学的巨大作用。如我们为学生介绍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有什么用,谁在用大数据等当今比较热门的、前沿的领域。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对教学与改革的再思考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并结合对教育理论和当今中职教学改革的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分层教学。

学习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但当前,我校学生对待数学存在“不感兴趣、害怕困难”等心理,在我们与学生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对文科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对于数学,就明确表示,从小学开始,数学考试就没有及格过,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这样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是非常差的,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同学的数学也确实不错,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比较明显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年级分层教学,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层次上,由浅到深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使每一个同学都发现自己的进步。针对不同班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和考试还可培养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分层教学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学。

2、改变数学考试方式

我校的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数学考试的形式也是闭卷试。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运算的速度与准确率),还有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我校的数学考试方式给予学生的压力还是不小的,一些学生也为数学的考试而忧心忡忡。改革原有的数学考核形式,采用开卷试、大作业等多种综合测试形式,以不同的考核方式,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

3、外出交流

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可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当今教学改革的实践等问题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多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讨论、沟通。由于我校的特殊性:——文科偏重,学校在选择交流的学校时,可以有意选取一些偏向文科的学校,如果其他省份有好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与交流。

有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有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司法学校的教学能更上一层楼,也期待着学校更美好的未来。

五、参考文献

[1]李希宁.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1,2

[2]郭新燕.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J].语数外学习,2012,12

[3]张楚贤.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职教育,2013,10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随着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化学工作者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高中化学教育要革新观念,要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二者取长补短,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动手能力、科学创新能力,把科学知识变成更有实用价值的科技.

作 者:鄂晓茂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高级中学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实验  

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中方县中方中学

邓立人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本身下功夫,更要高度关注课程背后的管理因素,发现影响制约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抓住关键大胆改革,为课改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课程改革就只改了教材的形式,课堂上的教法改革寸步难行。不形成创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就不会造就出创新型教师,更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评价

集体备课

制度创新

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改革

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是教学常规管理过于传统的问题。

——过去我县参照怀化市教育局出台的《教学管理工作常规》不少要求已相当陈旧,与现时的教学理念有很大距离;有些规定也比较机械,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实际,常规管理的内容、要求应该进行及时改革。比如备课管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没有错,但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编写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方法、课时分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每节课都一项不缺,而且都要具体详细地写在备课本上,既没必要也不可能。我校教师课多工作压力大,真正每门课都要这样全面认真去备,教师也就没有什么时间去上课、去辅导学生了。再比如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也没有错,但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由教师来布置?布置的作业教育局下发的基础训练(有些科目还是两套)又必不可少?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布置作业行不行?学生作业一定要由教师来批改?学生自己批改不是更能促进自主发展?教师批改作业(特别是大量的基础训练)一定要“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批改,挤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法、辅导学生行不行?备课就要写教案,写教案就要不厌其详;有作业就必须批改,而且批改愈全愈好、愈精细愈好,否则教师的工作态度就有问题——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多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教师为此付出了那么多劳动,真的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方法仍然传统,多年来一成不变,检查的方式方法也过于机械,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应查”恶风。为了加强常规管理,学校要经常检查教师的教案、理论学习笔记,经常检查作业批改情况,要量化计分,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初衷是好的,但要求却越来越繁琐,检查方法也越来越机械:查教案数篇数、计页数、看书写认真程度,少一个教案要怎么怎么样,少一个板书、少一篇教学后记又怎么怎么样,书写不认真又要怎么怎么样,搞得教师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忙不过来回家加班,没时间思考就闭着眼睛抄教参、抄优秀教师教案。编写教案、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了练书法、做美术作业的过程,课究竟怎么上好还得上课前临时考虑。抓好计划、总结两大环节也很重要,但要求学校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教研计划样样齐备,不管重复与否缺一不可,显然是过分苛求。教师个人也必须有教学计划、教研计划。为了迎合上级检查的标准,学校、教师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连夜加班突击“造假”。这样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不仅没有实效,而且助长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风气,学校、教师怨声载道却敢怒而不敢言。这样的情绪状态还怎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是教学评价严重滞后的问题。

——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以“打分划等、甄别优劣”为主要目的的。教师评价学生是这样,领导评价教师、教育部门评价学校也是这样。评价的功能十分单一,内容很难全面,方式方法也比较机械。一个考试分数,决定了学生终生发展的命运,也决定了教师的业绩考评总分,不仅影响评优选先、职称晋升,搞不好还会落聘离开教学岗位。一个成绩排名、“末尾淘汰”,给予教师太大的压力。这样的“量化考评”披着公正科学合理的外衣,但由于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获得的结果往往是以偏概全、以假乱真,给教师带来“灾难”性的伤害。要实施早几年提出的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 彻底端正教学评价的目的,转变评价的功能,采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成长服务。教学评价本身需要解决的难题非常多,再加上中考的压力,改革就更难了。然而评价是杠杆,是关键,评价不改一切都会受到局限,都会中途夭折,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越早越主动越有利。

