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一元一次方程考试(通用9篇)
浙教一元一次方程考试 篇1
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探究1中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更复杂,它涉及商品经营中的盈利与亏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活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教材将它安排在探究1。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中的例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实用价值。认知率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现实问题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悟到一元一次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利用率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初步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互动率95%。
4、情感修炼与开导:在与他人交流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合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感受实际生活-→建立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建模思想,提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分类表述有利于课堂评估,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多元化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问题的情境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会出现困难。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复习巩固,埋下伏笔:
在前一节课里,我们共同学习了行程问题以及问题中涉及顺、逆流因素的题目,这类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有哪些?
V顺=V静+V水
V逆=V静-V水 S=Vt 根据这些相等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列出方程。
在例2中,又遇到了生产调度问题,工作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又是什么呢?
每人每天的工作效率×人数=每天的工作量 今天,我们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通过复习,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拉到预定的轨道上,在特殊的情境下思考,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时间匆匆地从指间划过,不知不觉中,秋天到了,夏天过去了,在季节的转换中,许多商家借此机会搞许多促销活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盈亏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否有联系呢?请看题: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种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先大体估算盈亏: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估算,学生们一定会激烈讨论,这样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体会人人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三)交换估算结果,说明理由:
有的学生说最终卖这两件衣服是盈利的,理由是:商家总是很狡猾,他们一般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他们总会打着“亏损”的旗号,但实际上还是盈利的。
有的学生说不盈不亏,理由是: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两个正好抵消了。还有少部分学生说亏本,理由是:几个学生猜的,还有学生说是预习的,看了课本。要想知道最终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理论上进行准确计算。
(对于预习了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于估算不正确的,也不能批评,避免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深入分析,揭示等量关系:
两件衣服共卖了120元,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
假设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如果卖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利润是40×25%元;如果卖出后亏损25%,那么商品利润是40×(-25%)元。
本问题中,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 进价、利润、售价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进价+利润=售价 列方程: x+0.25x=60
x=48 类似地,(让学生自己解答):
设另一价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0.25y元
y+(-0.25y)=60
y=80(探究到这里,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有的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题目已经做完了,其实我们还要归纳,看看卖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
(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y=48+80=128(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60=120(元),进价大于售价,因此,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复习巩固旧知识
分析过程
拓展选题 探究的问题
结论
六、练习与拓展选项:
“国庆”期间,文峰大世界搞优惠促销,决定由顾客抽奖确定折扣,某顾客购买甲、乙两种商品,分别抽到七折(按售价的70%销售)和九折(按售价的90%销售),共付款386元,这两种商品原销售价之和为500元,问:这两种商品的原销售价分别是多少元?
分析:利用等量关系原销售价之和为500元,设立未知数,利用等量关系甲、乙商品实际购买价之和为386元,列方程:
解:设甲种商品的原销售价为x元,则乙种商品的原销售价为(500-x)元,则:
x×70%+(500-x)×90%=386
解得:
x=320
500-x=180
答:甲、乙两种商品的原销售价分别为320元、180元。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主要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节问题中的盈亏情况与现实中的促销活动有点差别,由于部分商家的欺诈行为,许多
学生会产生思维定势,认为最后两件衣服总的结果会盈利,另一种思维定势是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许多学生认为互相抵消,尽管从理论上做了准确的计算,但许多学生仍不太理解。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1.使学生明白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会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潜力以及准确而迅速的运算潜力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2.方程的同解原理
3.解方程中常见的变形有哪些?(以上问题口答)
4.(幻灯片)某数的4倍减去9等于3,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本题,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幻灯片)观察方程:44x+64=328;13+x=(45+x);=+1请找出它们具有的特点:(①只内含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③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
二、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我们将具备上述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回答: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强调:“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内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未知数的系数不能为0
学生练习并反馈矫正(课堂练习一)
三、师生共同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解方程:例43(x-2)+1=x-(2x-1)
例5-=1
例4:
分析:解这个方程用到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一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移项,得3x+2x-x=6-1+1
合并同类项,得4x=6
化系数为1,得x=
)(让学生自己小结本题的解题步骤
师强调注意问题:①去括号时,括号前“—”要变号;
②移项时,改变符号
(练习并反馈矫正,一生板演其余练习,课堂练习2)
例5(让学生类比例4先请三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引导学生观察例4、例5的解题过程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⑴去分母⑵去括号⑶移项⑷合并同类项⑸化系数为1
四课堂练习(幻灯片)
1.如果x3n+1-3=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
2.已知(m-1)x-(m+1)x-8=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199(2m+3)(1-m)+10m+1的值为__________
3.解方程:⑴(x+1)-2(x-1)=1-3x
⑵2(x-2)-(4x-1)=3(1-x)
⑶
=
-122
4.列方程求解:当y取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矫正
)
五、学生自我小结:1.学生自己针对本堂课谈收获和体会
2.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六布置作业:p121②2②③
解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方程5x=11x的解是________
2.当x=_____时,代数式2(x-1)-3的值等于-9
3.当k=______时,关于x的方程1-=的解是0
4.当m=______时,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
23x-52x-325.-mn与nm是同类项,则x=__________6.(m+2)x|m|-1-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
7.3x∶2=4.5∶0.8则x=________
8.x=1是方程2x-a=7的解,则a=_________
9.如果2kx-5=7x-k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10.若(a-6)2+|a-b+2|=0,则a-2b=_____________
二解下列方程:
1.2(x-2)-3(4x-1)=9(1-x)
2.
3.(x-2)-3=(x+3)-(2x-5)
4.[x-(x-1)]=(x-1)
-4=-=1.05
5.
-
6.|x-2|-1=1
四解关于的方程:
ax+b-
=1.
2.m(n+3x)-n=(m+1)x+mn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3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解题思路。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移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
1、教 法:讲课结合法
2、学 法: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
3、教学活动:讲授
四、课 型:新授课
五、课 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彩色粉笔,小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你心中的她
心里想一个数
将这个数+
2将所得结果
最后+7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抽一个同学,让他把他计算的结果告诉老师,由老师通过计算得到他最开始所想的数字。)
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
同学:不知道。
老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探究新知: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
3老师: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抽同学起来回答,然后再由老师概括)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能找出关键的字吗?能用它来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再次强调特征:
(1)只含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为1;
(3)是一个整式。
(注意:这几个特征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如下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并分别抽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不是,要说出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⑥
准确答案:①③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
2、解方程
(1)
解法一:解法二:
提醒: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提示第二种解法:先移项,再去括号。即是把 看成整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2)
解:
提示
1)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中,什么知识是关于有括号的、2)复习乘法分配律:,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3)问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来去掉这个括号,如果能该怎么去呢?抽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4)问:去了括号的式子,又该做什么呢?我们前面见过此类的方程的,引出移项,并强调移项时注意符号的变化。此处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5)一起回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未知数的系数相加。
6)系数化为1,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求解的每一步的时候,抽同学起来回答,该怎么进行,运用了什么知识,同学叙述,老师写,同学说完后,老师在点评,最后归纳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 调解题格式、)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及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利用去括号化简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今后学习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的重要环节.二、学习目标:
1.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2.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三、重难点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以及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如何正确地去括号以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的寻找和确定.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运用所学知识解下列方程:(1)3X+5=4X+1(2)9-3y=5y+5(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复习学过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例
1、解下列方程
(1)3X-7(X-1)=3-2(X+3)(2)2X-(X+10)=5X +2(X-1)思考:怎样解这两个方程,这两个方程与方程 3X+5=4X+1 9-3y=5y+5 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县去括号,再向X=a形式的方程化归,师生共同回忆去括号的方法)解:3X-7(X-1)=3-2(X+3)3X-7X+7 =3-2X-6 3X-7X+2X=3-6-7-2X=-10 X=5
(三)、练习巩固
教材第95页练习(1)、(2)
(四)、实际应用
问题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 kW·h(千瓦·时),全年用电15 万 k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是多少?(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然后口述,教师板书)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习题3.3 第1题、(3)(4)第2题、(3)(4)第8题
(六)、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要先去括号化简。即: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篇5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由于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只要学生能达到解题时步骤完整、格式正确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所选的例题及练习题中的等量关系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接受的。
3、始终遵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原则。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努力能解的方程都应由学生自己解决完成。
4、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找相等关系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语句,从而列出方程。
但是,目标检测中课外拓展题,其中有一半学生做错,题目为:已知5xm-3m-3=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估算m的值和方程的解。此题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细分析,由于学生对定义的不理解,死搬硬套,没去分清题中的条件,我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对学生讲清,因为学生无法弄清m与指数的关系,所以学生无从入手,只能对结果乱猜。
第2天,我就把这题的思考过程讲给学生听,再讲清m就是未知数的指数,使学生很容易就把m算出来。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此题错的原因,知识得到深化。然后我又把此题变换了题意:已知5xm-1-3m+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估算m的值和方程的解。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与前面的题目进行对比,学生恍然大悟,接着又让学生进行对比性训练,其效果较好。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篇6