二、策略的思考

教学管理改革要注意抓热点、抓难点,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备课管理一直是教学管理的老大难。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完善”制度要求、评估细则上下功夫,结果是制度越定越细,检查越来越机械繁琐,教师机械抄写的负担越来越重,真正花在备课思考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上级主管部门也早有察觉,但一是怕教学成绩下降不敢改,二是担心影响备课质量不敢放。抓住这样的难点集中攻关,符合广大教师的意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提高管理效能。

1、落实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但是,集体备课也不能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教研组中没有讨论交流的热烈场面,敷衍了事,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思路互相抄袭。集体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交流性。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2)同级性。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限于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如:语数英老师上午上课,下午集体备课;政史地理化生下午上课,上午集体办公。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负责检查、点名,并将点名结果及时公布,并与年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各教研组定时听课、定时评课,认真研究每一节课中存在得与失及改进方法,在教研组定时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成立教学督导组实行推门听课,随时评课。

(3)内容的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由于集体备课采用先备再议、议后再备,最后形成正式教案,大家在正式教案上再添加自己的个性意见,解除了以前的繁杂而作用不大的机械程序,不但提高了教师们钻研教材教法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管理者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制度创新,以制度变革推动改革全局。制度是管理体制的“刚性骨架”,管理改革必须从“骨架调整”入手。以制度变革为动力推动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师逐步调整教学行为,以科学的评价手段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变苦学为乐学,以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学习的成功感。

2、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个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的评价形式,构成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评价体系;建立联系本,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又能从评价中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矫正性 的信息反馈。“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正是强调了评价主体多元才能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评价。

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作业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对本组的作业进行质的评价,由小组所有成员总结此次作业出现的问题,如知识点有那些没掌握、思考方法有些什么误区、有什么建议等。在单元评价中,每一位学生自出一套单元题,教师从中抽选一套作为考试题。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评价,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加强了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也在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和自我评价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我暴露问题及修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又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了出来。

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家校联系手册》,从家长对学生在家的情况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现实中,经常遇到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家长问出:“你们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吗?”这样的问题)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现有的体育评价,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身体条件确定符合他自身的评价标准,这样,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发展,就得到了公正合理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以评价指标套学生,将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之中,采用分项测评、综合评价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实际操作中可在教室里成立各科学习园地,定期公开每门课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价。

总之,教学管理改革要求管理者首先更新管理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者必须强化“师本”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放下架子,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跟一线教师真诚地对话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主动站到改 5 革前沿,作管理改革的引领者。站在改革的对立面,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就会成为教学过程的绊脚石。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管理改革的主体是教师,管理改革必须把激发“主体觉醒”放在首位,把广大教师推到改革前台。要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在反思讨论、实践尝试中自己探讨改革思路,在改革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把管理者的改革意图跟广大教师的改革意愿融为一体,创立一种新型的民主自治式的管理体制。

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以“解放教师、减轻压力、激发活力、提高实效”为目标,通过教学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型从根本上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管理方式上,由“威慑施压、强行管制”向“关注人本、激发自主”转变;在评价目的上,由“量化分等、甄别优劣”向“诊断指导、促进发展”转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处理上,由“命令——服从”向“平等对话、协商合作”转变,逐步构建能体现课改和人文理念的教学管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管理理伦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教育管理与现代教学新技术》„„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潘敏

《把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在学校管理教学中》„„贵州省黄平县二中

黄平《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 山东省章丘市垛庄镇中心小学

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有的说:“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有的说:“我走两步是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非常活跃,既提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又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安全问题。创造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然放松,任何压抑、干扰、胆怯和拘谨都会冷却创造的温床、窒息创造之芽。试想,如果教师事先进行暗示,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吗?敢大胆地评价别人的想法吗?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50个同学去划船,有下面两种船,大船坐6人,每条租金8元,小船坐4人,每条租金6元,请你设计几个租金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多种方案。哪一个方案更合理?大多数学生觉得应该从价钱方面考虑,找出最佳方案;也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坐得舒服,价钱贵一点无所谓;还有的学生提出既要少花钱又要办好事……通过对上述生活问题的思考、观察、假设、探索与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数学素养。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有的教师认为,“开放式学习”就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师或同伴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是伤害学生自尊心……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  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的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去振振有词

[1] [2]

上一篇:英语教学反思谈课堂中的评价下一篇:2010届高三政治学科第二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