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尤其是面对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初期的初一学生,如何把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反串互动导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法,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想法和理念,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本堂课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的下位概念、子概念,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实际上小学学习的简易方程就属于这节课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呈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例与方程这些引导性材料,并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方程,为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学生的思考、操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教师把握好这一点,可以起到两个很好的作用,一是心理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知识,进入学习状态,二是促进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在本堂课中,我非常注重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这一点符合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通过方程作为过渡桥梁,使得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有关知识点――简易方程,这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促进。
另外,在课堂中我注重了适时地课堂点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确性、有效性,保证了教学质量。考虑到初一学生理解能力差的特点,教学进程放慢了速度,尤其是列方程这一环节,适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列方程的突破。
在本堂课中,我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缺点――头重脚轻。我最初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方程,学生讲解思路,这一环节用时不太长,但实际中当我发现学生理解题意困难时,一着急进行点拨用时过长,导致后面环节处理草率,头重脚轻,尤其是我自认为的一个亮点――头脑风暴,即用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自写方程,这一深化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重要环节没进行,是我这堂课中的一大遗憾。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篇7
一个困惑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的学生掌握得很有限,教过来,心里没底。从教材内容上看,它不是用可操作的步骤去解题,而是用转化思想解题,把有分母的转化成带括号的,把带括号的成不带括号的,再实施同解变形,最后将方程转化到x=a的形式,也就是说数学语言:“x=a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解方程总的目标,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转变,为实施那样的同解变形,教材是通过例5转化成例4再转化例1的,而学生学习例1,例2到例5,对转化的思想体会的不是很到位。
三点做法是:
(一)在实践与探索问题2的教学中,有关情景的设置,教材把储蓄利率,打折促销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来探索。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问题的探究呢?我通过自身的经历,买鞋的遭遇,解释市场打折促销的违法行为,结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变得生动,学生的情绪变得昂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问题3的教学中,怎样渗透数学模型。注重教材中的特有现象,进行了一题多解的有益探索,这个复杂的发散过程,从哪个焦点发散呢?在怎样的模型下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好的解法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建立了三个模型:
(1)公共汽车行驶剩余2/3路程所用时间比出租车行驶的时间长3/4小时。
(2)小张从家到火车站所用的时间比乘公共汽车所用的时间长3/4小时。
(3)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是小张家到火车站全程的2/3。(或是小张乘公共汽车所走路程的2倍等)然后选择了灵活的开放途径,一是可设多条路程。二是可设多种的速度。这样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探索方式,从而获得了15种左右的解法,总结给学生,达到了开放思维的目的,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对于问题4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一点教训。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编题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怎样结合问题4的教学,达到课标对学生创造精神的要求。我进行了大胆试验和探索,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各种角度的问题层出不穷。情景围绕题意变化多端,一时难以及时诊断,便把探索的过程延续到课堂外,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深深的认识到,对一个问题的探索,特别是根据情景编题,这样一个极具想象的思维过程全靠40分钟的课堂去认识这是不可能的,把课堂的内容延续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其本身也是想象力的真实写照,总结这些内容,学生仍感到回味无穷,达到了很高的教学境界。
反思第六章的教学:
一是对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技能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像以往那样天天作卷,考试,和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有着迥异的差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教师的发展出发,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学生数学学习机会的创设,学生数学知识的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将是我们今后数学教学发展方向。
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篇8
(二)—去分母
张广贺
教学目标:
1.掌握去分母的方法,完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通过总结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所蕴涵的化归思想.3.感受等式性质的作用,增进对解方程的理解.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去分母”方法的探索.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1:去括号是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2:等式的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
问题3:求12、4、9的最小公倍数.二、新课讲解
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纸莎草文书 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提问:(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解:设这个数为,x由题意得:
211xxxx33 327这个方程大部分同学是按“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求解。但是多项系数是分数,需要通分,计算量较大。如果能化去分母,把系数化为整数。则可使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那么如何才能化去方程中的分母呢?
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要是方程中得分母去掉,显然只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把方程两边同乘42,得到:42(xxxx)=33×42 即42×x+42×x+42×x+42×x=33×42 下面的过程按课本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全面的讨论问题,再以方程
3x13x22x32为例,归纳***7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例解方程3x13x22x32 2105要去掉方程中的分母,就要找到一个数,这个数就是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方程两边同时乘以10,于是方程左边就变为:10×(3x13x12)=10×
22-10×2=5(3x1)-10×2同样,右边变为:(3x2)2(2x3)
即:去分母,得5(3x1)-10×2=(3x2)2(2x3)去括号,得15x5203x24x6 移项,得15x3x4x26520 合并同类项,得16x=7 系数化为1,得x=思路点拔:
(1)去分母所选的乘数应是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应遗漏。(2)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时i,不要漏掉等号两边不含分母的项。
(3)去掉分母后,分数线也同时去掉,分子上的多项式用括号括起来。
回顾解以上方程的全过程,表示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例4:解方程3xx12x13 237 16师生共同完成,讲解时强调:去分母时,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这个最小公倍数,当分子是多项式是,约去分母后,要用括号把分子括起来。
下面的过程按课本由学生自己完成。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又获得了哪些收获?
2、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什么?
3、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4、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02页,习题3.3第3、10、13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去分母
问题
例3解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小结
„„
解
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8篇)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知识目标
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借助“列表法”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体会“列表法”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法学法
优选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技巧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指导学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结合具体情景、设计解决策略、与他人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习。
二、教学环节
我把本节课设计为5个环节:
1、情境引入相遇问题,初步感知列表方法
张叔叔和他的朋友们开着越野车一同去森林探险,他们来到了森林不久不幸被一条毒蛇咬了,这种毒性在8小时就会发作,他们知道离森林大约60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大医院,本医院的救护车60千米/小时,可他们开的越野车40千米/小时,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救张叔叔呢?
通过救人情境的创设,既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检测,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入路程问题――相遇问题。
引入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课堂交流理清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的方法(画图或列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用列表的方法理清题目中的数量,让学生初步感受“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中感受“列表法”,让学生参与的`知识获取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感悟故事中的追及问题,拓展提高对列表的认识
第二场龟兔赛跑:兔子为了体现自己的速度确实比乌龟快的多,他们约定兔子让乌龟先行40分钟,并且在比赛中兔子和乌龟都每跑1分钟,停1分钟,如果乌龟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爬行,兔子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行进,试问兔子追上乌龟需要多长时间?追上的地点距出发点有多远?
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为背景,配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引入路程问题――追击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列表法表示追击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等量关系,设不同未知数,列出不同的方程),进一步体会“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威力。
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重复,学习过程也不能使机械地模仿,而应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由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一种方法到两种方法,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应用“列表”法的过程中,提高对“列表”法表示数量关系优越性的认识。
3、回归现实,梳理新知
浙江奥运健儿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的夺冠为水上项目获得了第一枚金牌,掀开了水上项目的新章。金牌后面是无数的汗水,在千岛湖,孟关良是这样艰苦训练的:一艘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在同一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
本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题以“奥运”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对路程问题进行了巩固练习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4、合作互动,深化提高
编写一道应用题,使它的题意适合一元一次方程60x=40x+100,要求题意清楚、联系生活、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创意。
本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
前面的环节是由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现在是由数学模型到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发展创新。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5、畅谈收获,内化提高
这节课体验到了什么?
让学生本节学习收获和感受,全体同学交流。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后设计的畅谈收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收获,交流疑问,当堂消化本节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设计亮点
(1)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上,突出了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喜闻乐见,使他们能快速进入问题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实践―�C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篇2: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透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明白方程是一个内含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带给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透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先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先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能够任意选取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那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好处.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到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取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篇3: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会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潜力以及准确而迅速的运算潜力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2.方程的同解原理
3.解方程中常见的变形有哪些?(以上问题口答)
4.(幻灯片)某数的4倍减去9等于3,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本题,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幻灯片)观察方程:44x+64=328;13+x=(45+x);=+1请找出它们具有的特点:(①只内含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③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
二、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我们将具备上述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回答: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强调:“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内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未知数的系数不能为0
学生练习并反馈矫正(课堂练习一)
三、师生共同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解方程:例43(x-2)+1=x-(2x-1)
例5-=1
例4:
分析:解这个方程用到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一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移项,得3x+2x-x=6-1+1
合并同类项,得4x=6
化系数为1,得x=
)(让学生自己小结本题的解题步骤
师强调注意问题:①去括号时,括号前“—”要变号;
②移项时,改变符号
(练习并反馈矫正,一生板演其余练习,课堂练习2)
例5(让学生类比例4先请三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引导学生观察例4、例5的解题过程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⑴去分母⑵去括号⑶移项⑷合并同类项⑸化系数为1
四课堂练习(幻灯片)
1.如果x3n+1-3=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
2.已知(m-1)x-(m+1)x-8=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199(2m+3)(1-m)+10m+1的值为__________
3.解方程:⑴(x+1)-2(x-1)=1-3x
⑵2(x-2)-(4x-1)=3(1-x)
⑶
=
-122
4.列方程求解:当y取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矫正
)
五、学生自我小结:1.学生自己针对本堂课谈收获和体会
2.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六布置作业:p121②2②③
解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方程5x=11x的解是________
2.当x=_____时,代数式2(x-1)-3的值等于-9
3.当k=______时,关于x的方程1-=的解是0
4.当m=______时,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
23x-52x-325.-mn与nm是同类项,则x=__________6.(m+2)x|m|-1-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
7.3x∶2=4.5∶0.8则x=________
8.x=1是方程2x-a=7的解,则a=_________
9.如果2kx-5=7x-k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10.若(a-6)2+|a-b+2|=0,则a-2b=_____________
二解下列方程:
1.2(x-2)-3(4x-1)=9(1-x)
2.
3.(x-2)-3=(x+3)-(2x-5)
4.[x-(x-1)]=(x-1)
-4=-=1.05
5.
-
6.|x-2|-1=1
四解关于的方程:
ax+b-
=1.
2.m(n+3x)-n=(m+1)x+mn
五已知关于x的方程xm+2+3=0是一元一次方程求的值
篇4: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师能够用两个课时把资料传授给学生,主要讲授的是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教师透过小学的学过的算式引入到此刻要学的方程,透过讲授例题引出方程的相关概念,这样同学在教授新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透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块地有多大
农民赛克斯正在嘀咕,他要支付90元现金以及若干千克小麦种子作为他租赁一块农田的一年地租.对此,他逢人便说,如果小麦种子的价格为每千克6元的话,这笔开销相当于每亩56元,但此刻小麦的市场价己涨到每千克8元,所以他所付的地租相当于每亩64元.他认为付得太多了.试问:这块农田有多大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问题:小明向小彬询问年龄,小彬说“我的年龄乘2减5得21”。小明立刻就说出了小彬的年龄,你会嘛?(幻灯片)
师:你会用算式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试着列出等量关系。
生:等量关系:年龄×2-5=21。
师:上面列出的是算式关系式,此刻我们能够引入未知数,也就是用x来代替小彬的年龄。
(板书)可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则:
2x-5=21,(直接估算一下结果得x=13)。
师: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内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到达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到达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cm。
列方程
2(x+1.5x)=24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为(1-0.52)x。
列方程
0.52x-(1-0.52)x=80。
师:上面各方程都只内含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像1700+150x,2(x+1.5x),0.52x,(1-0.52)x.等这样的式子,能够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0.52x-(1-0.52)x=80在
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总结: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三)练习
1.3x-1是方程嘛?
2.列式表示a与3的差等于-2。
3.上题中列出的式子是方程嘛?如果是,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解是什么?如果不是,说明原因。
篇5: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
3、熟练掌握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最简方程的解法;
难点: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的复习: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二、新知识的教学: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1)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样的?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三、巩固练习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
3、课堂小结:
四、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篇6: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2)1+3x;(3)x2=4+x;(4)x+y=5;(5)3m+2=1-m;(6)x+2>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4、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篇7: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 (2) ;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 得 ,
即 . 合并同类项得 .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 (2) ;
(3) ; (4) .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 (2);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得到 ;
(2)从 ,得到 ;
(3)从 ,得到 ;
2.小明在解方程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 ; (2) ;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 ; (2) ; (3) ;
(4) ; (5) ; (6)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篇8: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一、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 V0 a t
0 2 8
48 3 14
15 5 4
76 13 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教科书第13页第3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浙教一元一次方程考试】推荐阅读:
一元回归方程09-06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06-06
一元一次方程组07-30
一元二次方程06-16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07-09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06-18
一元一次方程经典题07-14
初一一元一次方程课件10-06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教案10-12
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总结10-17